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

2024-07-23

中国因素(精选12篇)

中国因素 篇1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分析中国农业产值影响因素方面, 目前多见的是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姚耀军、和丕禅 (2004) 分析了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GDP波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周剑锋 (2004) 从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波动性以及结构方面分析了其对农业产值的影响;汤鹏主 (2008) 采用协整分析方法, 并基于VAR模型对变量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和进行方差分解, 来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值增长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李徐润 (2009) 以中央、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为解释变量, 以农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一个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汉章、李上炸和刘伯恩 (2009) 则以巴罗 (Barro, 1990) 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农业GDP的长期增长模型, 据此分析了国家财政各项支农投入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贡献, 并由此剖析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 提出今后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思路。除此之外, 还有少量研究涉及到财政支出之外的因素, 如李国璋、周琦 (2007) 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化肥施用量和农机动力的变动对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 同时运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其变动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程度。

很显然, 上述每个研究中涉及的对中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因素数量相当有限, 难以看到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中国农业产值的影响。所以本小组将以上研究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影响因素结合起来, 试图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鉴别和阐明这些因素对中国农业产值的影响。

二、变量设定及模型设定

综合前述研究, 我们最后决定采用农业产值 (Y) 为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依次为国家财政涉农支出 (X1) 、农用机械总动力 (X2)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3) 、有效灌溉面积 (X4) 、化肥施用量 (X5) 、从业人数 (X6) 以及水灾成灾面积 (X7) 和旱灾成灾面积 (X8) 。其中, 农业产值使用统计年鉴中“国内生产总值”的第一产业产值数据, 国家财政涉农支出采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合计数据, 从业人数使用“乡村从业人员”下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数, 其它变量的数据也都来自相应表格下的相应指标。本项研究使用了1990-2005年的数据, 采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详见文末附表。

总体回归模型设定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β8*X8i+μi

三、回归结果及模型修正

使用EViews3.1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高达99%, F检验为显著, 但是变量X1、X2、X7以及X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表现为不显著。

为此, 先去掉最不显著的X8, 再进行一次回归。统计检验中, 仍有变量X1和X2不显著。

去掉相对不显著的X2, 再做一次回归, 回归结果各项指标均通过了统计检验。

下面对第三次回归后得到的方程做计量经济学检验。

首先检验异方差。从残差项RESID与时间关系图 (下页图1) 和RESID与RESID (-1) 关系图 (下页图2) 中, 未见明显异方差。使用怀特检验, 结果如表四, 通过检验。可以认定该方程无异方差性问题。

然后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使用D-W法, 查表得n=16、k=6、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dL=0.62, dU=2.15, 方程的D.W.=2.27, 属于4-dU

使用综合统计检验法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查看表1, 可知R2, F检验和t检验均通过, 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所以, 修正后的模型回归结果为:

从上述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 国家财政涉农支出 (X1)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3) 和化肥施用量 (X5) 同农业产值正相关, 反映了以上三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我们看到, 有效灌溉面积 (X4) 、从业人数 (X6) 及水灾成灾面积 (X7) 同农业产值 (Y) 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灾造成农业产值减少符合逻辑, 同时我们认为,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从业人数增加造成农业产值减少也是可以解释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指标解释,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 地块比较平整, 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 在一般年景下, 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 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 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灌溉面积同农业产值的负相关可能意味着, 在灌溉面积扩张的同时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从而在自然灾害到来时导致更大的损失。

而从业人数和农业产值的负相关, 则反映了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状况, 生产效率的低下反而拖累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预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注:X1的2007年和2008年数据使用2002-2006年数据测算出的内涵增长率在2006年数据 (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基础上计算所得;X6的2006-2008年数据使用2001-2005年数据测算出的内涵增长率在2005年数据基础上计算所得;其余数据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

表2为进行预测所使用的观测值, 计算得到各年农业产值的点预测结果的估计值为

表3中Y一列为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获得的农业产值的实际值, 与各年预测结果的估计值相比, 2006年的误差最小, 2007年误差增大到超过7%, 2008年的误差更是超过16%。

究其原因, 误差剧增和2006年以后部分变量的数据缺失有关。如表六的表注中所述, 国家财政涉农支出 (X1) 2006年之后的数据和从业人数 (X6) 2005年之后的数据无法取得, 原因是这两个数据对应的统计指标早已从年鉴的统计指标中移除, 故不得已采用内涵增长率法估算出相应数值。估算出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的较大差异可能是导致预测误差剧增的原因。

我们注意到, 2006年只有X6的数据缺失, 预测误差很小;而2007年和2008年的X1和X6的数据全部缺失, 预测误差剧增。据此推测, 可能是因为X1的数据估算有较大误差所致。据农业部2007年12月25日发布的消息说, 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 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五百一十四亿元人民币,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六。可见, 从2007年开始, 国家财政涉农支出 (X1) 相对以往有了较大增长, 并可能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导致使用历史数据计算的内涵增长率相较于实际增长率偏低, 致使2007年和2008年的预测误差剧增。

参考文献

[1]姚耀军, 和丕禅.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GDP (1975-2001) :一个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2004 (1) .

[2]周剑锋.农业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江苏农村经济[J], 2004 (12) .

[3]李国璋, 周琦.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J], 2007 (22) .

[4]汤鹏主.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值增长的关系.现代经济探讨[J], 2008 (8) .

[5]李徐润.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实证分析.山西财税[J], 2009 (2) .

[6]王汉章, 李上炸, 刘伯恩.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GDP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 2009 (5) .

[7]中新社.2007年中国投入500亿补贴粮食种植.http://finance.aweb.com.cn/2007/12/26/22520071226091919400.html.2007年12月26日发布.

中国因素 篇2

[关键词] 大片 主题价值 商业性 构成因素 艺术性

大片这一说法源于英文Blockbuster,原指重磅炸弹,后被引申为某人或某事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轰动,尤指文艺界引起轰动的事件,比如电影、歌曲、话剧等[1]。中国电影市场中最早出现的大片大抵是1994年的第一部进口影片《亡命天涯》,它揭开了中国观众了解海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帷幕。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每年进口的这10部影片往往为好莱坞的大制作,预算较高,故而又被人称为10部进口“大片”。

真正在中国掀起大片热的是19由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这部在世界范围产生空前影响的经典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使中国人对大片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了解。真正开启华语大片时代的是20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由此掀起了无数中国电影人创作的激情。20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被业界各方人士称之为中国式大片的开山之作,影片的各个环节都承袭了好莱坞大片的运营模式,然而这部按好莱坞运营模式打造的中式商业大片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奇观电影”的短暂时期,可以说中国大片自诞生之日起就迷失了文化指向,然而可喜的是近几年一些较为成功的大片如《唐山大地震》、《梅兰芳》、《让子弹飞》在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中国大片的发展困境进行突围,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后大片时代”。

尽管中国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但由于对大片的认识存在不足,同时对其界定和意义建构欠佳,造成了目前电影创作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电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即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使命和美学追求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大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

一、选材上注重原创,用传统资源解读当下和未来

首先,笔者认为大片的选材上应以原创故事为主题材,同时着眼于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来解读和反思当下和未来。中国大片在选材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取材保守,着眼于“过去”。近几年,占据电影市场的国产大片总体上有以下几种题材类型: (1)历史文化题材:《赵氏孤儿》、《孔子》等; (2)革命战争题材:如《集结号》、《风声》等;(4)武侠、动作题材:如《十月围城》、《叶问》、《剑雨》等; (4)山寨电影:如《三枪拍案惊奇》。这些电影虽然类型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着眼于过去,由此可见国产电影缺少新的元素注入,原创能力不足。与此相对,好莱坞大获市场成功的影片却更热衷于讲述关于“未来”的想象:如《后天》、《生化危机4》和《阿凡达》等。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未来题材的影片一定是优于历史题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大片与好莱坞大片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及科技手段上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这里面凸显的中国大片的致命弱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失。一个不关心未知世界的民族,一个拒绝相信超越现实的宏观与微观、太空和深海的惊险和壮美的民族,只把眼光聚焦在当下的利益、身边的琐事、庸俗的争斗之中,怎么能够在激烈的民族竞赛和人类进步之中占据一席之地?[2]因此建构原创性,创造性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与中国的选材手法不同,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好莱坞大片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典型的如《阿凡达》,笔者认为该片是一部典型的以未来题材来讲述过去发生在地球上的故事。影片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震撼人心的奇观影像,更在于其深刻的对当下社会和过去的反思。卡梅隆自己谈《阿凡达》的思想时,是这样说的:“科幻电影是个好东西,你要是直接评论伊拉克战争或美国在中东的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你会惹恼很多人。但是你在科幻电影里用隐喻的方法说这个事,人们被故事带了进去,直到看完了才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伊拉克一边”。[3]当然这也许是导演卡梅隆在创作时的思想隐喻。然而有趣的是中国观众在观看完《阿凡达》以后反思的是中国社会当下的强拆问题,这也许是卡梅隆从来没有想过的涉及点。然而大片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总是提供给你意想不到的点去反思人类文明中永恒的命题。好莱坞的创作思路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中国大片的题材选择与处理要结合中国电影的实际生态环境。

“中国因素”影响全球市场 篇3

预期经济增长保持8.5%

《 理财 新闻周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下调至7.5%,但是我们注意到,华侨银行仍然预估,今年的经济增长将保持在8.5%的水平,能谈一谈其中的依据吗?

谢栋铭:虽然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5%。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和海外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预测经济增长目标所不同的是,中国所公布的7.5%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是,政府可以容忍的最低增长速度。

尽管一季度的许多数据有下行的趋势,但是我们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可能离底部不是特别遥远了,像中国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已经出现了回升。

中国经济最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的,从1978年到现在,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超过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投资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起到一个反周期的作用。当然,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必须得到改变,新的动力将来自于内需。在等待内需上升的过程中,投资仍然会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因此中国经济很难下滑。

《理财周刊》:您提到了PMI数据,但是官方所公布的PMI数据和汇丰公布的PMI数据有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如何解释?

谢栋铭:官方的PMI数据和汇丰PMI数据有两个重大的差异。一是官方的数据涵盖的是大企业为主,HSBC主要涵盖中小企业为主,两个数据的差异反映出中小企业目前承受的压力要比大企业大一些;其次是季节性因素,官方的PMI数据中有较强的季节性因素,但汇丰的PMI数据中已经平衡了这部分影响。

中国因素影响日益加大

《理财周刊》:一些境外投资者开始担心,来自中国的结构性通胀将输出到全球,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谢栋铭: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很大幅度上依靠于投资,需要很多大宗商品。因此,部分大宗商品的领域,中国因素成为了推动某些大宗商品的重要原因,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现在,中国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中国经济本身来看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想把经济转型为内需拉动,一定需要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但是,另外一方面,收入的上升,确实会对结构性通胀带来一定的压力。

这在境外的投资者看来,已经成为了新的担心,如果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价格上涨,并影响到全球。

《理财周刊》:上个月新加坡进一步提高投资移民门槛,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收紧移民政策,这其中也有中国因素在发挥作用吗?

谢栋铭:除了输出型通胀,中国资本输出的问题也是海外国家和投资者所担心的。中国人去海外购买房子就是一个例子,去年在新加坡,中国的投资者是新加坡最大的海外买家。从我们的分析来看,现在海外的一些国家也好,投资者也好,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是既爱又怕,爱的就是中国投资者有这样的资金和魄力进行投资,怕的是中国大量的资本外流,可能会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对其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移民政策就是一个体现,很多国家慢慢收紧移民政策,特别收紧对于中国的移民政策,包括新加坡也是如此。

中国因素 篇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发生了大的变革, 克利姆特、梵高、高更、米罗、马蒂斯等人接触到东方的艺术, 以及他们积极的吸取原始文明的元素。凡高的画作就有不少临摹东方版画的作品, 在他的众多画作中, 夸张的笔触, 跳动的纯朴的颜色, 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东方版画神韵。克利姆特对中国的传统版画的迷恋直接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 许多绘画的背景采用的是中国戏剧人物版画的背景, 极大丰富了他的创作语言。因此, 东方的版画以它特有的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性影响着西方绘画史。

在当今, 保持艺术的自我和民族性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版画以其独特的面貌在东方艺术中占据重要的角色。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 从《金刚经》的印制就可得出这个结论。清朝后期, 版画艺术渐见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 传统的雕版印刷术, 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了。

中国传统的版画有着自己一套理论, 如形象简单夸张、色彩浓烈鲜明、寓意广泛, 是一种意向造型艺术, 师法自然, 有着内在中国传统的精神。而中国的油画从一开始进入中国以来, 就处于一种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之中, 一直都在寻求着自己的民族根源。因此, 找到自己独特话语权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而中国的传统木刻年画传统美学的观念相当明显。中国木刻版画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性, 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极为丰富, 认真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 必然可以为油画艺术带来一定的启示。从传统板画的色彩看, 单纯、浓烈, 这应该是因为中国的版画主要集中在年画题材, 所以用于节庆的时候就更偏重于单纯、热闹、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多是平面的色彩, 没有出现均匀过渡的色彩, 也没有明暗的差别, 对比很强烈。同样由于材料的限制, 传统的木刻版画以其爽快, 利落能多次复制的特点在各门类艺术中就很明显, 刀痕的爽快, 稚拙。油画上的笔触就可以模仿, 如梵高, 蒙克。中国传统的版画, 具有平面的装饰性, 极强的形体的样式化。克利姆特的绘画创作中就有很多装饰图案充实画面, 形成了他很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油画从一开始诞生, 他的民族化的问题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在对如何把中国传统的语言样式融入油画这一问题上, 我们也作了很多努力。顾黎明的门神系列就是对中国传统语言形式进行探索的典型代表作品, 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去深入体悟和诠释民间木版年画的语言样式, 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纯文化的诠释, 从深刻的民族精神上来融合现代主义, 用传统的艺术精神丰富当代油画语言, 再创性的显示出中国文化在现代油画中所阐发的作用, 是对木版年画语言样式的成功借鉴。[1]他认为艺术作品民族精神的匮乏主要在于此。李天元在自己的作品中利用“单刀赴会”这一传统形象, 创造了传统和现实的连接, “既然现象出现了, 启示作用必然产生”。

各门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 把版画中的这些因素加入创作中可以丰富油画的语言样式, 同样, 从传统的中国版画中找到的中国的意趣, 让其中的中国东西能够分离出来, 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 形成自己的语言。但对于传统学习, 不可以照搬, 应该从文化内涵上去深刻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独特的审美, 从艺术的本质去理解人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不然就会不伦不类, 必须自己在吸收的同时重构自己的艺术语言, 这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艺术。

“一个在文化上不能强大的国家, 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油画是一种外来文化, 我们只有为我所用, 才能成为自己的特色。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就是在吸收了中国的版画的基础上, 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才形成自己的特色。潘天寿说过:“中西绘画要拉来距离”主张也为我们如何来开中国油画的语言样式起到了启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艺术的创新决定了艺术之间的不断的挖掘, 融合。因此, 油画从中国的传统版画中吸取能量也是必然的。也只有吸取了新的语言, 中国油画才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艺术舞台之上。

参考文献

[1]石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资料:中国文化中的和平因素 篇5

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和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英国哲学家罗素作为有先见之明的西方学者,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也就是说,和平文化深入于中国文化的骨髓。

中国文化的内容是讲求和平,反对冲突和战争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儒家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强求别人,不干涉别人的事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当自己不赞成他人的做法时,‚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提出劝告,对方不理睬,也不以武力去强行制止。当双方之间出现分歧时,应当礼让,避免冲突,‚君子无所争‛。当对方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时,也要冷静对待,不要以怨报怨,而要宽容大度。儒家反对流血冲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对于不赞成自己观点的其他民族,只能通过道德去感化他们,而不应当动用军队去征讨。如果冲突已经发生了,必须和平解决冲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解是解决冲突最好的办法。无论是大的战争还是小的冲突,都应当通过‚和‛来解决。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和平思想。认为大国地位不能靠武力来确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望只能靠自己的道义感召力来获得,孟子反对以武力征服小国。孟子反对强国试图凭借武力统一天下的做法,他严厉谴责通过征伐扩张强权,认为依靠武力征服别国,是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草菅人命,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但是,儒家也强调必须有必要的自卫.如果别人发动武力攻击,就必须以武力去应对。不组织军队,不进行军事训练,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一旦别国侵略,百姓只能束手待毙。所以儒家思想中的发展军备是防御性的,是为制止和对付敌国的侵略。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与儒家相比,道家的和平反战思想更为彻底。道家首先从意识上反对争斗,倡导‚不争之德‛。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 1 争‛,要象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与事无争。认为在意识上‚不争‛,就不会和他人或他国发生冲突。道家还强调要消除争斗的能力,倡导‚柔弱之道‛,认为力量强大了会带来灾祸,‚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不以兵强天下‛。道家明确反对战争,认为军队是凶害之物,没有任何好处,残害人民,荒芜田地,‚兵者,不祥之器‛。

墨家兼爱非攻,不主张打仗,可以说是爱好和平的思想。

中国独特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的中国文化的和平反战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和对外交往。中国的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迫不得已的、防御性的,近代以前是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战争大都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的。和亲、修长城、守边关是中国古代对外防御战略的主要特点。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也很少以强凌弱,凭借武力压迫和吞并弱小民族,而往往如孟子所说,‚以大事小‛。历代统治者对来华访问的外国使节都给予尊贵待遇;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并未象西方殖民者那样进行掠夺,而是为展示自己的天朝大国形象,给沿途各国带去了珍贵的珠宝、锦缎、瓷器等,虽然主观上有自大的一面,但客观上是通过软实力,以和平方式显示自己的影响,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近代以来,中国更是只有遭受列强侵略、欺凌的经历,而从来没有对外扩张的历史。一次次的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历史文化和历史遭遇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与一切国家友好往来;但同时又有原则,有自己的立场,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反映了‚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而既不干涉他国,同时反对他国干涉,反对战争,反对使用武力,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的政策,也是结合自己文化传统和历史教训而制定的。这既是儒家反对‚以力服人‛和道家主张‚不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基于自己近代的遭遇而表现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近代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应该在中国重演,也不应该在世界其它地方重演。

中国六城市休闲制约因素 篇6

休闲行为也许会受其他人或外部条件的影响,但是选择参与或不参与休闲活动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的观点,Crawford和Godbey在1987年把休闲制约因素分为结构休闲制约因素(如花销、时间、设备和技巧),个人之间休闲制约因素(如缺少适合的伙伴,他人认为特定的活动不恰当)以及个人内部休闲制约因素(如个体不喜欢特定的休闲活动、压力的影响和消沉的影响)。

盖瑞·奇克与中国学者董二为联手进行研究,他们以自由列举法获取中国五个城市(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和成都)的休闲活动和休闲制约因素(选取的样本被要求列举出他们在闲暇时间所参加的所有活动,紧接着样本被要求列出制约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因素),然后用所得到的数据在六城市(包括深圳)进行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表明,中国六城市的研究对象基于他们所感知到的重要性,把休闲制约因素分为相对清晰的八种类型:个人内部问题(缺乏兴趣,没有心情,缺少主动性);空间和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缺少空间,拥挤问题);个人之间的问题(缺少群体活动,缺少同伴,生活方式的问题);财力问题(缺钱,收费太高,收入太低);家庭责任(照顾孩子,照顾老人,忙于家务);交通问题(缺少交通工具,交通状况差,没有车);生活压力(个人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缺少时间(缺少时间,忙于工作,没有假期)。其中,第一项因素即个人内部问题的方差百分比遥遥领先于后面的七项因素。

八个因子与休闲满意度、自主健康和人口统计变量的相关分析中,对每个城市单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上海,休闲满意度和个人内部问题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而在北京,两者之间呈现出适度负相关。这表明个人内部问题作为休闲制约因素变得更重要的时候,休闲满意度就会降低。但是这两个变量在其他城市里没有呈现显著相关。在上海,休闲满意度与家庭问题制约因素、缺少时间制约因素之间呈负相关,而在其他城市没有这种关系。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研究结果中,盖瑞·奇克与董二为在Crawford和Godbey建立的休闲分类理论上,加上了文化休闲制约因素。这是因为文化对人们所参与的休闲活动和影响他们参与的休闲制约因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休闲中文化制约因素不能被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所正确理解。例如,一些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认为,妇女的稳重应该就是防止妇女穿着泳衣出现在公众面前,或者将一些休闲方式视为非道德和堕落(比如色情出版物)或以健康和富足(比如野营)的标准去衡量妇女的稳重。我们没有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看到沙特阿拉伯或是伊朗女游泳选手或跳水选手,这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不允许妇女穿着泳衣出现在公众场合。这就是群体价值观(文化制约因素),且与个体的决定毫无关系。

盖瑞·奇克把在制约因素的研究数据中发现的一种休闲制约的类型称为“家庭责任”,包括像“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这些特殊的条目。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孩子和自家的老人,但是这在西方社会已经不是普遍的文化价值观念。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2006年的数据,大约16%的85岁以上的美国老人住在养老院。虽然因为一些老人搬到辅助老人生活的地方或者雇佣保姆在自己家中照顾自己,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数目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的子女们通常不会为了照顾老人而让老人搬进自己的家中。这和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像中国那样子女亲自照顾老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并且,这种“照顾”对他们的子女来说是一种休闲制约因素。

中国进口总额影响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进口总额,GDP,CPI,汇率,居民消费性支出

一、引言: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对于一国来说, 进口和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方面, 两者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 很多人一直强调出口对一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提倡追求贸易顺差等。直到最近十几年, 人们开始意识到进口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 因素的选择

影响进口总额增长的因素很多, 我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增强一国进口能力, 而原材料的进口也是企业生产与投资的一种体现, 进而会转化为GDP的增长;基于进出口贸易受价格的影响, 而汇率正是引起国内外商品相对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所以引入汇率;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减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国内外倾向发生变化, 影响进口总额的增减;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额也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 其变化必将影响进口的变换。

(2) 模型建立

样本的数据区间为1991年~2010年, 共20组数据, 为分析为被解释变量进口总额 (JKZE) 和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 (GDP) 、汇率 (HLA) 、居民消费性支出 (JMXFXZC) 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CPI) 的关系, JKZE与GDP、JMXFXZC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

整体考虑, 做如下线性模型:

其中, 汇率相对其他数据太小, 所以将汇率放大一百倍使用, 即hla=100*hl, 用EVIEWS估计结果为:

(3) 模型检验:

F=182.0388>F0.05 (4, 20) =2.87, 可决系数和修正可决系数都大于97%, 表明模型从总体上看进口总额与各解释变量联合线性关系显著。但解释变量均未通过t检验, 应该是由于共线性问题或者异方差造成。

用方差扩大化因子测试, R-squared=0.876004, VFI=8<10, 所以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4) 虚拟变量

下图明显看出, 前三个点 (1991、1992、1993) 是一种趋势, 此后的点是另一种趋势,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 重启中国改革开放列车, 我将这一事件作为1993年与此之后汇率对进口总额影响趋势改变的原因, 设置虚拟变量DD:0 (南巡之前)

南巡讲话 (DD)

1 (南巡之后)

所以做截距加斜率介入的变换。Jkze=5170.492-35180.11*DD+4.691366DD*hla+51.33cpi+0.53341gdp-0.025358jmxfxzc-2.045141hla

1991年至1993年, 随着汇率的下降, 人民币相对外币贬值, 但中国的进口额增加 (中国汇率每上升0.001美元, 进口额增加2.04514万元) , 1993年后, 由于汇率对国内同质商品价格的影响, 国内商品相对涨价, 会导致国内对外商品进口增加 (中国汇率每下降0.001美元, 进口额增加2.65万元) , 我认为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贸易, 也对人民币的升值起到一定的作用。

(七) 以初始模型为例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分析:

从模型来看, 汇率每上升0.01美元, 我国进口总额减少0.72万元。结合当前人民币升值问题, 人民币有控制、缓慢的升值将有助于缓解我国多年持续的双顺差, 但是2011年的快速升值确实刺激了国内高薪阶层对国外奢侈品的需求, 出国留学旅游人数激增。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改善其贸易逆差之举是不合理的, 我们必须稳定人民币汇率赠速, 以免国内经济受到进出口贸易冲击。

中国因素 篇8

一、退休年龄的国际趋势及中国现状:

(一) 退休年龄制度趋势的国际比较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 退休年龄主要呈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 各国规定的退休年龄是一个由高到低, 又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据笔者对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知,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经历了长达20~30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但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下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 养老金负担越来越重。所以, 纵观20多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制度的变化, 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基本趋势:退休年龄的设置与经济形势有一定的联系, 规定的退休年龄由高到低, 又由低到高。在未来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预期条件下, 全世界退休年龄的趋势可能是走高的。

2. 各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在缩小。

规定男女退休年龄相等的国家越来越多, 规定男性退休年龄大于女性退休年龄的国家越来越少。此外, 再从规定的男女退休年龄的平均差距看, 也是缩小的趋势。

(二)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的现状

在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上, 201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9.0岁和72.4岁, 今天仍沿用建国初期的退休年龄, 则显得不合适了。比较世界各国情况, 我们可以用预期寿命与退休年龄的比率作为横向比较指标, 发现中国的数值居于世界主要国家前列, 所以可以得到中国在预期寿命不变的情况下, 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方法即是延长既定的退休年龄。此外, 如果按照制度年龄退休, 综合考虑人口政策等因素, 我们养上一代人只需要十年, 而下一代人养我们需要二三十年, 这样会给下一代造成更大的负担。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测算, 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 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如果退休年龄提高5年, 那么基金缺口将缩小22.69%。

在延长女性退休年龄问题上, 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 工龄长短对于能否获得满额养老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 女性更不容易获得满额退休金。退休年龄的差异使得男女职工退休前的收入差距在退休后进一步扩大。由于时代的变迁, 现代女性到50多岁时, 正是“第二个黄金年龄段”的到来, 且经验丰富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这时让女性退休无疑人力资本的浪费。从对世界各国的比较来看, 全世界有六成以上国家和地区执行男女同龄退休政策, 男女同龄退休体现了国家对男女平等的参与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也是国际退休制度改革趋势之一。

综上所述, 养老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工程, 但是在既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下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结论, 要解决养老问题, 延长退休年龄, 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既有调整的余地, 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

二、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假设下进行的基于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的精算

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是, 我们在既定延长退休年龄的决策假设下, 有两种提高退休年龄的决策, 决策一:延长全社会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决策二:延长女性劳动力的退休年龄。事实上, 两种决策需相互结合。本文通过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比较, 分析制度建设的着重点, 认为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应为退休年龄的改革的第一步, 且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可以增大养老保险的效用。

(一) 女性延长退休年龄对自身利益考量的精算

男女在60岁时的养老金比为:

把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工资与社平工资挂钩, 分析出在不同性别不同工资时, 对男女养老金数额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1. 社平工资的提高会拉大男女养老金收入差距

当假设男女性工资相等且等于社会平均工资时, 男女在60岁时退休金待遇, 女性为男性的84.22%, 如果男女同时提高社平工资可以得知平均工资越高那么男女工资的差距会增大, 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退休前一年的本人工资水平较男性低, 所以可以推知,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提高致使社会平均水平工资提高时, 对于女性来说, 养老金随着社平工资的提高绝对数提高, 但相比男性差距逐渐拉大。

2. 无论低于或高于社平工资, 女性较男性来说存在养老金动态差距

当女性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女性工资女性养老金待遇与社平工资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比例低于相对社平工资的比例。而同样低于社平工资的男性, 养老金待遇与社平工资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比例则高于工资的相对比例。相对的, 当男女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 随着相对工资比例的变化, 女性养老金对于相对工资的差距较男性来说更为显著。

(二) 女性延长退休年龄对社会统筹养老金贡献的精算

养老金的结余为:A=R-E= (R男+R女) - (E+E)

从绝对数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女性延长退休年龄的决策会对社会总结余有显著的影响, 分别以55岁和60岁的女性为例, 在2010年的养老金结余的差距为6571.8亿元, 在2050年养老金结余的差距为264713.4亿元, 说明采用增加女性退休年龄的方法可以使养老金的结余增加约为40倍。从时间对于收支平衡的影响的角度,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错后了结余增量拐点的到来

正常退休年龄组合条件下女性退休年龄偏低, 对于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有重要影响。我国养老金的结余来自人口红利的贡献,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从2035开始人口红利的正效应逐渐减小,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的一代人赡养比例的提高。当女性退休年龄延长至60岁后, 结余增量的拐点可推迟2.5岁左右, 这样可以使人口的变动速度更为稳健, 为社会积攒更多的养老基金, 为从老人向新人的过渡期更加平稳打下基础。

2.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延缓了收支缺口出现的时间

在现行的退休政策下, 由于女性的退休年龄低于男性, 所以养老保险的支出增长幅度高于收入增长, 必将产生缺口, 导致社会统筹基金收支失衡, 大约2035年出现缺口。当保持而在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保持不变时,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的调整过程中, 养老保险总收入不断增加, 支出随之减少。这样一来, 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总结余, 同时, 也延缓了社会统筹养老基金缺口的出现时间。当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时, 收支平衡出现的时间为2042年左右。而当退休年龄男女同为60岁时, 收支平衡可保持到2054年。这对于解决出生在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人们的退休问题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方法。

3.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随着时间的老化是无法改变的定则, 这也是养老保险较其他社会保险更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它不是一个概率事件, 而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调整都应该考虑到养老保险的长期性。此外, 还要协调好新人与老人的赡养比,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影响几代人的制度, 要预先对几代人的状况进行把握, 可持续的制度是不应该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来维持当前发展的制度。女性在55岁退休与60岁退休的两种条件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者的差距显著增大。从绝对数来看, 差距由2010年的6572亿元到2040年的121675亿元, 可以发现女性退休年龄的提高对养老保险及下一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显著的贡献。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退休年龄问题。

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 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成熟之后, 就往往危机四伏, 难以维持下去。“养老保险制度成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一般情况下, 它是指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后, 第一代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群体基本退休, 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这时, 如果这个制度缺乏可持续性, 就会使得问题基本暴露出来。而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可持续性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退休年龄定得过低, 或者长时间没有及时调整。

2.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必须及时提高法定的退休年龄, 以便缓解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压力, 减轻国家财政、社会负担, 所以, 提高我国退休年龄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首先应当采取的对策是:提高女性退休年龄。上述精算得到的结果可以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支撑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的必要性。此外, 对于高学历的女性更应该加以重视, 例如, 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女性, 一般来说都需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 才能够积累出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取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教研成果,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 也只有一小部分绩效突出的女教师在50岁左右能够取得教授职称。因此, 对许多女教授、女科研人员而言, 55岁正是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事业高峰期,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正处在思维活跃、身体健康, 经验丰富的大好时机;应当是事业发展和贡献才智的黄金时期, 如果在此贡献期就让其退休, 不再为社会产生直接效益, 那么, 国家在培养女高级知识分子上所付出的投入, 并没有换来更多的回报, 这等于浪费了巨额国家资产。退休年龄过早, 人为地限制女性的工作时间, 不仅拉大了老年女性和男性的经济收入差距, 更使得不少中年女性丧失了继续受到晋升、培养、重用的机会, 影响了女性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U.S.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1977.Social Security ProgramsThroughout the World, 1977[R].Washington, D.C.:HEW Pub., 1977, PP.3-258.

[2]、世界银行, 1999:《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迈进21世纪》[M], 中译本, 2000年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231页。

[3]、潘锦棠, 2001:《世界各国男女退休年龄概览》[J], 北京:《中国社会保障》2001年第6期, 第52页。

[4]、周渭兵, 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9

一、分解方法

Et表示t期总的能源消费、Pt表示t期总产出、Eit表示i部门t期的能源消费、Pit表示i部门t期的产出,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

这里m表示部门数量。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不一样, 可以把碳排放分解为:

这里, Ct表示t期总的碳排放量、efj表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stj表示t期第j种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重、Cit表示t期第i部门碳排放量、sjit表示t期第j中能源在第i部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F表示化石能源的种类、第i部门t期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和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可以表示为:

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为:

从期初 (第0期) 到第n期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根据方程 (3-16) , 方程 (3-15) 可以变为:

从最后一个方程可以看出, 一段时期内碳排放的变化可以看做是四个变量的函数:总产出 (P) 、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 (αit) 、单位产出各种能源强度 (eit) 和各种能源在某部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sjit) 。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可以看做是常数, 它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方程 (9) 可以分解为以下形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除了一个变量以外, 其他变量均保持不变) , 方程 (10) 中的每一项表示其他变量不变时, 特定变量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

二、应用研究

取中国1990—2010年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解分析。为了简单起见, 时间周期为五年, 也就是说, 每五年做一个对比, 用五年前的碳排放作为基期, 进行对比。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算出四种因素在碳排放增量上面的作用。

下图为中国碳排放增量的分解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90年以来, 产出一直都是推动碳排放的最大动力, 而能源强度一直在促进着碳减排,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作用不明显, 可能与它们变化太小有关。

三、结论

中国碳减排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目的, 必须要求我们在其他方面下工夫。能源强度在过去的二十年内的下降, 对碳排放起了抑制作用。但是,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作用不明显。为了更好的实现减排任务, 在将来的能源消费上, 要大力提倡清洁能源, 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比例;同时在产业政策方面, 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关停不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促进企业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

参考文献

[1]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6) .

[2]宋德勇, 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3) .

中国出口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篇10

(一) 选题背景和目的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 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 我国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的对外经济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 使我国经济收缩, 出口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受限。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了解和研究出口影响因素, 分析它们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和作用, 深入了解我国出口政策, 一方面, 使出口经济继续发挥其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 不断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造一个新的贸易环境, 对促进我国出口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有重要的推动力。

(二) 国内外实证分析综述

1.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分析

在18世纪的欧洲, 就有着出口问题的研究雏形。20世纪60年代开始, 已经有关于出口贸易相关的实证分析, 以埃默里、巴拉萨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逐步采用计量分析方法, 建立相关经济模型, 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 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国内学者对我国出口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国内一些学者从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入手分析我国出口经济, 采用实证研究法, 具体地描述被选取的因素与出口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

二、建立模型

(一) 影响因素分析

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体现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 对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 汇率

人民币升值, 会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出口量减少。而人民币的适度贬值, 则会提升国际竞争力, 出口量增加。

3.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体现为国内环境因素的变量, 也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间接的影响。

4. 城乡居民储蓄

居民储蓄间接地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5. 关税税率

调节关税税率是优化贸易商品结构的有效方式, 提高税率水平, 会使得进口商品数量减少。

6. 其他因素, 如:货币供给量、第三产业比重、外资等因素也会对出口产生影响。

(二) 模型的设定

Y代表出口总额 (亿元) 、X1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X2代表汇率、X3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X4代表城乡居民储蓄 (亿元) 、X5代表关税税率

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 初步建立模型

(三) 数据的收集

本文从中国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上收集到了我国1985~2013年与出口总额相关的数据, 具体如下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14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三、参数估计

根据已知的统计数据, 采用最小二乘法, 估计计量模型参数, 结果如下:Eviews命令为:LS Y1C X1X2X3X4X5

模型构成:

四、模型检验与修正

(一) 经济意义的检验

Y=5339.0855+0.6640*X1-27.3794*X2-0.4093*X3-0.0948*X4-3.9086*X5可以得出结论:国内生产总值X1每增加一个单位, 出口额平均增加0.6640个单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X2每增加一个单位, 出口额平均减少27.3794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X3每增加一单位, 出口额平均减少0.4093个单位;城乡居民储蓄X4每增加一个单位, 出口额平均减少0.0948个单位;关税税率X5每增加一个单位, 出口额平均减少3.9086个单位。

(二) 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R2=0.9819, 修正的可决系数, 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 拟合效果很好。

2.F检验:F=249.7371, 在显著性水平α=0.05前提下, 找到自由度为6-1=5和29-6=23的临界值2.62, 大于临界值, 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各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我国出口额 (Y) 有显著影响, 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3.t检验:城乡居民储蓄 (X4) 和关税税率 (X5) 的t值小于2, 表明城乡居民储蓄和关税税率对我国出口额 (Y) 没有显著影响。

注:由于本题中F检验表明显著影响, 但有个别解释变量的t检验没有通过, 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 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COR命令:cor y x1x2x3x4x5

各解释变量 (除X2外) 都与我国出口额高度相关, 且解释变量间也存在高度相关性, 则可认为存在着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法, 建立回归模型。再观察Y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系数最大则最优。

根据上述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我国出口额的重要因素, 相关系数检验也表明, 二者的相关性最强。所以, 以X1为基础。

经过以上的逐步引入检验过程, 发现方程应为y=f (x1, x3, x2)

最终确定我国出口额函数为

统计推断检验:

(1) 判定系数:R2=0.9816, 接近于1, 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2) F检验:F=1008.745, 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前提下, 找到自由度为3和25的临界值2.62, 大于临界值, 其P值0.000000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各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我国出口额Y有显著影响, 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3) t检验:可以看出三个解释变量的t的绝对值均大于2, 而P值小于0.05, 说明各个解释变量对出口额都有显著影响。

2.自相关检验

采用偏相关系数检验法, 操作如下:IDENTRESID, 得到如下结果:

由上图可知,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具有一阶自相关性。

3.异方差检验

White检验操作如下:Ls y c x

View/residual/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no cross terms)

从White检验知Obs*R-squared=13.0311, 同时其对应的P值为0.221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拒绝原假设, 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综上所述, 本文所分析的模型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表明, 国内生产总值X1每增加一个单位, 平均说来出口额增加0.5750个单位;国定资产投资X3每增加一个单位, 平均说来出口额减少0.4148个单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X2每增加一个单位, 平均说来出口额减少26.7808个单位。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经过上述模型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出口额不断增长,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使我国经济达到一个新高度。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工业附加值较低;出口额主要靠轻工业产品拉动;我国没有形成外贸出口品牌, 竞争力大大削弱。

因此, 针对以上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一) 稳定汇率

目前我国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即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当前背景下, 外贸企业风险加剧, 政府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 才能更好地推动外贸企业的发展。

(二) 政府适当补助, 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为弥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出口损失, 政府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贴。同时,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也能快速推动外贸企业出口, 降低企业内部成本, 从而保证贸易稳定。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出口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优化出口结构, 出口深加工和高科技产品, 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增加我国的贸易实力, 推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四) 中国外贸企业必须强化品牌意识

企业作为创立品牌的主体, 必须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 增强品牌营销的紧迫感, 采用品牌经营法,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启荣.山东省出口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 (03) .

[2]洪波.中国出口奇迹的产生[J].市场研究, 2008, (05) .

[3]梁琦.徐原.汇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10, (06) .

三大因素支持中国率先复苏 篇11

今年初,英国《金融时报》对70名经济学家进行了一项题为“哪个国家能够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调查,结果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谁会是第一个走出危机”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全世界眼球的问题。但是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第一还是第二,我们更关心危机是否能在2009年画上句号,我们是否能够较快走出危机以及恢复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当然,讨论一下中国经济可能较快恢复的条件,或者说中国凭什么占据经济恢复的先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至少可以增强我们战胜危机的信心。我们认为,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将支持中国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

实体经济具有稳定的基础优势

第一方面的理由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恢复经济是恢复“实体经济”,不是搞“虚拟经济”。中国多年来致力于最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而且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占据的是最基础的中低端产品部分。

在危机期间,收人大幅下降,购买力大幅萎缩,收入的变化对价格便宜的商品需求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必需的,所以危机期间低端产品的需求可能更稳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汽车消费大幅下降,而沃尔玛的销售还是平稳。价格便宜的“中国制造”许多都是必需品,因此“中国制造”的外部市场不至于崩溃,许多一般消费品的出口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历这一轮经济“突变”,对高外需依存度增长模式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面拉动内需,防止经济大幅下滑,推动经济恢复增长已经成为共识。这个共识的重要性有两方面。

首先是顺利找到短期应对危机的切入点。拉动内需就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特别是消费增长方面的拉动。在外需大幅下降,外部消费市场萎缩,如果能迅速稳定就业,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以及公路、电网、供水、水利建设,加大其他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提升农民收入,中国完全可以依靠内部消费增长,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很高的农村消费增长,吸收出口增长下降部分,稳定经济增长。

其次,在后次贷危机时代,美国可能改变其向全世界借钱,以过度消费的支持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也使得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而拉动内需的共识将兼顾短期应对策略和长期的战略方针,使中国较早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移,真正把危机变成了机遇。

美国近年增长最快的是“虚拟经济”。而其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远离实体经济的泡沫破灭,使得过去“虚拟经济”的杠杆增长方式,不得不转变为去杠杆化的趋势。从就业的角度看,让华尔街的失业人员在重振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重新就业,恐怕比当年冷战结束后,导弹精英们进入华尔街要困难得多。二是实体经济因为信用泡沫的破灭,失去信用资金支持,受到重创。汽车、房地产行业以及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的金融业都在重新洗牌。劳动力成本和福利体系问题已经使企业不堪重负,再加上空前的流动性风险和银行惜贷行为,美国企业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举步维艰。三是此次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的调整,而是要回归实体经济。如果在可能突破两位数的失业率对消费的进一步打压下,占到美国经济超过70%的消费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消费去杠杆化”,对美国经济的迅速恢复无疑是极大的困扰。

财政状况操作空间相对较大

第二方面的条件是从总量上来说相对较雄厚的财政实力。中国近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这对于在危机阶段,由政府出资解决“民工培训”、“大学生实习”这样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社保、医保这些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加大从消费增长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等诸多问题,都提供了经济实力的保证。

经济严重衰退,出现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效果有限,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变成最主要的政策工具。美国政府和欧洲各国政府,在利率大幅下调至历史最低水平甚至零利率,在调无可调以后,都启动了财政政策。但是美国已经面对巨额财政赤字,2008年已经达到GDP的10%的历史最高水平。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新政会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有带来更大的经济失衡的风险。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但是为了维护欧元的稳定,欧元区所有成员国被要求不超过3%的财政赤字。在当前的非常时期,各国政府为拯救本国经济,很可能不顾一切地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对欧元的稳定可能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

另外,中国有高储蓄率的民间资源。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超过40%的高水平。庞大的储蓄,使得在当前的危机时期,有足够的民间投资资金可以调动。而庞大的民间储蓄,可能成为推动经济恢复的最大的实力和后盾。

相比之下,美国的储蓄率几乎为零,所以恢复经济更多依靠政府的赤字,这可能带来美国经济更进一步的失衡。当然,我们要密切关注美国储蓄率的变化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可能带来的影响。

金融体系可依靠的强大支撑

第三方面的条件是稳定的金融体系。前几年中国进行了金融体系的一轮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革。而全面的制度建设以及相对较为封闭保守的现实,使得中国金融业在此次危机所受冲击较小。而中国稳定的金融环境,在保证提供稳定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支持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且巨大的实施余地,给宏观调控政策制造了巨大的弹性空间。

以衍生产品的泡沫破灭为特征的此次金融危机,几乎使华尔街、伦敦和其他欧洲的金融市场彻底崩溃。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从资本市场到银行间市场都已伤筋动骨。因其本身还需要政府的大规模的救助,所以欧美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基本瘫痪。

今年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强调,美国经济的复苏仅靠财政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靠金融系统,所以呼吁奥巴马政府必须继续大规模地拯救金融体系。这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一是金融体系对恢复经济的重要作用;二是金融体系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现在不但发挥不了作用,需要政府的救助。也可能伯南克的主要意思是先救金融体系,才能救经济。如果是这样,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的恢复之日,才是开始考虑经济恢复之时。虽然我们并不认为伯南克的观点是美国经济的复苏的逻辑思路,但是危机重重的金融体系,肯定是美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制约因素。

产业振兴规划火线出炉

温家宝总理日前表示,将出台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有人认为.目的还是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确保2009年经济增速在8%以上。

汽车产业

推动消费,稳定扩大汽车消费需求,推进汽车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

钢铁产业

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

装备制造业

一要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技术水平,务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纺织业

除了自主创新,技术改进,还将加大对纺织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并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由14%提高至15%。

船舶工业

将加强信贷投放、延长现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暂停新上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加快技术改造。

电子信息业

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發展环境,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

石化业

将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

轻工业

对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产品取消加工贸易限制。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补贴品种。

有色金属业 促进企业海外找矿。

物流业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工业竞争力因素研究 篇12

中国2013年工业增加值为11018.7亿元,并且2013年工业吸纳就业人数为5257.9万人。大力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发展工业以及提高竞争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竞争力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应政策建议,使得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差距,使得世界各国的商品价格会出现差异,因此产生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以生产要素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一国或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外部力量,共同决定有形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中国从四个方向出发研究竟争力: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研究竞争力,仲秋雁、张笑楠(2011)从理论出发,通过动态关系模型分析了企业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第二,工业产品竞争力方向的研究,吴云波(2015)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也会增强;第三,国际角度的竞争力研究,金碚(2003)主要从国际竞争力定义和判断民族工业的原则出发,认为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力是产业竞争力[1];第四,是把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结合的竞争力研究,王洛林、江小涓等(1999)认为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2]。芮明杰、陶志刚(2004)指出,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可以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3]。

2009年~2012年,从纵向来看,各行业产出率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表明各行业发展稳定。从横向来看,制造业在各行业中产出率最高,但产出率有所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出率是增加的。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为161326.1亿元,而服务业整个行业增加值为231934.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制造业增加值高70608.4亿元。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在逐步上升,有利于改善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低与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的现状。

二、中国工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选取1998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i代表第i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工业竞争力,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当年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就业人数计算得到,单位是百分比。X1i代表第i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是百分比,反映服务业发展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X2i代表第i年工业就业人数,单位是万人,反映劳动力资本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X3i代表第i年外商直接投资,单位是亿美元,反映外资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X4i代表第i年企业个数,反映工业规模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只有X4i(企业个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规模扩大,对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显著,删掉X4i,得到新模型:

根据修改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各解释变量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能够保留在回归方程里。模型为: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工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占GDP有正相关关系,服务业占GDP的回归系数为0.232,P值为0.002。当服务业占GDP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232个单位。表明服务业占GDP增加时,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员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就业人员的回归系数为0.027,P值为0.005。当就业人员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27个单位,表明就业人员增加,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05,P值为0.002。当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05个单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工业竞争力越强。

三、结论

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服务业占GDP比重、就业人员与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占GDP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232个单位,就业人员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27个单位,而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05个单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业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都有影响,而企业规模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发展服务业对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大。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中国的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推动工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工业要从传统型服务业经历多元化、现代型逐步发展到信息产业,最后到知识产业。第二,中国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同时把非核心业务委外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集中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金陪.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王洛林,江小涓等.利用外资与中国余融改革[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3]芮明杰,陶志刚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临床效果对比下一篇:优秀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