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2024-10-17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精选10篇)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篇1

第一节

质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天平的主要结构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法制教学目标:

贩卖毒品罪量刑标准及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10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13号)

为依法严惩毒品犯罪,根据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的规定,现就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下列毒品,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的“其他毒品数量大”:

(一)苯丙胺类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一百克以上;

(二)大麻油五千克、大麻脂十千克、大麻叶及大麻烟一百五十千克以上;

(三)可卡因五十克以上;

(四)吗啡一百克以上;

(五)度冷丁(杜冷丁)二百五十克以上(针剂100mg/支规格的二千五百支以上,50mg/支规格的五千支以上;片剂25mg/片规格的一万片以上,50mg/片规格的五千片以上);

(六)盐酸二氢埃托啡十毫克以上(针剂或者片剂20μg/支、片规格的五百支、片以上);

(七)咖啡因二百千克以上;

(八)罂粟壳二百千克以上;

(九)上述毒品以外的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重、难点:

1、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器材: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冰块、铁钉、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二、自主学习

学生快速阅读本章教材后,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完成预习提纲中的内容,确定正确结论。预习提纲

1、什么是质量?

2、质量有哪些单位?

3、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点拨: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随即进行点拨,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合作共建

1、预习交流:学生交流、师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逐个解决或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2、确定目标:根据交流情况、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确定展示目标。3、分组合作:各个小组根据展示目标设计展示方案。4、展示提升:(1)质量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演示:a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b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2问题:a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b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c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北京,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3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 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4)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a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b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③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④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④每架天平都 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⑤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四、知能应用

课后作业1、2、3、4

五、诊断测评

1.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质量是1.6t,由中国运抵联合国总部,其质量______,神州号飞船将一面质量为500g的国旗载入太空,在太空中,国旗的质量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一只普通鸡的质量大约是2.0_______;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____;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0.06__________ 3.分析物体发生下列变化时其质量的变化情况

(1)将质量为2kg的铁块从10℃加热到400℃,铁块的质量______________(2)将质量为1.5kg的金块锻打成0.01mm厚的金箔后,它的质量增加了_______________(3)将质量为5kg的冰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____________(4)宇航员将一块质量为500g的面包带到太空中,面包的质量变为__________ 4.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当把一只最小的砝码加入右盘时嫌多,而取出这只最小的砝码又嫌少,这时应通过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篇2

中学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力学方面。

(1) 在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方面, 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多年。6岁的曹冲称大象;宋和尚怀丙打捞铁牛所显示的智慧并不比阿基米德鉴别王冠逊色。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上书记载的升空灯笼, 就是现代热气球的原理, 比欧洲人发现早得多。 (2) 在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 《墨经》一书中不仅有两处专门记载杠杆原理, 而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说得很全面, 有等臂的, 有不等臂的。 (3) 在水流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 1700多年前, 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利用风车做功。

2. 光学方面。

《墨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光学著作, 内有关于光的直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记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日食, 发生在公元前1千多年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录, 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大约早600年。

3. 电磁学方面。

(1) 东汉时期, 王充在《论衡》中已记载有“顿牟掇芥, 磁石引针” (就是说顿牟经过擦可以吸起铁针, 顿牟是琥珀的古称之一) 。 (2) 在磁方面, 除了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外,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磁针的方向“常偏东, 不全南”的记载说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地磁倾角的科学家比西方传说哥伦布发现地磁倾角 (1492) 早400多年。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 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世界的物质性。

通过观察、实验, 表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使学生认识力的物质性。通过电场、磁场表现的物质属性 (如力、能量) 来认识物质加一种形态场的物质性。在讲述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时, 即可介绍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各种运动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及原子内部的运动等都是物质运动的物定形式, 是绝对的, 而机械运动的描述则是相对的。动量守恒定律反映了在物体动量转移过程中, 系统总的动量保持不变, 它表明运动不会创生, 也不会消灭,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不变的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说明了自然界中各种起作用的能, 如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可以按一定的量度关系互相转化, 而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并且这种转化是无限的、永恒的、永不停止的。

3. 对立统一规律。

原子是带有正负电荷粒子的统一体;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永远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一种性质的力,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电磁波的形成, 是变化电场与变化磁场对立统一的结果;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反映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通过教学, 使学生懂得, 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属性, 事物发展的原因就是内部矛盾的结果。

4.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变化总是量变开始, 量变一定会引发质变的。物态变化过程, 说明温度的变化是数量变化, 当变化到熔点或沸点时, 引起物质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透镜成像, 从放大到缩小, 从倒立到正立, 从实像到虚像的转化关系,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具有不同的性质;弹性体在受外力作用超过弹性限度时发生永久性形变;竖直上抛物体达到最高位置后, 变为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证。

此外, 通过教学还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 (1)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如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到光子说, 都是通过实践、分析研究发展起来的, 但认识至今并未完结, 仍有待不断深化。 (2) 真理的相对性。如物理定律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结论, 是客观真理, 但又是相对真理。例如, 牛顿第二定律、盖·吕萨克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等, 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 因而是相对真理, 但在其适用范围内均具有绝对性。 (3)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如直流电和交流电, 它们都可用来发热、发光、作动力, 这是它们的共性, 但是, 电解、电镀只能使用直流电, 变压器只能使用交流电压, 这又是它们的个性;以及内因和外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难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三、在教物理的同时, 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优秀的个性品质也是物理教学的“育人”任务。它与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构成物理教学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个性品质是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兴趣、态度、意志、作风、习惯、气质、性格、精神, 等等。

每个物理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关键, 兴趣要靠老师培养。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 引起学生的兴趣。平时讲解新课时, 尽量减少坡度, 各个概念力求讲清楚, 对实验现象力求分析透彻。通过介绍物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物理”, 促使其萌发学好物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并让学生在知识反馈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 也是今后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平时严格要求学生, 作业要规范化, 字迹要端正, 理解概念要透彻。教师要经常不断地提出要求。当然这些要求应使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后都能达到,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优良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参考文献

[1]周永志.发掘物理教材中的哲学素材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J].物理教学探讨.2001, (7) .

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道德品质 德育情景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德育大綱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学于物理教学之中,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实施。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教与育要并行。物理学科由其自身特点决定,更适合进行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就是努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把德育因素渗透到物理教学内容中。本文

就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飞天事业,基因工程,计算机工程,纳米技术等,介绍我国的的伟大成就和科技 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介绍我国的把我国某些科 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四大发明众所周知,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在商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杠杆原理制成了起动工具——桔槔;春秋时,我国已普遍使用杠杆和天平了,而外国在公元200年才有了杠杆,这时,我国已能制造称几百公斤的大杆秤了;战国时,以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对物理学可贵的探索,并著有《墨经》一书,此书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的观点和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与欧基里德的光学论著相比较,不仅科学性强,而且要早100多年。宋代的沈括首先发现了磁偏角,而西方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才观察到了磁偏角的存在,比我国晚了整整四百年!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成果更是令人瞩目,原子弹、氢弹、航天事业、火箭、正负电子对撞机、核电站、岸式波力发电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研究等等,无不走在世界的前列。雄辩的事实,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物理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较熟悉的德育素材,应灵活多变,切忌老调重弹,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均有“求新”的欲望,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有些“老题材”应该进行角度变换或给予延伸、拓宽——老话新谈。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压力,物体带点分析,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中学物理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加深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 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品 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物理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现在的是实验多是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不懈精神。

其他课中也可以渗透科学工作者的顽强,节俭,吃苦精神,比如电磁感应一节,可以介绍法拉第。法拉第生于一个铁匠的家中,他有九个兄弟姊妹,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9岁时,父亲去世了。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现象,奠定了日后电工业发展的基础。

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1842年,法拉弟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离开皇家学院后,高达十二倍的工资在诱惑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要授予他以贵族封号,皇家学院聘请他为学会主席。但是法拉弟一概予以谢绝了。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这些不都是很好的教材吗?对学生是深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许多科学家刻苦钻研、顽强不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从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端正了学习态度。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合作和献身精神。 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要切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及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篇4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教学用具 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将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时间。

1、提出问题: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评价:同学们思考非常到位)

课件展示:

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

小车质量 水平面的阻力

斜面坡度 小车起始高度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改变?

(鼓励)

还有吗?

同学们的回答简练而且全面,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今天实验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归纳一下。

归纳得非常精彩。请思考,这样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小车质量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4、进行实验,分别指导。

提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分析论证:

a、三种表面谁的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再光滑一些,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课件展示:初步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前进的距离越长。

c、沿着这个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外力,将会怎样运动?

出人意料地大声赞扬:你答得太对了!

即: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原来静止的物体呢?

6、得出结论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件: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7、评估交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成立条件又是什么?

结论呢?

什么情况下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

精彩!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所有的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去研究。

回顾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那么请大家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请说明理由。

回答正确。当然,虽然不能用实验验证,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本节小结:我们今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就解决了曾在科学史上争论了一百多年才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说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探索才能够推动其进步。今天我们班上的“伽利略”同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鼓励他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决定奖励他一个砸中过牛顿的幸运苹果。

颁奖

回答: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回答:用力推或拉

观察

生:要维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

(惊奇)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兴奋)

阅读。

观察

思考

讨论后回答: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度、小车下落的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思考后回答:保证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坡度和小车的起始高度不变,改变水平面的阻力。比较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前进的距离。

思考,讨论

生:改变水平面的状况,让小车在同一个斜面滑下;

先让小车直接滑在木板上,滑一次,然后分别在上面铺毛巾、棉布再重新做一次。

生:必须从相同的高度开始滑;

生:小车必须是同一辆。

生:在水平面板上铺上不同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小车滑下,归纳:改变水平面的状况,分三次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的距离。

齐答: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什么都不铺的时候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前进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小车的速度将会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生:如果原来是运动的,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

将继续保持静止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齐读

回答:一切物体,不管原来是运动还是静止。

不受外力的作用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生1:实验

生2:还有推理

回答:不能,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坚持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

复习旧知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意外的评价激起学生兴趣。

两位著名人物的两种观点的对撞,引发学生好奇。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篇5

近年来,14—18岁的青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发生在我省的瓮安骚乱事件,黔西8.11非法聚集、打砸事件都有大量学生的参与,孩子们法律知识的缺乏和道德意识的缺失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和忧虑,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的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法制教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

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少年,本是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的色彩来自那里呢?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更是主、客观因素相负作用所致。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从小就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初步树立起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谐地融入法制社会前进的轨道上。

渗透学科法制教育,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对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其实我在原来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也会适当渗透一些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在学校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提出工作要求,我们就必须主动去研究教材,分析哪些章节适合切入什么内容的法制知识,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做守法公民。

物理学科虽然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在物理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法制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这一点我们老师已形成共识。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法制知识广播,学校领导或学生国旗下讲话等,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很艰难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法律知识都了解了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去分析,挖掘,估计会与那些法律法规有关,再去网上收集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植入合适的法制内容。如教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时就可以根据内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地切入话题,自然过渡,自然而然地将法制教育融于教学中,根据个人积累的经验及到网络学习交流,总结一下几点,希望能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李校长说,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篇6

奋斗中学物理组(015400)赵丙亮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二百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根据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限制, 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各种观点虽然不能完整理解, 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研究兴趣。例如, 在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时, 通过章首语:地球上有高山、大海、空气, 有树木、花草、鸟兽, 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这些都是物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有物质组成的, 从而渗透唯物主义教育, 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 是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不同, 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历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未知到深入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艰辛旅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只是人类探索研究宇宙的一个进步, 宇宙的中心在哪里?还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继续深入研究, 在肯定—否定—肯定中不断前进, 从而渗透发展的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观点。在学习《机械运动》时, 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而人们常说的静止只是相对参照物而言, 从而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 渗透相对论的观点。在学生应用知识解答习题时, 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找出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根据各物理量间的联系进行解答,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物理学, 才能不断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是德育教育, 也是物理学教学的任务。

二、在教学中进行实事求是的品质教育

(一) 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观察实验中探究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 由于器材和方法的影响, 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记录数据时, 教师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真实地记录数据, 然后在分析数据时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 再根据数据找出变化的规律。例如, 在学习《密度》一节时, 用三个10cm3的铝圆柱体组合成三个不同体积的铝块, 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 一个圆柱体的质量为26.5g, 两个圆柱体的质量为53.5g, 三个圆柱体的质量为79g, 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别为2.65g/cm3、2.67g/cm3、2.63g/cm3, 从数据上不能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也不能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测出的质量误差较大, 也可能是因为三个圆柱体本身不是纯铝构成或圆柱体中有孔隙存在, 但不能为了使数据和结论完全一致而故意编出一组数据, 这是科学研究应该遵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

很多科学研究史都是很好的实事求是教育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引导、强调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天平的使用时, 结合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气体—氩的故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瑞利在测量中不是实事求是地精心测量, 也许还不会发现气体—氩的存在, 所以, 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

另外,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方式和要求, 使学生从活动中认识到人的生存不是一个人的空间, 而是一群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空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发展, 只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下, 才能快速成长。实验活动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集体完成整个任务, 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积极和别人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改正自己的缺点。遇到困难时, 要积极想办法, 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妥善地解决问题。学会宽容, 学会思考、分析、交流, 理智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形成一种坚韧的高贵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倾听是尊重、接受是谦虚、宽容是大度、合作是发展。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献身科学的品质

国强则民富,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昌盛—衰败—富强, 经过了很多先辈前赴后继的拼搏和奋斗。学校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 为中华民族幸福而读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时, 要结合教材, 适时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国富民强的保证。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是现代火箭发明的基础;原子弹、导弹的发明, 可以使虎视眈眈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望而生畏;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 使中国的空间探索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人造卫星的使用给工业、农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蛟龙号潜水艇技术的发展, 使中国具有了先进的探测海底资源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 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蒸汽机的发明, 使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机器的运转代替了很多人力、畜力的劳动;电的发明,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话、飞机、汽车的使用,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当今原子能的发展, 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化。人类可以足不出户, 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和商业经营。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8

一、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我国古代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强感。在中学物理课本上的定律、定则、单位等基本上是外国人名字命名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就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技术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学习几何光学时,就介绍早在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墨经》中,详细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对小孔成像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在讲授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80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明代航海家郑和运用指南针,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只是从清朝慈禧太后以后,在清政府对内的腐败无能的统治,对外卑恭屈膝的情况下,才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以至于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我国人民深受一百年多的屈辱和灾难。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介绍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许多高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中年科学家陈立泉、赵忠贤,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忘我工作,终于使我国在超导体竞赛中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讲授磁场时,介绍我国是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悬浮客车技术的国家。

(3)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心。授课中给学生介绍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授重核裂变、轻核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实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篇。

二、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讲授正、负电荷,磁体的N、S极时,对于这些矛盾的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而同种电荷,同名磁极间却相互排斥,异种电荷,异名磁极间又相互吸引。可见矛盾的双方既斗争又联结为一体,即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学习、研究物理知识时,不要一点论,坚持两分法,如讲解惯性、摩擦时,启发学生分析了解它们对人们有利一面,又要找出对人们不利的一方,通过反复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简要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理论假设)等”,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三、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

但在我国能源分布比较广,使用率不大,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问学生四大公害是什么?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能不能乱扔果皮、纸屑;能不能在深夜放动听的音乐,对你来讲是动听的音乐,而对你的父母和邻居则是噪声,那我们能不能这么做呢?对《远距离输电》和《家庭电路》的讲解,结合一度电能做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电习惯,组织讨论和交流我们的生活中电能浪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合格公民的生要举措。

在物理教育教学中,结合声现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不能利用超声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同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防治法》,开展一些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法制知识事例。还可以开设模拟法庭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9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和过程、技能和知识等方面所描述的,这是一种“三维”的教学目标。其中,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就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然的,也是能够实施的。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认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就是为学生讲解方法、技能与知识,物理和德育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而事实表明,探究物理时所需要的科学意识、物理学生自身具备的唯物辩证观点以及漫长的物理学发展史等,为学生渗透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体现出物理教学的重大作用,不断地挖掘物理教学当中的德育素材,借助物理学独特的德育功能与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不可以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注重知识教育,教师应当在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共同发展,切实实现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外的练习设计中渗透德育

教师不可以仅仅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需要跟课外的学习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广泛关注、具有新鲜感与时代特征、感染力较强和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当作切入点进行渗透,循序渐进,在作业、习题和例题当中编入具备说服力的事实,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比如,教师在讲解完能量转化的有关内容之后,可设计包含如下内容的练习:“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进步,都少不了勇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恰恰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我国的飞天梦得以实现。那么,请问“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升空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教师借助这些学生所广泛注意的,并且具有较强感染力和意义重大的事件来设计练习,就能够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学生的练习当中,从而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且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进取、艰苦学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中职卫校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10

2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态度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在梦想实现之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是顽强奋进、付出很大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在电磁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力工业,使人类进入电气化的时代,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因斯坦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他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从来不图虚名,生活一直艰苦简朴。他晚年时,还坚持劳动坚持锻炼,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在讲电荷时,介绍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历经9年苦心钻研,以卓越的研究方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设计了油滴实验,经过上千次测量,最早从实验上测得电子电荷的精确数值。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同时从科学家身上学习专心做事、谦虚做人的良好品质。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他在力学、光学、数学、天文学方面有许多贡献,但他非常谦虚地说:“如果说我曾经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法国科学家安培,专心研究,把马车的后背当成黑板。以此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3在教学中的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知识本身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联系比较紧密,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方法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学生才能主动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指导自己的思想。讲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时,要想达到熔化或沸腾的目的,温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而前面的加热是量的积累过程,要想有熔化或沸腾的质变,这些量必须积累到某一程度。同时教育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刻苦学习,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质的飞跃,成绩就会提高,但是这个积累过程是默默无闻的、艰苦的,但是必不可少的。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从对立统一的角度讲明道理,教育学生要和睦相处,有了矛盾要理性解决,不要打架,因为你打别人的时候,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别人同时也打了你,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讲述摩擦力,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人类在利用能源,发展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同时也污染着环境,破坏着地球。

4在教学中的向学生渗透医疗知识、医德医风教育

讲光学知识渗透人眼看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近视眼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通过佩戴凹透镜矫正.为了防止近视做到保护视力“三要素”,同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眼与身体能正常发育。讲到流体的连续性原理,当流体在管中流动时,横截面积小,流速大。结合医学知识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两快”是进针和拔针快,以缩短刺激持续时问;“一慢”是推药慢,起到延缓强度。主要是为了体内肌肉能很好的吸收药水,如果推的快,药水流速大,药水的冲击就会造成肌肉的伤害.由于“两快一慢”使刺激持续时间缩短,强度降低,因此可以减轻疼痛。讲到液体表面性质时,渗透医疗知识输液时要把空气排干净,空气进入血管会引起气体栓塞,严重的会造成血液循环阻塞,如果一部分气体进入了肺动脉,造成肺动脉的空气栓塞,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严重造成人体突然死亡。向学生灌输物理学是医学知识的阶梯和基础,每门课程都是相互联系的,都要努力学习,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地测定的。

上一篇:中学教师读书推荐目录下一篇:车床实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