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内科治疗

2024-11-23

常规内科治疗(精选6篇)

常规内科治疗 篇1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其发病、发展、转归除了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有关外,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由于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和强烈的精神刺激,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和紧张等负性情绪。过度的负性情绪可通过中介机制削弱免疫功能,影响机体内分泌和其他功能危害患者健康,不良的心理情绪又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预后[3]。有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降低生理和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5,6]。为了了解心理干预的具体临床疗效,本研究收集国内外心理干预对常规内科治疗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为心理干预在常规内科治疗肺癌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两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的常规内科治疗肺癌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对肺癌采取常规内科治疗及一般护理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作为观察组。观察指标有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等。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1年检索了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等。中文检索词为“(肺癌 OR 肺肿瘤 OR 肺部肿瘤 OR 肺部肿块) AND 心理”,英文检索词为("Pulmonary Neoplasms"[MeSH Terms] OR "Lung tumor" OR "Lung Cancer" OR "pulmonary mass")AND psychological。RCT检索策略遵循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其他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两位研究者独立阅读所获文献题目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真正符合纳入标准,对有分歧的研究通过第三方研究者决定其是否纳入。制定资料提取表,提取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研究特征、研究的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法、盲法、退出和失访、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等测量指标。

1.4 质量评价

对最后纳入文献的全文依据Jadad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随机方法;2)分配隐藏;3)盲法;4)退出和失访。将纳人的研究用Jadad量表分为两个等级: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

1.5 统计学分析与资料合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MetaAnalyst Beta 3.1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根据可能出现的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并采用χ2值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如各研究间具有统计学同质性(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研究进行Meta分析;如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亚组只有一项研究仍采用Meta分析相同的统计量。

2 结果

2.1 文献筛查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22篇,去重后剩余206篇;通过阅读题名、摘要,排除158篇,剩余48篇查找原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31篇。最终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295例患者,均以全文形式发表。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SAS评分7个研究[7,8,9,10,14,15,17],SDS评分10个研究[7,8,9,10,14,15,17,18,19,20],SCL-90症状自评量表6个研究[8,11,12,13,14,16],QLQ-CCC中国癌症化疗生活质量6个研究[8,9,11,21,22,23],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其生存质量2个研究[7,18],恶心呕吐发生率3个研究[7,9,10]。

2.3 质量评价

Jadad量表评分:4分2个研究[8,16]、3分13个研究[7,9,10,11,12,14,15,17,18,19,20,22,23]、2分2个研究[13,21]。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焦虑、抑郁情况

4个RCT[7,9,14,15]比较了干预3个月前后的焦虑评分,共包括296例患者,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76.9%),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组在改善患者焦虑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4.976,95% CI(-7.997,-1.954),P=0.005];5个RCT[8,10,11,12,13]比较了干预2个化疗疗程前后的焦虑评分,共包括315例患者,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98.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组在改善患者焦虑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3.579,95% CI(-4.805,-2.352),P=0.000];

4个RCT[7,9,14,15]比较了干预3个月前后的抑郁评分,共包括296例患者,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53.8%),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组在改善患者抑郁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5.808,95% CI(-8.166,-3.499),P=0.000];5个RCT[8,10,11,12,13]比较了干预2个化疗疗程前后的抑郁评分,共包括315例患者,各研究之间有足够一致性(I2=42.2%),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组在改善患者抑郁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0.174,95% CI(-0.266,-0.082),P=0.047]; 5个RCT[16,17,18,19,20]比较了干预1个月内前后的抑郁评分,共包括332例患者,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93.8%),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组在改善患者抑郁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3.558,95% CI(-6.413,-0.704),P=0.000]。

2.4.2 躯体、心理、社会、总体功能评分

6个RCT[7,9,11,21,22,23]均比较了2个月左右躯体、心理、社会、总体功能评分,共包括530例患者,研究结果之间有异质性,躯体功能(I2=96.8%)、心理功能(I2=95.5%)、社会功能(I2=91.8%)、总体功能(I2=93.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6组在改善患者躯体功能[MD=1.816,95%CI(0.556,3.076),P=0.000]、心理功能[MD=1.560,95% CI(0.542,2.578),P=0.000]、社会功能[MD=1.229,95% CI(0.511,1.948),P=0.000]、总体功能[MD=2.468,95% CI(1.4000,3.536),P=0.000]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3 恶心呕吐发生率

3个RCT[7,9,10]均比较了3个化疗周期干预前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共包括181例患者,纳入研究具有足够一致性(I2<5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三组在改善患者[RR=0.763,95%CI(0.652,0.892)] 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17个RCT[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1)心理干预组相比常规护理对照组,明显改善患者3个月、2个月的焦虑情绪,改善患者3个月、2个月、1个月抑郁心理;2)相比一般护理组,心理干预组的躯体、心理、社会、总体功能评分明显比较高,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功能;3)与单纯的常规护理相比,实施心理干预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然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其面对生活的勇气。

本meta分析所纳入的17个RCT通过Jadad量表评分多位于3分,质量偏低,因此在病例选择时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由于本研究关注的内容属于干预前后评分表的填写,故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和医师采取盲法,因此由患者和医师产生的实施偏倚是必然存在且无法避免的,然而,对于心理干预肺癌患者主观指标的测定,不排除其存在测量偏倚的可能性。此外,虽然本meta分析所纳入的研究均采用心理干预,但各个RCT中所涉及的心理干预的具体干预方式、干预时间和范围略有不同,加之患者本身的分期、常规内科治疗的药物、用法和给药时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会对合并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的证据表明,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常规内科治疗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临床上经过及时有效心理干预能使患者更多地应用积极的行为和认知应对方式,减轻负性情绪反应,主动地配合治疗以及改善生活规律,能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消除来自个人、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恐惧、焦虑、抑郁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及总体功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依从性[24],增强患者的就医信心从而使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念和勇敢的面对生活。

常规内科治疗 篇2

病区 姓名 时间 成绩

一 选择题

1.小儿给予低流量吸氧时,氧浓度是( )

A 0.3-0.5L/min B 0.5-0.7L/min

C 0.5-1L/min D 0.5-1.5L/min

2.糖尿病患者血糖为( )时,应进食少量食物后在运动。

A ≤3.8mmol/L B ≤11.1mmol/L

C ≤4.4mmol/L D ≥4.4mmol/L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饮食护理错误的是( )

A 给予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 B 给予高脂肪、高糖的饮食

C 限制钠盐的摄入 D少食多餐,减少用餐时的疲劳

二 填空题

1.慢性胃炎营养失调的患者,饮食原则应 , , 。

2.小儿腹泻判断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可观察患儿 、、、等。

3.小儿腹泻时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时,表现为 、、提示低钾;出现 提示低钙或低镁; 、提示酸中毒等。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给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为 每天持续时间为 。

常规内科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为49~84 (59.3±1.2) 岁, 病程在1~6 (3.5±2.4) 月;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0~66 (56.7±0.8) 岁, 病程在1.2~6.5 (4.2±3.1) 个月。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 研究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刚开始用药时, 每天口服10mg辛伐他汀 (康哲 (湖南) 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902) , 每天一次, 当患者病情好转后, 每天服用10mg辛伐他汀。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治疗前仔细询问患者入院前用药情况, 病史等, 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天静脉滴注6ml疏血通注射液 (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6541) , 每天1次, 连续使用15d。 (3) 功能训练。患者用药过程中要加强患者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情况治疗有效的功能训练方法, 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且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饮食进行干预, 起到药物和锻炼、饮食等综合治疗[2]。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头晕、恶心等症状得到改善。有效:患者头晕、恶心等症状有所缓解, 患者需卧床休息。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3]。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95%治疗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观察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较多, 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从中医角度来看, 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无气不行, 气无血不利”、“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凝。总之, 气由血产生, 而血受气的推动而运行, 气不能无血, 血也不能无气, 二者调和血脉流畅则无病矣。目前, 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 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4]。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综合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95%治疗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观察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这种治疗方法和其他的单一药物治疗相比优势较多, 这种治疗方法包括了对患者用药前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治疗后的护理等, 它能够保证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提高临床治愈率, 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用药前治疗。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检查, 如患者血压、心率等, 了解患者病史, 并对患者入院前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 缓解患者病情。 (2)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这种药物主要由水蛭、地龙等组成, 药物中水蛭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 该药物又叫做蚂蟥, 它是内陆淡水域中常见的水生动物, 这种药物在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疾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而地龙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 药物具有利尿、镇痛、平喘、降压、解热、抗惊厥等多重作用, 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对于病情复杂患者, 可以根据检查结果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3) 用药后加强患者护理。患者用药后, 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护理, 及时进行心理疏通, 向患者讲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增强患者治愈信心, 让患者能够按时、按量用药。此外, 医护人员还要加强患者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干净等, 必要时可以给患者播放轻音乐, 保持病房良好的环境, 使得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患者出院后要让患者定期复查, 对于身体出现异常患者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 心血管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95%治疗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观察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 (P<0.05) 。心血管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综合疗法,常规方法,心血管内科疾病

参考文献

[1]韦曦, 吕超智, 杨荔, 等.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14) :1477-1480.

[2]万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1) :68-69.

[3]李琦, 余志龙, 郑大东, 等.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 (5) :438-439.

[4]廖宝芳.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 2013, 21 (6) :123-124.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篇4

1、一般病人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昏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2、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排便通畅。轻度吞咽障碍者宜吃半流食,进食要慢以防呛咳。昏迷、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高热及泌尿系统感染者鼓励多饮水。

3、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有无抽搐,如有变化随时通知医生。

4、昏迷、偏瘫、癫痫发作者,加床栏防止坠床。

5、注意加强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清洁。尿潴留者给予留置导尿,尿管护理一日两次。

6、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各个关节防止过伸及外展,可用夹板等扶托。定时进行按摩、被动运动,鼓励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

7、病情危重者做好护理记录,必要时记出入液量。

8、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

9、备好有关的急救器械和药品,并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

10、出院前做好卫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如何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注意事项。

质量标准

1、患者饮食符合要求。

2、皮肤清洁,无压疮。

3、适时完成生活护理与基础护理。

4、患者能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二、脑梗死的护理常规

1、病情观察:动态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能力。

2、早期康复活动:帮助病人早期进行活动,保持瘫痪肢体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并告知病人及家属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肢体的方法,以及翻身技巧,帮助病人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

3、饮食护理:鼓励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供给充足水分,对于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的病人,可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食。

4、心理护理: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病人克服自卑和消极心理,鼓励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洗脸、更衣等;对言语困难的病人可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5、出院指导:进低盐低脂健康饮食、戒烟酒,坚持肢体功能锻炼,遵医嘱服用药物,如有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及时来院就医。质量标准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保持患者偏瘫肢体功能位,坚持功能锻炼。

3、保证营养摄入,必要时给予鼻饲。

4、保证二便通畅。

5、宣教及时,及时完成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

2、如患者出现腹泻、呕吐、大汗、高热等症状应遵医嘱及时治疗并适量补液,以防血压降低、血液浓缩而诱发脑血栓形成。

3、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生活要有规律、有节制,忌烟、酒及辛辣食物,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

4、发作期应避免患者单独活动,以免跌倒。

5、此病发作期大部分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而另一部分患者因反复发作未产生后遗症而不予重视,应向患者强调此病的危害性。

6、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有牙龈出血、身体有出血点及青紫斑或消化道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积极治疗。

7、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本病有可能发生脑梗塞、脑出血等,应遵医嘱,坚持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定期复查。

质量标准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及时完成基础护及生活护理。

3、宣教及时,病人了解病情及相关知识。

4、保持二便通畅。

四、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1、病情监测:动态观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肌力、语言能力等并及时记录。

2、环境: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或减少各种刺激。头部抬高15-20度,以降低颅内压,尽量减少搬动。

3、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管,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清理无效时,向医生报告并建议行气管切开。

4、定时更换卧位,防止压疮发生,肢体置功能位,关节受压处垫以棉垫,以防压疮和肢体变形。

5、意识障碍或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后放置胃管,再次鼻饲前回抽胃液,若病人出现呃逆、腹部饱胀、咖啡色胃内容物,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胃黏膜保护药、止血、抑酸药。

6、急性脑出血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应遵医嘱定时定量给予脱水剂、降压药,并记录出入液量,防止电解质失衡。

7、如病人的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升高,脉搏缓慢,提示脑疝发生的可能,应尽早抢救。

质量标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

3、保持呼吸道及二便通畅。

4、保持肢体功能位,按时更换卧位,防止压疮发生。

5、保证营养摄入,进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鼻饲。

6、宣教及时,及时完成生活护理与基础护理。

五、癫痫病的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床单位应配置柔软的床垫、床旁护架、吸氧和吸痰装置,床旁桌备有若干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小布卷等;若出现发作先兆应立即卧床休息。

2、癫痫发作时的护理:

(1)病人抽搐发作时,需有专人守护、观察和记录全过程,注意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以及抽搐的部位、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

(2)对强直一阵挛发作者要卧倒,防止跌伤或伤人。

(3)立即解开衣领、衣扣和腰带,迅速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小布卷置于一侧上下臼齿间,以防咬伤舌和面颊部。有义齿者必须取出。

(4)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并给予吸氧,以减少呼吸道阻塞和改善缺氧症状。

(5)少数病人在抽搐停止、意识恢复过程中有短时间的兴奋躁动,应防止自伤或伤人。

质量标准

1、密切观察病人,做好保护性措施,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或减少各种刺激。

3、需用氧气时注意用氧安全。

4、宣教及时,病人及家属了解病情及相关知识。

六、重症肌无力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做好护理记录,呼吸发生变化时立即通知医生,送监护病房。

2、此种病人易出现误吸和吞咽困难,故要根据病情选择饮食,必要时鼻饲,床头备好吸引器,必要时吸引。

3、病人有气体交换受损易继发呼吸衰竭,应吸氧,备好气管插管用物。

4、对于知识缺乏的患者,给予讲解相关知识。

5、对于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要给予适合的交流方式。

6、病人出现睑垂,斜视等视觉感知改变时,要保护病人,防止受伤。

7、病人出现运动障碍,自理能力缺陷时,要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质量标准

1、密切观察病情,记录及时准确。

2、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3、及时完成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4、保持病室清洁、肃静、病人安全舒适。

七、急性脊髓炎病人的护理常规

1、鼓励病人摄取足够的水分和均衡饮食,以促进有足够的尿量和正常的大便排泄。

2、高位脊髓炎吞咽困难患者应选择流食或半流食,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的食物,必要时应放置胃管。

3、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鼓励其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排尿障碍时应行无菌导尿,留置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以训练膀胱机能,并预防尿路感染。

5、勤翻身,拍背,改善肺泡通气量,防止坠积性肺炎。

6、在骶尾部,足跟及骨隆起处放置气圈,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防止感觉障碍的肢体受损。

7、瘫痪肢体及足应保持功能位,防止肢体痉挛及关节挛缩,在病人足底可以垫木板或穿硬底鞋,使足背屈90度。

8、经常按摩皮肤及活动瘫痪肢体,防止压疮的发生。

9、注意给病人肢体保暖,但慎用热水袋,如果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度,以防烫伤。

质量标准:

1、保持皮肤,粘膜完整无破损。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保持二便通畅。

4、保持肢体关节功能位。

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护理常规

1、严重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注意安全。

2、贫血伴心悸气促时遵医嘱给予吸氧。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瘦肉、猪肝、豆类等。注意色、香、味的烹调,促进食欲。

4、观察贫血症状,如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程度,注意有无头晕眼花、耳鸣、困倦等中枢缺氧症状,注意有无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贫血性心脏病的症状。

5、病人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故护士应深人病房,与病人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运用沟通的技巧,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情绪。

6、观察用药后的副作用,如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女性病人停经等症状。

7、必要时遵医嘱输血。质量标准: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

2、保持病人皮肤、粘膜完整无破损。

3、严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常规

1、贫血症状严重或有出血倾向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防止跌倒。

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鼓励病人增加营养。

3、注意口腔卫生,重症者每日三次口腔护理,并用漱口液漱口,防止口腔溃疡及出血。

4、病人抵抗力低下,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期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禁止应用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使病人认识到再障治疗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6、血红蛋白低于60g/L可输血。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7、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认识不良心理状态对身体康复不利,多关心、鼓励病人,增加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质量标准

1、病室安静,患者卧床休息。

2、保证营养摄入。

3、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保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4、保证用药安全,严格遵医嘱用药。

常规内科治疗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神经内科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8~74岁,平均(48.78±12.32)岁。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8~73岁,平均(48.71±12.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措施为定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异常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等。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①提升人性化管理效率:因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具有技术性较强、服务要求较细、时间连续性较强、操作较多、工作环节较多等特点,管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工作特殊性的认识和了解,以确保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安全,减少差错现象的发生。通过提升护理管理的工作效率,对护理中的纠纷、差错进行解决,以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性。②增强护理人员人性化操作技术:因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具有变化快的特点,若护理人员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原因与防范措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紧张、不安的不良心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③强化人性化指导与教育:良好的交流与理解,是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的关键,因此管理人员应时常与护理人员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以及时发现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和指导;还应详细了解护理人员的想法和真正需求,从而在工作上给予护理人员相应的支持,以此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人性化的指导和教育,来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护理安全性,使其具有最佳的工作状态。④健全人性化护理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在现有的护理管理制度基础上,充分运用人性化管理理念,以此来健全人性化护理管理制度。对人性化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并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执行,可极大减少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现象。另外,将护理人员的奖金与护理管理工作制度进行挂钩,实施奖优罚劣制度,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⑤合理安排人性化护理工作: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量超负荷、工作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强度和压力,致使其出现负面心理。针对此现象,管理人员通过详细了解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以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能够发挥其自身优势,以此来提升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评定方法:使用自制的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结果进行评定,评定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水平、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以及风险意识等方面,每项满分均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中的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各项护理服务指标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在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中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可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得到更高肯定,让护理人员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从而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将人性化护理管理理念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为发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优势,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自信心,以此来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为神经内科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3]。有研究表明,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全面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理念,可使护理人员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下,高效地完成护理工作,从而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4]。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以及风险意识等指标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5];说明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联合常规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联合常规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神经内科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以及风险意识等指标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中运用人性化管理理念联合常规护理,可有效提升整体护理水平,进而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理念,常规护理,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孔岩.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195.

[2]王丞迪.分析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290-291.

[3]张春艳,吴晶莹,刘梦珂.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护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0(20):284-285.

[4]李淑平.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12):4597-4598.

常规内科治疗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轮教学实施对象为学院护理专业2008级学生, 共86人, 其中女生75人, 男生11人, 年龄19岁~22岁。

1.2 方法

本轮教学在课程设置的第3学期, 学生具有一定临床见习经验, 并即将面临临床实习,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渴望接触临床的愿望。将两个班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3人, 采用常规教学法, 观察组43人, 应用情景教学法。两组年龄、性别、学历等无差异。

1.2.1 常规教学法

按照教学大纲实行理论教授。

1.2.2 情景教学法

1.2.2. 1 问题情境的设置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 从临床实际案例和报道出发, 选择并编制了8个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健康教育典型情境, 重点在案例的背景和交谈的变化过程, 对于健康教育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则由学生进行合理的推导和演绎, 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寻求更好沟通教育的办法。

1.2.2. 2 角色分配

采用“学习小组” (caucusgroup) 法, 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8个组, 每组准备1个健康教育情境。小组学生自行讨论并进行角色分配, 每组至少有1名护士和1名病人, 还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增加新的角色。教师对“演员”应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训, 重点强调各自所处的角色背景, 在角色的基础上体验其感受。此外, 教师还根据学生的表演需要准备一定的场景、道具或其他辅助用品, 使表演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情境。

1.2.2. 3 现场表演

在课前要求所有学生预习并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布置一些观察性的问题, 以调动台下学生进一步思考。表演时间为5min~10 min, 在表演的过程中, 扮演“护士”的学生尽自己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健康教育。

1.2.2. 4 组织讨论

每组表演结束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是请表演的“演员”表达对自身角色的内心感受, 以及对所宣教的病人的言行、态度的感受和想法;接下来请观众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由指导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重点是表演过程中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

1.2.2. 5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之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发放问卷43份, 回收问卷43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角色扮演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真实的、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对出现的矛盾进行分析, 并且让他们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各种价值冲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养成良好社会行为的教学过程。按照当代教学模式的分类方法, 角色扮演属于一种以研究社会行为和解决价值矛盾为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3], 主要为提高学生采集病史的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信力。

3.1 角色扮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角色扮演法将书本上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演绎, 使所学内容更贴近现实情况, 激发了学习兴趣, 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4]。教学方式从“传递-接受”转变为“引导-发现”, 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将机械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角色扮演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学生表演、思考的同时, 现实场景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强化。角色扮演的效果是常规考试所不能达到的, 学生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 认识自己在知识上的遗漏和不足, 促使其及时复习和弥补。同时, 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及实际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不断强化。

3.3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向学生介绍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让学生获得对社会矛盾的体验和认识, 积累有益的社会经验。

4 结论

角色扮演式教学寓教于乐,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枯燥的内容, 具有很好的课堂效果, 并且能够针对一些社会现象、价值、冲突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和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角色扮演式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情境准备、对课堂的控制和引导, 这给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现有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是学生的主观感受, 尚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应设计并发展客观评价指标, 进一步观察其长期效果。另外, 学生建议录下整个表演过程, 以便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应用心理学行为观察的评估方法来发展相关的评价体系。研究显示, 讲课能够为学习基础知识提供一个结构性的框架, 而主动学习方法是将这些基础知识整合、应用于新的情况。因此, 在应用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整体知识框架的建立。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帮助学生检验其价值、态度和行为, 并为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提供可能。因此, 角色扮演式教学应用于健康教育等涉及价值、冲突的现实问题情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效果, 但其广泛应用还待进一步系统化研究。

摘要:为考查在《内科护理学》健康教育中实施情景教学的效果, 实行分组教学。观察组应用情景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课后通过问卷对两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观察组的课堂效果, 尤其是学生的处事灵活、知识面及动手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 在健康教育教学时, 实施情景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健康教育,角色扮演,运用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6) :325.

[2]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201. (6) :28-31.

[3]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 2004, 20 (6) :28-31.

[4]于杨, 何国平.角色扮演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究, 2006, 20 (5A) :1211.

上一篇:政策激励与约束下一篇:计算机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