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精选11篇)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具体表现在:农业机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所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先进技术和作业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农业机械有利于防灾减灾,从老天爷手中夺粮。在灾害天气下利用机械可以完成抢种抢收。农业机械有利于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同时,土地向大部分种粮大户集中,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机械化。农业机械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高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运用好政策性补贴加快农机化发展。大部分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在、年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增强,农机拥有量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大提高。
2、强力扶持农机大户与农机服务组织加快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大户的发展对加快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有很大的示范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其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方面应给予帮助,鼓励农机大户为农户提供耕、种、收、植保、灌溉一条龙作业服务,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方式,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3、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许多农业机械不适应于农艺作业要求,最终无法推广和使用。因此要求农机生产厂家设计人员与农艺人员相结合,设计出适合农艺作业要求的新机具;农机推广和培训技术人员与农艺人员相结合,探讨出即适应农机作业又适合农艺要求的`操作方法。
4、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部门应先通过调研,引进推广适应本地的新式农机;通过推广试验示范,让农民群众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认识到新技术、新机具的作用,使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增强购机意识;通过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增加农民的农机专业知识、安全知识、法规知识和技能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及时熟练使用和掌握各种农机设备和技术。
5、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安全监理机构向农民和机手宣传,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其操作、保养技术水平,增强其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责任感,使之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生产,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减少违章现象的发生,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安全生产。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2
一、融安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加快, 融安县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发展现状
2009年全县农机合作社12家, 拥有各类农机具220台套 (其中大型农机具58台套) , 社员128人, 总资产达39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向, 作业总量达8 333hm2, 其中本县作业7 333hm2, 跨区作业1 000hm2, 作业服务总收入380万元, 纯利润72万元。
(二) 主要特点
一是组建规范, 统分结合。农机合作社做到建立有章程, 管理有制度, 组织有保障, 合作社社员全部带机入社, 以合作社名义开展对外作业服务, 实行统一调度和统一收费标准。合作社内部实行单机核算, 社员一般每年上缴一定额度或根据机具作业量向合作社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 其它收入全部归己。合作社竭诚为社员统一承接业务, 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 统一开展机械维修保养服务;二是发展迅猛, 农民欢迎。全县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发展到12家, 而且大都是自发组建的, 县农机管理部门只是在政策上把关和引导。预计2010年将超过20家;三是效益高, 质量好。以长安镇新安农机合作社为例, 2009年, 作业服务收入达90多万元, 主要从事水稻机收和机耕, 经营利润达10多万元。
二、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
(一) 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
推广, 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合作社的建立, 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提供了载体。农机部门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 加快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 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 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和影响下, 全县机械插秧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应用。2009年插秧机拥有量达40台, 机械插秧面积达386.66hm2, 而机插成本比人力还低很多, 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减少了土地抛荒现象, 同时, 有效地解决了农忙时雇工难问题。
(二) 有利于节本增效, 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双赢”
对社员而言, 由于合作社实行统一调度安排和统一收费标准, 实现了连续有序作业, 避免了恶性竞争, 减少了机具在田间无效转移时间, 增加了作业量。对合作社来讲, 通过社员集资和公共积累, 增强了服务能力, 解决了原来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建设机库为社员统一保管机具, 统一组织采购、统一供应农机配件等。通过合作社, 把现有的农机组织起来, 开展跨区机收、机耕作业, 开辟作业市场, 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寻找作业市场、协调关系、调解矛盾, 为机手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合作社通过对社员的技术培训, 以及社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提高了机械操作水平, 提高了机械作业质量。其次解决了农机户和农户之间、农机户与农机户之间作业市场需求的矛盾, 避免了“有机无田耕, 有田无机耕”恶性无序竞争的尴尬局面, 既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利用效率, 保证作业秩序, 稳定农机市场作业价格, 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抢得了农时, 促进增产增收。
(三) 加强了农机化管理工作, 促进了农机化发展
近几年, 由于乡镇无农机管理服务站, 给农机化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农机合作社的出现, 有效地加强了农机化管理。农机合作社在水稻收获、蔗地深耕深松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在2009年春耕生产中, 县农机部门通过农机合作社组织95台大、中型拖拉机投入到蔗区乡镇开展深耕深松作业服务, 既抢得农时, 农机合作社又获得了服务收入。同时, 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了驾驶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 解放农村劳动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 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春耕生产、秋冬季等农忙季节必须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问题。同时又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把大量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向其他行业转移从事二、三产业,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如长安镇新安村在县农机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 全村农机户以“自愿、平等、互助、合理、公正”原则, 采取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成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 解放出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 有的从事养殖业、特产业、加工业, 有的到附近的工厂当了“工薪族”, 有的跨出村门走向了县城发展其它产业。
(五)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融安县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 洪灾、旱灾等灾害时刻威胁着农业生产。有了农机合作社,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 合作社及时组织机手投入到抗灾救灾当中, 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在2009年“7·4”特大洪灾中, 农机部门通过农机合作社, 组织大量拖拉机投入到抗灾救灾当中, 灾后帮助灾民解决了孤老病残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无劳力耕种、土地撂荒的问题。
三、农机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能力不强。
截止到目前, 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仅12家, 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二) 主体结构单一、服务领域不宽。
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组成, 主体结构单一, 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 且以从事单一的水稻机收服务居多, 农闲时机具闲置,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 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 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四) 机具配套不全, 难以适应需要。
目前, 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小型机具多, 大型农机具少, 难以适应各种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而作业效益不高。
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 坚持多元合作, 效率优先的方向。
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 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 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 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 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上接第32页) (二) 坚持规范建设, 优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要求组建农机合作社, 切实引导农机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 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 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强农田机耕道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加大对农村农机大院的规划, 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三) 坚持拓展领域, 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农机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 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 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合作社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四)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加强政策扶持。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场经济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农场;新形势;促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农场经济的发展,保证农场高效运转。由于农场传统设备的存在落后现象,不仅制约着农场的发展,还影响农场中先进技术的实施,因此,基础设施的引进与改善,不仅替代了落后的农场设备,还增强了技术的应用,保证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纷纷投入农场建设,加大农场建设规模,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要着眼提高农场工人素质
2.1在农场的经济发展中,农场工人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农场的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对于人的主观积极性的激发,在农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对农场经济发展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在资金上给予了足够的投入,使农场经济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展。在农场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教育的投资,改善思想意识与生产的观念,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思想教育的改革。利用教育转变农场工人的思想,保证工人素质的提升,并且全面提高工厂的素质及知识,增强工人法律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农场的全面性、高效性发展,还能够保证农场操作按照法律法规进行。
2.2在技术上对工人进行强化,深入灌输科技意识,定期的对工人进行培训讲座,可以请农业专家教授专业知识,在农间组织科技服务组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通过先进典型代表的示范讲座宣传科技的重要性。再次,要加强农场工人的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化的传播速度之快,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要对农场工人的信息化意识有所增强,购置必要的信息工具,善于利用信息化传播工具,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市场的发展形势有一个清晰了解,以便采取适应的措施来对农场经济发展有所促进。
3.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壮大农场经济工作的责任感
集体经济是农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集体经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农场的长远发展。发展壮大农场体经济是巩同党在农场执政基础的基本前提。近年来,该乡村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农场税费改革的深入,原有收入渠道趋于萎缩,新的收入来源尚未建立,导致村级办公经费缺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干部经济待遇难以保证;部分村债务负担过理,积匿难返,影响了党在农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摹础农场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对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化解
在当前经济领域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地矛盾突出。大体可分为:(1)一轮土地承包时举家搬走,未参与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同来要地。(2)二轮土地承包时因欠款、外逃,未分给承包田的农户回来要地。(3)二轮土地承包时,部分农户因超生只分给部分承包田。(4)机动地超标准或长期发包引发纠纷。(5)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虽然各村对这屿矛盾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还没有成熟的化解招数。
5.加快农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场经济组织化程度
市场经济中,为了使用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农场结构需要进行定期的调整。因此,必须改变农场传统的经营模式及结构。由单一形式向多方式进行调整,并且从农场的加工到生产均采用集约化发展方式进行。利用专业的结构调整,保证农业企业各个部门加强联系,保证农业与林业之间可持续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形式,并且加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之间的经营,使各个产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农场的管理及经营模式,完善结构机制,促进农场经济的高效
发展。
6.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农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法制观念的执行,在相关的法规部门要对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进行及时的公布,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农场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7.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T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
8.确保党的农场政策落实
农场经营管理丁作历来是党的农场丁作的鼋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场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人全局、立足多予、注蘑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莺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场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场丁人持续增收、农场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9.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我们要树立科学消费的观念,深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农场工人中,宣传科学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将这种观念深入的灌输到农场工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促进农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4
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民正逐步迈入小康,加之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高涨,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 随着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大增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农机事故蓄发的态势仍然没有改变,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农机安全监理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任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是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位从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同志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执法工作,要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始终树立一切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我国正在成为一个法制国家,“依法制国”深得民心。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有利条件。作为农机执法一线人员,首先要深刻领会、学会吃透文件精神,然后再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形成了全民普法的良好氛围,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就会游刃有余。二是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要有整体观念,要从根本上增强和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整体作战能力,做到齐心协力、步调统一、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农机管理的其他部门,为了农机化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宗旨,做好本质工作。最基本的要做到确保农业机械保持良好的作业状态,安全可靠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机手必须持证上岗,机械必须经过年检且证件齐全,杜绝各种农机交通和作业事故的发生。三是要做到文明监理、热情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来赢得广大农机手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农机监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二、力求实际,注重长远,加强农机安全监理的自身建设。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涉及民生的农机系统工程,农机安全监理部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农业发展的趋势,制定出新的形势下的建设规划。首先要抓好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农机监理的综合环境。其中包括充实农机安全监理人员队伍、配备先进的交通、通信工具、实现办公自动化等。其次是搞好软件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注重经常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并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三、建立健全的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的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打造平安农机的保障。因此,我们要把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作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的中心任务来抓,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边提高,走出一条以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管理新路子。要做到安全教育制度化,专项整治经常化,源头管理规范化。主动与相关部门配合,避免陷入孤军作战的艰难处境。建立与完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农
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有效载体,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5
XX县统计局XXX XXX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政策性增收减弱、价格拉动能力降低、农产品变现缓慢的新形势下,帮助、推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民致富路子至关重要。县农调队依据全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结合当前我县农民增收致富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我县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谈几点初浅认识,供领导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XX与全国其他县一样,通过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迅速。特别是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秉承了上年增收势头,一举突破3000元大关,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长10.7%。增速首次快过城市居民,增长率高出城市居民5.91个百分点。
(一)收入结构分析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加295元,增长10.7%。其中,工资性收入1411.4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8.15%上升至2005年的46.27%,增加145.92元,增长11.53%,占增收总额的49.45%;家庭经营收入1336.3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1.71%下降至2005年的43.80%,增加108.98元,增长8.88%,占增收总额的36.93%;财产性收入27.8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0.25%上升至2005年的0.91%;增加6.79元,增长32.33%,占增收总额的2.30%。转移性收入275.1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9.89%下降至2005年的9.02%,增加33.40元,增长13.81%,占增收总额的11.32%;可见,农民收入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由以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转变为工资性收入占主要地位,非农行业收入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一个导向。
(二)不利因素分析
纵观近两年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惠农政策、农产品提价等利好因素。在去年农民增收的295.09元中,农民从惠农政策中人均获益32元,占农民当年增收总额的10.8%。这种利好因素已经连续作用了两年,今年将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一是惠农政策的作用不如以前显现。去年全省已经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这种直接作用今年将削弱;今年农民能获取的直接政策性增收只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而这几种补贴去年仅占农民政策性增收的29.1%,远远低于取消农业税所增收入。
二是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将降低。自前年春夏至去年冬季,农产品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微乎其微。尽管由于气候因素使蔬菜价格高过上年同期,蔬菜市场物价指数也仅高于上年同期3.4%,但禽流感阴影却严重影响到畜牧业发展,生猪、猪肉、鸡、鸭等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目前,毛猪出栏价为2.6—2.8元/斤,比去年同期低1元左右,禽及禽蛋已由年初的2.9元/斤降为2.3元/斤,降幅超过20%。据目前趋势分析,企望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增收是不现实的。
(三)增收走势分析
今年,虽然存在一些不利农民增收的消极因素,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国家支农力度在加大、省市帮助支持XX的举措没有改,全县上下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行动没有慢,农民收入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
一是农业生产保持了增收空间。今年,我县坚持特色农业立县,集中精力抓好粮食、蚕桑、生猪、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已经形成。如果全年气候、雨水能保证供给,农业生产无大的波动,粮、猪、蚕等农牧产品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农业仍可使农民收入保持5个百分点的增长。
二是产业经营蕴藏了增收空间。一直以来,我县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抓好新世纪丝绸、雄健粮油、金辉纺织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16万户,进一步做强、做长了农业产业链,农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按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加工能力、产值、税金推算,全年农民收入可望增长3.5个百分点。
三是劳务开发铸强了增收空间。今年初,我县在成都成功举办了《XX农民工》一书的首发式,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干部职工的劳务开发热情,劳务输出规模将有所扩大,农民外出寄、带回现金将增多;连年坚持做好“农民工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连年实施农民工“阳光培训”等工程,使外出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就业技能得到有力提高,外出农民从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性收入比重增大;与此同时,我县还紧紧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地择业,农民劳务收入内容已越来越丰富。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大胆地说,劳务增收仍将是今年农民增收的强力推进器,较上年增长5%应该没有问题。
四是农民储蓄填充了增收空间。据央行对今年前两月的统计结果显示,2月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1月末14.8万亿元的基础上,首次超过了15万亿元,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另据我县金融机构资料,今年一季度,我县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亿元,增长8.93%。如农民储蓄热情不减,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增长20%。
二、存在的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增量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能否积极配置。我县农民收入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带动、致力促进非农产业收入增加的进程中,已有很大改观。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发展予以解决。
(一)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高
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进行调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用增加工业税收来支援农村建设。目前,虽然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打造工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吸引外资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工业发展势头很好,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称赞,但我县工业基础差,工业经济尚不发达,工业对全县财税贡献能力还不高,也还达不到反哺农业的要求,所可依赖的仅是国家的支农项目和资金,此为其一。其二,雄健粮油、新世界丹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建有生产基地,与农民利益对接,农民的农产品可谓不愁销路,其利益有所保障,这种“工农互动”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反哺农业”。
(二)农业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旱山区集雨节灌、水利渠系整修、病险水库整治等工程,农业发展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靠天吃饭”的现实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致农村经济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延缓了农民增收。
(三)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截止目前,粮食和生猪收入仍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大头,如剔除农产品涨价因素,粮、猪收入增速仅为12.4%、3.43%,远不如蔬菜和食用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凸显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
(四)市场行情把握能力偏弱
“市场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等问题,干部在疑惑,农民疑惑更大。瞬息万变的市场,把种了几十年庄稼的农民拖入了迷糊之中而无可适从。“农经网”、“农业信息网”、“农经在线”等网络把农民和市场似乎拉得很近,但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却又把他们推得很远,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农民不在少数。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一般农民,甚至相当部分乡村干部、专合组织成员也同样存在,因而在种养业上穿新鞋走老路者有之,不分情由盲目跟进者有之,乱听信息上当受骗者有之……不一而足。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提升其参与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无疑是助农增收的又一良方。
三、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凭什么增收?政府又凭什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总体上讲,发展是硬道理,增收是归宿点,是推进生活宽裕的首要手段。具体的讲,我县新形势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优势思增收
一要明晰优势。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是XX的两大资源优势,把好的做优,优的做大,大的做强还有许多文章可做,农业发展首要的是围绕这两大资源进行。明晰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当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要找准重点。在强调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侧重缓急。找准一点、推动全局、突出发展当是抓好农业的拐点。
(二)加强科技谋增收
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强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情,自觉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种田,培养出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农村适用人才。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用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农民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能在永丰“春兰西瓜”表皮钳上“福”、“禄”、“寿”、“喜”四个吉字,西瓜单价突破1.5元/斤也不会没有销路。
二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农业科技人员的个人专长进行分类登记,按类别派遣农科人员到指定乡镇、村实施农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使农民能有机会知道“出了问题”找谁和“自己该怎么做”,从而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
(三)瞄准市场抓增收
一要“发展跟着市场走”。一切都应以“市场”为风向标,该发展什么、该抓什么、规模大小、质量要求都靠市场“讲话”,以此激活农业的内在潜力。当年,DLY猪一入市就很抢手,售价高出一般猪0.3—0.5元/斤也供不应求,规模发展自能推进农民增收。
二要抓住发展重点。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将工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促进农业工业化。要打破现有生产模式,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协会+企业”等模式,集中、连片开发土地,最大限度提升农业效益;按地理特征划分若干个生产协作区,每个协作区都因地制宜发展单一作物,并以市场手段调剂人们需求,从而避免家庭作坊式生产所致的共通性、单一性。
(四)开发资源推增收
一要深挖土地资源。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以托管、入股、租赁等形式集中闲散土地,避免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所致的土地撂荒,确保增粮增收。
二要发展工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增加农民进入企业、溶入城镇的几率。要紧紧依托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现有基础,加速其改革改制进程,进一步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增强其吸纳农民就地转移、从业能力,增加农民在本地企业所获收入。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6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教研员专业化成长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教研室 李 曼
教研室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为学校和师生的内涵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摆在各级教研室面前的现实问题。
教研室的工作职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研究”是基础,“指导”是形式,“引领”是方向,“服务”是目标。而教研工作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研究、指导、引领和服务的职能,全方位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教研室应该努力践行的现实问题。基层的学校需要尊重和激励,需要专业到位的指导和服务,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和助推,教研室要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到课堂,更多地进行具体指导、创造条件、提供资讯,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
一、教研员的职业角色定位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的中坚骨干分子,是学科教研的当然带头人,是学科所有任课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将学科的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和关键人物。教研员一般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主要从事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师业务指导的专门力量。教研员职业角色的独特性主要在于其角色的复合性。
教研员首先是一名教师,他必须精通学科教学,熟谙教育之道,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但他又不能仅仅是一般的教师,而更应该高于一线教师。高在哪里?一是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对各类教育教学文件的理解和认识要深刻到位。二是教学经验丰富,有深刻的课堂教学底蕴,说话有理有据,不容置疑。三是专业知识功底深厚,专业技能精巧熟练,相关知识渊博,相关能力广而通之。四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教研员应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工作的要求、管理、指导和帮助,要为一线教学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通过指导一线任课教师,从而达到为所有学生服务的终极目标。
当然,对教研员要求还不止于此,新课程的有效推进更要求教研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思维“,更要有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视野”,要有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教育的意识,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理解教育教学的真谛,在研究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能胜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任务。
二、教研员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我认为现阶段教研员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为:
1.观课议课能力
观课议课是教研员做好教研工作的前提和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教研员只有经常深入课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了解教学需要、教师需要、学生需要,获得第一手资料。“观课议课”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有所不同。“听”偏重于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只有做到观课有目的、议课有中心、指导有方向、研究有成果,才能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到点子上,研到关键处。
2.编制试卷能力
试卷的编制和学科评价的设计是教研员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导向。根据新课程理念指导试卷编制,围绕课程标准,贴近教材,认真分析,精心安排测查内容,考虑梯度,努力使试卷既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同时又符合学生实际。
3.钻研科研课题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教研员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原先的.同伴互助、协作反思、行政指导的角色不断向共同研究、专业引领转变。教研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如何有效带领学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研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课题研究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研员角色转变,是一条很好的提高教研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教研员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1.建立互动机制,促进教研员增强努力向上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教研员要想在专业上不断发展,要始终坚持在本市、本地区、本学科保持着引领者、排头兵和首席教师的地位,仅靠以前的经验、学识、素质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堪当此任。而这一切,需要教研员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决心和毅力。教研员平时工作比较繁重,既有日常教研工作,又有各类培训工作,还有大量事务性工作。
2.建立学习机制,促进教研员增强持续学习的能力
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教研员获得新知识,丰富、充实、提升自己的一种能力。新课改以来,面对着全新的教学理论、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教研员满足于一般学习,很可能被教师甩在后面,只有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教研员才能保持领跑的地位,才能在指导教师研究的时候底气更足,才更有力度,更有实效与权威。教研员的工作不是流水线的工作,不是程式化的工作,它要求教研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适应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份工作。为此,教研室坚持凭借每周一次的全体教职工会议时间,要求教研员定期进行学科展示、外出学习后汇报交流,要求教研员借助中心教研组成员的力量进行科研课题研究,通过中小学教研基地,为教研员指导、学习提供“实验田“等等,努力打造学习型的教研室,促使教研员增强持续学习的能力。
3.建立培训机制,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化成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研员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还需要专家的辅导。我们还是真心希望教研员有不断学习提高的机会,尽量创造条件去亲耳聆听专家指导,从而提高教研员的教研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毕竟不断向专家学习、向外界成功经验学习是教研员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捷径。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7
1 创新观念, 加深对农机服务组织重要性的认识
从农机化发展趋势来看, 农机服务组织是今后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 要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必须要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
1.1 应用农业机械离不开科学的组织行为
农业机械的发展已经向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 在作业时需要多人进行分工协调, 如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单机需要4~5个人进行驾驶、维护、包装等分工协作, 编队跨区作业的经营、管理、保障等更需要服务组织具体运行;插秧机的应用, 需要有懂育秧技术和机具使用的操作人员, 多机使用更要合理安排育秧时间差, 分工组织人员供运秧、机插秧、机具维护和后勤保障等, 这些都说明, 没有合理的多人协作, 农业机械不可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1.2 农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能克服大农机与小田块的矛盾
泰州市有29.8万hm2耕地, 划分为若干块小农田, 大农机与小田块的矛盾很明显。农业生产中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要么高性能农机具推广不开来, 要么使用效率低下。只有通过以农机大户为依托的服务组织, 进行社会化服务, 才能提高使用效率, 带动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 只有走社会化服务之路,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收、农机手和农户共赢。
1.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普及离不开农机服务组织实践证明, 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的发展不仅有
利于提升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提高农机动力配套比、稳定农机作业价格、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提高农机作业经营管理水平, 还可以减少农机具数量的盲目扩张和布局不合理、避免因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耕地总量变化、机手外出打工等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投资风险。近年来, 一些农机合作社已经发展为区域内的基层农机化试验示范和培训基地, 传导效应明显, 对推动整村、整镇 (街) 农机化的有序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正视现实, 充分认识当前农机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以泰州市为例, 2006年以来, 通过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方式、新路子, 因势利导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农机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蓬勃发展, 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作业联合体 (包括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制服务公司、松散形农机服务合作组织) 为主的服务体系, 但仍存在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的地方。
2.1 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虽然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激发了农机合作组织购买农机的热情, 农机保有量快速增长, 但由于长期缺乏基本建设投入、技术推广、农机维修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日渐突出。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 农机作业的扶持补助政策及配套措施还不健全, 制约了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
2.2 服务组织的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为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 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 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具少。机具配置方面参差不齐, 油菜等主要作物机械化发展滞后, 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方面基本还是空白。同时, 相当数量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超期服役”, 报废更新速度缓慢, 存在不安全因素。
2.3 服务组织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基本以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中拖等老式机具进行传统作业为主, 缺乏拓展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精神, 缺少适应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农机装备, 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与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现在的农机手普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较低, 接受新技术新机具能力不强, 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2.4 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机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 结构松散单一, 管理不到位,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农忙期间招之即来, 农闲期间挥之即去, 形成不了凝聚力;多功能复式的合作社少, 规模小档次低的多, 形成不了全程机械化, 缺少市场竞争力;农机服务组织存在成员少、规模小、管理松散、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拥有的农机具结构大同小异, 作业项目雷同, 难以满足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需求。
3 正确引导, 推动农机服务组织新发展
让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又好又快的发展,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规律, 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为目标, 创新完善农机合作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遵循“完善政策、布局合理、优化结构、规范运作、扩大规模”的总体要求, 规范现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 积极创办新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推动农机合作组织稳步发展。
3.1 增加财政投入, 推行政策扶持战略
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自愿扩大投入的基础上, 争取各级财政实施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政策。要把国家、省安排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新技术推广、科技入户、优质粮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等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倾斜, 给予重点扶持。以此为依托, 引进资金、机具、技术, 示范、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 以股份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优先扶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 以农业田间作业服务为主, 兼营农机维修、供应、农村储运、农副产品初加工业务的服务组织;二是优先扶持机械资产达到50万元以上, 股权结构设置合理, 个人持有股份不低于30%的服务组织;三是优先扶持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产权关系清晰, 运行机制合理, 实行独立财务会计核算的服务组织。
3.2 加强业务指导, 搞好服务保障
对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帮助解决制约合作社发展的迫切问题, 将合作社建设成基层农机化基地和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的载体。在管理方面, 为农机服务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 帮助创新服务机制, 推行统一定单, 开展委托服务, 实行资源共享, 拓展作业市场, 拓宽作业领域, 提高服务效益。引导服务组织本着自愿、公平、互利的精神, 把农机效率与效益、农机户之间有效利用结合起来,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一条龙服务, 并对社员优先做好培训指导, 加强新技术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有关部门要与服务组织建立长期帮扶关系, 送知识、送技术、送信息上门,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帮助他们规范服务质量, 打造服务品牌, 避免卷入盲目竞价、压价, 充分保护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3.3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8
一、我县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资金的扶持,才能保证其强大的发展后劲。近几年由于资金匮乏致使我县农机推广工作发展滞后,农机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老化。再加上部分群众思想相对落后,对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机具的积极性不高,对千百年来马拉犁种的劳动习惯依依不舍。即使农机部门搞一些试验示范,也是流于形式,难见效益。近年来,国家将逐步提高对农机化资金投入,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也使农机推广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
二、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1.建设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
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
(1)强化县级要抓好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建设,投入资金,加强装备,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这对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充实乡级要抓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农机管理制度,落实农机推广责任,下移管理重心,提高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服务,加强农机新技术的宣传教育,营造一个人人热衷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它最能直接代表群众的切身利益,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发展村级是指依托农机大户,建立村级最基层的农机推广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机大户应运而生,他们是农机化服务的主力军,也是农机服务体制创新方面最具活力的一个突破口,如农机种田大户,他们承包抛荒地,购买先进适用机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既富裕了自己,也解决了耕地抛荒现象。因此在全县范围内有条件地选择8——10户农机大户,担任乡村农推广员,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和技术优势,实施农机推广和经营服务相结合,使农机推广工作上下连成线,网点带动片,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使推广项目不断增多,推广领域日益扩大。
2.结合我县实际搞好农机科技示范片工作,建立将“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的新的推广模式
科技示范园区既是农机化新机具演示窗口,也是开展站办实体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的基础。创建农机科技示范片,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通过示范片的建设,经营以及较高的效益,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专门确定了技术人员,亲自下乡蹲点搞耕作,负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试验点实行跟踪考察,积累科学数据,进行效益分析。黄湾乡韩巷村韩克凯进行了水稻机插秧每亩增产59kg效果比较明显。通过我们农机部门自己干,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结果,这种将“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的推广模式大受农民欢迎。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争取今年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立项和今后大面积推广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搞好宣传,广造舆论,培养农民的推广主体意识
农机推广部门是推广的主体,而另一主体即农民往往被忽略了,应该说他们是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农机推广诸要素中,“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我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谈薄,思想比较保守,接收新生事物慢,种田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这就要求搞推广工作的人员,本着坚持“向社会宣传农机,让农民了解农机”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农机、了解农机、关心农机和支持农机,使农机部门在社会上有影响,在农民中有威望,因势利导农民,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他们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提高他们参与农机推广的自觉性、主动性。再如在农忙季节,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演示会,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们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机械的巨大作用。
4.加强农机信息服务工作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农机推广也离不开信息支撑,如何更快更好更准确的获取相关信息,对农机化推广工作尤为关键。因此农机部门要争取建立方便、快捷的县级农机信息网,并实现与全国农业网联网,及时为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机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内容。
5.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1)强化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广大农机推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9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残疾人事业起步以来,紧紧围绕“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残疾人的政策和规定,积极开展了残疾人扶贫、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法制维权等各项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平安松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三是通过按比例分散安置、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异地劳务输出、个体经营就业及基地就业等多渠道安置了3998名残疾人就业。
七是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助听和助行工程,赠送助听器28台,社会各界捐赠轮椅335辆。县城各项大型建筑及窗口都设立了无障碍设施。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当前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依然存在;康复资源的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残疾人就业不稳定、就业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歧视残疾人、侵犯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化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自身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残疾弱势群体这项工作,使残疾人事业适应大局,与时俱进,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实现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需要在执政中继续加以探索和实践。结合残疾人工作的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统筹兼顾,确立和谐的统筹观。
我县绝大部分残疾人在享受康复、教育、就业、生活水平等方面,远不及健全人,他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在决策时要胸怀全局,统盘运筹,既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好发展,又要顾及社会弱势群体,把残疾人事业列入政府决策大局,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确立残疾人特殊人权观。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残疾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获得与健全人同甘共苦样的人权。然而,由于他们处于弱势,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广大残疾人实现“残有所学、残有所用、残有所医、残有所养、残有所乐”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积极帮助城乡困难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等,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目标。
三是执政为民,确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群众观。
一是要眼睛向下,心系残疾人。牢记“群众无小事”,时刻把残疾人的冷暖记在心头。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尽心尽责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凡是政策允许或能办到的事,都要尽力帮助解决。一时办不到的要尽量做好释惑解疑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建章立制,确立依法治“残”的法制观。
一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依法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意识。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有关残疾人的各项法律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大执法检查和法律监督。要综合运用人大、执法机关的职能,保证残疾人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与国家,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表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实现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有效地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施改革,以增强竞争实力,来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进一步健全有效地激励机制。当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按照国家的工资制度进行工资分配,主要根据员工的职称和等级来确定收入水平,而聘用制员工则按合同协议由单位自筹资金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支付往往不能反映员工业绩和工作岗位差异,不能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考核评估、行政职务管理、员工奖惩、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管理等方面的构成。而激励机制面对单位所有员工,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实际考核评价效果不是很好。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单纯依靠行政职务晋升激励中低层次管理人员很难有效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体系有待于进一步落实。有些人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是学校或者员工自己的事情,不应该由事业单位来做,这显然是不懂人才成长的规律。严重制约人才潜能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应当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因此,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应当制定科学的规划,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以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体系应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工资分配、职称考核和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而且也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系统、合理的绩效考核成绩制度体系,才能实现更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绩效评估结果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科学落实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
第一,完善人力资源的选拔任用机制。人事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科学合理地选拔、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局面。建立并完善人才聘用模式和人才测评体系。建立人岗匹配的测评与分析体系,即整合评估结果,进行个体特性分析。结合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人和岗位适合度分析。
第二,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体系。人事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积极培育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持续鼓励员工在职学习,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按照组织工作岗位和技能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库,创造实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条件;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接受管理或专业方面的深造;以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任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学习为动力,促进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
第三,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分配机制。人事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应以价值创造为基础,价值评价为依据,构建合理、公平、公正、透明的价值分配制度。通过精神和物质、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贡献者的价值,激发贡献者,鼓励人人多贡献。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收入分配和激励办法,大胆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第四,进一步健全旨在提高行政能力的培训体系。人事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以提高行政能力为宗旨,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一要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利用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方法科学地评估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二要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公共人力资源的特点,贯彻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更新课程设置,注重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强调专业技术培训与人文精神熏陶的兼顾,注重对工作人员潜能的开发,引进人格拓展训练等先进方法。三要采用不同的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实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正常培训与继续教育同步,在岗与脱产并举,另外要注重引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研讨、情景模拟等先进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立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08(23).
2.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采取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模式,事业单位人员无论从工资奖金还是福利待遇方面都享受到了优化配置。但是,这些优惠条件并不是通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所得到的,而是凭借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发展起来的,从而忽视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本质要求,致使媒体多次披露事业单位内部的不良行为,百姓也表现出较大的愤慨情绪。因此,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转思想、调结构、做改革,重新认识并定位自身价值理念,发挥自身潜力,让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起到协调经济社会、增强综合国力、服务广大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管理方向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在当前我国新形势下,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事业单位内部充分发挥效能,成为了每个事业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关系着该单位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更关系着该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就是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组织、控制、监督等手段,整合事业单位的管理原则和指导思想,形成单位内部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目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满足单位内部的人才需求,还要延伸至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新型产品与服务方向的转变。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尚未深入其中。近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已经逐步从我国兴起并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始关注并重视这一理念,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角色定位,这种重视还仅是处于理论研究这一初级阶段,并未深入实践,或者说即使有实际实践,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或者是管理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与国外众多成功案例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手段基本仍旧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整体较为落后。一方面,单位新入人员的数量是由上级部门的指标来确定的,其素质和岗位匹配度有的有一些差距,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职能也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员工分配、任免、升迁、各类保险办理等一些日常工作上,对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各分部门还设置了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重复职位设置过多过乱,人事结构复杂,整体效率不高。
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新的理念、技能、知识与经验。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由老同志出任,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年龄较大,对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工作效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单位内部缺少竞聘上岗、考核竞争等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往乐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去考虑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整体较低。
4.如上所述,事业单位缺乏竞聘上岗、考核竞争等机制,且相关的培训工作并未到位,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较低。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缺少对员工的技能培训计划和实际培训,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没有从根本上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培训过于程式化和形式化,形同虚设、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
5.事业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奖励政策透明性不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经常抱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想法,丧失了工作的动力与信心,从而进一步不利于单位和自身的发展。
三、做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1.转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重新认识定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的重要性,并把其纳入事业单位改革的最重要位置上。在我国当前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管理的竞争将是最主要的,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做到“以员工为本”,注重发挥员工的潜力,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员工与单位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要在单位内部增加竞聘上岗、竞争考核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激发员工积极上进的精神,全面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
2.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注重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系统化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手段,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在人力资源部门引入“新鲜血液”,让新员工带动部门发展,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3.拓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及内容。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及要求,深入分析探讨提升工作效能的措施,并为员工订立岗位责任书,力求从岗位所需知识技能要求及经验资质等方面做出详尽说明,杜绝因人设岗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制定可操作的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杜绝人力资源工作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4.全面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为员工的发展添助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同时,事业单位的决策领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强对决策领导的培训力度,使其接受新的发展理念,转变改革思想,引领员工不断开拓进取,全面构建发展蓝图。培训要采用被培训者乐于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不但要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进行相关培训,还要强化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利用培训加强事业单位作风建设。
5.在事业单位内部引入绩效管理体制及制度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普遍缺乏相应的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体制,这十分不利于员工和单位的发展。因此,必须在薪酬、岗位及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开发,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及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服务单位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但要精简人力资源部门,而且要优化人力资源岗位配置,如果有条件要取消各部门无效的人力资源部门设置,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统一至总的人力资源部门上来,杜绝多口管理的杂乱无章,同时,合理优化人员配置,让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管理,并给予他们提升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上来。
四、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改革迫在眉睫,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作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尽快从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模式上走出去了,转变服务价值观念,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可持续性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事业单位和员工都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 洁: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启示[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管来华: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3]袁淑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浅议[J].管理观察,2009(16).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06-30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机行政执法工作05-10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论文10-18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班主任论文05-11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06-06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督查工作09-09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12-28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