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科技园区

2024-09-26

创新型科技园区(精选12篇)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发展导向, 是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目前, 河南省已经建成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 七个省级高新区, 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园区内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 但与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 梳理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文献, 挖掘影响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加速创新型园区建设, 对河南创新型园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对科技园区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对科技园区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随着全球科技园区的蓬勃兴起,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集中在探讨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 形成了以安·马库森 (Ann Markusen) 、亚伦·斯考特 (Allen J.Scott) 为代表的新产业区理论。西方学者认为, 新产业区的主要标志是本地企业内部形成的企业网络和表现出的根植性特征。Leonardo Becchetti (2000) 认为根植性有利于推动“供应商—制造商—客商”在地理空间上接近, 减少交易费用。Isaksen (2001) 把劳动分工、集聚经济和交易成本联系起来, 强调在“柔性集聚”空间内产业链的垂直分离。随着研究的深入, 研究方式逐步由经验观察向规范化研究发展。Stephen Tallman, Mark Jenkins, Nick Henry and Steven Pinch (2004) 提出增长产业区知识存量和知识流动, 可提升新产业区科技竞争力。Antonio Guarino and Piero Tedeschi (2007) 指出新产业区内的知识溢出和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发展的源泉。Manuel Portugal Ferreira and Fernando A.Ribeiro Serra (2008) 探讨了合作公司间的知识流动和动态社会网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2、国内对科技园区的研究述评

首先, 对高新区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张范洲 (2004) 分析了科技园区技术创新优势与发生机理。易军 (2005) 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是创新型高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马颂德 (2006) 指出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形成科技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创新创业科技管理体制优势。徐冬青 (2006) 认为园区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 使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提高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马文辉、滕玉亮 (2009) 指出提高高新区科技创新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需要走优化存量、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的途径。赵明鹏 (2011) 指出我国高新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发挥创新要素集聚、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园区企业间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 引导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向园区流动。其次, 对高新区创新能力及创新型园区建设的相关研究。吴林海 (2003) 提出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撑创新能力的科技园区创新能力三元结构模型。赵大平和李雪 (2007) 认为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来自于市场发育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付赟和方德英 (2009) 设计出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自适应评价方法, 并对我国53个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和分级评价。吴友军 (2010) 分析了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等问题, 提出企业创新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我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实践昭示出:只有充分发挥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协同作用, 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 才能适应当今环境风云变化、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1、加大创新型园区建设投入力度

创新型园区建设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和市财政税收返还资金支持, 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第一, 设立“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专项资金”。该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建设, 主要用于高新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配套设施建设。并利用产学研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和人才专项资金等支持创新型园区建设。第二, 设立企业创业种子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支持科技创业, 用于对创业期 (种子前期、种子期、初创期) 中小企业研发项目的支持。主要用于向种子前期的研发项目提供种子资金支持, 形成知识产权资助、商业可行性论证资助, 以及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研发和技术合作、信息获取和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等进行补贴。第三, 增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规模。重点资助企业的贷款贴息、技术研发、科研设备购进、关键技术购买、产业共性平台建设等。

2、加速促进创新合作与服务平台建设

第一, 建立高新区政产学研联合推进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创新型园区建设中起决策咨询作用, 指导和监督高新区创新合作发展资金运行, 促进和协调政府与产业合作。第二,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围绕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需求, 制定专项政策, 支持鼓励成立各类产业技术联盟。第三, 加速集群公共平台和创新网络建设。重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补贴, 支持高新区内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实验平台等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第四, 引导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园区科学技术中心、产学研结合系统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人才信息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专利产业化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中介服务平台在促进合作联系、信息交流共享、整合聚集各类资源、提高创新绩效等方面的功能优势。

3、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打造园区集群创新高地

鼓励完善孵化器制度, 引导孵化器管理模式创新和孵化器专业管理团队建设, 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速。加大力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标准申请等工作。支持园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市场联盟建设, 有力促进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制定中介组织资助计划, 重点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新型产业中介组织提供资助。另外, 制定知识社区建设计划, 以科技新城和产业基地为载体, 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创新型城区。

三、积极开展创新型试点单位建设, 提高基层单位创新能力

1、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大范围培育创新型企业

第一, 开展制度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机制和企业创新创业持续发展机制。第二, 倡导和推动创新创业, 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促进新知识的商业转化与产业化。第三, 企业界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竞争优势,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联盟, 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 配合技术创新工作, 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 推进创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构建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第五, 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形成更有活力、更能凝聚企业职工创造力的企业精神, 并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创新精神。

2、积极创建创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 培育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科研机构要适应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合作开发模式。厘清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责权关系, 建立有利于调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积极性的体制和机制。逐渐改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重成果轻转化”、“关起门来搞科研”的现状, 打破大学与企业的院墙藩篱, 变革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以“计划”、“工程”、“项目”等为名义依赖政府拨款科技经费生存的现状, 为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较为宽松、自主的环境, 有效整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 提升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水平。

3、制定科技人才开发计划, 为创新型单位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第一, 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步伐, 尤其是要加快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 造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第二, 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政策, 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河南省创新创业。第三, 继续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 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 加快引进包括院士、博士后、博士、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在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第四, 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 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间互兼互聘, 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第五, 以配套的政策机制、优越的学术环境、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优惠的工作待遇、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科技园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明确了创新型园区建设必须形成高新区的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协同效应。同时, 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试点单位建设等政策建议, 以期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高地

参考文献

[1]Patrick Ronde&Caroline Hussler.Regional or sectorial inno-vation system:What really matters?[R].2004.

[2]杨晓钦: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选择[D].河南大学, 2009.

[3]陈家祥:国家高新区功能异化偏离的测定与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10) .

[4]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构筑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J].中国科技产业, 2008 (3) .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2

2012-08-03

为落实《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把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约集中使用土地、资金、政策、服务等资源,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东莞高水平崛起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引擎带动作用,松山湖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特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条 大力扶持高端电子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通讯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关键电子元器件、高端电子装备、新型通讯材料以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与设备等领域)和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条 鼓励大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区域总部、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含后备企业)总部落户高新区,对其给予大力支持,有关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第三条 鼓励拥有高科技知识产权的企业总部、具有源头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落户高新区。

第四条 鼓励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到高新区设立研究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第五条 鼓励具有高科技水平的中小微型企业、拥有高附加值产品和具备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入驻,根据企业的科技含量水平、产品附加值、成长潜力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

第六条 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拥有重大创新科研成果或参与过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主要骨干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梧桐计划”、人才安居工程,对其给予全方位扶持和配套服务。

第七条 鼓励天使基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鼓励银行在高新区开设“科技支行”,开发科技金融新产品。第八条 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高新区设立独立或分支机构。

第九条 鼓励高新区企业及科研机构制定行业标准,申报重大科技专项,申请各类科技奖项、名牌名标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加大知识产权(特别是PCT、发明专利)的申请资助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研发中心、行业创新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第十条 对创新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分别实施“扬帆计划”和“启航计划”,对其给予大力扶持,推动企业快速成长,早日上市。

第十一条 鼓励高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进行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着重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吸引海内外杰出科技人才或团队来松山湖从事短期或长期工作,推动松山湖建设。

第十二条 鼓励高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东莞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鼓励高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大仪器设备资源共享,鼓励高新区企业、科研机构及区外企业之间开展科技合作。

第十三条 鼓励高新区企业自建的办公楼宇交由专业团队运营和管理,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对参与高新区孵化器和加速器运营管理的高水平专业运营团队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 鼓励高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智慧松山湖”建设,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

第十五条 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点鼓励其参股各类投资基金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第十六条 鼓励国内外产业界、经济界、科技界、学术界的组织机构(如国际华人社团、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和个人宣传推介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帮助高新区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3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一是专利数量大幅度增长。截至5月底,全区专利申请量798件,同比增长209.3%,专利授权量1305件,同比增长432.6%。二是积极兑现知识产权补贴资金。为符合条件的企业133家的606个项目兑现了补贴资金78.95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突出。一是新增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安徽三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截至目前,该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3家,占全市75%;二是各类高企认定申报工作顺利。2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企专家评审,进入公示程序,占全市54%;64家企业申报合肥市高企认定工作,目前正在评审当中;三是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成果丰硕,24家企业通过认定,通过率为64.9%。

“新三板”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與券商签订了“新三板”协议企业已达27家。其中,2家企业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完成预备案,8家企业完成股改,正在开展券商尽职调查和内核程序,17家企业正在进行股改。此外,具备申报条件的企业160余家,20余家企业正在与券商积极洽谈,将在近期签署合作协议。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成绩突出。推荐38所等5家园区重点创新型企业申报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组织华宇网业、菱电冷却等102家中小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上半年高新区有38家企业获得创新基金立项,国家立项金额总额为2270万元,立项企业数占合肥市的比例达到52%。

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基本完成。目前“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工作基本结束,基础设施配套及项目引进按计划进行,即将全面交付使用。微电子测试平台、农业物联网平台、动漫渲染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已确定入驻。思科网讯、深圳腾讯、东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完美时空等一批上市公司和重大项目纷纷落户,IBM、HP、盛大等企业正在洽谈入驻相关事宜。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4

一、四个指标体系设计

1.经济实力竞争力。经济实力是评价一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显性表现, 也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部分, 对处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来说, 经济实力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具体指标如下: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

2.产业集聚竞争力。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 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聚竞争力反映整个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协同合作的能力, 其中企业平均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是三个最为常见的指标。

3.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绩效内在的决定性因素, 又是创新型科技园区持续竞争力的本质所在。基于数据的易得性, 仅选取R&D 3/4-·N~作为具体指标。R&D 3/4-·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简称R&D) 。是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也是反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经济体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

4.社会贡献竞争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协调对地区经济将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是对区域经济体所产生效益的最根本的衡量标准, 选取较为代表的两个指标——工业总产值占比和出口创汇占比。

二、科技园区竞争力比较分析

1.经济实力竞争力分析。从总收入的情况来看, 2013年, 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和长春高新区的总收入都在5000亿元以上, 可以归为第一层次。苏州高新区和长沙高新区的总收入都在3000-5000亿元之间, 可以归为第二层次。而合肥、常州、厦门、郑州、青岛、杭州和大庆高新区的总收入在1000-3000亿元之间, 可以归为第三层次。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 2013年常州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1801.7亿元, 分别是无锡高新区5287亿元的0.34倍、苏州工业园区5227.2亿元的0.345倍、苏州高新区3547.2亿元的0.507倍。与其它省份的高新区相比, 常州高新区的经济实力与合肥、厦门、郑州高新区的差别不大, 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工业总产值分别是合肥高新区1950.1亿元的0.924倍、厦门高新区1622.14亿元的1.11倍、郑州高新区1500.2亿元的1.2倍。与大庆高新区相比, 常州高新区处于领先地位, 工业总产值是大庆高新区1443.42亿元的1.24倍。

2.产业集聚竞争力分析。产业集聚是立足产业特色、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 只有众多产业导向相同的企业的集结, 才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协作和竞争关系, 产业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平均产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新区企业的规模化程度, 而企业规模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到产业集聚度和外溢效应的高低。企业平均产值=工业总产值/企业数。

常州高新区2010—2013年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1.33、2.01、2.34和2.57亿元, 四年的平均值为2.045亿元。虽然保持逐年提高的水平, 但整体规模明显偏小。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 仅高出杭州高新区的企业平均产值0.71亿元。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 无锡、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3.84、3.58和3.17亿元, 常州高新区也有不小的差距。青岛高新区的企业平均产值7.03亿元是最高的, 排名第一。省外高新区中, 企业平均产值在2亿元以上的还有长春、长沙、郑州和大庆高新区, 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2.66、2.16、2.32和2.11亿元。

常州高新区2010—2013年销售利润分别为5.5%、5.2%、6.2%和5.5%, 保持基本稳定的水平, 四年的平均值为5.6%, 即每百元销售收入能带来5.6元的利润, 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七。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 无锡、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园区四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7%、4.5%和5.6%, 四个高新区基本处在同一水平。而长春、合肥和杭州高新区四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8.6%、7.7%和7.2%, 是水平最高的三个开发区。长沙、郑州高新区四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5%和6.0%, 都位于常州高新区之上。大庆、厦门和青岛高新区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2%、4.8%和4.8%, 都低于常州高新区的水平。

3.科技创新竞争力分析。常州高新区2010—2013年R&D经费投入分别为25.7、20.2、26.9和22.1亿元, 四年平均值为23.7亿元。仅仅高于长春、大庆和厦门三家高新区, 其平均R&D经费投入分别为17.9、15.2和9.2亿元, 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九。

4.社会贡献竞争力分析。常州高新区2013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之比为21.7%, 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七。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 比无锡高新区低0.5个百分比, 比苏州工业园区以及苏州高新区分别要高10.3和12.7个百分点。与省外的其它高新区比较, 长春高新区以47.1%位居第一, 其次是厦门、合肥和长沙高新区, 紧随其后的是大庆高新区, 其工业总产值占比为29.6%, 都位居常州高新区之上。

常州高新区2013年出口创汇占全市出口创汇之比为28.2%, 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五。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 比无锡高新区低19.4个百分比, 比苏州工业园区以及苏州高新区分别要高10.7和15.3个百分点。与省外的其它高新区比较, 长春高新区以40.7%低于无锡高新区位居第二, 其次是大庆、厦门高新区分别以35.5%和30.7%位居常州高新区之上。

三、常州市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对策

1.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上涉及到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和武进经发区三个载体, 需要创新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 克服比较严重的多头管理问题。2014年, 常州高新区对所属专题园区的管理体制做出了重大变革, 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 即将园区和镇、街道合二为一, 统筹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应构建三区八园的协同创新环境,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创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 提高创新系统运转效能, 重点在园区管理体制、区域新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

2.发展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提升综合竞争力, 必须充分发挥八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 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区域化。要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中金字塔形企业结构的创新促进机制, 分层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形成大、中、小创新型企业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内生动力。从资本、人才、孵化环境入手, 促成创新创业企业不断新生、繁衍和大幅度增长;集中资源培育创新型高成长企业, 推动其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鼓励创新型高技术大公司实施产业领先战略, 参与国际化竞争, 发挥其带头和辐射作用。

3.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及吸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制, 探索发展互助型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等;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 探索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 鼓励在各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园区内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机制, 大力推进园区内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设立创新人才发展基金, 吸引研发和创业型领军人才, 重点引进在产业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带头人。将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相结合, 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的引进, 对项目带头人主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 用于项目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为了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可以在原有政策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补贴力度, 大力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 使园区成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和创业的乐土。

4.营造园区三元螺旋发展的良好环境。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快完善园区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环保及配套物业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财政投入上对重点支持和保障、优先施工项目进行倾斜。完善各园区与周边地区交通主干道路网的联接, 建立畅通便捷的交通和物流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园区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网络, 建立开放访问的各种专业性知识库和数据库。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 篇5

组 长:贾敬敦

副 组 长:赵红光 王振林 杨经学 主要研究人员:

杨经学 张 亮 王 强 霍 明 李俊清 张 超 王云诚 宋长青 马 伟

编者按 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摇篮,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培育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引擎。其创新能力评价既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5》是2015国家创新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系列报告的延续,是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尺度形成的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以及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报告包含园区创新支撑、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4年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填报数据,采用赋权加总、差异分析、效率测算、聚类分析以及纵向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各分项创新能力指标的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从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园区之间、地域之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创新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但较2013年相比,园区多方发展已经有所改善,整体发展呈现上升态势。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总体评价篇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总体发展情况

从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指数来看,2014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差异仍然较大,变异系数为26.49%,但相对于2013年的园区创新能力变异系数为38.53%有所下降,这说明园区之间创新能力指数的差异有所缩小。同时,武汉、济宁、淮安、泉州、公主岭、西宁等园区在创新能力水平方面优势明显,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1.园区之间创新能力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武汉园区创新能力指数得分蝉联首位。2.园区创新支撑不断加强,创新绩效表现出色,创新水平是制约园区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1)2014年各园区更加注重创新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强创新投入,创新支撑指数明显提高,成为创新能力增长的新动力。(2)2014年各园区创新水平指数相对较低,成为园区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3)2014年各园区创新绩效保持了较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提高仍然以创新绩效作为主要导向。(4)创新支撑、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三个分项指标的园区差异性较大,并且差异主要源于东中西各区域内的园区差异。3.各园区创新能力指数在结构上差异明显,创新支撑对创新能力提升贡献较大。4.园区的创新能力指数和分项指标均有增长,创新绩效增加幅度最大。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聚类分析 1.第Ⅰ类园区(创新引领区13个)该类园区包括武汉、济宁、淮安、泉州、公主岭、西宁、泰安、白马、浦东、儋州、杨凌、即墨、湄潭13个园区,代表了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最高。2014年创新引领区的创新能力指数平均得分为151.89分,其中创新支撑最高,为59.92分。2.第Ⅱ类园区(创新示范区32个)该类园区包括许昌、和林格尔、辉山、南昌、邯郸、南阳、望城、忠县、广州、常熟、宿州、鹤壁、濮阳、红河、定西、仙桃、潜江、漳州、岳阳、武威、芜湖、石河子、永州、渭南、天水、寿光、滨州、东营、阿拉尔、昌平、铁岭、嘉兴32个园区,代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较高水平。其创新能力指数平均得分为116.51分,其中创新绩效最高,为52.68分,园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别不大。

3.第Ⅲ类园区(创新稳健区23个)该类园区包括烟台、滨海、衡阳、金华、湖州、璧山、井冈山、建三江、五家渠、海东、晋中、唐山、三亚、雅安、百色、铜陵、乐山、湛江、松原、贵阳、榆林、顺义、荆州23个园区,占21.69%,其中9个属于东部地区,7个属于中部地区,7个属于西部地区。该类园区创新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同时创新绩效较示范区也有一定差距。

4.第Ⅳ类园区(创新起步区38个)该类园区包括楚雄、通化、乌鲁木齐、宁德、大庆、安庆、石嘴山、蚌埠、上饶、运城、盐城、旅顺、固原、金州、新余、三河、延边、赤峰、湘潭、合肥、吕梁、广安、吴忠、石林、哈尔滨、黑河、毕节、北海、拉萨、日喀则、慈溪、阜新、黔西南、银川、桂林、津南、和田、伊犁38个园区,平均得分为78.12,其中16个中部地区,12个西部地区,10个东部地区。该类园区创新能力一般,创新绩效、创新支撑方面无太多建设亮点。5.四类园区的创新能力指数结构差异较大,创新引领区的创新水平明显领先其他园区。

6.创新引领区和创新示范区的数量明显增加,园区的创新能力建设趋于平衡。

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分析

1.东部园区的创新能力指数略高于中部园区,创新能力从创新绩效带动发展成为创新支撑和创新绩效双轮驱动模式。2.一类园区的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园区在一类园区的数量上优势明显,中部地区拥有的二类园区最多。

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创新效率分析

东部、中部和西部均有具备创新技术效率的园区,且园区数量相差不大,这也说明区域环境因素并不是影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些具备创新技术效率的园区在创新投入资源的配臵和管理上是最有效的,充分利用其投入资源实现了创新产出的最大化。而对于创新技术效率不足的园区,需要完善园区的法人治理机构、减少创新的冗余投入、优化创新资源的配臵、依托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搭建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合作平台和集成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分项评价:创新支撑评价篇

创新支撑即创新条件,是反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创新资源的汇集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其指标的高低显示了园区在创新过程中的基础及引领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各园区在人才、融资、渠道、政策方面的积累水平,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支撑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园区的创新产出甚至是园区的发展,因此其评价的指标也至关重要。为了合理的进行评价以及指导农业园区的发展,在指标设计上既要考虑全面合理又要做到利于执行,因此创新支撑主要从科技人员、研发经费、投融资强度、仪器设备、研发中心、信息化和扶持政策七个方面进行衡量。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科技的创新主要是技术的创新,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的创新。因此各园区在实施人才战略方面积极引进和汇聚科技人才,2014年各园区在保持2013年的原有的庞大的科技特派员数量基础上积极引进法人科技特派员以及科技特派团,特别是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数量增长明显充分显示出各园区在创新方面更加的务实。同时,科技特派团的数量略有下降,体现出园区更加注重人员的质量与结构。

1.科技特派员数量继续保持较高数量,注重法人科技特派员建设,园区人才引进更加务实。(1)2014年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其中东部数量突出。(2)2014年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增长明显,西部数量突出,东部增幅明显。(3)2014年科技特派团数量降幅明显,东部和中部维持了较高水平。2.研发人员数量高速增长,园区更加注重引入和吸纳高职称人才。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建设

科研开发平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园区注重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已逐渐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国家、省、地市共建的研发创新平台体系,科技创新条件和创业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1.园区各类研发平台建设情况良好,省部级研发中心数量大幅增加,比重有所上升。2.园区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有所放缓,东部园区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最高。

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融服务分析

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园区为园区企业搭建了投融资平台,大幅度吸引了社会资金和“三资”,从而增加了园区的资金来源,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园区建设和技术引进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园区建设与发展注入了金融元素,用新的投融资机制建设园区的模式逐渐形成,大大加快了园区建设的步伐。

1.园区土地投融资强度大幅提升,但区域间差异较大。2.园区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投资规模稳步提升。3.园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明显,但各区域差距较为显著。

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信息化基础条件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现,信息技术初步应用,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园区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支撑条件。

1.园区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人均计算机拥有量较高。2.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应用手段不断更新,园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3.信息资源建设成效初显,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立,信息来源和渠道不断丰富。

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政策环境分析

2014年各园区在原有的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在融资渠道、企业投资税收奖励、特色园区建设、土地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关于印发宿州市现代农业四区联建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于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智慧农业示范区统筹协调、协力推进方面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而更多的园区则是在土地划拨、企业投资、税收奖励方面给予了支持。比如《怀远县工业企业投资税收奖励(暂行)办法》中就针对不同的投资列出了详细的奖励机制。由此可见,2014年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趋于更加多样,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分项评价:创新水平评价篇

创新水平反映的是各园区开展的创新活动以及取得的技术成果,其由园区投入的创新资源和经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形成,并且通过市场经营、推广和转化形成园区的创新绩效,是反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报告涉及的创新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开展研发项目取得的专利成果、引进示范及取得的成果(引进和推广的新品种、新品系、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等)。在评价中分为三个指标,分别是授权发明专利数、科技引进、科技推广。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成果分析

本评价采用授权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园区的创新成果的主要指标,同时,园区科研人员人均申请专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性指标。

1.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略有增加,西部园区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最多。2.每百名研发人员授权发明专利数有所增长,园区申请发明专利数与国家整体水平相当。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新分析

对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评价采用科技引进类指标,含引进植物新品种、引进畜禽水产新品系以及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三个分项指标。总体来看,园区科技引进品种逐步多元化,东部园区科技引进水平高于中西部园区。1.园区引进的植物新品种有所增加,东部园区引进植物新品种数较多。2.园区引进的畜禽水产新品增加显著,但相对引进的植物新品种数量仍然较少。3.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的数量基本持平,东部园区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的数量较多。4.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整体有所提高,东部园区表现最为出色,集成创新能力大幅上升。

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果辐射分析

对园区成果辐射能力的评价采用集成推广类指标,含推广植物新品种、推广畜禽水产新品系以及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三个分项指标。总体上,东部园区的科技推广水平优于中、西部地区。

1.推广的植物新品种略有增加,东部园区推广的植物新品种较多。2.推广的禽畜水产新品系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推广的植物新品种仍然偏少,东部园区推广的植物新品种较多且大幅提升。3.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数量有所增加,东部园区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施的数量最多且增长明显。4.成果辐射能力整体提升,东部园区成果辐射作用领先中部和西部园区。分项评价:创新绩效评价篇

创新绩效反映的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创新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新绩效,系统总结创新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推动区域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章从经济收益、产业结构、企业培育、品牌建设、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对园区的创新绩效进行衡量。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性收入分析

本报告采用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测度园区的产业带动能力。并结合园区新吸纳就业人口数、带动当地农户人数两项数据,分析东中西部园区的产业带动效果。

1.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总体偏低,园区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2.中部园区在新安臵就业人数和带动当地农户人数方面总体表现最好,产业带动效果强于东部和西部园区。3.园区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园区产业带动效果与产业带动能力不成正比。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结构分析

本报告采用二三产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来测度园区的产业结构及水平。参与本次评价的106个园区(东部38个、中部36个和西部32个)二三产产值占比平均值为74.81%,剔除较2013年二三产产值占比突变的14个园区(杨凌、伊犁、常熟、晋中、宁德、广州、顺义、乐山、慈溪、贵阳、漳州、即墨、天水、湄潭)后,二三产产值占比平均值为80.26%。

2013年和2014年的修正数据对比显示,2014年全国106个园区二三产产值占比平均值为80.26%,相对于2013年二三产产值占比平均值78.37%略有提升。区域对比方面,2014年中部园区二三产产值占比平均值为80.15%,高于西部园区的67.07%,但是略低于东部园区的83.40%。同时,2014年中部园区二三产产值占比相对于2013年的72.04%有明显提升,2014年东部园区二三产产值占比与2013年的83.66%基本持平,2014年西部园区二三产产值占比相对于2013年的78.56%明显下降。

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培育情况分析

在企业孵化方面,本次评价采用在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和新增孵化企业数三个指标进行评价。企业培育总体发展较快,在孵企业数和新增孵化企业较2013年数明显增加,毕业企业数略有降低。一定程度上说明园区企业培育规模和质量要求有所增强。参与本次评价的106个园区(东部38个、中部36个和西部32个)平均在孵企业数为10.90个,平均毕业企业数为4.67个,平均新增孵化企业数为3.24个。1.园区在孵企业总体发展良好,在孵企业数增幅明显,西部园区在孵企业数最多。2.园区毕业企业数总体略有下降,中部园区毕业的企业数量最多。3.园区新增孵化企业数保持稳步增长,东部园区的增幅最大。4.园区企业培育情况总体表现良好,园区应更加重视企业培育和成长机制。

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分析

在品牌建设方面,报告以园区拥有的品牌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同时,将园区拥有地理性标识产品作为辅助参考指标,品牌建设状况反映了园区将创新成果通过品牌运作转化市场价值的情况。1.园区拥有的品牌数略有增加,东部园区数量最多。2.地理标识产品有所增长,逐步成为园区的象征性名片。

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分析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现代服务业引领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是其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1.土地产出率基本持平,东部园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园区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增长幅度较大。特别说明:

依托科技竞赛 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6

关键词:科技竞赛 创新 人才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开拓性,能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事物、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目前尚无确切的标准。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这样的基本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良好的自学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郭睿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和思想文化新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专业水平较高;③有很强的自学及探索能力;④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很强的团队意识。

二、科技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技竞赛一般由基础题和自由发挥题两部分组成,既能体现学生的基础能力,又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基本设计,个别优秀的学生又有创新发挥的余地。其次,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践

(一)根据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科技竞赛项目

1.利用已有科技竞赛活动。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国家、各省市都组织了一些科技竞赛活动,其中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建筑设计”大赛等。针对每项竞赛,学院都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教师参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并制定了对这些物质有效使用和管理的制度。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服务社会。结合近年来社会的热点问题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学院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对该地区的规划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提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院组织相关规划设计竞赛,评出优秀设计作品,并将获奖作品作为规划建议送达相关部门。通过这种竞赛,不仅让学生获得实践演练,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学生通过参加这种类型的科技竞赛,可以增进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对学院的整体实力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了解,为下一步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创造条件。

(二)构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合作

1.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阅历较少,因此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学生创新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学院除采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研讨外,还专门设立竞赛主题网站,提供资料并进行在线交流和答疑,以便学生与指导教师在线交流。

2.加强校内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科技竞赛需要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但学院学科仍不齐全,教师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学院经常邀请其他院校或相关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来校讲学、座谈,不断改进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构成、创新思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学院不断与同兄弟院校沟通与合作,各取所长,精诚合作,共同完成竞赛。

(三)规范组织,加强宣传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开展科技竞赛的有力保障。对于国家级、省市级及学校级的科技竞赛活动,实行学校、学院、教师三级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是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举措。

(四)竞赛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新型体系

将科技竞赛融入到日常教学及科研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科研过程,充分利用教师、学生中蕴藏的智力资源,追求育人和成果的双效益。

1.日常教学渗透科技竞赛的相关内容。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院主要采取了将科技竞赛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學过程中的举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各年级课程教学开展情况的不同,安排与科技竞赛相关的选修课程,包括创新理论相关课程、科技竞赛相关课程、人文知识相关课程,使学生熟悉相关理论、扩大学识范围、拓展思维;另一方面是以现有课程组织学科竞赛,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充满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弄懂、弄清并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也能使学生了解科技竞赛的流程,为学生下一步参加竞赛打下基础。

2.让科技竞赛成为教师科研的有益补充。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科技竞赛经验相对匮乏,在科技竞赛中拟定题目比较困难。因此学院将学生科技竞赛与教师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学生的科技竞赛题目。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项目,他们可以拿出课题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科技竞赛题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活动,完成科技竞赛作品。这样不仅能提高比赛成绩,而且还保证教师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吸纳学生的成熟的创新思想及已有成果,将学生纳入科研项目研究组,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究,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完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支持下进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提高参与者的主动性

要在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生自发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此过程需要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学院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出发,根据科技竞赛的具体情况,对在重大科技竞赛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在学生奖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或给予政策倾斜;对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上述奖励的基础上,还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数额的奖金,并通过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等渠道,宣传这些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

参考文献:

1.王世来,包镕.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技竞赛平台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3(9).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7

常青: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是山西实施科技兴省战略的重大决策, 在地区转型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 其核心是以科技进步为引领的能源产业转型和新型产业的发展, 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的综合实验平台。因此, 企业将坚持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山西结构调整、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战略,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园建设, 大力实施企业入驻科技创新园工作, 从而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作出努力。

开展科技创新园区建设, 是探索国有企业军工技术项目转化为民用产品, 军民融合产业转型的新路子。万柏林科技创新园建设区是万柏林区人民政府与企业共建的一种模式, 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产业优势, 而且可以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记者:万柏林科技创新园区与山西国营大众机械厂的合作发展有何优势?园区的建设与规划有哪些?

常青:万柏林科技创新园区是万柏林区人民政府整合区域科技资源, 依托山西国营大众机械厂的生产场地和完善的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配套能力及电子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业集群优势, 旨在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 园区承载的方式, 打造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电子科技产业孵化基地, 建设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培训基地, 是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企业孵化为主, 并经太原市政府认定的电子科技创新园。

万柏林科技创新园区地处太原市万柏林区和平南路73号山西国营大众机械厂内, 山西国营大众机械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是我国第一个研制生产火控指挥系统的大型军工电子企业。企业始建于1956年, 原为电子工业部所属军工电子企业, 从事陆、海、空三军火力控制指挥系统和地空导弹指挥系统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企业, 现属山西省国资委管理, 为全资国有企业。建厂50多年来, 累计为部队提供装备上万台套。曾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首次击落美国U-2型间谍飞机和国庆阅兵等国防重大事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企业具有铸造、精密机械加工、冲压、注塑、工模具制造、热处理、表面喷涂、电镀和机械电子产品装调生产线, 已取得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级达标资质, 能够独立研制开发、生产经营多种军用、民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科研生产一条龙的综合性企业。

万柏林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 总规划面积30 hm2, 投资强度在3 000万元/hm2以上, 分三期进行。其中民品区25 hm2, 军品区5 hm2, 采取“前商后厂”的建设模式, “前商”作为商务办公、研发、企业孵化基地, 同时提供金融、财务、企业加速和税务等配套服务;“后厂”是将闲置的生产厂房, 通过项目对接改造建成电子产品开发、研制、加工、装配及规模生产基地。园区建成后可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加工、装配以及企业经营等全方位的服务, 预计年技工贸总收入可达30亿元。

记者:园区一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成效显著, 请谈谈园区未来的发展思路。

常青:通过科技创新园建设, 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步伐。企业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军民融合、加强企业管理为依托, 立足军品领域, 拓展民品领域, 坚持项目战略, 优化布局,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力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机制、产品项目、人才建设、干部管理”等5个方面实现突破, 努力实现企业在发展速度、经济规模、企业面貌、职工收入上有较大跨越, 把企业发展成为军民品并重, 二三产并举, 内外部结合的现代企业集团。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8

高新科技园区的工作方式与其园区建筑设计互动关联:一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对其物质空间有新的诉求;另一方面,创新的工作环境也激发员工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创新型转变。在高新科技园区特征的指引下,创新的工作方式与物质环境的互动、共生为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的设计带来了新课题。

一、高新科技园区办公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1. 特定的时代背景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信息时代,以生产知识和信息产品的产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要特征。这一时代特征促使高新科技园产业类型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向当今的智力密集型转化,伴随而来的是生产性活动的减少与研发性活动的增加。在高新科技产业中,生产制造行为十分有限,对生产性空间的需求相对较少,而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个人知识的迅速老化直接推动了企业再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新科技园区的信息处理和交换需要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办公自动化平台,阅览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学习型空间成为办公研发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高新科技园办公建筑更新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独特的空间环境

高新科技园是研发办公类建筑的空间载体,其特征也激发了研发办公类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新思路。传统的工业园(industrial park)、企业园(corporate park))、商务园(business park)以及科学园(science park)都体现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而在高新科技园中,自然的工作环境和绿色的生态理念有益于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成为高新科技园区的重要特征—追求工作、生活、娱乐三位一体的状态。当前,高新科技园区通常选址于环境优美、拥有大片绿地或水面的城市近郊,良好的生态景观条件为高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提供了鲜明的环境特征,促使其设计产生生态特征表达的诉求,如力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多元的工作方式

高新科技园区的研发办公空间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场所,从业人员多以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工作中脑力劳动强度很大。高新科技研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其工作模式的不断切换:一方面,产品的设计和研制是极端个人化的工作,另一方面,研究课题不断扩大、扩展时,开发工作又需要多人合作,共同攻关完成。因此,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工作方式是在保证个人独立研究的同时十分强调群体的交流与协作,这就要求研发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多样化”。不仅工作模式多样化,办公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工作环境的分散化和个性化将是未来高新科技研发办公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4. 隐喻的文化氛围

创新作为高新科技园区的核心文化,往往体现于企业的产品、商标等元素中。此外,研发办公建筑本身也同样是政府和企业借以隐喻自身经营理念和文化的绝佳舞台,因为企业办公楼一旦建立,就作为企业对公众展示独特性的视觉形象而存在,成为体现公司企业文化、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的标志。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建筑中隐喻企业的文化内涵也是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

二、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的发展模式

1. 功能多元化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要求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活动方式,传统、封闭的空间形态难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建筑功能的多元集中和相互渗透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例如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百度大厦(图1)和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的泉峰国际集团总部办公楼(图2),除了办公、研发空间之外,还设有图书馆、培训中心、健身房、银行、餐饮、小卖、洗衣间等,可满足研发工作人员的多种需求。建筑师将各种建筑类型和功能单元叠加、重组以实现功能的交叉和混合,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库哈斯在美国洛杉矶环球城总部办公建筑(图3,图4)的概念设计中,通过多种功能空间的垂直和水平穿插,将建筑空间组织成既适应特殊性又符合普遍性的一种精确图式,构建了一个多功能复合的综合体。不难看出,建筑师对建筑空间及功能组织的探究是对信息时代多元化工作模式的一种尝试性探索。

2. 生态理念的植入

对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其必然性。必然性是其特定工作模式的诉求,是园区选址对环境特征和景观价值的追求,为建筑的绿色生态理念表达提供了平台。就生态建筑而言,建筑营造生态环境的方式可分为利用技术手段的主动系统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被动系统两种方式。仅靠利用场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被动系统很难达到节能目的,而依赖于高技术往往又需要更多的投资,因此往往需要高技术和适宜技术的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工作。慕尼黑凯斯勒事务所在盖尔森基兴日光能科技园(图5)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在西侧设计了斜面采光长廊,以计算机控制的布帘进行遮阳;长廊西侧的玻璃幕墙可以通过机械装置开启,就像大型推拉窗一样,不同的开启方式可以在冬季和夏季形成不同的自然通风模式;建筑物的运行由能源管理系统联动控制,室内照明可以根据室外光线强度自动调节;屋顶上安装了900块高效光电转换模块,提供210kWp的电力。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研发中心(图6)最基本的设计意图是创建开放式、生态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节能办公空间,建筑师在建筑之间的园林上覆盖了技术简单、成本低廉、效果良好的铝镁合金穿孔遮阳篷,可有效过滤阳光和强风,使内部空气保持舒适状态。建筑底部架空,人们可以从建筑前广场自由进入这一有遮蔽的区域。

3. 弹性化与模块化

独立办公与互相交流的矛盾是研发办公类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常见的问题,高新科技园区中的研发办公建筑作为知识交互的创新空间,其对立与冲突尤为突出。高新科技园区中的独立处理、群体处理、集中研究、知识交互等活动行为需求导致了研发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产生了对空间创新性的诉求。

由于在研发过程中,独立性和团体性的行为并置必然预示着某些场所的功能复合与叠加,研发办公空间需要作出灵活的调整,以空间的不定性和边界的模糊性来取得对内部功能事件的最大兼容与适应。当前,利用模块化设计应对空间的弹性和普适性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式。深圳联想研发中心(图7)采用9m×9m×4m的模块组合满足了空间灵活性和延伸性的要求,建筑主体由规格一致的“模块”堆积成下大上小、左右对称的阶梯形体量。模块中的功能可以随着使用需求的改变而相应调整,这样模块空间就具有了内在的互换性和互动性。非常建筑事务所在北京用友软件园1号研发中心(图8)的设计中,“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建筑师在同一、规整的空间单元中对工作、休息和交流空间投以关注,将以交通串联交流空间的传统模式转化为支持通行的交流空间体系,针对研发人员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及工作性质所要求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建立了多种“工作—交流”关系以应对不同的工作模式。

(图片来源:2010年第8期《建筑学报》)

(图片来源:2008年第2期《建筑学报》)

(图片来源:2003年第2期《世界建筑》)

(图片来源:2003年第2期《世界建筑》)

(图片来源:2002年第12期《世界建筑》)

(图片来源:2010年第1期《城市环境设计》)

4. 隐喻的企业文化

矶崎新曾说过,“建筑中的意义并不是外延,而大部分是内涵的,这种内涵,是以暗示和隐喻为基础的。”这种暗示大多通过建筑符号化的特征展示出来。首先,在高新科技园区中,研发办公建筑的形象是企业借以隐喻自身经营理念和文化的绝佳舞台。在研发办公建筑的形象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的问题上,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对企业特征元素的借用(这种借用建立在对企业特征以及内涵的认知、变体、解构、重组的基础上),从企业文化精髓的提炼中选取与之相符合的设计元素,从而唤起其文化精髓与建筑本体的呼应。其次,运用新型材料(U型玻璃、金属、陶板)对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作出相应的诠释,可以使身处于其间的研发人员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理查德·罗杰斯在位于台湾某科技园区的高雄庆富集团营运总部大楼(图9)的设计中延续了蓬皮杜文化中心的高技派风格,采用传统的梁柱支撑体系,用高技术手法对立面形式进行塑造,发挥不同材料的特性来表现各种效果与主题,从而使建筑具有了未来感,以其隐喻企业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先进技术。澳大利亚哈塞尔建筑公司设计的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建筑(图10)具有相似的理念,白色钢结构网架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的窗花艺术,并将其延伸、扩展为网络的概念,塑造了整洁而富有现代感的建筑形象,彰显其“激情、开放、创新、专注”的企业文化。意大利柯吉柯公司总部办公区(图11)的墙体被厚厚的折叠表皮所覆盖,墙角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咖啡因的化学分子式,还写有一系列世界各地著名咖啡的名字,所有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咖啡烘焙工艺的研发。而谷歌公司(图12)员工休息和工作场所的设计实现了与其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的融合。不难看出,渗透于建筑中的企业文化对高新科技公司氛围的塑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火花。

三、展望与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的发展必然更加多样化,建筑师应关注建筑空间的灵活性设计、共享空间的功能复合、建筑环境与景观的整合、建筑经济实用性的协调等更多方面。不久的将来,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可能成为休闲型的工作综合体,功能更加多元,空间更为丰富。

世界科技园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斯认为,“当一些新模式、新方法出现后,个体就面临着是否要在新模式下发展的抉择”。作为创新之源的高新科技园中的研发办公建筑的设计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型的建筑空间将为创新性工作方式、创新思维的产生与激发提供适合的温床。在这一目标前提下,高新科技园区的研发办公建筑的设计模式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易扩展性等特点。在创造研发办公的场所和环境方面,建筑师应当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形式来适应研发活动多变的需求,并不遗余力地表现这种未来产业的形象。只有这样,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建筑才能成为一个创新而充满灵感和激情的场所。

(图片来源:2007年第3期《世界建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2010年第5期《室内设计与装修》)

(图片来源:互联网)

摘要:本文基于对创新理念影响下高新科技园办公建筑工作模式的探讨,从功能多元化、生态理念、空间弹性化与模块化、隐喻的企业文化四个方面阐述高新科技园办公建筑目前的发展模式,指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对创新工作模式推动的重要性,并对未来高新科技园区办公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创新,研发办公建筑,高新科技园区

参考文献

[1]俞孔坚.高科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基斯勒+帕特纳事务所.盖尔森基兴日光能科技园,德国.世界建筑,2002(12):31~35

[5]孙振华.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华中建筑,2005(3):153~156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9

1. 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服务。

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内容, 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 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整合优化成有机的整体,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要由管理部门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两部分组成。管理部门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等相关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整体规划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规划和审查科技创新课题的开展、资金的使用等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各系部抽调文化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 主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方向,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进行甄别与推荐,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技术指导,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评估等指导工作。

2. 建立24小时开放的创新实验室,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 从而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 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 我校开放所有本科实验室, 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 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 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 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 除了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外, 还采用了门禁、监控等安全防范装置, 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

创新实验室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开放、实验仪器等资源全部开放, 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资产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自主性是指学生处于创新实验的中心地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组队、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分析结果等。创新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解决必要的经费支出。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 解决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必须的经费支出,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用于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 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 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 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 所批准的资助经费将按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合格、结题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划拨50%、30%、20%。

近年来, 随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 但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 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因此, 我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邀请企业参与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不仅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 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 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设立综合教育学分, 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我校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实际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包括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五个方面,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 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每学年审定一次, 由所在系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定审核, 院学生工作委员会最终审核确定, 并记入学生本人档案。综合教育学分是推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定奖学金等大学生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未修满当学年综合教育学分者, 取消该学年各种评优、评奖资格。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 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活动,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5. 结语。

我校通过上述几项强有力的举措, 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0年, 我校有近千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训练, 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中, 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59项, 相比以往, 参与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令人可喜的是,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 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2010年, 我校大学生独立研制开发的“51单片机试验箱”、“PLC教学试验台”、“通用电工电子实验室成套设备”等实验设备已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 累计为我校节约设备资金10余万元。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 改变传统观念, 开拓多种途径, 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对于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春岩, 陈芳, 陈攀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 :106-108.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10

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不低于50%”——2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 把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奖励比例由过去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奖励比例的大幅度提高, 折射出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决心。

5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三会”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还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为此,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精准发力, 出台了多项“激励人”“解放人”的重大举措——

今年上半年, 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加快把取消审批和给予高校院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举措落到实处。

7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包括下放预算调剂权限, “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等。

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要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 稳步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 让他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实现“名利双收”。

248.66亿元

基础研究精彩纷呈

2016年, 用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稳定增加。

最新统计显示,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预算投入248.66亿元, 相比2015年增长11.87%。基础研究“分量”提升, 不仅体现为全社会研发投入 (R&D) 逐年增加的比重, 更有在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突破。

今年9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张强团队, 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试验网上首次验证了城域网络进行量子隐形传态的技术可行性, 为可扩展量子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同样是量子研究, 我国科学家8月份宣布, 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计算研究领域获得进展, 向基于超冷原子的可扩展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 我国科学家同样斩获颇多。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敏敏实验室揭示了中缝背核神经元跟奖赏的关系, 为开发治疗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方向;中科院科学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之谜, 有望为解决能源、粮食等问题提供新思路;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方面连奏凯歌, 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向国际前沿。

此外, 我国科学家还揭示了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首次发现了液态金属“能跑”“会跳”“载物前行”的特性, 在石墨烯量化制备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2.5亿亿元

大科学工程捷报频传

“墨子”升空、“天眼”启用……2016年, 多个大科学工程陆续惊艳问世。

每秒12.5亿亿次, 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峰值性能。凭借系统峰值性能、持续性能、性能功耗比等位列世界第一的关键指标, 它在美国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榜单上蝉联冠军。它1分钟的计算能力, 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更为重要的是, 它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用自己的处理器制造超级计算机。

宇宙起源何处?地外文明在哪儿?9月落成启用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或许能给人们一个答案。这个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巨大“天眼”, 取代了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成为新的射电望远镜之王。它不仅个头大, 在尺寸规模上创造出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世界纪录, 还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方面登上世界巅峰, 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并在未来10—20年保持国际一流设备的地位。

2016年,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首颗碳卫星相继成功发射升空, 为我国在量子科学试验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方面搭建了“高高在上”的科研平台。

33天

航天强国步履铿锵

33天, 这是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逗留的时间, 也是我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从中秋之夜天宫二号的粲然升空, 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按预定轨道平安返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标志着以6月下旬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为起点的我国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会成为唯一拥有正在运营的空间站的国家。

对太空的探索, 永不止步。11月3日20时43分,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冲破云霄。这枚直径达5米、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的大火箭,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胖五”。它的成功发射,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打下坚实基础。

“探索浩瀚宇宙, 探究科学与未来, 我们拥有同一个航天梦。”这是景海鹏、陈冬在出征太空之际, 给人民日报广大读者的题词。今年是中国航天60年, 走过一甲子的中国航天事业,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正在努力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明年, 我国还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 “嫦娥五号”也有望升空, 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带回月球样品。航天梦, 强国梦, 步履铿锵。

1337个

创新创业热潮涌动

1337个, 这是目前在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数量。从第一批136个到第二批362个, 再到第三批839个, 众创空间的增长速度折射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度。创新创业让更多人实现了人生价值, 创新创业也正深刻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潍柴集团的李大明如今的身份是一名“内部创客”, 他曾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套发动机电控系统, 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2016年, 李大明的团队进驻卡车动力总成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他们借助这里内外融合的创新资源和平台优势, 打造国产的发动机“核心大脑”。

2016年, “双创”平台建设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批17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让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创业者在这里“大手拉小手”, 在创新要素的集成共享和深度融合中实现共同成长。创新、创业与产业结合得更紧密。

2016年, 更多的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生根, 制度供给不断优化——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加计扣除范围扩大,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降低,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奖励提高, 创业投资获得更多扶持……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包”惠及更多的创新创业主体, 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互联网+”继续发挥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医疗等领域跨界融合;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线上线下融合 (O2O) 、众包众扶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孕育着经济发展新动能, 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图片说明:

(1) 景海鹏、陈冬33天的太空之旅创造新纪录。

(2) 今年9月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

(3) 位列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

(4) 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一飞冲天。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11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模型;权重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51-03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农业技术的需求和获取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有效载体,以其特有的产业组织功能把农业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完好地结合为一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逐步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其承担的主要的职能包括试验示范、精品生产、深入加工、企业孵化、辐射带动、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7个方面。根据熊彼特、弗里曼等对创新的界定,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既包括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包括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更涉及到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更是结合了农业种业、农业安全投入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总体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能力突出地体现为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园区创新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找出园区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园区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研究进展

在1989—2014年间对园区进行评价的学术文章中,农业科技园区类的研究约占1/10。这些研究既有针对单个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也有针对园区群体的评价。总结2000年以来的针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的评价,评价内容大体集中在经营效益评价、综合发展评价、竞争力评价、规划评价与生态能值评价这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方面,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几类。

在经营效益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李文博等于2006年提出的以劳动年产值、 单位土地年产值、产值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资金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投资效果系数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 [1]。在综合发展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体系是翟虎渠等于2003年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的综合评价体系 [2]。在竞争力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潘启龙等在2013年从基础建设和园区规模、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产业链条和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园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 6个方面构建的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对园区规划评价与生态能值评价本研究不再赘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贺明等在2010年基于DEA方法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从创新投入与产出2个方面设立了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R&D经费支出、技术开发减免税额、发明专利授权数、版权登记项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合同成交额等7个指标作为衡量依据 [4]。

整体上,各位学者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分析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存在着如下2个问题。一是没农业特色。虽然农业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园区都属于创新密集区,同有技术示范与企业孵化等特点,但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还应突出农业发展的特色。目前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没有突出农业特色,甚至也可同时用于评价工业园区。二是实际操作较难。以区位优势等指标为例,在评价农业科技园区时,区位优势较为偏远的园区,可能恰恰是某种农产品的特定优势产区。同样还有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度这类指标,在测算时经过反复折合,可能难以反映农业科技园区的实际情况。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直接代表了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系统地提出一套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既涉及到区域创新能力,也涉及到企业创新能力;从创新链条的角度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既包括产业链创新,也包括科技价值链创新。其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基本可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着手 [5]。企业创新能力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这4个方面入手。产业链创新水平评价可以从影响产业链创新的工业基础、市场、生产要素、企业及政策等因素入手。科技价值链创新评价可以从创新来源、原创构想、技术设计、试验原型、技术孵化、技术商品、标准产品到市场开发等8类功能节点入手,并重点考虑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关键成员。

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调研园区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创新水平、创新支撑与创新绩效3个方面形成了针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创新水平通过I11 授权发明专利数、I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I13科技推广能力等3个指标重点考察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技术水平;创新支撑通过I21创新人才数、I22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I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I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I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I26 园区信息化水平、I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7个11 授权发明专利数 本指标是园区企业得到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与园区自身得到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之和 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

nlc202309041718

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 统计园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培育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量 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统计园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培育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数量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数

13科技推广能力指年度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自身引(育)并示范推广的、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总数;研发、引进并示范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数量推广新品种数、推广新品系数、推广新技术数、推广新产品数、推广新设施数

2创新支撑.

21创新人才数既包括科技特派员(含个人科特派与法人科特派),也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 人员园区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园区试验发展人员数

22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该比例是衡量农业科技园在创新过程中财力支撑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园区企业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该指标能够衡量农业科技园在创新过程中得到的财力支撑水平 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大型仪器设备指购买时市场价值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该比例是对园区创新支撑平台条件的重要衡量指标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26 园区信息化水平对园区信息化投入、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情况等各指标进行考核 园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主要考察年度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撑以及专项资金支持情况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在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3 创新绩效 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主要考察园区企业创新取得的经济绩效近

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主要考察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带动作用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33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全球度量企业能耗的重要指标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年度孵化企业数用于反映园区企业产业化创新绩效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35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用于反映园区第一、第二、第三产融合程度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36 土地产出率 土地产出率指单位土地上的平均年产值 土地产出率

37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的农业产值增加值 劳动生产率

38 园区科普能力 园区科普能力的主要考察点为年参观人次与年培训人次 园区年度参观人次、园区年度培训人次

指标衡量了园区在人、财、物、组织、政策方面的创新投入与环境;创新绩效通过I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33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35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36土地产出率 37 劳动生产率、I38园区科普能力等8个指标评价了企业和园区创新产生的经济、生态与部分社会效益。

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3 1 赋权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a1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广泛应用于管理评价决策分析中,层次分析所用的指标体系需要有专家系统的支持,将层次分析法对专家调查法的修正结果,作为最终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增加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实现科学评价。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包括构造判断矩阵、计算重要性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总排序等。

3 2 评价模型

在确定赋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向32名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16名园区宏观管理人员以及11名农业园区创新领域研究人员发放层次调研问卷,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

11 授权发明专利数 0 107 园区授权发明专利数 0 107

12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系)数 0 116 园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植物新品种数 0 058

13科技推广能力 0 127 推广新品种数 0 025 4

2创新支撑 0 3 21创新人才数 0 047 园区个人科技特派员数量 0 010

22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 051 园区企业R&D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 051

23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0 046 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融资强度 0 046

24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0 031 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总额 0 031

25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0 044 园区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数量占园区研发中心总数比例 0 044

26 园区信息化水平 0 034 园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0 034

27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0 047 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园区在人才、土地、税收、资金、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0 047

I3创新绩效 0 35 31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0 062 近3年园区企业产值平均增幅 0 062

32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0 058 园区企业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例 0 058

33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0 042 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0 042

34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0 031 年度孵化毕业企业数 0 031

35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0 026 园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0 026

36 土地产出率 0 048 土地产出率 0 048

37 劳动生产率 0 049 劳动生产率 0 049

I38 园区科普能力 0 034 园区年度参观人次 0 017

园区年度培训人次 0 017

4 结论与展望

在以上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后续评价可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展开。其中定性指标只有I26 园区信息化水平、I27地方政府支持力度2个,可安排 “非常差、不太好、一般、比较好、非常好”5种李克特量表答案进行量化;定量评价可以m个样本、n个基本测评指标,建立基础评价矩阵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测算出农业科技园创新能力指数计算指数,最终实现评价目的。

今后可根据本研究成果,开展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文博,郑文哲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6(1):72-75

[2]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1):40-44

[3]潘启龙,刘合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11

[4]贺 明,夏恩君,刘伊雯 基于DEA方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106-109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12

一、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内容

1.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主体的创新

农业科技园区是以企业运行为主, 因此, 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人员。

当前,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自主研发, 这需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较强, 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初期, 这类企业较少。二是建立孵化器, 通过孵化器招商引资, 引进项目, 进行技术孵化和企业孵化, 这是现阶段部分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尝试的一种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试验较为成功。三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通过技术依托、技术引进来进行科技创新, 这是目前农业科技园区采用的较为普遍的途径。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后, 随着园区企业发展强大, 自主研发应该成为园区主要的科技创新途径。企业作为园区科技创新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二是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三是企业要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2.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客体的创新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客体是农产品、生产工艺、设备, 生产材料的性能等。根据我国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发展研究的现状以及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情况,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客体的创新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产品的品种创新。根据国内外市场导向, 园区联合科研单位加快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 特别是通过太空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尽快培育出一批优良新品种。建立专家大院等有效办法, 进行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 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消化。

畜禽品种改良技术创新。主要是运用基因工程和常规技术相结合, 引用国内外先进畜禽技术, 加速畜禽良种的繁育, 增加优良品种畜禽的覆盖率。研究畜禽的饲养技术, 发展草饲型动物和节粮型动物, 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主要应在加强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技术创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新;农业减灾、抗灾技术创新;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杆、废水、动物粪便等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地膜的技术创新等。

农产品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创新。目前, 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 园区企业今后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创新。如真空包装、无菌包装技术、冷速冻技术、保鲜技术、微波技术的开发利用等。

农业信息技术和应用创新。园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农业信息中心, 要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 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迅速收集和传递国内外农业市场、技术信息。

二、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科研单位联系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当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农业科技园要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 就必须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 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 吸引承担国家和省市相关的科技项目的单位进入园区开展技术创新,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向园区辐射、扩散, 提高园区整体科技水平。农业科技园区若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脱钩, 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但目前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调研情况来看, 园区普遍与科研单位联系不够紧密, 有的仅仅是向科技部申报项目时挂上技术依托单位的名字。园区与科研单位没有形成一定的联动机制, 必将影响园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后劲。

2.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不够强大, 造血功能不强

国际上, 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从来没有间断过, 仅2000年1年就达到了6.95亿美元, 2001年, 孟山都公司将5.5亿美元投资中的83%投入到种子与生物科技的研发项目中, 而行业的平均水平则只有29%, 据专家估计, 孟山都一个公司的农业研发实力, 就可以与整个中国相匹敌。[1]目前中央、北京市级农业科技机构中, 2004年在郊区直接领办或创办农业企业的科技人员有504人, 长期受聘于农业企业的1096人, 从事咨询服务工作的1963人, 对于北京市2万名农业科技人员的庞大队伍来说只占极少一部分。

资料来源: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1~2004调研参考资料汇编》第200页。

表1表明, 在北京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中, 有九个园区科技人员的比例不到20%, 最多的也只有45%, 科技人员比例明显过低。北京除少数民营科技园外, 多数农业科技园区没有充分利用好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需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

(2) 技术创新经费投入。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因此农业科技园区是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的试验地。这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 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投人, 是推动技术创新运行的客观源泉。技术创新经费投人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部投资额, 它包括R&D经费投人和非R&D经费投人两部分。技术创新需要经费投人是一切技术创新活动的共性, 但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技术创新活动, 而高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投入。

注:不变价以1985年价计算。资料来源:黄季火昆等:《中国农业科技经济投资》,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 第60页。

表2表明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示范投资总量日趋下降, 1985年后总体趋势呈现下降趋势, 1985~1996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8%, 受其影响, 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单位的课题研究经费和正常事业费严重不足, 人均课题研究经费只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1/2左右。

2.技术开发与技术孵化能力建设

(1) 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初始阶段, 技术开发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开发能力的增加表现在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互动, 并在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通道, 如图1。在园区技术开发的创新方式下, 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外围能力, 其在园区技术开发能力中的地位较低, 吸收能力基本上附着于技术创新能力之上;在园区使用技术和改进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下, 吸收能力在增强技术开发能力上具有核心作用, 此时技术创新能力则成为外围能力, 在园区初创时期, 园区的引进、吸收和扩散技术的能力则占主导地位;生产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永远是一种支持关系, 即生产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起着保障和支持作用, 在技术创新链上, 生产环节承前启后, 没有它的保障作用, 技术创新无法实现。随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演进, 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将是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开发能力的核心。

综上所述, 技术开发是技术应用研究的过程, 借助弗里曼对技术能力的研究, 提高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开发能力的步骤是:①寻找可靠的可选择技术, 并决定最合适的引进技术的能力;②对引进技术实现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能力;③对技术加以改进, 以适应园区生产条件的能力;④实现局部创新的能力;⑤与园区技术依托单位合作, 制定出基础研究计划并进一步提高改进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能力。

(2) 技术孵化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孵化主导针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入园而言。首先,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 它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其次, 制约高新技术发展的内在因素——高风险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生产失败率极高的重要内部原因, 也是发展高新技术最为困难的地方。第三, 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往往在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不具备优势。园区农业企业孵化器应运而生, 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农业企业孵化器, 又称为农业科技企业创新中心, 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科技创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 帮助和促进新创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2]

例如:沈阳辉山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坐落在沈阳蒲河新城的核心区内, 成立于2004年3月, 隶属于沈阳蒲河新城管委会。孵化器作为孵化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展示中心, 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主要由创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三个单体建筑组成, 总投资1.1亿元, 占地7.0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是我国目前较大型的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 入孵企业为30余家, 包括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及中介机构等。主要承担农业科技企业实体孵化功能, 支持中小农业科技企业创业, 通过技术孵化产业,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孵化能力可达80家。[3]

三、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建设

技术创新扩散就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的传播采用过程”。[4]技术创新进行扩散就是为技术创新寻找出口, 是技术创新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的扩散比技术创新本身更为重要。农业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和有效途径。

农业科技园的“农业专家大院”以“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和“专家+农业专业协会+农民”等运作方式, 建立一条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 有效地解决科技与农民的对接。

例如, 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采用“专家+龙头科技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 实现专家大院与农民对接。为了解决茶农增收的问题, 园区专家大院开始从台湾引进翠玉、单枞等茶叶新品种, 在茶叶科技园进行科技示范。依托位于核心区的长桥农场茶叶以及示范区的台资企业天福集团和清苑茶庄,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 开发绿A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叶基地, 致力于解决茶叶的农残问题, 坚持科技兴茶, 加强引进推广, 筛选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推广空调制茶技术, 加快茶叶生产与加工的标准化进程, 开发多样化的茶产品, 弘扬和发展中国茶文化, 依托台湾天福集团开发生产出一百多种茶食品, 生产出APEC专用茶、茶产品通过ISO001认证, 申请获得了十几项专利, 并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茶博院, 为弘扬中国茶文化, 提高茶品位与价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带动园区的周边地区茶农人均增收3000~4000元。[5]

参考文献

(1) 2001~2004调研参考资料汇编[C].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2004.

(2) 齐振宏.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03) .

(3) 王忠昆等.建设中的沈阳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J].科技成果纵横, 2005, (02) .

(4)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护理健康教育研究下一篇:基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