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特色园区

2024-05-24

创新型特色园区(共11篇)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山西省工业新型化进程, 近期, 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山西省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印发支持“一市两园”优惠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等, 《规划》及《通知》的发布, 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提升山西省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还将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为加快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模式, 进而带动和加快推进山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山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 创新体制,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带动作用, 也对山西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效应凸显

——工业园区积极推进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 工业园区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截至2010年底, 山西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95个, 其中煤焦化工类30个, 冶金类8个, 装备制造类23个, 医药类4个, 建材类10个, 电子信息类3个, 综合类17个。工业园区按照产业规模分, 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有24个, 年销售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有16个, 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有18个, 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下的有37个。

山西省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72.2万亩, 已建设面积32.1万亩;总资产4636亿元,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699.6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29.2%;实现利税414.5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24.5%;入驻企业达到5800多户, 安置就业76.5万人。

——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截至2010年底, 山西省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3个, 省级示范基地4个。其中: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 (能源装备) 产业基地、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 (特殊钢) 产业基地和洪洞精细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煤焦化深加工) 产业基地为国家级示范基地;运城空港新区 (汽车产业) 、临汾曲沃 (钢铁) 、交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煤焦化深加工) 、长治城区 (机电) 为省级示范基地。

国家和省级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23.3万亩 (占山西省工业园区总面积的13.8%, 下同) 、建设面积8.8万亩 (占27.3%) , 总资产达到1068亿元 (占24.6%) , 销售收入达1292亿元 (占34.9%) 、利税112.4亿元 (占27.1%) , 规模以上企业数约600户 (占10.3%) 、职工人数14.2万人 (占18.6%) 。示范基地建设为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集聚、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并初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做强做大

——迎接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面对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推进园区化发展战略, 将努力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工业园区;同时, 山西省先后被国家批准为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 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加快工业园区、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工业新型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 工信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组织开展了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彰显优势与特色

“十二五”时期, 山西将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思路, 以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为核心,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 创建与培育并重, 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并举, 把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建设主导产业突出、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水平高、产业规模和影响居全国前列的2~3个千亿元级旗舰型示范基地;5~7个500亿元级、10个以上超百亿元级大规模高水平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传统特色型、科技创新型、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到2015年, 山西省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 示范基地销售收入占到工业园区销售收入的50%以上, 成为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的循环化发展, 煤炭行业以煤为基, 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行业构建煤焦化、煤气化制合成气、电石乙炔化工、煤液化合成油品化学品产业链;冶金行业发展以不锈钢、铁路运输用钢、结构钢、装备制造用钢为主要品种的钢铁产品体系;发展以铝板材、型材等产品为主的铝材产品体系;发展以汽车压铸件、IT压铸件等为龙头的镁合金产品体系;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煤机成套设备、铁路装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重型机械;发展新型材料, 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 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经济加速发展。

在重点园区建设布局, 山西省各市要围绕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 做强做大园区优势主导产业, 努力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太原市:以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为重点, 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不锈钢及深加工产业实现加工不锈钢100万吨的能力, 建成销售收入超千亿的示范基地;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目标, 建成国内最大的煤机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重要的铁路装备制造基地, 销售收入力争达千亿;清徐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高性能镁及镁合金材料、阳煤太化化工新材料、醋产业的规模化建设, 万柏林区以北车、晋机为核心承载企业全力推进铁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大同市:集中建设塔山煤电热气材一体化、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和环保产业类工业园区, 重点推进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郊塔山工业园区、阳高化工新材料园区、大同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创建示范基地工作。

阳泉市:依托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示范基地;依托平定龙川工业园区、盂县西小坪工业园、郊区河底装备制造物流园, 建设2~3家省级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张庄高科技及煤化工产业园区、东城科技创新园、阳泉市鑫磊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

长治市: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光电子、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高端化、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 推动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治城区工业园区、长治郊区漳泽新型工业园区、襄垣富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武乡蟠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晋城市:突出抓好“一区六园”建设, 全力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重点抓好金匠新兴产业工业园区, 力争在沁水新能源产业工业园打造大型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同时做好泽州巴公装备制造园、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等创建示范基地工作。

朔州市:以建设乳品工业、陶瓷工业、资源再生产业等五大基地为目标, 重点推进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平鲁北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怀仁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梁威工业园区、新型产业科技创新园等八大工业园区。围绕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三大固废资源化再利用, 培育和扶持一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专业化、现代化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集群, 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忻州市:推进建设以煤化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园区产品向精细化工发展, 延长产业链, 建成两型园区;加快推进忻州市蓝天科技创新园、原平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原平市铝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大重组整合力度, 打造定襄县芳兰锻造工业基地。

吕梁市:建设孝义梧桐千万吨级焦化工业园区, 建成交城、文水2个新型煤化工工业园区和柳林煤矸石综合利用园区、岚县装备制造工业园区, 建设中阳、文水、岚县三个500万吨钢铁工业园区和交口500万吨、兴县200万吨两个氧化铝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杏花村酒业集聚区的建设。

晋中市:以大项目带动大园区的建设, 集中建设一批投资在百亿元以上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 推动山西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区、榆次工业园、榆次液压工业园、介休循环经济工业园、榆社化工园、灵石两渡工业园、祁县经济开发区、平遥工业新区、灵石南关工业园、灵石段纯工业园等10大工业园区,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临汾市:整合改造提升钢铁、焦化、电力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 着力打造20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 依托洪洞煤焦化深加工国家级示范基地, 推进曲沃生态工业园区、翼城锻造工业园区、侯马装备制造业集群等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运城市:以创建示范基地为抓手, 提升传统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依托空港经济开发区、绛县经济开发区推进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以风陵度经济技术开发区、盐湖工业园区为依托,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解州、永济、河津三个铝工业园区和闻喜、万荣两个镁工业园区, 促进铝、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南风、阳光、丰喜和永东, 努力培植河津焦化产业园和新绛煤化工园、临猗工业园区、稷山西社煤焦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促进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一市两园”创新发展

省经信委还根据省政府转型综改“一市两园”计划制定了优惠政策, 支持“一市两园”建设, 全力支持转型综改22个产业转型园和科技创新园建设。

省经信委将把“一市两园”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范畴, 加强对园区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对符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条件的, 向工信部推荐申报, 并争取创建成功, 使园区得到国家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及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同时, 省经信委将协助企业落实国家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工商等方面扶持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中明确, 将“一市两园”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范畴, 指导“一市两园”积极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对符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条件的, 积极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申报, 争取创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得到国家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及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点指导和支持。对暂不符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条件的“一市两园”, 在园区总体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两化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 优先获批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享受省级示范基地的优惠政策。

——统筹资金, 提供支持

省经信委将统筹本部门资金, 对“一市两园”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园区内企业并购重组国内外科技型工业企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支持。

基础设施改造主要包括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排污、通讯、网络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园区公共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信息服务、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公共设施共享服务等建设内容。科技型工业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 具有核心竞争力, 能不断推出延伸园区产业链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不断开拓市场的工业企业。

每年4月1日前, “一市两园”园区管理委员会向各市经信委申报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并购项目, 并提交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市经信委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将初审符合条件的项目于4月15日前报省经信委;省经信委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确定扶持项目。单一项目扶持资金最高额度为300万元, 创建为国家或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最高额度为500万元;已享受省级其他部门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再予以扶持。

——做大做强主业

细则指出, 鼓励园区内的企业, 以做大做强主业为目标, 实施对上游原料企业和下游产业链延伸企业的兼并重组。指导园区重点企业科学制定兼并重组方案、加强风险应对预案和重组后的整合工作, 把兼并重组于企业改制、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等相结合, 及时总结推广企业兼并重组的典型经验。积极协助企业落实国家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工商、职工安置等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问题。

——绿色发展

促进园区绿色发展, 引导园区企业加快实施节能、节水、节电、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技术改造, 提升园区“三废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支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能源利用率, 促进节能环保。引导园区重点企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核等节能环保专业化服务, 提升园区节能环保领域技术服务水平。

积极协调税务等部门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园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绿色通道, 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省经信委还将围绕山西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 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贸易洽谈会“、“中国 (太原) 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等全国性展会为契机, 以园区为招商合作平台, 组织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交流活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引进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2

2012年8月12日

近年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特色园区一系列文件精神,着力从园区规划、项目报批、争取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了全县特色园区的提升,具体情况如下:

一、规划引领特色园区提升

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我委最重要的职责,为充分体现特色园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我委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认真组织调查研究,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南大、同济等)和上海福卡经济预测中心等研究单位,反复研讨我县特色园区发展定位、“十二五”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文本中用专门章节对特色园区提升进行阐述,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特色园区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该规划不仅得到了县人大十三届四次代表大会的通过,而且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同时,注重加强专项规划编制,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我委组织了特色园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造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现《XXXX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1-

《XXXX县XX造纸产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通过了省、市相关专家的审查,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并指导相关部门完成了机械装备、生物食品等特色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为了策应保护区调整,助推沿海经济发展,我委牵头编制完成了《XX省XXXX县沿海产业发展规划》,受到专家和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省专家评审,由市政府统一报送省、国家环保部门审批,为我县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牵头会同经信、农林、水利、住建、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编排特色产业和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促其争取列入国家、省、市“十二五”各专项规划,并先后10多次进京、跑省、去市,与国家、省、市发改委对接,争取我县更多的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十二五”综合规划。现XXXX、XXXX、XXXX等一批特色园区产业项目以及进港航道、疏港航道、XX高等级公路、给排水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被列入省、市“十二五”规划,这些项目规划的列入,将助推其顺利实施,促进我县特色园区的提升。

二、倾心全力服务特色园区提升

我委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特色园区提升服务班子,明确全委把服务特色园区提升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倾心全力服务好特色园区。一是大力招引特色园区产业项目。近

年来,我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明确任务目标,积极组织参加全县上海、杭州等特色园区产业招商活动。已成功招引和协助引进XXX、XXX等一批特色园区产业项目。二是尽心服务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审批。今年来,为服务好特色园区产业项目,明确了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只要材料齐全,就立即办,特殊情况项目材料不全,也可先办后补,做到特事特办。并注重小建材、小纺织等项目在用地、税收及其他方面的审查,对无税收、无效益的项目不予审批,确保宝贵资源向特色园区产业倾斜,今年1-7月份新批工业项目XX个,其中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占XXX%。三是跟踪协调服务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全过程。积极协调住建、环保、国土等部门为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通过努力,取得了XXX投资主体调整省级批文、XXXXX生产许可、XXXX规划建设许可、XXXX项目延期手续、XXXX国家环评手续、XXXX前期手续。服务于XXXX建设全过程、XXXX一期土地规划调整等,积极协调XXXX选址协调,有力的助推全县特色园区的发展提升。

三、争取政策促进特色园区提升

一是争取投资政策。我委会同相关部门扒排了xxx多个新特产业及为特色园区发展配套建设的项目,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争取列入投资计划。现XXXXX、xxxx、xxxx

项目已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计划;XXXXX、xxxx、xxxx等一批项目列入市重点工程,这些项目的列入,在行业准入、土地供给、贷款融资、电力能源供应等方面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我委又会同相关镇区、部门扒排了10多个重大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列出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上报市委、市政府,提请领导研究帮助解决。二是争取项目报批。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及相关处室领导对接沟通,汇报我县特色园区发展情况,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XXXXX、xxxx、xxxx等xxx多个新特产业项目先后获省、市发改委的批准,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XXXXX、xxxx、xxxx等一批特色园区产业项目正在报批之中。三是争取资金扶持。我委先后组织xx集团、xx公司、xxx公司、xxx公司、xxx公司、xxx厂、县xxx厂、xxx厂等企业以及xxx镇基础设施申报国家专项资金项目,通过努力申报的一批新特产业及为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的项目得到批准,获得国家xxx万元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稳增长政策以来,我委在研究吃透国家政策的同时,一是精心编排争取项目。结合我县实际,建立了向上争取对接项目库,目前已编排成熟需向上对接项目xxx个,总投资达xxx亿元。向上争取资金项目xxx个,拟争取国家、省资金xxx亿元;二是抓好项目对接争取。在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下,先后多次随同领导赴xxx京对接跟

踪有关重点项目。通过努力,已取得突破性成效,省发改委调整了XXXX的投资批文,支撑了交通部关于XXXX一期工程建设xxx亿元补助资金计划的批准; XXXX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补助盘子;xxx再生能源示范区、XXXX等项目已获国家环保部环保批准;XXXX等项目已报国家待批;XXXX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已得到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初步认可;省经信委已基本同意我县布点XXXX年产440万吨XXXX项目,为园区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四、创新创牌强推新特色园区提升

一是引导园区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进优秀人才,新上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XXXX、XXXX、XXXX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特色园区产业企业的创新升级。二是推进园区企业创牌。今年来,我委加大与省、市发改委对接力度,牵头成功申报企业工程中心x个,分别是XXXX、XXXX、XXXX……;正在申报的企业工程中心x个,分别是XXXX、XXXX、XXXX……,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积极争取特色园区。加强与省、市发改委沟通对接,加大特色园区基地申报力度,今年我县的xxx产业园已被市列入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同时正积极申报xx装备制造和xxx产业基地,并积极做好园区共建工作,通过努力,x月x日经XX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改委、省商务厅联合行文(x发改发[20xx]xxx号)批复设立xxx经济开

发区XXXX工业园。园区总规划用地x亩,一期启动3000亩。以发展机械电子、高端xx等新特产业为主,计划通过三年建设,使之成为南北挂钩合作的样板区、示范区。在开发区和我委共同组织召开20XX年XX(x州)投资环境说明会上,与首批入园的x家公司签订投资协议,成功签约x个项目,现已有x个项目在我县办理立项手续。园区共建的其他各项工作全面启动,成效不断释放,即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将支撑我县快速发展的特色园区产业。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3

一、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近两年,借鉴国内外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吉林省围绕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了5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发展思路。2007年1月,省里下发了《关于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基本原则,确定了园区在全省9市(州)的总体规划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精心组织规划编制。今年初,下发了《关于印发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核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编制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内容及编制步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按指导意见进行规划编制,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论证和修改。三是加大跟踪考核力度。2008年,省经委把特色工業园区建设作为 “工业项目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了2008年全省特色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下发了《关于下达2008年全省特色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通知》。并把指标分解到各个园区,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快报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进行跟踪调度。四是加大服务平台建设。由省经委牵头,积极配合省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部门,在特色园区组建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其中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已经挂牌,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蛟河天岗石材等园区融资担保服务机构正在运作。其他各项服务平台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五是开展特色园区认定。省经委下发了《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认定条件》(试行),拟对符合条件的园区以省政府名义命名,各类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也向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倾斜,重点扶持一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

截止2007年,全省共有特色工业园区63家,入驻企业1594户;园区规划总投资36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65亿元;建设项目953个,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7亿元,建设项目投资648亿元;就业人数10.9万人。2008年1~6月,新增入驻企业361户,新增就业人数2.68万人;新增建设项目483个,完成投资179亿元;实现现价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销售收入407.7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税金20.9亿元,同比增长10.6%。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蛟河天岗石材工业园区、辽源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松原雅达虹石油机械产业园、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通化二道围钢产业园区等一批企业集群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依托工业营造的地域、资源、产业、产品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围绕工业衍生的金融、物流、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关联产业开始起步发展。

二、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对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够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结构问题仍然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实现结构调整是目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特色工业园区可以充分发挥、利用园区已有优势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同行业入园,形成新的产业集合体,壮大园区产业集群,有利于把产业做大做强,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形成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工业园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以资源、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形成新的经济联合体,使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特色工业园区广泛集中资源、产业、产品和技术等基础条件,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行业管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企业互通有无,实现技术优势互补、资源优势共享、发展效益共盈、社会进步责任共担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充分延伸产品链条,提高产品质量,营造产品品牌、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产业竞争力

特色工业园区能将产业相近而区域布局相对分散的企业、产品通过区中园、园中区、区外园(区)等科学布局形式,适度、科学地集聚在一起,共享园区特有资源及配套设施和服务,企业间相互促进、协作配套,从而有效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形成集约效应。通过园区众多原来布局相对分散的企业汇集成合理规模的产业群,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发展到产业集团竞争,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优势突出的“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作为”。从而有效提高区域特色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产业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整体效应,从而实现产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3、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交汇点,在经济发展链条中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和低成本的经济竞争优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体,构筑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平台。其宽松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洼地效应”,极大地促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聚集,使园区内的企业迅速形成极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群体,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

4、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推动工业化建设进程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经济增长粗放的问题,不仅应在体制和政策上进行调整、完善,更重要的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特色工业园区不仅可以把相同产业集聚起来,提高专业集聚效应,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环境污染较轻、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区域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有利于资源科学配置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区域内的特色资源为基础,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现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骨干龙头企业为基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1、围绕特色搞规划。规划编制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园区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布局、资源的利用和特色优势的发挥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按照“明确区域优势,规划产业方向,承接梯度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招商重点”的要求准确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注重配套产业的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基础,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园区发展规划,认真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目标要明确,布局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合理确定园区建设规模。

2、围绕规划搞建设。特色工业园区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工业经济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突出园区特色,加强规划控制。要把好入园企业准入关,引导、筛选好相关企业入园。本着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围绕园区规划,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

3、围绕建设搞招商。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的总抓手,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维,调整招商引资方式。以项目带设施,以项目引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引进和开工。要依据园区特色,立足园区长远发展,完善招商引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盲目招商,做好选商、选资工作。

4、围绕招商搞环境。要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增强园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突出政府服务,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不断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创造更加有利的招商引资条件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最优的发展环境,最少的经营成本,创最高的投资利益,为特色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单位: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4

一、现状

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创建以来, 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运作, 中介参与, 农民受益”的总体思路, 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的原则, 以产业为主线, 以科技为支撑,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 着力发展马铃薯、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 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使园区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 核心区入住各类农业企业134家, 完成总投资3.18亿元, 2011年实现产值1.06亿元, 销售收入达到1亿多元。核心区建设面积4200亩, 在核心区先后建成日光温室550座550亩, 连栋智能温室2座6亩, 组培室及自然光照培养室1.86万平方米, 种薯贮藏库2.7万平方米, 马铃薯原种生产网棚700亩, 2011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2.5亿粒, 实现产值7500多万元。建成畜牧业实验室、生产车间、加工用房、原料库房、养殖圈舍等10万平方米;万头、千头、百头 (只) 规模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10个, 各类畜禽存栏达10万头 (只) 。

㈠以集雨节灌工程为基础, 探索新模式, 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定西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 干旱少雨是制约定西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也是广大农民群众贫困的根源。园区建设以来, 我们在总结传统的修梯田、挖水窖、发展“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 探索出了水渠、水窖、日光温室相配套, 地面、屋面、棚面、集流场相结合, 喷灌、滴灌、渗灌相补充等雨水集蓄利用模式, 并集中成规模地进行了示范, 有效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 为干旱地区高效利用降水, 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发展旱作农业总结了成功经验。建成以路面、棚面、屋面、集流场等为主的集流面50万平方米, 集流渠50公里, 50立方米的集雨水窖1100眼, 通过这些集雨设施的集蓄贮存, 使自然降水得到了均匀和高效利用。同时, 通过园区的建设, 双垄沟播、膜侧沟播、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在园区得到了试验与展示, 并通过生产示范、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等手段, 推广到了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 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1100座, 推广节水灌溉4万亩, 测土配方施肥83万亩, 机械化耕作11万亩, 年提纯复壮各类良种40万亩。

㈡以马铃薯产业发展为主线,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定西气候冷凉, 土质松软,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降水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气候、土壤和降水等资源优势, 我们始终把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了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园区已经形成了实验室脱毒组培苗生产、日光温室微型薯种植、网棚原种生产、大田一级种扩繁等梯级扩繁体系。目前, 园区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企业有16户, 占地面积1863亩, 总投资26690万元, 已建成组培室及自然光照培养室18620平方米, 种薯贮藏库27340平方米, 自有和租用生产种薯的日光温室610座, 网棚785亩, 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台湾红皮、新大坪、陇薯3号、5号等十多个, 有炸条的, 有炸片的, 也有菜用型的。生产的种薯除供应定西市周边各县区外, 还远销到上海、贵州、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定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仅爱兰薯业公司辐射带动种植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日光温室达202座, 年产原原种1亿粒以上。二是建成了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 采取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的办法, 依托恺恺公司、爱兰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 通过签订单、订合同、供良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和信息服务, 与广大农户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和“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园区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下, 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的乡镇建立以黑膜为主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44万亩, 一级种扩繁基地6.4万亩, 二级种扩繁基地45万亩。同时还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场化营销体系、贮藏体系和加工体系, 马铃薯产业已成为贯通一二三产、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㈢以畜种改良和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 加快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步伐草食畜养殖业是园区的又一主导产业, 主要以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獭兔等为主。按照“百头规模起步、千头规模发展、万头规模突破”和“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小区、发展养殖大户”的发展思路, 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在园区建成了一批万头、千头、百头规模的养殖场, 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育强牧业公司等企业先后引进高产荷斯坦奶牛870头, 陕西秦川牛、西门达尔肉牛1000头, 小尾寒羊2万多只, 肉用种公羊300只, 杜洛克良种猪、美系獭兔等一批优良品种也在园区成功落户。通过良种扩繁或杂交改良, 使品种质量大幅提高, 畜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同时, 试验、示范、推广了性控冻精配种、生物发酵床养猪、饲料的青贮氨化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 调整优化了畜禽品种结构。目前, 园区养殖企业达56户, 占企业总数的42%。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 全区牛、羊、猪、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0%、75%、80%和90%以上, 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㈣以科技合作为支撑, 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园区内各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积极加强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等科研院所和经济合作组织的技术合作, 先后挂牌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基地、定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实验基地, 在此基础上, 区上多次邀请中国马铃薯首席专家屈冬玉、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赵佐仙等专家来园区进行有关技术方面的辅导讲座, 并在园区内建成了农业科技会展中心、培训中心, 马铃薯病毒检测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 配备了必要的科研设备和电教设备, 使园区的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园区初步形成了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培训、推广的重要基地。园区各企业引进、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130个, 新技术、新成果210项。《优质专用型马铃薯品种脱毒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示范》等7个项目, 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㈤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社会效益较为显著园区自建设以来, 先后接待前来参观考察的国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级干部群众达3万人 (次) 。2004年成功地接待了“全球扶贫”大会和“联合国亚太社会残疾人扶贫国际研讨会”, 2003年~2005年接待了国际雨水利用现场培训会议, 2004年~2006年连续三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经贸洽谈会”, 2005年成功地举办了“甘肃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 2007年成功召开了“中国兔业”西部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胡锦涛、吴官正、回良玉、张梅颖、杨汝岱, 科技部领导朱丽兰、李学勇、刘燕华等先后来园区视察, 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对园区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市领导经常深入园区检查指导工作, 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建设进展情况, 并采取召开现场会、协调会、听取专题汇报等措施, 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同时, 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动和促进了农药、种子、化肥、地膜、棚膜、农机具等农用物资的生产, 还带动和促进了建筑建材、塑料包装、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有120多名企业下岗工人在园区找到了新的创业门路, 3000多名周边农民在园区打工, 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园区通过现代农业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集中展示, 加上园林化的具有艺术风格的整体设计, 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农业旅游景区。园区处于城市郊区, 交通十分方便, 节假日城市居民和青少年成群结队来参观学习、休闲娱乐。日光温室一年四季如春, 特别到了冬季, 温室内依然生长着各类瓜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 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 已成为城市居民、广大农民和青少年了解现代农业知识, 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

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探索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优化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科研开发、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教育培训四大功能日趋完善, 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㈠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道路还没有硬化, 一遇下雨天, 车辆和行人出行困难;现有电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给排水系统目前是个空白, 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许多不便。

㈡园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融资渠道狭窄发展和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自我创新能力不强, 长期处于小打小闹的经营状态, 基地建设的规模、示范推广的力度都不大, 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㈢人才比较缺乏, 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多数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科研开发能力较弱, 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数农产品主要以鲜奶、鲜肉、鲜蛋等初级产品销售为主, 加工产品非常少, 附加值不高, 产业链条短, 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对策

㈠科学规划, 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 结合定西市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园区工作实际, 委托有资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原来的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坚持科学规划, 分期实施, 立足当前, 适度超前的原则, 突出特色, 准确定位, 力争将园区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优, 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今后园区总体发展思路是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 重点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 兼顾发展草食畜牧业, 附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涉农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 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的生产量达到5亿粒;到2020年, 达到10亿粒。

㈡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良种繁育步伐,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要依托和整合园区内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爱兰薯业公司等科研单位和制种企业的资源优势, 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特点, 继续抓好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优势品种脱毒快繁、当家品种提纯复壮等重点工作, 建立健全马铃薯种薯梯级扩繁体系,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能力, 示范带动全区马铃薯向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工精深化、企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力争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要依托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育强牧业等养殖企业, 重点开展草食畜良种引进繁育、奶牛性控冻精配种技术、地方畜禽品种改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标准化圈舍建造技术、饲料配方研制、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奶肉制品的初级加工与无公害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园区企业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积极动员、组织、帮助企业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联系, 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信息, 以实施合作项目为纽带, 建立产学研机制, 大力引进一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 进行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 实现技术创新, 带动产业发展,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努力增强园区辐射带动功能要多方争取资金, 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 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园区, 引领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提升园区建设层次。要加大政府对园区的投资力度,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 优化园区建设环境, 搭建园区创新创业平台, 吸引科技人员、投资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园区建设, 促进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㈤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多数园区企业特别缺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科研开发人才, 有些企业一直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此, 要进一步研究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 制订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千方百计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具有实践经验和特长的各类人员来园区创业, 不断培育和壮大创业人才队伍, 增强园区研发和服务能力, 力争把园区建成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理想平台。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5

淄博市沂源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沂源县城东部,下辖16个行政村,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2.6万余人。近年来,沂源县把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主阵地,立足发展基础和产业禀赋,坚持走产业集群化、集群专业园区化的集约发展路子,园区承载能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开发区入驻企业达78家,实现生产总值69.1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0.5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2.4亿元,增长39.6%;地方财政收入89078万元,增长14.6%。2012年在全省综合排名中上升11位。

一、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打造特色专业化园区

沂源县按照“全域一体、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理念,全面审视县域工业发展基础和产业禀赋,明确发展定位,统筹制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培育打造医药、节能新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主导产业,并按照专业园区进行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安排,逐步实现了“一个园区聚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共享,拓宽了发展空间。期间,沂源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医药和新材料两个产业集群发展意见》、《关于扶持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加大了企业“退城进园”和“退镇进园”的工作力度,明确了财政、信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集约发展的鲜明导向,从而引导新项目向专业园区布点,老企业向专业园区转移。目前,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以鲁阳公司为龙头的企业18家,2012年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44亿元、10.5亿元;医药产业园区聚集了瑞阳、药玻为龙头的企业4家,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116亿元、22.5亿元;高分子产业园区聚集了瑞丰、慧科为龙头的企业11家,集群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1亿元、2.5亿元。在集中培育主导产业集群的同时,专门设立了小微工业园,引导其他行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化了整体布局。

二、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近年来,沂源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医药、节能新材料、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把拉长集群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作为着力点,进行连续密集的项目投入,努力实现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每年全县新上项目中70%以上为两大产业集群项目。一是以项目推动既有企业拓展发展领域。积极引导企业瞄准新兴市场和产业高端,丰富产品结构,带动产业优化升级。鲁阳公司通过新上“玄武岩纤维建筑保温板项目”,一举实现了由工业节能材料领域向前景更为广阔的建筑节能材料领域的延伸,产品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满足住建部建筑节能和公安部建筑保温隔热双重要求,全部达产后,产能为国内最大。药玻公司通过新上“年产6000万只带针玻璃预灌封注射器项目”,实现了从传统医药包装材料领域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领域的转型升级,解决了玻璃瓶包装和塑料一次性注射器的缺点,成为我国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新型药用包装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二是以项目催生壮大企业群体,拉长产业链。近几年来,着眼于找准并放大产业链中的某个关键链条,引进项目、企业,为集群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如医药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了医药中间体这一产业链中的重要子行业,鑫泉公司由一家制鞋企业转型进入医药中间体行业,入区后通过持续上项目,3年累计新上项目投资近10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与国内排名前12位中的9家医药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国内头孢类抗生素医药中间体龙头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为集群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医药产业集群为例,该集群形成了医药、医药中间体、药用包装材料三个紧密衔接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生产终端医药产品的瑞阳公司,吸纳了鑫泉公司头孢曲松钠医药中间体75%以上的产品,同时,药玻公司的模抗瓶等产品直接为瑞阳公司提供药品包装材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二五”末,三大产业集群将发展成为500亿级的国内领先产业集群。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沂源经济开发区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把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县里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基金,专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和科研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工业经济步入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县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4处,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处;牵头组建了山东省医药包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帮助企业与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了20余处产学研基地。聘请6位院士、30余名专家教授为科技顾问。比如,瑞阳制药公司在设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基础上,2010年又被批准设立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岗位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准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创新平台,瑞阳制药公司的“抗生素类新药美洛西林钠产业化项目”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瓶颈,制备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6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完全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之首;起草的美洛西林钠国家质量标准超过美国药典33版,载入《中国药典》,引领了我国该类药品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园区发展保障能力

受区域条件限制,沂源经济开发区整体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为此,管理者坚持不乱铺摊子,把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整合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三大产业集群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度和企业聚集度。一是优化土地资源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制约和引导作用,在开发区大的平台上,以医药、节能新材料、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为依托,实施专业化园区布局。以节能新材料产业为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以鲁阳公司为核心的陶瓷纤维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占地1057亩,成为亚洲最大的陶瓷纤维制造基地。同时,为促进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专门为鲁阳公司预留500亩土地,用于建设更为集约、专业的工业园区。瑞阳公司、药玻公司、鑫泉公司等医药集群龙头企业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化园区,构建了开发区内的小园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类基础资源的共享。二是加大资金保障供应。实施银行信贷向产业集群、集群重点企业的集中投放,突出做好借力资本市场文章。一直以来,沂源县把企业上市作为破解资金“瓶颈”、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按照“上市一批,培植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目前,全县6家上市企业中,有5家(药玻、鲁阳、瑞阳、联合化工、瑞丰高分子)在沂源经济开发区;另有5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通过上市,为企业开辟了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的融资渠道,促进了项目建设,加快了企业规模扩张,提升了经济开发区整体实力。

五、深化各类服务,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沂源县坚持把服务作为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从体制机制、行政效能等多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将开发区体制理顺、管理做实。将县城规划区内16个村划归开发区管委会管辖,设立了7个管理服务单位,明确了管理职能和权限,按编制配备了干部,使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服务经济、管理企业的行政主体,从而理顺了村企关系,为土地征用、社区化改造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提高集约服务水平。目前,正在依托小微工业园,建设集经济服务部门办公、工业产业发展展示、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工业发展综合服务中心,实行行政审批部门集中办公,同时,落实项目建设的“一口代办”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促进了项目的加快建设。三是实施项目领导挂包负责制和部门承办制。每个项目,确定了一名县级领导进行挂包,分工负责领导,深入企业一线,靠前指挥,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确定一个县直部门作为承办单位,具体靠上服务,提高了项目推进水平。四是实施工业项目建设年、企业现场管理年等活动,健全完善部门服务机制、建立项目要素投入机制等多项保障机制;围绕提升产业集群的管理人才竞争优势,组织部分重点骨干企业负责人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参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篇6

一、抢抓机遇。切实增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部、省、市三方在无锡高新区共建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无锡高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无锡高新区推进“二次创业”新的历史机遇,对我们从外资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变、从加工制造基地向产业技术基地转变、从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使命所在。建设国家高新区是走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伟大创举,国家高新区从建立之初便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经过17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实现国家目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高新区必须一马当先,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无锡高新区经过17年的发展,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中走在了前列,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无锡高新区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是顺应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必然趋势。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而新技术也是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巨大推动力。国家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必须占领科技创新最顶端。以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技术,被很多国家称为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我们和世界保持着同步的研发水平,这将改变我们在前两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无锡时作出了“把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放在无锡”的重要指示。温总理的重要指示为无锡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注入了强大动力。无锡高新区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就必须紧抓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带来的重大机遇,自觉担当起建设好“感知中国”中心的历史使命,把“感知中国”中心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点支撑,将无锡“感知中国”中心打造成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密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商务服务的中心区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区,确立无锡高新区在物联网领域先发优势,为国家火炬计划再立新功。

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是新区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抓手。无锡高新区建区17年来,经济增速保持在20%以上,以占无锡6%的人口和土地,创造了全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的到位外资、9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COD和二氧化硫排放不到全市的l%。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同时存在结构由外资制造业主导,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内生型经济成长相对不足,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相对薄弱等矛盾。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锡高新区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力求实现从外资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变、从加工制造基地向产业技术基地转变、从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转变。部、省、市三方共建无锡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无锡高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这是无锡高新区推进“二次创业”新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抓手。

二、开拓创新。争当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围绕“构筑支撑苏南区域发展的创新经济体,形成重点产业集群的全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定位,我们将坚持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联动发展和协作创新的原则,加快实现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

第一,引进创新要素,发展创新型经济。大规模引进和发展知识载体,到2015年建成三创载体1000万平方米以上。以530为抓手,以建设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契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十百千万”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大力推进7+1政产学研合作,全面加强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合作,不断扩展高新区的创新源泉。

第二,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高成长性企业。建立“创业保姆”制度,设立种子基金、创业引导基金、产业培育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推进加速孵化器建设和股权代办系统试点,放大尚德经验,打造资本市场无锡高新区民营科技板块。设立专项政策基金,积极引导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研专项,培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

第三,建设“6个1000亿”新兴主导产业,推动集群创新。重点发展传感网信息产业、Ic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光机电装备制造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其他IT产业6个千亿级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中国Ic设计第一区,国家光伏标准和研发基地,推进服务外包产业三年翻三番计划,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园区。

第四,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开放创新、为我所用,鼓励跨国公司产品技术升级、设立研发机构、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在高端产业领域促进国际产业资本与本土资本合作,承接国际资本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把外向型经济优势转化为国际化创新型经济优势。

第五,坚持国际化视野,加大政策聚焦力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和体制机制环境。依托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人文历史底蕴,加大创新公共投入,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公共化服务平台。放大尚德典型示范效应,大力弘扬“四千四万”、“四尊四创”精神,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区域环境。

至2015年,无锡高新区将基本形成创新经济体的发展态势。重点高技术的工业经济具有全球领先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知识经济成份逐步上升为园区多元化创新经济的主体;以创新资源的消费和生产、需求和供给所驱动的经济内生增长方式明显加快;基本形成创新文化浓厚、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性知识型社区,和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知识创造三元互动的宜居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高于35%;形成二个以上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产业集群;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5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3000家以上的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园区内企业总数比例高于5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60%;园区万元增加值能耗低于0.25吨标准煤。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7

1. 以宝钛集团为龙头, 打造钛及

其合金产业集群。宝鸡是全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基地, 以宝钛集团为龙头, 以力兴钛业、中色特种金属、欧亚化工、陕西开达、西北锆管等为骨干的大中小企业300多家, 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家, 上亿元的企业8家, 高新技术企业50多家。2008年钛产业总产值120亿元, 销售收入123亿元。2008年5月, 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 国家火炬计划宝鸡钛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批准, “钛谷”地域性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成为承载国家“两个基地”的标志性品牌。为了加快“两个基地”建设, 我们编制了45平方公里基地发展规划, 确定了总投资189亿元的43个项目, 在建的22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2亿元。宝鸡新材料基地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列入国家高技术专项,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和宝钛集团合作的核级锆材生产线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力争到2015年, 产业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650亿元, 出口创汇10亿美元, 把“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著名、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钛材交易中心。

2. 以宝鸡石油机械、宝鸡石油钢

管为龙头, 打造现代石油钻采、传输产业集群。围绕世界最大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商宝鸡石油机械厂和亚洲最大石油运输钢管制造基地宝鸡石油钢管厂, 高新区已聚集150多家企业。宝鸡石油机械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 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研制特深井石油钻机的国家, 有8大类58项产品获美国石油学会API会标使用权, 是世界上获API授权产品最多的企业之一。宝石特车有限公司承担了包括高性能智能化液压测井车、海洋测井液压防爆拖橇、万米超深井智能化超低速测井车等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攻关研发任务, 突破了长期被国外垄断的石油装备核心技术。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印度东气西输重点工程5亿美元订单, 又为沙特阿拉伯重点项目提供大口径管线。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32.6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96.5%。围绕石油钻机、泥浆泵、螺旋埋弧焊管、直缝电阻焊管等主导产品打造现代石油钻采、传输产业集群, 我们将通过建立石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 力争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2015年集群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 使高新区现代先进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石油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3. 以陕汽集团、法士特为龙头,

打造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以陕汽集团、法士特为龙头, 以华山车辆、汉德车桥、宝鸡银河消防、宝石特车、宝鸡专用汽车等中小企业为基础, 聚集了陕汽通力、宝鸡华强等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陕汽集团跻身全国重型卡车前5强, 宝石特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居首位, 陕汽宝华公司的中卡产销量处全国前列, 法士特开发生产的新型变速箱产销量占国内15吨以上重型汽车市场的90%以上, “银河牌”系列消防车和合力叉车的产销量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四, “新星”牌警用装甲车被联合国维和部队指定为专用采购车, 出口孟加拉国、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刚果 (金) 、苏丹等近10个国家, ZFB05系列轻型装甲人员输送车被解放军总装备部定型, 是国内唯一的民营军火制造企业。陕汽集团30万辆轻微型汽车项目在高新区建设, 为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机遇,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 加快建设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 形成具有完整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检测调试、市场营销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体系。到2012年, 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 2018年实现工业产值800亿元, 使宝鸡成为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4. 以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宝

鸡桥梁厂、宝光集团为龙头, 打造高速铁路电气装备产业集群。以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宝鸡桥梁厂、宝光集团为龙头, 以陕开集团、宝鸡德瑞集团、电气化配套公司为骨干, 高新区已集聚了铁路电气装备制造企业60多家。中铁宝桥集团在高锰钢辙叉和合金钢焊接辙叉基础上, 又自主研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合金钢拼装辙叉, 250公里小时高速道岔被石太铁路客运专线采用, 宝光集团的真空开关设备产销质量稳居国内第一, 真空灭弧室产销量位居世界前五强, 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过分相装置”已进入供货商名单。电气化公司以其独有的市场优势吸引德国保富、意大利普罗米参与相关产品生产。

5. 以宝成、烽火、凌云、航天7107

等通讯、导航、传感器和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为龙头, 打造现代电子信息装备产业集群。宝鸡高新区内现有通讯、导航、传感器和电子信息企业80多家, 2008年生产载波通信设备7955台、自动化仪表及系统192926台, 实现产值50亿元, 2015年将达到300亿元。长岭纺电公司研制开发了数字化电子清纱器系列、纱线实验室仪器系列、喷气织机电控箱系列等6大类30多个产品, 先后有5个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 9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 DQSS-4清纱监测装置等4个产品在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国内最大的纺织电子产品供应商。

为了加快上述五个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促使其尽快成为宝鸡乃至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我们在工作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规划, 我们在对宝鸡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各个企业的关联程度和发展现状, 确定龙头企业, 编制发展规划。为充分发挥宝鸡·中国钛谷区域品牌的优势, 我们编制了《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为促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编制了《宝鸡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和《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建设规划》, 投资建设25平方公里的高新区汽车工业园和400亩的汽车零配件孵化基地。规划了500亩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园。建成了电气化工业园, 并在高新区千河片区规划了500亩工业用地作为铁路电气化装备制造工业园和道岔试验基地, 实施高速铁路道岔、铁路过分相装置等项目。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西安3所高校在高新区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分别设立了宝鸡高新区分院。设立了高新区科技三项费, 2008年底投入科技创新事业的财政资金已占到8%, 科技创新总额达到1680万元, 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为3.33%, 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达到了30%。拥有秦川发展、长岭、宝钛集团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宝鸡机床、宝光股份等15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 秦川发展、长岭、烽火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企业研发机构占全市的80%, 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5家 (重新认定后新批56家) 。

三是优化创业环境。先后投入40多亿元, 大力实施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讯、天然气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建成了“三横十四纵”道路交通网络和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各类管网, 使高新区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与此同时, 我们还按照“精干、高效、协调、有利于发展”的原则, 积极构建了适应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 建立了工商、财政、税务、公安、海关、商检、城市执法等支撑服务机构, 简化行政审批, 规范行政检查, 实行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挂牌保护制度。

谈地热示范园区的特色景观设计 篇8

关键词:地热示范园区,地域特色,景观设计

1 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地热示范园区是集地热科学研究, 温泉疗养、温泉度假为一体, 展示地热科普知识, 为人们提供地热养生, 地热科普知识宣传及休闲娱乐的空间。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是科学划分地热类型, 在尊重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以地热研究、地热科学普及为主, 以低碳生态文化、本土人文文化与地域自然文化相结合为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结合地热旅游、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温泉疗养对园区各景观要素合理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设计。在诸多景观设计元素中, 突出以水体景观为主, 绿化景观、建筑景观为辅, 形成水体、植被、建筑三个景观层次空间过渡与渗透, 为地热园区科研工作人员及前来养生休闲娱乐的人们提供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2 目前国内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现状

我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利用地热温泉治疗疾病在我国也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温泉洗浴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崇尚养身、保健的时尚追求, 地热疗养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目前在国内处于高涨时期。通过调研发现, 目前国内以地热科学研究、地热科普示范为主等地热示范园区的开发建设不是太多, 仅就个别的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的调研情况看, 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 地热示范园区整体缺乏创意, 地热文化挖掘不够。地热研究中心办公区景观设计与温泉体验区景观设计各自孤立, 空间连续性不强, 各地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风格雷同。2) 地热示范园区大多建筑追求奢华, 度假区会议中心及酒店体量庞大, 在景观尺度处理上不注重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自然融合, 建筑造型显得呆板生硬。3) 地热示范园区在景观设计中, 汤池布局格局近似, 与当地地域文化结合不紧密, 相互简单模仿, 缺少地域特色。4) 大多地热示范园区室外温泉汤池及引水系统附件植被缺少科学配置, 忽略植被与汤池的栽植距离, 以至于落叶、落花、落果掉进汤池, 对水质产生影响。忽略植被自身对人的保健作用, 对植被的安全性, 驱蚊虫考虑很少。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热资源、自然地理资源、地域文化资源, 设计建设出有益于现代人身心健康的、更具特色的地热科学研究示范园区的景观, 是目前相关专业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条件

典型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场地植被、场地构筑物是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条件。河南荥阳万山地质产业园地热示范园区地处郑州市西南部, 园区地貌属低山丘陵区, 地形较复杂, 沟壑纵横, 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4.3℃, 多年平均降水量643.1 mm, 年蒸发量为2 085 mm。园区地下水较贫乏, 主要为碎屑岩类裂隙水。本区地质构造位于嵩山隆起与华北沉降带的衔接地带, 地处荥巩腹背斜之北翼, 地表被第四纪黄土所覆盖, 黄土厚度一般10 m~20 m, 适合植被生长。在园区深部2 000 m之下有热矿水, 热储层为寒武系下统灰岩、泥灰岩, 盖层为寒武系中下统页岩。其地热属深循环对流及传导复合型岩溶热储。地热井出水量100 m3/h, 水位降深35 m, 水温48.3℃, 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钙型, p H值7.32, 溶解性总固体3 133 mg/L, 富含锶、氟、偏硅酸、锂、锰、偏硼酸等有益元素, 其中锶含量11.8 mg/L, 偏硅酸31.8 mg/L, 氟2.65 mg/L, 属富含偏硅酸的锶、氟复合型热矿水, 达到理疗热矿水水质最佳标准。以上条件为万山地质产业园地热示范园区特色景观设计奠定了基础。

4 地热示范园区特色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4.1 水体景观设计

“水”是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的核心, 水体景观设计是整个园区的关键所在。设计师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地形地貌、地热地质条件、地热尾水利用等要素, 进行变化多样的水体景观设计。汤池一般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相结合, 室外设儿童乐园、滑道、水吧等内容, 将温泉与嬉戏相结合, 增强互动情趣。在室外水塘、沟渠种植各色水生植物, 放养水禽, 养殖鱼类, 丰富室外水面景观。高低错落的跌水发出悦耳的声音, 不同空间不同水温, 汤池水面上的反光及飘渺的白雾景观, 都会营造出宛若仙境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

鉴于河南万山地质产业园地热示范园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水体景观设计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域文化、地形地貌的特点, 本着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打造具有地质特色的地热示范园区景观。因整个园区地形高差较大, 西高东低, 根据当地地形条件, 在园区最高点建室内温泉疗养中心, 整个室内温泉建筑体由钢构架加大玻璃材质构成, 通过透明玻璃, 使室内室外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室外温泉汤池为高低错落, 叠级式分布, 由高到低一级级缓缓流出, 经过水循环净化后再利用。在园区低洼处, 利用净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水上养殖, 或在水体旁种植植被。在温泉疗养园区的外围建温泉小镇, 方便游客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地热水流经小镇街道的地下, 石板覆盖在地热水流经的上方, 每隔几米就有点状泉眼露出, 特别是白雪皑皑的冬日, 当人们走在温暖的石板上, 观赏着雪地上热气腾腾、烟雾缭绕的地热景观, 别有一番情趣。

4.2 建筑景观设计

地热示范园区建筑应充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对建筑的定位、体量以及空间功能组织, 要恰当的处理与把握。比如通过组合大小不同的通道、开口、水面和不同的高差来营造丰富的空间效果。大量利用当地建筑材料, 借鉴当地的传统工艺, 既节省建筑整体造价与建设时间, 又能体现当地风情。

河南荥阳万山地质产业园地热示范园区内地形高差达15 m~30 m, 因当地黄土直立性较好, 故传统建筑以窑洞为主。整个示范园区的建筑在设计方面, 结合当地典型的地形地貌, 借鉴本土传统窑洞式建筑风格, 利用红砂岩为建筑主要材料进行设计。室内温泉疗养中心的建筑材料主要以当地红砂岩、钢构架和玻璃为主, 大玻璃把室外绿色景观引入室内, 使室内外景观有机互动。红砂岩砌饰的墙面肌理感较强, 拙朴自然, 与整个温泉景观相协调。地热示范科研区、温泉别墅区建筑设计借鉴当地传统窑洞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以当地红砂岩, 小青瓦为主, 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整个园区建筑与水体交相呼应, 造型多样, 既丰富了园区景观, 又达到了满足游客的实用功能。

4.3 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当地气候及土壤结构, 利用当地优良景观植物对地热示范园区进行造景。在植被单一、缺乏特色的地区, 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合理、经济地选择异地植物, 创造绿化景观。植被是地热示范园区温泉疗养汤池空间分割的天然隔断, 利用植物分隔空间创造出各个相对私密的沐浴空间, 游客漫游在露天汤池中, 仰望蓝天白云, 环顾碧叶红花, 有碧水蓝天, “天人合一”之感。河南荥阳万山地质产业园地热示范园区本土植被相对单一, 当地树种主要有杨树、槐树、柿树、杏树。在绿化景观设计上, 大量种植当地易成活植被的同时, 适量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异地植被。整个园区以低洼处地热植被示范园为背景林, 以温泉汤池周边成片的植被景观为主体, 以汤池与汤池之间的小片特色种植为隔断做点缀, 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被的搭配, 常绿树与彩叶树的协调与对比, 造出四季常绿, 五彩缤纷的树林花海, 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乔木主要有:核桃, 山桂, 杏树, 樱桃, 紫薇, 日本晚樱。灌木:连翘, 迎春花, 金银花, 大叶黄杨, 山楂, 野山枣, 小叶女贞, 结香, 枸杞等。

5 结语

地热示范园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地热科研科普及疗养度假功能, 未来将面临全新发展的考验。本文以河南荥阳万山地质产业园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为例, 将地热示范园区特色景观设计进行归纳总结, 即:设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典型的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特色, 力求节能环保。景区建筑物与周边水体及绿化植被等环境要保持和谐, 增加视觉多样性。未来地热示范园区景观设计正趋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途径[J].生物多样性, 1998 (6) :13-14.

[2]吴晓慧, 高成广.温泉景观文化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 2012 (6) :23-25.

[3]刘兴元, 高成广.森林温泉景观特色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 2012 (6) :37-38.

[4]胡凡.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造景艺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12) :40-41.

[5][日]a+u.建筑与城市[J].Peter Zimthor, 1998, 2 (sup) :53-54.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评价 篇9

关键词: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

1 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是市属各区县 (自治县、市) 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 经市政府命名的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市级产业园区。2003年7月7日, 重庆市政府先后分三次批准建立了30个特色工业园区, 并经2003年底国家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验收合格。由此拉开了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大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成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重庆市在“314”总体部署的引领下, 努力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 打造集聚经济, 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重庆产业结构的优劣。为此, 有必要对重庆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水平, 总结成绩, 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

1.1 园区工业在重庆工业板块的地位日显突出

工业园区是重庆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平台。从投入来看, 园区工业投资持续增长, 2007年, 重庆市48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4.4亿元, 增长161.9%, 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9%。

从产出来看, 园区工业产出增长迅猛, 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 重庆市48个市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67.8亿元, 增长98.6%,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2%;完成工业增加值489.1亿元, 增长103.8%,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2.3%,

五年中, 园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72%, 实现税金年均增幅达66.6%。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6%, 全市GDP的11.9%来自于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量的88.7%, 全市GDP增量的38.9%由工业园区贡献。特色工业园区对重庆市经济的贡献率明显。

1.2 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优化服务环境, 强化产业协作布局导向, 有效地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 特色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2007年底,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3111户, 其中投产企业1763户,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4.7%, 全市五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工业园区, 园区利用全市1/50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8的GDP。

1.3 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战略平台

城乡统筹发展是重庆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特色工业园区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 2007年末, 特色工业园区共容纳劳动力41.7万人, 比2006年净增11.7万人, 占全市工业的29%, 其中超过50%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而来。工业园区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向工人再向市民的转变, 加快了园区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 特色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后一段时间,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向西部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域转移, 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大。

2 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划分不具体, “特色园区没有特色”

除少数园区外, 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 基本上是综合性的, 园区间产业相似程度较高、差异化低。例如大渡口区的特色工业园区就确立了汽摩、食品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5个百亿级产业, 特色优势不明晰。政府在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企业入园、资源利用、集约用地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不到位, 一些区县不顾市里的要求我行我素, 严重干扰市里的布局规划。各区县在招商引资中无序竞争, 多数园区陷入了以土地低价转让和其他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入驻的误区, 影响了园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园区特色的形成。

2.2 重庆工业园区布局过于分散, 规模相对偏小, 发育程度参差不齐

重庆市30个特色工业园区分布于29个区县, 布局过于分散, 导致园区规模普遍偏小, 很难引入大的项目, 影响了产业集聚。一小时经济圈的工业园区发育度明显高于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一小时经济圈工业园区多数工业园区迈过了创业开发阶段, 进入集群发展的初期, 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 打造产业集群, 构建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链成为一小时经济圈工业园区区招商引资的重点。两翼工业园区整体还处于小散弱的萌芽阶段,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是园区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库区, 除晏家、李渡、万州等园区外, 其它的园区发展速度较慢。甚至个别园区在组织机构、工作经费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较大, 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2.3 产业链式分工协作没有建立起来, 企业运行效率仍有待整体提高

园区产业链发育程度低, 产业定位过于宽泛, 引进企业之间缺乏技术关联及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 难以形成企业集聚并产生集聚效应。目前我市30个园区中, 只有12个园区建立了产业链发展模式, 而这12个园区产业链条总体偏短, 平均链接点数为2个, 最多的不过4个, 最少的仅1个。在许多集群内, 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

2.4 园区要素资源稀缺, 配置效率不高

工业园区土地、资本、人力三大要素效率较低, 土地过剩、土地紧缺与土地浪费现象并存, 部分项目投入产出强度不高, 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重庆市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的园区面积总量很小, 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根据规划, 到2012年园区用地缺口约为60平方公里。重庆市工业园区起步晚, 总体规模较小, 发展层次较低, 土地利用效果与沿海地区比有较大差距。园区平均产出规模不到40亿元/平方公里, 而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区平均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已达60亿元/平方公里。

园区发展资金不足、融资能力差, 成为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大部分园区负债较高, 收支无法平衡, 特别是渝东北、渝东南园区, 由于财力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此外, 园区生产性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担保、设计、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亟待加强, 多数园区尚未建立起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2.5 特色工业园区的生态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 有的地方明知引进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也大开绿灯, 甚至专门开办造纸、化工、电镀等高污染的工业园。2007年, 重庆市环保部门对34个区县的44个特色工业园区检查发现,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园区企业“环评”手续不齐全、排污不达标等环保问题十分突出。

3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在今年重庆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重庆发展的新目标: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 统筹出口与进口, 统筹出口与内销, 分享全球、全国市场, 使重庆成为全国开放程度较高、发展活力较强、富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目前, 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大转移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推进, 为重庆开放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新的形势和发展目标, 既给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对其发展现状提出了挑战。特色工业园区应抓住这个机会, 解放思想, 理清思路, 调整和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促进特色产业园区跨上新的台阶。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大开放推进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 是重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把开放带动作为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从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开放型经济和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要将特色产业的建设与企业引进有机结合, 在审视园区经济自身的定位和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价值链体系中的国际、国内资源,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工业园区。

3.2 积极培育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 以创新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 防止园区产业结构低端化倾向的产生

要变过去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进行外延扩张的形态开发为功能开发, 把园区的功能开发作为园区创新的基本内涵。园区功能开发主要包括:完善园区的规划功能、强化体制创新功能、增强技术创新功能、提高资本集聚功能, 突出主导功能、协调辅助功能等, 要通过系统的功能开发使园区经济逐步走向内涵式集约型创新发展之路。

3.3 调整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 合理布局重点产业, 促进形成产业集群, 突出园区产业特色

要明确园区产业定位, 突出园区产业特色, 促进优势产业集聚。以培育重庆“一圈两翼”核心经济增长极为目标, 提高园区建设的总体规模和质量, 提高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培育园区产业集聚效应, 形成集中的企业网络, 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引导园区工业向产业化、链条化方向发展, 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4 加强政策引导, 整合市场资源, 建立全市园区生产性综合服务体系, 打造园区生产性服务基地,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

3.5 积极推进重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提高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 发展生态循环型示范工业园区,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一要尽快制定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实施意见, 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指导, 并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 对现有的特色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布局和规划, 进行生态工业园的试点, 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化。二要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建设, 推行清洁生产, 构建绿色导向机制。严格入园项目管理, 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 坚决杜绝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企业。三要利用政策手段, 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通过政府采购计划拉动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需求, 并鼓励民间自愿行动, 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对园区环保建设项目适当进行补助, 对环保设施运行好的园区予以奖励。同时, 对造成严惩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园区及相关责任人员, 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参考文献

[1]范晓屏, 《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5年12月.

[2]程工, 张秋云等,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7月.

[3]重庆社科院《, 辉煌历程——重庆直辖十周年经济发展巡礼》, 2007年.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10

目前, 铁路货场总体具有土地资源丰富和地理位置优越的有利条件, 但经营方式、作业方式、管理方式均停留在计划经济与机械化、半机械化状态, 离现代物流园区目标差距甚远。主要挑战在这四个方面: (1) “铁老大”意识根深蒂固; (2) 功能定位滞后时代; (3) 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4) 经营管理呆板僵化的。

依托现有货场建设现代物流园区, 当务之急是要洞见时代大势, 认清自身优势, 前瞻功能设计。具体思路为:立足“三个面向”、推进“一个开启”、实现“两翼格局”。 (1) “三个面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 提高物流市场份额;面向信息化, 提升物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面向经济新常态, 满足运输需求的新变化。 (2) “一个开启”:以现代铁路物流园区建设破茧, 开启高速货运时代。 (3) “两翼格局”:谋求“高铁客运”与“高速货运”相辅相成, 使之成为铁路发展的两翼。为此, 需要对现有货场进行“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根本性重塑, 重点设计好五个方面:

1 精定位

进行战略定位, 既是生存之道, 更是发展壮大之道。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严峻局面, 铁路物流园区建设, 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定位方向主要有:

(1) 以抢夺“白货”市场为主体。“黑货” (指原料) 越来越被“白货” (指产品) 替代, 这是新型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这一趋势席卷全球。仅从珠三角地区看, 从2008年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战略, 目前以高能耗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产业不断向外迁移, 大宗物资比重将逐步降低, 社会物流呈现“多品种、多批次、短周期”的需求特点。

(2) 以巩固“黑货”市场为基础。铁路具有其他物流业难以撼动的量大价低优势, 在重塑功能定位中, 切不可毁优势、自弃市场, 越是在现代物流大调整中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必须看到, 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黑货”市场特别是矿石、建材和能源等大宗货场虽呈下降趋势, 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 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 同时“黑货”货源集中、绝对值大, 铁路“黑货”运输的优势必须用好用足。

2 优布局

铁路货场“现代化”改造, 前期投入很大, 合理的布局决定着铁路货运竞争力。现有铁路货场布局形成了幅射面广的路网格局, 这是其他物流园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铁路货运物流园区建设必须姓“铁”, 布局跟着路网走, 不然就难有生命力。

(1) 依托路网调整布局。目前, 传统铁路货场小而散,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 很多货场都成为中心地带, 空间狭窄、交通拥挤, 与现代物流要求相距太远。对传统货运场站布局进行调整, 总的要求是依靠铁路干线通道, 优化列车的集结编组, 尽量减少货车的迂回运输、折角运输等无效作业, 尽量缩短车辆行程;同时, 还应考虑到物流园布局与编组站等后厂的协作, 方便车辆取送、检修等作业。

(2) 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生产专业化、产业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应当走开“一个中心园区与若干特色园区”相衔接、相配套的路子。铁路物流园布局应符合当地货物物流服务特点, 可考虑在交通枢纽站建中心园区, 再按区域经济类型、物品门类、运输方向建立若干特色园区。

3 拓功能

目前, 现有铁路货场功能单一, 仅仅具备运输、仓储等传统业务, 信息、咨询、物业、中介等增值服务几乎是空白。据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 在物流业运输、仓储和综合服务三种服务方式中, 单独提供运输服务的利润率为5%, 仓储服务的利润率为3.9%, 而提供综合服务的利润率可达10.5%在发达国家, 增值服务盈利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 成为物流园区盈利的主要增长点。促进传统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园区转变, 拓展、完善功能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总的坚持以需求为牵引, 以信息化为关键。

(1) 集散功能:关键是解决“进得快、装卸快、出得快”的问题。“进得快”, 需要畅通园区的道路交通, 特别是不少货场要么偏僻无交通可去, 要么周围交通拥堵进不去, 需要通过综合整治, 或搬迁、或提供绿色通道, 让货物方便快速进来。“装卸快”, 一方面需要配置现代化的工具, 另一方面需要优化装卸组织, 尽量减少货物在园区的滞留时间。“出得快”, 可通过联合其他运输方式与货主、区域内其它物流节点相衔接, 以最快的时间将客户货物运送至目的地。

(2) 配送功能:关键是解决“小件”变“大宗”、“零散”变“整车”的问题。目前, 铁路货运面临最大的矛盾与困惑是:货运市场的“零小化、精品化”严重削弱了铁路货运“大宗化、便利化”的优势。以“南方快运”为例, 2014年9月18日到2015年7月16日湘粤、粤海、环湘三线货物73.22万t, 收入17338.9万元, 日均运输2440t, 收入58万元, 曾经出现一个车辆仅装一台摩托、两把菜刀这样的情况。铁路货运要实现“全品类”目标, 首先要解决“小件”变“大宗”的难题, 才能使铁路大宗运输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4 创机制

目前, 货场普遍经营不善、处于亏损状态, 主要症结在于机制性障碍, 既有全局上统得过“死”的硬伤, 也有局部没有用好现有政策的问题。众多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惨痛的教训昭示:机制不好, 一切归零。完善与用好机制是振兴铁路物流的关键一招。从物流园区功能作用发挥来讲, 本质在于按市场规则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实现园区运作高效、资源效能最大化。当前, 需要重视研究完善三个关键机制:

(1) 分配机制。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 以营销实绩为核心指标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是破解铁路货运“铁老大”、“铁身份”、“铁计划”的关键一招。通过分配机制改革, 重点化解、消融“三种怪象”: (1) “装多与装少”。 (2) “走准与走了”。 (3) “运好与运坏”的现象。

(2) 经营机制。日本运作最为成功的京东物流组团, 其物流园区盈利最大来源就是土地增值。铁路货场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 铁路物流园区要善于利用地方优惠政策征地, 同时可以利用既有货场和铁路闲置土地, 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统筹土地、仓储、设施、平台等资源, 谋求资源效益最大化。

(3) 合作机制。目前, 铁路货场“吃不饱”, 效益低下, 一个重要原因:受制于路网和自身优势或与社会货源断链, 或接送货成本过高。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就是展开运输链和多个要素的深度合作, 特别是在专业队伍和设施设备上, 谋求不为我所有, 但为我所用, 走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天地。

5 强支撑

铁路物流园区的功能作用发挥得好环, 最根本取决于物货在铁轨上能不能“快速流动”起来, 还取决于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个物流园区建了起来, 如果没有货源, 就成了摆设;如果货流不动, 就成了仓储设施。目前, 铁路货运发展不好, 主要源于“流不动、流不好、流的成本太高”。解决“流”的问题, 亟待强化以下战略支撑:

(1) 管理模式改革。核心是去行政化。客运作为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运输产品, 必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而货运应完全按市场规则运行, 不然将会造成运能资源的最大浪费。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下, 铁路要赢得市场, 必须要从全局上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 有序地下放定价权、优化定价方式, 实现在全国各地差异大、物流竞争激烈状态中价格杠杆作用。

(2) 技术装备革新。着力解决铁路运输“慢半拍”的问题, 真正向技术、向设备要速度、提品质。再造铁路原有“老大”优势, 必须认清以“白货”为主的产品运输, 快速、准时、完好是三个最具竞争力的指标, 特别是定置化生产、定单式消费, 对物流时效、品质要求更高。目前, 铁路物流的“三个指标”都饱受货主诟病。总结反思, 铁路客运之所以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的优势地位, 根本原因是以高铁为标志的技术、装备水平的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机械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 2012 (9) .

[2]章志荣, 苏纯.面向绿色制造的典型机械产品并行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 2012 (12) .

[3]李金明.浅析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9) .

[4]韩军霞.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1 (36) .

创新型特色园区 篇11

1.1 场馆设施建设较完善, 园区规模更加宏大

长春农博园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 位于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 与净月潭国家名胜风景区毗邻相望, 区位优势明显, 生态环境良好, 交通十分便利。园区占地面积106.0hm2, 分展馆区和展场区两部分, 其中展馆区27.0 hm2, 又分为展馆、农业机械展示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及消防器材展示区三大板块。展场区79.0 hm2, 包括13.4 hm2现代种植业展示区、6.0 hm2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3.0 hm2休闲果树展示区、1.5 hm2君子兰种植展示区、4.2 hm2精品畜牧业展示区、2.0 hm2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4.4 hm2美食文化展示区及12.0 hm2大型停车场。宽敞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园林式绿化、成片的绿地环抱着各个小区, 把整个展场区连接成一个现代农业大观园。

1.2 现代种植业区布局合理, 示范性、观赏性更强

展区在原有格局上进行调整创新, 依据天然地形地貌, 安排融合农业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农业生态艺术景观, 增强了展场区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功能。该展区分为现代化温室区和种植区两部分。

现代化温室区主要包括5 000 m2君子兰展销厅、3 000m2葡萄展示园、2 000 m2樱桃展示园和5 000 m2观光农业展示园。整个温室区展示、示范国内外新、奇、特蔬菜、瓜果及君子兰、葡萄、樱桃等, 具有良好的科技示范、产业示范和旅游观光价值。

种植区主要以引进适宜当地的新品种为突破口, 设有金皮角瓜、赤茄、黑花生、紫薯、灵芝、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等15个小区, 共种植优良品种3 500多个。着力提高为农民进行科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园区还包含纵横交错的11条共1 300 m的休闲绿化长廊, 种植了极具药用价值的五味子、金银花, 观赏性很强的各类葫芦及模样特异的观赏瓜等, 集食用、药用和观赏功能于一体, 也是游人休息、乘凉的好场所。

1.3 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进一步完善提升, 打造成最为靓丽的精品之作

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于一体, 建筑面积6 hm2的连栋智能温室, 集中展示世界设施园艺的前沿品种、技术和设施。展区分成8个功能分区, 分区面积6 400 m2, 共种植品种百余种, 逾30万株。在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上, 展示了立体管道式营养液栽培模式、草莓反季节种植技术和立体栽培模式、番茄树长季节营养液栽培技术、长季节规模化无土栽培技术、滴溅式节水灌溉技术、各类叶菜立柱式基质型立体栽培模式、基质栽培模式和家庭式盆栽模式与观赏植物的搭配等。种植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大小、颜色、类型不同品种40个, 栽培西瓜、甜瓜、苦瓜等果皮、果色、大小不同的品种20个。种植草莓的品种有清香佐贺、卡尔特一号和达思罗。200 m2的植物工厂, 全面采用作物生长环境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世界设施园艺前沿技术, 展示人工光源与自然光源相结合的条件下蔬菜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全过程。

1.4 园区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将生态赋予更高的地位

在考察学习中, 了解到长春农博园把生态发展体现在园区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角落上, 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感受到绿色生态的气息, 将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园区内都有一个共同点, 树、石、草坪、水等生态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 而是自然地排列构成景观的精髓, 温室周围的绿化、广场的绿化、各个小区的绿化、小景观的布置都力求保持自然风貌。园区的每一个关键点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将生态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2 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长春农博园的差距

2.1 规模

长春农博园以“科技与绿色、交流与发展”为主题, 以“促进转变方式、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拓展扩大经验交流、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为宗旨, 遵循“立足创新、突出特色、丰富内容、提升质量”的思路, 成为展示推介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1,2,3]。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 而且在这里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 (交易) 会”, 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 而互助县农业园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2.2 资金投入与技术

长春农博园自建园以来, 由国家农业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农业厅、长春市人民政府等上级部门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达27亿元, 而且政府每年保证500万元以上的财政支持。在技术上, 主要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学校做后盾, 而园区正好坐落在吉林农业大学内, 技术力量比较雄厚, 科研、示范、推广等项目显而易见。由于受自身财力、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互助县园区建设相对滞后, 经营理念、规划设计等方面与长春农博园存在差距, 需进一步加强。

2.3 运行机制

互助县园区规划起点低, 功能定位模糊, 建设的思路、体制、机制差距甚远, 园区建设投融资渠道较窄, 利用外资项目少、规模小[4,5]。

3 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策略

3.1 鼓励社会全方位融资, 推动园区建设

政府应加强引导, 吸引外资, 加大信贷投资额度, 主要通过抓项目、抓开发、抓招商等加强社会融资, 以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做大蔬菜生产基地, 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储藏保鲜库、蔬菜批发市场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若干。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结合当地地理优势, 发展高效农业, 开展以游客体验农事情趣为主体的农业旅游, 努力把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全国最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1]。

3.2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2.1 发挥龙头科技企业带动作用。

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成公司经营, 拓宽农业发展链条。一是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各乡镇, 如加定、红崖子沟、巴扎等地建立油菜制繁种基地0.14万hm2, 其中杂交油菜0.09万hm2, 做大、做强杂交油菜制种产业。在此基础上, 积极组建“互丰种业集团”, 下设油菜制种、马铃薯制繁种、食用菌生产、小麦良种繁育和农产品销售等5个子公司, 着力打造“互丰”品牌, 统筹全县种业, 统一管理, 规范运作, 力争到2015年, 全县制种业面积达到2.67万hm2, 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二是以青海霍普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 在林川、台子、丹麻乡镇建立马铃薯制繁种基地1.01万hm2, 做大、做强马铃薯制繁种产业。三是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塘川镇、威远镇建立优质蚕豆制繁种基地0.15万hm2, 做优做特蚕豆制繁种产业。四是以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 重点在林川、东和、丹麻、五十等乡镇培育食用菌产业带, 做好食用菌相关项目。五是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 在威远、台子等乡镇发展规模养殖户700户, 做优、做强高原瘦肉型生猪产业, 做大、做强“互助八眉猪”品牌[2]。

3.2.2 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作用。

围绕5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牧业开发公司搞好协调服务, 积极搭建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平台,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为企业建立较稳定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分别以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金大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 分别在适宜的地理位置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0.53万hm2、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0.33万hm2、建立马铃薯加工生产基地0.53万hm2、建立专用型马铃薯加工生产基地0.07万hm2、建立优质蚕豆制繁种生产基地133.33 hm2、建立特色蔬菜生产基地0.17万hm2、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 000栋。同时,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 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紧紧围绕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环节, 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青海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2.3 加大科技投入比重, 突出品牌优势。

一是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 提供技术指导[6,7]。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如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项目, 以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三是提高产业技术投入比重。四是打造品牌文化, 广泛宣传, 提高园区知名度。如打造高原夏菜、互助食用菌、互丰牌杂交油菜、互助马铃薯、塞纳牌蚕豆、互助八眉猪等农产品品牌, 增强影响力。通过郁金香节、国际热气球赛、青洽会、环湖赛等途径, 宣传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 提升园区知名度, 以进一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

摘要:通过对长春农博园建设实践的调查以及互助县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 对进一步加强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管理提出思考, 以推动互助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旅游农业,青海互助

参考文献

[1]徐连贡.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族, 2010 (2) :20-22.

[2]袁长明.东合市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J].东坡赤壁诗词, 2011 (1) :19.

[3]文龙娇, 杨学军, 李敏.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方”合作关系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1) :54-57.

[4]高英.钟勉副省长调研旺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四川农机, 2011 (1) :45.

[5]汪洋, 刘向阳, 王子武.创建现代农业样板——安徽省涡阳县创建高产高产“吨粮田”纪实[J].农村工作通讯, 2011 (3) :50.

[6]谭可菲, 张树权, 李德新, 等.2010年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园区大豆生长中后期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2) :57-58.

上一篇:任务型学习模式下一篇:乡镇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