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要求

2024-07-27

教师教育要求(共12篇)

教师教育要求 篇1

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 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 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没有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师是很难胜任的, 所以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必须率先垂范, 在教学过程中要锐意开拓, 不拘传统, 用民主的教学风格和灵活的创新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那么创新教育对教师有哪些要求呢?本人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法要新颖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 它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性教学, 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内容要创新、教学形式要创新, 只有新鲜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过程中由教者变成导者, 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课堂从单调、呆板、僵化的形式变为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的愉快学习形式。例如: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改变了简单枯燥的语言教学方法, 还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和操作密度, 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开放型教学、多媒体教学, 尽量以新颖的东西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 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头脑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要具备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下一代, 否则只是空话或废话, 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多的是与教师的创新素质紧密相连, 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拘泥于自己所教学科地小圈子, 往往善于跨学科地综合知识、嫁接知识, 从中联系现实, 设计有价值的能力型的问题情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完善自己,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成为创新型的有用人才。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他们能比较快地接受新事物,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 积极培育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思维品质, 以形成与新时代教育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当务之急, 教师要摒弃守旧思想, 树立新观念, 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育中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 具体做法:首先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创新的思想, 并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世界观, 破除应试教育的束缚, 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其次, 教师要认真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并不断更新知识, 克服以书教人, 做到以师教人, 掌握教学规律, 创新教法, 驾驭教材, 加大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只有教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教法灵活, 才能掌握创新教育的主动权,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每位教师都应把自己的工作与新时代的需求联系起来, 奋发努力, 争取做新世纪合格的有创新能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教育思想具有超前性

教育从整体上讲是为未来培养人, 所以实施教育必须具有超前的思想和眼光, 教师的工作要求必须在学识、思想、思维、视野、修养等方面都优于学生, 要预知未来需要什么, 这种超前意识促使教师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适应时代的要求, 所以教师应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社会发展的学者, 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 具体做法: (1) 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教育为未来社会服务的超前意识; (2) 教学内容需更新, 必须适应当前或未来时代的要求; (3) 教学方法要创新,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不能仅满足于当前的需要, 要看到时代发展的动向; (5) 具备开拓进取的品质, 在挫折困难面前坚忍不拔、沉着果断。

摘要:创新教育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教学, 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多也很高, 笔者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教学方法要求新颖、要具备创新素质、教育思想具有超前性。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超前性

教师教育要求 篇2

2011—2012第二学期教学辅导工作要求

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辅导工作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2012年9月30日结束,为期5个月。本学期教学辅导工作的有关要求如下:

一、主要工作

辅导教师工作前需学习并熟悉所辅导的课程平台基本操作,包括学习教材及主讲教师讲授课件。

(一)课程论坛回复学生发帖

1、论坛回复学生问题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

删除学生无效的或与课程无关的帖子(无效贴的界定见附件一);

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或精彩的问题,教师要回复置顶或置为精华帖,对于已过时效的请取消置顶,对重复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做回复。

2、辅导教师不能发布自问自答的帖子,要发布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教师只对讨论情况作点评。

每门课每月需要发布2个讨论题并置顶,题目需明确如“讨论题:***”,以便学生参与。

3、辅导教师每学期开始要在课程论坛中发布“学生发帖须知”的帖子置顶,规范学生发帖。(“学生发帖须知”内容见附件二)

4、辅导教师回复学生的问题时要有耐心,注意回答的语气和态度,要做到热情、诚恳、细致。

对学生发布的帖子要认真思考后再回复,一个问题若回复多条帖子将视为无效贴。

5、要求学生采用一问一主帖形式发帖提问。

跟帖提问,教师只回复主帖问题,对跟帖问题做删除处理并在删除理由中告知学生要发主帖提问。

6、学生主帖提问,其他学生跟帖回复,教师必须针对跟帖正确性做处理:正确,则保留;错误或与主帖不相关的帖子,做删除处理。

7、若出现重复贴,教师应依实际情况做处理。

8、学生主帖属于自问自答或课程概念等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形式,可以不做删

除处理,若不删除则必须发帖提醒学生发帖提问。

9、一切带有反动色彩以及与学习无关的帖子,一律删除。

10、论坛发帖2012年5月1日起计算工作量。

(二)上传导学资料

1、类型及时间

本学期要求新聘辅导教师及更换课程辅导教师上传四篇导学资料,部分课程按教材内容和开设时间减少上传篇数(具体课程名称见群共享文

件)。

请各位辅导老师将导学资料上传到教师平台相关课程的“导学资料”栏目,如不能按时上传务必向所负责老师说明情况,申请延时上传,如无故拖延上传时间将在教师考核中扣减相应的分数。

(1)开篇导学(提供时间5月1日——5月15日):提供时间在开课后一周内。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学习方法、实践方法

和学习效果检测的方法。

(2)课程学习重点难点(提供时间5月16日——5月31日)。提供时间为

开课后三周。主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知识点、难点。

(3)问题答疑材料(提供时间6月15日——6月30日)。提供时间为开课

后两个月内。主要针对学生课程论坛中提问比较集中的问题、难点问题、重要知

识点问题提供答疑问题库或案例分析库。

(4)考前辅导资料(提供时间7月1日——7月15日)。主要采用语音方式

进行答疑(部分课程),教师(包括参加语音答疑教师)要在规定时间上传辅导

材料。考前辅导资料(不含试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考试进行辅导,如确定考试复习范围、复习重点、重点概念归纳总结等等。进行答疑的时间计划

安排在考试前50天左右。

2、上传方式

教师提供的导学资料电子稿(word格式)上传平台;

平台上传方式:(1)先用FTP软件传到服务器上;(2)登陆教师平台---导学

资料目录---点击增加---填写相关数据

FTP软件options中填写的数据:

服务器注册文件名:dxzl

目标服务器名:202.100.91.162

用户ID:dxzl

口令:8912151J

教师平台填写的数据:

URL:http:// dxzl.dec.lzu.cn/daoxue/教师所传文件的文件名(包括格式)(注:

所传文件的文件名要与服务器上的保持一致)

3、格式

(1)导学资料文件的题目按以下方式命名:所传传资料时间、所传导学资料

类型、教师姓名(如:**学年**学期**导学资料**老师),但文件名不宜过长。

对于同一类型导学资料有多个文件的,需打包一次性发送。教师向平台上

传的导学资料保存时,名称中不能有“空格”。

(2)教师导学资料内容要严格依据课程教材编写并注明资料内容依据章节。

如下所示:

《企业资源计划》考试复习题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及应

用 5 2主陈孟建 2006年1月第1

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书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选择题:总分20(每小题2分)

1、ERP系统起源于()的信息计划与管理,其形成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

A.制造业 B.零售业C.建筑业D.金融业

考核知识点:ERP起源与发展,参见P

5三、网站登陆方式

(一)大学网络学院登陆的方法:http://.cn——OES系统—

—教师中心。

四、考核

学院对辅导教师的考核主要从课程论坛回复及时率、回帖质量、导学资料发布时间及质量、作业题完成时间及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学院将定期监督课程论坛维护情况,并对不及时回帖的教师进行提醒。并检查教师回帖的情况,对回帖不及时、未发布导学资料、未完成作业题库建设的教师将不再聘用。

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管理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

附件一:

无效贴界定

1、无意讨论课程内容,直接征求答案的帖子,请设为“无效贴”或删除

2、纯粹呼朋唤友或者打招呼的帖子,请设为“无效贴” 或删除

3、发布非本课学习内容的帖子,如与本课程学习完全无关的、询问考试成绩、A课程的问题在B课程论坛提问、询问学籍学务问题(如毕业证啥时下发/免修免考是否办理完毕等),请设为“无效贴” 或予以简单答复,提醒学生区综合论坛提问

垃圾帖界定及操作情况说明:

1.内容空白或内容仅是表情符号/字母/拼音/符号的帖子,予以删除

2.内容重复的帖子,版主将以首发帖子时间为准,对重复帖子予以删除

3.帖子内容与主题无关,或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将予以删除

4.凡是帖子正文或题目中含有不健康信息、人身攻击言辞的,将予以删除

5.对广告贴将予以删除

6.无意讨论课程内容,直接贴出作业答案的帖子,将予以删除

7.凡是发帖正文或题目中含有任何国家规定违禁内容的,将予以删除

附件二:

兰大课程论坛学生发帖须知

1、学生提问需要一问一主帖,不能在其他主帖下再次跟帖提问,否则不予回复,一律删除处理

2、无意讨论课程内容,直接征求答案的帖子,将予以删除

3、纯粹呼朋唤友或者打招呼的帖子,将予以删除

4、发布非本课学习内容的帖子,如与本课程学习完全无关的、询问考试成绩、A课程的问题在B课程论坛提问、询问学籍学务问题(如毕业证啥时下发/免修免考是否办理完毕等),请在综合论坛中询问或联系学院相关部门,本课程论坛不予回复

5、内容空白或内容仅是表情符号/字母/拼音/符号的帖子,将予以删除

6、内容重复的帖子,版主将以首发帖子时间为准回复,对重复帖子不予回复或直接删除

7、帖子内容与主题无关,或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将予以删除

8、凡是帖子正文或题目中含有不健康信息、人身攻击言辞的,将予以删除

9、对广告贴、灌水帖将予以删除

10、无意讨论课程内容,直接贴出作业答案或概念、知识点的帖子,将予以删除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师德师风;尊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58-01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指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教育活动,是全体、全面、全程性的,这种新形势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的要求,教师应在以下方面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一、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往往仅是以分数定优劣,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结果是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甚至是对教师的抵触和埋怨。而素质教育则是要求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确保教学活动在“必要和够用”的前提下,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性的比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阶段心理,激活课堂。而从高校里走出来的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一般是与当时受教育时的大环境和知识体系所吻合的,其知识结构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其与现阶段素质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不适应性,并且,素质教育下,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因此,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要求,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的组织课堂,满足学生素质提高的需求。

二、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有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和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和敢为人先的追求精神,以规范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及行为感染学生。教师在工作中还要勇于创新,要与学生平等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绝对不能滋生自由主义的思潮,低调地应对工作,敷衍塞责地了却工作量。

三、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充分尊重学生

应试教育下,有些教师仅仅把分数高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认为分数是人才的评判标准,这严重地伤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而素质教育则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的人才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可塑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打动学生,充分肯定学生,不仅教育学生成才,更要教育学生成人,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教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性格

众所周知,教师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生机勃勃、思想不断变化、人格正在健全完善中的中小学生以及青少年,他们极易受到引导者的影响,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的制造并传输“垃圾信息”,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对学生以及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性格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并能够用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生动有效的方法去鼓励学生,将爱洒向学生。他们会以信任、关怀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寻找出学生身上的潜能,挖掘出学生身上奇迹般的潜力,这样的教师最能理解学生、体谅学生,也最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

五、教师要有爱

在素质教育中,爱是宽宏、博大、和谐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真心播撒爱的种子,唤起学生的善良本能;爱是充分的理解,需要教师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和困惑,支持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抵达成功的彼岸;爱是完全的信任,需要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身上有无限的潜力,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学生的可塑性,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并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力做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资料

[1] 简洁.高校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 张忍发.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7.

[3] 汪俊仙.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创新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篇4

1. 高尚的人格素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和专业特征的概括, 也是对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首先是教师对事业所特有的理想精神及敬业态度。高洁的理想精神是人格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核。作为现代大学文明的传播者, 教师应当自觉地视生命为滴水而溶入全球文明的奔腾大海, 使貌似平凡的人生旅程纳入全人类走向更加辉煌的伟大进程。虔诚的敬业态度正是这种超越狭隘功利的理想精神的具体表现, 这对激励青年学子好学上进、发奋进取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其次是高度自律、堪为表率的道德品格。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身示范, 做到并切实指导学生明辨良莠, 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积极合作。教师应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品格, 以自身的“无形资产”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最后是以爱心为内核的博大情怀。随着现代网络教育的构建, 教育中的高科技含量提升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情感含量可以降低。高校教师在教学领域直接交往的是激情涌动的青年, 如果依然固守唯认知主义的教学策略将会导致学生的“情感饥饿症”, 使之沦为情感贫乏的“单面人”。

2. 开放的思维素质。

高校教师应着力追求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为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思维的创新性, 也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本质要求, 如对已有学理的怀疑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乃至对物质文明消极面的批判意识等。方法上要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经验与超验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 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创意的思维空间, 以达到创新性的最高境界。

3. 创新的教育理论素质。

高校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引导式教育,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 把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融入到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进程中去。教师必须具有新的目标观, 即着眼于开发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 力克应试教育下积淀的偏见和偏爱, 消除人为的等级优劣之别, 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 为最充分地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 并促成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和作为内在精神支柱的人格独立性。

4. 高超的教学技能素质。

一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足够的知识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要流利大方、感情丰富,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得到美的享受。二是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的许多决策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三是创造性的教育能力。教师要敢于突破, 有所创新, 努力做一个新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 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做到常教常新、教以致用。

5. 健康的身心素质。

教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性格、努力向上的追求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 才能胜任教学、科研任务以及社会服务工作。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能够从容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失败与挫折, 克服困难, 摆脱困境。

二、基本能力要求

1. 较强的学术更新能力。

教师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己, 应具备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能力, 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 及时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除了接受业务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外, 要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现代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紧紧跟踪教育的重大变革, 立足学术前沿, 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 真正形成从新知到新创的强大的学术更新能力。

2. 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高校教师应伴随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教育软件为中心这种信息时代新教学模式的诞生而全面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包括:对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操作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获取知识和化解问题, 改进和优化信息系统的教学、科学评价和改善网络提供的教学材料、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学生高层次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等。

3. 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高校教师不仅应成为专业学科的专家, 而且应成为教育的专家, 要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研, 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在新时期下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方法和理论。要善于灵敏、高效地吸纳国内外教育信息, 从而提高将经过加工的信息和赋予其中的认识评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成熟的鲜明标志, 这不仅意味着一位有抱负的高校教师要善于揭开纷纭复杂的教育现象, 提出蕴涵着研究价值的重大问题, 从对问题的化解中寻觅规律性的教育真谛, 更意味着要以“大道无道”的执着精神去突破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对传统的蜕化中树立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观。

4. 熟练的双语运用能力。

教师要高度娴熟、流畅地驾驭全球使用人数众多的母语, 并且自觉地追求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化, 最终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有效激活教学客体。同时, 普遍性提升外语运用能力, 这是展开全球教育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必备条件, 其中英语运用能力尤为重要。

三、基本知识要求

1. 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知识总量越大, 知识增长速度越快, 基础知识在个体知识结构中就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为专业知识奠定宽厚的基础, 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才能为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发展知识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的常识和现代科技的常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未来学等新学科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等。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应熟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 熟悉本门学科研究的现状, 并能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精深的专业知识, 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 才能完整准确、生动有效地传授知识, 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3. 广博的文化知识。

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信息时代, 知识总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着, 边缘学科的兴起使多学科知识的结合日益紧密。广博的文化知识, 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习中各门学科的知识总是紧密联系着的, 我们更应该强调“文理交融”, 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思想活跃、见多识广的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具有创造性, 也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境界。除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外, 还需要了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等。只有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4. 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要认真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先哲的理论精髓, 教育教学的继承性和探索性是相关联的,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对这类教育遗产中的瑰宝, 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教育信息全球化已成定势, 中国教育信息走向世界、世界教育信息走进中国的双向传播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我们必须针对国情, 面向未来, 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了解学术界的新动向, 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摘要:高等学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合理完善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结构, 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教师,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涌.全球化时代高校教师素质结构[J].科技导报, 2002 (10) .

[2]徐季红.谈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育与职业, 2002 (9) .

[3]程纯, 丁卫泽.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 2002 (5) .

教师职业素养要求 篇5

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基本态度。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的一种道德信念,它是以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它是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荣誉感。教师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在教育工作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职业时,他才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并为培养人才贡献自己的一切。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还要求教师发扬蜡烛精神,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终身献身教育,并用自己的智慧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还要求教师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热爱学生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基本态度。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孔子所说的“爱之,能勿劳乎?忠言,能勿诲乎?”就是这个意思。

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在履行其培养人的职责时所产生的感情,它根植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发源于教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责任心,因而这种爱已经超出了个人情感的狭小圈子,而与整个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已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和实验所证明。那么,热爱学生对教师有什么要求呢?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要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还要求教师要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矛盾,这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热爱学生,还要求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学生。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学生,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教师的公正评价。

三、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个方面,是教师对待其所属的劳动集体的基本态度。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群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劳动,学生的成长主要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因此,为了搞好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与教师集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才能使教育工作有效地进行,才能使教师集体给学生集体以良好的道德影响。

团结协作就要求教师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来调节教师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

团结协作还要求教师要相互尊重、密切配合,要善于肯定同事取得的成绩,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等。

四、以身作则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手段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人格以及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重要参照对象。人们常说的“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诚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教师完美人格的一种表现,这种完美的人格要求教师要带头践行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以身作则也要求教师要使用文明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教师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文明。语言美不仅要求语言要文雅,而且要健康、高尚、准确、生动、富有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修养上多下功夫。

浅谈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 篇6

关键字:现代教育; 教师素质;教育模式;创新教育

【分类号】G451.6

1、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的现代化必先是教育的现代化。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中央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

2、中国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

(1)、素质教育得以大力推广;

(2)、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有重大改变,不再是以升学主要目的,而更多地是为了掌握本领,满足社会需要;

(3)、教育者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等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竞争机制被引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

(5)、教材更具人性化,課程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6)、世界教育一体化的大趋势基本形成。

3、教师素质的概述

3.1、教师素质的概念

教师素质,又称为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一般包括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3.2教师素质的发展

3.2.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以培养“合格+特长”作为评价标准,承认学生在生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特长,结合时代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人才设计。

树立大教育观念。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的知识可能会影响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社会,着眼于未来,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还是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强调“全民教育”、“开放式教育”、“终生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转变角色。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灌输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者、帮助者和为人的示范者。

3.2.2、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原有知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要求教师以本学科知识为中心,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系统地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教学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课件脚本的编写等等,不断给自己“充电”,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3.2.3、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需求,从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出发,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既重视教师怎么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从学生角度去教学,促进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每位教师均应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3.2.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

(1)、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2)、熟练操作现代教育媒体。

(3)、自制教学软件。

3.3、教师素质的现状

3.3.1、少数教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教学事业人员所具备的教学理念且拥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教书是一份事业,是一种追求,不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有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才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基础。其次,应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其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3.2、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硬、知识面不广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硬,文化素养不高,这在农村特别突出。在我国农村中学里,部分教师的学历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农村的一些重点学校和城市的学校教师则是刚刚合格。一些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不多,或者以前学过但现在忘了一部分;综合文化素养不高,理科教师对人文科学的知识知之不多,文科教师对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了解甚少。

3.3.3、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强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直接承担着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的重担,只有具备过硬的职业能力才能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职业能力: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第三,工作计划,课程安排的能力。

3.4教师的情感不丰富

教育的独特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情感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高。现代教学要求更多的双向交互,以便在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关爱、体贴学生,在教学中用“爱”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如今的教师,情感方面比较缺乏。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对一些学生的过错不能认真对待,不能耐心引导,而只是大致的了解情况,对有过错的同学进行单一地惩罚,而不能深入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不能剖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endprint

4、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素质要求的提出有着重要意义

4.1、有利于现代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和家长角色几乎没人怀疑,也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1)、学生学习的督促者。

(2)、教育问题的研究者。

(3)、终身学习者。

4.2、有利于培养现代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4.2.1、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渊博的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理论知识、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等。

第一.学科理论知识。学科本身所要求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哲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较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等。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角色内涵的基本要求。

第二,驾驭教材的功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掌握教学大纲,精通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从全局上把握教材;更应具备钻研与组织教材的能力,熟练驾驭教学语言能力和进行教科研能力。

第三,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4.2.2、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

第一,未来知识来源广泛。新课改传输的新理念告诉我们:未来的知识不仅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知识;还包括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捕获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第二,教育使命要求教师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9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早已强调:“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

总之,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方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5、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

5.1、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

5.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一元智能”理论下采用的统一课程与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立足于学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一元智能”的狭隘性,考虑学生在理性思维、语言表达、想象力、情感、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和方式,以适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5.3、必须掌握灵活、精当和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而愉快学习。现代教育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终生能受益”的效果。教学方式切忌华而不实,杜绝纯形式、无效果的“方式”。

5.4、必须掌握先进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

5.5、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種专业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敢于“扬弃”,对于所学专业要深入开展研究,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且要善于指导、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使教与学结合得更紧密,教学与研发融为一体,把自己培养成“专家型”的教师。

5.6、必须具有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师既要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提供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又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变“管、盯、压”为“导、扶、放”,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5.7、必须具有较宽的文化视野和较强的劳动技能

当今社会,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做到资之深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还要广泛涉猎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有关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进行教学时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代教育要求强化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能力的培养。

5.8、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世界或区域竞争最主要的内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的竞争。诚然,引入竞争机制,会产生压力,但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动力才有发展。从教育界到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都面临着由过去的“伯乐相马”制到“赛场选马”制的转变,其结果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因此,现代社会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树立竞争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竞技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6、结束语

总之,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一特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者只有努力提高各种必要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十九章)[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版).

[2] << 论语>> (子路)[M].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版)

[4]吉贻祥.论创新教育中高校教师素质的优化[J].学术交流,2002(6).

[5]沈华岚.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调整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6]郭永红.现代教学中教师素质新理念[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教师教育要求 篇7

现状: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近年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劳动教育总体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 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此外,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弱, 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 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 师资、场地、经费缺乏, 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 劳动多教育少, 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 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只要学习好, 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措施:有条件学校可开展养殖

意见指出, 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在课程方面, 意见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 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在校内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 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 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 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 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在校外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学段都要安排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此外, 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 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教师教育要求 篇8

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要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已远远不够, 必须上升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一) 教师要重视自己教, 更要注重指导学生学,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教只是手段, 而学生“学会”特别是“会学”才是真正的目的。传承式教育中, 教师往往重视自己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对学生的“学”指导不力。重教轻学必然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转、围着教材转,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更不可能摩擦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教育中, 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内在因素, 教得再好也只是一种外部力量, 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化。这个内化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成为这一过程的引路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 教师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启发思维, 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授方法,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开启知识之库和创新之门的钥匙, 让学生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新的征途。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 尤其是创新思维,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是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每个学生身上, 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力潜能, 只要着力开发, 使学生学会学习, 善于思维, 勇于探索, 就可能启发学生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创新能力的人。

(三) 教师要重视统一性教育, 更要重视个性化教育, 成为人才成长的奠基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 在教师主导下, 在规定的课时内和特定的教学环境中, 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面向大多数, 具有教育的统一性。教师在重视统一性教育的同时, 要看到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它要求教育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具有个性特点和风格的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转换。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 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人”转变为教研合一的新学者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自古如此。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 不容置疑。但是,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 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学者。这不仅需要广大教师达成共识, 更需要付诸行动。

(一) 教师成为新学者,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决定的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 仅有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更重要的是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的这种特点, 把人类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主要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升则需要教育转型, 由传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 不应是教育改革的旁观者和他人成果的消费者, 应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学者。唯有使教师成为新学者, 才有利于教师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二) 教师成为新学者, 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

教师职业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 一切有成就的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创造, 教学上的创新。教、研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不应满足于仅仅作为知识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 而应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具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人, 努力向专家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发展, 从而使教师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体现教师职业的升华。

(三) 教师成为新学者, 要区分层次, 侧重不同的领域展开研究

每个教师都要经历由新教师到老教师的发展过程, 新、老教师应侧重不同领域展开研究。新教师, 重点是研究教材和本学科体系, 研究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尽快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使教与学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教得自信、教得幸福、教有作为,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成效。老教师, 应侧重于创新前人的教学成果, 编写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新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思想, 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专著。丰硕的教研成果不仅可以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而且能使老教师倍感成功的喜悦, 从此踏上教育科研的幸福快车, 获得事业和精神的双丰收。

三、教师要从旧有的权威者转向新型的权威者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教育与网络密不可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师无法回避网络的冲击, 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教师旧有的“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的挑战。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个人权威转向多元化的、群体性的权威。

(一) 信息时代, 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以专业权威为核心的教师旧有权威将会受到挑战

信息时代,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巨大信息网成了学生全新的信息源, 教师已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 从知识的占有量上来看, 教师和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一些最新信息的获取方面学生可能会超过教师。在网络条件下, 谁都可以在网上求教或提出问题, 同样, 谁都可以在网上解答别人的问题, 教与学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 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频繁, 教育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民主化”阶段, 传统权威、法定权威已失去其作用, 感召权威也非教师所独有。教师必须改变“唯我独尊”的旧思想, 真正放下架子, 置身学生之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二) 网络发展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并非不要教师权威, 而是要从旧有的教师权威向新型的教师权威转换

教师能否把握网络教学的特征, 积极吸纳网上信息,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是迎接网络发展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实现教师旧有权威向新型权威转换的关键。这种权威转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单一权威转向多元化权威;二是由个体权威转向群体权威, 即由授课教师独享的权威转向由授课教师、本专业其他教师、其他专业、其他院校的教师以及各种媒体传播者共同分享的群体权威。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断拓宽学习渠道,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既重视自身个体作用的发挥, 又注重教师整体效力的优化。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 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以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

摘要:我国教育正由传承式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广大教师应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实现角色转换, 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教研合一的新学者和新型的权威者。

关键词:教育转型,创新教育,教师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结合。认识到这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应试教育长期误导下, 学校考查学生、考核教师只是通过单一方面确定师生的整体水平, 其结果造成“一次考试定终身”。教师自身也拼命追求高分数, 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往往畸形发展, 恶果是“高分低能”。所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还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 即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发展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这是应试教育难以做到的。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要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我, 树立新的教育观、师德观。

二、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要有有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个教师不仅构建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网络, 形成整体知识结构, 而且还应跳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局限, 向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度拓展, 但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还停留在学历达标水准上, 甚至连基本文化知识也不具备;有的教师只为教课而教, 照本宣科, 学生很难把握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死读书, 读死书, 又怎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学生不仅仅给他灌输、传授知识是不够的, 所以当时就注意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问题, 学校不能光教他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要让他学会各种方面的能力, 因此当时就突出提出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问题。

教师还应该进行科研和教研。科研、教研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 增添学生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学科之间的贯通能力, 要完成这样一个高层次、高难度的“转变”, 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本在于循循善诱, 授之以“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应该表现在对教与学的内容和过程的实践和思考,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承负”。

三、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行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教育学生, 不仅仅用自己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 用自己的修养, 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 教师的品格修养亟待提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应有品格修养的高风尚。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教人先正己”, 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不仅把学生看作教育对象, 更要当作发展的主体。对成绩好、表现好的不偏爱, 对智商低、麻烦多的不嫌弃。因材施教, 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品格修养, 有爱心、责任心。可见, 教师较高品格修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做一名有效教师

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式和策略, 那么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 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 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 如何组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做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有效教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 一个对学生满怀希望的教师, 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先得改变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单一学科课程编制和过重的课业负担。在这种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以前, “师生互动”实现的程度不能不是相当有限的。超越一定的限度, 很可能事与愿违。

人文教育作根本,语文教师新要求 篇10

语文负载着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进步文化, 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不仅在传承文化, 而且在弘扬人文精神, 譬如, 爱国思想,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 健康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 科学的思想方法,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健康丰富的情感, 爱美的情趣。总之, 人生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教育, 文学艺术的教育都蕴含在语文之中。因此, 语文学科的性质, 除了工具性, 还有人文性。

人文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就是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 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以育人为中心, 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 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 创新开拓的意识上。使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我国传统文化素养、世界优秀学术思想素养,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种形势下, 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往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

1 已往几种教师类型介绍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重视学生分数而对学生的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而升学率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学生盲目学习被动接受的过程中, 出现了几种类型的教师。

1.1 横眉立目式。

这种类型的教师脾气很坏, 总是板起面孔, 显示他的威严。他认真而又教条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 郑重而又谨慎地把练习题的答案捧给学生, 如果依然疑惑难解, 他便暴跳如雷, 骂学生笨蛋。在这种威压之下, 学生思维呆滞, 单一, 胆战心惊, 身心疲惫。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活, 情绪低落, 能力难以提高, 成绩进步缓慢。

1.2 慈眉善目型

这种类型的教师责任心很强, 她能用心备课, 悉心讲课, 专心批改作业, 对学生充满爱心, 能耐心回答问题, 她讲课总是和风细雨, 面面俱到, 努力使出浑身解数, 把自己所知一切灌输到学生的耳朵里, 直达心田才肯罢手。她的执拗、恒心令人折服。但她的呕心沥血未必能换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过多食用教师嚼过的东西不免厌烦, 上课心猿意马, 三心二意。

1.3 舞眉弄目型。

这种类型的教师常装腔作势、姿态程式化、上课如同表演, 讲罢知识谈生活, 无非是些趣闻逸事。学生被哄逗得心花怒放, 由衷地佩服教师的口才, 但课后反思, 觉得满堂春色之后, 脑海中却满目狼藉。此类教师没有责任心, “传道”、“授业”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他的卓越口才在其他场合也能屡建奇功, 课堂只是他的演练场,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略举三种类型的教师, 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在应试教育机制之下, 教师沿习传统教育模式, “分, 分, 学生的命根”被视为真理。

2“人文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2.1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一个辩证统一的位置上, 二者不可偏颇, 互相促进。例如, 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教师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渗透。2.1.1学生懂得, 勇敢、顽强、正确地面对人生路上遇到许多困难、挫折, 不悲观, 不气馁, 承受苦难, 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2.1.2关心残疾人, 理解残疾人的心灵痛苦, 多给予他们关爱、温暖, 使之幸福地生活, 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为社会做出贡献。2.1.3珍爱健康, 珍爱生命。史铁生在地坛这座废园中, 参透了生死问题, 重塑了对人生的信念, 让学生认识生命是可贵的, 要尊重自己, 珍爱生命。2.1.4理解母爱, 爱护亲人。母爱是平凡的, 是深沉的, 感受自己得到的母爱, 应该回报母亲, 不要做出让母亲伤心、寒心的事来。让自己无愧、无悔。这篇课文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中动之情, 晓之理, 会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时, 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这样的道理,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还存在种族歧视, 这是历史的倒退, “人生而平等”, 争取人类社会人格的平等, 种族的平等, 万物的平等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让学生接受平等思想、民主思想的熏陶, 促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学习《〈宽容〉序言》, 让学生接受追求真理, 解放思想, 宽容异见的思想, 学习开拓者、先驱者的献身精神。学习屈原、李白、文天祥等人的诗, 让学生理解他们的爱国思想, 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懂得正是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擎起了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除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外, 对外国的文化艺术也要积极地吸取, 吸取人类文明的营养, 让生动活泼, 积极健康, 富于创新, 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尚与人文科学充溢于语文课堂。

2.2“人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人文”教学, 主张在教学中突出“人文”精神, 施行“人性化”教育,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注重个性化的发展, 以及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探究, 使他们养成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 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发展和提高。在充满人文精神教育的课堂上, 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 以自由呼唤自由, 以平等造就平等, 以宽容培养宽容。而且, 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因为就其本性来说, 所有人特别是儿童, 都具有自由的天性, 包括探索、思考、想像、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 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 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 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教师要爱岗敬业, 积极热衷教育事业, 把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建设祖国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作为毕生理想。在教书育人活动中, 教师必须认真负责, 既要用心备课, 更要备学生, 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游刃有余。教师要充满爱心, 尊重学生, 不要把他们简单地看作教学对象, 要当他们为朋友。2.2.2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 以古代先贤为楷模, 以现代教育家为榜样, 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2.2.3教师要具备优良的科研精神。教师要具备认真钻研业务的能力, 课讲得好是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经验, 积累心得。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取长补短, 推陈出新;要积极加入课题研究, 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2.2.4“人文”教学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2.3“人文”教学下的教师角色大致有如下几种:

2.3.1导师型。在教学多边活动中, 教师要对重要知识作重点讲解,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并对学生完成情况做好总结与评估, 指出不足, 鼓励先进。2.3.2朋友型。师生处于平等地位, 真诚相对,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达到教学活动的高度和谐, 创设浓郁的学习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2.3.3研究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定势,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承担对文本的探究, 分配任务, 限期完成, 交流成果, 得出共识。这是师生共同研究、互相学习的过程。

总之, 要塑造品德高尚, 素质优良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依然任重道远,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时期, 教师要认识到优胜劣汰的规律, 努力从自身做起注重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完成从“文本”教学向“人文”教学的角色转换。

摘要: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其最终目的在于育人, 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能够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使之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进步文化, 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 健康完整的人格, 自由开放的精神, 创新开拓的意识, 成为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兼备的具有现代文明的人。同时人文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人文,素质,渗透,教师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黄伟,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李福灼.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云生, 张鸿文.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中国教育学刊, 2003, 3.

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篇11

按照军委关于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部署和要求,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应根据“五支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结合各级各类院校具体情况,科学设计本级本类院校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规格体系。

任职教育的目标和规格,是院校组织实施任职教育的基本依据。制定任职教育的目标和规格,就是要明确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分目标及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标准。包括各级各类指挥军官任职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参谋任职教育、初中高级各类职务专业技术军官任职教育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进而规范各级各类指挥军官、参谋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在思想政治、任职基础、岗位业务等方面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如中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人才标准,应是“精兵种、通合成、善管理、会组训、能指挥”。要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管理育人的统一尺度和任职教育评估的依据。

确立任职教育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统筹设计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养成教育、环境熏陶等各个方面,科学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管理与保障、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由教学层面向教育层面的提升、目标与规格设计向模式设计的拓展、课内教学向课外活动的延伸、普通高等教育向军事教育的升级、军事教育向军事训练的转化,充分体现全方位切入、整系统设计、综合性育人、个性化、职业化教育、实战化训练等现代教育训练的理念。 确立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必须融入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突出能力培养和锻炼。使培养对象能应用战略战术和技能,具有本级一体化指挥作战的能力,能应用军事训练科学和技术,具有较高教学素和组织实施一体化训练的能力;能应用管理科学和技能,具有与任职岗位相适应的领导管理部 (分)队的能力;能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具备做所属官兵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战时政治工作的能力。将培养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复合型指挥人才,作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整合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实现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必备的前提条件。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的调整,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转向任职教育为主。这在中、高级指挥院校并不是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期接一期的培训班,尤其是预提师干班、国防大学的“老虎班”等,就是带有任职教育性质的例证。由于这段时期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对为辅的任职教育未加深究,但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里也掺杂着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当前,深入研究并把握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整合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为军队院校主体性的任职教育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

整合任职教育教学资源是建立在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的力量调整、队伍打造、专业遴选、课程改进、设施改造和经费投入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利用。

所谓力量调整,就是将适合任职教育的教学力量保留下来、选调进来,将没有部队岗位经历且不适合的教学力量淘汰出局、补课深造、安排转岗或转业。

所谓队伍打造,就是整顿、清理和优化组合教学队伍。整顿歧视学问的歪风,清理浮躁的、挂名不干活的和徒有虚名的,将那些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专家和想干事、有干劲、善钻研、能干事、干成事的专业骨干优先组合进教学队伍。

所谓专业遴选,就是将现有专业与任职教育的标准要求相比较,保留适合和可改造的,删除过时和不适用的,合并或综合并利用小专业、以扩大任职专业口径和容量。

所谓课程改进,就是将原先按细化专业设置的课程改为按职级、职位教育的课程。以岗位任职需要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再整合为课程,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衔接,增强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的超前性;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及时引入课程,构建岗位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适应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及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特殊要求。

所谓设施改造,就是要将现有专业教学设施改造成满足任职教育需求的教学环境。

所谓经费投入,就是要把主要的教育经费用于任职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发。对修修补补的课程要少投入,对现有专业综合的课程要有一定的投入,对原创性的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总之,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综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成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以确保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的达成。

三、创建任职教育的科研体系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科研体系是由科研部(所)和教研部(系、室)构成的。主体是教研部(系、室)。它们是实现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的中坚力量,是生产知识、创新理论、开发技术的主力军,是学术、技术和教学的源泉。军队院校能否成功地开展任职教育,关键取决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科研体系职能的扩充和能量的发挥,尤其是满足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的知识生产、理论创新、技术开发的结果。在我军由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中,现有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三化”含量兼而有之)的整合利用,仅为起点平台,大量的履行军(兵)种部队等级职务需求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因此,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尽早尽快地建立岗位任职科学理论知识体系,为各级职务胜任岗位职能教育服务,迫在眉睫。

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首先要改变“重管轻研”、“重教轻研”、“重技术轻学术”的迂腐落后的现状,正确处理科研管理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技术开发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在任职教育中,军队院校科研部和教研部(系、室)的职能不能仅局限于科研管理,而应成为知识生产、理论创新、技术开发的主导和主体,成为支持和支撑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加速器和岗位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为此,必须围绕任职教育的目标,突出科学研究,以科研管理保障科学研究,坚持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并重同步育人的原则,以学术主导技术,技术体现学术,学术、技术并重同步发展,加快任职教育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其次要打破“重上轻下”、“重计划轻自主”、“重行政组织评奖激励,轻学术团体评奖激励”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格局,真正解决教育科研为谁服务的首要问题、科学繁荣是靠计划课题(项目)还是靠群众自主自发选题(项)研发的问题、科研成果行政评奖阻碍科研发展的问题。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必须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任职教育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唯一(任职教育)不唯上(上级领导机关)的原则,立教为公不谋私,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是幼稚可笑的”(毛泽东)。相信和依靠专家治学,相信和依靠师资科研群众,在计划课题的招标竞争下,加大投入,平等竞争,组织群众自主研发课题或项目参与竞标。对计划内、外课题(项目)一视同仁,凭质量行奖。无论是行政组织还是学术团体组织的评奖,都是合法的,只要是法定单位组织,符合评奖的一般规则,都应使获奖者享受同等待遇。不因行政认可决定科研成果的等级(性质)和价值,而因专家组认可和实验、实践检验的结果决定科研成果的等级(性质)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任职教育科研竞争格局,真正解决教育科研为部队(学员)服务的首要问题,进而丰富和繁荣任职教育的科学内涵,不断推进军事科学事业和任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再次要改善科研与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与军事实践脱节、分离的状况,建立并形成科研过程育人、科研成果转换成教学成果、科研贴近任职教育实践的良性机制。只有将学员吸收到课题(项目)组中来,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将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作为锤炼摔打培养学员的过程,才能达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和科研过程育人的目的。只有将科研选题与教学课题相统一,科研成果经专家组鉴定后方可转为教学成果——教材,直接用于岗位任职课程教学。只有科研贴近部队任职岗位的实际,深入任职岗位调查研究军事实践,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军事实践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才能使科研与任职军事实践相结合,研究出实践需要的真实的管用的任职理论。只有将上述三方面有机融合,才能创建任职教育科研的良性机制,保证任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任职教育的管理机制

要圆满实现任职教育的目标和规格,除整合教学资源、创建科研体系外,还应创新管理机制。在军队实行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军队院校占据了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军队院校应该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带好头,不仅要通过教学、科研的主渠道为部队培养大量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而且要创新军队院校的新型管理机制,通过示范性的现代以兵为本的法治管理,为部队培养大量的具有民主科学管理精神和能力的新型军事领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发挥任职教育“教、研、管”三方合力育人的特有管理机制和效能。

创新任职教育管理机制,就是要求军队院校依法行政。为此,必须始终把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作为重点,把保护教职员工的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实行管理职能的转变,与国家同步实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行政管理机制,坚持立法、执法和监督的三位一体,切实加强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建设,使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成为规范、制约和监督行政权依法管理的保障;强化管理层的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使权力管理民主法制化、大众自律化,以“兵(民)本位”取代“官本位”,真正实现传统行政管理向依法行政的转变,变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管理为服务性的教学、科研、后勤和政治合格的保证,全面提高军队院校依法行政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教师》杂志来稿要求说明 篇12

1.中文标题

2.正文 (一般不超过5 000字)

3.注释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序号用[1]、[2]、[3]……表示, 序号之后依次为作者姓名、文献题名、书/刊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或期数) 。外文文献实词首字母大写。文献类别标识分别为:专著[M], 论文集[C], 论文集内文章[A],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未出版之会议论文[P], 学位论文[D], 报告[R], 其他[Z]。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相关网址。

例:

[1]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 (2) .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Turkle, Sherry.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Simon&Schuster, 1997.

[4]Lakoff, G.Cognitive Semantics[A].In Eco, U., et al. (eds) .Meaning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C].Bloomington, Ind.: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 1988.

5.作者信息

请详细写明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学历、职称 (职务) 、联系方式 (含邮编、电话、E﹣mail等) 及研究方向、主要学术成果 (如篇名、书名、期刊、出版社、年代、获奖情况) 等, 可在www.jiaoshi.org.cn下载“《中国教师》作者联系表”填写。

二、其他事项

1.本刊为半月刊, 按国际惯例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 根据匿名评审意见决定来稿是否录用。

2.论文请用Word格式排版, 正文使用5号宋体字, A4纸打印, 邮寄到本刊编辑部。

3.作者来稿请遵守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稿件文责自负, 编辑部可对拟采用稿件做必要的修改和删节, 不同意者请在来稿中声明。

4.请勿一稿多投, 因抄袭或一稿多投引起的法律纠纷, 本刊不负责任;来稿恕不退还, 请自留底稿。凡3个月内未获录用通知者, 稿件可自行处理。

5.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 稿件一经发表, 即付稿酬, 并赠样刊2本。

三、联系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601室《中国教师》杂志社100875

联系电话:010-58801729

电子邮箱:zgjs@jiaoshi.org.cn

上一篇:评价地位下一篇:身韵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