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艺术

2024-10-09

肢体艺术(共11篇)

肢体艺术 篇1

摘要:合唱是重要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 综合性及群众鉴赏性强。合唱艺术的发展, 根植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逐步发展。合唱演员在表演的时候, 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演唱技巧, 而且还需要适当结合肢体语言, 使情感得以充分表现, 提高艺术感染力。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 不仅能够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精髓和内涵, 而且还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音乐享受。本文拟从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内涵和原则出发, 分析肢体语言在合唱指挥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并针对合唱表演的实际情况, 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法, 提高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进而推动合唱艺术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合唱指挥,肢体语言艺术,研究分析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合唱作为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合唱艺术的长远发展, 得利于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合唱指挥表演艺术, 需要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 以更好地表现合唱的音乐内容, 将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展现地淋漓尽致。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 是配合面部表情、演唱技巧、丰富手势的重要辅助性工具, 也是表现合唱者真情实感的重要方式。那么,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运用的作用如何, 怎样才能提高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运用, 提高合唱指挥的艺术表现力和可鉴赏性, 下面将展开探讨。

一、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内涵和原则

(一)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内涵

肢体语言艺术, 是合唱指挥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组成部分, 充分调动了人体的头、手、身体等部分, 以丰富的动作表现表达音乐内涵和思想情感, 进而向观众传达音乐内涵和艺术之美。在合唱指挥中灵活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艺术, 不仅能够强化与观众的互动, 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和背后的故事, 而且能够在美妙的音乐和丰富的肢体表现中产生共鸣。肢体语言艺术与音乐语言表演相辅相成, 提高了合唱指挥表演的丰富性,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让合唱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 也为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发展空间。

(二) 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表演原则

1.肢体语言与演唱风格协调统一

合唱指挥表演中, 肢体语言是配合演唱而存在的, 肢体语言不是随便的动作展示, 而是演唱的一种延伸, 因此, 肢体语言一定要与演唱风格协调一致, 以完美地演绎合唱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与观众产生强烈的互动, 让观众在共鸣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之美。一旦肢体语言与演唱风格脱节, 观众不知道肢体语言到底在展现什么内容, 不仅对演唱的音乐作品缺乏感知, 而且还会陷入困惑, 影响对整个合唱表演的感受和理解。在合唱表演中, 要注意到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从题材到时代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以民族为例, 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在融入肢体动作的时候, 可以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民族风俗, 并加以利用, 以提高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肢体语言与作品风格和谐统一

合唱表演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类型, 旨在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来传达作品内容和音乐情感。合唱考验的是每个演唱者的优秀表演技能, 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完美享受。在表现某部音乐作品的时候, 演唱者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内涵, 并能够对作品的风格做好全方位的把握和了解, 在舞台上, 合唱指挥者要充分发挥指挥作用, 使演唱者能够将作品的风格以肢体表演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以使观众能够充分理解合唱表现的意义和内涵。因此, 合唱表演, 不能脱离作品的风格而单独存在, 演唱者肢体动作的融入, 必须基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上, 并能够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出发, 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终于原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将声音与肢体语言巧妙容和,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台表现效果。

3.肢体语言与演唱者的特点协调一致

合唱指挥表演中, 表演者是肢体语言的直接发出者, 只有保证肢体语言与演唱者特点的协调一致, 才能达到最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表演者, 有不同的肢体表现形式, 表演之初, 需要挑选与作品风格一致的表演者, 并加以训练, 达到演唱者、作品、风格、性格特点的完全统一, 以提高合唱作品的和谐性和感染力, 给观众以最好的音乐享受。此外, 合唱表演肢体语言的融入, 还需要充分考虑男女的性别差异、不同位置的身份差异, 以制定合理的肢体动作, 达到良好的舞台表现效果。合唱表演中, 将肢体动作与演唱者的风格统一起来, 是合唱表演的必然要求, 也是深入表现音乐作品的必然选择。

二、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的作用和意义

(一) 使合唱表演的声音更加和谐统一

在合唱表演中, 合唱指挥是整个团队演唱的指挥者和领导者, 作用不言而喻。在表演过程中, 强化合唱指挥的领导作用, 能够协调演唱者的肢体表现, 让肢体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表演中的应用, 提高了合唱协调统一的可能性。演唱者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和融入, 跟随合唱指挥的指令灵活变化肢体动作, 并与其他演唱者保证动作的一致性, 为观众呈现一场大气高格调的视觉盛宴。指挥者通过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能够着眼于全局, 及时根据演唱者的表现及时下达动作指令, 保证演唱者动作的一致性和演唱的统一性。合唱, 作为声音共性的艺术类型, 追求声音的统一和多层次, 运用肢体语言艺术, 能够有效处理合唱的声音, 让其保持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进而保证合唱的综合艺术性。相适应肢体动作的融入, 能够让合唱者统一发声, 并使声音的强弱保持在同一水平, 形成和谐一致的音乐效果。和谐统一的演唱和发声, 是合唱表演成功的关键, 不容忽视, 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 还能给观众难以忘却的视觉和听觉饕餮盛宴。

(二) 使合唱表演者能够充分展现音乐内涵

肢体语言艺术, 对于合唱演唱者而言, 如虎添翼。单一的演唱, 是比较单调的表现方式, 肢体语言的融入, 有利于演唱者更好地表现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感, 并能够深层次地展现合唱作品的内在意义, 对于传播音乐作品的音乐性和音乐情感而言, 意义重大。合唱表演中, 合唱指挥有效协调演唱者的肢体动作, 能够使动作表现更为整齐划一, 音乐表现性更强, 舞台表现力更深刻, 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并能够将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感准确传达给观众, 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的同时, 感受音乐过后的精粹。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 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融入角色中, 使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全身心投入, 并以动作将音乐内涵全面展现, 强化表演者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达到良好的情感传达。此外,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 情到深处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肢体动作, 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巧妙融入肢体动作, 能够让演唱者将情感以更合理的方式流露出来, 并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三) 使音乐观众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合唱表演中, 灵活地融入肢体动作, 能够让观众更为直观、更为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便于观众聆听和感悟音乐的本质和内涵。通过舞台音乐之美和肢体动作之美, 观众可以全面感受音乐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让观众在合唱声中聆听音乐的真谛, 在肢体艺术中感受音乐的灵魂。合唱指挥, 要灵活把握音乐的节奏, 抓住关键点, 及时下达动作指令, 调动现场观众的音乐神经, 让观众随着演唱和动作表现或喜或悲, 感同身受, 真正感受到音乐无所不在的感染力。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 增加了合唱表演的立体感和情境性, 有助于将观众完全带入音乐, 感受全方位的音乐美感。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 提高了合唱的可视性, 让观众能够迅速融入音乐情境中, 感受音乐带来的全方位质感。

三、提高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艺术表现力的方法和措施

(一) 丰富合唱指挥中的手势, 强化艺术表现力

手势, 是合唱表演中常见的肢体语言类型。手势表演注重细节的表现力, 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和思想, 内容丰富, 表现灵活, 信息量极大。手势语言, 灵活运用手指、手腕、手掌的作用, 以更为丰富的表现方法展现音乐内容和表现方式, 以配合音乐表演, 调节音乐节奏, 顺应不同类型风格音乐作品的舞台表演。在提高表演者肢体语言表演的时候, 丰富合唱指挥中的手势训练, 能够强化表演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并通过有力的手势表演, 强化艺术表现力, 协调每一个表演者的动作和演唱, 达到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给予观众至美的音乐享受。

(二) 强化合唱指挥中的面部表情训练, 提高艺术鉴赏性

表情是肢体语言中极富表现力的组成部分, 涉及到眼睛、鼻子、嘴巴等各个面部器官, 是情感传输的重要渠道。强化合唱指挥中的面部表情训练, 是提高合唱艺术鉴赏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强化面部表情训练, 主要从眼神训练和口型训练入手。

1.强化眼神训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也是情感传达的重要通道, 能够将人们的喜怒哀乐瞬间传达给另一个人, 是情绪传播的重要关口。因此, 眼神在肢体表演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合唱指挥中, 指挥者要全局把控, 控制好每一个演唱者, 让演唱者根据指挥者的指挥动作, 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 并集中精力, 深刻传达音乐情感, 以眼神的交流和互动, 提高合唱的表演效果, 调动观众的音乐神经, 感受音乐之美。

2.强化口型训练

合唱表演中, 演唱者的口型十分重要, 整齐划一的口型, 不仅提高了正常合唱的格调, 而且给予观众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感。合唱指挥者要全局把控演唱者的口型, 根据口型变化及时调整演唱指挥方式, 以统一和协调每一个队员的演唱, 保证每个演唱者换气、演唱的顺畅。美观、整齐的口型, 能够让观众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在音乐演唱中聆听到音乐深处的意义。

(三) 提高合唱指挥中形体训练强度, 提高艺术感染力

形体训练, 是提高合唱演唱者演唱水准的重要元素。形体表演, 是观众最能直观感受到肢体语言, 优美的身姿、熟练的肢体动作, 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内涵, 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形体训练, 主要分为站姿训练和坐姿训练两个方面。

1.站姿训练

形体训练中, 站姿训练以轻松为原则, 以优雅为标准。合唱指挥要着眼于全局, 使每一个演唱者身姿挺拔, 保持和谐一致, 以昂扬向上的积极性给观众以良好的审美感受。站姿的训练对合唱指挥者要求较高, 合唱指挥者要合理调整自己的身高, 使演唱者和指挥者能够互相看到对方的表情, 以使演唱者能够根据指挥者的指挥调整自己的站姿, 并与其他演唱者保持和谐一致, 形成整齐划一的团队氛围, 让观众在享受中聆听音乐, 感悟音乐。

2.坐姿训练

合唱表演中, 站姿比较常见, 但也有一些时候是以坐姿为主要表现形式。合唱指挥者在进行坐姿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坐姿, 使其保持在舒服的姿势, 身体一定要自然, 并保证自己所坐的位置能够全局把控演唱者的动态, 及时给予它们正确的指挥指令, 让他们在指挥下完美演绎音乐作品。

四、结语

合唱指挥是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 对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和肢体表演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唱指挥在进行这样的肢体艺术表演的时候, 要确保动作得体大方、丰富多样, 而且还要与灵活娴熟的表演技能相辅相成, 以达到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合唱指挥中, 肢体语言艺术的表演并非易事, 需要合唱人员对所表演的音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巧妙地进行表现展现, 以形成细节上的表现力以及在整体上的艺术张力。

参考文献

[1]梁为.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J].音乐大观, 2014, 07.

[2]韦建新.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J].青年时代, 2015, 06.

[3]朱泳淇.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的运用艺术研究[J].北方音乐, 2015, 10.

肢体艺术 篇2

计,【1 北京、上海、常州、重庆、沈阳5城市1 000例交通

事故中下肢伤占24.5%,上肢伤占12.93%,四肢损伤

共占37.43% ;叶青松【2 j统计2000例法医门诊鉴定中

有1 950例受到损伤,在其4 699处损伤中四肢损伤为037处(占

22.07%),可见四肢损伤在人体损伤中比

例很高。由于四肢损伤普遍存在于交通事故、工伤、普

通伤害以及其他意外事故,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

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以下简称“《道

标》”)、《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以下简称

“《工伤标准》”)、《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以下简称

“《残疾人标准》”)、《人体轻伤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轻伤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伤

标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人体损伤致残程

度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江苏标准》”)、《人身

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以下简称“《保险

标准》”)均制定了肢体损伤的相关条款,这些鉴定标准

在法院审判、公安机关处理案件、残疾认定以及保险赔

付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有时甚至是解决问题的关

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在这些鉴定标准自身及

操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由于对标准的理解不同

和采用计算方法不同,多次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引发纠

纷,同时影响鉴定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及公正性。因

此客观、科学评估肢体功能障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

对我国肢体评残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国医学会制定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的肢体功能评定规定,分析《道标》

中肢体损伤相关内容。

一、肢体评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鉴定标准存在缺陷

鉴定标准是鉴定的基础,如果鉴定标准自身出现问

题,鉴定结果就很难保证准确和公正。在现行标准中过

多使用“功能部分障碍”“严重障碍”、“关节功能活动完

全丧失”、“关节活动丧失50%”等模糊性词语,鉴定标

准也没有给出操作细则,导致实际鉴定中操作困难,如

《重伤标准》和《工伤标准》。其次,鉴定标准之间不统一,而且与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功能评定标准之间也

不统一。如《江苏标准》和《道标》在手功能的规定上明

显存在不同(见表1)。从表1中可知,《江苏标准》中

5指在手功能的比例分别为拇指50%、示指20%、中、环、小指各占10%,手掌是不算人手功能的100%之内,而

是单独换算。《道标》中5指占手功能的90%,手掌占

手功能的10%,五指在手功能的比例也与《江苏标准》

出入很大,拇指占36%,示指、中指各占18%,环、小指

各占9%。两者在手功能的规定上明显不同,这给实际

鉴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仅上述两个标准之间比较而

言,《道标》中关于手功能的规定比较可行,但是其各指

节的比重以及划分不准确。

表1 《江苏标准》和《道标》手功能计算方法区别

《江苏标准》 《道标》

手指缺失和丧失功能程度的区分:一手拇指占一手

指的50%,食指占20%,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各占

手功能丧10%。本标准中的双手手指缺失和丧失功能比例

失的计算系按前面方式的累加结果。

手掌缺失程度的区分:第一掌骨缺失占一手掌骨的40%,第2、3掌骨各占20%,第4、5掌骨各占10%。

一手拇指占一手功能的36%,其中末节指节和近节指节各占

18% ;食指、中指各占一手功能的18%,其中末节指节占8%,中

节指节占7%,近节指节占3% ;无名指和小指各占一手功能的9%,其中末节指节占4%,中节指节占3%,近节指节占2%。

一手掌占一手功能的10%,其中第一掌骨占4%,第二、第三掌

骨各占2%,第四、第五掌骨各占1%。本标准中,双手缺失或

丧失功能的程度是按前面方式累加计算的结果。

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伤残评定理论研究课题

· 238 ·

(二)临床检查及计算方法存在差异

肢体伤残分两种情况,一种为解剖结构缺失,一种

为解剖结构虽完整,功能丧失,前者直接检查即可得出

结果,后者是法医临床学鉴定难点,需要客观评定功能

障碍。客观评定功能障碍必须建立在规范检查及科学的计算方法基础之上,但现行标准中对肢体损伤功能障

碍均没给出具体的评定方法,而且由于各地法

医采用不

同的计算方法,造成鉴定结果不一,直接影响到鉴定结

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关节功能障碍评定,多用的方法是用患侧关节活动丧失的总值除以健侧关节活

动的总值,另外一种方法是用患侧关节每一活动方向的活动丧失百分比值,再乘以该方向活动占整个关节活动

功能所占的比重,其实这两种算法并不科学,用上述方

法评定关节强直于功能位和非功能位时功能丧失比例

相同,但实际关节强直于功能位比强直于非功能位关节

功能障碍程度较轻。而且利用关节活动度丧失代替关

节功能(或肢体功能)丧失不科学,关节活动障碍最终影

响的是整体肢体功能,以肢体功能丧失评定更为合理。

但现行标准中大多都是以关节活动度丧失作为划分等

级的依据,如《工伤标准》、《江苏标准》、《重伤标准》、《保

险标准》等。

(三)鉴定人专业水平的局限性

鉴定人缺乏系统的临床专科以及康复医学知识培

训,缺乏功能障碍评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四)受被鉴定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被鉴定人受获赔利益的影响,易伪装、夸大自己的病情,从而影响鉴定人的检查结果。

二、《永久残损评定指南》评介

上述问题一定程度制约着司法鉴定的发展,因此多

年来,国内法医学界一直努力寻求一种能科学、量化及

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的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美国

医学会(ama)制定的《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5版)》

(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

中关于肢体功能丧失的评定方法,相比较而言其是一个

量化、科学和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的评定方法。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标准最早是1958年在美国医

学会杂志发表,一直到1971年才出版成书,至今已经是

第五版了,在美国各州及国外广泛应用。《永久残损评

定指南》中的“impairment”(残损)与who国际残损、残

疾和残障分类中的概念基本相同,是指人体结构、器官

系统或功能的缺损、功能丧失或者紊乱,who 中是指

人体结构和功能明显的改变,人体结构的残损包括人体

结构的异常、畸形和缺损等,两者都是反应人体器官水

平的障碍。《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中残损比例(率)能反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3期)

应医学方面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的程度,但不包括工作能力。我们认为其适合目前肢体损

伤评残要求,主要有以下3点:

(一)评定量化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依据骨关节损伤、外周神经以

及肌肉、韧带等损伤对肢体功能丧失影响的程度,得出

具体的肢体功能(或全身功能)丧失的比例,此数据可以

直接运用于现行的伤残鉴定标准。如《道标》中将一肢

功能丧失10% 以上定为x级,从《永久残损评定指南》

中知一上肢功能完全丧失占人整体功能的60%,肩关

节功能(包括屈伸、外展、内收、内外旋)完全丧失相当于

上肢功能丧失60%,肘关节功能(屈伸、旋前、旋后)完

全丧失相当于上肢功能丧失70%,腕关节功能(屈伸、尺桡偏)完全丧失相当于上肢功能丧失60%,标准将关

节活动处于不同状态对应的功能丧失列表。现以肘关

节活动障碍功能评定标准为例(有关数据和表格详见我刊下期《肢体伤残评定ⅱ》),右尺骨鹰嘴骨折经治疗后,肘关节活动屈80。,伸0。,旋前50。,旋后80。,查下期该

文表11、12,屈80。对应的if为10%,伸0。对应的ie为

0,屈伸活动ia值为10%;旋前50。对应的ip为2%,旋

后80。对应的is为0,旋前、旋后ia值为2%,肘关节总

ia值为12%,则肘关节功能障碍致上肢功能丧失为

12%,可评为x级伤残。

(二)计算方法科学,能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中以肢体功能(或全身功能)

丧失作为评定结果,比单纯以关节活动度丧失评定肢体

伤残更加科学、客观。肢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上肢主

要功能是手的运用,上肢各关节的结构,各关节连接方

式的多样化,以及整个上肢的长度都是为了使上肢终端的手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完成各种精细的劳动以及生

活活动,肩关节、肘关节的活动扩大了手的运用范围及

灵活性。下肢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建立在各主要关

节充分稳定,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活动范围和下肢、臀部

肌肉的支持。由此可见,上、下肢各处损伤只要影响其

主要功能的发挥都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损伤最终影响的是上下肢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以肢体功能丧失作为评

定伤残的指标更加合理、科学。

关节活动障碍评定科学、客观。从肘关节功能障碍

评定表也可看出能客观反应肘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关节

处于强直位时,强直于关节功能位肢体功能丧失最小,如:肘关节功能位为屈曲80。,旋前20。,查下期该文表11、12,肘关节强直于功能位时屈伸运动丧失上肢功能

为21%,旋转功能障碍丧失上肢功能为8%,肘关节功

能障碍致上肢功能丧失比例为29%。当肘关节强直于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1卷(第3期)

屈曲140。,旋前80。,肘关节功能完全丧失,相当于上肢

肢体功能丧失70%,从此也可看出关节处于强直位和

非强直位关节功能丧失并不相同。但如按照目前多用的关节活动度丧失来评定,关节活动度丧失为100%,就认定关节功能完全丧失,显然不合理。肢体复合损伤

评定更加科学。由于肢体损伤多数为复合损伤,如何计

算复合损伤所致肢体功能障碍也是相当重要的,《永久

残损评定指南》中对此用ab复合法计算【ab复合值:

a%+b%(1一a%)】,可无限复合,复合值均不会超过

100%,ab复合法主要运用于不同类型损伤或不同部位

损伤后肢体功能丧失评定。如:同一手指存在缺失、感

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即将各种缺损值复合后得

出该手指功能总损失值;或者不同部位损伤后功能障碍

评定,如:手功能、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功能障碍,就

是先将各部位换算成上肢功能缺损值,然后再通过ab

复合法得出肢功能总体损失值。当有多个数值需要复

合时,先将最小的两者复合,然后再依次复合计算。因

肢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是通过相互协调完成,不能机

械的将肢体功能划分,也不能机械地将肢体各处丧失值

直接相加,用ab复合法比较科学。

(三)与现行伤残标准等级划分相符

现行鉴定标准制定只从器官功能障碍水平来划分

等级(即who定义的残损水平),不具体考虑其日常生

活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影响(即who定义的残疾和残

障),《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也主要评定器官结构或功能

损害对人整体功能丧失,其残损率能反应器官功能障

碍,一定程度也能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和现行伤残

及损伤鉴定标准相符合,尤其是2002年颁布的《道标》

引入了肢体功能的概念,也是伤残鉴定理论的一大进

步,但《道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肢体功能障碍评定计算

方法,不易操作。《永久残损评定指南》可以很大程度上

解决肢体功能障碍的评定,而且其评定方法比较科学,能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程度。但《永久残损评定指

南》也存在缺点,就是操作繁琐,不过随着现代计算机技

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设计相关评定软件,简化操作,目前

国内已有手功能评定软件在i临床中应用。

总之ama{永久残损评定指南》是一个客观、科学、量化的标准,适合目前肢体伤残评定,其应用前景值得

期待,今后一些伤残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其数据及评定

方法。

四、《道标》评价

1992年国家颁布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

程度评定(ga35—92)》标准,2002年通过对此标准进

一步修订,颁部了新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

· 239 ·

度评定(gb18667—2002)》。《道标》中对于肢体损伤的条款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也引进了新的概念和评残理

念,如:手功能、肢体功能及多等级伤残的综合计算等,在许多方面显得更加科学,也与国内外的一些现行功能

评定标准相适应。但是《道标》也存在一些缺陷,甚至可

能是原则性错误,故此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以期使《道

标》更加完善,更能体现司法鉴定的科学、公正。

(一)部分概念不清

1.手感觉功能和手缺失或功能丧失

手功能评定是综合评定手指缺失、运动功能和感觉

功能障碍,在《道标》ⅶ级到x级伤残条款中却同时出现

手功能缺失和功能丧失条款和感觉功能障碍条款,容易

在实际伤残评定中引起矛盾。手感觉功能丧失占相应

水平手缺损功能丧失的50%。那么按照《道标》条款规

定,“双手感觉功能丧失25%”可定为x级伤残,但如果

转换成手功能丧失即相当于“双手功能丧失12.5%”,可定为ⅸ级伤残。

2.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丧失可以是肢体骨折、肌腱损伤、神经损

伤以及关节损伤等造成的,《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中,肢

体功能丧失评定时先将各部位损伤造成的功能损失值

转换为肢体功能丧失值,然后再转换为人整体功能丧失

比例。肢体功能丧失是一个大的概念,是肢体截肢、肢

体感觉功能丧失及肢体关节运动功能丧失综合值,整个

肢体是一个复合体,任何一个部位的损伤都会影响到肢

体功能。《道标》中虽对肢体丧失功能给出相应的释义,特指肢体三大关节功能的丧失,但这显然和国际现行肢

体功能评定不相统一。

作为国内统一的鉴定标准,其术语应当与国内外相

统一,便于理解和操作。

(二)肢体三大关节权重系数有误

《道标》附录中关于肢体丧失功能计算时,提出肢体

三大关节占肢体功能权重指数,上肢:腕关节0.18,肘

关节0.12,肩关节0.7;下肢:踝关节0.12,膝关节0.

28,髋关节0.6。此数据显然缺乏科学根据,上肢三大

关节是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上下肢功能活动,踝关节功

能完全丧失也只不过评为x级,显然有悖于常理。张亚

萍等人_5 j将肢体三大关节关节活动度相加,然后计算出

每个关节活动度占总值的比例,得出:腕、肘、肩关节分

别占上肢关节活动度总值的0.

24、0.

13、0.63,踝、膝、髋分别占下肢关节活动度总值的0.

21、0.

25、0.54,与

《标准》中权重系数非常接近,如果《道标》中的权重系数

是此方法所得,显然与关节功能客观损失不相符。

根据ama制定的《永久残损评定指南》关节功能

· 240 ·

评定,一上肢功能占整个人体的60%,一上肢肩、肘、腕

三大关节各占上肢功能的6o%、7o%、6o%,手功能占

上肢功能的90%,该书中也列出了各关节活动度不同

丧失情况下上肢功能损失的比例的对照图。而且当手

功能及三大关节都有不同程度丧失时,必须利用swson的ab复合法(ab复合值=a%+b%(1一a%))计算

总的上肢功能损失值。一下肢功能占人体的40%,一

下肢髋、膝关节功能完全丧失时,等同于该下肢功能完

全丧失;下肢踝关节及足功能完全丧失占下肢功能的88%,下肢多处损伤也必须用ab复合法计算,其评定

标准中的系数能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的比例,由此可

见《道标》将肢体功能中各关节机械划分的权重系数值

得商榷。

(三)附则中手功能数据有出入,不全面

1980年6月,国际手外科联合协会在荷兰rotter—

dam举行伤残评定会议,会后由alfrd b.swanson起草

了手功能评定标准(简称国际标准)(evaluation of im—

pairment of hand function),1983年完成并发表,手功能

评定标准主要从手部缺失、手部感觉、手部活动3方面

进行评定,此后国际手外科一直沿用此标准进行手功能的评定,《永久残损评定指南》运用的手功能评定标准也

是此标准。1989年l2月我国专家参考其标准制定了

适合我国应用的手功能评定标准,后来赵书强等又在此

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简称国内标准_6),将手功能中

l0%分配于腕掌部,五指从掌指关节离断相当于手功能

丧失90%。《道标》中手功能划分的数据可能是根据国

内修改过的手功能评定标准而来(见表2),但其与国

内、国际标准均有出入。更为严重的是此值只是手指截

指评定的数值,手指运动功能障碍评定时并不使用此数

据,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引起理解错误,但《道标》并没有

给出必要的说明,同时也没有给出手指关节运动功能障

碍和手指感觉功能障碍的具体评定方法。

表2 手指截指功能障碍比例表(%)

(四)缺乏统一的评定方法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3期)

《道标》作为国内道路交通事故评残的统一鉴定标

准,为妥善解决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

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如果不能提供准

确的操作指南(或说明),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可能在实际

工作中很难体现。因为鉴定人掌握的专业知识不一,而

且有些功能评定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操作方法,所以在实

际操作条款时可能就会出现差异,造成不必要的纠纷,这样非常不利于司法鉴定的发展。如关于手功能评定

中手指运动功能评定,在实际操作时很可能就错误地用

《道标》附则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其实手指运动功能正确的算法是示、中、环、小指远端指间关节(dip)活动完全

障碍相当于手指功能丧失45%,近端指间关节(pip)完

全障碍相当于手指功能丧失80%,掌指关节(mp)完全

障碍相当于手指功能100%丧失;拇指活动中指间关节

屈伸占l5%,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占l0%,对掌、内收、外

展等活动占拇指功能的75%。单个手指多个关节均有

损伤时,运用ab复合法计算手指功能丧失。如:左中

指被石块击伤,经治疗后,目前遗有功能障碍mp活动

范围0。~屈50。,pip强直于屈曲40。位,dip强直于屈

曲30。位,查表5,mp关节伸直0。,ie=5%,屈曲可达

50。,if=22%,则mp关节的ia=if+ia为27% ;pip

强直于屈曲40。(pip的功能位),则ia=50% ;dip强直

于屈曲30。,则ia=33% ;计算时不能简单的将三者直

接相加,必须利用ab法复合计算,先复合最小的两个

数值,27%+33%(1—27%)=51%,再将51% 和50%

复合,最后中指功能丧失比例为75%,再乘以其在手功

能的比例20%,则手功能丧失为l5%,可评为x级伤

残。

(五)四肢多处伤残复合《道标》条款中ⅵ级~ x级并未考虑四肢中多个肢

体损伤的情况,而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往往可以碰到多个

肢体损伤的情况,但并不没达到i级~v级的肢体功能

障碍水平。比如四肢功能丧失均为6o%,这个时候只

能用道标中多等级伤残的综合算法,但《道标》并没有对

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做出具体的计算方法,无法操作。按

照其规定,伤残赔偿附加指数最多不超过l0%,也就是

最多向上晋l级,l肢功能丧失50% 以上可定为ⅷ 级伤

残,4处均达到ⅷ级伤残的标准,由于是多处损伤,按规

定伤可有残赔偿附加指数,那该伤者伤残赔偿指数最多

不超过40%。《道标》中一肢功能丧失75%以上可定为

ⅶ级伤残,赔偿指数也为40%,可以看出两者赔偿指数

均为40%,但两者对人整体功能存在明显差别,也不太

合理。

(下转225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l卷(第3期)

内脏器官淤血、水肿,蛛网膜下腔还可有片状出血,中毒

致死量变动很大,一般为5~7 g。安定为苯并二氮杂卓

类药,此类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与酒精、巴比妥类及非巴比妥类催眠药均有协同作用,中毒致死的尸体检验所见与巴比妥中毒所见相似,致死量为每公

斤体重100~150mg。乙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首先抑制大脑的最高级功能,呼吸中枢麻痹是重症中毒

者的主要原因,中毒死亡者尸体检验所见主要表现为内

脏器官淤血、水肿,中毒量为75~80g,致死量为250~

500g,在与巴比妥类催眠药、非巴比妥类催眠镇静安定

剂联合应用时,致死量明显变小。该女在服药后约半小

时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直至昏迷,入医院

后检查呈昏迷状态,并有瞳孑l缩小。尸体检验见瞳孑l缩

小、指端紫绀,胃粘膜有出血现象,脑、心、肺、肝、肾等内

脏器官均呈淤血、水肿状态,小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片状

出血。这些都符合巴比妥类、氯丙嗪、安定等安眠药物

中毒的表现。而且其胃内容物、血液、肾组织均已检验

出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成份。

3.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和酒精具有协同作用,协

同作用又称为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药物

联合应用所显示的效应明显超过两者之和,可以表示为

1+1>2。一般认为,具有协同作用的毒物同时或者先

后进入人体内时,虽然单独一种毒物的剂量没有达到中

毒致死量,但是也可能引起中毒或者死亡。毒物的剂量

是引起中毒死亡的重要条件之一,任何毒物都只有达到

一定的剂量时才会致人中毒死亡。毒理学上对引起中

毒死亡的最小剂量称为致死量(缩写为ld),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对毒物的耐受性也就不同,服用同等剂量的毒物,有的人足以致死,有的人却仅有或没有中毒表

现。所以毒理学上用最小致死量(缩写为ld)、平均致

死量或称为半数致死量(缩写为ld)和最大致死量或

者称为绝对致死量(缩写为ld。)来分别表示引起5%、· 225 ·

50%、95%的个体中毒死亡的毒物剂量。一般书刊上没

有特别说明的毒物致死量就是平均致死量。但是,毒物的量并不是影响中毒的惟一因素,是否导致中毒,还与

摄毒者的体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一种毒物在人群中能够

引起人体中毒死亡的剂量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动,群体中

中毒死亡的个体的百分率和毒物剂量之间呈“s”形曲线

关系。该曲线两端近ld1flf1、ld 段平坦而延伸过长,难

于用外插法计算,故习惯上都是取ld。作为绝对致死

量,ld 作为最小致死量。从上述3种毒物致死量的概

念可以看出,即使是小于ld 的毒物仍可使4%的个体

中毒死亡,同样尚有5% 的个体可以耐受大于ld。的毒

物而不死亡。所以对于有明确的中毒表现的尸体,当化

验出相应的毒物,而又排除了其他致死的因素时,则即

使所接受的毒物剂量小于致死量也可以做出该毒物中

毒致死的结论。

4.该女口服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和酒酿(含有酒

精)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直

至死亡,i临床表现及尸体检验所见也符合巴比妥类、氯

丙嗪、安定等安眠药物中毒的表现。经尸体检验及病理

检验可以排除损伤及疾病致死。虽然该女所服的每种

药物均未达到平均致死量,但是由于有的人即使服用小

于平均致死量乃至最小致死量的药(毒)物仍可导致死

亡,而且该女所服的几种药(食)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故可认为该

女是由于服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加上酒酿中的酒精的协同作用而发生中毒死亡。注:法庭开庭审理该案

时,采信了法医鉴定结论,判处李某死刑,现已执行。

肢体语言 浸润课堂 篇3

肢体语言是无声的语言,通过一个人的神情、肢体动作,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思想意识、情绪变化等。肢体语言往往比可以伪装的有声语言更真实可信。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仪表等。如何把握正确的肢体语言,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增进学生的感知与交流、思维和行动呢?

一、 仪表端庄,振奋精神

教师的仪表,主要是指衣着、发式、容貌、服饰等。日常生活实践证明,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有80%-90%的注意力集中于他的服饰,因此,一个人的服饰是否得体,可以给别人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穿着得体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衣着邋遢则易遭受冷落和疏远。要知道,教师一走进教室,首先引起学生注目的是仪表,教师若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则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礼仪美的熏陶,并转化为学生的气质,最终形成学生一生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此,教师的仪表端庄:首先是整洁,体现教师的职业美。男教师应注意修整边幅,发型宜自然大方,头发清洁,没有污垢、头屑;衣着要庄重,穿西装、夹克衫均可,夏天切忌穿背心、拖鞋上讲台。女教师不穿金戴银、浓妆艳抹,衣着色彩以素雅为佳,夏天不宜穿着超短裙进教室。让学生一看就能精神一振,为之吸引而心情愉悦。

其次是大方,体现教师的气质美。衣着要与身体配套,既不要宽松肥大,也不要太紧裹而窄小,更不可随意穿戴。特别是上课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应展示出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热情,让学生从你外在的精神风貌,感受你内在的修养。学生将在这样的感染中,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投入学习。

二、 表情丰富,增进沟通

表情是指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人的表情中最迅速而又最丰富的情绪表达。这里的表情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深入领会,身临其境,融化为自己心灵的感受,使自己真正地成为文本的主人公,把文本反映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教学中自觉地表现出来,伴随着文化知识的传授付诸课堂,以情激情,为学生搭起与文本共鸣的桥梁,把课堂变成艺术舞台,让学生的学习如享受艺术。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神奇的大拐弯”,作者的描写很有气势。为了让学生感受这自然景观的神奇、鬼斧神工的绝,面对白云飘、雪峰逼、怪石兀、江水奔、转直角、沸腾去,就得借助声情——语调较高,速度稍缓;运用比较夸大的惊讶的面部表情加以表现,展示这大拐弯的不可思议,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表现,运用脸色脸形的变化,架起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提高接受有用信息的灵敏度。一般来说,课堂中教师表现出的表情应是坦诚、自然、温和、平易、亲切、和蔼、慈祥、热情、开朗……常常微笑,而且还要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以丰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巧妙、自然地调节课堂情绪,让学生乐于吸纳新知与异见,心灵变得敞亮而充实。就微笑而言,它是对学生爱心的表达,也同样是一种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组织教学的有力手段。微笑动作虽然是外部的,但最适度的微笑却来自内心,来自愉悦心情的由衷流露。当教师迈进课堂的时候,应自然地微笑,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如沐春风,这样创造出的将是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当教师走上讲台,可以用温和慈祥的表情,环视全班同学,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爱而充满学习信心;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微笑着看着他,说:“慢慢说,老师相信你能行。”让他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而振作精神;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停下讲课,用平和的神情看着他,当他的眼睛与你相对时,他会感受到一种严而不威,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而投入学习;当教师面对同学讲课的时候,应用自己自然、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向同学,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专注,被老师的博学深深吸引而认真地倾听,努力学习……总之,教师的表情,应当如晴雨表,丰富多彩,让学生能从你的表情中投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协成“三维”目标的整合,感受到学习的美好!

三、 眼神深邃,点亮心灯

人们常说,深邃目光,洞察一切。是啊,目光是表情的核心。教师的目光要有神采,富于变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应随教学内容和其他言语手段(如语气、手势等)而自然运用目光,表达出对学生的关注、肯定、鼓励,或对违纪学生的警告与制止。教师目光忌不敢正视或不屑正视学生,视线总停留在天花板、讲台或黑板上;忌黯淡或心神不宁,做出令人尴尬的眼神和僵硬的微笑,这样就可能损害自己的形象,甚至影响教学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执教者的目光,不仅是他心灵的窗户,而且是他借以传达教学信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如其分地把握运用目光的视角、长短和软硬程度,都会使教师和教学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当要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光环视,覆盖的是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表明教师对全班同学学习的关心和较强的课堂局面控制力;当有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你的目光逼近并坚持指向那位同学,表明对他的批评或提示,众多学生伴随着你的目光看向那同学,课堂将出现片刻沉默,从而引起违反纪律的同学自觉改正错误;当面对学困生时,你用柔和的目光看着他,他会感受到老师的慈爱与关切,从而受到鼓舞,坚定信心而排除困难。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的眼神表达也丰富着教学信息,影响教学信息的传达效果。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一个苹果》一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感受战士们之间高尚的阶级友爱。这一内容感人至深,教师体现的目光不但要柔和深情,而且讲解时,还要把这目光传递给同学,让同学从老师的眼神中感受到战友之间的深情,否则,教学效果就差。要知道,教师的眼神与演员的眼神最大不同的是:演员只需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便可,而教师在表达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情。有时,这两者的表达内容恰好是相反的,故更需要有能把握自己眼神的技术。

四、 势态得体,传递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始终伴随着他的有声语言,发送着各种信息。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形象,与有声语言协调统一,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拓宽信息传输渠道,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信息,使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升华,使教学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得到增强。

势态,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站立与走动。上课时,正常情况下,教师应站在讲台前,讲课时,自然地站立,两脚基本平行,相距与肩等宽,手捧着书,眼神在书与同学间来回移动;当学生读书时,教师手捧着书,除了看课文之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倾听同学们的朗读,以获得指导的信息,这时候,教师可以稍加走动,但也只能在讲台上;当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走下讲台,变换地与小组同学弯腰躬身或坐在一起,倾听、交流、参与学习,构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是手势。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对事物的描绘,就可采用象形手势,当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伸出右手,与肩平行,手指侧立,显出自然的柔和,指向要求回答的同学,然后眼睛看着他而提出要求;当学生回答精彩的时候,教师可以自然地与他握手表示祝贺,或用自然的掌声加上评语赞扬;当学生回答受挫时,教师可以走到他身边,拍着他的肩,像老朋友似的给予安慰并鼓励。总之教师的势态得体,要做到:简练鲜明、自然适度、和谐协调,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势态语中明白含义,获悉信息,更好地投入学习。

(福建省永春教师进修学校 362600)

浅谈肢体艺术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4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 与人相处时遇到阻碍, 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现代大学生主要表现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 不知如何与人沟通, 不懂交往的方式。时间久之, 学生会有自闭倾向, 便开始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刚进入大学,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没有选择判断的能力, 时间之久, 便会演变成为交际而交际, 没有原则的随波逐流。第二, 刚进的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宜, 一时不能得到调节, 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可能是现实大学与理想大学不统一, 由此产生心理落差;还有就是对新环境、新关系、新模式的不适应, 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 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是佼佼者, 而来到大学则成为普通的一员, 较之以往的优越感全然不同, 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第三,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选专业, 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矛盾中。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也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 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我们运用心理学, 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行为特征, 试图探寻学生的内在心理, 更加深入的理解其行为, 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心理, 使之更加深入的针对同学内心的施以思想教育的过程。身体会改变心理, 心理会改变行为, 而行为会改变结果。通过发现学生肢体传达的语言, 来判定学生的心理;以及通过开发肢体的行为, 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而善于情绪的宣泄、情感的抒发, 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塑造。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所衍生出来的现象, 是物质对外界刺激反映的高级形式, 是物质高度组织化后的表现。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 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 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 强度有大有小。行为派认为, 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 是不可接近的,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

我们说到肢体行为或肢体语言时, 它就是一种语言, 所以我们会想到沟通, 当我们想到沟通, 我们就想到互动。所以你现在的身体语言正在告诉我什么?我的身体又是在向你传达什么?有很多理由让我们相信这些是有效的, 社会学家花了很多时间, 求证肢体语言的效果, 或其他人的身体语言在判断方面的效应, 而我们环视身体语言中的讯息做决定和推论。举例而言, 我们对人物脸部的喜好判断, 大概可用来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做更多的预测。甚至就网络上, 在线聊天时使用的表情符号, 可以帮助你从交谈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当我们提起肢体语言, 我们就想到我们如何论断别人, 别人如何论断我们以及后果会是什么。我们往往忘记这点, 受到肢体动作所影响的那群观众, 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往往受自己的肢体动作、想法、感觉和心理所影响。当我们在课堂上观察这些现象时, 同学真的很会就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你会看到有些人像是统治者, 走进教室, 课程开始之前就一屁股坐在正中间, 好像他们真的很想占据整个教室似的。当他们坐下的时候, 身体会展开。有些人则不然, 他们走进来你就会发现, 从他们的脸和身体你会发现, 他们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把自己变得很萎靡, 然后举手发言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保护自己的姿势。我观察到很多事情, 其中一件不令人惊讶, 就是跟性别差异有关,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女生一般比男生感到无力, 这并不太令人意外。然而, 这似乎也跟学生参与的程度高低有关。但问题是, 我们非语言的部分, 是否真的掌控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里确实有些证据可以表明。举例来说, 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我们会笑, 但同样地, 当我们含着一支笔练习笑容的时候, 我们也会感到开心。所以当我们感到充满力量的时候, 你更加可能会这样做, 但你也可能假装自己很有力量, 然后真的感到力量强大。

除了我们管理并为学生做好服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行为特征, 来理解他的所思所想。通过发现肢体传达的语言, 来判定学生的心理;以及通过开发肢体, 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 并且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而更加自信、自强和自立, 能够更加深入的针对同学内心的施以思想教育的过程。身体会改变心理, 心理会改变行为, 而行为会改变结果。

参考文献

[1]﹝美﹞戈尔茨坦 (Goldstein, E.B.) , 著.张明, 等, 译.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 (第三版)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2.

面试肢体语言 篇5

手势

手是仅次于头和脸的重要的身体语言的.体现者。你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它来帮助你控制和消除紧张状态。例如,面试中你可以适当地做记录。你也可以通过手势来避免你的口头禅。

控制好你的手和胳膊是至关重要的。所做的动作不要太夸张,那样会显得很烦躁。注意好下面的信号:

1、双手分开、手心朝上,说明诚实和坦率。

2、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说明蔑视、自卫、抗拒、敢作敢为或思想封闭。

3、挠后脑勺、挠颈部,说明失意或不耐烦。

4、揉眼睛、挠耳朵、摸鼻子,说明疑惑。

5、手拧在一起,说明焦虑。

6、不停地搓手,说明你的期望。

7、两个手指形成尖顶,说明充满信心。

表情

1、歪着头倾听,显出对对方所谈内容很感兴趣。

2、挠脑袋,表示慌乱和怀疑。

3、咬嘴唇、表明忧虑。

4、下巴微微扬起,说明自信;动作过于夸张,说明傲慢。

5、微微低头,表示自卫和不安。

6、微微眯着眼睛,表示意见分歧、厌恶、气愤或持否定态度。眼睛眯得很紧,表示困惑。

7、避免目光接触,表示不真诚、恐惧或逃避,至少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

8、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对方,至少说明你很傲气;最糟糕的是你面无表情地凝视对方,因为那说明你难以捉摸。

9、挑眉头,说明惊讶或怀疑。

肢体语言大揭秘 篇6

相信你肯定明白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可以向亲爱的他“说”些什么。而他也正是如此。可是你知道吗?温柔地捧起他的脸,在他睫毛上浅浅印上一吻,远比小心翼翼地说“我爱你”更具震撼力。爱情专家告诉我们:在两性关系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要大于实际的语言交流。换句话说,肢体语言可是威力无穷的杀伤性武器哦!

唯一的问题是:女人之所以是女人而男人之所以是男人,源于传递这些无声信息的不同方式。这意味着他有可能抓破头皮地思考你发出的信号而你有时却误解他的表情,因此造成严重的分歧。这些分歧就算在最亲密的情侣间也屡见不鲜,若不将自己调整到对方肢体语言的频率,你们有可能就玩一完一了。

如何确保你与他不被这些隐藏的“小巫婆”牵绊的同时,建立一种清晰的沟通方式呢?我们采访了爱情专家,并将那些在情侣间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小巫婆”揪出来。告诉你最简单的“解咒密语”。

准备好了吗?跟着,《都市丽人》,Let's go!

3条女人解读男人时最大的错误信息

“当我们聊天时。他转过身去,不歪头思考也不点头同意!所以我猜想他或许在排斥我。”

女性是天生的语言家。这不仅表现在我们容易对他人敞开心胸,我们的身体也会本能地体现出鼓励交流的形态。

女性在谈话中,她会完全地转向对方,表现出对方占据了她全部的注意力。她也会不自觉地点头、微笑、凝视对方的嘴唇鼓励对方对话。

这些“告诉我一切”的肢体语言,和男性的自然形态有很大不同。男性其实更倾向于处理信息而非情绪。他们更习惯于在沉默中处理对话的内容,而非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他们在倾听。

事实上,男性并不像女性那样对沉默难以忍受。他们并不在意时刻在言语或肢体上表现出“我在倾听”的信号。

调整你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摈弃你小脑袋瓜里所有“让他‘的视线锁定在我身上”的想法,若他在你说话时经常发出“嗯”、“啊”、“哦”的回应,这就说明他的确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每字每句上。

如果你需要他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发表一些评论,在期待他的回答之前多给他一些思考的时间。如果他在你说完的几分钟内没有清楚你表达的内容,就再重申一下你的观点。

“他的样子好像情绪很低落,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不言不语,一定是希望我去哄他说出来。”

迫切想从对方身上挖掘出他陷入沉思的原因。表明你非常在乎他。所以你会一连串地问他20多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也恰恰掉入了一个解读误区:女性不安时通常会用肢体语言表达,从交叉的双臂到凝视远方的眼神来引起别人的关心。或者给她们一个机会发泄。最重要的是。女性的肢体语言表达的是“欢迎打扰”,男人则不同。当他陷入沉默时,他其实在发出“我想私下处理一些问题”的信号,他不希望你询问探查。所以这种时候千万别做“热血青年”,当心热脸贴冷屁股自找没趣哦!

如果他在沉思,不要迫使他打开心门。仿佛这扇小门儿不开,你就会有小忧郁、小哀伤、小眼泪……打住!对于男性,这可能会让最小的事件发展成大矛盾哦!

这时候你只需要做的是:亲吻他的额头或者紧握一下他的手。让他知道一切都没有问题,然后告诉他你要去做晚餐或者去卧房看书。如此他便知道你没有不理他,而是尊重他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相信他说的‘我爱你’,因为他说的时候盯着鞋子(或盯着窗外或他的iPod)而不是看着我的眼睛。”

对男性来说,说“爱”这个字时进行深度眼神交流,让他感觉像在演爱情片,特矫情!所以不要期望他会做长时间的对视哦!男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露出柔弱的一面,因此当他们说那3个字时(通常是出于你的需要),他们的肢体语言则表现出“奋斗或逃避”的形态而非温柔。“当马迪第一次告诉我他爱我时,那表情分明和他初中时承认用篮球打破邻居玻璃窗时一样。”24岁的宁宁说,“他不断回头张望,好像警察就在赶来的路上。”

如果一个女人如此表现,我们可能会认为她不诚实。但在男人,事实却相反:男性投入的感情越多,他就会表现得越局促不安。

记得千万别以看好戏的神情对待他,这只会更让他害羞(要知道在这方面,他们的道行比我们浅得可不是一点点)。

你要做的是:亲昵地靠近他的身体。温柔地用双手捧着他的脸,进行简单的眼神交流。并且大方地说“我爱你”。这样的亲密感会让他有安全感,而你的眼神则告诉他你很在乎他,他不用担心自己是一个人。这能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在下次对你说这3个字。

3条女人传递而男人不解的信息

“当我抬起眉梢抿起嘴唇,以嘲讽的方式表现出‘我很好’的时候,那意味着我一生一气一了。"

这是任何一个女人都能理解的表情。但是你的男人呢?这不是他的头脑能够理解的。

他并非如你所想那样故意表现麻木或者不愿浇熄你的怒火,只是他习惯字面化理解而且不像你那样擅长于破解潜台词。男性通常会只看表面,所以当你说“我很好”的时候,他只会把注意力放在你说出的话而非那些随之而来看不见的怒火。所以,他会就此作罢。不再探究。

坦率说出真实感受。如果你不能像他在晚宴中当着别人的面不假思索地抱怨你在服装上所花的钱(并且完全无视你责备的眼神)一般突兀,你可以在两个人独处时提醒他。他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并努力进行弥补。男性更习惯于采取行动或解决问题,给你的男人一些语言上的警告,会引导他做那些擅长的事情。“当我需要些温柔体贴时,我会舒适地靠近并抚摸他的腿。然而,他却认为我在发出性暗示。”

这要归罪于生物学:男性能把一切事物都联想为性暗示,甚至你笑的方式和你温柔的眼神。所以有些暧昧昧的肢体接触(甚至不经意间的),在他脑子里就被理所当然地解读为“你想ML”。如果你靠近他的性区域的话。那他就会想都不想兴奋地把你按倒在床。

“昨天和男朋友看恐怖片,接着他突然就开始吻我。并动手动脚,”26岁的小莱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认为我想和他有一个疯狂之夜(而且还是迫不及待急风骤雨的)——事实上当时我穿着像抹布一样皱的汗衫,嘴里还不停地嚼着鱼片。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当看到一场悬崖戏时,我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腿!所以他才会色心大起,发动攻势,真是被攻陷得莫名其妙。” 如果你只是想要拥抱而不要其他,切记:不要触碰到他的下半身,尤其是你的双手!你最好斜靠着他,紧握他的手或者用手臂抱着他的肩膀。

若你不小心让他误解了,最好说些暗示性的话表达你想要身体接触而非做爱,比如:“我好累……我们在休息前来些拥抱吧!”这样或许能够平息他内心的狂野,让他知道你现在只是想要和他亲密接触而非疯狂的性爱。“当我因缓解压力而走神或面无表情的时候,他却认为我在生气或很悲伤。”

事实上女性笑得远远比男性多——即使是无意的,因为女人天生懂得用笑容去俘获别人的好感,所以总是呈现出一种神采奕奕的饱满状态。这样的你突然面无表情而又恰巧让他遇见,他就会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焦虑时就是这么表现的)。如果他不能弄明白是什么困扰着你并且你避而不谈的话,他会认为是他做错什么了。

爱情专家建议:尝试事先解除他的困扰,在他开始探索(“出了什么问题?”)之前。告诉他你只是在缓解压力,与你们两人的关系无关。通过这种方式,你消除了他脑海中的疑虑,可以舒畅地沟通了。

肢体艺术 篇7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 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 需要舞蹈者将艺术内涵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 通过专业舞蹈家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将情感以肢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展现。所以在舞蹈艺术之中, 肢体与艺术的表现决定了舞蹈的表演效果。一般来说,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思维能力是艺术的直观体现, 而肢体中所蕴含的肢体律动、动作形态和动作韵味保证了舞蹈作品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总体来说, 舞蹈表演的特殊性就是由不同舞蹈表演者对于肢体和艺术表现管理的不同所体现出来的, 不仅对于提升自我舞蹈能力有着一定的效果, 也是塑造不同舞蹈人格和形象的决定性因素。

二、舞蹈教学中艺术与肢体的表现管理训练培养分析

舞蹈教学作为以风格性和表现性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舞蹈表演的两大基本要素, 艺术与肢体的表现管理在训练培养中缺一不可。作为舞蹈情感、意蕴的承载主体, 舞蹈表演者只有将两者进行协调, 使艺术内涵与肢体动作互相配合, 才能够真正将舞蹈这一原始艺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 欣赏和分析优秀舞蹈作品。舞蹈艺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教学课程, 需要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探索和了解肢体与艺术的重要内涵。但是在实践学习开始之前, 对于优秀舞蹈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帮助其快速感受肢体动作与艺术情感的融合方式,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于不同风格的舞蹈视频进行整理, 在课程上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和内容分析, 使学生感受到动静之间的肢体变化与情感变化。

对于学生来说, 在真实的舞蹈艺术观赏和分析之中, 能够感受到艺术情感变化为肢体动作所带来的改变, 从内心感受到舞蹈的淳朴性与本真性。这样对于舞蹈表现情感的训练是学生舞蹈学习的第一课。

(二) 注重舞蹈面部表演培养。在舞蹈肢体动作之中, 面部动作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在不同的舞蹈环境和内心情绪之下, 舞蹈的面部动作都能够通过脸部肌肉、纹理展现出来, 是传递舞蹈表演感情和艺术内涵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舞蹈教学中艺术与肢体的表现管理训练中, 对于舞蹈着面部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设定不同的舞蹈表演场景, 引导学生通过面部器官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展现出艺术思维的情感变化, 对于舞蹈者来说, 这样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保证了舞蹈艺术能够配合面部表情和神态, 真挚的诉说情感与艺术内涵。

在每一个舞蹈作品中, 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都是直接影响舞蹈者面部表情的元素。所以在舞蹈教学和培训过程中, 对于肢体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需要直接带入舞蹈主题, 将面部表情变化融入到肢体动作之中, 配合情感环境, 诉说舞蹈形象所感受到的情感内涵。在进行舞蹈者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训练的针对性, 将不同表演风格的学生进行分组划分, 保证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表达和教学方式不同, 使不同特色的舞蹈表演者能够根据风格特点来展现出面部表情, 根据主题内容来调整面部肌肉变化, 以此来深度挖掘舞蹈风格的主题内涵。

(三) 深入自然环境进行教学体验。舞蹈是一门淳朴而又自然地表现艺术, 在进行肢体和艺术表现的过程中, 需要舞者拥有自然的艺术情感与真实的内心体验。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想要保证舞蹈者能够将肢体与艺术毫无缝隙的衔接起来, 就需要舞蹈表演者深入自然环境进行体验。在深入自然环境进行教学体验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在大自然所赋予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到舞蹈表演的深度内涵, 真正意识在自我在进行舞台表演中如何将肢体与艺术结合在一起, 了解到真实情感变化的方式。

三、总结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 肢体和艺术作为两大教学训练内容, 需要真实的环境、直观的感受和思维变化的影响来进行引导, 保证舞蹈者能够感受到不同主题情感的特色, 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将艺术内涵融入到肢体动作之中, 以面部动作和表情作为肢体表现的核心, 真正将舞蹈艺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舞蹈艺术的内涵、舞蹈心理学的外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 (02) .

[2]董贞琼.试论舞蹈动作的艺术特性——兼及如何提高学员把握动作的能力[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3]卢诗军.肢体语言在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 2011 (05) .

肢体艺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3.7±3.4)岁;病程2~11 d,平均病程(6.6±1.3)d。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锻炼时机、原则、肢体锻炼及日常生活锻炼。主要内容有:(1)确定锻炼时机。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合理评定,发病第1天则可进行简单肢体功能锻炼。对病情较轻、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可在发病前2 d告知其肢体最佳摆放位置,尽量避免肢体自主活动[5]。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性的肢体功能锻炼。(2)肢体功能锻炼原则。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对患者肢体肌肉功能进行锻炼,锻炼时间及量应循序渐进,以保证患者逐步适应,切忌操之过急,导致患者出现不耐受情况。由简单到复杂,从大关节至小关节进行活动。锻炼过程中力度需适中,使患者逐步适应运动模式。(3)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在患者发病后2 d,医护人员需对其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对其肘、踝、肩等关节进行反复屈伸,2次/d,30 min/次。注意患者肢体功能位的放置,避免肢体受压。在按摩及运动过程中动作需轻柔,以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发病2 d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强肢体运动的量及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化和部分关节的自主活动。采用抓乒乓球及握拳的方式对患者上肢肌力进行训练,以促进其上肢功能的恢复。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做好锻炼前准备工作,如将床头抬高35°,患者适应后逐渐抬高,在可坚持30 min的情况下进行坐位锻炼。坐起后,医护人员可将患者的肩部扶住,以免其坠床受伤。(4)日常生活锻炼。协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肢体功能,鼓励其生活自理。告知其日常锻炼可在坐后进行,尽量依靠自己穿衣、进食、洗漱;尽量使用患侧肢体,不断巩固和加强患肢功能。

1.3 疗效判定标准

0级为完全瘫痪;Ⅰ级为肌肉可轻微收缩;Ⅱ级表示可在床面活动,但无法抬起肢体;Ⅲ为肢体可抬起,但无抵挡阻力;Ⅳ级为肢体可在抵抗阻力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但与正常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异;Ⅴ级为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存活患者中,70%以上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重度残疾约为40%[3,4],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大脑功能充足和代偿,刺激患侧神经元,从而提高神经元的兴奋度,得到正确的运动输出,使机体逐步恢复正常[5]。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了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较多(P<0.05),提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1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0Ⅲ级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ⅣⅤ级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秋林,陈金花.1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循证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51-53.

[2]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河北医药,2014,19(10):1564-1566.

[3]陈桂君,刘忆菁.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护理研究,2014,16(15):1846-1847.

[4]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6(21):134-135.

肢体艺术 篇9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曾经说过:“情感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肢体动作”。他的话阐述了一个道理,即:肢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肢体语言,能够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肢体语言的运用,为了体现“师道威严”,一味地板着脸,目光严厉地实施教学活动,此种不苟言笑、僵化呆板的教学手法拉远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极为压抑。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融入肢体语言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通过兴趣引导、构建情境、创设疑问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火花!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肢体语言,兴趣引导”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二、善用肢体语言构建趣味交互课堂,感受“肢体+趣味”魅力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兴趣是获取成功的重要秘诀”。他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肢体语言与教学兴趣点融合在一起,构建动态交互式课堂,设计合理的课堂流程,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营造趣味性十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肢体+趣味”的魅力。例如,笔者在教授《荷花》一文中,针对文中“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间长出来”一句便采用了上述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一】

教师:这句话中的“长”字还能用什么字代替?大家各抒己见!但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在回答问题时,要用一个肢体动作将替换的字表达出来!(用肢体动作表达语言含义,这一新奇的教学策略立刻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稍作思考后,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答案)学生1:老师,我认为可以改成“钻”!因此荷花是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接着,他做了个“老鼠钻洞”的样子!学生2:老师,我认为用“伸”字更恰当啊!因此荷花不可能一下子就从泥土里钻出来的,一定是一点一点地长出来,用“伸”字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荷花缓慢生长的“慵懒感”!接着,他作了一个睡眼惺忪,伸懒腰的动作!教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简直把荷花当作人了!

在学生每一次回答问题之后,我都一一做出点评,并用肢体语言“回敬”他们,例如,肯定他们的回答,我便“竖起大拇指”;赞赏他们的回答,我便“拍动双掌”,一时间,课堂氛围沸腾起来!

【教学效应分析】

上述案例中,通过肢体语言的渗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课堂的动态感、交互性得到了升华。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认为恰当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大大激发了课堂的气氛,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肢体语言教学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活用肢体语言构建多元化课堂,感受“肢体+动态”魅力

肢体语言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恰如其分地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的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活用肢体语言,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场景,使学生感受到肢体语言的动态、多元魅力。

【教学案例二】

例如,在教授《司马光》一文时,当讲解到“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几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这一段时,为了让班上同学体会到司马光的智慧与果敢,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亲身示范—组织学生演绎”的教学流程,构建了多元化课堂。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司马光砸缸的动画片;其次,我搬来“道具”—塑料钢和石头,依照文中所述,亲身示范砸缸的动作;最后,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分配了小朋友、路人、司马光等角色,要求他们亲自来演示“玩耍—遇险—砸缸—救人”的过程,班上的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肢体演绎过程中,整个课堂的氛围达到了高潮。

而在教授《掌声》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全班感受掌声给主人公带来的鼓舞和动力,当讲到文中相应内容时,我便带领班上同学一起鼓掌,用动态的课堂氛围去演绎文中所表达出的真情实感,整个班级的气氛也达到了顶点。

【教学效应分析】

肢体语言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将其与多媒体教学、演绎示范教学等组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为目标,构建起多元化、动态感十足的语文教学课堂。此种教学策略符合“兴趣激发—汲取知识”的人才培养思路,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双融合!

四、结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肢体语言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应用策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应。肢体语言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交互性、动态性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敢于利用肢体语言构建多元化的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摘要:语文,是我国小学阶段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了“肢体语言妙生花”这一教学思路,主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升课堂的层次感、趣味感和动态感。文中详细阐述了肢体语言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肢体语言,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宋旖霞.谈肢体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3).

肢体艺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07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3例, 其中男31例, 女22例;年龄为43~79岁, 平均 (58.9±6.3) 岁;左、右侧肢体瘫痪分别为28、25例。导向组54例, 其中男31例, 女23例;年龄为45~78岁, 平均 (58.8±6.3) 岁;左、右侧肢体瘫痪分别为29、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基础护理。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指导患者独立翻身训练, 在功能位范围内进行被动逐渐向主动关节活动训练, 独立坐起和平衡辅助训练[2]。导向组增加肢体任务导向训练, (1) 康复评估:由康复训练师对患者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2) 任务导向:根据训练方案制定导向任务, 模拟日常生活, 包括独立进食、刷牙或穿衣等, 指导患者掌握训练目的和训练标准, 训练强度以无疲惫或无明显不适为度; (3) 再评估:每周评估1次, 根据再评估结果调整导向训练方案。所有患者连续训练3个月后评价康复训练效果。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FMA) 和Barthel量表 (ADL) 评定患者康复前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2软件分析康复前后数据, FMA评分、ADL评分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前FMA和ADL评分差异均不显著 (P>0.05) ;康复3个月末, 两组FMA评分和ADL评分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显著 (P<0.05, 表1) 。

注:与本组康复前比较, *P<0.05;与常规组康复3个月末比较, #P<0.05。

3 讨论

常规体位训练、肢体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及坐位平衡训练等康复措施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 达到功能恢复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目的[4]。但是, 其康复周期较长、效果较慢, 使患者和家属急于见证康复效果的心情受挫。本文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 增加早期肢体导向训练模式, 通过不断评估训练结果, 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使患者从最初的被动活动到主动训练, 不仅增加了康复训练活动项目, 增强了趣味性, 还让患者主动参与, 进而调节大脑皮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可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轴突突触[5], 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和重塑脑功能。本研究显示, 两组康复方案均可提高康复3月末FMA评分和ADL评分, 但导向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表明导向组在改善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常规组。

综上, 早期肢体任务导向训练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在促进脑组织重塑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议康复医师对康复措施继续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肢体任务导向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7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分组, 常规组给予基础康复训练, 导向组增加肢体任务导向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 采用运动功能量表 (FMA) 评定肢体功能, 采用Barthel量表 (ADL) 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康复方案均可提高3月末康复FMA评分和ADL评分, 但导向组提高FMA评分和ADL评分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结论 早期肢体任务导向训练能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促进脑组织重塑, 提高生存质量, 建议康复医师对康复措施继续探讨。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肢体功能,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3 (9) :143-144.

[2]成燕娇.早期康复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7 (2) :623-633.

[3]孟庆玲, 付长中, 刘昊, 等.早期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3) :144-145.

[4]简庆荣, 王秀玲, 林玲.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9) :64-65.

动物肢体再生术 篇11

海绵、海星、章鱼等一些动物具有肢体再生能力,就是其中的生动实例。虽然再生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死里求生,有的是繁殖的需要,但都遵循了适者生存之法则。

新生命孕育粉身碎骨之中

一种身体柔软如绵,又多生活在海里,故由此而得名的海绵,在这方面应该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一位。

海绵,如果有人把它切成若干个小碎块,再将小碎块抛入大海,结果会怎样呢?

若按照动物生存的一般规律来判断,可能有不少人会认为,如此被粉身碎骨,肯定是必死无疑。

然而,这是非正确的判断。对于已在海洋里生活了长达两亿:年之久,可谓之为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的海绵来说,粉身碎骨正是’它孕育新生命的开始。

曾有人做过实验,把一个海绵切成若干个碎块,再投入大海,结果,每一小碎块都逐渐生长成了一个新海绵。换言之,切成多少个小碎块,就一个不少地产生多少个新生命。

更神奇、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即使将海绵捣成烂泥,过了筛子,再混合起来,若条件合适,仅仅几天时间,就可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海绵的种类多达万种以上,其形状多样,且色彩艳丽。海绵的栖息地非常广阔,从热带海洋到极地北冰洋的辽阔海域,甚至在河流湖泊中也可见到它们的身影。海绵之所以能够生存范围如此广阔、生存年代如此古老,很可能与它们的这种肢体再生的超强能力相关。

栖息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的海星,也具有肢体再生的超强能力。对此,从事海上养殖业的人们有所领教。

这要先从海星的生活习性说起。海星的长相乍看起来,好像不是动物,平时它在海底沙地或礁石上一动不动,即便是动,其动作也很缓慢。然而,它却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它捕食的对象主要是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一些行动较为迟缓的海洋动物。

这对于养殖业往往能造成严重损害。为了减少损失,从事养殖业的人们想到捕捉海星,要从减少海星数量开始,从而减少海星对养殖业的损害。但是,由于不了解海星的再生之术,起初人们对于捉拿起来的海星,一般是将它们弄成碎段,然后投入大海。他们以为如此消灭了“敌人”,“敌害”自然而然就减轻了。但是,令他们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处置海星,非但海星的数量未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海星具有特殊的再生能力。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均能够自然再生,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

从事养殖业的人们这才明白,过去他们对捉拿到的海星进行解体处置的做法,正好促进了海星新生命的诞生,而且是解体的块越多,生成的新海星就越多。

死里求生贯使“丢卒保车”之招

在无奇不有的海洋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章鱼,并非鱼类。它与众不同的是,生有8条像带子般的触腕,弯弯曲曲地漂浮在水中,故又被称为“八爪鱼”。

章鱼的8条触腕极为神奇,首先,它非常灵敏,可以像人的手一样,伸出去探察外界的动向。当章鱼休息时,也要有一二条触腕值班,不停地向着四周移动,一旦碰上有什么东西,哪怕只是轻轻地触动到,也会立刻跳起来,同时喷射浓黑的墨汁以掩藏自己,并趁机准备进攻或撤退。

再有它非常有力,它的每条触腕上约有300多个吸盘,每个吸盘的拉力为100克,如果谁被它缠住,恐怕都难以脱身。

然而最为神奇的应该是它那特殊的再生能力,正是由于具备这种能力,当其生命遇到危险时,它可以自行断腕,采取“丢卒保车”之招,以脱离险境,死里求生。

章鱼自断触腕,通常是在其触腕被对方牢牢抓住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始先是肌肉痉挛地回缩,然后像刀割一样从整个触腕的4/5处断落下来。

当时乍看起来,那是少了胳膊断了腿,其实,不必担心。因为它在断掉某一触腕的同时,往后退了一步,让断下来的触腕的蠕动来迷惑对方,自己却趁机迅速地溜走了。

每当触腕断后,伤口处的血管就会极力收缩,所以伤口是不会流血的。6个小时之后,伤口处的血管就开始流通,第二天伤口即可全部愈合,接着开始长出一新触腕,4个月后,新触腕就长得与原来长度差不多了。

壁虎也有它独特的再生本领。当其处于险境时,它可以将尾巴断落,丢弃在进攻者面前,由于里面还有神经,一段时间“自切”下来的尾巴还能跳动,以此迷惑进攻者它却借机钻进洞子里,达到了绝处逢生的目的。然而,夏天未过,靠着独特的再生本领,一条新尾巴就从断处长了出来。

兔子也有类似的本领。当它被狐狸咬住肋部时,为了逃生,它会弃皮而去。兔子的皮很薄,薄的像一张纸,皮被扯掉后,伤处一点血也没有,不过伤处很快就会长出新皮毛。

上一篇:秋冬季桑园管理技术下一篇:甘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