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精选11篇)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1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是一种常见的危重急性发作综合征, 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 治疗情况有一定的好转但是还是较高,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断严峻, 患者病情的复杂和严重程度不断增高, 进而导致ARF病死率还有所增高, 对于ARF患者要进行及时的治疗, 如果患者延误了治疗时机, 则会逐渐转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同时也将加重社会负担。目前, 众多老年ARF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病因复杂多变, 临床表现多样化, 提高对ARF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及确定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1]。为研究ARF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148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致病因素以及影响患者治疗后预后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48例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60岁为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70例) 和对照组 (78例) , 观察组患者男性38例, 女性32例, 对照组男性42例, 女性36例;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临床ARF判断的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对ARF相关的诊断标准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2]) , 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双肾在短时间内排泄功能减退, 导致肌酐清除率下降至少50%, 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急性尿毒症。如果ARF发生于具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则肌酐清除率相比于发病前下降15%左右。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两组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伴发MODS、APACHEⅡ评分、致死率, 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率或者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 设定α=0.05, P<α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因分析
观察组:呼吸系统疾病2 4例 (3 4.2 9%) ;高血压2 9例 (41.43%) ;冠心病21例 (30.00%) ;脑血管疾病22例 (31.43%) ;肿瘤4例 (5.71%) ;血液系统疾病11例 (15.71%) ;慢性肾病16例 (22.86%) ;肝硬化3例 (4.29%) 。对照组:感染性休克13例 (16.67%) ;肾病综合征19例 (24.36%) ;失血性休克26例 (33.33%) ;中毒9例 (11.54%) 烧伤6例 (7.69%) ;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肿瘤各1例, 比例均为1.28%。两组患者在病因比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伴发MODS、致死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存在较多的慢性的基础疾病, 感染合并严重的心肌缺血或者心力衰竭, 合并MODS, 病情危重程度等因素导致其ARF病死率较高。老年患者器官的功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均不同程度衰退, 器官的代偿和储备能力也明显减弱, 由此发作ARF时并发MODS患者较多。临床上一些并不是十分严重的致病原因都可能导致患者器官功能不全, 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引发其他的器官相继的出现功能不全或者衰竭, 进而发生MODS[3]。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人基础性疾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说明心、肺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或者衰竭的重要的病理因素。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ARF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主要和老年患者危重症的程度明显高于非老年人有关。有相关的研究表明, 年龄不是影响患者治疗后预后情况的独立因素, 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此, 不能因为单纯的年龄因素而放弃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要加强对患者基础性疾病以及致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整体防治, 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4]。
综上所述,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相比于非老年人更易于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最常见的病因为心力衰竭、中度心肌缺血、感染等,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由此, 临床医师要保持警惕, 积极的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提高患者的生活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道民.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32 (43) :93-94.
[2]丁磊, 宋以信, 赵明辉, 等.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9, 28 (8) :661-664.
[3]陈锦海, 蔡志根, 李月婷, 等.老年急性肾衰竭病因及血液净化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4) :729-730.
[4]吴小东, 姜松.68例老年急性肾衰竭病因及预后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 :336-337.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2
摘要:目的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收治的160例重症呼吸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常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应急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液PH值,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比常规有较大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分压指标降低幅度相对较大。结论 正确的护理与抢救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病情加重,提高病患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 观察; 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12月~12月间的适应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标准,而是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60例,将160例患者分两组。即常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为18~68岁,平均(33.4±0.13)岁,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病史最长的有,最短为5个月,平均(11.82±0.16)年,主要病症是患支气管炎者28例,患哮喘者29例,患支气管扩张者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7例,肺炎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病程,病症,年龄,等层面的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常规护理程序进行,安排传统排班及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护理常规组患者,安排施行APN护理排班及管床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2w以内的体态特征以及情绪恢复状况进行观察。APN排班及管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排班方法:按照护理工作连续无间断的原则,安排好护士的值班。A班8点-15:30,负责执行医嘱,输液,护理和患者临床体征的`检查等。P班15点-22:30,N班22:00-8:30按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②整体护理要求:A班护士要负责护理本组全部患者,将患者分组护理,让每名护士了解自己的护理患者,明确职责范围,确保一对一的护理。③明确助理护士职责范围:要求助理护士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具体职责,爱岗敬业积极做好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的基础护理工作以及技术性护理工作[1]。
2各类观察内容
在进行各种医护措施之前,要对患者首先做好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然后是做好呼吸观察与咳嗽咯痰观察,再是做好对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的观察。最后是氧疗的观察。要严格遵循医院内指定的病情监测的操作规程。在对待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那些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使广大的呼吸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以此提高这一慢性疾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2.1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冷淡、意识不清、头痛头晕、在白天里嗜睡、在夜晚就烦躁不安、脑筋反应迟钝、两手不停扑击等,值班护士应该严格加强观察勤问,将获得的信息迅速报告医师作出诊断意见。
2.2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呼吸观察:呼吸太快或者太慢这就是早期呼吸衰竭的症状,深而且长的呼吸很有可能是酸中毒,慢而且浅的呼吸很有可能是碱中毒,如果出现快而浅表的呼吸症状,很可能是肺部病变严重或其他感染所致,夜间端坐呼吸出现阵发性现象很可能是左心衰,具体表现出呼吸特别困难时常有低头或仰头、点头形式的呼吸。做好呼吸观察能很好的为快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2.3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尿量减少、循环衰竭、神经系统紊乱等,所以应密切观察血压和尿常规的改变。
2.4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氧疗的观察: 患者取半卧位,对患者要根据对其血气的分析和临床变化状况进行恰当输氧,同时要对家属或亲属做好的解释工作,阐明低流量给患者输氧对治疗的好处,在输痒过程中不要任意调节氧流量。一般是采取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24%~28%,氧流量1~2 L/min。在输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发绀等病变,随时对患者作血气分析,便于及时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本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有4例就在吸氧中突发呼吸困难,通过立即替换37 ℃蒸馏水、吸氧15 min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好转。
3各项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生活环境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待疾病患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护士要采取患者容易并乐意接受的方法作心理方面的开导,并且要细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让其具备正常心态,自愿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士的护理。再者让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具体过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目的。
3.2环境护理 要及时的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洁净度,使病室内拥有足够的阳光照射,以此杀灭细菌,使病室内没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风和日丽时要及时地打开门窗,保持通风,使空气能自然流通。将不同病因的哮喘患者分别安置在清洁卫生、氛围和谐、光照充沛、温暖舒适的病房,病室内不能有任何不适应患者的气味出现,不铺地毯,不放花草,实施洒水打扫病室,以此来避免打扫地面清洁时和为患者整理床铺时扬起灰尘。医护工作者要严格加强病室的各方面的管理,重点防止出现交叉感染,而且要对病房要定时行消毒,要使用没有刺激性的消毒液进行消毒,高度保持室内安静,创设舒适并且洁净的环境状况。同时还要严格加强对气囊进行管理。保持气囊的正常压力2.45kPa,每间隔2h进行1次放气和换气。引起急性重症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氧疗时出现的低氧血症所致,故对氧气流量要进行必要地定时检查,以保证达到准确地给氧量,而且要不断地往湿化瓶中添加蒸馏水。重度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应采取舒适卧位或半卧位,衣服穿着宽松、保持温暖。创造清洁、舒适、宽敞的病房环境。
3.3 病情监测护理 因为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时间短暂,所以细心观察重症患者的症状对于病情十分重要。对于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输液观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依照护理规程进行操作:首先,要严格查看患者生命体征,过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如呼吸的频率、呼吸的深浅度,患者的心律、脉搏,血压等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要按时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利用问诊或交流的方式观察患者思维是否紊乱、反应是否迟钝、情感活动是否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下降等现象。然后大都数患者因为肺的排毒时间为凌晨,所以需加强凌晨的巡视、观察和护理,以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未来得急及时给予诊断和处理酿成医疗事故。
3.4药物治疗护理 在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血药浓度,用药浓度及药物使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注射液的速度和用药后患者的具体反映。由于受体兴奋的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可加强气道黏膜的清除能力,所以使用适量的吸入气雾剂,可同时加强患者心律等指标检测。临床常用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在其发挥抗炎、抗过敏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的同一时间,也让其得到及时的关注。因为对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毒量,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因而一定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3]。
4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值比较结果:对照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5%,治疗后95%: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87±9;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40±7;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1,治疗后7.37±0.33。常规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6%,治疗后90%: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3±10,治疗后82±12;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36±8;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3,治疗后7.24±0.31。
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而且呈上升趋势的疾病正在逐渐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尤其是呼吸疾病重症患者。死亡正威胁着他们。他们表现出思想消极,精神萎靡,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是充满矛盾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对这类患者细致入微的治疗和护理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 张凡,等.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6.
[2]黄绍光.危重型哮喘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6(10):805.
[3]朱元珏,陈文彪.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54-876.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急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1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效果优6例(16.67%),效果良29例(80.56%),效果差1例(2.78%),效果优良率97.22%;对照组效果优2例(5.56%),效果良24例(6.67%),效果差10例(27.78%),治疗优良率72.2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0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急诊内科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20-01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发病率也在显著增加。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具有临床危重、预后凶险的特点,一旦抢救不及时或者抢救不当,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1]。并且这个老年患者大多存在并存病,体内各脏器功能都处于减弱状态,临床治疗会面临重重困难,在急诊治疗时十分棘手。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64岁,最大的98岁,平均年龄为(81.01±2.25)岁;原发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6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高血压5例,肺部感染4例,肾衰尿毒症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Ⅲ级26例,Ⅳ级1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的63岁,最大的97岁,平均年龄为(81.21±2.03)岁;原发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7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高血压4例,肺部感染3例,肾衰尿毒症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Ⅲ级27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即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利尿剂、强心剂进行治疗,可以给予静脉微量注射硝普钠治疗[2]。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注意美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每次12.5mg-25.00mg,每天两次,逐渐进行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每天一片,每片含有厄贝沙坦75mg、氢氯噻嗪6.25mg。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3] 效果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二级或者恢复到Ⅰ级。效果良: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的得到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未达到Ⅰ级。效果差: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改善或者加重。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临床效果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组间比较采取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71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效果优6例(16.67%),效果良29例(80.56%),效果差1例(2.78%),效果优良率97.22%;对照组效果优2例(5.56%),效果良24例(6.67%),效果差10例(27.78%),治疗优良率72.2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0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 论
老年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比较难处理的内科急诊情况。本文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其中美托洛尔的阻断β-受体的药理作用大约和普萘洛尔作用相等,而对于β1-受体的药理选择性却低于阿替洛尔[4]。美托洛尔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可有效减慢心率,抑制心的收缩力,降低自律性以及延缓房室传导的时间,因为其对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的药理收缩作用比较弱,所以对患者的呼吸道影响也比较小,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另一种药物,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合制剂,其中的氢氯噻嗪可以促使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可对抗降压作用,并且可以降低血钾的水平,而厄贝沙坦可以抵消因為利尿剂而诱发的各种代偿机制,进而帮助加强利尿剂降压的临床效果,并且同时还可以选择性的阻断AT1亚型受体来发挥其降压作用,此外,厄贝沙坦还能够削减氢氯噻嗪所诱发血清尿酸的升高以及对血钾的降低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急诊内科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军辉.浅谈15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急救治疗[J].健康必读杂志,2011,5(5):62-63.
[2] 林修.老年重症心力衰竭130例急诊内科治疗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15-216
[3] 彭巍.7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651-2652.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1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内科危重疾病患者, 其中重症肺炎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8例、呼吸衰竭12例、肿瘤化疗20例、尿毒症行血液透析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18例。对患者进行血糖测试, 其的血糖值都>11.1 mmol/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 (60例) 和对照组 (50例) ;治疗前,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24 h内的血糖平均浓度分别为 (13.6±6.0) mmol/L、 (13.4±6.1)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血糖浓度以及内科疾病类型等资料,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糖控制的目标:5.0~8.0 mmol/L, 采用血糖仪对患者指尖血糖检测, 每天检测5次, 分别为三餐前和晚上9点以及凌晨2点。并将患者当天血糖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对于存在低血糖症状的患者, 需对其加测血糖。如果患者存在低血糖症状, 则按照前1 d的胰岛素量×80.0%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3]。
1.2.1对照组对患者采用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治疗, 剂量在0.2~0.4 U/kg, 每晚1次, 皮下注射。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 则在餐前给患者追加短效胰岛素, 剂量为0.13 U/kg, 将患者的血糖浓度控制在5.0~8.0 mmol/L范围内。空腹血糖浓度>8.0 mmol/L时, 需要对剂量胰岛素进行校正, 根据推测的胰岛素敏感度, 血糖水平每增加3.0 mmol/L, 校正剂量的级别范围为1~4 U。每1~2 d, 调整2~6 U的基础胰岛素剂量, 使血糖达到目标值。如果疗效不理想, 每1~2 d调整1次校正胰岛素剂量, 每个级别调整1~2 U/次。
1.2.2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 剂量为0.2~0.4 U/kg, 每晚1次, 皮下注射。两组患者治疗10 d。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AS1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χ2或t检验, 差异显著。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1、3、5 d的平均血糖浓度分别为 (12.1±5.1) mmol/L、 (7.6±1.2) mmol/L、 (5.5±0.9) mmol/L; (13.4±5.7) mmol/L、 (10.8±2.0) mmol/L、 (6.6±1.0) mmol/L;差异显著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 两组患者在治疗7 d之后的平均血糖浓度进行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对于老年危急重症患者来说, 其在应激状态下, 由于反向调节性激素的激活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 使得血糖增加大于胰岛素的调节水平, 进而导致患者发生高血糖症状。目前, 有很多的研究表明, 对老年危重患者进行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 则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所以, 美国糖尿病学会以及内分泌学会在2006年8月就下达了关于住院患者控制血糖的共识性文件。其中文件指出对老年危急重症患者要尽早、及时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并且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时首先选择的药物为胰岛素。由于胰岛素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 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失调和炎性应答以及出凝血情况。此外, 对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 其能够有效对NF-KB活性产生抑制, 使得抗炎细胞因子, 比如IL-2和IL-4等的表达增加[4]。同时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1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 有效地阻止血循环中白细胞向内皮细胞聚集与黏附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5]。所以, 对患者及时地采用胰岛素治疗, 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
目前市场上的胰岛素的种类十分多。而甘精胰岛素则为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其主要是使用大肠埃希杆菌的非病源性菌株作为生产的有机体, 通过DNA技术生产得到。甘精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下 (pH=4.0) 则呈现为溶液状态, 在对患者注射到皮下组织后 (pH=7.4) , 其会形成沉淀, 并且缓慢地释放出单体胰岛素, 进而使得甘精胰岛素的吸收减缓, 模拟24 h正常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进而能够有效、可靠的补充基础胰岛素, 此外, 其具有24 h没有峰值特点, 减少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 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1、3、5 d的平均血糖浓度分别为 (12.1±5.1) mmol/L、 (7.6±1.2) mmol/L、 (5.5±0.9) mmol/L; (13.4±5.7) mmol/L、 (10.8±2.0) mmol/L、 (6.6±1.0) mmol/L;差异显著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 两组患者在治疗7 d之后的平均血糖浓度进行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临床上, 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内科危重疾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 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颖.甘精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丙二醛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1) :49-54.
[2]蒙张敏.7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老年综合评估及以甘精胰岛素为基础治疗的2年随访研究[J].华西医学, 2011 (6) :819-822.
[3]谢龙元.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6) :78-79.
[4]公永明, 李俊英.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1) :63-64.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5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3-01
呼吸内科疾病的病程一般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且恶化快,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情绪消沉、精神紧张和恐惧等不良状态,更为严重者会在短时间内进入危急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致死,尤其重症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因此,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成功抢救和治疗重症患者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呼吸内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收的64例重癥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收的64例重症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8例,年龄为16~83岁,平均年龄是(47.2±2.3)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4例肺癌患者,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2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这些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应急护理干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P<0.05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1个月的24 h的护理干预后,心率、呼吸频率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的降低(P<0.05),氧分压(PaO2)则明显升高(P>0.05),与护理前相比较,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3例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症状,立即进行吸氧
后,病情逐渐稳定住;对照组中出现的2例呼吸困难者和5例呼吸急促者,采用常规护理呼吸机进行护理后,患者的PaCO2和PaO2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均小于实验组,心率和呼吸频率也得到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的各项指标相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干预护理措施后,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有效,护理干预组的具体措施及方法的如下。
3.1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快且病情重,因此密切观察患者的痰量、咯血量、脉搏、呼吸频率、心率、意识变化、生命体征等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抢救措施。进行相应干预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密切观察重症患者是否出现先兆症状,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深度、痰量、脉搏、心律等各项意识和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 [2];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且有无并发症的诱发因素,详细记录结果,加强下半夜的巡房护理工作,以防止哮喘患者在午夜病情加重或者发作;③给予有缺氧症状的重症患者及时吸氧,确保操作规范、吸氧安全,及时记录吸氧时间和吸氧效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氧流量,同时要检测好患者的血气 。
3.2 通气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的治疗和急救护理中,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和抢救的关键 。实行通气护理干预时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①及时清理出呼吸道内存在的痰、血块等异物,确保气道通畅、顺利吸氧;②定期监查动脉血中的血气,以便于及时调节呼P<0.05,呼吸内科患者的治疗和急救护理中,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和抢救的关键 [3]。实行通气护理干预时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①及时清理出呼吸道内存在的痰、血块等异物,确保气道通畅、顺利吸氧;②定期监查动脉血中的血气,以便于及时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做好详细的记录;③严密关注救治中所用仪器的功能预警和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排除异常情况,使仪器保持良好的同步效果;④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患者发绀和神智的变化,若有大汗、突然烦躁不安和严重缺氧等情况出现,要及时检查有无窒息、气管梗阻、漏气或者有无气囊脱落等事件发生;⑤注意人工气道的适时湿化,以防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湿化的液体应跟人体的温度接近,且要行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崔云灵.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2):228-229.
[2] 艾丽英,王晓宏.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2,45(6):89 -90.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60例患者。其中在6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3±4.5)岁。病程在1~27年之间,平均为(11.5±2.3)年;在60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59~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5±3.8)岁。病程在1~26年之间,平均为(10.3±4.7年。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为哮鸣声响亮、喘息持续发作,并伴有言语不清、出汗、发热等症状。另外,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病史、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重症哮喘呼吸患者都采用心电监护,具体包括24 h液体出入量,以及24 h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等。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措施: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其中包括有经鼻导管吸入氧气,氧气流量要控制在1~5 L/min;针对患者进行液体的补充,对电解质、水进行调整。如果发现患者被细菌感染,及时采取抗生素药物予以治疗。给予患者服用氢化可松,控制在100~200 mg/d,连续服用3 d后,药量可酌情减少,1周后停止用药。
观察组采取的治疗措施: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将雾化吸入方案引入治疗策略中,给予生理盐水、异丙托品水溶液2 m L、沙丁胺醇溶液1 m L进行雾化吸入。采取静注的方式对患者应用甲基强,80 mg/次,12 h/次,持续周期1~3 d。再有,1次/d要注射氨茶碱,用量控制在0.3~0.7 g,采用静注方式。另外,当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呼吸疲劳等症状,需要加入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测指标
临床效果评价:无效:患者有持续性喘息发作,呼吸功能不正常,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不正常,有病情加重的情况,甚至出现死亡;有效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有所改善,无持续喘息发作,呼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减轻;显效: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正常,呼吸功能顺畅,临床表现基本消失。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利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共有患者60例,其中更无效2例,占3.3%,有效38例,占63%,显效20例,占33%,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共有患者60例,其中无效15例,占25%,有效35例,占58%,显效10例,占17%,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观察组相差很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者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呼吸内科,重症哮喘是比较常见的哮喘类型,老年人是重症哮喘呼吸疾病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往往合并基础病,身体各项基础功能逐渐衰退,一旦发病,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出现黏膜纤维增生、平滑肌增厚等情况,随着病的发展很可能引发肺心病、肺气肿,将给肺部以及心脏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对于老年重症哮喘通常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利用激素治疗或者氧气治疗,这很可能给患者带来通气功能的影响,使肺泡充气过渡,呼吸道阻力增加,最终导致病人出现呼吸酸中毒、低氧血症。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通过综合治疗,将雾化吸入方案引入治疗策略中,采取静注的方式对患者应用甲基强,能够对哮喘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促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使病人痛苦程度降低,促使发生肺炎的几率大大降低。该文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观察组采用多方面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宋静[8]的老年人是重症哮喘呼吸疾病研究中,研究对象为77例重症哮喘呼吸疾病患者,并且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观察组采用多方面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宋静的研究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呼吸内科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哮喘呼吸疾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具体措施。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观察组采用多方面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内科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哮喘呼吸疾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老年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海锋,杜幼芹.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6):83.
[2]王旭.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4):32.
[3]哈日特别克,道勒特汉.探讨老年重症哮喘呼吸内科规范治疗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66-67.
[4]倪省训.呼吸内科老年重症哮喘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7):99.
[5]姜小红.老年重症哮喘临床特征及治疗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0):105.
[6]谢忠学.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2):6-8.
[7]王顺梅.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183-184.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7
多种内科危重症都经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这一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即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宿主免疫系统,释放体液和细胞介质,发生炎症过度反应,其继续发展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老年SIRS的发病率高、病情重且死亡率高[1],建立和完善SIRS患者不良预后预测指标对于提高其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评价SIR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作为预测其死亡的预警指标[2]。应激性高血糖在SIRS中的发生率在50%以上[3],是SIRS最常见且最显著的代谢紊乱。然而,APACHE仅由急性生理学功能评分、年龄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指标体系组成,不包括糖代谢紊乱指标。近年来,高血糖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受到极大关注,关于血糖波动或变异对预测危重症存活/死亡价值的研究也初露端倪,但迄今国内外对血糖水平及波动预测老年SIRS患者存活/死亡价值的相关研究尚缺乏,使得临床医师在用血糖参数预测老年SIRS患者的预后并调控血糖时无确定的模式可循,难以确切评估。
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老年SIRS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SIRS患者存活的相关因素,探讨血糖波动及其控制时点在预测老年SIRS存活/死亡中的价值,旨在补充APACHE指标系统之外SIRS患者的预后判断标准,并为指导临床危重症血糖监测和调控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52例符合现行SIRS诊断标准的老年住院SIRS患者,年龄(77.03±7.21)岁(第一部分)和(78.05±6.65)岁(第二部分),每1~4 h测1次指尖血糖。SIRS诊断采用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的标准[4]:(1)发热或低温(T≥38℃或T<36℃),(2)心率≥90次/min,(3)呼吸频率>20次/min或Pa CO2<32 mm Hg,(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0.1(除外化疗、白血病等),每项均各为1分,当分值≥2时,诊断为SIRS。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单因素分析诊断SIRS当天(d0)血糖标准差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第二部分:COX回归分析d0标准差等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共5个:性别、年龄、APACHEⅡ分值、d0血糖标准差、血糖标准差控制时点。血糖标准差控制时点:指血糖波动值控制的时间。具体赋值为:若d3控制在血糖标准差≤2 mmo L/L赋值为1,以此类推d7为2,d15为3,未控制赋值为4。见表2。
1.2.2 统计学分析
首先单因素分析d0血糖标准差对患者31 d生存率的影响,然后对d0血糖标准差、控制时点及APACHEⅡ评分值等因素对患者31d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诊断SIRS当天3个层次血糖波动值对生存率的影响。
3个层次血糖标准差的生存曲线见图2。
图2示:诊断SIRS当天血糖标准差越高者其31 d生存率越低,血糖标准差>4 mmo L/L组的仅11.5%生存,0~2 mmo L/L组75.0%生存,2~4mmo L/L组43.3%生存。
2.2 多因素的COX风险比例模型
将X3、X4及X5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显示:诊断SIRS当天血糖标准差、血糖标准差控制时点及APACHEⅡ评分值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且回归系数是正值,表示该因素每增加1个等级,其死亡危险度增加RR倍。
2.3 风险函数方程
由分析结果,得出t时刻的死亡风险函数方程:H(t)=h0(t)exp(0.194d0血糖标准差+0.314血糖标准差控制时点+0.217 APACHEⅡ评分)。
3 讨论
COX回归模型分析及风险函数方程显示,性别、年龄因素与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率无明显相关,APACHE评分系统与危重症患者的短期死亡率相关。APACHE评分系统是一种评定各类危重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较为全面的评分体系。周国鹏等[2]对75岁以上老年危重症的研究显示,APACHEⅡ评分系统对老年患者预后判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7%和90.9%,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和88.2%。此结果提示,还有APACHE指标系统外未确定的预警指标影响其预后,若APACHEⅡ评分系统和其他预警指标联合应用,可设想其预测效果更好。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成立时及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近年受到关注。血糖波动或变异对预测危重症存活/死亡的价值近年亦有零星研究[5]。本研究发现,诊断SIRS当天血糖波动越大则31 d生存率越低,血糖标准差>4mmo L/L组的31 d生存率最低仅11.5%,2~4mmo L/L组43.3%生存,0~2 mmo L/L组75.0%生存,血糖波动最大者短期生存率仅为波动最小者的约1/7;COX回归模型分析及风险函数方程亦显示,诊断SIRS当天血糖标准差是老年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其相对危险度1.214,95%可信区间为1.082~1.363。提示在老年危重症中,应多点监测血糖评估其变异性,以尽早发现并控制其波动,这对改善其短期预后十分重要。建议将诊断当天血糖标准差4 mmol/L作为预测老年内科危重症短期死亡的临界值。
(α=0.05逐步法)
近年来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高血糖不仅仅是危重症的标志物,在某些情况下,积极治疗高血糖有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血糖参数对其短期死亡率的影响十分显著,相对于平均血糖,血糖的波动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更大[5]。波动性高血糖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促进危重症的发展:(1)凋亡学说:波动性高血糖可增加蛋白激酶C的表达,改变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然后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促使细胞凋亡及DNA的氧化损伤[6,7]。(2)炎症学说。(3)氧化应激学说:MONNIER等[8]研究认为波动性高血糖比持续性高血糖更能促进氧化应激而致细胞损伤。(4)内皮细胞损伤:波动性高血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严重[9]。本研究显示,诊断当天血糖波动越大、控制越晚,预后越差。血糖标准差控制时点是老年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其相对危险度1.369,95%可信区间为1.049~1.787,预测价值大于血糖标准差(1.369 vs 1.214)说明血糖波动的控制时间较之单纯控制血糖波动更为重要。
至于老年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的理想水平以及具体血糖波动的计算参数,迄今尚无公认标准。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可用诊断当天血糖波动值和血糖波动值控制时点两个参数补充APACHEⅡ值来作为预测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预后判断指标;(2)老年危重症患者应多点监测血糖评估其变异性,以尽早发现并控制其波动;(3)以诊断当天血糖标准差4 mmol/L为预测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的临界值;(4)可将7 d内是否控制血糖作为预测老年内科危重症短期死亡的临界值,将3 d内控制血糖作为有效减少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危险的指标。笔者正进行一系列前瞻性研究,以观察用新的血糖调控方法是否可在将老年危重症血糖波动严格控制在理想范围的同时,不显著增加其低血糖发生率等,以期更大程度地改善老年危重症的预后。
参考文献
[1]MARTIN GS,MANNINO DM,MOSS M.The effect of age onthe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adult sepsis[J].Crit Care Med,2006,34:15-21.
[2]周国鹏,宋以信,赵志杰.APACHE评价系统对75岁以上老年重症病人预后评价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4):251-253.[2]ZHOU GP,SONG YX,ZHAO ZJ.The predictive value ofAPACHE score system in prognostic assessment for elderlypatients with severe disease[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Medicine,2005,44(4):251-253.Chinese
[3]UMPIERREZ GE,ISAACS SD,BAZARGAN N,et al.Hyperglycemia:AnIndependent marker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with undiagnosed diabet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2,87:978-982.
[4]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Con-ference[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3,29:530-538.
[5]EGI M,BELLOMO R,TACHOWSKI SE,et al.Variability of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short-term mortality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J].Anesthesiology,2006,105:244-252.
[6]QUAGLIARO L,PICONI L,ASSALONI R,et al.Intermittenthigh glucose enhances apoptosis related to oxidative stress inhun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he role of proteinkinase C and NAD(P)H oxidase activation[J].Diabetes,2003,52:2795-2804.
[7]QUAGLIARO L,ROS DA,ROBERTO DR,et al.Effects of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s at intracellular level inHUVECs[J].Diabetes,2002,51(Suppl2):A510.
[8]MONNIER L,MAS E,GINET C,et al.Activation of oxidativestress by acute glucose fluctuations compared with sustainedchronic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AMA,2006,295:1681-1687.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8
关键词: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急诊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是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所致。心力衰竭特别是重症心力衰竭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重症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为了探讨重症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措施, 选择本院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的治疗救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共85例, 上述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所选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无出血性疾病, 均能够交流沟通, 无交流障碍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发作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血清钾水平>5.0 mmol/L、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甲亢患者。上述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 对照组患者42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60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为68.1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60岁, 最大77岁, 平均年龄为67.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救治措施 (强效利尿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扩张血管类药物、强心类药物地高辛等) ,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 其中厄贝沙坦剂量为75 mg/次, 氢氯噻嗪6.26 mg/次, 均1次/d口服。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取静脉血测得两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水平改变情况。临床效果评定: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和体重得到显著好转, 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2个级别, 疗效评定为显效;治疗结束后, 治疗后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心功能评定较治疗前改善1个级别, 疗效评定为有效;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 心功能没有改善, 疗效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测得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的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3% (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8% (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11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重症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此类患者的预后差, 死亡率高[1,2,3]。有效的急诊内科治疗是改善此类预后的关键。在重症心力衰竭中, 此类患者的B型脑钠肽水平升高, B型脑钠肽水平改变有助于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4,5,6]。厄贝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能够有效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起到扩张血管, 降低心脏负荷作用, 同时还有助于改善心室重构[7]。氢氯噻嗪是中效利尿药, 能够促进尿液生成和排出, 起到降低血容量作用, 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脏前负荷作用[8]。本文结果中, 观察组在急诊治疗中给予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 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和B型脑钠肽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 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治疗中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磊, 张鹏飞, 张鹏翔, 等.血浆B型脑钠肽在不同病因及类型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意义.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2 (1) :1079-1082.
[2]黄婷, 陈刚, 杨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动态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疑难病杂志, 2014, 02 (2) :111-113.
[3]潘惟丽, 曲秀芬.血浆脑利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原在心血管非心力衰竭领域中的应用.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3, 06 (3) :811-814.
[4]钟传军, 陈细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与心肌重构及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河北医学, 2014, 01 (4) :45-48.
[5]刘杰.血浆脑钠肽和血清肌钙蛋白I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华西医学, 2013, 12 (2) :1819-1821.
[6]胡欢, 邓云霞.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02 (1) :191-194.
[7]张军, 周建.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对血浆NT-proBNP的影响.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04 (2) :465-467, 470.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9
关键词: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强心利尿,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心力衰竭是指心室泵血功能下降,已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约有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200万[1],而我国的心力衰竭患者约400万,发病率为0.9%[2]。心力衰竭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可以进行介入治疗,但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即使手术后仍需药物控制[3]。 我院在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额外给予心衰患者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药物治疗,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从我院选择76例患有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按入院日期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患者年龄为60~77岁,平均年龄为(68.83±2.61)岁; 高血压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2.67±0.43)年;男性20例,女性18例;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肺源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脏病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60~77岁,平均年龄为(67.56±2.62)岁; 高血压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2.62±0.37)年;男性19例,女性19例;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脏病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比较分析价值。
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心力衰竭病症的诊断标准,对此76例患者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测量,均<50%,心功能分级为2~4级。同时, 将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在外。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其方法为吸氧,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利尿剂、钙拮抗剂、化酶抑制剂和洋地黄强心甙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口服美托洛尔(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片,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初始剂量为12.5mg,一日2次,用药1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加剂量, 最大剂量不宜超过50mg/次。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每片含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每日1片。用药周期为12周。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CO或LVEF明显改善,心功能表现为I级恢复或者改善两个级别;有效:心力衰竭症状改善,CO指标或LVEF指标有所改善,心功能分级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 患者心功未有明显改善。采用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尿钠肽(BNP)三项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数据间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18例,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治疗显效14例,治疗有效15例,治疗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6.3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不显著。观察组的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三项指标在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心力衰竭属各类心脏病进入末期,心肌损伤诱发的心肌结构改和心室泵血功能下降。该病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发病后心脏在各种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下不断恶化,机体发生多种代偿机制。实践表明洋地黄类、利尿剂、B阻断剂和ACEI四类药物可有效改善心衰症状[5],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衰的常用药物。
厄贝沙坦属于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通过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8500倍),能抑制AngⅠ 转化为AngⅡ。而且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高达60~80%,不良反应比较轻,可自行消退。氢氯噻嗪属于噻嗪类利尿剂,可以使体内氯和钠的排泄在肾小管对电解质重吸收的影响下出现增加的情况! 以此来降低血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含量,最终达到降低血液容量,提高血浆肾素活性的效果[6]。托洛尔作是选择性 β1受体阻断剂,抑制循环系统释放儿茶酚胺以降低心肌细胞的钙超负荷而受损,降低心脏负担。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治疗方法无差异,都是对症治疗,疗效差异不大,但是额外使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观察组其LVEF、BNP和NYHA改善更佳。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上应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红,葛均波.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01(2):1-5.
[2]郭畅,刘文娴.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0,02(26):139-141.
[3]冯孙强.重症心力衰竭的药物疗法[J].中国医药导刊,2012,06(3):1097+1093.
[4]牡妮娜·依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4):2520.
[5]周爱明,彭威,吴雄杰.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03(12):221-223.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10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风险管理;不良事件;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8-01
实际护理中很多因素都会引起护理风险,因此护理风险具有难预测性、突发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活动,对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存在较多风险因素,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本文将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65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成立对照组,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78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成立观察组。对照组包括30例女、35例男;患者年龄范围24~78岁,平均年龄为(48.9±10.6)岁。观察组包括33例女、45例男;患者年龄范围26~77岁,平均年龄为(48.2±10.9)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患者安全风险因素评估、采取干预措施。
1.2.1患者安全风险因素评估 ①患者及疾病风险:心血管重症患者多伴有脏器功能减退、脏器慢性疾病,加之心血管药物会引发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休克、血压下降,这些都使护理安全管理风险大幅增加。②治疗用药风险:心血管疾病存在很多种类,各种心血管疾病对用药剂量和速度要求不同,实际用药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和副作用。同时在应用输液泵、注射泵、静脉留置针时也存在相应的操作隐患。③设备仪器风险: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心电图机是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规使用仪器,如果设备存在保养、维修问题或护理人员出现操作问题,都会造成护理风险。例如实际中经常发生的除颤仪导联线接触存在问题,进而引发无法正常复律。④护理人员专业素质:CCU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如果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缺乏风险意识,那么就无法有效识别出患者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而增大了出现意外事件的概率。例如多源室性早搏在心电监护患者中经常出现,一旦护理人员未能进行准确识别并采取措施,那么就会发生室颤。
1.2.2干预措施 ①实施预见性护理:由高级责任护士、护士长组建风险管理小组进行重症患者风险评估,依据制定的心内科重症护理预案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开展预见性护理。在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秉持“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并将护理不良事件隐患有效消除,对于发生的不良事件需及时有效处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经常出现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所以,应当强化入厕、起床等患者的护理,告诉患者卧床休息后要缓慢起身,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的跌倒等。对预见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当积极实施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②强化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在发药过程中应严格进行查对,通过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鼓励患者主动询问,保证患者充分掌握用药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特殊用药在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应特别说明。③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指定专人定期维护、保养设备仪器,同时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设备仪器操作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在护理过程中正确、有效使用仪器,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治疗。④提升护理人员素质:定期开展针对护理人员的心血管重症护理应急预案、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促进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每月开展专科操作考核一次,确保护理人员有效掌握各项护理技能。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中使用SPSS21.0软件,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65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5例发生不良事件,具有7.7%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78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2例发生不良事件,具有2.6%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006,P<0.05)。对照组65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61例患者满意,具有93.9%满意度,观察组78例患者中77例患者满意,具有98.7%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0.042,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存在机体免疫力低、反应力差等特点,相对于其他科室护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更多,进而具有更高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1]。护理风险事件不仅会对患者康复和病情转归产生影响,也会降低患者社会评价[2]。因此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开展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护理事件,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3]。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D
[2]齐勇梅.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初探[J].中国伤残医学,2014,(8):266-267.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 篇11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自2013年2月—2016年2月间来该院就诊的14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常规检查,均与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检查,不存在药物过敏、手术禁忌等情况的发生。
1.2 治疗方法
对于肺心病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而言,需要给与供氧和控制感染等措施,用生理盐水将200 mg的乌拉地尔,稀释至10 m L并与加250 m L生理盐水的50 mg氨力农(混合均匀后,以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晚期患者也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实施治疗,即采用生理盐水将200 mg多巴酚丁胺稀释至50 m L,2次/d,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水肿情况给予利尿治疗,利尿剂用量为80~120 mg/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该次治疗中,对不同病因引发的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连续治疗2周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高血压心脏病引发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后心功能分级中Ⅰ级患者4例,所占比例为8.3%,Ⅱ级患者31例,所占比例为64.6%,Ⅲ级患者为13例,所占比例为27.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引发的心力衰竭重症患者治疗后Ⅰ级患者2例,所占比例为5.1%,Ⅱ级患者26例,所占比例为66.7%,Ⅲ级患者为11例,所占比例为28.2%;肺心病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Ⅰ级患者2例,所占比例为4.2%,Ⅱ级患者28例,所占比例为59.6%,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晚期患者治疗后Ⅰ级患者1例,所占比例为6.2%,Ⅱ级患者9例,所占比例为56.3%,Ⅲ级患者为6例,所占比例为37.5%。且所有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压、心率等情况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 讨论
因此,治疗时需要采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扩张血管、降低其左室舒张压的目的;对于冠心病引发的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则是注重控制感染,使肺循环功能得到改善;肺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时以乌拉地尔药物为主,主要是因为该药物是一种选择性受体阻滞剂,不仅能够使肾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得到降低,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肺动脉压,从而增加心排血量,而氨力农作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够使血管扩张,2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达到扩张肺血管、减轻肺动脉高压的功效;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增强其心肌功能为主,而使用多巴酚丁胺可使心肌收缩力大大增加,同时还能够扩张血管。
该文主要以不同病因不同治疗效果为主,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使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亚男,张会芳.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3):4371-4373.
[2]龙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98,99.
[3]江文胜.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9):90-92.
[4]曹文伟.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30-3832.
[5]陈丹丹,王杭芳.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3128-3129.
[6]廖泽美.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养生,2014,9(6B):96-97.
[7]孙贤黎,胡海峰,李弘.探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急诊内科临床治疗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9(51):65-66.
【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推荐阅读: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10-08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论文08-23
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12-30
内科危重患者09-30
内科危重患者护理管理07-12
内科危重病患者07-12
老年病内科01-17
内科老年心脏病人07-05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10-12
老年危重患者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