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2024-11-21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精选9篇)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篇1

世卫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神经病变及某些程度不同的血管末梢病变而引发下肢形成溃疡及感染等情况,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据世卫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很多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糖尿病足在截肢的比例可占一半以上。糖尿病足作为一种全身性的多病因疾病,主要依据溃疡、感染、血管状况及神经病变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针对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进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

1 临床药物治疗

1.1 降 糖 药 物

控制血糖保持 稳定在理想 水平是治疗 糖尿病足 的重要基础,所以应结合患者实际选用相应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在临床中都是比较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采用DPP-Ⅳ抑制剂及胰高血糖样肽-1类似物等新药进行应用,都获得比较显著地治疗效果。

1.1.1 GLP-1类似物GLP-1对于胰岛α及 β细胞的作用都具有一定影响,能够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对胰高糖素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避免胰岛β细胞凋亡及其再生,对胃排空及食欲抑制产生一定程度的延缓作用, 进而使患者体重减轻,并降低血糖指标。在临床正常状态下,GLP-1在人体逐渐受到二肽基肽酶-Ⅳ降解而迅速失去生物活性。但其类似物对于DPP-Ⅳ降解及时间具有减轻作用 ,诸如森泰德及利拉鲁肽等药物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足患者调控能力,使其体重降低,联合应用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对血糖能实现有效控制及降低药物用量。

1.1.2 DPP-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能够提高GLP-1水平及活性,对于患者分泌胰岛素产生一定的刺激,对于释放胰高血糖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胰岛β细胞,使其功能得到有效该喊,对于DDP-Ⅳ酶作用底物的抑制,诸如降解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等,进而使血糖降低都获得显著效果,西他列汀及维达列汀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药物。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西他列汀对于患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实现明显降低,并随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胰岛素敏感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单独应用疗效良好,与二甲双胍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充分表现出协同性,特别是对于血糖较高且控制难度较大的患者更加困难。有关实验结果显示,维达列汀与西他列汀具有比较相似的应用效果。肾损伤患者应用维达列汀,DPP-Ⅳ抑制剂能够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随之降低0.8个百分点,对患者体重不产生任何影响,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药物对其免疫功能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并增大产生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1.2 血 管 病 变的 临床 治疗 药物

患者通常都具有糖脂代谢紊乱,并发血管病变等临床特征。而血管扩张、溶栓剂、抗凝剂等药物都能够用于血管病变治疗,诸如前列地尔、丁咯地尔、西洛他唑等药物在临床中都比较常用。

2 抗感染治疗

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都产生感染,科学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有效控制病情十分重要,应按照不同阶段,皮肤破溃组织感染通常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引起, 多采用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金诊治。如果抗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可采用利福平、万古霉素等药物。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采用三代头孢菌素。真菌感染采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烷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具有良好疗效。

3 干细胞移植治疗

干细胞作为未分化的一类原始细胞,其多潜能的自我复制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可对机体内的多功能细胞进行分化,使其机构构建及自我康复能力得到及时恢复。过去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及脐血干细胞都来自患者体内,干细胞移植方法主要包括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两种,采用对患者自体骨髓的抽取,直到向糖尿病足溃疡边缘直接注射至,与自体皮肤胶原纤维移植及可降解薄膜相结合,成功溃疡的治愈性难度较大。随着临床中糖尿病足并发症的逐渐发展,在临床中治疗控制血糖,避免产生氧化反应,使有机过氧化物逐渐实现正常化。使患者截肢率显著降低,副作用较少,对于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疗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及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接近,发病率与日俱增,而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合理应用内科治疗方法,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肢端被迫截肢的可能性将明显减少,但也应清楚糖尿病足的治愈率也难以实现全部治愈,所以,研究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糖尿病在临床中糖尿病足是一种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随着内科临床中不断应用新的治疗方法,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该文针对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进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对于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内科治疗,临床疗效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篇2

如果一个患者餐后血糖常在16.7mmol/l(300mg/dl)以上,且易出现酮症,而释放试验低平型。医 学教育网原创该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因缺乏内源性胰岛素去促使骨骼肌吸收利用葡萄糖,那么此时机体运动所需的能量将由脂肪动员和分解的方式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大量的酮体,可以导致酮症的产生。

所以,易患酮症的患者在运动前,必须要查血糖(<16.7mmol/l)和血酮体和尿酮体(若是阴性),则可适当运动。

运动疗法

◆适应证:不能自主运动者,应由他人协助进行或进行必要的被动运动。

1、2型糖尿病血糖在16.7mmol/l以下者,犹其是肥胖者。

2、1型糖尿病病情稳定,宜在餐后进行,时间不宜过长。餐前胰岛素应在腹壁皮下注射,使其在运动时不会吸收过快。

◆不宜进行

1、1型糖尿病病情不稳定或伴有慢性并发症者。

2、合并严重糖尿病肾病者。

3、伴严重高血压或缺血性心脏病者。

4、伴有眼底病变者。

5、糖尿病足。

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352例,其中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196例,年龄23~83岁,平均年龄(62.89±12.23)岁, 病程在4个月~40年,平均病程为(11.12±6.41)年,以上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具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 所有患者中1型糖尿病有16例,2型糖尿病有336例; 另根据Wagner分级,5级的有16例,4级的有96例,3级的有64例,2级的有88例,1级的有68例,0级的有20例。 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

1.2 方法

对于以上患者, 全部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血糖以及血压进行干预, 并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同时利用B超以及神经传导B超来检查患者的双下肢血管, 培养创面分泌物后进行药敏检查。 掌握病人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纠正患者的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的问题, 加强胰岛素上的治疗,并且稳定患者血压在正常水平。 前列地尔及丹红对循环具有改善作用,西洛他哇、氯毗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在血小板凝集上具有抑制作用, 他汀类药物不仅降脂调脂,还可以清除氧自由基,甲钻胺、硫辛酸、依帕司他、神经细胞营养因子具有营养神经的功效,使用敏感抗菌素来预防感染,并改善贫血以及提供营养支持等[3]。 另外,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地局部治疗,将患者的坏死组织清除,对已经坏死的脂肪组织、皮下组织、肌肉等进行切除,尽量不损坏患者的腿,最大限度维持其正常功能。 对合并骨髓炎患者的外漏碎骨片进行切除, 对于合并窦道的患者, 给予轻切开引流的治疗,部分患者联合高压氧舱进行治疗,运用截趾手术来治疗坏死足趾。 处理之后定期清创并及时换药,一般每周4~6次,同时选用海绵类或藻酸类敷料来加快患者创面的恢复进程,预防创面感染的发生,通过理疗促进创面血运的改善,促使患者的肉芽可以在良好的微环境内生长[4]。 此外,对于合并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当实行确切的对症治疗,并注重营养上的保障[5]。

1.3 观察指标

对以上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病变、感染、创面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在疗效判定上,该次治疗效果共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等三个级别。 其中,治愈:治疗后表现为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创面愈合良好;好转: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创面减小, 有肉芽组织新生;无效:为患者无临床症状上的任何改善,无溃疡创面减小现象,患者最终截肢或死亡[6]。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总结

糖尿病足的发生不仅与病人的年龄、病程有关,还与双下肢血管硬化等症状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常而言, 患者年龄该病的发病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而且在该次研究中,70岁以上人群中多发,在右双下肢神经传导障碍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36.4%,另外,经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病程在10~15年之间的患者发生该病较多,约占38.7%。 经过对患者的发病原因的分析,主要是由水疱、外伤、烫伤、破裂、瘙痒等引起,在该研究中, 水疱最多(48.6%),其次为烫伤(17.1%),再次为外伤 (14.3%)。 除此之外,患者的足趾也是发病较多的部位。

2.2 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以上方法的治疗, 各个分级的患者的好转情况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来,0级、1级和2级的患者, 均未有截肢情况发生, 均痊愈或者好转;3级患者中多数好转,但是有6例截肢,4例死亡;4级患者中多数截肢,只有28例截肢,另外有8例死亡;5级患者好转仅1例,但是有10例截肢,4例死亡。 由此可见,内科治疗对于该病的治疗的效果还是较为明显, 但是如果患者的Wagner分级越高,则其好转的几率就越小,最终只能截肢,情况严重的患者死亡。 与疗前比较,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内径均明显改善(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目前,在糖尿病病足的研究上,不少研究认为其发生于年龄、病程、神经以及血管等因素存在比较紧密的关系。 在该次入选的患者中, 经过相关临床观察和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病程的增加,患者的病情相对更加严重。 而且在该次研究中,70岁以上人群中多发,在右双下肢神经传导障碍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36.4%,另外 ,经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病程在10~15年之间的患者发生该病较多,约占38.7%。 经过对患者的发病原因的分析,主要是由水疱、外伤、烫伤、破裂、 瘙痒等引起,在该研究中,水疱最多(48.6%),其次为烫伤(17.1%),再次为外伤(14.3%)。 除此之外,患者的足趾也是发病较多的部位。 与疗前比较,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内径均明显改善(P<0.05)。 提示通过扩张微血管和小血管,使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改善组织营养代谢和微循环改善,对溃疡处组织修复有促进作用。

对于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而言,可以归为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手足麻木以及溃烂感染等情况。 而大、小微血环管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损伤是主要致病原因。 该病的发生以及恶化,往往会造成是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截肢。 在全世界将近1.5亿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15%的患者存在足溃疡或坏疽的可能性。 患者一旦形成糖尿病足病, 其截肢率更是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而且每年的截肢患者中将近一半与糖尿病存在直接关系[7]。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86000糖尿病患者由于失去下肢或者足致残。 糖尿病足一旦发生的话,在治疗之前就明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主要评价内容以明确病因学、确定程度和类型、体检或多普勒掌握血管通畅情况、检查分泌物并及时进行细菌和药敏试验等为主, 并对患者的溃疡周围水肿、炎症和坏死情况、骨髓炎和皮下气体、全身感染等进行检查诊断。 在此基础上,最后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患者的特殊身体情况[8]。

心内科治疗学习心得 篇4

一问一世界,朱老师问我:“你喜欢什么花”。我回答道:“兰花”。一花一世界,我反问朱老师:“那朱老师喜欢什么花呢?”。她说:“你猜”。我说:“玫瑰”。她说:“加10分”。从笑容中看到一个睿智的世界。

在心内科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每天都受益匪浅。我们知道实习期间的收获将在今后工作中有更好的体现,就像马云说的:“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来。”尽管在心血管内科的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是很重要的。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感谢心血管内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环境和各种优越条件,感谢所有的带教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让我们在今后即将踏上岗位之前拥有了如此良好的实践机会。第一天朱老师就全面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班工作,并强调工作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让我尽快的地适应医院各科护理工作。为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我们在给病人护理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实践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

我在实习中切身体会到护士的职责。在实习期间经历过失败和成功,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走过失败,在病人的肯定和称赞中,我终于在实习中找回了自信,只有自己肯努力,自己定会有好成绩。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要自觉培养爱心、细心、耐心,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树立良好形象,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学习与实

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护士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篇二:心内科学习心得

心内科学习心得

不知不觉,在心内科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一星期的学习时间已经匆匆过去。虽然只短短一星期的光阴,但对优质护理却以往的听说阶段上升到了理解阶段。在开展优质服务的内心科感触颇多。

首先就是弹性化的排班制度,建立责任制模式结构图。病区共设立三个责任大组,每个责任大组又设三小组,设立三位责任组长,并实行新老搭配,实行小组包干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时间表。大家分工合作,明确岗位职责,责任组长起带头作用,做好把关指导工作,参加每日的晨交班并补充发言,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我觉得应该加强服务意识。在心内科真正体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责任制护士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情落实好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做好细节护理。每日做好晨间护理,帮助病人完成翻身,剪指甲,刮胡子等基础护理工作。加强对输液患者的液体巡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主动并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做好各种检查指导的宣教,实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并倾听反馈,全科护理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其次心内科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也得到了护理部及科主任的大力支持。护理部及科护士长不间断地深入病房,关心实际情况并加以解决,加强指导。科主任要求临床医师尽量集中开立医嘱,使护士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有利于推进优质护理工作。与此同时,大家积极响应,开展文明用语和微笑服务,把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反复渗透在对患者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料中,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倡全程护理服务。

心内科这样不止要保质护理保量,还要考虑是否每个人都满意,心理的压力是可想而之的!体会最深的是微笑服务意识,微笑也许就在不经意中渐渐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和不理解,使满意度上升。然后就是反复强调的健康宣教。每位责任护士从踏进病房的第一步到走出病房,嘴上说的,心里想的都是关于患者的疾病宣教。安全指导,药物宣教,饮食指导,心里护理等等,如此反反复复耐心强调讲解,让患者真正从心里理解了疾病的健康宣教。我想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改进护理流程、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有效的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服务,才能把我们的优质服务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使我们的病人看到我们在努力改进,感受到我们在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明白我们优质服务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优质服务更好的开展下去,让病人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达到社会、人民、国家都满意!喻斌篇三:医生外地学习心得体会(心内科)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心得体会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干综合

2012年8月1日,由我院领导派遣,我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进修学习9个月。能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在这里,他们帮我安排好我的住宿、饮食,因为我是一位少数民族,饮食方面有讲究,上级领导部门的专门安排使我在饮食方面得到了照顾,他们从多方面关心照顾我,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使我的进修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我非常珍惜此次锻炼和自身提高的机会,学习了不少新知识、9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通过这次进修学习,使我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改变了理念。

我进修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内、外、妇、儿等各专科齐全,心血管专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心血管病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连续5届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研究合作中心,该研究所在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等方面全面发展,诊断治疗均居国内先进水平,不少研究领域已与发达国家接轨,是全国三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之一。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心血管病研究所,它是一所集心血管病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同时也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的、著名的心血管病医院。她成立于1958年,前称广东省胸腔疾病研究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我国组建了一支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外科医生为主的医疗队伍,赴阿根廷进行为期一年医学考察,这批专家回国后即积极开展

工作,全面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医学事业的发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也因此成为当时国内最早恢复心血管疾病科研和临床的单位,并由此迈开了它高速发展的步伐。

我在这里进修近一年的时间受益不少。首先是系统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心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练掌握心内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掌握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再次,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进修体会及建议:

1、科室要发展,医院要强大,在竞争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走专科化建设道路,学科门类齐全,科 学在发展,学术有专攻,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必须加强各学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接收治疗的200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针对糖尿病足情况进行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 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关于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对照组患者男55例, 女45例, 年龄43~85岁, 平均年龄67岁;病程4~20年, 平均病程为12年。干预组患者男53例, 女47例, 年龄47~87岁, 平均年龄68岁;病程3~24年, 平均病程为13年。两组一般资料之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关于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控制患者的高血糖, 首选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同时要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一般采用前列地尔脂微球作为载体的制剂, 主要药物可选择山莨菪碱+盐酸普鲁卡因以及川芎嗪等;还要做好改善神经功能, 并抗氧化;使用他汀类的药物降低血脂;对于局部的创面做好清理并做好抗菌, 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高压氧和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关于护理工作, 干预组采用综合的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 而对照组则是采用一般的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合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 让患者掌握关于糖尿病足的相关医学知识, 通过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以及有针对性的对个别患者开展知识问答活动。首先让患者切实了解发病的机制和病理解剖以及病理生理问题;让患者对糖尿病足一般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介绍治疗方法以及效果。通过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的担忧, 增强治疗的信心。

通过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控制患者的血糖, 要向患者讲解控制血糖并改善代谢血脂紊乱和解除高凝状态的重要性, 同时, 积极督促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的治疗并正确用药。指导患者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饮食结构, 严格控制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比例, 注意饮食清淡, 少食多餐, 饮食中主要以低脂和低糖以及低盐和高纤维素为主。指导患者经常进行自测血糖, 确保血糖可以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2]。

1.3 疗效评定

治愈:创面愈合, 形成痂皮;好转:创面局部分泌物减少, 坏死的组织出现脱落, 创面缩小;无效:症状无变化[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 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 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4~6周的治疗与护理, 对两组患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对比评定, 并对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 主要包括控制患者的高血糖, 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 做好抗氧化工作;及时对局部的创面做好清理并做好抗菌, 有条件的患者应结合高压氧和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关于护理, 通过本文研究观察, 干预组临床效果显著, 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临床护理糖尿病足患者时, 要制订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案, 正确地指导患者配合治疗, 通过细致耐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防止疾病的发展,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 除了治疗, 做好预防也是关键, 而且还是护理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点。所以, 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用温水泡足5~10min左右, 每天要留意皮肤表象, 对足部皮肤进行检查, 察看有无水疱或擦伤和裂口等, 注意皮肤色泽及温度和动脉搏动、弹性等[4]。确保对糖尿病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参考文献

[1]齐瑞丽.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及坏疽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4) :195-196.

[2]高爱玲, 王秀霞, 张振华.糖尿病足24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02) :146.

[3]甘国会, 李共梅.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06) .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176例糖尿病足患者, 男性80例, 女性96例;Ⅰ型8例, Ⅱ型168例;年龄21~84岁, 平均 (63.35±13.55) 岁;病程2.5个月~41年, 平均 (10.75±6.65)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规定的关于糖尿病组的临床诊断标准[1], 经Wagner分级, 0级10例, 1级34例, 2级44例, 3级32例, 4级48例, 5级8例, 排除具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和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 入院后控制血糖及血压, 详细询问病史, 作双下肢血管彩超及神经传导检查, 创面分泌物培养及药敏检查, 了解患者的相关发病危险因素, 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 胰岛素强化治疗, 控制好血压, 前列地尔及丹红改善循环, 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 他汀类降脂调脂、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 营养神经如甲钴胺、硫辛酸、依帕司他、神经细胞营养因子, 敏感抗菌素抗感染, 纠正贫血, 营养支持等。同时, 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相应的局部治疗, 清除患者的坏死组织, 切除失去生命的脂肪组织、皮下组织、肌肉等, 尽量保留患者肌腱, 以免影响患者正常功能。清除合并骨髓炎患者的外漏碎骨片, 对合并窦道的患者轻切开引流治疗, 简易创面负压吸引, 部分病例配合高压氧舱治疗, 坏死足趾给予截趾手术。处理后保证定期清创和换药, 通常为每周4~6次, 并配合海绵类或藻酸类敷料促进吸收和保持患者创面湿润, 减少创面感染的发生率, 理疗改善创面血运, 为患者的肉芽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2]。同时, 对合并其他系统慢性病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

1.3 观察标准

分析患者糖尿病组的好发部位, 病灶周围的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创面、感染等的治疗与转归。

1.4 疗效评定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创面愈合良好, 为治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创面减小, 有肉芽组织新生, 为好转;无临床症状上的任何改善, 无溃疡创面减小现象, 患者最终截肢或死亡, 为无效。

1.5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关因素:糖尿病足的发生于患者的年龄、神经传导障碍、双下肢血管硬化、病程等相关, 年龄越大, 发病机率越高, 本研究中合并神经传导障碍、双下肢血管硬化患者及>70岁患者占据36.4%;同时, 本组患者的病程在3.5个月~41年之间, 而在患病10年~15年的时间段发生糖尿病组的患者最多, 占所有患者的38.6%。

发病原因:糖尿病足主要是由烫伤、水疱、足藓、外伤、瘙痒、破裂等引起, 本研究中糖尿病组的发病原因主要表现为水疱 (占48.6%) , 烫伤 (占17.1%) , 外伤 (占14.3%) 。

发病部位:本研究中22例患者双足发生糖尿病足, 70例右足, 74例左足;溃疡部位在足趾处多见。

2.2 治疗效果

见表1。

3 讨论

已有文献报道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其年龄、病程、血管、神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 患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延长而增加;冻裂伤、烫伤、水疱、足藓等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诱因, 本文中48.6%的患者由水疱引发, 烫伤诱发糖尿病组患者占17.1%, 其次为外伤导致, 占14.3%。当前, 糖尿病组水疱患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徐浣白, 任启芳[3]等研究发现水疱的发生于患者的病程、年龄、血糖、精神疾病、血管合并症等具有一定的联系, 同时, 上述表现也是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 所以, 应该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水疱重视, 以免其恶化引发糖尿病足。

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改善循环、营养支持、抗血小板凝集、降脂调脂、营养神经、抗感染等, 而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创面处理及不断改善创面血运是保证治疗的关键, 杨毅华, 黄俊珊[4]等发现, 治疗糖尿病足的重点是控制好血糖及血压, 改善循环、营养支持、抗凝、调脂、营养神经、抗感染等;局部清除坏死和细菌性创面, 再使用生长因子、辅料等为新肉芽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本组研究中176例患者经临床观察和综合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见其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当然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及三甲医院, 配合干细胞移植, 血管支架介入及动脉重建术等, 在难治性糖尿病足也取得一定疗效;但对于严重的肢端坏疽及感染, 当综合保守治疗无效、危及生命时, 应行截肢手术。

参考文献

[1]张海涛, 罗惠兰, 黄丛春, 等.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 18 (7) :109-110.

[2]陈兴宝, 陈慧云, 赵鲁勇, 等.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评估[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13 (4) :198-199.

[3]徐浣白, 任启芳, 张艳丽, 等.糖尿病足筛查在糖尿病足溃疡三级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5 (14) :106-107.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篇7

关键词:西医内科,糖尿病,血糖水平

糖尿病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主要的特征为高血糖[1]。 高血糖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 ,或者受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也有可能是上述两种原因联合所致。 糖尿病患者在长时间积淀高血糖的情况下,会致使各类心脏、肾以及血管受到损害,进一步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有效率,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 该院抽取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其目的是探究西医内科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入选的86例糖尿病患者中,男48例、女38例,最小年龄者36岁 ,最大年龄者78岁 ,中位年龄 (56.8±1.2)岁 ;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4.5±0.8)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且均无肾脏疾病及其他并发症[2]。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即给予二甲双弧,25 mg/次, 于餐后0.5 h服用,每天2次,行口服,持续使用2个星期。 观察组患者采取西医内科方法治疗,即在给予二甲双弧的基础上,于皮下注射胰岛素。 其中,二甲双弧剂量及方法同对照组,胰岛素每次给予20 m L,餐前0.5 h皮下注射,持续治疗2个星期。 在治疗期间,相关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监测,以患者血糖具体情况为依据,合理调配药物的剂量,以此使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3]。

1.3判定标准

(1)结合崔悦[4]等作出的研究,并以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为依据,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将临床疗效分为三个等级, 即为:1显效: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值,临床症状完全消除;2有效:血糖水平得到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除;3无效: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 病情加重或恶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2)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对比评估 , 包括三项 : 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平均血糖、夜间低血糖发生率[5]。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1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血糖均值、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3.1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或者两者联合作用均会引起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长时间存在高血糖的基础上,便极易引发心脏、肾以及神经等慢性损害。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肥胖以及疲乏无力等[6]。 其中 ,肥胖与疲乏无力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诊疗,则体重将会渐渐下降。 引发糖尿病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首先在遗传因素方面,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存在较为显著的遗传异质性[7]。 临床研究表明 ,大约有25%~40%的糖尿病患者存有糖尿病家族史[8]。 在环境因素方面 ,比如饮食过甚、体力活动降低等,均会导致肥胖,进一步引发2型糖尿病。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主要的判定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和 (或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9]。 在对糖尿病进行诊断过后需对患者进行分型, 通常分为I型糖尿病患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多为低于36岁的年轻患者,发病急、存在显著的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临床症状,血糖水平偏高。 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通常伴有诸多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血脂异常等。 在对糖尿病进行检查过程中, 血糖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还会伴尿糖、尿酮体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等检查,从而使糖尿病的临床检查更加有效及科学。

3.2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糖尿病分析

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会致使患者各类心脏、肾以及血管受到损害,进一步使患者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该组重点提到西医内科治疗方法,即二甲双胍口服+胰岛素行皮下注射。 在此方法治疗过程中,需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进而保证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剂量的合理性。 其中,二甲双胍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将糖类药物,可以使肝糖原的异常分解得到有效抑制, 并使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入得到有效减少,进一步使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作为双胍类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能够使肝糖原的输出得到有效减少,进而使患者于空腹情况下的血糖得到有效减弱,并使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降低, 最终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胰岛素中,甘精胰岛素效果优良,属于一类长效胰岛素,该类胰岛素基于酸性环境下是澄清液体,易被人体吸收,作用时间长,能够为糖分的分解提供保障,以此使低血糖状况的发生实现有效降低。 并且,还可以使脂肪与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入得到有效促进,在血糖得到有效降低的条件下,便能够使蛋白质的合成得到有效促进。 该研究认为,在治疗期间,除了合理给予二甲双胍与胰岛素之外,还需要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同时做好患者饮食指导工作,合理进行运动锻炼, 以此为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依据,进一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

3.3结语

郭威[10]等经研究表明,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 能够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使临床治疗有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这与该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该组探究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43患者给予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结果显示: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5.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血糖均值、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内科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探析 篇8

1 内科糖尿病概述

1.1 内科糖尿病的概念

内科糖尿病是一种机体因为胰岛素分泌失调导致的高血糖等代谢问题的疾病。机体内产生高血糖且长期代谢紊乱等可能使得全身的组织器官都受到影响,尤其是肾脏、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更容易受到伤害。

1.2 内科糖尿病的病因

遗传是普遍原因,尤其是1型或2型糖尿病导致的内科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通常有家族发病倾向,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患者都存在家族糖尿病史。在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50多种的遗传综合征伴有内科糖尿病。内科糖尿病有数个DNA位点能发病,而以KJG抗原基因中ER位点多态性关系最紧密。此外基因突变、有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病毒入侵、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等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内科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1.3 内科糖尿病的症状

起病缓慢,治愈时间长,临床表现或轻或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等病症出现。症状多种多样,偶尔伴随糖尿病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病症中会出现肾炎急性发作,一般因病菌引发,发作时会有与急性肾炎相似的症状。但部分病例可由自我免疫减轻症状。

1.4 内科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内科糖尿病有可能是由肾炎发展而来,但比例较小,大多数病人由隐性病症发展而来。内科糖尿病在发病时存在特点:内科糖尿病症患者治愈时间较长;以往无任何内科糖尿病史,可能在某些外部环境或自身生活习惯的作用下,出现蛋白尿或血尿等症状,甚至出现水肿或血压上升等。在经过积极的配合治疗后,有些病人的病情会有所缓解,但部分病人会因感染或过量体力劳动而反复发作。

2 内科糖尿病的鉴别与检测

2.1 内科糖尿病的鉴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科糖尿病鉴别变得比较容易。内科糖尿病的直接表现就是以尿中出现大量糖类为主。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而体重却下降的现象。

2.2 内科糖尿病的检测

内科糖尿病的尿比重比较低,大部分在1.301以下。尿中会出现糖类,急性发作时会有明显血尿现象。血液的检测:机体会出现轻微或中度的正色素性贫血,糖类会急剧增多,血沉加速,会出现低蛋白血症,通常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3 内科糖尿病的预防措施、用药及注意事项

3.1 内科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内科糖尿病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加强锻炼是预防内科糖尿病的最主要措施,是增强身体素质和机体抵抗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时就应养成好的习惯,来保证人体的健康。此外,很多病症的反复发作,都有发展成为内科糖尿病的可能,所以对身体的病变及早治疗非常必要。

3.2 内科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检测和控制几个方面。糖尿病教育是首要的治疗措施,内科糖尿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理解程度对于治愈糖尿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糖尿病人足够了解糖尿病,积极配合治疗会对病情有很大帮助。注重饮食、身体锻炼也是治疗内科糖尿病必不可少的辅助部分。主要的治疗部分是用药治疗,从糖尿病的病因可以判断治疗糖尿病主要就是要调节体内胰岛素,使之相当于正常人体内的量和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达到治疗目的,此外,也可以用降糖药物来控制体内的糖类含量。内科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对很多内科糖尿病病人效果明显,中医对内科糖尿病的治疗是在内科糖尿病的发病起因基础上利用中药降糖的效果使感染对机体的伤害减少。因此,内科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在内科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3 内科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内科糖尿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病人确诊为内科糖尿病时,不管病情轻重,都应休息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病情好转,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肾功能好转,则约两个月后可开始一些体力较小的工作,仍应注意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活动量应逐步提升,使体力逐渐恢复。如果存在病症的病人都应卧床休息和积极治疗。在饮食方面,内科糖尿病病人应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应摄取5~6 g。而病情较重者应控制在每天少于4 g,咸鱼和各种咸菜都不能再食用,等病情减轻后盐量可逐渐增多。

4 结语

现代人的病种越来越离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规律和原则的生活习惯。在了解了一些关于内科糖尿病的情况后,能够提高读者对病症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则改进无则预防。

参考文献

[1]赵砚池.专家细说糖尿病[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60.

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7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 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组97例 (A组) , 男54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 (67.52±5.41) 岁, 平均病程5.93±5.36年;将无大血管病变组82例作为对照组 (B组) , 男36例, 女46例, 平均年龄 (64.22±6.15) 岁, 平均病程 (5.44±5.12)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9年WHO规定, 将空腹血糖浓度≥7.0mmol/L定为糖尿病;将存在心前区不适史或有典型心绞痛史且有发作性ST-T改变的症状按照Minesoda编码心电图[1]定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则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等。

1.3 研究方法

对患者病史、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治疗、保健监测及并发症情况等一般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4 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处理运用undefined表示, 计算资料采用χ2检测, 组件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验证。

2 结果

2.1 患者饮食习惯比较

两组患者饮食规律比较差异不具显著性, 而对于饮食控制,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这表明如果不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控制, 将会加大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2.2 吸烟情况

对两组的吸烟情况进行调查可发现, B组有吸烟史的患者明显低于A组,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有吸烟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无吸烟病史者的2.64倍。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3 监测及保健

调查发现, 患者长期餐后血糖浓度不达标, 将加大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可高出3.31倍。如表2所示。

2.4 2型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疾病与低血糖的关系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低血糖发作史更高,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OR=2.88) 。其余因素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存在有低血糖发作史, 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将会大大提高, 相比没有低血糖发作史的患者, 可高出2.88倍。但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严重低血糖发作、低血糖发生频率及无意识低血糖发作无关, 具体见表3。

3 讨论

2型糖尿病脑梗死其与饮食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比如盐摄入过多是引发患者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2]。另外, 2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冠心病的患者中, 吸烟患者的数量是非吸烟患者的1.5倍, 所以吸烟与否也是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3]。

临床研究显示血糖波动性升高易引发治疗过程出现频繁的低血糖发作, 而血糖波动幅度增加及高血糖与低血糖的间断交替出现会增加心脑血管发生率[4]。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用药及饮食锻炼等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对各降糖药作用、用法、剂量, 医务人员要准确掌握;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情况对其饮食热能摄入进行控制, 保证其标准体重;③对于不依赖胰岛素的、空腹血糖在16.7mmol/L以下的糖尿病病人, 可对其采取运动疗法治疗。对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 可在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的前提下采用运动疗法稳定病情, 以最好的效果来避免低血糖现象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要点。方法:分析1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 将其分为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组97例 (A组) , 无大血管病变组82例 (B组) ,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A组患者嗜甜食、嗜荤食、吸烟、低血糖发作次数和发生频率显著高于B组, 而运动频率及时间显著低于B组;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与饮食控制程度、吸烟、经常低血糖发作有关。结论:饮食控制差、有吸烟史、经常低血糖发作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应当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黄德美, 黄克铭.高血压患者同步检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初步研究[J].武警医学, 2003 (10) :32.

[2]冯克燕.高血压诊治的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J].1997 (4) :236-237.

[3]潘长玉, 童光焕, 朱禧星, 等.糖尿病与吸烟.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下一篇:历史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