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论

2024-12-02

中国因素论(共12篇)

中国因素论 篇1

一、对中国司法调解传统因素的历史文化因素考察

首先, 司法调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以人类幸福为根本、以伦理道德为基础。中国长时间的封建社会为推行统一的社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社会伦理道德基础, 这种文化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之道。

其次, 在我国古代, 调解被认为是解决民众纠纷解决的最佳路径。在我国古代, “无讼”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秩序良好与否的重要标准;而诉讼则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纷争以及社会秩序的破坏。

再次, 我国司法调解传统因素的制度价值观。司法调解传统因素的制度价值观都是在面临纠纷与矛盾的时候更加倾向于“无讼”, 倡导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精神实质。

二、建国初期调解制度中的相关传统因素考察

首先是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司法调解制度。

在中国司法调解的传统因素中, 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司法调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后, 以马锡五提出的“巡回”和“调解”式司法工作方法深受人们群众欢迎。总之, 在司法调解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司法调解制度, 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建国初期人民法院调解制度因素。

在完成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 我国在司法体制上主要借鉴和采用前苏联具有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特点的司法模式, 对于社会资源、利益等所有环节国家都予以高度控制, 在统一控制的基础上再予以整合和控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只有对国家的这种高度控制予以配合, 才能得到相应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三、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的司法调解制度中相关传统因素考察

首先是1982年的法院调解制度因素。在198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总结我国民事诉讼相关工作经验基础之上, 对调解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调解制度的适用、坚持原则和表现形式等都予以了明确:对于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 应当着重进行调解;对于调解无效的, 应当及时判决。

其次是1984年的法院调解制度因素。在1984年召开的最高法院审判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专门文件中对调解做出以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着重进行调解。调解应坚持自愿与合法的原则, 并依靠当事人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以及当事人的亲友多做思想工作, 尽可能帮助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再次, 纵观1982年、1984年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调解的相关规定较建国之初, 显得更加的系统、更加规范、更加完善。

四、1991年司法调解制度中相关传统因素

首先, 1991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对调解制度的相关规定。在1991年国家对民事诉讼修订中, 总结了1982年以来我国民事诉讼的主要经验和实践, 对调解做出了以下修订:依然延续1982年民事诉讼法的立法体例;对调解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更加规范的定义, 即“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 应当及时判决。”

其次, 1991年民事诉讼修订中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与1982年相比, 更加显示出较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 在调解原则方面。1982年调解原则为”着重调解”, 而1991年调解原则为“自愿、合法原则”。

第二, 对于调解民事案件的再审方面。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对调解之后依然有错误的案件, 规定要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也就是说, 在调解之后若是发现调解错误, 无论其原因如何都可以启动再审判监督程序。

第三, 在调解的一些具体执行方面。1991年民事诉讼修订中关于调剂的规定中, 增加了针对没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的调解规定;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调解相关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五、当前我国司法调解制度因素

首先, 自2002年以来, 全国司法系统将“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提高诉讼调解结案率”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进行实践。

其次, 2003年全国最高法院重新确定了“着重调解”的原则。对于优先使用调解的民事纠纷和案件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复制调解协议的请求做出了准许;回应了社会上提出的“调解书可以反悔”的声音。

再次,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调解规定》, 表达了高层对法院调解制度的高度重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 对调解的适用程序、适用范围再次予以明确。第二, 对于调解的主体予以了明确。2004年的《调解规定》中确定了调解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对调解的制度、委托调解的制度也予以明确。

第三, 在调解程序上更加的细化, 操作性更强。

第四, 在调解保障机制上, 着重从民事责任机制、调解担保机制等方面予以规定, 促使调解协议能够予以贯彻落实。

第五, 关于调解协议的内容和生效予以了明确。

六、结语

我国司法调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司法调解在我国司法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司法调解正是受传统因素不断影响、不断改造、传承与扬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健全起来的。司法调解制度的设置也正是体现了国家法治与社会自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社会中存在的民事纠纷与矛盾, 应当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作用, 更加借助于社会机制予以解决。

摘要:司法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现实司法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解决民事纠纷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实践中, 对发挥调解优势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必要的尝试, 形成了一些列彰显社会主义法治优势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形成的这些新方法、新思路既传承了我国司法调解传统因素中互谅互让他、以和为贵的思想, 又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文章对中国司法调解传统渊源、历史文化因素、建国初期调解因素、改革开放初期调解因素、1991年调解因素、当前调解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司法调解,传统因素,社会主义法治

参考文献

[1]梁凤荣.论我国古代传统的司法调解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1 (4) :73-77.

[2]王德新.中国司法调解制度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J].美中法律评论, 2010, 7 (12) :1-9.

[3]彭建新.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互动模式探索[J].湖南社会科学, 2012, (3) :105-107.

中国因素论 篇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决定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顺利跻身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保证。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3月19日刊登的一篇《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文章就暗示了中国已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旧战略已经过时。据近期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国别贸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共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而诸如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左右,德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也相似,而反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居然高达50%以上,中国的劳动性密集产业是占据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这个优势,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与其他国家媲美。所以中国当下目标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文章同时也指出,突然显现的住房泡沫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个住房泡沫,大家都应该深有感触。开发商疯狂购买土地大量建房囤房,同时把房价哄抬,房价曾经一度不受控制。人民手头没有能足够买房的钱,于是人们纷纷向银行借款,房贷收益也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若国家进行市场干预控制房价增长,则会给银行和国家财政带来损失,可是若不控制,形式也将越演越烈,终将带来后患。期待中国政府能想出一条妙计化解这个危机。

论中韩贸易发展中的中国因素 篇3

关键词:韩国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影响中韩经济合作

1、韩国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韩经济合作现状

1.1、韩国经济发展现状

韩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但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是世界第7大出口国和第9大进口国,2013 年的人均GDP已达到25973美元。

1.2、中韩经济合作现状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以及进口来源国,而韩国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201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151亿美元,韩国对中国出口在韩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并且远高于对中国进口在其总进口中的比重。也即中国在韩国外贸中的地位远高于韩国在中国的外贸地位。但是无论哪一方地位更重要,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是十分紧密而有发展前途的。

2、韩国经济发展的中国因素

2.1、中国经济增长的自然带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一发展所带来的对外经济交流的需求,自然是会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带来新的、重要的合作伙伴。中韩两国1992年建交以来,经济的交流愈发紧密,仅相隔一个海峡的韩国,在中国高速发展、两国建交的情况下,自然会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惯性带动。

从中国角度看,对韩的投资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而继续稳步增加;中国的劳务输出也将继续在韩国国内保持较高比重,尤其是韩国目前对中国的劳务输出持接纳、充分运用的态度。

从韩国角度看,韩国要想在东北亚地区实现其国内传统产业的转移,籍此延长其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以获得更多的产业升级与更新所需资金,中国成了它最理想的投资国。中国所具有的廉价而高效的劳动力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设施和毫不动摇的改革承诺等因素而造成的。

举例来看,就金融服务业而言,仅有五千万人口的韩国社会已很难为具有成熟技术和理念的韩国保险业提供充足的展业空间。建立在大数原理和风险不确定原理基础上的保险业务在参保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以提高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和风险,或提高投保人费率为发展的前提,这是韩国保险业界先天性的缺陷。目前韩国每个家庭的投保率已经超过86%,属于饱和状态,显然,固守国内的保险业将陷入停滞不前的绝境,而地理位置的相近并且经济能力今非昔比的中国城市人口,特别是目前中国仅28%的平均投保率则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展业空间。

因此,韩国一方面以对中国的产业投资为战略,另一方面以中国市场为新的营销对象,将为韩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2.2、中国政府经济政策

中国的政府经济政策对韩国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政府为两国企业提供的服务,二是政府的政策对两国企业经营的影响。

从服务角度看,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政府职能越完善,政府为企业做的事情就越少。因为越发达的政府,相关的经济政策、法律体系就越完善,企业自己通过法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目前韩国的政府职能已经愈发完善,但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却仍有许多要提高的地方。韩国的外交官曾经这样说:“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政局也很稳定。我想,当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后,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来大使馆寻求帮助的现象会越来越少。”由此可以推测,韩国对中国的政府职能提高也应是充满信任和期待的。

从政府政策角度看,首先国高层领导互访密集,两国的人员交往得到了增强,使得两国经贸发展有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就中国层面而言,中国国内实施了十五规划以及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等措施,对中国吸收外资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扩大。包括中韩合作在重庆建立规模巨大的“韩国城”都是这一影响的体现。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两国的经济往来受到国家制度的差异的阻碍将进一步减小。

作为最直接作用于经济的政治因素,中国当前所实行的种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放的经济政策,是中韩经济合作重要的助力。

3、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因素

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比较近,彼此互为近邻。而且两国之间的文化也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同属于儒家文化。中韩两国同为东亚国家,在文化背景和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认识上有很多相似和共同的地方。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文化的相似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研发周期,降低商品成本及市场风险。也能够扩大交易及投资的可能性。自古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与经济上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得不说中韩建交后两国经贸的快速发展与地理位置接近和文化的相似性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韩国角度看,韩国的“韩流”文化,正在不断地扩大影响。当然,除了亚洲以外,在其他欧美国家还没到“ 韩流热风”的程度。但是至少对于中国而言,“韩流”所带來的娱乐业风潮已经大大冲击了中国的娱乐业市场。同时,在韩剧、韩国歌手的影响下,韩国的文化输出带来的更多的潜在经济增长点。例如:中国服装产业以销售“韩版”服饰为策略,为所有的服装都附上“韩版修身款”的字样;中国地方电视台大量购买韩国娱乐节目版权,将“爸爸去哪儿”、“我们结婚吧”等韩国节目借鉴过来;国内韩餐厅大量出现,既包括韩国人经营的,也有中国人经营的;韩剧的收视率已经在国内电视台达到了惊人的比重,以至于国家广电总局颁布条文限制国外节目的播放。这一切都是韩国大打“文化牌”的结果,中国市场对于“韩流”的需求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姜慧.韩国经济增长的中国因素[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2]刘蕊,汪洪涛.中国因素:为韩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J].社会观察,2004年10期.

[3]彭化英.韩国参赞:中国是韩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J].新财经,2008年01期.

[4]姜慧.韩国经济增长的中国因素[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论中国画笔墨心象体现因素 篇4

一、中国画传统审美意识对心象体现的影响

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影响, 心象物化于图式, 诸多艺术审美语言都渗合在其中, 形式语言都使绘画作品生发出心象所要表现出的感觉。要么表现物象以自我为主加强人性的渗入;要么表现形象以物象为传达之准绳。笔墨心象大体本质仍然是图式的中心。虽然图式效果可能是体现实象, 或是体现的是虚象, 但“象”的本真心象仍是主导于画的图式。这实象或虚象都是由自然之象描写变化或抽象概括而来, 一些图式效果有具象之面目呈现多一些, 另一些图式效果常就体现抽象之面且多一些。但总的图式心象仍以具象自然物转化而来。心象包含了一切审美因素寓于画中。这一切都归于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 中国画图式面貌形成来自于五千年文明积淀。儒、道是其所依之背景, 中国画形成所以是这样的面目, 文化渗透作用不可低估。画者从于此技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儒学文化的影响。儒学在文学艺术上的至高标准便是中庸。以“和”为美、“中和”、“和谐”、中庸即是真善美的体现, 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学文化、博大精深, 对人格塑造可以说根深蒂固。

二、中国书法抽象艺术形式语言在心象中的影响作用

心象语言的形成, 标志着中国画价值体系的生成, 其生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价值不仅仅只是一种图式, 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对于书法艺术介入绘画, 古人论书有很多高论:“书, 心画也”、“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无意于意, 乃佳尔”。这些都是书法艺术中的精髓。绘画借书法用笔就把画意提高了一个层次, 书法抽象的用笔意味无疑使绘画增加了灵动的意味。书法最高境界就是灵动地表达。越是无意的自然流露, 越能表达所思所想的意境。书法与绘画结合是书画成功的关键, 只有先有意的把握, 熟练的用笔, 两者完美结合, “心象”即可生成, 书画“心象”的美妙靠的是书法线条技巧高度的驾驶,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描绘自然物象心意的美好抒发。书画“心象”形成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快慢疾徐, 迭宕起伏的描述都显出灵动之生命力, 书法用笔纵情的表达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心与笔结合的美妙, 好的书法用笔技巧能充分显示书画结合的效果, 拙劣的书法用笔却很难达到那种美妙效果, 要把心中之象与书法用笔结合恰到好处, 如庖丁解牛一样, 游刃有余, 真正达到有限至无限, 这就是书与画结合的关键。

心象是书画意境的重要形式, 书法艺术手段的导入无疑使心象具备了可操控的方法, 书法与心象不愧是一种最佳结合。一般情况下, 心象与书法用笔会出现心象与用笔不统一的情况, 要么心象不随笔, 要么用笔很难表现心象, 所以把二者结合作为书画创作的主导是必要的, 克服不利的偶然, 发展有利的偶然, 使二者结合天衣无缝, 心象随笔势, 笔随心象意, 这样心象语言才能真正达到。当代绘画的延续, 书法艺术仍然没有脱离对绘画之影响, 而且更强化了其作用。现代中国画的延续发展, 抽象意味更使绘画得到了强化, 书法艺术法则与中国画结合更加紧密, 心象表达更离不开书法抽象意味的介入。脱离物象纯意味心象表达最能显示当代文化的意义, 书法性表现人的时代的认识, 形式意味强化了艺术的品格, 也能很大拓展艺术的时代空间, 所以书法抽象艺术形式在当代心象语言形成上似是很难割舍的绘画语素。

三、文人画与笔墨心象的影响关系

文人介入中国画, 标志着中国画格调进一步升华, 中国文化灿烂的历史具有了可书可点的一笔。中国古代文人画在中国画几千年长河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其作用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 文人画即是中国画延续发展的关键。文人画的形成和文人介入绘画, 就把中国画文化之格调提高到文化审美之中, 他们的艺术理念及理论的倡导确立了中国画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地位, 无论从艺术形式、图式价值、文化品格都可称为人类之瑰宝。文人画介入绘画, 更标榜其精神的畅达, “写胸中逸气”和“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的绘画主张是典型文人画的特色。他们常借书画表达自己寄情于天下的文人之心, 虽畅达于绘画、书法, 其关天下之内心却是其目的, 精神理想是其重要的追求。从本质上讲文人画更注重人格之独立及自我完善方式, 对自我的修炼达到了极致。“即使法不法, 画不画, 自有我在。”“师古人之心, 不师古人之迹”的主张使其独树一帜。在绘画中表达心意、心中理念及思想感情都做为第一标准, 对自我生命的关注也是后人忘尘莫及的, 其表达的自然之象就是对自己人格之象的写照, 寄情于景, 神于物游, 唯以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四、心象的表达性特色

1、表达性与表现性

心象物化于图式一般会呈现出两种手法, 再现心化自然之心象表达性是其一, 物象表现在画面, 大都是对自然之象取舍注重自然因素, 心象显现也都从具象中对本质东西的表现, 表达是一种传神的再现, 整体心象是整幅图式所要把握的, 即要兼顾整体画面之效果也要考虑形之“象”之精密的神采表现。

其次是表现性, 表现性特征在心象表现图式中则是最重要之手法, 他不仅要求笔精墨妙, 还要要求感情的介入。表现性手法在心象图式表达是最高妙的手法。中国画的“写意”即是表现性特征的具体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灵魂, 人之感情的渲泻都靠写。

2、造境——心象书写

中国画是哲学与文化和心性结合的艺术。境和作品图式所包容的意境内涵是作品图式应表现出来的, 画面内含气息往往表现出一种鲜活的艺术感受, 栩栩如生。境的把握自然要对心象有较高标准要求, 心象则很自然要表现出意境之象, 所谓“大象无形”, “大音稀声”, 就是最高境界。一切心象都要符合意境之表达, 境在心象生成, 主体是考虑之要素, 境即心境, 是象外之象。造境就是心象之任务。心象书写是造境之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论钢琴教学与心理因素 篇5

作者:吴志仙 来源:原创 日期:2012-2-29 人气:28 标签:代发论文 论文篇 音乐论文

心理学是教育学科的基础,音乐专的意境和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是发展音乐思维的关键。从弹奏技能来说,即兴伴奏可高可低,可繁可简,在各自技能的基础上发挥,因此不必做机械性的技巧练习。练习就是练脑的反应,练脑不必总在琴上练,不论何时何地反复思索配弹方案,在内心视业的钢琴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学科的基本原理,这对于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来说,在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当具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然后根据学生在学习、演奏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制定出周密.长远的教学计划,选用适当的教材,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全面.熟练的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教授钢琴的心得体会及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剖析学生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

觉的“键盘”上配弹,用内心听觉感觉.感受配弹的音响,最后上琴检验配弹的效果。

总之,即兴伴奏不是写在纸上再去练,也不是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它的标准和尺度就应宽而不乱,表现手法就应简而不单,它的体系就应一目了然,现象及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训练等方面做一些探讨,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地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同时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也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一.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剖析(一)学生在钢琴练习过程中的心理剖析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意义在于能使学生能够明确练习的目的,以高度集中.有效的精力去练习并克服钢琴演奏中的技术难题,表达完整的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其视.听.触等感官,让其一开始就养成它的内容就应易懂.易学.易练,在基本原理的掌握与理解上下功夫,做到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才能不断的提高与发展。良好的运用感知觉的习惯。

在心理学中,练习的定义是“特殊的剌激一反应的重复”,而钢琴教学中的练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练习过程中弹奏者要建立起运动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条件反射的高度协调的联系。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一切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我们之所以能演奏,就是因为我们经过长时间的钢琴训练及音乐素质训练,而形成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活动过程的结果。”这些条件反射随着动作的逐步熟练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动力定型”,这样才能使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自动、连续地进行下去,从而保障演奏的连贯和完整。

(二)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剖析

钢琴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艰苦的过程,受诸多心理因素,如感知.注意.情感.意志、音乐思维及个性特点等影响,大部分学习者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心理现象。

1、自卑心理。自卑与畏难情绪一般是由于练习中的技术造成的,如何看待练习中的技术障碍,有时往往比练习本身更加重要。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在练习中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容易产生对钢琴的畏惧感,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练习任务,也轻易的放弃了。

2、依赖心理。依赖性是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没有主见、缺乏自信,遇事总想依赖他人而不能自立或自给。钢琴教学大多数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但也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信任教师是正常的,但是一切的学习行为都依赖教师,容易形成“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演奏心理障碍。演奏心理是指演奏者在演奏中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

动是在演奏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活动,是演奏者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审美心理表达等各种心理因素的统一。现实中,学生的演奏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还课.考试中“抛锚”;失常的演奏状态;不能完整地表达音乐;失误较大,错音较多;没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等,这些问题除了技术不过关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奏心理障碍造成的,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技艺因素、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钢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一个比任何知识、技术.乐感培养都重要的学习因素。许多技术上的难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学习者必须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因此,如何诱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

2、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钢琴的基础技术训练可分为?站.走.跑。一个不会弹琴的人都需要经历这几个阶段性的必经之路,任何初学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手指能“站”,即手指支撑,如不注意手指的站立,好似小孩子因身体缺钙不能站起来像得了软骨病一样而留下“后遗症”,因此,每个手指能在琴键上单独站立是最重要的。其次,手指站立后就要考虑“走”了。手指在琴上“走”跟小孩学走路很相似,大多数学生的手指在琴上站不住,就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各个手指之间的“走路”。再次,在“走”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就是“跑”了。手指灵活.均匀的跑动是钢琴基本的演奏技术中最基本的问题,这其中“均匀”比“速度”更重要,它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①时值的均匀;②力度的均匀;③音质的均匀。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想象,指人的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它不是机械地照搬乐谱上的术语,因为乐谱上无法记录下作曲家无限的精神和情感,演奏者在遵循作曲家的基本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本人的悟性.情感.审美观,去把自己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可见,钢琴演奏过程就是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想象。学生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就谈不上音乐表现力,只能像机器人一样做机械的弹奏,违背了音乐最终是表达情感的宗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示范和生动的讲解来启发学生,运用音乐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和想象力,使他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作曲家的精神实质和情感内容。(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最早源于体育训练,指人对于自身思想情感的控制、调节,对于内外干扰的排除以及对时空变化的适应等心理机能。良好的演奏不仅需要过硬的技巧和方法,还必须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演奏的技能技巧,而容易忽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演奏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一时就可以获得,它是在日常训练中经过无数次的磨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取决于后天的锻炼和培养。在教学训练中,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

1、培养学生稳定、集中的注意力

注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演奏和练习的全部心理过程中,都必须有注意品质伴随,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一遇到考试.演出等表演活动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致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第一.要集中注意,就要加强意志的锻炼。为了养成因时因地而注意的习惯,除了可以在客观条件方面做些调整外,主要依靠自觉调节自己来维持高度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必须努力使自己获得能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就是自己的意志。第二.训练听力是集中注意的最好办法。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听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钢琴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和训练手指同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听力的培养与训练,要求学生边弹边听,养成聆听的习惯这样做能使学生在弹奏中集中注意力,积极进行思维,对提高听觉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

钢琴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突出表现在对自身能力、演奏效果和技术难易三个方面的认识上,自信型与自卑型自我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待同一问题的主观看法与角度不同而已,因此,要纠正自卑型学生的自我评价习惯,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养成正面思维的习惯,在练习和演奏中不要过于注意缺点和失误,对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要予以充分肯定。对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的自我评价.自我鼓励.减少和避免对于失败的消极心理体验,让成功的喜悦.愉快的心理体验伴随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这些不断地自我暗示转化为自我肯定,逐步树立起自信,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3、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理智的演奏状态

钢琴演奏是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过程,它包括演奏前的自我内心感受和演奏中的自我内心感觉,这种感觉包括理性的分析.理解.综合的控制力,对音乐的感受和发自肺腑的表现音乐情感的创造力。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理智的演奏状态呢?首先,要求学生科学准确地背谱。钢琴家列文指出:“背谱应当是一乐句一乐句地背,而不是一小节一小节地背,乐句是音乐中的基本单位,小节却不是。背谱是背音乐的思想,不是背乐谱的符号。„„要背音乐的思想,背记作曲家的构思,这才是需要抓住的东西。”^其次,让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处理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概念,使各个细节都能成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处理好作品整体和细节的关系,因为学生在学习一个作品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整体一细节一整体”作若干个回合的重复,而每一回合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都较前一回合更深刻、更细致.更完整。

二、结语

中国因素论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本体因素;诱发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有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二)心理活动因素。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人格因素等。

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个体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特点。人格亦可称个性,它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至对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它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易导致相应精神疾病,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陈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好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中对心理健康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经历有亲子关系、家庭气氛。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患者的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与一般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叫多的拒绝态度,或者是过度的保护。调查也证实: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给予了更多的温暖、接受、信任和鼓励。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是融洽民主的关系,这样的家庭气氛更能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而在父母喜怒无常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对人冷漠、常常猜疑别人,严重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重大生活事件等,其中重大生活事件产生的生活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个人受伤或患病,家庭亲人丧失,家中有亲人生病,好友丧亡,初入学或毕业,生活条件变化,个人习惯改变,搬家,转学,改变睡眠习惯等,这些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压力,从而诱发出心理问题。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不是单独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常常是共同作用诱发出个体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 心理健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郑日昌.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论中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篇7

关键词: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是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举凡世界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优先发展了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是在1996年,这一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七分之一。2001年,我国的钢铁产量达到1.42亿吨,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一。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要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尽管成本低、产量大,但我国并不是钢铁工业的技术强国,一些高附加值的钢产品仍然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01年1-11月,我国共进口钢材1 570万吨,同比增长8.5%,而出口钢材仅为432万吨,同比下降25%,其中出口美国钢材74.3万吨,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15.6%。长期以来,我国出口钢材均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过小、投资分散,是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到2001年,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冶金企业仅有鞍钢、宝钢、首钢和武钢4家。而占全国钢铁企业总数99%以上的都是一些地方中小钢厂。准确的说,我国钢铁工业以世界1/3的企业数,只生产出世界1/10的钢产量。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更加激烈。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实力不在于企业的多少,而取决于有代表性大企业集团的水平和实力。产业集中度就能反映产业中大型企业的作用程度[1]。本文将定量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所述的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衡量它们对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2 数据与模型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决定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期初集中度、进入壁垒、最小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增长量、新厂商净加入率和利润等[2]。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量化的,本文根据我国钢铁产业方面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

1)期初集中度。

等于上一年的产业集中度。该变量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市场容量增长率。

用各年度钢铁产品销售量的增长率表示。该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当需求成长快速时可能使加入障碍较小而集中度较低,但也可能随着需求扩张,大企业更容易扩张而占有市场,使集中度提高,所以其系数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3)生产企业进入率。

用年度间企业个数的变化率来表示。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潜在企业的进入,所以该变量反映了我国钢铁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其对集中度的影响预期系数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4)生产扩张能力。

用钢铁产业的产值变化率表示。作为一种行为性壁垒,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扩张,主动实现进入遏止的目标。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增加致使潜在进入者预期的赢利性降低,从而阻止进入发生,提高产业集中度。预期系数为正。

5)经济规模。

一般而言,行业的最低经济规模越大,新厂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越大,则集中度越高。资产水平越高,则反映钢铁产业成本性壁垒越高,产业集中度越高,因此预期系数为正。

6)技术开发能力。

用工程技术人员占年职工人数的比例表示。该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也可正可负。由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大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增强自身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促进市场集中。但同时,技术进步会改变原有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使一些原来规模经济非常显著的产业变为竞争性的产业,从而打破垄断,阻止市场集中。我国的钢铁产业应该是第一种情况,因此预期系数为正。

因变量为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Y,以我国钢铁产业最大四家企业每年的集中度CR10表示。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各期计算整理得到有关的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前述研究思路,数据的时间起止为2000一2006年,且所有的数据指钢铁部分。

在进行拟合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相关分析。

表2中列出产业集中度和各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扩张能力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系数较小,且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排除这个变量,对剩下的五个变量进行回归[3]。

经过筛选,确定影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Y的5个因素变量为: 期初集中度、市场容量增长、 企业进入率、平均规模、技术开发能力。

由系数表得知在参与回归的变量中,解释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且X6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故认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检验简单相关系数

由表数据可以发现X1与X5,X5与X6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不能用X5初始回归模型的变量,只能用除X1以后相关系数最大的X1作为初始回归模型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寻找最佳回归方程。经检验最佳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为X1、X3、X6。(表5)

回归结果表明,在二次回归中,整个方程和各变量系数通过了检验,最后得出回归方程为:

Y=-31.93+0.68X1+0.05X3+8.16X6

3 结论

从回归方程的系数来看:

1)期初集中度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与预期一致。

偏回归系数为0.68,即随着期初集中度的越大,当期产业集中度越大。

2)企业进入率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为正向。

说明只要提高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企业数量,则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将增大,从而产业集中度提高。

3)技术开发能力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与预期结果一致。

技术开发能力越强,即全行业职工中技术人员的数量越多,厂商用于技术改造、提高的力量越大,产品的差异性越大。一般而言,产品差异性越大,专业性越强,进入障碍越高,从而集中度越高。

我们通过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变化的决定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期初集中度、企业进入率、技术开发能力因素对我国钢铁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技术开发能力对集中度的影响最大。

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看法相反,最终结果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的经济规模对集中度并无显著影响,即钢铁业新厂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的高低对集中度的影响没有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么大,表现在变量被剔除,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选取数据不足。本文仅选取了钢铁产业7年的相关数据,短短7年的数据不足以检验出经济规模与集中度之间的关系。②行政干预。不少地方政府及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但没起到用政策导向构筑壁垒的作用,反而竞相铺摊子、上项目、重复建设与引进、搞自成体系,企业在进入钢铁行业的资本、绝对性费用、政策、法律等方面几乎不存在壁垒。中国钢铁行业只有表象的高壁垒和限制,实质上大量的中小企业涌入,使企业陷入了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钢铁业如何加快改革、提高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华.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23(9):11-18.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3-93.

中国因素论 篇8

1.中国梦内涵及分类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之后, 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中国梦”。随即, 有关中国梦的研究在相关学术界引起热潮。

两元说认为中国梦由“国梦”和“家梦”组成。三元说认为中国梦由“富国梦”“强国梦”和“复兴梦组成”。多维说认为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 即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等多维梦想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阐述中, 明确提出了:“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梦必须由全体民众的梦组成, 脱离了多数人的梦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 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周天勇将“中国梦”则更为具体化为:数亿民众的新生活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

总之, 梦想包罗万象。

2.梦经济

姚研成曾提出过“梦想经济理论”——通过恰当的经济行为去实践人的梦想, 从而实现财富价值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以梦想经济为引领, 为实现梦想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包括通过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从而实现美好的愿望和财富的梦想, 过上理性的生活。而且, 它把人作为最大的可变价值, 让人才与资本结合, 把现实与未来结合, 探索中国梦由梦想转化为现实的科学之路。

本文认为“梦经济”是梦想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梦想为经济的发展指引前进方向、前进动力、提供示范带头等作用;反过来, 经济也可以为梦想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及其他实现梦想的条件。

3.西藏经济

西藏经济是指在西藏自治区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二、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积极隐性因素分析

与西藏逐步便利的交通条件、逐步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健全的各行各业相比, 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隐性因素则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多样性、阶段性等特征。但这些隐性因素犹如强心剂一样, 从内心给人以力量, 勇气和坚持, 使人们去实践来自心底的召唤。

1.梦想

每个人都怀揣大小各异的梦想, 只是有的人付诸实践, 有的人只是“梦”和“想”。随着“房奴、车奴、钱奴......”的增加, 有些群体他们明显异于世俗的框架, 他们心中有一个“远行”的梦想, 在那天那刻, 他们决定在活不过2张百元钞票所显示的数字的生命里, 及时完成远行的梦想 (人间天堂—西藏是人们远行的目的地之一) 。

2.爱情

当下, 大多数人认为现实是“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金钱故, 两者皆可抛”的年代。实际上, 爱情和经济是可以共存的。良好的经济水平可以为爱情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和谐美满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西藏, 有数不清的痴情儿女为了爱情选择定居于此, 他 (她) 们的行为像勇敢的文成公主一样, 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奉献神圣的爱情之城。

3.亲情

血浓于水的脐带之情似乎使西藏巍峨挺拔的高山不再那么难以穿越, 使万丈深渊不再那么深不见底, 使变幻无常的天气不再那么神秘, 仿佛亲情成了万匙之钥。在西藏你会看见因一方伴侣在, 另一方生死相伴的万千忠贞夫妻;会看见因父母在, 常陪榻边的万千坚守儿女;会看见儿女远行, 远近相依的万千陪同的父母。 (在高校附近, 有许多90后, 00后的父母因儿女在西藏求学, 他们以做生意的方式陪同左右。) 正因为他们的到来, 这种亲情无形当中会带动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三、西藏经济增长的添薪之柴——“梦实践”

1.实现旅游梦——真正去西藏旅游的人

根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 去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531413人次, 比2013年增长20.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44401人次, 同比增长9.5%;接待国内游客15287012人次, 同比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14469万美元, 同比增长13.2%;国内游客收入1949992万元, 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总收入203.9989亿元, 同比增长23.5%。千千万万游客的实际行动成就了旅游业每年华丽丽增长的业绩。

2.实现创业梦——创业者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内地各行业竞争高压状态, 一些怀揣创业梦的各路人士, 乘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力开发的风向, 勇敢明智的选择了有很多创业空白区的西藏自治区。

个案1:x是位老家来自四川的成功创业人士。11年前他初次来到西藏时, 看到西藏教育培训上的空白, 毅然决定进军这一领域。经过11年的打拼, 他现在已经拥有x座相当规模的培训学校, 包括完善课程培训体系, 优秀精干的师资队伍, 络绎不绝的学员及在西藏林芝, 山南等地扩展的分支机构。十几年的打拼, 不仅让x收益颇丰, 他也给区内带来了优秀的教育辅导资源, 帮助了学员们不断进步、不断优秀的梦想。实现了双赢。

3.实现爱情梦——定居者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曾能跨越生死, 何况是距离呢!随着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相关群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及交通条件的便利, 实现爱情的内外条件变得越来越有利。使得爱情与经济成为两者共存的互补条件。

个案2:A, 28岁, 来自东北, 和来自河南的男友相识于拉萨, 在爱情美满的条件下, 其男友顺利的考取了西藏基层公务员, 并于最近由县里工作调至拉萨市里工作, A在西藏获取研究生学历的同时, 也顺利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A说“在西藏收获了爱情, 男友和她又各自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时, 相比内地激烈的住房, 就业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时, 他们更喜欢“拉萨节奏式”的生活。

个案2中A和B的爱情美满, 显然成为他们选择在西藏就业和定居的基础条件之一, 他 (她) 们选择在西藏定居, 从其教育水平来看, 为西藏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人力基础, 同时他们买房、买车的举动, 也或多或少的为区内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力量。

四、如何为西藏“梦经济”保驾护航

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对于经济发展而言, 千千万万民众的梦想, 犹如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支点。西藏自治区政府应如何利用“梦想支点”发展区内的“梦经济”?

1.恰当的行政行为为人们的梦想铺路搭桥

首先, 西藏自治区政府应积极响应党提出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 通过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创业梦群体”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 真正做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 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其次, 区内政府应通过完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质量、做强做精西藏特色旅游, 为“旅游梦群体”期冀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而努力;再次, 自治区政府应该宏观调控为主, 以市场为抓手, 提高与“爱情梦群体”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行业水平, 让区内的幸福指数成为招徕“爱情顾客”的品牌。

2.恰当的经济行为为人们的梦想打造根基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实现梦想的坚实物质条件之一。自治区政府应团结各方力量为“梦经济”的实现构建稳健的融资平台, 拓宽融资渠道;应携手主流媒体和有影响且有意愿的企业, 为有梦群体搭建展示平台, 扩宽实现梦想的道路;应通过减少税收、放宽贷款、政策倾斜等措施为有梦群体减轻梦实践的压力。

经济搭台, 梦想唱戏。梦想犹如积极文化中的精灵, 在人们的头脑中时时涌动。当经济力量为其打通实现的通道, 奠定展示的平台, 放飞的空间时, 梦想或许会抓住李克强总理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机, 而迸发出巨大的经济推动力。

3.恰当的文化行为为人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区内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 (例如本土话剧世界巡演、经典文化图书赠送、诚邀内外人们对盛大民俗节日的参与等) 盛情打造西藏文化产业, 并将将美丽的西藏画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怀揣旅游梦想的人们面前;区内政府可以用宣传渠道将优惠的创业政策, 偌大的创业空白信息传递到怀揣创业梦想的人们面前;高校可以利用学子联谊访学, 区内外文化精粹交流的方法吸引各类梦想人群的到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相信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化在为人们梦想的实现插上飞翔翅膀的同时, 也会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五、结论和讨论

在这个有梦的时代, 千千万万的有志之人将自己的“梦动力”, 通过实际行动转化为“梦实践”, 从而无形之中为梦实践之地带来了“梦经济”。在梦经济所带来的GDP中, 隐去了污染, 浪费......, 却包含了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的梦想, 动力, 创新, 勇气等一系列正能量。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来, 上至国家各部, 下至家庭到个人, 都纷纷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各种梦想。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 应用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去西藏旅游的“梦动力”, 以及人们在“梦动力”的鼓舞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梦实践”, 从而为西藏经济增长中添加了别具特色的“梦经济”因素。并相应提出了如何为这股“梦经济”保驾护航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梦,梦经济,西藏经济,隐性因素

参考文献

中国因素论 篇9

近十年以来,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拉动了许多相关行业, 如建筑业、物业服务、金融业等的发展。现在, 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命脉之一, 对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 尤其是在大城市, 买房成了在社会上立足的必要阶段, 甚至成了赚钱牟利的手段。许多人一辈子为了房子成了房奴, 也有许多人把买房看成一种时尚。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房屋价格的走势, 牵动着老百姓的心, 对居民幸福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着眼于研究房地产销售状况和它的一些影响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建设总规模、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居民储蓄余额) 的关系。深入探究拉动房地产销量的根本原因, 由此得来的研究结果对于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居民和社会机构关于房地产的决策, 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思路

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 通常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总是和多种现象相联系。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与多种现象相联系的最简单形式, 是一个被解释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 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模型中对随机扰动项u的假定, 有零均值假定、同方差假定、无自相关假定、随机扰动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假定、正态性假定、无多重共线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式是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式。房地产销售套数一定是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因此笔者将模型形式设定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估计出模型的线性表达式, 并对模型进行检验、调整。

三、模型的设定与估计方法

本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全社会建设总规模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所选取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销售套数合计, 有很强的联系。

模型选择的估计方法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它能一目了然地揭示出变量之间的解释与被解释关系, 起到较好的经济解释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四、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一) 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获取了2008年中国31个地区的数据如表1所示。

(二) 数据的评价

本模型的数据采用2008年中国各地区的截面数据, 它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的比较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另外, 数据的来源可靠, 内容真实, 具有权威性, 因此估计出来的回归模型的解释型也较强。

五、结果分析

(一) 模型的估计和调整

首先对被解释变量 (Y) 与解释变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进行回归分析, 并将方程的形式设定为多元一次方程:

由EViews的最小二乘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解释变量系数检验的t值不显著, 因此改变模型设定的形式, 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形式可得:

EViews的最小二乘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该模型R^2=0.9582, Adjusted R^2=0.9454, F检验值75.2613, 明显显著。但是lnx4, lnx5, lnx7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 而且lnx2和lnx7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 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下面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如图1所示。

分析可得, 原模型剔除了lnx4, lnx5, lnx6, lnx7, 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

(二) 模型的检验和调整

1、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房地产销售套数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成正比, 这符合原假设, 符合经济意义。模型采用对数形式仍可说明这一现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销售套数成反比, 这和之前的假设不符合, 但是从长远来看, 大多数人只会买一套住房, 买完一套之后,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这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再购房。因此, 回归模型的反比关系不无道理, 而且揭示出了更深层次的关系。

2、统计推断检验

从回归的结果看, 可决系数R^2=0.9426, 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t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 所以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影响;F检验值147.7677, 显著性很高。模型的统计推断检验结果理想, 检验通过。

3、计量经济学检验

White检验:进行检验异方差的White检验。从White检验可知,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R^2=0.62039, 则nR^2=31*0.62039^2=11.916

调整后的模型为:

将LNX0.175293*LNX (-1) 换成LNX*, 得下式为最终模型:

六、结论

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房地产企业住宅的销售套数具有正向关系的影响, 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投资于房地产的开发, 它直接影响住宅的建设量, 对住宅的销售套数也有很大的影响;模型显示, 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企业住宅的销售套数呈反向关系, 这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看, 绝大部分居民由于负担不起多处住宅的购买, 一般他们会选择在购买了一套住宅之后, 不再购买新的住宅直到搬家。因此,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高, 住宅的销售套数总体趋势并没有随之增加, 反而有一个相对减少的趋势。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与房地产企业住宅的销售套数呈正向关系。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 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其中, 商品支出分为以下八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因此, 包括居住费用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对于房地产销量的增长起推动作用, 可以观察到, 解释变量———农村居民2008年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 在多重线性回归时被剔除, 由此可见, 购买住宅的主力军是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由于地理环境、收入、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对住宅尤其是商品房的需求很小, 农村人口的住宅很多是自行建造的;全社会建设总规模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对房地产企业住宅的销售套数影响被剔除, 这表明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不明显, 估计结果不显著;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 将投资拉动效应扩散到众多的行业中去, 保持投资的逐年增长趋势, 能促进经济和房地产的稳步发展;政府应加大宣传, 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升级, 鼓励居民消费;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过大, 绝大多数农民买不起商业住宅, 不能享受高的住房质量。因此, 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合理分配, 是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7.

论档案安全风险因素 篇10

一、档案机构内部因素

1. 档案管理业务因素。

档案管理业务因素具体包括档案管理方法、档案管理流程两个方面。档案管理方法是否科学, 档案管理流程是否完善都是影响档案安全的风险因素。

2. 基础设施因素。

档案馆 (室) 是保管档案的主要场所, 其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档案安全状况。无论是档案馆总体设计、档案库房防护, 还是档案馆设备的安排都应将保证档案安全放在首要的地位。在档案馆的总体设计方面, 与档案安全联系较为紧密的当数档案馆防灾设计, 主要是指针对天灾 (即自然灾害) 所采取的一些防护设计。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严重伤亡震惊世界。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 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可见, 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是建筑物。档案馆也应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做好档案馆的防灾设计工作。

3. 档案管理制度因素。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档案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不健全、不配套、不更新、不执行。第一, 不健全, 是指没有制定有关制度, 或者即使出台了相关制度, 但是对某些事宜却未作规定;第二, 不配套, 比如针对相同事宜, 不同制度中的规定相互矛盾;第三, 不更新, 比如有些制度一经制定就再无修改,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第四, 不执行, 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单位却没制定档案安全管理制度, 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未能做到有章可循, 存在不少漏洞,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4. 组织和人员因素。

组织因素主要是指档案安全管理职责在机构中的分布。人员因素是指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组织因素和人员因素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如果没有设立针对档案安全的专门组织, 就会导致没有负责档案安全的专门人员;如果档案机构内部人员没有档案安全意识、观念, 将会致使档案机构缺少档案安全管理组织。人员因素主要包括档案人员的安全意识、档案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安全不仅包括档案实体安全, 还包括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人员既要有保护档案载体安全的意识, 又要有档案保密意识。而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包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博学求进、公正服务。由此可以看出, 档案人员职业道德要求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保守所管理档案信息内容的机密, 增强保密观念, 培养良好的保密习惯。

二、社会环境因素

1. 规范体系因素。

在整个规范体系中, 法规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强的执行力。法规因素方面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档案安全管理的质量。在法制规范体系中, 制度和标准是法规的重要补充。法规、制度、标准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健全。关于档案安全这一重要问题, 在档案界最高法律《档案法》中, 也仅仅在提到档案工作原则时以一个原则的形式提到。在制定一些部门规章的时候, 人们也只顾及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而把档案安全工作晾在一边。

2. 社会档案意识因素。

社会档案意识, 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社会档案意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在于:在社会档案意识比较强的地方和单位, 对档案的重视度也就高, 人们也就注意保管档案, 档案安全保护意识也就强;反之亦然。

3. 人祸因素。

人祸是指不可抵抗的人为灾难, 如战争、恐怖袭击、纵火、盗窃等。战争对档案安全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战争时期, 人的生存都成问题, 何谈保护档案安全。只有当防灾意识普遍建立, 档案部门才有可能做好抵抗各种灾害的事先准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尽管天灾人祸不可预测, 但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人为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发生之后, 进行适当的补救, 比如异质异地备份、“双套制”等都是防范和补救天灾人祸造成的档案安全风险的典型措施。

三、自然环境因素

浅论学习钢琴的动机因素 篇11

关键词:钢琴;学习;因素

現代钢琴诞生于1709年,是克里斯托弗在古代键盘乐器基础上改造出来的。钢琴从诞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钢琴产生初期,只有欧洲社会的一些王公,贵族才能接触到。钢琴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的,随后钢琴在中国发展了近一个半个世纪。我国钢琴事业在最近20年来尤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学习钢琴的热潮也迅猛地遍及全国,不仅专业人士增多,更多的学习者为低龄儿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学习钢琴具有许多优势。很多人不禁发问“为什么要学钢琴?学钢琴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两个问题涉及学习钢琴的动机因素,下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认识角度——乐器历史与人文底蕴。二是价值角度——中国低龄儿童“钢琴学习热”背后渗透着的价值因素与学习动机。三是需求角度——人性的审美需要。

1 认识角度——乐器历史与人文底蕴。

钢琴是历史悠久的键盘乐器。键盘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管风琴。公元前250年左右,古代的亚历山大城已建有“水力管风琴”,这种管风琴肯定不是用于平民娱乐消遣演奏使用的,他为古代的罗马人戏剧表演和击剑、竞技活动伴奏助兴,这种琴的演奏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通常要多人协作完成。中世纪时管风琴通常为教会僧侣演奏,主要是为了教堂敬拜活动的音乐,管风琴本身也是做在教堂的墙壁上的。14世纪到15世纪,分别产生了楔槌键琴与羽管键琴,楔槌键琴音量有限,声音纤弱。适宜家庭或小客厅作为独奏乐器弹奏,演奏之用中间3个手指演奏,上行用34指,下行用23指,可模仿提琴的揉弦和人声颤音,适宜表现抒情性旋律,但由于音量太小,后被羽管键琴取代。但德国人很喜欢楔槌键琴,认为它是手与键,心与耳最完美的结合。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德国人民族性格决定的,因为德意志民族较为严谨内向。羽管键琴音量比楔槌键琴大得多,音色明亮辉煌,但不宜连奏,适合断奏和非连奏。但是这种琴的音量大小不是由手指触键而定的,是由内部音栓决定的,无法做出音量渐变的效果,如渐强或减弱,所以不能很好地表达演奏者主观的愿望想法和内心感受。羽管键琴在巴洛克及古典时代初期为教堂、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但到后来这种键盘乐器演奏的曲目已由原来全部宗教音乐开始逐步走向世俗化,产生一些民间曲目,通常为城市平民和宫廷贵族娱乐,消遣时所用。真正意义上的钢琴产生于1709年,它为克里斯托弗所造,有轻重音变化,钢琴最早创造黑白键刚好与现在的钢琴相反。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学习钢琴者大多都是贵族夫人小姐,主要颜色黑色更能衬托出她们手的白色肤色,所以钢琴当时键的颜色是与现在黑白颠倒。即黑键在下,白键在上。1800年左右琴键颜色才颠倒,可见当时钢琴只能是有钱人才能弹奏学习,一般的人平民可能无法问津,随着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比较富裕了,一般人才能接触到钢琴。[1]钢琴的学习随着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而逐渐由上层社会扩大到全体民众,一般人都可学习钢琴,但钢琴作为一种高贵的乐器却深入人心,被誉为乐器之王。关于钢琴沉积在历史中的东西很多,钢琴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不断演化发展,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它作为“乐器之王”的地位。

钢琴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乐器。著名钢琴圣手马克西姆在9岁学琴,1990年爆发战争后,他与教授没有停止学琴,在防空洞里照样练琴。成就了后来的高超琴艺。钢琴不只存在与和平年代,同样的存在于战争年代,因为钢琴作为音乐的代表,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一种和平的象征,很多钢琴家在战争年代没有停止练琴。在恶劣环境下,而且可能也没琴可练,可是他们空手练,或者做一些纸板模仿琴键练习。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在“文革”时无琴可练,他就做个纸板对着纸板练琴。在多年没有练到真正的钢琴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琴艺与技巧。这种练琴精神反映出他们对钢琴的热爱,其实更深程度上来讲,这是他们对祖国,对和平,对信仰的一种热爱之情。钢琴诗人肖邦得知祖国波兰被侵占后,做出了练习曲OP10.12,左手强烈奔腾的指触,通过钢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钢琴不仅仅是一个乐器,它成为和平时代的一种信物,一种代表。它可能是作为一种和平生活的追忆。在这里钢琴成为一种所有人类文明都可以理解的东西。中国的钢琴艺术虽然滥觞于20世纪,但钢琴的文化脉络却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钢琴音乐不仅是作曲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更是对人与社会整体、人与自然生命和谐关系的阐释,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神、气、畅想的精通与妙悟,对清淡、真雅之美的追寻,它所能勾画的是人类至情至性的生命气质。虽然是西洋乐器,可是钢琴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相合拍。

2 价值角度——中国幼儿“钢琴学习热”背后渗透着的价值因素与学习动机

首先来分析一下动机因素。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一个人的动机决定着他的行为,而许多人共同的行为就产生了一种社会现象。动机的产生和价值有关。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它是善、好、可取、值得、应当等概念具有的共同意义。而价值观是指人对价值的种种看法观念,是价值的观点体系,以及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它具有两极性,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也是构成人性的重要因素。价值观是人格组织的基础,在每个人的成长学习过程中具有向导意义,每个人或多或少一定有一套价值体系。价值观同时也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价值感,那他将是一个病态的人。需要、欲望、动机是人性的表现,是价值观的必要前提。人们通常把能达成满足他们某种需要的东西说成是好的东西。真因为弹钢琴本身有价值,才会使人产生学习的动机。

中国低龄儿童“钢琴学习热”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让孩子学琴的动机产生的。现在的钢琴初学者大多数都是小孩子,而小孩子本身是没有学琴动力的,多半都是出于家长的要求。家长让小孩子学琴可能有以下多种原因,比如为了开发孩子音乐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钢琴优良的乐器特点,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等等。把学习钢琴的价值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学习钢琴可以陶冶情操,抒发内心情绪。首先从情感分类角度来说,情感大概可以分为三类: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其中我觉得美感与学习钢琴直接挂钩。音乐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日益富裕,单纯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于是音乐审美就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钢琴可以帮助孩子,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是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弹钢琴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提高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逆境商。

第二,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培养感受能力,开发小孩子的听觉。构成智力的五种因素,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识谱,看琴键培养观察力,记谱和弹奏不仅培养了一般记忆也培养了动作记忆,在这些动作中都包含了注意力的锻炼和培养。在钢琴的中高级阶段也需要运用想象力是演奏的意境更高远,更优美,学习钢琴也要运用思维力,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综上可知,学习钢琴对智力因素的培养锻炼是惊人的,换句话说,你想要真正学好钢琴,和开发智力是正相关的。钢琴学习是乐器的学习,必然涉及声音的听辨,对小孩的耳朵可以有很好的锻炼,学过钢琴的人听觉是敏锐的。

第三,弹奏钢琴对人体的健康有利。其实健康包括两方面,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弹奏钢琴对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可以调节情绪开发智力,这点其实主要是讨论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弹钢琴是一种以手为主的全身運动。这种运动其实肌肉运用较少,主要是靠放松的力量,那么对身体有什么益处呢?我觉得从血管肌肉骨骼的角度是无法寻找到的,就算有一点也是不大的帮助。因为钢琴演奏的最前端是十个手指,这十个手指对应了中医里的十二经络里的六条经络: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从中医角度而言人身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与手指脚趾都有所对应,全身是一个完整的宇宙系统,五脏六腑也是相生相克的金木水火土的代表,中医的原则是通过医疗使全身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大拇指对应肺,食指对应大肠,中指对应心包络的三焦,无名指下至三焦上至耳前目边,小拇指掌面对应心脏,掌背对应小肠。各手指属于经脉的起末端,尤为重要,时常运动手指对经气的流动舒展有利,从而利于五脏六腑的健康。

另外,对于钢琴学习者而言,学习钢琴有利于他们的动作器官——手指更加发达强壮,手腕更加灵活自如。从小练习钢琴的人的骨骼都会较一般人更长、更大,而且手指的速度力量,敏捷度,韧性弹性都远超越没有学琴的人。

3 需求角度——人的审美需求

审美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总爱美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审美需求。学习钢琴可以满足人审美需求。因为钢琴属于音乐学科,而音乐属于艺术的门类,而艺术则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主要学科。当然听钢琴曲也可以满足审美需求,但是比较表面肤浅,要想真正体会到钢琴音乐中的奥妙还得学习钢琴。从马斯洛人本主义需求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是具有一定潜力的,是不断发展的人。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些阶段。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前一个需求得到满足会发展到下一个需要,他决定者人格的发展需要。第一个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自己的生命存在下去的生存本能,第二个层次是生理需要,如饮食等的需要,第三个层次是社交的需要,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成员的爱,如家人的爱,情人的爱,第四个需要是自我尊重的需要,需要社会成员尊重你自己,第五个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达成自己某项的计划,实现自己人生的蓝图。从人本主义思潮来看学习钢琴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即成长型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分成四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创造的需要,超自我实现需要(即自我超越的需要与大我实现的需要)。[2]由此可见学习钢琴可以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审美需要。马斯洛关于人类实现愿望和要求中对审美的需求有下列四种:对称、井然有序、外观美、平衡。这些都可以通过钢琴的学习得到完善与培养,使人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钢琴是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产物,它是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可以丰富的人们精神生活,使人的生活更富美感。使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另外,对于从小学习钢琴的人来说,钢琴是他们成长的一种回忆。钢琴可以使他们回忆起童年的生活。这些学琴者,由于从小每天都要练琴,所以钢琴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伴侣也联系着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无疑,钢琴成为一条回忆的线索,在这条线索中,每首练过的曲目好像一篇生活的日记,记载着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日记上还有老师的教诲,父母的爱,同学的帮助等。

钢琴弹奏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学习钢琴开始可能是枯燥的,但是坚持下去必将带来收获。如果一个学生想学好钢琴,必须热爱钢琴的美,而不是仅仅迫于外在压力。正如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在为多米尼克·夏代尔《为什么弹奏》作序时写道:“尽管所有人都承认作为职业钢琴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职业,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职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更不用说长年累月的旅行生活,奔波疲劳,与家人分离,还要天天练琴。但谁都承认,他们从事的是最美的事业,作为演奏家能把美的音乐传播给千千万万的听众,是一个多么崇高的使命,作为钢琴教师能把自己一辈子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是艺术家的责任,因为我们所从事的艺术是人类最高尚的文化遗产,需要有人去保护和传播。”[3]

参考文献:

[1]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 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论影响翻译的因素 篇12

一、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人们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需要。首先表现在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上, 翻译的高潮无疑于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以16 世纪的文艺复兴为例, 当时的一些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热衷于哲学, 历史, 音乐, 诗歌, 文学等, 这种风气促使了一大批的翻译学者和翻译家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古典作家的重要作品, 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受社会风气的制约。其次, 社会因素对译者如何处理译本也具体深刻的影响力, 可以说一个时代, 一个社会背景总会制约着译者, 译者无法跳脱这个圈子来进行译作。比如在十七世纪的法国, 当时盛行高雅的艺术, 语言, 衣饰, 举止等, 这种风气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各个方面, 在艺术文学方面, 这股高雅之风也一度影响到了翻译的进行, 译者追求于辞藻的华丽和语言风格的精彩绝伦, 很多译作家都尽其所能的修改译作来适应社会的需求。甚至这种社会风气也影响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与翻译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关系, 翻译影响文化, 同时文化也制约着翻译。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无不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正如英国的西奥赫尔曼指出的, 任何一种文化, 都会“觉得有必要或者看到能从其他语言引进文本的机会, 并借助翻译达到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方面就能够从中了解到有关这种文化的很多东西:从可能得到的文本中选择哪些文本进行翻译, 是谁做的决定;谁创造了译本, 在什么情况下, 对象是谁, 产生什么效果或影响;译本采取何种形式, 比如对现有的期待和实践做了哪些选择;谁对翻译发表了意见, 怎么说的以及有什么根据、理由。”[1]由此可见, 翻译与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而直接的。一个译者, 面对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作品, 也会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 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出来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三、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在勒菲弗尔看来, 意识形态是通过译者影响到翻译行为的。他指出:“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什么形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有时是译者本身认同的, 有时却是“暂住者” (patronage) 强加于他的。其次是当时译语文学里占支配地位的“诗学”。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 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原文语言和“文化万象” (universe of discourse) 带来的各种难题, 译者也会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寻找解决办法。”[2]同时,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 有时会有意的甚至“暴力”的进行删改, 添加一些内容, 从表面上看, 这似乎偏离了作者的原本意愿, 不忠实原文,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却是为了适应整个时代背景的需要。并且, 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接受程度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意识形态也会伴随而变。

四、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对于翻译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因此, 译者要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地做好翻译。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中》也提出了对于译者提高翻译能力的意见:“事先熟读原著, 不厌其详, 尤为要著。任何作品, 不精读四、五遍不动笔, 是为译事的基本法门。[3]这是傅雷对提高翻译能力的建议, 同时也是对于译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 译者自身的态度和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高水平的译者必须才会创作出高水准的译作。

综上所述, 影响翻译的因素多种多样, 纷繁复杂, 甚至读者也会对翻译活动形成这样那样的影响, 虽然以上所述涉及了多种方面, 但是肯定不是全部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并且, 这些因素之间互相联系, 相互影响, 也很难全面的描述和分析。时代在不断地发展, 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我们无法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对于译者自身而言, 需要在丰富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努力把握和正视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备严谨, 负责, 细心的态度, 这样才能做到对任何作品不偏不倚, 平等对待, 尽力做好翻译工作, 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翻译的再现》, 西奥赫尔曼,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谢天振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13页。

[2]《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陈德鸿、张南峰编,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75页。

上一篇:赏识教育的利与弊下一篇: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