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的设计

2024-06-18

画面的设计(精选12篇)

画面的设计 篇1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雷达担负日益繁忙的空中交通管制任务, 尤其是本世纪中国经济10多年的高速发展, 空情日益密集复杂, 给雷达兵全面掌握空中情况带来巨大挑战, 雷达厂家在研制新型雷达时, 要针对部队最关心的问题, 最希望改进的技术去设计。下面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针对操纵员的操作, 介绍我们在新研制雷达终端中是如何为用户考虑, 采取措施, 降低操作强度, 减少错误情报率的。

1 全程全自动录取

上世纪90年代, 即使是在发达地区, 一部雷达一般也就同时保障二三十批航迹, 现在一部中型雷达经常要观察几十批航迹, 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超过百批目标, 全部依靠操纵员逐批录取, 操作强度太大, 也容易忽视异常空情。依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全程全自动录取空情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1 全自动录取如何抑制虚假航迹

全自动固然好, 但是如果虚假航迹较多, 反而会分散人注意力, 达不到原来目的。所以要对回波点迹进行帧与帧之间相关积累, 目标在空中位置和时间上是相关的和连续的, 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 把雷达全程点迹记录下来, 连续若干帧后, 由计算机对每个点迹进行相关度计算, 把历史上能连续发现, 运动有规律、出现时机和位置有关联性的点迹串联起来, 以此自动发现目标, 自动起始航迹。我们称之位数据滤波技术。一般经过2~6帧以后, 空中目标绝大多数能自动起始航迹。而固定回波或者虚警杂波由于相关性差, 绝大多数可被过滤掉, 留给操纵员的是比较干净清洁的画面, 也可以用特别颜色把有动目标特点的回波轮廓在光栅显示器以其擅长的弧线或线段醒目标识出来, 便于操纵员观察和判断目标特征。如图1 (a) 所示, 是没有经过数据滤波过滤的画面, 包含各种原始点迹、低杂波、虚警点, 而图1 (b) 是经过数帧数据滤波以后的雷达画面, 绝大多数非目标的原始点迹已被滤除。

1.2 如何克服假航迹上报, 如何尽快起始航迹

对于地杂波、有源干扰、无源干扰密集区, 可以设置为多帧起始区, 2~6帧起始, 如果虚警仍然高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置6到15帧起始, 总能把虚假航迹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甚至可设置局部区域为半自动录取区, 由人工来确认起始航迹。对于清洁区或者特别关注区, 可以设置为快速起始区域, 比如2帧或3帧起始航迹。

1.3 航迹上报由人工确认和自动确认相结合

对于可信度高的目标, 当然希望自动发现并上报, 比如有二次应答信号的航迹。对于需要继续观察的航迹, 比如低慢小或者非合作目标 (无二次雷达应答信号, 无飞行计划的目标) 。我们设置预录取航迹功能, 只跟踪它, 暂时不上报。留待操纵员根据飞行特点验证后再决定上不上报, 标牌用紫色表示暂不上报。

2 重点和异常空情的提醒

操纵员随时面对几十批上百批目标的画面, 雷达终端如何尽快发现重要的专机、包机或者飞机的异常情况呢?用户要求:对于二次有特殊应答的目标要能醒目提示。

我们目前大多数地面警戒雷达都加装了二次雷达, 根据二次雷达应答码, 我们分两种情况对待。

2.1 专机、包机的保障

当操纵员电话得知某专机或包机将经过防区, 要加强警戒保障时, 如果预先知道飞机二次雷达A模式应答号, 就可以在画面中, 专门显示有该应答码的二次点迹参数。如图2, 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一批航班A模式应答码为1236, 一旦目标进入雷达作用距离, 即使操纵员没有录取, 也会在显示器上自动显示出来二次点迹标牌。二次雷达点迹平时默认不显示参数。

2.2 自动或半自动发现并提醒意外空情

根据民用航空管制相关规定, 4位8进制A模式应答码7500表示本机被劫持、7600表示通讯中断、7700表示飞机有意外情况发生。

二次点迹标牌的提醒是半自动实现的, 通过人工输入报警A模式应答码7500、7600、7700, 显示所有有意外情况的空中目标。平时画面只显示二次点迹位置, 不显示二次点迹标牌, 经过此输入, 专门显示被关注的二次雷达点迹位置、应答码、高度参数, 每帧更新。如下图3所示, 点击软件键盘, 弹出操纵员可自定义显示的二次雷达点迹代码输入窗。

二次雷达应答码中出现上述三种A模式代码, 则自动标定为重要航迹, 显示器中该目标航迹标牌会自动闪烁提醒操纵员留意。

2.3 A模式代码航迹自动记忆功能

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发现曾经一二次点迹配对成功的航迹有时会因为转弯机动或者姿态变化, 二次应答信号丢失, 如果因为当前没有应答, 就不显示曾经的二次应答代码对于目标判断会造成困难。也不利于人工及时修正重新出现二次点迹的航迹。对于丢失了二次信号的航迹, 我们用白色显示其过去的代码, 以示区别。对于当前有二次雷达应答信号的航迹标牌用等同批号的颜色显示其当前应答代码。这样也可以避免混批错批等很多误解。如图4所示。

2.4 机场与航班号自动关联的数据库检索功能

利用雷达站周围已知机场飞机训练或者警巡任务时相对固定的A模式代码规则, 建立应答码与起降机场的数据库, 这样一旦此类空中目标有二次雷达代码, 就会自动标识起降机场或者任务名称, 便于操纵员大致了解目标活动区域, 预测目标去向, 做到心中有数。如图5是某机场训练飞行情况。

3 充分利用鼠标代替键盘操作

3.1 鼠标中间的滑轮滚轮代替键盘的量程变换

操纵员一个手指就能实现不同量程的转换。

3.2 画面中显示漫游、一次点迹、二次点迹、视频的快捷操作

有时这些功能键被其他窗口遮挡, 不方便立刻点击起作用, 充分利用鼠标在操作画面外的复用功能如图6, 移动鼠标到主画面右下角, 点击鼠标右键实现各种快捷键功能。

4 自动统计上报总量并显示

把每次开机掌握的空情数自动显示出来。作为值班员有时需要统计本次值班上报了多少情况, 半自动录取时统计编批批号起止号就能做到, 如果雷达终端全自动录取, 有些批可能没上报 (预录取状态) , 所以要自动统计上报的批数。要统计两类数据:一个是本次开机上报的总批数, 另一个是本次值班上报总批数, 换班时可清除。如图7, 我们在键盘输入提示区附近自动实时显示统计结果, 分子表示本次值班上报多少批空情, 分母表示本次开机上报多少批航迹。

5 操作手册的在线帮助信息

界面越来越华丽, 操作项目越来越多, 我们如何让操纵员尽快熟悉各种操作规范呢, 用户操作手册量大、重、携带、保管不便。我们把最常用操作方法设计到显示界面, 可以随时调阅查看如何操作雷达。如图8, 一旦点击帮助, 就弹出各种操作命令集。

帮助信息里包括各种战术操作说明, 画面操作说明, 通讯上报设置等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每隔几年就会有新操纵员补充进来, 全靠老兵传授或者翻啃厚厚的操作说明书毕竟太单调。有在线帮助, 边操作边学习, 记忆更快更深刻。

6 小结

随时倾听第一线雷达兵对操作的意见, 不断总结提高雷达界面的人性化设计水平, 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降低操纵员疲劳强度, 提高部队战斗力会大有好处。

摘要:我国近来各种新型雷达研制成功,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各种技术指标、雷达体制越来越先进, 但依然要由具体的人员来操作。情报雷达遇到的各种密集繁忙空情、复杂电磁环境、杂波背景、各种有源无源干扰现象层出不穷, 对于雷达操纵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降低情报误判率和人员操作疲劳强度, 设计合理的人性化的雷达操作界面尤为必要, 设计方便、简单、易用的雷达, 避免情报出错, 才能更加发挥先进雷达的战斗力, 保障空情完整正确地上报指挥中心。

关键词:雷达,人性化设计,全自动录取,数据滤波

参考文献

[1]杨婷娅, 陆振宇, 顾松山, 肖冬荣, 陈金辉.WK混合滤波算法在雷达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

[2]王小谟, 匡永胜, 陈忠先, 等.监视雷达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Carlson B D, Evans E D, Wilson S L.Search radar detection and tracking with the Hough transform.Part I:System concept[J].IEEE Transaction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4]林光, 罗智德, 王剑峰.全数字化空管二次雷达录取器[J].科技传播, 2010 (21) .

[5]郭剑辉, 张荣涛, 王凯.直角坐标系下的雷达跟踪滤波算法分析[J].现代雷达, 2010 (10) .

[6]陈京华.航管二次雷达航迹和点迹相关的基本原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4) .

画面的设计 篇2

含蓄

有一则减肥饮料的广告,画面上是两辆排列得很近的轿车,从后面看上去,右边轿车的人想推开车门出来却被左边的车挡住,怎么也出不来。言外之意是他太胖,假如是 瘦子就不会这么窘迫。画面的右下角恰到好处地摆着一种减肥

罐装饮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喝它能减肥,

Arkel洗洁净的一组广告,在三个画面上设计者分别使用了北美、南美和意大利的地图,每幅地图上都重重地染上各自地区常用食品的真实颜色,比如北美人爱吃的蕃茄酱、意大利人爱吃的通心粉等,除此之外画面上什么都没有,下面一角则是ARKEL洗洁净的品牌广告——这些难弄的东西ARKEL一洗而净!

幽默

流动的画面 篇3

——带鱼

最近脑海里总是凌乱的出现一些模糊的画面,没有身影,没有场景,没有话语,但却很确定的觉得,是关于外婆的。也许那就是我的回忆吧。

那天在书上看着鲁迅故居百草园的图片,皂荚树下碧绿的菜畦,便也想起外婆曾经在屋顶和门前那一块小小的空地上开辟的小菜园,种着龙眼和木瓜树,当然还有一年四季不同时节各种颜色的蔬菜,有些我也叫不出名字。后来那里要建房子,周围都很热闹,小菜园自然也没有了。

会想起小时候的故居,那时候外公身体还算硬朗。旁边一片粗壮高大的橡胶树林,中间一条羊肠小径。依稀还能记得树林里落叶盖地,比我膝盖还要深,总是要深一脚浅一脚踏过。一穿过小径就是外公外婆自己开辟的小小菜园。每个傍晚,外公都会给我一个他自己编织的竹菜篮,告诉我想要吃什么自己去摘回来。在我记忆里外公很喜欢吃兰豆,常常会特意嘱咐我, 外婆的口味喜好他也记得很清楚。但是这些我也快不记得了。外公外婆在“三反五反”运动和后来的文革里吃过很多苦头,生活是很艰难的。外婆也常常在我面前提起,后来平反了,状况也很差。两人已退休,远离城镇,生活在乡野。稻田炊烟,小院天井,个中平和致远的乐趣,当时不待见,现在反而觉得是梦境。

如今都已经没有了。

搬出好些年了,故居也卖出去了。后来外公去世,加上不顺心的事多了,外婆一下子便老了好几岁,头发似乎也是这两年里全白了,独自拉扯着儿孙,渐见凄凉。嗯,我真怨怒以前的自己,不够懂事。外公在世时,我甚至有点害怕, 不愿意接近这位常年多病且脾气暴躁性情古怪的老人,没有认真的陪他说过一次话。尚未报答他的养育之恩,而如今,竟连自己赎罪的机会都没有了。外婆一天一天的衰老了,一切都在慢慢变化着。

画面的设计 篇4

1、造型是邮票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造型本身是没有特殊意义的, 在邮票影片中运用到的造型, 以及采用的造型的连接方式都是邮票影片创作者在其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巧思, 将一些造型有效的和创作主题结合起来, 构成表现主题的邮票画面。单一的造型在邮票画面构成上并不具备很多意义, 但是在多种邮票画面组合使用后, 就能表达创作者的深思, 是具有独特内涵和意义的。

中国水墨自古以来就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物象的形神, 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来传情达意, 表现画家的内心情感。邮票比较注重神韵, 其中邮票也不例外, 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相似, 以笔墨的粗细、浓淡、疏密、干湿来呈现邮票独特的节奏韵律与美感。 就像邮票中的用墨, 可以说是" 笔精墨简”。在写意画中尤为突出。 所谓画的意境就是画的内涵, 就是画面所给人的感受。 意境激活了笔墨, 而笔墨又创造了意境。邮票以人为表现对象。 邮票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物象的形神, 提出强调刻画出的人物形象要具有" 精”“气”“神”。 在创作邮票作品之前, 画家通过对生活中的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写生中的记载, 为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 对客观事物观察后, 与自身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相融合, 通过笔墨的造型元素把人、物的精神面貌, 气韵, 神态表现在作品之中。

我们知道, 传统的邮票绘制方式, 通常并不太注重明暗对比, 冷暖色调的调和;甚至有时候, 会直接用画布的剩余部分作为整幅图的大背景, 而弱化了对于细节的整体描绘。这样做就好像是在写文章的时候, 就以三大段来分段落。虽然,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错误, 可是, 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有些紊乱, 层次肌理不清楚的感觉。而作为一种艺术方式, 这一点是绝对要避免的。而现代邮票中, 很好地运用了三维技术, 空间弱化的上色方式分清主观体与客观体, 用小块的上色方式来局部的处理邮票画面, 将邮票画面的协调性发挥到比较适当的程度。接受放宽了色彩的配置力度, 更加注重以符号形式表现, 空间配置既有完满的一部分, 又相对空余一部分, 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

2、造型在邮票设计中的地位

造型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设计语言, 是设计者进行邮票设计的构想介质, 造型作为单位审美客体, 邮票设计的创作与创新中造型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发展, 邮票造型也在不断地更新, 对造型进行选择和论证是我们在邮票设计工作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在邮票设计中, 重视对造型多样性的运用是提升邮票设计整体水平的基础。虽然造型在邮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设计者对于造型在邮票设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而在设计中把造型和邮票设计当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分割开来, 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造型与邮票造型的关系

黑格尔在其美学着作中讲到形式美时, 指出第一条形式美规律即是整一律, 也就是形式的统一性。邮票画面的各个部分, 邮票画面形式的各个构成要素, 如果不能显示出内在的联系, 不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是各行其是, 就不可能取得造型的形式美。记得有一幅荷花照, 邮票画面上三朵开放的花, 基本上呈“品”字型相对而放, 而不是相背而放, 这就使人觉得, 它们似有一息相通, 似在情感交流, 不仅引人遐想, 而且给人以整体上的均衡和谐之感。一般来说, 邮票画面构思成功与否, 主要不取决邮票画面的“简”与“繁”。邮票画面形象不论多少, 只要它们血肉相通, 浑然一体, 就能呈现出美。反之, 邮票画面上的各个部分, 若结合得不好, 不能达到真正的有机统一, 即使某一部分的表现力再强, 一般也不能使人觉得这样的邮票画面是美的。

邮票要贯彻好美学, 运用好美学, 最重要的是在的立意和内涵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标榜美的生活、美的追求。一个好的邮票应需要真正理解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最精髓的部分, 准确地把握并开掘每个时代当中, 人的深层心理变化, 深刻地呈现出特定时代中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因此, 在邮票上, 就需要在立意上在内涵上重视美的塑造和追求, 这种塑造美的过程, 其实就是创作者在邮票者与观众的审美互动和交流。在邮票中, 作为创作者, 需要发挥自己对邮票的理解, 做好创作工作, 也要解放思想, 多元化邮票的艺术表现形式, 呈现多元化的美感, 将所有的艺术激情和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释放, 激发邮票者的潜能, 彰显艺术的张力, 彰显美学的魅力, 让欣赏客体在审美感知中, 使邮票形象发生更为充分的审美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我国邮票印制发行组织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 2015.

[2]何琳.方寸之中的文化—中国生肖邮票的文化属性与设计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吕春丽.方寸之间—中日生肖邮票设计特征的异同性分析[D].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3.

[4]王力辉.新中国体育邮票的文化表现与文化选择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5]陈茜.世界博览会邮票设计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2.

​《读句子,想象画面》教学设计 篇5

关于“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一要素,部编版教材在一到六年级的体系中,进行了系统地螺旋上升地编排。从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读古诗句,想象画面”,到本单元的“读句子,想象画面”,再到中高年级的“读文章,想画面”,纵观相关范畴的阅读训练要素,在统编版教材中分布如下——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下

第二单元

读句子,想象画面。

二下

第四单元

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二下

第八单元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三上

第三单元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三下

第一单元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下

第五单元

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上

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四上

第四单元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六上

第一单元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六上

第七单元

借助语文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该阅读训练要素在部编教材出现频率如此之高,在中、低段课文安排出现如此之密,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读句子,想象画面”,指向图像化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中年级的重要能力训练点。

具体到二年级下册这一阶段,“想象画面”需要达到何种程度?

在新版语文课标的任务群3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明确提出:在阅读绘本、儿歌、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学阅读的乐趣,初步体会联想和想象得奇妙。根据怀特海的界定,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儿童发展的浪漫阶段,我们对二年级学生想象画面的质量不需特别苛求。学生想象到的事物数量越多,对画面中事物的外形、状态、细节的描述越丰富细致,越能有层次描述这些想象的事物,则其想象能力越强。对二年级学生只需做第一个层次的要求,可以拓展到第二个层次,对想象画面描述的层次性可不做要求。因此,语文任务群中“初步”的程度是让学生在读完相关词句后,脑海中出现与之相关的图画,能简单描述即可。

如何将文字转化为大脑中的图像?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途径是什么?

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尚浅,对事物的认知存于表象。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更具有广度,不被现实因素所局限。因此,对其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从“读”入手,反复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句意的重要途径;其次需要借助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对未知画面的联结,在生活经验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丰富其想象素材。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入手,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想象”的训练: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从词语入手引导想象

课后题引导学生先听老师讲故事,再朗读这首诗歌,在了解雷锋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再借助课本上的插图共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感。文中使用了许多词组,例如“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弯弯的小路、荆棘”等,可以先从词语开始想象,由小溪到细雨,或者由小路再想到小路上布满荆棘,降低对长句子直接进行想象的难度。

2.《千人糕》——借助图画串联文章,根据想象表达

该篇课文故事具有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插图强调的是局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生活中未知的画面,但学生还需要通过朗读将文章与插图进行对比,获得相关情节发展的依据,以丰富自己想象的内容,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一匹出色的马》——借助画面和句子,提高想象质量:

在反复读文章的基础上,借助图、文等表象累积,引导学生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方面的大胆想象,使所想到的情景等更具有画面感。

4.语文园地二中的“字词句运用”第一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照样子说一说,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这便是对“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个语文要素的尝试运用,也跟本册书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联结。

综上所述,“读句子,想象画面”阅读训练要素可以细化为以下几条:

1.通过朗读句子和文章,理解句意和故事大意,感受到朗读和阅读的乐趣。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简单的词语开始,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丰富自己想象的画面。

3.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形成句子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能够运用口头言语描述其中所包含的事物。

那些温暖的画面 篇6

这是唐朝敦煌千佛洞里出土的一封休妻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离婚协议书,其中有一份这样写道: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想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简单解释,就是男子很宽容地对女子说,既然我们没有缘分,不如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好合好散。离了之后,希望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嫁个更好的人家,离婚后,你三年的衣服、粮食由我供给你……

明明是一封离婚协议书,却写得像一封情书般饱含情意、缠绵悲怆,字里行间充满了理性和祝福。明明是两个人过不到一起要分手,却一步一回头,恍似一场深情而无奈的告别。从这份协议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男尊女卑的一面,看到的反而是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和离婚男子的善良之心。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了大唐子民以其独有的风度和胸襟,把婚离得如此深情款款,即使隔着千百年历史的云烟,这人性的至善至美依然透过重重岁月尘埃的覆盖,释放出高贵的光芒,让人倍感温暖。

胡适说过,要看一个民族是否文明,看三件事: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二看他们怎样对女人,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古人以其温暖的画面、文字告诉我们:善待小孩,善待女子,才能看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据《牛城晚报》)

画面的设计 篇7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的是列宁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利用蜜蜂做向导, 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结构清晰, 学生很容易读懂, 但表达上往往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 特别适合复述训练。笔者首先关注到的是本课的课后习题:【读读想想】我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本题意图考查学生能否通过阅读课文, 跟随列宁捕捉观察到的信息, 分析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整合着将画面再现出来, 感受列宁思考的过程。

笔者思考:从故事的一个环节、一个情境着手开始学习复述, 本课中“列宁是如何靠蜜蜂引路来找到养蜂的人”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复述训练点。我们可以以这道课后练习题为切入口,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将语言文字构成画面, 并通过这个画面来唤醒思维,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 体验列宁的所见、所思, 互动对话, 复述情境。

以下, 我就谈谈本课如何设计并运用画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一、轻叩文字读文构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收集、处理信息,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 可以是在教师引领下, 让学生透过字面, 捕捉、看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

在读通课文, 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列宁和养蜂人, 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出示练习题, 聚焦“引路”。

让学生紧扣重点段落阅读, 在读的过程中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 将文本内容转换成图画, 将被动阅读、机械理解转化为情趣盎然地进行主动追求新知的过程。

1. 一读:放声朗读, 初步感知画面

出之于口, 入之于心, 让学生在放声、反复的朗读中, 文字从无声转换成了有声, 在大脑皮层, 学生的思绪会跟着列宁的所见而前行, 对于文字背后的画面, 有了初步的感知。

2. 二读:紧扣事物, 确定画面内容

师:试着轻声读这一段, 边读, 边把列宁在一路上观察到的景物圈出来。 (生轻声读, 师生互动交流)

根据互动交流, 随机出示图片:小路、花丛、许多蜜蜂、一个园子和一所小房子。重点关注:许多蜜蜂。

通过引导, 紧扣段落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事物, 收集这些信息, 从而确定了画面中的内容。将文字还原成了图片, 使得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有了直观的形象, 有了鲜艳的色彩。同时, 通过图文对照, 既理解了词义, 又积累了量词。

3. 三读:品词析句, 整合画面结构

学生通过自己放声、轻声的朗读, 轻松地读出了文中的事物, 这激发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形成了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教师顺势而导:这些景物, 列宁是在哪儿看到的呢?待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上来简单地摆一摆。为了待会儿能摆对位置, 请你再读第三自然段, 读到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清晰的画面为止。可以在一些重要的信息下作上记号。

师请一生上来摆, 其他小朋友仔细观察, 并说:对照着课文想想, 他摆对了吗?请你找到课文中的理由来点评。

生1:他摆对了。花丛放在路边, 因为课文中说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

生2:园子离花丛的距离应该可以再近一些, 因为课文中写的是附近。

师:哦, 附近就是指离得———不远。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旁边”, 进行构图。

通过学生边读课文边摆位置, 经过自主、反复的默读、作记号, 对段落中一些方位词———路边、附近、旁边加以了解关注, 并对每一句话进行细细品读、剖析,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理清事物之间的位置, 整合画面的结构。同时, 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 对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句再次进行了理解、内化、运用和表达。

当然, 这里从“文字”到“画面”的还原, 是指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 通过自主的阅读、叩问、感知、想象、发现所看到的画面, 并不一定是作者所看到的画面, 更不一定是教师所想的唯一的画面, 而是学生本能的、直觉的、主动的理解与思维, 是未经处理的、原生态的。比如, 花丛可以在路的一侧, 也可以是路两边都有, 只要有自己的理解的画面, 都是正确的。

纵观整个过程,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呈现了以下流程:

教师的导:引领目标———提供方式———启发点拨———组织讨论———评价完善。

学生的学:目标确立———全程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矫正。

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 这是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过程, 把故事读“活”了, 读“真”了。如此, 将课文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 甚至是每个标点, 乃至每句、每段话都读活了, 只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鲜活的画面, 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二、亲历情境激活画面

读文构图,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阅读, 整合信息, 还原了画面, 达到文中有图之境界, 进一步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此时, 我们可以借用画面场景作为切入点, 以所构之图来解读文本, 激活画面,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浮现在学生“眼前”, 使之直观化、具体化、显性化, 让学生亲身经历当时的情境, 来唤醒思维。

师:发现没有, 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都是说列宁在看, 这列宁的看可不是简单的“看”, 他是边看边想, 他在思考什么?让我们跟着列宁, 一起从小山上出发吧!

教师边点板贴画边引说, 在不知不觉中,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一想】:列宁一边走一边看, 这时, 发现路边有一些——— (生:花丛) , 花丛里有——— (生:许多蜜蜂) 。看到这儿, 列宁想———

生1:这些蜜蜂可能是养蜂人养的。

生2: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蜜蜂, 会不会是有人养着的呢?

生3:这些蜜蜂也许是从养蜂的人家里飞出来的吧。

师:可能、也许, 看到了蜜蜂, 我们也在想、在猜测, 咱们的孩子用词多准确呀!总之一句话, 这些蜜蜂和谁有关?———生:养蜂的人。

【二想】:让我们随着这些蜜蜂继续往前走。仔细观察, 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 (生: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 园子旁边——— (生: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 列宁又想———

生1:这就是蜜蜂的家吧!

生2:蜜蜂肯定是住在这房子里的人养的。

生3:我要找的养蜂人一定就住在那所房子里。

【三想】:观察、思考是不是正确, 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此时, 列宁又想:———

生:幸亏我留心了那些蜜蜂啊!

生:看来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

生:我还真得感谢这些蜜蜂啊!

师小结:同学们, 列宁正是用眼睛看, 用脑筋想, 跟着蜜蜂去找养蜂的人。 (整合板书, 画上箭头)

黑板上一幅普通的组合画面, 经过学生形象化的想象思维, 变得生动起来;原本平实、朴素的语言, 经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表述, 变得鲜活起来, 彰显了个性阅读, 丰厚了画面。

根据语言的表达、画面的描绘,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 通过想象、体验, 在各自的头脑中有了各自思维的亲身经历, 也就是赋予了这段文章以新的生命。学生通过各自的直观感悟,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体会进行思维, 创造性地感受、解读了文本, 这就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见列宁之所见, 想列宁之所想”, 甚至是“见列宁之未见, 想列宁之未想”。

三、互动对话复述情境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设计, 基本达到了如下效果:

“读文构图”———随文观察, 提取、整合信息, 理清了课文线索。

“亲历情境”———随文思考, 体验、感受场景, 唤醒了思维层面。

此时, 复述“列宁是如何靠蜜蜂引路来找到养蜂的人”的过程已经水到渠成。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复述的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 灵活自由地表达。

1. 回归课文

首先, 让学生再回归到课文的语言, 通过自读、同桌推荐读、合作读等形式, 细细咀嚼、回味语段的描写, 为后面的复述作铺垫。为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借此规范语言。

2. 借助画面

通过一次次地与课文对话, 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画面。在复述时, 可以让学生先借助黑板上的画面, 根据画面所展示的景物、方位, 如花丛在路边, 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房子在园子旁边等,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当时的情境, 有序地表达。

3. 体验尝试

学生先自己试讲, 同桌互讲, 学习小组内试讲, 人人参与。在尝试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言, 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 可逐渐脱离画面。

4. 互动点拨

在试讲的基础上, 进行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复述, 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点拨。如, 要抓住关键性的情节:列宁是在边走边看、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 在复述的时候不能漏掉这一点, 要交代清楚;花丛、蜜蜂、园子、房子是按顺序逐一发现的, 不能调换;路边、附近、旁边等方位词也要讲述准确。主要内容要详细地讲, 次要的可以讲得少一些。

当然,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把故事中没写出来的列宁心里的想法讲进去, 这样就能讲得更加生动形象。

更精彩的复述, 可以有一定的语气语调, 可以讲得声情并茂, 把故事的画面再一次展示在听者的脑海中。

5. 提炼方法

复述一个情节,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步骤方法:看图———试讲基本过程———思考人物想法———组织语言———生动复述。

6. 情境复述

我们还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复述, 再次感受列宁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如: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从莫斯科回来了, 听说了这件事, 怎么也不敢相信列宁能靠着蜜蜂引路找到养蜂的人。列宁会怎么把过程讲给他听呢?在两个角色的对话中复述当时的情境。如此, 使得复述更加充满情趣, 学生会对复述更加兴趣盎然, 乐于表达。

四、结语

核电厂主控室画面设计研究 篇8

核电厂主控室是核电厂运行的控制中枢, 是人机交互行为发生最多的场所, 这里配备了监控电厂运行状态的控制系统, 自动化程度很高, 人机界面设计十分复杂。数字化技术被引入主控系统之后, 主控室人机界面发展为以计算机工作站为主, 具备更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主控制室的信息显示内容和显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首先, 操纵员通过计算机显示器和大屏幕显示就能方便、快捷地对核电厂信息进行监督和控制[1];其次, 模拟的系统运行状态被量化为系统运行参数直观地显示在人机界面中, 操作人员只需操作计算机, 就可以轻易对不同的数字信息做出相应的动作响应, 配备的告警系统能够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核电厂运行时发生的异常情况, 保障核电厂处于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因此, 对数字化人机界面进行科学合理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数字化画面又是人机界面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因此画面的可靠性、安全性尤为重要。

2 数字化画面设计及布置的基本原则

2.1 画面设计基本原则

数字化画面主要完成对核电厂工艺系统的流程操作/监视、主设备跟踪、总体规程监测、多系统特定功能执行监控、定期试验监控、值长/安工巡检监控、电厂总体状态监控、事故规程监视和操作、安全参数监视等工作。为了满足反应堆安全和运行目标, 一般采用以下数字化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

1) 简洁:显示画面应尽可能简单、清楚、易于理解, 画面涵盖操纵员所关注的主要信息;

2) 灵活和高效:运行参数应可以以多种显示方式, 如模拟图、参数表、趋势曲线等, 以适应不同的监测目的, 调用任一幅画面的点击次数应尽量不多于3次;

3) 一致性:整个人机界面设计要保持设计风格一致性, 包括图形元素、标志符号、颜色、闪烁的使用应保持一致, 符号和标注文字的大小应保持一致;

4) 美观:注意颜色的选用和色彩搭配, 保证显示画面清晰, 避免视觉疲劳。

2.2 画面布置基本原则

在画面设计过程中, 采用以下的原则:

1) 在所有画面上, 图形对象的相对位置要保持一致, 特别是要与大屏幕显示画面上的相对位置一致。例如, 在系统画面中, 如果稳压器的喷淋阀位于稳压器的左侧, 那么在操作站的显示画面中, 该喷淋阀也应该处在相同的位置;如果一个回路中的三条管线是按照一定顺序垂直排列的, 那么在操作站的显示画面中, 这些管线的排列方式也应该相同。

2) 当几个不同的画面中包含同样的设备时, 这些设备在不同画面的相对位置尽量要保持一致性 (例如, 在常规岛画面中, 蒸汽发生器位于左侧, 在核岛画面中, 蒸汽发生器位于右侧) 。

3) 尽量减少管道拐角和管道交叉。在必须交叉的情况下, 没有连接的管道需要跨越表示;主要管道和设备优于次要管道和设备, 水平方向管道优于竖直方向管道。

4) 根据运行经验和习惯, 对象位置的选择尽量应该符合流体从左至右, 从上至下的流动方向 (特殊情况除外) , 在可能引起混淆的地方应添加箭头来标明流向, 主工艺管线占据画面的中间位置。

5) 为了保证显示画面的可读性, 对象之间应该有充足的空间。

6) 画面连续性, 当同一个流程的功能被划分在不同显示画面中时, 应该保证视觉效果的连续性。设计中可以保持画面之间部分重叠, 同时采用合适的动态导航链接。对于较重要系统的重要设备可以保持部分重叠。

3 画面显示的应用

3.1 数字化画面设计的分类

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 数字化画面按核电厂功能进行划分, 建议分为以下几类:

1) 系统画面

主要包括系统功能、主设备跟踪、预定义趋势显示等3类系统画面。系统画面以工艺系统的流程图为基础;主设备跟踪用以系统画面上主设备的详细跟踪;预定义画面表示各系统预先定义好需要在画面中进行显示的信息。

2) 规程用画面

该类画面用于某段总体规程操作时, 执行所需的监测, 或是完成总体规程中某些综合操作。

3) 主功能跟踪画面

该类画面用于在单系统或多系统完成某一特定功能时执行所需要的监控。

4) 定期试验画面

该类画面用于定期试验时执行需要的监控。

5) 辅助监视画面

该类画面包括值长/安工巡检时所使用的画面。

6) 大屏幕画面

该类画面主要用于显示电厂的总体状态, 分为核岛、常规岛、电气和重要参数显示等几部分。

7) 防火分区画面

该类画面用于监视和控制火灾。

8) 事故规程相关画面

该类画面用于某段事故规程操作时, 执行所需的定期监视或用于完成事故规程中某些综合操作。

9) 逻辑分解画面

该类画面用于某一综合逻辑的逻辑分解功能。

3.2 数字化画面的元素

画面上的元素主要包括:

1) 设备 (阀门、泵等) ;

2) 管线;

3) 数字显示;

4) 各种设备控制器;

5) 信息显示;

6) 导航。

画面上的元素按是否有操作来分, 通常又可以分为:

1) 可操作的动态元素:可以进行操作和控制。

2) 不可操作的动态元素:可以显示状态信息, 但不能控制的元素。

(1) 数字指示符 (画面中模拟量值的显示) ;

(2) 开关量指示符 (显示区域中开关量信号的触发显示, 例如, KS和SN等) 。

3) 无操作的动态显示元素:不能进行控制操作的元素。

4) 静态显示元素:表示显示区域中不可操作也无状态显示的元素。

工艺流程图中按不同的特点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线宽的管线类型:

1) 主工艺管线 (包括主管道、主要供电管线等) ;

2) 次工艺管线 (旁通、冷却/加热工艺管线、次电气进线和出线) 。

画面中其他元素也应用在不同的场合, 分别用以实现所有画面的相关功能。

3.3 颜色应用

1) 背景颜色

在人机界面的背景设计选用灰色, 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A) 选用灰色的背景有助于操纵员提高注意力, 减缓视觉疲劳;

B) 灰色的背景和动静态形成色差对比, 能够达到加强视觉识别能力、提高分辨力的目的。

2) 静态物色彩

不同工艺介质的管道分别采用不同颜色给予区分;设备标注文字等都有各自固定的颜色。

3) 动态物色彩

设备的过程变化都有不同的颜色予以区分, 并且当设备处于不同的状态, 也会有相应的颜色进行区分。[2]

4 具体画面设计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4.1 画面设计所需的参考文件

根据根据画面设计、布置的原则, 需要根据以下输入/参考文件为上层输入, 设计数字化的人机界面:

1) 系统流程图图;

2) 电气单线图;

3) 系统的工能, 特性, 设备说明, 运行参数;

4) 逻辑图、模拟图、IO清单、设定值手册;

5) 画面显示设计技术要求;

6) 系统画面编制规定;

7) 功能图 (开关量部分) 制图细则;

8) 功能图 (模拟量部分) 制图细则。

4.2 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在系统画面的具体设计过程中, 遇到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

1) 一、二层功能块是否匹配;

2) 画面布局是否满足人因导则;

3) 图符元素的设计是否满足操纵员的操作习惯等。

5 结论

电厂主控室画面设计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在对人机界面的设计及优化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同时通过操纵员的经验反馈发现画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利用操纵员的经验以及实际的操作习惯, 对主控室画面进行修正及优化, 为画面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敏.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研究[D].南华大学, 2013, 5.

画面的设计 篇9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以下简称《理论》)将多媒体画面语言视为一个系统,并且认为,构成“画面语言系统”的元素,和构成“画面艺术系统”的元素是相同的,二者区别仅在应用上:前者用于认知,后者用于审美[1]。构成系统的这些元素分别属于“媒体呈现”和“画面组接”两个范畴,其中“媒体呈现”范畴可以采用四种媒体类型:

静止画面(图):图形、图片(包括主体、背景以及色彩等属性)。

◊运动画面(像):动画、视频(包括主体、背景以及色彩等属性)。

◊文本(文):文本(主体,包括文字的背景、运动以及色彩等属性)。

◊声音(声):解说(主体,包括声音的背景:背景音乐、音响效果)。

“画面组接”范畴可以采用两种功能类型:编辑功能、交互功能(包括特技、菜单、热区及超链接等)。

在《理论》中,将这些元素称为“基本元素”,认为它们的演变是要受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即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规范的。正是这些语法规则,规定了画面语言中众多基本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画面语构学的研究工作,实际是按照该《理论》的思路进行的。

“两个层面”和“三个界定”

按照《理论》的思路,可以将该理论的要点概括成“两个层面”和“三个界定”,即在理论和接口两个层面上,分别对基本元素、视(听)觉要素和艺术规则三个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1.理论层面上,对四种媒体类型的界定是统一的,旨在维持《理论》的完整性。

基本元素:(客观上)呈现在画面上,(主观上)对视(听)觉形成刺激的所有元素(基本元素是客观的,又称为“显性客观刺激”)。

视(听)觉要素:(客观上)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演变,(主观上)这些演变在视(听)觉效果中产生了“新质”(视听觉要素也是客观的,又称为“隐性客观刺激”)。

艺术规则:(客观上)规范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演变(即规范视听觉要素),(主观上)这些演变在视(听)觉效果中产生了“亮点”(“亮点”是赏心悦目知觉的俗称,指和谐、有序的“新质”。这样的“新质”只有遵循艺术规则的隐性客观刺激才能产生)。

换句话说,基本元素在画面上的演变,如果遵循了艺术规则,就会出“亮点”,反之,就会出“败笔”。这一结论便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它在语言学领域的意义是,明确了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在建立画面语言结构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在美学领域的意义是,首次揭示了画面艺术产生美感的内在机理。

2.接口层面上,再将这三个概念的界定细化,旨在分别与上述四类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接轨。详细介绍如下。

①引入“动静”和“形义(或音义)”两个参数。

《理论》中的四类媒体是用这两个参数划分的。分两步讨论。

第一步,定义动态、静态媒体和形象、抽象媒体:

◊动态媒体(如图像、解说):媒体表达的意义存在于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之中。

不同的运动、变化代表不同的意义,停止变化则无法表达意义。

◊静态媒体(如图形、文本):意义的表达与基本元素的运动无关。运动并非表义的需要,而是出于认知或审美的需求。

◊形象媒体(如图像、图形):意义的表达与形有关,以形传义。

◊抽象媒体(如文本、解说):意义的表达与形、音无关,形(音)和义是分离的。

第二步,再由动态、静态媒体和形象、抽象媒体,来划分上述媒体呈现艺术中的四种媒体类型:

◊静止画面(图):指静态、形象媒体。

◊运动画面(像):指动态、形象媒体。

◊文本(文):指静态、抽象媒体。

◊解说(声):指动态、抽象媒体。

②细化四类媒体基本元素的界定。

界定基本元素的细化,是按先“动静”、后“形义(或音义)”的顺序进行的。

先界定动态和静态呈现的基本元素。静态呈现的基本元素包括(图、文)形态、属性、(配合或主从)关系、字义(图义含在形中),动态呈现的基本元素是指,使静态基本元素产生运动(变化)的技术手段或运动方式(变化形式)。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图、像、文、声四类基本元素的界定进行细化。

◊(静态)静止画面(图):图形(面、线、点)、属性(色彩)、空间(包括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和主体、背景之间的主从关系)。

◊(动态)运动画面(像):运动镜头、景别组接及软件制作等技术手段。

◊(静、动态)文本(文):字形(字体及其特征元素)、属性、空间、运动、字义。

◊(动态)解说(声):语音(音色、语调、速度等)、音义、关系(包括与图文的配合关系和与背景音乐之间的主从关系)。

经过这样处理以后,《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便可通过“接口层面”与四类媒体呈现艺术接轨了。

③细化四类媒体视(听)觉要素的界定。

界定视(听)觉要素的细化,也是按同样的顺序进行的。

先界定静、动态的视(听)觉要素(听觉要素没有静态呈现)。静态呈现的视觉要素是指画面上基本元素(形态、属性、背景)的变化、布局、搭配;动态呈现的视(听)觉要素是指,在产生运动(变化)技术手段中运用的技巧。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图、像、文、声四类媒体视(听)觉要素的界定进行细化。

◊(静态)静止画面(图):图形(属性、背景)在画面上的变化、布局、搭配。

◊(动态)运动画面(像):在运动镜头、景别组接等技术手段中运用的技巧。

◊(静、动态)文本(文):静态呈现字形(属性、背景)的变化、布局、搭配,动态呈现字形(属性、背景)的变化技巧。运用字义的技巧。

◊(动态)解说(声):语音(音色、背景音乐等)变化、配合的技巧。运用音义的技巧。

经过这样处理以后,《理论》中的视(听)觉要素,便可通过“接口层面”与四类媒体呈现艺术接轨了。

④细化接口层面的艺术规则。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或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是通过两条途径形成的:—是借鉴传统艺术规则,但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二是按照多媒体教材的需求,从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提炼。

前者明确了它和传统艺术规则的关系,即“借鉴”,而不是“照搬”!例如,借鉴平面构成中的“均衡”规则,但是已将其延伸到了运动画面之中,如时间均衡是指画面间的“跳转”与“返回”;又如,背景艺术中的“不喧宾夺主”规则,不仅对于图和文,而且对于视觉和听觉领域都适用,等等。因此,应该将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视为跨艺术领域的规则,它规范的是美术、摄影、动画、影视等多个艺术领域中基本元素的演变。

后者规定了它的运用必须按照《理论》的思路进行,即艺术规则规范的,是上述四类媒体基本元素的演变(即视听觉要素),或者是交互功能的运用。提炼艺术规则的过程是这样的:通过大量多媒体教材,收集有“亮点”的画面,对其上的基本元素演变进行分析,概括出一些抽象的规则,再将其归类,以形成不同方面的艺术规则。

“3+5”规则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多媒体面画艺术规则”,共8个方面[2],基本上能够满足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

可以将8个方面的艺术规则视为“3+5”的结构,其中基本规则包括3个方面,另外再配上5个具体方面的规则。

1.3个方面的基本规则。

只有关系到多媒体教材(或画面)全局性的肯定或否定,并且可以覆盖画面语言整体的那些艺术规则,才能算作“基本规则”。这就是说,设计一个多媒体教材(或画面),只要在这3个方面遵循了艺术规则,就应该基本肯定。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画面语构学,而且适用于画面语义学和画面语用学。这三个方面分别是:

①“突出主题域(或主体)”艺术规则。

“主体”是对画面上呈现的内容而言的,一般指某个(或某些)具体的实物、人物、关键词等有形对象。“突出主体”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画面上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个教材(或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许多画面呈现出来的。“突出主题”不仅要求在这些画面上突出主体(这些画面上的主体可以相同或不同),而且要求这些画面适当配合,把该教材(或知识点)的教学内容交待清楚。

多媒体教材中用于“突出主体”的形式是很多的,除用异形、异色、异质等方式使其引人注目外,还可对主体进行精美制作或突出造型,使其与周围环境的反差扩大,达到吸引观者视线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主体在画面上呈现的位置,最好将其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比较明显的位置,以减轻视觉疲劳。

②“媒体匹配”艺术规则。

“媒体匹配”有两方面含义,即选用媒体的依据,一是要与学习对象匹配,二是要与专业内容匹配。

由于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不同,画面上媒体的选用和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小学生和大专生的课件中,文与图的比例、色彩运用的比例、动态呈现与静态呈现的比例、侧重内容还是侧重形式等,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于学科门类太多、太杂,一般很难回答“什么专业内容应该用哪些媒体表现”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即“哪些媒体,适合表现哪种专业的教学内容”。于是,一个“媒体与专业内容匹配”的问题,转化成了“探讨各类媒体的优势和用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动画、视频、图形、文本、解说等,或者动态、静态呈现的媒体等,只要将这些媒体的优势和用场搞清楚了,那么对于每一门课,只要按照这些媒体的优势和用场套用,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选用媒体要与专业内容匹配,不仅要强调“选”,而且要强调“用”。按照教学内容选择媒体时,关键词是“选准、选够”;而当已选的各类媒体在画面上呈现时,关键词则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由于多媒体艺术中能够选用的媒体比任何传统艺术都多,这是一种潜在的优势,选用得好,多媒体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反之便浪费了资源。

③“有序变化”艺术规则。

对“有序变化”,应按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变化是基础;其二,对变化的规范是关键。这是概括了所有传统艺术规则(美术、摄影、动漫、影视)得出的结论。

首先,画面的美产生于各种变化的形式之中,包括静态的空间布局变化形式,也包括动态的运动变化方式。一成不变就会显得死板,缺乏活力。因此变化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但是,无序的乱变,或者显得杂乱,或者使人感到生硬,甚至难以接受。所以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形成了规范各种变化形式的艺术规则,如平面构成中的对比、均衡、变化艺术规则;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调和艺术规则;版面设计中的分割与搭配的艺术规则;影视领域中镜头组接的蒙太奇艺术,等等。在《理论》中,将这些领域的艺术规则统一地视为规范各种变化形式的“度”。因此,与传统艺术接轨的细化工作可以这样进行:将某个传统艺术规则视为一类“变化形式”,界定该类“变化形式”中的基本元素和视(听)觉要素,再将该艺术规则定位在由基本元素向视(听)觉要素的演变上即可。

3个方面基本规则已经覆盖了“图”的静态呈现和动态呈现,可以将三者的关系概括成“一主两翼”:“媒体匹配”和“有序变化”规则分别为传递知识信息和传递视(听)觉美感提供了具体的保证,而“突出主体(主题)”规则则为两个“传递”明确了指导思想。因此,如果设计一个多媒体教材(或画面)考虑了这3个方面的话,则该教材的整体质量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2. 5个具体方面的艺术规则。

5个方面艺术规则从三个角度补充上述基本规则,旨在使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规范更加完备,满足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这些角度分别是,“图”的属性和背景:对图的属性以及图与背景之间关系的规范;文本和解说:对文字语言的形、声在画面上呈现的规范;交互功能:对导航、互动教学方面的运用进行规范。

①属性和背景方面的艺术规则。

《理论》对“图”的属性和背景进行了新的界定。

在图的属性中,只有色彩算作基本元素(肌理和影调可视为由形态、光等基本元素演变产生的新质,将其归到视觉要素中)。在多媒体教材中,色彩可以作为认知对象或审美对象的属性,也可以作为教学工具或手段,因此对它的选用要适应视觉习惯,满足审美的心理需求,或者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了平面构成中将“空间”视为一类基本元素的观点,但是进行了新的界定:“空间”表示在画面上呈现,并对视觉形成刺激的一些“关系”。在多媒体画面上存在两类关系,分别遵循不同的艺术规则。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配合关系”,遵循的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艺术规则;主体与背景之间的“主从关系”,遵循的是“不喧宾夺主”的艺术规则。

②文本和解说方面的艺术规则。

文字语言不同于“图”,它们的形、音、义三者是分离的,因此需要对文本(形、义)与解说(音、义)分别进行规范。

“屏幕文本”(Text On Screen,TOS)是在《理论》中引入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强调它与书本上呈现文字(即“书本文字”)的区别。

在多媒体教材中,可以将屏幕文本的艺术规则概括为两类:静止画面和运动画面的艺术规则,既适用于图形,也适用于字形;鉴于屏幕文本毕竟源于书本文字,需要针对其特殊性另加三条,即“适配性、艺术性和易读性”的呈现三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在三原则中,易读性是底线,其要求有两点,即不仅要在画面上能看清字,而且要求久看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为此,将书本教材搬上屏幕变成多媒体教材,需要改编。

解说只能动态呈现,而且没有形态(只有声音)。与屏幕文本类似,“解说”艺术规则也是由通用规则和专为解说制定的规则两部分组成的。

屏幕文本和解说的艺术规则,都是用来规范它们的视(听)觉要素的,因此,只有对它们基本元素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深刻理解这些艺术规则的内涵。例如,由于屏幕文本的字义和解说的音义也是基本元素,因此应该将运用文字技巧的规则(即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列为艺术规则之中。

多媒体教材中的声音媒体除解说外,还有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后者属于背景范畴,遵循背景艺术规则。

③运用交互功能方面的艺术规则。

以上4个方面艺术规则,通过规范动静态、图文声色等媒体在画面上的呈现,旨在将视觉、听觉和表象、概念等认知渠道充分利用起来;而“运用交互功能”艺术规则则是属于教学策略范畴的,旨在使画面上呈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最佳的运用。

在多媒体教材中,交互功能主要以手控形式用于导航和互动教学中,其特点是,为学习者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切入的环境。

运用交互功能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和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前者指对学习者(手控)参与程度的限制,取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智能化水平,可以用“智能度”指标来衡量:学习者操作越主动,智能度越高。后者指运用交互功能时对画面艺术呈现的影响,取决于课件(网页)设计的艺术化水平,可以用“融入度”指标来衡量:越是只感到操作该课件方便,而察觉不出交互功能在画面上的痕迹,融入度越高。

显然,在多媒体教材中设计交互功能,需要遵循的艺术规则是:

◊尽可能提高交互功能的“智能度”,使学习者感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尽可能提高交互功能的“融入度”,使学习者只感到操作方便了,却察觉不出交互功能的技术支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采用了交互功能,就能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课件中的教学内容、习题、答案以及选择答案后转移的去向等,都是教师设计时安排的,如果交互功能的“智能度”较低,学习者只能按照课件(即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选择答案、转移到预置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件,虽有“交互功能”和“学习者参与”,仍属“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范畴。由此明确一个重要概念:只有设计智能度高的交互功能(即计算机能够满足学习者主动提出的要求时),才能用来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多媒体教材的知识是以画面形式呈现的,或者说是用“画面语言”写成的。随着信息化教学日益常态化,多媒体教材的制作与使用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的问题日渐凸现、亟待解决。早在2002年,游泽清教授就在本刊率先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概念。十年磨一剑,他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课题团队和研究生,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这十年,他们曾误入歧途、也走过弯路,但他们从未放弃,从深入进行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到终有灵光一闪,从点滴概念的明晰到学科体系的建立,今天,“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终于系统、完整地与读者见面了。本刊将分四期,按“画面语用学”、“画面语义学”、“画面语构学”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诞生过程”的顺序详加介绍,让多媒体教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制作与应用更加有序、规范,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游泽清.认识一种新的画面类型——多媒体画面[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画面的设计 篇10

关键词:创新,背景,画面,色彩

经过近三年的小学美术教学,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缺乏对画面背景的刻画。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会把老师要求的主体对象描绘得生动细致。 但是,这样的画面有时还是会给人一种 “未完成”的遗憾感。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问题主要体现在画面背景的空缺,一旦画面主体物集中在画纸中心并且稍小一点,旁边大量的空白就马上给人以还没有画完的感觉 ( 如图1) 。

针对这个问题,我找到几个不同班级里不约而同出现这个问题的孩子,询问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 “老师,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画背景,而且我怕画了背景以后画就不好看了。”听了他们的回答后,我感触很深,因为,在课堂上确实出现过不少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要求下增加了背景,由于方法不对,通常会导致两种效果: 一是色彩、图案太过凌乱、 繁杂,使画面显得 “花”,主体模糊被背景掩盖下去不再突出; 二是图案空洞、牵强,对于画面效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提升烘托作用。那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添加背景的方法呢?

经过思考,我在上 《艺术》 四年级上册的《森林小卫士 》时重点讲 解背景的添加。如何让孩子们自然地了解背景添加的方法成为了我关注的重点。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2]所以,我考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设立情境,自主学习, 首先,我提出了问题: “你觉得啄木鸟适合什么 样的环境?”——— “森林! ” “湖边! ”同学们都响亮地回答我。 “老师,我觉得可以是幻想的背景。” 一个同学明亮而与众不同的回答吸引了我, “哦? 幻想的背景? 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背景呢?”“就是不同的图案、色块组合起来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 接下来,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帮一帮老师,将这几幅画添上你们觉得合适的背景。”我一边将提前准备好的啄木鸟图案贴在黑板上,又用粉笔画了几只啄木鸟,一边在电脑屏幕上播放有关森林和湖边的图片。而所有的同学都高举着手想要上来展现自己觉得恰当的背景。无论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台下的孩子,都欢快地展示着自己的想法,课堂顿时热烈而充满了欢乐。不过,有的学生的习作上仍然出现了稍显凌乱的画面背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热切地想画出带有奇幻色彩的背景,想要用星星或者彩色的线条布满整个画面,而这样就会在造成主次关系不明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注意添加的星星或者其他小装饰的疏密、 大小排列关系以及色彩关系就可以解决了。孩子们喜欢热烈而丰富的色彩,他们的用色大胆往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惊讶,这也是儿童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把这些色彩大胆地运用在画面的主体部位上,背景的色彩则比主体物简单一些,这样就可以起到烘托主体、丰富画面的作用,也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大胆创作。这些问题似乎不太好理解,但是在孩子们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探索下, 通过我们的共同思考和努力, 《森林小卫士》的画作终于出来了 ( 见图2) 。最后,同学们又将自己以前的一些感觉背景没有添加完整的画面,按照这一堂课上学到的方法再来修改 ( 见图3) 。

这一次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教导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如何添加背景、完善画面而设计的,我发现教师一味地强调让孩子们增加背景,只会增添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让他们无所适从。加什么,怎么加,都是孩子们在绘画时经常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这一次的课堂教学尝试,我得到了如下启示:

( 1) 在改善画面的问题上,不应该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孩子们去做什么, 而是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从 “不懂改变”转为 “自主改变”。

( 2) 在如何添 加背景的 问题上, 不知道加什么时,首先引导他们从主体环境入手,遇到不知道怎么画的背景时,可以多看一些图片来学习,或者采用彩色几何图形、线条、色块的方式。 如何防止凌乱的色块、线条呢? 主要就是分清主次,主体部位的色彩可以大胆而丰富,背景的色彩则简单一些,同时注意装饰的疏密和大小排列问题。

画面线条的构成 篇11

摄影画面的线条节奏,往往是从最简单的重复节奏开始。重复式节奏要求至少要有三个同类属性的物体,以相同的间隔有规律的重复出现两次。除了简单的线条对画面进行组合外,还可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一组物体作为一个组合而重复出现。运用重复式节奏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活力,还可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拍摄时可先寻找有重复感的形体,通过拍摄角度、构图或反差的控制来加以突出。

交替式

交替节奏是重复式节奏的另一种形式。它之所以区别于重复式节奏,是它的节奏形式有所变化。在交替节奏的形式中,它必须有两个以上不同属性的物体相互交替地出现。它允许线条造型有更多的变化,诸如物体形状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等等,这种线性的韵律变化,增加了画面的灵活性与多样感,减轻画面的单调感,产生更加丰富的形式感。

在左下方的图例中,作者以俯视的角度,将地面的线与人物的点有机地组合在同一画面中,产生了很强的形式感,构成了一幅活跃的几何图案。

辐射式

辐射性节奏是线条由中心向四周扩散,或是由周边向中心汇聚的一种韵律造型。这种造型通常是从一个中心辐射开来,有时这种辐射也伴随着交替和渐变。它的形态和节奏不仅存在于自然生态中,也与我们周边生活的景物密切相关。在摄影创作中,摄影者也常常在具有辐射节奏的景物前,采用对称构图方式,并利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向中心点汇集。辐射式构图的节奏感及透视效果具有较强的张力,很容易抓住观者的视线。

随意式

随意式节奏的线条有各种各样,它们都以特有的方式奇妙地反复着,波浪式地进展着,并且不时地在改变着它的方向、速度或形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有着不被任何粉饰的自然的形态,它有着自然的生机和线条的美。这种节奏,大多表现寓意深刻的主题,抽象和含蓄又使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和幻觉感受,有着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渐变式

节约的画面 篇12

老师傅身上的工作服很旧了, 根本上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上面还缝有几个灰白补丁。这针线活儿肯定出自师娘的手, 细细的, 像一串圆溜溜的点。虽然工作服很旧, 但是洗得非常干净。

在检修完工的工地上, 老师傅将散落一地的螺母和螺杆按照尺寸一颗颗拧在一起, 分型号装入纸盒, 再放进工具箱, 又将那些短铝线、钢丝捡起来擦干净后装进电工包, 才和同事们撤离了现场。

检修后, 老师傅没有倒汽油洗手上的油污, 而是捡别人蘸过汽油擦过手的皮纸擦手, 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瓶子, 轻轻倒出几颗平时收集的肥皂粒, 洗手、洗毛巾。

台架上, 老师傅弓着腰, 左手端着一盒黄油, 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沾一点儿抹在螺丝上, 从上到下, 从里到外, 抹得那样均匀, 哪里稍微多了一点儿黄油, 他都会轻轻地刮下来, 汇集到盒里。

站区大道的台阶上, 老师傅将一张张旧砂布打开铺平放在太阳下晾晒。等潮湿的砂布变干、变硬后, 再收集起来, 才坐下来从布袋里取出饭进餐。

老师傅眯着眼睛, 看到路边有东西被太阳照得亮晃晃的, 于是走过去, 弯腰捡起来, 原来是一颗用过的已经变形的弯钉子。他并没有顺手丢在地上, 而是用手抹干净, 放进了口袋。一路上, 他捡了几颗这样的钉子, 都当作宝贝擦干净装进了口袋。

都到了下班的时间, 老师傅还在加工车间清扫地面。只见他蹲下身子, 用手抓来抓去, 把那些角铁粒、焊条头、断锯片分捡开, 倒进一个木盒子里, 之后才把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倒掉。当他听到一声金属声, 找了好久, 又找出一节断锯片。

打扫老办公室的时候, 老师傅将地上的纸张和纸箱折叠整齐, 将那些不要的包装带和一节节的棕绳也打卷捆紧, 一直到没有东西可收拾后, 用长扫把清除高处的蜘蛛网, 洒点水后把地面清扫干净。屋子虽陈旧, 打扫后还是亮眼的。

后来, 老师傅要退休了, 在他办理交接手续时, 叫来站长和保管员, 把这么多年收集的废品交到站里。站长说, 这是他自己收集的废品, 归他个人处理, 但是老师傅坚决不答应。

老师傅的坚持让站长改变了做法。在他走后的第二天, 站长叫来保管员, 和同事们一起把这些废品搬到车上, 拖到了废品收购站。没想到, 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废品过秤后竟卖了3 000多元。下午, 站长和保管员专程到老师傅家, 要把这笔钱送给老师傅, 但是老师傅前一天就进城了, 租住他家房屋的亲戚递给了站长一封信。

回到站里, 站长打开信, 念给同事们听:“其实我收集这些废品, 不是为了据为己有, 我要把它们攒到我退休时交给站里。它们本身就不是我的私有物品, 只是我先好好保管一下, 再物归原主。站里处理后, 可作为公费用, 也可以用到同事们的头上, 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愿望, 也算我为站里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站里越来越好, 祝同事们的工作一帆风顺, 生活美满幸福。”

上一篇: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下一篇:Or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