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技术(精选12篇)
超高产技术 篇1
1 选种
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种。
2 作床
当棚内土壤融化10cm以上时开始翻地作苗床。翻地前, 要均匀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土要细碎无大坷垃, 搂出土中的根茬和杂物。棚中间留步道, 步道两边做成长方型苗床。放秧盘的组合宽度目吻合, 以免浪费苗床。
3 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猪粪按7∶3比例混合堆制, 或用旱田土、腐熟草炭和猪粪按4∶4∶2比例混合堆制, 播种前用6~8目孔目筛, 然后加入壮秧剂充分混拌使用。每平方米用床土20 kg, 均匀拌入床土耕层3 cm。钵盘育苗, 如56l孔钵盘, 每公顷稻田约用400盘 (因成秧率和插秧密度有差别) , 每个秧盘约用2 kg营养土。
4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3 d, 用比重为1.1~1.3的盐水或黄泥水选种, 捞出秕谷, 清洗后再用施宝克浸种消毒 (水温15℃~16℃, 浸种5~7 d) ;浸种后30℃~32℃条件下破胸, 当有80%左右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当芽长到1~2 mm时温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5 培育壮秧
采用大棚钵体早育秧技术:遵循“育秧先育土, 壮秧先壮根”的原则, 营养土拌壮秧剂实现施肥、调酸、消毒三次完成。采用塑料穴播秧盘精确定量点播, 每孔穴播芽种3~4粒, 于4月14日播种, 苗床进行封闭灭草, 双膜覆盖。加强苗床管理, 采用控温、控水、早通风、控徒长和防立枯病技术措施, 插秧前秧苗素质调查, 秧龄35 d, 叶龄35叶、株高12.8 cm, 根数15.8条, 茎粗2.5 mm, 单株分蘖0.5个, 百抹地上千重3.6 g, 达到了壮秧标准。
6 插秧密度
采用塑料穴播秧盘。在精确定量点播的前提下, 插秧密度采用宽窄行摆技术。规格: (40+20) cm×13 cm。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构成了—个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的群结构,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合理地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 固而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 提高了光合作用, 增强了植株抗性, 克服了重病、倒伏、早衰三大弊病而达到理想的产量。
7 肥料施用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 前期肥料的施用往往偏高、偏氮、偏重, 而又表施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盛期这段时间, 氮肥肥效的突出发挥, 而引起苗峰过高, 封垅过早.消费生长量大, 恶化后期群体结构, 影响光合效率, 最后表现为穗形小, 粒数少, 尽管是足穗, 但达不到预期的产量水平。因此, 水稻超高产栽培施肥方法在7月的穗肥和8月的粒肥上下功夫, 总施肥量按N∶P∶k=2∶1∶1, 氮肥16.73 kg/667 m2、磷肥10.4 kg/667m2、钾肥8 kg/667 hm2。
在施肥方法上, 应根据水稻在本田生长过程中的三个需肥临界期进行合理调解施肥。由于春季地温低.肥料缓慢, 为了促进秧苗移栽后早生快发, 一是插秧前期2 d苗床施送稼肥。二是基肥的施用量加大, 即氮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50%;钾肥是全生期总量的60%和磷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100%;早施分蘖肥是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重施穗肥, 将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和全生育总钾肥的30%配合进行追施。巧施粒肥, 其余的氮肥总量的10%和钾肥总量的10%混合进行追施。
8 水层管理
采用了节水增效配套栽培技术, 根据水稻的一生有两个抗旱最强期和两个水分敏感期的理论, 应用了浅、湿、干、节水灌溉方法。具体做法:花达水插秧, 今年发生严重倒春寒, 插秧后灌溉苗高2/3水层护苗返青.返清活颗期田问保持水层.田间茎蘖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的80%耐排水晒田.促使“落黄”以后采用干湿交替, 以湿为主的水分灌溉法, 尽量减少田面保持水层时间, 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发良.保持其活力, 以气生根、以根养叶, 以叶增产, 齐穗30d后停灌。
9 防治病虫草害
9.1 插秧前药剂封闭除草
插秧前l~2 d, 每公顷用12%恶草灵3 000 m L或25%恶草灵1 500 m L, 水耙后混水甩施。
9.2 插秧后除草
插秧后5~7 d每公顷用60%丁草胺1 200~1 500 m L混10%草克星150 g, 拌人潮湿土或结合追肥拌入肥中, 均匀撒施。施药以后, 保持5 cm水层5~7 d。
9.3 潜叶蝇
6月中上旬, 每公顷用40%氧化乐果乳油750 g, 兑水450 kg喷雾, 施药前将水层撤到5 cm, 次日正常灌水。
9.4 负泥虫
6月中下旬, 发现有负泥虫危害, 每公顷用2.5%敌杀死乳油225~300 m L, 兑水225~300 m L喷雾或用2.5%敌百虫粉30 kg喷粉。
9.5 稻瘟病
叶瘟, 每公顷用40%稻瘟灵 (富士1号) 1.5 kg, 兑水450 kg喷雾;穗颈瘟, 在水稻抽穗始期, 每公顷用20%三环唑1.5 kg, 兑水450 kg喷雾防治。
摘要:本文通过试验表明, 选择高产水稻品种, 培育多蘖壮秧, 精确定量栽培密度及插秧规格, 合理的肥、水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是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内容。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超高产技术 篇2
玉米超高产轻简栽培技术规程
目标产量:900—1000公斤/亩
关键技术:
1、选用耐密品种
选用大丰30、先玉335、大民390等叶上冲、耐密植、雄穗小、灌浆快、出
籽率高、商品性好,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优良品种。
2、增加种植密度
采取宽行种植,行距60cm,株距22cm,亩播量5000粒,保苗4500株以上;
采用勺轮式玉米精量播种机进行单粒点播,种肥同播。
3、一次施足底肥
每亩一次性底施45%(28—12—5)含量的缓控释肥50kg,尿素15kg。
4、采用化学除草
玉米播后苗前,亩用50%乙草胺乳油75~100毫升+38%莠去津悬浮剂75~100
毫升对水40公斤喷雾防除杂草。
5、及时浇好抽穗水
玉米抽雄吐丝期(7月10日~7月20日)要视天气情况及时浇足抽穗水,亩浇水量80方,以保证授粉灌浆。
6、适时延后收获
玉米籽粒达到乳线完全消失,籽粒下端出现黑色离层的成熟标准时收获。
定襄县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领导组
水稻超高产栽培新技术 篇3
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是利用水稻宽窄行栽植和水稻“立体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充分利用了水稻宽窄行依靠“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增产的机理、水稻“立体三围”栽培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的增产原理,解决了超高产生产中个体与群体和密度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打消了农户的顾虑,保证了超高产栽培必须的栽植密度和基本苗数。经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宜、斗江、良口和八江等乡镇4年试验示范与应用结果表明,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产量接近或超过700千克,比相同密度的宽窄行栽植方式亩增产75~150千克,增幅12%~30%。
一、增产原理
一是增大了“边际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水稻宽窄行栽植只解决了行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窝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采取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后,窝距间也实现了宽窄栽植,既发挥了行距间的宽行优势,也发挥了窝距间的宽株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有效穗、穗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
二是通风透光性好,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行距间具有比宽窄行栽植更大的通风透光空间,因为错窝栽植,行距间的宽度增加,最大宽度包括了一个宽行和一个窄行的距离,这样就在窝行距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空间,具有“立体三围”强化栽培的增产效果,使稻苗从基部向上呈放射状,健壮挺拔,生长势旺盛;稻苗基部清爽,单株分蘖多,茎秆粗壮,有效穗数增多。由于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危害轻。
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与一般宽窄行栽植密度完全相同,只是把株距调整为宽窄距,加上窄行间的错窝栽植,每两株秧苗的四周都有通风透光的大空间,做到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能发挥单株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的优势,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群体。同时,株间小气候明显改善,在相对稀植栽培的环境下根系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得到加强,水稻单株成穗率提高,结实率高。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壯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特点,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旱育稀播早栽。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插,以旱育秧最好,并适当稀播,秧龄以3叶至4叶1心时栽植为宜。因为旱育秧分蘖早、返青快、栽后第二天可见新根发生,第三天就有新分蘖长出。早栽增加了低位分蘖数,能形成更多的分蘖和有效穗,以利大穗形成。
2. 划厢器划厢移栽。移栽前按栽植规格制作好划厢器,栽植规格一般为(40+27)厘米×(13+30)厘米或(40+27)厘米×(13+27)厘米,亩栽0.92万~1.0万窝,每窝2株和3株相间栽植。移栽前2天耙田,做到“田平水浅”,待田水沉清后用划厢器划厢,只需按照划厢印记栽插即可,有利于浅栽和栽插规范化,提高栽插质量。
3. 测土配方施肥。因田测土配方,适当增加养分投入。提倡年前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增施钾肥和微肥。一般底肥是氮磷钾配合施用,磷肥和锌肥全部做底肥,BB肥、钾肥按75%和40%比例施用。追肥以氮素肥为主,搭配BB肥。穗肥以钾肥为主,增加适量的BB肥。做到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
4. 合理灌水促控。移栽后到拔节前保持浅水湿润但不淹心叶,使稻田湿润通气,建立强大根系,促进分蘖。达到20万~25万苗/亩时晒田控苗,促进幼穗分化,抑制无效分蘖,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抽穗后间歇轻度灌溉,让稻田不时地干燥,有助于根际通气,达到后期养根护叶、促进灌浆结实的目的。
5. 综合防治病虫。在做好各项农业技术措施预防水稻病虫草鼠害的同时,及时检查,掌握好施药时间,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以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为主,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苞虫以及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虫害。
(作者联系地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江峰街39号三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545500)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4
1 简要阐释小麦的种植前期准备工作
1.1 小麦种子的精选
要想不断的提高我国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就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看问题, 做好栽培过程中的每一项步骤。首先来说, 就是要求做好小麦的种植前期准备工作。而在小麦的种植前期准备工作中, 首要的就是要对小麦的种植进行精选。对于小麦种子的选取中, 一方面要从小麦的品种出发:选取能够抵抗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危害。一些耐热性差的品种容易发生青干、早衰, 致使粒重降低, 造成减产。另外小麦品种的选取上, 还要求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半冬性品种;另一方面来说, 还应当对小麦种子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 选择饱满、均匀、无病虫害、无破碎的大粒种子。只有对小麦种子进行精选的前提下, 才能够为小麦的超高产奠定基础。
1.2 小麦耕地选取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除去要对小麦种子进行精选, 还应当对小麦耕地进行适当的选取。首先, 对于小麦耕地的选取来说, 地段应当选择交通便捷处, 这样才有利于小麦成熟之后的运输和收割。另外, 耕地的地形地势还应当较为平坦, 周边有较为便利的浇灌设备。最后, 小麦耕地在前期中, 还要求进行精耕细作, 对小麦耕地进行深翻耕, 然后旋耕整地, 旋耕后务必耙实土壤, 达到上虚下实, 盘足底墒。在对耕地进行深翻耕以后, 还应当使用农用拖拉机进行深松, 深松后撒肥旋耙两遍, 除净根茬, 粉碎坷垃, 再耙两遍, 打好畦田待播。
1.3 施足底肥
最后, 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包含有施足底肥。对于小麦的栽培来说, 精良的小麦种子以及适当的耕地, 仍然需要具备有肥沃的土壤为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耕地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 培肥地力的中心环节就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提高土壤有机含量的主要手段就是要施足底肥:可以在早播壮苗麦田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施氮肥, 为小麦的种植提供充足的有机肥;除此之外, 还应担利用前期的秸秆等, 进行秸秆还田, 提升小麦耕地的有机含量。秸秆还田既能够节约部分的经济资源投入, 还较为环保。
2 重点分析小麦的播种技术
对于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来说, 小麦的播种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对小麦进行播种时, 最为恰当的时期为10月中旬左右, 此时的气温和湿度等最为合适。此外, 小麦的播种量应保证播后每667m2群体总茎数达到18~20万头。小麦播种行距不要超过20CM, 播种深度则为3-5CM。另外, 在小麦播种过程中, 播行要直, 深浅一致, 避免出现重播、漏播等问题。在播种后期中, 要求进行秧苗的检测, 一旦发现缺漏, 要进行及时的补种。
3 深入探究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
3.1 加强冬前管理
小麦超高产栽培中,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尤为重要, 大致分为冬前管理和春季管理两步。首先来说, 要对小麦加强冬前管理。而小麦冬前管理的主要目标为:苗齐、浇冬水、除草。在冬季中, 第一步应当检测小麦出苗后的出苗率, 一旦发现漏苗现象, 就及时补苗。第二步, 在十月份中旬进行栽植后, 应当出苗一个月之后, 对小麦的耕地进行浇灌冬水的工作。冬水一方面有利于保苗越冬, 另一方面则能够确保越冬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 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 争取管理上的主动。最后, 除草:除草工作要求人工和化学除草两方面。只有在除草之后, 才能够确保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养分, 不被杂草抢夺。
3.2 春季管理技术的研究
春季管理技术中, 包括有病虫害的防治和小麦秧苗的抗倒性。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来说, 要求小麦种植户在春季时, 提前进行, 利用农药化肥等对小麦耕地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 而农药化肥等的选取中, 要求具备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并且适量得当, 能够对症下药。而对于小麦秧苗的抗倒性来说, 则在小麦返青期每667m2用壮丰安30~40 m L或15%多效唑50g, 对水30kg田间均匀喷施。
结语: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是我国粮食储备的前提工作, 不仅仅能够为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还能够以此为经济产物,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栽培技术则需要不断的获得发展和进步, 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为国家以及人民带来积极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宋淑玲, 刘彩云, 刘春元.优质强筋小麦超高产保优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08) :12--14.
[2]张峰, 张小东.小麦新品种汝麦0319D的选育.[J].种业导刊, 2010 (05) :36--37.
超高产技术 篇5
高墙式覆土超高产栽培平菇,就是将出过1~2潮平菇的菌袋脱袋后,将菌袋块堆成高墙,并用无菌营养土连接菌袋块,使其再次连续多次出菇。用此法栽培平菇,具有设施简单,保温性好,污染率低,出菇面大、出菇快而集中,生育期长,菇质优良、生物率高、管理方便等特点,能较好地解决平菇出菇阶段温、湿度不易控制,管理不便,尤其是三潮菇以后营养及水分亏缺导致的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可使平菇的生育期延长2个月左右,连续采收6~8茬菇,生物转化率达250%~300%,比常规栽培方式产量和效益提高1~2倍。现特将其具体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配制培养料。每100千克棉籽壳加其重量2%的石灰、1%的石膏、5%的麦麸、0.2%的多菌灵及130~140千克水,混合拌匀后堆制覆盖发酵6~7天,其间翻堆2次,使料温稳定在60~70℃。培养料发酵好后散堆摊晾。
二、配制营养土。取肥沃的菜园表层土,加3~5草木灰,0.5%尿素,边翻拌边加入1%多菌灵,也可加入0.5%~1%的`过磷酸钙,堆闷一周后备用。
三、配制营养液。50千克水加硫酸镁0.5~1千克,磷酸二氢钾0.2~0.3千克喷施;也可用尿素0.5%、味精少许酿成溶液施用。采完二潮菇后,菌袋内水分和养分会出现亏缺,可通过菌袋堆垛顶部的凹形槽补充营养液和水分。
四、制作菌袋块。每100千克培养料用50克克霉灵消毒杀菌,堆闷24小时后装袋。菌袋规格为17厘米×45厘米或22厘米×50厘米。将装好料的菌袋两头用回形针夹紧后,进行3~4小时高压灭菌或8~10小时常压灭菌,再进行恒温接种,接种量为干料重量的8%~10%。然后将接好种的菌袋整齐排放在阴暗处,保持菌袋温度在28℃左右,20~25天菌丝即可发好。待采过1~2潮菇后即可进行高墙式覆土栽培。
五、高墙式覆土。在大棚内,将脱袋后的菌袋块相互横叠堆放5~6层,层高90~110厘米,形成菌袋块墙。将菌袋块墙的顶部做成蓄水池,池内径16~18厘米、高6~8厘米。池内放水,让其慢慢渗透,使菌袋块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5%~80%。墙与墙间留宽50~60厘米的操作道。菌袋块墙堆好后,用预先配好营养液均匀地喷洒在菌袋块墙上,然后取预先配好的营养土将菌袋块墙四周进行全封闭盖膜管理,1周后菌袋块墙上即可大量现蕾出菇。
六、适宜温湿度。要调控好棚内的温湿度。出菇温度以16~25℃为佳,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子实体形成。温差可以人为调节,如通风、揭放草帘覆盖物等。菇形好坏与空气流通有很大关系,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出现元盖菇、长腿菇等畸形菇,商品性差,因此,要特别注意定时通风。棚内的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刚见菇蕾时,可向空间和地面喷水,以保持湿度,但不能直接向菇蕾上喷水。当菇盖长到2分硬币大小时可直接喷水。一般每天喷1~3次,水大会发生烂菇、死菇。冬季可少喷,春、秋适当加大喷水量,夏季可多喷。
超高产技术 篇6
近年来,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斗江、林溪、八江、同乐、古宜、丹洲等乡镇的沿河稻(单季稻)—油两熟制田块进行了“双低”油菜超稀植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累计面积1331亩,获得成功,平均亩产268.08千克,最高亩产362.18千克,实现了超高产的目标(原平均亩产250千克)。其产量构成为每亩种植“双低”油菜2000~3000株、单株角果数800~1300个、每角18~22粒、千粒重3.5~4.6克。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选择优质高产良种
采取超稀植栽培,宜选用个体生长优势较强、产量潜力高的杂交油菜品种,以优质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为最佳,如黔油17号、中双11号、南油9号、油研7号等。间套种蔬菜品种宜选择与油菜播栽期同步的品种(种类),如上海青、软尾生菜、早熟大蒜、菠菜、香菜等。
二、早播稀播培育大壮苗
超稀植油菜栽培成功的关键是培育大壮苗,其主要措施是适期早播(9月中旬左右为宜)、稀播匀播(播量控制在150克/亩以内)、苗期化培(2叶1心期喷多效唑)、控制留苗密度(60~80株/米2,最高不超过100株/米2)、以氮磷为主的肥水促苗快发,以及防治好菜蚜、小菜蛾和菜青虫等苗期主要虫害。大壮苗标准是苗龄35~45天、苗高20厘米、绿叶6片、根颈粗0.6厘米以上、无病虫害。
1. 苗床准备。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空闲田(地)做苗床。播种前整地要平,每亩用有机肥1000~1500千克、三元复合肥(15-15-15)10千克、硼肥(硼砂或硼酸)1千克均匀撒施,反复整地,做到畦平无杂草;用大粪水或沼液淋1遍;最后用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6毫升对水40~50千克浇苗床防治地下害虫。
2. 早播稀播。于9月中旬播种,每亩播量100~150克,要做到稀撒匀播。有条件的地方要用营养钵(袋)育苗移栽。
3. 早间苗、定苗。油菜齐苗后即开始间苗,2叶1心时即可定苗,要做到留苗均匀、去弱留强、去病留健,以保证苗整齐、健壮,无杂苗,每平方米留苗60~80株。
4. 化控蹲苗。油菜3叶期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以培育矮壮苗。
5. 肥水管理。分别在1叶期、4叶期和移栽前5~7天,视苗情和天气情况追施清水粪或少量速效氮肥,若遇秋旱应及时浇水。
6. 防治虫害。主要是做好蚜虫、菜青虫、黄条跳蝉等虫害的防治工作。
三、适时移栽,起畦稀植
1. 选择沿河高肥田块种植。“双低”油菜超稀植栽培技术主要适合在沿河肥力中上等的稻田应用,耕作制度以稻—油两熟制为宜,因此在土壤瘠薄稻田及双季稻地区不可盲目推广。
2. 适时(龄)移栽。一般以在10月中旬、苗龄35~45天时移栽为宜,或抢茬移栽。阴天全天均可移栽,晴天则以傍晚移栽为宜。间作、套种的青菜、生菜,育苗与移栽期可与油菜同步进行,大蒜、菠菜、香菜等可在油菜移栽结束后立即套播于油菜行间,以争取春节前上市。
3. 起畦稀植。中等肥力田块可整成若干个宽166.7厘米的畦面,沟宽、深均为33.3厘米,每畦栽3行,行株距66.6厘米×33.3~37.5厘米,每亩种植2667~3000株;高肥力田块可整成若干个宽133.3厘米的畦面,沟宽、沟深仍为33.3厘米,每畦栽2行,行株距66.7厘米×50厘米,每亩种植2000株。
4. 确保质量。要求带土移栽、大小苗分级移栽。移栽深度以下露根颈、不盖心叶为度。移栽时要浇足定根水。进行营养钵(袋)育苗移栽的,要求做到不露钵、不吊钵。
四、强化大田管理措施
1. 科学用肥。油菜籽亩产250千克以上的田块,每亩所需纯氮为15~20千克,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2∶1∶1.5~2。要坚持“施足基肥,早施壮苗肥,重施腊肥,巧施蕾薹肥,补施花粒肥”的原则。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一般年前施肥量与年后施肥量的比例为8∶2,基肥数量占总施肥量的50%,苗肥占30%。腊肥以河塘泥、猪牛栏粪等有机肥为主,这样能起到保温防冻作用。蕾薹肥于打顶后施用,可有效增加一次分枝。具体做法为基肥每亩用饼肥50千克、磷肥50千克、进口三元复合肥(15-15-15)20千克、尿素5千克、硼砂0.5~1千克,混合均匀后施入种植穴底,并与穴土拌均匀;苗肥于年前(12月25日左右)施入,每亩用尿素5~7千克沟施并覆土(也可对水淋施);蕾薹肥掌握在开春后(2月15日前)施,每亩用尿素5千克、氯化钾2.5~3千克,混合均匀后沟施并覆土(也可对水淋施)。如基肥中硼肥不足,还可于抽薹期、初花期每亩用硼砂0.1~0.15千克+磷酸二氢钾1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施。
2. 适时打顶。打顶能有效促进分枝生长,是油菜超稀植栽培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一般在2月上中旬油菜抽薹6~10厘米长时进行人工打顶。要求在晴天上午用利剪剪除主茎生长点。
3. 病虫害防治。前期(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小菜蛾和菜青虫等虫害,特别是暖冬年份,蚜虫发生重,应严把蚜虫防治关,以减少病毒病的为害。蕾花期要施药两次防治菌核病。应注意提高化防质量与效果,提倡机防,同时注意清沟沥水,做到“三沟”(腰沟、畦沟、围沟)配套、沟渠相通,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水位,以减轻渍害。
4. 预防倒伏。大风或暴雨之后应及时扶苗、理苗、培土,以防倒伏。
五、及时收获和套种蔬菜
在油菜封行前就应抢先在油菜田里套种蔬菜,以避免由于“苗挤苗”而抑制油菜的生长发育。油菜成熟分为3个时期(阶段),即绿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双低”油菜在黄熟期即应收获。桂北高寒山区三江县,4月底至5月中旬为收获适期,这时收获的油菜籽产量和品质最佳,因为此时油菜主轴角果为黄色、植株中上部为黄绿色、下部为淡白色,部分籽粒发育完全、种皮红褐色、表面富有光泽、种子发硬,收获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3~5天)的后熟作用即可完全成熟。如收获过早或过迟均会影响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篇7
品种是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并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布局, 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地区资源优势。盘锦市水稻品种应选择生育期150~160天, 如沈农265、沈农606、辽优5218、盐丰47等。
二、加强高产稻田地力建设
培育肥沃的稻田土壤是水稻创高产的基础。稻田土壤培肥途径应重视以下三点:
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建立完善的高标准排灌渠系, 达到灌排自如, 提高淋盐洗碱能力是培肥稻田土壤的前提和根本措施。要坚持清沟治淤, 提高田间工程标准。
2.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养分齐全, 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 同时能提高水稻抗干旱和耐盐碱能力, 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每亩施2000千克有机肥或稻秆还田每亩200~300千克。
3. 提高耕作质量。坚持三旱整地、翻旋结合, 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 给水稻插秧和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条件。
通过上述措施, 使稻田土壤达到耕层深厚、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齐全、渗透量适中、水气协调的稻田生态环境。
三、坚持旱育壮秧
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 针对盘锦市土壤盐碱重、地下水位高、地温回升慢等不利于培育壮秧的特点, 必须抓住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环节:
1. 降低播种量。常规品种每平方米200~250克, 杂交稻每平方米150~200克。
2. 坚持旱育苗配套技术应用, 搞好种子消毒, 应用多功能水稻壮苗剂和旱育秧的封闭灭草技术。
3. 选择园田和高台隔离层旱育苗, 应用无纺布覆盖育苗技术。
4. 加强苗田管理, 提高秧田管理技术。秧苗二叶期开始通风炼苗, 防止秧苗发病徒长。
水稻播种期4月5日~15日, 杂交水稻4月10日前播完。秧龄控制在40~45天, 叶龄4~4.5片。
四、适时插秧、合理密植
根据上游水库放水时间, 水稻插秧期安排在5月20日至5月末, 杂交水稻5月25日前插完。插秧密度根据水稻品种的分蘖力强弱、土壤肥力的高低、秧苗素质的好坏、插秧时期的早晚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盘锦市应推行9寸×4~5寸的插秧密度, 杂交水稻9寸×5~6寸, 插秧苗数每穴3~4株, 杂交稻2~3株。过稀不易实现收获的穗数, 同时也降低大米的品质。过密易造成倒伏和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五、加强田间水层管理
灌水总的原则是以浅为主, 浅湿交替间歇灌溉。即插秧期、返青期和分蘖期保持浅水层, 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浅湿灌溉, 中后期仍是浅水管理。在水质好、苗情好、土壤盐碱轻的地方, 分蘖末期可适当晾田, 控制徒长。高温干旱、水质差和施肥时, 要适当加深水层, 防止田间返盐。
六、合理配方施肥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氮、磷、钾配合, 并适当增施微肥。盘锦市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大致是1:0.5:0.3, 根据这个比例, 氮肥总量可控制在70千克以内 (按硫铵计) , 磷肥60千克 (过石) , 钾肥7.5千克 (氯化钠) 。具体施肥方法是:氮肥总量的40%和磷肥的全部作底肥, 在旋耕前施入田间, 搞全层施肥, 余下的作追肥。返青肥占20%, 第一次分蘖肥占30%, 第二次分蘖肥占35%, 穗粒肥占15%, 钾肥与第一次分蘖肥施入。同时要增施硫酸锌等微肥。
七、搞好病虫害防治
简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8
1 选择超高产品种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前提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根系发达、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等特点。
1.1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
选择分蘖能力较强的偏大穗超高产水稻品种,不仅易形成发达的根系,以及易形成单位面积内超高产指标所必需的颖花数,而且多穗栽培和较大穗栽培库源关系更易协调,更安全稳产,更能挖掘产量潜力。
1.2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活力强的特性
根系发达、活力强的超高产水稻品种,表现在根系生物量大,深层根系比例高,具有较强吸水、吸肥、抗旱和耐早衰能力,可有力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大高效叶面积率,延缓叶片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积累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1.3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率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剑叶叶片卷曲度较大,叶片角度开张较小,直立性好,上部2、3、4片叶较长,基部叶片较短等特点,能够提高剑叶上下表面的光合强度和冠层的透光性,并且易形成适宜的LAI,因此,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极强的光合生产能力,能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奠定物质基础。
1.4 超高产水稻品种源库较为协调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适宜的粒叶比,一般为18~23mg/cm2。这样的粒叶比,能够较好地协调源库关系,为在不增加LAI的前提下加大了库容量,为提高经济系数创造了条件。
1.5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抗倒能力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耐旱能力强,具有群体冠层结构合理、基节短、茎充实等特点,为超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2 培育超高产株型,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在选择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前提下,采用培育壮秧、平衡施肥、优化灌溉,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培育水稻超高产株型,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群体光合生产率,以及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从而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2.1 培育壮秧
采用培肥床土、配制优质营养土、稀播、旱育苗等方法,培育壮秧,为插后实现早生快发,形成足穗、大穗打好基础。
2.2 确定合理的密度
依据水稻秧苗长势,适时插秧,使水稻产量形成期尽可能处在强光、适温时期。行穴距应为30cm×(20~25)cm,每穴2~3棵本株。通过增加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比重来增加每穗粒数及千粒重。
2.3 加强肥水管理
我省一些稻区耕层土壤含盐量较高,春季气温回升慢,抑制了水稻前期生长发育。因此,在施肥上要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并且要适当增加无机肥在前期的施人比例。在灌溉上除保证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外,还应注重泡田洗盐。应采用肥水双管齐下的管理技术,增加水稻低节位分蘖,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叶龄期(N为主茎总叶数,n为茎秆伸长节间数)达到预期总茎数,使适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6.9~7.3)出现在抽穗期,提高高效叶面积率、成穗率,延缓抽穗后叶面积的衰减,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以提高水稻产量。
2.3.1 施肥
施肥应做到配合施入有机肥、化肥、生物肥,平衡施用N、P、K及微肥。每公顷施堆肥或厩肥15~20t,纯N240~270kS,N、P205、K20的施入比例应为1.0:0.5~0.6:0.5~1.0。底肥N肥要以长效尿素替代普通尿素,并根据水稻长势、气候条件、土壤供肥情况施人穗粒肥,以增加颖花量,防止颖花退化,形成足够的库,提高水稻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3.2 灌水
水稻插秧期、缓苗期、分蘖期,要建立浅水层,提高水温和地温,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到预期总茎数。在水稻孕穗期建立3~5cm水层,扬花期建立浅水层,其它时期均采用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当田间株数达到预期总茎数的80%~90%时适度烤田,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以及建立适宜的冠层结构,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干物质合成,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4 病虫害防治
优质大豆超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篇9
宜选择平肥地, 茬口以正茬为宜, 杜绝重茬, 避免迎茬。上茬作物生产期间施用过除草剂阿特拉津或杀虫剂克百威 (呋喃丹) 、涕灭威等高毒或代谢物高毒农药的地块不能用于种植大豆。
2 整地
2.1 秋整地
前茬收获后, 先用除茬机将根茬打碎, 或人工将根茬刨除捡净, 随后进行秋耕, 耕深16~20cm, 耕后立即耙地、起垄并压实。
2.2 春整地
在未能秋整地的情况下, 可进行春整地。春整地宜早不宜迟, 以顶浆打垄为宜。
3 施基肥
研究表明:每生产100kg大豆, 需保证纯氮8.6kg、五氧化二磷2.1kg和氧化钾3.6kg。
3.1 有机肥
每亩施优质厩肥1000kg, 或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kg, 因土壤肥沃程度而异。
3.2 化肥
每亩施磷酸二铵8~10kg和硫酸钾10kg;或加“三元复合肥” (氮、磷、钾有效成分各占15%) 10kg。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4 种子播前处理
4.1 种子精选
种子播前要要进行精选, 要求种子净度不低于98%, 纯度不低于98%, 发芽率不低于85%, 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4.2 种子晾晒
播种前15~5 d之内, 在天气睛朗时, 将豆种摊放在阳光下晾晒3-5 d (次) , 摊晒时, 豆种厚度3~4cm, 需经常翻动。
4.3 种子包衣
播种前, 采用不含呋喃丹的种子包衣剂, 按药种比1:70包衣种子, 注意防护。
4.4 微肥拌种
4.4.1 钼酸铵拌种
每公斤豆种用1.5g钼酸铵, 溶于水中, 均匀洒在豆种上, 混拌;用液量为种子量的0.5%, 以湿润种子表面为度, 切不可过湿, 以免泡掉种皮。拌种后在背阴处晾干备用。
4.4.2 硫酸锌拌种
每公斤豆种用4~6g硫酸锌, 用法同上。
5 播种和种植密度
5.1 播种
5.1.1 播种期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 开始播种。播种时间在4月25日至5月10日。
5.1.2 播种量
每亩用种量3.5kg左右, 不可超过4.5kg。
5.1.3 播种方式
可条播, 也可穴播 (堰种) 。等距条播:不论机械条播或畜力开沟点播, 均需下籽均匀, 开沟、播种、覆土、镇压连续作业, 一次完成。覆土深度3~5cm。等距穴播:坷垃较多或播后易遇大雨的地块, 采用穴播, 每穴3~4粒 (穴距30cm) 或每穴4~5粒 (穴距40cm) , 播后立即覆土、镇压连续作业, 一次完成。覆土深度5cm。
5.2 间苗和留苗密度
5.2.1 间苗补种
间苗:等距条播的地块, 在两片对生真叶展开至第一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前, 按要求的株距进行间苗。补种:当发现缺苗断条时, 在缺苗断条处开沟, 按原有的株距 (穴距) 点籽, 覆土踩实, 以利出苗。
5.2.2 留苗密度 (保苗数)
亩保苗11000株时, 行距1.7尺 (57cm) , 条播时株距约3.5寸 (10.5cm) ;穴播时穴距约7寸 (21 cm) , 每穴2株。亩保苗13000株时, 行距1.7尺 (57cm) , 条播时株距约3寸 (10cm) ;穴播时穴距约6寸 (20 cm) , 每穴2株。亩保苗15000株时, 行距1.7尺 (57cm) , 条播时株距约2.6寸 (8.5cm) ;穴播时穴距约5.2寸 (17 cm) , 每穴2株。
5.2.3 缩垄增株
近年气候偏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可采用平播或沟播法播种, 适当缩小垄距 (50~55cm) , 主茎型品种尤需加大种植密度, 每亩增加密度2000~3000株。
6 田间管理
6.1 铲趟
6.1.1 蒙头土
当大豆子叶 (豆瓣) 拱土显行时, 进行第1次机械深松土或畜力趟地。将2~3cm厚的松土盖在苗眼上。
6.1.2 三铲三趟
大豆出苗后, 视田间杂草孳生情况, 大豆植株封垄前完成三铲三趟, 间隔时间10~15d。
6.2 灌水
在大豆生长的中后期, 尤其在结荚豉粒期, 如遇土壤干旱, 应及时灌水, 每次灌水量不超过30mm。
6.3 追肥
6.3.1 根际追肥
大豆初花期结合最后一次趟地, 每亩追施硫酸铵6~10kg (或尿素3~5kg) , 撒在大豆植株一旁地面, 趟地培土将其掩埋。
6.3.2 叶面喷肥
在开花未期, 叶面喷施过酸盐, 可以使产量提高15%~20%, 脂肪含量可提高1.6%。每亩用尿素350g, 磷酸二氢钾100g溶于35kg水进行叶面喷施。
7 病、虫、草害防治
7.1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植株长至第3片复叶时, 普通察看田间植株, 如发现“种传病苗”, 需用时将其拔除并带出田外掩埋, 以免蚜虫迁入豆田后将此病传播蔓延。
7.2 大豆蚜虫和红蜘蛛
7.2.1 生物防治
为保护田间生物多样性, 于6月上旬释放蚜虫天敌--日本豆蚜茧蜂加以防治, 用蜂量每亩7万头。
7.2.2 化学防治
在不能采用生物措施防治蚜虫和红蜘蛛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药剂防治。在蚜虫初发期, 每亩用40%乐果 (不可用氧化乐果) 乳油50m1拌10kg湿细沙制成毒沙, 撒在被危害处;当全田发生时, 每亩用50%抗蚜威10~15g, 兑水45~75kg喷雾。
7.3 大豆孢囊线虫
采用甲基异柳磷溶性颗粒剂, 每亩300~400g有效成分, 于播种时撒在沟内。要求用器械施不可用手施。此外也可用3%克线磷5kg拌土穴施, 效果明显。虫量较大地块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施2~4kg或5%甲拌磷颗粒剂8kg或10%涕灭威颗粒剂2.5~5kg。也可用98%棉隆5~10k或D-D混剂40kg。后二种药剂须在播前15-20天沟施。
7.4 大豆食心虫
7.4.1 生物防治
8月中旬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 每亩放蜂量为2~3万头。或用白僵菌防治, 在食心虫幼虫脱离豆荚前, 将白僵菌与细土按1:10混合, 每亩用菌土3 kg撒于豆田或场院地面。
7.4.2 化学防治
缓释卡防治食心虫:8月中旬, 在大豆食心虫成虫盛期前1~2d, 用“缓释卡”浸蘸80%的敌敌畏乳油, 每亩用药量100g, 缓释卡50个, 均匀挂在田间的大豆植株上。
7.5 大豆菟丝子
7.5.1 生物防治
在菟丝子蔓延初期或阴雨天, 应用浓度为每毫升3×107 (3000万) 孢子的鲁保1号;菟丝子发生盛期或田间湿度较小时, 应用浓度为每毫升5×107 (5000万) 孢子的鲁保1号, 喷洒在菟丝子植株上。
7.5.2 人工拔除
普遍察看豆田, 当发现菟丝子开始缠绕大豆植株时, 及时拔除。
8 收获
8.1 收获期
人工收获在落叶达90%时进行;机械收获则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
8.2 收获脱粒质量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篇10
1 深耕与旋耕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
生产实践证明, 凡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的麦田, 其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高, 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充足, 比例协调。从实打地块土壤肥力状况来看, 实现小麦亩产650公斤以上的地块, 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都在14g/kg以上、土壤全氮0.9g/kg以上, 速效磷15mg/kg以上, 速效钾100mg/kg以上。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 选用增产潜力大的高产良种,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 可以获得亩产小麦700公斤以上的高产。
从麦田土壤肥力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制约着小麦实现高产超高产:一是土壤耕层变浅, 二是土壤综合肥力不高。近年来, 普遍使用旋耕犁, 以旋代耕面积大。这种耕作方式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耕作浅, 一般不到15厘米, 从而导致耕作层变浅, 犁底层加厚, 这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不利于土壤蓄水纳墒。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速效养分不均衡是制约小麦高产、超高产的重要因素。
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应重点采取两项措施:
1.1 深耕与旋耕相结合,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作层。
对旋耕麦田可采取2-3年旋耕、1年深耕或深松, 也可以一年浅耕, 一年深耕, 深耕与旋耕相结合。
1.2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要求整地时玉米秸秆全部还田, 并在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2500公斤的基础上, 增施商品有机肥300公斤/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另一方面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超高产
2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2.1 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通称的平衡施肥。简单地说, 配方施肥一是测土, 即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确定土壤速效养分的供给量;二是配方, 根据土壤养分供给量, 按照小麦需要的养分量, 提出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三是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生育特点、需肥特点和小麦群体调控的目标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一般情况下, 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 小麦植株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 (N) 2.5-3.5公斤、磷 (P2O5) 1.0-1.5公斤、钾 (K2O) 2-3公斤。小麦吸收氮、磷、钾的比列为N:P2O5:K2O=3:1:3。
小麦的需肥量与品种特性有关, 不同品种需肥量有所差异。同一品种随着产量增加, 需肥量增加, 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的需肥量与栽培技术水平有关, 栽培技术水平高, 对肥料的需要量降低, 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肥量不同。
2.2 超高产小麦的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
与一般高产小麦相比, 超高产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亩产65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小麦每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总量明显高于一般高产麦田, 因此, 要实现亩产65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应适当增加氮、磷、钾肥料的使用量。
二是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麦田, 每生产100公斤籽粒所吸收的氮、磷养分的数量比一般高产麦田明显降低, 但所吸收钾的数量明显提高, 因此, 要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应重视施用钾肥, 提高钾肥的使用比例。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制定了超高产创建二十亩的配肥方案。每亩施用N:P:K=20:20:15的配方肥50公斤, 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经验总结, 增施有机肥, 推广秸秆还田, 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夺取小麦超高产的关键所在。
3 选择高产良种是小麦超高产的保证
良种是小麦实现高产、超高产的内因, 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是小麦超高产的保证, 2011年我县高产创建攻关田选用的品种为周麦22、矮抗58, 经农业局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达到712.5公斤, 这两个品种的基本特征特性为:株型紧凑, 叶片上举, 较抗倒伏, 熟相好, 分蘖成穗率高, 品种适应性抗逆性比较强。
4 适期、适量、足墒播种
小麦播种过早, 容易造成冬前冻害, 不利于优质生产;播种过晚, 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选择最佳播期, 是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双重目标, 适期播种非常重要, 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小麦要高产优质, 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
确定适宜的播量, 采用的超高产栽培途径为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在播种期内, 亩播量控制在在10-12公斤为宜。
为了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播前精选种子, 进行发芽试验, 种子包衣, 选用一级种子下地;整平畦面, 调齐耧角, 播深一致, 覆土3-4厘米。采取等行距播种, 使田间麦苗分布均匀, 单株发育健壮, 宜建立合理群体。实验证明, 合理的群体结构应严格控制基本苗, 以控制群体发展, 提高分蘖成穗率, 保证适宜的单位面积穗数, 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叶面积持续期, 以增加粒重, 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可靠途径。
5 大力推广分期施肥、氮肥后移技术
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高峰后移是超高产小麦氮素需求的重要特点。小麦对磷、钾的吸收是随小麦生长发育推移而逐渐增多, 拔节后吸收量迅速增长, 40%以上的磷、钾养分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因此, 要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应改变氮肥的底追比例, 由传统的氮肥底追比7:3或6:4改变为5:5或4:6, 追肥时期由起身期 (二棱期) 施肥改为拔节期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施肥, 对部分地力更高的麦田则改为拔节后期施肥, 以促壮杆、防倒伏、促大穗、增粒重。
分期施肥, 氮肥后移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 确保后期需肥量, 对限制节间伸长, 促进穗大粒多、粒重至关重要。超高产小麦攻关田于小麦拔节中期, 亩追施尿素20-30公斤, 可有效防止小穗小花退化, 促进结实率。
6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6.1 防病治虫:
(1) 选用硅噻菌胺 (12.5%全蚀净) 悬浮剂15-20ml和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30ml拌麦种15-20公斤, 可有效防治全蚀病、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2) 于小麦开花后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水5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蚜虫, 根据天气情况注意防治赤霉病。
6.2 叶面喷肥:
在开花灌浆期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3-4次, 防止早衰, 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加千粒重。
摘要:综合分析土壤养分现状, 改进耕作方式, 不断培肥地力;结合小麦需肥规律,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选准对路品种, 集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探讨实现小麦亩产700公斤超高产技术规范。
关键词:小麦,超高产,探究
参考文献
超高产技术 篇11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栽培品种;播种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53-1
超高产玉米也有人叫超级玉米,它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使用的品种或者采用的栽培技术比当前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或者使用的技术增产15-20%;另一个是指能够达到亩产1000kg(垧产30000斤,14个水)以上的品种或者栽培技术。在我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对此,本文对于其品种的选择与播种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1 玉米超高产栽培品种的选择
通过玉米在我区多年的栽培情况分析,品种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
玉米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一般三者乘积达到最大值时产量最高,在三大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因此在超高产栽培品种保证一地密度同时不缺苗是高产的关键。
1.2 超高产玉米品种具备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系发达。尤其是地上部分根系(气生根)一定要发达,轮数多,每轮数目多,防止倒伏,同时增加对表层养分的吸收。地下部分根系根尖周围根毛数量比较多,这样一来增加了吸收面积;(2)株型收敛。穗上部分叶片茎叶夹角应该小于22度,高度耐密;(3)叶片绒毛多,蜡质层厚,对光吸收能力强,植株保水性好,抗干旱;(4)穗上部叶片间距大,互相不遮光,光合速率高;(5)茎秆下部节间短,茎基部纤维素含量高,茎秆有弹性不发脆;(6)雄穗分枝及小穗少。减少养分消耗,遮光少,不滋生病原菌;(7)雌雄发育协调。出蓼后3d内及时吐丝,防止突尖;(8)雌雄产量性状好。容量高,在750g/L以上;出籽率高,在88%以上;百粒重高,在38g以上;行数多,16行以上;(9)抗性好,适应性强。高抗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抗大小斑病,茎腐病和穗腐病。对环境反应钝感,耐瘠薄,耐低温,抗干旱,不突尖,不空秆;(10)保绿性好。生长后期(9月10日以后)叶面积指数在3.2以上,有6-8片以上的绿叶。
1.3 注意质量指标
主要是指:(1)纯度好。在96%以上,种子粒形一致,尖冠上的浮皮颜色一致;(2)成苗率高。精量播种的在92%以上,单粒播种的在96%以上;(3)活力高。保证在低温(15℃以下)和多湿(土壤相对含水量85%以上)能够正常出苗,在播种过深和土壤板结的条件下不会在土里长叶;(4)水分低,一般在13%以下。
总之,玉米要想超高产选好品种和种子是关键,在生长中一定要按照上述所说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品种具备上述所说的十大特点,种子就具备了优良的质量特征。
2 玉米超高产栽培播种技术
在玉米的超高产栽培和种植管理中,保证苗全、苗齐、苗壮是高产的关键,在生产中如果春季田间玉米缺苗断条,生长不一致,有高有矮,大小不一,想达到超高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春季播种中都要围绕苗齐苗全上下功夫。
2.1 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
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精选种子。成苗率高,活力高,纯度高,种子不能大小不一,不能有霉变粒和破损粒,籽粒饱满,色泽鲜艳;(2)种子处理。种子必需包衣,一定要选择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包衣,同时不要过早进行,尤其是杀虫剂时间过长会降低药效,因此一般没有包衣的种子在播种前2-3d进行效果最好。同时在包衣前选好天晒1-2d会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3)种子催芽。吉林省好多地方春季干旱要进行催芽做水种地。正确的催芽方法是:先将种子放在40-50℃的温水中浸泡一下,然后放在25-28℃的水中浸泡6-8h,捞出放在温度25-28℃的地方经24h就可破胸出芽。一定要勤翻动,保证出芽齐一致,同时种芽不要过长。
2.2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的早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应该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关键是保证玉米在各个不同发育阶段与所处的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相吻合。(1)温度。玉米是喜温作物,只有温度超过10℃以上时种子才能萌发,因此当耕层10-15cm以上并且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12℃时可以播种了;(2)品种特征特性。积温在2750℃-2800℃左右,生育期128d以内的,长春地区4月20日-5月5日,四平地区4月18日-5月7日,白城松原地区4月20日-5月5日,吉林通化地区4月23日-5月3日。当然还应当根据不同年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因地制宜。
2.3 千方百计提高播种质量
这方面主要是有:(1)深浅适宜。土壤质地粘重,墒情好的可以适当浅些(土壤相对含水量75%),一般深度在3-5cm,土壤質地疏松,易于干燥的砂壤土地,可以适当的深些,可在4-6cm。一般在适宜条件下播深增加1cm会晚出苗2-3d。应当注意,在土壤墒情、肥力较好的土壤播种过浅,会在苗期产生大量的无效分蘖;(2)均匀一致。覆土均匀,不能有深有浅,种子分布均匀,不能漏播,不能重播;(3)镇压得当。土壤干的应该重镇压,湿的应该轻镇压。
2.4 单粒点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方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种子的活力高,成苗率在96%以上的方可用于单粒点播;(2)适当晚播,防止出苗不全不齐;(3)精细灭茬,整地;(4)种肥隔离,防止化肥烧种烧苗。一般要隔离5cm以上;(5)防止地下害虫,除了包衣外,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随种子或化肥施入呋喃丹或者辛硫磷颗粒剂;(6)低洼冷凉地,水田改旱田不适宜单粒播种。
渠县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 篇12
2013年, 课题组选择在我县示范种植多年的国审超级稻品种Y两优1号在渠县渠南乡李坝村开展了以种植密度、施肥时间、施氮水平、施肥方式为重点的试验研究。
1.1 材料及方法
研究试验全部在渠南乡李坝村进行, 试验土壤为冲击沙壤土, 肥力中等, 冬闲田, 试验设计为大区对比试验设计, 小区面积120m2, 试验品种均为Y两优1号, 试验用肥为配方肥, 施肥量N13kg/667m2、P6kg/667m2、K6kg/667m2 (施肥水平试验除外) , 双珠栽植, 栽植密度为植12 000窝/667m2, 规格33.33cm×16.67cm (密度试验除外) , 试验其它措施均一致。
1.2 处理与结果
1.2.1 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处理:试验设植8 5 0 0窝/667m2 (33.33cm×23.33cm, CK) 、10 000窝/667m2 (33.33cm×20cm) 、1 1000窝/667m2 (30cm×20cm) 、12 000窝/667m2 (33.33cm×16.67cm) 、13 300/667m2 (30cm×16.67cm) 、15 000窝/667m2 (33.33cm×13.33cm) 六个处理。结果:试验表明植8 500窝/667m2 (ck) 产量最低, 为565.15kg, 植13 300窝/667m2产量最高, 735.66kg, 而植15 000窝/667m2的产量低于植13 300窝/667m2, 这说明Y两优1号在植8 500~13 300窝/667m2之间, 产量与栽植密度成正相关, 其增产的主要因素是亩有效穗增多, 而超过13300窝/667m2以上到一定密度时会出现负相关。因此, 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条件下, 合理密植是增产的有效途径。
1.2.2 单、双株栽植对产量的影响。
处理:试验设单、双株两种栽插方式。结果:双株栽植比单株栽植窝有效穗增加1.1, 增7.95%;有效穗增加12 899/667m2, 增8.6%;穗实粒数增加2.05, 增1.22%;产量增产61.98kg/667m2, 增9.86%, 双株栽植能够明显增加有效成穗穗, 能提高穗粒数, 增产效果明显。
1.2.3 不同施肥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处理:试验设底追一道清 (ck) 、底肥 (施肥量70%) +追肥 (施肥量30%) 、底肥 (施肥量60%) +追肥 (施肥量30%) +穗肥 (施肥量10%) 共三个处理。结果:结果显示底追一道清 (ck) 产量最低 (平均555.25kg) ;底肥+追肥 (两次施肥) 较ck增77.72kg/667m2, 增产14.00%;底肥+追肥+穗肥 (三次施肥) 较ck增142.54kg/667m2, 增产25.67%。试验表明:三次施肥优于两次施肥更优于底追一道清。
1.2.4 不同施氮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处理:设施10kg/667m2、12.5kg/667m2、15kg/667m2、17.5kg/667m2、20kg/667m2纯N量设5个处理, 以48%测土配方肥作底肥, 46%尿素作追肥, 45%三元复合肥作穗肥。结果:试验表明, 施纯N量10kg/667m2 (ck) 产量最低539.09kg/667m2, 施纯N量15kg/667m2产量最高722.42kg/667m2, 增产34.01%;在施N量10~15kg之间其亩有效穗、穗实粒数、亩产量与施N量成正比, 在施N量15~20kg之间其亩有效穗、穗实粒数、亩产量与施N量成反比。
2 组装集成技术
通过试验探索, 同时借鉴外地种植经验和结合本县气候、土壤、病虫害发生特点实践, 集成了以下渠县超级稻种植超高产栽培“六把关”技术。
2.1 严把品种关
选用经过审定的增产潜力大、优质、抗逆性 (高低温、倒伏、病虫害等) 好、耐肥的超级稻品种组如Y两优1号、深两优5814等。
2.2 严把育苗关
适时早播, 我县一般安排在3月上半月播种, 旱育壮秧。
2.3 严把栽插关
双珠栽植, 合理密植, 一般栽1.2万~1.3万窝/667m2, 规格为宽行窄株30cm×15cm, 宽窄行 (33+20) ×17cm或26.7cm×20cm。
2.4 严把施肥关
施足底肥:48%测土配方肥40kg、硫酸锌2kg作基肥。早施分蘖肥:移栽后5~7天, 秧苗返青定根10kg/667m2尿素+10kg/667m2稻田生物宝。巧施穗肥:每施10kg/667m245%三元复合肥以防止叶片早衰、保证幼穗分化、利于保花增粒、发挥增产潜力。
2.5 严把灌溉关
科学灌水, 以水调气, 以水调肥, 以水调温, 确保秧苗健壮生长。浅水栽秧, 寸水返青, 浅水分蘖, 深水抽穗, 收获前7~15天放水。
2.6 严把病虫防治关
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 综合防控”。5月10~15日水稻一代螟虫防治用48毒唑磷80ml/667m2 (兼治稻水象甲) 手动或机动喷雾;6月15~20日水稻纹枯病防治用18%井岗·烯唑醇120g/667m2兑水120kg手动喷雾;7月5~10日水稻大肚破口期, “穗前一枪药”预防穗颈瘟和稻曲病、防治二代螟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用75%三环唑30g/667m2+5%井冈霉素粉剂100g/667m2+48%毒死蜱80ml/667m2手动或机动喷雾。
3 示范效果
2014年课题组应用组装集成技术在渠南乡李坝村集中种植13.33hm2超级稻, 2014年8月22日渠县科技局组织省、市、县农业科研、推广等方面的相关专家成立以省水稻首席专家郑家国同志为组长的测产验收小组, 对渠县超级稻百亩核心示范区进行了测产验收。测产组在考察示范区的基础上, 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 (试行) 》的方法和要求, 进行了现场验收。测产验收结果为示范片平均产716kg/667m2, 高产田821.1kg/667m2, 刷新了我县及川东北地区水稻单产记录。
参考文献
[1]陶诗顺, 马均.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的探讨[J].作物杂志, 2001, 1 (3) :25-28.
【超高产技术】推荐阅读: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11-23
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10-09
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09-17
超高压杀菌技术论文11-02
泵送混凝土技术超高层06-19
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技术08-23
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11-29
激光驱动微小碎片超高速发射技术研究11-12
超高产育种10-23
超高产栽培实验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