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学习态度

2024-09-18

惰性学习态度(共3篇)

惰性学习态度 篇1

摘要:“学习惰性”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自动拖延, 同时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本文以初中起点护士生为调查对象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设计问卷细目调查31个问题。重点统计学习态度方面问题, 目的是分析学生学习态度方面惰性厌学表现的形成因素, 为改进教学与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护士生,惰性学习态度,调查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

惰:懒, 跟“勤”相对。①懒;不勤快、懒惰、怠惰;②不易改变, 惰性。

惰性:①某些物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不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惰性气体。②比喻不想改变生活或工作习惯的倾向 (多指消极落后的) 。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稳定的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他们惯常的行为方式[1]。学生学习惰性矫治策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习惰性”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自动拖延, 同时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惰性通常也被称为“厌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否定的行为倾向, 是学习者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具有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 能够高度的注意和聚精会神的学习, 而且很讲究方法, 所以他们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学习态度通过对学习的看法、学习动力、制订落实学习计划习惯、是否旷课、课堂中非听课行为、对考试作弊的认识等方面表现出来。

1 调查准备

1.1 调查设计

根据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所闻所见,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设计了《中职护士生学习现状调查表》, 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设计问卷细目, 共31个问题:其中学习态度方面11个问题、学习方法方面8个问题、学习环境方面12个问题, 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命题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

1.2 调查对象

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 2012年入学, 初中起点五年制护士生200人。

1.3 调查方法

统一时间、同一地点、现场填写、现场收回、不记名, 实发问卷200份, 收回问卷196份, 因填写规则要求有效问卷188份, 故, 本次调查统计有效基数N为188, 按照百分比的方式计算统计数值。

1.4 调查统计

对《中职护士生学习现状调查表》统一集中统计, 从中选择反映“学习态度”的问题重点问题通过统计图形式, 以百分比方式呈现, 结合统计数据, 分析学生学习态度方面惰性厌学表现的形成因素。

2 护士生学习惰性学习态度的现状调查

2.1 在你看来学习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统计可知85%的学生把能够自主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对待, 学习态度积极;1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做的事情, 学习态度敷衍;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毫无兴趣的事情, 这是本次被调查学生中学习态度最消极范围。

2.2 推动你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又称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的选择与判断反映着护士生自我意识建立或稍有发展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学习态度代表学生的信念水平。十六七岁的护士生人生观、世界观都处在活跃的调整期, 学习动机反映着他们近期的生活、学习信念, 其稳定性较差。

7%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动力与国家建设相互联系, 考虑问题具有长远性;31%的学生把报答父母作为学习动力, 这表明亲情是他们能够学习的主要动力;1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学习动力来源, 考虑到了自身的实际喜好;48%的学生是为了一份好工作进行学习的, 这与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紧密相连。

2.3 你有制订、落实学习计划的习惯吗

学习计划就是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准备达到的学习目标的一个实现步骤, 明确自己的计划目的是什么, 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然后根据你的目的一步一步地实现实现, 把这个实现过程写出来就是学习计划。

统计可知:34%的学生开学之初会主动制订学习计划, 表明这类学生对于新学期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有期待、有准备, 并想按计划实施学习活动;33%的学生会将自己的学习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制订一次, 表明这类学生调整学习的灵活性、现实性;11%的学生应老师要求制订学习计划, 比较被动, 对老师的管理比较依赖;更有22%的学生从来不制订学习计划, 说明他们的学习惰性。46%学生没有实施学习计划、32%学生偶尔实施学习计划, 说明学生在言与行方面的落差, 反映初中起点护士生兑现计划的自控能力严重不足。

2.4 关于在学期间学生总体旷课情况调查

调查可知:76%的学生从来不旷课, 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校园里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参与学习活动;9%的学生偶尔旷课;2%的学生平均每周旷课一次;13%学生经常旷课, 结论是近1/4学生不能完全自觉按照学校纪律要求自己, 涣散行为、散漫恶习。

2.5 关于旷课原因的调查

旷课是指学生无任何理由而不去上课的行为, 表现为应该如此但却无任何理由的不如此。据调查30%的学生因不喜欢老师教学方法而旷课, 31%学生因贪玩而旷课, 29%学生因不喜欢课程而旷课等, 表明教学中课程、教师、方法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的理由, 也表明学生对教学的不满足是以感性为主, 没有主动把上课行为与学习目的有机结合。

2.6 关于非听课行为在课堂中的体现

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在“你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吗?”的问题的选择上, 仅有15%的同学选择“认真听讲”, 而有40%的同学选择“打瞌睡”, 还有“枯坐”、“讲笑话”等。这说明中职学生并不重视学习, 习惯于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这也是学生厌学的集中表现。

2.7 关于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

考试作弊是一种消极的抵抗, 替考、泄题, 先进的考试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看到、听到他人考试作弊成功, 学生在很羡慕、很气愤、想效仿、无所谓的选择与比例上看基本平衡, 校园内部考试作弊多集中于作弊手段的多样性方面:16%学生对考试作弊感到羡慕;23%学生感到气愤;25%学生很想效仿;36%学生无所谓。

3初中起点护士生惰性学习态度成因分析

惰性学习态度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倾向。具有惰性学习态度的学生虽然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前途和命运的关系, 也能够认识到学习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但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对学习感到厌倦, 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 对学习任务有抵触隋绪, 缺乏兴趣, 上课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等, 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主观原因

第一, 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学生缺乏学习理想和信念, 父母对他有期望, 但并未形成压力和动力。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意志品质薄弱, 缺乏克服困难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学习上稍微遇到一点困难, 就会逃避退缩。遇到外界诱惑, 很容易放弃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根本无学习兴趣可言。

第二, 学习方法不当:

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让人疲倦厌烦。不会学习导致他们上课、做作业和考试缺乏积极地思维。而成绩差则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厌学的不良情绪。在“你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问题上, 选择“没有”的占42.6%, 说明很多中职生的学习是应付、被动式的学习。

3.2 客观因素

第一, 家庭因素:

父母不善于管教, 导致学生厌学心理。如: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高压的办法, 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 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 导致子女懒于学勤于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 过度迁就, 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 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 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 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第二, 学校因素:

学校不重视学风的建设, 在学习上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不强,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课堂教学比较呆板沉闷,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学技能的要求, 实习实训的课程太少。理论学习过多, 不适应学生的学习, 同时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 也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 对学习缺乏目标。

3.3 教师授课因素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方式[2]。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堂课讲到底。教师教得冷漠呆滞, 学生学得无精打采,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的问题上, 只有28.2%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是相对活跃的, 有49%的学生选择“一般”。在“教师是否根据职校生因材施教”的问题上, 有47.3%的学生选择“否”。

3.4 社会风气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游戏厅、网吧等的诱惑, 使学生很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好东西”, 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 偏离学习轨道等, 这些原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在重要因素。

第一,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影响, 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 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些学生就认为, 既然念书都找不到工作, 那就不如不学习。且当今社会, 一夜暴富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 自然认为读书是无用的了。对知识、学习的轻视, 流传到学校中, 对职业教育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有很多学生抱着“读书无用”的态度坐在教室里, 混世度日。

第二, 职业学校护士生社会地位的影响:

调查发现, 学生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护士生社会地位比较低、待遇低对学习有影响的占35%, 认为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只占35%。而且学生认为中职生在社会上成才机会不大的占62.4%, 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感还是比较强的, 因而学习动机不强。同时, 临床护理一线, 护士的职称地位、工资收入、受社会尊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影响护士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卢鸿德, 罗明基.职业技术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高职新生学习惰性矫治六法 篇2

向导法

几乎每一个初走进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面临着转变学习方法、方式的考验, 因为中学那种方法单一、被动、对教师依赖性极强的学习模式在高职已不复存在。高职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 决定了高职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自觉性、技能性、高效性、创造性等。部分学生因缺少这种应变能力而无所适从, 产生学习惰性或厌学情绪。因此, 班主任在新生入校之机就要当好向导, 做学生学习方法的引路者。除了向学生介绍职业院校基本情况、环境情况, 交待起码的学习、生活、纪律要求和学院管理规定外, 更重要的是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学习各门课程的基本方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向他们灌输, 特别应采用与高中学习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办法, 让新生对高职阶段的学习理念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使大部分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轻松愉快地投入新的学习。

目标法

对于有的新生来说, 缺少终极价值关怀、学习目标不明确或理想遭遇挫折是产生学习惰性的根本原因。帮助他们重新确立人生价值观念, 树立崇高理想, 调整人生态度, 规划适合自己实际的中长期学习目标, 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新学期的一次班会上, 几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是机会。没有机会, 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也没有用。这种带有宿命色彩的“机会”论, 实质上是一种缺少人生自我设计和进取精神的虚无主义。我引导大家对这种观点进行讨论, 使大家最终认识到:机会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留的。机会对任何人都公平, 只不过它更垂青有能力和知识的人。只注意到一些成功者的低出身而忽视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人生发展观是片面的。如果那些成功者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没有呕心沥血的学习和奋斗, 再好的机运也会失去。笔者针对学生的个人潜质和爱好, 为他们设定长远目标和学期目标, 让他们自己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实施计划。通过适时检查督促, 这几位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施压法

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 很多人“三更灯光五更鸡”, 拼命学习。进入高职后, 会普遍产生“松口气”的心理。一般来说, 这是一种自我放松、减缓紧张的正常心理反应。但个别学生自我减压的同时, 误认为高职院校管理不严、学习任务轻松, 惰性思想渐渐抬头。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 易放难收。过度的放松, 就会陷入惰学旋涡。适当地施加压力, 才能有效地警醒学生, 使他们复归正常学习轨道。我常用的施压办法有二:其一, 与有关任课教师一道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技能比武或知识竞赛, 让学生感知自己的差距和弱势, 产生学习的紧迫感 (此法对学习心态浮躁的学生较灵验) ;其二, 向学生传播市场经济状态下的人才需求、就业形势及当前社会对求职者专业化、知识化、技能化的要求, 并不失时机地带着他们参观人才市场和人才招聘会, 让他们现场感受人才竞争的激烈和严酷。让他们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前景与学业的关系:只有出色完成学业, 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本领,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 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激励法

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支持,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促进大多数人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坚持将学习成绩、品德表现与评先、评优、奖学金发放挂钩的激励制度, 为努力学习者排忧解难、创造好的学习条件。通过激励机制, 强化学生的上进心。同时注重精神激励, 大张旗鼓地把学习刻苦、专业成绩优秀、表现优良的学生树立为典型,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比学习、比成绩的良好学习氛围有较好的作用。注重挖掘身边的典型, 请上届学习尖子来班传授经验, 或让本班优秀生谈心得和方法, 这样更容易感染和打动大家, 营造整个班集体良好的学风。

赏识法

个别学习基础差、性格脆弱的学生如遇到挫折和困难更容易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对这样的学生要注意观察, 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 有意地放大他们身上的成绩, 对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和暗示, 帮他们建立自信。有一男生, 高考成绩尚可, 入学后复试分数不佳, 便精神萎靡, 不想进班。我找他谈心, 用周弘的话开导他:“天赋差异有限, 生命潜能无限。科学家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仅开发利用了3%, 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也只开发利用了5%, 人的智商高低是和勤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 还对他讲:“我从来不唯分数论英雄, 我现在依然认为你是我们班学习实力较强的学生之一。”他听了我的话很受鼓舞, 情绪转变很快, 上学期期末考试获得全班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赏识法也是宽容法、接纳法、沟通法, 故赏识法能最大可能地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力。

疏导法

由于网络进入大众生活和相关管理的滞后, 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光怪陆离的网上世界和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所吸引, 沉溺于虚幻世界, 失去学习兴趣乃至荒废学业。对此学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封闭式管理”、强化考勤制度等等, 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还封杀了许多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我认为“堵”不如“疏”。尽管我所带的班不是计算机专业班, 但我依然招集班内的几个“网络迷”成立了“网络技术研究学习小组”, 特许他们在指定时间内在计算机教师的监管下到学院计算机网络机房上机。还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一道为他们设计一些电脑安装和维护的难题, 把他们从单纯的“玩”引向有目的的学习, 特别是让他们从中逐渐意识到英语、语文等基础课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 重新唤起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这种办法对矫治“网络综合症”有明显疗效。一些“网络癖”患者不但从网络“迷宫”里走出来, 心理和学习状态都恢复了正常, 还成为所学专业和电脑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学生个性特点、心理差异、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千差万别, 学生学习惰性和障碍产生的原因也千差万别, 远不是上述六法所能解决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善于观察、敏于思索,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寻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摘要:学生学习惰性矫治策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高职新生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学习惰性。矫治高职新生的学习惰性, 要高度关注影响其学习心理变化的内外部因素, 以教育心理学原则为指导, 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疏导。

关键词:高职新生,学习惰性,矫治

参考文献

[1]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雪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惰性学习态度 篇3

一、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意义深远

现在的教材, 包括学前教材, 都设置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但是, 我们的一些老师往往不会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这样的活动 (有些为了安全, 有些是为了省事) , 而在家里, 家长也基本不提供孩子实践体验活动的机会 (一些家长觉得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有危险性的) , 其实这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先分析为什么要实践体验:首先, 希望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 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 能够寻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 能有一些新发现, 在发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认识事物的方法, 直接告知是体会不到的;其次, 在学习过程中, 不排除学生的有些认识和发现是错误的, 但因为有了自己的实践体验, 在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观点时, 能对比自己的发现, 对正确的结论理解能更深刻更快一些。同时, 通过比较, 放弃自己错误的观点, 接收别人正确的观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纯粹告知他是不会主动去辨析的;最后, 不能排除在学习过程中, 有些孩子也许是没有什么想法的 (他只是参加这个仪式而已) , 但我们要心存希望, 假如他会听, 希望他能从别人的表达中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实践体验, 将它原来无意识地实践转变成有目的体验, 为他在听取其他同学发言时引起共鸣尽可能地打下了基础。

从中不难发现, 实践体验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 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

新课程的教材, 很多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 这一类内容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比如, 像小学数学中“方向与位置”“人民币的认识”“平移与旋转”, 等等。但是, 现在的一些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 为了省心省力 (组织活动是有些劳累的) , 很多时候都是以告知的方式直接将结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也不不影响考试) , 剥夺了孩子实践体验的权利。而再往前看, 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实践体验是相当的重视的, 几乎是不让孩子有任何不可调控的独立活动的, 主要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什么的 (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 ,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一些可贵体验就被无情剥夺了。其实, 有没有实践体验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区别的, 区别在于对知识是了解还是理解。

二、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

在班里, 有很多孩子是不愿意表达的, 我通过访谈与研究, 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成人 (主要是家长和老师) 造成的。

其一, 小时候 (大概在会独立表达至学龄前) , 他 (她) 会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 但由于家长的某些表现 (如说“去去去, 我累了或我很忙”之类) , 一开始就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 也打消了表达的欲望。时间一久,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种习惯。

其二, 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 家长们往往用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干预孩子。孩子表达到一半, 一看不符自己的取向, 根本不顾孩子后面的想法, 马上打断孩子的表达, 过早地介入进行“干预”, 剥夺孩子表达完整的自由。孩子呢?觉得特别郁闷, 我还没说完, 就给你猛说一顿, 真没劲。这样的事件往往发生在对孩子教育特别“尽责”的家庭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二:一是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 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 (自信心都受到打击了) ?二是你不听我的, 我干嘛要听你的 (聋人难以沟通就是这个原因) , 不会倾听有时是在这里埋下的祸根。这样的事情碰到多了, 就养成了不善于或不喜欢表达的习惯。再加上开始学习时, 万一老师们也像家长一样“热于施教”, 那么就造就了很多不愿意交流和表达的孩子。所以,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现在看来一般是不合格的) 这句话, 还是很靠谱的。

三、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

除了不愿意表达, 不爱思考也让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伤透脑筋。其实, 孩子在一段时期内, 特别是3到6岁时都是很善于思考的。他 (她) 碰到一个新奇的事物, 会静心地观察 (我孩子曾经看挖掘机挖土2小时) , 观察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 他 (她) 想通过自己自由地思考得出结论。但我们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不要说孩子感兴趣, 就是不感兴趣都会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认知告诉他, 就怕他 (她) 不接受。根本不会给他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学会一点结论性的东西又成天在他人面前显摆 (你们看, 我孩子聪明啊) , 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对思考价值的认识。就这样, 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的东西, 就在等待, 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

这样的“伤害”就在“爱”名义下, 进行得有声有色。可怕的是, 老师如果毫不犹豫地接过这样的接力棒, 那这样的孩子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爸爸带孩子好, 我觉的倒不是这样, 爸爸一般比较懒, 相对妈妈而言反而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 这样反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了 (其实, 很多农村孩子反而容易成才也是这个理, 注意这只是个人谬论) 。对于课堂中, 我们往往对那些能对学生回答做出及时反馈的老师赞赏有嘉, 其实不然, 我认为延后的评价更具有其积极意义, 学生会对诸多的发言进行自由地比较和选择, 反而更有助于促进思考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 孩子的“学习惰性”很大程度是由家长和老师的过分“干预”造成的, 如何进行不妨碍孩子持续发展的有效“干预”, 是值得我们教育者 (包括家长) 今后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学习参与度不高, 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惰性”。这一类现象发生在很多家庭, 甚至是家教“到位”的家庭。通过调查分析及个案的研究, 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1) 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 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 (2) 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孩子的不愿意表达是由成人造成的:其一, 家长缺少倾听孩子表达的耐心, 变相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 是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其二, 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 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孩子。一是造成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 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二是你不听我的, 我干嘛要听你的, 埋下不会倾听的祸根。 (3) 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通过告之等方式把成人的认知结论强加给孩子, 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 导致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时, 就等待, 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因此, 信赖孩子, 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干预, 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上一篇:酒店员工流失下一篇:首次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