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栽培实验

2024-07-24

超高产栽培实验(共8篇)

超高产栽培实验 篇1

1实验目的

食用菌生产同农作物一样, 随时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如果这病虫害不及时防治会造成产量降低甚至绝产的后果, 给食用菌生产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我地菇农为了杀灭病虫害, 在菇类生产过程中采用较毒农药, 如敌敌畏、乐果乳汁、敌百虫、等喷洒或配料, 不仅造成菇类减产, 更严重的是菇类受到农药污染, 引起消费者中毒。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维护消费者利益, 我联想食盐淹猪肉、牛肉等食物能防腐杀菌的科学道理。我用食盐液拌料和喷洒杀菌灭虫生产凤尾菇做实验, 探索出一种无公害又高产的种植新方法。

2实验过程

2.1供试时间2014年8月10日至12月10日止, 进行了凤尾菇无公害高产实验。同时进行了凤尾菇常规生产对照实验。

2.2供试菌种:瑞平1号。

2.3供试原料:培养基为棉籽壳60%, 稻草34%, 麦糠4%, 碳酸钙1%, 过磷酸钙1%, PH值中性。

2.4供试药品:敌百虫、敌敌畏、乐果乳汁、多菌录、食盐。

2.5配料: (1) 敌敌畏0.015%; (2) 敌百虫0.02%; (3) 乐果0.02%; (4) 多菌灵0.12%; (5) 食盐0.5%, 空白一份。药品按以上百分之比与供试原料混合拌匀, 用塑料严密盖好, 闷料18小时, 每组投干料5公斤, 装10袋, 然后放置培养室常规管理, 3天后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及虫害发生情况, 直至菌丝长满为止。并观察不同药品伴料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与杀虫效果, 不同药品对子实体生长影响及杀虫效果与产量结果。

3实验结果

3.1不同药品伴料对凤尾菇菌丝生长影响与杀虫效果比较表 (单位:cm、头) 见表1。

3.2不同药品喷洒对子实体生长影响和杀虫效果对照表见表2。

3.3加有药品和未加药品生产凤尾菇产量对照表见表3。

3.4结论:从表1可以看出加有食盐的培养基凤尾菇菌丝萌动快, 浓白、稠密, 现蕾早, 虫害少, 但加有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等有机农药的培养基凤尾菇的菌丝受到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食盐喷洒杀虫效果也不错, 仅低于敌敌畏和乐果。食盐对凤尾菇子实体不产生畸形, 而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等有机农药虽然杀虫效果较好, 但对凤尾菇子实体均有影响。从表3看出培养基加有食盐培养凤尾菇, 生物转化率高, 经济效益好, 较敌百虫、多菌灵、乐果等有机农药拌料的培养基均提高产量1~3%左右, 而且食盐对凤尾菇不产生污染, 看不到凤尾菇子实体有畸形情况, 故具有无公害的优点。实验证明:食盐拌料与喷洒生产凤尾菇灭菌杀虫效果好并能高产, 无公害。

3.5收获体会

3.5.1通过这次实验, 为凤尾菇高产无公害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并将这一技术传授给当地菇农, 使他们能生产无公害、能增产的凤尾菇, 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当地人们身体健康。

3.5.2在实验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如凤尾菇配料、管理、畸形菇是受农药污染等知识。

3.5.3通过4个月的凤尾菇高产无公害生产的实验, 培养了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精神。

3.5.4通过老师的指导, 父母的帮助, 在实验过程中查了大量资料, 开阔了知识视野, 拓宽了知识面, 所以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写作能力均得到很发了的锻炼。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凤尾菇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凤尾菇,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睢县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2

1.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具有高产潜力大的优良品种,如众麦1号、周麦27、百农207等。

2.灌足底墒水:睢县气候秋季多干旱,若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不能保证一播全苗。应及时灌水造墒,小麦播种耕层适宜含水量为:两合土18%~20%;黏土20%~22%;沙土16%~18%。

3.施足底肥:结合整地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5方或有机肥100千克,尿素25千克,16%过磷酸钙75~100千克,钾肥10千克,硫酸锌2千克;或用45%复混肥(氮25%、磷15%、钾5%)50~60千克,硫酸锌2千克。对前茬种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每667平方米要增加5千克尿素。氮肥、有机肥、钾肥及锌肥于犁前混匀撒施,磷肥要70%掩底、30%撒垡头。

4.精细整地:采用拖拉机深翻25厘米左右,耕透耙匀不漏耕,除净根茬,耕耙配套,消除明暗坷垃,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根据播种机播幅宽度,打好畦田待播。采用旋耕的麦田,深度要在20厘米以上,要注意耙压踏实土壤,防止因土壤过于疏松造成深播弱苗及表层土壤失墒快而影响根系和麦苗生长。

二、播种

1.种子处理

我县小麦土传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纹枯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全蚀病等,可选用多菌灵、戊唑醇等杀菌剂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选用全蚀净进行种子拌种。地下害虫的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可选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或60%以上的吡虫啉等药剂拌种。

2.适期、适量播种

众麦1号、周麦27、百农207均为半冬性品种,应于10月8~15日播种,每667平方米播种量8~10千克;如播种弱春性品种,应于10月15~25日播种,每667平方米播种量10~12.5千克。若播期推迟,应适当加大播种量,每晚播两天,加大播量0.5千克。

三、田间管理

(一)冬前管理

1.查苗补种:在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或者剔稠补稀,确保全苗。

2.化学除草:我县麦田杂草主要有野燕麦、看麦娘、节节麦、马唐、荠菜、播娘蒿等。在麦田杂草1~3叶期,异丙隆、骠马乳油苯磺隆、苄嘧磺隆、噻吩磺隆、二甲四氯钠盐等药剂进行防除。

3.适时冬灌:及时灌好越冬水,冬灌时间以日平均气温降到3℃左右,日消夜冻时浇越冬水为宜,一般在12月上、中旬进行,一般每667平方米灌水60~80立方米。

(二)春季管理

1.及时中耕:返青后适墒及时中耕,深度3~5厘米。不仅可以破除板结、增温保墒还能促进麦苗早返青,生长健壮。

2.适时浇水追肥:在小麦返青、起身、拔节和挑旗各期,根据麦苗生长状况和土壤墒情,酌情浇水。特别强调拔节期遇旱应及时浇水,可以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减少小穗、小花退化。

3.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

春季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全蚀病,麦蜘蛛、麦蚜、黏虫。小麦纹枯病、条锈病每667平方米可用12.5%烯唑醇30~50克加水50~60千克,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15天一次,连用两次。

(三)后期管理

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重点是蚜虫、吸浆虫、黏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和赤霉病等。蚜虫、吸浆虫可选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10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进行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叶枯病每667平方米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50千克喷洒,7~10天喷药一次;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3天以上的大雾或连阴雨天气,应立即喷药预防赤霉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3

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种。

2 作床

当棚内土壤融化10cm以上时开始翻地作苗床。翻地前, 要均匀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土要细碎无大坷垃, 搂出土中的根茬和杂物。棚中间留步道, 步道两边做成长方型苗床。放秧盘的组合宽度目吻合, 以免浪费苗床。

3 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猪粪按7∶3比例混合堆制, 或用旱田土、腐熟草炭和猪粪按4∶4∶2比例混合堆制, 播种前用6~8目孔目筛, 然后加入壮秧剂充分混拌使用。每平方米用床土20 kg, 均匀拌入床土耕层3 cm。钵盘育苗, 如56l孔钵盘, 每公顷稻田约用400盘 (因成秧率和插秧密度有差别) , 每个秧盘约用2 kg营养土。

4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3 d, 用比重为1.1~1.3的盐水或黄泥水选种, 捞出秕谷, 清洗后再用施宝克浸种消毒 (水温15℃~16℃, 浸种5~7 d) ;浸种后30℃~32℃条件下破胸, 当有80%左右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当芽长到1~2 mm时温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5 培育壮秧

采用大棚钵体早育秧技术:遵循“育秧先育土, 壮秧先壮根”的原则, 营养土拌壮秧剂实现施肥、调酸、消毒三次完成。采用塑料穴播秧盘精确定量点播, 每孔穴播芽种3~4粒, 于4月14日播种, 苗床进行封闭灭草, 双膜覆盖。加强苗床管理, 采用控温、控水、早通风、控徒长和防立枯病技术措施, 插秧前秧苗素质调查, 秧龄35 d, 叶龄35叶、株高12.8 cm, 根数15.8条, 茎粗2.5 mm, 单株分蘖0.5个, 百抹地上千重3.6 g, 达到了壮秧标准。

6 插秧密度

采用塑料穴播秧盘。在精确定量点播的前提下, 插秧密度采用宽窄行摆技术。规格: (40+20) cm×13 cm。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构成了—个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的群结构,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合理地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 固而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 提高了光合作用, 增强了植株抗性, 克服了重病、倒伏、早衰三大弊病而达到理想的产量。

7 肥料施用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 前期肥料的施用往往偏高、偏氮、偏重, 而又表施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盛期这段时间, 氮肥肥效的突出发挥, 而引起苗峰过高, 封垅过早.消费生长量大, 恶化后期群体结构, 影响光合效率, 最后表现为穗形小, 粒数少, 尽管是足穗, 但达不到预期的产量水平。因此, 水稻超高产栽培施肥方法在7月的穗肥和8月的粒肥上下功夫, 总施肥量按N∶P∶k=2∶1∶1, 氮肥16.73 kg/667 m2、磷肥10.4 kg/667m2、钾肥8 kg/667 hm2。

在施肥方法上, 应根据水稻在本田生长过程中的三个需肥临界期进行合理调解施肥。由于春季地温低.肥料缓慢, 为了促进秧苗移栽后早生快发, 一是插秧前期2 d苗床施送稼肥。二是基肥的施用量加大, 即氮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50%;钾肥是全生期总量的60%和磷肥是全生育期总量的100%;早施分蘖肥是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重施穗肥, 将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和全生育总钾肥的30%配合进行追施。巧施粒肥, 其余的氮肥总量的10%和钾肥总量的10%混合进行追施。

8 水层管理

采用了节水增效配套栽培技术, 根据水稻的一生有两个抗旱最强期和两个水分敏感期的理论, 应用了浅、湿、干、节水灌溉方法。具体做法:花达水插秧, 今年发生严重倒春寒, 插秧后灌溉苗高2/3水层护苗返青.返清活颗期田问保持水层.田间茎蘖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的80%耐排水晒田.促使“落黄”以后采用干湿交替, 以湿为主的水分灌溉法, 尽量减少田面保持水层时间, 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发良.保持其活力, 以气生根、以根养叶, 以叶增产, 齐穗30d后停灌。

9 防治病虫草害

9.1 插秧前药剂封闭除草

插秧前l~2 d, 每公顷用12%恶草灵3 000 m L或25%恶草灵1 500 m L, 水耙后混水甩施。

9.2 插秧后除草

插秧后5~7 d每公顷用60%丁草胺1 200~1 500 m L混10%草克星150 g, 拌人潮湿土或结合追肥拌入肥中, 均匀撒施。施药以后, 保持5 cm水层5~7 d。

9.3 潜叶蝇

6月中上旬, 每公顷用40%氧化乐果乳油750 g, 兑水450 kg喷雾, 施药前将水层撤到5 cm, 次日正常灌水。

9.4 负泥虫

6月中下旬, 发现有负泥虫危害, 每公顷用2.5%敌杀死乳油225~300 m L, 兑水225~300 m L喷雾或用2.5%敌百虫粉30 kg喷粉。

9.5 稻瘟病

叶瘟, 每公顷用40%稻瘟灵 (富士1号) 1.5 kg, 兑水450 kg喷雾;穗颈瘟, 在水稻抽穗始期, 每公顷用20%三环唑1.5 kg, 兑水450 kg喷雾防治。

摘要:本文通过试验表明, 选择高产水稻品种, 培育多蘖壮秧, 精确定量栽培密度及插秧规格, 合理的肥、水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是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内容。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4

大量生产实践证实:秸秆还田后栽种小麦, 一方面避免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大大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理化特性, 大大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有利于优化农田环境。经秸秆还田后种植小麦, 其生长发育与未还田种植小麦有很大的差别, 想要获得高产必须要配套相应的田间管理技术。

2 小麦秸秆还田栽培现状

为了更好地实施金湖县小麦高产创建项目, 进一步提升小麦秸秆还田栽培的技术水平, 深入了解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的生长情况, 完善稻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的技术路线。2015年秋播, 金湖县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到各个镇、村调研小麦生长情况。先后查看了临近村落冬小麦生长情况, 据了解:陈桥镇振兴村小麦高产示范方种植面积约66.67多hm2, 有95%以上进行了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 秋季雨水充足, 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与没进行稻秸秆全量还田的小麦一样。[1]关于秸秆还田后, 小麦能否安全越冬这个问题, 经证实:种植的小麦种子都经过了镇压, 然后由政府出资进行统一开沟, 经过覆土和镇压后的小麦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冻死。秸秆还田小麦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中, 镇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镇压的小麦土壤墒情好, 杂草少, 出苗率高, 节省了种子用量而且还不用担心冻死。经过秸秆还田的小麦将较常年能够取得好的收成, 从另一方面而言, 将大大减小秸秆全量还田的推广难度。也就是说:只要老百姓认可了, 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政府压力也就小了。实际上,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 不少种植户反应目前秸秆全量还田后的小麦的长势不亚于未还田的小麦生长情况。总之, 通过实施秸秆还田, 如今乡镇河边田埂上的秸秆看不到了, 河水干净了, 空气污染也少了, 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

3 秸秆还田小麦生长特性

秸秆还田后栽种的小麦, 生长特性有如下特点:第一, 生育进程略迟。土壤表层中含有大量秸秆, 土壤孔隙数增加, 致使种子和根系与土壤密接程度不紧密, 在土壤含水量低的情况下, 土壤水分上传有一定难度, 影响种子出苗生长和根系发育, 植株抗旱、抗寒能力急剧下降;在土壤含水量高的情况下, 秸秆又成了蓄水库, 使根系容易受渍, 影响种子发芽及根系吸收能力和生长发育。第二, 分蘖发生迟而少。分蘖消亡速度相对平缓, 小麦生长前期阶段受到低温影响, 秸秆还田田块由于土壤中秸秆量大, 土壤空隙多, 更易受寒流侵袭, 加上秸秆前期分解耗氮, 冬前秸秆还田的总茎蘖数明显少于不还田的。第三, 生育后期光合能力加强。可能与秸秆还田后期土壤供肥能力的改善有关翻, 叶片光合能力加强, 小花结实率提高, 尤以干粒重增加显著, 导致产量的增加。稻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均高于不还田, 具体表现为秸秆半量机械还田>秸秆半量机械还田半量覆盖还田>秸秆全量机械还田>不还田 (CK) 。

4 秸秆还田小麦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考虑到秸秆还田, 对小麦高产的影响。实现小麦高产栽培, 如下几项工作, 应落实到位。

4.1 精选优质高产品种

俗话说的好, “种好出好苗, 好苗促高产”。由此, 早期选种, 对后期高产意义显著。根据江苏省金湖县实际情况, 选用分蘖性好、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品种效果俱佳, 尤其以春性品种为主, 扬麦20, 宁麦13, 郑麦9023 (强筋小麦) 等为首选良种。

4.2 适时秸秆机械还田

秸秆机械还田中, 两大环节应格外留意。第一, 机械切碎分散秸秆。待水稻成熟后, 收割用久保田类联合收割机, 留茬10~15cm。同时, 启动切碎装置, 长短在5~10cm。最好, 配人工播撒秸秆, 避免成堆聚集, 有利于草土混合均匀, 确保播种后高出芽率。播种田块中, 有产量高、秸秆产量大, 待收割时, 建议开启隔行切碎装置, 顺带齐草移出地块, 人工均匀播撒田地后, 剩余可留作他用。第二, 机械旋耕埋草。配用大中性拖拉机, 加普通旋耕机挂2档, 匀速旋耕深度15cm, 作埋草作业。旋耕埋草作业, 应注意秸秆还田的均匀, 注意早期整体质量, 为满足播种要求创造条件。

4.3 根据播种要求提升播种质量

注意播种质量, 做到适期早播、适量播种、适墒播种。

适期播种, 金湖本地最佳播种期, 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同时, 务必适期早播, 通过早播充分利用早冬光照资源, 有利于入冬前培育壮苗, 为后期高产做准备。考虑到秸秆还田, 确保播种后有全苗, 建议酌情增加用种量, 确保高出苗率。同时, 要求配套“旋耕浅播”技术, 深度控制在3~5cm, 禁忌深耕, 以免影响后期的播种量。

适量播种, 确保出苗预定穗数, 有利于兼顾个体和群体出苗数, 为实现高产的前提保障。通常情况下, 早播的话, 对高产田而言, 建议精量播种, 基本苗每180万根/hm2之内;适期播种的话, 建议半精量播种, 基本苗240万根/hm2;晚播的话, 后期成穗率较低, 为确保有效穗数。建议, 每晚播1天, 增加基本苗在7.5万~15万/hm2之间。最多不能超预期穗数的80%。但是, 晚播的话, 后期随温度的降低, 出苗率将更低, 出苗率将更少。由此, 更建议逐日增加播种量。

适墒播种, 是确保高产的前提, 有利于播种后出全苗。由此, 务必做到, 水稻收割后, 根据墒情播种。如遇干旱气候, 建议抢墒播种。而遇到墒情不足的话, 可考虑通过灌水, 压实土壤, 确保高出苗率。

4.4“氮肥前移”的肥料运筹方式

配秸秆还田需要, 建议“氮肥前移”。通常情况下, 需增施氮肥, 用240~270kg/hm2。而后, 要根据养分需求情况, 酌情增加磷肥、钾肥的用量。早期基肥增施氮肥, 满足麦苗生长必须的氮肥补给, 确保苗期叶蘖同伸, 培育壮苗为越冬做准备。秸秆还田后, 土壤中后期供肥能力增强, 可考虑酌情减少拔节孕穗肥的用量, 整体用肥, 配用“V”型施肥法, 在基肥、平衡肥、穗肥中氮肥的用量, 确保有6:1:3的比例即可。

4.5 冬前适时压实土壤

小麦播种后, 入冬前适时镇压, 经压实壤土, 能促进水分上传, 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大大提升出苗率, 确保出齐苗、出全苗。经压实土壤, 能控下促上, 增强株体的抗病能力。同时, 降低冻害发生几率, 能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4.6 播种后及时机械开沟

播种后及早进行机械开沟。每3 m开挖一条竖沟, 沟宽20cm, 沟深30 cm;两端距田埂2~3 m各挖1条横沟, 较长的田块每隔50m增开1条腰沟, 沟宽20cm, 沟深30cm;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cm, 深40~50cm。确保逐级加深内外三沟相通。通过减少畦宽, 提高开沟密度和深度, 增加沟系取土量和对畦面覆盖, 防止露籽现象, 又提高灌排效果, 减轻了涝渍危害。

4.7 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根据病虫草害流行特点, 建议:3月上旬抓好纹枯病防治工作;4月中下旬抓好以赤霉病、白粉病、蚜虫防治和叶面补肥防早衰为主要内容的“一喷三防”工作, 确保丰产丰收。大力推广使用7%立克秀拌种, 控制种传病害;根据草相, 及时开展秋春杂草化除工作, 化除用药应掌握在日均温度稳定在5℃以上的晴好天气进行, 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 以防产生“冻药害”。

参考文献

[1]黄绍敏, 宝德俊, 郭斗斗, 等.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养分吸收分配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11) :30-34.

[2]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1, (4) :24-25.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篇5

品种是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并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布局, 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地区资源优势。盘锦市水稻品种应选择生育期150~160天, 如沈农265、沈农606、辽优5218、盐丰47等。

二、加强高产稻田地力建设

培育肥沃的稻田土壤是水稻创高产的基础。稻田土壤培肥途径应重视以下三点:

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建立完善的高标准排灌渠系, 达到灌排自如, 提高淋盐洗碱能力是培肥稻田土壤的前提和根本措施。要坚持清沟治淤, 提高田间工程标准。

2.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养分齐全, 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 同时能提高水稻抗干旱和耐盐碱能力, 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每亩施2000千克有机肥或稻秆还田每亩200~300千克。

3. 提高耕作质量。坚持三旱整地、翻旋结合, 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 给水稻插秧和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条件。

通过上述措施, 使稻田土壤达到耕层深厚、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齐全、渗透量适中、水气协调的稻田生态环境。

三、坚持旱育壮秧

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 针对盘锦市土壤盐碱重、地下水位高、地温回升慢等不利于培育壮秧的特点, 必须抓住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环节:

1. 降低播种量。常规品种每平方米200~250克, 杂交稻每平方米150~200克。

2. 坚持旱育苗配套技术应用, 搞好种子消毒, 应用多功能水稻壮苗剂和旱育秧的封闭灭草技术。

3. 选择园田和高台隔离层旱育苗, 应用无纺布覆盖育苗技术。

4. 加强苗田管理, 提高秧田管理技术。秧苗二叶期开始通风炼苗, 防止秧苗发病徒长。

水稻播种期4月5日~15日, 杂交水稻4月10日前播完。秧龄控制在40~45天, 叶龄4~4.5片。

四、适时插秧、合理密植

根据上游水库放水时间, 水稻插秧期安排在5月20日至5月末, 杂交水稻5月25日前插完。插秧密度根据水稻品种的分蘖力强弱、土壤肥力的高低、秧苗素质的好坏、插秧时期的早晚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盘锦市应推行9寸×4~5寸的插秧密度, 杂交水稻9寸×5~6寸, 插秧苗数每穴3~4株, 杂交稻2~3株。过稀不易实现收获的穗数, 同时也降低大米的品质。过密易造成倒伏和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五、加强田间水层管理

灌水总的原则是以浅为主, 浅湿交替间歇灌溉。即插秧期、返青期和分蘖期保持浅水层, 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浅湿灌溉, 中后期仍是浅水管理。在水质好、苗情好、土壤盐碱轻的地方, 分蘖末期可适当晾田, 控制徒长。高温干旱、水质差和施肥时, 要适当加深水层, 防止田间返盐。

六、合理配方施肥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氮、磷、钾配合, 并适当增施微肥。盘锦市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大致是1:0.5:0.3, 根据这个比例, 氮肥总量可控制在70千克以内 (按硫铵计) , 磷肥60千克 (过石) , 钾肥7.5千克 (氯化钠) 。具体施肥方法是:氮肥总量的40%和磷肥的全部作底肥, 在旋耕前施入田间, 搞全层施肥, 余下的作追肥。返青肥占20%, 第一次分蘖肥占30%, 第二次分蘖肥占35%, 穗粒肥占15%, 钾肥与第一次分蘖肥施入。同时要增施硫酸锌等微肥。

七、搞好病虫害防治

单季粳稻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无为县福渡镇周闸行政村中间自然村, 试验田前茬冬闲, 肥力中等, 面积0.19 hm2。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中晚杂交粳稻4038。供试肥料为氮肥 (尿素) 、磷肥 (过磷酸钙) 、钾肥 (氯化钾) 。

1.3 试验设计

按不同栽培途径设6个处理, 分别为:促前 (A) 、攻中 (B) 、强后 (C) 、稀植 (D) 、密本 (E) 、对照 (CK) , 2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设计方案见表1。小区间作埂包埋双膜, 独立排灌。用单质肥料, 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施用, 氮肥按设计运筹。

1.4 试验过程

试验采用旱育秧手工插秧, 5月12日播种, 6月15日移栽, 10月12日水稻成熟后, 各小区取20株置于室内采种, 并对各小区进行实收测产[1,2,3,4,5,6]。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攻中处理穗粒数和实粒数最多, 结实率最低, 产量最高, 为8 537.25 kg/hm2;对照处理产量次之, 为8 409.00 kg/hm2, 结实率最高;密本处理产量最低, 为7 449.75kg/hm2, 其中攻中处理与对照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 与强后处理有差异但结果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3.1 基肥适当减少, 分蘖肥适当增加且分次施用

试验表明, 基蘖肥中的比例以基肥25%, 分蘖肥15%为宜;同时分蘖肥以秧苗长出第2片心叶时施用效果较好, 分2~3次施用, 能使肥效与最适分蘖发生期同步, 促进有效分蘖, 可确保形成适宜的穗数, 同时控制无效分蘖, 利于形成大穗, 提高肥效利用率。如果施肥过早, 栽后立即施用分蘖肥, 不但由于秧苗根系弱, 施肥后不能发挥肥效, 而且会抑制根系发育, 使分蘖发生期推迟, 引起穗数不足;若分蘖肥施用过迟, 则正值高位分蘖盛发, 易导致群体大, 成穗率低, 尽管穗数较多, 但每穗粒数少, 也不易形成高产。

3.2 因苗施用穗肥

及时施好穗肥, 对稳苗攻大穗尤为重要。穗肥施用的具体时间和用量要因苗情而定;若叶色正常褪淡、生长量适中的群体于倒4叶和倒2叶时分2次施用较好;对叶色淡、群体生长量较小的可采取倒5叶时施用, 并适当增加用量。试验表明,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 确定合理的施肥方式, 逐步摆脱传统施肥模式中重基肥轻穗肥的做法, 将氮肥后移或利用新型控释肥料, 实现氮肥后移, 同时, 氮肥施用要根据水稻生育进程 (以叶龄为指标) 精确施用。

3.3 科学防治病虫草害

在水稻移栽后5~7 d, 选用20%乙·苄可湿性粉剂600g/hm2拌细土或化肥撒施, 施药后应保持浅水层3~5 d。在播种前使用咪鲜胺等药剂进行浸种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在水稻生长期, 根据病虫测报信息及时防治病虫害。前期主要注意灰飞虱、叶稻瘟和纹枯病的防治, 中后期主要注意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穗颈瘟和稻曲病的防治。防治重点是注意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穗颈瘟等病害。

参考文献

[1]殷春渊, 张庆, 魏海燕, 等.氮肥水平对不同育种时代粳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9, 24 (5) :123-129.

[2]戈长水, 应武, 宋亮, 等.晚粳稻“杭43”免耕直播最佳播种期与播种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5) :117-118.

[3]何兆琴.粳稻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及调控新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3) :114-115.

[4]陈书强, 金峰, 王嘉宇, 等.两种穗型粳稻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的比较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23 (2) :1-8.

[5]王景行.3优18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8 (4) :20.

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7

根据河南省鹿邑县实际情况选用郑单958 (豫玉33) 、浚单20等高产多抗新品种, 这些品种都能达到10.5 t/hm2左右的产量水平, 产量在10.5 t/hm2以上的超高产田, 要推广紧凑型品种, 一般可栽植6.75万株/hm2。在购种时要选择纯度好、芽率高的高质量种子。

2 改革种植模式

玉米棵大、株高, 群体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很小, 不像小麦那样在较宽密度范围内都能获得高产。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选择不同的种植模式和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是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因此, 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 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的最适密度应掌握在6.75万株/hm2左右。在确定好最佳密度的同时, 必须改革当前生产上玉米等行距种植、宽行不宽、加大株距的不合理行距配置模式。生产实践证明, 玉米高产行距配置很关键。要采取宽行4行小麦 (80 cm) 种1行玉米, 窄行2行小麦 (40 cm) 种1行玉米的种植方式, 株距大小由种植密度来确定。实行宽窄行种植, 有利于协调玉米生育中后期群个体之间矛盾, 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减轻病、虫、倒危害, 减少空棵率, 从而提高产量[1]。

3 抢时早播

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回耧”之说, 说明夏玉米早播的重要性。夏玉米早播不但能够充分发挥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 还能减轻病、虫、倒危害, 有利于下茬作物生长, 从而增加全年产量。根据生产实际, 主要采用铁茬抢种, 力争在6月10日前播种结束。否则, 每晚播种1 d, 将减产2%左右。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必须做到足墒播种、一播全苗[2]。大力推广包衣种子, 种子若未包衣, 实行药剂拌种。具体方法为: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 L, 对水2.5 kg, 拌玉米种25 kg。足墒播种是保证苗全、苗匀, 奠定丰产的基础。为提高播种质量, 玉米在播种时最好采取机械化播种或点播器点种, 才能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之目的, 做到深度适宜、深浅一致, 一般深度为5~6 cm;对于淤土、墒情好的田块, 应适当浅些, 一般4~5 cm;对于两合土或跑墒的砂土田块, 应适当深些, 可增加到6~8 cm, 但最深不宜超过10 cm。

4 加强苗期管理

4.1 查苗补种

玉米出苗后, 应立即进行查苗, 缺苗较多时, 要进行补种, 补种的种子采用浸种催芽的方法, 促使提早出苗。如补种的玉米赶不上原播幼苗时, 可采用移苗补栽的办法。补栽苗龄以2~4叶为宜。

4.2 间定苗

适时进行间苗、定苗可以避免幼苗拥挤, 相互遮光, 节省土壤养分和水分, 有利于培养壮苗。间苗、定苗的时间一般以3~4片叶时进行为宜。

4.3 中耕除草

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作用在于疏松土壤, 保墒散湿, 提高地温, 消灭杂草, 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以及病虫害的中间寄主,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定苗以前, 幼苗较小, 进行第1次中耕时, 要避免压苗, 苗旁宜浅, 行间宜深, 中耕深度以3~5 cm为宜。化学除草省工、高效, 增产效果较好。玉米播种后出苗前, 抓紧趁墒用封闭型除草剂喷洒在表土上, 用40%乙莠水2 250 m L/hm2对水均匀喷雾, 或出苗后三至五叶期用苗后除草剂4%烟嘧磺隆1 500 m L/hm2对水均匀喷雾。注意喷前要确保麦秸露出地面。

5 科学施肥

据调查, 施肥不足、单施氮肥及一炮轰的追肥方法, 不能满足玉米各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也是制约玉米产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对玉米施肥要采用配方施肥。经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每生产50 kg玉米子粒, 需纯N 1.5 kg、P2O50.6 kg、K2O 1.75 kg。施肥时要选用氮、磷、钾混配型的肥料, 或把选好的肥料掺合一起。超高产田块提倡4次追肥, 即在播种时用10%的氮肥作种肥, 苗期 (后25d) 将20%的氮肥、全部的磷钾肥及微肥开沟深施, 严禁地表撒施;大喇叭口期 (播种出苗后40~45 d) 施50%的氮肥;开花授粉末期施20%氮肥, 以防止秃尖, 提高穗重;在玉米拨节期用0.1%硼锌微肥溶液进行叶面施肥[3]。

6 及时防治病虫害

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锈病、蓟马、玉米螟等。玉米7~11叶, 拔节后用12.5%志信星450~525 g/hm2对水防治玉米褐斑病, 每间隔7 d喷雾1次, 连喷2~3遍。玉米锈病在抽雄后用12.5%志信星375~450 g/hm2或20%三唑硐乳油750~1 200 m L/hm2对水喷雾。防治虫害重点做好3点:一是苗期注意观察, 出现虫害要立即用有机磷类农药进行防治[4];二是播后35~40 d (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 当玉米螟虫株率达到10%时, 用1%辛硫磷颗粒剂 (50%辛硫磷2kg+100 kg细煤碴+20 kg水制成) 37.5~45.0 kg/hm2丢撒玉米心叶防治, 或用1.5%辛硫磷颗粒剂 (工业产品) 7.5 kg加细砂135 kg, 每株1.5~2.0 g丢心叶防治;三是播后55 d左右注意防治蚜虫。

7 适时收获

要夺取玉米丰产丰收, 后期适时收获是一项无投资、效益好的重要措施。据试验, 玉米收获在完熟期最佳。此期玉米的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如果收获过早或偏晚, 均会降低千粒重和产量, 一般减产1成左右。玉米进入完熟期时, 苞片桔黄变白、松散, 籽粒变硬发亮并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 “乳线”消失, 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 含水量降至33%以下。

参考文献

[1]赵玉花, 宋健, 赵玉兰.中产田夏玉米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10 (5) :8-9.

[2]褚若男.夏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 2008 (7) :47.

[3]樊贵中, 陈效庚.玉米市场形式及夏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232.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篇8

1 深耕与旋耕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

生产实践证明, 凡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的麦田, 其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高, 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充足, 比例协调。从实打地块土壤肥力状况来看, 实现小麦亩产650公斤以上的地块, 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都在14g/kg以上、土壤全氮0.9g/kg以上, 速效磷15mg/kg以上, 速效钾100mg/kg以上。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 选用增产潜力大的高产良种,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 可以获得亩产小麦700公斤以上的高产。

从麦田土壤肥力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制约着小麦实现高产超高产:一是土壤耕层变浅, 二是土壤综合肥力不高。近年来, 普遍使用旋耕犁, 以旋代耕面积大。这种耕作方式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耕作浅, 一般不到15厘米, 从而导致耕作层变浅, 犁底层加厚, 这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不利于土壤蓄水纳墒。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速效养分不均衡是制约小麦高产、超高产的重要因素。

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应重点采取两项措施:

1.1 深耕与旋耕相结合,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作层。

对旋耕麦田可采取2-3年旋耕、1年深耕或深松, 也可以一年浅耕, 一年深耕, 深耕与旋耕相结合。

1.2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要求整地时玉米秸秆全部还田, 并在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2500公斤的基础上, 增施商品有机肥300公斤/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另一方面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超高产

2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2.1 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通称的平衡施肥。简单地说, 配方施肥一是测土, 即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确定土壤速效养分的供给量;二是配方, 根据土壤养分供给量, 按照小麦需要的养分量, 提出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三是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生育特点、需肥特点和小麦群体调控的目标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一般情况下, 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 小麦植株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 (N) 2.5-3.5公斤、磷 (P2O5) 1.0-1.5公斤、钾 (K2O) 2-3公斤。小麦吸收氮、磷、钾的比列为N:P2O5:K2O=3:1:3。

小麦的需肥量与品种特性有关, 不同品种需肥量有所差异。同一品种随着产量增加, 需肥量增加, 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的需肥量与栽培技术水平有关, 栽培技术水平高, 对肥料的需要量降低, 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肥量不同。

2.2 超高产小麦的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

与一般高产小麦相比, 超高产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亩产65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小麦每亩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总量明显高于一般高产麦田, 因此, 要实现亩产65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应适当增加氮、磷、钾肥料的使用量。

二是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麦田, 每生产100公斤籽粒所吸收的氮、磷养分的数量比一般高产麦田明显降低, 但所吸收钾的数量明显提高, 因此, 要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应重视施用钾肥, 提高钾肥的使用比例。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制定了超高产创建二十亩的配肥方案。每亩施用N:P:K=20:20:15的配方肥50公斤, 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经验总结, 增施有机肥, 推广秸秆还田, 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夺取小麦超高产的关键所在。

3 选择高产良种是小麦超高产的保证

良种是小麦实现高产、超高产的内因, 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是小麦超高产的保证, 2011年我县高产创建攻关田选用的品种为周麦22、矮抗58, 经农业局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达到712.5公斤, 这两个品种的基本特征特性为:株型紧凑, 叶片上举, 较抗倒伏, 熟相好, 分蘖成穗率高, 品种适应性抗逆性比较强。

4 适期、适量、足墒播种

小麦播种过早, 容易造成冬前冻害, 不利于优质生产;播种过晚, 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选择最佳播期, 是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双重目标, 适期播种非常重要, 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小麦要高产优质, 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

确定适宜的播量, 采用的超高产栽培途径为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在播种期内, 亩播量控制在在10-12公斤为宜。

为了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播前精选种子, 进行发芽试验, 种子包衣, 选用一级种子下地;整平畦面, 调齐耧角, 播深一致, 覆土3-4厘米。采取等行距播种, 使田间麦苗分布均匀, 单株发育健壮, 宜建立合理群体。实验证明, 合理的群体结构应严格控制基本苗, 以控制群体发展, 提高分蘖成穗率, 保证适宜的单位面积穗数, 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叶面积持续期, 以增加粒重, 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可靠途径。

5 大力推广分期施肥、氮肥后移技术

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高峰后移是超高产小麦氮素需求的重要特点。小麦对磷、钾的吸收是随小麦生长发育推移而逐渐增多, 拔节后吸收量迅速增长, 40%以上的磷、钾养分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因此, 要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应改变氮肥的底追比例, 由传统的氮肥底追比7:3或6:4改变为5:5或4:6, 追肥时期由起身期 (二棱期) 施肥改为拔节期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施肥, 对部分地力更高的麦田则改为拔节后期施肥, 以促壮杆、防倒伏、促大穗、增粒重。

分期施肥, 氮肥后移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 确保后期需肥量, 对限制节间伸长, 促进穗大粒多、粒重至关重要。超高产小麦攻关田于小麦拔节中期, 亩追施尿素20-30公斤, 可有效防止小穗小花退化, 促进结实率。

6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6.1 防病治虫:

(1) 选用硅噻菌胺 (12.5%全蚀净) 悬浮剂15-20ml和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30ml拌麦种15-20公斤, 可有效防治全蚀病、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2) 于小麦开花后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水5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蚜虫, 根据天气情况注意防治赤霉病。

6.2 叶面喷肥:

在开花灌浆期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3-4次, 防止早衰, 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加千粒重。

摘要:综合分析土壤养分现状, 改进耕作方式, 不断培肥地力;结合小麦需肥规律,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选准对路品种, 集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探讨实现小麦亩产700公斤超高产技术规范。

关键词:小麦,超高产,探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下一篇:企业不相容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