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2024-11-14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通用4篇)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篇1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实习目的 :参观考察和学习玉米高产育种示范田,熟悉玉米育种的主要材料和主要工作环节以及各环节试验田的设计方案;考察学习省玉米区域试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各类高产玉米的生长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一、超高产的含义

“超高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一述语一般用于粮食作物栽培或育种中,在栽培上一般是指作物单产在800 kg/667 m2以上。超高产玉米杂交种一般是指生产潜力在800 kg/667 m2以上或产量超过对照品种20% 以上的玉米高产良种。

二、超高产玉米的特点

超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解决好个体、群体及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超高产量:

1、可解决好个体内部的矛盾。玉米个体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最大限度提高经济系数,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例。玉米个体具有光合效率高,转化效率高的特点,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是玉米个体主要的产量因素。这些因素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但穗行数、出籽率、千粒重较穗长、行粒数相对较稳定。超高产玉米品种个体的基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伸缩自由,发挥到最佳产量状态。

2、可解决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个体发育是基础,群体发育是保证,个体发育和群体发育要相互协调。针对某一品种,可以采用密度试验检验群体与个体是否协调统一,如设定单因素品种试验,每667m2密度层次分别为3500株、4500株、5000株、5500株。通过试验对比,总结寻找出该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充分利用个体与群体的增产因素,解决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

3、可处理好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矛盾。俗话说:品种是内因,环境是外1 /

3因,外因影响内因。外界环境复杂多变,会直接影响品种的增产增收。因此超高产玉米品种要有良好的综合抗逆性及适应性。综合抗逆性主要包括抗病、抗虫、抗倒伏、耐旱涝等,从而适应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生产实践证明:玉米应把抗倒伏和耐旱性放在首要位置,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品种的抗倒伏、倒折能力要强,耐旱性要持久。新品种至少要抗4种以上主要病害,如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锈病、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而且要抗玉米螟、蚜虫危害。

三、超高产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重(穗粒数×粒重)。玉米获取高产需协调好其三个产量因子之间的关系。要增加产量,需提高种植密度,而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果穗变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因此玉米群体的高产要做到群体结构和个体发育的对立统一。田间调查表明,高产玉米群体在较高种植密度下个体发育好、穗部性状好,秃尖少,籽粒饱满。

四、超高产玉米的育种策略

1、发掘和创新玉米新种质:种质资源的利用与改良、新材料的引进和创新是玉米杂交种产量突破的必然之路。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资源利用率低是限制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发掘和创造新的种质,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改良和培育一大批优质、抗病、耐旱、耐贫瘠和资源高效利用型的育种材料,为超高产育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按照中期或长期目标进行群体改良,选择符合要求的优异种质,通过合成新的群体并进行驯化和改良,创造符合当地需要的新育种材料。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或导入外来种质的某些优良基因,创造新的玉米种质素材。应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将某种生物的有利基因转移到玉米上,培育具有新的特异性状的材料或品种,在产量、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根据杂种优势模式原理,将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温带系杂交,产生半外来群体,经过简单改良,选育新型自交系。

2、高密度大群体:多数品种在高密度下表现空秆、秃尖、倒伏、病害严重等症状,耐密性差和抗逆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区域,降低了新品种的国际竞争能力。高耐密植自交系的选育是高耐密品种育成的基础,采取高密度条件下选育出的自交系抗倒伏,耐低光照,不易空秆和秃尖,适宜密植。通过增大早代特别是S1的选择群体,使基因重组类型增多、变异范围加大,选择优异基本株机会增加。在选二环系早代时, S0群体含量300~600株,下一代仍在高密度

下进行家系选择,早代群体密度13.5万株/hm2,或更高密度, S3降到6万株/hm2,完成后续选择。高密度大群体育种法除鉴定抗性外,还可以鉴定基因对微环境的反应,如穗位整齐度、果穗大小整齐度、结实率、秃尖、虚尖、子粒灌浆与脱水速度、生育期与环境的互作等,可以淘汰对微环境敏感的基因型。

3、异地环境穿梭选择:异地环境穿梭育种应选择适当干旱、冷凉、阴雨寡照、多风、多病害等逆境,营造自然而充分的地区从事育种和材料鉴定。通过早代S1~S3变换不同的生态条件选系,或者多个不同生态区的育种单位将同一基本材料分别在各自不同区域选择,再进行种质混合和交流,通过多点次多区域联合选育和鉴定,以空间换时间,可使所选育的自交系适应性广、抗性丰富,特别是去除对光照温度的敏感性,扩大适应区域和增强综合抗性,可使育种效率和育成新优系的几率增高。

4、多类型严选择:多类型是玉米超高产育种的遗传基础,不仅亲本要高产、综合抗性好,而且表现和遗传机制要不同。严格选择标准,对影响总体育种目标和生产上可能造成严重减产风险的不良性状如抗倒性差、高感丝黑穗病、易空秆、秃尖、不易制种等要完全淘汰。在育种过程中,直接使用虽有优点,但又有许多缺点的材料是很危险的,因为携带有不良基因的材料,一旦进入育种过程,只要经过一次配子自由组合,就可达到基因的动态平衡,要完全淘汰不利基因和完全聚合优良基因一样困难,甚至更困难。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是指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差异特征的DNA片断,在育种过程中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是新品种培育的中心环节,利用遗传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极大地提高选择的效率,减少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把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进行遗传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跟踪选择,把常规育种中的表型选择转化为基因型选择,通过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所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可为育种者指明育种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上的巨大潜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我对超高产玉米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激发了我对农业知识学习的动力,为我以后从事农业生产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篇2

1.1 新疆玉米育种现状

1.1.1 新疆玉米育种发展迅速, 成就显著

新疆玉米的育种工作历史较短, 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玉米育种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审定了一大批的优良玉米品种。在2003~2005年期间, 我国审批认准了大批的玉米新品种, 包括新玉21号、新玉23号、新玉31以及新玉33号等优良玉米品种。玉米品种的不断创新, 充分地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有助于提高玉米的生产产量、转变玉米种植格局, 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1.2 玉米育种机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化

新疆以往的玉米种植单位仅仅包括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兵团农科所以及新疆的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等一些国有科研院所, 由于向玉米育种方面投入的资金以及人力较少, 导致玉米育种发展缓慢。但是近几年, 许多生产的民营企业以及一些兼营玉米育种的企业不断加入新疆玉米育种领域。因此, 在玉米育种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 玉米的育种机构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2 新疆玉米品种应用现状

新疆玉米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玉米种子的质量不断提高, 玉米单产稳定增加

近几年, 新疆的玉米种植面积一直比较稳定, 大约在50万hm2, 根据2004年的有关数据显示, 新疆当年的玉米种植面积高达51.8万hm2, 玉米总产量达到362万t, 玉米的平均产量比全国的平均产量高。造成新疆玉米单产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新疆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 并且栽培技术较为先进。玉米良种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是根据玉米种子抽检情况判断, 同时玉米种子的达标率每年都在不停地增加, 因玉米单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1.2.2 玉米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玉米品种布局逐渐趋向合理化

近几年, 新疆的玉米种植结构法案是较大的变化, 以往新疆大部分地区是以普通玉米种植为主, 现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区逐渐增加了青贮玉米、饲草玉米以及粮饲兼用玉米的种植面积, 而新疆玉米高产区的玉米总产量以及单产都较为稳定。同时, 玉米种植基地的面积在不断地增加, 并且城市周围的周边地区的甜玉米以及糯玉米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 新疆的玉米种植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2 改善新疆玉米育种及栽培的建议

2.1 扩大玉米的种质资源

目前新疆的玉米育种种质资源较为狭窄, 玉米育种单位间的材料交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 需要对新疆玉米中的优良品种的种质潜力进行充分地挖掘, 对品种进行改良。对新疆的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 通过采取回交改良、二环系选育以及群体改良等方式, 主要选育那些抗旱、耐盐的自交系玉米品种, 充分地满足新疆本地玉米的育种需求。另外, 可以从国外引进已有种质血缘关系较远的玉米自交系, 不断扩大玉米的种质资源, 从而配置更多的优质的杂交优势组合。

2.2 新疆玉米的品种选育方向

由于新疆的气候比较干旱, 土壤沙化以及盐渍化严重, 严重制约了新疆玉米面积的扩大以及玉米单产的提高, 同时玉米生产中的优质玉米品种类型较为单一, 并且玉米品种的抗逆性较差, 因此, 新疆在选育玉米时, 需要严格做到以下3个方面:选择高产的玉米品种;选择优质特用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抗逆性。

2.3 将生物技术应用在新疆玉米育种中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 由于目前我国的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 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新疆牧区的发展与我国国内的很多省份以及自治区相比较,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状况与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牧区是不一致的。新疆的冬季一般比较漫长, 在这期间内家畜的优质饲草供应严重不足, 阻碍了新疆畜牧业的正常发展。而青贮玉米具有易吸收、高产量以及高效价等显著特征, 因此, 推广青贮玉米的发展, 将有助于推动新疆的畜牧业的发展。近几年, 虽然新疆的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但也仅仅只占新疆玉米总种植面积的8%左右, 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 新疆需要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新疆的玉米育种中。将生物技术与常规的育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玉米新品种选育。同时, 将生物技术运用在玉米的杂交优势群划分以及品种权保护等方面, 从而促进新疆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新疆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玉米的育种基础较为狭窄、抗旱、耐盐的玉米新品种育种发展缓慢以及青贮饲料玉米的应用不足等, 严重制约了新疆玉米育种以及栽培的发展。因此, 需要不断扩大玉米的种质资源、改变玉米的品种选育方面, 同时, 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新疆玉米育种中, 从而推动新疆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新疆位于我国西北欧亚大陆的腹地, 光热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这种优越的气候有助于玉米的种植与生产, 因此, 新疆是公认的玉米产量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本文将对新疆的玉米育种及栽培现状进行全面地分析, 进而提出如何实现新疆玉米高产育种以及栽培的建议。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篇3

关键词:长单46号 玉米新品种 育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21-02

玉米是世界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近年最重要的粮饲经兼用作物,玉米生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耕地少,从长远看,人与耕地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未来玉米生产的出路是大幅度提高单产,而品种是玉米增产的内因,只有优良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才能推动玉米生产的发展。因此,选育和推广高产稳产、抗性强、品质优、适应性广的新品种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单46号分别通过了山西省(晋审玉2004012)、陕西省(陕引玉2007011)和重庆市(渝引玉2007017)三省市审认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等特点,在选育过程中,从特异新种质引进,新材料创制和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1 不同遗传模式背景下,对外引种质进行配合力测定与杂种优势群划分

1.1 配制测交种

1994年从美国南方玉米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的佐治亚州引进杂交种F2,在当年长治春播表现植株趋于高大、晚熟和雌雄不遇的情况下,1994年冬季,带到海南进行繁殖与配合力测定,测验种为B73、Mo17、丹340、黄早四、掖478和齐319,分别代表我国目前玉米育种领域最常用的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四平头、PA和P78599等6个种质类群。以测验种为母本,被测材料F2为父本配制测交种。

1.2 试验数据分析

按照春播区和夏播区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不同,将6个玉米测验种分为4对组合,分别代表以下4种不同的杂种优势模式,即:

春播区杂种优势模式I:PA×P78599,代表组合为掖478×齐319;

春播区杂种优势模式II:兰卡斯特×旅大红骨,代表组合为Mo17×丹340;

夏播區杂种优势模式:四平头×PA,代表组合为黄早四×掖478;

美国玉米带杂种优势模式:瑞德×兰卡斯特,代表组合为B73×Mo17。

1.3 配合力分析与杂种优势群划分

在春播区杂种优势模式I背景下,F2表现的对应杂种优势不明显,与掖478的SCA为-15.9,与齐319的SCA为15.9,所以不考虑在此模式背景下应用;

在春播区杂种优势模式II背景下,F2所表现的对应杂种优势较明显,与Mo17的SCA为-98.5,与丹340的SCA为98.5,说明与Mo17代表的兰卡斯特种质有相近的遗传关系,在该模式背景下,可以考虑用F2改良兰卡斯特种质,然后寻求与丹340为代表的旅大红骨种质的对应杂种优势。

在夏播区杂种优势模式背景下,F2表现的对应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与黄早四的SCA效应值为125.1,与掖478的SCA效应值为-125.1,在该模式背景下,可以考虑用F2改良掖478代表的PA种质,然后寻求与黄早四代表的四平头种质的对应杂种优势;

在美国玉米带杂种优势模式背景下,F2与B73的SCA为98.5,与Mo17的SCA为-98.5,结合地理来源与产量配合力性状,我们将该外引材料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为兰卡斯特的近缘类群。

结果认为,该外引材料与兰卡斯特种质相近,在我国春播区利用时,杂种优势模式为改良兰卡斯特种质,寻求与旅大红骨种质的对应杂种优势,在夏播区利用时,杂种优势模式为改良PA种质,寻求与四平头种质的对应杂种优势。长单46号的母本92-168血缘为旅大红骨×5003,父本来源兰卡斯特,与我国春播区的杂种优势模式II相符合。

2 北美亚热带特异种质导入国内种质,实现亚热带与温带种质优异基因的融汇

F2引自北美亚热带地区的美国南部佐治亚州,具有抗黄曲霉、抗玉米螟、以及抗逆耐旱等优异基因,长B29是当地骨干自交系,具有高配合力、适应性强、抗病抗倒、自身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以长B29为母本,F2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南方与北方穿棱育种,钝化光周期敏感性。水旱交叉、土壤肥瘠交替、种植密度高低结合的育种手段,创造不同的作物生长环境,打破遗传连锁,提高基因重组率,使亚热带与温带种质的优异基因得到充分表达与融汇。

从1994-1999年,经过长治与海南共十个玉米生长周期的选择加代,我们培育出具有配合力高抗病耐旱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长B57与杂交种长单46号。

2.1 南北穿棱

长治与海南穿棱育种,一年两代。既克服了亚热带材料在温带种植产生的晚熟雌雄不遇等光温反应效应,又加快了育种步伐。

2.2 水旱交叉

在自交系加代选择过程中,进行水旱交叉隔代选择,以防止耐旱基因的丢失。在杂交种品比试验中,将以往的三个重复改为四个重复,其中一个重复设置为高水肥低密度种植条件,使杂交种单株产量潜力得到充分显现。

2.3 土壤肥瘠交替

在自交系分离世代S2和S3代,采用试验地少施肥甚至不施肥的方法,人为创造瘠薄干旱的地力条件,增加自交系选择压力。

2.4 密度高低结合

在自交系分离世代S2和S3代,增加种植密度到6000株/亩,增加选择压力,诱发玉米病虫害发生,保证耐旱耐瘠抗病优良基因不会丢失并得以保存。

3 育成新品种长单46号,实现了优良基因型的构建

长单46号新品种育成后,首先在所内进行两年鉴定与品比试验,于2001-2003年参加了山西省中晚熟玉米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2004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2006年分别参加陕西省和重庆市的引种试验,2007年通过两省市的引种认定。通过这一系列的试验示范,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和品质等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其突出特点是:

3.1 高产稳产

2002-2003年山西省中晚熟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31.3kg,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9.5%,高稳系数85.5,比对照品种的高稳产系数78.0高出7.5,两年23点次的试验中,21增2减,增点率91.3%。2005-2006年重庆市引种试验,平均亩产493.9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98%,14个参试点13增1减,增点率92.9%。2006年陕西省引种试验,亩产635.2kg,比对照沈单10号增产15.5%。

3.2 优质抗黄

长单46号黄曲霉感染率5.2%,感染指数1.5,属高抗类型;粗蛋白含量9.94%,粗脂肪含量4.84%,粗淀粉含量72.23%,赖氨酸含量0.26%,籽粒容重729g/L。较高的容重、偏硬粒类型,结合抗黄曲霉特性,使玉米籽粒的外观色泽明亮饱满而较少发生霉变,玉米的商品品质得到提高。

3.3 抗病广适

据山西、陕西和重庆种子管理站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对华北、西南和西北三大区以下常见主要玉米病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和纹枯病均表现抗性,高抗玉米螟,广谱的抗病性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安全性能保障。

3.4 耐旱耐瘠

长单46号来自亚热带地区的亲缘关系,为该品种较强的抗逆性奠定了基础,品种根系为8层86根,比对照农大108多8根,具有很强的耐旱耐瘠性能,多年生产实践表明,无论多雨年还是干旱年,肥沃田还是瘠薄田,沟坝地还是丘陵地,该品种均能获得高产。另外,在西南地区还表现出耐高温、耐涝、抗倒伏等优良性状。

4 结论与讨论

4.1 高产与稳产结合持久品种寿命

丰产与稳产是玉米育种的两个主要目标,关系到品种生产使用寿命的长短,而这两个目标常常是一对矛盾,稳产的品种丰产潜力不大,而丰产品种则往往稳产性差。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既稳产又高产的品种,是实现玉米育种突破的关键。

4.2 抗病与耐旱结合扩大适种范围

山西省气候干旱,地理环境复杂,玉米生产大多靠雨养,品种是否耐旱是在我省应用推广的先决条件。我所的地理位置长治,接壤于北部玉米春播区与南部玉米夏播区,兼具两区的气候生态特点,具有选育适应两大区种植品种的独特地理优势,同时也为玉米综合抗病性、抗逆性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4.3 外观与品质俱佳增加商品卖点

现代玉米用途集粮饲经为一身,对玉米品质的要求日趋专用。人们在重视高油高蛋白品质育种的时候,却忽视了抗黄曲霉玉米育种。黄曲霉具有强致癌性,被污染的饲料通过动物代谢进入肉蛋奶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选育抗黄曲霉玉米品种是减轻危害的一条根本有效途径。

长单46号在选育过程中,通过南方北方穿棱育种克服了引进种质因光温反应造成的晚熟与雌雄不遇,加快选育步伐;高低密度与高低肥力交叉鉴定,打破基因连锁,提高有利基因重组率,同时高密度低水肥加大自交系的选择压力,低密度高水肥使杂交种的产量潜力得以充分显现。在品质选育上,应用植物病理、分子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与现代作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对亲本选育与杂交组合的抗黄曲霉性状进行跟踪鉴定[1~3]。

参考文献

[1]李洪,李爱军,董红芬.抗黄曲霉玉米群体GT-MAS:gk的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群划分[J].中国农业科学,2008.

[2]李洪.N.W.WIDSTROM.玉米抗黄曲霉群体GT-MAS:gk的RFLP室内异质性鉴定及田间抗性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篇4

1 山区自然气候特点

1.1 气温差异大

鄂西北山区的玉米种植区域在海拔150~1 300 m之间, 在此范围内气温变化很大。有资料显示, 不同海拔高度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16℃的日期大致为平均海拔每升高100 m, 日平均温度约向后推3.0~4.5天, 结束日期向前移3天左右 (12℃为玉米播种期的下限温度;16℃为玉米灌浆阶段的下限温度) 。海拔愈高, 温度愈低, 有效积温愈少, 玉米的生长期愈长。

另外, 在同一海拔高度条件下, 不同坡向的温度差异也很大。晴天中午, 阳坡比阴坡地面温度高2℃以上。

1.2 日照时数差异大

在低山河谷地带, 阳光较充足, 全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左右, 二高山日照时数在1 200~1 400 h, 高山地区在1 100 h以下。而阴阳坡日照时数差异也很大, 最高日差达4 h。日照百分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在25%~45%之间。晴天少、阴雨多、云雾多、雾期长、露水大是山区主要气候特点,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多种病虫发生发展, 对产量影响很大。

1.3 降水量日趋减少, 且分布不均

据十堰市农业局对丹江市、郧县、竹山县、竹溪县降雨量统计分析, 四县市的年平均降雨量为789㎜, 比历年平均减少48㎜, 减少5.8%, 且分布异常, 雨季缩短, 雨日集中, 暴雨成灾。雨量分布不均, 使农业可利用有效水减少, 灾害水增多。玉米生育季节虽属多雨月份, 但经常出现干旱天气, 特别是在玉米孕穗、开花、灌浆期出现的“卡脖子旱”, 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

1.4 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较多

一是倒春寒。清明左右是春玉米播种的适宜时期, 此期常出现倒春寒, 对早春播种的玉米出苗不利。

二是大风暴雨或者冰雹灾害。玉米生长季节常出现大风暴雨或者冰雹, 造成玉米倒伏倒折, 严重影响产量。

由于山区气候条件限制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造成近年来玉米持续减产。因此, 选育适宜山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型玉米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2 玉米育种目标

近段时间, 在玉米育种研究中, 一直强调“高产再高产”, 注重考核产量指标, 不重视品质、抗性及适应性。协作攻关流于形式, 不能形成合力。对高产的片面追求, 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并不符合山区特点。在这个考核指标的引导下, 攻关单位育成的杂交种确实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但适应性差, 对水肥气候条件敏感, 不抗病虫, 不耐高温干旱, 品质差。如果把育种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强调高产与品质、抗性、适应性等性状并重, 那么这样的品种将会有广阔的适应性和综合抗逆能力, 使产量更稳定。十堰市农科院上世纪80年代初育成的平展大穗型品种郧单1号已推广应用30余年, 目前在我国西南七省区的山区仍有不少种植, 足以表明它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 是一个适宜山区种植的标准品种。因此, 本人认为, 选育适合山区种植的玉米优良品种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2.1 大穗型

大穗型即具备丰产性状。山区玉米80%面积种植在坡地上。坡地土层浅, 肥力低, 加上农民的稀植习惯, 一般每亩留苗2 500~2 800株。种植习惯决定了所需品种类型, 所以选育大穗型品种势在必行。

2.2 抗病虫

山区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大小斑病、纹枯病、穗腐病、玉米螟、黏虫、蚜虫等。在育种过程中, 应对上述病虫害的抗性进行鉴定选择, 特别应加大对抗玉米螟品种的选育。

2.3 广适性

即对不良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并具有较好的耐阴蔽、耐干旱、耐瘠性状。

2.3.1耐低温、耐阴蔽:玉米苗期, 易遇上倒春寒等恶劣天气, 对低温反应敏感的品种, 常因低温的后效作用造成叶片发红发紫, 发育迟缓, 延迟成熟。另外, 二高山以上地区秋临旱, 气温下降快。晚播 (熟) 玉米易遇上这种天气, 人们常说“秋风”造成不能正常成熟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应选育对温光反应迟钝、灌浆速度快和后期脱水迅速的品种, 以防低温秋风。

2.4 品质优:

山区玉米一般用作口粮和饲料, 城镇居民也逐步将玉米食品作为搭配食物摆在寻常餐桌上。这就要求玉米选育适口性好、目测品质优良的半硬粒型的粮饲兼用的品种。

3 选育方法

目前, 除了大专院校及高级科研院所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方法进行遗传基础研究和选育新品种外, 中小型科研单位还是采用比较简单的、常规的育种方法选育新品种, 估计这种方法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因此, 中小型育种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重点研究。

3.1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利用

由于利益驱使, 各育种单位相互封锁, 对于本来就很匮乏的玉米种质资源利用更是雪上加霜。自交系遗传基础狭窄, 来源不明, 血缘关系不清, 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混血儿”。这是部分玉米品种杂种优势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 育种者应在理顺自交系血缘关系的同时, 加强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并广泛收集地方种质资源。因为地方品种经过多年的栽培, 人工和自然选择, 适应各种生态条件, 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优良品质, 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本材料之一。应该进行抢救性发掘, 整理, 保存, 利用。

3.2 加强自交系选育力度

在品种选育过程中, 各个环节都很重要, 但因自交系选育是其前提条件, 应该有所侧重。

一是增大S1的选择群体, 用杂交种选育二环系的, 每份S1材料应该种植1 000株以上, 使基因类型和变异范围增加, 增大选择优异基本株的机会。

二是强协迫, 采用不同措施进行鉴定筛选。如在高密度条件下选择抗倒伏、不空秆和不秃尖的材料;人工进行病源接种, 选择抗病材料;不施肥或少施把, 选择耐瘠材料等。

三要严格选择标准。按照育种目标进行严格选择, 对不符合目标的或有风险的材料坚决予以淘汰。

3.3 重视产量比较试验

产量比较试验与自交系选育一样重要。如不重视, 会前功尽弃。

首先, 抓好组合鉴定试验。组合鉴定是产比试验的前期工作, 要求试地均匀, 观察记载要细致、准确, 有条件的要增加重复次数, 尽量避免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试验误差。

其次, 将优良组合在参加产比试验的同时, 进行多点鉴定。如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品种 (组合) 的适应性、抗逆性等, 使品种特性得以充分表达。

上一篇: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下一篇:莎士比亚励志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