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规则

2024-10-26

商业规则(通用8篇)

商业规则 篇1

经济学的意义上的公司是一种盈利主体,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需要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而法律意义上的公司, 在某些情况下, 即使董事出于善意而且充分履行了注意义务, 依然可能出现失误或是错误从而导致公司的损失。但是经济学上的经营管理失误并不会当然导致公司法上的失误。为了平衡公司利益和董事权利, 美国法院通过长期的司法实践, 逐步形成了“商业判断规则”, 主要存在于判例法中, 成文法并没有相关规定。通过商业判断规则区分法律上的经营过失责任和一般的经营失误。根据该规则, 公司董事在作出一项商业决策时, 要求其满足主观和客观的要求。即要求主观上出于善意, 并且客观上依据其所获得的合理信息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那么即使最后事实证明该董事的决策是错误的, 董事可以依据商业判断规则而免于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商业判断规则是从本质上是将公司董事的责任加以限制, 把责任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商业判断规则也被译为业务判断规则、经营判断规则, 是美国判例法和公司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建立在董事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前提下的规则, 所以与董事的合理注意义务相联系。研究商业判断规则不仅仅对规范公司董事业务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对我国董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也有积极的意义。

商业判断规则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董事在从事公司授权范围内的交易时, 只要没有存在个人厉害关系, 法院就不能因为董事在执行职务未达到应有标准而禁止或取消该交易, 董事也不必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第二, 商业判断规则既是一种举证的分配机制, 也是一种实体法上的规则。作为举证责任分配机制的商业判断规则, 其存在的前提是假设董事作出决策时是出于主观善意, 并且也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因此, 主张董事违反了勤勉义务时, 原告需要证明董事的主观存在重大过失等非善意的因素。商业判断规则作为实体法上的规则时, 董事在作出决策时符合善意且合理注意, 即使事后证明了董事的行为是错误的, 公司因此遭受的损失, 但是董事不负赔偿责任。

商业判断规则需要以下几个的适用条件:

适用条件之一是要求有实施了经验判断的事实 (A Business De cis ion) 。因为商业判断规则只保护商业上的决策。根据商业判断规则的条件和标准, 判断董事是否受到该原则的保护。不存在经营判断事项时, 直接适用美国判例法或者是成文法上关于董事勤勉义务的法律规定, 然后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来衡量董事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适用条件之二是董事和该经营判断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Disintere s te dne s s) 。董事对于公司应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忠实义务要求董事不得将其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的整体利益之上。因为, 如果有权做出某事项董事和该决定直接存在着某些利害关系, 就很难期待董事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为了公司的最佳利益, 而不存在任何私心, 所以在有利害关系这种情况下, 要排除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

适用条件之三要求公司董事尽到了合理的注意 (Due Care) 。这是判断商业判断规则的先决条件中最核心的问题。合理注意是针对董事或者高管在做出决策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并不是针对商业决策本身。决策人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怎样的行为, 才能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下的“合理注意”呢?有一般要求和程序要求两个方面。

合理注意的一般要求的内容是董事应当具有“普通谨慎之人, 处于类似职位, 并且在相似的环境中, 能做到的注意”。这一标准要求公司董事在做出决策前, 已经掌握了在类似情况下, 作为一个普通谨慎之人认为应该掌握的所有重要信息。

注意义务在程序方面的要求是指公司董事在做出决策前, 所进行的调查和咨询应符合该决策的要求, 这是注意义务一般要求的逻辑延伸。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 判断董事在决策前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主要通过董事的调查工作是否充分, 当然充分与否的标准取决于具体决策的性质还有做出决策的时间判断。

适用条件之四要求公司董事在做出经营判断时出于善意 (in good faith) 。所谓善意是指:合理相信董事做出商业决策是为了公司的最佳利益。这是对董事主观善意的判断标准, 也是其主观善意的内容。

总体来说, 商业判断规则就是董事所作之决策与其本身不存在利害关系, 是为了公司的最佳利益, 并且为了该决策进行了与决策性质相适应的调查和咨询, 满足以上几个条件, 董事对该决策实施后带来的风险免除法律上的责任。但是商业判断规则本质仍是属于一种“可推翻的假设”。即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排除商业判断规则在具体案件的适用。在适用商业判断规则之前, 需要先审查董事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 公司董事作出决策时未出于善意, 或者是董事在客观上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或者对于董事与其所作决策存在利害关系并且因此作出了不符合公司利益的决定, 原告一方对以上三种情况负有举证责任, 从而排除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 使董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保护股东的利益。

商业判断规则是一种法官审查董事行为是否违反其注意义务的司法审查标准, 它体现了法官在事后评价董事行为所持的谨慎态度。商业判断规则的形成, 在于美国所特有的公司法的产生和发展和美国的传统商法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商业判断规则是董事的一种权利的同时也是董事的一种义务, 商业判断规则并不仅仅是一种董事利益保护机制, 在促进公司的生存发展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适当的免除董事对其所作决策承担的风险, 使得董事更有勇气和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的去尝试先进技术和不同的管理方法去经营公司, 给公司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促进公司迅速发展, 同时也促进社会的进步。

美国通过该规则使股东对于董事的直接诉讼和间接诉讼进行限制, 使之不至于滥诉, 维持了保护股东诉讼权利的利益和董事注意义务的平衡, 也平衡了董事经营的独立性和司法审查的适当介入之间的冲突。在美国的公司法案件中, 商业判断规则的影响范围极其广泛, 以至于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公司法的核心准则是商业判断规则, 并且该规则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引入和借鉴。但是商业判断规则的建立需要很多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合, 比如公司董事经营的独立性, 这也是商业判断规则适用的前提。所以在我国, 要引进商业判断规则的同时, 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配的实体法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商业判断规则发挥出其保护董事的作用。另外我国不妨通过引入商业判断规则, 尝试借鉴美国诉讼法中的各种对抗制度, 对抗制度也有助于改善我国法官被动司法的局面。

摘要:商业判断规则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是美国司法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项判例法制度。商业判断规则把因正常商业风险而造成的公司损失和因为董事没有尽到法律义务而造成的损失区分开来, 既鼓励董事大胆决策, 又防止其滥用经营决策权损害公司利益。因此商业判断规则在美国公司法中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商业判断规则,董事

商业规则 篇2

行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XXXXXXX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法人治理结构,保障行长室依法独立、规范、有效地行使职权,根据《XXXXXXX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议事规则。

第二条 本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董事长和行长分设。本行设行长1名、副行长2名。行长由董事会聘任。副行长协助行长工作,在行长不能履行职权时,由董事会指定一名副行长代为行使职权。行长办公会是本行的经营机构,对董事会负责,依照《章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本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第二章 议事决策的原则

第三条 行长办公会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长办公会做出的决策,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民主基础上,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有责有权处理各项任务,相互协作,及时沟通。

第三章 议事决策的基本要求

9.决定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惩罚;

10.听取本行部门负责负责人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反馈、交流、沟通有关信息,协调部门间的关系。

11.《章程》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六章 会议的议题和表决

第九条 会议的议题和表决方式有以下内容:

(一)行长办公会主要议题一般应事先通知与会成员做好准备,以提高议事效率。

(二)行长会议对每个议题的审议,应由与会行长、副行长直接对该议案的会议文件发表明确意见。

(三)行长办公会对审议的事项采取逐项表决的原则,即议题审议完毕后,开始表决,一项议题未表决完毕,不得表决下项议题。

(四)行长办公会对议案做出表决,需经半数以上与会成员(不含半数)表决同意。

(五)行长办公会表决方式为举手表决或口头表决。

(六)凡经行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的事项,任何个人无权擅自更改。

第七章 特殊情况

第十条 在下列情况下,行长、副行长可以个人决策:

正在改变的商业规则 篇3

被频频绊倒的经济恐龙

商业世界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很不平静的特殊时段。

随着致命的“欣弗”注射液被全面查封禁售,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这家中国100家最大工业医药企业之一,离商业斩首台已只有咫尺之遥,此前,有70年历史的知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因“黑心月饼”事件,经营难以为继,宣告破产;“中国名牌”金正集团董事长入狱,公司一朝肢解。

无独有偶,最近英国一项;肖费者调查显示,世界快餐业老大麦当劳,由于被指提供“垃圾食品”而成为英国消费者心中“最没有道德”的品牌。随着今年3月麦当劳公司宣布关闭其在英国境内的25家餐厅并卖掉50家快餐店,这个风行西方国家多年的快餐品牌似乎已经在英国走到了尽头。

今年4月,一项对PC企业品牌可信度的调查揭示,有540万美国家庭给微软品牌可信度打为1分或2分,即很不信任或有点不信任。此前耐克公司因为在东南亚设置“血汗工厂”被媒体曝光而遭到广泛批评;而雀巢、亨氏等企业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销售不合格奶粉,更招致了消费者的不满,,老牌日本企业三菱汽车在影响恶劣的“召回事件”发生后连续两年亏损,总部大楼易主,合作伙伴分道扬镳,振兴之路渺茫。

在人们的眼里,丑闻常常与品牌结伴而行,但这些庞大的经济恐龙,无一不是历经市场风雨百炼成钢的品牌大师,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是游戏规则改变了吗?为什么企业的一个失信信息乃至一个小的闪失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为什么名牌产品微小的瑕疵如此容易成为市场的众矢之的?

信誉浪潮刷新竞争规则

今天的商业规则,其实正在由单纯的品牌价值推广与保护,转向以信誉为中心的企业价值体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市场趋于稳定和繁荣,买方市场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努力提升知名度以保持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和价格。品牌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也逐步成为企业价值的核心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宏观层面,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由生产能力向创造能力、服务能力、保障能力竞争的方向发展,由产业竞争上升到区域品牌及跨国品牌竞争;在微观层面上,企业先后经历了产品生产质量、产品营销、品牌营销等不同阶段与不同方式的竞争。知名品牌的整合力促使资本、技术、劳力、市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序聚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全球化

这种市场态势导致过去几十年企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大幅上升。根据国际信誉研究院统计,世界企业无形资产市值占整个企业资产的比例由1982年的38%提高到1992年的62%,到2000年已达到85%,以品牌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使得品牌资产化空前膨胀,在上世纪下半叶达到顶峰,被称为“全球品牌浪潮”。

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新的世纪里,跨国企业通过品牌整合技术、资本、劳力、市场所形成的垄断格局在进一步加剧,国际品牌贴牌加工业迅猛发展,一方面直接导致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日益波及全球。另一方面,国际强势品牌在为跨国企业创造了巨大利润空间的同时,成为压榨本土幼稚工业、掠夺本土市场和资源的“巨无霸”。

品牌过度膨胀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形象包装,有形缺实、虚张声势乃至蒙骗欺诈等现象频频发生。类似安然、世通、安达信公司之类的企业失信丑闻使得品牌的整体市场公信力下降。

品牌在影响各国资源环境、消费需求、市场秩序等经济因素的同时,也侵蚀到各国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意识等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以联合国、OECD为代表的政府联盟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从而引发了全球一浪高过一浪的商业伦理运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逐步由单方面注重市场需求发展到注重市场和社会的双重需求。

浓缩市场和社会需求,代表企业在其相关利益者眼中的无形价值的新概念——企业信誉,包括相应的市场运作模式应运而生。于是一些卓越企业在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过程中,率先进入了品牌信誉的竞争形态,进入一轮“全球信誉浪潮”。

新规则核心

随着企业信誉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的日益攀升,信誉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战略资产已形成“无形胜有形”之势。2005年初,微软首席博客就预见,世界财富领袖公司将组建全天候的博客班子,除了进行博客监测、预防危机,还要组织企业博客积极与受众沟通。其原因,就是因为信誉对各市场主体利益的影响十分显著,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又使得信誉对市场主体的作用更直接、更迅速、更有效,更能产生及时的反馈和市场奖惩效应,企业外部和内部一个失信信息、一个小闪失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被贿赂丑闻缠身的朗讯总部及一些有远见的跨国企业今天甚至专门成立了信誉副总裁,从总体战略的角度优化信誉、推进信任,强化品牌、标志、形象、声誉的一致性,注重与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配合与协调。

与品牌时代相比,今天的商业规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誉渐渐上升为市场的竞争核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论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论是产品服务的质量与品质,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贡献,最终都将转化成企业信誉而被市场所认可,并为企业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品牌价值的核心是信誉,品牌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信誉管理,企业最终的竞争是基于品牌基础上的信誉竞争。

由此导致的市场变局是:在国家竞争层面,国家商业信誉平台的高度成为支撑本土企业的基础。在微观层面,企业依靠信誉整合技术、资本、市场的能力得到广泛认同。一批卓越跨国企业已拉开通过信誉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竞争态势。

[编辑 周攀峰]

浅谈商业空间展示形式与基本规则 篇4

关键词:动态展示,展示,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独立设计职业, 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手段, 利用传统的或现代的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化的持续发展, 展示艺术在人类经济与文化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它既是国际经济贸易相互交流合作的纽带, 又是科学技术及文化宣传的窗口, 它在当今社会领域和信息领域、商业领域中充当着其他行业或媒体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商业空间的动态展示

现代商业空间的展示手法各种各样, 展示形式也不定向化, 动态展示是现代展示中倍受青睐的展示形式, 它有别于陈旧的静态展示, 采用活动式、操作式、互动式等, 观众不但可以触摸展品, 操作展品, 制作标本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展品互动, 让观众更加直接的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由静态陈列到动态展示, 能调动参观者的积极参与意识, 使展示活动更丰富多彩, 取得好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的展览馆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动态陈列的形式。这种动态陈列的形式就不仅仅是点、线、面、色、光的结合, 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 利用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方法, 在展示现场中创造一个更为逼真的场景, 使观众完全置身于一个更为真实的虚拟空间之中, 仿佛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时光隧道”。这样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被改变了, 从这被动态改变了的空间和被时空变化转移了的时间中, 观众们可以用自己的心理变化来体验永远运动的客观世界。

目前动态展示普遍运用于大型固定展示空间, 如展览馆、博物馆。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使科技馆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标本与活体结合展示。比如上海科技馆生物万象展区的大型生态鱼缸中放置千姿百态的活体鱼群, 倍受观众喜爱。

2. 室内展示与露天展示结合。将某些展品放置在露天展示, 可以使它们接近大自然, 与观众的距离也缩短了, 这种“回归自然”的形式新奇逼真, 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3. 动与静的结合。巧妙地运用幻灯, 全息摄影, 激光、录象、电影、多媒体等现代单像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使静态展品得到拓展, 造成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展示环境, 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4. 实物与电子信息的结合, 通过电子导览系统, 寻找理想的参观路线, 通过电脑问答机详细了解展示的知识内容, 测试观看与参与相结合, 更是满足了观众的自主性。

二、展示空间的形式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 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无论从展示设计的概念, 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 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 我们都可以发现, “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

1. 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 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 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 离开了围护物, 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 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 没有空间的存在, 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于空间及其围护物之间这种辩证关系, 中国两千年前的老子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 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 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时间意味着运动, 抛开时间研究空间将是乏味的, 没有意义的。自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以后, 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深化, 知道了空间和时间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达方式。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 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 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 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人在展示空间中, 就必然体验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 从而构成完整的感观体验。空间的时间性在展示设计中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因素, 充分运用时间这“第四维”是创造动态空间形式的根本, 也是创造“流动之美”的必经之路。

3. 空间的流动性。

在展示环境中, 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 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 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 它使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 用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 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 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

三、展示设计的基本规则

展示设计的目的是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 展示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提高展示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的。除了展示环境本身的设计之外, 展示对象陈列形式的设计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研究一般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外, 研究人在观赏展示对象时是视觉生理和心理过程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前提。

展示品的集合将形成多种视觉因素, 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视觉产生影响。人类观察事物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 研究这些共性的特点是我们研究视觉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近代对视觉心理和艺术心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方面的成果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展示的设计中。基于在视觉行为方面的共性, 展示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方面的原理, 并在展示设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设计原理和法则。

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所需要的功能, 不只是仅仅看上去美观, 更要考虑对消费者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 商业环境更加多样化, 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个性化, 但是“人”是基本的, 我们应该更重视令人身心舒适的环境的设计, 用美的、功能性的设计语言来创造现代商业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淳:《展示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

[2]吴爱莉:《展示设计》.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6年

商业规则 篇5

【留学生求职】揭秘!商业银行校园招聘运作“潜规则”

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基础,基金、证券、风投、私募等金融业内任何子行业都离不开商业银行的辅助和支持。对于同学们来说,商业银行也是每年对应届毕业生需求量、招聘量最大的一类金融机构。这篇文中,笔者将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商业银行招聘的基本内容,有志在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的同学们可以认真读一下。

可以申请的商业银行

总体来看,通常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主要是指五大行加上12家股份制银行。五大行是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指中信、广发、浦发、招商、华夏、光大、兴业、民生、恒丰、平安、渤海、浙商。另外,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开、进出口、农业发展)与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吸引一部分同学求职。

基本的申请流程

各家银行之间的招聘流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以下的招聘流程:

发布公告——校园宣讲——网上申请——初面——笔试——一面——二面——三面与体检等。

外资银行,如花旗、渣打等,一般会在网申之后准备一个在线的测试,一般包括智力测试(一般为逻辑题)、数学能力测试(算术题)和性格测试三部分,目前有极少数国有商业银行也采取了这种模式。

对于几次面试,内容是有所侧重的。初面一般是了解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多采用视频或者电话面试的模式,少数商业银行会在初面中询问有关申请者专业、学业、简历内容等。

一面一般是半结构化面试,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而言的“套路面试”。商业银行会随机提问申请者一些相关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我们银行的这个职位”“介绍一下你自己的优势劣势”等,绝大多数题目是有固定的回答套路的。关于这一点,会在之后的文中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同学们也可以关注一下。

二面一般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群面。

对于笔试来说,不同银行的时间和侧重点略有不同。比如五大行的笔试时间一般固定在180分钟左右,包括行测、英语和专业知识三个部分;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则将专业知识替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换成了申论。通常来说,网络上有许多关于不同银行笔试的培训材料,对于有意报考银行的同学们来说,在应聘之前多做准备、做好复习,会对通过笔试有很大帮助。

三面与体检是签约、入职之前的最后流程,一般不会影响到同学们的求职入职。三

申请流程注意事项

1:不同银行发布公告时间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集中于每年的8月份至10月份,会在公告中详细写明招聘事项、申请办法、宣讲会行程、截止时间等,同学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切不可错过申请截止时间。

2:不同银行会有不同的宣讲会行程,而且近年来为了吸引同学们报告,会在宣讲会上发放所谓“直通面试卡”一类的东西,所以推荐有机会参加宣讲会的同学们尽量参加。如果本学校没有宣讲会行程安排,去同一城市甚至就近城市参加也是完全值得的。

3:大多数银行的网上申请,除填写基本情况、准备简历之外,还会要求申请人提交正装照片(简历照)和生活照片各一张。同学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除因照片没有或是不满意而带来的额外麻烦。

4:一部分商业银行在招聘公告上会明确写明本次校园招聘的招聘岗位,另一部分商业银行则统一招聘管理培训生,俗称为“管培生”,在入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轮岗、培训等方式,确定最终的工作地点(总部还是分支机构)与工作岗位(不同部门、不同职务)。对于前者,要求同学们在申请前一定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任务详细了解,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与基本条件准确选择。对于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文章中会做进一步阐释,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关注一下。

5:对于大部分商业银行来说,会有秋季招聘(一般为每年8月至年底12月)和春季招聘(次年的2月到6月)两轮招聘过程。一方面,春招是秋招的补充,无论在岗位数量(春招数量大幅度减少乃至取消)还是在岗位质量(柜员为主,技术研发管理类很少)都与秋招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有志于加入银行的同学们要尽可能的把握秋招,决不可将希望寄托在春招上。但另一方面,春招毕竟提供了进入银行的机会,甚至少量银行的总行管培生项目在春招期间仍然开放,所以对于考研、国考失败或者其他情况的同学们来说,在次年2月份时也要多关注相关银行的招聘公告,把握住宝贵机会。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基础,可能在收入待遇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工作较为稳定、工作量相对轻松,同时也是给缺乏经验的同学提供了打好基础、提高专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业知识技能的宝贵机会。有志于进入银行业的同学们要对商业银行的招聘流程、注意事项了解清楚,有的放矢的进行准备。

商业规则 篇6

刘兆丰是中房地产第三大股东湖南华夏投资公司的总裁,所投35张反对或弃权票,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因受伤住院治疗,不能做出决定而投下的弃权票;二是不能保证财报的真实性而投下弃权票;三是认为方案缺少可助判断的必要信息,投下反对票。

董事对于自己难以做出判断的事项,投弃权票或反对票,是属于比较审慎的行为。从刘兆丰投反对票和弃权票的理由来看,应是审慎的履责行为。

当然,判断一个董事是否履职尽责,不能单看其投的是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关键要看其是否履行好其应负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最新《公司法》第147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管)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忠实义务就是董事等在经营公司业务时,应当忠实履行职责,尽力为公司争取最大利益,不得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公司法》第148条规定了董事、高管人员违反忠实义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挪用公司资金;违规借贷或担保”等行为。而勤勉义务(又称注意义务)则指董事应尽到普通人在类似情况和地位下应尽的谨慎的合理注意,实现公司最佳利益;不过《公司法》缺少对勤勉义务的明确界定。

董事是否违背忠实义务,参照《公司法》第148条规定就可一目了然;最难的是如何界定董事的勤勉义务(注意义务)。如何判断董事是否违背注意义务,美国首先建立了“商业判断规则”。

商业判断规则是指如果董事和经营管理者所执行的业务是在公司权力和管理者权限范围之内,并且有合理的理由表明该行为是以合理注意和善意的方式为之,则可免除董事和经营管理者对合理的经营失误所应承担的责任。

适用商业判断规则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善意”,如何判断是否善意,美国法院首先考虑其程序或客观方面,只要在过程或方式上是善意的,即可推定董事的主观意图是善意的。

目前我国《公司法》对董事勤勉义务的规定几乎空白,因此,该如何督促董事勤勉尽责也就缺乏遵循。对此,不妨和忠实义务一样,在《公司法》中也增加条款,对违背勤勉义务主要表现形式也作出规定。当然,董事毕竟也是人,而不是神,勤勉义务毕竟是有边界的,为此应该引入或借鉴“商业判断规则”,合理界定董事勤勉义务的免责范围。

商业规则 篇7

近年来, 由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加快,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也日益明显。其中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尤为突出。各大银行不断为了刷卡消费市场而开发新的信用卡服务项目。但是信用卡消费的销售手法却很单一, 而且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面对的消费群体具有局限性, 对于消费者的行为不是那么专注的对待, 而采取普遍撒网的手段, 效率极低。因此如果可以正确的认知消费者的行为趋势和行为趋向, 就会很容易把握先机, 在信用卡行业竞争的中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从相关的文献中可以知道, 布尔关联规则及其算法等关联规则已经广泛应用于西方金融行业中, 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使消费目标更有明确性, 也更好的便于销售服务的开展文章就是利用布尔规则在金融行业的运用, 浅析信用卡消费带来未来信息博弈的情景, 在对于银行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怎么样才能获取更有价值的普遍信息, 这种力量将成为信用卡行业的一种改进趋势, 成为再次发展的动力。

二、文献综述

信用卡是金融产品中最像消费品的, 要想赢得客户的青睐, 需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准确把握目标客户的消费特征, 进行市场细分, 准确定位方可跳出信用卡“肉搏战”的怪圈。各银行的生存之道就是:利用定位策略, 突出优势, 锁定自己的细分市场, 割据一方。

“定位”的概念由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于1969年首次提出, 他们认为:定位始于产品;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 即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美国著名品牌专家林恩·阿普什认为只有一种真正有力的定位, 即顾客定位, 就是确定产品品牌在顾客和潜在顾客脑子里的位置, 必须把品牌由市场导入消费者理念中;销售者只提供关于品牌定位的建议和方案, 而只有顾客才能成为定位主体, 即有权决定是接收还是拒绝销售提出的品牌, 销售者不能代替顾客定位, 不能将品牌理念强加给顾客;销售者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和策划品牌定位, 销售者必须善于引导顾客朝着他们策划的方向发展。

1. 需求分析:

发现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既然定位的出发点是消费者, 信用卡客户定位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考察消费者, 研究他们的生活形态和认知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使得消费者类型越来越多, 而族群划分则越来越小。研究这些个性化的族群, 分析他们的职业特点、休闲娱乐方式、媒体接触习惯、日常作息习惯, 等等生活形态, 从中发现这个族群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 进而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是引导其消费

2. 竞争分析:

发现竞争对手的弱点。定位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要了解竞争对手在消费者头脑中的“位置”, 寻找一个在消费者心目中有需求、但竞争对手尚未建立的一个强有力的认知“位置”来区隔, 当是定位之道。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大、杂、乱”, 大多数行业还没有过渡到完全竞争阶段, 竞争对手都没有强大到不可超越, 均有各自的弱点或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所以, 找准竞争对手的弱点进行进攻或者率先抢位, 则可先入为主。在国内信用卡竞争中, 跟风现象严重, 银行之间推出信用卡的品种相当接近, 通常是一家银行推出了一种卡, 其他银行也跟着发, 造成信用卡产品的创新度不够。

3. 优势分析:

发现自身的强大优势。定位的第三个步骤就是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结合自身资源进入恰当的细分市场, 在这个细分市场以专业、专注、专精形成竞争优势;二是在产品上标新立异, 并且能形成进入壁垒。因此, 发现一个有前景的位置或区隔并不够, 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 看自身的现状能否支持, 或者通过内部的整合能否达到该细分市场, 最重要的是假设你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某种认知, 一定要看这种认知是否与消费者固有的看法或认知有冲突。

基于此, 我们需要研究消费群体的行为理论, 他对产品认知的相关性。

三、研究方法

1. 布尔关联是从计算机数据统计中发现的规律, 首先介绍一下相关概念:

(1) 项集:项的集合称为项集

设I={I1, I2, .., In}是一个项集, 其中Ii (I=1, 2, 3, …, n) 代表银行里面所提供的利于消费者刷卡消费的一些业务, 例如日用品消费打折, 房贷打折等等。对于K项集即包含K个项的项集被成为K项集, 表示项集中项的数目。

(2) 事务:事务是项的集合

设有事务T, 则TÍI。对应每个事务有唯一的标识, 如事务号记为ID。设X是I中项的集合, 如果XÍT, 则称事务T包含X。

(3) 事务集:事务的集合称为事务集。

设某事务集为D, 则D={T1, T2, …, Tn}, D={Ti|Ti∈D, i=1, 2, …, n}.

(4)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如下形式的逻辑蕴涵:AÞB, 其中A.B是项集, A∈I, B∈I,

A∩B=Ф。一般用两个参数描述关联规则的属性。

(1) 可信度 (置信度) Confidence:

可信度即是“值得信赖性”。

设A, B是项集, 对于事务集D, A∈D, B∈D, A∩B=Ф, AÞB的可信度定义为:

可信度 (AÞB) =包含A和B的元组数/包含A的元组数

可信度表达的就是在出现项集A的事务集D中, 项集B也同时出现的概率。

(2) 支持度 (Support)

支持度 (AÞB) =包含A和B的元组数/元组总数。

支持度描述了A和B这两个项集在所有事务中同时出现的概率。

给定一个事务集D, 挖掘关联规则问题就是产生支持度和可信度分别大于用户给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关联规则。

(5) 关联规则的种类:

(1) 基于规则中处理变量的类型, 关联规则可以分为布尔型和数值型。布尔型考虑的是项集的存在与否, 而数值型则是量化的关联。

例如:性别=“女”Þ职业=“秘书”布尔型

性别=“女”Þavg (收入) =2300数值型

(2) 基于规则中数据的抽象层次:可以分为单层关联规则和多层关联规则

◆单层关联规则:所有的变量都没有考虑到现实的数据具有多个层次。

◆多层关联规则: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多层性。

(3) 基于规则中涉及到的数据的维数。关联规则可分为单维的和多维的。

在单维的关联规则中, 只涉及到数据的一个维, 如用户购买的物品。

在多维的关联规则中, 要处理的数据会设计到多个维。

性别=“女”Þ职业=“秘书”多维的关联规则

2. 现在对于银行信用卡消费的产品进行布尔关联度分析, 由于资料有限, 仅列出单维单层的布尔关联的情况。

由于中国的数据制度的真实性不那么清晰, 为了规避这种数据的系统性风险, 我们采取收集已经具有的信用卡消费信息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并且从这里面提取针对于每个不同种类的消费人群的信息统计。

用数字来代表具体的事物, 在一个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消费种类的环节中, 假设1代表房贷信息, 2代表物流管理信息, 3代表购房信息, 4代表家具刷卡优惠信息, 5代表车贷信息, 则经过一段时间统计对于一个人信用卡消费记录的简单情形。 (其中购房信息指的是商业银行与大型地产商达成的一种合作关系, 在银行推销的时候, 提供下供应的房产信息)

现在我们规定买东西的连带关系, 主要有可信度confidence决定, 假设conf>=1/3的时候, 可以将两个促销种类的距离远离, conf<1/3的, 可以将两个促销种类距离贴近, 这种假设是由于如果两个物品的互相支持的可信度强, 则两者需求相关性变大, 引起消费者产生特定的行为;而可信度不太高的话, 要拉近距离, 以防消费者因为对连套服务的咨询的麻烦, 而产生抵触, 最终放弃的行为。

四、研究结论

根据上面的表格, 我们可以得出, 对于商业银行在给予购房信息的同时, 可以同样的捆绑的发送一些关于物流管理信息和家具刷可消费优惠信息。而对于房贷信息可以稍微离开远点, 因为这两个的相关性很大, 所以客户咨询的动力比较明显。而对于车贷信息由于和消费者生活购房消费的关系比较远, 所以可以在消费者咨询房贷政策的时候给他相应的提供一些车贷优惠信息。这将更有助于消费者消费能动性。

对于商业银行在不同方式上面的建议:

1. 利用短信, 在把消费者种类划分的基础上, 发送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促销信息, 将比较强的相关信息划分剥离。

2.利用电话咨询服务将相关性很强的促销信息告诉消费者, 并且附带加入一些相关度不高的, 但是对消费者未来消费有需求的一些促销等信息。

3.利用邮递给予相似性和针对性强的信息。由于中国的金融数据体制还没有那么健全, 所以运用多维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还在探究, 但是有着西方金融行业在这方面的经验, 我们可以更好的在我们国家特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上, 和我国人民千年的传统习惯以及适应于当地需要的情形上, 再次深化这种关联规则的适用范围, 挖掘信息的算法。让其更好的服务于商业银行信用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志勇 狄晓娇:对中国信用卡消费群体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J], 金融论坛, 2007.6

商业规则 篇8

由于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发展的银行在企业价值链管理上致力于优化、创新。其中经营出色、业绩优良的银行的收获之一是财务管理系统高效地发挥了价值管理的核心作用。那么,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财务规则重新颁布、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将面临怎样的变化和挑战呢?值得思考。

一、财务管理步入新时代

(一)企业会计准则已然出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建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发布后,除了小企业仍然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企业都将逐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正式实施

2006年12月7日,财政部以42号部长令发布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届时,1993年发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废止。

(三)准则与规则的博弈

1.会计与财务不再泾渭分明。会计准则不仅包括会计处理原则,同时也有大量的财务处理规则。如:收入准则就是收入确认计量的依据。资产减值准则则对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方法进行明确。而财务规则中对于成本费用的列支不再采取一一枚举的方法,而是原则性地作出规定。

2.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准则还是规则,通篇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财务人员。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说:准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一切经济事项,当出现准则中没有的现成答案时,就需要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进行判断。对于财务规则更是贯彻了这一理念。

3.九龙治水——多方监管下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规则》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指导、管理和监督本级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第五十九条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金融企业财务评价制度,对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盈利状况和社会贡献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和考核有关金融企业的依据。对商业银行而言,除了银监会、人民银行和国家税务部门以外,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也是重要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力量。

二、近期股市为什么这么火——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2006年下半年起,国内A股市场开始发力,单边上扬,到现在仍然异常火暴,一路突破4000点(上证指数)关口,而且没有止步的迹象。究其原因,与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改善密切相关,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与新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的实行不无关系。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准则的实施,倒逼出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隐藏的资产增值利润。

(一)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

收入费用观强调以利润表为中心。它的特点是:

——把收入费用要素重要性置于重要地位,关注收益与费用直接配比以及配比的结果。

——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收益(亏损)=当期收入-当期费用

——收益的局限性:部分收益;已实现的收益;对未实现损益不确认;财务报告仅报告本期实现的收益。

资产负债观强调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它的特点是:

——把资产负债要素的重要性居于首位,关注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

——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现阶段适当引入公允价值,使用尚有一些限制条件。

——收益(亏损)=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收益的全面性:既包含实现收益,又包含未实现收益;确认未实现收益及损失;财务报告报告全面收益。

新准则实现了由过去的收入费用观到今后的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二)资本约束资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作了要求。中国银监会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核心监管指标》中全面贯彻了资本约束资产的理念。在《规则》中再次明确了相关指标比率要求:商业银行要建立资本补充机制,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包括当期经营活动收益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利得和损失,即收益=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政策、差错影响+外币报表折算+其他)。在当期的财务收益中,正常经营活动收益仅是收益的一部分,市场价值变动损益今后将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因素。

(四)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个舶来词,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假定管理人员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新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更多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对折旧方法的选择,新规则取消了原有的限制。再如职工薪酬准则和股份支付准则,对辞退职工的经济补偿、管理层股权激励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处理办法。

(五)财务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采用公允价值,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其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计价,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反映到企业的收益变动之中,企业与市场的关联度将进一步提高。因此,无论在巴塞尔协议,还是监管部门的系列制度规定中,风险管理的出镜率奇高。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将财务风险单列一章进行规范。

(六)公允价值是什么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频频出现,作为新增加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公允价值的内涵何在?《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条给出了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通俗地讲,公允价值就是在活跃交易市场中资产和负债的市价。特别强调债券、股票、房地产、土地、外汇、期货等资产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计价。

(七)资产价值在于变现能力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普遍存在,理财观念有一个根本性的革命是更为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在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增加为5个: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资产、负债在核算计量中,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式。如:重置成本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现值则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何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等;而公允价值则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主要是由公开报价的股票、债券和权证。为了做实资产价值,由原来计提8项减值,扩大到对企业所有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为了防止滥用减值准备准则,规定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八)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

新通则取消了原来制度中的一些比例限制。如: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职工工资额14%比例预提的做法,改为据实列支。取消了招待费、宣传费、广告费的比例列支做法。将主动权交还给了企业,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因为股东-投资者需要增加盈利,而雇员-管理层和职工需要良好的福利待遇,由企业在股东和雇员之间求得平衡。另外,准则和通则取消固定性限制,并不意味着税务会计同样取消限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一些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将长期存在,这是两者的目标导向不同所导致的。新准则和通则实施后,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上,仍然要重点关注税收法规的具体规定,详细区分两者的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三、价值增值是目标——管理会计在走近

(一)绩效评价悄悄变脸

银监会在2006年提出,今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评价,要扣除相应的风险损失。将目光放在如何做实财务指标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而言,一方面要大力拓展业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不良资产的非正常增长,消蚀当期收入与盈利。因此,在银行绩效考核上,开始引入了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资产扣除概念。

经济附加值(EVA),是指部门的净利润扣除部门占用资本按照机会成本比率计算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经济附加值(EVA)=盈余-(资本×资本边际成本率)

经济附加值是对净利润贡献的一种基于会计方法的衡量指标。对于部门的绩效评价,只有将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考虑,并对产生的风险合理计量进去,盈利才显得有意义。

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上,占用资本的概念则转换成为资产减值损失。即利润=账面利润-隐性不良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对不良资产(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放宽了判断条件,概括地说:原制度着重于要求金融企业采用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乘以一个适当的比例计算确定相关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与原制度不同,新准则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这样一来,对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核算将更为严格,必将促进绩效考核更加注重风险的度量。

对绩效评价,过去的财务管理多注重对组织的绩效评价。新准则、规则借鉴国际资本市场通行的做法,将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纳入国际视野,这就是通行的期股期权激励。据说,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路演时,成熟的国际资本投资者一般会十分关心企业的管理层激励计划,关心管理层为创造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利益动因。

(二)全面预算管理普遍应用

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与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三架马车。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实现财务管理三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应用发展较快。 全系统高度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其他企业财务管理无法比拟的。但随着上市,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是股利分配压力大;二是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达标压力大;三是对各方财务调控的期望值加大。于是,原有的全面预算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其深入挖掘财务资源、合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成为新的关注点。预算编制的基础、费用配置的方法、预算执行的分析、成本费用的控制、预算结果的评价成为预算管理成败的五大关键。

(三)作业成本制度不再陌生

作业成本制度就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发生,资源耗费应按发生的原因先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的成本,再按成本的对象(产品、客户、部门或机构)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分配计入各有关成本对象。

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将日益压缩,因此控制与降低成本的要求,将对内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对大量间接费用进行归属,以确定究竟是那些服务与产品耗费了成本,将是成本管理的重点之一。作业成本制度将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管理工具。

作业成本制度通过成本计算,计算出每一项产品与服务的成本,进而分析客户的盈利能力,帮助做出对产品与客户取舍的决策。同时,在取得精确的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帮助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而且,借助成本资料,实施持续的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作业成本制度在预算编制、部门绩效衡量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价值。

(四)事业部制渐行渐近

实施作业成本制,相应促进了商业银行新一轮的管理革命。流程再造成为主题之一。组织机构的流程再造伴随着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作业成本制使得单一产品的盈利核算成为可能,所以以产品线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银行开始尝试的事业部制便是代表。

所谓事业部制,就是按照金融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产品、地区、顾客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目前银行事业部制的大致框架是:将业务部门集中,划分为“对公业务单元部”和“对私业务单元部”或“信用卡事业部”,其他辅助部门的人员仍保留原有编制。事业部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既是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推广及营销活动负有职能。

从总分行制向事业部制转变的改革模式是美国和欧洲的舶来品,这种“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变革,逐渐成为银行的主流经营管理方式。这也是银监会督促各商业银行尽快实施的机构改革方向。

(五)信息系统助力发展

银行始终扮演着信息系统应用先行者的角色。在工商领域应用的诸如平衡计分卡、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在银行也得到了初步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银行财务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而且,人工无法实现的数据处理在计算机辅助下变得易如反掌。未来的银行财务管理必将沿着集中与精细两条道路不断深化发展。今后将重点在财务战略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业绩和风险衡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寻求新的突破。

四、变革提出了挑战

(一)对企业提出了挑战

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规则的国际趋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的产物。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先进的外资银行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日渐显现,银行北上西进、抢滩设点的步伐加快,而新准则与新规则则为竞争搭建了统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在监管理念和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加快了向国际靠拢的步伐。应对挑战就需要研究政策,领会包括准则、规则在内系列规章的精神实质。

(二)对从业人员的挑战

上一篇: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下一篇:计算机安全技术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