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2024-10-22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总结(共9篇)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篇1

初二物理学科渗透总结

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 初二物理教研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一些人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领导、教育处、班主任的事,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物理“要结合物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道德教育与物理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学期开始,教师要结合该学期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明确物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对该学期的德育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进行详细计划,保证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序进行。

1.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越了西方其他国家,因此,在有关史料中记载着许多关于物理的知识及其发展的内容,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在讲授“机械运动”时,参照物教学中,相对运动时的“神舟七号”,这些都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这些优秀感人的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2.物理学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推理、概括出来的。因此,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好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只要将这些素材融入到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过程中,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的目的。3.物理学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在实验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训练。通过实验学习,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中,重点对中外科学家发现的重要定律和原理作详细讲解,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知识细化,润物无声。在物理教学中,讲授“能源家族”时体现对自然的敬畏,能使学生景仰科学;讲授“三峡水力发电”能体现对国家的热爱,对师友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在这样的教学细节中,就可让道德在点滴之中、无声地传承给学生。

2.定点设置,重点讲解。收集经典案例,要因地制宜、常讲常新、避免八股化。在实际教学中要与时事相联系,比如讲授大气压时可以利用“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打开气闸舱时的画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临时链接,即兴发挥。讲授“压强”时可以联系太原市刚修建的漪汾桥的拱形,其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承受的压强必然发生变化。这样的即兴发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传授了知识。

4.个人感悟,深情感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教师就像一面镜子,用你的魅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应由远及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之中。因此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具体的知识讲解过程中,德育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在讲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时,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物理学科文化”感染学生,用“物理学科美”陶冶学生,用“物理学科史”知识激励学生,用正确的“物理学科观”指导学生,用现实“物理学科模型”鼓舞学生,用优良的“物理课堂文化”影响学生,从而更好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学当中。

总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既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国家长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必须践行的爱国主义行动。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篇2

中学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力学方面。

(1) 在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方面, 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多年。6岁的曹冲称大象;宋和尚怀丙打捞铁牛所显示的智慧并不比阿基米德鉴别王冠逊色。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上书记载的升空灯笼, 就是现代热气球的原理, 比欧洲人发现早得多。 (2) 在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 《墨经》一书中不仅有两处专门记载杠杆原理, 而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说得很全面, 有等臂的, 有不等臂的。 (3) 在水流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 1700多年前, 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利用风车做功。

2. 光学方面。

《墨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光学著作, 内有关于光的直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记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日食, 发生在公元前1千多年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录, 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大约早600年。

3. 电磁学方面。

(1) 东汉时期, 王充在《论衡》中已记载有“顿牟掇芥, 磁石引针” (就是说顿牟经过擦可以吸起铁针, 顿牟是琥珀的古称之一) 。 (2) 在磁方面, 除了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外,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磁针的方向“常偏东, 不全南”的记载说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地磁倾角的科学家比西方传说哥伦布发现地磁倾角 (1492) 早400多年。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 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世界的物质性。

通过观察、实验, 表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使学生认识力的物质性。通过电场、磁场表现的物质属性 (如力、能量) 来认识物质加一种形态场的物质性。在讲述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时, 即可介绍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各种运动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及原子内部的运动等都是物质运动的物定形式, 是绝对的, 而机械运动的描述则是相对的。动量守恒定律反映了在物体动量转移过程中, 系统总的动量保持不变, 它表明运动不会创生, 也不会消灭,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不变的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说明了自然界中各种起作用的能, 如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可以按一定的量度关系互相转化, 而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并且这种转化是无限的、永恒的、永不停止的。

3. 对立统一规律。

原子是带有正负电荷粒子的统一体;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永远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一种性质的力,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电磁波的形成, 是变化电场与变化磁场对立统一的结果;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反映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通过教学, 使学生懂得, 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属性, 事物发展的原因就是内部矛盾的结果。

4.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变化总是量变开始, 量变一定会引发质变的。物态变化过程, 说明温度的变化是数量变化, 当变化到熔点或沸点时, 引起物质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透镜成像, 从放大到缩小, 从倒立到正立, 从实像到虚像的转化关系,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具有不同的性质;弹性体在受外力作用超过弹性限度时发生永久性形变;竖直上抛物体达到最高位置后, 变为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证。

此外, 通过教学还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 (1)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如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到光子说, 都是通过实践、分析研究发展起来的, 但认识至今并未完结, 仍有待不断深化。 (2) 真理的相对性。如物理定律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结论, 是客观真理, 但又是相对真理。例如, 牛顿第二定律、盖·吕萨克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等, 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 因而是相对真理, 但在其适用范围内均具有绝对性。 (3)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如直流电和交流电, 它们都可用来发热、发光、作动力, 这是它们的共性, 但是, 电解、电镀只能使用直流电, 变压器只能使用交流电压, 这又是它们的个性;以及内因和外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难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三、在教物理的同时, 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优秀的个性品质也是物理教学的“育人”任务。它与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构成物理教学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个性品质是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兴趣、态度、意志、作风、习惯、气质、性格、精神, 等等。

每个物理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关键, 兴趣要靠老师培养。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 引起学生的兴趣。平时讲解新课时, 尽量减少坡度, 各个概念力求讲清楚, 对实验现象力求分析透彻。通过介绍物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物理”, 促使其萌发学好物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并让学生在知识反馈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 也是今后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平时严格要求学生, 作业要规范化, 字迹要端正, 理解概念要透彻。教师要经常不断地提出要求。当然这些要求应使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后都能达到,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优良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参考文献

[1]周永志.发掘物理教材中的哲学素材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J].物理教学探讨.2001, (7) .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道德品质 德育情景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德育大綱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学于物理教学之中,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实施。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教与育要并行。物理学科由其自身特点决定,更适合进行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就是努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把德育因素渗透到物理教学内容中。本文

就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飞天事业,基因工程,计算机工程,纳米技术等,介绍我国的的伟大成就和科技 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介绍我国的把我国某些科 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四大发明众所周知,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在商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杠杆原理制成了起动工具——桔槔;春秋时,我国已普遍使用杠杆和天平了,而外国在公元200年才有了杠杆,这时,我国已能制造称几百公斤的大杆秤了;战国时,以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对物理学可贵的探索,并著有《墨经》一书,此书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的观点和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与欧基里德的光学论著相比较,不仅科学性强,而且要早100多年。宋代的沈括首先发现了磁偏角,而西方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才观察到了磁偏角的存在,比我国晚了整整四百年!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成果更是令人瞩目,原子弹、氢弹、航天事业、火箭、正负电子对撞机、核电站、岸式波力发电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研究等等,无不走在世界的前列。雄辩的事实,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物理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较熟悉的德育素材,应灵活多变,切忌老调重弹,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均有“求新”的欲望,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有些“老题材”应该进行角度变换或给予延伸、拓宽——老话新谈。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压力,物体带点分析,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中学物理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加深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 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品 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物理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现在的是实验多是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不懈精神。

其他课中也可以渗透科学工作者的顽强,节俭,吃苦精神,比如电磁感应一节,可以介绍法拉第。法拉第生于一个铁匠的家中,他有九个兄弟姊妹,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9岁时,父亲去世了。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现象,奠定了日后电工业发展的基础。

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1842年,法拉弟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离开皇家学院后,高达十二倍的工资在诱惑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要授予他以贵族封号,皇家学院聘请他为学会主席。但是法拉弟一概予以谢绝了。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这些不都是很好的教材吗?对学生是深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许多科学家刻苦钻研、顽强不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从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端正了学习态度。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合作和献身精神。 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要切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及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篇4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教学用具 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将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时间。

1、提出问题: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评价:同学们思考非常到位)

课件展示:

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

小车质量 水平面的阻力

斜面坡度 小车起始高度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改变?

(鼓励)

还有吗?

同学们的回答简练而且全面,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今天实验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归纳一下。

归纳得非常精彩。请思考,这样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小车质量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4、进行实验,分别指导。

提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分析论证:

a、三种表面谁的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再光滑一些,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课件展示:初步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前进的距离越长。

c、沿着这个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外力,将会怎样运动?

出人意料地大声赞扬:你答得太对了!

即: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原来静止的物体呢?

6、得出结论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件: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7、评估交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成立条件又是什么?

结论呢?

什么情况下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

精彩!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所有的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去研究。

回顾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那么请大家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请说明理由。

回答正确。当然,虽然不能用实验验证,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本节小结:我们今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就解决了曾在科学史上争论了一百多年才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说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探索才能够推动其进步。今天我们班上的“伽利略”同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鼓励他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决定奖励他一个砸中过牛顿的幸运苹果。

颁奖

回答: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回答:用力推或拉

观察

生:要维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

(惊奇)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兴奋)

阅读。

观察

思考

讨论后回答: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度、小车下落的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思考后回答:保证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坡度和小车的起始高度不变,改变水平面的阻力。比较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前进的距离。

思考,讨论

生:改变水平面的状况,让小车在同一个斜面滑下;

先让小车直接滑在木板上,滑一次,然后分别在上面铺毛巾、棉布再重新做一次。

生:必须从相同的高度开始滑;

生:小车必须是同一辆。

生:在水平面板上铺上不同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小车滑下,归纳:改变水平面的状况,分三次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的距离。

齐答: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什么都不铺的时候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前进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小车的速度将会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生:如果原来是运动的,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

将继续保持静止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齐读

回答:一切物体,不管原来是运动还是静止。

不受外力的作用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生1:实验

生2:还有推理

回答:不能,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坚持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

复习旧知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意外的评价激起学生兴趣。

两位著名人物的两种观点的对撞,引发学生好奇。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篇5

【摘 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不足,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太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

4.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篇6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有的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把握物理德育渗透的原则。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等有关素材来进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渗透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核心是传授的观点和思想的准确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的科学成就和国情,正确无误地介绍物理学史,选用的素材要有据可查,有争议的,不科学的说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学中,使物理学中的德育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统一性原则。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带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功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3.趣味性原则。不讲求方法,对学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讲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也听不进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选择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思想实际。教学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学生质疑、析疑、觖疑,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把渗透于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同时被学生充分接受。

4.以身作则原则。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仍处于喜欢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5.正面教育原则。初中生的头脑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物理教材中科学家刻苦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发愤向上,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明确物理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等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介绍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3.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4.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根据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限制, 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各种观点虽然不能完整理解, 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研究兴趣。例如, 在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时, 通过章首语:地球上有高山、大海、空气, 有树木、花草、鸟兽, 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这些都是物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有物质组成的, 从而渗透唯物主义教育, 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 是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不同, 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历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未知到深入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艰辛旅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只是人类探索研究宇宙的一个进步, 宇宙的中心在哪里?还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继续深入研究, 在肯定—否定—肯定中不断前进, 从而渗透发展的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观点。在学习《机械运动》时, 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而人们常说的静止只是相对参照物而言, 从而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 渗透相对论的观点。在学生应用知识解答习题时, 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找出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根据各物理量间的联系进行解答,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物理学, 才能不断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是德育教育, 也是物理学教学的任务。

二、在教学中进行实事求是的品质教育

(一) 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观察实验中探究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 由于器材和方法的影响, 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记录数据时, 教师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真实地记录数据, 然后在分析数据时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 再根据数据找出变化的规律。例如, 在学习《密度》一节时, 用三个10cm3的铝圆柱体组合成三个不同体积的铝块, 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 一个圆柱体的质量为26.5g, 两个圆柱体的质量为53.5g, 三个圆柱体的质量为79g, 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别为2.65g/cm3、2.67g/cm3、2.63g/cm3, 从数据上不能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也不能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测出的质量误差较大, 也可能是因为三个圆柱体本身不是纯铝构成或圆柱体中有孔隙存在, 但不能为了使数据和结论完全一致而故意编出一组数据, 这是科学研究应该遵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

很多科学研究史都是很好的实事求是教育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引导、强调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天平的使用时, 结合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气体—氩的故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瑞利在测量中不是实事求是地精心测量, 也许还不会发现气体—氩的存在, 所以, 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

另外,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方式和要求, 使学生从活动中认识到人的生存不是一个人的空间, 而是一群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空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发展, 只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下, 才能快速成长。实验活动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集体完成整个任务, 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积极和别人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改正自己的缺点。遇到困难时, 要积极想办法, 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妥善地解决问题。学会宽容, 学会思考、分析、交流, 理智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形成一种坚韧的高贵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倾听是尊重、接受是谦虚、宽容是大度、合作是发展。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献身科学的品质

国强则民富,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昌盛—衰败—富强, 经过了很多先辈前赴后继的拼搏和奋斗。学校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 为中华民族幸福而读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时, 要结合教材, 适时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国富民强的保证。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是现代火箭发明的基础;原子弹、导弹的发明, 可以使虎视眈眈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望而生畏;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 使中国的空间探索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人造卫星的使用给工业、农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蛟龙号潜水艇技术的发展, 使中国具有了先进的探测海底资源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 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蒸汽机的发明, 使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机器的运转代替了很多人力、畜力的劳动;电的发明,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话、飞机、汽车的使用,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当今原子能的发展, 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化。人类可以足不出户, 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和商业经营。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8

一、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我国古代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强感。在中学物理课本上的定律、定则、单位等基本上是外国人名字命名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就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技术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学习几何光学时,就介绍早在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墨经》中,详细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对小孔成像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在讲授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80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明代航海家郑和运用指南针,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只是从清朝慈禧太后以后,在清政府对内的腐败无能的统治,对外卑恭屈膝的情况下,才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以至于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我国人民深受一百年多的屈辱和灾难。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介绍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许多高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中年科学家陈立泉、赵忠贤,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忘我工作,终于使我国在超导体竞赛中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讲授磁场时,介绍我国是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悬浮客车技术的国家。

(3)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心。授课中给学生介绍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授重核裂变、轻核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实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篇。

二、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讲授正、负电荷,磁体的N、S极时,对于这些矛盾的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而同种电荷,同名磁极间却相互排斥,异种电荷,异名磁极间又相互吸引。可见矛盾的双方既斗争又联结为一体,即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学习、研究物理知识时,不要一点论,坚持两分法,如讲解惯性、摩擦时,启发学生分析了解它们对人们有利一面,又要找出对人们不利的一方,通过反复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简要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理论假设)等”,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三、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

但在我国能源分布比较广,使用率不大,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问学生四大公害是什么?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能不能乱扔果皮、纸屑;能不能在深夜放动听的音乐,对你来讲是动听的音乐,而对你的父母和邻居则是噪声,那我们能不能这么做呢?对《远距离输电》和《家庭电路》的讲解,结合一度电能做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电习惯,组织讨论和交流我们的生活中电能浪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合格公民的生要举措。

在物理教育教学中,结合声现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不能利用超声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同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防治法》,开展一些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法制知识事例。还可以开设模拟法庭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9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生活。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环境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也对环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关注这些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自然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

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责任性

如:在教学“温室效应”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明白,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损害,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全球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涨,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温度升高所带来的危害,这样可以更加加深他们的关注度,使其更好地意识到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可以适时适当地加以介绍当前人类为了限制和改善温室效应所作出的努力,增加学生的责任感。

再如:在讲述“人眼看不见的光时”,紫外线与臭氧层时,明白臭氧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如果遭到破坏那么它将带来怎样的后果,而臭氧层的破坏也正是由于人们用空调中的氟利昂,甚至美发用的发胶摩丝也会带来这样的恶果,这样会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一个个小的问题也可能造成许多不利的后果。同时这样也使他们感受到环保更加与他们息息相关,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他们才会有兴趣,而这样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在“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标准就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对物理学初步知识和初步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它是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最低要求。它是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就规定了学生“初步认识资源利用御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进行下一步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获得这要靠老师予以点拨、提醒。一方面对涉及到的知识及时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为进一步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再以“紫外线与臭氧层”为例,要使学生意思到对臭氧层保护的必要性,首先应使他们具备了一些紫外线的基础知识,明白了紫外线的过量照射会引发人的白内障和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会发生癌变,而臭氧层正是防止了紫外线的过量照射,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动手自主地去调查学生周围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在讲述“水循环”后便要求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对环保的意识更加增强。

三、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物理教学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方位的立体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更多的还应包括课外的有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在这其中也是我们渗透物理教学的好的着眼点。

1、结合知识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中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课程标准充分地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放射性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如我在讲“音乐、噪音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听了这些曲子,大家体会到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常把欣赏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然后在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又如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灯光,我们物理书讲的光现象,大家也许只看到了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可是现代化的灯光往往会造成光污染。当人们过量地接受日光灯里所发出的紫外线照射时,不但可导致疲劳,和可能发生皮肤癌,而白炽灯光含有黄、橙、红三色,不像自然光那样含有许多的颜色与波长,这样人们长期在白炽灯光下工作时,因它缺乏紫外线,从而导致婴幼儿佝偻病的发生、老年性骨折。现在有家用电脑的人多了,荧光屏终端显示器发生的绿光对眼睛的刺激较强,易使眼睛疲劳,甚至出现眼部疼痛、充血、实力减弱等症状。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也应该避免最常见的光污染,采取利用自然光,经常开窗,让太阳光入室等方法,让光既给人类造福,又不伤害人类。

2、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物理教学有一个优于其它学科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物理关注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众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解决。而生活学习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应当考虑到每一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活常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为什么现在人们买冰箱时,售货员会介绍无氟冰箱呢?原来距地面2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层里有一层臭氧,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杀菌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有去除色、味的特点。臭氧层在天空中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一样,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而电冰箱的氟利昂如果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臭氧层会破坏那里的臭氧,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现在我们已经研制出了氟利昂的代用品,淘汰了这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于是就有了无氟电冰箱。又如前一段时间太湖水污染导致无锡等地用水紧张,水价暴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水质受到污染。更有其它的许多地方河流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都出现了危机,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生活中,水资源的危机很可能取代能源危机而成为人类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和其它许多自然资源一样,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煤炭没有了,可以用核能、太阳能来代替;钢铁不够用了,可以用铝、铜甚至用塑料来替代。可是水呢,水却没有替代品,任何别的东西都代替不了水在自然界的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3、在实验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使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乐于进行的一部分,学生对它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如何把实验课这块“阵地”利用起来便尤为重要。平时的物理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教材,学生到实验室按要求得到结果以验证所学的内容,学生多数是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对于器材的来源从不过问,多数学生都认为器材是学校花钱买来的,没什么问题,即使损坏了,也只是让教师去调换。记得有一次在做平面镜成像时我问学生:“如果我不是提供实验器材,你们有办法去完成这个实验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终大部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实验器材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有一个学生用报废的干电池,这个实验不但解决了原来实验中燃烧的蜡烛与镜后未燃烧蜡烛不完全等大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原实验蜡烛燃烧的时间限制问题,并且避免了众多蜡烛一起燃烧所引起的空气污染。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任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

同时,在物理教学中的不少实验都可以自制器材去完成。如在制作天平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废弃不用大小的电池来作为天平的砝码,横梁也可以用木棒来代替。像这类制作还有很多,而这些器材的用品来源完全可以用被人们扔掉的废物,如旧电池、易拉罐、木板、玻璃、塑料等来替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周围都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垃圾所占去,我们的空气会怎样,环境有会怎样?我们利用了废品,既减轻了垃圾处理量,降低了处理费用,有有利于保护地球的物资资源和能源,减轻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恶化。又如在做碘升华、凝华实验时,课本要求将碘放在敞口的烧杯里进行,由于碘蒸汽有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将碘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里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外溢,以免污染环境,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4、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对课外活动极感兴趣,他们的智能活跃能达到顶峰,因而对事物反应速度最快,印象最深,是物理技能教学的最佳时期。如果教师能瞄准时机辅以环境教育,则对学生物理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去调查在我们的周围,尤其是在学校内外有哪些是我们物理书中谈到的环境污染,怎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并主动地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养成良好的有利环保的行为习惯。而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中有具体化的要求。如:收集当地一段时间空气质量的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的污染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止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止噪声的建议。老师可带领学生有组织有系统地去调查收集整理材料,这样在提高学生参与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技能和环保技能,增强环境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四、教师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要注意示范性、长期性

上一篇:上坝镇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