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2024-07-24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精选11篇)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1

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是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以来努力奋斗的目标, 正是有了这个动力和方向, 许多同学勤奋刻苦学习, 顺利通过高考,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顺利进入大学。然而,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不是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 大学需要更加努力。大一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和不适应, 作为一名新生班主任, 如何正确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这对大一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 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反映, 高中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往往会说“你们读高三是最辛苦的, 等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学生对此深信不疑, 等着上大学来轻松。进入大学后, 之前的学习目标已经达到, 大学梦已经实现, 新的目标还没有确立, 很多同学就觉得不再有压力, 不用再努力学习了, 可以尽情地享受大学生活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加上手机功能的强大以及校园内网络流量套餐的优惠等等, 不少大一新生开始沉迷于QQ聊天、看电影、网络游戏等, 使学习花费的精力很少, 经常考试前突击, 只追求60分万岁, 最终导致大一新生各科考试挂科率高居不下。

1.2 学习兴趣不浓厚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 有着明确的目标, 对于自己的目标, 也有足够的冲劲。但往往在这些同学中, 会有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不再是重点, 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他们喜欢的事情上, 比如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等活动, 等喜欢的事情做好了, 再来学习, 导致学习的兴趣不大。有些同学因考取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或者理想中的专业而自暴自弃, 对学习常有不满情绪, 最终导致厌学、惧学情绪, 也有一些同学以过于理想化的心态去看待大学校园生活, 当实际的情况和自己的心理预期有出入时, 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最终导致厌学、惧学等心理状态, 学习没有了兴趣, 想取得好成绩是很难的。

1.3 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的学习环境和中学不同, 大学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宽泛的自由, 没有家长的督促, 没有老师在旁边的强制学习, 课时较少, 一般老师上完课后也很少布置作业, 比较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 但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和校园网络给学生带来快速获取信息的便捷的同时, 也给学生的“堕落”提供了方便:QQ聊天、微信、电影、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等, 而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尽管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 要端正学习态度, 要主动学习, 要爱学习, 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 该逃的课还是逃, 该玩手机的还是在玩手机。平时学习不用功, 考前临时突击, 有的甚至在考试中作弊以求得蒙混过关。

1.4 学习内容不适应

高中阶段开设课程门数较少, 教师讲的细、速度慢、内容少、答疑及时, 一个知识点经常要讲上好几遍, 反复练习强化巩固。而大学阶段开设课程较多, 不仅有基础课也有专业课, 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 而且课堂教学中信息量较大, 讲授时间相对较少、内容多、速度快、抽象性较强, 很难在课堂中完全吸收掌握, 更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掌握, 所以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1.5 学习方法不得当

高中期间, 为了高考, 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以灌输为主, 自习课上安排时间进行答疑辅导。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拼杀, 有着做不完的作业, 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学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而到了大学, 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松, 一般是大班上课, 教室一般是流动教室, 位置不固定, 上完课老师基本上也不留作业了, 学生们便觉得无事可做了。很少有同学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也无法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到期末考试前才发现自己对课程的知识点并没有掌握, 而考试相对又较集中, 导致学生顾此失彼, 考试不及格率高居不下。

2 加强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几点措施

2.1 加强入学教育和专业指导, 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大一新生入学后, 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 虽然感到新鲜, 但是经常感到无所适从。这时候,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 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外, 更应该多与同学们交流, 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更好的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 解决在大学期间学什么, 怎么学, 什么时候学等的问题, 为他们将来制定人生规划打好基础。另外, 大一新生普遍对本专业不太了解, 有些同学对本专业不喜欢或者没感觉, 表示有机会就要调换专业, 针对这一情况, 班主任要抓好大一新生的专业指导工作, 通过召开专业介绍会, 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学习, 也可以邀请本专业专家、学科带头人讲专业发展的优势, 邀请同专业高年级优秀的学生, 介绍专业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 其实任何专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让同学们通过交流, 了解自己学校和专业的优势, 提高对学校的热爱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引导大一新生尽快确立学习目标,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

2.2 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端正学习态度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 要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们的行为, 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保驾护航。首先, 加强日常考勤, 严肃考试纪律, 纠正学生的迟到、早退、逃课、考试舞弊等现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 做好班干部的选拔工作, 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能够带领同学们管理好整个班集体, 对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至关重要。最后, 开展学习竞赛, 组建班级学习兴趣小组,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的学习动力。在班级中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使班级所有同学共同进步。在班级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采取各种灵活有效措施, 加强学习指导

大一新生入学之初,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 或邀请本专业高年级优秀的学生来进行现身说法, 对大一新生进行学习指导。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现有资源, 如图书馆, 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借阅图书, 加强学习。另外, 在和学生日常接触中, 发现不少大一新生在宿舍经常是在看电子书、玩手机QQ或者飞信聊天等, 他们更习惯于网络这一交流方式,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可以采用:手机、QQ、飞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 加强学习指导, 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 可以方便及时的与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做好他们的学习指导, 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种种疑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 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四年时光美好而短暂, 大一新生从大一入校就要做好准备, 早日摆脱错误的思想认识, 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和学习, 不管以后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都要做好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和计划, 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摘要:大学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个新起点。由于理想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变化, 使得大一新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多不适应, 进而出现迷茫。本文以一名大一新生的班主任角度分析大一新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几点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习态度,学习适应

参考文献

[1]马闯.大一新生入学引导问题的思考及方法浅析[J].新西部, 2013 (21) :142.

[2]张艳玲.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 2014 (7) :55-56.

[3]陈萍.关于加强大一新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才智, 2013 (14) :194.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2

1

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曾被高中老师说过,“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然而到了大学你才会明白,其实大学会比高中要学的东西难很多,要学的完全不仅仅是科研知识。

高中老师会给爱学习但底子差的同学“开小灶”,到了大学呢?是没人管你是否学习,专业课老师上完课就走,甚至一学期只有上课的时候能见到。

高中上课睡觉要小心翼翼,把书堆得比头还高,才敢眯一会儿,有时候还会被老师的粉笔砸醒。到了大学,哪怕你天天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也不会管你,学不学是你的事情,与老师无关。

没人要求你去考任何证书,所有的证书都是你自己努力考,和老师关系处理的不错,他才会帮你指点下。

老师只会负责把自己该教的东西教完,听不听课,考不考证,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适应大学的宽松氛围,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的高压工作氛围。

2

适应大学人心

之前推过一篇文章,很详细的讲了大学为什么交不到真心朋友,所以能够交到一两个能够交心的就很不错,小编就有幸在大学交到了这样的朋友。

你觉得自己真心对别人,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感恩。

但是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很多的时候,别人只是用着你的时候才会理你,在相对陌生的情况下不要直来直去。

当然,也别感叹人心怎么样,曰:不怕被人利用,就怕自己没用。

所以,你必须得变强,变得优秀,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愿意与你结交。

当然,如果遇到一两个真心的朋友,那你一定要珍惜,因为这些人会走一辈子的。

适应大学里的人,看透那些是非。可能只有这个公众号才会这么写大学里的人际。

3

适应“赞美”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在上大学以前,批评你的我们的人远远大于夸奖我们的人;然而到了大学之后,夸我们的人数不胜数。

有时候甚至....哪怕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有人夸奖。

有可能是对方处于礼貌、口头习惯,谁得到夸奖都会开心

在感谢别人的赞美的同时,一定要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通俗点讲: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受不了别人的夸奖,就开始觉得自己有多厉害,人就开始飘了。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很多时候不是你很优秀,而是别人把赞美当做一种习惯。

4

适应大学里的交际方式

大学再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所有事情,有的时候请他人帮忙需要请吃饭就不要抠门。

别人或许并不是看重这顿饭,而是看重你这个人会不会为人处世。欠人情是钱买不到的。

这个与情商有很大关系,在大学里我们会经常听到谁谁谁“会办事”,其实就是夸别人情商高。

过节过年,该到的`问候一定要到。

记得之前一位学长细心到什么地步,他存下了所有朋友的生日,并且设置了提醒,每逢朋友生日都会准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这样的人朋友会少吗?

不要总是舍不得花钱,在朋友方面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但是不要盲目,这个人要是你的“朋友”

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交际,那你就做一个安静的美X子,少去评论那些“看不惯”的事情。

5

适应大学的思考方式

上了大学,你会发现好多事情好难选择,不再像以前会有单选那么容易。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就像参加社团,参加学生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

在遇到这种情况,我希望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思考方式。

有好多事情别人做的对,但是你做的时候就是错。

适应大学里的爱情

小编做为过来人,很感慨大学里的大多恋爱是快餐式的。

不计后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考虑未来,甚至不给彼此了解的时间。

等到新鲜感过去之后,才觉得,哦,原来ta不是我想要找的人!

来大学之后寂寞空虚,想随便找个人将就着。

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父母给你的生活费吗?

如果真的想谈一场有意义的恋爱,那就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彼此,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目标。

常听到人说,谈恋爱的两个人最好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可以互补。

小编是很不赞同的,三观不同,性格相斥,必然会吵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6

适应大学里的人群

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热闹。

有的人希望在学生会大干一场,有的人希望能够考研成功,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够经商大赚一笔。

不管别人干什么,都有自己的道理,不要轻易的去模仿,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人最怕的是没有目标。

也不要轻易的评论别人,做好你自己就好,祸从口出。

不要适应大学里的浮躁

写到最后,我想说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现在不管是哪个大学都会有一股浮躁的气息。

加上媒体的吹嘘,让更多的年轻人变得不再安分。

很多人想网红,很多人想创业成功,很多人想一工作就年薪百万。

只享受荣誉到来的光环,却不肯付出努力,躺在寝室里做自己的白日梦,何谈成功?

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及思考 篇3

摘 要:大一新生进入大学会不同程度存在学业紧张、学习计划不明确、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如下:及时引导学生成功转化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建立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多方互动机制;开设“高校学生自我规划指导”讲座;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一新生;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73-02

据调查,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的第一年,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不适应的情况。正视大学生新生入学适应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进,不仅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影响着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首因效应”评价。本文对大学生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状况

新生入学不适应比较普遍的状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业紧张

在高中阶段,课程门类不多,往往一个内容反复讲解,还要通过题海战术进行强化训练,课程进度较慢。但进入大学,要学的内容量比高中多,而教师一节课要上十几页或几十页,有些还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不像高中那样对既定教学内容的反复讲解和训练。许多学生短期内不能适应大学阶段教师的启发式授课方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转变困难。另外,部分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有时逃课旷课,影响班风、考风和学风,又由于平时没学好,临近考试也会出现学业紧张状况。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普遍希望四年时间能更充实、更有意义地度过,但与高中阶段人生目标的唯一性——考大学相比,进入大学后人生的选择变得多样化,不知道该怎样确立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多元目标。学生还片面以为大学阶段学习和高中一样只是为了考试,对课堂教学活动不太重视,把大学课程学习的目的看成是顺利通过考试,指望在临考选择一些重点予以复习即可。从而忽视了大学阶段除了顺利通过考试以外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际能力培养等等。

(三)心理困惑

一些大学生自认为成熟,实际上其心理人格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对自己及社会的认识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更由于之前教师及家长只重考试成绩不重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长期过程中忽视了意志及品德的培养,往往抗挫折能力不强,遇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比如部分学生以前自我评价过高,在进入大学这一新的环境中,与身边一些同学作比较时,对自己出身贫穷、没有多才多艺、知识面不宽、不善交际等产生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能经常与老师交流,进入大学后发现绝大多数授课老师上完课后就离开教学区,这有大学扩招分区办学的客观因素,这时,学生把这种与授课老师较生疏的情况,与高中阶段老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相比,心理有失落感。这些需要予以正确引导。

(四)人际交往障碍

在中学阶段,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把考上大学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很少注意到交际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所受挫折不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大一新生多数都需要过一种集体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大一新生以前没有宿舍生活方面的经历,这就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性主客观原因浅析

传统教育对“育人”功能的忽视是主要客观原因。可以说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前,老师都把学生考出好成绩作为最重要目标,相对而言,大多忽视了教育所担负的“育人”功能,家长也是如此。高中阶段如此教育取向使得许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存在欠缺。从教学方式来看,中学阶段“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在短期内也难以消除。比如许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实行题海战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容器,往里面塞进各种知识,由此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能力严重欠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1]。所以,这些传统教育因素使得以前教育造成的缺口要在大学阶段来补。

主观方面来说,新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造成了入学的不适应。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生活虽忙碌但充实。但进了大学后,发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不适应随之产生。比如考上大学后不知道什么是新目标,目标模糊往往比紧张忙碌更让人焦虑。此外,进入大学后发现,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存在,一些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也使得大学即天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三、应对措施思考

大学生入学角色转化存在的问题,有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学及管理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对存在的问题充分重视并提出应对措施,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一)及时引导学生成功转化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要充分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及团体活动开展。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明确人生提升的具体内涵。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培养一些大学阶段需要提升的基本素质,比如爱心、尊重、包容等。为了促使新生更快地转变角色,融入新的环境,还应重视新生团体活动的开展,使新生之间、新老生之间、新生与教师之间增进了解。

要重视通识教育对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教育与指导。通识教育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强调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基本能力的培养。正如卢梭所说:“在使爱弥尔成为一名军人、教士或行政官员之前,先要使他成为一个人”[2]。通识教育除了传授专业性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具备基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在入学之初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网站及热线的方式,主动地去发现新生中存在的自卑及心理困惑现象,及时解答新生入学的各种困惑。

(二)建立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多方互动机制

以往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基本上是辅导员的事。但辅导员往往要管理的学生很多,精力也有限,新生入学角色转化及环境适应的各种问题只依赖辅导员解决有一定难度。在以辅导员为主导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他一切资源,建立辅导员、教师、家长等多方互动机制。还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大学新生主要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这新环境,由于生活经验及独立生活的较欠缺,容易迷失方向。在通讯方式非常快捷的今天,可以通过短信、E-mail、QQ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学生家长反馈其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既向家长反馈孩子进步及努力的一面,也要对其子女出现的不好的苗头予以指出。实际上,作为家长,也很乐意了解其子女在校学习及生活情况。这种家长参与的学习激励及预警机制对督促或帮助一些学生成功转变角色,能起到特有的作用。

(三)开设“高校学生自我规划指导”讲座

针对新生一旦考上大学便瞬时感觉自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的情况,可以开设学生自我规划及学习方法讲座。所谓高校学生自我规划就是指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计划,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而确立的行动方向、行动时间、行动方案,它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力,实现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类讲座的开设不应以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为目标,而是要突出指导与示范的功能。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自己的治学经历、治学方法、研究心得以及自我规划的成功做法,引导和帮助大一学生做好四年的学习计划,以使学生在忙碌而充实的四年大学时光中使自己真正得到一个提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也是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及虚度光阴的重要因素。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大学教育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知识接受的过程,能力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知识获取渠道更为方便快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教育把知识灌输作为唯一内涵已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如果教师的职责仍然固守于知识传递,那无异于教师剥夺了自己存在的理由。”[3]这就需要重视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落到实处,最主要渠道应该还是通过高校课堂教学的途径。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过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比如倡导研究型学习,引导、帮助学生结合课程论文的写作认真研读一两部经典著作,对学生所撰写的课程论文予以认真修改和评阅,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知识整合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断摄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学习过程中的心得,适当运用课堂讨论和组织小组学习的形式,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以培养学生合作、协作、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1.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4

1.1 正确认知自我

部分新生缺少自我认知势必会导致适应问题,造成情绪波动。培养正确自我认知能力是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新生们可以通过与前辈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向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等途径加深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认知,以帮助自己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另外,新生进入高校后,他们存在众多需求和外界刺激,这导致大部分新生产生多种动机倾向。只有明确学习价值,新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此外,新生还应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引导新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能力做出评估,激发潜质。适度的职业教育不但能让新生们尽早认清就业局势,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1.2 时刻磨砺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品质对个体能否成功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退孟(Terman)研究发现影响个体成功的根源是意志品质的差异。对于学生而言,意志品质能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能动性、保持学习持续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新生在培养意志力与自控力时,不但要养成良好习惯,而且应严格要求自己,还应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意志,最后时刻保持乐观心态。多数新生都存在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的挑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障学业的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

1.3 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新生要培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根据80/20原则可知,个体应将80%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那20%的事情上。所以,个体要能够准确抓住核心问题,合理分配个人精力。在大学阶段,时间支配较自由,新生们应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新生们还应学会制定学业计划,包括每学年、每门课的详细计划,甚至详细到月、周、日,同时新生应依照学业计划完成学业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除了要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之外,大一新生还应积极、快速地转变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决定了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高低,……学习方法正确,学习适应能力就强。”

1.4 筑牢心理防线

新生可从三方面筑牢心理防线:其一,新生要合理分析挫折情景。新生在适应大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挫折,必须认清挫折的阶段性。其二,新生要保持积极心态。当个体遭遇压力与困难时,所持的态度会让其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对压力和挫折的正确分析至关重要。其三,新生要主动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它能缓解个体的压力感与挫败感。黄希庭指出,“积极主动地适应,勇敢顽强地拼搏……,会使心理更趋成熟,更有忍耐力,也就能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个体的健康发展。

1.5 学会情绪的调节和管理

一方面,新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新生要能欣然接受自己的任何情绪。个体在增加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后,他对积极兴趣的体验往往也会随之增加。最大限度地接受和消化情绪,个体便能摆脱情绪的影响,新生便可在适度的情绪下展开大学学业。另一方面,新生要寻找合理的情绪发泄途径。其一,新生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情绪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个体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关注。新生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引发不良情绪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事物,这样就会避免个体沉浸在不良情绪的困扰之中。其二,新生要学会适度地排泄情绪。极力压抑情绪和过度宣泄情绪都缺乏科学性。尹忠恺等人认为“对待情绪的态度是可以产生和存在的,……但是情绪反应的强度要适当,情绪表达要适度。”可见,用较为冷静和理智的方式排解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6 学会与人交往

美国布吉林教授等人提出了3A人际交往法则,“即接受、重视、赞美”,本质是指在人际交往时,要善于向他人表达善意、尊重和友善。林有田的4A人际交往法则包含“采取行动、积极态度、明确目标、竞争技能”。基于此,个体在展开人际交往时,不但要学会接纳对方,即遵守集体的规则、接受他人的缺点、关心他人;而且要懂得重视对方,即要平等交往、懂得倾听、理解他人;还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即能把握交流时机、能运用得当语言、能理解肢体语言。

2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外部环境与扶助机制

2.1 学校建设扶助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搭建线下平台促进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线下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广播、宣传板、校报、激光屏幕等。高校面积较大,生活区、学习区和娱乐区等都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这些区域内的宣传栏是学校宣传工作、发布消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学校利用这些媒介宣讲近期工作重点、工作安排等。高校可以利用此类资源向学生普及有关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大一新生适应高校学习与生活的引导力度,扶助新生群体尽快融入新环境。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激光屏幕。

学校还可以搭建线上平台来扶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习。高校可以在官方网站首页设立新生交流专区,或利用其它网络软件。例如,2010年西南大学设立了新生博客;重庆邮电大学通过红岩网为新生提供帮助。因为当前学生对网络载体较为熟悉,搭建网络平台容易被其接受,所以线上平台对新生群体快速进入角色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2.2 学校改革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多开展教师培训,特别是新生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他们与新生接触较为频繁。杜威曾说,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传授给他们辅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技巧和方法,以便帮助新生解决在适应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快速走出适应期,进入发展期。

学校要为新生配备专业导师。高校普通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并不负责管理其学业。但因高校教学与中学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多数大一新生都存在适应不良的问题。此时,高校可为新生提供专业导师来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型课堂与学习模式。导师制的开展可以通过导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方式实现,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展开,也可以通过“课堂责任制”要求专业导师通过课堂对新生展开思想教育和学业指导。

学校要落实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蒂姆·威尔逊和帕特里夏·林维尔二人做过这样一项有关外部介入对大一新生学习适应影响的研究,结果印证,外界介入对于解决大一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这一外部辅助机制,采用单独辅导或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大一新生排除心理的困惑,解决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

2.3 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对于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理解,不仅拘泥于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更应该在人本位理念下实现师生交流的信息化,特别是初入高校的新生与高校教师之间更应该通过现代化的途径确保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及时性与畅通性。大一新生在初入高校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囿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此时师生关系的改变更让他们感到无助与迷茫。因此,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应通过多种交流渠道,保障师生之间能顺利地展开交流和沟通。

2.4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等组织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社团成员没有年级、学科专业等限制,以兴趣为导向、以发挥特长为目的展开社团活动,益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是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该类组织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培养特长,张扬个性,提升创造力,高校在利用此类第二课堂资源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业方面,可以以不同的社团为不同的团体,分别调查新入团的大一新生在适应大学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扰,可以组内上下年级之间帮助解决,也可以通过搜集问题反映给学校,然后集中辅导。

3 总结

综上可知,对于扶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不但要从高校制度层面予以关注,更应该鼓励大一新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情绪智力水平。通过外部的有效介入与内部的主动调节相结合,才能解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丽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成因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35):113-115.

[2]彭晓玲,柏伟.大血色还能够全程全面心理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2.

[3]张宪涛.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2.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4.

[6]吴静,朱蓓.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9:119-124.

[7]尹忠恺,肖文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13.

[8]魏铜铃.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7.

[9]席振春,谢函芮.大一新生学习不适应的原因及调试措施[J].时代教育,2013(15):57-63.

大一新生适应情况问卷调查 篇5

大一新生:你们好!

来到川师已有半载,对于新环境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感受。在此,我们想了解下同学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需要你的密切配合,希望你能认真填写。感谢你的合作!!

性别:男女专业:体教社体班级:籍贯:

1.现实的大学生活和您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的差距大吗?体现在哪些方面?

2.您是独生子吗?在适应大学生活中,您在哪方面做的努力最多?

3.进入大学,您遇到什么问题(例如生活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

4.您所遇到的生活问题,包括以下哪些?(生活环境不适应、生活作息不协调、集体住宿不适应、饮食不习惯、交通方面)

5.您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包括以下哪些?(请区分术科和文化课回答)

6.您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以下哪些?(语言环境不同,沟通有问题、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热情不高、宿舍问题、恋爱问题)

7.家庭原因是否会给你造成大一生活的不适应?若有原因何在?

8.是否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若有,原因何在?

9.对食堂饭菜适应吗?不适应体现在哪里?

10.您还有没有在其他方面的不适应?试谈谈自己的想法: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6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大一新生适应性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原有的硬件环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需要,同时考虑到办学成本,纷纷在城市郊区开办新的校区。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新校区多在郊区,加上交通、住宿等原因,原有习惯在市区上课的老师,势必对新校区的学生精力投放上有所减少,也减少了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次多校区办学下,低年级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新的校区,这十分不利于他们对外交流、与高年级同学交流,缺少一种引导与沟通,以至于使他们的适应周期会有所加长,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大一新生乃至大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是摆在每个辅导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商学院大一新生为分析对象(该学院2007级学生有653人),采用跟踪调研的方式,通过长期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发放600份,回收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7.13%)等方式、方法,同时与单一校区办学下的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出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挖掘出深层原因,并提出实践对策。

1 多校区办学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呈现两大方面的特征:一是相较于传统单校区模式下办学,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刚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学习,在适应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

1.1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分析

1.1.1多校区办学导致师生交流减少

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优势在于:学校位于市区内、交通便利,便于学生对外交流;师资力量集中,便于资源交互共享,学生与老师交流方便;高年级(本文特指大三、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以下简称“高年级”)同学可以更好地把经验传导给大一新生,加速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但是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以上优势便不复存在,根据问卷调研情况如下:

图1.1大一新生与任课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上图1.1可以看出,多校区办学下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交通、住宿的影响,使任课老师不能长时间地待在新校区,致使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度的问题。同时,多校区办学下把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分开,也减少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图1.2),造成高年级无法把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与大一新生分享。

图1.2大一新生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情况分析

1.1.2 多校区办学导致班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

班导师,往往是院系里优秀教师,对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规划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但多校区办学对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班导师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来,根据调研如下图:

图1.3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图1.3可以看出,原本在单一校区班导师对学生们的指导和交流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多校区的情况下,由于受交通、住宿、授课、科研等方面的影响,班导师与同学们的交流大大减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2 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与分析

较之高中的生活,步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呈现出多样性变化,这都需要他们做出心理调适。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心理方面。

1.2.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根据我们的调研,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学习强度认知存在差异。通过图1.4可以看出,在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学习磨砺后,大学学习与他们的心理预期有所背离,由高中的被动学习还没有转变到大学的主动学习。在他们入学两个月后,还有超过35%的同学没有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图1.4大一新生对学习强度认知情况分析

第二,专业认知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由于是在新校区,大一新生与上课老师缺少交流机会,造成大一新生对专业认知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同学进来之后就有转专业的念头或对专业前景有着悲观的看法。

图1.5大一新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情况分析

由图1.5可以看出,较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专业认识不清,往往会导致目标缺失,失去学习动力。这个数据提醒我们,要加强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

第三,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听课理解有所偏差。大学学习与高中是不一样的,每节课信息量很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根据我们调研,对于那些文科性的课程,同学们了解、吸收较快,但是对于高数或逻辑运算要求很高的课程,同学们理解程度表现不一(表1.1)。

表1.1大一新生对听课理解程度情况分析

1.2.2人际交往方面

交际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很好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面。

第一,缺少主动交流和换位思考。在被问及熟悉周围的人所用的时间时,42%的同学表示在一周以内,32%的同学表示在一到两周,24%的同学表示在两到三周,2%的同学表示在一个月以上。一般情况下熟悉身边的人应该在一周到两周。

在涉及与寝室同学相处方面,只有73%的同学表示相处融洽,剩余的同学或多或少的都与寝室同学有些摩擦,甚至有的还比较严重。

第二,团队意识不强。在有关团队意识的调研中,也不容乐观。只有64%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或集体活动,27%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9%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不少同学认为班级活动那么多人,少我一个又无所谓,或者对于这群还未熟悉的同学不屑一顾,或者孤僻而不参加、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等,这些想法都是不成熟或存在误区的。

1.2.3心理适应方面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的环境恰是大学适应性关键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很好调节,势必影响大学四年学习,影响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

第一,自信心不足。对于自信心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他们自我认为在同学们中的欢迎程度来显示的。

图1.6大一新生自信心现情况分析

从图1.6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后,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定位,在与他人比较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自信心不是很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

第二,自我期望较高、情感依赖较强。在面对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问及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时,70%多的学生回答是“自己的期望”,20%左右的同学选择“家庭期望”,不到10%的认为是“环境所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期望普遍增高。此外,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对家庭、朋友的情感依赖性仍然很大,面对“心理断奶”还是不太适应。

2 多校区办学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对策及实践路径

根据我们的一年的跟踪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多校区办学下给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带来很多变数,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只要应对得当,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1学习适应对策

在学习适应方面要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任课老师、班导师多到新校区与学生沟通。

2.1.1加强任课老师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一新生还不太习惯大学寻求知识过程的自主性、广泛性和学术性,因此任课老师应该多传授一点学习方法和技巧。

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尤其是同学们普遍反应理解难度不同的课程,讲课的时候应尽量有所区别。鼓励任课老师到新校区进行答疑,这样学生有困难可以及时解决,不至于赶不上进度。如果交通不便,鼓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进行指导。

2.1.2加强班导师与新生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新目标,加深对专业的信心

成为班导师的一般都是院系里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指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班导师可以很快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社会的需求等信息,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我们的一年来的跟踪调研,我们(下转第87页)(上接第80页)发现班导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次数的多少,与同学们的学习有着正相关关系(表1.2)。

表1.2班导师对大一新生产生的影响

由表1.2可以看出,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指导情况,对同学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各个学院要拿出积极措施,鼓励班导师到新的校区与大一新生多多面对面的交流。

2.1.3发挥学生督导员作用,用老生帮带新生

可以在大二学生中挑选出学习优秀、思想觉悟较高、为人活泼开朗的同学做大一新生的督导。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一年来的生活体验心得与新生们分享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节奏。

2.2人际关系适应对策

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除了校方提供平台外,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双方共同努力,尽快消除人际关系不适应带来的负面情绪。

首先,学校多组织一些新生活动,扩大新生参与面,消除他们对大学环境和大学生活的陌生感。依托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组织一些文艺、体育等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新生卡拉OK大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篮球、足球、排球等方面的比赛,给新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同学们自己也要主动结交别人。大一新生要主动和同学交流,主动去帮助同学们,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放宽心态,那样心理适应就会大大加强。

2.3心理适应对策

当前的大一新生基本为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因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因此到了大学独立生活时,一些心理不适应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技巧有待改进、自信心不足等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大一新生准确定位自己。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辅导员作用,对大一新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让他们认清形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树立正确目标,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坎坷与挫折。任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向同学们灌输一些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同学们掌握更多资讯;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时,多向大一新生讲述一下专业情况、专业前景、就业状况,增加他们的信息;辅导员可以多下寝室,与同学们面对面、单个的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不适应感;与老师、同学们接触多了,咨询掌握多了,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第二,教会大一新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大一新生进校后,首先要培养他们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学习意识;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小技巧和基本处理问题方法,使他们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的学习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处理恋爱、社会工作、学习、友谊等问题;让他们学会放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给新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学校有很多社团、学生会工作、班委工作以及勤工助学等工作,这些社会工作都能给大一新生带来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结论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7

关键词:大一新生,大学英语,适应性,师生视角

一、引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下调整自己,从而达到“内外平衡“的动态过程[1]。从依靠“题海战术”的中学进入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会因为各自不同的适应能力而出现明显的分化。在此平衡过程中,有些学生墨守成规,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明显跟不上大学的步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浅尝辄止,因为缺乏指导或难以坚持而收获甚微;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最终适应了大学英语学习。本文学生作者通过对G校2014级抽样问卷调查发现,仅有不到20%的新生表示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

为什么大部分新生难以适应?他们在适应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生们又该如何去应对?本项目组采用师生视角,通过整理过去四年新生的英语学习总结,归纳出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该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教学观察反思、学业对照评估、针对性访谈分析原因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冯延勇和李红发现,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和社交互动等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2]。吕素珍、程斯辉认为,大学新生学习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适应大学教学模式;缺乏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3]。张耀庭提出,目标模糊、动力缺失和学习方法单一是导致新生学习适应性差的主要原因[4]。针对学习适应性问题问题,旋天颖、黄伟提供了注重学术适应的“新生研讨课”校本研究报告[5]。陈丽、焦卉指出,专题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是改善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有效途径[6]。黄兆信和李远煦认为,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可以缩短新生的适应期[7]。高飞建议国内高校向美国大学学习,把新生教育当作长期、正规教育,以新生为中心,重视反馈和追踪,而非在短短一周内将“理想信念、校风校纪、安全健康、职业规划”等灌输给学生,且局限于军训、讲座和报告等难以与学生现实问题关联的形式[8]。周围认为,适应教育的创新在于帮助新生确立目标和长期规划,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9]。具体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张泳、何高大提出策略运用比学业基础更重要,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的积极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绩[10]。刘艳菊强调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1]。张庆云建议开设先导课程和培训,帮助新生尽快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及时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12]。

通过中国期刊网核心期刊文献搜索,我们发现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方面的文章发表在教育类期刊的居多,注重的是大学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情况,涉及面较广;外语类期刊论文讨论新生大学英语适应问题侧重点在于学习策略,关注点相对集中。论文大多采用专家和教师视角,以问卷调查或实验对照等量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没有学生作为研究者参与。笔者认为,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和主要负责人,应该成为英语学习适应性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从师生视角出发,展现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况,总结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究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如何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

(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真实、更细致地展现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选择G大学2011、2012、2013、2014级部分新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来自商学院、经贸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和政管学院。有着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思维方式的他们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大一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研究素材。(1)教师作者,即英语班的任课老师四年来对进行新生“导学、助学、促学、评学”的教学尝试,收集英语学习总结共218份,并在第二学期末对2013级新生授课班级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2份;(2)学生作者在第一学期末对2014级英语A班和B班新生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1份,随后对部分新生进行访谈,整理了23份访谈记录。第二阶段筛选研究素材。(1)通过整理学习总结,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对一些突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标注,并由此提炼研究关键词。(2)分析问卷数据、访谈及学习总结,综合对焦点学生的教学观察、学业对照评估,再把问题放到大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及学校场域背景下思考,对各类解决方案进行探索与比较。第三阶段形成研究论文。提炼大一新生在适应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四、问题分析

(一)境由心生——心理调适先于行为调适

进入人才汇聚的大学校园,新生自身心态的及时调整对其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新生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的因自己不如别人优秀而心生自卑;也有的则依仗高中的“辉煌”高估自己,却“一不小心一落千丈”,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1. 挫败自卑

大一新生的挫败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大学和高中对比后的落差感,而他们上英语课的自卑心理则主要来自对自身听说能力的怀疑,对展示交流的不习惯,以及对自身错误可能招致众人嘲笑的担忧。

典型代表婷婷: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只有初学水平,自己的“不错”只是在高中应试……我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和同学用英语交流,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出丑。演讲时吞吞吐吐,还刻意躲避同学的眼神。

典型代表晓英:我不敢开口说英语,因为我害怕犯错后会被别人取笑。我就这样通过一直不开口说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大学英语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强调参与、展示、交流,但挫败心理的持续则会使新生变得越发自卑,逐渐丧失使用英语表达的信心,不敢或很少参与,从而拖慢了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进程。

2. 骄傲自负

大一新生的自负心理主要源于其对自身能力的高估。这类学生一般过于自信,笃定自己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可以“啃老本”,结果却事与愿违。

典型代表媚喜:我坚信自己对英语的敏感和自信,坚信自己之前学的那一套在大学依然适用,坚信即使环境改变了,自己仍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典型代表小翠:没有及时的调整让我越来越跟不上节奏。老师说的啃老本的学生,活生生就是我。最近不得不上交的作业和不理想的分数和让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落后了这么多,原来,真的有这么糟糕。

自负滋生懒惰、懈怠和拖延。大学不像高中,英语往往一学期才考一次,不少“曾经的优等生”已然落下却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负使新生误以为自己很棒,英语很好,不去探索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之道,因而延长了适应的时间。笔者通过对照新生的英语高考、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和大一第一、第二学期期末成绩,发现英语班拿90分及以上的,约一半是入学时基础较差、“踩着线”勉强进A班的同学。而“垫底”的也有一半是入学成绩比较好的。说明基础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或懈怠,一年下来,差距就拉出一大截。

(二)大学英语教学:从应试到应用,从监管到指路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高中英语教学“应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高考是学习的目的;进入G大学后,课堂从“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评”变成“老师导、学生展、师生评”,课后由“统一做老师分配的作业”变成“按指导和需求自选作业”。作业从不仅有个人作业,还有小组作业,“老师统一检查打分”变成“老师轮流辅导反馈,学生举一反三、自我监控”。根据2014级新生上学期反思总结统计,约80%的新生认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学习转型,但在短时间内又难以适应。

典型代表嘉楠:不可否认,大学英语教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更有乐趣了,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但由于受到中学时“填鸭式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我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典型代表嘉莉:以前有老师清楚的告诉你、给你不断强调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现在只能自己提醒自己,但沉浸在大学轻松生活中的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点,时间就这样流失,落下的部分越积越多,积极的心态就逐渐变成了压力。

典型代表姚城:老师上课着重于思路的拓展,给我们指出一条条路,剩下来的靠我们自己去走。而我一直局限于高中的思维,等着老师来催我,来告诉我哪个是重点,要怎么做。

从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可谓“爱恨交加”。

(三)大学英语学习:从“士兵”到“将军”的飞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要求新生从一名“士兵”转变为“将军”,从“听从指挥完成任务”转变为“善于思考、制定战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新生们普遍表现出个性化学习不易、计划执行不力等问题。

1. 个性化学习不易

高中“勤记单词语法、勤做练习试题”是英语学习的不二法则。进入大学后,此法宝显然不再适用。根据2013级抽样调查数据,大一上学期仅12.5%的新生表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英语个性化学习方法。

典型代表小霞:一直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大学是一个非常轻松、自由的环境,不需要再像中学一样埋头书海,而这种观念也确实被我带到大学,大学的新鲜感和热情在我身上只持续了两周左右,便被懒惰和散漫所消磨,英语学习完全变成非常不自觉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一件事。

典型代表凯晴:我明白不能依赖于中学时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注重英语的应用。但是我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实践。

英语学习方法没有与时俱进,降低了新生的学习效率,容易使学生产生事倍功半的感觉,学习动力受挫,严重影响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进程。

2. 计划执行不力

典型代表陈欣:我同大伙一样没有逃脱被窝的魔爪、电视剧的诱惑,它们使得“时间的合理安排和适当的取舍”成为了我们口边的一句空话。没有了有效的学习与生活安排,本应有所收获的期末却显得“囊中羞涩”。

典型代表露露: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社团有很多活动,所以我的各科学习都被耽误了,总是想着今天很累明天再做吧,这样一拖再拖转眼到了期末。

可见,计划不难,难在执行。即使是完善的计划,若缺少了执行,那也只能够是“纸上谈兵”。2014级随机调查表明,只有约33%新生在第一学期能够较好地执行其学习计划。通过对三届新生英语学习总结的整理,我们发现影响新生执行计划的主要因素是:(1)缺乏明确的长短期目标;(2)“听指令”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从来没有尝试过“个性化学习方案”和自我管理。(3)自制力不足,“随波逐流”,难以平衡学习、娱乐、兼职和部门社团工作。

五、对策建议

(一)教学创新

通过教师三四年的教学实践、课堂观察、学业评估,对照学生上下学期的学习表现和反思反馈,笔者总结出帮助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最有效的对策在于开学前“导学”,同时把“助学、促学、评学”贯穿于大一课内外英语学习体验中。

1.重视导学,事半功倍

大学英语课时紧、内容多,所以很多老师往往一开学就“直捣课本”。笔者认为,导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年都会花两周12节英语课专门用于导学。导学“三部曲”是:第一部更新学习和评估观念,强调英语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交际与思维以及学习的工具、了解世界的窗口、打开全球化宝藏的钥匙和自我完善的途径,解读大学英语实行形成性评估,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倡导“和自己比”、把“差距”当做“发展空间”的积极心态,更奖励努力提升自己、进步显著的“黑马”。第二部介绍学习资源和方法,突出用英语学习和娱乐的区别,推荐TED演讲、世界名校公开课等优质资源。第三部示范带体验,一方面通过展示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和学习体验故事,给新生提供学习范本和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用好学习资源改善语音、积累地道表达方式、提升英语流利度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对2013级新生第二学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师生学习故事分享”和“学习策略培训”的认同率(表示有用、喜欢或者推荐)分别是97.22%和95.83%。导学课从学习观念、目标、资源、策略、任务等方面为接下来一年的英语学习定下基调和方向。

2.轮流反馈,辅导助学

“导学课”是良好的开端,但并非“一劳永逸”,转变和适应是一个长期、甚至反复的过程,很多学生往往要到第二学期才能慢慢步入正轨。所以,对学习理念的重塑、学习资源的推荐和学习策略的培训要贯穿一学年。笔者连续三年,利用每周2节网络自主学习课,给新生轮流进行个人口语和小组展示辅导,人均一年至少4次。在反馈和改进的基础上,每周4节综英课,其中2节彻底“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轮流上台英语演讲或小组展示,让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建构、体验成功和成长。另外2节则由老师组织课内外导学和英语互动活动。2013级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辅导和小组展示的认同率均为97.22%。

3.线上线下,交流促学

为了形成学习目标和资源的“积极互赖”[13],除了教师轮流辅导,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互助氛围也必不可少。课前英语视频分享、Q群学习推荐讨论、课堂英语风采展示、作文小组互评和个人、小组个性化学习档案交流等促学方式经过实践检验,2013任课班级学生的认同率均超过91%,其中课堂英语风采展示和课前视频分享的支持率高达98.61%。

4.评学赋权,互评反思

“评学赋权”意味着“监管”和学习责任的转移。评学不等于评分,侧重点在于反馈。同伴的评分和建议,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辅导反馈的有益补充,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自身评价和反思能力的提高。2013级问卷调查显示,小组展示同伴反馈认可度是94.44%,和教师反馈的95.83%相比差别并不大。同时,作文自评互评和期末学习反思及教学建议的认同率达到95.83%和91.67%,也说明互评和反思的意义和作用已经为大部分同学所接受。林曼说,“大一我收获最大的是上台的那份坦然。因为台上熟悉的感觉、台下老师同学们鼓励的眼神和即时的反馈,都是我的安心丸,我以前在怕什么呢”。可见,师生共同“反馈、反思”,代替抽象冰冷的分数,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收获。

(二)场域支持

大学英语学习适应不仅需要新生自身和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外界的帮助与支持。根据布迪厄的场域、习惯理论,场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而大学就是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场域[14]。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场域改进建议。

1. 学校新生教育要关注实际学习需求,融会贯通,打“持久战”

本研究小组通过G大学”新生教育周表“及新生访谈了解到,短短一周的“新生教育”犹如“昙花一现”,在“军训”主旋律下穿插领导讲话、熟悉校园、参观图书馆、校史档案馆,以及参加英语分级考试,主要是学校的统一安排,有的学院再安排一次专业介绍的相关讲座,内容浮光掠影,形式走马观花,难以给新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发挥新生教育的长效、后续作用。而学校为新生开设的与大学适应相关讲座、课程等仅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其实践作用并不大。正如受访者晓琳表示:“《心理课》上老师往往只告诉我们大学跟中学有多大的不同,在大学里不要虚度光阴,却很少在如何具体解决大学学习生活各方面问题给予实质性的指导。”为了使新生得到及时、可持续性的支持和帮助,本项目组认为除了入学初“新生导学”的形式要强调案例和讨论,整个大一阶段关于时间规划、自我管理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训应该结合具体课程和各种集体活动融会贯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团体组织英语活动要拓宽参与面,交流多于竞技

G校以“外语专长”著称,每年都有不少英语演讲大赛、戏剧大赛、卡拉OK大赛、主持人大赛等。虽然均面向所有学生,实际却只是为优秀者提供舞台,英语平平的学生常因不自信而拒绝参加。鉴于此,学生团体可举办受众更广的活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如师兄师姐学习交流会、班级主题沙龙、电影分享会、英语角等。

政管学院通过将直系师兄师姐(大星星)与新生(小星星)进行一对一配对、一对一辅导,解决学习、生活上的疑惑。这样的活动出发点很好,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大星星”的挑选和培训,因为这关系到师兄师姐传递的是否是积极正面的能量。

英语角、班级主题沙龙鼓励新生参与分享、促进交流,发挥同辈辅导作用。同辈群体具有“保护功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言其所欲言[15,16]。2014级问卷表明,66.9%的新生认为学习同伴对其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作用,主要充当学习陪伴者与鼓舞者的角色。

英文电影分享是一项欣赏和讨论经典英文电影的活动。参与者被要求携带一小段自己喜欢的电影片段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对影片的评论,评论可针对演员、服装、场地、剧情等。活动旨在寓学于乐、激发新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帮助新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研究表明,英文影视材料的合理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17]。英文电影分享是将新生引入英语学习正轨且便于普及的有效方式。

六、结语

大一新生环境适应工作探讨 篇8

大学时期并不漫长, 却是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段。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既是我们的工作, 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对中学而言,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大一新生要面对一系列的变化, 我总结有如下几点:

(1)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性;学习态度的自主性、自觉性。

(2) 生活环境。由父母照顾到生活独立,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学会处理日常事务。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 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多,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 价值观的冲突更加激烈, 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选择。

(3) 人际环境。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 来自全国各地、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 难免产生矛盾, 尤其是中学时代没有住读经验的那些学生, 这是不小的变化。大学生交往不再受父母指导限制, 交往的范围扩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以前有难度。同时学业压力减轻, 正处于青年时期, 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处理师生、同学关系以及恋人关系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问题。

(4) 管理环境。管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生活管理等方面。中学时期的班主任式的管理已经变成了大学的已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助的管理方式。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 不像中学老师那样具体、周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还要学会以自我为中心来分析解决问题, 不再事事依靠老师。

(5) 参照环境。大学生都是高考中的优胜者。进入大学后, 参照环境发生变化, 一方面“比较团体”扩大。由中学的几百人、上千人扩大到几千人、上万人。另外, “比较范围”也拓展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 还包括社交能力、艺术修养、个人魅力、研究能力等。这就带来了新的自我认知与评价问题。

(6) 校园环境。中学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大学期间以及以后毕业就业中非常重要。各个高校都会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面对这些广阔的平台时, 有些学生如鱼得水, 有些迷茫困惑, 有些自卑抑郁。

面对以上这些环境变化, 学生们会如何反应呢?要么是积极主动适应, 要么是消极被动适应。积极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或顺应环境中的某些变革;二是不断地抗争和选择, 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这是发展性适应。

消极适应是一种不健康的适应, 它以牺牲个体的发展为代价, 甚至会导致某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如何帮助引导部分学生尽快从消极被动适应到积极主动适应就是我们急迫的任务。结合几年来的学生工作经验, 我认为学校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环境:

(1) 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能够让学生对新环境在宏观上有一定的了解, 增加对新环境的认同感, 形成一定程度的归属感, 从而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2) 学生朋辈交流引导。所谓学生朋辈辅导员就是指跟我们新生年纪相差2、3岁的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学生志愿者迎新、学生党员下班、设立辅导员助理、鼓励学生成立老乡会、各语种口语角等方式, 为老生和新生交流创造机会。这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年龄接近, 和新生所学专业相仿, 所处的生活环境相似, 而且刚刚经历了从新生到老生的环境适应, 他们以自己亲身经历言传身教, 大都能得到新生认可, 甚至很多新生视学姐学长为权威。老生的朋辈引导为新生环境适应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能有人认为在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太早了。这种观念早已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其实最早的职业生涯规划从高中文理分科就开始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具体化。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步。初进校时所进行的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有助于新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找准定位, 消除没了高考的迷茫困惑感。

(4) 寝室美化大赛。远离了父母亲人, 寝室就是学生的新家, 室友就是学生在学校最亲最近的人, 能否和寝室的同学愉快相处对新生适应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寝室美化大赛, 能够让整个宿舍的同学有机会一起打造理想家园, 通过接触加强沟通交流, 建立亲密感情。同时通过对生活环境的美好, 让他们生活的更加温馨舒适, 增强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

(5) 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班会, 能够帮助我们的新生尽快熟悉班级环境, 和同班同学增加了解, 消除内心的陌生感;同时, 尽快熟悉了解, 对班委选举有很大帮助。让有能力、负责任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 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可以为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 辅导员一对一交流。通过前面的措施,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适时调节自己, 积极主动的来适应环境。针对个别的仍然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同学, 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种针对性的交流, 老师在了解学生情况后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不仅可以让身处异地的学生感受到独特的关爱,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适应环境给出合理的建议,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

除了以上这些举措, 我们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家长、亲友团等方式, 来帮助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 赢在大学起点, 从而赢得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廖理容.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工作 篇9

一、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 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的, 不仅意味着学习环境的改变, 同时更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话。从小学到中学, 周围是熟悉的生活环境。但跨进大学之后, 同班级甚至同宿舍的同学都有可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 语言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而86%的新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前, 是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 更没有背井离乡单独生活过的。他们基本上是在家庭的“细心呵护”和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下生活和学习的, 而到大学之后, 生活全靠自理, 学习全靠自觉。这种生活、学习等综合环境的变化, 使这些缺乏独立生活经验、长期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大学新生难以适应, 无所适从。

(二) 心理的挫折感

大学新生在刚迈进大学校门时, 兴高采烈, 豪情壮志,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亲朋好友的祝愿以及同学们的羡慕之情, 优越感和自豪感写满脸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 大部分学生又会产生挫折感。一些学生在与见多识广的同学交流时, 发现自已的知识又少得可怜, 于是自尊心严重受挫;有些同学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 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 生活费也常常无着落;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大一新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三) 学习的茫然性

在中学时代, 读书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读大学。进入大学后, 紧张的心情自然会因目标的实现而放松, 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实现了人生目标, 且大部分学生早已习惯于在老师的包办下, 被动地学习, 而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偏重于思维的发散、课余的自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少新生感到非常的困惑和吃力。调查表明, 在入校之后, 有73%的新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调节, 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正轨。对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中, 28%的同学表示, 没能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且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 这使得学生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有67%的新生选择“学习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在课余时间的利用上, 有38%的同学选择了“上自习”, 42%的同学进行“娱乐活动”, 还有18%的同学选择“参加社团”, 这表明大一新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是相当丰富的, 但我们同时又可以发现娱乐活动所占比重过大, 有一部分大一新生并没有将大学中的学习问题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 加强思想的教育, 充分发挥党、团的作用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此, 在新生入学后要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们, 要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党的知识教育, 抓入党积极分子、抓团员意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只有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 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 介绍校情、系情, 尽快熟悉环境

当新生踏入大学校园以后,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我们应该首先向新生介绍校情、系情, 以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开学以后, 可以利用学生尊敬专家的心理, 请专家教授做报告, 让专家引导学生,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科的重大价值, 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以增加其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班级的分班情况、课程的设置、学习的任务及将来的培养目标等, 都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还要组织新生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这是以后生活学习的重要保障。

同时, 我们不要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大部分同学在读大学之前, 从未出过远门, 要教育学生如何保存好自己的钱物, 遇到突发事件, 不要慌乱,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既可以减少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 还会给学生一种无微不至的温暖感。在学习上, 可以开展师生座谈会、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新生了解学习方式的改变, 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介绍校园环境, 是为了让新生更好的了解环境, 从而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环境, 这是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过渡的第一步。

(三)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困难

学生刚入学时, 只身来到异地, 举目无亲, 独立生活能力又比较差, 许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且大部分新生还存在着一种封闭心理, 谁也不愿去找, 闷在心里, 积存的向题多了, 就会给其情绪、思想、学习造成压力, 时间长了还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辅导员“主动出击”。

了解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生的姓名和籍贯, 我们要争取在新生入学后的一两天内, 能叫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姓名, 这也可以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们要在学生入学前认真阅读学生档案, 把每个学生的相片等有关情况都热记于心, 能见到照片就能想起姓名。在新生报到的那一天, 辅导员守候在报到点, 就会发现对大部分新生都已非常熟悉, 一半以上的同学在走到面前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姓名, 报到时又能把一部分同学的姓名和本人统一到一起, 可能还有部分记不住的, 到时转一转宿舍, 也就清楚了。

辅导员还要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接触, 比如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去学生宿舍, 和学生聊天, 同时多留心那些特殊学生和贫困学生。在与学生交谈中, 还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 以确保对每位同学都非常了解。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积极参加, 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学生有心里话也愿意和老师讲, 也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因不了解情况而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四) 抓好新生军训工作

军训对大学新生起着比较强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军训中, 我们辅导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 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 要和教官密切配合, 对新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借助军纪,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 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磨练其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气。同时, 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安全, 现如今的大学新生中独生了女居多, 体质状况特别是耐力水平普遍下降, 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军训期间要主动的与后勤、医护、救助等部门密切联系和配合, 做好沟通服务, 全心全意为新生服务。

(五) 重管理, 认真挑选班干

班干部是学生和老师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有一个团结有力的班委会, 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和保障。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素质

赵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音乐系0410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 音乐教育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素质, 使学生平衡发展, 便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音乐;学生;素质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教学方法, 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就如何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力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其音乐素养和音乐素质, 笔者进行了如下有益探索。

一、对情景的探索

我们经常说:“兴趣所致、乐此不疲”。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 培养情景不仅可以把学生的视觉调动起来, 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奇景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得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例如, 在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 如果单纯地放音乐, 让学生欣赏, 孩子们不但理解困难, 而且也不感兴趣。因此, 就可以按照教学规律, 精心创设审美情景。通过电脑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 同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们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 感受着悦耳动听的音乐, 仿佛置身于树林之中, 和小动物们一起观察紧张而又愉快的比赛。在这个童话的音乐氛围中, 孩子们感受到了单簧管有小兔子一样的性格:活泼、伶俐、动作敏捷;大管吹奏出来浑厚低沉的音色, 画面的音调正合乌龟爬行的形象一致;长笛则发音灵巧, 像小鸟的叫声, 富有歌唱性, 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不同乐器所表达的不同效果。然后可以再次再次布置情景, 让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调动起来了, 他们处于一种新奇与有趣的氛围中, 课堂气氛也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能融洽有序。

二、对师生融合的探索

课堂教学对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生命价值,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中, 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从而构建一种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 要不断变换自己的校色, 时而走上讲台, 时而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共同讨论, 共唱一首歌, 同奏一首曲, 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例如在讲《小红帽》一课中, 可以改变插秧式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按圆形或半圆形坐下, 老师扮演成小红帽的妈妈, 与学生共同参与, 随着音乐载歌载舞, 课堂气氛就会达到高

在新生入学之前, 我们辅导员要认真阅读学生档案, 从中了解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确定临时负责人。在开学初的一段日子里让他们协助老师做些工作, 比如发放教材、通知事情等等, 考察他们的素质。同时, 班级新生来着五湖四海, 要想把这些独立的个体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集体, 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活动, 增加大家互相接触的机会。比如新生自我简介, 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 这些活动都尽量让每位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以便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 在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骨干。在军训结束后, 通过学生们的就职演讲, 班级同学的民主选举, 再结合该学生的办事能力, 最终确立班级干部人选。在确定班级干部的时候, 尽可能让较多的同学担当班级干部, 以起到一个自身约束的作用, 使班集体迅速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在班委会成员确定之后,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可以对全部班干部进行常规的培训, 对其学习、工作方法、干部素质等提出要求;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在每次开展活动之前, 让学生干部上交活动计划书, 汇报准备情况, 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当然, 这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是最好的了。由于入学时问短, 同学间之间了解的也比较少, 选出的学生干部可能也有的不是很合适, 我们可以在一意学期或一义学潮,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演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如此教学,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就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对启发引导的探索

为了提高音乐课堂情趣, 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启发引导为主, 唤起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和情趣。教学中, 可以通过节奏练习“拍拍看”, 音符回忆“认认看”, 识谱大王“唱唱看”, 竖笛演奏“吹吹看”等几个环节,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自主学习。在《知了》一课中, 可以模拟知了的叫声激发学生的情感, 并启发他们进行再创作。如在旋律的长音处加入短促的衬词, 在歌曲的开始处加入带有渐强记号的知了叫声, 也可以加入朗诵和声势表演。

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 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对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去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内涵。

四、对动静结合的探索

音乐课有不同于文化课的特点。由于儿童天性好动, 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 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感情, 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 边唱边跳, 编拍边奏, 动静互补、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动与静达到和谐统一, 静中有动, 动而不乱。尽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直觉上协调起来, 以帮助他们准确掌握节奏, 充分领会意境, 深入体验歌曲中的美感。例如在训练学生附点节奏时, 为了能准确地感知X·X (知了) 节奏, 可以教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拍手、点踏、拍”;并在X·X (小知了) 节奏中, 让学生用骑马的动作来表演, 用手拍击哒·哒。孩子们愉快地边读边拍, 很轻松地掌握了附点的时值。接着进行卡农节奏游戏, 让他们听着音乐进行声势表演, 并随之“拍拍看”, 孩子们迅速的反映, 准确的节奏, 协调的动作, 层次分明, 配合默契, 使节奏训练达到高潮。

通过以上分析, 我深深地感受到, 让学生主体参与, 自主学习, 不仅是音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也是新时期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 只有突破了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 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促进小学生主体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

[2]张建萍.童声合唱队的训练[J].《江西教育》.1996. (06) [3]余静姝.学习主动性需要培养[J].《云南教育》.2002. (23)

年之后再次通过民主竞选, 这时班干部就能基本确定下来了。

(六) 加强心理辅导, 重在预防

目前国内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还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新生入学后, 我们应积极拓展心理防范范围,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和预防, 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室、班级心理委员、学生会心理部等等,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有相同的心理问题的学生, 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 可组成心理小组, 进行特别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 则应进行定期的个人心理回访。尽量做到有问题, 早发现, 防患于未然。

因此, 我们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 因人施教, 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好有着过硬专业知识同时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大一新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日新月异的时代, 优胜劣汰的生活环境, 强烈的竞争意识,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迅猛改变, 使得大部分的大一新生的心理负荷和心理承受力之间出现失衡, 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研究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及如何如何有效的对心理进行调适, 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10

1.1 学习上的不适应

(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学新生普遍感到无所适从,目标不明确,处于茫然状态。中学时,学习高度紧张,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压力大大减小。学习动机缺乏,目标不明确,普遍感到空虚和无聊。

(2)学习方法不适应。在中学,老师课堂上以灌输为主,课下安排时间进行辅导,对每个学生积极督促学习,教学环节安排严密。而进入大学,老师课堂上着重强调引导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习环境不适应。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大学教师一般是流动教室,位置不固定;大学很大一部分学生要住在集体宿舍,个人空间狭小;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不乏各种社会商业活动,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在大学里,考察学生优秀与否,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还要对各方面综合能力综合测评。

1.2 生活上的不适应

(1)思乡情结。相当一部分新生在他们跨进大学校门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而单独生活。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适应的过程中,就难免会产生强烈的思乡情绪,不仅想念父母家人,还会想念以前的老朋友、老师,就因此而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2)生活自理能力差。大一新生以完全独立的身份来到新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大一新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摆脱彻底依赖父母家人的想法和习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家庭条件优越、生活一切由父母包办,对家人会有一种严重的依赖感,自理能力较差。

1.3 心理上的不适应

(1)失落心理。很多高中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然而在进入大学并熟悉、了解大学生活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特别是学习缺乏动力,尤其是大学课程安排不是很紧张,这就更进一步导致很多大一新生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

(2)自卑心理。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学习上,在高中时佼佼者的学生就成了大学班里的落后生;大学里不乏全面发展的学生,而有的学生只顾学习,学习遥遥领先,而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等方面却低人一筹。也有的同学可能因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等等。

(3)攀比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攀比的对象,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比如,吃、喝、玩具、用品、穿戴、零用钱、住房、家中财物等方面。

1.4 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1)人际交往的对象不同。中学时代人际交往的对象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是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很少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大学阶段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班级、宿舍同学来自祖国各地,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有很大差别,而且人际交往对象扩展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层面。

(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中学生大多不善于交往,依赖性较强,有父母家人的照顾,尤其是肩负高考的压力,不太注重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就要求大学生独立地、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部分新生面对新的环境、生疏的人群,却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相处,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发生人际冲突。

2 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背景原因(下转第156页)

现在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围绕学生为中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兴趣爱好、独立意识、良好品德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时期发展不够全面,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2 学校教育原因

中学阶段,学校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教育目标过于单一。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过分片面追求分数的提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在中学校园屡见不鲜。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学生个人原因

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督促和监管下进行学习,未能形成较强的自觉、自律、自控能力,自我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奋斗目标,在内心缺乏深层次的强劲的生活动力。进入大学,没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束,部分大一新生普遍感觉到了自由、随意,空间变大,犹如脱缰之马,出笼之鸟,难以控制自己。

3 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在新生入学以后,高校要及时对大一新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逐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院系机构要对大一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请本专业的教授进行专业介绍、请本专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职业讲座、请高年级的优秀学长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并举行主题征文、学科前沿讲座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使其尽快摆脱迷茫状态。

3.2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高校要重点介绍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大一新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科兴趣,明确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努力学好所学专业的同时,要参加课余活动,得到全方位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3.3 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或举办类似讲座,向大一新生讲述集体生活的特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必须教育新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自卑、自傲,充分尊重、信任、关爱、肯定他人;在交往中学会虚心、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谈话;养成对人用敬语、谦语和亲切友好用语等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切忌自我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

3.4 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应该及时、有效的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验,获得第一手有效资料,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问题的新生进行跟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举办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授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重要阶段,是从学校跨入社会的过渡。新生进入高校之初的种种不良适应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爱心和热情。高校各部门应该联合起来,齐抓共管,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大一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大一新生由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所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充分了解大一新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大一新生面临的问题,接着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生,适应,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志勇.浅析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18).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 篇11

一新生适应性教育团体辅导方案的探索

新生的不适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通常认为, 面对新环境, 个体的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偏差是新生各种不适应的根本原因, 围绕这两个根本原因, 探讨新生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1. 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训练

现在的大一新生很少有人主动与他人交往, 缺乏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难于融入宿舍、班集体中, 容易出现与他人交流、交往困难, 缺乏朋友等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第一, 团体活动及目标。 (1) 开展“马兰花开”团体活动。活动结束后请同学谈体会, 分别找无家可归次数最多的同学和总能顺利找到组织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启发同学认识到在人际互动中要积极主动, 同时启发同学认识到集体归属的重要性。 (2) 开展“滚雪球式”介绍活动。刚入学, 同学之间彼此不了解, 通过活动, 可以让同学们在欢快的气氛中不断强化同学的名字等各种信息, 尽快熟悉彼此, 指导老师引导同学们注重在人际交往中关注和倾听的重要性。 (3) 开展“缘聚你我”等活动, 进一步增强小组内成员的自我认识和彼此了解, 鼓励个人参与团体活动, 使成员互相接触, 体验人际间的坦诚、亲密和信任。

第二, 团体辅导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培养主动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体验团队协作带来的力量与乐趣, 改变有些同学只跟喜欢的人交朋友、班集体与我没关系的想法, 使新生在短时间内, 在小组内形成认同感, 小组、大组 (班级) 氛围融洽, 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

2. 自我认识与悦纳的团体训练

自我认知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悦纳自我是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团体辅导活动,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帮助学生解决对“自我”的迷失思考。

第一, 团体辅导活动及目标。 (1) 开展“20个我是谁”活动。通过20问, 首先, 个体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评价, 然后, 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以便于学生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评价, 最后, 个体通过总结、肯定, 达到个体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2) 开展“我很特别、优点轰炸”等活动, 培养新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缺点, 通过自我控制不断完善, 提高自己达到自我接纳的能力。

第二, 团体辅导的效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能接受自己的优缺点, 能悦纳自我, 挖掘自己及他人正向特质, 与他人分享各自的优点与长处, 培养积极评价自我的习惯。在大一新生进入校园的前两周, 开展此项针对新生适应性的团体辅导活动, 同学们积极踊跃参与, 很快了解自己和他人, 拉近了与其他同学的距离, 通过老师的引导, 让大家用心体验, 能很好地接受自己与他人, 尽快融入班集体, 适应新生活。

二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要求

1.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大学新生的自我认识和管理水平都处在尚不成熟和完善期, 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但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弱, 在心理上讨厌说教式的教育。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 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以体验者的身份参与游戏, 在其中感受自我的主观体验, 减少对说教的抵触心理。

2. 教师应该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在团体辅导中, 师生互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师生间互动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是否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是否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刚入学的新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被其他同学认同、需要关爱, 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生活在一个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中。如果教师在课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 没有激情, 让学生感受不到爱, 而学生们也就不会投入感情, 不会进入团体辅导的情境中, 就不肯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 团体辅导就是失败的。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团体辅导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积极配合他人、是否积极敞开心扉、是否愿意分享心得等。其中, 指导老师需扮演好指导者的身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回应, 最终达到团体辅导的团队目标, 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尽快适应新环境、适应大学生活, 实现大学学习、生活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何敏.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中的运用[J].华章, 2011 (32) :160~161

上一篇:MapGIS10下一篇:超高产栽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