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精选7篇)
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 篇1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 该制度的成功施行为牛津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自21世纪初, 国内的大学也相继效仿实施该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具体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 为其配备专业导师,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 切实落实教书育人职责, 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 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工作。该制度是否能在独立学院得以顺利实施,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一、开展导师制的意义
1. 导师制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的本科教学常常会出现教书与育人分离的现象, 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授课, 课后学生和任课老师的交流较少, 而导师制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目前独立学院每位辅导员一般负责300至400名学生, 由于工作繁杂, 辅导员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及时和有效地掌握。面对学生人数多、个性特征明显的情况下, 辅导员“面”上的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专业方向不一定一致, 辅导员能在思想和生活上指导学生, 但在专业方面就有些爱莫能助, 所以导师制能有效弥补辅导员工作的不足。
2. 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 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但大部分学生知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 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多学生选课就易避难, 导致所学的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3. 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 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自控能力较差, 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导师能在学业上加强引导, 传授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科研技能。而且导师通过言传身教, 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导师制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二、实行导师制的合理时间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导师制的时间点有两种, 一种为大一一入学, 另一种为大三上学期。笔者认为这两种时间点都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首先, 大一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为大学学习、生活、交际等适应性问题, 具有一定的共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 大一学生所学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基础课, 专业课很少, 学生对专业知识尚不了解, 不利于导师开展工作。而如果大三才实习导师制, 学生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此时再想改变其陋习为时已晚。所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我院实行导师制的最佳时间为大二上学期。到了大二, 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环境, 并还仍保持学习热情, 同时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这时导师可以在专业上给与学生指导, 结合学生的兴趣帮助其选择专业方向, 为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科研习惯。
三、导师指导学生数量
独立学院一般师生比过小, 很多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8, 如果面向所有学生实行导师制, 那每位老师要指导的学生过多, 这样会给导师带来极大的负担, 而可能使得导师制流于形式, 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合理的指导数量应该是一个导师指导15名左右学生。北京林业大学田明华等研究也表明学生普遍不希望导师指导太多的学生, 过多可能会分散导师的精力, 影响对每个学生的辅导。所以独立学院试行导师制可以从每位导师每年级指导3~5名学生开始。
四、实行导师制的方式
因为不是面向所有学生实行导师制, 那就必然会涉及导师和学生如何配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自由双向选择的方式, 还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依序选择导师, 同时允许导师有一定选择权的方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等特点, 笔者认为可采取“抓两头”的方式, 大部分名额给成绩优秀的学生, 但也预留一些名额给不及格学分累计超过一定分数的学生。首先, 确定导师的人数及导师可以指导的学生人数, 并将导师的信息公开, 包括导师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对成绩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申请的学生, 让他们填写基本情况表, 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英语及计算机水平、兴趣爱好等资料, 并对导师公开学生信息。然后, 让导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选择过程中, 导师可向辅导员、班主任或者高年级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对于不及格学分超过一定分数的学生, 可以采取辅导员推荐等方式。这样一方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 也给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提高的机会。导师与学生配对时间可以固定为一年, 在学生成绩符合条件及双方自愿的前提下, 提倡延续导学关系至毕业。因为在导师制执行过程中会发生学生兴趣转移或者学生不服从导师安排等情况, 所以允许学生提出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提出更换学生。
五、导师的职能定位
对导师的职能定位直接关系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而过大过全的职能定位是导师时间、精力上所不能完成的。因为大部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所以笔者认为导师制的侧重点在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 科研指导为辅。而思想教育方面, 笔者认为如果导师做好了以上三方面工作, 那么导师会在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无形中将自己治学严谨的态度、思维方式、做事做人的方法渗透到学生头脑中, 而且学生也会信任导师, 有生活方面的问题也愿意同导师吐露心声, 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说教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1. 专业指导。
专业指导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 传授学习方法, 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 介绍专业课程, 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 了解专业方向。 (3) 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选择课程, 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督促学生按计划执行。 (4) 指定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或学习相关专业软件, 要求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5)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 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完成任务后导师点评总结。
2. 就业指导。
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和工作前景, 分析当前就业形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有机会, 导师可为学生推荐实习机会, 并给予实习指导。
3. 科研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科技文献和写作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了解学科动态、科研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听学术讲座、参加学科方面的竞赛、参与学校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等, 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六、保证导师制实施的措施
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何保证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做好宣传工作。
让学生和老师都对导师制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所在, 这样学生和老师才能很好地投入其中。
2. 成立导师委员会, 完善导师制相关制度。
成立导师委员会有利于解决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让学生或老师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有地方反映申诉。同时导师委员会负责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这些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办法、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培养计划表、导师工作总结、学生学期小结、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其中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尤为重要。考核机制要合理可行并且被大部分导师接受。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考核既要考核工作结果也要考核工作过程, 并把考核重点放在工作过程上。而且考核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导师互评及导师委员会评价, 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全面、准确、客观。考核可每学期一次, 从导师的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履职情况、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考核。对于指导过程中主动性好、主导性强、指导效果好的导师加大奖励力度, 激励导师投入到学生指导中去, 并对这些导师在工作量、评奖评优、评聘等级等方面加以倾斜。并对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参加竞赛等获奖的优秀学生在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优先。
3. 过程监控, 定期开展导师之间的交流会。
导师汇报近期指导情况, 交流各自的指导方案、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 互相借鉴, 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 以实现在指导学生方面共同提高。
其他高校研究表明, 导师制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独立学院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克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使得导师制的实施得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 其学生具有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等特点, 导师制的实施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独立学院开展导师制的意义、开展导师制的时间、实行导师制的方式及导师的职能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导师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
[2]田明华, 田琪, 宋维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与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 .
[3]曹十芙, 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 .
[4]周志国, 吴平.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4) .
[5]王绍娟, 周西安, 倪鸿燕.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7) .
[6]罗国基, 周敏丹, 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7]曾凡东, 卢秉利, 燕霞.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评价指示体系及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1) .
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 篇2
近年来, 我国医学及医学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与发达国家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接轨, 对于培养医学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 导师制是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良好制度,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培养医学教育精英人才的有力手段[2]。因此, 如何将“导师制”应用于医学技术本科生教育中, 为我们培养出人文素质高尚、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科研创新思维的适应新时代的医学技术人才, 是我们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校口腔医学院在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进程中, 以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为试点, 结合其专业特点, 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实行“导师制”, 应用效果十分良好。
1 我国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我校现状
1.1 我国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现状
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各个产业发展迅猛, 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有了质的飞越。社会从“温饱”过渡到“小康”, 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了质的变化。就口腔卫生来说, 变化也十分明显。老百姓从曾经觉得“牙疼不是病”的状态逐渐转化为了定期口腔检查, 做好口腔疾病的预防工作, 要求更高者还会要求对不完美的自身口腔条件进行美容与正畸正颌治疗的状态。这就要求口腔医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 随着国际各大公司仪器设备的不断革新、口腔材料的不断改进、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新要求, 传统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而我国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还存在人才学历参差不齐、教育知识体系滞后不能与世界水平接轨, 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1.2 我校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现状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促进口腔医学学科的整体发展, 于2007年创办了四年制口腔修复工艺学本科专业。多年来, 在大学与学院的专业建设思想指导下, 口腔医学院对本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及体系不断地进行了改革创新。学院根据口腔医学技术的学科专业性强、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医技患需协调合作发展等特点, 采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及管理制度。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待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 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3]。我校通过近几年导师制度的实施, 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实践操作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并有多名学生快速成为了加工企业里的骨干技师。
2 针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导师制的应用
2.1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导师制的特点
首先根据本学科教学分阶段的特点, 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为学生组建了不同的导师团队, 不单纯是“一师一生”导师制模式, 而是“多师一生”, 多师多生”的新模式, 即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指导。这与曹十芙对我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分类中按照学习时段划分的年级导师制较为类似[4], 不同的是教学各阶段导师分工有所不同, 不同阶段的时间上是有所交互的。对于不同阶段的导师与学生的选择, 还是以学生为主的双向对选,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能够更快的使学生跟随导师构建专业思路, 进入专业的学习状态。
2.2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导师制体系的构建
将本专业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阶段、实习教学阶段。不论分几个阶段, 导师制的顺利运行都是需要完整的导师团队体系来支撑的。我学院高学历、高经验、低年龄的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 正是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院专业授课教师与技师教师分别进行动员与培训, 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阶段教育的重点认识清晰, 对导师制内容有所了解掌握。通过培训使得我们的导师能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在学生的各阶段学习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热情, 实施个体化教育, 使得学生能发展成为全面的高级人才。
另外, 由于专业特点, 本专业学生大学三年级会被派到学院签约的各大义齿加工企业完成实习阶段的学习。那么我们会请签约加工企业的管理和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共同座谈交流, 了解学院学生实习阶段实施的导师制的内容, 制定完备的的实习大纲, 并共同探讨产学结合, 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5]。同样我们会选择各企业内资历深厚、人品高尚爱岗敬业的技师作为学生的导师, 要使学生不仅从学识上受益匪浅, 还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
导师制度是有量化标准的, 学院会每学期末对学生及导师进行随访的问卷调查, 相互打分, 奖惩分明, 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 保证我们的队伍不断进步。并且导师制的工作以及所带学生的科研成绩均量化到教师的工作量中。
3 导师制在本专业各阶段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及体会
3.1 理论教学阶段
学生第一年的学习任务基本以公用课、基础课为主, 缺乏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学生的这个阶段就为学生安排“一师一生”的专业导师, 目的是为了多鼓励学生、挖掘潜力, 并为学生做专业方面的知识引导, 使学生能够培养出基本的专业能力, 并能够尽快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状态。导师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和直接谈话的方式每半个月与学生进行一次沟通交流。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就好比是海上的灯塔, 为学生照亮了迷茫路上的前程。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的激发, 将是今后成为优秀口腔技术人才的基础。
进入到专业课理论学习阶段, 我们仍沿用导师制度, 由于有早期的导师制基础, 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进入角色快, 也会有更多的精力用来开阔视野、多思考、多钻研。这个阶段导师制的任务不单纯是强化专业知识, 还要对有足够精力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导师根据自身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 一对一的带领学生选课题、做实验、做调研、分析结果、总结发文章等等。导师带着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科研创新精神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那么作为医学技术工作者在本科教育中便拥有基本的科研能力也是为自身未来的发展预留了一个空间和机会。
另外专业理论课教学阶段的导师要与实践教学阶段的导师通力合作, 相互取长补短。理论是基础, 实践是保障, 只有平衡发展才不会被社会的选择所淘汰。
3.2 实践教学阶段
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并驾齐驱的, 甚至可以说实践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你有多么扎实的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才是硬道理。社会需要的是有头脑又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 而不仅仅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所以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行导师制, 意义是重大的。我学院的实践教学设备及条件都是十分优越的, 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学习中, 导师全程陪同指导, 答疑解惑。并且在学期教学期间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及设备, 对学生随时提出问题随时指导。导师是最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的情况, 因材施教, 悉心指导, 学生怎么会没有进步呢?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 如果天资聪慧, 那便会锦上添花;如果素质平平, 那么勤也是可以补拙的。
3.3 实习教学阶段
由于专业特点, 本专业学生大学三年级会被派到学院签约的各大义齿加工企业完成实习阶段的学习。同样, 这个阶段仍要延续导师制教学制度。选择正规企业, 在跟企业签约前进行详细的评估, 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发展也是我们完成教学的保障。会在签约的企业中选择资历深厚的技师作为导师带教学生。对学生进行最接近社会工作实际状态的、直接系统的个体化指导。对于满腔热忱, 尽职负责的导师我们会给予奖励以资鼓励。这样长时间、近距离的跟着师傅学习“言传身导”, 行为世范, 学生收获也是巨大的。另外跟着导师工作会接触临床病例, 甚至会直接与患者进行沟通, 导师可以直观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导师还能为日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化解就业心理压力等问题提供帮助。所以说导师不单纯是知识技术上的良师, 也是学生人生的益友。在实习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在口腔修复工艺专业教学中实施“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学院及专业内部推陈出新, 资源整合, 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深化交流就意味着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我院已为社会培养出了数批高素质的人才, 教学效果良好。我院“导师制”教学改革刚刚起步, 作为新事物,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例如考核选拔机制的不健全, 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如导师积极性低、学生收益小等,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为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改进、细化制度内容, 培养出更高水平和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摘要:目前国内的本科生导师制尚处于摸索阶段, 随着我国医学及医学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与发达国家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接轨, 对于培养医学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以修复工艺专业本科生为试点, 连续四年在理论课、实践课、实习过程中开展“导师制”教学, 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本科生,导师制,口腔修复工艺
参考文献
[1]李呈德, 何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53-55.
[2]高艳阳, 于永.高等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17:180-109.
[3]罗国基.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7 (4) :429-434.
[4]曹十芙.独立学院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8 (4) :36-38.
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 篇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关于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1]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教学必不可少。
一、本科生导师制
早在14世纪英国教育家就提出了导师制教学。17世纪, 导师制的实施已在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1世纪初, 国内许多大学纷纷效仿英、美等国, 相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 为其配备专业导师,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 切实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 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 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工作。[2]独立学院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控能力也较差, 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导师可以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业上加强辅导, 增强其创新意识。导师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 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行导师制的方式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低年级班级导师制和高年级专业导师制的教学培养模式。
(一) 低年级班级导师制
本科基础阶段, 可以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精读和泛读老师担任, 指导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10人以内, 采取集中辅导的方式。这一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因此, 导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指导与教育。
学习方面:导师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后, 对其详细介绍英语专业课程, 使学生对未来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定期推荐一些书籍, 影音资料等供学生挑选阅读及欣赏, 要求学生写阅读心得。即便在公办院校, 老师和学生没有过多交流的情况下, 学生仍然可以自主选课和学习。而在独立学院中, 则需要导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及学习需求, 帮助学生选择选修课程, 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思想道德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 她们心思细腻, 容易情绪化, 有时处理问题也很激进, 导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导师还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渗透, 从而保证本科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 高年级专业导师制
本科高年级阶段, 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和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可对学生进行专业分组指导。具体可以分为:英美文学、英语翻译、英语教学、语言文化四大组。由于独立学院年轻教师较多, 因此, 在导师配备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每一组中至少包含一位教授或副教授和多位讲师。教授或副教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而年轻教师可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满足每一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导师还可以指导本组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资料的集和整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此外, 导师还要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意向, 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和帮助。
思想道德方面:高年级阶段的大学生, 在经过了几年的集体生活和学习后, 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 十六年的在校学习, 让学生们对校园非常熟悉, 对未来踏入社会工作会感到不安, 尤其英语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因此, 导师应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结语
导师制教学模式对独立学院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 各校应用的具体方法和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一。但英语专业本科生实施低年级班级导师制、高年级专业导师制,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和独立学院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 篇4
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本科院校培养的护理类人才与医院需求和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而今教育与市场需求联系越来越紧密, 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改革与发展大背景下, 利用自身优势, 对护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以创新强校工程、质量工程建设为平台, 在学科和专业改革大项目下, 以病人护理为目的的校企双导师制护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必要被提出。
1 独立学院护理类专业教师和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 国内的护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并未完全适应市场的现象。特别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阶段性地解决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验和实训实践场所建设等硬性办学指标的问题, 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阶段, 普遍存在缺少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的现象。
目前独立学院护理类专业教师, 从高校毕业直接进高校任教的人数比例较高, 这部分年轻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少有甚至没有医院实践经验, 而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师培训上力度不够, 导致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重理论而轻实践, 自身也很少融入医院行业中去, 造成实践经验明显不足, 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的脱节现象严重[1]。
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多参照办学层次稍高的母体院校, 在日常教学中, 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通常具有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传授的倾向, 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多, 教学效果没有完全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学院派护理过分追逐夸张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护理以及所谓的创新护理, 一旦进入市场, 便展现出市场应变能力差等现象。
因此, 需要重新思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的途径, 找到改革的最佳结合点, 来适应自身发展现状和市场人才的要求, 使学生能在进入社会时快速地适应病人护理生产和销售市场。
2 独立学院护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
护理类课程是护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最核心环节课程, 诸多独立学院也积极开展相关的改革尝试, 譬如强制规定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工作室制、医院实践制等有力的尝试, 类似课程的教科研项目也有很多研究和实践, 遇到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 (1) 产、学、研转换难; (2) 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3) 专业实践所涉及护工与社会需求不能同步; (4) 校企合作无实质性共同利益, 难于协同、专业资源无法共享, 改革成果推广难。
3 独立学院护理类专业校企双导师制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针对独立学院护理类专业教师问题、教学模式现状以及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基于提高护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适应行业与市场的需求, 改变课程内容单一、授课教师单一、课程作业形式单一的基本现状, 提出在护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如下改革。
3.1 丰富师资结构
从单一的校内师资校内教学向校企双导师制协同教学实践发展, 引入合作医院的护理师、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医院导师, 授课的形式转变为本校专业教师和医院的护理师联合培养的方式, 进行培养任务的细分, 根据自身的优势教授不同的内容。 (1) 强化校企合作意识, 使双方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场互利互惠的合作[2]。充分调动医院资源, 完善医院护理师、高技能人才到校内指导医院项目运营的实施, 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以实现与时俱进的护理类人才培养及定向输送。 (2) 引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加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重,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 安排兼职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 通过相互交流,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3]。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安排好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 还要安排好教学研究任务。兼职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 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 可以给本校教师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使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3.2 构建实践平台
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主线, 以提升护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通过护理类专业课程与医院病人研发项目的对接,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病人研发、投入市场检验, 构建“校企双导师制病人研发”的实践教学平台。 (1) 将学习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的过程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把医院病人护理计划融入课程内容和课程作业中, 在课程中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学习中直接运营医院项目, 来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2) 把实践课程内容学习和操作转化为医院病人研发项目运营及医院护理师岗位培训与实习,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教室转变为医院的研发中心, 课程内容和完成的任务转变为医院实际病人研发项目的成果, 直接得到市场的检验, 合格可直接获取经济效益, 能激发年轻人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时尚护理产业高素质职业人才, 提升学生的就业及创业能力。
3.3 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向时尚前沿的最新潮流信息转变, 将医院护理师和正在进行的病人研发计划引入护理类课程教学中, 加强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及工业发展的联系。促进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实践性和显效性, 并拓展学生突破性的护理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以缩短学生的求学与社会应对这一磨合期, 以医院的病人研发计划做推动, 使学生迅速的适应生产与市场, 加强学生的岗位角色感建构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适应性新型教学模式。
4 独立学院护理类专业校企双导师制课程教学的实施途径
4.1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护理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时尚把握度高的特点, 引进医院导师、鼓励教师与医院导师合作,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医院导师了解医院的方方面面, 包括对市场的调查、病人定位, 护理过程中对材料、款式独特的把握, 以及病人用何种形式护理等。在护理类课程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既能讲授未来就业岗位的相关职能和技术要求, 也能将病人研发计划在学生团队中施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 也能让学生紧跟流行趋势护理的需求,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医院病人护理项目化
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把实践项目引入课堂, 使专业研究方向与护理产业发展相适应, 将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系统地结合起来, 形成完整的艺术护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推动护理教育与护理产业的发展[4]。护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当前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护理, 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 引入病人研发计划, 院校、医院与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理论和实践并重、贴近市场和潮流需求。从医院病人研发计划中寻找可利用项目, 结合课程特色和内容, 将医院病人护理项目化, 让学生参与完成, 学生的课程作业即医院病人研发计划的一部分。增加实践经验的同时, 参考岗位角色教育模式的方法, 快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为医院带去更新鲜的资源与人才实力。
4.3 校企联合培养、投入市场检验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护理类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转化为医院病人研发项目运营及医院护理师岗位培训与实习, 在护理与护理、专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医院资源, 结合医院的护理师和职业培训师进入课堂与专业教师形成校企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进入市场检验, 培训工作合格的学生, 老师给予成绩与学分, 医院给予就业机会与经济回报。
5 讨论
护理类专业实施校企双导师制课程教学改革, 旨在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不仅有助于“产、学、研”相互转化、解决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的问题、专业实践所涉及工艺与社会需求同步, 而且有助于学生课程作业、师生创作作品、师生科研成果与医院病人研发的无缝对接, 为医院输送需要的人才, 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还能提供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护理类专业实施校企双导师制课程教学改革, 体现学校培养过程和医院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工作过程或工学结合过程,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工作所需知识的连贯获得和所需技能的连续形成, 有利于自有教师的实践学习、有利于护理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效迅.关于构建创新型艺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2:12.
[2]王虹.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5 (1) :31.
[3]李洪军.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2) :48.
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 篇5
关键词:独立院校,导师制,对策与建议
班级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 是以精英教育培养绅士的一种制度。20世纪30年代浙大引进的哈佛模式的导师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惜时过境迁,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速度的加快, 目前中国普通院校, 尤其是独立院校无论是师资还是时代背景方面都不具备走前辈老路的资格。如何走出一条与独立院校实情相符合的, 真正有利于学院发展, 师生获益的班主任导师制, 是我探索的问题。
一、导师制的起源与成功范例
1.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发展在宗教基础之上, 19世纪以前, 大学对导师的宗教信仰有严格限制, 导师以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作为其最主要的职责, 随着宗教势力的没落, 大学导师才得以一步步褪去牧师的色彩向大学教师转变。身份虽然转变, 但导师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指导学生。学生在入牛津大学时便会被指定 (这个指定往往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一名或多名导师。学生每学年要上25个周的教学学期, 平均每个星期要出席8—10个学时的讲课。选听该门课的学生通常会出席讲课, 但没有强制性要求, 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支配, 学生在导师的建议下也充分利用这样的时间进行阅读, 有了疑惑便与导师展开交流沟通。辅导有着严格的“课程表”:学生汇报, 导师评议, 师生讨论, 导师指点, 布置书目和论文, 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1]周而复始。裘克安先生在《牛津大学》中形象地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少数几个学生, 向他们喷烟。被系统地喷烟, 喷了四年的学生, 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一个被烟熏透的人, 就能说优雅的英语, 其优雅的风格是靠任何其他方法都学不到的。”费孝通先生在其《留英记》中感慨这一制度的卓越成效, “通过日常的、看上去十分平易的社会接触, 可以从意识形态方面收服一个阶层……”。导师不仅为学生学业提供建议, 更是以身作则指导学生修养之法, 在潜移默化中, 品德与学问俱进。
2.1937年浙大导师制
我国导师制的最成功事例莫过于1937年抗战时期, 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倡导并实施的导师制。尽管当时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导师制的实施却是颇具成效果的。“各导师于每星期指定时间, 至学生膳厅会餐一次, 餐后即集合本组学生举行谈话, 藉于饮食言笑之间, 寓潜移默化之旨, 亦或利用星期, 师生郊聚, 问难析疑, 亲切无间, 以身作则, 示之典范, 实施以来, 颇著成效。”竺可桢晚年曾云:“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 浙大于同年10月间搬浙江建德, 12月间搬江西吉安、泰和。在泰和浙大定居了一个学期。在这个时候, 训育是用导师制的, 因为一直在颠沛流离, 师生共患难, 可以说这是全校精神最融洽的时候。”……
浙大导师制曾经的辉煌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 抗战时候艰苦的治学条件。由于战争的影响, 很多课程无法进行, 教师和学生得以有空坐下来相互交谈。正如竺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据叔岳报告, 此间导师制制度实行以来, 尚称顺手, 学生既觉有一师长时可问询, 而老师亦有数青年为友不致寂寞, 天目山实为导师制之理想地点。如昨星期日, 天气既值秋高气爽, 导师与学生均群出外散步, 每人约率十七八人, 男女各有, 又不分系。” (竺先生在1937年10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 。然则今日, 随着高校向研究型大学发展, 教授基本上忙于研究, 除了上课基本上很难见到踪影, 而大量的教学任务积压到了青年教师身上, 以我所在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青年老师平均每周上课15小时, 还要顾及学术, 根本无法抽出空闲与学生交流。
第二, 学生比例的大幅度增多。浙大实施导师制时一个导师带16个人。而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表示, 中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例在1∶21, 我所在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师生比例更是远远低于这个范围。基本上每个班主任要带40甚至更多学生, 除去上课时间, 难免顾此失彼。
二、独立院校不适宜采取牛津式班导制原因分析
1. 大众教育与本科导师制之间的冲突
牛津剑桥大学导师制是贵族教育的典型代表, 导师制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埃文斯指出, 公学牛津剑桥, 与其说是教育机构, 毋宁说是培养领导能力和竞技能力的社会机构。1721—1846年, 英国经历24届首相换届, 24个首相中有20个毕业于牛津和剑桥, 不可不说是精英教育的典范。1937年的浙大也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依竺老记载, 至1945年, 中国大学生最多不会超过十六万人, 不过全人口三千分之一。 (大学生之责任) “古之有云才能过千为俊”, 视当时的大学教育为精英教育理所应当。然而时过境迁, 2008年中国教育部发表数据显示:“2008年, 我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 位居世界第二。” (2003年至2009年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综述) 这意味着2008年起, 中国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 精英教育再也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了。导师制重人格教育轻人才教育的培育理念显然与中国大学教育目的从精英教育向“培养有知识的劳动者”转变相矛盾, 中国大学生的急剧扩张也使得导师制失去了基础。以我所在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师生比例高达1∶40, 这显然不符合牛津导师制的建制要求。
2. 国内独立院校远不具备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物质基础
牛津大学2000年学生人数为15500人, 教师人数1366人。学生平均每周上课时间为8小时。数据显示到2010年, 牛津大学在校生人数约为19800人。十年间, 学生只增加了4500人次。牛大老师每学年上课36小时, 每周1.5小时。每个学生每周上课8小时。除了上课以外, 牛大导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平均每位导师要指导11个学生, 每位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 每次每个学生1小时, 共11小时, 这一工作绝不比课堂教学轻松。[1]导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时间远高于每周导师上课的时间。而中国教育部发表的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普通院校师生比例在1∶20, 独立院校的师生比例甚至可以达到1∶40甚至更低。[3]以我所在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学院教师分成三种类型:同济大学兼职教师、浙江大学专职教师和自聘的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每日往返于上海嘉兴两地, 而自聘的青年教师基本上每周上课15小时, 加上科研压力, 能够分给每一个学生用于课后交流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少之又少。
虽然不具备牛津大学和国内优秀公办大学的师资条件, 独立学院就应该完全放弃“班导师”呢?我不认可。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建校目的, 在现有的有限师资基础上得到最高的产出, 将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独立学院具体情况相结合, 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班导制”, 是值得所有独立学院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独立学院班级导师制运行的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一种介于导师制与学长助学制之间的班主任制度
虽然与精英教育相联系的导师制并不适合在意图培养有知识的劳动者的独立学院的土壤里生存, 但精英教育中关注的“人格教育”培养, 在今天的中国确实格外重要。竺可桢先生当年大力支持的导师制故无法原样照搬, 但其在1945年在遵义举行的浙大毕业生典礼时提到的三点:“知先后”、“明公私”、“辨是非”却在任何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时过境迁,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不再是培养精英, 而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有知识的劳动者, (见中国人才强国战略规划) 但中国的精英出自大学生, 这句话是始终都不会错的。他们肩负着中国未来的发展的重任。独立学院由于建立时间较短, 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 能在专业和人生道路上给予学生指导的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 但是青年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也有他们自己的优势, 他们富有热心、激情,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与“90后”更容易沟通, 等等。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这些特质建立一种介于导师制与学长助学制之间的班主任制度。从年纪上来看, 青年教师介于老师和学长学姐之间的身份也让其更具亲切感, 刚走过大学生涯的他们对大学生活记忆犹新, 对于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
2. 建立德育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相结合的体制
独立学院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专职教师相对较少, 专业课老师的比例更小。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物尽其用, 可以将德育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分开。专业老师可利用答疑时间与学生交流。 (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每天晚上六点到八点都有各科教研室都会有专业老师在办公室为学生答疑析惑。) 无论是牛津大学导师制还是浙大早年的导师制, 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导师与学生之间能有更多的接触, 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导师能够给予学生学业上的指导, 同时在生活方面、人格方面做出榜样。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无法提供如此众多“二合一”导师, 此时利用拆分法做到物尽其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所在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每天晚上都会有各科教师在办公室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往都是以学生自愿的前提来找老师。其实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晚上“主动出击”, 将自己所带的班级依据成绩分成若干小组, 利用答疑的晚上针对性地给出学习建议, 不搞单一“吃大锅饭”。
3. 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
好的考评制度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糟糕的考评制度却有可能使得原本先进的理念功亏一篑。正如农村互助合作搞集体化明明是一个增产的方式, 人民公社的糟糕的管理形式却使得其成为声名狼藉的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一幕。抗战时期的浙大导师制一段时间内曾使得“浙大全校精神最为融洽” (竺可桢语) , 但随着1938年陈立夫接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后, 新的《导师纲要》出台以后, 其中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之性行、思想、学业、身体状况各项, 应依照格式详密记载, 每月报告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一次, 其缴学校之报告, 主管教育行政机关, 得随时调阅之”, 且有“各组导师对学生之思想与行为各项应负责任。学生在校或出校后在学问或事业方面有特殊之贡献者, 其荣誉应同时归于原任导师。其行为不检、思想不正如系出于导师之训导无方者, 原任导师亦应同负责任”等。[4]新规则中将导师和学生之间处于监视和被监视的地位, 使得学生和导师都不堪重负, 心生反感。至此, 浙大的导师制也就由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抵触而日益走向衰落。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应该并重。一方面班主任工作应该与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挂钩,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教师的精神满足。强迫和行政命令的做法伤及老师的自尊心, 严重削弱了班主任的积极性。国民党时期对浙大导师制的阻碍便是前车之鉴。事实上, 霍桑试验早就告诉我们:“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 荣誉感、他人认可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受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影响,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职业无论在何时都是相对神圣的, 绝大多数教师为自己的职业自豪, 他们内心有帮助新一代青年学生顺利成长的驱动力, 只要加以正确引导, 他们就可以爆发出惊人的才能。
参考文献
[1][2]文中部分牛津大学数据引用自《牛津、剑桥的传统》连淑能《中国大学教育》, 2000, (1) .
[3]中国教育部年鉴http://www.edu.cn/nian_jian_542/.
独立学院实施导师制 篇6
一、学业导师测评问卷分析
测试问卷围绕着9个问题展开, 两次测试形式不同, 但内容相同:其中, 前7个问题关于学业导师工作职责设置, 第8个问题是学生对学业导师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第9个问题是学业导师的指导次数。9个问题均采用1—5分的打分制, 满分为45分。另设置两个开放题, 分别是学生在学业导师工作中的最大收获以及最期望获得的帮助。
测评结果如下:
2015年3月17日为第一次测评时间, 全体2014级学生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上机问卷测评, 共981名同学参加测试。735份可明确统计学业导师姓名的问卷拿到69个有效样本学业导师。从问卷结果来看, 读书指导得分最高, 为4.36分, 从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来看, 学业导师大多对学生进行了读书指导, 并列出推荐书目;关于学业导师的指导次数得分最低, 为4.09分, 表明学业导师需增加师生交流的次数。
2016年5月30日至6月10日为第二次测评时间, 以纸质问卷的形式, 共有635名同学参加测试, 573份可明确统计学业导师姓名的问卷得到56个有效样本的学业导师。从总体上看, 学生对于学业导师工作的评价是比较满意的。从两个主观题的测评结果看:较多的学生表示, 学业导师对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习习惯方面较满意;关于学生最期望得到的帮助, 大多学生表示希望多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从635份问卷的数据来看, 得分最高的题目是帮助了解培养方案及学分构成, 为4.04分;得分最低的题目是关于学业导师的指导次数, 为3.55分。
二、我院学业导师工作测评问卷分析
两次调查结果表明:9个题目得到满分5分的比率都在60%以上, 说明学生对学业导师的整体工作基本满意。但两次测试的结果对比都有下降, 原因如下:
1. 导师对学生的约束力薄弱。
在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规定中, 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方面的规定。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 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有三: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2]。学业导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导师与学生的合作和互动, 若学生不参加活动, 就难以起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作用。
2. 导师数量不足, 指导学生人数过多, 学业导师指导积极性不高。
我院一个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平均为21.86个, 导师的指导质量势必会大打折扣。正如伯顿·克拉克指出“导师制实质上要求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 从形式上依赖于较低的师生比例, 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3]。实施学业导师制度, 导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 而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自我管理能力弱, 若师生比例差距过大, 导师指导力会降低。
3. 指导年限过短。
一般性本科高校, 包括我院, 学业导师的指导对象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时间为两年;面临专业课和就业的选择的大三和大四学生, 则无人指导, 处于指导空期。第二次测评时间为两年学业导师指导的结束期, 大多学生表达出对学业导师延续的期望性。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 “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普遍, 因此延续导师指导年限非常有必要性。
4. 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导师积极性不高。
我院的导师激励制度中, 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层次, 责、权、利不明晰。学院应重视学业导师的“过程指导工作”, 将指导实效和工作量投入相匹配, 赏罚分明。
三、完善独立学院导师制的措施与对策
根据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和学生结构的特点, 结合实际调查情况, 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 实行导师多元化。
为弥补师资不足, 可从社会中选聘企业中优秀人士作为导师。导师的指导内容包含“培养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职场优秀人士的指导更具有说服力和亲近度;也可从外校引进导师, 丰富指导资源, 导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平台。
2. 增加师生互选环节。
学生选择心仪的学业导师, 会积极地配合导师工作;导师公布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互选环节可大幅度提高指导质量, 兴趣相投, 学生更具学习动力, 能够好地践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3. 指导方式多元化, 延长指导年限。
为解决指导空期, 学业导师制度将延长到四年。如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施“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和宿舍导师”相结合的方式;西安欧亚学院于2011年制定和实施了“四导师”人才培养模式”, 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为独立学院提供了借鉴。
4. 完善激励制度, 建立学业导师的监督机制。
将导师的聘任、培训和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指导的实效性为导向, 在核发指导工作津贴时, 实行“优劳优酬”, 要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在运行模式、教学与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与普通院校间的差异。独立学院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职责内容和量化标准, 确保责任、权力和利益明晰, 贯彻实施学业导师制度。
摘要:学业导师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导师制度的实施要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要提高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就需要在指导主体、指导方式以及激励制度等多方面具有特色。本文在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导师制度实行两年以来的经验, 希望为独立学院导师制度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业导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1) :5-7.
[2]彭延红, 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 2010, (6) :51-54.
独立学院实施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篇7
一、独立学院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现状
本课题组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状况存在如下特点。
(一)闲暇活动的多样性与单一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方式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有的不断发展自我,积累经验,如自学、兼职、参加培训班、体育锻炼;或者是从事一些满足于精神和生理需要的消遣活动,如娱乐活动、聊天聚会、看电视看电影;还有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如个人发呆、外出闲逛等。总之,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的安排比起以前有了量上的突破,活动的多样性越来越明显(见表1)。
但是在众多闲暇活动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多数人的选择过于单一,其中闲暇时间从事上网、看小说报纸杂志等个体性活动的人比例过大,而选择体育运动、娱乐活动群体性活动的人数却不多。闲暇时间在寝室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喜欢“宅”,喜欢独处,不愿外出活动,不参加集体活动。而且闲暇时间的单一性还表现在上网的安排上,上网从事娱乐活动的人远比学习的人多,多数人都把上网当作一种纯粹的娱乐、消遣。看小说报纸杂志的人就都集中在偏娱乐性上。这种趋势导致在拥有多种闲暇方式的今天,多数学生的选择却集中在那少数几种上。
(二)独立学院学生闲暇生活具有盲目性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闲暇时间利用还处于一个比较盲目的阶段,每次都有预先计划的学生只占人数的16.67%,并且对自己闲暇时间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占54%(见表3),这说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对闲暇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随意性大,导致了闲暇时间结构安排不合理,利用率低下。另一个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图2中,同意和比较同意“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处于盲目状态”的人占54.33%。从这三个图表中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基本上是没计划,盲目的,随意的。
(三)独立学院学生闲暇活动价值不高
调查显示,上网、看小说、娱乐活动等价值层次不高的活动占据了大学生闲暇时间的主要部分,而那些价值层次比较高的像自学、体育健身远动、兼职等却是大学生闲暇时间中占据的比例最少的。轻素质重娱乐,轻思想重消遣。闲暇活动是以消遣娱乐为主、以追求刺激快感为主要目标的纯感官享受活动和以摆脱单调、消磨时间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消极观看活动。网上游戏、聊天、逛街是如此,就是影视观看、课外阅读也主要是以武侠、言情等消遣类内容为主,以充实提高自我素质和精神修养为目标的休闲方式如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对闲暇时间的被动消磨,相当一部分学生又会产生一种虚掷光阴的负疚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原因分析
(一)全社会闲暇教育意识淡漠
在社会的“功利”背景下,人们思考问题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不再去寻找超越现实利益的生活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反映在高等学校,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职业培训中心,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二)学校闲暇教育的缺失
在调查中,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他们闲暇生活的只占38.4%,61.6%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他们的闲暇生活,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闲暇教育介入还不够。为了追求表面的可量化的效率,学校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考研通过率,不看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学校闲暇教育缺失,态度也是任由发展,没有系统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闲暇教育和活动。
(三)学生个人没有自我发展意识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个性更为突出,同时也意味着更容易受从众效应的影响,在一定经济基础下,更容易陷入一些“无意义”的闲暇活动当中,缺乏自我意识,没有对自己清晰准确的定位,无法明智准确地对闲暇时间活动进行安排。
三、独立学院实施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闲暇教育,重视闲暇教育,通过闲暇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闲暇时间利用观念,帮助改变以往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闲暇观念,以助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闲暇教育是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正确合理地运用闲暇时间,不仅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展,更能够平衡学生身心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合理运用闲暇时间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同时也有终身影响,面对未来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张弛有度,合理地进行自我调配和发展,使学生个人成为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二)闲暇教育是培养学生精神文明的需要
英国思想家罗素有一句名言:能否聪明地利用闲暇时间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 很多学生的坏习惯都是在“闲”中产生,在盲目中陷入爱河,在无聊中堕入网络,在这种盲目与无聊中形成肤浅空洞的人格,使人更加盲目与无聊。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调节生活,陶冶情操。形成完善而健全的人格。
(三)闲暇教育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独立学院大学生有适度的闲暇时间,在此时间内,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浏览非专业知识、听讲座、参加培训班、参加实践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认识度。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出强健的体格,面对未来社会的压力。在多种类型的活动中不仅能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闲暇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