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机器人

2024-10-09

肢体康复机器人(共3篇)

肢体康复机器人 篇1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 可使患者遗留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尽早对患者应用康复护理, 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及恢复肢体运动能力, 提高其生活能力[1,2]。本文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 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 在知情同意及伦理委会批准情况下, 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1~68岁, 平均年龄 (54.24±12.68) 岁, 经颅脑CT诊断为脑梗死21例, 脑出血9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0~69岁, 平均年龄 (55.31±13.12) 岁, 经颅脑CT诊断为脑梗死20例, 脑出血10例。将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1.2 方法

本文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 遵医嘱用药进行降颅内压、抗凝等治疗,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患侧定时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加以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及实际需求进行护理效果评估后, 制定详细全面的康复计划, 具体实施: (1) 体位护理:取健侧卧位时使患者患侧上肢、肩向前伸, 保持肘部与腕关节伸展并于腋下铺垫软枕, 患侧下肢、髋略微屈, 向前挺, 屈膝, 被动背屈踝关节, 自然摆放健侧肢体;取患侧卧位时使患者肩部保持前伸, 前臂往后旋使肘部与关节伸展, 下肢的健肢放在前, 患肢放在后;取仰卧位时使患者患侧肩胛骨向前伸并往上提, 于肩胛骨下垫放软枕, 稍向内旋髋关节及轻弯膝关节, 于膝下垫枕;每2h更换1次体位。 (2) 关节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及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肩、肘、腕、髋、膝等关节的伸展活动, 活动范围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以轻柔缓慢的动作进行, 并协助患者做翻身、夹腿、双手上举等动作直至恢复自主运动。 (3) ADL训练:协助患者进行上下楼梯锻炼下肢, 指导患者手提物件锻炼上肢, 逐步过渡到梳头洗脸、脱衣服鞋袜等日常动作, 2次/d, 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 (4) 评价阶段:在康复计划实施一定疗程后, 分析护理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查找原因后再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肢体功能恢复且病残程度为0级则基本痊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且病残程度为1~3级则进步;肢体功能无恢复及病残程度无变化则无效;患肢出现感染或并发症为恶化。治疗总有效=基本痊愈+进步[3]。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及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ugl-Meyer)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由 (±s) 表示, 行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由 (%) 表示, 行组间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aP<0.05。

2.2 两组ADL、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Fugl-Meyer评分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AD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aP<0.05。

3 讨论

脑卒中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上表现为永久性或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4]。临床上药物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 但肢体偏瘫使患者行动不便, 长期卧床容易使患肢血液循环不畅从而累及健肢。康复护理程序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制定符合患者实际的康复计划, 有利于提高护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整体性[4~6]。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康复医师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部分患者或家属对脑卒中肢体瘫痪的认识不足, 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影响患者预后恢复。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信心, 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残程度, 降低病残率。护理人员在患者休息时以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及仰卧位三种体位进行交替, 使患者保持适当的卧姿防止患肢出现痉挛、水肿、关节畸形等不良症状, 并在患者可进行活动时协助其进行关节伸展运用, 逐渐过渡到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 有助于患者恢复肢体活动能力[7,8]。通过本文结果得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AD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偏瘫症状, 提高其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受本文样本量及外部因素制约, 关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待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 给予卒中肢体瘫痪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程序,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其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 以不同护理方式分两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应用康复护理程序,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ADL、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 治疗后AD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程序, 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偏瘫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瘫痪,康复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桂香.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3) :218-219.

[2]马风华, 刘惠勤, 车振兰, 等.康复护理程序在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 2014, 36 (7) :1087-1088.

[3]刘锦屏.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5) :197-198.

[4]许凤莲, 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1) :163-164.

[5]李小英, 曹文静, 邓暑芳, 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 (7) :703-706.

[6]贺艳霞, 葛卉玲, 张丽, 等.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2) :198-199.

[7]刘艺.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家庭病床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2) :233-234.

[8]黄杏阁.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32) :202-203.

肢体康复机器人 篇2

1.肢体功能训练组分床到人,首先主管床位者须了解本组病人,哪位患者须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初次进行功能训练时,须先告知患者及家属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意义。

2.主管床位者每周星期三或星期六须对肢体功能训练患者进行一次评估,如肌张力,肌力,肢体功能活动情况。

3.负责班与助责班每天做好协助工作,如是老患者,负责班须每天督促患者及家属进行功能训练,每天2-3次。

4.如新入院患者,接待护士或负责护士怀疑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写于黑板上,管床者每日查看黑板及时接收信息评估确定,报告组长,查看病人,管床者制定计划,予组长审核,夹于甲乙护理记录单前,责任班督促指导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管床者落实每周进行一次评估查看病人转归情况,必要时修改计划。

5.组长每周星期四或星期天负责协助检查工作,平时负责班协助检查工作,管床者须落实。

6.每周主管床位者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后,须在记录本上记录并签名,如主管床位者未进行或负责班未做到协助工作时,主管床位者做到位的加2分,未做到位的扣2分。

偏瘫康复流程

评 估 病 情

脑出血发病后急性期脑梗塞后发病急性期↓↓

护理注意保持肢体良肢位的摆放

生命体征平稳判定病情稳定

↓↓

意识清醒意识不清醒

坐位训练及平衡训练

从坐位过度到站立位,进行离床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以内,尤其是头3个月最重要的是第1个月,脑出血者1-3周后即可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脑梗死后1周内便可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从5-10分/次开始,逐渐至30-45分/次,如不适2-3次/日不可过度用力憋气,劳累为准.

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流程 上肢关节的康复:协助患者取正确的体位

↓按摩上肢3次,指关节活动各3次,如图第1页.腕关节前臂活动(屈伸10次)按摩手掌,如图页.肘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前臂,如图7页.肩关节活动(屈曲,外展,上举10次)按摩前臂,如图8页.

上肢控制训练:上肢控制训练10次,肘部控制训练10次,如图↓7.8.9页.

下肢关节的康复:按摩下肢3次,↓髋关节活动(外展屈曲,伸展,膝关节屈伸,伸展到最大限度各10次)

按摩大腿图第16-17页

膝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小腿

踝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足面图17页 腰部运动: 拱桥运动10次,每次停留10秒,(双桥,单桥运动)↓

平衡反应: 肘支撑卧位,手膝位,跪立位(双膝,单膝)

坐位(床上,轮椅)

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202例, 男122例, 女80例。年龄35~86岁。

1.2 方法

将随机分成训练组、对照组各1 0 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采用康复知识指导;对照组只是作一般护理。

1.3 康复护理指导

1.3.1 患肢保持功能位可以用直角夹板防止踝关节足庶屈、内翻;膝关节下垫小枕, 防止过度伸展;大小腿外侧垫小沙垫, 可防止髋关节外旋;腋下夹塑料垫伏上肢保持轻度外旋、外展位、防止肩关节挛缩。

1.3.2 床上锻炼对于肌力0~Ⅰ度, 部分Ⅱ工的病人需进行床上康复锻炼[3]。患肢从远端向近端进行被动运动。肩关节90~120°范围内做外旋、外转、前伸运动, 肘、腕、指关节全范围运动, 用力要轻, 防止疼痛, 小距离轻轻放下上抬, 注重三角肌的张力, 每日3次, 每次45min。还可以训练使用筷子、写字及梳头等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

1.3.3 下肢功能锻炼[4]遵循翻身→坐→立→站立→双足站立→单足站立→行走顺序, 循序渐进, 时间由短到长。 (1) 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纠正患侧下肢不良姿势, 如大腿内收、外旋, 膝关节屈曲、足内翻、足趾屈曲、内收等;心功能良好者每天训练3~5次, 每次30min, 以无疲乏及其它不适感为度; (2) 扶持步行: (1) 在护理人员帮助下, 靠墙或手 (含患侧手) 扶栏杆或窗台站立;逐渐撤离辅助, 独立站立; (2) 患肢系一宽布带, 由助手牵拉、站立患者前方, 先移动健脚, 移动患脚时助手轻拉布带, 协助患脚; (3) 上下台阶训练摆“健腿先上, 患腿先下”的原则, 训练下肢各屈伸肌及关节; (4) 上述动作完成良好者, 可试行横侧移步, 逐渐向步行锻炼过渡。

2 结果

202例肢体障碍患者, 经1个月治疗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如下。训练组、对照组各1 0 1例。训练组:训练前偏瘫9 7例, 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3例, 轻瘫1 2例;对照组:训练前偏瘫9 7例、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49例、轻瘫18例。

3 体会

脑血管意外在病情稳定后, 尽早进行康复护理[5], 训练指导、方法措施越细越具体便于患者掌握操作。采取运动疗法的康复护理, 通过反复训练, 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 形成新的轴突, 使这些轴突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网络, 实现中枢控制的运动, 从而改善患肢功能。

本结果提示早期功能锻炼, 可以缩短康复时间, 减少后遗症。但早期康复训练、护理、需要时间、耐力、爱心。康复护理的目的不仅在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残疾的影响, 提高生活质量。肢体功能的恢复进一步增加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自信心, 更加密切配合康复护理与指导。

摘要:目的指导病人做好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方法结合根据病人情况, 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 引导患者做好肢体功能的恢复。结果训练组、对照组各101例。训练组:训练前偏瘫97例, 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3例, 轻瘫12例;对照组:训练前偏瘫97例、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49例、轻瘫18例。结论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功能,护理

参考文献

[1]黄东锋.上肢功能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康复, 1994, 9 (4) :172~173.

[2]朱述凤, 张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7) :782.

[3]赛小珍, 柳晓静, 刘勤扑.护理程序在骨科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1) :62~63.

[4]郑小薇, 郑翠红, 黄公敏, 等.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临床研究[J].福建医学杂志, 2003, 25 (1) :44~46.

上一篇:胫骨骨髓炎下一篇:高考招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