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服饰文化

2024-08-07

中韩服饰文化(共12篇)

中韩服饰文化 篇1

摘要:本文由中韩传统服饰文化, 中韩现代服饰文化, 及总结三大部分组成, 运用事实论证、引论等方法, 分析比较了中韩服饰文化的综合情况。着眼于两国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饰文化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从中得到启示, 中韩两国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 加强两国合作关系,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韩国服饰文化,传统服饰,现代服饰

1 中韩传统服饰文化

1.1 中国服饰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服装在款式和装饰上各有千秋, 也各自不同, 但在颜色运用和装饰图案上仍是一脉相承。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服饰风格受儒家美学影响, 隐藏形体, 以飘扬高贵的直线条为含蓄美, 避免形体曲线之美来诱惑人的肉欲, 而以脱俗朴素之精神美怡人情操, 这种审美心理主导着中国传统服装。

(1) 中国传统女子服饰。妇女服装, 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 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 上绘五色翟形图画。鞠衣色黄, 为告桑之服;展衣白色, 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 汉以后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 但又发展出半臂、披帛、霞帔、褙子、披风、围腰、抱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一般的妇女日常服装则多为上衣下裳分开的裙服, 也有外穿上衣下裤不系裙的。

(2) 中国传统男子服饰。裙服之中, 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 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 以象天;裳多黄色, 以象地, 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 上面用朱、白、苍、黄、玄五彩丝绘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 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藻、火等图案, 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 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 系于腰间革带, 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 裳后系组绶, 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1.2 韩国服饰传统文化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对此, 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 生活起居, 奚同中国”。唐代时, 新罗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 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从那以后, 韩服特别是女装, 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 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 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

(1) 韩国传统女子服饰。韩国女性的传统服装, 由宽松短衫和高腰长裙组成。短衫在前面交叉, 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 高腰长裙系在胸部, 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 脚上穿白色袜子和船行鞋。看上去非常优雅。韩服的美可以从外观的线条, 布料的色彩及装饰的变化中看出。强调女性颈部柔和线条的短衣, 内外边V字型领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线, 突出温和感。

(2) 韩国传统男子服饰。韩国男装的传统服装, 由宽袖短褂、长袍和肥大的裤子组成。长袍在前右侧交叉, 裤口有带子束在脚踝处。丝绸上有花刺绣的绣花鞋, 对衬托韩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饰裙边线条。

2 中韩现代服饰文化

2.1 中国现代服饰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和融合的过程, 因此中国现代服饰中仍然融合了中国多民族服饰的特点, 融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服装成为现代中国女性追捧的新潮流。这些新潮的服装上, 有的点缀着一块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图案;有的配以华丽的藏族饰品;有的绣着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这些现代服饰即简单又有内涵, 被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元素巧妙装点后, 很好地展示出服装个性。走在繁华的街头, 你会发现, 这样穿着具有民族元素服饰的人不在少数, 以民族元素点缀现代, 给自己的品味平添了内涵。民族服饰的流行, 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女性审美情趣的变化另一方面, 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2.2 韩国现代服饰特点

《皇太子的初恋》中的成宥利在剧中是一个可爱的灰姑娘, 她的穿着风格是运动型。她的服饰给人以简单、轻便、活动性极佳的感觉, 以吊带、无袖T恤、迷你短裙为主, 通常都配上运动挎包, 帽子等饰品。在韩国16岁至32岁的人群中, 除了制服和正统套装、礼服, 多数时候都是一派休闲打扮。健康不受拘束。倡导个性的他们, 是韩国时尚产业的生力军。他们随意舒适的风格, 尽显年轻人的不羁和活力, 对于礼教森严的韩国社会也是一种低调的反叛。

2.3 中韩现代服饰的相似点

(1) 都缺少世界级设计大师。中韩缺少如日本的高四贤三、三宅一生等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师, 这不是设计师能力所能决定的。我们自身服装市场的发展程度, 本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 国家经济实力等诸多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设计师得到世界的承认。中韩两国随着今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出现国际级大师也会指日可待。而鉴于韩国的经济腾飞先中国一步, 其设计师水平相比中国设计师水平略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2) 追捧外国时尚。在社会发展和不同文明交流过程中, 西方文化辐射周边。历史上韩国借鉴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形成了韩服, 而今, 韩国物质文明建设和西方大国还有差距, 崇拜欧美时尚就顺理成章。同理, 中国也崇拜欧美时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中国现代服装紧跟世界潮流, 在自身没有完全成熟之前, 学习别人的特点和长处也是无可厚非的。

2.4 中韩服饰文化的不同点

(1) 着装礼仪方面。韩民族注重礼仪, 在正式会议或宴会上, 韩国人着装十分严格, 男人是西服套装、领带, 女人是西服或韩服正装, 不着正装就进入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在中国, 基本不存在如此严格的限制, 学校对于校服的要求, 公司企业对于员工制服的要求, 公共场合对于正装和礼服的要求、以及平时穿衣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等等, 都不如韩国严格。

(2) 服装设计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服装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之间, 设计师对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独创性的设计师往往从民族传统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 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寻求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韩国服装反映了自身社会特征和自然特色,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可供识别的基本形式, 从史前直到李朝一脉相承, 一切设计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 由此构成了韩国原创设计特点, 并且一直延续到韩国现代服装设计中。

3 结语

中国和韩国服装各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服饰的外在要素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共同点, 这主要反映在服饰的内在品格方面。对于两国高贵的服饰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认真整理和总结,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另外, 中韩两国是近邻, 具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儒家思想基础。在变革的国际大环境中, 开放的全球化给中韩两国服装业提供了更大的互补和借鉴的空间, 中韩两国服装界应该紧密合作, 加强交流, 共同发展, 从中吸取对方的优势和经验, 为弘扬本民族服饰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卫刚.服装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许星.中外女性服饰文化[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中韩服饰文化 篇2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这件可笑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顿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华五千年文化,小小高丽国怎敢如此猖狂,公然地“抢”。近几年,更是频繁的出现,类似什么孔子和成吉思汗经相关材料认证为韩国人。在社会上,引起大面积口水战,在责骂韩国的无耻的同时。我们应看到中韩文化之争的背后,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国民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不足。

纵观社会,京剧、毛笔书法、刺绣、木偶戏,传统节日等各具中华特色的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眼球,相反日本动漫、韩国影视、西方快餐文化、西方节日则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自从“抢”端午一事发生后,我国才为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设定3天假期,以此来让人们记住传统节日。

或许经济政治方面,我们还不够他国强大,但是在文化领域,我们中国是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五千年文明,足以为我国注入鲜活的动力。近日,教育部门公布,京剧课试行纳入10所中小学课程,毛笔书法也有可能进入和中小学课程。这些做法,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来说,帮助很大。但是除了从教育入手,我觉得在在社会上可以倡导多举办文化宣传活动,而不是现在频繁的明星演唱会或品牌宣传活动。在影视方面,外国的《功夫熊猫》令我感想很多。功夫即是中国的武术,熊猫又是中国的国宝,懂得从我国文化领域提取素材的怎么是外国不是我国自己?而网络游戏中,充斥着西方魔幻神兽。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缺乏神话的色彩,不缺乏魔幻的经典,更不缺乏朴实的生活。为何他们就不懂得去挖掘我们的宝藏。

中韩端午文化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端午节;韩国端午祭;比较

一、端午节俗起源比较

(一)中国

1.源于古百越族图腾祭祀

经大量的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的纹陶为新时期时代古代百越族的文化遗存。他们崇拜龙图腾,自称是龙的子孙。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直到秦汉时,端午节发展成为他们祭龙祖的节日。

在图腾祭祀活动中,有一项便是在急鼓声中雕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做竞渡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2.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相传屈原死后,人们不舍屈原的离去,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借划龙舟以驱散江中鱼虾。同时,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咬屈原的身体,人们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鱼虾,或是将饭团投入江中以喂饱鱼虾。之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用以来纪念屈原。

3.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但其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到吴国,助吴伐楚。楚平王死后,子胥掘墓鞭尺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此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灭越,夫差不听。夫差听信谗言,称伍子胥谋划反吴,于是赐子胥一把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便自刎而死,夫差听闻大怒,令人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中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后来端午节也成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二)韩国

韩国的端午祭是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并与韩国本土的祭祀习俗相结合,发展成具有浓厚的祭祀色彩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的端午节一样,韩国的端午祭也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五月五日这一天被认为是天体居于宇宙中心,万物之气相聚,因而是最为丰腴的日子。在阴阳学上,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五月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韩国有着重视阳数日相遇的传统,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在韩国被视为一大喜庆节日。关于韩国的端午祭具体开始于何时,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资料考证,但早在新罗时代便有了“端午节”。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祭祀活动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所祭祀的神灵有大关岭山神金庚信、大关岭城煌神梵日国师、大关岭女城煌郑家女等。

二、端午节俗活动比较

(一)中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加上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端午节的习俗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主要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菖蒲、艾草,饮用雄黄酒,涂雄黄,佩香囊,放风筝,挂钟馗像,栓五色丝线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吃粽子与赛龙舟,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在过去,进行赛龙舟之前要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仪式,一般要焚香点烛,供以鸡、米、肉、各种果品等,以求风调雨顺、平安吉利。但在现在,这些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很少见,赛龙舟的竞技意义、运动意义不断被强调。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端午节逐渐由祭祀活动演变成了节日庆典。

(二)韩国

韩国的端午祭在新罗时代就已存在,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民俗祭祀活动。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若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若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若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其内容包括从农历四月起的锯神木、迎神、演戏等一系列祭祀习俗,以及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的村落祭奠等。参加人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形成官民合一的祭祀形式。同时,当地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摔跤、拔河、荡秋千、射箭、官奴假面舞剧、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等,江陵端午祭还有打年糕、做艾糕、画面具扇子、用菖蒲水洗头等风俗。除此之外,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乱场”(庙会集市),各地特产商品集中展销,人们认为在“乱场”购物比平时的商场超市更神圣。与中国的端午节相比,韩国的端午祭更加强调其祭祀色彩。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端午祭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节日,但两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中韩端午节都与历史传说有关。时间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且均在民众间广泛流传。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韩端午节均添加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发展成为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盛大民俗节日。但在节日习俗方面,韩国没有以纪念屈原为核心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而是更加强调端午祭中的祭祀活动。

中韩端午节的根源相近,但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整合与变迁,发展成为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重大民族节日。对比研究中韩端午节,有利于增进对于双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促进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富,谢苗.中韩端午节日习俗比照[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中韩服饰文化 篇4

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受到很多语言翻译学家的关注。世界有千余种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1982 年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墨西哥宣言”中说: “文化是体现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特定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荔枝的和感情的特种完整复合体。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 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①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 他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有关联的也有独特的文化因素。因为有这种共同性和关联, 提供了在翻译中的实现可能性的根据和基础。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传达被翻译的语言中的所有信息。对于文化和翻译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难题, 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背景, 目的不言而喻, 是为了翻译介绍外国的文化, 让人们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 推动本民族的发展。而作为翻译工作者, 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外语, 还要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 这是时代赋予翻译的理念。

二、中韩语言文化差异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说过: “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 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 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韩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种各有其特殊性, 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 多方位的, 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 有很多种情况对翻译有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中韩文化差异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一) 惯用型的差异

包括俗谈在内的所有的惯用型的用法, 都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民族的精神遗产。大部分的惯用型都包含‘强调’的说话者的意图。惯用型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 表达更加多样化, 舒服以及自然的感觉。但是大部分惯用型也有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理和文化, 所以翻译惯用型时也会出现误译。中韩虽地理上是邻国, 但惯用型上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翻译俗谈一样的惯用型时, 一般用到转换替代法和阐述说明法。使用转换替代法, 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的理解此文章, 也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来文化因素。但使用转换替代法时, 一定要注意两个文章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是不是在同样的背景下使用。

(1) (说曹操, 曹操就到。)

(2) 。 (亡羊补牢。)

虽然两个文章不是直译翻译的, 但两个文章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此文章可以用转换替代法来翻译成下面文章。

阐述说明法是不能直接翻译而且也没有适当的惯用型来替代的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此时要注意的时应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所翻译的内容。

( 日渐严重。)

是指事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就翻译此惯用语的重点意思。

( 二) 象征性的差异

象征可以把人、事物的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表达出来。一个语言中象征体系反应一个民族特有的思考方式和万户特征, 根据文化圈不同, 所象征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翻译象征时, 不能直译翻译。

象征性的差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动物方面。中韩两国人对猪和狗的感觉差不多, 褒贬皆有。比方说都有“胖得像猪, 狗崽子”等说法。“猪”在中韩两国都表示多福、富裕等含义, 也有胖、愚蠢的含义。“狗”也有忠诚的含义, 但也有很多贬义。在中文里“牛”是勤劳、朴实、能干的象征, 但在韩文里“牛”的地位没那么高。比方说韩文中“. ( 像牛一样赚钱, 像老鼠一样吃饭。比喻挣得多, 吃得少。”这句话看起来像“勤勤恳恳地工作”, 但其实比喻的是“辛苦地工作”。韩国人不怎么吃羊肉, 也很少有地方饲养羊, 所以中文中的“亡羊补牢”在韩国来说是用“ ( 丢牛补牢”。对于中国人来说“狐狸”是表示狡猾、奸诈的象征, 但韩国人认为狐狸是机灵的。所以韩文有句话说“ ( 像狐狸一样的老婆) ”表示的是比较机灵的, 灵机应变的老婆。而在中文里说一个女人像狐狸, 一定会被责骂。

( 三) 称呼的差异

韩国人对怎样被人称呼, 应该要怎样称呼别人特别讲究, 在韩国称呼问题可以影响到日常生活。自己的晚辈当上了部长, 而不想叫晚辈为“部长”, 所以辞职不干的事情也是有发生过。在大学里这种称呼也是特别重要的。某一个社团新生聚会里, 刚来的新生介绍自己时是这么介绍的: “我是15 级学生, 但我重考过大学, 是00 年生的。”在这种场合里这么详细介绍自己的年龄是因为想让在坐的其他学生按照他的年龄来对待他的意思。因为韩国的这种称呼文化, 所以学习韩语的时候或者翻译的时候最困难的一点就是称呼问题。

韩国语称呼语中最特别的是“”的用法。如果说是“ ”这就是尊重对方的意思, 但如果只用姓说是“”时, 这是指一些清洁工或者是称呼社会地位稍微低一点的人。但是用于女性的时候能用“ ”等, 但是不会用“”, 但如果后面再加称呼时是可以用的, 比如说“ ”等等。所以同样用“”称呼也跟句跟前面结合不一样, 翻译是应该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来翻译。根据文章也可以翻译成“先生”或者“女士”, 或者直接省略掉。

( 四) 敬语的差异

韩文是敬语非常发达的一个语言。从语言中也可以知道韩国人的社会关系中特别注重上下关系的。在韩国即使特别亲近的关系, 如果年龄有差别, 就要用敬语。但中文的可以说是没有敬语体系的。翻译韩文的敬语时应怎么翻译呢?

虽然中文中不存在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但也存在相对尊重对方的一些语言方法。这种语言方法可以整理出一下几个方面。

1. 祈使句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翻译方法。在单词前加入“请”就可以变成敬语。比如说翻译“ ”或者“ ”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请坐”。跟“请”有差不多功能的还有“劳驾”这个表达方法。

2. 称呼

首先第一人称的‘’直接翻译成‘我’是最常见的翻译, 但根据文章的内容也可以翻译成‘敝人, 鄙人 ( ) ’等, 可以自谦。第二人称时用‘你’或者‘您’来区别敬语。‘你’一般表示自己的同辈或者是比自己年纪小的人, ‘您’一般用于比自己年纪大的人或者第一次见到的人。但最近‘你’和‘您’的区别在中文里也渐渐消失掉。第三人称一般用于‘他’来表达, 但如果对方是所尊重的对象时应该用于‘老师 ( ) ’, ‘局长 ( ) ’, ‘王总经理 ( ) ’等在姓前可以加职位来表达尊敬。

除了这些还有词汇方面的因素, 语言外在因素的影响等等, 都可以表达相应的敬语。

三、结论

翻译帮助人们解决语言障碍, 互相沟通。两种语言有两种文化, 肯定会有文化差异, 只要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才可以更好的沟通, 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克服这种文化差异。中韩交流日益加深的此时, 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的研究和文化差异的研究应该需要更科学的﹑具体的研究。本文中所讲述的文化差异只是关于语言文化差异方面的。除了这以外还会受生态文化差异﹑物质文化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继续做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12

[2]#12

[3]#12

[4]穆雷 (1990) .从接受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中国翻译, 1990 (4) .

中韩文化之争[最终版] 篇5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中韩文化之争便愈演愈烈。

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一种骄傲的成绩,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现在的我们一味的关注金钱,商业,CPU,GDP。那些古朴的文化,久远的智慧,不息的精神,在岁月中慢慢流逝,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我们的一个小小邻国给偷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了解过文化吗?

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浅谈中韩设计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篇6

很多人听到我们的邻居——韩国,就会很义愤填膺,不过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韩国娱乐明星如此风靡,他们的脸几乎被大多数亚洲年轻人所认同,说他们漂亮帅气想必没人会反对,也许很多人说那都是整出来的,但即便真的是整出来的你还是不得不说那张脸本身是漂亮的,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又也许你出于民族感情的说那都是千篇一律,都长得一个样。还真是切中了要害,亚洲特别是东亚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众,一个发型一种衣服开始流行,很快大街小巷皆是,甚至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在贴吧论坛里非如此就一看是个新手而不被重视,或者人人都有不融入这个潮流会被边缘化的恐惧吧,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不过从众的社会性格又会让这个个性的个体很快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进而又成为了另一个潮流的源头。而韩国人恰恰就是吃准了这一口,摸清了亚洲人的心理,找到了美女帅哥的标准脸谱,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成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韩国的文化输出策略做的是相当成功。韩剧、音乐、偶像组合、时装、化妆品等等各路韩流影响到了亚洲甚至更远地方的方方面面。这一点相对于他的老师——日本来说,应该是青出于蓝。笔者在此邻居处借宿几年也“吐槽”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

裙子

作为中国人尤其能够体会,单单看一眼淘宝上数也数不清的时装,韩国风格的时装说占据了80%以上也毫不夸张。原因很简单--年轻人喜欢!笔者一朋友,大学毕业南下广州做生意,后开网店做时装,现在已经做成了集生产销售和品牌于一身的企业了。她的发家模式是在韩国订购新款时装,然后在广东找代工厂按部就班的仿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寨,而且采用这种模式的绝非少数。当然,销路好成本低嘛。难道仅仅是因为成本的问题导致了厂家宁愿抄袭而不去自己设计吗?且不说有多少的专业设计师,我们的高校每年都会培养出规模不小的设计类毕业生,这里我们不说雇佣设计师的成本问题,不去批评不求上进一味模仿,也不说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等等,来说些设计以外的。

刚才说到时装,那就继续拿时装举例。韩国女生从小穿裙子,因为校服就是裙子,上学又必须得穿校服。这个和设计什么关系呢?那关系太大了!裙子是女性的标志,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女孩的性别意识从小就得以确立,直接的结果就是不会出现所谓中性风,所谓假小子,至少笔者在韩国近四年的时间中没有发现过。再进一步,女孩的女性意识强烈,爱美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就会更喜爱裙装,那么对裙装款式的追求就会更加的多样,就会带动裙装设计的发展,就会使时装设计产业有足够的市场,进而女性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又会更加的挑剔,并得使整个产业以良好的发展。再说一下化妆,韩国女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化妆了,一般到了小学高年级就很普遍了,谁的妆化得好别的女孩子就会效仿或者求教,然后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大环境有了,自然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的学校,重点中学考上大学的学生多,和学习环境,氛围也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提一下韩国的老太太出门也一样是要化妆的,如果是在中国,八成会被说是老不正经吧。

反观我们周围,上了高中都没有真正穿过裙子的女生恐怕也不是少数,也许每个人都能举出几个例子。仅仅是一件裙子,同样是二十岁的两国青年,对它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更不必说在设计它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恐怕也是不言自明了吧。化妆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都化妆,自然对各种化妆品的品性,用途,哪种更适合自己,哪种妆更适合怎样的场合了熟于胸,而和时装相对应的,这是一个整体,妆和衣服的搭配又要有一个协调。相应的又会促进化妆品的研发设计。由此又会引出诸如发型、服装的搭配、鞋子、甚至整容等等全部的时尚产业链。回过头来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标准要求几乎就是:不留指甲不涂指甲不穿高跟鞋不留头发不染头发不穿裙子等等无数的“不”,这样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如何解时尚,如何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爱美人是人的天性,是自然属性,让美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才能潜移默化的认识她掌握她创造她。

礼仪和细节

从刚才所说的可以看出韩国是个重视外在的民族,这可能要归结于他们对于礼仪的认识,认为衣冠不整的出门会有失体面。而且这又包含着他们对于认真和细节的态度。韩国人重视礼仪,比如说话,晚辈见了长辈要用思密达体(最高敬语体)还有一般敬语的次于思密达体的敬语体用于朋友之间,另外还有非敬语体,可以说不可谓不细致。再说鞠躬这件事,遇到长辈哪怕是学长也得鞠躬,连角度都不会短斤少两,在他们的社会这就是常态,所谓以小见大。

再说个例子。韩国艺术系或者设计系的学生,每学期末都必须要举办一次展览,可能大家会说这有什么,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是如此。但韩国学生办一个学期展览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租用场地,安装聚光灯,悬挂作品、准备桌椅等。由于是学生的缘故,出于经济原因不可能每次都用用专业场地,所以大多数的工作都要自己完成了。接下来每个参展者都要印制各自宣传材料,一般是折页式的,和我们看过的其他展会的宣传材料不会有太大区别。到这里还只是开始,然后选好日子开幕,给教授、老师、同学、朋友们派发请柬。开幕前,灯光音响准备好,饮料点心摆上桌。导师和其他老师致辞,甚至剪裁。接下来赏画然后作评价,开研讨会,一切妥当之后是谢师宴。展览一般要持续一周以上,参与者轮流值班做接待员引导员的。闭幕时类似开幕的礼仪一个步骤也省不下。对当时仍是一个留学生的我来说,办个展览成本真不低。要知道这只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一次学期展览。在我们看来可能觉得无比的形式主义,无比的繁琐而且没有意义。但是这恰恰体现了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旁枝末节都须如此。更何况作品本身呢?退一步讲,粗制滥造的作品你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到这样的场合给那么多的人品头论足。最起码这多少也有些鞭策的力量吧?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韩国人对细节的追求,具体到他们的作品中去,就是负责任的态度,就是优秀精良的作品。

“马马虎虎”要不得

同样的反观我们自己,记得看过一篇报道说某地和华商打交道很多,有些人并不知道和中国人如何打招呼,而他们学到的是“马马虎虎”这个词。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真实写照—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夫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式根深蒂固浸透到社会的环境中,每个人的血液里。当然彼之缺点也是明显,比如细致有余而大气不足,这也是导致他们在艺术上一直难以取得较高的造诣,而设计上越来越好的一个深层原因,这一点又恰恰遗传于他的老师——日本。日本有国际影响设计大师众多,成果斐然。但是日本的画家却屈指可数。这和他们内敛的民族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 篇7

从孔子算起, 儒学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西汉武帝时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西法的引进一步步削弱了儒学在中国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几十年的时间人们都是在批判孔子儒家使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猛烈冲击。新中国成立后, 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就此结束。

在韩国的三国时代, 儒家思想随同作为儒学载体的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在七八世纪之交, 即中国隋唐之际, 儒学在古代韩国已基本健全。在进入近代以前, 儒家一直是韩国社会文化的精神与主潮。在韩国历史上, 朝鲜朝末期至1945年为日本殖民占领时期。韩国人民正是凭借儒家思想,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一致抗日, 迎来了1945年的光复。

二、中韩儒家文化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 中国内地的儒学热逐渐升温。一批现代新儒学家受寻求儒家现代化的理想驱使, 费神地设定了种种实现儒学现代途径, 尽管如此, 由于难以消解现代民众在情感上的排斥, 他们推行儒家现代化的过程举步维艰。到了21世纪, 当中国融入全球化, 物质文明崛起, 而道德式微, 在各种“主义”、“思潮”漫天飞舞之际, 人文精神的失落反而成为一种新千年症候。一些人因此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于是, 我国更是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的重新崛起”的儒学复兴运动, 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主流, 儒学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 已经渐渐走向低谷, 甚至陷入了危机, 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无疑对儒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是西学为主, 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也是西学, 儒学并没有与其思想相对应的地位, 儒学只是西学的附属, 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而在韩国的今天, 儒学已然融入民族的潜意识之中, 变成民族集体性格和无穷的精神力量;它把儒家义理精神应用于民族主义上, 把伦理道德视为治世之宝典, 把君臣父子观念作为修身养性之德铭。而儒家也已经大众化, 贯穿于韩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现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与对人关系等等, 无论其宗教如何, 大都是来自儒教的。儒学决定了德育的实践形成—儒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儒家文化在中韩两国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可以发现, 儒学在两国有着类似的历史, 今天却有截然不同的现状, 儒学是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始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仍通过分析儒学在两国的方方面面, 探讨如何才能使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

(一) 比较中韩多元文化下儒家文化的状况, 探求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20世纪60年代至今, 韩国的六次教育改革都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 以韩国民族精神为根本, 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有用内容进行改革, 韩国的道德教育是将东方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同样掀起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热潮。从科学技术到人文思想无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也是西学,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 充分发扬文化传承、选择与创新的功能:

(二) 比较中韩学校教育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 用道德教育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让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伸展传统文化教育长度。学校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人成长的不同时期根据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文化基础制定层次分明、内容不断深化的道德教育体系, 以循序渐进地推进道德教育。营造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渲染。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 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的。总之, 校园文化应该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育人功能。

创新道德教育手段, 增进传统文化教育效度要创新道德教育手段, 实践是应该第一个被重视的。我国近些年对道德实践活动也提倡得很多, 也采用了很多的形式进行德育实践, 有些也确实卓有成效, 但是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却少之又少, 渐渐的, 学生只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 但是对于关乎自身修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知之甚少, 这样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中韩服饰文化 篇8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是东亚的礼仪之邦。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韩国各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是中华文化圈中与中国最相似的国家, 自古被称作“小中华”, 韩国的文化艺术、人情风俗, 语言规律等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饮食自然也不例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地理位置的不同、食物性价比的差异以及自身的特色的加强和完善, 中韩两国的差异日趋明显, 中国的多元化和韩国的单一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中韩饮食特点差异

(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 在多民族交融及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形成了饮食多元化特点。

1.菜系多种多样。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差异, 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闽粤四大口味。还有八大菜系:川菜、鲁菜、苏菜、粤菜、徽菜、湘菜、浙菜、闽菜。

2. 讲究形与美的统一。中国的烹饪, 不仅技术精湛, 且有讲究美感传统, 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3.讲究品位情趣。中国烹饪不仅具备了“清、鲜、滑、嫩、爽”的口味特点, 对它们的命名、品尝的方式、进餐时的流程、用餐的娱乐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孔雀开屏等。

(二) 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韩国地小物薄, 文化单一, 且物价相对较高等原因, 饮食文化给人一种单调朴素的印象。其实, 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 除了讲究以自然为本之外, 合理的搭配也是其中特点。韩国四季分明, 食品各有特点, 品种非常丰富, 且三面环海, 寒流与暖流交汇, 沿海岸有肥沃的滩涂, 所以鱼贝种类很多。1. 菜式略显单调。韩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米饭当做主食, 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烤肉、拌饭及参鸡汤、牛排骨汤等, 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饮食以自然为本, 其口味特色是“高蛋白、多蔬菜、忌油腻、喜清淡”。味觉以凉辣为主。辣为韩国食品的一大特色, 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 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 饭店里的冷面生意也还是相当不错的。

2. 泡菜和酱是韩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的泡菜和酱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韩国有句俗话说“泡菜是半个粮食。”韩国人无论贫富贵贱, 一天三顿都不离泡菜。为了度过酷暑和寒冬, 韩国人很早就开发了鱼虾酱之类发酵食品, 且传统的海味料理十分发达。

3. 比较注重形式。餐具讲究, 在韩国家庭的饮食中, 不会看到单一的泡菜或者只有一种口味的食物。所有的食物都是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 盛放在不同的碟子里面。吃饭时各式各样的小菜经常摆满桌面, 或是原汁原味, 平平淡淡;抑或是华丽无比, 令人不忍食用。

4. 汤是用餐必备之物, 辣椒和蒜泥也是家常菜里不可缺少的部分。韩国人喜欢吃冷的食物, 如“水冷面”和“拌冷面”都是汤多且爽口的食物。

二、中韩日常饮食探究

(一) 家庭用餐

韩国日常饮食, 辣是一大特色, 另一个特色是少油, 注重自然之本色, 喜清淡。与中国的饮食多样化相比, 韩国人的日常伙食很简单, 一般是米饭、泡菜加一碗汤。韩国米饭白且香软, 很有黏性, 包上一张撒了盐的紫菜, 又香又糯, 十分可口。韩国人一天三顿都是吃白米饭, 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喝粥。韩国人多吃青菜, 少吃肉, 一般是过节或重大日子会吃肉, 可能与韩国物价太高有关, 按照现行汇率, 一般猪肉一斤35元 (人民币) , 排骨一斤112元 (人民币) , 又因韩国女性多为家庭主妇, 按照一个家庭月收入1万元 (人民币) 计算, 不是每个普通家庭所能消费的起的。

(二) 待客之道

韩国人待客同中国人一样热情、周到, 但没有用满桌“大鱼大肉”来显示慷慨大方的。他们在餐具上很讲究, 用的是金属筷子, 菜用很小、很精致的碟子装好, 份量有限, 汤是一人一碗。韩国人在吃饭时礼数很多。在韩食馆吃饭, 一般都是脱鞋上炕盘腿就餐。如在家里招待客人, 烧酒和烤肉是少不了的, 一般烤五花肉。烤好的肉用生菜叶裹好。碧绿的生菜上佐蒜头、尖辣椒、调料, 夹上烤好的五花肉, 色、香、味俱佳。

(三) 酒文化

韩国的酒文化和中国一样, 遵循礼仪, 注重待客之道。中国人敬酒时, 酒杯要低于对方的杯沿, 以示对他人的尊重。韩国人给别人敬酒时, 把自己的酒杯递给对方, 倒酒半杯, 被敬者转身、背脸、仰头喝酒, 再回敬, 与中国古代喝酒行令有点相似。与中国不同的是, 在韩国, 女孩子也是能喝酒参与其中。

三、结语

通过了解韩国人的饮食特点和饮食文化, 从中折射出韩国人许多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让韩国人在吃出健康的同时, 更吃出了白皙的皮肤。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 讲究营养科学合理饮食的人们来说, 越来越多的韩国饮食习惯和文化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对于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我们, 要做的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并通过学习不断创新和发展, 打开眼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摘要: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韩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实际考察和见闻听说对韩国饮食的特点和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并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较, 探究出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为中韩文化研究提供资料, 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年1月

中韩经贸交流促中国文化出口 篇9

近年, 亚洲另一经济体韩国与中国交流频频。在经济, 文化, 教育, 旅游等各个方面交流甚多, 韩国经济文化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流行。“韩流”成为最时尚而被大众追捧, 从吃, 穿, 住, 行到处都是韩国元素, 足见韩国经济文化在中国的火爆。同样,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 韩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逐年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在我国境内居住的韩国籍人员数量有120750 人。并据报告显示2014 年, 韩国在华留学生多达62923 人, 而韩国总人口约5000 万, 这意味在韩国, 每800 个人中就有1 个人在中国读书。并且据统计目前大约有200 万韩国人长期或短期在中国居住, 相当于韩国每20 人中有1 个人就在中国参与与中国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韩两国经济往来密切, 2015 年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更为今后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优越便利的条件。

近些年韩国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中国, 但韩国文化出口却规模庞大。韩衣, 韩餐, 韩星风靡亚洲, 并且韩国政府为了使经济更上一层楼,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各个方面对文化发展进行大力扶植。在09 年4 月6 日, 韩国政府公布“韩餐世界化推进战略”, 计划在2017 年前, 将韩餐发展为“世界五大饮食”之一。韩国饮食非常具有韩国特色, 味道独特, 在将韩餐推向世界的过程中, 深深打上韩国文化的烙印。其次, 韩国政府加大对旅游业以及影视业的投资。韩国和中国相比并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但韩国旅游业却日益壮大, 仅仅济州岛这独一的旅游景点每年就吸引上百万人前来参观。韩国政府不仅在资金上进行大力支持, 且政策上也有相关措施, 誓将旅游产业直接与国家形象挂钩, 吸引游客, 赚取外汇, 提升国家形象, 将本国的饮食, 服饰, 化妆品等传向世界。韩国旅游业管理规范, 配套设施完善, 从业人员意识强, 宣传手段丰富。通过影视剧的大力宣传, 炒红一个又一个旅游景点, 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和韩国相比, 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发展略微有些缓慢, 并且各种负面新闻频频发生。中国不仅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文化, 千姿百态的文化气质而且还拥有许多世界级风景名胜。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远不及韩国, 甚至在很多方面拉开差距。中国文化发展的冷与韩国文化发展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发展, 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出口。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 文化相近, 感情相通, 经济互补, 利益相融。中韩两国自1992 年建立关系以来, 在各个领域交流不断深入, 中韩关系迈向新阶段, 中韩自贸区协定的落实, 使两国关系更近一步, 两国文化交流密切, 不仅在中国有韩流热, 在韩国也有汉语热。从小学生到社会人员都十分热衷汉语学习。并且越来越多的韩国家长送孩子来中国读书, 相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韩国读书, 这种现象促使中韩交流有更多的机遇。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加深对两国经济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就中国而言, 可以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迅速发展的经验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韩国文化产业出口规模以年均22.5%的速度飞速增长, 探究其文化贸易的繁荣, 有以下几点值得中国学习。第一, 要以“文化立国”1998 年韩国为了重振经济提出该战略, 将文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将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韩国政府依据目标市场不同, 不断调整策略, 在90 年代金融危机后政府主推影视业, 通过影视推销韩国文化。中国可以学习韩国文化立国的经验,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采用多种丰富的手段推销中国本土文化, 让世界多方面了解中国。完善法律法规, 出台配套产业政策, 规范文化市场。二是要打造中华文化名片, 建立完整的商业链, 提高文化附加值。以中华特色文化, 打造文化名片, 加深对相关产品开发, 通过文化带动旅游餐饮影视等相关产业发展, 创造经济价值。第三要集约化发展, 优化组合, 多渠道资金支持, 加大政府扶持, 中国文化要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 加大对文化产业资金支持, 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政府资金相结合, 发展绿色低碳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 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 金敏国, 顾金俊, 姬新龙, 何璐璐, 班威, 陈怡, 莽九晨, 王刚, 詹德斌.《直击韩国200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2]金河禄, 蔡永浩.《中韩两国竞争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中韩礼仪文化的差异与对策 篇10

一、中韩礼仪文化的差异

1. 称呼礼仪。

中韩两国人民在日常会话中都会使用有一定礼貌用语, 但两国的礼貌用语有一定的差异, 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韩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有语体特点的, 说话者会随着对方的地位、身份和年龄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语体。经常看韩剧的人都知道, 在韩国, 称呼的确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例如:朋友之间见面会说, 传达了彼此之间关切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彼此关系亲密。和长辈见面时一般都要用敬语, 通常会说, 还要向对方鞠躬, 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的体现, 也是表露身份地位的重要方式。谢谢也是如此, 朋友之间说谢谢会说, 而在和长辈见面时, 说话者会使用敬语说。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韩国人首先会询问对方的年龄、职务等较为私人的问题, 来确定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 理清交流时所需要的称呼。通常, 晚辈与长辈交流的时候, 晚辈必须使用敬语;而长辈可以使用非敬语。而同龄人之间, 如果彼此关系十分亲近可以使用非敬语, 反之也需要使用敬语。

在中国, 说话者在与邻居、同事、经常见面的相识者之间打招呼时, 通常不区分语体, 但称谓招呼语的选择会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对象、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和长辈、领导见面时常常会问“您好”或“早上好”, 但和比较熟悉的朋友见面时常常会说“你好”或者直接询问对方, 而询问的内容往往与对方正在进行的具体行为有关。如:在路上看到自己的朋友匆匆忙忙的离开, 说话者往往会问:“你去哪儿?”在靠近吃饭的时间时, 说话者看到朋友往往会说“吃饭了吗?”。这种独特的问候形式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的相互关心。这不仅是简单的问候, 也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另外, 说话者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都会比较正式, 一般都会说:“你好!”更正式时就会握手。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 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不管是熟人、陌生人还是朋友, 都可以用“你”或“您”相称。对待晚辈, 可以直接称呼“你”, 而面对比自己更有身份或者年纪更长的人, 应用“您”。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 平辈的熟人之间也可以。当朋友之间彼此熟悉之后, 常常会在姓前加上“老”, 例如“老张”, 表示亲近。而长辈喊晚辈时, 可以在晚辈的姓前加上“小”, 例如“小李”。

2. 饮食礼仪。

在中国,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 等多数的宾客到场之后, 再将菜单交给宾客来传阅, 并请他们点菜是最为妥当的, 这样可以体现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一般来说, 主人请客, 客人会不太好意思点菜, 会选择让主人来作主。中国人非常讲究吃的顺序。在开餐之前, 会递上湿毛巾擦拭双手。当客人入座后, 不能立即开吃, 而要等主人打招呼, 举杯示意之后, 客人才可以开始用餐。

在韩国也是一样,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 长辈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不可以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 用餐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要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 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才能放下。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不要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 那样会让人觉得非常不礼貌。夹菜的时候, 应等到食物转到自己面前, 再动筷子。吃菜的时候, 不能用筷子拨弄菜肴, 应该细嚼慢咽, 不能挑食。尤其要注意的是, 用餐时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 例如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在中国都是粗俗的表现, 这一点与韩国也是相同的。

此外, 韩国人在家里宴请宾客时, 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 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用手摸脚、伸直双腿, 或是双腿叉开。用餐结束后, 可以用纸巾擦拭嘴部。主人还未示意时, 客人不能先行离席。

受儒家思想影响, 酒桌礼仪重点在“尊卑长幼”上。在饮酒中, 对人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在酒桌上, 座位的排序往往就会决定饮酒的顺序。敬酒一般都是有固定的顺序的。敬酒的时候要从主人开始依次举杯敬酒, 也可由主人或者尊贵的客人提议大家共饮。而敬酒的顺序也通常由主人开始依次轮流敬酒。韩国人喝酒有许多讲究。与韩国人一起喝酒, 千万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 必须由他人为你倒酒, 当然, 你也得为对方倒酒。为别人斟酒, 一定要用右手拿瓶, 即使你是个左撇子, 也要暂时克服一下, 因为在韩国人看来, 用左手斟酒意味着看不起对方, 就像主人向下人赐酒一样, 是不礼貌的。

3. 仪表礼仪。

在中国, 人们对仪表方面只要求干净整洁就很好。此外, 在不同场合需要有相符的装束。例如, 面试时要穿西装。而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仪表礼仪, 尤其十分注重仪容仪表。对于年轻女性, 化妆出门是一种礼仪。如出门前来不及化妆, 必须戴上帽子、口罩来遮挡自己的面容。在韩国, 爱美不仅是个人的爱好, 已演变为国民奉行一种价值观。

4. 交际礼仪。

在韩国, 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就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娱乐活动, 这里的“同事”会包括老板、同级别的同事和下属。而且韩国的这种同事聚会非常多, 人们不会吝惜在这上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与同事一起远足、打网球或者参观文化遗址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在与同事的相处中, 维系关系很重要, 但也不必掩饰自己的个性。尽管韩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 但他们也很重视个性的表达, 因此他们多半会喜欢显露与众不同的个性 (彰显但不做作) 。在韩国职场, 人们要遵守基本的礼节, 包括对地位和等级制度的尊重。除此之外, 不管你的个性如何, 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中国, 人们也比较注重人际关系, 但是远远赶不上韩国人对人际关系的热衷程度。在职场中, 中国人看重的是个人工作能力, 当然这个“能力”中也包含人际关系, 但是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只是对你工作能力强的一个证明。当然, 与同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在中国人的头脑中, 同事就是同事, 朋友就是朋友, 亲人就是亲人, 相对来说, 同事是自己的关系圈中最外围的一层, 一般不会与同事有太深的交情, 除非是特别志趣相投的才会成为朋友, 中国人很少会与同事聊私人话题, 大多数人也不会去问同事私人性的问题。中国人也会与同事一起吃饭、聚会或者郊游, 但是不会在维持同事的人际关系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二、与韩国人交往的对策

1. 相互尊重。

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 也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仪要求等等。身处异国, 要真正做到“入乡随俗”。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

2. 平等交流。

本着发扬本国优秀文化, 吸收他国优秀文化的态度, 平等交流, 互相学习。正是差异的存在才让吸收、发展和创新有了可能。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世界文化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虚心学习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才能让本国的文化有新的进步。

3. 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

主动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理解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做文化友好往来的使者。

4. 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 寻求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出现误会甚至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 首先要积极主动的了解他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禁忌等, 做好准备。此外, 要加强沟通。当问题发生时, 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 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 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 避免妄下断言。积极主动的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寻求有效的沟通技巧。同时, 在交往时, 不卑不亢, 以礼相待。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同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中韩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 民间交流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韩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尊重韩国的礼仪, 同时传播中国的文化, 对两国的友好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国和韩国礼仪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从礼仪层面来说, 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差异主要都是体现在细节上, 如见面礼仪、称呼礼仪、饮食礼仪、仪表礼仪及交际礼仪等方面。明确差异有助于与韩国人交往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篇11

关键词:中韩 跨文化交际 言语 差异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韩流”已在中国盛行了很长时间。韩国以神曲“江南Style”为代表的音乐文化和至今长盛不衰的韩剧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甚至有向“大妈”及阿姨蔓延的趋势。中国则借助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的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影响韩国。

从历史上看,中韩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韩国的语言文化曾受到过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韩国语言和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吸收融合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内容。从地理位置上的隔海相望和经济上的密切往来来看,探讨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概说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文比较倾向于前者。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区域跨国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层面的表现是经济往来增多,政治文化碰撞加大,突出的表现就是互学语言,因此产生跨文化交际。不过,常常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交际方面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成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虽然在交际中言语交际是很重要的形式,但非言语交际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言语交际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非言语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三、中韩言语交际对比分析

(一)中韩称赞语与称赞应答语对比[1](P21-25)

1.中韩称赞语对比

称赞语是一种礼貌用语,对称赞语的使用会受到身份、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时间、地点、谈话内容也会影响称赞语的使用。

(1)类型对比

称赞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显性称赞、隐性称赞、提及但不做称赞、不提及。前两种类型是在中韩言语应用中差异比较明显的类型。

韩国留学生最常使用的称赞语都是显性称赞语。在中国学生、韩国学生、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称赞语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最常使用的称赞语都是显性称赞语,并且使用显性称赞语比率最高的是韩国留学生,最低的是中国学生。由于使用称赞语的目的是取悦他人,使人们内心高兴,这种称赞的心理愿望大家都会有,韩国留学生也不例外。韩国留学生经常使用像“漂亮”“不错”“好”“厉害”“年轻”等显性称赞语。韩国留学生使用称赞语比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汉语有关,他们用汉语来表达对他人的称赞之意,更喜欢用最明确、最直接的显性称赞语。

中国人喜欢隐性称赞。一般不用直接的赞美言语来称赞对方,听话人要通过语境来领会其中的意思,被称赞者不用做出明确的接受或拒绝的答复,避免了必要的尴尬。韩国人一般在年龄相仿且熟悉的异性朋友之间使用称赞语。在隐性语使用中,中国人多采用“个人评价”“感叹”和“比喻”,韩国人多用“个人评价”“幽默”“请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幽默”方式的隐性称赞时,韩国人一般在年龄相仿且熟悉的异性朋友之间使用,而中国人用这种称赞方式会被当做侮辱。从整体来看,中国、韩国都比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意会”,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体现了中国、韩国社会趋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2)语言形式对比[1](P53)

称赞语在句式上具有极强的可预见性。中国人、韩国人最常用的句式是“形容词感叹句”“形容词补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在称赞语主语人称的使用方面,中国人、韩国人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句法结构较多,一般不用第一人称结构。在词汇方面,一般都是表达称赞的形容词。由于中国与韩国同属于汉语文化圈,在一些文化背景上都有相似的地方,差异仅有疏异。

2.称赞应答语对比[1](P56)

(1)中韩称赞应答语使用类型基本相似

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应答的类型上有一些共有特征。中国人和韩国人在面对称赞时都会用以下几种常用称赞应答语类型回应:感谢、赞同、不赞同、夸耀、谦虚、回赞、质疑、转移、忽略、符合回应(感谢+回赞)。

(2)单项度上中国人喜欢“一致策略”,韩国人喜欢“谦虚策略”,均倾向于复合策略

在应答语的类型中,感谢、赞同、夸耀的应答就是采用了“一致策略”,因为对称赞完全接受和同意。不赞成、谦虚、回赞、质疑、转移、忽略的应答方式,采用的就是“谦虚策略”,对于称赞采用委婉的回应。而“融洽策略”应用在谦虚和回赞的应答语中,这些应答语兼顾了一致原则和谦虚准则。中国人使用“一致策略”比率要高于韩国人,“谦虚策略”的使用率却低于韩国人。中国人更注重保全对方的面子,不喜欢威胁他人的面子以免造成尴尬。韩国人比较喜欢用“谦虚策略”,可能是与在他们以往的学习中常用谦虚的称赞语应答方式有关。另外,中国人和韩国人都喜欢用一种复合式的应答策略,如“一致+谦虚”“一致+融洽”和“融洽+谦虚”的复合,都是先同意他人的赞美,然后再转移话题,既符合一致原则,还不失礼貌。

(二)中韩礼貌语对比[2](P11)

由于韩语是黏着语的一种,常会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词缀来表达尊敬,与汉语截然不同,汉语用一些表示尊敬或谦虚的礼貌用语词汇;而韩语则是用词汇加语法的方式表达。

1.词汇形态特征对比

礼貌用语可分为敬语和谦语。谦语是在日常交往中谦虚的言辞,在中国人们经常都会“自贬”和“自谦”,对自身的“贬低”与“谦虚”,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抬举”。词汇方面,韩语的名词性谦辞有它固有的词,还通过加词缀的形式来形成词语。在代词的使用上更加完善,意义上的分化更加细致,可以分为尊敬他人和贬低自己或他人两种形式,并且数量上比较多;汉语的代词有限,除了“您”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外,其他代词都没有这方面的意思;韩语还通过用助词来表达对人的尊敬,数量没有代词那么多,汉语没有这样的现象。在动词方面,汉语在其前面加“请”来表示尊敬之意,有时也用“主从式”构成敬语动词;韩语也采用表示尊敬意义的词来派生一些动词表示尊敬。

2.语法形态特征对比[2](P58)

韩语是黏着语,助词和词尾比较发达,因此在表达敬意和歉意的时候,多借助于非独立性的语言要素,汉语是孤立语,在表达敬谦时大多用词汇和语调。

在敬语语气表达上,汉语和韩语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通过句式转换来实现谦敬的语义功能;在涉及他人动作行为时,都不用命令、禁止的语气,而用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图,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人。不同点是:汉语用语气表达敬意时,有固定的语气词,如“吧”“呢”“罢”,这些词可以弱化语气,不会让对方感到被压制;韩语则会用表示推测、商榷、意愿的句式来表达祈使或命令的语气,这在韩语里是一种谦逊的方式。汉语里,人们用由“请”“让”“叫”构成的谦语句表达对人的尊敬,这些是汉语独有的,韩语里就没有这种句型。汉语还有一种语法形态,就是用重复来表示尊敬,如谢谢、久仰久仰、恭喜恭喜等。但是韩语中重复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因此很少用重复的形式表达尊敬。

(三)中韩委婉语对比[3](P15)

1.构成数量对比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呈井喷趋势,中韩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词涌入外来词,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数量上,汉语词汇中外来词占的比例在10%以上,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数量最多的是英语外来词。虽然汉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总体来看,韩语中外来词数量更多一些,韩国词汇中外来词占55%以上。

2.修辞格使用对比

在汉语中,为了减轻直言所带来的尴尬,缩短说、听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经常用歇后语来表达委婉的意思,汉语中的比喻、谐音等都是为歇后语服务的。韩语中不存在用歇后语来表达委婉的情况,一般用贬词褒用来表达委婉,这与韩国人注重礼节有一定的关系。在韩国,人们注重礼节,在语言使用习惯上,长辈之间、同辈之间、晚辈之间的用语都有严格的区分。中国也存在贬词褒用的情况,用这种方法表达委婉称呼,古代常用来称呼中国妇女,比如“糟糠之妻”“贱内”“内人”等,在现代社会,女人对丈夫常常也贬词褒用,比如称呼“笨蛋”等。

(四)中韩禁忌语对比[4](P47)

中韩两国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入影响,两国在禁忌语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两国在禁忌语使用方面也有极大不同。韩国除了语言方面的禁忌语以外,还会对行为禁忌语有一定的规范。

1.称谓禁忌语

在称谓上的禁忌,中国和韩国大体相同,都有对统治者、圣人的禁忌语,对长辈、祖先的禁忌语,起名时都要避讳这些现象。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在称谓方面的禁忌,忌讳已故的人,忌讳统治者和神明,忌讳祖先、父母的名字,还有一些其他的避讳。韩国在三国时代也有对皇帝名字或圣人名字的避讳现象。但是在对“已故之人”,中国和韩国的避讳有所差异,中国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不灭,提及已故之人的名字,会触动灵魂,会受到伤害;还有人认为提起已故之人的名字会有不干净的现象发生,会受到污秽东西的影响,所以中国人对已故之人的名字有一定的避讳。而韩国对于“已故之人”名字的观念并不明显,只是在提及时在前面加一个“故”字,为了与现在的人加以区别,同时还表示对已故之人的尊敬。

2.动物禁忌语

对于动物方面的禁忌语,中韩有所不同。例如对“老虎”的禁忌中,古代中国用“大虫”“大猫”来代替,体现出一种委婉的语气;而韩国则用“山君”“山神灵”来代替,避免直接说出对象,还增加了一种尊敬和敬畏的感情。两国公民对动物的认识也不同,中国人认为老鼠是害虫,对老鼠没有什么委婉语,只用“耗子”之类的“卑曲语”。而在韩国“老鼠”是他们敬畏的对象,人们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如“鼠生员”。[4](P52)

3.性别歧视语

中韩都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两国在女性歧视语方面又有所不同。汉语中关于女性的歧视语很多源于动物的比喻,如“母老虎”“贱蹄子”;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母夜叉”“破鞋”;源于谐音,如“鸡”。而韩国的女性歧视语大多通过直接表述,含有历史典故或者比喻,用到的词缀相当多,表示对女性的歧视和谩骂。例如“小姐”这一词,中国古代指富家千金,但解放后“小姐”一词逐渐被纳入歧视语的行列;在韩国历史上,妓女被称为“妓生”,这词源于汉字,但这种称呼也正在逐渐消失。

四、结语

中韩虽共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在言语交际上仍然同中有异,主要表现在称赞语、礼貌语、委婉语、禁忌语之中。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目前资料非常稀缺,可供后续研究的空间极大。从“韩流”这一现象观照,似乎出现了非语言行为的“韩向”同化性,在服饰、相貌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鸟叔”神曲的风靡则是言语跨文化传播的巅峰代表。中韩的文化交流似乎呈现着单向性,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在中国的风行,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1]吴惠珍:《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吕承英:《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南桂仙:《汉韩委婉语对比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李炅秦:《中韩禁忌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参考文献:

[1]李莉莉.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赵宁.浅谈中日非语言交际[J].文学界(理论版),2012,(8).

[3]崔英双.韩国身体语“手”的语义延伸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中韩服饰文化 篇12

关键词: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的失误,要求在外语学习的同时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韩语语音学习,词汇的理解、记忆,惯用语、俗语的掌握,语法的运用,习题练习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因此, 韩语学习者一定要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在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韩语水平。

本文主要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就中韩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国文化因素的不同点。最终帮助人们能够处理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问题,能够独立分析一些中韩差异问题,为提高两国人民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于两国人民更好的交流起到引导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因素

1.概念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因素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因素的关系

交际离不开文化,文化也必然在交际中产生制约作用。 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情况来看,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念,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 ; 二是民族性格,这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 ;三是自然环境, 这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

二、中韩两国价值观念的不同点

1.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虽然也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但更强调个体意识和个人发展,从各方面提高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工作和家庭都在稳定中求发展,注重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2.韩国人的价值观

韩国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特别注重团结和集体意识。比如称呼我家为我们家,我爸爸为我们爸爸。非常注重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资源和品牌,在不断的变化中求发展。韩国大小教堂林立,一半以上的韩国人拥有宗教信仰,主要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三、中韩两国民族性格的不同点

1.中国人民族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慢,有强大的忍耐力,不注重表现,很含蓄、稳重、内敛,不善于拒绝别人,“喜怒不形于色”这一成语就是这种性格最好的表现。产品更注重实用性。比起外表,更在乎人的内在和能力。

2.韩国人民族性格

韩国人的性格急,对于人际关系缺乏忍耐力,容易急躁。 韩国人会直接表达出来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韩国人喜欢表现,注重仪表,产品也全都注重美轮美奂的外观设计。韩国人的动作模仿能力非常强。

四、中韩两国自然环境的不同点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风景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土壤、生物等各种资源丰富。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多丘陵和平原, 全国山多。绿化率高。属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三面环海,易受台风侵袭。

结语

上一篇:项目廉洁文化建设下一篇: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