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门诊患者

2024-07-26

内科门诊患者(精选9篇)

内科门诊患者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到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来总结并找出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侧重点。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来, 来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4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总结。对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病种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神经门诊常见疾病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头痛及周围神经痛。结论 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了某些变化, 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疾病的防治战略。

关键词:神经内科,门诊,病种分析,防治方法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器官系统, 调节动物的动作与在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来应付环境的变化。神经系统主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疾病对我们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活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将我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的4000例患者的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来, 来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4000例患者, 其中男2843例, 年龄20~69岁, 平均 (42.20±12.1) 岁;女1157例, 年龄23~63岁, 平均 (44.456±15.04) 岁。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CT、MRI、TCD、EEG、肌电图、脑脊液、生化检查等确立诊断。主要目的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痴呆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方差表示, 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所占比例依次为:脑血管病 (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1232例 (30.8%) ;头痛患者1002例 (25.05%) ;围神经疾病共654例 (16.35%) ;失眠356例 (8.9%) ;眩晕235例 (5.875%) ;震颤125例 (3.125%) ;癫痫83例 (2.075%) ;肢体抽搐57例 (1.425%) ;下肢疼痛34例 (0.85%) ;其他 (记忆力下降、面部痛、面部不自主运动、胸痛、晕厥、耳鸣) 222例 (5.55%) 。结果见表1。

3 讨论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是统率和协调全身各系统器官的重要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以此同时还包括与心理科交叉进行自主神经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等功能性疾患等。

3.1 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则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2]。应避免造成脑血管病发生的一些诱因, 如情绪不佳 (生气、激动)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等体位改变、大便秘结、看电视过久等。

3.2 头痛

头疼原因有外伤性头痛、发热性头痛、中毒性或药物性头痛、五官科疾病头痛等等。头痛的防治应减少可能引发头痛的一切病因, 包括避免头、颈部的软组织损伤、感染、避免接触及摄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波动等, 同时还应及时诊断及治疗继发头痛的原发性疾病。

3.3 周围神经疾病

当神经系统受到破坏时, 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疾病表现。一旦出现神经症状和体征, 应尽快发现和解除病因, 改善神经营养功能, 并增强体质。营养代谢障碍所致者, 应寻找营养障碍原因并予以相应处理[3]。

3.4 失眠

失眠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 思虑过度、压力大、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等都容易导致失眠。需要处理好工作生活的环境和关系。失眠的人常常难以诱导师自己进入睡眠而苦恼。其实早期的轻度失眠, 经过自我调理的办法就常可得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神经门诊常见疾病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头痛及周围神经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饮食习惯的改变, 神经系统疾病谱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疾病的防治战略, 以适应我国社会变革和心理卫生保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祖明, 罗滢.1000例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分析[J].华西医学, 1997, 12 (1) :41-42.

[2]陈秋秋, 柯疆琼, 王斌达, 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J].调查与实验研究, 2012, 50 (34) :11-13.

[3]滕军放, 赵山民.神经内科门诊头痛病例分析[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 31 (1) :123-124.

内科门诊患者 篇2

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头痛患者,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诊断,31例为偏头痛(51.67%),11例为紧张性头痛(18.33%),7例为高血压头痛(11.67%),4例为药物性头痛(6.67%),7例为其他原因头痛(11.67%)。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后,头痛的强度、次数均有明显的改善。

结论:在神经内科头疼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患者病史资料以及临床症状的收集,有针对性的给出治疗方案,提高对头痛的治疗效果,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内科门诊 头疼 临床资料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93-01

头痛为一种神经内科门诊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由于其表现具有多样性,并且病因、分类比较复杂,所以在临床上存在不容易进行明确诊断的情况。特别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大,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日渐增多,神经内科头痛患者案例明显增多[1]。为提高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本文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头痛患者,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头痛患者,其中男性20例(33.33%),女性40例(66.67%),男女比例1∶2;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52.34±2.12)歲;病程最短的4天,最长的8年。

1.2 方法。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医生首先对患者的进行病史、生活习惯等详细的询问,再进行相关临床检查,例如:心理检查、CT头部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最后根据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汇总,针对实际情况给予用药方案治疗[2]

2 结果

经诊断,31例为偏头痛(51.67%),11例为紧张性头痛(18.33%),7例为高血压头痛(11.67%),4例为药物性头痛(6.67%),7例为其他原因头痛(11.67%)。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后,头痛的强度、次数均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由于近年来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大,精神、心理紧张感加剧,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的升高,在神经内科门诊中,主诉头痛的患者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给予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本文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头痛患者,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分析发现,60例患者中31例为偏头痛(51.67%),11例为紧张性头痛(18.33%),7例为高血压头痛(11.67%),4例为药物性头痛(6.67%),7例为其他原因头痛(11.67%)。

在本组患者中人数最多,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头痛分别是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其中偏头痛的临床特点为,患者的头痛主要出现在头部或这颈部的部位,也可围绕头部出现在颞侧、额部以及眶部,临床主要患者人群为女性,并且大多是单侧疼痛大约占到三分之二[3],也有少部分会出现双侧疼痛,到病情的后期会发展成为全头的疼痛,患者头痛的性质是搏动性的疼痛,也有患者主诉是钻痛,其疼痛程度大多中度、重度的疼痛,患者会难以忍受,十分痛苦。紧张性的头痛,患者的头痛位置大多位于其两额以及枕部、颈部,是呈持续性的钝痛,患者会主诉其头部存在紧箍感以及重压感,一般不会伴有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紧张性头痛常发生在晨间刚刚醒来时或者患者起床不久后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加重或者整天疼痛不止,有患者会主诉其头痛是持续性的,从没有缓解过的,有部分患者会有“空枕头”征的临床感觉,也有报道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是可以并存在。高血压头痛是近些年在神经内科门诊检查中发现病例不断增多的一种头痛,患者的高血压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血压的不断波动而出现的头痛,大多是中老年患者,患者的头痛会在颈枕部扩散到患者的眼眶以及面部,搏动性比较强,一般疼痛不剧烈,会伴有眩晕、四肢麻木、耳鸣等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时同时要对疑似偏头痛的患者进行更细致的内科检查以及神经检查,因为在临床我们经过影像学等检查后,常会发现患者的头痛是发生了器质性改变引起的[4],例如:如果患者出现突发性的头痛,要考虑是否出现了蛛网膜下出血,因为一旦在出血会出现死亡,再考虑是脑膜炎等可能。确定好病情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临床治疗,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后,头痛的强度、次数均有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头疼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患者病史资料以及临床症状的收集,有针对性的给出治疗方案,提高对头痛的治疗效果,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妍,王建生.神经内科门诊1160例头痛患者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1(33):6082-6083

[2] 刘秋伟.神经内科门诊356例头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19-220

[3] 王大模,文世全,张玲燕,等.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病症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06):1110-1112

内科门诊患者 篇3

关键词: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在临床神经内科门诊中头痛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 导致头痛的原因较多, 而且也比较复杂, 主要和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因素、自身病变以及环境因素等有直接关系[1]。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这样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最终导致头痛的原因越来越复杂, 因为患者自行用药、精神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头痛患者人数越来越多, 导致神经内科门诊对头痛病症的诊断、治疗范围越来越大, 诊断和治疗的重点也开始转移到用药方面和精神方面[2]。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神经内科门诊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98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希望可以让临床诊治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整群选择该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298例头痛患者, 入院的主要依据是患者主诉为头痛, 同时根据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1.2 方法

利用统一的表格, 从神经内科门诊病历和登记本中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3]。整理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情况、治疗情况以及职业等信息。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痛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全部298例患者中, 男性104例, 女性194例;年龄为14~79岁, 其中14~20岁共21例 (7.0%) , 21~40岁共128例 (43.0%) , 41~60岁共71例 (23.8%) , 61~79岁共78例 (26.2%) 。从结果分析可知, 头痛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21~40岁的头痛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年龄阶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004, P<0.05) ;41~60岁与61~79岁的头痛发病率显著高于14~20岁年龄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832, P<0.05) ;41~60岁与61~79岁的头痛发病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4, P>0.05) 。见表1。

注:*表示与年龄阶段为21~40岁相比, P<0.05。

2.2 头痛的病因分析

全部298例患者中, 偏头痛140例 (47.0%) , 紧张性头痛83例 (27.9%) , 高血压脑病37例 (12.4%) , 其他38例 (12.7%) 。见表2。

2.3 头痛发病时间分析

在全部298例患者中, 11月就诊的人数为86例 (28.9%) 最多, 其次就是7月就诊人数63例 (21.1%) , 就诊人数最少的为2月10例 (3.4%) 。在全年12个月中共出现2个高峰值。

2.4 头痛患者的职业构成情况

在全部298例头痛患者中, 排在前3位的职业分布为公司职员、教师以及学生, 人数分别为74例 (24.8%) 、65例 (21.8%) 和54例 (18.1%) 。其他患者的职业主要包括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以及待业者等。

2.5 门诊辅助检查的情况分析

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的常见辅助检查主要是血常规、头颅CT、脑电图、头颅MRI、腰椎穿刺以及劲椎平片。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分布是腰穿检查、血常规、头颅CT。

2.6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通过对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 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以及高血压性相关疾病导致的头痛。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的治疗主要为门诊口服药物治疗、观察室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综合治疗和反复就诊以及住院治疗。

3 讨论

全部298例患者中, 男性104例, 女性194例;年龄为14~79岁, 其中14~20岁共21例 (7.0%) , 21~40岁共128例 (43.0%) , 41~60岁共71例 (23.8%) , 61~79岁共78例 (26.2%) 。从结果分析可知, 头痛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21~40岁, 其次就是61~79岁年龄阶段。研究结果发现在全部298例患者, 女性的发病人数比男性多, 而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高,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较大, 而且娱乐活动较多, 导致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出现改变, 睡眠时间不够、睡眠质量不高、情绪改变以及过度疲劳的人数越来越多[4,5];而且在饮食习惯改变的过程中, 年轻人摄入巧克力、咖啡因、酒精和烟草的增加也让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女性患者因为自身生理特征和性格, 激素水平不稳定, 口服避孕药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最终让女性头痛患者的人数越来越高[6]。

在全部298例头痛患者中, 排在前3位的职业分布为公司职员、教师以及学生, 人数分别为74例 (24.8%) 、65例 (21.8%) 和54例 (18.1%) 。该研究结果与相关临床研究报告结果相近[7]。这些人群大部分是因为肩部、颈部、头部肌肉出现持续痉挛、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忧郁、生气等因素诱发, 另外寒冷、吸烟等刺激也可能导致头痛。长时间伏案低头、不良姿势以及屈颈等也容易导致头痛。

在全部298例患者中, 11月就诊的人数为86例 (28.9%) 最多, 其次就是7月就诊人数63例 (21.1%) , 就诊人数最少的为2月10例 (3.4%) 。在全年12个月中共出现2个高峰值。因为7月和11月气温变化比较显著, 感染性头痛患者的人数增加, 气温变化会让老年人生理出现不适;另外7月和11月是就业、考试等比较集中的阶段, 所以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会加大, 最终让头痛发病率增加。

该研究中, 偏头痛患者140例, 占47.0%, 在临床诊断时比较难;紧张性头痛患者83例, 占27.9%, 其主要特征是压迫或者紧束感、双侧性;其他头痛患者75例, 占25.1%。在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后, 高血压脑病导致的头痛患者人数在不断上升, 而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 所以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要加以重视和关注。

临床治疗偏头痛的目标主要是对头痛发作进行终止或者减缓, 对患者的伴发症状进行缓解, 对病情复发进行有效预防, 让患者能对头痛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比较清楚, 让患者树立良好的防治观念,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8]。对于紧张性头痛急性发作期可以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而针对慢性紧张型头痛或者频繁性紧张型头痛则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其他有原发病或者基础疾病的头痛, 则应对原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对头痛发作进行有效控制, 让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9]。

总之,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头痛患者时, 应该要对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的认识进行强化, 让诊断治疗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从而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国静.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7下旬刊) :63-64.

[2]刘丽萍.神经内科门诊278例头痛患者临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1) :36-37.

[3]胡格吉乐.神经内科门诊298例头痛患者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 2014 (5) :78.

[4]张东玲.神经内科门诊60例头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6下旬刊) :93.

[5]李艳.神经内科头痛症状的临床观察探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 (19) :49-50.

[6]李玉轩.神经内科门诊200例头疼患者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13) :195.

[7]李冰.关于神经内科门诊72例头痛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13) :32-33.

[8]邱麟.关于神经内科门诊60例头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1中旬刊) :93.

内科门诊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5-9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病人210例,其中男96例,女114例,年龄为18-82岁,平均年龄52岁;慢性胃炎66例,消化性溃病71例,食管炎12例,慢性结肠炎40例,肝硬化21例;初诊病人102例,复诊病人108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就诊,按挂号顺序在诊断室门口候诊,分诊护士主动接诊,帮助患者填写门诊病历首页,询问病史,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准备好已作各项检查报告单后,依次就诊,护士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观察组在候诊期间分诊护士除作好以上工作外,还对候诊患者主动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采取分时段预约就诊的方法,告知患者大致就诊时间,以半小时为1个时间段,以便患者灵活安排时间。一般患者安排在候诊椅上坐着等候,有事暂离开的,可留手机或电话,以便提前通知患者就诊。危重患者给予优先处理或送急诊科,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或平车。

1.2.2对于空腹侯诊病人需做胃镜、B超、钡餐或抽血者,在与医生协商同意后,先开检查申请单,让病人先检查后进食,以减少因空腹引起的不适和焦虑。

1.2.3及时公布就诊信息,维持正常就诊秩序 分诊护士严格按挂号秩序安排病人就诊,禁止熟人插队,并将挂号单公之于众,提前安排下一位即将就诊的病人在门口等候并监督;对已检查完毕,需医生进一步诊治或开药者,向其他就诊病人作好解释的同时安排就诊。让病人感觉到公平公正,减少疑惑,避免误会。

1.2.4实施健康教育 分诊护士在候诊期间,主动向候诊患者讲解就诊流程,介绍专家情况及出诊时间。讲解道疾病相关知识,各项检查注意事项,饮食休息、服药注意事项等,并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医院简报等宣传资料,提高病人的保健意识。

1.2.5实施心理护理,缓解病人心理压力 ①给予关心,建立信任感。分诊护士要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及时回答病人的问题,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及需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病人感到温暖可信,这样才有利分诊工作的开展。②耐心倾听,认同病人的心理感觉。分诊护士多鼓励病人讲出心中的焦虑和疑惑,使其得以宣泄不良情绪。内科的病人大都有不良情绪困扰,80%以上的病人都愿意向护士倾诉。通过倾诉,可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护士倾听时应聚精会神,避免分散注意力的动作,当病人说到痛苦时,应流露出同情的眼神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说完后护士用简单总结的方式将病人的话重述一遍,使病人明白你已知道他的思想和感受,让病人感到你在关心他,获得心理上的认同。③帮助病人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初诊病人由于疾病的不确定性,反复发作复诊的病人疗效欠佳,都会让病人疑虑重重。分诊护士要讲解有关知识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走出认识的误区,提高治疗依从性。

1.3评价方法

1.3.1分别对两组病人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患者候诊开始时自评1次,就诊结束自评1次。SAS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将项目粗分乘以系数1.25得出标准分。以SAS总分≥50为存在焦虑症状。

1.3.2记录病人实际候诊时间(即从病人到达诊断室候诊开始到进入诊断室接受治疗开始的一段时间),询问病人自我感觉到的候诊时间(心理候诊时间)和对分诊护士的满意度(非常满意为2分,满意为1分,一般为0分,不满意为-1分,非常不满意为-2分)。

1.3.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210例候诊病人候诊前后SAS得分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候诊前,两组病人SAS得分无差异,均存在焦虑;候诊后,两组病人SAS得分均较候诊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候诊后,观察组SAS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病人候诊前后实际候诊时间与心理候诊时间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两组的实际候诊时间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P>0.05),观察组的心理候诊时间较对照组心理候诊时间显著缩短,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护理干预可以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内科候诊病人常常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其原因有:①疾病本身症状,由于精神状态的变化可影响胃肠道粘膜的血液灌注和消化腺的分泌,亦能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变化,因此消化系统的身心疾病相当常见,病人常有抑郁、焦虑等表现[1]。②病程长,检查项目多,用藥时间长,症状易反复,引发病人焦虑。③就诊病人非常多,等候时间久,许多病人为偏远郊区或外地人,跨地区,时间紧,交通不便,长时间的等候又加重了病人的焦虑。④经济压力。从表1可见通过护士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及心理压力。

3.2护理干预缩短了病人的心理候诊时间

从表2可见,两组病人的实际候诊时间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心理候诊时间却明显缩短,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实现:①分诊护士及时热情的接待病人和对空腹病人的提前处置,让病人感觉到被注意和医疗服务的开始,而不是无用的等候,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候诊氛围;②分时段预约就诊的方法,提供了相对明确的等候时间,让病人对候诊过程有了可控性,病人不再漫无目的地被动等候,减低了对等候过程的过分关注;③及时公布就诊信息,并让病人参与秩序管理,让病人觉得候诊的过程很公平,“不公平的等待比平等的等待时间要长”,病人的紧张情绪得以舒缓;④分诊护士实施门诊健康教育的过程,让病人的注意力作了转移,并获得了与自身疾病相关的有用信息,这让候诊的过程变得更有意义,病人获得了增值的服务体验及积极的心理感受;⑤整个候诊过程,分诊护士给病人的感觉是一直都在忙碌,在为病人服务,病人也会发自内心的理解,从而对候诊过程更有耐心。总之,这种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扩展服务可给予病人良好的心理支持,从而使心理等候时间缩短[2]。

3.3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我院是川北地区较大的综合性医院,消化内科年门诊量达4万人次。尽管我们采取了优化就诊流程,改变就诊环境,增加出诊医生等一系列举措来缩短病人就诊时间,但病人多,等候时间长仍是最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病人点名要某专家接诊,候诊时间可达2-3小时,长时间的等候让病人变得坐立不安,敏感多疑,稍有不慎即可触发护患矛盾,我们通过对候诊过程实施护理干预,变单纯排号等候为护理服务,分诊护士以端庄稳重的职业形象,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训练有素的言谈举止,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了解病人心理需求,及时解难释疑,作好沟通,管理就诊秩序,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病人的不安和焦虑情绪,创造了公平和谐的就医环境。同时,病人也对分诊护士的工作产生了高度的认同和信任,从表2可见,观察组的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

内科门诊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选自本院2010年至2011年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356例,以患者主诉头痛为主要根据,结合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综合考虑入选病例。

1.2 方法

采用统一表格,从神经内科门诊登记本、病历中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将其年龄、性别、职业、诊断和治疗情况等信息整理,回顾性分析有关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将试验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头痛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本组356例,男125例,女231例,男女之比为1∶1.848;年龄分布于14~80岁,其中14~20岁26例(7.30%),21~40岁153例(42.98%),41~60岁85例(23.87%),92例(25.84%)。由此可见,年龄在21~40岁之间头疼发病率最高,其次为61~80岁年龄组。

2.2 头痛的病因构成情况

本组356例病因构成,具体见表1。

2.3 头痛的发病时间概况

门诊头痛患者就诊人数,以11月最多,为103例,占28.93%;其次为7月,为76例,占21.34%;2月最少,为12例,占3.37%;全年出现两个高峰值。

2.4 头痛的职业构成比情况

头痛患者排在前三位的职业是:公司职员(85例,24.8%)、教师(75例,21.8%)和学生(64例,18.%),占总人数的87.5%。其他包括:干部、工人、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待业者等,占总人数的32.6%。

2.5 门诊辅助检查情况统计

本资料统计了门诊头痛患者常见的6种辅助检查的检查人数,人数构成比和阳性检出率。门诊头痛患者常见的辅助检查排列顺序是:血常规(301例,84.55%)、头颅CT(231例,64.88%)、脑电图(192例,53.93%)、头颅MRI(77例,21.63%)、腰椎穿刺(45例,12.64%)和劲椎平片(23例,6.46%)。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前三位检查是:腰穿检查30.53%、血常规25.6%和头颅CT23.2%。

2.6 患者的治疗情况

本资料门诊就诊的头痛患者,神经内科常见的前三位疾病依次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高血压性相关疾病引起的头痛,占总数的87.36%。门诊头痛患者的治疗情况主要有四种,依次为:门诊口服药物治疗(192例,54.2%)、观察室静脉药物治疗(64例,18.2%)、反复就诊和综合治疗(53例,15.O%)、住院治疗(47例,13.2%)。

3 讨论

3.1 门诊头痛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

3.1.1 性别和年龄特点

本资料门诊头痛患者男女比例是1:1.848;年龄分布于14~80岁之间,其中14~20岁26例(7.30%),21~40岁153例(42.98%),41~60岁85例(23.87%),92例(25.84%)。女性多发,年轻人多见,其原因可能是学习、工作压力加大以及娱乐活动增多,致使年轻人生活方式改变,出现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和情绪改变(抑郁、紧张、愤怒和兴奋)的比例上升;同时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年轻人对烟草、酒精、咖啡因、巧克力的摄入和滥用药物增加也使得头痛发病年龄段偏小。女性患者因其性格和生理特征,激素水平波动,口服避孕药的人数增多,从而促使头痛发病女性患者比例上升。

3.1.2 头痛与职业关系的特征

本资料头痛患者职业前三位是公司职员、教师和学生,占总人数的87.5%。这一结果也与其他同类的研究报道相当[3],多由忧郁、焦虑以及情绪不良如紧张、生气、恐惧等因素诱发,头、颈、肩部肌肉持续痉挛,吸烟、寒冷等刺激均可引发头痛。长时间伏案低头、屈颈以及各种不良姿势也易引起头痛。这主要与这一人群的巨大的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的相关。

3.1.3 头痛的发病率的时间特征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头痛就诊人数以11月最多,为103例,占28.93%;其次为7月,为76例,占21.34%;2月最少,为12例,占3.37%;全年出现两个高峰值。7月、12月份季节变化明显,急性感染增多,感染性头痛患者增多,气温的改变多会引起老年人的生理上的不适,特别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更易因天气改变出现各种病症的加重,由此推测头痛病因对头痛发病季节有一定影响。社会因素:7、11月份是考试、就业和年终述职的集中时段,精神和心理因素也成为诱发头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4]。

3.2 头痛的常见病因分析

从本组病例看,偏头痛约占一半,且诊断较困难;紧张性头痛其特点为压迫和(或)紧束感(非搏动性)、双侧性、行走楼梯或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无呕吐恶心;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脑病引起的头痛也越来越多见,而且呈现年轻化,本组中也表明了这一点,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重视。

3.3 头痛的预防治疗

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使患者了解头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帮助患者确立科学正确的防治观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期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等亦有效。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应采用预防性治疗。对于其他有有基础疾病或者原发病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尽量控制头痛发作,减少并发症[5]。

总之,头痛是一种门诊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医生应当重视对头痛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急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神经内科门诊356例头痛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结果 在神经内科门诊356例头痛患者中偏头痛168例,占47.19%;紧张性头痛98例,占27.53%;其他头痛90例,占25.28%。结论 在头痛患者的诊治中,应加强对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改善头痛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内科,头痛,门诊

参考文献

[1]乔向阳.头痛分类和诊断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7):494.

[2]刘筱莉.16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TCD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45.

[3]王利群,周翠玲,张延霞.神经科门诊头痛病人2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1):55.

内科门诊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门诊部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44例, 女性患者有36例, 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9岁, 最大的为64岁, 平均年龄为39.6岁。患者的病情情况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有58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17例,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有5例。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均分成两组, 每组有40例患者,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多项基本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很强的统计可比性[1]。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护理方法, 对照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方法。①常规护理方法。首先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 对病房内的血迹、患者的痰杯等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和处理。每天用紫外线等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定时对病房通风换气。其次进行咯血的一般护理, 肺结核患者进入之后让其充分休息, 对于大咯血的患者全天候的卧床休息, 在患者的床边配备抢救药品和器械。根据患者的病灶和心肺功能调节卧床体位。之后, 止血护理, 患者在出现咯血情况时, 按照医师的医嘱及时的注射垂体后叶素等药物进行止血护理, 并且告诉患者用药之后的一些不良反应, 如出汗、心悸。胸闷、胸痛等。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必要使时采取措施进行缓解。最后, 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心理护理, 患者在发生1次大咯血之后, 经常会再次发生咯血, 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出现咯血现象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 咯血经常会来势凶猛, 患者通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 医护工作人员已经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密切的关注, 及时的采取措施缓解。并且耐性的向患者讲解与其病情相关的知识, 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②循证护理。循证护理就是在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组织指导提出循证护理问题、获得循证支持以及进行循证应用的新型护理方式。该护理方法就是通过对来自患者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获得充分的证据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将解决措施应用到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与常规的护理方向相比,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针对实际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患者咯血的发生率、咯血量、咯血停止时间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评分的方法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以及精神健康等指标, 最终获得的总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对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量采用的方式表示, 对比分析采用检验。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有P<0.05, 则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咯血发生率、咯血量以及咯血停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咯血发生率为15%,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咯血发生率42.5%, 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咯血量为148.932.6 m L明显对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咯血量642.6 m L, 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咯血停止时间为7.61.4 d, 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剧咯血停止时间22.9 d, 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进行评分之后得到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P<0.0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多发于青年人身上的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机体感染性疾病。随着近几年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低热、乏力、咳嗽和咯血等,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中主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状, 根据临床研究资料得到咯血患者占到肺结核患者的30%~50%。肺结核患者并发大咯血通常会是患者出现严重的大出血, 同时大量的出血非常容易滞留在患者的气管或者支气管中, 引发患者出现窒息现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分析得到咯血的发生和患者的病情、心肺功能、继发性肺结核以及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 寻找有效的内科护理方法对于降低患者的咯血发生率、咯血量, 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次研究可以得到在常规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循证护理这一方法能够明显的降低肺结核患者的咯血发生率、咯血量以及平均咯血停止时间,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方法, 是以科学护理理念作为指导, 在传统护理经验的基础上, 以科学依据为核心, 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护理工作的一种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方法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状况、心理情绪、价值和意愿, 制定出最适合患者自身状况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随着科技以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生, 循证护理已经在临床护理的各个领域开始得到应用, 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到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内科护理中, 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制定出可行的、新近的护理方案。将方案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咯血的发生率、咯血量以及平均咯血停止时间, 有效的提高肺结核合并大咯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这种护理方法值得在肺结核合并大咯血患者临床护理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门诊肺结核患者合并大咯血的内科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我门诊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均分成两组, 每组40例患者, 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咯血发生率、咯血量、咯血停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与常规的内科护理相比, 循证护理在降低肺结核患者咯血发生率、咯血时间, 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心情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因此在肺结核合并大咯血患者的内科护理中可以采用循证护理方法。

关键词:肺结核,大咯血,常规内科护理,循证护理

参考文献

[1]邵翠菊.肺结核大咯血护理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 8 (4) :242.

[2]何仲楠.肺结核大咯血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9 (8) :324.

内科门诊患者 篇7

关键词:心理障碍,神经内科门诊,诊断,治疗,心理干预

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的患者所选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主要影响着患者服药依从性。神经内科因其专科特性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而且伴有不稳定性, 常常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烦躁不安等为治疗增添了一定难度。现在临床在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方面SSRIs类抗抑郁药物已经成为一种首选, 其中最常用的有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由于奥氮平能够安全、快速的抗抑郁抗焦虑因此在临床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以及情感、行为发生变化[1,2,3,4,5]。是器质性与心理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心理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至2012年神经内科门诊接收的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抽取120例男女各60例, 年龄在18~68岁, 平均年龄45岁,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的诊断标准, 排出严重器质性病变以及营养不良的情况。患者都有着清醒的神志, 不存在幻听及幻视等严重精神性疾病。确定患者既往就诊史、用药史、婚姻状况及工作情况。

1.2 方法

对患者采用药物以及心理干预对其进行治疗。将此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 每组60人且每组患者年龄, 身体状况, 文化程度等分布关系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患者均使用奥氮平口服, 5m g/d进行药物治疗与此同时对B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每月2次, 时常半年。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 患者心理、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因得病而发生的变化, 教会患者如何改变负性情绪, 通过讲座、家访及门诊交流来减轻患者思想压力, 协助患者及其亲属制定相关支持计划。针对患者情绪反映进行干预, 以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同时纠正患者的一些不良习惯。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表H AM A评分其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 每条项目均按1~4级记分, 20个项目得分相加为基础分, 基础分乘以1.25整数即得标准分。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0分, 其中得分在50~59为轻度焦虑, 在60~69之间为中度焦虑, 而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H AM A共14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各级的标准为:0分无症状;1分为轻;2分中等;3分为重;而4分为极重。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相关数据, 全部采用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AS、SD S、H AM 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以及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1。

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神经内科的特质性在确诊过程中由于心理障碍患者的一些症状如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与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大多一致, 使诊断出现困难。因此要对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予以正确区分。这不仅要求神经内科医生要有较高的精神卫生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可以完成一些常见疾病的正确辨认以及应急处理,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对一些基础器质性疾病给与兼顾。如说SSRIS类抗抑郁药物能够升血压,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必须时时进行密切的血压监测;对于癫痫并伴有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对其用选择药物时应该考虑药物对癫痫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奥氮平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使用应尽量避免, 若是必须使用时要对血糖进行密切监测。奥氮平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 且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可采用小剂量治疗, 安全有效, 也能使得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神经科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疾病是神经症合并心境障碍。因此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对治疗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以及其家庭情况, 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也才能使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 采用常规标准可以对神经内科接收的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诊断, 使用药物奥氮平对治疗该类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心理干预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书莲.缓解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 2011, 19 (4) :570-571.

[2]张淑芬, 潘继英, 全传升.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5) :587-588.

[3]于德华, 吴绍敏, 李春波, 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4 (12) :268-269.

[4]汪向东, 王希村,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07-108

内科门诊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之间的心内科门诊使用阿司匹林患者120例,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其中有67例男性患者, 53例女性患者, 年龄在39~74岁之间, 年龄中位数为 (56.9±5.45) 岁。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为60例曾住院的出院后随访患者, 有33例男, 27例女, 年龄在39~70岁之间, 年龄中位数为 (54.5±5.85) 岁;其中有11例陈旧心肌梗塞患者, 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照组为60例未曾住院的门诊随访患者, 有34例男, 26例女, 年龄在40~74岁之间, 年龄中位数为 (57±6.45) 岁;其中有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4例其他原因形成的心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而且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研究方法

自行制定一份调查问卷表, 对两组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及效果进行询问和调查, 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次研究是以国内外各项指南推荐的大于等于75 mg作为阿司匹林正确使用的参照剂量。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并分析形成这一情况的具体原因。

1.4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 (n, %) 表示。

2 实验结果

在出现使用阿司匹林不当情况方面, 实验组有5例, 在60例患者中占8.3%;对照组有20例, 在60例患者中占33.3%。两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参见表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经过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 在担心出现不良反应、已经出现不良反应、非内科医生指导以及门诊医生忽略询问等原因方面, 实验组要明显优于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参见表2。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结论

阿司匹林是一种用于解热镇痛的药物, 其历史相当悠久。在临床上其主要被使用于感冒、头痛、发热、牙痛以及风湿病和关节痛的治疗, 有时还有可能应用于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进行的抑制治疗中, 其可以对临床上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肺梗死、心绞痛以及脑血栓形成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3]。此外, 其在血管形成术与旁路移植术中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阿司匹林研究不断深入与发展的过程中, 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对患者的冠脉循环和抗血小板凝聚有着非常明显的改善功能。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阿司匹林主要被应用于冠状动脉分流术及心血管成形术中。对发作性心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时, 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临床胸痛等症状进行改善, 甚至是挽救患者的生命。阿司匹林中抗血小板的凝聚作用主要是以不可逆的抑制人体内环氧化酶为依托, 使其在人体血小板凝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 并产生四烯酸的代谢路径。此外, 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人体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前列环素合成, 在人体血小板聚集的过程中, 前列环素是作为一种药物在对其起到抑制与扩张血管的作用[4]。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 在使用阿司匹林不当的情况方面, 实验组出现5例, 所占比例为8.3%, 对照组出现20例, 所占比例为33.3%, P<0.05;且在担心出现不良反应、已经出现不良反应、非内科医生指导以及门诊医生忽略询问等原因方面, 实验组均要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使用阿司匹林不当的形成原因, 以医生的角度为出发点:第一, 在对阿司匹林的了解与认识方面, 社区医生、基层医生以及非心内科医生做的还不够到位。本次研究中曾住院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出现上述情况要少于未曾住院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正是对这一观点的说明。有关资料显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有心内科医院对阿司匹林的应用比没有心内科医院的应用要更为广泛。第二, 治疗医生对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医疗纠纷或承担责任的担心。在现阶段所规定的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下, 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5]。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与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 患者所获得的绝对效益是远远超过出血等并发症的。第三, 医生容易忽视长期随诊取药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 不再对其进行耐心详细的询问, 而是根据病历简单的开药, 忽略了患者对药物使用情况擅自改动的情况。

以患者的角度为出发点:第一, 患者不遵医嘱, 擅自改动使用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 常常会因为对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情况的担心而终止治疗。事实上, 这一类人在阿司匹林治疗中所收获的绝对效益是最佳的。第二, 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错误信息进行了传播, 对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造成了影响。第三, 每一位患者所使用的阿司匹林的种类、剂量等都是不同的, 患者对此认识不清, 容易造成药物、药量的混淆。这与何传斌等人对阿司匹林使用不当原因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6]。根据以上原因本研究总结出来几点改善使用阿司匹林不当的方法:第一, 对社区医生、基层医生以及全科医生进行各种指南、大型临床医学试验的培训, 增强各科医生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第二, 在对胃黏膜刺激作用进行减少的过程中, 除了可以减少阿司匹林剂量或是停药外, 还可以使用泡腾片, 或是同时服用食物与胃黏膜保护剂来对症状进行减轻处理。第三, 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医生耐心、详细地对患者进行具体的询问与随访, 了解其用药情况以及用药的效果。第四,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渠道进行宣教。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 从成本和效益方面来看, 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是最佳的[7]。这是因为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等其他用于抗小血板的药物价格都很贵, 成本、效益比较高, 还不能代替阿司匹林运用到心内科疾病的治疗中, 无法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除外[8]。包括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定在内的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是广泛存在的, 而且发生的频率也是比较接近的。因此, 应该加大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力度, 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与探索, 不过, 医院和患者也不能因此而放弃阿司匹林的治疗。

4 结语

综上所述, 心内科门诊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较多, 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与教育后, 情况得到改善, 值得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超.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89-90.

[2]张燕, 张秀华.阿司匹林用于心内科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13) :370-370.

[3]柳小飞.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疗效[J].求医问药, 2013, 11 (12下半月刊) :305-306.

[4]李耀红, 吕磊, 李群, 等.巴曲酶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下半月) , 2013 (10) :76-77.

[5]陈博, 杜岩, 东洋, 等.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4) :56-57.

[6]何传斌, 魏红.阿司匹林在内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J].当代医学, 2012, 18 (11) :142-143.

[7]王丽.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J].科技研究, 2014 (19) :542-542.

内科门诊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12月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1562例, 男810例, 女752例, 年龄18~80岁, 平均54.2岁。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动态心电图的检测, 所有的患者在检测期间都出现了程度不同头晕、心慌、胸闷。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采取常规心电图的检查, 其次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器, 对患者进行24h不间断的心电图监测, 从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检出率的差别。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常用软件SPSS19.0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P<0.05为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62例就诊患者中, 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1151例 (73.69%) 发生心律失常和ST-T改变, 其中, 自律性房速的患者305例 (19.53%) 、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203例 (12.99%) 、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177例 (11.33%) 、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154例 (9.28%) 、ST段压低的患者281例 (17.99%) 、短暂性窦性停搏的患者31例 (1.98%) 。1562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 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211例 (13.51%)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异常。见表1。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15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异常的检出率分别是73.69%和13.51%, 二者对比, 结果很明显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仪是记录患者在24h内的动态心电图运动状况。包括:ST水平趋势图, 心率变异, 身体运动后的数据及各种心率失常的鉴别诊断。可以对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 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及性质的确定, 对药物疗效的评定及起博器的功能评定[1,2]。在连续记录患者在动态、静态状态下的心电图情况, 对受检者一过性的心电图异常均能准确地检, 因此, 在心血管内科体检中广泛应用。

对2012年6月至12月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 其结果表明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病症的检出率要远远高于常规心电图, 心血管疾病, 是循环系统的疾病, 循环系统是人体内运送血液的组织和器官, 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 通过客观检查可发现患者一般有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 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一般都会有心悸、胸闷等症状, 然而心悸、胸闷并非心血管疾病的特有症状。如果患者在一段时间心悸、胸闷反复的发作, 说明患者患某种心脏疾患的概率大大增加, 如长期的发作有可能会给患者很大的精神压力, 从而工作质量、生活质量会大大的下降。所以,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关键还是找到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 对病原进行科学的分析, 从而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由此可见, 动态心电图检测是心血管患者找出发病原因的良好途径, 24h内不间断的有效记录患者在活动期间的心电变化状况。主治医师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器记录的结果, 跟患者其他的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有效的分析, 从而确定患者发病的发病原因。动态心电图检测室一般可以结合一下的标准作为参考: (1) 心率:24h的心率平均的参考值为60~88次/分钟。一般来说当患者处在活动的状态时, 最高的心率值可以达到81次/分钟。然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心率会逐渐的变低, 一般年龄较高的患者处在活动的状态时心率最高, <128次/分钟。患者在深度睡眠时一般心率为<59次/分钟。若患者处于兴奋期精神紧张期, 心率一般为<46次/分钟。 (2) 心率失常的患者一般动态心电图检测有以下表现:在青年人里比较常见的如窦性心律不齐, P-P的间距值最大的状态可达到1倍以上;在每个年龄段里的患者都存在窦性停搏, 一般来讲>2.0s都视为异常;室上性期前收缩一般为12h<100次。大概有将近半成以的正常人中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 随着被检查者年龄的增大, 其发生率呈逐步增长的现象; (3) ST-T的改变, 患者在检查过程当中如果剧烈运动的话J点会出现下移, ST段提高, T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根据以上的数据统计以及临床监测分析表明,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测, 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检出率要远远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测的检出率, 对于诊断早期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 以及后期的临床治疗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分析我们也要长期的、认真的去完成此项工作, 真正的把动态心电图运用到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去, 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培良, 袁龙, 沈菀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QT间期变异性与窜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探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2) :45-47.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与学下一篇:内部财务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