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音乐(通用12篇)
社会音乐 篇1
音乐从职人员作为音乐创作生产、演奏和传播的主体,其体系在伴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不断完善。“音乐创作、音乐唱奏、音乐传播和音乐伺服”四大环节,逐渐形成了社会音乐生产中特有的结构,电子音乐也逐步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指“专业化”的现代电子音乐,从严格的意义上不包括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电子音乐,也不包括以现场演奏为主体的流行化电子音乐。它不单是组织音符,更重要的是组织声音。21世纪的现代电子音乐已经由初创时期纯粹的专业探索领域扩大到广阔的社会应用领域,由单线条发展转化为多元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更明确的划分出电子音乐平行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相互关联、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将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三个不同类别。它们是:一、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卫性特征的“专业化”电子音乐。二、具有商业性、实用性和流行性特征的“社会化”电子音乐。三、具有娱乐性、普及性和多样性特征的“家庭化”电子音乐。
一、电子音乐的创作生产
电子音乐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演奏出丰富的节奏和制造传统乐器所不具有音色等,它丰富的音响效果、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形成了音乐的全新领域。四十年代末期,磁带录音机的问世,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时代。法国广播电台工作的皮埃尔·谢弗尔通过对自然界音响的拼凑,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火车练习曲》,为后来的磁带音乐打下了基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斯托克豪森利创作了名为《青年之歌》的作品,这也是电子音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将复杂的电子声音与演唱圣经歌词的童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音乐创作中用自然声音素材或纯电子合成声音素材的限制,第一次把“空间音乐”的概念引进了电子音乐这部作品。此后,电子音乐创作生产经历了电子合成器音乐阶段和电子计算机音乐阶段。七十年代,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直至今日,电子音乐创作生产出现了运用音色包络、逆行、放大与缩小、反向、拉伸、缩短、调频与调幅、均衡、音效运用和使用各种硬件设备等诸多手段。
二、电子音乐的唱奏生产
(一)多声道空间音乐
多声道空间音乐作为当今被广大电子音乐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形式,大多是以剧场、音乐厅来体现,它是指用多个音箱创造出来的在空间当中移动的音乐或声音。当今的电子音乐作曲家们大多是使用七支音箱和一个低音音箱的7.1声道(subwoofer)的声场系统来写作和表演多声道空间的音乐。也就是音乐生产者(作曲家、演奏家)利用音序器把事先准备好的声音素材通过调音台编组输出给摆放在不同位置的8支音箱,当然也可以是十几或者几十支音箱。作曲家通过对这8个输出轨道的音量控制,由于音箱的摆放位置不同,使声音听上去仿佛在一个空间里面移动一样。在多声道的音乐表演时,由于作曲家本身作为演奏者对调音台不同轨道音量输出大小进行即兴控制,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创作者也参与了唱奏生产。但是,每次演出所播放的相同作品的声音素材是固定的,同一个作品演出的效果是存在区别的。由于声音在不同方位的移动产生了变化,对于欣赏着而言,不再是像欣赏传统音乐会那样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聆听音乐,而是在一个被声音包围的环境里,以“点、线、面”全方位享受音乐的听觉盛宴。因此这种在“不变中求变化”的唱奏形式带给听众一种新的体验。
(二)现场交互式电子音乐
进入20世纪,随着计算机问世,在新媒体的融合下,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今的音响传达形式,并且作曲家对于传统乐器的运用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因此电子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声音求新的探索,听众不在是纯粹的欣赏着,同时也是音乐生产者,现场交互式电子音乐也随之产生。当代电子音乐的表现形式中,现场交互式电子音乐最常见的人机交互,也就是作曲家、演员和听众作为表演者与计算机程序进行交互。这种交互大多都是实时的。在音乐创作时,作曲家首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的,通过机器设备设置相应的运行程序和出用户界面。在演出时,交互式电子音乐是通过现场采集表演者所发出的声音,经过程序实时处理现场回放出来,形成电子音乐特有的奏唱生产。
三、电子音乐的传播生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的传播生产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的历史进程。电子音乐在新的艺术领域中不但具有时间性同时还具有了空间性,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越来越广阔的音乐世界里面,电子媒介成为电子音乐传播的主要载体,诞生出更多的音乐媒介传播生产,比如收录音机、摄像机、磁带、光盘、MP3等等。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也成为电子音乐新的一种传播媒介与电子媒介传播一同成为电子音乐传播生产的重要标志。
社会音乐 篇2
从根本上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文化是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的结合体,音乐是文化精髓的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类接受并产生心里共鸣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音乐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音乐活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娱乐活动,因而具备基本的文化属性。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具备鲜明的音乐属性。
首先,音乐教育是以千百年来人类创作和传承下来的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要教育素材,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具备鲜明的音乐属性。经典的音乐作品是历史文化印记的一个缩影,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精神风貌的直接写照。如山西地区流传的一首《走西口》民歌就是民俗音乐中的经典代表,反映了陕北人民为了生计和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而到内蒙古包头和恰克图地区经商的传奇故事,从歌词的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守在家中的妻子或未婚妻送别情郎时所做的,使男女双方难割难舍、情意绵绵的心理状况跃然于纸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局面。其次,音乐教育思想已经演变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在古典诗集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介绍,如《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体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地位。最后,音乐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延伸。因此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音乐教育的繁荣就没有社会音乐的发展、同样没有社会音乐的蓬勃发展音乐教育也就失去了内在的源动力。音乐教育的独立性决定了它与其他系统存在着平等的互动关系,通过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实现了对音乐教育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有助于获得音乐文化新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的音乐教育可能远远超出了人们普遍了解的文化与教育的涵盖范围,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2 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的必然联系
社会音乐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可以代表本民族鲜明特色的音乐文化成果,如陕甘地区的民歌就是当地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典型代表;二是在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中倾向、风格、习惯、情感等的统一结合体,是当前社会精神风貌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核心体现。而音乐教育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都是整个音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想通的,即都具备基本的音乐文化属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同时又接受音乐文化大系统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两者必然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其中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在另一方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二,音乐教育只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下才能实现本身的长久发展,即社会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本身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音乐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音乐文化基础,包括基本硬件设施与民众积极的学习心态等,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推动下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
2 音乐教育的文化对策
2.1 积极引入社会音乐文化
首先,流行音乐文化是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直观反映,要做到准确辨识流行文化,吸取流行文化中的精髓,并积极引入到音乐教育活动中,作为音乐教育的素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自由的流行音乐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遍喜爱,从本质上来说,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具备基本的音乐元素,同样也应该是音乐教育课堂所重点关注的音乐形式。其次,传统民俗音乐更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的一些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内容等无不是代表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性,更是社会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音乐教学,首先要将民俗文化考虑在内,深刻挖掘民俗音乐的内涵,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传承。最后,音乐教育要对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社会音乐文化的表现特点,加深对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了解,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的伟大传承。
2.2 实现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
一个开放的音乐教育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吸收社会音乐文化的精髓,还要能够积极地对外界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明确现实情况,认清自身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物质需要已经基本上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精神追求开始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音乐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配合全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为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其次,改革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往往过多的注重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将社会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中,并运用创新思维实现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最后,要寻求对外渠道,建立活动制度。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应该通过校园、家庭、社区、协会等建立一个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丰富音乐教育的形势和内容,并实现音乐教育对社会精神文化活动的辐射。
3 结语
简析音乐及其社会功能 篇3
音乐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工具,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与人们内心的情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音乐自身的因素构成决定了其在感情上的重要性。音调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人的脉搏律动、感情起伏,特别是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和平年代,音乐更多地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则更多是以号角式的呼唤来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
音乐内在功能的融合
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思想与载体、思想与传递方式的统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方式的艺术化,是人类生活意义和生命本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是人在生命存在状态中对客观世界感知(即感性认识)和认知(即理性认识)的总和,多表现为图像化视野与理性化思维在大脑中的存储和运动。它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或者在空间化的层面上加以理解,这种图像化的形式在本质上是视觉强调、突出的结果。在对世界的观察中,人们总是更多地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清楚分明的情形上,也就是视觉上,而视觉经验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被动物质实体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世界的真实存在经人们的视觉摄影而最终被定格为图像,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但音乐思想却能把人从图像化视野中完全解放出来,形成乐想,从而使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得到提炼与升华。人们借助于音乐创作实现赏乐而通伦理的目标,但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音乐是绵延不绝、始终相通的,换言之,音乐所赋予人们的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视野,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不存在所谓的结束、终止或完成,因此它也就更不可能还原开始。
音乐艺术是音乐思想的载体,也是音乐创作与表达的总和。音乐创作是音乐思想的过去时,而音乐艺术则是音乐思想的现在进行时,其主要表现在诗、歌、舞三个方面。回顾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多为边歌边舞,而歌词即为诗。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里,诗是音乐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歌和舞则是音乐藝术的精髓。其中,歌、舞两个要素体现了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关系。我们在听音乐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打着节拍,实际上就是这种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此时,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得以喷发出来,即儒家所说的“由情之深向外发出”,这也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诗、歌、舞三要素所组成的音乐世界里,诗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即我们所说的音乐思想,而歌(或曰旋律)和舞(或曰节拍)即为音乐艺术的两大要素。诗、歌、舞体现了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统一。音乐家在进行演奏时,都是首先把真实的生活在自己脑子里复现,然后再经过人脑的一番艺术化处理,把生活画面变成诗。当然,这里所提到的“诗”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想象中的诗,是人们的思想在音乐作品里的情感表达。因此,人们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就不能像欣赏一般歌舞那样轻易就能准确理解其意义。音乐艺术欣赏能够达到透彻精准,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艺术鉴赏能力等都有很大关系。
音乐元素上的发展
在欣赏器乐演奏尤其是交响乐演奏时,通常首先由主持者向观众简要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内容提示,以便于观众大致了解其作品含义,如此以来,既可以使音乐艺术价值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又不致使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作品本身实际价值内涵相去甚远。在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里,显而易见的音乐思想能给人启发、教育,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使欣赏者保持身心的愉悦和道德情操的陶冶,进而实现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即使是在器乐作品里,人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现场感受,也能按自己的理解领略作品的真谛,同样也能达到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实现音乐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统一,这可以说是高层次上的统一。对音乐的受众群体而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是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而器乐作品、交响乐则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所喜爱,因此,我们在音乐作品中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实现音乐思想与艺术、音乐作品与社会的统一,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起到融合与调剂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音乐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指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反映整个社会存在、服务大众、陶冶大众的思想情操。它以一种艺术形式来宣扬真善美,从而使艺术与社会功能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推动了整体的前进,这也是音乐在自身发展上不可忽视的关键。
音乐是大众精神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对其进行艺术分析和理解时,加入一种艺术性的思考,把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完美地呈现出来,这已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要想保持这种趋势的发展,就必须在能力上进行相应的培养,适应外在的变化,在相互融合中,音乐的魅力才会展现出来。
| 作者单位: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郑明扬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4
一音乐的美育功能分析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物之理。”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用, 表达思想感情, 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 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构成要素, 表现作者的审美感情, 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 因此音乐作为意识形态具有表情达意、移风易俗、审美娱乐的功能。
1. 表情达意
人有丰富的感情:欢歌、乐唱, 悲吟、哀咏。然而, 表什么情, 达什么意, 寄寓什么思想, 却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由于地理方位的不同, 加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 因而音乐审美也表现出差异, 北方民众喜爱粗犷、高亢的梆子腔、皮簧腔, 而南方民众则喜爱柔婉、抒情的昆腔。
2. 移风易俗
《汉书·艺文志》说,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这是因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乐记》认为“乐”有感化、礼化、德化、道化的陶冶作用。所以, 我国历来主张“乐和”, 和天地、和自然、和社会、和人间。在感情上, 求得人与人的融洽、谐调、中和, 使得上下长幼、人各安其本分;在征伐中, 力促“民齐”, 以使“民劲城固”, 这是乐和感召人、鼓动人、团结人的力量所在。把“乐”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 把音乐的功能提到礼的高度、德的高度、道的高度, 这是音乐的重要目的。
3. 审美娱乐
音乐的怡神娱悦早就为人们所追慕, 它是国家生活、民族生活、社会生活, 乃至个人生活中一张一弛的“驰”, 是不可缺少的一面。音乐的审美、娱悦作用是音乐富有强盛生命力的保证, 是人们、社会、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功能, 也是人们生活、社会生活、民族生活、国家生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
二音乐的表现功能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音乐是以表情性为主, 描定性为辅的, 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再现。音乐语言有共同性、世界性, 能超越地区界限, 所以有相对共同性的音乐审美观。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经历能影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不同艺术趣味和神明习惯, 其时代的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音乐审美观又具有个别性。
三音乐的社会功能
从音乐的产生过程来看, 首先来自美的魅力, 人们通过耳濡目染, 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它的功能还包括智育功能、思想功能、德育功能等。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对牛弹琴”是徒劳无益的, 得不到任何效果反应。但科学试验, 证明常听音乐可使奶牛多产奶。人脑通过音乐刺激活动程度就越高越发达, 如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家, 也是著名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对他的刺激增进了他的科学思考。还有许多科学家认为, 音乐能促进大脑中酞的分解运动, 脑酞正是形成思维、记忆的关键动力。因此, 音乐能促进大脑, 促进人的智力功能。
音乐, 能使人感染,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让欣赏者为音乐美所陶醉, 与音乐同欢乐、共哀伤。这就体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显示了音乐的思想功能。贝多芬, 人们尊之为伟大的音乐家, 与此同时, 也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 宣传鼓动家, 甚至称他为“政治家”。因为, “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自由和进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 既是他个人的毕生信念, 也是他作品中热烈赞颂极力宣传的思想主题。
音乐课外活动也同样蕴含着思想渗透和教育功能。音乐与体育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广播体操音乐, 体育向艺术化提高。现代科技项目中, 首先在自由体操评分规则中规定, 在满分十分中没有音乐就得减去一分, 音乐失误或动作与音乐配合得不好也将扣分。音乐使硬邦邦的体操动作与优美的舞姿组合成一串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品。
由此看来,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它是智商和德育不能包括也不能代替的。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对德、智、体有巨大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在现在教育, 未来教育将越来越显示其特殊意义。因此, 学校要开设音乐美学, 大力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审美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审美实践, 如参与学校、社会的各种演奏演唱会, 参与并观赏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各种音乐活动等, 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等感受和知识,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音乐专业社会实践 篇5
一、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始终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应该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和研讨会议,找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对音乐专业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以及学生本身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改善[2]。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是指非专业性实践活动,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及学校组织、派遣的社会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参加校内外的管理服务、考试服务、演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义务劳动等。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时,要结合自身情况明确社会实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标准设定,才能真正提高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质量。
二、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原则
(一)全程性原则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当地培养人才的基地,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责所在。要让学生今后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符合工作单位的需求,就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以便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那么,社会实践教学不是阶段性或者偶尔开展的,它必须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当中,是长期性的培养[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要遵循全程性原则,对于实践教学的培养要贯穿在四年的学习当中,在大学的每个阶段课程不同,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大一时,社会实践课程主要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等,让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有初步的认识。到了大二可以让学生选择音乐专业相关的、自己感兴趣或者想去尝试的实践课程,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如: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外社区活动、义务劳动等,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到了大三阶段,鼓励学生参加就业指导和学校组织、派遣的社会活动,并要求学生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真正认识自己。到了大四就要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考核,考核的维度可以从自身评价、实践成果、实践报告、单位评价等进行。学校在制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管理等方面建设,并且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确保整个社会实践体系符合全程性原则,能够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保障[4]。
(二)科学性原则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社会实践质量标准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在制定各个实践环节的目标和评判标准时,不能靠主观臆断或者教学经验来定。只有构建科学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在实际教学当中得以应用,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科学性既包括了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的科学性,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目标。也包括了在实现社会实践这个阶段符合科学性,比如建立适当的评估指标,再利用现有的统计技术进行分析,将获得的结果与实际调研结果进行比较,权衡之下决策出最适合的实践方案[5]。对于评价社会实践结果考核也要遵循科学性,可以用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合理考核,每项考核维度都应该有相应的评判标准,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三)操作性原则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在制定社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要考虑到实践的可操作性。操作性原则应该应用于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设定目标阶段,比如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到这个结果是否可以达到,在设定考核环节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多用事实摆证据,多用数据做分析,少一些主观臆断。对于一些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可以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完成,从而保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评判标准符合操作性。操作性原则也强调实践性,实践目标要符合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以及符合职业技能的要求。学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体验、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发展性原则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过程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因人而异,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做出适当调整。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是具有发展性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音乐方面的人才,培养适应音乐相关工作岗位的人才。那么对于发展性原则,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实操环节可以提前进行模拟,让社会实践教学开展得更加顺利,更加合理。比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老师,进行PPT展示介绍社会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借助现在的新媒体,让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去了解更多的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老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哪些方面是目前学生所欠缺,需要后续再弥补的。在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时要与时俱进,让考核标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时代担当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社会实践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实践环节评价细则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在确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前必须确定教学目标。在明确好了教学目标后,再开始制定实践环节的评价细则。社会实践活动是个长期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因此每个环节的评价标准和依据都是不同的。比如在前期的入学教育、劳动教育方面,可以通过个人演讲展示、课后作业、期末考查、撰写报告、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考核,每项考核内容都设置相应的分数,最后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当期最后的考核;到了就业指导及学校组织、派遣的社会活动等实践阶段,可以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打分,再根据各个维度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出考核结果,没有达到相应要求的同学还需进行实践活动补充才能获得实践教学学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管是社会实践的方式、内容等,都可以去进行大胆尝试,不仅仅限于学校推荐的一些项目,学生自己也可以多方面地进行其他如管理服务、演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只有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才能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教学质量标准可以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对于实践课程教学要紧跟时代,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都要不断更新,对于授课老师也要不断培训和考核,需要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议,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多方面寻找能和学校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确保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质量。
(三)制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能有效进行,需要充分的保障措施。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对于各个环节都需要制定明确的管理文件,包括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社会实践流程管理。只有制度明晰、管理严格,才能在社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起到重要的约束、监督作用。其次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也要进行管理,这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组织管理。这个过程涉及人际关系和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等。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对于实践教学不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发现存在虚假瞒报、对于实践活动只是走过场等现象,就要严惩相关人员,绝不姑息。除此之外,监督小组也要不断听取师生的建议,召开座谈会、意见征集等方式,切实了解师生的真正需求。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用于反馈信息和考核考评的重要机制。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方式、评价、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可以从用人单位、学生本身、双向导师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发师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从而提升社会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6
一、两种不同的音乐美学观
音乐作品需不需要标题?这是古今中外多年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个美学问题。在国外,以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舒曼、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标题音乐学派,一直用他们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来证实标题音乐的价值。舒曼强调音乐是感情的表现,把感情提高到音乐艺术的首位。他坚决反对将音乐同现实生活隔绝开来的论调。李斯特也强调音乐作品需要用文字来确立标题,他所创作的13首交响诗每一首都是有标题的。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以德国音乐学家汉斯利克为代表的音乐美学学派。他认为:情感表现完全不是音乐的职能,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无关。他的最终结论是:“音乐的内容只是乐音运动的形式”。
在中国,对音乐能不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音乐需不需要用标题来说明的问题也已经争论了一、两千年。笔者支持儒家关于音乐能表达人的感情的美学理论,但过分强调乐与政通的说法却有些片面性。至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论点则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笔者认为:标题音乐创作有着巨大的优越性,特别是从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和音乐教育功能的需要,应该提倡标题音乐创作。我们在推崇标题音乐的同时并不否认无标题音乐,即所谓“纯音乐”作品的存在;也不否认那些从事无标题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对于有的理论家完全否认音乐能够表现生活,特别是否定能够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观点持相反态度。
标题音乐的倡导者李斯特给标题音乐下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李斯特对标题音乐所下的定义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如果从广义的概念上讲,一切声乐作品,包括独唱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曲、清唱剧、电影配乐、话剧配乐、舞剧音乐等等都应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音乐的标题可以根据作曲家自己的构想来拟定,也可以取材于文学、戏剧、美术等作品。但有些作品的题目,看似标题,例如《F大调弦乐四重奏》、《c小调交响曲》、《夜深沉》、《老六板》等则不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它是用来说明作品的调式、调性、曲牌、板式和体裁形式的。
多少年来,中国人创作的《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百鸟朝凤》、《梁祝》等著名的有标题乐曲家喻户晓,从来没有人对这些有标题的作品提出过异议。有什么理由能够否认标题的合理性呢?在法国,从17世纪的库普兰、拉莫到20世纪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有标题的。
二、标题音乐作品的特殊性
标题音乐作品不同于文学、美术、戏剧作品,有它自己的特殊性。音乐作品属于听觉艺术。主要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各种形象,表达各种感情。音乐艺术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相对局限性。我所说的音乐艺术主要是指无歌词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对某一形象做非常细致、具体的描写,更不能像美术、摄影作品那样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再现。这种抽象性和相对局限性正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给听众留下了巨大的联想空间,每个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去捕捉音乐艺术表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形象。这种联想和捕捉过程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为了给听众限定或提供一个联想和捕捉的范围,所以李斯特建议在乐曲前面写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使乐曲变为标题音乐。而某些认为音乐是无内容、无哀乐的艺术理论家则利用听众的不同联想差距来否定音乐具有表达生活内容和人类感情的艺术功能,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退一步讲,就算人们的联想各不相同,但对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和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能起到而别的艺术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
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非标题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指向更明确一些。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医疗功能、陶冶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和智力开发功能等等,其中主要是教育、政治、陶冶和娱乐功能。
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认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在这里主要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社会音乐 篇7
关键词: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秦序,书评
优秀的断代音乐史是一个国家音乐历史学高度的标杆, 中国历史悠久, 五千年文明, 更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工作者提出艰巨的使命。2009年由秦序先生担纲的《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1], 可谓是继李纯一的《先秦音乐史》、关也唯的《唐代音乐史》等人的著述之后又一本系统全面, 立场鲜明, 史料运用准确, 多方面综合研究的优秀断代史专著。著作为南京艺术学院之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结题成果, 以音乐史学家秦序为核心, 集合了南京艺术学院精英科研团队, 共同完成。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将六朝音乐分化分为九章论述, 内容涉及人文生态条件、宫廷贵族音乐、礼乐、清商乐、器乐与乐器、宗教音乐、乐律理论、音乐思想、文化交流等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第一章六朝音乐文化的主要人文生态条件讨论了六朝音乐的溯源、六朝的政治经济、当时的学术流派与文化思潮。第二章六朝宫廷与世家大族的音乐生活论述了宫廷与贵族的音乐生活, 包括祭祀音乐、贵族的乐舞生活、军乐鼓吹等。第三章六朝礼乐制度及其沿革、第四章六朝清商乐舞分别对礼乐制度与清商乐舞的发展、沿革、流变进行探讨。第五章为六朝的器乐与乐器, 内容不但囊括了宫廷雅乐、俗乐相关乐器与器乐, 还论述了民间器乐活动以及六朝古琴音乐的发展。在第六章, 著者关注了六朝宗教音乐;第七章六朝的乐律理论有关于荀勖、钱乐之、何承天、梁武帝、等人的笛律、三百六十律、新律、纯律与平均律实践及八十四调理论等。第八章六朝的音乐思想, 研究在当时玄学思潮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思想流派。第九章六朝音乐文化的多向交流, 论述了六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 包括南北音乐文化交流、周边各国与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六朝核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与交流等。
一部历史著作, 如背后没有大量可靠的史料和史实, 是无法成为一部“信史”的。本书即是一部通过翔实的史料, 包容的态度, 客观的精神和严谨的逻辑写作而成的, 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史料性, 是近年来颇为出色的一本音乐断代史专著。但此书并不止于此, 新的研究方法的采用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六朝音乐文化丰富的画卷。
一、人文生态环境研究视觉下的新历史解读模式
近年来我国音乐史学研究飞速发展, 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 大量优秀的作品潮涌而出。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人文环境对文化的作用, 将文化生态学研究渗透于音乐史学研究领域, 在音乐史学研究方法上不失为一大创新。正如书中第一章第一节所述“音乐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任何时代的音乐, 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总是通过社会中人们的音乐行为来体现。一切音乐作品总是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 也总数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的听众服务并与之产生互动的。”[1] (p3) 社会形态对于音乐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历来为史学家们所关注, 但人文环境的差异对于音乐文化的所产生的影响, 却是少为人注意。关注、研究和诠释人文生态环境, 以及它们对于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和产生的影响, 则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经济和生产力的作用,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 很多时候是通过许多中间环节而遥远地发生作用的, 它们往往是‘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是原因。”[1] (p5) 书中以“条件论” (也可以说是“环境论”) 的角度对影响六朝音乐文化的相关人文生态条件作出分析, 将错综复杂的历史实物和进程剖析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 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把人文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音乐史学研究领域, 以揭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文明活动、物质文明活动对于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之间产生的作用。书中将这种人文生态环境分为音乐溯源、政治经济环境、思想文化、贵族音乐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述。得出影响六朝时代精神深层次条件:1.“儒道互补”的基本精神;2.玄学思潮的催化作用;3.“儒表法里”的核心支柱;4.解放、自由的追求发展。这种新的方法, 丰富了音乐史学研究的方法, 拓宽了音乐史学研究领域, 同时, 更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二、关注音乐文化本体的历史分期“新”界定
六朝政局动荡, 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 六朝分为南、北六朝, 南、北的分界, 在音乐史学研究领域也成了音乐文化研究的分水岭, 将六朝这段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分为南方音乐文化与北方音乐文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六朝的界定, 史学家有多种看法。其一, 又称六代, 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 (或称东吴、孙吴) 、东晋、南朝宋 (或称刘宋) 、南朝齐 (或称萧齐) 、南朝梁、南朝陈 (或称南陈) 这六个朝代。其划分以定都南京为前提, 属于南方政权, 称南方六朝。其二有北朝六朝, 包括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 其皆建都于北方, 亦合称北方六朝。南方六朝 (吴 (229年-280年) 、东晋 (317年-420年) 、宋 (420年-479年) 、齐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陈 (557年-589年) ) 其中吴与东晋之间存在历史断层。此层期为北方西晋时期。西晋 (265年—316年) 因其定都于北方之洛阳, 而被归入北方六朝。
昔日的六朝音乐研究中, 西晋的音乐文化研究被列入了北方六朝的音乐文化研究。如吴功正的《六朝乐舞美学》[2]、李媛的《六朝音乐文化交流微探》[3], 此种划分方法, 以南北音乐体系的分类研究来对六朝前后音乐文化进行考察研究亦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书中所论述的“六朝”为南方六朝, 但其时间地域的范畴却包含了西晋。“我们认为, 西晋尽管短暂, (公元265—316年) , 但他先后消灭蜀、吴, 结束了三国对峙, 重新一统总过。即使仅从西晋灭吴 (公元280年) 算起, 到东晋建立, 南方地区也有37年属于同一的西晋王朝统辖。‘减去’西晋, 六朝历史不见出现中断和空缺, 还将成为前后不想连续的两段。另一方面, 东晋实际也是承继西晋王朝统绪的证券, 是西晋的收缩和偏安延续。”“曹魏、西晋立足北方, 所辖地域范围也超出南方, 西晋还实现了全国统一。西晋首都洛阳及附近中州地区, 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也是思想、文化中心。当时北方一直引领文化新潮流, 随魏晋玄学星期, 北方文学艺术蓬勃发展, 出现了文学艺术史上的引人注目的新高峰。以洛阳为代表的北方文化艺术, 不仅发展水平远超南方, 也对南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对六朝思想文化的研究, 不能局限于纯南方, 研究六朝因音乐艺术文化, 更不可能忽视魏晋时期北方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 不可能略去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北方文化艺术对南方的影响。”[1] (p5) 填补的是一个朝代, 一段被今世之人架空的历史, 却联系了南北音乐音乐发展, 成就了南朝音乐发展全貌。中国音乐史的时期划分, 往往是以朝代的自然更替为划分依据。朝代的更替, 统治者音乐文化指导思想的差异, 朝代之间的音乐文化出现变革也是必然。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更有其稳定性和承袭性。我们的音乐史时期划分, 是否可以打破以历史朝代更替为划分标准, 按照音乐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从新分期呢?《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一书重新界定六朝历史时期的划分, 从音乐史学的角度来看, 显然是具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的, 也让我们对于“音乐历史学”与“大历史学”的从属与独立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深入社会思潮研究音乐美学
汉末到魏普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黑陪、社会充满苦难的悲剧时代, 而在许多学者看来, 这却是‘“精神上极自由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干热情的一个时代。”[4]学术界在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研究, 也几乎一如先秦, 主要是从典籍的研究入手研究其音乐思想。如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一书[5], 在谈到音乐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之时, 所依据文献主要为蔡邕《琴赋》、嵇康《琴赋》、陆瑜《琴赋》、侯瑾《筝赋》、潘岳《笙赋》、杜挚《茄赋》、孙楚《茄赋》、孙琼《笙模赋》、马融《长笛赋》、王褒《洞箫赋》等十篇赋, 得出六朝音乐赋以悲为美、以和为美、以自然为美的音乐美学观点;吴功正《六朝乐舞美学》引《南史》卷三十八《柳元景传》《隋书·音乐志》论述六朝的悲、哀乐是一个独特的审美概念。而《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关于“音乐思想研究”专篇中 (第八章六朝的音乐思想) , 并没有承袭以往音乐美学从典籍研究入手的研究模式, 而是以社会人文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六朝音乐思想进行剖析。曹魏时期政治“‘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使得当世如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 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与声誉, 也难得国家任用。”“现实的冷漠与残酷, 促使大批儒生对社会及传统儒家经典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1] (p428) 同时, 政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使大批的文人遭到迫害, 残酷的现实环境使文人士大夫为求自保避谈政治及现实事物致使玄学兴起。玄学之产生、盛行, 使得“中国五代音乐美学思想在现实阴霾笼罩及玄学理论麻醉下, 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书中将王弼、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音乐思想以如此社会思想为背景进行研究考察, 从社会层面对南朝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分析论述。以阮籍的音乐思想论述为例, 为躲避政治斗争阮籍选择当时盛行之玄学做保护伞, 致使原本少年英发的阮籍一变而为不拘礼法的“逍遥”之士。由此, 玄学思潮中“大乐本于天”的音乐观体现在了他的音乐观当中。同时, 阮籍“道”的音乐审美标准, 又蕴含了当时的重要时代精神“儒道互补”之理念。从社会背景、人文思潮入手挖掘文人音乐家音乐思想的根源, 不从典籍文字中生硬的推敲文字背后的思想, 生涩枯燥的美学研究变得灵动了起来,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音乐美学研究模式。
四、迄今最全面的六朝音乐文化著作
近十几年来,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史学研究者们不断的努力, 大量的研究成果展现在读者面前。据不完全统计, 近十多年来, 关于汉魏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的专著众多[6]。但是众多的研究均关注于六朝音乐文化的某一个方面, 对于六朝音乐文化的全貌并未曾全面窥望。
全书从人文生态条件、宫廷贵族音乐、礼乐、清商乐、器乐与乐器、宗教音乐、乐律理论、音乐思想、文化交流等九个方面讨论了六朝时期音乐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为断代史巨作, 本书在体例上采用了音乐类型归类写法的惯例, 通过九章三十三节, 将六朝音乐历史 (229年—589年) 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 使人耳目一新。随着近几年中国六朝音乐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本书的发行面世, 系统全面的论述了六朝的音乐文化生活, 为读者展示出六朝这自由而悲凉的动荡年代的音乐文化的完整画卷。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一书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六朝时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之下的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 将六朝时期音乐文化的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开前人所未开之先河, 创前人所未创之立论, 在中国音乐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已是近乎接近于完美之作, 却在篇章结构中似乎可以调整。第一章第五节世家大族与文化艺术, 论述了世家大族对文化艺术的功能、保护、创造以及世家大族对音乐的腐化性应用。第二章六朝宫廷与世家大族的音乐生活第二节世家大族与高官显宦的乐舞生活, 其中论述了世家大族的生活中对音乐的应用情况。以上两小节均为论述世家大族对音乐的应用情况, 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应用音乐的情况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但笔者认为, 二者从不同侧面认识同一事物, 或者也可以将其二者归为一章节论述。
该书自2001年申请、2006年结项、2009年正式出版, 秦序老师的核心力量融合了韩启超、钱慧、李宏锋等人多年的坚持与努力, 凝聚的是一个团队的辛勤与汗水, 为我们展现的是一本厚重的《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从科学理论研究的要求标准来看, 开创了音乐史学与人文社会学结合的研究方法, 融合了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获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文字表述上, 文字朴实简炼传神, 读起来有一种对历史的不同凡响的透彻理解。总之, 《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一书设计新颖, 装帧精美, 图文并茂, 谱表丰富, 为六朝音乐文化研究全方位、系统性的整合性研究成果。此书作为微观历史研究成果的问世, 为当下中国音乐断代史研究增添了浓重的学术色彩, 推动我国历史学研究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序主编的《六朝音乐文化研究》[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
[2]吴功正《六朝乐舞美学》[M], 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 秋之卷总第5期、第6期、第7期。.
[3]李媛《六朝音乐文化交流探微》[D],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4]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p177) 。
[5]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音乐 篇8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音乐课堂以丰富音乐文化知识为主, 可以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转换心情, 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此外, 还可以学习相关乐器演奏技巧, 挖掘学生的自由创作和自由联想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功能性较强, 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是专业性的学习机构, 具有全面性和直接性。
(2) 组织性, 学校设立有专门的部门和科研小组来领导音乐教育的发展, 部门之间各有其职能和特点,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明显优势。 (3) 全面性:学校音乐教育涉及到音乐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课程设置全面,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 稳定性:学校音乐教育拥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环境, 以及稳定的师资力量和评估系统, 有利于学生的稳定发展。 (5) 有效性:学校音乐教育由国家和政府统一规划管理, 音乐教学基础设备较为完善,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绝对优势, 此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春游、夏令营等活动, 加强交流随, 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音乐教育关注的主要是除学校之外的其他文艺团体或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各种音乐业余社会活动,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社会音乐教育的特征表现在: (1) 持久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繁荣的当今社会大背景下, 各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活动参差不齐, 影响广泛。
(2) 阶层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必定要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技巧, 于是便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社会职业, 而每种职业又有其相适应的音乐产生和发展。
(3) 复杂性:社会音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音乐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会有各种程度的不同, 当然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会体现出差异性。
(4) 相互性:社会当中的人不是独立的个体生活, 而是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学习和生活的, 无论学历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都会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
(5) 不确定性:社会音乐教育受到音乐学习的场所、音乐教师、音乐学习环境等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只是对某一区域的音乐教育现象进行简单考察随之就开设培训机构, 对象主要是小区或附近学校的学生, 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较为模糊,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6) 领导性:各种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教育权威的音乐领导监管机构进行管理, 所以国家要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 加大监察力度, 规范社会音乐教育市场。
三、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比较
我国的教育本质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尤其重要。学校音乐教育中, 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比如在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的生平和经历进行介绍的时候, 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无法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而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或私人小课当中, 老师在每堂课都会讲解乐曲的表情术语和思想感情, 乐句分析及曲式结构等乐理知识, 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创作环境, 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 音乐课堂中只教唱一首歌曲, 对音乐基础常识缺乏了解。而社会音乐活动中, 设有专门的教学琴房和视唱练耳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知识, 储备音乐常识, 为今后的专业音乐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自由发展, 树立个性化模式方面, 学校音乐教学是由音乐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的严格教学活动。然而在有些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 音乐教师会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之真正的喜欢音乐在身体健康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一点上优点颇多, 学校具备稳定的操场和教学器材, 而且在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操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运动觉能力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而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这方面的关注较少, 他们只以盈利为目的, 音乐学习的市场化迫使他们只关心经济效益, 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 在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上面, 大部分学校音乐教育都会忽视这一点, 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育较少, 音乐教师一味关注每个学生在上音乐课时的状态, 而对他们课下的心理健康发展毫不了解。而在社会音乐教育中, 教授学生们喜爱的音乐知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然, 多数社会音乐培训就是以此为手段进行宣传的。
总而言之, 学校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有很大优势, 而社会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以及音乐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现代建设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即所谓的“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 而音乐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按照性质和特点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每当我们说起音乐教育的时候, 都会不自觉得把目光投入学校音乐教育, 而忽视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换, 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一样重要, 社会音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学校教育为此提供了宽广的交流平台和坚实的基础, 它们相互学习借鉴, 力求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音乐人才。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
[1]胡兵.儿童早期音乐教育[J].科教文汇, 2003.
[2]郑军.也谈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2.
[3]张洁.浅议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J].群文天地, 2002.
[4]黄瑶.从素质教育看当前的考级[J].艺术百家, 2003.
当今社会音乐倾向的思考 篇9
关键词:社会音乐,倾向
一、社会音乐概述
应当认识的是,社会音乐产生是一种创造,产生音乐的人的行为活动过程。只有产生音乐的行为活动,才有可能成为音乐生产。其次这种创造、产生音乐的人的行为活动过程,是具有社会性的。只有具有社会性的音乐生产,才是社会音乐生产。马克思曾说:“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任何音乐的创造,游离出社会之外是不可想象的。原始先民创造的劳动号子、中国古代文人们的抚琴吟歌、中国民间热闹欢腾的吹歌丝竹以及近现代和当代的群众歌曲、流行音乐、交响音乐、“先锋音乐”创作,无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体现着这些音乐产生的社会性。这些音乐产生,在其“产品”的功能作用、思想倾向、反映内容、表现手段等等方面,无不受社会的多方制约或影响。而且,这些音乐产生的“产品”其本质方向是流向社会的某一方面、某一听众层或某一时代、社会背景中。
在这些音乐产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构成的音乐传播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是简单还是复杂。社会音乐的倾向有三种音乐,即通俗化的音乐、东方民族化的群众音乐、西方历史化的群众音乐。
二、对三种音乐认知
(一)通俗化的群众音乐
时代的进步、新旧的交替,为通俗化音乐的传播提供了良机。许多选秀节目新星出炉,也因此成千上万的人们怀揣着明星梦登上了这样展示自我的平台。笔者起初认为这样的新栏目不仅可以让有梦想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还可以为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久而久之,笔者发现选秀节目的大多数似乎排斥了音乐的初元,更加地偏向于商业娱乐化。但值得肯定的是流行音乐为此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通俗化的音乐即流行音乐,它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按通常的说法,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
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
这种通俗化的流行音乐占据大部分的商品市场,这样的现象被人们称为潮流。而形成的群众效应,成为一种时尚。流行音乐是否已替代了一个民族的根基音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沉思。
(二)东方民族化的群众音乐
所谓的东方民族化音乐,是指中国的民族音乐,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其音乐的斑斓可想而知。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名族历史上创建的所有传统音乐类型和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的,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明确文化血缘关系的各种音乐体裁、类型和作品的总和。
现社会,对民族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日益减少。在中国,如今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西洋器乐而不是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等更不用说是古琴。古琴是承载着中国三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器乐,是中国历史文明的象征。而现今它却早已被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忘却。
中国民族音乐,除了民族器乐,还由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构成。而这些带有浓厚民族风的音乐不一定会被群众倾向。
中国的民歌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根植于农民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有些民歌是为劳动而传唱,有些则抒情表意。歌舞音乐是从隋唐以前流传下来,集歌唱、乐器演奏和舞蹈为一体的民族音乐。另外两种类型———戏曲音乐及曲艺音乐是鉴于原有的民歌、民族器乐和舞蹈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萌芽于唐代,形成于宋元时期。这样富有历史的音乐却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被大众忽视。这个社会中东方民族化的音乐赋予东方无限魅力,但人们是否会摒弃时代音乐的“潮流”接受历史音乐的丰富多样?这的确难以下定论。
(三)西方历史化的群众音乐
常在电视上看到音乐节目播放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的音乐作品,不是通俗化的音乐,不是东方民族化的音乐,而是有一定西方历史文化的音乐。
西方历史化的音乐与东方民族化的音乐大不相同,它包括古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音乐文化、中世纪的音乐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启蒙时代的古典主义音乐、19世纪前后的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这样丰富的音乐历史文化,对于西方音乐在群众心中所占据的地位应该也是有所影响的。
艺术歌曲的直抒心意;钢琴曲的流动韵律;交响乐的雄伟宽广;歌剧的情节魅力,在维也纳那神圣的金色大厅中交辉上映,让亿万的观众为之倾倒。或许人们无法了解到坐在金色大厅观众席上的人们是否都是音乐学者,但我们相信他们都是享受并跟随寻找着西方历史化音乐足迹的执着者。
三、对当今社会音乐倾向的思考
正因为音乐的多样性、世界性、社会性,引起了人们对音乐在当今社会中大众倾向的思考。
现在的音乐,不光光是用来欣赏的,更多的可能成为了取悦。若是说到取悦,流行音乐会有巨大的优势,整个社会的年龄阶层中,热爱流行音乐的青年人相对来说更多,这样一来,流行音乐就成了青年人的音乐。谈及渲染力流行音乐的势头不可否认,也正因此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接受流行音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遣放松娱乐方式里除了些运动项目还有重要的一项便是“K歌”即是去KTV(一种专门提供点歌唱歌系统的场所)唱歌,而在这种场所中所提供的歌曲绝大部分是流行歌曲。这些商家要想有所商机就必定要去满足大众的需求,由此判断,流行音乐在社会大众中已占据很大的优势。
相较于流行音乐,大众对中国民族音乐追寻的势头逐渐变弱,年轻的人们更偏向于选择流行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仍执着的人们的年龄段渐渐衰老,新势头盖过旧势头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意味着中国音乐的本源将会为人们所遗忘。
笔者对民族音乐有着极大的热爱,即便是大众更倾向于通俗化的流行音乐,也希望原本对民族音乐有着执着的人们可以将这一中国文明的象征传承,因为民族音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的历史地位是任何其他的音乐无法替代的。
而对西方历史化的音乐,笔者了解甚少,所以在了解的范围内,笔者认为,对这样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音乐有所欣赏的,应该是上流社会的人们,现如今在西方,上流社会的人们所占的人口比例屈指可数,如此一来,西方历史化的音乐将无法“胜任”群众音乐趋势的发展。
四、结语
纵观现代音乐在当今社会中更倾向于通俗化,流行音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社会音乐发展中的“领头军”。但是笔者希望流行音乐的势头可以相对的弱些,中国的民族音乐和西方的历史文化音乐是现今流行音乐的本源,若是没有这些相对传统音乐的存在,流行音乐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大众效应。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10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悦、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美国曾对大学毕业的各个不同工作年份的人, 做一题为“你认为什么知识最有用”的调查, 结果是:毕业后工作1~5年者认为专业技术最有用;6~10年者认为人际关系最有用;11~15年者认为管理能力最有用;16年以上者认为艺术鉴赏力最有用。这说明了艺术是终身受益的教育, 可见从小加强艺术教育是何等重要。其实,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原始公社时期, 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 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 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 它可以对社会成员起到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魔力左右着人们的心灵, 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及渗透, 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音乐的认识功能
音乐具有超现实的作用, 不但能使我们在困难时想到胜利, 在失败时想到成功, 而且会唤起愿望, 使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辉煌灿烂。例如: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为人类创造了《命运交响曲》, 这首乐曲不仅是对贝多芬“世界音乐泰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是对许多成功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后来理想者铺平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因此, 音乐不仅有反映现实的功能, 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音乐使人产生激情, 振奋人们的精神,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 革命群众高唱《马赛曲》向巴士底监狱进军, 这说明音乐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列宁特别爱唱《同志们, 勇敢地前进》, 他把战斗的革命歌曲, 看成是人们满怀信心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国际歌》曾被列宁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那气势磅礴的旋律响彻四海, 还有那雄伟庄严的音乐形象、震撼大地的音调鼓舞了千百万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斗争、前赴后继, 对国际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中, 所产生的大量音乐作品, 也同样帮助了中国革命。当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人民张开血盆大口,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太行山上》、《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壮大和渲染了抗日的声威,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奋力拼搏奔小康》等为鼓舞全国人民, 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音乐的教育功能
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自古而然。我国古代教育常把“礼乐”并称, 孔子继承古代教育思想, 提倡礼乐并举, 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 所以有“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题, 音乐教育的社会化是民族生存、斗争与发展的需要。《乐记》记载:“乐也者, 施也”。又说“先王之为月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 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与影响, 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 也不是强迫他们接受, 而是采取艺术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影响与教育, 是长期感染潜移默化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音乐活动还有利于培养人的整体意识和协作关系。歌咏活动、合奏等都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 使每一个参加音乐活动的人, 通过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都能自觉地维护合唱、合奏中的各方面要求, 使人们形成统一的意志, 具有共同的感情, 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意识。
四、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 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从事音乐活动, 使身心得到休息, 从而消除疲劳、解脱烦恼, 把人们从紧张的劳动和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工作久了免不了疲劳,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方式, 做有趣的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例如: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紧张的劳动之余, 总有与助手一起演奏小提琴的习惯, 他们的演奏配合默契, 有时突然中断演奏, 又与助手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这时的难题轻松解决了, 这说明了音乐可以洗刷他们头脑中的疲劳, 科学家们通过积极的休息之后, 新的思潮来临, 打开心灵之扉, 这种张弛交替的休息是大脑再度创造。音乐是调剂锻炼大脑最好的工具之一。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8-1>8, 即从学生每天8小时的紧张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音乐等文体活动, 其学习效率大于8小时的单纯学习。
五、音乐促进社会和谐化的功能
人与人的关系, 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人从开始就有群居的特点, 因此, 天然地倾向于同社会、同集体、同个人取得和谐相对安定的局面;音乐又以沟通和交流方式起聚合作用, 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家非常熟悉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几乎传遍全世界。作者用这首歌曲寄托了对朋友、对亲人的思念, 当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 作者也已经同人民大众进行了精神的交际和思想的沟通。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又增强了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音乐教会了人掌握和运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音乐能使人的交际活动艺术化、美感化。
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协作关系。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 “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明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 (无论他或她也许多么有才能) , 在这方面, 每个人的工作都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错误就能够毁掉一切。”参与集体活动, 有利于实现有共同纪律约束的、有共同意识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摘要: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不能没有音乐, 人们离不开音乐, 音乐在广阔的生活中起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校园音乐重建社会话语权 篇11
前不久,一场主题为“寻找旋律,唤醒耳朵,激荡族魂,拥抱世界”的伊利优酸乳2007大学生音乐节音乐论坛在清华大学隆重开讲。两岸校园民谣灵魂人物叶佳修、王梦麟、潘越云、高晓松、许晓峰,资深乐评人金兆钧、崔恕以及张颐武、王小锋、谭飞等学者和媒体人同台论道。本着知历史、明未来的态度,嘉宾们通过对校园音乐30年风云变迁的回顾,就“从校园音乐看大学生文化意识,重建流行音乐的文化价值”等话题激烈碰撞、交锋。
最终,由本届大学生音乐节组委会、到场嘉宾共同签署了论坛宣言,提出了八点倡议,并明确提出“向民族要旋律、向世界要方法、向生活要题材、向未来要自我”的口号。
向民族要旋律
——当下主流的流行音乐都是杂种?
作为本届大学生音乐节主办方的代表,派格太合传媒总裁孙健君率先发言,他认为目前中国大牌音乐人已经沦为制造欧美音乐复制品的工匠,而这些“根不正,不是中国民族的东西”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杂种”。孙健君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民族魂,如果学世界的话,学到一手货,还必须得融会贯通,引领新的流行音乐的气质和文化。否则,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没有意识的输出,永远是洋精神垃圾和世界加工厂,没有出路。“你的‘皮’可以世界化,你的‘魂’必须是中国的。”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锋则表示,目前中国的音乐人99%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第一、自己的音乐基础很差、薄;第二、接触西方音乐的时候,太急于把这些东西吃到肚子里没有消化过程,再出来的还是人家的东西。以张亚东为例,王小锋认为目前这种代表目前中国流行音乐顶尖制作人的作品看起来比别人写得好,并非比别人理解更深刻,而是“我最先拿到资料,我最先介绍。如此而已,作品本身并不具备中国特征。”在王小锋看来,正是这些所谓“领军人物”拾人牙慧的行径导致了“中国的流行音乐和交响乐一直在给外国人配音。”
作为“唱自己的歌”的一代人的代表,台湾民歌运动的灵魂人物叶佳修、王梦麟、潘越云也通过现场连线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他们更愿意将80年代自己亲身经历的第一代校园音乐浪潮,定义成一个社会运动、一次民族觉醒。音乐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东西,能够代表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国家、它是一个代表性的东西。
向世界要方法
——选秀对校园音乐资源疯狂掠夺导致校园音乐的死亡?
“我想大多数参加选秀的孩子是不快乐的,笑到最后的就只有一个人,每一轮淘汰都是要带着泪水,都是要带着压力什么的。唱歌原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东西,像我们以前在高校里比赛,互相都是特别开心的,不管我得了第几名。反正晚上选手们都是一起,甭管几名的。”曾担任华纳唱片(中国区)总裁的许晓锋认为,学校里的人才其实一直都有。但是目前国内的歌坛还没有存在一个很好的机制,可以很有效地把学生里面的人才开发出来。
当初高晓松、老狼这批人碰到了一个机制,黄小茂所在的大地唱片关注“校园民谣”,造就了这一批人。这之后,好像就没有类似的机会机制。像水木年华自己走了很长时间,一点一点积累出来。高校音乐缺乏一个很好的机制做推广,现在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去参加选秀。可是有很多高校的人不愿意参加选秀,一个是学业耽误不起。另外一个,选秀现在比较偏低龄化,也比较偏娱乐化。选秀节目没有办法表达原创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多数有自己音乐风格和见解的那些人,从参加选秀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要“淘汰”的。
对于所有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想真正成为作品一直留下来的音乐人,先不要去管外面在干什么,唯有内心才应该成为创作的最大财富,而不是外面有某一场什么比赛、选秀。只有坚持自己的内心的东西,坚持自己的精神、原创性,最后才能有机会达到那个“顶端”。
希望现在掌控传媒手段的人,应该给大学生,应该给创作者,就是有创意精神的人一点机会。包括这次的“大学生音乐节”,主要都是以学校原创音乐为主。它不是一个卡拉OK比赛,是要挖掘学生里面的写手、歌者为主要目的。
向生活要题材
——校园音乐能否不再动不动就拿感情说事?
据某权威网站的一项专向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人把当下流行乐坛低迷的原因归结为歌曲的题材过于局限于狭隘的你侬我侬的无病呻吟,而向来被认为是流行音乐一面旗帜的校园也未能免俗,既丧失了早期校园民谣“唧唧复唧唧,大家学外语”的讽刺,也缺少“青春的花谢花开让我疲惫却不后悔”的诗意和执着。
许晓锋对此种情况作出分析,他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波校园浪潮(台湾校园音乐)是大众当时生活在比较压抑的状态,都是英文风、日本风。一些年轻人想表达自己原创的主张,所以叶佳修这拨人跳出来,产生了校园歌曲的作品形式。因为它很清新,一下子征服了两岸年轻人的心。
那些作品起到了非常好的启迪作用。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它们都比较简单,但是往往是那种简单的东西,它表达了很深的、创作者内心的人文的东西,它很美好,所以到现在拿出来,每首歌都还是很美的歌。
因为听到那么美好的东西,很多现在的音乐人才对流行音乐这个事产生了兴趣。后来又听到了罗大佑、披头士,这些更具音乐性,更具批判性和人文精神的东西,大家才懂得了原来音乐是可以代表你去说出一些话来,然后去改变你周边的一些人的心灵,或者是社会的环境等等,才懂得音乐真正的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其实就是对人的关怀。你从罗大佑的每一句歌词里都能读到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这份人文情怀,是最需要保留的。
向未来要自我
——当代或下一代的大学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面旗帜?
校园音乐向来被看作是流行文化的一面旗帜,对社会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引领效应。近年来,民族精神和传统的缺失导致华语乐坛的整体低迷,象牙塔围墙的倒塌致使这面旗帜不再鲜艳。在此次论坛上,嘉宾们一致呼吁重建校园文化,重塑校园音乐的文化价值。
高晓松表示要特别感谢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大学是“墙高水深”,特别不同于地方。墙特别高,跟社会离的特别远。社会上听什么和大学里听什么完全不一样。在那个年代,大学充满了骄傲和自尊,唱片公司是要史无前例地跑到大学里找点好东西。是大学给了唱片公司机会,给了唱片业机会,不是唱片业给了大学机会。不能以娱乐业或者工业是不是看重大学或者大学音乐来判断大学音乐还有没有、好不好。大学音乐用不着向流行音乐献媚!
社会音乐 篇12
一、学校音乐教育体现基础性特点, 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教育既是艺术教育, 也是专业教育, 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它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其他多种学科都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教育教学上, 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 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把握。要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和锻炼, 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 达到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促进艺术发展的目的。
在学校教育上, 首先要抓好音乐的基础教育, 包括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历史以及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音乐教学的方式上, 教师要克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会“讲”, 学生要会“练”, 做到巧练精讲、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 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音乐能力的提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形式等方面, 进行精心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安排与设计, 善于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开拓他们的音乐潜能,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 要注重音乐的综合教育, 它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综合。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还有音乐与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运用具体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知与想像,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社会音乐教育体现社会性特点, 强调学生的适用能力
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 打好了基础, 才有可能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好了基础知识, 还需要实践和运用。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的过程, 也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消化、运用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 就是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 也是学生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相比而言, 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挑战性, 更能够锻炼人的品格, 磨炼人的意志, 也更能够获得成功。
对于社会音乐教育, 可以理解为在学校以外、以音乐为目的的锻炼和实践, 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分析、研究, 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学习活动。它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那种基本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讲究灵活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而且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给学生选择和锻炼的机会更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更加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涵。如家庭音乐、社区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 比较明显地发挥着健康娱乐、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
特别是网络音乐, 在丰富音乐内容、拓展音乐形式、发展音乐文化等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源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中,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音乐爱好者, 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各种音乐信息, 可以说, 这是学生通过社会资源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对有用的、科学的音乐资源要做到合理利用, 对不健康的、不合理的资源和信息坚持予以淘汰和处理。
三、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作为学生, 在学校学好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更要勇敢地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的检验。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活动, 丰富理论知识, 提升水平, 提高素质。社会音乐教育包括青少年宫、群艺馆、各种社会业余音乐团体等机构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应该说, 他们开展的这些活动更加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形式, 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既解决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 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修养、有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是国民音乐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 我们既要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又要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志斌:《网络教育资源在音乐主动性学习中的应用》, 《音乐探索》, 2009年。
[2]黄爱华、徐东梅:《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
[3]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
【社会音乐】推荐阅读:
音乐的社会功能10-29
音乐与社会的价值06-30
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10-06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07-02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10-04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促进作用08-29
关于印发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业目录(音乐类、舞蹈类)的通知07-06
音乐剧音乐艺术05-10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10-07
高中音乐流行音乐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