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创新型

2024-07-03

复合创新型(精选12篇)

复合创新型 篇1

摘要: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本着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 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来进行。要实现从人才模式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方式和方法出发, 强调过程化的学习方法, 突出核心课程的外延和实践应用, 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立足自我, 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复合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化,校企合作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高校而言, 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一条人才培养的道路, 这条路如何才能走好, 需要根据高校的个体性提出符合本校适应社会需求所特有之路。本文就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作者的一点见解。

1 走自主创新之路, 构建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学生提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方式和方法。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要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 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应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

1.1 调整教学计划, 抓住技术进步脉搏, 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基础和先导。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创新型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建设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 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建立起符合“厚基础, 宽口径, 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依据国际对计算学科的定义, 我国也相应制订了CC2005-SE (Software Engineering, 软件工程) 教程, 围绕这一定位, 软件工程教育应该围绕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方法、关键技术和相关工具这3方面内容。因此,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力图使学生具备科学世界观, 掌握科学方法, 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 并受到良好的软件工程训练, 熟悉软件应用和工具, 参与实际项目, 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

从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 软件工程专业关注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专业需要学习科学的知识,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拓展人们对科学的认知领域并关注前沿动态。对软件工程师来说, 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但可以不去追求计算机科学最前沿的知识, 而更多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及时掌握软件技术的新进展, 所以说,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要的是更加系统的知识, 更加宽广的知识面, 更为扎实的基础, 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还要拥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

为此, 可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提出如下培养目标:针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及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自然科学和与软件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 具有自主学习和使用先进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 具有创新、创业、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毕业后其基本能力应当达到 (具有国家水准的) 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及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能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 具有软件企业所需要的较高层次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 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根据CC2005-SE教程, 突出专业主干核心课, 以“精、简、细”的方案来认知、理解和设置专业课程。

“精” (精化课程) :以CC2005-SE教程中对课程程度的要求, 精选知识域最大化的专业核心课, 以专业核心课为“龙骨”搭建人才培养方案, 追求课程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让所学知识能保持较高程度的连续性。

“简” (简化课程) :要适度简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以专业核心课为主, 对专业核心课内容根据理论深度、广度的要求, 做必要的简化, 从而既可强调理论要求, 又能符合社会需求, 做到知识的社会化和应用化。

“细” (细化课程) :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分解,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充分理解学习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细化专业课程, 注重课程的过程化管理和控制, 充分认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性, 理解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规律, 掌握学习的渐近性和可塑性, 认真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课程学习的过程化管理方案, 力求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1.2 加强实践教学, 推动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基本能力结构

计算机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因此要想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理念,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 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 充分理解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并坚持对专业核心课进行实践化处理, 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 推动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

依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可分为3种形式:

(1) 嵌入式验证型实验:对专业基础类或理论性强的课程, 加强实验教学, 增大实验课时数, 采取实践教学嵌入到理论学习过程中, 设计过程化学习方案, 突出过程化学习, 通过验证型实验, 促进理论学习。

(2) 独立式验证型实验:对专业课、专业核心课, 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单列验证型实验, 除要强化实验之外, 还要对实践内容做定量考核, 考核方式可采取期末考核或阶段式考核方式。

(3) 综合式课程设计:对阶段式的专业核心课, 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的知识点及专业核心课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除强调实践学习之外, 还要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增设阶段式的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计环节, 加强知识的阶段式应用, 实现专业核心课的最大化学习。

1.3 增加多种模块, 扩大知识领域范围, 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对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多模块、多方向的学习, 模块设置应围绕本专业, 以跨学科方式整合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知识点, 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能所用”, 追求课程学习的可用性、课程学习后的可塑性、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1) 学有所用: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学习过程中, 加强课程的实践应用, 强化课程间的联系, 强调课程的过程化学习, 教师应按教学大纲要求, 切实做好课程学习的过程化设计和过程化管理,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化、人性化、实用化, 做到课程学习可以用于后续课程中, 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 学以致用:在学有所用的基础之上, 对学科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在加大实践学习力度的同时, 还要兼顾其应用性, 对专业核心课程增设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 不只是对专业理论的认知, 而且还可以对课程的应用范围有更新的认知和拓展。

(3) 学能所用:通过“学有所用———练内功式的过程化学习”、“学以致用———练外功式的课程设计”, 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还能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公司项目的引入、社会项目的承接等多种科技创新手段, 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真正做到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体现“学能所用”这一目标。

1.4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实践知识应用

为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 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多与企业交流, 本着自我精神, 可以考虑按如下的“五步走”的方式, 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步:“厚基础”, 通过课程的内涵式“过程化”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外延式“课程设计”, 实现“强化理论, 突出实践”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练内功”,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建以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开发团队, 参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参与校内数字化校园项目, 共同创建校园信息化工作。

第三步:“走出去”, 与企事业单位和计算机公司多方合作, 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程项目, 参与公司的社会项目,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步:“引进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之上, 主动承接和外包公司项目, 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和应用于社会。

第五步:“创品牌”, 竞标社会项目, 学校为投标主体, 教师为项目主持人, 学生为开发人员, 实现专业知识有效应用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结束语

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本着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 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原则进行, 立足实干, 力求自我, 创新特色, 逐步提高。通过过程化设计和管理、突出重点、强调专业核心课的领导地位,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真正使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白春礼.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3]岑丽阳, 黄河, 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高教论坛, 2007 (4) .

[4][美]Roger S 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复合创新型 篇2

波音787飞机重量的50%都采用了先进碳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CFRPs),第一架飞机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正式投入使用。空客A350客机,定于2013年推出,使用了差不多同样多的复合材料。因此,随着飞机制造商对CFRPs的兴趣明显增长,在巴黎JEC复合材料展上看到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处于创新最高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Fokker Aerostructures公司(荷兰)和其合作伙伴Ticona GmbH公司(德国)、Ten Cate公司(荷兰)及KVE Composites Group公司(荷兰)摘得了2010JEC航空类创新奖,他们在焊接的4米长的方向舵及6米长的连续纤维增强层状结构升降舵中使用了碳纤维增强Fortron聚苯硫醚(PPS),该方向舵和升降舵是用在Gulfstream G650喷气式飞机上的。

Gulfstream公司表示,他们已经有200架飞机的新订单,该公司平均每年销售的飞机有70到80架。据称,复合材料的使用已消除了制作过程中的数百个铆钉,感应焊接替代了他们。

方向舵及升降舵的机翼后缘是由碳纤维增强聚醚酰亚胺(PEI)蜂窝复合材料制成的。方向舵及升降舵的构造还采用了大量挤压成型的碳纤维/聚醚酰亚胺翼肋,这些翼肋有一层薄的外部蒙皮,采用的材料是碳纤维/环氧化物和Nomex。

Gulfstream G650飞机新的热塑性方向舵控制板采用了“后弯曲”多翼肋设计,与先前环氧复合材料为芯材的控制板相比,重量减少了10%,生产费用也减少了20%。根据Fokker Aerostructures公司所示,这种热塑性复合材料主要结构部件,与同等铝制或轻合金制成部件相比,重量减轻了50%。

这种应用标志着一个走向低成本热塑性“物理处理”解决方案,远离热固化树脂“化学加工”复合材料和铝的持续趋势,Fokker Aerospace公司研发主管Arnt Offringa说道,至少在小型飞机制造中是这样。

在JEC的一个关于感应焊接热塑性控制表面的论坛中,随着TAPAS(可支付的起的热塑性飞机主要结构)涉及到在新的设计理念和流程中采用单向碳纤维PEKK预浸料,Offringa描述了下一步的计划。Fokker Aerospace公司希望有一种技术,能在2011年自动化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机身外壳及抗扭箱组件的生产中使用高速超声纤维铺放。

Gulfstream G650飞机的方向舵控制板

Fokker Aerostructures公司专门为民用、军用及直升飞机设计、开发、生产结构部件、组件,并提供系统支持。

EADS Deutschland公司及合作伙伴SGL Kümpers公司和Airbus Operations公司,他们高度自动化的CFRP飞机构架预制件生产线,使他们赢得了另一个航空工业自动化奖项。这种新的BRAF“编织构架”生产过程,因减少了手工的操作,所以减少了生产成本。该过程是由一个与飞机机身有相同直径的圆形机器操控的。

BRAF生产结合了编织、缠绕及UD预浸料的使用,从2009年被推出以来,一直被航空业所使用。

SGL Kümpers公司表示,BRAF生产过程提供了最大的设计灵活性和无与伦比的重复性,可实现未来飞机制造的高产量要求。该公司说,目前,正在对这种生产过程进行评价,其中生产的飞机包括,A350 XWB客机及未来空客飞机。

EADS公司(即EADS Deutschland公司)在工艺类奖项中也得到了鉴定人的认可,这一次与它合作的是比利时的SABCA Société Anonyme Belge de Constructions Aéronautiques航空航天公司。他们一直合作为欧盟框架计划项目开发MOJO——一种用结构胶粘剂粘合飞机复合材料的方法,声称可以减少高达60%的装配成本。

一个全尺寸的MOJO闭合式梁结构示范品在展会上展出,它的上部和下部由非屈曲碳纤维布制成。预成型剖面的定制采用了热压罐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及真空辅助树脂灌注工艺(VARI)。

根据鉴定人所言,像MOJO这样的工程,表明了结构粘合为CFRP产业的铆合结构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机会。“这将带来成本和性能的益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抗损害性。”

自动化也Matrasur Composites公司销售经理Claude Chouet传达的主题,Matrasur Composites公司是一家自动及装卸设备供应商。相对高的自动化水平,已在汽车和航空航天业中使用,Chouet说,但其他产业处在一个非常低的工业化水平。”

Chouet说在复合材料生产中使用机器人技术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比如一天生产8个玻璃钢游泳池,机器人负责短纤维、胶衣的工作,脱模剂喷涂可与自动化换色和传送带的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相结合。

用于建造游泳池的非工业化设备成本较低,为5万欧元,而同样的工业化设备的成本为120万欧元,相应地,每年的劳动力花销分别为195万欧元和69万欧元。Chouet说,不到三年的分期偿还,明显地,工业化设备就是一个的赢家,即便非工业化设备每年能节省3万欧元的能源花销。

除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和生产效率,2010JEC展也为新的创新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其中一些强调了生态和环境问题,如Armacell Benelux公司展出了一种新的泡沫芯材,是由回收来的塑料制成的。

同时,复合材料生产商Gurit公司已经启动了挤出PET发泡芯材(G-PET)的生产,该产品是2010年推出的。G-PET生产规模预计于2010年第三季度引入到Gurit公司中国工厂。

Econcore公司展出了一种在聚乳酸(PLA)中制成的新的六角形蜂窝芯材。该公司的销售经理François de Bie表示,表层是在这种蜂窝芯材制成之后添加的,采用了连续ThermHex生产工艺。这些表层可以由未填充的聚乳酸材料制成,用来生产单一材料面板。也可以由亚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制成。

法国创业公司PlastiCell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夹芯结构。这种夹芯结构采用了Victrex Aptiv薄膜平片,沿着节点线,用激光把他们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HOBE(膨胀前的蜂窝结构)压缩块。然后在这种蜂窝结构被拉伸形成六角形夹芯结构之前,对其进行射水切割,然后在高于PEEK的玻璃态转化温度下对其进行热定型,稳定它的结构。

La Tôlerie Plastique公司因其亚麻纤维增强PLA 风机叶片摘得了JEC的风能类创新奖。小型风力涡轮机的叶片设计使其可以轻松地安装在公共和私人楼宇上。

新型复合纸罐登陆市场 篇3

群乐包装主营产品复合纸罐,作为金属、玻璃、塑料等包装容器的替代品,复合纸罐有诸多优势,复合纸罐分为两大类,密封型纸罐和非密封型纸罐。密封型纸罐又称为复合纸罐,属于跨界密封包装容器范畴,具备机枪气密性和极佳阻隔性,由纸张、金属、塑料材质复合而成,此类纸罐是顺应市场多元化需求,追逐个性化包装趋势的产物,是体现产品内涵,代表企业特定内在文化的典型包装容器。公司拥有6个复合纸罐类的专利,并开发了若干行业领先的密封包装产品。非密封型纸罐是一种常规的外包装容器,此类包装通用性能好,制作工艺丰富,选择多元化,是一类独具特色且美观大方的外包装物。

公司的特色包装圆柱形复合纸罐是一种由纸张,塑料、金属复合材料螺旋卷管成型而制成的小型包装容器。其包装的产品种类繁多,适用性广阔。包括粉末类食品、干果类食品、低温冻干类食品、调味类食品、酒类、化妆品、电子产品、服装等等。另外嵌入式铝箔易撕膜纸罐为本公司新产品,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广,并已经申请专利。

群乐包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研发新型包装产品,获得了多项填补行业空白的专利,并全力以赴地开发配套封装设备,完备多套包装方案的应用实施,成为了极少数在复合纸罐包装应用(包装-灌装-封装)方案上能提供整合方案的企业。

复合创新型 篇4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 实验教学能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思考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2 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团队协作是实验的基本素质, 它要求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因为大部分实验,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研究型实验, 均以小组形式进行, 这样增多了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 学生的实验活动依靠团队合作进行, 小组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学会合作。

1.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 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 不盲从他人的观点, 提出新思路, 勇于求新求异, 设计新实验, 质疑现有的知识, 探索新观点, 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4 有利于培养交叉、复合、创新型师范人才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 其特点是多才多艺, 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 知识融合, 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 变革自己的思维。交叉、复合、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培养不仅依托于教材改革、学科建设, 更要依托于实验教学, 注重学科交叉, 而实验教学更善于做到这一点, 可以通过综合性实验, 科学小制作、自制中学教具等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通过贯彻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科学发明的小故事, 进行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与科学情操, 实现文理相融。

2 明确培养目标, 加强实验教学, 扎实推进交叉、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实验课是佳木斯大学物理师范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必修基础课, 作为师范教育, 它是以实验教学形式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而物理实验课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从师范类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发,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着力打造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建立实验开设菜单式管理形式, 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 初步探索了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

我院物理学 (S)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高水平物理师资和物理教育研究人员。

目前,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物理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是:开设了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钳工实验、家电维修实验、中学物理基础实验。实验课开设系统、全面, 形成了专业特色, 成为了物理师范生的特色培养基地。

针对我院物理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又提出了交叉、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以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为依托, 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紧紧围绕培养具有交叉、复合、创新能力的师范人才的培养这一主题, 不断的进行了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改革,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经过我们的实验方案培养的物理师范类毕业生, 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能更好的从事初、高中的物理教学, 他们非常适应当前不断进行的初、高中教学改革, 能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断的产生新的教学方法, 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3 总结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我们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深化实验教学的改革,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 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通过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构建交叉、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大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冀平.高师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结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5[1]陈冀平.高师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结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5

[2]严碧歌.韩静.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作用与改进的措施.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4 (2) [2]严碧歌.韩静.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作用与改进的措施.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4 (2)

复合创新型 篇5

一种新型的材料结构复合材料网格结构

复合材料网格结构是一种网状肋条结构,由于该结构具有较大的截面惯性矩和结构的可设计性,主要应用在抗屈曲结构中.

作 者:李超 刘建超 丘哲明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西安,710025 刊 名:航空材料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年,卷(期): 23(z1) 分类号:V25 关键词: 

复合创新型 篇6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教师队伍;职业教育;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179-02

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和其他教育类型的学校有所不同,双师型概念的提出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即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经济师,具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其规范化的培训已开展了好多年了,一直沿用的是教师直接带教、实训小讲课的等形式,但这种灌输式的培训使许多双师型教师感觉理论和实际脱钩。提高教师及教师行政辅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发展新型教师队伍模式的首要前提,应思考如何在补充和优化教师团队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模式理念的推广,采取相应的适当的奖励机制。

1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健康教育是最近流行的新名词,与绿色环保息息相关。如何开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健康课堂是一道要攻克的难关,教育是否健康直接与教师有关,所以,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责任是正确的。俗话说“严谨的老师上严谨的课程,幽默的老师上幽默的课堂,轻松的老师上轻松的课堂,活泼的老师上活泼的课堂”,老师的风格直接影响课堂的风格。我们以一堂课程为例,首先是自己选题,做幻灯、其次是试讲,摆脱以往由带课教师带课,并且,介绍了课程内容,组织、评价课堂的优劣;使学生参与了带教老师的课程,有亲身体验的感受。其次,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领导做评委,从学生的仪表、素质,模拟讲授内容的多样性、科学性及课件制作的优劣、是否表达清晰、授课时的互动性等等方面进行评分。最后课程结束后,带教老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优缺点进行讲评,通过角色的互换,使大家对如何组织一堂模拟式教学课程,以及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2无法参加课程评价的全过程

课程评价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每学期至少5次的听课纪录,对于别的教师的课堂评价往往好几个学期才组织一次。虽然每次评价的时间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学生在课堂轮换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经历评价的全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每次课后,我们都会记录以往课程评价的基本资料,由学生选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写出一份课程评价报告,再由带教老师逐一点评,分析每份课程评价报告的问题。这样即使学生没有亲历评价的全过程,但仍能掌握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从某些方面,例如: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的教学评价方面,同样起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3缺兵少将的失衡状态

只有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或企业之间真正的“交流”起来,新型的教育模式才会焕发自身的活力和吸引力。只有让学科或专业在课堂和工作之间完美“结合”起来,新型的教师队伍才会成长和成熟起来。现在我院有的系部学科带头人不过几人,才个位数字,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根本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服务。因此,在每一个学科或专业上至少需要两至三人,而每门专业带动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来“预支”教辅人员,至少也是两至三人。人员分配上一主一辅,一唱一和,在吹吹打打的快乐教育中完成教师培养模式的一个阶段的任务。而且,各系部各学科在人员管理、配备和绩效等方面不能完全自主,需要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我院基础部人员甚少,带头人更是少至又少,因此,开展教学改革真是心有力而力不足。相反,其他学科和专业很热门,许多专业课程不得不借助私人关系、从外聘企业、工厂、学院聘请工程师或教导人员,可是尽管如此,仍会出现超额教学量的现象。

4服务意识和信息化支持的缺失

教师是一个良心职业,要有爱心,有责任心,是最值得人敬仰的职业,基于这种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传授所学,以身作则,尊己尊它,为学生服务。如果一个教师可以管理5人的话,管理对象达到100多人,甚至100万人呢,将会怎样?是不是每天都要翻看档案过日子?因此,在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校园IT服务业发展的速度缓慢,在教育教学信息服务严重缺失,特别是在“教与学”的一对一平台上。IT技术在电子档案的应用中,不仅仅是为了取代“纸张”,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教—学”的互动性。

在国外,智能化的电脑系统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并与家庭设备联网,当系统检测出学生成绩出现异常时,就会及时地向学生报告,而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建议,是智能化系统真正的“动”起来。但是,这些信息系统成本很高。在我国,目前“教与学”差点脱节,若不出现异常,不出现考生抄袭,不及格,则教学机构就不会真正的普及IT技术和IT教育,那么提高教学管理智能化也只是纸上谈兵。

5调查研究报告有时只能沦为一张废纸

目前,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暂行规定》从教育机构的建筑面积、教学科目、教务人员配备等方面对教育机构提出了执业标准,这将有助于教育的不断规范。从互联网发展来看,资本是推动行业前进的重要力量,但是教育管理若没有政府的支持,资本的力量也不敢贸然进入这个行业。教育管理实质上在我国还是个朝阳行业,从项目到收费都缺少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教育机构只能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现在有了一定的规定,每天每月每年都可能有定期要参加各兄弟院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相关的报告,而许多院校仍然习性不改,抱着“有病就去,无病不去”的草率态度,一旦没有了检查,大多数人对研究报告就不闻不问了,极大地减少了教育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动力。

在调查研究报告中,除了给些改革所必需的内容外,还会提出指导建议,但是有些人根本不看研究的结果,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改革的具体项目为公众所接受。因此,教育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短信、面谈或是电话等方式,对校园的健康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积极干预,要给予那些实现项目式双师型的创新教师以适当的鼓励和嘉奖。除此之外,因为《规定》出台相对提高了执业的门槛,使各类调查研究超前或者之后,暂时性会出现迷糊状态,甚至改革停止不动,使报告成为一张废纸。

还需强调的是,教师的培训是当前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是最关键的措施。除了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之外,还采取了长短结合的办法:一是不定期的组织全体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增加感性认识;二是在暑假或者教学任务不很重的情况,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时间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配合考核检查,避免走过场。总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其培养的而途径还有待继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赖江梅.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结构优化[J].广西高

复合创新型 篇7

1 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高素质编辑队伍

众所周知,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它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 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报编辑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学报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而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指学报编辑对各种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要做到对知识的调动和使用能及时和有效。

1.1 专业知识要扎实

作为学报编辑, 都要研究有与其编辑工作相关的专业领域。对于本领域已经定型的那些基础知识, 编辑们要牢牢掌握并融会贯通地去使用。这些知识的作用在于:编辑只有深入掌握它们, 才能对稿件水平作出大体评价。但仅仅做到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是不够的。我们知道,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知识更新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科技、新领域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概念层出不穷。学报编辑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 对于本领域标志当前进展的那些动态的知识也要掌握。对于它们的深入理解, 有助于把握其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 提高对信息变化的敏感能力。这种敏感在信息化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不掌握知识的动态变化, 谈何创新?此外, 高校学报编辑其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专业知识, 这不仅使编辑的自身业务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也令其所在学报的学术品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见, 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才能有效地审查和判别日益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1.2 业务能力要过得硬

编辑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的。因此, 谋篇造句、语法修辞、错别字识别等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基本功。作为编辑不仅要有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力、重现汉语规范化, 对于自然科学版的编辑来说, 同时还要求其熟练地掌握与科技期刊编辑有感的人工语言, 诸如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计算机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相关学科的名词术语等。此外, 作为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 除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 还应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门外语的能力。这是因为,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国际化, 编辑出版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起来。为了能够迅速掌握本领域在全球的科技动态, 为了更好的进行国际国内信息交流, 驾驭一门外语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何况现在几乎所有高校学报刊登的论文都要求英文摘要, 有的刊登全英文论文, 所以就编辑工作本身来讲, 外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自身特殊的一套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校、出版一系列环节。而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来说, 不仅要具备上述语言文字基本功和基本编辑技能, 在选题方面更要有全新的时空观念, 要善于抓住灵感和契机, 在选题上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 学报主编的素质作风, 至关重要的管理

管理者的素质是指工作品质、解决冲突的能力、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只有具备这几个方面能力的高校学报管理者即学报主编, 才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职位权威, 完成对学报科学管理的岗位职责, 此外, 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来说, 他们期盼的主编还应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能力。

2.1 要善于挖掘和激励创新人才

一个优秀的高校学报主编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①有效地激发编辑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一个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 其工作必定有创新需求, 作为学报主编应给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 使他们有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②正确判断编辑人员之间的业绩与能力差别。在编辑部内建立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是因为如果高校学报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就会遏制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积极性, 甚至阻碍这些人才能力的充分施展。所以管理者要对编辑的能力业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并与薪酬、奖励、晋升等结合起来。比如, 在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评职称时, 主编要为他们向编辑人力资源的直接管理者——高校, 多争取机会, 争取名额, 使其在这方面至少达到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机会同等。在工资待遇方面, 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不能低于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 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2 要善于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良好和谐的环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所谓创新氛围, 就是要在编辑部形成一种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特色之处在于:他们有不同于他人的新视觉、新思路, 大胆地想象、合理地构思。他们意识超前、触觉敏感、勇于突破。而创新有时是有风险的, 作为学报编辑部的管理者即学报主编, 应勇于承受创新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并且要有把压力变成动力的智慧。其实, 解决问题承担风险的过程, 同时就是体现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学报主编应为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创建出积极奋进、团结向上的环境氛围, 使编辑人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其创新潜力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3 重视科研和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机制

3.1 加强继续教育

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当然是以培养开发高层次、复合型编辑人才为目标。还有, 现代化的办公能力也要求高校编辑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编辑部的日常事务, 提高工作效率, 以适应出版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的形式很多, 包括:①在职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这有助于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对于创新理论和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作为以传播高新技术和最新知识为己任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 没有一定的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准是无法胜任的。②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制度:“创新”, 就要求学报编辑不断更新观念, 定期参加短期的进修或培训, 使学报编辑能够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观念, 为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③创造国外访问考察的机会: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SCI收录期刊, 其影响因子又那么高?为什么国内期刊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他们的办刊模式和先进经验有哪些?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高校学报编辑到国外做访问编辑, 学习同行的先进模式和经验, 进一步开阔视野。

3.2 鼓励科学研究

笔者的科学研究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最终成果。这成果能否进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的把关者就是期刊编辑。如果这个编辑有一定的科研经验, 就能够在组稿、审稿和编辑修改中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 才能编辑出内容丰富、学术品位上乘、编排规范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期刊精品。对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来说, 这种科研能力和素质尤为重要。科研有助于高校学报编辑对于最新最前瞻性的学术理论的理解, 最终有利于对刊用稿件质量的甄别, 最终将确保的是学报的质量。所以, 鼓励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申报科研课题, 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科学研究, 这是使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纵深发展的佳径。

4 结论

编辑事业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事业。不创造就没有新意, 不创新何来发展?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缺乏创新就没有竞争力。中国的高校学报亟须创新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亟须构建起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实际操作经验, 既懂出版规律又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要:创新是高校学报的生命。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就是这一责任的承担者和践行者。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优秀高校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编辑队伍自身来说, 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从管理者角度, 要能够营造创新氛围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此外, 重视科研和继续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编辑人才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鲍卫敏.高校学报管理困境[J].现代情报, 2004, 24 (3) :156-158.

[2]林文玉.期刊科技编辑的合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 (2) :245-247.

[3]高慧, 蔚莹.编辑在科技期刊创新性、前沿性选择中的行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 (6) :595-597.

[4]曹兵, 蒋伟, 佟建国, 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1) :157-160.

[5]刘翠玲, 边莉, 左文述.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创新动力不足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4) :691-694.

[6]郑秀娟.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劳动及其体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5) :874-875.

复合创新型 篇8

一、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主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基础, 同时在相关工作领域具备实践素质、思想灵活、思路开阔, 并且具备非常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仅是简单的熟练掌握英语和专业知识, 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目标、制度、环境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各种方面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创新型符合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1. 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狭窄。

通过对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学生当中很大一部分人知识结构非常单一, 知识层面也非常狭窄。当对其问一些英语有关的简单问题时, 这些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解答出来。但是, 如果所问问题涉及其他领域时, 这些学生很可能会不知所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的思想观念还较为陈旧, 没有进行应有的转变, 不能将自己从英语专业中解放出来。例如, 一些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 常常是捧着英语书, 听着英语听力磁带。所听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交流用语, 英语练习内容中很少涉猎到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导致“哑巴英语”的产生。

2. 重视考试, 忽略应用。

各个高校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 采用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考, 或者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些现象导致学生们进入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误区。除进行基本的考试外, 学生们还要进行英语的过级考试, 同时还要进行雅思、托福等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们手里拥有的各种文凭、证书, 成了就业的钥匙。这种背景下, 导致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当今社会, 各种英语试卷、真题比比皆是, 这些材料的存在, 给学生学习英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学生只要能够掌握试卷或者真题中的知识点, 就能在某些考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再加上这些考试往往通过“通识教育”, 因此对英语以外的知识涉及的少之又少,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完全忽略了其实际意义。目前, 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 对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没有问题, 但是, 如果所交谈的内容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如经贸、科技等, 如果让学生充当翻译进行企业的外贸活动, 就很有可能力不从心。

3. 本末倒置, 重专业轻英语。

在英语专业中, 由于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较为怠慢, 或者高考志愿填错等因素, 导致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 反而对其他专业, 如计算机、机械等专业很感兴趣。从而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学习其他专业上, 把英语放在一边。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加上其他专业也没有学好, 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面临很大的困境。

三、地方高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1.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本科高校的教学核心便是人才培养目标。传统英语教学中,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知识型人才。如在以往英语教学过程中, 采用的往往是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模式, 虽然运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了很多高级人才, 但在培养过程中, 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等现象出现。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对英语专业的人才要求也随之增高。因此在日常教学时, 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同时也是进行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 对课程安排提出了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安排, 不是对各种课程的简单罗列, 在安排过程中, 要对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 并且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完善和创新, 删减较为繁杂的部分, 同时摒弃落后部分, 从而引入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高新技术, 对以往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例如, 英语语言教学中, 适当引入经典内容, 将当下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热点内容引入英语教学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创新;对英语的翻译应当立足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上,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将英语翻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把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横向连接。

3. 优化教学过程。

地方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 不仅要注重人才的知识储备量和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知识储备, 同时还要对课堂进行优化和重设, 对具体的教学课程进行创新, 从而促进知识的传递更加准确顺利。学生自身的思维是一种自主性活动, 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 其主要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者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关键手段。因此, 地方高校要积极进行课堂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用语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课件的形式, 展示教学内容,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另外,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坚持以课堂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校对英语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应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内容, 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英语使用能力。广大高校英语教师, 应将当今热门的科学知识等内容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同时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结合,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 创新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诱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在英语知识上的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使学生得到整体性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结语

当今学生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 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缩短, 没有时间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再加上学校教学质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足,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 学生缺乏英语的实践机会, 导致学习的英语没有用武之地。因此, 地方高校要对以上问题高度重视, 适当对其进行改革, 从而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莹, 黄艳红.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 2012 (9) :78-79.

复合创新型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在本世纪初, 国家针对汽车工业确立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的基本发展方针,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已位居全球第一[1]。

在取得显著发展的同时, 现阶段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突出体现在现阶段国产车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在核心技术上非但没能打破欧美外企的技术垄断, 与外企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导致目前的汽车市场以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 国产自主车受到市场挤压, 有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2]。储备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最根本途径[3]。因此, 迫切需要高校输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创新人才。

为了培养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 本文从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入手, 探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目的在于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培养,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将理论知识和在企业的实践活动进行融合, 将企业资源融入学校资源, 培养出高级自主创新人才。

一、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大学学生数量的增加, 每位学生所分配到的受教育资源减少, 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 使学生普遍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

(一) 缺乏创新意识与观念, 对创新实践认识很不到位。从给学生开设创新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产品研发研究生课程效果来看, 学生对企业产品自主研发缺少了解, 对实际产品研发缺乏兴趣, 不少学生还是抱着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 不需要进行创新的态度。

(二) 缺乏创新的实践, 虽然有自己的导师和学生研究办公室, 但很多导师所提供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基础理论研究, 缺乏来自企业的工程性背景很强的应用型研发课题。使得学生缺乏对企业产品自主创新的认识, 所培养学生达不到企业所需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养高级自主创新人才

根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 为了能培养出高级自主创新人才, 拟将“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培养”“双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引入我校高级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4]。提出校企联合协同创新培养六年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 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和汽摩产业零部件发展中心为依托, 拟联合汽车研发制造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培养高级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

(一) 高级自主创新人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4+2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制定校企合作高级自主创新人才协同创新“4+2联合培养”特色方案, 依据“认知教育-实践训练-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序,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同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 熟悉汽车产品模块化、专业化研发流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实践,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际产品开发应用结合起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企业输送急需的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

学校-企业4+2联合培养方案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至第六学期的本科教育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完成公共课教育, 同时完成专业基础教育和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技术等本科专业课教育。并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放性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

第二阶段为第七至八学期的本硕衔接阶段, 在该阶段, 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模式采用“订单式”, 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 与学校协同选拔联合培养研究生并确定具体的培养研究方向。为了确保选拔出具有自主创新潜质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选拔学生时, 学校拟适当降低理论学习成绩所占比重, 增加实践活动成绩所占比重;并对获得科技竞赛奖励、学科竞赛奖励、发表科研论文等突出体现创新能力的项目给以加分。在该阶段选拔出的学生根据确定的培养方向, 完成二至三门本科必修课和全部的研究生课程学习。

第三阶段为第九至十二学期的协同创新联合培养阶段,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研发实践。并由企业指派一位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资深研发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学生首先被安排进入研发中心、生产部、质量部等多个部门, 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企业生产研发流程与内容, 对企业汽车产品研发生产周期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此后在“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下, 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协商, 由企业提供来源于实际研发活动中的具有明确实践应用价值的课题作为学生毕业研究课题。学校企业双方导师协同指导学生课题, 学校导师侧重负责论文的学术水平, 企业导师侧重负责论文的工程技术指导, 论文的标准强调技术上的创新性。在“双导师”协同指导下学生完成论文, 通过答辩。

(二)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4+2联合培养”模式的促进作用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协同创新能力

在学校与企业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上, 学生可获得更好的研发实践机会。通过为期2年的学校-企业协同创新培养, 学生能掌握汽车模块法研发的运作模式, 理解企业面临的急需提高自主创新问题和需求,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将促使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研发实践结合,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从学校与东方小康合作培养3年制专业硕士的初步尝试实践来看, 培养出的学生相对其它毕业生具有较为突出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

2. 有利于弥补学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不足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的平均培养资源相对缺乏, 部分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研发课题, 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 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将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 可以有效缓解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教学环境, 为培养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提供土壤。

为了培养出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 提出学校企业合作协同创新“4+2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 并详细探讨了具体教学方案。从初步的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实践来看,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模式能够调动多方资源, 在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高级复合型自主创新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一种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振彪.关于中国汽车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 2010 (11) :1-9.

[2]胡顺东.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6) :116-118.

[3]柳梅.日本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10:32-48.

新型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试验方法 篇10

在载荷和边界条件模拟方面,单一试验件单项静力载荷试验有天然的缺陷,其在使用经典力学计算试验载荷时,一般会采用多种简化和假设、尽量减少未知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很难满足载荷和边界条件与真实飞行情况基本一致的试验要求。为了提高火箭发动机结构静力试验载荷和边界条件模拟的真实性,提高火箭发动机的结构静力试验的集成化和系统化,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火箭发动机在进行结构静力试验时,可同时调取其他弹体部件,比如舱段、尾翼等组成组合试验件进行联合试验。试验载荷可复合多类型试验载荷,比如外载荷、内压和外压等,试验效率和试验指导性均有很大的提高。

1 试验系统和原理

1.1 试验系统

并行式试验加载系统主要包括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内、外压加载系统,各子系统彼此独立,试验时并行控制。

1.1.1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是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多缸电液比例伺服系统。计算机通过控制电路启动液压系统电机向系统加压,通过阀体控制每个通道上的作动筒动作,施加载荷至试件上。每个通道的加载状态由力传感器测量,并反馈给计算机,以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

1.1.2 内、外压加载系统

在结构静力试验中,在无特殊要求的一般性内、外压试验中,均以水为加载介质,其他介质有油、气等。由于要求的工作压力和流量差别比较大,对水压加载设备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水压加载系统一般由加压水泵、操作台和排水泵组成。

1.2 试验原理和方法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试验思路,将原有结构静力试验采用的以单个试验件单项静力载荷试验为基本试验单元的试验方法扩展至以组合试验件复合载荷试验为基本试验单元进行试验。试验时,将原有分离的单独试验件按总装要求组装成试验组件,并按加载时序要求并行施加复合载荷。复合载荷可由外载荷、内外压载荷组合,复合载荷由单独试验加载子系统并行控制。

试验时,固定工装为试验组件提供可靠的承力基础和加载空间,试验组件各组成件分别由水压系统控制加载内外压载荷,由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控制经边界模拟工装控制加载外载荷。2个加载系统同时加载,同时到达目标载荷。试验数据由多参量数据采集系统统一采集并记录、分析。

2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配

壳体前接头与前堵盖装配,后接头与后堵盖装配,在过渡段内安装发动机壳体,在既定位置安装过渡段固定工装,并在固定工装上安装过渡段和装配体,用于连接注水管和各类传感器。同时,还要安装轴压试验工装和消除自重工装,连接液压系统并调试。试验装配如图1所示。

2.2 试验测试

在发动机和过渡架上布置应变,本文采用20个单向应变分析产品受载状态。具体的应变片原理是,受载时内部电阻丝产生不同电阻,通过变化来测试应变值的变化。

2.3 试验加载

在壳体小端进水并打压,在壳体大端加载轴向载荷,按照载荷要求加载。

2.4 试验结果和分析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联合试验的试验件没有出现异常现象,也没有发出声响。试验结束后,卸载检查试验件外观无异常,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试验应变趋势如图2所示。

从表1所示的应变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载荷的增大,应变数据也相应增大,但是,最大应变未超过3 000με,理论上复合材料20 000με破坏,所以,发动机整体性能稳定,加载均匀性比较好。

3 结论

目前,该试验方法在试验室内的应用尚属于初步应用阶段,仅限于两件产品组合和2种载荷复合,未来可向多件产品组合和多种载荷复合的方向发展,发展的动力和需求旺盛。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新型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现今,传统单向试验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考核要求,需加大对复合载荷的投入和研究;②复合载荷更加贴近产品实际受载情况,其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③复合载荷试验方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发动机实际工作状态必然是多种载荷联合作用;④复合载荷试验可减少试验项目,更加精确的验证发动机的承载能力。

4 试验启示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实现了对复合载荷之间、对试验件强度的交叉影响和产品与产品之间强度的交叉影响的考核。本文提出的试验方法打破了以往验证性试验的传统格局,以往静力载荷试验只能进行单件单载荷因子验证,无法考核产品与产品之间、各载荷之间对试验件强度的交叉影响,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不仅实现了验证复合载荷之间对试验件强度的交叉影响,还实现了验证产品与产品之间强度的交叉影响,对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有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的试验载荷和边界条件更接近产品的真实工作情况。以往的试验载荷和边界条件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后,产品的试验状态与产品真实工作状态有不可忽视的差异,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复原以往试验中被简化的试验载荷和边界条件,试验的模拟度更高、指导性更强。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系统化、集成化更高。它不同于以往常规结构静力试验,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采用了多系统并行协同工作,解决了多系统工作的时序控制难题,大力推动静力结构试验向更高的系统化、集成化迈进。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大大降低了试验成本。以往对单个试验件要分别进行多项单载荷静力结构试验才能达到考核目标,而本文提出的试验方法可以在一次试验中同时完成组合产品在多种载荷下的考核,在实现考核目标的同时试验量大为减少,极大地压缩了试验周期,降低了试验成本。

组合试验件复合静力载荷试验方法属于新型的试验方法,试验集成度高、系统性强。该类试验在结构静力试验领域属于技术集约型试验项目,多种载荷复合试验难度大,试验时,必须考虑到载荷之间的干涉和约束情况。这种试验方式主要验证了多种载荷互相作用下的壳体承载能力,更加贴近壳体实际受载情况,可测得多种载荷对发动机的影响。

摘要:主要介绍了组合试验件复合载荷试验方法及其启示。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验证复合载荷之间对试验件强度的交叉影响和产品与产品之间强度的交叉影响,提高了火箭发动机结构静力试验载荷和边界条件模拟的真实性,同时,还调用整合了多个独立的试验系统协同工作,并解决了多系统工作的时序控制难题,推动了静力结构试验的系统化、集成化,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试验周期,降低了试验成本。

关键词:组合试验件,水压联合,协同试验,内压加载

参考文献

[1]魏生道.结构静力试验技术[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

[2]侯晓,秦谊,何高让,等.应变率对复合材料壳体外压性能的影响[J].固体火箭技术,2012,35(6).

[3]王洪桂.潜地导弹发动机外压试验[C]//2000年全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学术交流会.北京:中国宇航学会,2000.

复合图书馆的创新模式效果分析 篇11

关键词:复合图书馆;创新模式;效果分析

复合图书馆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在1996年,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图书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其中复合图书馆兼具传统图书馆的实际藏书和图书管理的作用,还带有一定的延展性,包含数字媒介图书文献的借阅与取用。复合图书馆阶段的过渡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广大的读者以及借阅者提供了多渠道的选择,还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转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多方的力量将会促成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最终成型。

一、复合图书馆管理与使用现状

(一)物质投入不足以支持复合图书馆运行。由于大多数复合图书馆都是由传统图书馆转型而成,其原有的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模式必然会对将建成的复合图书馆产生一定的局限作用,它们多体现在数据库资料的整理、文献编号的录入,以及读者借阅程序的调整等环节,而这些转变大多需要一定的资金与物质投入,资金与物质投入的多少,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实际的复合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成效。对于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的图书馆,模式的转型十分艰难,他们所能够完成的只是最简单的设备更换,对管理人员、馆内装饰布局以及更高层次的数据库、文献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转变都非常勉强,这也是一些地方图书馆难以转型、或者转型不彻底的原因所在。

(二)复合图书馆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目前,能够以复合形式存在的图书馆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管理与服务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模仿经典模式或者一时流行的模式只会显现出短暂且有限的利益与价值,而持续的发展与升级并不能够依靠仅有的几次活动或者一味的模仿而实现。一些缺乏系统规划的复合图书馆在纸质图书的管理上消耗费用大,却又不能很好的将书籍原著、珍藏本的价值发挥出来。因此,复合图书馆的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想要增加这种模式的附加值,将个性化管理与品牌特色转化为效益与口碑还需要结合实际,巧妙的借力于周围人文与社会环境,将无形的想法与观念尽快转换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模式与有新意的工作方法。

(三)技术原因影响功能水平。现在一些出于转型期的复合图书馆之所以并没有取得比较理想的改革成效,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仍然是主要原因,它作为改革的核心因素并没有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也让图书馆内部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除了所采用的信息处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等等存在一定局限性之外,设备故障、系统检查更新不及时、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等等,都是影响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发挥作用的原因。客观以及人为原因所造成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人们在不断的研发与应用中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与方案。

二、复合图书馆创新模式效果分析要点

(一)成本投入有规划、有重点。复合图书馆的建设以及未来创新模式的研发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图书馆模式创新可以尝试采用高质量的电子设备以及具有开拓性的、个性化的新技术、新设备。这些投入也会相应的在接下来的图书馆经营管理、创新模式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效果。在一些成本投入尚不能达到预期的地区,图书馆模式创新更需要有计划、有重点的分配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的解决实际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管理与经营者可以在不同方面确定不同的物资投入标准,比如在年轻人集中的市区中的图书馆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其数字化管理的比重,增加现代化设备,尝试引入影片欣赏、图书交流、读书论坛以及图书签售的机会,这种设置能够让更多的年轻读者体验到现代化气息,迎合他们享受生活、享受阅读的态度,年轻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发推荐也能够让图书馆的知名度、品牌形象得到良好的宣传,口口相传是最受用的营销与管理手段。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人们可以对图书馆进行局部的调整,有步骤的推进复合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读书氛围浓重、生活节奏较慢的地区,人们可以适当的放大图书馆传统、古朴的部分,切不能一刀切,破坏传统图书馆的优良模式,这对于所有形式的图书馆模式创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新模式目标要明确定位。很多复合图书馆在管理与运营的过程中都会在定位阶段存在一定疑虑,这些问题不仅会比较严重的影响图书馆整体规划的走向,还会在日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埋下隐患,扭曲既定的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受到“无纸化社会”、“电子数据极度发展”等观念的影响,一度认为所谓传统形式的图书馆将会逐渐消失,人们的阅读将会完全呈现数字化。这样的想法的确影响了当时图书馆管理领域的革新与发展,但是反观之,这也让人们意识到了纸质图书以及传统阅读模式的可贵之处,更有很多人们愿意用一己之力去拥护和保留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与心态。在一些传统文化相对浓重的地区图书馆,人们可以尝试将这种淳朴自然的状态作为复合形式下的主要基调,新旧结合与碰撞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自主的做出选择,他们的取向将会为管理者的决策做出明晰的解答。人们可以在电子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追踪原著资料、拓展文学研究成果范围,定期推出怀旧主题读书节等等,通过这些相对慢节奏的活动来逐渐树立品牌特色,将还原阅读理由、求知好学的理念进一步的深化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之中。

(三)科技创新仍是模式改革关键。复合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传统图书馆形式因其特殊性又必须一定程度的保留,所以想要让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统一于一个图书馆之中,还需要人们继续在二者的本质的联系上寻找突破口,为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创新模式增添新意与亮点。电子信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涉及互联网、数据处理、以及一些专门的管理系统,它们的共同作用与相互配合是该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其中,远程应用是现代图书馆的突出优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利用网络来调取需要的文献书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在线反映,及时的获得管理方的解答。这样借助网络进行的阅读再次将对象拓展到音乐、音像、视频等等,人们的精神文化将会在此基础上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图书馆实际作用的多元化与全能型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另外,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将借阅人管理手段进行了更精密的升级,它的精准度为图书管理的严密系统进行了充分的保障,能够避免图书丢失、人员冒领等等问题的出现。这一系列的先进科技成果都能够在经过人们的规划统筹之后进入图书管理体系,它们的优越性在未来的图书馆工作中将会愈加明显。

总结:由于复合图书馆仍然是大多是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想要让自己的管理模式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更清晰的规划物质投入、图书馆建设重点,并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在长远时期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这种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创新模式才能够真正体现“创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才能体现在管理效果之中。

参考文献:

[1] 袁春雁.复合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2)

新型薏米猕猴桃复合饮料的研制 篇12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薏米 (市售色白、无霉烂、优质) 、猕猴桃 (市售成熟、无腐烂) 、α-淀粉酶 (上海鹤善实业有限公司) 、Pectinex Ultra SP果胶酶 (丹麦NOVO公司) 、膨润土、海藻酸钠、黄原胶、CMC-Na、柠檬酸、蔗糖等。

1.2 设备

GS自控高速组织捣碎机、DHG-9240A烤箱、HH-4数显恒温水浴锅、PRH60-70高压均质机、YX-280型手提式压力杀菌锅、DJ精密电动搅拌器、标准筛 (80目) 、PHS-3C酸度计等。

1.3 薏米提取液的制备

1.3.1 工艺流程

薏米→筛选→烘焙→清洗浸泡→沥干→粉碎→调浆→酶解→过滤→薏米提取液[2]。

1.3.2 操作要点

选择优质脱壳薏米, 将其摊薄后放入烤箱中150℃烘烤, 并不时翻动, 至薏米呈淡黄色有很好的香味时取出冷却。冷却后用流水清洗干净, 清水浸泡6h, 然后粉碎, 过80目筛, 用10倍水调浆, 80~90℃, 糊化, 冷却到60℃后, 按每克薏米150U (国际单位) 的用量加入α-淀粉酶进行酶解, 保温4~4.5h, 用碘液检验其酶解物变无色时停止酶解作用, 加热灭酶。用160目滤布过滤, 得滤液即为薏米糖化提取液[3]。

1.4 猕猴桃汁的制备

1.4.1 工艺流程

猕猴桃→清洗、去皮→破碎→加果胶酶→压榨→热处理→冷却→加膨润土→过滤→猕猴桃汁。

1.4.2 操作要点

将猕猴桃果实剔除霉烂和变质的部分, 然后用清水进行清洗, 用捣碎机充分破碎, 在破碎后直接用0.1%的Pectinex Ultra SP果胶酶处理果浆, 常温下作用1h。手工3层纱布压榨之后加热到90℃, 保持10s, 然后冷却到45℃, 维持12h。为了使果汁获得澄清和除去剩余蛋白质, 加入适量膨润土, 并搅拌5min, 让搅拌均匀的果汁静置12h[4]。

1.5 薏米-猕猴桃复合饮料的制备

1.5.1 工艺流程

undefined

1.5.2 操作要点

将薏米提取液与猕猴桃汁按一定的比例混合, 加入一定量的蔗糖、柠檬酸、复合稳定剂和纯净水充分混匀。调配好的复合汁在25MPa, 50℃下均质。用抽真空法在0.07MPa下进行脱气10min。灌装压盖后于121℃下灭菌10min。

1.6 试验因素的选定

1.6.1 薏米提取液、猕猴桃汁配比试验

将薏米液与猕猴桃汁以不同的比例混合, 按色、香、味的情况对不同的配比汁打分,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出薏米提取液与猕猴桃汁的较佳配比。

1.6.2 复合饮料配方的优化

在参考文献资料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 选择原汁、蔗糖、柠檬酸与复合稳定剂 (海藻酸钠;黄原胶;CMC-Na=2:1:4) 的添加量等四因素[5,6,7], 通过正交试验对其配方进行优化, 确定出最佳配方。

2结果与分析

2.1 薏米猕猴桃复合饮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通过对复合汁不同配比的试验, 以总体滋味为评定指标 (满分10分) , 确定两种最佳原料的配比, 试验结果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 薏米猕猴桃复合汁的最佳配比是4:6。

2.2 薏米猕猴桃复合饮料配方的确定

在参考文献资料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 选择原汁、蔗糖、柠檬酸与复合稳定剂 (海藻酸钠;黄原胶;CMC-Na=2:1:4) 的添加量等四因素, 以饮料的组织状态 (满分30分) 、色泽 (满分20分) 、滋味口感 (满分50分) 、综合评定 (满分100分) 为指标, 通过正交试验L9 (34) 对其配方进行优化, 确定出最佳配方。设计试验因素水平见表2, 试验结果分析见表3。由表3可见, 影响饮料质量的四种因素为A>B>D>C。因此, 薏米猕猴桃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A2B2C1D3, 即薏米猕猴桃复合汁18%、蔗糖8%、柠檬酸0.07%、复合稳定剂0.1%。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薏米猕猴桃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薏米猕猴桃复合汁18%、蔗糖8%、柠檬酸0.07%、复合稳定剂0.1%。该产品色泽呈黄绿色, 组织状态均匀, 无悬浮物及沉淀分层现象, 以猕猴桃味为主, 略带有薏米的清香。各项理化与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晓红.薏米的营养、医用价值及制作饮料的发展前景[J].山西食品工业, 2002 (03) :35-36.

[2]杨桂馥.软饮料工业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3.

[3]金鑫, 赖凤英, 程肖霞, 等.薏米仙人掌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 2005 (02) :67-70.

[4]徐怀德.新型饮料加工工艺与配方[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74.

[5]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编.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68-69.

[6]张水华.食品感官鉴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45-46.

上一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下一篇:眼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