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育种

2024-10-23

超高产育种(精选3篇)

超高产育种 篇1

引言

超高产育种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育种专家,政府和生产部门的重视,当前我国的玉米单产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玉米每667m2产约为450kg左右,但与美国每667m2产560kg左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国通过玉米超高产育种方法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仍然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 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

超高产玉米的主要特性兼具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的优点[1]。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包括超高产育种的特殊性和超高产育种的目标及育种方法的整个理论体系。玉米的超高产育种要确定合理、科学的育种指标。超高产育种的育种指标要综合考虑生产需要、地域性质、阶段性质、气候、品种基础等各种因素。超高产育种要具有一个量的指标,超高产育种量的指标是指导农业科学家的一个工作合理指向,只有科学的量的指标指导育种的实践,才能使得玉米超高产育种目标的实现。

1.1 特殊性

玉米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来源和食品安全,它本身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雄花着生于顶端,雌花着生于叶腋。玉米作物育种可以分为自交和杂交2种方式。玉米自交和杂交过程使得玉米育种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玉米超高产育种的特殊性从育种周期长、育种规模宏大和育种程序复杂3个方面加以说明。

1.1.1 玉米超高产育种周期长

玉米实现超高产育种需要很长的周期,玉米育种自从自交分离后,要使众多杂合的基因位点,经过自交分离和筛选获得有利基因位点基本纯合的自交系,这个育种过程通常需要6~8代。而鉴定或是准确掌握一种玉米杂交育种的生产性能则一般需要3~4a。

1.1.2 玉米超高产育种规模宏大

任何一个成功的玉米育种家都需要经历从大量原始材料和种质库中选育出自交系,和多年多点的杂交组合试验过程。育种家要针对具体的玉米生长环境、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和投入产出效益等因素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玉米育种技术路线,经过多年多代选育,使亲本种子纯度纯合,只有保证亲本纯合才能生产高产量和高质量的玉米[3],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1.1.3 超高产育种程序复杂

优良的玉米育种杂交成功后,就需要形成商品种子生产体系,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农业生产时玉米育种之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将超高产育种的育种成果投入市场,育种家的工作才更有价值。在进行市场投入生产时要考虑生产技术、生产基地、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育种过程的市场化发展,提高我国的玉米产量和质量。

1.2 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玉米超高产是以实现玉米高产量和高质量为最终目标,这也是玉米育种专家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育种过程受到技术、环境、管理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这就要求玉米育种家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玉米种子[4]。玉米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也是超高产育种的努力方向。玉米的抗倒性、抗病虫害、抗寒性等一系列对外界环境的反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玉米的产量。因此在育种过程中要提高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稳定性。

1.3 育种方法

玉米育种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用何种方式进行育种,以实现超高产、低成本的目标是玉米育种家一直思索的问题。自交的育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二环系育种方法。二环系育种方法是将大量的单交种等作为原始材料,具有育种方法简单,灵活、效果好、操作方便、效果好等优点。育种专家按照自己的需要组配较多单交种作为原始材料,不断丰富遗传基础,增加遗传变异的多样性[5]。从育种过程来说,二环系育种是在长期过程进行的一轮优良生长基因的选择。另外一种就是回交育种法,回交育种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广为欢迎,它能够改变并优化作物自交系的结构,不受父本母本的限制。环选育法、二环系育种法和回交育种法,共同形成了育种的方法体系。

2 玉米超高产育种实践

我国农业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遵照玉米超高产育种方法,从1988—2008年间,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先后培育出10多种育种农作物型号,这期间,科学家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育种经验供新一代参考。

“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广泛提倡一环系,此时,原始材料已经是群体,针对原始群体,科学家采用单交、互交、圆交等各种形式相互混合交配,在第一阶段的育种过程中,原始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叶子长斑的现象,作物感染细菌无法健康正常生长,在第四代的育种过程中就可以挑选出生长健康的、果实饱满的玉米,将混合群体进行各自分别授粉。对于自交系的选择育种需要在众多植株中,最后应选择优良的植株进行自交系育种。

“六五”、“七五”后,我国高度重视科学种植和新型种植技术的开发,玉米超高产育种技术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间,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育成功事例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已经培育了一系列优良的育种技术和改良的优良群体基因。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是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成果也是广大农业科学家夜以继日努力的成果。

3 超高产育种栽培技术

优化超高产玉米栽培技术是为了为培养超高产玉米种子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栽培学家针对不同生长密度的玉米植株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分析总结出不同环境对于植株生长的影响。栽培学家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植株密度对作物的生长的影响,其次不考虑植株密度,在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对于植株产量波动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可知植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越大,玉米产量越高,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将导致产量的下降。除了栽培密度研究外,集约化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规模生产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栽培学家们巨大兴趣,并积极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

4 结束语

作物超高产育种研究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探索农作物的超高产育种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我国面临着粮食生产的重大压力之下,广泛推广玉米超高产育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面临的粮食不足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食用、饲用两用型粮食作物,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近年来随着饲料加工业和生物质能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对于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收获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根本举措,本文旨在通过玉米育种理论的发展和多年的育种经验对于玉米超高产育种与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育种

参考文献

[1]王世艳.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及优化栽培技术探究[J].农业研究,2015(12):27-25.

[2]孔令志.玉米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浅析[J].活力,2013(02):44-46.

[3]康忠宝.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07):46-49.

[4]杨虎.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07):124-126.

[5]王秀香,韩彦辉,张春兰,等.作物超高产雨中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20-125.

超高产育种 篇2

1.1 新疆玉米育种现状

1.1.1 新疆玉米育种发展迅速, 成就显著

新疆玉米的育种工作历史较短, 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玉米育种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审定了一大批的优良玉米品种。在2003~2005年期间, 我国审批认准了大批的玉米新品种, 包括新玉21号、新玉23号、新玉31以及新玉33号等优良玉米品种。玉米品种的不断创新, 充分地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有助于提高玉米的生产产量、转变玉米种植格局, 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1.2 玉米育种机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化

新疆以往的玉米种植单位仅仅包括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兵团农科所以及新疆的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等一些国有科研院所, 由于向玉米育种方面投入的资金以及人力较少, 导致玉米育种发展缓慢。但是近几年, 许多生产的民营企业以及一些兼营玉米育种的企业不断加入新疆玉米育种领域。因此, 在玉米育种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 玉米的育种机构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2 新疆玉米品种应用现状

新疆玉米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玉米种子的质量不断提高, 玉米单产稳定增加

近几年, 新疆的玉米种植面积一直比较稳定, 大约在50万hm2, 根据2004年的有关数据显示, 新疆当年的玉米种植面积高达51.8万hm2, 玉米总产量达到362万t, 玉米的平均产量比全国的平均产量高。造成新疆玉米单产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新疆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 并且栽培技术较为先进。玉米良种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是根据玉米种子抽检情况判断, 同时玉米种子的达标率每年都在不停地增加, 因玉米单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1.2.2 玉米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玉米品种布局逐渐趋向合理化

近几年, 新疆的玉米种植结构法案是较大的变化, 以往新疆大部分地区是以普通玉米种植为主, 现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区逐渐增加了青贮玉米、饲草玉米以及粮饲兼用玉米的种植面积, 而新疆玉米高产区的玉米总产量以及单产都较为稳定。同时, 玉米种植基地的面积在不断地增加, 并且城市周围的周边地区的甜玉米以及糯玉米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 新疆的玉米种植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2 改善新疆玉米育种及栽培的建议

2.1 扩大玉米的种质资源

目前新疆的玉米育种种质资源较为狭窄, 玉米育种单位间的材料交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 需要对新疆玉米中的优良品种的种质潜力进行充分地挖掘, 对品种进行改良。对新疆的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 通过采取回交改良、二环系选育以及群体改良等方式, 主要选育那些抗旱、耐盐的自交系玉米品种, 充分地满足新疆本地玉米的育种需求。另外, 可以从国外引进已有种质血缘关系较远的玉米自交系, 不断扩大玉米的种质资源, 从而配置更多的优质的杂交优势组合。

2.2 新疆玉米的品种选育方向

由于新疆的气候比较干旱, 土壤沙化以及盐渍化严重, 严重制约了新疆玉米面积的扩大以及玉米单产的提高, 同时玉米生产中的优质玉米品种类型较为单一, 并且玉米品种的抗逆性较差, 因此, 新疆在选育玉米时, 需要严格做到以下3个方面:选择高产的玉米品种;选择优质特用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抗逆性。

2.3 将生物技术应用在新疆玉米育种中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 由于目前我国的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 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新疆牧区的发展与我国国内的很多省份以及自治区相比较,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状况与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牧区是不一致的。新疆的冬季一般比较漫长, 在这期间内家畜的优质饲草供应严重不足, 阻碍了新疆畜牧业的正常发展。而青贮玉米具有易吸收、高产量以及高效价等显著特征, 因此, 推广青贮玉米的发展, 将有助于推动新疆的畜牧业的发展。近几年, 虽然新疆的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但也仅仅只占新疆玉米总种植面积的8%左右, 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 新疆需要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新疆的玉米育种中。将生物技术与常规的育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玉米新品种选育。同时, 将生物技术运用在玉米的杂交优势群划分以及品种权保护等方面, 从而促进新疆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新疆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玉米的育种基础较为狭窄、抗旱、耐盐的玉米新品种育种发展缓慢以及青贮饲料玉米的应用不足等, 严重制约了新疆玉米育种以及栽培的发展。因此, 需要不断扩大玉米的种质资源、改变玉米的品种选育方面, 同时, 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新疆玉米育种中, 从而推动新疆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新疆位于我国西北欧亚大陆的腹地, 光热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这种优越的气候有助于玉米的种植与生产, 因此, 新疆是公认的玉米产量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本文将对新疆的玉米育种及栽培现状进行全面地分析, 进而提出如何实现新疆玉米高产育种以及栽培的建议。

超高产育种 篇3

科学育种, 助推中国农业发展

要想真正实现玉米的高产增收, 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玉米的需求, 首先要培育出好的品种, 同时抓好良种推广。张学舜倾注全部精力选育优良品种, 他作为第一执行人选育的GS豫玉5号玉米杂交种, 先后通过河南、陕西、四川三省审定, 199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审品种, 被确定为全国各地玉米区试对照品种, 累计推广3000万亩以上, 创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先后获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豫玉12号玉米杂交种, 先后通过河南、陕西两省审定, 被确定为河南省区域试验对照种, 累计推广1500万亩, 创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获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学舜主持选育的高产、优质、高淀粉玉米杂交种新单22, 先后通过豫、陕、桂、冀、晋5省品种审定, 累计推广1500万亩以上, 创经济效益15亿元, 先后获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杂交种新单23、新单28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新单23还与甘肃敦煌种业、河南省太行玉米种子有限公司进行了联合开发, 累计推广1300万亩, 创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先后获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单28在河南、陕西、四川等省表现良好;主持选育的超高产玉米新品种新单26、新单29、新单33、新单36, 均正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主持选育的超高产玉米杂交种新单38于2013年河南省审定, 已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推广。他创新育成的新单61、新单66、新单68新品种进入中间试验的不同阶段, 也将服务于河南省和黄淮海区域夏玉米农业生产。

另外, 他还选育了新白107、新白503、新358、新4白、新7红、新A3、新02、新9758、新美026、新美系09、新惠1653等优良玉米自交系。除了保护品种亲本外, 已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利用, 并育出了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玉米杂交种, 创造了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肩负重担, 再创佳绩

张学舜作为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首席玉米育种专家, 他深知自己肩负重担, 他刻苦钻研, 选育的“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了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他还撰写了《玉米杂交制种技术》, 撰写、翻译了《普通玉米育种问题探讨》、《几个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等论文30余篇, 并在《国外农业》、国家玉米高级研讨会《优秀论文集》等刊物发表。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新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他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 获得“新乡市十万亩玉米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和“小麦、玉米吨粮工程技术研究”科技成果两项。尤其是在新单22、新单26的高产攻关中, 两次刷新了新乡玉米高产记录。自2001年起先后主持和承担多项河南省农科系统玉米育种重点课题和河南省玉米育种重大招标项目。

上一篇:中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