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画面

2024-10-24

电视画面(共12篇)

电视画面 篇1

电视作为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的媒介, 具有复合性、兼容性的特点。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必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类元素, 将多元符号按照一定的意图合理地组合成立体交叉的“视听语言系统”, 才会深化和拓展传播容量。电视新闻语言是以视听语言为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的, 视听语言是依托人类的视觉与听觉, 以声音与画面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作品的基础, 是视觉符号之一, 与其他符号元素相比, 它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语言或第一要素, 没有画面, 就没有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特性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把不同景别, 连续活动的图像剪辑组接在一起, 形成一句句有视觉形象的特殊语言, 用来叙说新闻, 反映现实, 形象地为观众传递一种确定的信息。 (1) 这种由一幅幅图像构成的有着生动外表形态和丰富内涵的专业语言, 自身具有丰富的特性, 通过镜头语言的真实性和视角的潜在性的特点以达到完整讲述新闻故事的目的, 再通过画面编辑产生影喻和联想, 深度报道和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镜头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 电视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画面真实。电视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电视画面的真实。电视新闻镜头的真实性指利用画面的亲近性、即时性、直接性给观众造成更接近客观真实的心理效果画面镜头是电视新闻主要的叙事方式, 它给接收者们提供了接触新闻的平台, 要让他们认可眼前的新闻客观, 就要尽可能抹去或隐藏复杂的叙事流程中叙事者主观介入的痕迹, 让新闻事实仿佛直接来到接收者眼前。

在《新闻调查》这个栏目中, 记者不是退居镜头、话筒的背后, 而是直接出现在屏幕上, 形成与采访对象的直接互动。针对屏幕外的接收者眼睛的追寻, 叙事者将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的方式借用摄像机的视角, 使记者视角与接收者视角重合, 当记者在注视被采访者时, 接收者也同时和记者一起注视被采访者, 当被采访者面对记者、回答记者时也同时在面对接收者, 接收者不仅是他作为新闻观众的自己, 还是一个事件的调查者。这种通过整合新闻叙事者与新闻接收者的视角而形成的“真实性”, 把新闻接收者视角牢牢契合于新闻文本视角。让接收者的眼睛与摄像机的眼睛重合, 很容易使接收者忘了自己的存在.

视角的潜在性。视角的潜在性是指从摄像机镜头选取到观众面对的电视屏幕中的新闻画面, 叙事者的视角潜隐在画面报道之中, 留给观众的都只是从整个新闻事件中的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的感知和领会。从新闻接收者角度看, 如果不加选择地全盘展示过于丰富的视觉空间会让接收者造成选择与思考的压力, 比如在具有若干观点冲突的新闻事件中, 他们就会选择并思考丰富的影像提供的信息, 而这种主动性会阻碍接收者对于某媒体直接叙事的跟踪和引导, 就会使新闻叙事者解读与受叙者解读发生错位或断层, 造成两者的疏离,

因此在镜头叙事中, 特写和近景有独特的封闭视角的功能。缘自于电影艺术手法的特写如今在电视新闻中运用也较多。通过对新闻事件中人或物的特写或近景拍摄, 造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起到强调的效果。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造型主要是指如何运用视听语言的画面元素对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内涵进行视觉包装和造型, 力求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诉求。

电视新闻的景别选择。景别是电视新闻前期拍摄的造型元素。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远景视野深广、宽阔, 全景能完整地观照事物和场景, 中景能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近景能表现人物的局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特写画面则如同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 具有透视心灵的冲击力和爆发力。景别的选择就是对画面叙述方式和内容结构方式的选择, 是创作思维活动最直接的表现, 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新闻报道要在前期策划拍摄阶段做好场景选择和景别设置的工作, 富于生活真实、构图讲究的新闻画面.才能激发受众的视觉情绪,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电视新闻的镜头选择。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便于突出主体, 使观众能以平静稳定的心态充分体验画面内涵;运动镜头能使观众视点不断变化, 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 引起强烈的心理感应, 因而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是最基本的拍摄技法.又是有效的修辞手段。推可以突出重要情节因素和细节;拉可以形成反衬、比喻的效果, 发挥感情的余韵;摇, 可以表现对比、并列、暗喻、因果的关系;移, 能造成现场感和真实感;跟, 更能强化纪实效应。

电视新闻的画面蒙太奇运用。画面蒙太奇的使用是丰富电视新闻内涵, 引发观众深度思考的重要手段, 在新闻专题、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等新闻栏目中普遍应用。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同于强调时效性的消息报道, 而是追求典型新闻事件或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 这就要求在画面的处理上富有层次感和引申意味, 表现蒙太奇的运用可以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像空间, 把观众从新闻事实引入到对社会问题和焦点人物的认知和理解中, 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意义。

参考文献

[1].秦瑜明:《电视传播概论》,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杜, 2002年版, 第130~131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5~36页。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0~21页。

电视画面 篇2

通过观看影片,分析该片的主题、内容、创作特色、人物、制作手段展示出慈禧与光绪、诸大臣之间围绕“营建颐和园”一事展开的政治角力对电视主旨理解贯穿于整体编辑过程查找相关资料理解电视讲述的历史史实,对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大致与以了解在剪辑中以下点最为重要需要更好的驾驭: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决定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时,“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角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电视新闻画面拍摄技巧 篇3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

电视记者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将生动、具体、典型的画面形象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有如身临现场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电视屏幕上新闻画面。电视新闻画面的精确透析就成为新闻拍摄的重中之重。

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构成。从拍摄技术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是将新闻事件现场所发生的事件,通过镜头搜集、整理后呈现给观众的镜头组合。从这个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就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也就是说镜头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基本单位。

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构成。从电视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心镜头还是介绍性镜头,它们都将在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引起事件发生的主体、反映时间的光线、表达事件发生场所的背景构成了新闻电视画面的基本要素。

二.画面镜头拍摄技术的要求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对摄像机的熟练操作、电视画面拍摄基本要领的掌握是衡量电视新闻画面质量的关键环节,因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质量始终影响和决定着节目本身的质量。要注重画面的稳定性。镜头的拍摄必须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视觉观察规律,以便观众容易接受。拍摄时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为了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多用一些固定镜头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对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要用得恰到好处,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要把握画面的方向性。在电视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在拍摄一组相连的新闻电视画面镜头时,摄像机拍摄方向不能越过轴线。如果越过“轴线”,就会破坏空间同一感,造成观众对画面的误解,这是电视拍摄的一个基本规律。

在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声音的取舍与画面的拍摄同等重要。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准备出外拍摄前要检查好话筒线路是否畅通、电池电量是否充足、话筒的调试是否达到最佳状态等等。

三.画面镜头要素的艺术处理

运用恰当的画面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新闻主题与主体,为观众在得到及时消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是每一位新闻摄像记者的一门必修课。

重点照顾主体。主体是电视画面布局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主体就是指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摄像师用语言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电视画面的主要部分。主体在电视画面中既是内容表达的重点,又是画面结构组成的中心。

细心处理背景。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中不但要重视新闻主体的拍摄,而且要细心的安排好新闻主体所处的环境,即对新闻主体背景的拍摄,使得观众看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特定地点和场所。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极其重要。

合理运用光线。光线的选择是决定电视摄像和画面构图质量的关键因素。电视新闻画面中的光线不但是艺术氛围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光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因此,光线在新闻画面中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不但要给观众带来及时、准确的信息,还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总之,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二者兼顾的拍摄理念。

刍议电视新闻画面表现方法 篇4

一、远景的表现方法

远景就是表现远的事物。一般说, 远景分为两类, 一类是景色远景, 它能将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 大自然中最富有表情的天空云霞光彩, 大面积地收入新闻画面中展现出来, 从而渲染自然景色中的场面气势, 给人以及其广阔的意境美感, 这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而另一类, 则是有些人容易忽视的场面远景, 记得一次我们电视台与信用合作社举办信合杯卡拉OK大奖赛时, 有几位歌手独唱的节目, 由于考虑不周, 拍摄时镜头全部采用的近景和特写。当然, 这不能说明镜头用的不好, 但是缺少场面远景, 也没有留下较大的空间来供歌声回荡和观众想象, 也缺乏现场感。缺少空间环境比较大的远景镜头, 就是缺少对这种场面远景的认识。当然我们谈到的情况只是远景镜头运用的一个方面, 类似的情况在拍摄其它电视新闻节目时有所发生。这种场面远景将所要拍摄的人或物置于空间远处, 占据画面的比例很少, 但它往往被融于周围的景色或运动之中, 便于场面的渲染, 从而刻画主体含蓄的美。这种处理方法将画面绝大部分空间留给作者抒情, 让观众有想象的余地, 容易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运动于周围环境中的主体小得微不足道反而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庄严和热烈。

二、特写的表现方法

特写就是表现特别近的事物, 通过让观众看的清, 向别人展示一个新世界, 微观地反映人或物的某一点, 它成为引起人的注意和揭示人物内心的一种特殊手段。

新闻特写画面表现景物, 能够把极其微小的事物和极不显眼的动势清楚地表现出来, 如汽车反光镜中的景色, 物体某一局部的细节, 都会给人以清新别致之感, 逼着人们不得不认真地去看, 去看仔细。

新闻特写画面表现人, 可使人的表情准确地再现。通过人体某一部位的细小变化, 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观众通过画面丰富联系, 看得准, 看得清。在一次征兵会议上我们拍到了一位应征入伍新兵眼睛的特写镜头。透过那一双饱含着热泪, 激动的双眼, 观众可以看到这位新应征入伍的战士心里, 这一景别的运用, 无需更多的语言去解释, 它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心里状态, 很快地给观众留下了完整印象。

三、细节的表现方法

细节的表现方法, 主要是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方法。要注意收集细节材料, 恰如其分地运用, 发挥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细节分类

1.外貌细节。外貌细节包括人物的样貌、着装、神态等, 在新闻中要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的外貌细节。

2.动作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人物时, 要抓取人物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动作, 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状态和意志, 更好地塑造人物。

3.语言细节。人物的心里活动和性格特征, 往往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语言细节可以增加电视新闻报道的厚度和情趣, 对新闻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环境细节。电视新闻报道不可能游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外, 新闻报道选取典型的环境细节, 能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 细节的作用

1.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新闻的可信性指的是受众对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相信的程度。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可信, 就看受众是否相信新闻报道中的事实。

2.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一叶知秋, 新闻中的细节运用的好, 能够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有时候, 一个细节比干言万语深刻、有力的多。

3.电视报道中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可视性是指报道便于观看、吸引受众的特性。可视性的实质是吸引受众观看新闻顺利接受信息, 也是新闻命脉所在。

(三) 细节运用注意的事项

1.新闻中的细节要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 细节的真实性十分重要。新闻报道中的细节不能虚构搀假或者搞合理想象, 必须通过细致的采访, 才能获得鲜活的细节材料。

2.新闻中的细节要精练。笔下惜墨如金, 才能把新中的细节写得精炼。美国新闻学者肯, 梅茨勒说过:新闻中“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 细节叙述过多, 会使人对整个新闻报道望文生厌, 写细节的窍门在于只挑选不多的几个能勾画任务或情景的引人人胜的细节。

电视画面 篇5

(一)教学目的:

1、回忆看过的电视画面,用线描和色彩的手段表现出来;

2、培养观察、记忆、创作的能力;

3、完成作业的铅笔稿 教学重点:表现电视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环境、气氛等 教学难点:通过回忆、想象、用线描和色彩表现稍纵即逝的画面 教具准备:教师: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多媒体课件学生:水彩笔、油画棒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同学们经常看电视吗?喜欢看电视吗?想不想把我们电视里的精彩的内容画下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表现《难忘的电视画面》(板书课题)。

二、尝试

1、谈话电视画面是活动的,而我们的画面却是静止的,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应该画出觉得最有趣的画面;应该画出觉得最难忘的画面;应该画出觉得最精彩的画面;应该画出觉得最感动的画面。(教师板书)有学生提到动画的制作方法,教师委婉地予以更正:动画的制作方法我们以后会学的,如果我们今天只能用一个画面来表现呢?(板书:“一个画面”)

2、欣赏,发现记忆重点(教师播放《猫和老鼠》电视片断)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个片断,看的时候想一想,哪一个画面是你认为最喜欢、最难忘、最精彩、最感动的画面?(学生欣赏片断,回答他喜欢的画面)这个画面你记得清楚吗?我来考考你。这个画面里有那些人物?(tom,jerry,小老鼠)这个画面发生在什么地方?(如学生无法准确回答则提示“为什么小老鼠本来是要打tom的,却总是打到了jerry?这是因为在墙角边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这个画面的气氛怎样?是紧张、欢快、还是轻松?(紧张)(教师边说边板书,学生回答)不仅要画出你最喜欢的电视画面里的人物,还要画出画面里的气氛。大家记忆画面的时候,也不仅要记住画面里的人物,还要记住画面里的环境怎样。

3、欣赏,巩固记忆重点电视画面实际上是有许许多多的静止画面组成的,只是因为这些画面改动得非常快,每秒钟有25个画面,由于我们的眼睛有一种“视觉暂留”的特性,对于看过的画面在大脑中不会立刻消失,所以上一个影像还没有消失的时候,下一个影像已经出现了,这样,我们的电视画面就动起来了。(再一次慢放一遍刚才的片断)我们已经看过一遍这个片断了,第二遍观察的时候,老师把放映的速度从每秒钟25张画面调整到每秒钟10张,大家就不仅要注意你喜欢画面里的人物、还要注意环境,有的同学如果记清楚了,还可以注意人物的细节,比如说猫的胡子有多长,当时的表情怎样?(请刚才没有答出的学生回答,将他刚才没有回答的答案补充完整)

电视节目画面编辑工作研究 篇6

关键词:电视节目 画面 编辑

电视画面编辑需要将思想和概念编织起来,组成富有美感的每一个镜头。电视节目编辑完成后,观众通过每一个分镜头观看整体的故事情節,享受具有美感的画面资源,也捕捉隐藏在画面中的情感信息。因此,画面制作编辑要保持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每一个镜头相互分离,却又仅仅连在一起,讲述一个主题的故事。

一、 画面内容的选取

面对大量的画面素材,电视节目制作编辑的选取过程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画面素材的基本元素的质量,也关系到画面信息能否拼接起来或拼接起来的效果。画面的选取是一个有意识且复杂的过程,在选取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选择的画面要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视觉习惯相吻合,通过人们的不同收视心理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例如,选择“推镜头”和“拉镜头”是不一样的,前者引起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注意,通常用于反映事物的细部特征和局部细节,而后者主要表现一带而过,快速推进,如果用来表示某一具体特征就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了。第二,选择的画面素材要为电视节目制作的主题服务,要力争显示节目主题,表现有逻辑性和完整性的结构和情节。第三,选择画面可以以新闻节目类型作为依据,一则反映事件真实性和客观性,二则运用常用的平拍镜头体现平等公正,与人亲近的感觉。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强,内容真实,多会选择结构固定的镜头和平拍的镜头,方便观众及时捕捉新闻信息。我们可以依据新闻类节目的画面选取特点,尽量采用平拍和固定的画面,少用仰拍俯拍的夸张画面效果,反映事件的真实客观。

二、 画面长度的选取

画面长度的选取意义在于符合电视节目表达主题的需要,也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让观众在适合的画面长度中看清楚看明白画面内容和信息。一般说来,画面的长度选取要考虑内容表达、布局长度和景别长度三个方面的因素。

1、 内容表达

观众对某一事物有一个接触和接受的过程,要让观众在适当的画面长度内看清楚画面内容,这就是从内容表达的角度确定画面长度。我们都知道,太长的画面容易让观众乏味,就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而太短的画面显得比较匆忙,容易让观众一头雾水,两者都没有达到内容表达的需要。因此,从内容表达的角度来确定画面长度,我们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习惯和接受习惯,让观众在接受的范围内准确理解和感受节目的信息内容。

2、 布局长度

根据画面中主体和陪体的各种布局特点来确定画面和镜头的长度,这就是从布局长度的角度考虑画面长度。例如,主体和陪体的位置、不光效果、呈现状态等都是画面布局特点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体和陪体布局不合理,影响了节目的整体效果,也影响了节目主题的发挥。因此,布局长度是指以画面布局的特点来确定画面的长度,这是从画面效果考虑的。

3、 景别长度

不同景别包括的事物内容不一样,画面长度也应该不一样,否则将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例如,远景和全景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观众在观看的时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明白表达的信息,因此镜头要放得长一些;而近景和特点表现的内容比较少,画面组织比较简单,画面镜头就可以放得短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就算了相同的景别由于光线、状态、繁简等其他因素的不同,表现的内容量也会不一样,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例如,对于观众和较为熟悉的事物,观众很容易一眼看出来,镜头可以放得短一些;对于观众很少看到的事物,需要花时间辨别,头可以放得长一些;对于有字幕的画面内容,镜头可以放得长一些,方便观众观看。

三、画面的组接原则

画面内容和画面长度选取好之后,需要将画面组接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画面组接过程中,需要坚守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逻辑性原则。所谓的逻辑性原则是指画面的组接要遵循日常生活逻辑、观众的欣赏逻辑和艺术表现的逻辑。因为不同观众的接受和欣赏水平不一样,不同艺术作品表现的逻辑方式不一样,这里主要强调生活逻辑。生活逻辑就是指在画面组接的时候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是生活本身固有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情节发展方面的逻辑。电视新闻事件的情节发展有一定的逻辑,只要按时间排列好就可以了,但是非新闻类的电视节目制作的情节逻辑需要再后期编辑中将各种画面素材有序地组接起来,紧紧围绕时间发展的逻辑线条进行,才能反映一定的事件。2、前后主体动作方面的逻辑。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主体必须是一致的,而且前后的动作要有连贯性,不可前后矛盾。3、人物事件方面的逻辑关系。电视节目制作的人物事件间必须存在潜在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冲突关系、平行关系等),按照一定的发展脉络进行下去,不能出现时间关系混乱的局面。4、时空转换方面的逻辑性。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必须按照当时的环境背景来发展,不能出现失控倒置、交错的情况,要保持具体段落的时空组接完整。

第二,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画面中,要体现主体关系、空间关系、事件发展关系存在一定的顺其自然性,从而形成和谐自然的发展效果。最基本的画面匹配主要是指景别要匹配、方向要匹配、色调要匹配。从景别匹配方面来说,要求景别的发展变化要呈现一定的合理性,并在变化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一个上下景别的组接不能一下大,一下小,要符合观众的视觉审美规律和习惯,如果需要变化,就要慢慢地通过镜头和时间来过渡。例如,从远景直接跳到特写,巨大的反差难免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从全景到近景观众就可以接受了。这主要是因为,全景到近景的变化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同一画面主体也给观众留了一定的空间,保持了画面的连贯性。

总之,电视节目画面的制作和编辑是一门艺术,编辑思想和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揣摩,才能呈现出符合观众视觉习惯的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程玉婷.浅谈电视新闻的生活化——从新闻的编辑、导语、画面配音说起[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

[2]秦建钢.浅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J].经营管理者, 2010,(06) .

[3]庞芳.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09,(06) .

[4]季红.音乐与画面在电视制作中的协调应用[J].记者摇篮, 2011,(06).

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技巧探究 篇7

关键词: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技巧

电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构成, 也是就人们常说的素材。先把素材拍好, 再对这些素材进行剪接、加工, 才能完成电视作品。就以大家都熟悉的电视剧来为例, 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固然很重要, 也就是人们关注的情节, 但这些情节的构成需要摄像人员来完成。摄像人员在拍这些反映相关情节的镜头时, 不仅要关注情节本身, 还要关注这个情节的发生与环境是否相符, 也就是每个构图是否有美感。人们在拍摄时, 总是会选择在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如《卧虎藏龙》里的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就是这个原因。要想完成精美的构图, 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把握好动静关系

古典诗词中经常会注意动静结合,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句诗里有动也有静。如果用镜头来表述的话, 用一幅摄影作品就能表现松间明月图, 这是静态的构图。“清泉石上流”固然也可以用摄影作品表现, 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幅图, 需要观看者发挥一点想象, 想象这水是流动的, 但不及摄像作品来得更加的直观。摄像作品能够表现水的流动, 这就是动态构图。

在动态构图里, 水是流动的, 变化的。所以拍出来后, 人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幅动图。但水的运动也可以通过摄像机运动来表现。例如, 摄像者拿着摄像机拍摄路边的草, 草不动而摄像人员拿着摄像机运动的话, 那么我们看到的也会是动态的图。

具体选择静态构图或动态构图, 要结合具体的电视节目。往往动态和静态的图的运用不是单一的, 只有动静结合方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动衬静, 如“蝉噪林逾静”;以静称动如“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这些优美的诗句是可以通过镜头来表现的。在用镜头表现时, 要考虑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镜头上体现也要能够把握住动静的结合。

2 注意画面的层次感

在拍摄过程中, 拍摄主体固然重要, 但如果一幅画面中只有一个拍摄主体, 画面就会显得很单调, 毕竟电视画面不是证件照。一幅电视画面里, 除主体外, 还需要其他元素。例如, 在拍摄一个建筑物时, 可以在前面加一点其他景色, 如一棵树或者一条小路, 在建筑物的后面, 也可以加一些陪衬, 使整个画面更有层次, 更有深度, 让观者感觉自己不是直接站在建筑面前, 要靠近这个建筑还需要走一条小路, 而建筑后面也有可以玩赏之处。这样不仅没有削弱主体的中心位置, 还能够使主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使主体更加丰富。

3 画面均衡不可少

在画面中, 均衡也很重要。例如, 要画一座天平, 大部分人会画保持平衡状态下的天平, 而不平衡的天平总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再如, 中学时学习的黄金分割点, 当时老师肯定说过黄金分割点的妙处, 在舞台上, 主持人会选择黄金分割点站立, 这样会使观众得到更好的体验。除了位置的均衡外, 画面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均衡。如光的均衡, 在拍摄时, 如果光线不足就需要补光;还有色彩的均衡, 色彩的配合、浓暗等都是有讲究的, 拍摄时, 会注意要留白, 这也是保持均衡的一种方法。适当的留白, 既能够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也能平衡画面。所以说, 注意画面的均衡很重要。

4 在对比中突出

对比经常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现实生活中也不缺对比。如人们常说的皮肤黑的人不适合穿白色的衣服, 那是因为在白色的衬托下, 黑色会更加突出, 这就是对比带来的结果。同理, 在电视画面的构图中, 学会运用对比。对比的种类很多, 除前面所说的动静对比外, 还有虚实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和藏露对比。在虚实对比中, 主体会更加清晰。在拍小景时, 经常运用到虚实对比。通过虚化前景或后景是使主体突出。大小的对比, 如在自拍时, 站在后面的人显脸小, 而站在前面的人脸会显得大一些, 这就是大小的对比。如果这些对比运用得好, 会使简单的画面韵味无穷。

5 灵活运用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基本要素。如在金字塔图片中, 金字塔给人的感觉就是几条线条组成的三角形, 这就是运用线条的例子。再如, 在拍摄树林时, 一棵一棵树笔直地立在那里, 在画面中, 这些直线类似平行而且大量的重复, 给人一种无穷无尽之感, 即使一片小的树林, 在画面中也能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

6 结语

电视作品是一种艺术, 艺术是要表现美的。人们希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摄像者要明白, 摄像不是单纯地记录, 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现实进行再创造, 表现美。

参考文献

[1]冀燕丽, 段海涛, 张捷.也谈视频摄像的构图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5) .

[2]杨嘉怡.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电视画面的编辑制作技术 篇8

电视节目的制作分为前期制作与后期制作。一般而言, 前期制作指的是从确定构思到完成素材拍摄这一过程的工作, 而后期制作则指的是将最原始的素材镜头进行组接、排列, 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视作品的过程。这一整个过程便是编辑。对于电视画面而言, 选取的素材只有在编辑的基础上, 才能使之按照最佳的方式进行组合和排列, 从而使电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得到充分体现。艺术性的电视画面编辑, 需要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 对其进行创造性操作和组接, 以达到完美的呈现效果。

2 电视画面编辑的原则

在节目电视制作中, 画面编辑是按照电视节目的需求, 通过选择镜头及最佳的编辑点, 进而将之组合、排列的过程。旨在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及意图。对于镜头的组合和排列, 既要重视电视语言遵循的原则, 也要重视创作意图的表达, 并要合理地选择编辑点及镜头长度, 以充分体现电视画面的艺术性。对于电视而言, 画面编辑极其重要, 若是编辑合理、到位, 不仅能使镜头自然、流畅性地呈现出来, 还能充分调动观众的观赏欲, 从而提升电视的吸引力。反之, 若编辑不当, 不仅会使画面人物的表现失调, 还会使画面的整体节奏拖沓, 违背生活的一般性逻辑。

对于画面编辑, 虽然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要求, 发挥空间较大, 但是一些原则也必须要遵循。第一, 保持镜头主体动作的连续性及连贯性;第二, 按照画面情节进行编辑, 以确保整体效果的流畅性;第三, 在对动态画面进行编辑时, 要严格把握画面的逻辑性;第四, 整体节奏的流畅性。

3 电视画面编辑的技巧

3.1 画面长度的确定方法

在确定电视节目的长度时, 应严格把握布局长度、表达内容及景别长度这三个方面。首先, 就布局长度而言, 不同画面具有不同的布局特点, 因此要从布局的实际特征出发, 衡量合理的布局长度, 以确保布局长度能全方位、多角度体现出整体的画面。然后, 就表达内容而言, 通过充分了解、掌握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 进而调整画面的实际长度, 以确保画面长度对故事内容的完整表达。最后, 就景别长度而言, 通过对景物类别的区分, 合理安排画面的长度。相较于近景, 远景所需的内容及时间更多, 这样便于观众能更清晰地对事物进行观看。而对于一些近景或特写的拍摄, 则表现的时间可适当减少。

3.2 画面素材的确定方法

3.2.1 画面的形象性

对电视画面来说, 形象化的素材是基础和前提。因此, 选用的素材应充分体现其具体性。这就需要编辑人员:首先, 在全面、深入理解新闻性质的基础上, 尽量多地收集相符合形象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资料, 也可以是实际生活素材, 还可以是再创造的设计。然后, 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 还需要拥有丰富的的生活实践经验。最后, 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形象的图文表达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 使这些能力得到进一步实践及提升。

3.2.2 画面的动作性

在电视画面素材中, 连贯的动作画面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电视画面缺少连续的动作, 那就会使整体画面都处于静止状态, 这样的广播电视也仅等同于一般的幻灯片, 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特殊性。对于电视画面而言, 其动作性体现的关键点在于主体事物本身的运动特征。如波干涉, 通过拍摄两列运动波, 也只能呈现出波干涉的某一静止状态, 并不能全面反映波干涉的实际运动状态。此外, 运动的镜头也会为画面增添运动感, 此种方法能体现主体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而充分反映事物不同面的性质与特点。在选择电视素材时, 动作性是必须要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

3.3 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

组接画面的基本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转场方法。一般而言, 转场方法可以分为两类, 即技巧与无技巧。就无技巧转场而言, 就是在不使用任何特殊技巧的基础上, 通过镜头的运用, 呈现出预设的效果, 如特写镜头、空镜头、运动镜头等转场。而所谓的技巧转场就是通过特殊技巧的运用, 对镜头进行组接和排列, 在技巧转场中常见的特技包括:叠化、划像、翻页等;

另一方面, 固定与运动画面的组接。固定与运动画面的主要区别在于, 机身、镜头、机位及焦距的变化程度。相较于固定画面, 运动画面的镜头处于连续的运动状态, 因此, 在进行组接时, 应加强对镜头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的关注, 并根据主体事物的运动特征来进一步确定编辑点。在表现某一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时, 若其之前为固定画面, 之后为运动画面, 那固定画面就应该与短暂性起幅的运动画面进行组接。反之, 若之前是运动画面, 之后是固定画面, 那就应该先保持运动画面落幅的短暂性停留, 再与固定画面组接。

此外, 在画面中体现呼应关系时, 应注意:一, 在对固定画面进行组接时, 需要使用推、拉等形式, 那之后的画面则要注意停留的短暂性, 在衔接主体动作时, 应以形体活动为基础。二, 在拍摄运动中的画面时, 若运用了跟或甩等镜头, 那之后相连接的固定画面则不需要落幅, 可直接进行组接。

4 结论

总而言之, 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 画面编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位、得体的画面编辑不仅能充分激发观众的观赏欲, 冲击观众的视觉体验, 还能促进电视作品质量、效果的有效提高。基于此, 相关编辑人员应该通过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丰富实践经验, 在提高自身制作水平的同时, 更好表达电视画面的内容和意图。

参考文献

[1]季超.浅谈电视画面编辑制作的逻辑联系——以央视雅安抗震救灾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 2013 (5) .

[2]张蓝心, 张窦.浅析电视画面编辑[J].怀化学院学报, 2009 (4) .

[3]项志国.电视画面编辑的基本规则[J].中国西部科技, 2013 (3) .

论电视新闻中画面的运用 篇9

一、注意原始画面的使用

真实性是新闻的一个最基本要素, 新闻原始画面记录着新闻事件最原始的面貌, 对原始画面的使用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感,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原始画面还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不可缺少的要素, 只有通过原始画面的呈现, 观众才能确定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度。所以, 记者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注意多拍一些原始画面, 并且在后期的剪辑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原始画面, 例如在“神五”飞天报道中, 虽然电视新闻报道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而因为报道中使用的大多数画面都是原始画面,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所以不会产生厌倦感。

二、注重画面细节

现场画面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记录, 现场的一些细节中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注重画面细节能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在电视新闻拍摄中, 一些人物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细微的表情, 都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电视记者在采访中要注重对细节的观察, 善于利用细节来表现新闻事件。例如, 在一起夜晚车轮脱落事故的采访中, 因为事故是在晚上发生的, 记者赶到现场的时候事发现场已经没有太多的信息, 但是记者看到脱落的轮胎砸到公路边上一户人家的墙, 墙体出现一个大洞, 就抓住了这个细节, 对这个细节进行了特写, 这样观众就能明白轮胎脱落瞬间产生的巨大破坏力。

三、合理应用长镜头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要合理使用长镜头。虽然长镜头中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 但是使用过多会造成新闻画面单调, 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使用长镜头的时候, 记者要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使长镜头中的信息量丰富, 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捕捉信息。例如, 报道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的新闻中, 对飞行舱内的拍摄应该使用长镜头, 因为观众对这部分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 通过长镜头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观众会产生新鲜感。

四、注重画面艺术性

新闻画面的艺术性也同样重要。具有美感的画面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因此记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还需要注重新闻画面的美感, 利用各种摄影技术将最好的画面展现给观众, 从而实现对新闻内涵的深化, 吸引观众的眼球。需要注意的是, 新闻画面艺术性不是艺术创造, 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违背新闻的最基本原则———真实性。

五、后期制作要突出新闻主题

不同的单个画面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 但是电视新闻是由多个新闻画面组接起来的, 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一, 记者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与主题相近的画面, 选择比较生动的、具有特色的画面, 因为电视新闻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新闻消息, 这些画面组接得当能充分反映出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第二,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新闻主题组合画面, 第一种是将表达主题相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 起到强调的作用, 第二种是将表达两种不同意义的画面组合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后期的制作凸显主题。

结论

在电视新闻中, 要加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就需要掌握画面的应用技巧, 记者在新闻现场要注意多抓拍一些典型的画面, 利用各种摄影技巧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丰富画面信息, 突出电视新闻重点。在未来的电视新闻制作中, 为了增加新闻对观众的感染力, 让他们对新闻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还可以在保证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 少量使用特技效果, 改变以前电视新闻画面单调、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局面, 从而有效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雪松《电视新闻应注重画面语言》[J]《黑河学刊》, 2009 (06)

[2]姜丽萍, 刘敬元《电视新闻不可缺失的画面语言》[J]《新闻传播》, 2007 (01)

[3]徐长林, 郭洁华《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J]《新闻爱好者》, 2008 (07)

小议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画面质量 篇10

因此要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就必须提高电视画面的表现力。在这里我简要对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画面质量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全面细致地做好前期画面拍摄工作

1.1根据现场状况, 围绕主题, 采取不同的拍摄手法

画面是电视语言的基本信息符号, 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熟练驾驭电视画面语言的能力。电视记者在前期拍摄时要充分考虑到后期制作时画面的剪辑需求, 使电视语言不仅丰富流畅, 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因为前期记者拍摄的画面镜头不当而造成后期剪辑的种种缺憾。

在这里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在前期记者拍摄的画面镜头过少而后期新闻稿件又过长的情况下, 为了新闻的需要就必须重复使用画面和延长画面停滞的时间, 这就造成了新闻画面视觉上的重复性和延长性, 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使观众丧失兴趣, 从而直接影响收视率。倘若在前期拍摄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后期剪辑因素, 这种新闻画面的重复性是很容易解决和避免的。

比如在拍摄时多运用一些“推、拉、摇、移”等镜头的切换, 适当的把他们进行组合穿插, 这样即能使所拍的画面富有节奏性, 又能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 电视记者在拍摄时除应要注意灵活运用构图、角度、景别、镜头运动等要素外, 还应该要注意光线的运用。

1.2保证画面的信息传递准确清晰

电视平面造型有自己的规律, 拍摄画面的过程就是整理视觉信息的过程, 背景要力求简洁, 除画面上处所需要保留的形象外,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的视觉干扰。我们还可以利用长焦距镜头景深范围小的特点, 来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此外还要有意识的捕捉特写镜头, 注意画面细节的拍摄, 我们要把“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进行合理组合, 尤其是特写镜头、细节镜头对提高很丰富画面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既可以让画面充满真实感, 又能使传递的信息更准确。

1.3正确处理好各种光线下画面的拍摄

电视新闻节目是以形象再现为前提, 所以光是获得画面影像的先决条件。假如新闻事件现场发生在室内, 那么, 现场的光线好坏对发挥摄像机的摄录起着决定性作用。室内自然光与室外光相比, 同一种环境下常常出现多种光线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拍摄时,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室内自然光的原有状态。我们在室内自然光照明条件下拍摄前, 应在室内光线色温较高的地方调整白平衡, 这样可以减少画面中的偏色问题, 在拍摄时摄像机镜头要尽量避开强光窗口的逆光照射, 这样可以避免窗外亮度与室内景物亮度反差过大而出现室内景物严重的曝光不足现象。

这种环境下, 不应移动镜头, 以防止画面中出现忽明忽暗的现象从而破坏画面的光调, 如果镜头在运动时最好用手动光圈, 以保持拍摄画面的景物亮度平衡一致。

选择色调和亮度反差太大的物体, 要以主体进行测光, 不要拉开画面, 以免影响影调的层次, 要尽可能采用定格特写景别拍摄画面。

在自然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需要加用人工光线时, 人工光线也要以主体照明为主, 避开自然光线, 尽量使人工光线的色温与自然光色温保持一致, 如果在强调原有环境富有明显特殊的部位时, 光线要以突出环境以及物体自身的立体感、质感为前提, 真实揭示场景的特征。

新闻事件若要发生在雨夜、雪夜、火灾现场等, 拍摄时应选用逆光机位和角度, 通过现场的雨水滴落、雪片的飘动、火热的波动加强现场气氛。电视记者如果在前期拍摄时注意了这些问题在后期制作时才能得心入手。

二、切实提高新闻画面的后期制作水平

每条电视新闻都是由一组组完整的画面构成。面对前期记者采录来的诸多声画素材, 如何恰当取舍和组织运用, 事关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后期制作时, 不断提高对画面编辑的认识, 正确运用好现场画面资料, 把握好采访的目的, 报道的主体, 结合镜头的特点来剪辑, 把握好画面的内在联系, 要注意画面的内部形象组合的逻辑性及时空变化的合理性, 要体现新闻主题及记者的采摄构思, 熟悉素材, 包括对新闻主题、文字稿的了解和对相关画面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熟悉。

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还要考虑各种视觉要素的组合关系及合成效果。不仅能从一大堆素材中剪出“一分钟”的画面对应文字, 还应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电视画面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要打造精品节目就必须提高画面质量的“含金量”, 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前期拍摄时要充分考虑后期制作时画面剪辑的需要, 使电视语言不仅生动流畅, 而且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和冲击力。

电视画面 篇11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建设趋势下,屏幕文字成为电视频道、栏目、节目整体视觉识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编辑不再只重视屏幕文字的可读性功能,而开始日渐重视它的视觉表现功能。本文对屏幕文字的类别以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在编辑运用中应注意字体选择、色彩搭配、字幕位置、时间控制等问题,旨在提升屏幕文字编辑的规范性、统一性,从而起到为电视画面增添色彩的效果。

关键词:

屏幕文字 电视画面 规范 编辑

电视是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是由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共同构成的符号系统。而屏幕文字是视觉和听觉的表现与记录,它是游离于视听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符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屏幕文字编辑成为电视画面编辑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屏幕文字的认识日渐明显,并认为画面、声音、字幕是电视节目构成的三大元素或表现元素。也有人称屏幕文字是“无声而可见的符号”。屏幕文字作为一种可见的符号,经历了从手写字幕到利用字幕机的创作过程,再到如今电视频道、栏目、节目的包装,人们不仅重视它的可读功能,也重视它的视觉表现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电视屏幕文字,会给节目增添意想不到的色彩。

一、电视屏幕文字界定及分类

电视屏幕文字,是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有特定表述意义的文字。 从广义上来讲,电视画面上出现的一切文字都是屏幕文字。这些文字各式各样,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划分就显得相对困难些。把在电视节目播出时出现频率较多的屏幕文字样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几个类别。

1. 同期声字幕。电视节目中与人物同期声同步出现的字幕,为电视作品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2000年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制作组为台词添加字幕”以来,在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类电视节目中,只要有人物说话的地方,观众都可在屏幕的下边框看到相应的字幕。

2. 滚动字幕。滚动字幕是以一定的速度在屏幕上连续滚动进行传播的文字。它主要起到增加节目的信息量,或预报信息,或确保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等作用。滚动字幕的位置一般在画框的四条边框,大陆电视台一般以下边框,由右往左滚动居多。还有居中滚动字幕者,如节目结束后演职人员表。也有个别娱乐节目,为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在左右两边滚动。

3. 标题字幕。常用于新闻类节目,是对节目声音与图像的强化和补充,是一条新闻的提要。近年来,随着新闻类节目的力度加大,电视新闻本质有回归到以标题重点式的新闻为主的趋势。标题字幕的字号变大了,停留的时间长了,色彩越来越醒目。再有,片头的字幕也属于标题字幕。如电视剧、栏目、节目等片头。

4. 整屏字幕。以文字符号语言作为主要内容的阅读式传播,文字分布在整个电视屏幕上。一般在播报重要会议公报、政令、名单,或电视诗歌散文、科教节目中会使用整屏字幕,让观众感受听读一体的收视效果。

5. 标注字幕。在节目中起解释、说明作用,为节目提供同步相关信息的字幕形式。如同期声中人物的姓名、身份、职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背景,事物的名称等介绍文字。这些字幕有助于观众获取或理解画面中不确定的信息,使得观众更清晰、深入地了解事件本身。

6. 角标字幕。出现在屏幕四角的字幕。如台标、时间显示、电视剧名称、栏目名称等。

二、电视屏幕文字运用的作用

1. 多渠道传播“提示—累计”,增强受众对信息的记忆。受众获取多少信息,与信息所运用的传播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赛维瑞(Severin)在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中提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相互提示,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和信息,增强理解,加深记忆。电视传播是一种视听艺术,而屏幕文字既是声音的记录,又是可见的符号。它的加入,跟声音、画面多种符号共同作用于电视节目,其表达会更明确。会使受众获取信息更快捷。“听看读三位一体”的收视状态,会使受众对信息内容记忆的痕迹更深。

2. 具象性的文字传播,减轻电视画面的负功能。电视画面往往会提供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场。“从一幅图片推断的信息可与图像创作者的意图毫不相干”,这就是电视画面的负功能。电视画面会存在能指和所指的非对应性,受众又无法亲临现场,只能凭经验解读其意义,这与事实本身会有很大的偏差。而屏幕文字传输了一种“具象性”的符号,弥补了电视画面传达的“表象性”符号,以及声音传达的“瞬时性”符号的不足,减轻电视的负功能,使有效信息传播最大化。

3. 电视屏幕网页化趋势,提高受众自行选择几率。如今电视屏幕上传达的讯息越来越丰富,如同网络媒体中的网页特征——讯息满载。电视屏幕有偏向网页化发展的趋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会发现电视屏幕的四角和四边框不间断地传播与节目相关的或其他的信息,尤其是新闻资讯类节目。这样,受众自行选择所需讯息的可能性增大。受众更易于接受和乐于选择这样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也会得到提高。

4. 屏幕文字的视觉化设计,增添画面的美感。屏幕文字以特技的方式出现,主要体现字幕的视觉表现功能。字幕的色彩、样式、位置不同,所传达的信息也不相同。它一般运用在节目的片头、电视广告、综艺娱乐节目等艺术类节目中。特技字幕运用得好,可改善观众的收视注意力,形成画面节奏和美感。

三、电视屏幕文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电视荧屏常出现错别字。电视传播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不应有错字出现。广电总局屡次三番提出:“广播、电影、电视使用语言文字应做到规范,对全社会起积极示范作用。”而电视荧屏上,不管是国家级电视台,还是省市级电视台,常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的现象出现。为此,很多电视台常年招聘屏幕差错纠错员职位,为的就是起到纠正、监督、督促的作用。

2. 电视屏幕文字太小、收视不清晰。许多电视节目中的字幕使用了太小的字号,观众根本无法看清字幕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每年的央视新年音乐会,其标题字幕字号小、不清晰,观众收看起来很费力气。再者,很多的电视广告,也许由于广告时间短、费用高,广告商想方设法把更多的文字内容融入画面中,所以,经常压缩文字的字号,起不到更好传达信息的功效。

3. 电视屏幕文字不突出、色彩搭配不当。屏幕文字的色彩与画面对比不明显,致使文字不突出、可视性减弱。如一些文艺节目中的标题和人名,字幕颜色灰度过强,或一些电视广告色彩搭配反差不大,都会影响观众观看。

4. 电视屏幕文字常有叠加现象出现。造成这种叠加现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字幕的位置分布不当。如广告标志与屏幕边框的某个角的角标字幕叠加;滚动字幕与同期声字幕叠加;标注字幕与同期声字幕叠加等等。还有一种由于突发事件或最新的资讯要求必须及时传达给观众,经常会在节目播出中途插入滚动字幕,造成文字的叠加。

5. 电视屏幕文字停留的时间把握不当。字幕在屏幕上出入的时机、速度和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字幕的效果。如对人名的标注,本身时间短,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特技出入上。再者,片头的标题、片尾的一屏字幕的滚动,速度非常快,不太符合观众视觉感知规律。

四、如何增强电视屏幕文字编辑的规范性

1. 用字要规范,字体大小间距要得当。屏幕文字作为电视屏幕上的一个视觉符号,或多或少会影响观众的收视爱好和评价。首先要保证用字的准确、规范。其次,在编辑设计字幕时,要把选择字体作为重要一环。不同的字体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黑体更为冷静、厚重、抢眼,宋体更为客观、雅致、大气,楷体的清秀平和,仿宋的权威古板,隶书的端庄大方,草书的飘逸俊秀,篆书的古色古香等等,在使用时都要根据节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切勿只求片面的花哨好看。像标题字幕、标注字幕、同期声字幕、滚动字幕、整屏字幕多使用宋体、黑体、楷体等印刷字体;片头字幕一般用书法、手写等艺术字体;儿童动画片一般选择活泼可爱的美术字体……再有,字幕的编排、字号的选择要得当。一般字号选择在36至42之间为宜。字号过大,每行容纳字数较少,换行就比较频繁,屏幕也显得过胀。字号过小,不便于电视信号更好地还原字的细节。字幕的间距、行距要注意,每一屏字幕一般遵循如下规范:字幕上下边距大于左右边距(横向编排),边距大于行距,行距大于字间距。字间距是1到1.5倍,行间距是1.5到2倍。对于行数,以文字量最多的整屏字幕为例,一般不超过8行,每行20个字左右为宜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是采用这种字幕编辑方式。如图1:

2. 文字与背景、衬底色彩的搭配要合理,做到与节目整体和谐统一。色彩搭配是编辑设计屏幕文字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色彩的选择应由频道、栏目、节目的风格、文字的背景、衬底色以及屏幕文字的功能而定。在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今天,频道的包装要突出统一性,包括色彩。如浙江卫视突出的“中国蓝”,上海卫视的“红色”,湖南卫视的“橙色”,山东卫视的“黄色”,从频道、栏目、节目包装的整体色调,再到台标字幕、标题字幕、标注字幕、滚动字幕等色彩选择都应整齐统一。

在主体色调的基础上,字幕的搭配也各不相同,讲究色调、明度、饱和度的对比。电视摄像者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屏幕上字幕与背景色的搭配效果(如图2),从色相搭配表中可知,如果字幕背景是黑色,那么字幕颜色即“被检验色”,可依次选取一种,或白,或黄,或黄橙,或黄绿,或橙,且色彩的亮度由强逐渐减弱,依此类推。为保证屏幕文字的可视性与清晰度,一般要选择能够与背景形成一定对比的颜色。如果明度相近的两个颜色相配(如图3),如红与黑相配、白与黄相配,文字的清晰度会较差,辨认起来较吃力。在色相搭配表中,还能发现被检验色中白色字幕常被使用;搭配在各种背景色中,色彩反差较大,显得纯净、客观、公正,具有很强的可视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色彩搭配经常采用蓝白、红白、黑白。在应用过程中,按照摄像工作者积累的色相搭配表进行文字与背景的色彩组合,往往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不过近年来,针对背景的各种设计变化正逐渐流行,如渐变背景、复色(与黑白灰等混合而得到的色彩)背景、虚实背景等,搭配字幕时,要参考主色调再选择合适的字幕颜色。

3. 字幕位置做到布局合理,构图美观。字幕一般不独立出现在屏幕上,往往需要与画面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使文字和图像布局得体。长久以来,我国电视台习惯将台标固定在左上角,左边较右边显眼,观众能一眼看到是哪个台哪个频道的节目。右上角显示时间、直播或重播、资料等。左下角一般是电视剧的名称。右下角一般是栏目、节目的标志。同期声字幕在屏幕下边框显示。滚动字幕在同期声字幕的下面显示。字幕的编排不要紧靠边框,以免电视接收机在接收数字图像时出现字幕出屏。一般字幕与左右以及上边边框的距离是整个屏幕的15%-20%之间,而与下边边距的距离是整个屏幕的10%左右。不同字幕出现叠加现象,主要由于字幕布局不合理、没有统一规范的位置。除极少数时候强制性叠加文字,是因为有紧急事件需要告知观众,而通过叠加引起观众的注意。

4. 字幕停留时间适中,节奏协调。电视屏幕文字出入的时机、速度和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其效果。根据人们的收视心理,观众都是在一种松散、休闲的状态下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一旦屏幕文字出现后,会迅速吸引观众去阅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信息内容的长短不同,标题字幕要晚于画面和声音3秒以上;介绍人、地点、事物的标注字幕要紧跟画面和声音,不然会显得拖沓。而同期声字幕以及电视广告、综艺节目、艺术片特技字幕,要根据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的节奏决定出入时间。屏幕文字的出入速度,要与采用的特技效果有关。像新闻、专题节目中的标题字幕、同期声字幕、整屏字幕常都会追求“切”“淡入淡出”等手法。文艺性比较强的节目,多采用三维特技,追求视觉冲击。少儿节目中的字幕常采用“飞入飞出”“旋转”等滑稽效果。屏幕文字要在画面中停留多久,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根据文字内容,以观众能够看清、理解的时间来定,标题及标注字幕可稍长一点。因为人们每秒可阅读 6~8 个汉字,电视屏幕文字的出现数,多则十几个,少则几个。因此,停留3秒以上就可以让观众看清字幕并理解画面的含义。

总之,电视屏幕字幕编辑质量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只有全面认识电视屏幕文字规范性的意义与作用,将声音、画面、字幕融合与共,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电视节目奉献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张志方.电视字幕涵义初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2).

[2] 黄匡宇.电视节目编辑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张跃军.浅谈字幕在电视新闻表现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1(8).

[4] 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5] 李兆延,赵成芳.电视片字幕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有线电视,2005(7).

如何拓展电视画面剪辑的思路 篇12

电视节目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其制作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构思、策划、拍摄、采访、剪辑、解说配音、特技合成等多个工序,其中电视画面剪辑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拍摄的内容,即使内容再完美、构图再精美,也只不过是一些零碎的片断,如未经雕琢的玉石,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光彩。所以,通过后期剪辑进行精心的选择,以找到最优的排列方式,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感官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所以,电视画面剪辑是一个技术工种,是电视节目录制的艺术再创作,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应用剪辑手段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拓展电视画面剪辑的思路就成为每一个电视剪辑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视画面剪辑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以及对电视画面剪辑点、剪辑缝合、剪辑结构和剪辑节奏的认识,强调了电视画面剪辑的重要意义,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关于电视画面建议拓展的思路。

电视画面剪辑的拓展思路探讨

1.优化电视画面剪辑风格

剪辑风格是编导创作意图的展现,不同节目的剪辑风格不同。因此,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剪辑师需要和编导进行多次的沟通,只有把握好创作者的意图和艺术风格,才能按照节目的形式、内容,对将要使用的剪辑风格进行考虑。除此之外,形式各异、种类繁多的电视节目会由于编导的风格不同,导致与编导者意图理解上产生偏差。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剪辑师要尽量多参与相关节目的创作,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节目的意图。

2.选择合适的电视画面剪辑点

电视画面后期剪辑过程中,剪辑点选择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和人们的习惯。

(1)不同类型节目剪辑

对于综艺类节目,由于节目以歌舞为主,所以剪辑点要按照音乐的旋律选择;对于电视类节目,则要按照剧情的发展变化进行选择;对于访谈性的节目,则按照现场的气氛和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行选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和纪实性的专题片剪辑要真实可信,尽量保证镜头的完整性。

(2)选择不同的镜头长度

通常情况下,镜头的景别和画面信息量都会对镜头的长度选择产生影响。按照景别来说,全景镜头的画面停留时间比较长,而中近景的镜头稍短,特写镜头要更短一些。叙述性和描述性镜头的镜头长度选择要根据观众能够看懂镜头内容的时间为依据。当然,如果剧情需要,可以对镜头的长度进行特殊调整。

(3)镜头间的组接

在两组镜头相互组接时,不能生拉硬接,要选择合适的相接契机,例如运动停止的时候,或者主体正好满遮镜头的时候。另外,组接过程要对镜头的主体异同、运动形式异同情况进行考虑,伴随这距离、方向和高度的变化,还要考虑镜头的视觉效果,保证镜头组接过程的顺畅和谐。

(4)跳轴处理

轴线存在于物体运动的方向或者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事物之间。前期拍摄过程中,如果摄像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关于轴线的问题,就可能出现“跳轴”现象。具体的解决方法包括:在跳轴镜头间插入一个运动物的转变镜头,将轴线的方向拉回;在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镜头间插入一个无方向性的镜头;借助人物的视线,在跳轴的镜头间插入一个人物的视线变化镜头,借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的方向;在跳轴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特写镜头,可以有效减弱“跳轴”。

3.控制电视画面的剪辑节奏

电视画面的节奏能够通过节奏变化的角度和速度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烘托出来。剪辑阶段,编辑需要按照导演要求将合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尤其是要保留其中的精彩环节,并控制好影片的节奏,保证影片的顺畅和视觉效果。剪辑过程如果只使用一种节奏进行剪辑,会使观众厌烦而停止继续观看,所以,合理的剪辑节奏的变化对影片的最终效果十分重要。例如,可以通过间接加速度,将组接镜头不断缩短,再使用积累效果,使情节达到高潮,这样,就能够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控制节奏时要张弛有度,给每一个观众在高潮之后留下一段想象和回味的时间。

结论

电视画面剪辑是一个技术工种,是电视节目录制的艺术再创作,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画面选取和剪辑需要节目素材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融合,并将其运用到整个电视节目创作的过程中去。身为一名电视画面剪辑工作者,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练习,真正做好画面的剪辑和选取工作,创造更多的高质量电视节目。

上一篇:设备标校下一篇:易变质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