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优质护理(精选12篇)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1
中风往往发病急, 在急性期后患者要长期卧床, 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1], 所以, 采取优质的护理方式对与患者的疾病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对老年中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中风患者, 其中男67例、女23例, 年龄 (53.2±6.9) 岁;病程 (18.7±9.6) d。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经过体检、X线片、头颅CT、MRI检查后确诊。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即创造良好的病室温度、湿度、安静的环境, 告知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 禁止运动, 避免跌倒, 协助患者定期定时翻身, 定期更换床单, 避免发生褥疮。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 包括: (1) 心理辅导:患者中风后, 严重者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生活自理能力差。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 出现恐惧、悲观、焦虑等, 不利于后期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情绪等, 知晓患者由于脑部的损伤而出现反应慢、接收能力差, 配合性不高, 给予患者较多的内心关怀, 促进患者良好情绪的形成。注意沟通的技巧, 掌握患者的接受能力, 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护理, 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增强对护理的依从性。 (2) 运动功能训练的恢复护理:功能训练要坚持小范围运动、少量运动的原则。对患者家属和患者进行指导并监督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要注意患肢的关节活动需要依靠健侧肢体支撑;床边的坐位平衡训练、电动直立床站立训练要及时给予患者指导;下身负重训练不必可少, 要加强指导, 训练的时间、强度要从小到多, 逐渐开展。要注意语言功能训练, 增强护理的耐心、细心、责任心, 给予患者积极鼓励。 (3) 加强饮食护理:患者长久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减缓, 因此, 要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高纤维蛋白、低脂低盐等, 喂食时采用半卧位。一些患者饮食后发生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多, 要及时清除分泌物使呼吸道顺畅。 (4) 日常生活护理:告知患者口腔清洁、皮肤整洁的重要性, 加强个人卫生。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 要注意告知患者服药的剂量、方法等, 在药物包装上给予清晰的服药标志, 帮助患者正确用药, 必要时将患者的药物搭配好。必要时对患者行红外线照射等辅助治疗, 促进血液循环。 (5) 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尽最大可能克服影响患者治疗的内、外部因素, 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吸氧、瞳孔等体征变化, 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注意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危险因素, 保障老年患者的安全。 (6) 病室的环境舒适度护理:中风后患者的关节活动不畅、意识模糊等, 容易发生坠床、滑倒、烫伤等, 因此要在病床旁加设围护栏, 必要时给予患者行约束带约束。患者的常用品要放于易取、易放的地方, 要注意病房、走廊地面环境整洁, 防止湿滑, 浴室防滑垫的放置要到位, 清除障碍物, 及时改进配套的设施, 在行走通道建立扶手, 便于患者活动。应急灯要定期检查和维护, 保证正常工作, 能够及时为患者的危机状况服务。由于患者的体温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因此, 室内的温度、湿度、采光、通风设施要尽可能完善, 给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护理人员要动作平稳、轻柔, 言语平和, 防止声音过大, 不要刺激患者或影响患者正常休息[2]。
1.3 临床护理效果评定
评价患者在入院时、住院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痊愈:患者能够开展日常的活动;显效: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患者的肌力增加2级、瘫痪失语等症缓解;无效:症状没有改变, 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中风多发于老年人, 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不一, 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临床发病率逐年增加。患者中风后多数长期卧床, 生活质量降低, 预后较差。加强对患者预后的改善, 有助于其疾病恢复和疗效提升。优质的护理方式即给予患者从心理、生理、日常生活、生命安全、精神等方面的关注, 使患者能有好的治疗情绪和心态, 治病的依从性较高, 能够与疾病进行抗争, 有助于改善预后, 提高疗效[3]。在开展优质化的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各种有利的防护措施, 提供患者优越的住院条件, 防止老年的意外损伤的发生[4]。护理人员必须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 语言热情礼貌、服务周到, 逐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 促进患者的康复[5]。加强对患者自身的安全教育, 使患者能够进行自我保护, 促进身体恢复。
在本研究中, 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 即开展心理、日常生活、饮食指导、功能训练等方面的护理工作,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评后发现,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采用优质护理的方式在老年中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老年中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中风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老年中风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 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 预后迅速改善, 医患关系增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中风,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培培, 陈迎亚, 杜义浩, 等.中风康复运动中脑电-肌电相干性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4, 31 (5) :971-977.
[2]张淑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J].现代医学, 2014, (1) :99-101.
[3]任俊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中风病人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1) :35-36.
[4]李立军.中风中经络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路径在优质化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 2012, 34 (5) :768-769.
[5]孙彦, 李春玲, 李萍.运动干预对老年步态障碍患者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6) :4079-4081.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2
目的:探讨对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中心在8月至2月期间接收的132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方案将这132例患者分成优质护理组(66例)和常规护理组(66例)。
在这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对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优质护理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
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的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PBG2h)的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水平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
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优质护理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其空腹血糖的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的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更低,其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够降低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3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老年科临床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科;临床输液
输液具有起效快,药效显著的优点,但是临床输液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引发护患纠纷[1]。尤其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患者自身具有较大的特殊性,绝大程度上对患者输液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院对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护理效果确切,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90例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2012.5-2015.9)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29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2-85)岁,平均年龄为(73.55±8.32)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8:17;年龄为(60-83)岁,平均年龄为(72.94±8.03)岁。
将两组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将输液的具体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观察患者的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观察组(优质护理):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
(2)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输液环境。
(3)积极的与患者沟通,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
(4)提升业务能力,确保输液时无操作失误。
(5)输液前发放关于健康输液的宣教资料。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焦虑(SAS)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分情况。
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采用院内自设的调查量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两组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3.0版进行处理,两组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护理后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用( )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以P值小于0.05,表示两组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SAS评分、SDS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输液知识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给药途径便捷,生物利用度高,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2]。但由于某些原因,输液的风险较口服药物的风险大,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易导致护患纠纷。
常规护理在本次研究中,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用药时对患者产生的伤害,减少突发状况对患者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3]。但是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较少,无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容易在输液时发生护理失误,严重可导致护患纠纷。因此常规护理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中无法得到显著的护理效果。
优质护理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的应用中,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升患者的依从性[4]。实施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讲解输液的方法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得患者对护理及治疗的重要性有所认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及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护理技巧、端庄的行为举止,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在患者输液前将用药目的、价格、方法、副作用等向患者说明,使其有所心理准备,避免发生护患纠纷;输液前对药物进行查对,避免药物错用对患者身体产生影响;标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在穿刺后加强对患者的巡视,注意展开适当的健康宣教,使得患者可发现自身潜在的危险因素,防止发生护理差错事件。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输液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优质护理实施于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中,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对输液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志美.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中医特色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0(21):84-85.
[2]韩淑云.对门诊输液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0(13):79-80.
[3]金海燕.优质护理在老年科临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201-202.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优质护理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3例老年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研究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60~83岁,平均(69.74±4.29)岁;病程3~14年,平均(6.3±1.1)年;高血压7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61~84岁,平均(70.88±4.43)岁;病程2~15年,平均(6.7±1.3)年;高血压6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被该疾病的身体症状所干扰,会有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对治疗没有信心。护理人员首先要为患者介绍治疗环境、医院情况,医师情况,减轻心理压力[2]。还要针对患者具体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讲解和疏导,了解患者的病情,尽量满足其心理和生理需求。告知对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效果,还有相关事项,以及我院治疗成功的病例,使其对我院的治疗树立信心,提高治疗、护理等操作的依从性。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信任护理人员。
1.2.2 呼吸护理
根据医嘱,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吸氧治疗,在吸氧中,保持低频率、持续性的吸氧,还要对病情的变化密切关注,针对病情变化来调整氧流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在吸氧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确保不会有吸氧管的堵塞以及脱落等症状[3]。护理人员还要采取排痰护理,要求患者增加每天的饮水量,指导其正确的咳嗽和咳痰方法,将痰液及时排出体外。若患者有咳痰困难,则采用雾化吸入的治疗,促进痰液较好的排出。
1.2.3 药物护理
该类疾病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抗生素的使用,按照医师的医嘱告知患者服用的药物、使用方法及正确剂量。针对药物本身敏感性和致病菌类的综合考虑,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注意病情、体温等情况的变化,一旦患者出现不适的身体症状,则及时处理[4]。每次巡视过程中还要询问患者的身体感受,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
1.2.4 出院前护理
出院前要叮嘱患者和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每天一定要保持充分的休息时间,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取,促进肠胃蠕动,避免便秘等情况[5]。随着身体的好转,每天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包括散步、快走、太极拳、健身操等,增强体质,同时也要注重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一旦患者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回院复查,避免病情延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4.45%,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2.05%;其中,研究组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2.3%,对照组中有4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0.3%,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中30例护理满意,占68.2%,13例护理一般,占29.5%,1例护理不满意,占2.3%,护理满意度为97.73%。对照组中16例护理满意,占41.0%,17例护理一般,占43.6%,6例护理不满意,占15.4%,护理满意度为84.62%。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老年人占有较大比例,而且近些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缓解症状,不仅需要提供给患者相关的药物治疗,还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首先给予心理干预,建立治疗信心,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措施,尤其在吸氧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及药物护理,出院前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减少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的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缓解身体不适,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生命质量,可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莲.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9):104-105.
[2]万焱迟.优质护理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7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3):118.
[3]董春华.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637-2638.
[4]洪依今,郑丽芳,陈晓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5,35(12):149-150,158.
优质护理的目标 患者满意 篇5
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
工作宗旨
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水平。优质护理实施方案:
一、护患沟通规范化 1.主动介绍
1)在患者入院10分钟内可独立完成入院介绍和安全教育,并介绍自我、主管医师、护士长,向家属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卫生间的用法,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开水房等具体位置。2)住院须知、探视陪伴制度等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及病情了解时间。主动宣教可独立参照护理常规等相关资料安病程介绍疾病及康复、饮食、活动等知识,对特殊治疗及检查要讲解注意事项,并指导家属掌握用药知识。
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住院须知、探视、陪伴制度、医院有关规章制度操作前/后、检查前/后注意事项、疾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2.主动解答
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详细解答,认真执行“首问负责制”。如家属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耐心解释至家属满意。坚持做到“四声”即“患者来有问候声,各种治疗有解释声,患者离开有道别声。”
二、礼仪服务规范 1.迎接入院规范
1)新患者入院时,实行零分钟接待制。值班护士热情、主动迎接病人,做好五测,10分钟内通知医生诊治。
2)危重病人立刻接诊,快速完成急诊病人安置,并查看病人治疗、各种管道及皮肤情况,迅速协助医生诊治。
2、礼仪着装行为举止规范
1)着装整洁,进入病房更衣、换鞋、戴帽、戴口罩。2)必须遵守有关的行为文明规范,做到稳重端庄、优美大方,坐、站、行走、持物符合行为规范,无不良行为举止。3)做到四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走路轻。
3.送别出院病人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帮助患者整理好物品;面带微笑,护送病人,征求家属意见,并向家属讲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注意饮食、用药、锻炼、复查等,将需要带的物品交给家属,讲明用法。
三、温馨服务规范化 1.病区环境清洁安静到位
1)保持卫生清洁,环境舒适,病室安静、干净、整洁、空气新鲜、温馨适宜。
2)床单位按要求配备齐全,床上用品舒适。3)病床间、床上、床下及公共通道无杂物、空间便于人员活动,适合治疗和抢救的需要。4)陪护管理有序。勿大声喧哗。
2、服务态度到位
1)在为病人实施诊疗、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多对家属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不谈论与其无关的事宜。操作有误,不忘道歉。
2)禁态度冷硬,禁作风推诿,禁接诊草率,禁治疗粗心。3)严格做到不训斥、不埋怨、不吵架。
4)对患者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3.舒适服务
1)位患者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协助家属解决困难。2)保持患儿体位舒适、安全、符合治疗要求。
3)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4)保护患者隐私,暴露患者操作时,要实行有遮挡的人性化操作。
四、护理质量管理 1.医嘱执行
1)能掌握并严格遵循医嘱查对制度,并可及时独立执行医嘱,服药、注射、输液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记录及时、完整。2)静脉输液给药后签名,各类医嘱执行单、巡视卡执行后签名,并按规定保存。
3)输血病人执行查对及输血监护制度,做好输血护理标示。4)根据医嘱做好相应护理标示:分级护理、隔离、饮食、药敏等标示。2.病情观察
1)可独立完成对病情较平稳,没有生命危险,可表达不适的患者的病情观察,对病重的患者可在高年资护师的指导下完成。2)护士熟悉分级护理制度,按照护理级别定时巡视病人,发现病情变化做到“三级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配合处理、及时准确记录)
3)早、晚执行口头、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完整。重点病人做到交接治疗、用药、病情、皮肤、输液、引流等。
4)掌握病室动态,对所管病人要做到九掌握(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护理级别、饮食、治疗用药、化验检查。)
3、基础护理
1)住院患者每天擦浴,每天更换床单、衣物一次,床单元如血迹等污染应及时更换。
2)各种导管、引流管有标志、固定、清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袋,及时清理、倾倒引流液,长期留置胃管、尿管患者(病情允许)每周更换。
3)输液患者输液及时,无压疮发生。4)给予患者服药、进食及生活照顾。5)采集检验标本严格查对、选择合适容器,放置环境符合要求,及时送检,送检确保标本安全、完好,标示正确、清晰。6)住院患者做到“三短”(头发、胡须、指甲)“六洁”(头发、口腔、皮肤、四肢、会阴、肛门)危重患者有记录。
7)熟悉常见、多发疾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熟练、准确、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8)对手术、转入病人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做好用物准备及交接班。9)能落实病人晨晚间护理,整理病床单元。
10)出院后的床单元严格终末处理,并取消患儿住院时所有标示。优质护理措施
一、入院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备好床单元,护送至床前,妥善安置,并通知医生。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
3.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
4.了解病人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
5.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6.、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何孤独感。二.晨间护理。
1.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元,必要时更换床单元,手术衣。2.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
3.晨间交流:询问夜间睡眠等情况了解恢复情况患者活动能力。三.晚间护理
1.整理床单元,必要时予以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健康教育。
2.根据季节开窗通风或紫外线灯管病室消毒1次/周,出院后终末消毒。
四、饮食护理
1.根据医嘱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其饮食内容。
2.积极主动协助患者打饭,场内营养患者护士做好应试指导、卫生、温度、速度等知识。
3.根据病情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五、排泄护理。
1.做好失禁的护理,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2.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
六、卧位护理。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
2、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
3、加强巡视压疮高危患者,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七、舒适护理。
1.患者每周剪指、趾甲一次,协助患者每周擦浴一次。2.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更换衣物。
3.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嘱患者注意保暖。4.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睡眠良好。
6.晚夜间要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
八、术前护理。
1.给予心理支持,评估手术知识,适当讲解手术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
2.如需要给予备皮。
3.做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九.术后护理。
1.准备好麻醉床,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
2.做好各种管道标示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管道在位通畅。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十.患者安全管理。
1.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九知道,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
2.对危重、躁动患者给予束缚带、护栏等保护措施,住院病人使用腕带。
3.患者外出检查,轻病人由护工陪检,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陪检。
十一、出院护理
1.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护送患者至电梯口,做好出院登记。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6
【关键词】呼吸科;老年患者;坠跌安全隐患;优质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50-01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的呼吸科老年患者总共950例,其中男性患者495例,女性患者455例,平均年龄(71.1±6.3)岁。按照本文所研究的要求,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488例和观察组462例,所抽取的所有患者均为其他的疾病,并且能够自行行走,没有生命危险。所抽取的患者都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同时还经过了相关院系委员会的同意以及批准。
所抽取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和疾病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情况
(二)护理方法
(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主要有:1)对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管理,具体包括基础护理工作,如用药、输注药物、临床观察等,并通过常规护理来解决不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需求。2)强化患者基本的健康教育。
(2)观察组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观察组的坠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采用科学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坠跌风险评估。2)分析患者可能产生坠跌的相关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以及有效排除。如果不能进行排除,需要告知患者和家属,在进行诊疗中尽可能的避开危险因素。3)加强患者和其家属的安全教育,强化防坠跌的重要性。4)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跟踪观察,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有关营养计划,同时按照家属的要求加强配合工作。5)和患者加强交流,对患者的心里状况有效调节,使得其能够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
(三)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制定调查问卷,对诊疗期间护理情况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具体评分内容包括评分护患关系、护理操作、护理沟通、健康教育和细节服务几项。评分细则:每项总分5分,其中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基本满意=3分,比较不满意=2分,严重不满意=1分。对发生坠跌的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患者坠跌严重情况和其疾病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护患关系、护理操作、护理沟通、健康教育和细节服务进行评分并统计。明显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护患关系、护理操作、护理沟通、健康教育和细节服务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情况( X±s)
(二)两组患者跌倒严重程度状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跌倒的次数以及跌倒所产生的严重程度进行统计。观察组的跌倒次数为6次,明显和对照组的27次(P<0.05)相比很低。对照组的跌倒状况主要为轻度6例、中等18例、重度3例,明顯高于观察组的4例、2例和0例(P<0.05)。具体数据见表3。
(三)两组患者中跌倒患者的疾病比较分析
对两组患者出现坠跌的患者疾病及其具体例数进行统计。观察组坠跌患者疾病情况为重症肺炎0例,肺癌1例,呼吸衰竭1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对照组患者疾病情况为重症肺炎2例,肺癌4例,呼吸衰竭5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两组患者中坠跌患者的疾病分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跌倒严重程度情况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中跌倒患者的疾病比较情况(n,%)
结论
坠跌主要就是指患者在无法确保自身身体平衡时双脚之外的身体部位以坠落的姿势接触地面,这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严重突发情况,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坠跌时患者受重力和坠跌前姿势的影响,身体不同部位接触地面,导致接触部位出现不同的意外损伤情况。呼吸科相关疾病的患者年龄通常较大,且相关并发症较多,体质虚弱,身体平衡能力较差,同时患病后肢体灵敏度不够,发生坠跌的风险较大,而呼吸内科患者通常伴有较严重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减弱,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出现坠跌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坠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还是引起严重安全事故及损伤的主要原因。呼吸科老年患者出现坠跌后极易出现四肢骨折、脑出血以及病情加重等情况,对患者治疗和身体恢复造成不良后果。
针对呼吸科老年患者防跌倒的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的坠跌风险和坠跌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对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坠跌意外情况进行初步判断,有利于在临床护理中避免危险因素,降低患者坠跌风险。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患关系、护理操作、护理沟通、健康教育和细节服务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表明在护理满意程度上,患者更倾向于优秀护理干预,与上述结论相符。本研究在对老年患者坠跌情况的观察分析后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坠跌次数仅为6次,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27次。而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坠跌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由此说明护理干预可避开老年患者坠跌因素,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坠跌的风险,且护理干预患者出现坠跌的受伤情况较轻,比较容易恢复。这与相关研究中,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坠跌风险的结论相符。同时对发生坠跌患者的疾病情况观察分析后发现,两组中发生坠跌现象患者的疾病情况无明显差异,坠跌的发生与患者的疾病情况无关。
总之,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呼吸科老年患者的坠跌危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患者坠跌,并且能够减轻患者发生坠跌后的受伤状况,防止在诊疗中产生严重坠跌而引起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玲娣.呼吸内科患者医院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与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7)
[2]马春苓,岳莉,王爱娟.呼吸科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7)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0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 男254例, 女124例, 年龄60~83岁, 平均71.5岁;文化程度:大学23例, 大专44例, 中专77例, 中学128例, 小学87例, 文盲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98例, 高血压病121例, 糖尿病14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89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52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67例, 生活不能自理者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办法
1.2.1 领悟优质护理服务的精髓, 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医院选派护士长参观、学习上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工作经验。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与优质护理服务有关的文件精神, 领悟其中的精髓, 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改变服务理念, 创建优质服务模式。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让护士真正领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意义, 理解其内涵。以“假如我是患者”的换位思考教导护士, 采取人性化的护理行动, 让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感动。
1.2.2 合理调配护士人力, 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实行弹性排班和APN排班相结合, 减少交接班次数, 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合理搭配, 加强周末、节假日等薄弱时段的管理。简化护理文书, 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 建立病房护理级别巡视卡。
1.2.3 实行护理分层管理, 确保各项护理实施到位
根据护士的护龄、职称、技术等分为两个临床护理小组, 建立了护士长领导下的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管理模式, 实行责任包干制, 包床到护, 责任到人, 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无间断的护理服务。护士长采用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确保各项护理实施到位。
1.2.4 严查督导, 控制质量
护士长每天查房1~2次, 检查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指导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虚心听取意见, 积极完善改进。将医院管理月报、护理部检查及科室自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追踪整改效果。
1.2.5 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技能培训,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结合本科室的患者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包括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每月组织两次护理业务学习和护理业务查房, 定期进行考核;改变护理查房模式, 以床边查房和PPT的查房形式相结合组织大家共同学习疾病的治疗, 护理以及化验检查等相关知识, 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1.2.6 做好细节护理, 提供优质服务
(1) 制作各种标识牌、温馨提示语、安全小警示等, 方便就医、保证安全。 (2) 病区配备便民盒、吹风机、指甲剪, 梳子等常用工具。 (3) 细化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从整理床单元到协助更衣、更换被服, 从刷牙漱口、洗脸、梳头、洗头并吹干、餐前洁手、擦身到泡脚、剪指 (趾) 甲、协助排便, 翻身、叩背, 从避免护理并发症发生到病情观察等, 均有质量标准、操作流程, 确保落到实处。 (4) 协助办理出入院手续。建立回访档案, 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 了解患者身体康复情况, 给予相应的保健指导。
1.2.7 老年患者专科护理方面
老年患者在生理、心理以及对疾病的表现上有其特殊性, 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退化, 且多种疾病并存, 其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记忆力逐渐减低, 部分老年人以我为中心、性格孤僻、倔强、抑郁、多疑、焦虑, 因此临床护理不同于年轻患者, 老年病康复科规范了对老年患者了专科护理, 具体如下。
1.2.7. 1 生活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干净整洁, 温湿度适宜, 通风良好, 室内物品摆放有序, 避免强光和噪音, 为患者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各种治疗尽量集中在同一时段, 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范作息时间, 良好的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疾病恢复。
1.2.7.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运动量减少, 消化功能减弱, 因此合理的饮食是控制疾病促进康复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疾病类型指导患者制定相应的食谱并且要做到: (1) 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限制钠盐的摄入, 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8 g。限制动物脂肪、内脏等高脂、高胆固醇类食物, 补充适量蛋白质,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防止便秘。糖尿病患者严格限制各种甜食;肥胖者控制体重, 减少每日总热量摄入,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劝导其戒烟限酒, 限制浓茶、咖啡等, 劳逸结合, 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家属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 监督患者执行饮食计划。
1.2.7. 3 运动护理
适量、有度和有序的运动对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身体情况为其制定详细的运动计划, 对其运动的种类、频率、强度进行选择。运动以患者可以承受的中等强度以下的有氧运动为主, 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
1.2.7. 4 用药护理
责任护士做到送药到床, 送药到口, 随时告诉患者及家属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 并提供书面资料。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剂量或突然撤换药物。如一次漏服不得补服, 指导患者和家属学会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 特殊药物的保存方法等。
1.2.7. 5 心理护理
正确分析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况, 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需求, 从患者的健康出发, 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 解除心理顾虑, 排除心理障碍, 改变其负性心理与行为, 并讲清良好积极的乐观情绪对人体的阳性作用[3]。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安全感, 使其时刻保持乐观向上心理,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1.2.7. 6 健康教育
科室将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制作成宣传彩页, 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规范健康教育。入院时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并适应角色, 告诉相关疾病知识, 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入院后责任护士除采用常规护理外, 并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全程健康宣教, 科室定期组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相关疾病的专题讲座”。护理人员会深入浅出的向每位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病因、主要症状、基本治疗方法、用药原则、血压和血糖监测、胰岛素的注射和低血糖的预防处理等知识, 使患者对疾病有个正确的认识, 学会基本护理技能。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的进展情况, 抽查患者知晓度和实际应用情况, 进行督促指导, 并及时处理偏差[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科室和院护理部对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与对照组相比较,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并发症明显减少, 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特点对老年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夯实了基础护理, 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了住院费用, 增加了患者的预防保健知识,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实现了护患零距离、护理质量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 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 提高了科室床位周转率,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也发生了变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也是新医改逐步深入的亮点部分, 成为社会各界对护理工作的新要求[6,7]。本科通过转变护理理念, 把优质服务理念根植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从夯实基础护理开始, 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技能培训, 增强护士的责任心,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 提高了科室整体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患者创造了安静、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提供了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提高患者满意度, 实现了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 使患者感到就医方便舒适满意, 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摘要:目的: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实施方法和体会。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记录两组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与对照组相比较,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 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特点对老年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老年患者,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桂慧华, 骆秋芳.特需病房护理服务文化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7, 7 (22) :62-63.
[2]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5-7.
[3]周莹霞, 赵列宾, 陆骆, 等.上海不同级别医院门诊糖尿病患者情绪调节与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29 (8) :728.
[4]邓慧瑾, 马蔓娟.健康教育对心血管病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J].甘肃护理, 2010, 2 (3) :66-67.
[5]刘桂芳, 王敏.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29-30.
[6]刘苑红.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4) :66-67.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108例均来自我院血液透析中心2011年4月—2013年4月所收治的透析老年尿毒症患者, 其中男66例, 女42例, 年龄60岁~84岁;隐匿性肾炎10例、过敏性紫癜肾炎 (紫癜性肾炎) 8例、红斑狼疮肾炎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 梗死性肾病10例, 糖尿病肾病10例, 慢性肾盂肾炎12例, 痛风肾8例, 原发性高血压肾病22例, 多囊肾5例, 急性中毒3例。接受透析时间1年~4年, 血液透析2~3次/周, 每次4 h。108例因各种原因停止透析者44例, 仍维持血液透析64例, 病情稳定, 营养状况良好, 生命体征平稳。
2 护理
2.1 血透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保证空气清新, 环境清洁、安静, 少干扰, 温湿度适宜, 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病房于血液透析前后每日2次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合格。医务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饮食、用药制定不同的透析方案, 并且随着情况的变动而及时调整, 例如患者饮食变动时, 透析方案也应随之调整。
2.1.2 准备工作
告知患者及家属血液透析治疗的目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解除患者顾虑, 同时须经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做好准备工作, 监测透析机, 预冲透析管路, 每次透析前要求测体重、脉率、血压、体温、呼吸, 遇有特殊情况随时监测, 并记录。抽血查K+, Na+, Cl-, 血尿素氮, 血肌酐,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红蛋白等。严格按医嘱设定透析条件 (超滤量、透析时间、除水速度) , 并经第二人查对。透析中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2 透析中护理
2.2.1
失衡综合征是透析后血肌酐浓度的梯度差异所致, 所以在透析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与病情变化,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脱水不宜过快, 同时应立即减慢血流量, 暂停超滤, 轻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躁动, 重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轻者仅需减慢血流速度, 以减少溶质清除, 降低血浆渗透压和p H过度变化。对伴肌肉痉挛者可给予吸氧并立即输注高张盐水或高渗葡萄糖, 并予密切观察血压、心率、意识、面色等, 相应对症处理。如经上述处理无效者立即终止透析, 排除脑血管意外, 同时予输注甘露醇。本组患者共有6例发生失衡综合征, 且均发生在透析后期。都在降低脱水速度, 下机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不要急于起床, 给予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指导下症状缓解。
3.2.2病情监测
透析中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以免医院感染发生。患者危重患者每15 min记录1次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做好心肺复苏的抢救工作, 同时透析中严密监测血流量、静脉压、血液及透析液颜色, 一旦出现凝血现象, 立即合理地调整抗凝方案, 加大肝素剂量即可, 减少凝血现象发生。在透析中途透析机发出报警声, 透析液颜色变红提示破膜漏血, 此时要立即撤掉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更新透析器装置, 但是要保留旧透析器及透析管路, 认真分析漏血的原因。最后紧急处理透析机各种报警。
2.2.3 空气栓塞一旦发现应紧急处理, 立即抢救。
立即夹闭静脉血路管, 停止血泵, 采取左侧卧位, 置头和胸部低、脚高位。心肺支持, 包括吸纯氧, 采用面罩或气管插管, 如空气量较多, 有条件者可予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抽气。空气栓塞与任何可能导致空气进入管腔部位的连接松开、脱落有关, 如动脉穿刺针脱落、管路接口松开或脱落等, 另有部分与管路或透析器破损开裂等有关。空气栓塞一旦发生, 病死率极高。严格遵守血透操作规章, 避免发生空气栓塞。上机前严格检查管路和透析器有无破损, 做好内瘘针或深静脉插管的固定, 透析管路之间、管路与透析器之间的连接。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内瘘针或插管、透析管路连接等有无松动或脱落, 透析结束时不用空气回血。注意透析机空气报警装置的维护。
2.3 透析后护理
2.3.1 每次透析后须测体重、生命体征、抽血查K+、Na+、Cl-血尿素氮, 血肌酐,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红蛋白等, 以决定透析效果, 同时为下一次制定透析方案做准备。在两次透析间隔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是极其重要的, 据此可使患者有适当的液体摄入而不至于过度增加液体负荷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当患者进入规律性透析时应考虑到其肾功能制定适合的食谱, 给予适量热量、高优质蛋白、低盐低钾、高维生素的饮食, 限制水的摄入。摄入蛋白质以1.1~1.2 g/ (kg·d) 为宜, 50%为优质蛋白质 (牛奶、蛋清、精肉、鸡肉、鱼) , 且均匀分配, 热量40~45 kcal/ (kg·d) 。
2.3.2 保护瘘管。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患者穿刺部位应用弹力绷带压迫30 min~60 min或以上, 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清洗皮肤时避免弄湿敷料, 密切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嘱患者切勿自行将包扎敷料的胶布撕开, 避免手碰触置管处。内瘘穿刺透析的患者, 透析完毕, 穿刺部位以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团按压, 力度以不出血为准, 避免形成血肿或渗血, 影响内瘘寿命, 压迫30 min~60 min后视情况松解止血纱布或棉球。告知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接受透析, 不可随意停止透析, 以免加重病情。
3 讨论
建立并维持一个长期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 是维持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上机后, 妥善固定穿刺针和深静脉置管, 防止脱落和移位, 每30 min~60 min观察穿刺和置管处有无出血、肿胀, 一旦发现, 要立即关闭血泵, 重新穿刺后继续透析。血管通路务必清洁干燥, 密切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有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如有脓性分泌物或局部红肿, 应及时处理。如是外瘘管, 要防止扭曲、受压、脱开, 平时应经常观察硅胶管的颜色, 如发现颜色暗红、温度降低、波动减弱或消失, 甚至血液分层, 则提示外瘘管阻塞, 应及时处理。同时还应经常检查硅胶管和连接部的松紧情况, 不使用的患者以夹板固定, 防止因接管脱落而引起大出血。如遇管道脱落, 可用无菌止血钳夹住滑出物或扎上止血带并加压包扎, 及时请外科处理。局部造瘘的肢体要注意保护, 不要在其上测血压、输液等, 防止瘘管阻塞[1], 避免使用造瘘手臂提举重物。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和观察药物副作用。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劳逸结合, 增强机体免疫力。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尿毒症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优质护理方法。方法 108例高龄尿毒症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透析前、中、后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108例因各种原因停止透析者44例, 仍维持血液透析64例。结论 做好透析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严密观察透析中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并发症, 是老年尿毒症患者延长生命的关键,
关键词:尿毒症,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优质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性脑梗塞
脑梗塞主要是由于缺氧、缺血以及脑部供血障碍所引发的脑软化或者是脑组织坏死[1], 老年性脑梗塞具有临床发病急、危害性大及较高的死亡率等特点, 有效临床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临床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治愈率, 我院对50 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3 年4 月~2015 年1 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 例老年性脑梗塞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31例, 女19 例;年龄51~76 岁, 平均 (60.1±3.24) 岁。对照组:男34 例, 女12 例;年龄54~78 岁, 平均 (61.4±2.39)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全程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按照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同时结合临床实际。
1.3 评价标准
(1) 出院前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的康复情况。优: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良: 患者的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精神状态也有一定的好转;差: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与护理前无明显变化[2]。 (2) 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问卷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调查,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问卷经过信度调查, 信度值为0.90。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 份, 回收100份且全部有效, 问卷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采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情的康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总体上治疗效果优、良、差分布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效果为优者比例较高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2) 。
3 讨论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因自身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原因, 其生活多不能自理, 有的子女不在身边, 有的长期独居, 有的儿女虽然在身边, 但由于年轻人平时工作繁忙, 对老人的陪伴与照顾不足, 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老年患者孤独、寂寞及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有的甚至有轻生的想法[3], 因此, 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在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 不仅要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最大限度地缓解其不良情绪, 而且要使其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是临床上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院内科在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 结合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自身特点, 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 辅以健康宣教、人文关怀及饮食指导等等多方面手段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护理。科室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 创新护理模式, 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小组排班模式, 全面落实基础护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全方位、多层次、不间断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及心理沟通等方面服务, 及时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规范护理服务内容, 真正做到让患者满意。我们在落实以上护理措施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患者肢体康复和语言功能的恢复锻炼, 使其恢复正常生活, 能够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统计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病情的康复情况、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进行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李嘉[4,5,6]等的研究报道相一致。因此,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而且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艳艳.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2 (30) :1133-1135.
[2]陈梅红, 马艳.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的应用[J].中外医疗杂志, 2013, 13 (1) :15-16.
[3]王明明.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12, 10 (29) :78-79.
[4]李嘉.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12 (24) :159-160.
[5]禹滕波.老年性脑梗塞优质护理的临床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8) :169-170.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临床诊断后确诊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观察组男30例, 女25例, 平均 (66±10) 岁, 平均病程 (17.8±2.5) 年。对照组男31例, 女24例, 平均 (64±8) 岁, 平均病程 (18.2±2.4) 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之后给予常规护理, 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及身体检查, 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宣讲, 让患者了解到高血压的危险性并增强日常防治意识, 向患者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指导患者自觉按时按量服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优质护理干预, 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2]。首先, 医护人员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宣讲高血压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其次, 医护人员要充分帮助高血压患者了解高血压的患病原因以及注意事项, 例如通过讲解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能够引发高血压的方式帮助患者主动戒烟戒酒, 引导患者主动改善饮食习惯并加强身体锻炼;再次, 医护人员要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然后, 医护人员对接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一系列锻炼身体的计划, 督促患者进行锻炼, 如饭后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最后, 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按时用药, 并进行积极监督, 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情况,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经过一段时间后, 观察两组血压恢复情况以及身体综合状况[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护理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血压具体指标, 并进行对比。
1.4 评价指标
显效: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内, 并保持平稳, 没有反弹迹象;有效:治疗后, 患者血压有明显的下降, 并保持下降趋势, 患者病症有所缓解;无效: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经不同方案护理后, 观察组显效18例, 有效3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28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70.91%。观察组在经过社区优质护理干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大大改善,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高血压疾病, 尤其是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更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和技术, 对高血压还没有彻底的根除办法, 只能采用一系列的医疗及护理手段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4]。由于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控制和改善的疾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经实践证明, 优质社区护理干预是对降低高血压行之有效地护理方法, 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优质护理。包括对患者普及高血压知识、舒缓患者心情、改善患者饮食质量、促进患者进行锻炼等, 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对高血压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还能帮助患者舒缓心情, 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改善患者的饮食质量能够帮助患者保持健康合理的饮食, 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促进患者进行身体锻炼, 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恢复效率, 还能提高患者身体重, 提高抵抗力, 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患者引发其他高血压并发症[5]。
综上所述,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优质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苏娅, 王绚璇, 吴恳.社区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9 (11) :2060-2061.
[2]胥之梓, 范秀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2 (19) :319-320.
[3]周长梅.社区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1) :133-134.
[4]张晓莉.社区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3 (5) :637-639.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11
关键词:胃癌手术;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03-02
胃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一种常见的病症,现如今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饮食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胃癌的发生概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现如今,临床治疗胃癌的方法主要是手术疗法。在患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对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对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57.8±4.2)岁。经诊断所有患者符合胃癌诊断标准。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0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其实施步骤主要如下:
(1)术前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健康宣教,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嘱咐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将患者的主治医生向患者介绍与护理人员,促使患者熟悉病房与工作环境,促使患者顺利实施治疗。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多食用高热量与高蛋白的食物,在患者手术前3d食用流质性食物。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心理护理。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都会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情况,心理负担逐渐加重,对治疗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癌症缺乏必要的了解,增加患者的焦虑,担心治疗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2]。护理人员在手术实施之前,将手术的详细情况告知患者,以及手术中应当注意事项,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促使患者家属能够协助护理措施的实施。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技术成熟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息,促使患者放松心情,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做好术前准备。如果患者为幽门梗阻,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手术前3d每晚给予患者1000ml的温盐水洗胃,将患者胃内沉积物彻底清除干净,改善患者为粘膜水肿情况。如果患者并不是幽门完全梗阻,患者在手术前3d可以食用流质性食物。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晚上应当使用肥皂水或者是温盐水进行灌肠治疗,同属还应当注意观察患者睡眠情况,有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相应的镇静药物与安眠药物进行治疗,促使患者能够获得充足的休息。
(2)术后护理
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应当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隔4h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患者应当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还应当控制患者的饮食。在患者肛门排气后,暂时停止胃肠胃肠减压,适当饮水。当然,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当观察患者的切口与引流管。观察组患者切敷料是否出现脱落,如果患者辅料出现渗血,應当及时更换敷料,同时还应当告知医师采取争取的处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持续胃肠检查,避免患者胃肠岛内积气积液,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观察患者胃液颜色。
(3)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多食用高营养的物质,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增强患者免疫力。手术后患者实施必要的胡聊,应当做好化疗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同时还应当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当接受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X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现如今你,在生活结构与生活水平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对各项要求周建安提高。针对此种情况临床护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优质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同时,还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目前,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饮食与日常生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胃癌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具有必要性[3]。
综上所述,胃癌手术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予以优质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卜建平,王亚军.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术前后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38-139.
[2] 洪成风.护理干预对减轻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24(2):227-228.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74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性别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4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7例、脑器质性疾病患者11例、情感性精神病患者6例、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3例,21例患者合并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6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脑器质性疾病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病患者7例、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2例,23例患者合并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措施。
1.3 评定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学组制定的《老年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和评价标准建议》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等,总分数30~33分为良、22~29分为中、11~21分为差。比较患者在入院时以及出院1周后的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1周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照组中良3例,占8.11%,中32例,占86.48%,差2例,占5.41%;观察组中良6例,占16.22%,中31例,占83.78%,差者0例。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主要包括:(1)给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患者在入院前医护人员要准备好安全舒适的病房。因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动作迟钝,容易发生跌倒、摔伤、坠床等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危险事件,护理人员在准备病房时要注意保持病房地板的平坦、干燥,避免因光滑导致患者滑到,还要注意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安排在靠近洗手间的位置,方便老人的同时也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夜间服务时要将室内照灯保持微光,防止患者起夜时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在分配病床时要做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类,将睡眠少、睡眠浅的患者与易冲动的患者分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2)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和感觉系统功能减退,身体的反应灵敏程度也下降,服用药物后患者对躯体的痛苦反应不明显。有的患者病情改变严重,但临床表现不明显,有的患者甚至隐瞒自己的病情[2]。若老年人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在处理情绪不稳定患者时要注意清除病房内所有的危险物品,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保护性约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举动,了解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医生予以积极治疗。(3)协助患者进行正常日常生活。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精神衰退和患有痴呆症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生活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包括协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定期督促患者或协助患者更衣、洗澡、修理指甲等,整理好患者的仪容仪表;照顾患者的饮食,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病以及药物作用等因素,容易出现拒食或吞咽困难现象,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为患者提供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出现不能进食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予以积极处理[3]。(4)维护好患者的心态。老年人患精神病后,自身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变化,住院期间会有陌生、孤独等情绪,针对此类情况,护理人员要通过温和的言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工作耐心细致,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4]。不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表现以及治疗措施等,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支持,提高其治疗效果。(5)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定期组织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多种娱乐活动,配备多功能活动室,让患者在活动室自由活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在患者进行活动时,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情况,耐心照料,随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其活动量。(6)健康知识教育。向神智较为清晰的患者介绍精神障碍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导患者怎样在出院后更好的维护好自身的身体状况,如何合理使用精神药物[5]。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可以定期组织患者回院进行健康复诊,组织患者交流会。对患者进行专业知识宣传,教会患者维护身体的措施以及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的方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因住院患者晚间无人照料,孤独感较强,经常担心出院后的日常生活问题,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的加入对治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有积极作用,接受过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未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更好地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以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达休,肖潇,周琳钧.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1):2229-2230.
[2]吴蓓蓓.席汉氏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卷31(16):2669.
[3]李海根,李永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53.
[4]李竺君,吴文源.抑郁症复发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1):1048-1050.
【老年患者优质护理】推荐阅读:
老年患者护理01-20
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07-15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05-23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06-21
老年手术患者心理护理07-13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09-12
老年便秘患者的护理09-26
老年患者的护理沟通10-05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10-08
老年肺炎患者的护理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