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类学习

2024-07-15

规则类学习(精选3篇)

规则类学习 篇1

近年来, 随着计算手段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关于抗震性能分析逐渐成为探讨热点。随着《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的颁布给桥梁抗震设计明确了设计的方法[1]。连续梁桥作为工程中最广泛使用的桥梁结构形式, B类规则桥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主要针对B类规则连续梁桥进行抗震设计的思路进行阐述。

1 抗震设计流程

桥梁抗震设计的总体流程是需要对桥梁类型、抗震设计方式、设防烈度、第一周期震动特性等参数进行确认。根据上述参数, 最终确认桥梁抗震的分析、设计方法。由于桥梁结构各不同, 对应的抗震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针对常见的B类规则桥梁的抗震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研究。

抗震分析主要分为E1地震作用验算和E2地震作用验算, E1主要需保证弹性, 在地震作用和其他永久作用组合后应满足规范强度验算的要求。E2地震作用下, 能保护构件仍满足规范强度验算的要求, 此外延性构件还应校核其变形能力, 保证E2地震作用下变形校核满足要求。传统的弹性强度校核验算已有很多, 在此不进行讨论, 重点阐述E2地震作用、构件塑性发展和变形验算。

2 分析方法

基于性能设计的主要思想是在确定外力作用下, 考察结构外力响应时对应的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不同于一阶段强度设计思想, 性能设计使得结构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具有较好的延性) , 延性构件的塑性区域应具有较好的变形及转动能力, 当结构遭遇E2地震作用时, 桥梁延性构件进入塑性, 有效增加结构的阻尼和降低侧向刚度, 从而达到降低地震力的目的, 这种以变形为代价降低地震力的做法即延性设计, 延性设计要在结构的强度/刚度设计和变形能力设计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2.1 地震作用

B类规则桥梁地震的E1和E2地震作用可采用单振型 (SM) 和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MM) 进行计算, 其具体公式见式 (1) 和式 (2) 所示。

式中:Fji—j振型i节点地震作用的标准值;

αj—相应于j振型自震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Xji—j振型i质点水平相对位移;

振型的参与系数。

当利用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力时, 还需进行模态组合, 模态组合通常可使用SRSS的方法进行组合, 具体见式 (3) 所示, 当相邻周期比满足式 (4) 时振型组合方法应使用CQC方法进行组合, 具体见式 (5) 所示。

式中:F—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结构第i阶振型地震作用效应;

ξj、结构第j阶模态和第k阶模态对应的阻尼比;

相关系数, 由式 (6) 确定。

2.2 塑性铰分布

在E2地震作用下, 允许结构出现塑性发生损伤, 但要求桥梁在E2地震作用下保持整体工作, 避免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破坏。其中桥墩柱的弹塑性可采用PMM空间相关的屈服面表示。屈服面可采用Bresier建议屈服面或采用纤维模型拟合得到的屈服面, 具体形状见图1所示。

一般地, 沿顺桥向连续梁桥桥墩柱底部区域为塑性铰区域;沿横桥向, 单柱墩的底部区域、双柱墩或多柱墩的端部区域为塑性铰区域。典型的双桥墩柱横桥向塑性铰区域分布见图2所示。其中塑性铰长度Lp取式 (7) 和式 (8) 的较小值。

式中:H—悬臂墩的高度或塑性铰截面到反弯点的距离 (cm) ;

b—矩形截面的短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 (cm) ;

fy—纵向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MPa) ;

ds—纵向钢筋的直径 (cm) 。

2.3 变形验算

变形验算是延性设计的重要验算指标, 变形验算主要分为塑性转角验算和顶点位移验算两个方面。

在E2地震作用时, 应保证桥墩柱潜在的塑性铰区域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塑性转动变形小于构件的容许最大转角, 其中构件的容许转角由公式 (9) 确定, 其中截面等效屈服曲率Φy、极限破坏状态曲率Φu参数根据图3给出方法确定。

式中:H—悬臂墩的高度或塑性铰截面到反弯点的距离 (cm) ;

b—矩形截面的短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 (cm) ;

fy—纵向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MPa) ;

ds—纵向钢筋的直径 (cm) ;

K—延性系数。

在E2地震作用下, 桥墩顶部位移应小于桥墩容许位移, 其中容许位移值可通过对盖梁施加水平力进行非线性静定分析得到, 当墩柱的任一塑性铰达到其容许转角θu时, 盖梁处对应的水平位移值即该桥墩的容许位移值。图4为桥纵向容许位移计算模式。

3 工程算例

本算例为B类规则连续梁桥, 跨度为2×30m, 桥宽25m, 主梁采用10根T梁组成, 梁高2m, 两侧为桥台, 中间为桥墩, 其中桥墩盖梁截面为1100mm×1000mm, 下设4根桥墩柱, 其中桥墩柱为圆形截面, 直径为1600mm, 桥墩柱底部为承台横向圈梁, 其截面尺寸为1400mm×1600mm, 下设4根桩, 桩截面为1800mm。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0.15g) , 建于Ⅳ类场地, 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采用SAP2000对E1地震和E2地震作用进行分析[2], 并根据地震作用加载方式对桥梁进行了非线性静定分析[3], 对E2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构件的损伤状况进行评估, 验算该桥梁结构在E2地震作用下的各项性能指标, 桥梁总体模型图如图5所示。

3.1 地震荷载作用分析

本次水平地震作用使用多振型分解反应谱进行计算, 分别考虑E1地震和E2地震两种情况, 根据规范得到水平E1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219, 水平E2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746, 反应谱函数曲线见图6所示。

通过计算得到第一模态周期为1.33s, 为顺桥向第一阶平动振型;第二阶模态周期为1.02s, 为横桥向第一阶平动振型;第三阶模态周期为0.83s, 为第一阶水平扭转振型。表1给出了结构的前六阶震动特性, 从表中可知单个模态的平动质量参与系数均比较高, X方向、Y方向和Rz方向的质量参与系数分别为81%、83%和97%。

根据式 (3) ~式 (5) 可知, 反应谱分析方法在进行模态组合后得到的荷载作用响应为包络结果, 且结果仅为正值。图7为横桥向E2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得到的变形图。

3.2 塑性铰分布情况

在E2地震作用下, 桥墩柱变形发展到塑性, 其中横桥向塑性铰区域同图2所示的区域一致, 顺桥向塑性铰区域分布在桥墩柱底部, 顶部不出现塑性, 图8给出了横桥向和顺桥向塑性铰的分布情况。

3.3 变形验算

通过对桥梁下部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定分析, 以给定力的加载模式进行推覆 (Pushover) 分析, 获得桥墩在横桥向和顺桥向力-位移的曲线, 图9为横桥向力-位移曲线, 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荷载的增加, 力-位移曲线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由于桥墩柱进入到塑性侧向刚度有明显退化, 最终连续梁桥以牺牲变形为代价有效降低大震作用下的地震力, 从而达到性能设计的目的。

横桥向最大容许位移可根据任一墩柱转角达到容许转角值, 对应的盖梁对应的横桥向位移值, 图10为右侧第一根桥墩柱底转角达到容许转角值对应的变形状态。

通过非线性静定分析得到E2地震作用下横桥向和顺桥向桥墩柱顶部位移值和横桥向和顺桥向桥墩柱顶部容许值位移值, 通过控制E2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值和容许位移值的比值, 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表2给出算例模型横桥向和顺桥向E2地震作用位移值和容许位移值的比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连续梁桥在横桥向和顺桥向两个方向的位移值均小于容许位移值, 满足变形的要求。

4结语

针对B类规则连续梁桥抗震设计过程进行梳理, 并同传统设计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针对抗震分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给出具体实现手段, 最后借助有限元分析对具体算例进行抗震性能化分析, 进一步验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方法, 基于性能的设计分析方法和传统设计分析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同:

(1) 传统设计分析方法有较好的普适性, 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有多种, 需要根据桥梁的基本设计条件加以判断, 通过一定流程后才能确定具体的分析方法。

(2) 传统设计分析方法主要以弹性分析为主, 但基于性能设计需要通过非线性的分析手段才能获得结构的各种设计指标, 提高了分析难度。

(3) 基于性能设计分析模型可在传统设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简化, 保证在非线性分析中抓住结构分析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细则[S].

[2]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SAP2000中文版使用指南 (2版) [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3]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CSI分析参考手册[M].2009.

规则类学习 篇2

目 录

1.适用范围 2.认证模式 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 认证的申请/签订合同 3.2 工厂审查 3.3 产品检验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 获证后的监督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的申请/签订合同 4.2 工厂审查 4.3 产品检验

4.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5 获证后的监督 5.认证证书

5.1 认证证书的保持 5.2 认证产品的变更 5.3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 5.4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6.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6.1 准许使用的标志式样 6.2 标志位置 6.3 收费办法 7.认证费用

附件

1、CRAA产品认证现场审查规则 附件

2、产品认证检验细则及判定准则

1.适用范围

本实施规则适用于CRAA认证中心开展的制冷空调设备的产品认证。2.认证模式

制冷空调设备的质量认证采用国际通用的第五种认证模式,典型的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即工厂检查+ 抽样检验+监督复评),该制度是由处于第三方地位的本中心作为认证机构,通过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的抽样检验的评定来进行的,在发证之后还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查及复评。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 认证的申请/签订合同 3.2 工厂审查 3.3 产品检验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 获证后的监督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申请/签订合同

4.1.1 申请企业按要求填写《CRAA产品认证申请书》并根据《制冷空调产品认证申请指南》的规定,提交如下文件和资料:(1)认证申请书

(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3)质量手册(4)产品样本

1份 1份 1份 1份

CRAA提供格式版本

电子版或正式版本均可 应包括所有申请认证产品的型号和规格

(5)商标(电子版)及商标注册批准书(复印件)

4.1.2 根据审查申请材料的结果,与符合条件的申请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确定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合同经双方授权人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4.2 工厂审查 4.2.1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工作的实施由认证管理部负责,认证管理部根据“CRAA审查细则”(附件2)制订审查工作计划,并安排人员进行实施。

各1份

必要时 4.2.2 审查范围

工厂审查包括委托方申证产品的所有生产场所。4.2.3 审查时间

根据申证产品单元的数量,适当考虑每个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定为2-4人,2-4天。4.2.4 提交现场审查资料

审查小组完成现场审查后,应及时整理记录并负责对有关不合格项进行整改后的验证,将全套现场资料提交认证管理部归档。4.3 产品检验 4.3.1 概述

产品检验由认证管理部负责,并进行必要的监督工作。

如果认证企业能够提供与CRAA认证中心签约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日期距合同生效日不超过一年的抽样产品检验报告,且产品检验项目及抽样方案符合认证检验细则的要求,则可免除此次产品检验。

4.3.1.1 对于初次认证产品(含扩项)的检验报告,应为认证中心签约试验室提供的抽样检验报告,国抽和许可证抽样报告不受抽样方式的限制;

4.3.1.2 对于监督产品的检验报告,可以是有CNAS认可或计量认证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抽样检验报告或委托检验报告;国抽和许可证抽样报告不受抽样方式的限制;

4.3.1.3 对于复评产品的检验报告,应为认证中心签约试验室提供的抽样检验报告或委托检验报告,国抽和许可证抽样报告不受抽样方式的限制;

4.3.1.4 当认证产品发生变化,所提供的检验报告,应为认证中心签约试验室提供的抽样检验报告,国抽和许可证抽样报告不受抽样方式的限制; 4.3.2 产品抽样

按产品抽样方法,对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样,并进行送样等检测前的安排。4.3.3 产品检验

根据认证合同的要求,CRAA认证中心认证管理部向签约实验室发出检验委托书,由检验实验室负责试验,并按规定日期完成检验。详见附件3《产品认证检验细则及判定准则》。4.3.4 提交检验报告

检验实验室按规定时间向CRAA认证中心提交检验报告,认证管理部对检验报告进行审查,出具产品检验评审报告,连同审查报告一起报技术委员会审批。4.4 评价与批准 4.4.1 工厂审查评价: 评价结果可分为三个等级:

1)如果整个审查过程未发现不符合项,则建议认证机构授予证书;

2)如发现轻微的不符合项,但不危及到认证产品符合标准时,生产厂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纠正措施。报审查组确认得到验证后,建议认证机构授予证书;

3)如发现严重不符合项或生产厂不具备生产满足认证要求的产品时,则可暂停审查。4.4.2 检验结果的评价

1)如检验结果符合认证标准,并与产品铭牌、样本一致,建议认证机构授予证书; 2)如检验结果符合认证标准,产品铭牌与样本技术参数不一致,企业承诺近期纠正, 建议认证机构授予证书;

3)如检验结果不符合认证标准, 不予认可通过。4.4.3 批准

技术委员会对审查报告、检验报告及其它评价材料进行评审,并从技术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于评价和评定均合格的企业,由总经理批准后,对委托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个申请单元颁发一张认证证书),并办理使用认证标志手续及进行注册管理。

对于批准的获证企业,CRAA认证中心将通过一定的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4.5 获证后的监督 4.5.1 下达监督任务书

由认证管理部根据认证要求和规定,每年制订认证的监督复查计划下发有关单位。4.5.2 工厂监督审查

对获准认证的产品,认证管理部根据监督计划要求,安排工厂监督审查。审查内容详见《监督审查细则1、2、3》。监督审查时间:1-2人,1-2天。

获证后的第五年,对工厂进行一次全面复查。每四年为一个全面审查周期。4.5.3 获证后的抽样检测

需要时,对获准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检测的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市场)随机抽取。认证检测采用的标准所规定的项目均可作为抽样检测项目。认证机构可针对不同产品的不同情况,以及其对产品安全性能影响的程度,进行部分或全部项目的检测。此项检测由CRAA认证中心认证管理部委托签约实验室实施,并出具产品性能监督检验报告。

4.5.4 监督审查报告 CRAA认证中心认证管理部根据规定要求审查工厂监督审查报告和产品性能监督检验报告,提出监督复查报告。监督审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审查时发现的不合格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逾期将撤消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4.5.5 通知监督审查结果

认证管理部将监督审查后的决定书面通知认证证书持有者。5.认证证书 5.1 认证证书的保持

产品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四年,有效期到期前6个月需申请办理复查换证,程序和规定与首次申请时相同。5.2 认证产品的变更

获证后的产品,如果产品结构设计发生重大变更时,或生产厂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向CRAA认证中心提出变更申请。

CRAA认证中心根据变更的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是否进行工厂审查和抽样检测。5.3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

认证证书持有者需要增加与已经获得认证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内的产品认证范围时,应从认证申请开始办理手续,CRAA认证中心将核查扩展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一致性,确认原认证结果对扩展产品的有效性,视实际情况针对差异做工厂审查或补充检测,重新颁发认证证书或换发认证证书。

5.4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按照认证机构的有关规定执行。6.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认证机构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6.1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 标志的位置

应在产品本体明显位置上加施认证标志。6.3 标志收费办法

根据用户需要,视所需标志材质及尺寸大小酌情收取成本费。

7.收费

规则类学习 篇3

关于印发《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规则(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规范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工作,确保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安全技术性能,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3号)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总局制定了《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规则(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报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二OO三年六月十七日

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规则(试行)

国质检锅[2003]174号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制造许可的单位条件

第三章 制造许可的程序

第四章 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工作,确保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安全技术性能,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厂内机动车辆等机电类特种设备(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及其安全保护装置。取得制造许可的特种设备方可正式销售。

制造许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一)产品型式试验;

(二)制造单位许可。

不同特种设备制造的许可方式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目录》(附件1,以下简称《目录》)。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全国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工作的统一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按本规则分工负责管理相关制造许可工作。

第四条 执行本规则规定的型式试验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型式试验机构)和申请单位制造条件鉴定评审机构(以下简称评审机构),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核准和确定,并予以公布。

制造条件评审或型式试验,必须按照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制定的制造条件评审细则或相应特种设备的型式试验规程执行。

第二章 制造许可的单位条件

第五条 具有法人资格,持有有效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必须与申请项目范围相适应,具体要求详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单位基本条件》(附件2,以下简称《基本条件》)。

第六条 取得制造许可的特种设备必须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型式试验的,必须经符合第四条规定的型式试验机构型式试验合格。

当取得制造许可的特种设备所执行的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范或标准修订后,应按照修订后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定执行。安全技术规范或标准修订内容较多,变化较大的,经专家论证确有必要时,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有权要求重新进行产品型式试验。

第七条 须有申请许可制造设备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并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的设计文件,须经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核准的检验机构鉴定合格。

第八条 须有一批能够保证进行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及技术工人。应任命至少1名技术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特种设备制造和检验中的技术审核工作。技术负责人应掌握与取证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具有国家承认的电气或机械类专业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且不得在其他单位兼职。各类人员数量等具体要求见《基本条件》。

第九条 须有满足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计量器具和检验测试的仪器设备,并应有与申请项目相适应的场地、厂房、实验和办公条件。具体要求见《基本条件》。

第十条 必须结合本单位情况和申请取证产品的技术管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编制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具体要求见《特种设备制造条件鉴定评审细则与现场鉴定评审记录》(附件3,以下简称《评审记录》)。

第三章 制造许可的程序

第十一条 制造许可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和第十二条至第十六条的规定进行:(一)制造许可方式为产品型式试验的,制造许可的程序为:申请、受理、型式试验、备案、公告。完成规定程序中的备案后,申请单位即可正式销售取得许可的特种设备。

(二)制造许可方式为制造单位许可的,制造许可的程序为:申请、受理、型式试验、制造条件评审、审查发证、公告。制造单位取得《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以下简称《制造许可证》)后,即可正式制造、销售取得许可的特种设备。

第十二条 申请

申请单位经自评认为具备本规则第二章规定条件的,应持以下申请材料,报送《目录》中规定的受理制造许可申请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一)申请单位的法人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二)《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三)申请单位的质量手册。

申请单位向受理机构提出制造许可申请前,应将申请材料提交本单位所在地上述受理机构的下一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确认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由该机构签署意见后,上报受理机构。确认申请材料的安全监察机构不得组织对申请单位的初审。

进口特种设备的申请单位为制造工厂或符合《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第十条规定的代理商。

第十三条 受理 受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分别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理:

(一)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作出不予受理申请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1.申请材料不全或不能达到第二章规定条件的单位; 2.申请材料不属实并且不能达到第二章规定条件的单位;

3.提出本次申请前,两年内曾出现第二十八条中除第六款之外任意一种情况的单位;

4.处于对办理《制造许可证》有不利影响的法律诉讼等司法纠纷或正在接受有关司法限制与处罚的单位;

5.从事相关特种设备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定期检验或评审工作的机构。(二)凡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单位,作出受理申请的决定,在《申请书》上签署受理申请的意见,并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四条 型式试验 申请单位可约请符合第四条规定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被约请的型式试验机构应及时向申请单位提供型式试验规程,通报进行型式试验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与应当满足的条件。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出具型式试验报告。

制造许可方式为产品型式试验的,获得型式试验合格报告的申请单位,即可汇总《申请书》和型式试验报告报送给受理机构。

首次申请制造许可时,如型式试验的整机性能试验必须在使用现场安装后进行,申请单位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型式试验机构确认,设备安装地的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同意后,方可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安装单位,在使用现场安装1台型式试验所需样品。型式试验合格并在该单位取得制造许可后,该特种设备方可进行使用登记,并投入使用。

安装2台以上(含2台)样品,应当经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同意。

第十五条 制造条件评审

(一)申请单位取得型式试验合格报告后,可持以下材料,约请符合第四条规定的评审机构进行制造条件评审:

1.签署了受理申请意见的《申请书》; 2.申请单位的质量手册; 3.型式试验合格报告。

评审机构应向申请单位及时提供《评审记录》和评审指南。申请单位可在自我评定合格后,与评审机构协商确定现场评审时间,并必须将现场评审时间通报申请单位所在地的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指派1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到场,现场监督评审工作质量。

(二)现场评审由评审机构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组由2名以上(包括2名)经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的评审人员及特邀专家(必要时)组成,一般为3~5人。

(三)评审工作包括对制造基本条件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考核评审。评审组应当按照《评审记录》的评审项目逐项进行评审,分别给出单项评审结果并填写《评审记录》。评审组现场评审结束时,应当出具填写了评审组评定意见的《特种设备制造条件鉴定评审报告》(附件4,以下简称《评审报告》)初稿,向申请单位通报并请申请单位在场人员签字。

(四)评审机构根据评审组的《评审记录》和评定意见,经其负责人批准后,给出《评审报告》的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分为具备条件、基本具备条件和不具备条件三种: 1.具备条件

《评审记录》适用项目全部符合的,评为具备条件; 2.基本具备条件

《评审记录》适用项目中重要项目全部符合、非重要项目存在不符合和有缺陷项,但认为最长6个月内经整改能够达到要求的,可评为基本具备条件; 3.不具备条件

达不到基本具备条件要求的,应评为不具备条件。(五)对评为基本具备条件的,申请单位应在6个月内,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并形成整改报告提交原评审机构组织复评。复评时适用项目全部符合的,应评为具备条件;否则,应评为不具备条件。

(六)对经评审或复评提出不具备条件评审结论的,评审机构应当在完成现场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受理机构。

(七)评审机构应在完成现场评审后15个工作日内,及时汇总《申请书》、型式试验合格报告、《评审记录》与签署了评审结论的《评审报告》,以及整改后复审时的《评审记录》与签署了评审结论的《评审报告》(如果经复审时),报送给受理机构。

第十六条 备案或审查发证 受理机构接到产品质量或制造条件的鉴定评审材料后,应根据本规则规定进行审查,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备案或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颁发《制造许可证》的决定。审查合格的,应办理产品型式试验备案或核发《制造许可证》;审查不合格的,应分别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评审机构或型式试验机构工作程序不符合规定,或者由于上述两机构原因导致提供材料不全的,责成相应评审机构或型式试验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整合程序或补齐材料后重新审查。出现此类情况,应当同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二)评审机构、型式试验机构工作程序符合规定,申请材料不属实或不能达到本规则规定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制造许可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放。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受理、审查、办理《制造许可证》的,其证书也须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统一制作,统一编号并统一加盖总局印章。省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在每个季度的第1周内,将本部门在本次报告前1个季度内发出证书的复印件,上报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

受理机构应建立发证单位档案管理系统,保存《申请书》和必要的见证材料。评审机构应当保存制造条件评审的全部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 取得制造许可的单位、产品及其许可范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向社会公告。

第四章 评审机构和评审人员 第十九条 评审机构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规划,受理机构提出,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确定并统一对外公布。评审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相应专业的国家级、省级检验机构或在国家、省级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组织,有10年以上相应专业工作历史,具有法人资格;

(二)不从事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三)至少配备5名专业配置合理的专职评审人员,评审人员的经历应与评审业务相适应;

(四)建立并保持评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五)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通讯设备、档案保管存放条件;(六)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等资料;(七)本地区内有相当数量的拟申请企业。

第二十条 评审人员由评审机构报送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进行考核,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掌握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熟悉相关的管理、技术和产品的标准以及生产工艺流程;

(二)具有电器或机械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国家承认的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或具有电气或机械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国家承认的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的,并有5年以上从事相关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或检验等相关工作经历;

(三)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作风正派;

(五)受聘于相关的评审机构,不从事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销售、改造和维修保养等经营性活动,能够保守被评审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一条 评审机构在从事评审工作时,应自觉接受申请单位和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并应加强对聘用评审人员的日常管理,建立评审人员业绩档案。对玩忽职守、丧失公正、以权谋私的,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行政处分或解除聘用的处理。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取得《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必须在产品包装、质量证明书或产品合格证上标明《制造许可证》编号及有效日期。

第二十三条 《制造许可证》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4年。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拟继续制造该特种设备的制造单位,应在证书有效期满前办理型式试验和制造条件评审,并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提出换证申请。换证审查按照第三章的规定进行。

第二十四条 制造单位提出换证申请时除提供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取证以来制造取证产品的汇总表(按型式汇总);(二)质量事故处理情况;(三)原《制造许可证》复印件。

第二十五条 换证评审须按照《评审记录》等要求评审,并重点评审以下内容:(一)是否存在超出认可范围进行制造并销售的行为;

(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情况;

(四)随机抽查取证产品质量的用户反馈意见及处理情况;(五)有无重大质量事故等。

第二十六条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内,出现以下情况时取证单位应及时上报:(一)单位法定代表人、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变更时,应及时以信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有效方式报原受理机构备案;

(二)单位名称变更时,应向原受理机构提出更换证书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批同意更名的文件(如果存在时); 2.新的法人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3.制造单位原获得的《制造许可证》;

4.取证单位更名后新的印章图样(不得为复印件)。

原受理机构在核定上述资料后,可以换发新的《制造许可证》。证书有效期及许可制造的产品范围不变,原证书由原受理机构收回。

第二十七条 取证单位制造特种设备的种类、类型、型式增加或变更时,制造场地或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应当及时报告原受理机构,由受理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按照以下一种方式处理:

(一)取证单位制造特种设备的类型、型式、规格增加或变更,但其增加或变更后的设备仍在原取证产品覆盖范围内的,取证单位应将产品送交第十四条规定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产品变更项目的型式试验,合格后即可制造该产品;

(二)取证单位制造特种设备的类型、型式、规格增加或变更,其增加或变更后的设备超出原取证产品覆盖范围的,如受理机构审查确定取证单位原有基本条件或质量管理体系仍能保证新产品质量的,取证单位应将产品送交第十四条规定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产品变更项目的型式试验,合格后即可制造该产品;

(三)取证单位制造特种设备的类型、型式、规格增加或变更,其增加或变更后的设备超出原取证产品覆盖范围的,如受理机构审查确定取证单位原有基本条件或质量管理体系不能保证新产品质量的,受理机构可以要求对存在差别部分补充进行评审,取证单位除将产品送交第十四条规定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产品变更项目的型式试验外,还应约请第十五条规定的评审机构进行补充评审,经受理机构审查合格,换发新的《制造许可证》后,方可制造该产品;

(四)取证单位制造场地或质量管理体系变更,如受理机构审查确定其变更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取证单位可以继续制造许可范围内的产品;

(五)取证单位制造场地或质量管理体系变更,如受理机构审查确定其变更将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取证单位应约请第十五条规定的评审机构进行补充评审,经受理机构审查合格后,取证单位可以继续制造许可范围内的产品,审查不合格的,不得继续制造;

(六)取证单位拟增加或变更制造特种设备的种类时,应当按照《目录》明确的许可方式和第三章规定的程序,另行申请相应的制造许可。

第二十八条 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对取证单位执行相关法规的情况应进行监察。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提请发证机构注销其《制造许可证》,已注销的《制造许可证》必须交回原受理机构:(一)超范围制造特种设备;

(二)涂改、伪造、转让或出卖《制造许可证》;

(三)向无《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出卖或非法提供质量证明书;

(四)在组织生产制造和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

(五)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或经抽查、复查发现不符合本规则规定的条件,并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3个月)不能完成整改的;(六)制造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生产的产品;

(七)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设备事故者。

属于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或其他法律、法规的,应当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或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 申请单位对评审结论或评审人员行为有异议时,可在评审工作结束后的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提出申诉。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应在收到异议申诉后的30日内给予答复。

第三十条 评审机构或评审人员在进行评审工作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核查情况属实,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根据情节轻重,对违反规定的评审机构或评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一)有意出具失实《评审报告》的;(二)评审中发生较大失误的;(三)泄露被评审单位商业秘密的;(四)向被评审单位索要额外钱物的;

(五)评审机构或评审人员从事相关特种设备经营性活动的。

第三十一条 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必须对评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每年至少组织1次检查。发现第三十条所列情况或其它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时,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二条 因评审机构工作失误或错误,给申请单位造成的损失,由该评审机构承担。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涂改、伪造、转让或冒用《制造许可证》,违者将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追究有关单位或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行政人员,应秉公行事,公正廉洁。对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的相关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申请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向评审机构交纳评审费用,向型式试验机构交纳试验费用。

第三十六条 同一单位同时申请多种型式设备的《制造许可证》,如按照《目录》规定分别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或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受理申请时,应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统一受理其全部申请。

第三十七条 制造单位拟承担《制造许可证》范围内相同种类、类型、型式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与保养业务时,可以与《制造许可证》同时提出申请,约请符合相应规定的评审机构,分别按照本规则和《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的规定进行评审。评审机构应为多项资格许可条件评审的同时实施提供便利。

第三十八条 本规则由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目录

2.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单位基本条件

上一篇: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下一篇:共享蓝天共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