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卓越教师(共12篇)
小学卓越教师 篇1
“卓越教师”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设立的, 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并列的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之一。自2011年在部分本科院校试点以来,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14年9月18日, 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并提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 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 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民族的重大工程之一。教师强则学生强, 学生强则社会强。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 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
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 打好生活的基础,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是为人求知的引领者, 是智力、心力的启蒙者, 是情感、世界观的熏陶者, 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 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 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 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 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 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孩子发展得快, 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此方面有特长, 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 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 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 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 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 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 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 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 上完课就离开教室, 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 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 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 教师能唱会跳, 教师的动情朗诵, 教师的一笔好字, 教师的看书习惯, 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 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奠定做人的基础, 奠定求知的基础, 奠定精神的基础, 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 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 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 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需要全科型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 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 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 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
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 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 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 能够守着他们,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 便于因材施教。
(一)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 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 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 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 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 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
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 也是如此, 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 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 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 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 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 除此之外, 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 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 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 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也启发我们, 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具备多样的能力, 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的课程特点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 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 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 如品德与生活 (社会) 、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 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 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 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 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也明确提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 从教学组织来看, 小学生的课堂更需要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 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 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 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 从课程内容来看, 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 包括校内、校外、社会, 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 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 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 是用阅读的方法, 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 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四我国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呼唤全科型的教师
(一) 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 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 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 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 年级不全, 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 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 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 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 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 教师编制比较齐全, 班级建制比较齐全, 班级规模大, 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有些地区实行包班制教学的学校已经占41.4%, 其中以上海杭州为最。”因此, 从儿童的全面发展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全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综合性的课程知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从小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 多才多能;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 小学全科教师将为小学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号) .
[2]李奇勇.小学教育呼唤全科教师[N].中国教师报, 2014-03-12.
小学卓越教师 篇2
北厂小学 李庆明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这本书后,我习惯性地先翻看了前言部分,可没想到的是,从前言开始这本书就一直吸引着我,越看越想读下去,越读越想细细地品味。于是,便一口气读完了“40天”,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把整本书读完了。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简单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指导,真是受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这两方面:
一、用爱感染学生“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有了爱,才有教育。教师有了爱,才会全心全意地学生服务,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他自己是老师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有了爱,才会学得开心,学得没有压力。就像书中“第32天”说的那样,“为了能让你们更轻松高效地学习,我希望你们在班级里能够最大限度地感觉到安全和放松。因此,我会给你们说‘跳过’的权利。”这就是爱,这种爱是发自老师内心的爱,爱孩子不仅仅是表面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爱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孩子的自尊、孩子的紧张与压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是否因为某种情况,使她自己变得紧张与压抑,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够感到舒适和放松。
小学卓越教师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了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研究者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表》对学校51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全面、科学、客观地了解课堂中教学行为现状。
一、调查结果
1、多数老师因课堂耗时太多、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而担忧。学本式卓越课堂下的“自学、互学、展学”环节中,老师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上,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上。68.63%的老师认为最大困扰是耗时太多和两极分化严重,56.86%是完不成教学任务,54.9%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不强,47.06%担心课堂纪律不好调节。
2、教师们切实贯彻学本式卓越课堂,但多数没有实施分层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方式,43.7%的教师能经常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中,48.58%偶尔会以学生回答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66.46%的教师重视对小组的指导,能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在遇到共同难题时,61.59%的教师会让学生讨论。对于老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分不同层次安排作业,从来没有的占52.64%。
3、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易生气,情绪有待调整。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总是跟不上教学节奏时,47.06%会着急生气,充分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情绪影响很大。
4、教学评价侧重于知识掌握和纪律遵守。教师在课堂评价上都对知识掌握情况和纪律情况评价较多,占47.06%,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关注较少。
二、结语
1、知行不一,“学本思想”未落地生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沙坪坝区三年的“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学校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变。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学本思想意识层面,96.08%的教师已经从传统“教”的课堂走向现代“学”的课堂,知道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然而,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学生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60.16%的教师会在课堂提问中关注大部分学生,43.7% 的教师经常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27.64%教师偶尔开展自主合作学习,23.98%却仍以长时间讲解为主,4.67%老师甚至让学生自由安排,放任自流;课堂上只有40.65%的教师能以学生回答为出发点开展教学;评价中,仅有24.39%的教师能从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在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的学本“思想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偏离的,以“学”为本的“学本”思想没有落地生根,教师教学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2、诊断方法单一,诊断的主体不明确,缺实效。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认识到,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只有从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才能够推进课堂教学行为的系统改变和课堂的深度转型。其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是:
第一,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主体模糊,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存在较为严重的虚无化、边缘化现象,教学民主远没有实现。
第二,教学问题诊断不精准,没有兼顾教与学双边的发展水平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形成基于“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教学问题清单。改进教学行为成果少、效果差。
第三,缺乏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清单,从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校本规划设计,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实践研究。
第四,没有着力于优化课堂生态结构,形成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系统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
三、反思与建议
1、加强统整,突出重点。教学的成败直接影響着教育的成败,在工作中,我们应将教学、科研、学校特色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有机统整,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应抓住课堂教学行为改进这一教学重点工作,突破难点,形成工作主线,彰显特色。
2、搭建平台,提高素质。师资不足,工作有惰性,师生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体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应抓住薄弱环节,采取逐一击破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加强校本研修,充分利用各種资源,为师生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搭建平台,提高整体素质。
3、科学诊断,改进行为。课堂诊断与教学行为改进大致研究路径图:系统学习理论,深入把握标准。养成反思习惯,提升诊断能力。编制课堂标准,明确教学要求。研发诊断量表,开展科学观察。寻求突出问题,做好归因分析。探究解决策略,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改进行动,注重行为效度。验证改进策略,总结研究成果。
4、突出主体,务实行动。“以学习者学习为本,以学习者发展为本”,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真谛,只有师生的成长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唯有从各个层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落实行动,脚踏实地发扬求真务本的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才会赢得长足的发展,成就师生的成长。
小学卓越教师 篇4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1. 建立三方联动的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招生、就业机制。
自2010年起, 学校充分发挥本校毕业生在陕北地区政府部门和中小学中人员多、分布广的人力资源优势, 由高校牵头, 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参与, 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教育实习基地和教学工作研讨会, 在增进三方相互了解、深度融合的同时,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支持和引导作用, 厘清生产者与用户的共生共荣关系, 逐步确立了由中小学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用人数量与规格, 政府部门依据本地区教师的整体需求情况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计划, 高校依据人才需求计划制定招生计划, 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选拔和实验班课程体系设置, 鉴定协同培养协议, 实现高校招生与中小学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 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的教师发展机制。
陕北地区基础教育底子薄,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教学资源短缺, 从事教学研究的气氛不浓, 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因此, 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 学校坚持从陕北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 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岗位双向互聘、管理岗位双向互换”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在全面提升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同时, 促进双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技能的不断提升。
3. 建立四年不间断的培养机制。
前两年, 高校在完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专业通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 聘请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或领域专家以讲座和报告的形式, 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聘请中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和德育负责人以现场教学的形式, 对学生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师修养等数学教师基本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师范生遴选工作, 组建实验班, 并完成实验班学生校内外导师遴选;第三年, 依据实验班课程体系和协同培养协议, 高校完成学科专业课教学, 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教育技能类课程教学, 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和学生兼职辅导实施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指导工作,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协同培养协议的落实与督查工作, 保证协同培养质量;第四年, 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 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并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真正形成前两年打基础、第三年提能力、第四年促卓越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 建立三方共同承担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机制。
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2]。过去学校教育实习时间为6周, 远远达不到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近几年, 三方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增加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硕士生的“双导师制”和“兼职辅导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出台实践教学管理相关制度等举措, 为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搭建了优质的实践平台。
5. 建立三方多途径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
一是通过资深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 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数学课授课模式有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引导他们及时跟进、不落伍;二是聘请中小学教师讲解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理念, 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含, 深入理解高科技时代数学教育的本质;三是校校间定期举行教学研讨, 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 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措施;四是组织专业教师在中小学进行短期挂职教学, 使他们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亲身体验, 促使他们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能动性;五是建立了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兼职辅导的机制, 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 修订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形成“六模块”协同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坚持以提高师范类人才能力为核心, 将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的基本原则,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 构建由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学科专业课模块、教育技能课模块 (包括专业见习和兼职辅导) 、综合实践模块 (校内模拟、中小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等六个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2. 依据课程特点,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教学中, 以专家报告、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分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进行;在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模块教学中, 采用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占总课时的30%左右;在教育技能模块教学中, 使用现场观摩、探究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占总课时的60%左右;在实践教学模块, 采用模拟法、示范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占总课时的50%左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作用, 依托“三位一体”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 着力强化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实践方式上采取名师讲堂、教育见习、兼职辅导、校内试讲、混合编队实习、顶岗实习等, 使中小学全程参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培养, 深化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高效运作;在教育实践的内容上, 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 将教育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理想信念、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谈心与家访、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等纳入到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中, 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理解, 在提升他们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 参加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 提升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认知能力。
通过每年参加省、市中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推进会, 使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深入学校、进入课堂, 现场感受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倾听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线专家名师导学、导教, 并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 归纳规律, 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 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 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 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在三方的共同参加下, 通过举办三字一话、“祖国·社会·人民与我”演讲比赛、“读·思·行”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必读书目、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数学竞赛、名师导航、中小学数学示范课等系列活动, 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全方位、多渠道充分认知教师职业,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立志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6.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 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
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 全方位改变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搭建了以政策与法规、经典案例、名师讲堂、难点赏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教学研讨、师生互动等内容为板块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 改变了师范类人才传统单一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方式和途径, 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 全面提升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是实现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无缝对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如何为本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民教师仍有众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摘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石, 向本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教师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机制、改革举措等方面, 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对地方高校进行“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余志成.高师教师在中小学顶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 2014, (4) .
做卓越的教师 篇5
——读彭兴顺《做卓越的教师》有感
高一年级组杨恒波
读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予自己勇气和信心;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获得力量和希望。寒假有幸研读了学校发放的这本书——《做卓越的教师》,进而吸收到彭兴顺老师的闪亮思想,感觉受益匪浅,也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奋斗方向。在《做卓越的教师》中,彭兴顺老师运用演讲学的原理,以鲜活的事例、深沉的思考,让生动流畅的文字诠释得淋漓尽致。行文舒展洒脱地叙述的八项专题,涵盖了教师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修组织、家庭教育、魅力师训等,细细捧读,真是如坐春风、醍醐灌顶。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清新的文字、一样精巧的构思,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各有不同。我在读《做卓越的教师》时,更多的是揉入了对现实的思考和自我的修炼。我觉得不管是卓越的教师还是普通的教师,要胜任这份工作,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高尚的师德作为立教立身之本。
立业先立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高尚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淡泊名 1
利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如果一名教师的师德低下或沦丧,那么他也就失去了立教立身之本。看看铸立在我们周围的这些丰碑吧:有一心扎根偏远山区清贫自守献身教育的‚大别山师魂‛的汪金权老师,有将青春与生命献给贵州山区贫困留守儿童的武汉大学支教志愿者赵小亭……让我们向英雄学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无悔的青春和满腔的热情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2、要有精湛的教学业务水平。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堂好课,是用‘心’上出来的‛。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因你的魅力而喜欢你的课堂,因你的课堂而爱上你的风采,这就需要教师静心阅读文本、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演讲单元时,我在给学生介绍了演讲辞的特点及演讲需注意的事项后,把时间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地演讲,学生身临其境、入乎其内的情感表达,辅之以老师适时的点拨与提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再者,我们平时还要要虚心学习,借助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自身的勤奋,打造自己独特的魅力课堂。欣赏名师课堂、研究教学艺术、反思自身素质,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奋斗历程。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才能把学生紧紧吸引在自己周围,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抚育心灵。
3、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状态。因为读书,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气、激活灵气。我们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境界。虽然,我们平时忙于上课、忙于学生,可能无大量的时间投身书海,但是只要挤,时间总会有的,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角角落落、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读书的好时机。我一直订阅《班主任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看看学术前沿,了解教育同行对前沿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帮助自己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我的案头还放着《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余秋雨文集》等集子,翻翻文学作品,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沐浴智慧、遨游寰宇、充实自我。
4、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作为教师,不仅仅满足做一名教书匠,要把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让实践助力理论的提升,让理论检验实践的正确。目前,科研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我原来以为,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年级,这些零碎而繁琐的平凡事件都是忙忙碌碌,谈何研究?其实,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作为课题,都值得研究。把教育教学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探索教育规
律的研究过程,则我们的工作就显得平凡而伟大,大有文章可做。2007年9月,我在马志超、刘秋香等领导老师的带领下,和他们一道启动了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网络时代学生德育研究‛的立项、开题及研究工作,通过自己刻苦地学习以及在同行的鼎力帮助之下,自己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养成记录自己平时思想火花的习惯,与习作牵手,与思考为伴,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缕思绪、一个念头……都是我们记录的好材料,以随笔的形式整理与提升,大胆提炼自己的‚一家之言‛,成就自身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做魅力教师,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彭老师的这本书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在今后工作中我会以卓越教师的要求来勉励自己,朝着这个不变的目标迈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引领 高效 夯实 锻造 创新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中小学校能否跨越式发展在于是否有一个具有教育家思想的校级领导班子,教育教学质量能否稳步提高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团队。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当前,站在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中小学校有组织性、目的性、针对性地建立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显得十分迫切。从宏观上看卓越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人格风范、精湛的教学艺术、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科研能力;从微观上讲是指获得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的教师。本文结合多年来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分享成果与体会。
一、师徒结对,名师引领
近年来,各省市在特级教师培养方面都有一个明确思路:按台阶逐级培养。经过实践由此而逐步形成培养卓越教师的长效机制,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指明了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迸发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为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夯实根基。纵观各级学校特级教师人数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学校,其所占的比例较大,获得社会认可度高。
师徒结对是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无论在哪个时期这种教育模式都传承了一种文化和理念,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延续,对教育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使师徒结对、名师引领带来更具活力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扎根于本校。学校采取个人申请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青年教师可在本校选择一位名师作为自己的成长导师,原则上需选择比自己更高层次的优秀教师,尽量做到学科相同或相近,要考虑到教育科研方法、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等具有共性,特殊情况也可在不同学科选择导师。一位导师应由五名同校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另一方面,辐射于外校。我们倡导每位导师创建网络名师工作室,由挂牌名师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以本校教师成员作为基本力量,对其他区域的教师可通过网络招聘工作室成员的方式,组成不受规模限制的专业团队,建立新时代的师徒关系。在网络名师工作室这个强大的平台中实现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思想交流等共享教育资源,其培养的教师队伍将是高效率、高品质、高水准的团队。
按照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青年教师,实施师徒结对、名师引领、阶梯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逆向成长。学校在每个新学年全校教师大会上给卓越教师师徒结对颁发证书并签订培养协议书,彰显学校领导班子对教师培养的重视和关怀,形成崇尚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良好风气,传递正能量。为保证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学校每学年应当划拨一定经费给每位导师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科研经费,对完成上述逆向培养目标的导师还要进行适当奖励。
二、明确目标,跟踪考核
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卓越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完成师徒结对,建立了工作室团队,再对其采取具体培养措施,落实各项考核指标。要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每学期在导师指导下需完成以下目标:阅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并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交给导师批阅;完成一项省级课题立项(或结项),并有阶段性成果,三年内主持完成一项省级结项;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三年内必须发表两篇论文;上一节校级公开课,至少提供一节市级公开课或作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报告;录制两个微课,并上传至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络平台;撰写两篇教育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听十节课并有详细听课、评课笔记,参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参与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命制两份原创试题,并提供命题思路和试题评价;每学期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至少两次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活动,每年订阅一份本专业期刊和一份教育科研杂志;听专家学术报告两次;学期初需交个人成长阶段性计划,学期末需交个人成长阶段性总结。
培养对象每学期需上交卓越教师培养项目考核表,根据完成培养目标的量化指标情况,确定奖励等级,并作为教师评职评先的重要条件,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于外校的工作室成员,采取目标管理,每学年末对成员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调整出名师工作室,同时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对成绩突出的成员可在工作室中开辟专栏给予表彰,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优势。
三、高效课堂,提高质量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场所,是知识传递、情感交流、能力提升的场地,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平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成才。卓越教师必须是德育的楷模、教学的能手,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卓越教师的培养应以德育为先,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教学能力为重点,在课堂教学目标、策略、方法、活动等方面有所突破。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把握教学要素,还要有微观的洞察力驾驭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节。
为此,我们要求师徒之间每学期随堂互听常态课不少于十节,听完每节课后进行及时评课:谈构思、谈体会、谈反思、撰写听课、评课札记。导师要在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课题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外作业、教学反思等环节上对教师给予耐心指导,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学校每学期中期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学竞赛和特级教师示范课活动,在活动中检验教师水平、提升能力。
四、命题竞赛,夯实基础
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业务学习机会。命制原创试题能力不仅是评价教师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卓越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思考教学技巧较多,关注命题方法较少。命题包含在课堂提问、变式练习、课外作业、单元测试等教学活动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编制题目以达到教学效果,命题形式包括在课堂内的即时编制和课堂外的精心编制。由此可见,命题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命制一份优秀试卷是作为卓越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此,我们对卓越教师开办了命题理论学习专题讲座,通过专家引领、互动研讨,提升命题能力,在每学年寒假举行的命题竞赛活动中,锤炼队伍,在学习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
五、解题竞赛,锻造能力
一位卓越教师一定是一个解题高手。当前,多数教师对教材上的习题解答唯教参是从,对教辅资料上的题目则以详细解答来应对,长此以往,教师的解题能力将退化,思维能力会僵化,并且抑制了教师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卓越教师要有一流的解题能力,才能在学生中产生崇高威望,在教师中享有非凡声誉,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教学活动。
要求教师对所有试题必须养成自己独立作答的习惯,对一些试题可以尝试变换条件与结论是否成立,甚至进行必要的引申,并从中发现新结论。这种做法有利于解题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锻造自己的解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提供的优秀解法要及时鼓励表扬,并作为教学反思内容之一。教师从研究试题到命制试题是一种再创造活动的过程。学校在每学年的开学前一周举行解题能力竞赛,初中教师所考内容为当年全国各地中考模拟题,高中教师所考内容则是当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题,依据教师竞赛成绩进行分学科设置奖项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作为评先晋级的条件。
六、专家引领,创新理念
在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在大学时代所学知识已远不适应时代要求,教育理论正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正在不断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才能胜任岗位的工作。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年龄大致在35岁至50岁之间,但由于他们家庭负担过重、教学工作繁忙,除了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教师远程学习之外,便是在夜灯下苦读教育教学书籍,难免收效甚微。
中小学校必须依托高等师范院校雄厚师资力量的优势,为卓越教师的成长开辟新途径,学校每年暑假由校级领导带队率领高三、初三毕业班全体教师赴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全国重点师范院校进行为期一周集中研修,用三年时间作为一个培训周期,使每位教师得到一次充电学习的机会。这种基于教学实践所遇问题来确定培训内容而进行量身打造的高端研修班,对教师成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效果显著。近年来培训实践证明,教师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家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可达到以下三个目标: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以研究角度审视日常工作,激发教师研究的兴趣;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层次;强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考虑,提高教学的质量。要求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撰写研修学习心得体会,质量高的文章优先在校刊校报上发表,并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以构建卓越教师培养体系为突破口,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
小学卓越教师 篇7
一、卓越工程是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发展
我省先前的特级教师培训工作, 为卓越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与经验。早在2007年, 我省特级教师培训工作遵循“培训提高”与“发挥作用”相并重的原则, 逐步建立了一批以特级教师为领衔人、以本人任职学校为基地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在队伍建设与发挥优质资源作用方面进行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一方面采取基地专题研修、省外高端访学交流、工作室研训活动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激发特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使特级教师得到了真正的修炼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的教学展示、送教下乡、专题 (专项) 研究、师带徒等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 在基地校、所在县 (市、区) 域乃至全省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也体现了特级教师队伍的人才价值和专业影响力, 在全省打造了一批具有个性特色、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如邢益室、余志君、郑冬梅、李国良、张国红等特级教师工作室) , 为海南名师队伍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同时, 2014年正式启动的省级骨干校长培训工程, 培养了一批省级优秀校长队伍, 带动了一批学校的发展。
然而, 由于先前的特级教师培训工作一直未专门立项, 投入经费有限, 项目开展缺少保障, 许多工作开展不到位, 难于充分发挥其作用, 更缺少物化成果。我省卓越校长工作室、卓越教师工作室的启动, 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经费保障, 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引领力量, 加大了项目辐射与影响, 这是我省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实施的新项目, 也是我省特级教师培训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体现了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
二、实施卓越工程, 将促进我省一批优秀校长、教师走向卓越
当前, 实施教师培训卓越工程在我省教师培训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施卓越工程, 强化了工作团队的培训功能。
卓越工作室列入了省级教师培训立项项目, 有了项目经费的保障, 可以自主开展更多的培训活动。同时, 利用卓越工作室项目的实施, 可以结合其他教师培训项目, 承担起相关的教师培训任务。如, 卓越工作室项目与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校长提高培训项目相互贯通, 通过特级教师专业引领开展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活动。同时, 利用卓越工作室的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的工作机制以及专业团队优势, 可以承担起市县和学校的教师培训、教科研工作任务。一个卓越工作室, 好比一所教师培训的机构或基地, 可以承担起教师培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 实施卓越工程, 可以使我省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极致地利用和发挥作用。
卓越工作室项目, 相对于先前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或骨干校长培训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专业引领团队从工作室领衔人 (特级教师) 扩大到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骨干校长, 甚至是省外名校长、名师, 扩大了专业团队范围, 增强了专业人员力量;二是优化了专业团队的结构, 工作室成员除领衔人 (主持人) 外, 还聘请了项目指导专家 (包括高校专家和省外专家、校长) , 并设立项目管理秘书。部分工作室还基于团队骨干成员建立若干基地校, 以承担工作室任务并自主开展各种校本研训活动, 这有利于整合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 实现与校本研修的有机融合, 使教师培训活动更加“接地气”, 校本研训活动更有成效。
3. 实施卓越工程, 有助于促进我省优秀校长、教师向更高境界发展。
我省已建立了“骨干教师———学科人———特级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层次, 在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方面也启动了骨干校长的培训工程。卓越教师工作室, 实行特级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级贯通;卓越校长工作室采取“1+1+5”模式即“1位主持人 (卓越校长) +1位导师 (专家) +5位成员 (省级骨干校长) ”进行组建。卓越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 绝大部分都是我省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 实施卓越工程可以帮助一批校长、教师梳理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 提炼自己的办学模式, 加强其自身研修, 提升专业素质, 同时也为一批优秀校长、教师展示自我、示范引领的平台, 让他们锻炼自我、走向卓越。如, 每一卓越校长工作室除了要求卓越校长每年参加省外的名校访学、跟岗学习、高级研修等活动外, 每年须接受工作室成员进室 (站) 研修, 每年集中进驻成员学校开展一次诊断活动, 每年面向成员学校教师组织一次教学开放周, 同时设立卓越校长工作室省教育科研专项课题,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提炼、物化其实践和研究成果。
三、实现卓越的目标, 工作还任重道远
我省教师培训卓越工程的启动, 标志着我省教师培训工作正走向卓越。然而, 项目工作刚起步, 要真正实现卓越的目标, 还任重道远。我认为, 我省教师培训卓越工程的实施, 在项目定位、实施和管理方面应关注如下几项工作:
1. 目标卓越。
目前, 卓越工作室是我省最高层次的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汇集了我省校长、教师队伍最高端的优秀人才。实施卓越工程, 培训目标要体现出卓越的目标追求。如, 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 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实施卓越工程要帮助卓越校长、教师梳理办学思想、教育思想, 提炼办学模式。又如, 每一工作室应结合其专业特点、团队结构, 选定、立项专项研究课题, 要出研究成果。
2. 整体规划。
我省教师培训卓越工作室项目实行三年一个周期进行立项, 为此各卓越工作室应按照三年时间做好整体规划, 分步分年度有计划地实施。
3. 基地自主。
各卓越工作室项目 (特别是卓越校长工作室) , 应建立若干基地校 (可以由工作室统一挂牌) , 并发挥好基地学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各基地校应将工作室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将学校校本研训活动纳入工作室活动内容, 充分利用工作室的专家资源, 自主策划、开展校本研训活动。
4. 规范实施。
作为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卓越工作室项目应认真按照我省教师培训项目规范要求实施, 重视做好过程材料收集和建档工作, 严格执行财经制度, 规范使用项目经费, 及时完成项目网络发布与学时学分登记。各卓越工作室项目一般由省级管理机构做好学分登记与审核工作。目前, 个别工作室开展的活动, 往往忽视了过程材料的收集和学分登记工作, 作为省级教师培训项目的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5. 总结宣传。
各工作室应重视活动简讯、简报的制作,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 做好项目成果总结、宣传与推广。目前, “好研网”平台是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平台, 微信平台、美篇等网络工具为我省许多教师喜爱和广泛应用, 各工作室应建立网络工作室 (工作坊) ,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加强交流与互动, 分享优质资源, 扩大项目影响。
《做卓越教师》阅读心得 篇8
一.用浓厚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面的,在老师爱心的雨露滋润下,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生,不是一句口号,它构筑在理解、尊重和奉献之上。过去的一年我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为了能迅速了解学生,我经常找时间和学生谈心,和家长沟通,常常因为学生的事不能早回家。为了学生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也得到了爱的回报。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赞许,同事的认可。可以说,一次次的成功的教育,这里面饱含着教师无数次的付出。从无数次付出中,我也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这是其它行业的人得不到的快乐、满足。
二.培养爱心
学生有爱心,将来才能去爱他人,爱集体,才能回报社会。浙江的一位中学生,因为妈妈对他的学习管的太严,用锤子将妈妈打死。黑龙江省有一名小学生,因为妈妈不给钱去玩电子游戏,而将妈妈杀死等等,近些年来发生的还少吗?他们不正是缺少了爱,缺少了对父母的爱,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吗?
教育学生首先要爱他人。当然让学生有爱心,班主任老师更要对学生付出爱心,制定计划,严格教育,加强管理是爱。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爱。给学生开设学习方法是爱。家长会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学习起落的原因是爱。对学生一视同仁是爱。
在班级里,我召开了《把爱心献给他人》的主题班会。了解他们的心理,使学生明白要有爱心,先要学会爱他人。爱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你的生命。爱老师,因为老师教授你学业。爱朋友,因为朋友送给你友谊。一句话,一杯水,一个眼神,一种动作都可以传递爱。为此我还组织学生到永宁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帮老人们打扫卫生。同学们和老人们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他们也深深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哪位同学学习有因难,同学们主动去帮助。关心集体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上课不迟到,课上不大声喧哗,上好三操,搞好卫生清扫,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注重班级荣誉。这些小事做好了,集体的风格逐渐形成。
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篇9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实践
研究卓越教师的培养途径,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还能够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当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卓越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增强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因此, 我国若要在世界教育事业中占据有利地位, 就必须紧跟这一时代发展潮流,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 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具有较强创新和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并打破原有的教师培养模式, 及时整合教师资源, 打造卓越教师队伍, 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我国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一、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模式单一
从教师的培养模式来看, 学校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 无法创造出最佳的培养环境, 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有效、合理的培养模式, 反而一直因循守旧, 沿用以前的以理论知识传播为基础的培养模式, 缺乏特色和个性, 显得保守和单一。
2. 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课程目标上来看, 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清晰, 把教学当成演讲,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利于教学愿景的实现。从课程内容上来看, 知识的传授占据的比例过大, 实践的内容不足, 使得学生无法自如的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从课程实验来看, 实验设计过时、实验内容陈旧, 不重视发展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 和现代教学脱节严重。从课堂结构上来看, 过分注重知识性的考察, 不注意课程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也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3. 优秀教师分布不均衡
优秀的教师是教出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目前来看,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能达到优秀教师资格的教师并不多, 教师们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 有的缺乏对教育的忠诚, 有的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从教学实践中可知, 教师对专业的理解程度、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水平、对教育实践的经验, 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 由于同时拥有三种能力的优秀教师太少, 就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教育信念不坚定
一名卓越教师, 不仅要有精湛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 还要有强烈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但是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往往不重视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使得教师对教学工作毫无热情、得过且过。虽然专业知识的培养,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加强教育信念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卓越教师培养的具体策略
1. 坚持专家引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理论的发展, 使得教师必修不断学习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卓越教师的培养对象大多是35 至50 岁之间的教学主力军,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 往往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除了参加教育部分的远程学习之外, 只能自行钻研教育理论书籍, 效果甚微。因此, 中小学校要依靠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 为培养卓越教师打开新的思路。这种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组织培训内容的培训课程, 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以往的培训实践表明, 通过和教育专家近距离的交流和对话,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第一, 提升教育境界, 使教师在课程的高度观察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的水平;第二, 开阔教育视野, 以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教学工作, 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第三, 强化教育理念, 强调新课程理念,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并在教学会议上共同交流。
2. 采用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场所, 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阵地,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场地, 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研究课堂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卓越教师必修是教师中的骨干,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到的教学风格、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卓越教师的前提是德育优先, 重点是教学能力, 重心是课堂教学, 并辅以教育科研, 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活动等各方面积极创新。有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在宏观上把握教学过程, 还要在微观处观察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细节。因此, 教师之间要积极的互相听课, 并在听完课后及时评课, 交流心得体会, 及时反思, 做好听课。评课记录。并且在教案编写、话题导入、课堂提问、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合作交流。同时, 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师示范课和优质课教学比赛等活动, 在竞争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实施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是我国传统的最重要的教育观念, 这种教育模式代表了对理念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 从古至今一直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凭借网络科技的平台, 给名师引导、师徒结对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导师可以创建网络名师办公室, 由名师作为办公室的领头人, 并整合本校的教师成员作为基本人员, 对其他校外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 组成不受规模、不受地域限制的“网络名师办公室”, 建立现代师徒关系。在网络名师办公室这个平台中, 各个地区的教师可以做到教育科研、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最终培养出的一定是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最后, 按照青年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 实行名师引导、师徒结对、阶梯培养的模式。学校还可以在新学年的教师大会上为名师师徒结对颁发聘书并签订培养意向书, 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关心及重视, 还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风气。为了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该拨款给每位导师作为日常工作的教育教学经费, 并对完成培养目标的导师进行奖励。
4. 加强跟踪考核
学校要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并列出卓越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完成师徒结对、并建立了名师办公室之后, 要对培养对象采取具体措施, 并落实考核指标。要求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带领下每学期完成下列目标:写一篇教育理论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完成一项课题立项, 并得出阶段性成果;听不少于十节课并记下详细的听课、评课记录;阅读一本教育学著作, 并写出心得体会, 上交导师;参加一次校级公开课比赛, 并做出有一定深度的报告;编写至少一篇教学案例或是教学反思;参与名师办公室的建设, 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录制一节公开课, 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网络平台;积极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每学期至少出一套试题, 并给出命题思路;在学期要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在学期末在写出个人成长总结。同时, 每学期末培养对象要上交卓越教师项目考核表, 根据完成目标的情况, 确定奖励水平, 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对于校外的办公室成员, 每学期末对成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品德、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考核成绩优秀的成员可以进行表彰, 并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考核不及格者退出名师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 2014.
[2]赵传江.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王叔新.试论高师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演进及新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蔺红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困境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刘爱华, 刘海英, 陈称福.新形势下互动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美国卓越教师教育奖研究 篇10
1961年,美国公立大学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y,简称AAS-CU)成立。它是一个以公立大学为会员的非营利组织,主要给公立大学提供教育政策分析、院校之间的沟通等服务。至今,AASCU的会员已经有420所美国公立大学,提供职前教师教育的4年制公立大学的会员比例占全美同类大学的56%,[1]AASCU的这些会员大学每年为美国培养300万教师,占美国每年所有中小学新教师的50%以上。[2]可见,AASCU在全美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小觑。
1986年,美国女教师克丽丝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 Auliffe)计划登陆太空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实验,并向学生播放。但该教师在航空飞机失事时不幸遇难。2002年,为了纪念“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女教师克丽丝塔·麦考利夫,AASCU特别设立了“麦考利夫卓越教师教育奖”(Christa Mc Auliffe Excell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 Award,又名卓越教师教育奖)。麦考利夫有一句经典的格言,即“我触摸未来,我教学”(I touch the future,I teach),而这也正是卓越教师教育奖的理念与宗旨。
自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各大学纷纷展开了从职前阶段便开始为中小学培养卓越教师的工作,这是卓越教师教育奖出台的重要背景。卓越教师教育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上表现突出的公立大学。该奖项基本上每年颁发一次,主要由各大学自主申请,要求各大学填写的申请表必须详细介绍自己院校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成效主要指的是所培养的毕业生担任教师工作后任教所有年级(Primary-12,即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3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表现,同时还要提供关于培养工作和成效的证明材料。自2002年到2014年,AASCU一共评选出了25所院校获得卓越教师教育奖,本文对获奖院校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均用项目来概括,(具体如表1所示)。当前,卓越教师教育奖已经成为美国众多开展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大学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代表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最高水平。这也是本文选择它展开研究的主要理由。
二、卓越教师教育奖的核心要素
(一)从竞争走出的卓越
美国卓越教师教育奖的逻辑起点是:全美有众多的大学都在致力于中小学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只有那些在入学选拔、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上突出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卓越教师。由此,卓越教师教育奖是一个注重培养全过程与结果的奖项,它对大学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评选是在大学完成了某一阶段或者某一项目之后所进行的竞争性评选,完全由大学之间相互竞争产生。基于竞争产生卓越,这一起点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特点有着密切联系,美国是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一系统具有松散、非政府、市场驱动等特征。这一高等教育系统对于资源的配置几乎是靠竞争来完成,而非“指定”或者“分封”。既然是要为中小学培养卓越教师,那么所有大学都可以朝这一方向努力,最后完全基于努力的结果来决定谁最卓越,竞争贯穿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基于竞争选拔卓越”的好处在于:促使每一所大学都努力提升自己的职前培养质量,进而更加优质与卓越;但也可能存在整体水平低下,只能在“矮子里拔高个”的弊端。
(二)基于实践需求的培养取向
纵览自2002年以来的25所卓越教师教育奖获奖院校,基于实践需求展开具体的培养工作是培养卓越教师的基本取向与立场。实践需求的培养取向,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基于大学所在区域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卓越教师。2002年获得卓越教师教育奖的马里兰巴尔的摩大学的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主要是立足于为巴尔的摩县的低水平表现学校定向培养卓越教师。[3]2013年获奖的瓦尔塔多斯大学主要是致力于解决瓦尔塔多斯黑人学生的辍学率问题:该市义务教育体系中黑人学生占比74%,而这些黑人学生的毕业率仅为50%,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经过瓦尔塔多斯大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在师资来源(照顾种族多元化)、师资质量等方向的努力,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4]
第二是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十分强调见习、实习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见习、实习的时间长度、内容深度与广度等。2002年获奖的东卡罗莱纳大学以强调见习、实习培养卓越教师闻名:在4年的学习期内,学生必须有1年的实习期和其他每周平均2天的见习。对学生实习、见习的评价是由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和大学的指导老师采用十分严格的标准来共同完成。[5]2014年获奖的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的职前教师培养项目主要是针对原有教师职前培养项目中实习时间不够的现象,将学生实习的总时间延长至占卓越教师5年培养期的三分之一,同时见习时间也从大二开始每周增加一天,然后逐年递增;而且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要求越来越严格。[6]
第三是基于卓越教师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2005年获奖的鲍尔州立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项目主要针对之前培养毕业生调查反馈的结果———毕业生的学习评价技巧与能力较弱从而导致所任教学生学习成就不高,所以鲍尔州立大学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评价能力与技巧为主要目的的职前培养工作。[7]2011年获奖的黑山州立大学则主要致力于培养数学学科卓越教师引领学生反思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中,反思探究性学习能力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必要的方法之一,这也是黑山州立大学致力于此的主要原因。[8]
(三)依托协同合作的培养过程
协同合作培养是美国卓越教师教育奖获奖院校在卓越教师职前培养上体现出来的又一共同特征。如2002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专业发展学校合作项目、[9]2007年北科罗拉多大学的教师质量提升项目、[10]2008年陶森大学的学习共同体项目、[11]2009年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的学习社区项目、[12]2010年西俄勒冈大学的职前培养项目、[13]2014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教师培养合作项目等。[14]这些院校在培养卓越教师上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协同合作培养的方式,协同合作的对象以中小学、地方政府、其他大学、同一大学的其他学院等为主。通过协同合作,能够实现卓越教师培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确保所培养的卓越教师能真正满足中小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的协同合作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组建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学区的教育行政人员,大学教育学院、文理学院等相关学院的教师,中小学的学科教师、校长等,社会力量如家长、民间组织等的人员共同构成,如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的卓越教师教育咨询委员会(Outstanding Teacher Education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OTEAC);陶森大学的卓越教师教育执行董事会(Teacher Education Executive Board,简称TEEB);北科罗拉多大学的专业教师教育团队(Professional Teacher Education Unit);西俄勒冈大学的教师教育合作伙伴团队(Teacher Education Partners Unit)。大学、政府、中小学、社会等通过委员会共同商讨与决定大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所有事宜,包括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教学团队的组织、见习和实习工作的安排与开展、评价标准的设置与实施等。
第二是建设卓越教师培养师资共同体。以西俄勒冈大学的师资共同体为例,该校的卓越教师培养师资共同体主要由三类群体构成:第一类是大学的教师群体,由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的教师组成,教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教育学类课程和相关课程,文理学院的教师则承担数学、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通识与核心课程;第二类是政府教育行政人员,特别是大学所在城市和所辐射学区的地方政府人员,他们参与卓越教师相关课程的授课工作;第三类是来自中小学的教师,这类教师主要来自大学的众多实习基地学校,他们除了是学生实习工作的最重要指导者以外,还是学校的兼职教师(adjunct instructor),承担相关课程授课工作,并将中小学教学一线的经验与学生分享。
第三是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与结果的协同评价。卓越教师培养全过程的课程评价、见习和实习评价、结果评价等均由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和师资共同体来合作完成。以北科罗拉多大学的电子档案袋式合作评价为例,该校给进入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每名学生自入校伊始便设有各自专属的电子档案袋,该档案袋包含了在中小学见习和实习的时间记录证明和成绩证明;大学课程的学习与成绩证明;政府或者社会机构随机抽样的考核与评价证明;得到相关部门证明的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等材料。最后,依据学生的电子档案袋,大学给每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用人单位中小学也依此对学生做出就业的选择,政府还依此对大学的培养质量等做出判断。
(四)重视对成效的量化追踪评估
随着绩效主义在美国的盛行,用数据来表达成效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方式与手段。教师教育的成效评估也同样如此,特别是自2011年奥巴马政府颁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未来》以来,更是将这种依托数据来量化卓越教师教育培养成效的评估推行到了极致。在获得卓越教师教育奖的25所大学,每所大学都对自己的卓越教师培养成效进行了追踪量化评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所培养出来的卓越教师在进入中小学工作后所教学生的学业表现。这些大学采用的追踪评估方法主要有如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即卓越教师项目培养的毕业生与非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毕业生对相同年级相同学科不同班级的任教成绩对比;或者是前测和后测比较,毕业生任教前的学生成绩情况、排名等和任教后学生成绩情况、排名等的比较。2003年获奖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采用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比较发现,其毕业生任教的9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较4年前的平均4.3增长到了7.5;所任教2年级的阅读成绩超过全州平均水平的比例从4年前的22%增加到了43%。[15]
第二是所培养卓越教师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就任率和留任率。这些数据主要通过所培养的毕业生参加州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通过比率;毕业后担任教师工作的学生比率;担任教师若干年如3年、5年、10年等继续留任老师岗位的比率等来表示。如2006年获奖的西北密苏里州立大学教师增值项目所培养的毕业生的通过州教师资格证书的比率达94%。[16]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对所培养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后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毕业生留任率达77%,显著高于全美50%和该州55%的毕业后5年留任率。[17]
第三是毕业生和中小学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分两部分进行,一是用人单位中小学对项目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满意度;第二部分是毕业生对大学所提供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在满意度调查上大学大多采用量表形式展开,有些用5分制,有些则是7分制。2011年陶森大学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毕业生在中小学工作1年后展开了5分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大学的满意度高达4分;而中小学对陶森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达4.2分,在同类调查中均位居首位。[18]
三、讨论与思考
2014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随后颁布《关于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和遴选工作的通知》,以面向全国选拔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到2014年11月,全国共有216所高校申报项目276个,经教育部遴选,62所高校的80个项目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9]研究表明,这80所培养高校均不约而同地将“实践取向”、“协同培养”等作为了自己的培养取向;而在中学卓越教师的培养上则更突出“本科-硕士一体化”、小学则更多强调“全科教师的培养”。
不难发现,我国与美国在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上截然不同:我国也有竞争,但是竞争是在培养之前,以申报的形式获得卓越教师培养机会;而美国的卓越教师教育奖是在培养结束后竞争评选出教师培养项目中最卓越的。这两种路径没有优劣之分,均是基于不同的高等教育传统与文化、体制与环境等长期累积所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没有发达而活跃的民间组织与专业机构,美国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的高等教育系统等,这些都决定与影响着今天高等教育“各自的模样”。在卓越教师培养上,我国通过竞争进而选择由若干大学集中培养的模式可以确保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不仅可以使资源集中使用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还可以避免市场主导可能带来的无序与紊乱。尽管逻辑起点不同,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应该“采他之长,为我所用”。
(一)政府:完善层层上报的“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并发挥在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的桥梁与扶持作用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将要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这是各级政府管理与监督各高校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实施情况的手段,也是当前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下政府对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监督与评测、培养全程监管与跟踪研究等最为倚重的方法与手段。美国各高校每年都要准备一份类似的年度报告,以上报州政府,再由州政府呈报给联邦政府;并依此报告自主参与如卓越教师教育奖等的评选工作。我国的“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当前还仅是概念,并不系统与完善,应要求各培养高校每年度向地方政府提交年度报告一份,然后由地方政府统一上报给中央政府。关于年度报告,中央政府应规定各培养高校在年度报告中所必须呈现的“全国性”基本与核心内容,如培养现状(招生、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问题与成效、毕业生的追踪研究等,各地方政府可以在全国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需求与特色对年度报告要求有所补充。同时,除了全国性与地方性要求与标准以外,报告中还应允许各培养高校自我发挥,以鼓励个性与特色。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实现政府管理与监督的同时,还可以让“质量之剑”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时时高悬于所有培养高校的上空,从而使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成效最佳。当然,各级政府在年度报告的基础上,还应进行一定的质量抽查与评估工作,这是确保年度质量报告更加真实高效的必要辅助与配套措施。
同时,《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还提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各培养高校也大都将协同培养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主要方法。基于当前我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要让“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且发挥实效,地方政府的桥梁作用与大力扶持是十分关键与必要的。地方政府除了应身先示范,积极充分地发挥好“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等工作以外,还应该做好为中小学与高校牵线搭桥和设置合作平台等工作,让培养方与用人方无缝对接,实现从招生到毕业、从课程到教学、从实践到评价等培养全过程的真正融合,这需要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给予鼓励与扶持,只有如此,才可能让三方真正有效融合与一体合作,否则,三位一体合作也有可能流入形式主义,陷入无效。
(二)高校:准确定位与明晰特色,实施从招生到毕业全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确保生源质量、协同培养、自我评估、毕业追踪等的真正高效
高校,是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主体。对美国25所卓越教师教育奖获奖高校的研究表明,基于所在区域、本校的培养历史与特色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培养工作,是它们成功的典型特征之一。当前,我国评选出来的80个培养项目也都是特色明显、定位清晰,这是我国的优势。当前的任务应该是将这些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实现培养成效最佳,这需要所有培养高校对培养过程实施全过程所有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第一,招生环节:当前我国不少师范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即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的面试成绩、高考成绩按照2∶3∶5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这能确保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高中毕业生中最优质的学生招募进入卓越教师培养项目。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入校后二次选拔,以入校后的学习成绩、面试等来进行严格选拔。不过,为确保真正最优质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还应该通过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努力,来提升教师职业对优质高中学生的吸引力。第二,培养环节:协同培养是确保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协同培养的真正落实还需要高校自己的努力,即使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牵线搭桥。首先从意识上改变传统的观念,认识到协同培养的真正重要性;然后在培养委员会、师资共同体、见习实习、学习评价等事务上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方法与路径,让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力量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产生实际的作用与影响。第三,自我评估与毕业追踪环节:加强对质量评估与毕业追踪的实施,一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上亟待提高的薄弱环节,对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这一完全以培养质量取胜的项目,除了政府和社会的评估与监督以外,更应该依靠各高校的自我评估与毕业追踪工作,只有高校自身加强对于培养过程的自我评估与自我诊断,才可能及时改进与完善。除了对过程的自我评估以外,高校还应该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工作来评估与反思自己的所有培养工作,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与提高。
(三)中小学:充分挖掘与发挥中小学的多重身份与作用,使之成为一支真正活跃且有效的力量
小学卓越教师 篇11
【关键词】卓越教师 胜任力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01-02
一、相关概念综述
1.“胜任力”内涵
对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泰勒的“时间一动作”研究。此后,智力测验的结果、人格测量和人格类型的划分相继成了测量工作绩效的指标。但胜任力概念的正式提出,则以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为标志(MeClelland,D.C.1973)。他在文中指出,学校成绩、智力、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或生活成就,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替代它们。同时,他还提出根据人们正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评估其能力大小的方法,即胜任力测评方法。该文的发表,引发胜任力研究的热潮。目前,在企业与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关胜任力理论和模型的使用越来越多,并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目标明确的开发性活动(Matthewman,1996)。
一般认为,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能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目前提出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Spencer&Spencer,1993)和洋葱模型(彭剑锋,2003)。冰山模型主张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motives)、特质(traits)、自我概念特征(self-concept characteristics)、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s)。洋葱模型是从另一角度对冰山模型的解释。依据这两个模型,在实践领域,国外研究人员(Boyaztsi,R.1981;Spencer,L.M.&Spencer,S.M.,1993;Cooper,K.C.,2000;HayGroup,2003)和机构构建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胜任力模型。国内研究人员(李虹,1999;王继承、时勘,2001;仲理峰、时勘,2002)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借鉴国外模型,也建构了一些管理胜任力模型。但是,有关胜任力的模型,至今仍缺乏大量实验研究(Laber&O'Cnonor,200;Rogelberg,2000)。
2.国内外有关卓越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卓越”即“非常优秀,超出一般”,顾名思义,卓越教师是指在教师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教师的一类教师(毕景刚,2014)。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我们发现对于卓越教师的具体含义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主要涉及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与素质结构、卓越教师的成长结构、卓越教师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卓越教师计划的实际策略及问题、卓越教师计划的国际启示等几个方面(周春良,2014)。例如英国的“卓越教师培训计划”开始于2004年,与我国不同,其基本由中小学承办,目标是:(1)让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有卓越成分;(2)给参与培训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的平台;(3)接受培训的教师要证明能有更高水平的教学和学习;(4)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可以观测的学习和教学质量;(5)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和辅导能力,以使他们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国内的研究也积累了一定成果,例如,有研究者从特质梳理角度,概括了卓越教师的关键特质素养,包含:坚定的教育信仰、求实创新的精神、富有成效的教育研究、独具风格的教育教学、对教育本质的深透理解感悟和超凡的人格魅力等(王志广,2013)。
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卓越教师的胜任特征可以在教师教育、选拔和培训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Bisschoff&Grobler.B,1998;Ismail,H.N.,2009;Pantic.N.&Wubbels.T.,2010)。国内有关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傅道春,2001;徐建平,张厚粲,2006;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2005),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李英武等学者提出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徐建平等学者提出优秀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件,集中表现在与学生课下交流、日常上课、上公开课、获得荣誉、撰写教学论著等方面,他们具备的胜任特征,相互紧密关联,其行为模式在相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但是,人们对于中小学卓越教师胜任特征的内容和结构的认识仍然有限,迄今没有形成广受大家认可的一致观点(马红宇,唐汉瑛,汪熹,周亮,2012)。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文献较少,并且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对于教师的评价缺乏理论依据,主观性高;第二,以往的教师评价多在高校进行,基础教育领域内研究少;第三,以往关于中学教师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政治领域且多为简单的能力构成,尚未探讨各种素质在整个结构中的重要性,且概念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舒莹,2006)。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胜任力,仍需大量研究。
二、卓越教师胜任力维度
在研究前期,我们在金华市的部分中小学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将卓越教师胜任力分成五个维度,分别是管理胜任力,教学胜任力,自我概念特征,动机和特质。
1.管理胜任力
管理胜任力,包括教师对学生、班级活动、教学及教师团体的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管理包括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察觉和调理学生的情绪、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班级活动的管理包括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维持班级秩序、及时控制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对教学的管理包括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师团体的管理包括组织教师团队一同进行教学工作、协调并妥善处理教师之间的矛盾。
2.教学胜任力
教学胜任力,包括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分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中小学的教材和教法、当前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清晰的教学思路、合适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的正确使用、能与教学相联系的实践经验积累。
3.自我概念特征
自我概念特征,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发展目标及规划和对职业及学生的情感,分别是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平等和善的态度、认同并热爱自己现在的职业、适时的反思和总结、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对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很有长远和明确的规划、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对每天的工作我都设定合适的目标并有完整的计划。
4.动机
动机,包括教师选择职业的原因及向上的动力。教师职业选择的主要原因可以为稳定的收入和假期、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福利待遇、实现自身价值等。
5.特质
特质,包括教师自身的品格与个性、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反思评估等。特质具体变现为: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开放思想、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反思和正确评估的能力、情绪识别能力、6项以上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正确与学生同事及领导关系的能力。
三、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通过卓越教师胜任力的量表的开发和模型的建构,目的在于评估职前准教师和在职教师胜任力发展水平及与卓越教师的差距,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评估标准,验证建构的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胜任特征的有效性。从而为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改进教师职后培养,提供参考和合理建议。与此同时,研究得到的教师要达到的“卓越”、胜任卓越,所具有的专业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的教师培养政策提供科学而有效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项教师测量学的应用研究,该项目涉及到了教师评价、测量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市场化、国际化、知识化的时代特征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了全球化的竞争环境,要想在发展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我国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就更应该朝发展卓越教师的方向努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基础的胜任力模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因此将胜任力模型引入教师领域,探索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职前准教师和在职教师适应学校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理论模型建构和发展,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现今对卓越教师胜任力的实践探索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本课题拟以浙江省为切入点,研究国内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及实践探索,从而拓展我国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并将为这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师范毕业生数量增多,质量却良莠不齐。因此,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实践探索将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第一,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对教师的评价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国内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评估在职教师胜任力发展水平是否达到卓越教师标准,并应用自编的《卓越教师胜任力测量表》,在探明胜任力和工作绩效关系的基础上,用胜任力水平来策略工作绩效,以此作为教师业务素质测评、岗位胜任力考核、绩效管理、提升留任、薪酬管理以及学校教师整体团队胜任力现状诊断分析和辅导的依据,以期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整合。
第二,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有利于推进国内学校招生和招聘工作顺利进行。教师的招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我国目前师范院校招生的标准来看,各学校主要围绕高考学业成绩进行招生,而国内各校招聘新教师则主要围绕招聘者年龄、学历教师资格、教学经验等硬件要求,剩下的只凭招聘人员的主观经验,这种招生和招聘方式显然不够科学。而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可初步考量报考学生是否具有成为卓越教师的潜能和素质,为高校培养卓越教师提供良好开端。对于职前准教师,该模型可评估职前准教师胜任力水平及特点,并应用自编的《教师胜任力测量表》,选拔优秀人才以扩充本校的师资力量,真正做到人职匹配。
第三,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意义还体现在对职前准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培训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的培训体制严重滞后于教师的培训要求。对学校和教育机构而言,通过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了解本单位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与优秀绩效教师的差距,就可针对薄弱环节客观全面地分析本单位教师目前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工作,切实促进教师的发展。而对各大学高校而言,运用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能了解不同专业师范生卓越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创新,培养大批优秀的职前准教师。
第四,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做出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安排。卓越教师胜任力模型可明确指出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广大教师可根据该模型和量表明确自身不足和与卓越教师的差距,了解自己需要具备的技能,亟待提高的素质,从而合理安排自身学习,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无论对在职教师或职前准教师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红宇,唐汉瑛,汪熹,周亮(2012)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3
[2]王志广(2013)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32,:28-31
[3]杜伟(2011)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73
[4]毕景刚(2014)”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34(11)
关于卓越化学教师培养的思考 篇12
1黄冈市中学教师现状
根据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结果,对照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市中学教师队伍在基本理念、专业基本内容的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和六十三条要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我市中学教师从以上要求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一维度中 “职业理解与认识”和 “个人修养与行为”两个领域的要求上,有学习意识、 合作精神不强。主要表现在老师们的办公桌上堆积着如山的试题与高考训练资料,却很难找到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刊物;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以分配任务、确定进度为主,没有体现研究、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
第二,在 “专业知识”这一维度中的四个领域,黄冈市教师除 “学科知识”领域中第26、27条基本符合要求外,其他16条要求大部分教师不能达到。所以,我们广大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内涵,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视角和行为,重新建构我们的专业知识体系。
第三,在 “专业能力”这一维度中六个领域,黄冈市教师明显不足。主要表现有,在 “教学设计”上不擅长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没有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上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在高中学生问卷调查中我市高中课堂教学方法以教为主的占65% 以上,而60% 以上的学生要求课堂以学为主。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上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做得不够。在 “教育教学评价”上大部分只会运用纸笔考试评价学生做题能力,不会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 “沟通与合作”上多数以 “上下级”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极少与家长合作,家长学校停留于形式,不利于中学生发展。在 “反思与发展”上,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进入常态,关注 “升学率”以外的教育问题不够,从业后业务培训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活动也多数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
2黄冈师范学院“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没有明确界定卓越教师标准
要培养“卓越教师”,首先得明确界定“卓越教师”标准。 笔者在调研各学院制定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及阅读大量文献, 发现目前各学院均是结合本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优势与特色,制定相应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1,2],且是描述性的要求,如: 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等,没有制定明确的卓越教师标准,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相比,没有量化 “超越”的特点。其次是没有细化卓越教师对象的培养层次,将卓越中学教师、卓越小学教师及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放在一起。以上两点可能会从源头上影响卓越教师的培养质量。
2.2师资力量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
目前,黄冈师范学院没有严格执行定编定岗,“卓越计划” 参与的教师一般为教授、博士及行政管理人员,他们不仅有教学任务,还需要完成科研、管理等其它工作。大学中的 “学术”内涵不仅是指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还包括探究的学术、 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教学学术。教学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 “卓越计划”的课程教学尤其是项目课程的教学要取得实效, 需要教师课前吃透教材,且要大量收集信息并整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课堂设计方案,然后艺术地进行课堂教学,还需要课后组织学生定期讨论和试讲,甚至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这些环节虽然需要教师课后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受益者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本人完成其年度考核目标贡献很小, 更谈不上奖励。因此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 “卓越计划”的师资。
2.3学生学习习惯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
目前,黄冈师范学院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是从大二学生中选拔组合的学生,采用 “通识课 + 专业课 + 项目课程”的课程体系,项目课程由三部分组成: 艺术素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了微格教学、教育观摩、教育见习等8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某些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浓,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强等学习习惯影响 “卓越计划”实施效果。虽然 “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是自愿报名的,刚进入时斗志昂扬,但由于选拔开始时间较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参与后,发现以 “提高素质”为主的卓越教师课程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短时间内收获不明显,激情下降,加之周围同学考各种资格证、考研的影响,很容易回到以前以 “知识学习 “为主的被动学习状态,从而造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效性显著下降,课后的主动学习更是难以保证。
2.4合作单位顾虑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
广泛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可满足第二单位合作的广度, 但不能保证合作的深度,因此 “卓越计划”实施关键的一点是第二单位参与合作的深度。目前,合作单位在合作时是有顾虑的,我为什么要参与 “卓越教师”培养过程? 参与之后能给我带来什么? 另一方面,学生的身份管理和安全问题也让人困扰,见习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谁来负责?
3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对策性思考
3.1明确培养标准[3]
在国家没有制定卓越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前,建议学校教务处和规划处牵头,联合各学院分别对各层次卓越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出台详细、操作性强的文件规定。如: 培养卓越教师可以从达到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入手,对卓越教师要求要比一般教师高,也可以依据 《专业标准》 中有四个基本理念 (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有三个维度 (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十四个领域、六十三条要求的基本内容,来进一步物化。尤其要针对黄冈市中学教师的现状,制定明确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
3.2妥善解决师生间的“教与学”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卓越教师培养关键在于抓住促进学生 “主动发展”,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讨,主动获得发展的能力。以下几点我认为比较重要,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淡化教师的传道解惑身份, 强化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份。师生间在教与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学内容在师生间起纽带作用。第二,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第三,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索并落实 “做中学”、“学中研”、 “研中创”,变系统讲授为重点讲授,鼓励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第四,科学学习是一个能动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更要挖掘发现和实现自我的能力。
3.3积极争取合作方的支持与配合
目前 ‘卓越计划’的模式,需要合作方付出人力和物力,如果学生在定岗时帮不了忙,毕业了又不愿意留在单位,合作方则白白花费了大量精力、人力和财力,必定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 要大面积推广实施 ‘卓越教师计划’,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中小学诸如人才优惠等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探索高校 - 合作单位深度合作培养机制是有效途径之一。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第二单位参与深度,学校应对现有的教育实习基地进行遴选,逐步建立高端实习基地,共同培养 “卓越教师”。高校 - 合作单位深度合作应基于 “双赢”的原则,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首先从培养模式上改进,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该是由高校的学科专业教授和合作单位的导师共同组成,尤其要强化中小学教师专家在这个教学委员会里的分量, 委员会在充分分析行业要求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其次,在 “卓越教师” 培养的各个环节合作单位应全面、深度地参与,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共同实现 “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再次,要充分发挥高端实习基地校外导师的能动性和校内导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的主动性相结合,保持与合作单位的深度合作。
4结语
“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师范教育满足国家、服务人才培养、创新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革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通过 “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必将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化学专业作为黄冈师范学院首批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利用 “卓越班”的培养模式,在积极探索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极大的带动和促进本院所有本科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外语水平和就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校实现 “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8-12.
[2]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6-28.
[3]何美.美国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评估及认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小学卓越教师】推荐阅读:
卓越型小学教师08-29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专家报告会学习体会06-14
卓越教师培养11-02
卓越教师团队06-02
卓越幼儿教师05-08
卓越的教师素质05-19
卓越教师授课方法09-06
卓越教师教育奖06-28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05-22
做卓越的教师 读书心得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