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治疗对比

2024-07-15

内科治疗对比(精选7篇)

内科治疗对比 篇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且疾病类型也比较多, 常见的有窦性心律失常, 早搏, 房扑房颤等, 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心血管内科疾病发病率10%~15%[1]。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综合疗法和常规方法在心血管内科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为49~84 (59.3±1.2) 岁, 病程在1~6 (3.5±2.4) 月;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0~66 (56.7±0.8) 岁, 病程在1.2~6.5 (4.2±3.1) 个月。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 研究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刚开始用药时, 每天口服10mg辛伐他汀 (康哲 (湖南) 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902) , 每天一次, 当患者病情好转后, 每天服用10mg辛伐他汀。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治疗前仔细询问患者入院前用药情况, 病史等, 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天静脉滴注6ml疏血通注射液 (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6541) , 每天1次, 连续使用15d。 (3) 功能训练。患者用药过程中要加强患者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情况治疗有效的功能训练方法, 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且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饮食进行干预, 起到药物和锻炼、饮食等综合治疗[2]。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头晕、恶心等症状得到改善。有效:患者头晕、恶心等症状有所缓解, 患者需卧床休息。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3]。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95%治疗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观察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较多, 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从中医角度来看, 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无气不行, 气无血不利”、“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凝。总之, 气由血产生, 而血受气的推动而运行, 气不能无血, 血也不能无气, 二者调和血脉流畅则无病矣。目前, 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 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4]。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综合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95%治疗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观察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这种治疗方法和其他的单一药物治疗相比优势较多, 这种治疗方法包括了对患者用药前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治疗后的护理等, 它能够保证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提高临床治愈率, 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用药前治疗。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检查, 如患者血压、心率等, 了解患者病史, 并对患者入院前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 缓解患者病情。 (2)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这种药物主要由水蛭、地龙等组成, 药物中水蛭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 该药物又叫做蚂蟥, 它是内陆淡水域中常见的水生动物, 这种药物在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疾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而地龙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 药物具有利尿、镇痛、平喘、降压、解热、抗惊厥等多重作用, 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对于病情复杂患者, 可以根据检查结果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3) 用药后加强患者护理。患者用药后, 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护理, 及时进行心理疏通, 向患者讲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增强患者治愈信心, 让患者能够按时、按量用药。此外, 医护人员还要加强患者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干净等, 必要时可以给患者播放轻音乐, 保持病房良好的环境, 使得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患者出院后要让患者定期复查, 对于身体出现异常患者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 心血管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95%治疗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观察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 (P<0.05) 。心血管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综合疗法,常规方法,心血管内科疾病

参考文献

[1]韦曦, 吕超智, 杨荔, 等.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14) :1477-1480.

[2]万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1) :68-69.

[3]李琦, 余志龙, 郑大东, 等.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 (5) :438-439.

[4]廖宝芳.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 2013, 21 (6) :123-124.

[5]钱红翠.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 (1) :92-93.

内科治疗对比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针对导致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分组。在B1组55例患者中, 男39例, 女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2~79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6.9±11.5) 岁;在所有患者中,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19例, 患有肺炎疾病的患者12例,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患者10例, 患有哮喘疾病的患者7例, 患有支气管扩张疾病的患者5例以及患有肺癌疾病的患者2例。在B2组55例患者中, 男42例, 女1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3~81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7.1±11.6) 岁;在所有患者中,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16例, 患有肺炎疾病的患者13例,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患者11例, 患有哮喘疾病的患者6例, 患有支气管扩张疾病的患者6例以及患有肺癌疾病的患者3例。

1.2 方法

针对所有患者, 对导致其出现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与此同时选择合理方法进行临床治疗[2]。针对B1组患者主要选择氟康唑 (国药准字H20000261) 进行治疗。50~100 mg/次, 1次/d[3]。针对B2组患者主要选择伊曲康唑 (国药准字H20000124) 进行治疗。1~2粒/d, 1次/d[4]。针对两组患者均将2周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体征全部消失, 对患者实施3次痰培养, 最终检查结果表示为阴性。对患者实施肺部X检查, 最终表示患者无阴影;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体征表现为明显的改善, 对患者实施3次痰培养, 最终证明结果为阴性, 对患者实施肺部X检查, 患者的阴影表现为减少;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体征未获得任何的改善,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情况, 对患者实施肺部X检查, 表示患者阴影面积出现了增加的情况[5]。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 选择SPSS 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 (%) 形式表示,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所患基础疾病

针对所有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35例 (31.82%) , 患有肺炎疾病的患者25例 (22.73%) ,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患者21例 (19.09%) , 患有哮喘疾病的患者13例 (11.82%) , 患有支气管扩张疾病的患者11例 (10.00%) 以及患有肺癌疾病的患者5例 (4.55%) 。最终发现占有最大比例的疾病类型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从而证明此种疾病是导致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基础疾病。

2.2 真菌感染诱因

在所有患者中, 长时间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69例 (62.73%) ;长时间选择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36例 (32.73%) ;长时间实施放化疗治疗的患者5例 (4.55%) 。在抗菌方面, 长时间选择抗生素明显多于糖皮质激素以及放化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96, P<0.05) 。从而证明长时间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是导致医院呼吸内科患者表现出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诱因。

2.3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 (98.18%) 明显高于B2组 (70.91%) 真菌感染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肺部表现出真菌感染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病理现象, 临床表现出较高的疾病发病率。当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后, 真菌会导致患者表现出区域性炎症的情况以及感染的情况[6]。针对呼吸内科疾病患者,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要选择抗生素以及激素实施临床治疗。此种方法会对真菌以及相关菌群的生长造成抑制, 进而对患者的微循环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7,8]。

经过该次研究发现, 导致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时间选择抗生素治疗会导致呼吸内科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情况。两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 (98.18%) 明显高于B2组 (70.91%) 真菌感染患者 (P<0.05) 。从而证明针对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临床选择氟康唑进行治疗, 最终能够获得确切治疗效果。同李惠华, 吴立新[9]在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一文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 针对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对此疾病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研究有效方法进行疾病治疗, 最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表现, 显著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呼吸内科患者, 分析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 并观察选择不同药物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10例, 针对导致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分组。B2组 (对照组55例) :临床选择伊曲康唑进行治疗;B1组 (观察组55例) :临床选择氟康唑进行治疗。对比选择两种方法完成治疗后,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导致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时间选择抗生素治疗会导致呼吸内科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情况。两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 (98.18%) 明显高于B2组 (70.91%) 真菌感染患者 (P<0.05) 。结论 针对呼吸内科患者, 对导致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选择氟康唑进行治疗, 最终疗效优于伊曲康唑极为显著, 最终显著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原因,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陆任林.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5上旬刊) :2492-2493.

[2]李小兰, 杨雅林.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临床要点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7 (25) :558-558.

[3]吴纪珍, 赵丽敏, 马利军, 等.卡泊芬净治疗老年COPD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36 (11) :869-871.

[4]吕院华.分析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J].医学信息, 2014, 27 (5) :259.

[5]樊荣兴.呼吸内科患者呼吸道带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4) :75-77.

[6]陈亚红, 姚婉贞, 王建丽, 等.重症监护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27 (3) :197-200.

[7]舒国谦, 舒华锋, 吴建华, 等.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7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8) :2863.

[8]武宁, 黄怡, 李强, 等.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7 (3) :182-186.

内科治疗对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3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40例高血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男41例, 女29例, 年龄43~80岁, 平均年龄 (62.7±7.4) 岁, 壳核出血58例, 丘脑出血12例;对照组男43例, 女27例, 年龄44~79岁, 平均年龄 (61.5±7.7) 岁, 壳核出血60例, 丘脑出血10例。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长期酗酒者、颅内及全身感染者、糖尿病、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保守治疗, 包括脱水降颅内压、吸氧、止血、控制血压、营养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平衡酸碱、抗感染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血肿清除手术均于患者发病后6~24 h内进行, 根据CT确定穿刺点, 将血肿的最大层面中心处与颅骨最近距离的CT层面选作穿刺点与穿刺深度, 注意避开脑重要区域与血管。选择YL-1型的颅内穿刺针, 常规备皮、消毒, 穿刺点局麻, 随后以电钻穿透颅骨与硬脑膜, 按照血肿定位方向进针, 拔出针芯后用引流管经针体侧孔行血肿内液体与半固体引流, 边抽边注射进等量生理盐水, 至引流液澄清。常规采取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万u后夹闭2 h再开放, 1~2次/d。复查头部CT见残留血肿基本消除时将引流管拔除。

1.3 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再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 对照组为70.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见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指的是在高血压基础上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 其中以基底节脑出血最为常见, 一旦病情恶化, 很容易造成死亡, 是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脑出血的诱因很多, 最为常见的就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其余的还有先天高血压脑出血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脑外伤等。高血压脑出血, 如果出血量大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而小量出血时因脑内局部有血肿, 压迫脑内神经与血管, 当血肿产生时脑内大量相关化学物质释放, 进而使得脑细胞遭受破坏, 一般患者预后都较差, 致残率也是相当之高[2,3]。

参考文献

[1]冯玉新.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及术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7) :108-109.

[2]杨红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5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6) :1990-1991.

内科治疗对比 篇4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结区, 血量>30ML) 病人207例, 外科住院开颅手术病人6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A、对照组B、对照组C均为69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 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 并经头颅CT 扫描确诊。治疗组, 男43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60.9 岁, 有高血压病史51例。对照组A男41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1.6 岁, 有高血压病史49例。对照组B 男47 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66.8岁, 有高血压病史41例。对照组C男43例, 女26 例, 平均年龄62.8岁, 有高血压病史39例。

1.2 临床资料

1.2.1 出血量

出血量30 ml~40 ml: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A49例, 对照组B43例, 对照组C 41例;出血量41 ml~50 ml:治疗组16例, 对照组A12例, 对照组B18 例, 对照组C 17 例;出血量50 ml以上:治疗组10例, 对照组A 8例, 对照组B 8例, 对照组C 11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根据头CT扫描确定穿刺点, 使用 YL -1 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由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专利号:ZL93244252. 8) 进入血肿, 第一次清除血肿量的20 %~40 %, 重复等量置换, 待冲洗出的液体颜色变淡后, 注入液化剂 (0.9%生理盐水500 ml加尿激酶2万单位加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 5 ml, 夹闭引流管引流, 2 h~4 h 后开放引流。每天注入血肿液化剂1 ~2 次, 反复冲洗引流, 总清除率达到2/ 3~3/ 4 即拔针。血肿破入脑室者, 术后第2 或3天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约10 ml~20 ml。术后辅助常规内科治疗。

1.3.2 对照组A-单纯穿刺血肿抽吸术组

锥颅置硅胶脑式引流管引流术:依据头CT 扫描确定穿刺点, 用带导芯外径为3. 5 mm 粗的硅胶脑式引流管穿刺, 抽至血肿量的1/ 3~1/ 2 后, 从硅胶脑式引流管注入0.9%生理盐水3 ml加尿激酶2万单位, 然后夹闭引流管2 h~4 h 后开放, 每天1 ~2 次。血肿破入脑室者, 可于术后第2 或3 天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约10 ml~20ml 。术后辅助常规内科治疗。

1.3.3 对照组B-开颅手术组

主要采用的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开颅手术”。

1.3.4 对照组C-内科保守治疗组

单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①脱水降颅内压;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控制血压;④应用止血剂; ⑤应用脑代谢保护剂;⑥防治感染; 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⑧对症及支持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4组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A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有非常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C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有非常显著差异) 。

2.2 血肿清除情况

①治疗组的血肿总清除率达68%~100 % , 平均94.6 % , 引流3~5 d , 平均3.5d。②对照组A的血肿总清除率达23.7%~87.7% , 平均58.9% , 血肿引流3~5 d , 平均4 d。③对照组B 的血肿总吸收率为62 %~90% , 平均78.7% , 一般观察14 d~46d , 平均28d。④对照组C 的血肿总吸收率为0 %~64.7% , 平均23.5% , 一般观察8 d~32d , 平均23d。治疗组与对照组A 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B 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C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

治疗组及对照组A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6.89±13.31与23.01±11.06,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3.078, 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B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45±11.86与30.86±16.92,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2.963, 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C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21.14±11.93与36.11±8.69, 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10.987, P<0.01) 。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 尤其血量30ML以上者其病死率极高。手术虽能挽救其中约25%患者的生命, 但术后病死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 总体疗效不尽人意。脑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脑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损伤以及随之而来的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因此, 采用一种损伤小, 进颅快的方法尽早清除血肿, 有效解除脑组织受压及急性颅内高压, 抢救脑血肿周围的半暗带缺血区, 减轻脑水肿有利于防止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疗法是使用YL -l 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应用液体射流正压粉碎血肿代替机械式碎吸血肿, 结合生化酶技术, 采用特殊液化剂, 冲洗引流连续操作, 针尖有侧孔, 可以沿针轴行360度转动, 可将药物全方位地送到血肿各部位, 溶解血肿, 做到全方位、无盲区、高效能的对凝固的血块进行击碎、冲刷、溶解、分离、引流来达到清除颅内血肿的目的, 使血肿清除率大大提高。本研究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A、B、C三组,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A、B、C三组, 神经功能恢复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采用YL -1 型穿刺针进行清除急性脑出血, 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结区) 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68-98.

内科治疗对比 篇5

关键词:肿瘤患者,内科治疗,抗感染药,体会

随着临床内科抗感染药物应用范围的增加和用量的增大, 对内科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已成为药品管理的新课题, 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因抗生素使用过量而出现不良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对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院对2010年至2012年3年间肿瘤患者内科抗感染用药的种类、剂量、费用及用药的频度等情况进行分析, 并得出结论。现将研究的过程及结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提供, 药品使用以医院用药信息部提供的消耗数据为主, 结合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用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用药均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药品名称命名。

1.2 用药频度的计算方法

由于临床使用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和规格较多, 在进行用药频度的比较时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我院对所有研究药物使用WHO推荐的药物限定日剂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药品说明书的日剂量, 对全年药品的用量和用药频度进行计算。公式如下:用药频度=药品规格×用药数量/DDD。

2 结果

2.1 内科抗感染用药的总体情况

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通过内科消耗金额占年度用药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我院2010年~2012年使用内科抗感染药物的总金额分别为1148.22万元, 1023.43万元和1246.56万元, 占各年度药品使用总费用的5.4%, 6.3%和7.4%。三年间使用的内科抗感染药物分别为103、108和106种, 约占各年药品总品种的10%。由此可知, 我院内科抗感染用药的品种和金额占有较大的比例。

2.2 各类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按照头孢菌素类、洁霉素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抗真菌类、多肽类及大环内酯类对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每种药品的使用金额及占当年用药总金额的比例进行分析。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用量占的比例最大,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碳用量较小;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用量呈下降趋势, 喹诺酮类药物用量显著上升, 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抗真菌类药物用量保持稳定。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3 口服和注射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因我院研究对象均是肿瘤患者, 患者的体质较弱、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 因此临床使用的注射型内科抗感染用药较多, 约占内科抗感染用药的90%, 且使用的品种较多。口服用药量较低, 且药物品种较少, 主要以头孢拉定胶囊、头孢克洛胶囊和左氧氟沙星片。三年间口服药的用量占总金额的8.7%、8.4%、7.6%, 由此可见口服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主要品种使用份额呈下降趋势, 表明口服药物的品种有所增加, 用药的选择范围逐渐扩大。

2.4 按消耗金额排序

按年用药费用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按药品用量有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头孢唑啉钠、甲硝唑、头孢曲松钠。3年间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粉针、头孢噻肟钠粉针、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吡肟、头孢克洛胶囊、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粉针、奈替米星注射液的用量较大, 占所有内科抗感染药物的前10位。药物的用量相对稳定, 但略有变动。随着患者体内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且患者抵抗力逐渐下降, 所以抗感染药物的总量性对稳定, 且略有升高。具体数据如表2。

3 讨论

研究数据显示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的消耗金额的比例明显低于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 主要是因为我院为肿瘤医院, 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和辅助药物具有用量大、价格高等特点, 因此导致抗感染用药消耗金额的比例相对较小[1]。

因目前临床用药较多, 即便是同种药物药品也包括国产、合资及进口等多种药物, 这些药品虽然在药学上视为同种药物, 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格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分开计算, 将直接影响研究的价格差异性, 所以本研究仅对临床常用的国产内科抗感染药物进行研究[2]。

研究数据证实, 肿瘤患者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品种较多, 要量较大。按年用药费用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洁霉素类;按药品用量有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头孢唑啉钠、甲硝唑、头孢曲松钠。各类药物的特点如下[3]: (1) 头孢类药物:品种最多, 规格最全, 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低, 临床的应用率较高, 但是其临床价格较高, 其消费金额约占内抗感染药物总金额的50%; (2) 喹诺酮类:是研究药品中用量增长较快的药物, 其中左氧氟沙星增长最快, 因该药不论是注射, 还是口服, 都具有不良反应少, 不受年龄限制等优势; (3) 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物, 该药不仅敏感菌作用强, 而且毒性低, 且价格低廉等优势, 但临床应用中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较高, 因此需要进行皮试; (4) 洁霉素类:因对厌氧菌活性较强, 使得克林霉素的临床用量较大; (5) 其他:因肿瘤患者的身体特殊, 因此碳青霉烯类、多肽类等应用也具有一定的用量[4]。

综上所述, 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品种单一, 凭经验用药、预防用药过多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毋子亭, 燕玉琴, 张芬, 等.肿瘤内科抗感染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8 (9) :235-236.

[2]宿迁, 葛燚.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临床应用185例分析[J].健康必读, 2010, 22 (3) :354-355.

[3]姜丽, 高丽华, 周振宇.肿瘤内科治疗常见并发症感染的观察处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9 (10) :156-158.

老年肿瘤患者的内科治疗进展 篇6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 通常以患者实足年龄为限度决定抗肿瘤治疗的取舍, 患者即使身体状况良好也会过多考虑治疗的不良反应而较少接受积极的治疗。最近,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 年龄本身并不是肿瘤化疗的禁忌证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治疗的限制因素在于患者的功能状态、并存病及疾病分期[2]。本文以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和大肠癌为例就老年肿瘤的特点、病情评估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阐述。

1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如胃酸缺乏、胃排空速度减慢、药物延迟进入小肠、胃肠及肝血流量减少等, 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 使药物作用强度下降;其总体液减少, 脂肪含量明显增加, 脂溶性药物更易分布至周围脂肪内, 使分布容积增大, 而水溶性药物则更集中于中央室, 使分布容积减少;老年人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限制了水溶性药物如顺铂、甲氨蝶呤等的分布容积, 增加其毒性;药物体内代谢缓慢, 半衰期延长;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药物排泄能力下降, 毒性易蓄积。

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中, 药物的分布容积和肾脏排泄的变化与化疗药物毒性关系最为密切。如晚期肿瘤患者因消耗和营养不良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 使用顺铂或甲氨蝶呤时血浆的可结合白蛋白减少, 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毒性增大。而脂溶性药物蒽环类如用量大, 峰浓度增高, 半衰期延长, 增加心脏毒性。最近国际老年肿瘤协会推荐[3], 在初始的化疗之前, 应评估患者的并存病、多药治疗情况、水合作用状态及肾功能, 并可根据其肾小球滤过率来调整经肾脏排泄或具有肾脏毒性药物的剂量。

2 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GA)

同一年龄段的老年患者常常有不同的机体状况, 其个人的机能状态、并存病、营养、多药治疗、认知能力、情感评价及社会经济状况, 都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因而NCCN指南及美国癌症协会推荐在临床治疗前及临床试验入选标准中使用CGA[4,5,6]。

通过评估可将老年肿瘤患者分为3个具有不同预期寿命和不同治疗风险的群体: (1) 功能上独立, 没有并发病者, 他们可以接受标准抗癌治疗; (2) 1个或更多工具性生活活动需要帮助和 (或) 有2个并发病者, 他们可以从特别的给药方式的治疗中受益, 如低剂量起始而后加量的方式; (3) 虚弱的患者, 即有1个或更多的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帮助, 3个或更多的并发病, 以及1个或更多的衰老症状。虚弱者的预期寿命有限且功能储备接近耗竭, 在治疗上, 以缓解症状和维持生活质量为首要目标。然而, 虚弱者仍可能从不良反应低的药物如健择 (GEM) 、长春瑞宾 (VNB) 或紫杉类的化疗中受益。随着年龄增长, 第一类群体的比例减少, 第三类群体增多, 同时第二类群体在85岁前增多, 之后随增龄而减少。

3 老年肿瘤患者的化疗

体力状况 (PS) 好的老年肿瘤患者可以从标准化疗中获得与年轻患者同样的疗效, 不良反应可以承受。近年来, 针对体力状况较差老年肿瘤化疗相关的临床试验, 尤其在老年NSCLC和大肠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3.1 NSCLC

3.1.1 推荐单药:

来自大量Ⅱ期临床研究的结果 (表1) 显示, 第3代化疗药物VNB、GEM、紫杉类[紫杉醇 (PTX) 、多烯紫杉醇 (DOC) ]单药在治疗老年晚期NSCLC中获得了3.4%~39%的客观反应率和3.5~10月的中位生存期, 体现出较好的疗效, 而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意大利老年肺癌患者VNB治疗研究 (ELVIS) 是第一个针对老年 (≥70岁) 晚期NSCLC的Ⅲ期随机临床试验, 其研究证明, 与最佳支持治疗相比, 单药VNB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组1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2%比 14%) , 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较轻, 可以耐受[20]。日本西部胸部肿瘤协作组 (WJTOG) 报道了单药DOC与VNB对比[21], 一线治疗老年NSCLC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 DOC在中位生存期 (13.9月

比9.9月) 、缓解率 (22.7%比 9.9%) 和改善疾病相关症状上均有优势。以上临床试验既证实了老年肿瘤患者可以从化疗中获益, 也显示了第3代化疗药物的地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第3代化疗药物的单药治疗成为老年及PS≥2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推荐方案[5]。

3.1.2 非铂联合方案不优于单药:

第3代化疗药物单药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的可耐受性, 使人们对其联合应用的研究充满期待。Ⅲ期临床试验中, 意大利老年肺癌多中心 (MILES) 比较了VNB+GEM联合与VNB、GEM分别单药治疗老年晚期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表明3组疗效相近, 而与VNB、GEM分别单药治疗相比, 联合用药在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上没有优势, 且毒性增加[22]。尽管意大利南部肿瘤协作组 (SICOG) 和Frasci等[23]、 Comella 等[24]的研究均显示联合方案较单药在反应率、中位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上有优势, 但2组试验入选的老年病例均为PS评分较好且并存病较少者, 且研究的病例数远少于MILES试验, 因而对于PS不佳、多器官功能衰退的老年患者, 非铂药物联合不优于单药。

3.1.3 慎用含铂方案:

尽管铂类与VNB、GEM、PTX、DOC的联合化疗是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 但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含顺铂化疗方案在NSCLC中的应用, 发现化疗开始30 d内的病死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在≤54、55~59、60~64、65~69和≥70岁等人群中分别为0.5%、3.3%、3.2%、7.1%和12.5%, P<0.01) [25],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肾脏排泄下降, 铂类尤其是顺铂的肾脏毒性较大有关。这也使含铂的联合化疗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备受争论。目前尚没有针对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前瞻性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提供合适的含铂方案的化疗, 而几项无年龄上限的含铂Ⅲ期试验的老年亚组回顾性分析[26,27,28]认为, 在任一疗效判断中老年患者的受益与年轻患者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只是比年轻者不良反应重, 如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精神异常等。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临床研究结果不能推演至所有的老年肿瘤患者。

3.2 大肠癌

3.2.1 以5-氟脲嘧啶 (5-FU) /亚叶酸钙 (CF) 或5-FU/左旋咪唑 (LV) 为基础的方案是老年患者的标准化疗:Sargent 等[29]混合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结肠癌术后患者接受5-FU/LV或5-FU/CF辅助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该研究包括7个Ⅲ期随机临床试验, 共3351例Ⅱ、Ⅲ期结肠癌患者, 其中2个试验组为5-FU/LV方案, 5个试验组为5-FU/CF方案, 对照组仅术后随访。结果, 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的风险32%, 降低死亡危险24%, 5年生存率71% (对照组64%) , 获得生存优势。将患者分为4个年龄组, 即≤50、51~60、61~70和>70岁, 分析后各亚组得出的结论相同, 没有观察到疗效与年龄间的相关作用, 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没有增加。

Jessup 等[30]收集了1990~2002年560家医院85 934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资料, 对≥80岁亚组 (5898例) 的分析显示, 接受5-FU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者, 其5年生存率与年轻者相当, 而优于仅行手术治疗者。

Folprecht等[31]分析了22个以5-FU为基础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欧洲临床试验, 其中19个随机试验, 3个Ⅱ期临床试验, 共3825例, 其中≥70岁者629例。分析结果, 接受5-FU为基础方案化疗的老年患者与<70岁的患者在总反应率 (23.9%比21.1%) 、总生存期 (10.8月比11.3月) 、无进展生存时间 (5.5月比5.3月) 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Goldberg等[32]则分析了4个以FOLFOX4 (草酸铂/5-FU/CF) 方案作为术后辅助化疗或一线、二线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试验, 涉及病例3742个, 其中614例≥70岁。与年轻人 (<70岁) 相比, 老年患者在反应率、无进展或复发生存时间、总生存期上的受益以及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上没有差别, 但有更多的Ⅲ度或Ⅲ度以上的血液学毒性, 认为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 FOLFOX4方案是安全而有效的。

从以上回顾性分析的结果可见, 以5-FU/CF或5-FU/LV为基础的方案是老年结肠癌患者的标准化疗选择。当然, 该结论的局限性仍在于亚组分析缺乏代表性, 仍需前瞻性的针对老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3.2.2 口服氟脲嘧啶类药物方便而可靠:尽管从药代动力学来看, 老年人口服用药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但临床试验的结果却认为口服化疗药的生物利用度即使是在≥80岁的肿瘤患者也没有明显的影响[33]。在希罗达一线治疗51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 (≥70岁) 的临床试验[34]中, 给药2500 mg/ (m2·d) ×14 d, 反应率为25%, 中位进展时间为7.9月, Ⅲ~Ⅳ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80岁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其耐受性好, 且用药方便, 老年患者容易接受。此外, 希罗达的代谢产物70%通过肾脏排泄, 因而当严重肾功能损害时[即肌酐清除率 (CCr) <30 ml/min]应禁用, 中度肾损时则应适当减量[35]。一项来自西班牙Ⅱ期临床试验[36]观察了XELOX (希罗达/草酸铂) 一线治疗50例≥70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给药方式为:草酸铂130 mg/m2, 第1天;希罗达1000 mg/m2, 2次/日×14 d。对于CCr在30~50 ml/min的患者, 希罗达剂量调整为750 mg/m2, 2次/日。结果显示, 6%完全缓解, 30%部分缓解, 中位生存期13.2月,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5.8月。口服的氟脲嘧啶类药物如希罗达、优福定无论单药或是联合用药均在临床试验中体现出了较好的反应率, 不良反应可耐受, 且避免了反复住院及静脉用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是老年患者更愿意接受的选择[37,38,39]。

4 分子靶向药物的特点符合老年患者的用药原则

首先, 分子靶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高度选择性作用, 减少了对正常机体功能的影响;其次, 不良反应以皮疹、腹泻等多见, 大多轻微, 易控制;而且, 部分药物为口服给药, 使用方便。因而分子靶向药物在老年肿瘤中的应用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但目前的报道[40,41,42,43,44,45]多为小样本的临床试验, 其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尚有待研究, 而肺癌以外其他老年肿瘤的研究鲜有报道。Scagliotti等[40]研究吉非替尼 (gefitinib) 与VNB、GEM联合治疗≥70岁的晚期NSCLC的疗效及毒性, 发现与GEM的联合有效率低, 但耐受性好;而与VNB的联合毒性较强, 72%表现出Ⅲ~Ⅳ度的粒细胞减少, 且有3例治疗相关死亡。Jackman等[41]的Ⅱ期临床试验观察了埃罗替尼 (erlotinib) 一线治疗80例老年ⅢB/Ⅳ期NSCLC的疗效, 结果显示, 10%部分缓解, 41%疾病稳定>2月, 中位进展时间为3.5月, 中位生存期10.9月, 1年生存率为46%, 2年生存率19%。痤疮样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79%和69%, 有1例治疗相关死亡。43例肿瘤标本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和k-RAS突变情况, 其中9例有EGFR突变者表现出了明显的疾病控制和延长的进展时间、生存期。

5 辅助治疗

5.1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特别是65岁以后更加明显。它常常是化疗相关毒性的一个危险因素, 可导致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下降, 峰浓度升高, 药物毒性增加。尤其是与红细胞结合的蒽环类抗生素、紫杉类、鬼臼乙叉甙等毒性增加相关。另外, 贫血也可引起心血管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痴呆等。维持血红蛋白>12 g/dl有利于乏力的缓解, 并避免药物毒性的增加。NCCN推荐在血红蛋白<10 g/dl时使用EPO来纠正化疗相关的贫血, 同时服用铁剂补充造血原料。

5.2 集落刺激因子 (CSF)

骨髓抑制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 在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尤其是使用骨髓抑制较强的方案如环磷酰胺/阿霉素、DOC/阿霉素、卡铂/PTX等, 应常规预防性地使用CSF (包括G-CSF和GM-CSF) , 可降低药物相关粒细胞减少及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6 结语

128例脑梗死内科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死,解毒化淤颗粒,临床观察

脑梗死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其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 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虽有多种药物可以治疗, 但致残率仍然很高。自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治疗该病128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128例病例, 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按患者诊治顺序的奇偶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中, 男38例, 女28例, 年龄46~70岁, 平均66岁;病程最短6h, 最长1周;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轻度24例, 中度33例, 重度9例。对照组62例中, 男35例, 女27例, 年龄45~72岁, 平均65岁;病程最短5h, 最长1周;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轻度21例, 中度32例, 重度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二代标准) 的中风病病名诊断标准[1]; (2)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淤证, 主症表现为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表现为面色白, 气短乏力, 自汗出, 舌质暗淡, 舌苔白腻或有齿痕, 脉沉细。 (3)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1.3 病例排除标准

疗前检查发现严重心、肝、肺、肾病变者, 不纳入选择病例。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治疗,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解毒化淤颗粒。

2.1 西药治疗

(1) 溶栓治疗:前2~3d用尿激酶3~4万单位, 2次/d静脉滴注, 以后1~2万U/d, 维持7~10d。 (2) 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 1~2次/d, 一般7~10d为1个疗程;维生素E 50~100mg, 3次/d口服, 2~3周为1个疗程。 (3) 补充血容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1次/d, 10~15d为1个疗程。 (4) 脑代谢活化剂:用脑活素20ml, 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一般10d为1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

口服解毒化淤颗粒 (有大黄、人参、川芎、葛根等组成) , 1袋/次 (袋5g/次, 相当于生药15g) , 2次/d, 10d为1个疗程。解毒化淤颗粒由南阳医专附院制剂室提供。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 能独立行走, 生活能自理, 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为治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能借助外力步行, 肢体肌力恢复2个级别以上为显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改善, 肢体肌力恢复1个级别以上为好转;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66例中, 痊愈36例, 占54.5%;显效17例, 占25.8%;有效9例, 占13.6%;无效4例, 占6.1%;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62例中, 痊愈17例, 占27.4%;显效14例, 占22.6%;有效21例, 占33.9%;无效10例, 占16.1%;总有效率为83.9%。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4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人类三大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 往往在于脏腑衰弱, 诸邪侵淫以致正虚血淤, 浊毒内生, 脉道不通, 经络阻滞而然。其病位在脑, 涉及肝、肾、心和脾胃, 病性上总属本虚标实。其中, 本虚主要是气虚, 标实主要是淤、毒 (热毒和淤毒等) 。故临床上多表现为气虚血淤、浊毒内蕴。治疗当谨守病机, 扶正祛邪, 治以解毒降浊, 益气化淤。方中, 大黄苦寒, 归脾胃、心、肝等经, 具有清热降浊、解毒化淤之功, 为方中君药。人参, 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能大补元气、益阴生津、补益脾肺, 可扶助正气, 助机体祛邪, 令气血旺盛, 血行有力, 既助大黄解毒化淤, 又防大黄祛邪伤正, 为方中臣药。川芎味辛性温, 归肝胆、心包经, 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可引诸药上达巅顶, 旁通四肢, 能通过血脑屏障, 有利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病, 并助大黄祛淤。葛根, 辛、甘、凉, 入脾胃经。生津通络, 并可引药上行, 与大黄配伍, 一升一降, 气机调畅, 其气升, 则引诸药上行而化脑脉之淤, 并使脑窍得养;其气降, 则浊气下行而淤毒得以下流排除。既助大黄之解毒化淤, 又助人参之扶正, 与川芎共为佐使之药。综观全方, 大黄、人参相配, 解毒降浊, 益气化淤, 切中病机, 辅以川芎、葛根, 既加强大黄解毒化淤, 又助人参之扶助正气, 并引诸药直达病所, 标本兼治, 攻补兼施, 动静结合, 升降相因, 祛邪而不伤正, 补虚而不留邪, 诚为治疗脑梗死之妙剂。再配以西药, 中西合治标本兼顾。因此,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 较单纯西医方法治疗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1.

上一篇:堆肥控制系统下一篇:动漫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