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规则

2024-08-14

鉴定规则(共6篇)

鉴定规则 篇1

一、我国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则的现状

截止目前, 我国仅有少数地方颁布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规范, 大部分与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相关的规则散见在各个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一) 全国人大及司法部颁布的综合性规范及地方人大颁布的配套性规范

为改革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全国人大于2005年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在此基础上司法部相继颁布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部分省级人大也相应颁布了地方性的司法鉴定管理条例。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奠定了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基础性规定, 其中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 司法鉴定人的准入制度。全国人大的决定建立了司法鉴定人员的登记制度, 并明确了司法鉴定人员的职业准入的主要条件, 司法部和地方人大的相关规范则进一步细化了前述准入条件。

第二, 司法鉴定人的惩戒机制。全国人大的决定建立了司法鉴定人员不当执业应承担行政责任, 主要包括警告并责令改正、停止执业、撤销登记等三种处罚措施, 并规定了适用停止执业、撤销登记的不当执业行为的情形。司法部的《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及部分省级人大颁布的地方性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在全国人大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前述行政处罚措施, 并增加了罚款这一行政处罚。

第三, 司法鉴定活动中具体行为的规范。部分省级人大颁布的地方性司法鉴定管理条例详细规定了司法鉴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规范, 包括其中大部分条款涉及鉴定人员和委托人的关系, 如鉴定人员开展鉴定活动不受包括委托人在内的他人干涉、鉴定人员应回避的情形、不受理委托鉴定的情形、鉴定人员可单方面终止鉴定的情形、鉴定人员出庭制度、保守职秘密的义务、妥善保管鉴材和资料的义务、遵守技术规范的义务等。 (1)

第四, 司法鉴定人员监督管理制度。司法部于2010年颁布了《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 建立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处理各相关主体投诉举报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的制度, 部分省级地方司法鉴定管理条例也建立了相应的投诉举报机制。此外, 部分省级地方司法鉴定管理条例还建立了相关的考核机制。 (2)

(二) 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规范

全国人大的决定颁布之后, 在侦查机关内部保留了司法鉴定部门, 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此后相继颁布其内设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员的登记办理制度。 (3) 根据该制度, 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登记管理部门负责其各种内设司法鉴定部门的司法鉴定人员的执业资格的授予、年度审核、注销, 以及对该司法鉴定人员不当执业行为的惩戒。

(三) 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范

1.《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2009年司法部颁布了《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这是首部全国性的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范。这部职业行为规范特点是:第一, 涉及内容较广。这部不到400字的道德口号式规范涉及的内容包括遵守法律义务、遵守技术规范义务、促进诉讼目的的义务、尊重社会公共利益义务、客观、公正、独立、审慎、及时、尽职、举止品行、保密、职业性、知识更新问题。第二, 语言过分简略。这部规范仅有六条, 每条以八个字及其相应的解释说明构成, 在形式上更类似口号式的宣传话语, 而非一部规范。

在司法部就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颁布全国性规范之前及之后, 部分省级和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也颁布了相应的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规范, 部分地方还建立了与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规范相关的惩戒机制。

2.《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司法部于2001年颁布了《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试行) 》, 较为系统的对司法鉴定活进行了规范。该通则在全国人大的决定颁布后进行了重新的修订, 目前生效并实施的是2007司法部年颁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规则和标准进行了规范, 囊括了司法鉴定活动从接受委托、实施鉴定、出具司法鉴定文书等司法鉴定活动的全过程, 使司法鉴定人员的部分行为有了明确的标准。但是, 如果要将该通则作为职业行为规则, 还存在如下的不足:首先, 这部通则缺乏相应的惩处机制。其次, 这部通则的仅用于规范司法鉴定活动的“方式、方法、步骤”, 不涉及司法鉴定人个人、司法鉴定行业内部关系、司法鉴定行业与司法的关系以及司法鉴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3. 专门性职业行为规范

除了综合性的司法鉴定人员行为规范外, 司法行政机关及相关部门已就司法鉴定活动所涉及的不同问题, 颁布了一些专门性规范。这些规范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 司法鉴定人员出庭的相关规范。第二, 司法鉴定费用的相关规范。第三, 涉及鉴定活动管理的相关规范, 此类规范包括鉴定档案管理的规范, 以及鉴定质量管理的规范。第四, 涉及特定鉴定业务的相关操作规范, 如物价鉴定、医疗卫生鉴定等。

二、现阶段我国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则的特征

(一) 规则效力的广泛性

目前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司法部和公安部颁布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地方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由于这些规范并非行业性规范, 而是效力等级更高的国家法律法规。因此, 这些性质的规范理论上不仅可以对司法鉴定人员发生约束力, 对司法鉴定的委托人、司法行政机关均可发生约束力, 客观上更有利于协调司法鉴定人员的行为及与其他主体的关系, 有利于司法鉴定活动的规制。

(二) 职业的割据

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 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 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因此, 司法行政机关和作为侦查机关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三个部门各自建立了彼此相对独立的司法鉴定人员登记管理和职业惩戒制度。这种行业管理体制的分割人为地造成了职业共同体的格局, 影响了统一的职业行为规则体系的建立。

(三) 规范分散且不全面

如前所述, 目前司法鉴定人员的职业行为规则分散在全国人大、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人大、地方司法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这种分散性不便于系统梳理司法鉴定人员行为的标准, 也造成了适用职业行为规则的不方便, 无法切实发挥引导司法鉴定人员行为的作用。

(四) 行业协会的初步建立

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 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及其执业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 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自律管理。此后, 我国已相继有22个省 (区、市) 成立了司法鉴定协会, 部分社区的市的司法鉴定协会也相继建立。但是截止目前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协会尚未建立。

目前许多地方的司法鉴定协会已经开始着手制定鉴定领域的职业规范。这些行业协会制定的规范主要包括:第一, 职业行为规范。如前所述, 宁夏司法鉴定协会已于2009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 (试行) 》。第二, 指导具体鉴定业务的规范。如, 北京市司法鉴定协会就人身损害、司法精神病学、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医疗纠纷等制定了专门的操作规范和评定标准。 (4)

(五) 惩戒方式的不足

目前关于司法鉴定人员不当执业行为的惩戒方式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 法律责任不明确。前述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中规定了许多司法鉴定人员的义务及行为准则, 但大部分义务和行为准则一般没有对不当执业行为未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第二, 行政处罚为主、职业惩戒少见。许多司法鉴定协会的章程中明确表示, 不当执业行为由司法鉴定协会报司法行政机关惩戒。

三、我国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则的建立

就目前初步了解的情况, 不仅中国的司法鉴定人员面临着建立职业行为规则的任务, 目前在其他国家大多也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或完善的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范, 是中外法庭科学研究领域的共同话题。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则构建, 也是司法鉴定人员开始逐渐形成职业共同体并产生身份认同的过程, 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一个行业的独立、社会地位的提高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则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建立全行业的职业行为规则, 统一适用于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管理的司法鉴定人员与隶属侦查机关的司法鉴定人员;二是建立全国性的职业行为规则, 统一规范全国的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三是建立完善的职业行为规则, 全面系统的规制司法鉴定人员的职业行为。

可喜的是,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建立统一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行为规则相对而言在制度上存有一定的优势, 这种优势体现在我国司法鉴定人员尽管存在职业割据, 但只是分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三个部门管理, 不存在其他管理部门。因此, 只需该三部门协调统一, 就能对司法鉴定行业进行较为一致的管理。

参考文献

①参见《贵州省司法鉴定条例》、《陕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重庆市司法鉴定条例》。

②参见《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投诉处理规定》、《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投诉处理办法 (试行) 》、《深圳市司法鉴定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山西省司法鉴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四川省司法厅关于建立司法鉴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的通知》。

③参见《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人民检察院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和《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④参见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期、营养期、护理期评定准则 (试行) 》、《司法精神病学法律能力鉴定指导标准》、《视听资料司法鉴定操作规范 (试行)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操作规范 (试行) 》及《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关于办理医疗过失司法鉴定案件的若干意见》。

鉴定规则 篇2

添加时间:2009-08-12 信息来源: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从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第三条 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指导本规则在全国的组织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所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以下简称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本规则在本行政区域的组织实施。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本规则在本行业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 本规则的实施受劳动部及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第五条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是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的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场所,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确定的各项业务工作,并负责职业技能鉴定的咨询服务和信息统计等工作。

第六条 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资格条件,由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经劳动部审定后颁布实行。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资格条件,由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制定,报劳动部审定后颁布实行。

第七条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受劳动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对申请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建点的要求,结合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划,审查建立所(站)的可行性;

(二)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提出的鉴定所(站)基本要求,对鉴定所(站)申请承担鉴定工种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允许其承担鉴定的工种及其等级和类别。

第八条 建立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应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按照劳动部及省级劳动行政部门的规定,经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查,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建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应征求所在地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意见,经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

中心审查,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核准,由劳动部审批。必要时由省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进行审查。

第九条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实行年检制度。年检工作应按照劳动部的统一要求,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委托其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实施。

年检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场地、设备、检测手段、人员等是否符合标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各方面对鉴定工作的反映等。年检结果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核定后公布。

第三章 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

第十条 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是在规定的工种、等级和类别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进行考核、评审的人员。

第十一条 考评人员分为考评员和高级考评员两级。考评员可承担初、中、高级技术等级鉴定;高级考评员可承担初、中、高级技术等级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考评。

第十二条 考评人员的任职条件是:

(一)考评员必须具有高级工、技师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资格;高级考评员必须具有高级技师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

(二)考评人员应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鉴定理论、技术和方法,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考评人员应遵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守则和有关规章制度。

第十三条 考评人员实行资格考核、认证制度。考评人员的考核在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由省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

通用工种考评人员的资格证书,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颁发。行业特有工种考评人员的资格证书,由劳动部颁发。

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组织制定考评员和高级考评员考核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并提供考核命题服务。

第十四条 考评人员的聘任和使用由省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统筹安排,并满足下列要求:

(一)须在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用考评人员,并以聘任合同方式明确考评人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二)应采取不定期轮换方式派遣考评人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小组设考评组长一人,全面负责本组工作,并最终裁决有争议的技术问题。考评组长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年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验。

(三)考评人员在同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内连续从事考评工作不应超过三次;考评小组成员每次轮换不应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五条 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应建立考评人员档案和考核制度。考评人员任期为三年,聘任期满,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其提出综合评价报告,上报考评人员资格证书颁发部门审核,决定重新聘任与否。

第四章 职业技能鉴定试题

第十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实行统一命题。鉴定试题必须依据《技术等级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以及劳动部的统一要求和办法编制。

通用工种的技能鉴定题库,由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制,经劳动部审定后颁布。

行业特有工种的技能鉴定题库,由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制,经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技术审定通过后,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共同颁布。

第十七条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颁布实施后,一律从题库中提取试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于暂未建立和颁布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工种,可由省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制试题,经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审定后在本地区、本行业使用,并报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备案。

第十八条 职业技能鉴定试卷发送应按劳动部的统一要求和办法执行。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提供的试卷应采用保密方式以清样形式发送,发送的主要内容为:试卷、标准答案、评分标准,操作技能鉴定所需设备、工具和材料的清单等。

试卷印制由省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应根据国家有关印刷、复制秘密载体的规定,选定试卷印刷厂(点),并派专人监印。

试卷运行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按照保密规定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并接受试卷编制部门的监督。一旦失密,须立即向上报告,采取相应措施补救。

第五章 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

第十九条 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定期鉴定制度。省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制定鉴定工作的计划,安排鉴定公告的发布。

鉴定公告经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批准后方可发布。

鉴定公告应包括鉴定的工种名称、类别、等级,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鉴定的时间、地点,以及报名条件等基本内容。

第二十条 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应按规定程序履行报名手续。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负责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报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核准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签发准考证。

第二十一条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负责考场管理和组织监考工作,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派员巡视检查。

第二十二条 监考员须遵守职业技能鉴定监考员守则,维护考场秩序,填写考场记录。

第二十三条 考评人员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配备。考评小组评定成绩应确定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考评人员职责,并签字负责。

第二十四条 考核成绩由汇总记分员登记填写,考评组长、汇总记分员均应在成绩登记表上签字或盖章负责。

第二十五条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每次鉴定后,应填写劳动部统一制定的统计报表,报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第二十六条 考评人员的考务报酬标准,由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制定。

第二十七条 鉴定一般应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内进行,确属必要在所(站)外鉴定的,须向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出申请,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其提供的鉴定场所、设备和其他条件进行核定,确认符合标准后方可进行鉴定。

第六章 证书

第二十八条 对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办理程序为:

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将鉴定合格人员名单报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查汇总,由劳动行政部门核定。证书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按照劳动部规定的填写格式和编码方案统一办理,经劳动行政部门验印后颁发,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负责将证书送交本人。

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将鉴定合格人员名单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查汇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核定。证书由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按照劳动部规定的填写格式和编码方案统一办理,经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验印后颁发,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将证书送交本人。

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须将取得证书人员名单汇总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制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填写格式和编码方案。

省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根据方案,编制本地区通用工种和本行业特有工种证书统一编号。

第三十条 证书验印:

(一)在鉴定考核机构处盖省以上(含省授权委托的地、市)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印章;

(二)在发证机关处盖省以上(含省授权委托的地、市)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技能鉴定专用章;

(三)在证书照片下角处盖省以上(含省授权委托的地、市)劳动行政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工资机构技能鉴定专用钢印。

第三十一条 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鉴

定的单项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第七章 附则

鉴定规则 篇3

一般看来, 医疗过错的判定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医方是否尽到了其合理的注意义务。但是, 不同的医疗侵权类型, 其注意义务是不同的, 尤其是具体的诊疗活动中, 医方的注意义务更是具体的。因此, 如何来判断乙方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呢?医疗过错判定的一般规则就提供了这种标准。本文的探讨是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四要件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此前提下, 一般情况下, 医疗损害中的医疗过错, 应具体体现在医方在执业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诊疗操作规范、技术规程或指南的情形, 一般情况下, 不涉及法律、法规。因此, 医疗过错鉴定的认定, 当然也是主要考察医方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违反行业组织制定的操作规范、技术规程或指南的情形, 甚至包括没有形成书面上文字行业惯例。 (1) 当然, 这样的认定标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诊疗行为, 仅仅是针对“诊疗水平”达到安全性、通用性的标准后实行的一般标准。而医学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医疗过错的认定应当与医学水平的发展保持现一致。

二、医疗过错鉴定的特殊规则

医疗过错鉴定的特殊规则, 是指仅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的鉴定规则, 主要针对的是一定特殊条件下实施的诊疗行为。特殊规则也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体系。

首先, 当地医疗水平规则。任何具体的诊疗行为, 几乎都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诊疗设备。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各地医疗资源配置也参差不齐。因此, 考虑医疗过错时, 应当以当地现有的医疗设备、技术为依据作出判断。按照当地医疗水平规则, 在鉴定诊疗行为是否具备医疗过错时, 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医疗机构的性质与级别;第二, 注意医务人员的身份。综合起来, 该规则判断标准要求具体化对待, 具体考察是否构成医疗过失行为。

其次, 紧急处置规则。即在出现紧急情况下, 由于救治的时间紧, 任务重, 很难像正常诊治时尽到对患者的详细的检查义务, 因此, 法律允许医务人员在此情况下的注意义务低于一般的医疗情形。 (2) 此时, 对医方过错的认定应当将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即便是出现不规范的诊疗行为, 但若是为抢救患者的目的, 即便是给患者造成了损害, 也不能认定为诊疗过错。《侵权责任法》第56条医疗过错的认定即可遵从该种鉴定标准。

再次, 容许危险规则。容许危险是指为达成某种有益于社会目的的行为, 虽然, 其从性质上判断, 常常含有某种侵犯社会法益的危险, 但是该种危险在社会的一般意义上认为相当时, 即可容许其危险行为为合法行为。 (3) 而医疗行为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危险性, 其在给患者诊治的过程中, 虽然可能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但是相对于患者恢复健康等, 其危险性较小的。如医方为就患者, 实施了高难度的手术, 而该高难度手术最终失败了, 给患者造成额伤害, 此时, 也不能认定为是医疗事故。但是, 该种危险性应当把握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有学者就提出了衡量危险的三个标准:第一, 被侵害法益与拯救的法益之间的重要性衡量;第二, 迫切危险的重要衡量;第三, 诊疗行为目的正当性衡量及有效性衡量。 (4)

三、医疗过错认定规则中的免责鉴定规则

医疗过错的鉴定规则体系中的医方免责的鉴定规则, 是对认定医疗过错情况的否定。免责的认定作为例外的否定性的规定, 应当是具体的情形, 在作出具体认定时, 必须符合该种具体的情形才可以认定为医方免责, 如《侵权责任法》第60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在医疗过错认定过程中, 免责鉴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下三种情形:第一种, 患者或其近亲属不配合医方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第二种, 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 导致的不良后果。如限于医疗水平, 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由于无法控制的并发症或者患者身体异常而发生了医疗意外;或者限于医疗水平, 发生了无法防范或者无法控制的后果等。第三种, 因医方的无过错输血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血液, 作为重要的医疗制品之一, 无法通过人工生产实现, 只能通过采集。虽然采集血液之前需要体检, 但是仍然有许多隐形的问题在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被检测出来, 所以, 输血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突然问题。此时, 医方或者血液采集机构能够证明己方已经尽到了合理在注意义务时, 就应当免责。

注释

11 刘鑫.医疗过错鉴定规则体系研究[J].证据法学, 2012 (3) :268.

22 田韶华, 杨清.专家民事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301.

33 李大平主编.医师法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206.

鉴定规则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检察院法医检验鉴定工作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检察机关法医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法医检验鉴定是指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的法医鉴定人运用法医学原理、技术和方法,对案件中涉及的人身、尸体及其相关场所、物证进行勘验检查、检验鉴定,并作出意见的一项专门性技术活动。

第三条 法医检验鉴定范围包括: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受理的活体、尸体、法医物证、法医毒物检验鉴定等。

第二章 委托与受理

第四条 委托法医检验鉴定时,委托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检验鉴定委托书;

(二)案件基本情况的说明材料;

(三)符合检验鉴定要求的检材;

(四)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的,还应当提交原鉴定文书并说明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的理由;

(五)其他所需材料。

第五条 接受委托时,应当听取案情介绍,并审查以下事项:

(一)委托主体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二)委托要求是否属于本鉴定机构的能力范围;

(三)送检检材是否符合鉴定要求;

(四)被鉴定人伤情是否稳定,是否配合检查;

(五)检验鉴定需要的时间是否符合诉讼时效或办案部门的要求;

(六)其他应当审查并明确的事项。

第六条 送检检材不足时,应当要求委托单位补充,必要时可以协助委托单位收集检验材料。对存在损耗检材的检验鉴定,应向委托单位说明情况并征得委托单位的同意,必要时由委托单位出具检材处理授权书。

第七条 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当填写《检验鉴定委托受理登记表》,并按照相关审批程序进行受理。

第八条 受理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受理时的审批程序,报请批准中止或终止检验鉴定:

(一)鉴定材料虚假或无法证明其真实性的;

(二)委托单位不能提供必要的协助,致使检验鉴定无法继续的;

(三)被鉴定人伤情尚未稳定或不配合检查,无法对愈后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的;

(四)死亡案件中的死者家属不同意进行检验鉴定的(人民检察院决定进行检验鉴定的除外);

(五)其他导致检验鉴定无法进行的情形。

中止或终止检验鉴定的,应书面通知委托单位,并说明理由。第九条 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法医检验鉴定,应当履行下列审批程序:

(一)受理鉴定时须报分管检察长批准,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须报检察长审批;

(二)参加外单位组织会检鉴定的,一般鉴定人须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鉴定人是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须报分管检察长批准;

(三)聘请外单位鉴定人参与鉴定的,须报分管检察长批准,应选择能力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鉴定人,避免聘请与案件当事方有关联的鉴定人。

第十条 地(市)级以下检察机关鉴定机构受理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法医鉴定,要将情况层报省级院检察技术部门;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上级院检察技术部门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加强组织和协调,必要时应当督办和组织鉴定或会检。

第三章 活体检验鉴定

第十一条 活体检验鉴定主要是通过对鉴定人的身体检查(包括生理、病理状态和体貌特征的检查)、损伤部位的检验,确定其损伤状况、身体状态,以确定损伤程度或伤残等级,分析损伤与疾病的关系等。

第十二条 活体检验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个体性别、年龄推断,临床生理及病理特征检查;

(二)检查人身是否有伤,损伤程度和致残程度,推断损伤性质、受伤时间、致伤工具等;

(三)检查是否有遭受性侵害的有关表现和证据。

第十三条 受理活体检验鉴定委托时,委托单位应当提供被鉴定人的就诊病历或有关伤情证明材料。第十四条 为确定被鉴定人的损伤情况与生理特征、状态,应当对其人身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由委托单位的办案人员带被鉴定人到商定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检查妇女身体应当由女性鉴定人进行或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第十五条 活体检验鉴定时,应当对检验所见损伤或疤痕的形态、大小、部位以及作为检验鉴定依据的影像资料进行记录固定,有关病历材料应复印存档。

第十六条 活体检验鉴定应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第四章 尸体检验鉴定

第十七条 尸体检验鉴定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死亡原因,推定死亡时间,判断死亡方式,分析致死工具及手段等。

第十八条 受理委托后,应指派或聘请两名以上具备鉴定资格的法医鉴定人承担尸体检验鉴定。必要时,可以组织会检鉴定。

第十九条 鉴定人应当了解案件情况。必要时,可调取相关物证、询问与检验鉴定有关的人员以及进行现场勘查和尸检。

第二十条 尸体解剖前,委托单位应当提交死者亲属申请或同意尸体解剖的书面材料,通知死者家属到场,并让其在解剖通知书上签名或盖章。

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拒绝签名盖章的,不影响尸体解剖的进行,但必须在解剖通知书上注明。

对于身份不明的尸体或无法通知死者亲属的,必须在尸体解剖记录上注明。

第二十一条 应该制定详细的尸体解剖方案,主要包括参加人员、时间、场所条件、器材的准备、与死者家属及其代理人的沟通、尸检步骤、意外情况的处置预案等。

第二十二条 尸体解剖应当在有条件的室内进行。必须在现场或室外解剖时,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设置遮挡和隔离带,避免尸体雨淋或曝晒,禁止有伤风化和伤害死者亲属感情的情况发生。

第二十三条 尸体解剖时,经案件承办部门的检察人员同意,可以允许死者家属及其代理人到场见证,但不能超过两人。

第二十四条 应当按照相关行业标准、规范进行尸体解剖和提取和保存有关脏器和组织。必要时,还应当提取和保存死者胃肠内容物、血液、尿液、毛发等检验材料。

第二十五条 对提取有关脏器、组织和物证等检验材料做病理、物证和毒物检验时,应当留取一定数量检材,以备复检或重新鉴定。检验鉴定中应遵循先无损后有损的原则,对检材因使用而可能毁损的,应当事先征得委托单位的同意。对剩余检材的处置应当进行详细记录。

对外委托检验鉴定的检材,在完成检验工作后,应及时取回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妥善保存和处置。

第二十六条 尸体解剖应当客观、详细、工整地进行文字记录,并由在场的案件承办部门的检察人员、勘查人员、尸检人员、记录人员、照相录像人员、见证人、死者家属或其代理人等在相关记录上签名确认。

第二十七条 尸体解剖过程进行照相和录像,录像材料还应当包括尸检前后与死者家属的沟通、家属及相关人员签字过程等,尸检过程禁止死者家属和其他人员照相、录像。

第二十八条 检验鉴定完成后,应当将检验鉴定文书送达委托单位,由案件承办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将检验鉴定结论告知有关人员。经案件承办部门要求,并在案件承办部门的检察人员主持下,可以向死者家属及其代理人解答与尸体检验鉴定有关的技术问题。

第五章 法医物证检验鉴定

第二十九条 法医物证是指对案件的真实情况具有证明作用的人体组织器官的一部分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

第三十条 法医物证检验鉴定主要包括:

(一)血液/血痕检验。认定是否有人血,属何种血型,出血部位以及性别等;

(二)毛发检验。认定是否人毛,确定其生长部位,脱落、损伤的原因,有无附着物以及毛发性别、血型等;

(三)精斑检验。认定检材上是否附有精斑,属何种血型;

(四)骨质检验。认定是否人骨,是一人骨还是多人骨,从人骨推断性别、年龄、身高和其他特征,骨质损伤是生前还是死后形成,以及致伤工具等;

(五)DNA检验。对血液/血痕、毛发、精液/精斑、骨质、唾液/唾液斑等检材进行DNA基因型检测、序列测定、个体识别。

第三十一条 法医物证检验的一般程序包括肉眼检查、预备试验、确证试验、种属检测、个人识别等。

第三十二条 法医物证检材的提取、保存与送检应当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

第六章 检验鉴定文书 第三十三条 检验鉴定完成后,应当制作检验鉴定文书。检验鉴定文书包括鉴定书、检验意见书和检验报告。

第三十四条 检验鉴定文书应当语言规范,内容完整、描述准确,论证严谨、结论科学。检验鉴定文书格式按照《人民检察院检验鉴定文书格式》制作。

第三十五条 检验鉴定文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发送委托单位,副本连同其他资料由鉴定机构存档备查。检验鉴定文书档案管理,依照人民检察院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鉴定规则 篇5

1材料与试剂

1.1标本来源

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申请输血患者22 558例,标本采集条件为真空采血针采集EDTAK2抗凝全血3 ~ 5 m L,1 760 g离心5 min。

1.2仪器与试剂

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液免疫检测系统,单克隆抗A、抗B血型正定型试剂( 美国IMMUCOR ) ,Ig M单克隆Rh D血型定型试剂( 美国IMMUCOR) ,标准反定细胞 ( 以下简称Ac、Bc、Oc,美国BIO-RAD) 、3系抗筛细胞( 美国BIO-RAD) ; 16系谱细胞( 荷兰Sanquin) ,抗球蛋白检测卡( 美国Ortho Biovue) 、血型检测卡( 美国Ortho Biovue) ,操作方法参照相关说明书进行。

2方法

2.1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

采用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液免疫检测系统,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检测患者ABO及Rh 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患者标本,采用试管法复查; 对抗筛阳性患者,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

2.2抗体鉴定

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分别在盐水介质和抗人球蛋白介质中检测,根据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反应格局,并结合患者对应红细胞血型表型,鉴定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特异性。

2.3抗体类型鉴定

在盐水介质中凝集,抗人球蛋白介质不凝集的抗体为Ig M类抗体; 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抗人球蛋白介质凝集的抗体为Ig G类抗体; 对于在盐水和抗人球蛋白介质都凝集的抗体,采用2-Me与患者血清等量混合,于37 ℃水浴30 min,再进行抗体鉴定,如果破坏后盐水和抗人球蛋白介质凝集均消失,提示抗体类型为Ig M,如果盐水介质凝集减弱或消失,抗人球蛋白介质仍有凝集,提示Ig M和Ig G类抗体均存在。

2.4对于怀疑不规则抗体干扰血型的处理

明确患者血清中抗体特异性,筛选对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红细胞,配置成反定细胞,重新进行血型鉴定。

2.5O细胞冷吸收方法

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但无法明确抗体特异性的患者标本,采用多人份O细胞混合,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制备成压积红细胞,与患者血清等量混合,于4 ℃冷吸收30 min,再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型鉴定。

3结果

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共完成血型检测22 558例,其中57名患者因不规则抗体的存在,干扰血型鉴定。通过调查发现MNS、Rh、Lewis、Duffy、P血型系统产生的不规则抗体均发现可干扰血型鉴定,其中MNS系统41例,Rh血型系统10例,Lewis系统4例,Duffy和P系统各1例。抗-M最多,37例,占64. 91% , 其次为抗E相关抗体,5例,占8. 77% ; 从不规则抗体类型统计发现Ig G与Ig M类混合抗体最多,占37例,单纯Ig G类抗体14例,单纯Ig M类抗体6例。 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4讨论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血型系统,也是与输血安全相关的最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不合输血可以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病急骤、来势凶险,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测的必检项目之一,准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直接保障。

不规则抗体是指正常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主要因机体受到免疫刺激产生缺乏对应抗原的抗体,主要包括Ig G和Ig M两种类型。不规则抗体可干扰ABO血型鉴定,表现为反定型不应该凝集的一侧出现凝集,O细胞可出现阳性或阴性反应,导致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自身对照一般为阴性。 因无论自制还是商品化反定细胞均为人源红细胞制备,而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非常复杂,红细胞表面抗原除包含ABO血型系统抗原外,还有众多其他血型抗原存在,目前已发现33个血型系统[3],当受检者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而反定细胞上存在对应抗原时,即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在合适的条件和介质中引起肉眼可见红细胞凝集,干扰血型鉴定。

本次研究发现影响血型鉴定的不规则抗体主要为Ig M类占75. 44% ,主要原因为Ig M类抗体为五聚体,可在盐水介质中引起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 干扰血型鉴定; 但有14例患者单纯存在Ig G类抗体,也干扰血型鉴定,其原因可能为血型检测所用的血型鉴定卡中加入某些增强介质,如PEG等,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也会导致某些Ig G类抗体在无抗人球蛋白介质存在的情况下发生凝集,给对血型鉴定带来干扰。曹微微等对55481例住院拟输血患者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发现各血型系统抗体分布为Rh系统抗体最多为59. 79% ,MNS系统其次为24. 74% ,Lewis系统第三为3. 09%[4]。 本次研究发现影响血型鉴定的不规则抗体与文献报道一致,但由于在人类血清中MN血型系统产生的不规则抗体多为Ig M类型,也有少量Ig G类型存在, 因此从扰血型鉴定方面统计发现MNS系统最多,占71. 93% ,其次为Rh血型系统,占17. 54% 。

当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一致时,首先应排除人为因素、试剂因素及样本自身因素的干扰,然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重复试验,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血型反定型不该凝集的一侧出现凝集,而且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应注意排除不规则抗体干扰。排除办法为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制备成反定细胞,重新进行血型鉴定,这样既可以明确患者血型,又达到了进一步验证抗体鉴定结果的目的。如果无法明确抗体特异性,也可采用多人分O细胞混合,吸收患者血清后,再进行血型鉴定,该方法可一定程度排除同种抗体干扰。

参考文献

[1] Daniels G,朱自严.人类血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6Daniels G,Zhu Z Y.Human blood groups.Beijing:Science Press,2007:36

[2]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2000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Ministry of Health,2000

[3] Reid M E,Lomas-Francis C,Olsson M L.The blood group antigen facts book.Third Edition,Academic Press is an imprint of Elsevier,2012:8—23

鉴定规则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来自2006年8月~2009年4月我院住院的3例患者,其病历摘要见表1。3例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因均有输血史,输血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患者1和患者3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2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复查ABO血型和Rh D血型结果与输血单上所填内容相同。

1.2 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1.2.1 患者1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临床申请输红细胞悬液6 U,输血科复查患者1的血型确定为B型,Rh D(+),取B型,Rh D(+)的供血者血液[已复检为B型Rh D(+)]与患者血样采用盐水法、凝聚法交叉配血。盐水法主次侧均相合,凝聚胺法主侧不合,次侧相合。患者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从患者血清与筛检红细胞反应格局(微柱凝胶卡式法)初步判断不规则抗体可能为抗-E和抗-c。将患者血样送至本血站做进一步检查,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反应,结果提示血清中含有Ig G性质的抗-E和抗-c,抗体效价测定,抗-E效价为256,抗-C效价为16,说明患者缺乏E抗原和c抗原,因有输血史,可能曾输入了含有E抗原和c抗原的红细胞,而产生了免疫性抗体抗-E和抗-c。为了输血安全,血站血研室对患者1做Rh血型分型,结果为CCDee,选择B型Rh D(+)供者血液20 U(10袋),做Rh血型分型,结果显示,CCEee 4袋、Cc DEE 3袋、Cc Dee 2袋、cc DEE 1袋。将B型CCEee的供者红细胞6 U取回输血科与患者1做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人球法)主次侧均相合,输给患者1后,未发生不良输血反应,输后第2天患者1的Hb升至78 g/L,病情好转。

1.2.2 患者2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2 U,输血科复查患者2的血型为A型、Rh D(+)。输血科有库存A型Rh D(-)红细胞悬液2 U,此袋血距有效期限11 d,为避免报废,在符合输血原则情况下,此袋血中的红细胞拟输给患者2。在交叉配血中,盐水法主、次侧均相合;用凝聚胺法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有明显凝集);采用抗人球法结果同凝聚胺法。再次复检患者2和此袋血的血型,结果同前。对患者2和供者血样做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患者2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供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对照不规则抗体筛查反应格局初步判断供者血样中含有抗-D,将患者2的血样和供者血样送至本血站血研室进一步检查。供者血样中含有Ig G性质的抗-D,效价为64。Rh血型分型结果:患者2为CCDee,供者为Ccdee。如果供者血液输给患者2,因供者含有c抗原,可能会使患者2产生免疫性抗体(抗-c),再次输入含c抗原的血液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故此袋血不能输给患者2。血站从4袋库血[A型、Rh D(+)]中经Rh血型分型,挑选出1袋同型(A、CCDee)血液,与患者2交叉配血相合。输注给患者2后,Hb上升到77 g/L,改善了贫血症状,病情好转。

1.2.3 患者3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4 U,输血科复检患者3血型和两者供者(2袋红细胞悬液)的血型均为O型、Rh D(-)。盐水法、凝聚胺法对患者3和2个供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盐水法主侧有凝集,次侧相合;凝聚胺法同盐水法。患者3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血站检测患者3的血清不规则抗体确定为抗-C和抗-e,抗-C的Ig M效价为8,Ig G效价为16;抗-e的Ig M效价为32,Ig G效价为64。Rh血型分型结果,患者3 Rh血型为ccd EE。本市血站165例Rh D(-)献血员档案中无供者Rh血型与患者3 Rh血型Ccd EE完全相同者,考虑到患者3是未婚女性,年龄22岁,如输入缺失的抗原会产生免疫性抗体,影响婚后生育,供者中只有1例为O型ccde E。该供者E抗原阴性,从理论上讲可以输给患者3,患者3血样(O型ccd EE)与该供者(O型ccde E)交叉配血均相合,输入该供者2 U红细胞悬液后改善了贫血症状,经补铁和营养等临床综合治疗后,患者3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Rh血型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最具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2],也是血型抗原和抗体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依据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汉族人5种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D:99.66%;E:47.88%;C:87.45%;c:56.31%;e:52.12%。因此,临床上一次随机输血产生抗-E的机会要比抗D大2.5倍,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抗-E,而导致溶血[3]。抗-D主要通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和妊娠产生,Rh D阴性个体经妊娠途径受到D抗原刺激后,有50%~70%产生抗-D,Rh D阴性个体接受1ml Rh D阳性血液后约75%产生抗-D,抗-D的产生可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N,严重者可导致受血者新生儿或胎儿死亡[3]。抗-c仅能通过免疫产生,其在Rh抗体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抗-D和抗-E[4]。免疫产生的抗-E的患者可合并出现抗-c,其滴度可能会比抗-E弱,呈现剂量效应。患者1 Ig G抗-E效价为256,抗-C效价为16,与上述论点相符。亦有学者认为抗-E阳性患者即使没有检出抗-c,也要避免输注含c抗原的血液,从而避免因抗-c导致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5],一般情况下抗-C常和抗-Ce(复合抗体)同时产生[6]。东方人c DE抗原阳性率为21%,对于缺乏C抗原和e抗原的受者易产生复合性抗体即抗-Ce。Rh血型系统还有Rh亚型、Rh缺失型等,抗体还有抗-Cw、抗-Cx等。因为Rh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复杂性,及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N,输血时要做好Rh血型分型,做到同型相输,避免免疫性抗体产生而造成不良输血反应。

有输血史的3例患者中,无论Rh D(+)还是Rh D(-),患者和供者ABO血型相同,Rh D血型相同或相容的情况下交叉配血中出现不相合。Rh血型分型后找到相同血型的供者血液或配合型供者血液,输注后,Hb上升至应有水平,无不良输血反应,输血治疗效果满意,说明仅做ABO血型、Rh 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是不够的,必须做不规则抗体鉴定和Rh血型分型,使受供双方C、c、D、E、e抗原均相同或相配合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血站在Rh血型分型的基础上,建立献血员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献血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号码、ABO血型、Rh D血型、Rh血型表现型、血清中有无抗体、抗体效价等,本地区Rh D阴性献血员档案全部建立并入稀有血型库。Rh D阳性献血员也要建立档案并入血型库。血型库和稀有血型库信息可传输到医院输血科,做到信息共享,医院输血科开展不规则抗体鉴定和Rh血型分型工作,一旦遇上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鉴定其不规则抗体类别,效价和Rh血型分型,并将患者的其他数据信息传至血站,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均可从血型库和稀有血型库中查找同型血液或配合型血液,患者能及时输注安全的血液。

临床上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特别是尚未生育的女性,除常规配血选择配合型血液输注外,建议进行Rh系统分型,选择Rh同型血液输注,避免患者缺乏的抗原输入体内,并产生相应的抗体[7]。Rh血型同型输注,避免了产生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输血后溶血性反应和HDN的发生,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谭庆芬,崔徐江.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处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660-661.

[2]丁肖华,郭如华,田兆嵩.Rh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6):474-476.

[3]崔云昊.Rh血型,采供血规范化监督管理与血液制品检测新技术新标准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4:581-587.

[4]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1-73.

[5]吕鹏.最新输血新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3-198.

[6]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8.

上一篇:班级工作方法下一篇:药房管理工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