科技创新水平

2024-09-19

科技创新水平(精选12篇)

科技创新水平 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建筑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建筑没提上议事日程。本文系统的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水平的路径, 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施工水平。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

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了谋求建筑行业的更大发展, 建筑企业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集中在了绿色建筑上, 而绿色建筑的构建, 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保障, 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所谓“绿色”是一种概念和象征, 它是指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且能够确保基本生态平衡的一种建筑物, 其要求施工队伍在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 应当从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入手, 在保证建筑物质量, 使建筑物达到基本安全标准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方式, 尽可能的节约资源, 降低建筑物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本质上来说, 绿色建筑其内涵是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 也就是说在建造和使用建筑物的过程中, 应当做到尽可能节约资源, 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避免出现过度使用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 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2 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水平

2.1 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有机结合

现阶段, 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传统技术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 在其意识当中认为传统技术和绿色施工没有太大关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其实,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传统技术, 不难发现, 传统技术都存在于与绿色施工水平相关的课题中, 例如, 计算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等, 由此可见, 在研究如何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水平时,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技术中与绿色施工相关的课题, 并将其与新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进一步提高绿色施工水平。例如, 可以将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将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等。

2.2 创新传统工艺

(1) 地下工程盖挖法, 所谓的盖挖法其实就是指建筑施工人员从地面开始, 逐步向地下挖掘, 当挖掘到一定深度后, 将地面封闭, 剩下的下部工程就在封闭后的空间里施工。当然, 建筑的主体结构既可以顺作, 也可以逆作。众所周知, 城市越来越繁华, 如果在繁忙地带构建相应的建筑, 就会出现占用道路, 影响交通等问题, 因此, 该种方法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通的便利,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面施工场所的整洁。现如今, 盖挖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上海的外滩通道改造工程就是运用该方法建成的。

(2) 住宅预制装配工艺, 该工艺主要是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构造建筑物, 它是在工厂预制的前提下完成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建, 然后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 施工人员根据建筑物的构建方式来组装住宅, 这种工艺是在充分借鉴欧美等国的产业化住宅以及工业化住宅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的。

(3) 机电管道预制装配工艺,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 建筑机电安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筑机电安装逐步向工厂化和装配化的方向发展。机电管道预制装配工艺应运而生, 该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将全部工作明显的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预制部分, 二是装配部分。它打破了传统工艺受天气、土地以及安装设备方面的限制, 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 加快了工程的建设进度, 减少了高空作业的频率, 保证了施工安全。

(4) 工厂化装饰装修工艺, 工厂化装饰装修工艺改变了传统装饰设计的施工方式, 避免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手工制作, 以标准化、系列化的形式使装饰施工这一领域逐步向集约型、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装饰效率, 实现了装饰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5) 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施工工艺, 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高技术施工赖以发展的社会环境, 所以应当全面的看待机电一体化等高等技术的发展, 要看到这些高等技术的发展趋势, 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 只有这样, 才能够做到从实际出发, 采取有限目标, 重点开发的方针, 进一步发展建筑施工领域机电一体化施工技术。以日本新东京塔为例, 在建造该建筑的时候, 建筑施工人员就采用了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施工工艺, 实现整体装配化施工, 这是对传统施工工艺的突破性革新。

(6) 大深度气压沉箱施工技术, 大深度气压沉箱施工技术采用气压平衡沉箱外部的水压力, 随深度不同在工程结构内充入不同的大气压, 从而确保在无水的状态下, 进行挖土排土工作, 抽气降压后, 在上不负载以及箱体自重的作用下, 箱体会逐步下沉, 一直到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深度。该技术具备两方面的优点, 一是不降水, 二是操作自动化, 根据这些优点我们可以将该技术应用到地铁车站、地下泵站、盾构工作井等设施上。上海轨道交通工程中就应用了该技术, 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3 结语

现如今,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追求, 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全球能源危机的情况下, 建筑行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行业发展目标, 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 为绿色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可明.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绿色施工水平[J].施工技术, 2011, (1) :8-10+15.

[2]潘俊.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4.

[3]杨文武.城市深基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的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4]牛犇.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1.

科技创新水平 篇2

——民勤县农技中心2010年工作思路打算

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推进,我县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农业生产手段正在由以手工劳动向现代技术应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分散粗放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由依赖资源型向依靠科技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正在由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转变,这是我县农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农业科技服务提高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农技中心将围绕三项制度落实,强化管理,健全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一、落实三项制度,强化人员管理

一是技术服务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单位和技术干部、技术干部与乡镇分别签定技术承包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按照“一包一”的服务方式,县级技术干部包乡蹲点,负责所包乡镇日光温室技术服务,同时重点抓好一个50亩日光温室建设示范点,并承担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乡镇农技人员要包片(村)片蹲点,负责该片(村)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二是实行技术服务承诺制。包乡、包片(村)的技术人员要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坚持随叫随到,随到随服务,为全县日光温室建设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服务;要及时、准确 的提供技术指导,决不因为技术服务不到位而影响日光温室建设进度。

三是实行定期研判制度,县技术员对所包乡镇每半月巡回指导一次,乡镇技术员对所包片(村)每周进行一次。针对日光温室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会商解决,对不能解决的,要及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和磋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启动三项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利用中心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启动土肥化验室,为全县提供土肥样品化验服务,解决农民什么土壤能种什么作物,什么肥力水平的土壤施什么肥料,什么类型的土壤如何进行改良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启动病虫实验室,通过保温培养、光电显微镜镜鉴等手段,提高对病虫害的诊断水平,搞好全县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三是启动农技流动服务车,切实解决技术服务行路难的问题,为技术干部安上飞毛腿,做到哪里有问题,农技服务就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全县农民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

三、制定两个规范,强化技术培训

为了进一步规范日光温室和大田节水技术指导,经过精心谋划,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制定编写了《日光温室技术规范》、《农田节水技术规范》。两个规范出台后,首先对县乡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技术服务全县一盘棋,培养一大批业务精通、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骨干,然后由县乡技术干部对全县 农民开展拉网式技术培训,做到技术培训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抓点包乡,搞好日光温室、农田节水技术服务。县乡农技人员每人抓好一个农业示范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典型带动的作用。

一是结合区域特色,抓好6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即抓好三雷镇中陶村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区、三雷镇下雷村日光温室综合技术示范点、薛百乡张麻村日光温室高新技术示范园、张麻村工厂化育苗中心、河南安莎蔬菜品种示范园及新品种研发基地、泉山镇西营村拱形日光温室万元田示范点。围绕日光温室建设重点乡镇,全方位开展日光温室技术服务。

二是围绕我县主导优势产业,大力抓好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全膜垄作沟灌、标准小畦灌溉、地膜再利用免耕等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抓好7个农田节水示范点,即抓好薛百乡小坝口农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园、重兴乡红旗村玉米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昌宁永安村食葵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大滩乡下泉村食葵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示范点、夹河中坪村食葵膜下滴灌技术示范点、红沙梁乡高来旺、孙指挥村棉花膜下滴灌集成技术示范点、西渠镇板湖村地膜再利用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点。通过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15%、亩节约用水达到80-120方。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是突出阶段性培训重点,五月底前培训内容侧重于日光温室建造技术,确保墙体建设质量,六月份侧重于土壤改良、地力配肥、有机肥堆制、材料购臵规格及温棚搭建,七月份以后重点突出订单农业生产、作物茬口安排、育苗定植,九月至十二月以定植、管理等为重点逐村逐户逐棚开展服务;二是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培训专业大户,使之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三是召开现场观摩会,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和技术指导,手把手培训;四是利用县电视台《科技苑》栏目,讲授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五是利用《民勤新农村资讯》刊登种植业实用技术;六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送科技信息;七是利用“4312316”、“4133544”等热线电话,接受电话咨询。八是设立技术咨询服务处,接待群众上门咨询;九是利用科技直通车,开展快速、准确、及时的服务。

科技创新水平 篇3

一、全面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8》实施审计

按照审计署6号令和《审前调查规范》,调查组在传统审计的审前调查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对征费稽查及财务收支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管理)进行了审前调查。在AO中编制了审计项目信息和具体审计事项,并按照审计事项进行了明确分工。导出项目资料给其他审计人员建立项目,采集和转换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审计人员利用SQL查询器、设置查询条件及排序表、分组表、自由表、数值分析和对所采集转换的电子数据,通过AO软件进行审计、分析。对财务数据中的会计科目、科目明细账、辅助账、凭证等结合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审阅查询电子账簿和记账凭证及业务数据表。每个审计成员将查询分析的结果及时汇集讨论。集体分析确定审计疑点,并将审计疑点与纸质资料和文件法规进行核对,逐一落实,严格控制审计风险,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审计中充分利用AO系统下审计底稿模块建立审计日记,整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最后生成审计报告提纲和审计报告初稿。

二、突破AO筛选“陕O”车辆数量难点,为审计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在审计中,审计组发现以“陕O”打头的车辆大多为减免征费车辆,在所有减免车辆数量中占有的比例很大。在查询“陕O”车辆的时候发现最后的统计总数和征稽单位提供的数据出入很大,审计组在减免登记簿中找出部分“陕O”车牌号,之后与筛选出来的车牌号对照,发现个别车号对不上,后经过多次不同方法的筛选,最终发现有的车牌号中的字母‘O’被误写为数字‘O’,这是在录入车辆信息时操作人员误输人造成的,把“陕O”车辆和“陕O”车辆汇总起来作为“陕O”车辆。审计组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省厅,很快被其他审计组吸收采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及时取得车辆数据,向其他审计组提供了职证思路

车辆规费征收和车辆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要想在当地车辆管理部门取得审计需要的车辆数据很难。一是当地车辆管理部门不积极配合。二是车辆管理部门掌握的车辆信息与我们审计组的要求有差距。我们审计组先是持单位介绍信前去索要,被婉拒,后来由主管领导出面,采用发公函等形式直接找其上级交警支队进行交涉,层层推诿,审计组只有耐下性子,一次次去做工作,最后数据管理人员终于提供了相关数据,但与我们需要的数据有差异,最后还是我们审计组的审计人员将我们需要的数据从车管所的“机动车登记系统”数据导出,生成符合我们要求的Excel形式,供审计组分析使用。我们的取证思路得到省厅肯定和好评,很快在其他审计组被推广。

科技创新水平 篇4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的高效生产力的代表,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农业机械的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历史, 无论是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还是西欧的中等规模农业, 或者日本的小规模化的农业, 都是通过实现生产装备和手段的机械化,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 除了需要面对来自农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还需要面对世界农机科技大革命的挑战, 再加上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在这种局势下必须以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为手段, 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这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2. 农机科技创新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0%, 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 农民依靠新农机技术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标志, 而且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了农业土地的使用率,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业用地紧张的问题,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使得农机技术创新进程也在不断的发展, 对于以前手工农业生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都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解决, 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使用现代科技的力量。

3. 农机科技创新的发展

农机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使得农机化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以水稻机插秧为主的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大大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 进而促进了水稻作物的大规模机械生产。而且随着农机的生产水平不断加快, 使得我们开始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农机化技术开始向其他的生产领域延伸, 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农机创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借鉴、再生产的方式, 大力发展农机技术, 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 自200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农民购置农机的欲望, 全面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推广, 通过农机技术创新提升农机装备技术档次和农机作业水平, 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的农机制造业走向一个新的起点。通过与国外一些知名农机企业的合作, 吸收吸纳先进技术以及资金, 大力发展高性能的农机产品, 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基地。

4. 产学研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通过积极整合有效的科技资源, 以承担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国家重大计划为纽带, 大力发展农机科技, 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合作交流, 不断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依托农机技术生产企业, 建立高效的农机创新基地, 组建技术交流平台, 使得能够吸纳更多的新兴技术, 以形成农机科技创新的服务组织。

5.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辉煌的成就, 但是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需高度重视。我国的高效农机产品大多数属于跟踪模仿式产品, 真正原创性新技术少,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衔接存在缺陷, 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少, 这几点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如果不能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 即使规模在庞大, 也只是一个加工场所, 影响农机科技进步的障碍并没有消除, 农机技术发展仍旧是处于低水平阶段。

总之, 农机技术创新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自主研发的农机技术很少, 这一点是我们要重视的, 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才能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

摘要:在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下, 我国的农机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 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机化发展现状、农机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发展。

实施“三个创新”提高审议水平 篇5

如何更好地提高审议质量,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福建省上杭县人大常委会在履行监督职权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开展审议监督的经验,实施“三个创新”,提高审议监督的水平和质量,保证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的有效行使。

监督调查创新。一是科学确定方案。在议题调查前,常委会有针对性地制订详细的方案,对参加调查的人员、时间、目的和措施等内容要求,都一一明确,以使每位参加调查的人员都有任务、有责任和有压力。二是抓好培训。调查时间确定后,先组织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弄清要调查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达到的效果。三是开展调查。常委会会议议题确定后,常委会组成人员或有关委、室在会前围绕议题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及多形式的调查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和数据,尽可能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及要求,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审议方式创新。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审议形式,实行常委会分组审议制度,有效解决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怕得罪人、在会上不敢说或不愿说真话的问题。审议时,要求与审议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增派一名领导参加分组审议,听取分组审议意见,回答询问。同时,实行中心发言人制度。各审议小组确定一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作记录并在常委会会议上作中心发言,对会议审议起好导向作用。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也明确要求:“在常委会会议上,应围绕会议议题积极参与审议,踊跃发表意见,审议发言要畅所欲言,突出主题,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并对议题明确表示态度。”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工具性学科,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从江苏省最新的改革方案来看,语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提高。但是,实际教学中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对写作教学缺乏定位思考。写作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写作是应该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符合习而得之的规律,语言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多读、多背、多写、科学训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是一学期一本书,十几篇文章,背几篇文言文,几首古诗。一周六节语文课,分析一二篇,写一篇作文。说到课外书,每人桌洞里塞满的是教材全解、习题集、作文金典之类。学生们读的少、写的少,说的更少。课堂大多是听老师讲,自习课不许讲话,课余一个小时多点还得赶作业,学生哪有机会说啊!语文的半亩方塘里,疯长着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的水葫芦,又如何让这群小鸟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奔跑?学生缺乏语言实践,是表达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加强语言实践,应于课堂内外通过听、说、读、背、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训练。

阅读课应压缩课时,减少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代之以对精彩语段的朗读、背诵、品味和仿写。讲的精彩不如读的精彩,读的精彩又不如写的精彩。只有读出感情、说出体悟、写出心得,才能把纸上的语言变为心中的语言,口中的语言和笔下的语言。语言主要是感性的传递与积累,不必甚解不必深究,读好了,也便理解了,会说会用了,也便完成了任务。

语言实践的形式生动多元化了,语言实践的时间长数量多了,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才能逐步得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词汇丰富了,读书快了,作文语句也流畅了,然而写作教学还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好比是娶来了一位巧媳妇。但是光有巧媳妇还未必能吃得上好饭,还得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我常劝学生写日记说:“日记是用心灵对话的朋友,是你精神的家园。”文章是思维之花的果实,写作是思维的健美操。一位爱写作的人,一定是一位爱思考、有思想的人。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体。

近些年来,素质、创新教育的口号次第登场,其实,思想教育是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生的生活实践少,阅历浅见识少,因而学生普遍思想贫乏,认识肤浅幼稚可笑。学生往往面对一个作文话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话可说,这是思想教育缺失、滞后的结果。因此,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但他们应该有对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见闻的认识。学生不应该只有学校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不应该只有课堂生活,没有课余生活。在学习生活里,也不应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教材不见社会和生活的影子。温室里长不成大树,鱼缸里养不成大鱼,鸟笼里没有雄鹰。人类从洪荒走来,向着自由开放、文明、和谐走去。教育应多些开放,学生应多一些自由,社会才会多些创新、和谐与文明。目前,封闭式管理依然很流行,很“先进”,它安全、高效,被社会看好,被领导看好。校门关住了什么?关住了学生的眼界,关住了学生的心灵,关住了学生的思想,也关住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学校生活取代了家族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教材和老师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想,以可怜的几个高分换走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

写作课时少,每周两节作文课,10来分钟讲评后是布置文题,学生还要当堂完成,即便精批精改,学生也不认真看,收效不大。写作指导如同隔靴搔痒,教学如同放羊,而草场沙漠化严重,写作成了苦役,人们在写作的沙漠里跋涉,只盼早了。对写作重视,应增加写作课时,增加每周作文篇数,重写作、重讲评,轻批改。领导查作文批改,只看改的细不细,批的越细,写的篇数越少,是老师苦学生松,最后写作教学被边缘化了,成了花架子。学生写不写一个样,老师教不教无所谓,作文教学落了空。反观古人,对于写文章,可谓尽心尽力也矣。读书悬梁刺股,背书引刀绝织,抄书七录名斋,最终都只为半尺文章,难怪书生个个能口吐锦绣,笔走春秋了。

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但这戏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剧本,都是语文老师临时随意编排,自导自演一通而已。作文教学应该有系统翔实的教材,一级一级编过去,有目标有指导有例文有例评。写作训练也应分阶段安排侧重点,划分出专题(有针对性的划出训练点):记叙文可以从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方面考虑[1];议论文可以从论点的拟定与提出、论据的选用、几种常用论证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考虑;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设立。写作课还应分出不同课型,以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达标。比如安排这样的流程: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分别完成知识示范、分层训练、自评互评、快速批阅、讲评再红的教学步骤)。

我经过课堂实践,有意识地把我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点滴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定能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安洪.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J].2011,(4):P17.

科技创新水平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水平,监测,兰州

1 兰州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全省第一

基于2010年甘肃省统计数据, 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了全省14个市州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甘肃省市州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大方面。根据监测结果, 兰州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8.45%,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71个百分点 (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37.74%) , 排在全省第1位, 如图1所示。其中, “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在第1位, “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在第1位,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第3位, “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在第3位,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在第2位。

2 兰州市科技进步优势分析

兰州是著名的科教文化名城, 科技资源丰富, 专业人才集中。全市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 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8所, 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2010年1月, 兰州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 兰州还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业型试点城市。“十一五”期间, 兰州市年均产出科研成果近500项, 其中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内甚至国际都具有广泛影响。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 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在兰州实现转化, 有力地促进了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1 经济社会发展领先

2009年末, 兰州市实现GDP 925.98亿元, 居全省第1位;总人口332.18万人, 人均GDP 2.79万元, 居全省第4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9吨标准煤/万元, 居全省第4位。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108户, 居全省第2位;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34户, 居全省第4位。

2.2 财政支出重视研发投入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79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9%, 居全省第1位;R&D经费内部支出20.66亿元, 与GDP比例为2.23%, 居全省第3位。

2.3 高端研发人员集中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10431人, 居全省第1位;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31.4人, 居全省第2位;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R&D活动人员比重68.54%, 居全省第2位。

2.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11.89亿元,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31%, 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043.8万美元, 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为16.47%。居全省第2位。

2.5 科研成果产出量高

万名在岗职工发明专利拥有量22.80项, 居全省第2位;万名技术人员科技论文数3661篇, 居全省第1位。

3 兰州市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通过市州科技进步水平监测, 反映出兰州市科技发展的症结与障碍。

3.1 科技人力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科技人力资源相对数量和受教育程度均较低。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136.57人/万人, 居全省第12位;万人普通中学毕业生数203.60人, 居全省第13位。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测算,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500人/万人, 兰州市距离这一指标差距很大。

3.2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较低

企业R&D经费支出4.36亿元, 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21%, 居全省第10位。而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6%, 是兰州市目前水平的将近30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过低已成为创新体系建设的严重障碍, 需引起高度关注。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 由于对创新发展的信心和风险承担能力都不足, 同时受到创新人才缺乏的制约, 企业对R&D投入持谨慎的态度, 也导致了研发经费投入过少。

3.3 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是反映大中型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产生的全新产品, 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明显改进, 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对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作用的指标, 目前我国的该指标值为40%。而兰州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2.10%, 居全省第9位,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左右。这说明, 一是兰州市企业新产品创新和推出速度缓慢, 二是新产品推广和产业化程度不高, 三是新产品与成熟市场产品相比, 市场竞争力不强, 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少。

3.4 综合能耗产出率低,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综合能耗产出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 一个地区每消耗一单位能源所产生的GDP。综合能耗产出率越高, 说明使用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高。目前我国的该指标值为42元/kg标准煤。根据监测结果, 兰州市综合能耗产出率为4.78元/kg标准煤, 居全省第11位, 基本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反映出兰州市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还需大力转变。

3.5 企业生产效率相对不高

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1.95万元/人, 该指标是考核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兰州市该项指标监测值居全省第9位, 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不活跃, 生产效率、职工福利等不太理想。

3.6 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代价大

在市州科技进步监测的各项指标中, 有两项关于“环境改善”的指标, 一项为环境质量指数, 一项为环境污染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空气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比重×0.6+二氧化硫减排标准/二氧化硫排放量×0.1+水的化学需氧量减排标准/水的化学需氧量, 国家标准值为100%;环境污染治理指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0%+工业废气治理率×30%+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20%, 国家标准值为100%。兰州市环境质量指数指标监测值为38.87, 在全省最后1位, 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指标监测值为97.25, 在全省第2位。这反映出一个矛盾, 治理的力度很大, 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太大。边污染边治理这条路子行不通,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能空谈, 不能背离发展的福祉, 要从源头上考虑环境污染的原因怎么解决。

4 几点建议

4.1 加快科技人力资源建设

一是加大国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普及范围, 提升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由于国有控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及高校在研发活动中仍占据主要地位, 因此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作用关键, 应着力营造激发人才发挥作用的大环境。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稀缺的问题, 全面开发青年科技人力资源, 提高人才待遇, 推动科技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4.2 全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一是研究出台和扩大税收优惠、项目投入、风险担保等激励政策, 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新产品研发的主体、成果应用转化的主体。

二是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大企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 全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三是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融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存在给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筹资的渠道, 更重要的是为有活力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快速发展通道。必须给以民营企业更多的待遇扶持, 为它们打通更多的市场准入渠道。

4.3 关注民生,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一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调整经济结构。从产业战略的高度关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合理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鼓励发展清洁生产,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彻底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

二是突出民生科技创新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把科技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 将科技服务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围绕加强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 全面推进社会发展,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要重视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的严重状况, 资源的过快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兰州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科技支撑, 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遏制环境污染源头, 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2011.

[2]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甘肃省统计局, 甘肃省教育厅.2010甘肃省科技统计年鉴[Z].

[3]2006-2010年甘肃历年统计年鉴[Z].

科技成果的表观水平与科技评价 篇8

科技成果指在科研中取得的能更新科学知识或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结果。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体现为科技成果水平的高低。

2010年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已超美国,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真正的好论文,在中国是凤毛麟角[1]。科技论文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饱受诟病[2,3,4,5,6,7]。根本原因,就是科技评价的标准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是指与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无必然和直接关联的表观指标。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加了科技知识,或者创造了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其他诸如:论文数量、刊物影响因子、预期效益、立项级别、出版社档次、评价结论、奖励级别等等,都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指标。现实中这些指标产生的程序把关不严、“被操纵”现象司空见惯,如果再将这些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奖励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所谓成果时,各种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本文就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评价的原因、弊端及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现行科技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不对等,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

科技主管部门既制订科技管理政策法规,又评审项目、成果和科技奖励,还掌管科研经费分配。但对立项是否得当、经费分配是否合理,科研任务完成得好不好,科技成果是否有用,得奖成果是否货真价实,是否能促进科技或生产力进步等等,却不需负责。科技界只有权力,没有责任。

责任和权力的不对等极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管理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好恶或亲疏关系来评价科研项目和成果,产生“行政化”和“关系化”偏向;而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一方面尽量从事管理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而抛弃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千方百计“包装”那些平庸的成果,因为评价结果攸关个人前途和单位声誉甚至存亡;另一方面四处攻关、行贿拉关系,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

1.2 科技成果评价被操纵,评价结论被挟持

我国《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明确规定了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但实际的成果鉴定或项目验收中,由被评价者聘请评审专家、支付评审费用,甚至事先打印好评价结论等有法不依的情况已成为常态[2,3,4,5,6,7]。

由于科技评价太频繁,专家大都有项目,都会被评价,今天你评我,明天我评你,大家互相关照,“当好人”“和稀泥”,敢说真话者越来越少,虚假的评价结果越来越多;“聪明人”将劣质成果甚至他人成果稍加修饰与包装,就堂而皇之地进行鉴定验收,而鉴定结论又可成为下次申请项目或报奖的主要依据;如此循环往复“玩游戏”,自然无往不胜,满目都是“国际领先”的成果了[6]。“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或完美的评价结论)就此诞生”[2],也许正是一些成果鉴定、验收的生动写照。评审会变异成了“学术交易会”和“人际关系交易会”。

1.3 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科研不为解决科学难题,只为披上华丽外衣

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定量指标,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道德操守、亲疏关系、对主观标准的理解不同、行政干预等等,都会严重影响评价结论。

科研做得好、论文写得好,如果论文没有发表在“好”刊物上,就是白忙乎。更令人担心的是,研究生刚入校就被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他们被迫苦思如何炮制与杜撰论文、如何找杂志发表论文,未来的科技精英们一入门就被带上歪路、就被“逼良为娼”了。

现在是用期刊来评价科技人员的科研成就和能力。无论在科研项目评审、验收鉴定、创新团队绩效评估,还是增选院士,只能看论文数量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形成了论文导向式研究[7],科研的目的只为发表论文或获得评价结论。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科技界却不敢对科技投入的效率和回报做出承诺,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于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世人已领教了科技界将经费变成论文的水平和能力,但将经费变成生产力的能力,则一直让人揪心。也许“缺乏创新成果评价的基本度量衡”可能成为毁灭“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目标的“蚁穴”并不是耸人听闻[8]。

1.4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大量成果的知识产权流失

大量成果在知识产权未获保护的状况下公诸于众,极易造成知识产权无偿流失。科技评价对发表论文或成果推广应用指标都有一定要求和时间限制,为了项目能及时通过鉴定或验收,科技人员往往会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第一时间发表论文,公诸于世;即使没有发表论文,在项目鉴定或验收时,研究成果也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评委和工作人员面前,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1.5 对科技评价缺乏监管和责任追究

科技评价时对评审程序、评审规范、评审结论以及评审专家等缺乏信誉管理、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极易导致学术腐败、官学勾结。

1.6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的负激励效应

1.6.1 使研究工作中途“夭折”,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科研项目都有“最终成果”作为验收或鉴定指标。但“最终成果”通常只是实验室成果,距商品化的最终科技成果还有很大差距。而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登记、鉴定、奖励等均以项目为单位,成果一经鉴定或验收,研究任务就算完成,奖励、荣誉、职称或职务等该得的利益都可收括囊中,研究工作也可就此止步。实际上,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很多研究工作失去继续研究的动力,就此“夭折”;更有深谙此道者,将项目越做越小,成果却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大。

因此,这种针对项目进行的成果评价,很难取得可以产生规模效益的最终科技成果,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1.6.2 评价规模庞大,造成科技资源巨大浪费

科技评价涉及各级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直到科技人员。各单位将科技人员升职、加薪、评职称、推荐院士、分住房等各种荣誉和待遇[6]都与科技评价挂钩。人人都高度重视评价,甚至不惜造假、剽窃、行贿。

科技评价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项目日益增多。据统计:2009年立项的R&D项目61152个,每个项目都要验收或鉴定;项目立项评审每年约36.7万项(申报项目数按6倍于立项项目计),加上科技奖励,全国每年至少有42.8万个科研项目需要评价。每个项目评价平均需5个专家,全年有214万人次的专家奔波于各种评审会,这些专家大都是科研骨干。而2009年全国R&D人员总数229万人(全时当量),为了应付评价,评审者和被评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无疑是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1.6.3 投机取巧大行其道,严重扼杀创新精神

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评价材料中水分越来越多,巨大的估计效益、虚构应用证明、编造实验数据、抄袭或买卖论文、自拟评价结论……,从泛滥于网络的各种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学位论文的服务项目可见一斑。

由于成果的表观指标可以操纵或包装,如果将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主要标准,却对成果的核心价值这个最难包装的指标缺乏考量,且不论评价结论是否真实客观,只要“外表”华丽就能衍生出巨大利益。必然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启示:科研工作好,不如论文发得好、不如评价结论好。自然会助长各种急功近利和浮躁,沉重打击致力于长期探索和创新研究者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大大降低科技成果的质量。

真正创新性强的项目,由于难度大、研究周期长、研究结果不确定、不容易出成果,研究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残酷的现实使“十年只磨一剑”甚至“十年磨不了一剑”的人成了“傻瓜”。更多人宁愿选择急功近利的课题,放弃风险大、却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这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根本原因。

1.6.4 评价结论模糊,科技成果难以甄别和筛选

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科技成果评价既不能从质上准确定性、更不能从量上精确衡量,只能勉强得出含糊其辞的评价结论,满目皆为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是不知道何处领先、领先或进步了多少、有什么用处。难以辨别真伪,更难以选择和转化。

2 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原因

2.1 简单方便,貌似公平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新性、先进性决定了它的深奥,只有同行专家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由于科学技术高深难测,能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内行很少,我国科技评价数量巨大,即使内行专家也不可能一一认真细致地审核;而运用表观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既浅显易懂、简单方便,可对大量项目进行“批处理”,不需高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数据支撑、貌似公平合理,不易犯错误,不用负责任。不管内行外行,谁都可以、谁都敢来评审。

2.2 管理者追求任内政绩和显示度,科技人员希望有耕耘就有收获

管理者都希望自己任期内能有所作为,任期满时有漂亮的结论和“会说话”的数据。自然希望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希望建立一些有显示度的评价指标。

艰辛的科研工作需要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对枯燥的科研探索有浓厚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当然科技人员都希望自己的耕耘能有所收获;尤其部分带着功利目标从事科研的人,虽然对科研没有兴趣、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但对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却很感兴趣,更不能容忍没有回报的持久探索,迫切希望找到功成名就的捷径。

科研是长期而艰苦并充满风险的探索过程,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突破,都经历过千百次失败。那种“春播一担种,秋收万担粮”的好事,在科学研究中可遇不可求[2],更多时候科研是只有耕耘没有收获的。但从上到下太多人都急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缺乏足够耐心、等不到高质量科技成果产生之时。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正迎合了这种急于求成的需要,因表观指标是“可操纵”的,不需要成果真正达到很高水平,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更不需要折磨人的长期等待。

如果不论效果和产生的后遗症,用这种浅显易懂、有理有据的指标就可以评价晦涩难懂的科技成果,应该是每个人的心愿,自然容易博得管理者的青睐。自应用这些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以来,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涨势汹汹,“硕果”累累,管理者有了会“说话”的数据、工作有了可显示的成就;科技人员也因此轻松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和荣誉。大家都各得其所,这些表观指标的作用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3 运用表观水平进行科技评价的弊端

3.1 将真正有苗头的科学研究“扼杀”在摇篮中

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及重大突破常以不可预测的方法解决问题[2]。如果评价科技成果只用表观指标而不用成果的核心价值,在管理部门的紧迫催促下,为达到这些表观指标,研究者只得将刚出现苗头的研究结果匆忙发表论文,无异于揠苗助长;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提前曝光,会引来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3.2 导致投机取巧、学术不端、权力寻租及官学勾结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只要操作“巧妙”,就能将低水平成果摇身变成“高水平成果”。对那些披着科学外衣、对科学却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人,必然导致不潜心科学研究、却专注于研究操纵表观指标的手段,不探索真理、却热衷于寻求登上科技高峰的“捷径”;也催生了以学术权力谋私、官学勾结等腐败行为。

3.3 诚实者吃亏,投机者得利

善于投机取巧、拉关系者,通过操纵这些表观指标可快速取得大量成果,获得由此派生的各种利益和荣誉;而勇于创新、潜心研究、却不善于操纵和拉关系的诚实者,很可能十年难磨一剑,即使有了成果也不一定被赏识。长此以往,诚实者只会越来越少。

3.4 假冒伪劣科技成果猖獗,科技资源浪费巨大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易于被操纵,使得科技成果水平“虚高”,难见精品,尽是半成品、次品、甚至赝品,假冒伪劣成果横行于世,造成各种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鉴定结论成为自欺欺人的伪装,并不存在的“核心技术”被鉴定为科技成果[9],将成为科学史上的大笑话,我们决不能因这些表观数据而沾沾自喜。

3.5 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滑坡

如果仅仅通过操纵成果的这些表观指标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对那些有创新精神、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将会产生很坏的示范效应和沉重的心理打击,严重扼杀创新思想和科学精神,必然导致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大幅度下降,阻碍科技进步。

4 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

4.1 坚持用核心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核心指标在科技评价中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既没有创造新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创造任何效益的“成果”,即使它外表光鲜亮丽,出自名门名家、发表在高级刊物或有“国际领先”的鉴定结论,也不能成其为科技成果。

当然,用核心指标考量科技成果,绝不像表观指标那么简便易行。首先,被评价者要明确指出成果的核心价值所在,接受科技界的评价和广泛监督;第二,制订各类成果的质量级别或技术水平标准;第三,严格规定可以进入评价程序的成果质量标准,管理者和被评价者都可据此判断成果是否需要评价,可大大减少成果评价的数量、大大降低总的评价成本;专家才可能认真对待、审查、关注成果的核心价值。第四,严格审查评审专家的资质和信誉,选用学术造诣高深、学术道德良好的专家。经过时间、实践以及同行专家的检验和监督,成果优劣自有评说。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不会惧怕这种评价、质疑和监督[10]。

4.2 取消一般科研项目的事后评价,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事前和事中评估

优秀的科技成果是踏踏实实研究出来的,绝对不是被包装或评价出来的。

科技成果评价属于事后评价,如果此时发现科研工作有问题,所造成的各种损失都已难挽回。因此,除了已产生重大学术影响或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效益的项目外,一般项目都应取消事后评价,加强事前和事中评估及监督,将科研中的重大问题防范于未然。

“事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和项目承担者,确保课题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加强对“事前评估”的评价和监督,可防范和控制项目决策的风险。

“事中评估”通过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项目进展状况、与预期结果的比较,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并能对研究者的信誉、研究能力和成绩及时做出评价,考核“在研项目”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引导或督促研究者对研究计划或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

4.3 建立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标准

只有建立衡量各类科技成果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客观定量标准,才能减少科技评价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或人为的影响,才能准确判断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和质量,才能精确度量科技投入与产出,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巨建国等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11,12]。

4.4 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

高效的科技管理制度能引导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注重和思考科学问题的真正意义,并不畏艰难险阻、探求真理、勇攀高峰、解决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吃喝奔跑争经费、包装拼凑搞鉴定、抄袭杜撰发论文…。落后的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桎梏,制度改革刻不容缓[7,12,13]。上至政府的科技政策法规、科技计划、管理标准、行为规范,下至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科技评价、奖励、职称制度,科技人员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都要配套改革、协调一致,才能收到成效。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从上到下的各种制度都应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创新。

科技评价可以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高低、职责履行好坏;可鉴别科研机构、团队或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高低、创新能力大小和科技成果优劣。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发现优劣差距,有差距就会产生“势能”(即“位能”),在一定条件下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即科研的动力)。有怎样的科学评价,就有怎样的科学研究[7],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科技评价只能得到是非难辨、颠倒黑白的“科技成果”。

评价不是目的,只是鉴别的手段,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正确鉴别,才能奖罚得当,才能正确引导,才能让领导者所希望的行为和结果与所奖励的行为及结果不发生错位。科技激励政策就是将这种“势能”转变成科技创新的“动能”和动力的外在条件,只要坚持奖励创新和科研诚信行为,严惩投机造假和剽窃行为,使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体会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值得;使那些投机钻营、造假剽窃的人身败名裂,没有出路,就能够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

科技创新水平 篇9

2016年6月1日, 农业部召开部党组专题会议, 传达学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意见。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强调, 要充分认识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 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大力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 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会议指出, 这次大会是一次历史性的科技盛会,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刘云山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祝辞,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必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迎来新的更快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会议提出, 农业系统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部署要求, 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要把中央的精神充分体现到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的工作安排、文件制定和工作指导上,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一要强化引领性创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转基因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化等关键核心科技的研发攻关, 突破一批世界领先、对现代农业有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技术和装备。二要强化系统性创新。重点瞄准东北黑土地修复利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稻区集约高效、小麦主产区节本增效等不同区域重大技术需求, 整合力量、协同创新、系统集成, 研究提出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三要强化整体性创新。统筹国内农业科技资源, 加强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农业科技力量建设, 通过农业行政与科技对接、农业科学与技术对接、农业科研与推广对接, 形成农业科技共同体和全国科研 “一盘棋”。四要强化制度性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权益分配, 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 增强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篇10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学科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 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回顾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觉得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活化教材, 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因此,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空间,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从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与社会。

如,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我就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进来。先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 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 对家长、亲朋进行访谈、询问, 用网络进行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的景观、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信息。然后, 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 并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 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 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引入游戏, 激发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他们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无疑少不了游戏的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乐事, 能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课前让学生品尝“游戏点心”,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预习课文, 能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使他们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 生字卡片传递游戏, 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 又是对词语的积累;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转变角色, 主动学习

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主动地进行学习。如,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应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等方式做好预习。将学生的心灵放飞,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体会和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 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 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新课标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不易于调控, 生生之间缺少合作, 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教学生字, 一个学生用一种方法来教,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让学生两两合作组建“一帮一”互助小组, 并定期进行检查, 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得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以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 进而为在课堂上进行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 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创新档案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篇11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服务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创新,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档案管理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内容更为复杂,管理手段也更为多样,不过管理水平却相对滞后,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创新档案管理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创新档案管理观念,是创新档案管理的首要之举。

传统观念认为,档案是相对静止的,一旦形成档案,往往就会作为一种原始资料保管在档案室、档案柜里,除非有人查询,否则几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利用率非常低。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无限丰富,如果想查询什么资料,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百度搜索,而不会求助于纸质档案。所以,要创新档案管理,必须从改变传统观念做起。

首先,要对档案的作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有些人认为,档案就是一些资料的累积,这些资料几乎都能百度得到,所以档案的作用已经弱化了。这显然是对档案缺乏了解,以企业档案为例,它是企业员工生产实践活动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当这些经历以文字、数据、图片、音像等形式固定下来时,它所代表的是企业不可复制的记忆,是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很多档案更是企业独有的原始记录,往往记载着一些还没有公开的内容,比如专利技术,设计方案等等,而这种属性,是网上那些轻易就能搜到的信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绝对不能低估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其次,要对档案的服务范畴有一个全新的认定。通常情况下,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的档案,往往都是为本单位或本部门服务的,服务范畴似乎从归档的那天就被自动界定出来了,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的服务范畴已经没有这样的局限性了,必须充分意识到,除非是带密级的档案,否则,档案就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换句话说,分享档案这份财富的是整个社会,而不是个别单位或集体。只有创新对档案的认识,才能在管理上主动创新,积极寻求新的发展。

二、创新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决定服务高度,所以创新档案管理制度是创新档案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

从目前看,适应各种性质,各类机制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比如,有的档案收集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档案缺乏完整的记录,从而影响了利用价值;有的档案保管制度不健全,导致档案保管不当,出现档案破损,毁坏甚至丢失的现象;有的档案利用制度不健全,导致有的档案利用率极低,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的研究和利用,是档案管理亟待的问题。因此,创新档案管理,必须在制度上创新,要根据我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档案管理规定,结合实际,从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保密、利用、鉴定等方面入手,制定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制定电子档案的管理、分类标准,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向自动化转变,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一体化管理。此外,档案管理员的职责也与以前有所不同,要结合实际,对档案管理员在档案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作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规范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三、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方式决定服务的效率,所以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是创新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以纸质档案为主,逐渐发展为纸质与磁盘、光盘、缩微等新型载体共存的局面,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极大地增加了档案的信息存储量,使档案具有开发利用速度快、直观性、选择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档案更容易走出档案室的狭小空间而走向社会,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

一是要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建立联合目录。我们要打破档案、图书馆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共享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发挥整体优势。要建立联合目录,就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和编排,联合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的档案目录,从而使利用者能够很方便地获取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情报等。与此同时,各文献部门也能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馆(室)藏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也可以有效地缓解档案存储空间拥挤,管理人员及资金紧张等现实的矛盾。在共享的同时,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图书馆也可以统筹发展,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的满足于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二是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一般都是到档案部门去调阅档案,或者参加档案展览、查询档案的复印件等。但在信息化的今天,这种利用档案的方式显然缺乏快速性和便捷性,显得麻烦。这时,就需要创新服务方式,为大众提供现代化的在线服务。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是一个重要方式,比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为大众提供电子信箱服务,让大众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直接对话和信息交流,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及时、耐心地回答服务对象关于档案内容和利用途径等方面的咨询,让服务真正贴近生活。

三是开展档案阅览服务。以前,档案几乎不对大众开放,到档案馆(室)查阅资料的也多是公务人员,这使得档案的利用率很低。为此,可以开展档案阅览服务,比如每周设立档案阅览日,在档案室开辟一块阅览空间,让大众可以更便捷地调阅档案,了解信息,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总之,创新档案管理,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服务方式上下工夫,想办法,真正使貌似陈旧的档案焕发生机,为社会生活服务,展现其独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泰山,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推进档案创新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2年05期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篇12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符合习而得之的规律,语言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多读、多背、多写、科学训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是一学期一本书,十几篇文章,背几篇文言文,几首古诗。一周六节语文课,分析一二篇,写一篇作文。说到课外书,每人桌洞里塞满的是教材全解、习题集、作文金典之类。学生们读的少、写的少,说的更少。课堂大多是听老师讲,自习课不许讲话,课余一个小时多点还得赶作业,学生哪有机会说啊!语文的半亩方塘里,疯长着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的水葫芦,又如何让这群小鸟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奔跑?学生缺乏语言实践,是表达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加强语言实践,应于课堂内外通过听、说、读、背、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训练。

阅读课应压缩课时,减少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代之以对精彩语段的朗读、背诵、品味和仿写。讲的精彩不如读的精彩,读的精彩又不如写的精彩。只有读出感情、说出体悟、写出心得,才能把纸上的语言变为心中的语言,口中的语言和笔下的语言。语言主要是感性的传递与积累,不必甚解不必深究,读好了,也便理解了,会说会用了,也便完成了任务。

语言实践的形式生动多元化了,语言实践的时间长数量多了, 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才能逐步得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词汇丰富了,读书快了,作文语句也流畅了,然而写作教学还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比是娶来了一位巧媳妇。但是光有巧媳妇还未必能吃得上好饭, 还得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我常劝学生写日记说:“日记是用心灵对话的朋友,是你精神的家园。”文章是思维之花的果实,写作是思维的健美操。一位爱写作的人,一定是一位爱思考、有思想的人。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体。

近些年来,素质、创新教育的口号次第登场,其实,思想教育是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生的生活实践少,阅历浅见识少,因而学生普遍思想贫乏,认识肤浅幼稚可笑。学生往往面对一个作文话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话可说,这是思想教育缺失、滞后的结果。因此,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但他们应该有对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见闻的认识。学生不应该只有学校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不应该只有课堂生活,没有课余生活。在学习生活里,也不应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教材不见社会和生活的影子。温室里长不成大树,鱼缸里养不成大鱼,鸟笼里没有雄鹰。人类从洪荒走来,向着自由开放、文明、和谐走去。教育应多些开放,学生应多一些自由,社会才会多些创新、和谐与文明。目前, 封闭式管理依然很流行,很“先进”,它安全、高效,被社会看好, 被领导看好。校门关住了什么?关住了学生的眼界,关住了学生的心灵,关住了学生的思想,也关住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学校生活取代了家族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教材和老师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想,以可怜的几个高分换走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

写作课时少,每周两节作文课,10来分钟讲评后是布置文题, 学生还要当堂完成,即便精批精改,学生也不认真看,收效不大。写作指导如同隔靴搔痒,教学如同放羊,而草场沙漠化严重,写作成了苦役,人们在写作的沙漠里跋涉,只盼早了。对写作重视,应增加写作课时,增加每周作文篇数,重写作、重讲评,轻批改。领导查作文批改,只看改的细不细,批的越细,写的篇数越少,是老师苦学生松,最后写作教学被边缘化了,成了花架子。学生写不写一个样,老师教不教无所谓,作文教学落了空。反观古人,对于写文章,可谓尽心尽力也矣。读书悬梁刺股,背书引刀绝织,抄书七录名斋,最终都只为半尺文章,难怪书生个个能口吐锦绣,笔走春秋了。

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但这戏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剧本, 都是语文老师临时随意编排,自导自演一通而已。作文教学应该有系统翔实的教材,一级一级编过去,有目标有指导有例文有例评。写作训练也应分阶段安排侧重点,划分出专题(有针对性的划出训练点):记叙文可以从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方面考虑[1];议论文可以从论点的拟定与提出、论据的选用、几种常用论证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考虑;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设立。写作课还应分出不同课型,以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达标。比如安排这样的流程: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分别完成知识示范、分层训练、自评互评、快速批阅、讲评再红的教学步骤)。

我经过课堂实践,有意识地把我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点滴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定能解决。

摘要:作文教学中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对写作教学缺乏定位思考。写作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写作是应该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上一篇:大学生发表下一篇:口语交际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