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2024-06-02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通用8篇)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1

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摘要: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场所。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学校是一种学习系统,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设计发展“愿景”、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学校;教研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

一、教师是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体

(一)教师的“自主性”与“个体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中小学日常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教师个体的研究态度与能力是其创造力的集中显现,也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中并不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学校中教师的学习关注的不应仅是知识学习,还有倾听、阅读、反思和询问他人等行为学习。通常教师的学习被狭隘地理解为举办在职研讨班或周末的培训,而类似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接受与形成的,其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知识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是通过主体间的理解和主体的创造活动去实现社会的进步。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教师的工作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充满着研究与创造。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的研究。这种研究是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表明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发展计划的一般程序,[1](226)

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受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它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

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可以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一方面对先进的教育理论(或叫“学术理论”)“如饥似渴”;另一方面又抱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导“乏力”,于是发出了“听起来明明白白,做起来糊里糊涂!”的感慨。这种情况是由于储存于教师头脑中,为个人所享用的关于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教与学、学生、学科、自己的角色与责任的“教师个人理论”(亦称“教师个人关于教育的实践理论”)“阻挡”了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转化。而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真正直接对教育实践起作用的正是“个人理论”,它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尽管它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亦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个人理论”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实践、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中通过思考、感悟或直觉逐步形成的,具有笼统、模糊、尚未充分细化、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的(有的甚至是缺乏逻辑和严密性的)特征。作为教师个体往往很少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更难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

[2]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学术理论”—“个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顺畅运转,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师“个人理论”,其有效的途径则是教师个体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加强“反思”,与“同行合作”开展行动研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发展性”

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对教育理论有一个高度的认识,从而促使其对常规进行批判性的接受。

[1](223)

教师发展与实践教师的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超越实践中拥有的。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这个现实土壤中成长的,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在教学情景中,由于有个人化的教育观念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其独特性。教师专业发展带有的这种“个性”特点,就要求充分尊重、重视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现实的专业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教研组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一)教研组的改进

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一个社会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与同事进行共同合作;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要想办法克服课堂上与学校中存在的“隔离”状态。

[1](224)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借助于跨学科的、共同关心问题的协作、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研组都是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这与现实所要求的教研活动发生了矛盾,造成不少实践困难。如具体的教学实践很难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目的性不明确,主体性难以发挥;教师的优秀经验难以总结,科研能力难以提高;难以实现跨学科的交流。随着教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教研组需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发挥传统教研活动的优势,改进传统教研组的局限性,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从教研组对教师的培养来看,传统的方法大多是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这种传统指导形式,指导者既可以是老教师个体,也可以是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协作指导小组等教师群体。其指导方式还有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或是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些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曾经起过良好的作用,取得一定的效果,其中有些方法,迄今都仍有现实价值。不过,在关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教师既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学校(教研组),其主要方式是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改进实践,合作参与,公开讨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

(二)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教研组可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所谓的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究”或汲取同伴的经验解决问题;其目的不在于让教师去验证某个教学理论或假设,而是让教师去改进与解决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它强调的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改进实践,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

[3]

校本教学研究是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校本教学研究设计是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的教学问题后,在随后的相关联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即备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教师在提出或解决问题时,个人经验是有限的,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同伴经验或智慧以解决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问题时,这种教研组的备课或教学设计活动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所倡导的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在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叙述”。无论是“笔述(写作)”或“口述(说课)”,都要叙述出来,以便于公开讨论。教研组则是教师“叙事”并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合理性辩护的主要场所之一。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学习型(或称为研究型)的教研组是非常必要的,应在保留原有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由教研组长负责建立教研组的课题,合并有相近研究方向的个人小课题,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等建立学习、研究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与热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同时,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要做到经常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各种学习讨论与课题研究;随时进行信息交换;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以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注意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教育效益,用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了研究的参与,教学的品质、水平与境界会不断提升。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是保证学校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与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一)构建学习型学校

建设学习型学校需要在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上给学校提供足够的发展与变动空间,从过去过于精密的控制走向不确定性,而从不确定性走向创造性则需要学校具有一个知识生产与分享的系统。即学校的发展不再局限在对现有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上,学校应学会追求个性化与动态化发展,学校发展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输入与输出,而是一种综合的、自我组织的系统。对学校中的个体学习而言都是持续不断的个体学习;对学校中的每个学习小组而言都被视为集体的、合作的社会的学习;对学校而言其本身被看作是一种学习系统,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设计发展“愿景”、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学习,并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内部发展方面,学习型学校要能够合理制定、实施、调整学校发展规划,并能设计有关教学组织的方案。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与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从根本上看,校本培训计划乃是学校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资源与方式,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应在满足共同需求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个性特点的张扬,促进不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每位教师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活动的始终,应当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闪烁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显现出独特的风貌。同时,学校领导不但要善于选择与使用教师,而且要善于和教师对话、沟通。在与校外合作方面,学校要善于和校外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注意与所在社区形成学习网络。

(二)形成以校为本的“校本评价”

教师发展与教师评价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这种发展的阶段与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以校为本”的评价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分等与激励,这两方面都应以促进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为宗旨。建立标准是实施教师发展评价的基础,而建立有权威的实施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教师应成为校本评价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即教师能为自己的行为作“合理的辩护”,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依靠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但同时具有“情境性的”“个体化的”,只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与完善,而不能以形式化或通过别人的“讲授”而直接获得,因而学校应转变对教师“成果”的理解。

[4]

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学习者;教师间相互学习,形成双赢的教学共同体;学校领导者这种理解一方面应是对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给予认可,另一方面要对以校为本所产生的“教研成果”进行多元化理解:校本教学研究不应只是关注研究的成果,而是要重视整个研究的过程。因此,评价的形式也应由终结性的量化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和教师形象的传统理解,将反思与研究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让教师“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诸如问题的提出,如何想办法去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审视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有没有又采取了新策略?或又碰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在教师正是通过“口头”或“笔头”叙述的过程,由“经验性教学”转化为“反思性教学”。教师所叙述的内容构成了研究报告即成为类似于“记叙文”的、或“散文式”的、或“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研究、反思,由此叙述让教师进入“研究性教学”的状态。教师逐渐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经常“打量”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从小问题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改进实践。强调教师的成果,必须“真实”地反映学校实际问题,问题的思考与改进,对问题的“追究”。可以说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教师有成就感,促进教师乐于不断地改造生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工作。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参与研究,使教师在追求“新生活”中去自主发展,去积极探索,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变革。参考文献:

[1]〔美〕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郝芳.教师个人理论:沟通与阻塞[J].中国教师,2003,(5):20—21.[3]徐斌艳.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行动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10):25—28.[4]〔美〕Donald R Cruickshank.教学行为指导.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2

一、更新观念, 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毋庸置疑,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学校管理, 尤其是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结构及教学技能等都亟待变化, 学校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革新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出发, 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管理, 试图从管理的角度来寻找学校管理与教师成长的切入点, 搭建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 以典型来示范

在黄桥实小, 每学期都要定期刊出《师德风采录》, 出好师德风采板报, 以此来发现、宣传身边的典型, 激励教师当好学校主人翁, 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干劲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五年来, 我们共刊出了10期《师德风采录》, 47期师德风采板报。在此基础上, 积极向上级刊物荐稿, 其中有80多篇稿件被录用。此外, 我们还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了“青春献实小, 本领显教坛, 能力显课堂”、“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小论文评比”、“我的廉洁警句格言”等活动。将抽象的师德规范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既增强了大家廉洁从教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又促进了广大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和践行。

2. 以制度来规范

制度是实施学校管理的依据与准绳。多年来, 黄桥实小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苏省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和《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 丰富校园生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为标准, 制定并修订了《黄桥实验小学章程》。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施的“青蓝工程”, 把师德考评要求列入“星级教师考评条例”、“教师工作考核表”以及“安全文明办公室 (班) ”的考评细则中, 以此来发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应当看到, 以制度来规范的管理方式实质是“法”治。它需要有科学的计划, 缜密的实施、认真的检查、客观的总结;它必须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在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追求的是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既各尽其职, 又协作配合;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差不一样;奖勤罚懒, 选优淘劣, 在“法”的面前人人平等。

3. 以情感来熏陶

管理, 追求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挖掘人的潜能, 就要尽量排除对人的各种限制, 让人在自由交往、互相关怀的环境中输入新的信息,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 我们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 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来熏陶、感染每一位教职员工, 此即“人治”。“人治”强调的就是人的因素, 就是让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都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 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大是大非上讲原则, 在小是小非上讲人情, 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尊重教师人格、情感, 关心教师心理需要, 淡化约束, 少设框框, 多搭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 尽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舞台上唱好教书育人这台“戏”。“生日时一盒蛋糕, 节日时一句问候, 生病时一束鲜花, 困难时一份帮助, 工作时一份指导, 奉献时一声感谢, 成功时一份激励”成为黄桥实小多年来的一贯做法;在各办公室争创“安全文明办”的活动中大力倡导“建小家”活动, 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来传承师爱, 弘扬师德;利用假期分别组织党员、团员赴井冈山、南湖等地开展“红色之旅”, 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追忆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 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这样的管理思想指导下, 干群之间的心理隔阂消除了, 大家相处在一起, 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孰上孰下的等级之分, 大家真正地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心灵有了归属感, 一种做主人的亲切感和责任感在每一个教师心中升腾。和谐的人际氛围造就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教师们工作生活其间, 感受到的是快乐、幸福。

4. 以文化来引领

“法治”和“人治”只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 而“文治”如同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 时间愈长, 味道愈香浓。都说“校园是一座象牙塔”, 那是因为学校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也成为了人们公认的教化人、培养人的场所。由此可见“文治”在学校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年来, 我校在健全法制, 强调人治的同时, 更是努力地构建“学习型校园”, 刻意打造“敬业奉献、敢于攻坚、敢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学校精神, 合力形成“计划先行、雷厉风行、注重细节、富有创意、团队协作、诚实总结、狠抓落实”的稳定独特的做事方式, 让教师在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里, 在乐学乐教的文化氛围中, 以阳光的心态, 自主、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的感召, 学校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温馨的家园。

“法治”、“人治”、“文治”并举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工作措施在黄桥实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近5年来, 先后有175位教师获得了各级各类先进荣誉称号。

二、理念为魂, 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切合学校实际的灵魂思想有助于把教师的心凝聚在一起, 让大家心有所属, 明确奋斗的方向。黄桥实小在传承历史、审视现实、前瞻未来的基础上,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 瞄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双语教育”、“青少年科技教育”这三大教改热点, 引领教师投身教改, 勇于实践,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1. 开辟培训渠道

近年来, 学校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职称培训的基础上, 选派骨干, 外出学习;邀请专家, 来校指导;建立机制, 校本培训。近年来, 先后邀请了袁金华、高林生、孙尚金、贾志敏等1 0多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来校讲学、指导。目前, 学校6 9位专任教师中, 获本科学历者15人, 大专学历者38人, 中学高级教师3人, 小学高级教师37人。100%的教师参加了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的考试, 并取得了合格证书。学校还分批组织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 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双学历、双语种的进修学习。

2. 坚持科研先导

继学校“九五”省级主课题《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圆满结题之后, “十五”期间, 学校又先后承担了省级立项重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学习的研究》、省级教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研究》以及苏州市级重点课题《小学双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三结合德育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研究任务, 并有幸成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及《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双语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使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双语教育、科技教育这三大特色得到了有力的显现。

目前, 学校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形式的研究》以及苏州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阶段双语教育整体改革的实践研究》。

这些课题的研究, 一方面使学校教师得到了各级专家的直接指导,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大家在课改实验中的困惑, 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 加强科研、教研、课堂一体化建设

围绕“科研——教研——课堂”这条主线,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实小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活动等, 活动不仅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还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据统计, 近5年来, 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说课比赛中获奖38人次, 参加各级各类的评课选优活动获奖62人次, 区级以上课件评比获奖19人次。

三、健全制度, 开辟教师成长渠道

1. 实施“青蓝工程”

黄桥实小把师德师艺的锤炼与每学期开展的“过三关, 创三杯”活动和学校青年教师定位培养工程结合起来, 与星级教师、先进教师的评比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选准苗子, 排出梯队, 重点扶持。经过努力, 学校已经拥有苏州市名校长1人, 名教师1人, 苏州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5名, 区级学术、学科带头人1 3人, 市 (区) 教学能手6人, 市 (区) 教坛新秀2人, 市、区评课选优一等奖获得者1 4人, 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正在涌现。

2. 师徒结对制度

学校每年根据教师具体情况, 都要在教师自主结合和选择搭配的形式上, 给年轻教师、某方面欠缺的后进教师举办隆重的师徒结对, 并且相应的下定责任目标, 做到权利与义务, 责任与目标的统一。

3. 星级教师评选制度

“是金子就让他闪光”。为使优秀教师在心理上、情感上得到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增强他们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信心、力量和职业责任感, 同时, 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学校每学期都要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星级教师评选活动”。坚持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 以此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四、活动为根, 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

多年来, 黄桥实小利用各种教师培养、培训活动, 搭建教师学习、实践、体验的平台, 为教师成长提供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

一是提出目标。每学期初, 学校都会在教师自己定位申报的基础上, 分层次提出各自的发展性目标, 然后培养对象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围绕目标, 学校尽力搭建平台, 敦促教师自主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是提供条件。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研讨的机会。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 外出教师学习回来后, 整理好一份学习笔记, 撰写好一份学习心得, 开展好一次专题报告会, 执教好一堂示范课, 辑录一段精彩的录像片, 把外出学习获得的全新信息内化吸收, 再直观深刻地反馈给全校的教师, 促使全校教师得到发展。

三是创设机会。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黄桥实小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活动、赴苏北结对学校的示讲、示教活动等, 以此让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展现自己的风采, 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锻炼, 让他们在感受认同的时候, 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

四是提供舞台。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级课题研究, 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让广大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 在激烈的竞赛中,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提炼, 丰富认识, 实现创新, 在广阔的教学舞台上展示自己。

五是重点指导。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群体的主要力量, 也是学校的希望。学校对青年教师实行“师徒结对制”, 让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一帮一”指导, 催促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六是体验成功。利用学校宣传栏、报刊杂志、电视媒体、家长会、各级现场活动等展示教师才华, 宣传教师事迹, 让教师在充分感受成功、感受被尊重、被重视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3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3-2

教育家毕比博士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的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教育的竞争力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学校发展是建立在教师队伍成长的基础上,同时,教师队伍的成长又最大程度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风翻白浪”,让“雁点青天”,将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融合并进,学校教育必将出现“浪花千片,青天雁飞”的生机和活力。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在目标共识上引领

价值认同是群体成为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共同目标与价值观是团队之魂。学校和教师,集体和个体,在发展上形成共识,可以使团队成员有着明确的方向,形成有效的合力并为之努力。

1.加强目标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针对我校实际,我们明确了“让每个生命都有更好的成长”的办学理念。“办好学校、教好学生、发展好教师”是我们的工作方向。“管理着力点在年级、德育着力点在班级、教学着力点在个体(师、生)”是我们的发展策略。在对教师的目标引领中,我们推进教师三个发展:分层规划、分步实施,做到分类发展;全力扶持、重点指导,做到加快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均衡发展。学校激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我发展特色。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以多种方式体现共同要求,实现共同成长。

2.明确实施举措,贯彻“三坚持”

在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弘扬“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学校精神,突出“师德是核心,专业是关键,实践是保证”。在共识引领上,我们贯彻三个坚持:坚持以转变理念为重点,以“爱与责任”为师德建设的主题,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坚持以学习为手段,创设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题为载体,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中以“师德带动生德,教风引领学风”,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在提升素养上落实

1.营造学习氛围,丰富专业内涵

学校制定了《教职工继续教育暂行办法》、《青年教师十项基本要求》、《教师校本培训规划》等条例,全体教师制定了“十二五”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校将培训计划纳入教科室和各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之中。通过学习交流,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发展应在教育理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等方面不断提升。应在多样化学习中更新理念,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近年来,我们多形式、多时空、多层次地开展学习促发展活动。我们把100多种教育教学杂志分别征订到阅览室、教研组、备课组,定时发放教学资讯汇编,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素养,积淀人文底蕴,丰富专业内涵。

2.搭建发展平台,体现成长价值

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经过成长期、成熟期、提升期等阶段。学校根据教师实际及发展需求,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不同平台。针对处于成长期的教师,学校在“师徒结对”这个平常之举上求实求新,让老教师课堂的厚重与新教师教学的灵动互补,老教师教育的耐性与新教师的激情优势互补,在结对活动中,双方德艺互学,相得益彰,形成了良好的结对共进的氛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自然地上了台阶。连续两届的学校“青蓝杯”赛课,平台的作用充分显现。去年课堂教学比赛,全校40周岁以下的所有教师73人分15个小组进行初赛,经过复赛、决赛,展示课堂风采,全体教师共听课超过1000节次。选手参与率、周听课密度前所未有。学校每年的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全校所有青年教师参加,交流为师之道,激发教育热情,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心灵成长。

3.加强校本培训,挖掘发展潜能

多样化的培训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每年举办师德教育、学生管理、考纲研讨、案例分析、班主任交流等专题培训,利用寒暑期进行全员培训,把“教学设计、教学表达、教学测评、教学研究、学科专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六项基本功纳入校本培训内容。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论坛、会教等活动。如安排非班主任教师参加班主任论坛,让参加省市培训的教师,结合个人感悟对校内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等。通过观摩听课、课题带动、个人研修、校际交流等形式,把好的经验带入备课组,带入课堂,有效地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近年来,有4名教师参加外派进修,十多名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每年参加市级以上的课程培训、教学研讨、参观学习等超过300人次。先后邀请名家校友、教育专家到我校讲学。切实有效的培训促进了教师潜能的挖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在工作实践中锤炼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在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

1.以课堂为抓手,锤炼教师

我们把“有效教、有效学、有效练”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抓手。坚持“五课”并举,在“有效课堂”的推进中促进教师的能力提升。开展人人参与的“挂牌课”、优秀教师的“公开课”、骨干教师“研讨课”、称号教师的“展示课”、青年教师的竞赛课,让教师充分展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和良好素养。“青蓝杯”教学赛课,全员参与研课,全员参加听课,要求跨学科听课,借鉴他人之长,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改。

通过承办全市高三集体备课、教研员到课堂会诊、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同课异构、大纲考点研析等活动,在构建、比较、取舍中,共同摸索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在提升教学质量中锤炼。

2.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

针对我校生源特点,我们既重视社会和家长对高考升学的愿望,更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品行的发展。通过课例、案例的剖析,强化理解“让每个生命都有更好的成长”内涵,充分认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丰富了、对教学的定位更准了、教学措施的选择更合理了。以学定教,分类别指导、分层次训练,克服教学操作层面的许多困难,在“学”字上动脑筋,把学生的“想学”和“会学”作为课堂重点,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有情感、有责任、有个性的教学有了更多的体现。

3.以质量为追求,成就事业

“成就自我,发展学校”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近年来,学校在高考、学测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艺体比赛或竞赛获奖超过100多人次。学校连续获得市“文明单位”、“有效教学进位争先奖”等表彰。师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人文建设,推动了学校的发展。进步与成绩,虽难以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但却可以润泽师生心田。我们把质量目标与考核评价相统一,让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增加了育人的责任感和发展的动力。

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在彰显特色中出彩

1.教研有指向,教学出特色

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学校教研有指向: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年开展“三项活动”:一是“课件制作展示,服务课堂教学”活动。二是“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改中成长”经验交流活动。三是教改课汇报活动。教师每年完成好“四个一”: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完成一份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上好一节汇报课;写好一篇教改论文。每年开展的教师教学沙龙、课题研究推进会等,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热情。现在校园内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提高的教研之风已初步形成。

作为教研的最小团队——备课组,最易发现问题,最易进行研究。教学教研是备课组实力的体现。语文组,结合教材特点,利用教师特长,制定“分解专题——个人承担——集体研讨——发挥个性”的特色课堂研究。如唐小刚老师系列化红学人物细节分析,举重若轻,贴近生活地欣赏探究红楼人物形象;高三数学组的校本资料建设,贴近学生;生物组“知识清单结合能力应用”教学方法,在高考复习中效果突出,形成了学校教学文化特色。

2.术业有专攻,学校树特色

教师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对于有专长的教师,学校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并促成他们的健康发展。我校丁立梅、严宜春老师已是省内外有名气的散文作家,张丹东、韩美祥、何月华等老师都勤于笔耕。而这一批老师又很好地带领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近几年的省级作文大赛,我校学生参赛人数多,获奖名次好。在他们的带动下,校园文学有声有色。利用学校文化资源,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校文学社展开“回溯百年老校,走近东台名人,弘扬校园文化”的系列读写活动,激起师生学习与发现的热情,让学习的天地由课本延伸向社会,让成长从生活的源头引来活水。

3.传统有继承,艺体创特色

艺体教学在我校有历史传统,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挖掘有特色的校本文化,丰富校园文化资源,打造艺术办学特色,创立学校学科文化品牌,老师们做了有益的探索。美术老师张晓燕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获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选一等奖。学生参加市级艺术汇演及比赛多年连续获一等奖。学校获“江苏省体育项目传统校”、“盐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在高考艺术类专业考试中,我校考生的专业考试成绩突出。

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彰显特色中出彩,学校的发展又有效地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在发展评价中激励

教师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成长的方向要通过评价来明确,成长的水平要通过评价来衡量,成长的动力要通过评价来激励。

近年来,学校建立“以人为本”的考评激励机制,运用发展性、动态性、差异性的评价模式,设立公平科学的评价方案。立标杆,传递正能量。如课堂教学评比、教研课题奖励、学生测评推荐,教师评优评先、骨干教师示范等,展现在教育教学中天道酬勤的精神、智慧教学的形象。一批教师,立足课堂,教有成效,思有成果。学校放手给他们搭梯子、压担子。如每年新增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到高三任教,今年我们让一位从未做过班主任的老师直接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给予的是信任,看重的是发展。近两年,丁志芬等多名教师获东台市优质课一等奖,获盐城市优质课、说课、课件评比二等奖以上的奖励。去年暑期,我校有27名教师在市解题竞赛中获一等奖。学校通过多形式进行宣传与奖励,让教师专业成长在教育评价中得到了肯定,在工作中体现专业发展的价值。

学校激励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殷向东、刘海东老师的“数学合作学习”在应用中效果明显。陈干、李亚云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赢得了认可,提升了教育追求的人生境界。

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实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后劲。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81名,研究生13名。有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共46名。共同的努力,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升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高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强了。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4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要办好新世纪的农村学校。就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作为创新型教师成长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该如何去营造创新型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呢?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优化师德建设,拓展师德境界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应把师德建设放在重点位置,并加强对新世纪创新型教师的师德培养。

1、加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法规学习,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地方性的《射洪县中小学教师十不准》、《东岳小学师德及行风建设十做到》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师德认识,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2、以人为本,提高师德修养。

(1)领导以身作则,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在学校工作中,学校领导应率先垂范,勇于奉献,全身心投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教学之中,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听课、评课,亲自参与教学比武,兢兢业业做好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工作,用无声地行动影响着教师们去敬业奉献。

(2)树立典型,培养教师爱生情感。每期在学生中开展“我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并结合师德考核评选出“爱生模范教师”,为教师们树立榜样,激发教师们的爱生情感。

(3)开展活动,培养教师的合作观念。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3、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师德水平。

一是学校应把师德建设融于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中,在学区内设置“师德举报箱”,及时发现教师师德方面的问题。二是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对照《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建立师德档案,与教师的评先晋级挂钩,鼓励教师人人争当“师德标兵”,把教师师德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优化制度建设,开放创新空间。

学校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挥。学校应勇于突破甚至摒弃那些陈旧的、束缚教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创新的桎梏,而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发展管理制度。

1、根据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修订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六认真细则”、《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工作实绩考核与评估细则》、《教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使之适应创新型教师成长需要。

2、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1)树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学校坚持每周两小时的集中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让教师们尽快掌握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2)建立学刊用刊制度。学校提倡每位教师至少要拥有一份以上的专业期刊,提倡每天一小时以上的阅读,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读后感 篇5

我们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前瞻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进步。仅靠原来的教育是不可能支持个体顺利度过一生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持续性、多元化的学习来适应社会变迁。怎样成为“学习型”教师呢?我认为就是“真学、善思、会用”。真学,就是真正学习,发奋学习。业精于勤,读书与学习需要的是心态和毅力,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研究,将是我们所选择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理智选择。所以有人说生命是在学习中成长,是在付出中完成的。将学习当成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成长途径,你就会静下心来,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挤时间学。我们如果多学习一些新知识、多掌握一点真本领,很可能会使自己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善思,就是善于思考,注重总结。

二、做反思型老师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自我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书中的第三章谈到了教师成长的途径——教学反思,我认为这是种自我的反思,是自我管理中最有效的方式。书中说:“教学反思是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就给我以启示,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应在平时工作、研究时,要善于捕捉工作过程中的信息和问题,不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要注意对自身素质特点进行反思,乃至对自己成长历程进行全面的反思,对所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诊断失误,调整方向和目标。书中介绍了几个具体的教学反思的方法,如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学习工程”、行动研究等,都让我对自身专业工作有了很多想法,比如撰写教学日志,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状况记录、描述,用于改善工作、引发思考等。

三、做实干型教师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干事,无异于丢掉了立足之本,干不成事,就等于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支柱。那么,“实干”从何而来?首先要敬业。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好岗位,还是一般岗位,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作为一名教师,都要立足岗位干好事。其次要精业,就是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对教学能熟练自如,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渴望,是每一个教师对自身定位的理性态度。对自身准确定位的最基本要求是对自己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判断,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对待名利得失上保持淡泊的心态。

四、以学生为本

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身体蹲下这种外在姿态,而是“心灵的蹲下”,可这并不容易做到。自古以来,中国有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教师应高高在上,学生要尊敬老师,服从老师等。现实中有几个老师能真正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平等关系呢?但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很多棘手问题会应刃而解,可能你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彼此理解,不但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交心还令师生关系更近一步。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三样宝贝走进教室,就是爱心、激情、与微笑。缺乏爱学生如自己亲生子女之情的教师,很难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缺乏激情的教师,不可能带来充满激情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缺乏微笑的教师,不会有让学生快乐的课堂生活。

五、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做一位成功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一切工作都要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全体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安排各种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活动。总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为了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落脚点也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6

研究教师道德引导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道德引导能力,帮助大学生走出多元文化选择的困境,引导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当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内容

(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状况。

实施本项目的研究,必须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的状况等,这是项目研究的基础。为此,我们项目组成员于在2013年10月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希望通过这些调查能窥见一斑,为我们开展本项目的实验研究提供最基本的材料。

本项目组成员以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座谈、讨论、问卷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我校的初等、学前、英语和艺术4个系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现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交友观、爱情观、消费观、学习观、择业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二是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导方面是积极的、有益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客观化、人生理念功利化以及社会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消极倾向的出现。在对待消费、交友、学习、择业等问题时,都体现了更加现实和功利的思想观念,这些都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困难,也就对教师的道德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教师的道德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状况的调查分析,同学们普遍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理想情操、学识才能、生活行为、责任感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始终认为教师在平时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不吸烟、不接打电话,不迟到早退,要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要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等。

(二)教师道德引导的重要意义。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提倡多元化教育的当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高的要求。

1、教师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就很高,不管是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生活行为等方面时时处处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耪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靠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影响和塑造他们精神世界的途径。

2、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教师道德素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思想素质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处事态度会产生影响,专业素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会产生影响影响,以及教师个人修养在行为习惯和品德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各种影响,包括对学生的成长的促进作用和消极作用等。

(三)教师通过自身的“潜移默化”加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品性乃至价值观无一例外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学识、才能、情感、性格、人格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由教师本身的言行所形成的,是一种自然影响力,它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品质等因素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服。教育的成败与否,除了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隐形因素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影响力大小。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希望学生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拥有尽可能多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勤劳节俭、宽容大度、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整洁、讲秩序、助人为乐等等,这些好的品德会让学生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令人尊敬的人。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这些美德的行为全部变成习惯,因为人类的一切美德只有变成习惯才有价值。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这种影响有助于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教师就需要审慎地规划自己的言行。同时教师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备课的质量、严格约束自己的语言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等方式来加强其自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教师的工作是用人格塑造人格。作为未来的教师,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原则,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为人正直,堪称人师;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求实创新,适应“课改”;潜心治学,堪称师表;谦虚谨慎,宽以待人。

绵阳教育专家张先华认为: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文凭,但不可以没有人格,一个缺乏人格的教师只可以教学生做事,不可以教学生做人。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示范、熏陶和感召作用,是引导学生成长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真挚的爱心、高尚的品质、优雅的行为以及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幼儿教师应克服消极体态语,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体态行为,可以说,没有体态语的参与的教育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社会,教师用好体态语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幼儿园,幼儿由于理解语言的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体态行为。所以,幼儿教师正确使用体态语尤为重要。它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是幼儿园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辅助工具。教师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完善或者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通过体态语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教学效果。在很多特定的情境下,体态语可以代替言语的作用,甚至起到比言语更有力的效果。

例如,班主任教师在上课时,看到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班主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停下讲课,大声批评;二是假装没看见,听之任之;三是若如其事地走到该学生座位前,一边讲课一边用手轻轻拍拍学生的肩,从而制止了学生的小动作,使其专心听讲,同时又没有打乱课堂的教学进程。班主任用动作代替了口头批评,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影响教学,真可谓“经济实惠”的教育方式,这就是体态语方的妙处。

(六)思政课教师应加强道德引导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提高和创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进行道德引导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当前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引导的方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学在道德引导过程中应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批判反思中实现道德引导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师的道德引导能力,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转变传统观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从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情感、锻炼意志,塑造人格,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最终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关心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道德引导工作才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真正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4.加强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党课教育、团日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开展诚信、感恩、礼仪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其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强化社会实践平台建设,育人于实践。

社会是“大染缸”,也是“炼金炉”,高校的学生培养不应是“闭门造车”,需要积极与社会、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展开合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七)辅导员的道德引导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创新研究。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

因此,辅导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应具备高尚的理想、高尚的品德、高尚的行为,并以此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需要辅导员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因为在道德行为上,辅导员的道德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模仿性,辅导员的表率能为学生提思想言行规范性要求的物化模式,辅导员的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家一致公认的施教原则。

2、热爱学生

尊师爱生,是当今学校的新型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的本职,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只有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感情,学生才能听从教师的教导,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尊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是辅导员职业感情的集中表现,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因素。

3、坚定的信念

辅导员工作繁杂而辛劳,责任极其重大,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辅导员常常要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辅导员只有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艰难曲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安心并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辅导员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辅导员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影响学生的处事风格、语言。辅导员的示范作用特别强,他的言行举止,常常为学生所效仿。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种示范性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道德、文明行为等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

5、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待每位学生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7

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就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当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教育竞争中, 只有把学校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具有长远生命力的举措上, 才能使学校达到不断超越、科学发展的目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可能提高学校的自然生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使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充分、主动、和谐的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要让学生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展。优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全面成长才能保证让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当前, 应试教育仍然存在, 升学率仍然是社会和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 教育短视功利性导致教育手段趋于简单化, 加班加点, 题海战术, 教师疲于奔命, 可能会造成学校的发展不可持续。

师生的发展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对象, 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学生为本”, 使学生自主、充分、和谐、全面地发展。其次,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教师为本”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地发展, 就要使每一位教师得到终身的专业成长;要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 就要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在社会转型、教育观念方法不断更新的时代, 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潜能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教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力的核心要素,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必须创造条件, 建立有效的机制, 引领、帮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整体层次, 实现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历程与现状

从17世纪80年代至今,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教师职业走上专业发展和内涵发展阶段, 一是师资人才高学历化, 教师资格制度化;二是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受到格外重视;三是在终身化背景中, 以专业化为方向, 重视教师素质提高。主要体现在: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

2.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实困难

当前从教师个人来看, 还存在现实困难。一是教师没有主动进行专业成长的意识。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且频繁变动, 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总是显得滞后, 跟不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有很多教师知道要发展自己的专业, 但却不知道如何依据自身的教龄及其特点制订规划。三是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学校中高考目标压力, 造成教师的心理紧张和职业倦怠, 使得教师很难从容面对自身的发展。中学教师的工作是既平淡又忙碌, 需要大量持续的情感付出, 这使得教师成为心理疾病和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因而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化成长存在现实困难。

3.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应对措施

(1) 引导教师形成正确观念, 自觉进行专业成长。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学校要引导教师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认识, 重点强调三个观点:一是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 对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育人才的质量与效益等, 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职业专业化了, 现代教育就趋于成熟了。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是分阶段的、无限的和终身的。处在不同阶段的教师, 其培养培训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均不相同。专业成长的空间是无限的, 成熟是相对的, 发展是绝对的, 而且是终身的。三是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 在于教师能感悟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和深入研究, 这就是教育教学反思。通过反思, 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得到更新, 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改进, 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受到调控, 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得以完善, 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 建立有效机制, 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顺利实现专业成长, 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很多教师容易陷入习以为常的传统方式中, 很难主动实现专业成长, 这需要一种外在动力的促进和改变。因此, 学校应建立有效机制, 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我校几年来已形成特色有效的制度, 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一是努力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帮助每位教师制订5年成长规划、教师自主研修计划, 引导教师参与学历进修、校本培训和各级培训, 落实多元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 强化教师新三项教学技能培训, 并积极参与比武;实施青年教师“135工程”, 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制、师徒带教制, 形成老教师和骨干教师带动、帮扶新教师, 达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目的。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校要求各类“名师”与年轻教师开展进行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从计划到师徒合作备课、师傅示范课、徒弟汇报课、师徒平行课等活动, 通过同课异构,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要求师傅带领徒弟每年参加一次区级以上教学比赛, 一大批年轻教师获得优异成绩, 并快速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二是创建“研究型教师队伍”。实施教研规范管理, 落实教研组每月研讨、备课组每周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研活动管理, 真正落实教研活动的“四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 ;鼓励教师开达标课、平行课、优质课、示范课、创新课, 精心组织评课议课, 使授课者和听课者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收获, 在教研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三是加快推进“名师工程”, 带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挥专家指导组、教研室、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组织培训、指导, 提供机会, 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打造“名师”队伍。每年教师节前夕, 我们都组织评选学校“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优秀教师”。在学校师生大会、学校宣传栏、校园网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名师事迹, 形成了“学名师、做名师”的氛围。同时学校还强化了名师的过程管理, 实行名师“任期制”, 对名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校本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 奖励名师并给予名师外出考察的待遇。通过名师的带动辐射作用, 实现群体效应, 大多数教师看到成长的好处和途径, 促使自己自觉成长主动成长。

(3) 构建学习平台, 顺利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舞台是学校, 而学校文化就好比舞台上的灯光音乐, 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中, 教师顺利实现专业化成长。近年来, 我校因初中部生源优势、办学质量好、中考成绩突出, 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因而我校在原有“培植优质初中, 创建特色高中”的办学目标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追求卓越, 创建一流”的目标追求, 努力打造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一是通过学校《教研通讯》和校园网刊登教师学习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 教师教学的反思, 以及当今教育界中的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二是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经常请专家来校开设教育讲座, 使教师能够亲耳聆听大师的声音, 并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三是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 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到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及厦门的一些名校考察学习等, 考察学习归来为师生开专题讲座, 并把考察报告发到校园网上。四是支持帮助骨干教师争当区兼职教研员和片区教研负责人, 目前我校有十几位教师被聘为兼职教研员, 这些教师通过负责全区或片区教研活动, 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快速地提升。通过良好学习气氛的营造和学习平台的构建, 使教师能主动学习自我成长。

(4) 加强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频繁不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使教师的教学生涯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改变教学方法, 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它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把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有效手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 是适应新课程要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首先要明确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是校本教研水平层次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撰写教学案例、反思札记, 开展自我反思。注意发挥教研组、年级组集体的力量, 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 选择一些组内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注意引导教师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的互助与合作, 注意建立与各级教研员、各学科片区兼职教研员等专业人士的密切联系, 请他们直接介入对教研组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讨论, 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我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走出去带回来”的方式, 邀请省市教育学院专家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各科教研员、兄弟学校同行多次到校指导交流;通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教研活动, 然后回校汇报、传达、交流等活动, 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自然走向自觉,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快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篇8

关键词:逼;诱;动力;后劲

对于学校来说,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所学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能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并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后劲。那么,我们应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呢?结合我校工作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微逼、励诱”, 通过“微逼”,让教师强行入轨;通过“励诱”,刺激教师更上层楼。

一、“微”逼:响鼓还需重锤敲,快马还得加一鞭

(一)逼教师学习——在学习中丰富素养

有研究认为,教师对学习的态度及效果有四个层次:(1)迫于任务(完成学校规定的读书或其他学习任务);(2)为了生存(各类学历进修、培训);(3)一种生活(读书、思索、探究成为一种习惯);(4)视为享受(我学习因为我快乐)。第(3)(4)种状态下的研究就可成为教师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研究也进入一种自觉状态。逼教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使教师能从第(1)(2)种状态中走出,尽快步入第(3)(4)种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在微逼教师学习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学校每年给教师订阅足够的教育专著和各类教育类报纸杂志,并给教师下达一定的硬指标,规定教师每天必须学习的数量,让教师挤出时间,静下心来,沉心读书。2011年开始,学校又花了一笔钱,购买了第二教育网和适用于各学科教学用的资源网站。

2.利用教工例会印发课改系列学习材料,并开设讲座。利用教工例会印发课改系列学习材料,这是微逼教师学习的最好途径。现在利用教工例会印发课改系列学习材料,最起码老师们会边开会边看所发的学习材料,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大部分老师还会收藏学习材料,作为今后撰写论文的参考资料。

3.学校要求每一个教研组、备课组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必须由组长牵头,组织本组老师学习一篇有关本学科教学的理论性文章,并记录好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4.学校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发展舞台,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习、交流。创造学习机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手段,培训就是教师的福利。我们要求,凡是外出培训、进修,或者到优秀学校观摩学习的老师,回校后,要在教工会上向全校教师(或本组老师)传达所带回来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点带面,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

5.提倡和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博客。教育博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普及,教育博客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优势,已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新形势,我们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育博客的知识共享、同行互动和专业引领作用,把它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工作来抓,使教育博客在教师中得以普及。

(二)逼教师实践——在课堂上苦练内功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试验田”,每位教师都可以大有作为。好课多“磨”,“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教师独到的教学技巧、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课堂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师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形成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和确立。我们学校逼教师实践——在课堂上苦练内功的做法是:

1.给教师下“军令状”,规定教师多上公开课,多听课、评课、磨课、研课,在课堂上下功夫、做文章。在经常性的听课评课中揣摩和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在不断的磨课和公开课中锤炼课堂教学技巧,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使课堂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我们改革和完善公开课及听、评课制度,实行了优质课评选制度和教学调研制度。

2.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通过比武活动大力拉动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近年来,我们每学年开展了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评选、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论文写作评选、说课比赛、命题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平台,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果,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大力拉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逼教师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内涵

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那些教学实践的火花正是教师提升自我最有价值的素材。我们给教师下命令,定任务,逼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相结合。每天的课堂教学,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下次再教时又该如何修正和完善?并及时叙之以文,写出较高质量的反思性文章。在每日一反思的基础上,促进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逐渐走向用脑思考,用心教学。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在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方面,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强调评教评学,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走近学生,采取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的教更符合学生的学。

另一方面,进行有效对话。如,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科组老师对话:由备课组全体教师针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教学方式等课改面临的新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在此基础上,共同制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课程教学常规工作要求,作为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的考核依据;与个别教学后进或学生、家长有意见的教师对话;对个别教学后进或学生、家长有意见的教师进行调研,跟踪听课,召开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我们把调研的过程当作提高的过程,在调研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使一些教师迅速成长,逐步摆脱教师、学生、家长不满意的困境。

二、“励”诱:既要马儿跑,还得给马儿吃草

(一)物质奖励

即使是优秀教师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教师物质上的奖励也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和褒奖。学校领导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奖励方案,比如,对于在评优课、论文发表、学生竞赛辅导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通过物质奖励诱导教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二)精神鼓励

物质奖励是暂时的,而精神鼓励却是持久的,是更高层次的奖励,精神上的奖励能激发教师强烈的进取心理。我们对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突出成绩、教育科研上获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上加以倾斜,给予荣誉称号,并通过校务公开、国旗下讲话、喜报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给予张扬,增强教师的“成功感”,增大教师的内动力。

上一篇:ML3 - 增员流程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提高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