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度

2024-10-04

产业关联度(精选11篇)

产业关联度 篇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各行业的发展参差不齐, 创新转型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同时推进, 而是应当选择对整体经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产业重点突破。本文拟从产业关联度的视角, 对我国工业领域主要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进行测算和分类, 并据此选择关联度较强的产业作为我国实施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Tamamura利用产业关联方法, 研究了亚太国家之间的国际产业结构变动[1];Oksanen&Williams以及Anderson&Johnston研究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关联问题[2,3];赵池北、伏润民基于投入产出表评估了云南省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与潜力[4];吴三忙研究了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5]。夏维力、孙晓菲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创新路径[6];周勇提出地区或企业应根据已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选择最优成本收益的技术创新路径[7];袭著燕等研究发现产业创新的共同之处是依靠高技术进行产业改造[8]。现有文献当中, 未见从产业关联度的角度来研究创新先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从而未能将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其对整个经济体的关联关系结合起来考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产业范围的界定

鉴于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 本文将只讨论工业领域的产业类型选择问题。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 我们可以获得的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只限于工业领域的22个产业, 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2 产业关联度的度量方法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产业关联度可以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得到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其中, 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了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 产业感应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

1.2.1 产业影响力系数的算式

产业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 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见式 (1) 。

式中, Fj代表产业j的影响力系数, cij是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是衡量产业辐射能力大小的指标, 其值越大,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具体来说, 当某一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 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即该产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程度较大。

1.2.2 产业感应度系数的算式

产业感应度系数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 使某一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产业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见式 (2) 。

其中, Ei代表产业i的感应度系数, cij是第i部门对第j部门的完全分配系数。感应度系数是衡量产业制约能力大小的指标, 其值越大,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具体来说, 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 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即该产业受到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 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在经济快速增长时, 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 其发展速度一般都比较快。

1.2.3 产业关联度的算式

根据产业关联度的定义, 产业关联度是由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所共同衡量的。在此意义上, 不妨可以采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的乘积来作为产业关联度的测度指标。即如计算公式 (3) 所示。

其中, A是产业编号, CA代表A产业的关联度, FA代表A产业的影响力系数, EA代表A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1.3 数据分析方法

1.3.1 正规化处理方法

正归化是一种数据简化计算的方式, 它一方面可以将物理变量转化为没有物理意义、没有量纲的纯数值, 另一方面可以将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定在单位区间[0, 1]上, 这样就可以对变量的相对大小进行纯数值上的比较。正是基于相对比较的方便性考虑, 本文拟对公式 (3) 计算得到的产业关联度数据进行正规化处理。正规化算式见公式 (4) 所示。

1.3.2 聚类分析方法

拟采用聚类分析法, 对上述22个产业按其产业关联度取值大小进行类型划分, 以此确定哪些产业是属于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显然, 某一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越大, 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越大, 因而也就更加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

1.4 数据来源

上述22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 取自“中国投入产出协会”公布的《42部门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 样本时间点包括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

2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的关联度计算

2.1 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

根据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 (1) 、 (2) , 代入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42部门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产出数据, 计算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结果列于表1。

2.2 产业关联度的计算

根据产业关联度的计算公式 (3) , 代入表1中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数据, 计算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部门的产业关联度;之后再按正规化算式 (4) 对产业关联度数据进行正归化处理, 得到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正规化值。结果列于表2。

3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创新转型产业选择

3.1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2010年度的产业关联度分类

根据表2中22个产业在2010年的产业关联度大小, 运用SPSS16.0中的K-means快速聚类工具进行产业分类, 最终将22个产业划分成为五大类, 且分类结果的F检验达到了1%的统计显著性水平。22个产业的类别归属以及聚类中心, 参见表3。

在表3中, 第一类化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最强。第二类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强。第三类的产业关联度居中, 其下包括3个产业, 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第四类的产业关联度较低, 其下包括11个产业。第五类的产业关联度最弱, 其下包括6个产业。

3.2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平均产业关联度分类

为了考察表3结果的稳健性, 再根据表2中22个产业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产业关联度的平均值进行分类, 结果列于表4。

比较表3和表4, 唯一明显的差异是, 表3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矿采选业归为第四类, 而表4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矿采选业归为第五类。其他方面, 包括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排序, 表3和表4的结果都是基本一致的。这印证了表3的分类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

3.3 基于产业关联度强度的创新转型产业类型选择

综合表3和表4的结果, 第一、二、三类的产业关联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约为社会平均值的3倍以上) , 这三类所包括的5个产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即, 应当首先在这5个产业集中技术力量推进自主创新, 以该5个产业的创新转型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转型。

同时, 第四类中的前三位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其产业关联度相对亦较高 (接近于社会平均值的2倍) , 因而亦可以作为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即, 可以在这3个产业集中必要的技术力量,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工业领域的22个产业, 运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经验数据, 测算了各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经验值, 并基于算出的产业关联度数值对该22个产业进行了分类, 最终根据分类结果提出了我国创新转型的产业类型选择方案。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大致可以划分为产业关联度强、产业关联度较强、产业关联度中等、产业关联度较弱、产业关联度弱等5个层次。

(2) 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产业, 其产业关联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

(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3个产业, 其产业关联度相对亦较高, 可以作为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

(4) 对于5个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 应当集中技术力量推进自主创新;对于3个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 亦可集中较大的力量推进自主创新。国家应当据此制订创新转型的产业实施计划, 着重促进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通过优势产业的率先创新转型来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转型。

参考文献

[1]Tamamura C.Structural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linkages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ASEAN Economic Bulletin, 2002, 19 (1) :52-82.

[2]Oksanen E H, J R Williams.Industrial location and inter-industry linkages[J].Empirical Economics, 1984, 9 (3) :139-150.

[3]Anderson D, S A Johnston.A linkage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ocation[J].Growth and Change, 1992, 23 (3) :321-334.

[4]赵池北, 伏润民.云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角度[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7 (21) :169-172.

[5]吴三忙.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 2012, 11 (1) :78-86

[6]夏维力, 孙晓菲.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21 (11) :151-155.

[7]周勇.产业发展中创新的进入和退出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 2009, 23 (2) :20-25.

[8]袭著燕, 蒋红彬, 龙蓉.鲁、粤、苏、浙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 29 (6) :90-94.

产业关联度 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 成长期特征 第三方物流 发展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分析

物流业务与产业、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物流业的发展是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适宜的物流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战略规划和管理,导致物流业与产业的发展不协调,这已经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因此,加强物流业务的战略管理**就是一个涉及到使二者相互适应,以促进企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理论与应用问题。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概括如下:(1)物流业务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Batten(2000)提出中小企业适合采用自营物流。李维安(2002)认为我国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等原因,在单据处理准确率、配送及时率与货损率等主要服务指标上,都较自营物流低,导致大企业多采用第一、第二方物流。(2)物流战略管理要适应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需要。1954年鲍尔.D.康柏斯提出要从战略高度管理和发展物流。Graham Scharmann(1984)提出物流业务要与生产、营销活动相适应。Hans-Christian Pfohl(1994)认为第三方物流业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它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欧新黔(2006)提出物流要以需求为基础,产业为依托。黄福华(2005)指出物流对产业有较强的依赖性,要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加强物流业的管理。(3)物流战略管理将是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新途径。David(1999)指出通过物流业战略管理企业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杨伟文等(2002)提出企业竞争将转向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领域。戴友陵(2004)提出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张蕴博等(2006)认为通过物流业的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4)物流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为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带来利益。Boyson等(1999)对27个产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物流委托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Lieb等(1993)指出使用第三方物流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 ~40%。John Gattoorna(1998)认为第四方物流旨在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有的国内外文献都提出了物流业与产业发展间的相互支撑关系,但不足的是没有区分不同的产业及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物流战略管理形式的不同要求,缺乏对特殊性问题的差异化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物流业依托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产业以及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这是一个动态过程:(1)产业处于导入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快,中小企业占较大的比重,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之间主要进行模仿竞争,适宜采用第一、二方物流的形式;(2)产业处于成长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减缓,企业之间开始进行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大企业的主导地位,产品附加值高、差异性大,企业之间进入成本—价格—质量—规模的竞争态势,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3)产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数变化的速度开始出现由缓慢增长到快速下降,产品附加值提高,并形成品牌声誉,企业之间进入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第三、第四方物流共存,并逐步形成以第四方物流为主的竞争格局。在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促使物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就要通过政策导向、支持手段以及加强管理,实施适应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的物流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高,并通过物流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

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不同产业在不同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需要实施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

1.基本状况。1996年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6—2005年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绿色产品总数、绿色产品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5%、33.71%、37.29%、23.39%、78.07%、17.78%

2.成长期的判断。选择适宜的物流管理模式,首先要分析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处于这一阶段企业数目的变化。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数目的变化是反映产业演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企业数目和业发展阶段成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分析过程略):从2003年开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进入成长期阶段。由于利润丰厚,竞争者纷纷加入。在这一发展阶段,理想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主要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但在现实的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地方保护以及该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和该产业的获利性较高等原因,一些应当被淘汰的小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但大企业主导市场态势的形成会加速对小企业的淘汰。

3.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判断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初期时,仅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企业运输紧张时,企业开始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强化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中期时,由于供应链在市场发展中的优势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企业多数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集成服务,接受运输与仓储集成的服务。当该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后期时,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和竞争力的优势使其更多地被委托方接受,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由第一、二方物流转向第三方物流,在计划、装卸、仓储、信息及运输等功能方面接受综合服务。在成长期,绿色食品差异化程度和附加值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市场的壁垒提高,但利润和产品产销市场的空间仍然巨大。市场竞争特点是激烈的成本—价格—质量—品牌—规模竞争,第三方物流的比较竞争优势显现,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来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见表3)。

4.绿色食品产业与物流业务的发展关系。(1)理论分析。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产业分工和集聚,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这样物流业因需求扩张得以加快发展,迅速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另外,物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成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角色。从二者互动角度,建立关系模型。(2)定量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作用,做二者的关系图(第三方物流增加值、绿色食品销售额代表各自产业发展水平)。从图2看,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再通过SPSS14.0软件计算出相关系数为0.93,说明物流业与绿色食品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3)通过分析可知: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将带动绿色食品产业销售额增加0.35个单位,可见第三方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从模型的长期乘数<1(理想中大于1),而且滞后项系数非常小以及出现负数(而相关分析的系数又非常大),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至于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折射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物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缺乏对物流发展的战略管理。企业不是根据所从事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对物流实施战略管理,大多数企业还是采取自营物流形式,并且将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2)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其被认为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58%;在英国,第三方物流有一

定的成熟程度,这一比例约为76%。而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在起步阶段, 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23%,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3)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滞后。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的法律来确定物流发展的近期和远景目标。我国政府对物流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缺乏针对性,较少考虑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导致物流业与产业发展的严重脱节,突出表现是有些地区的物流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有些地区已经超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两种不适应都极大影响效率的发挥。从我国绿色食品物流市场发展需要看,需要加强宏观和区域市场管理,要通过政策导向和扶持,创造一种有利于物流战略发展的环境, 论文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4)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滞后。仅把物流看作生产销售的“配角”,缺乏改善物流管理、降低流通费用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机制和动力。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物流过程的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影响着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三、结论与建议

1.物流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处理好与产业的发展关系及政府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物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效率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就要求实施物流战略管理。中央与地方物流战略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中央侧重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使物流业与全国经济发展相协调;各地区应从产业的特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的实际,系统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鼓励外商战略投资者参与物流市场的建设,同时注重引资的质量和实际效果,避免物流基础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的中期阶段,要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多元化形式的发展战略。随着产业进入成长期,与技术功能相配合的加工、营销等功能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开始上升,企业物流逐步转变为第二、三方物流相结合,以第三方物流形式为主,产业发展与物流市场建设互相推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协调好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一是建立战略联盟,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要着重于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实现双赢局面。二是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专注于特定行业(绿色食品产业),借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业务专业化程度。

3.发展第三方物流要协调好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从建立长效利益机制和合作竞争关系方面,寻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推动物流业内部重组,整合物流资源,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实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生产企业根据所从事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实力,选择适宜的物流形式,寻求总体利益的增加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以形成稳定的物流链条和合作竞争的利益格局;考虑到绿色食品有些是生鲜食品、容易腐烂等特点,必须保证物流链的稳定和快捷,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各方利益的增加。

4.物流战略管理中政策导向十分重要。产业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合作,支持绿色食品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企业结成联盟,提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的多样化。培育和发展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领先者。

5.以合作竞争促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绿色食品物流产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驰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都与合作竞争理念的培育和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中外物流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选择好的合作对象、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在商品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采购中心、组建合资物流公司等方面开展合资与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1)

横向协同物流战略,在不同的物流业务环节或产业环节开展物流合作,实现协调、统一的运营机制;(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合作竞争中分享效率提高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经济日报, 2006-04-20

2.欧新黔.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经济日报, 2006-03-20.3.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物流前沿:实践、创新、前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YemisiA.Bolumole.The Supply Chain Role of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LogisticsManagement, 2001,(12)

5.Goran Persson,HelgeVirum, Growth Stategies for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A Case Stud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LogisticsManage-ment, 2001,(12)

6.AlexanderE.Ellinger.LogisticsCrossFunctional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Chain.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0, 29: 85~96

7.YonghuiFu, Rajesh Piplan.i Supply-side collaboration and itsvalue in supply chains.European 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 2004, 152:281~288

产业关联度 篇3

关键词: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产业结构;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学者主要就海洋经济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极少涉及国外研究成果(乔翔,2007;张金珍、张敏新,2010)。

本文针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

1 海洋产业关联研究

国外关于海洋产业关联的研究不多,更侧重于研究某一具体海洋产业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Briggs等(198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海洋渔业的发展。Jin等(2003)构建了海岸带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用1981年至1991年的渔业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还与Managi等(2005)借助墨西哥湾的相关数据,测度出技术进步对石油开采的影响系数。Herrera(2004)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与国际贸易、商业捕鱼、商业捕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Kwaka(2005)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海洋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韩国海洋产业存在着前向、后向产业关联以及对生产的拉动效应。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王海英、栾维新(2002)从生态系统联系、空间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开发的强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结构分析、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等多种方法,宋薇(2002)对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谨凯、曹艳乔(2007)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基础上,结合海洋产业关联的特点,建立了海洋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型、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三次产业关联的模型。

关于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国内学者多用统计计量方法测度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叶持跃(1999)建立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模型,并用其对各主要产业间关系展开动态关联分析。许长新等(2002)借助产业关联参数分析海洋产业的关联性, 并就江苏海洋产业关联性展开了实证分析。姜国建等(2006)描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张燕(2009)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3个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明忠(2009)借助海洋经济推动力系数以及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指标, 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韩立民等(2010)以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和海洋服务业内部三个行业作为参考序列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国海洋服务业经济内部的优势产业依次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张丹(2011)利用灰色模型比较了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各海洋产业中对辽宁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总体上看,海洋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海洋产业间关联模型的构建和关联程度的定量测度,对海洋产业间相互关联和融合的机制分析较少。

2 海洋产业结构研究

2.1 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学者们比较认同海洋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规律(张静等,2006;陈可文,2008)。关于区域海洋经济结构,曹忠祥(2006)揭示了其一般的演进规律:以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起步阶段;逐步转变为以海洋石油、海上矿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船舶等海洋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的高速发展阶段;以海洋运输、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滨海及海岛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级化阶段, 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

2.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效益等原则,认为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海洋产业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 应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和加速海洋产业升级(徐质斌等,2003;陈可文,2003;李宜良,2009)。关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应采取的措施,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少。Smith和Lalwani(1999)分析了英国海洋知识产业——海洋培训、研究及教育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对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影响。Doloreux和Melanc-on(2009)分析了海洋科技行业中创新支持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以及其技术及标准化服务在加拿大魁北克沿海地区的商业化及应用。国内学者则比较认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并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成长、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政策(陈可文,2003;李宜良等,2009)。此外,关于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黄蔚艳(2009)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构建由基础性服务系统和管理性服务系统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吕惠明(2011)认为对区域海洋服务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主导服务业,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摸索,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2.3 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海洋产业结构的因素,学者们较多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周洪军等(2005)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的相关对策。周罡(2006)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的制约是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马洪芹(2007)分析得出金融抑制是影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因素,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才是适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模式。姜军(2007)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熵、产业变动率、海岸线的经济集中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把我国沿海的11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张耀光等(2010)通过锡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海岸带利用的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条件、区位状况、环境影响、开发历史、发展战略是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2.4 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及预测

关于海洋产业评价的指标及模型,董永虹(2002)以宁波地区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王永生(2004)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并进行了测算分析。刘洋等(2005)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拟合建立模型,为优化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

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郭越(2004)分析了全国产业与我国海洋产业的异同,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各部门、各海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吴凯等(2006)构建了模拟模型,估算出2005-2020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和海洋产业的年增长率。赵昕等(2006)通过标准结构方法,测度并评价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及预测,学者们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过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曲折前行期和大发展三个时期(姜旭朝等,2009),并对我国未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进行了预测(刘明,2010),提出各个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区域发展模式(张耀光,1995;王海英,1998),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王海英,2002)。

关于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韩增林等(2007)从静态、动态及结构效益等角度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整速度较慢,增长稳定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不稳定发展阶段。黄瑞芬等(2008)通过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霍夫曼系数等指标,分析并比较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给出了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翟仁祥等(2010)构建了产业结构熵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幅度K值等指标,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出江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方向及效率。学者们还具体分析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纪建悦等,2007;王丹等,2010;吴海燕等,2011)。

3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国内外研究分别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构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但深入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变动趋势或具体行业间关联机制和作用的成果较少。此外,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化”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究竟海洋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到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中,融入的模式与路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洋第三产业促进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如何?如何建立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评价其产生的绩效?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研究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乔翔.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7(11):15-19.

[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7-19728,19732.

[3]Herrera, G.E. and P.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 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J]. Marine Policy, 2006, 30(3):261-269.

[4]Jin,D.,Hoagland,P.,Dalton,T. M. 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 : 367-385.

[5]Kwaka, S.J., Yoob,S.H., and Chang, J.I.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05,29.

[6]Jin,D.,Powell,H. L. K.,Thunberg,E.,Solow,A. R., Talley,W. K. 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33 ( 4) : 497-510.

[7]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J].海洋经济,2002(6):28-32.

[8]叶持跃.象山县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8):25-29.

[9]许长新,陈浩.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J].海洋经济,2002(5):31-34.

[10]姜国建,文艳.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4):45-49.

[11]张燕.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2]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996-2005[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

[13]张丹.基于灰色模型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705-708.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批准号:13ZK0416)。

作者简介:

四川支柱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4

根据计算结果以及本文确定的支柱产业选择标准, 本文选择确定了11个产品部门为支柱产业, 如表1所示。在11个产品部门中, 属于第一产业的有一个, 属于第二产业的有七个, 属于第三产业的三个, 与四川省经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四川省委、省政府自2012年提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 其中的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经被选入本文所遴选的四川支柱产业行列当中。

2四川支柱产业关联度纵向比较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是指对细分产业间投入与产出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 所以又可以称为投入产出分析,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一种剖析产业的重要方法。产业是一个集群的概念, 一个单独的企业无法构成一个产业, 更加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当各个产业之间以某种要素为纽带联系起来, 便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 于是便会形成产业间特有的集群效应。

产业关联的类型按供给与需求联系可以具体分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 再深入的可以拓展出旁侧关联。不同方向的关联对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前向关联为下游的产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技术, 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条件;后向关联带动了上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上游产业为其提供原材料、生产机器设备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旁侧关联表现为产业对其所在地的市场、就业、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等产生积极的效应, 体现的是各个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所形成的关联。本文着重阐述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分别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体现, 具体数据见表2。

2.1第一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的感应度和影响力数值都稳居第一位, 这与第一产业的地位以及所包含的范围广有极大的关系, 从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数值来看,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中的化学产品业产业关联度强, 与其他的制造业关联度弱。与第三产业中的食品和烟草、住宿和餐饮、金融业关联度强, 主要是前向关联,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作为这几个产业的基础性投入部门, 受其他部门的需求影响较大, 同时也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看四川省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虽然总量仍然处于增长状态, 但从2006年以来其感应度系数从6.38下降到2.82, 影响力系数从3.65下降到1.21, 虽然二者均明显大于1, 但已明显显示出: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对前、后向产业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减小, 这说明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处于瓶颈状态, 随着四川省经济逐步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型的不断调整过程中,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在四川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44.5%下降为12.8%, 处于衰退阶段。虽然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出发, 这具有必然性, 但是基于资源禀赋理论, 四川具有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的比较优势, 因此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依旧在四川支柱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 农业又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 “三农”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望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使农村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外需向依靠投资、外需和消费相协调转变, 必将扩展广大农村市场、激发农民消费潜力, 引导各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 推动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财富 (资料来源:《2013四川经济展望》) 。

2.2第二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二产业入选的7个支柱产业中, 有5个产业之间关联度强, 其中煤炭采选业、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食品和烟草业的后向关联度较强, 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能源和加工燃料。化学产品与通信设备业、建筑业、食品和烟草业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 同样是后向关联, 化学产品业的影响力系数在2005年~2012年期间逐年上升, 在2010年~2012年期间上涨幅度明显, 这与省内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有直接的关系。金属冶炼业的感应度系数逐年递增, 其影响力系数在2005年~2012年期间小幅回落后升至1.9, 同样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萎缩, 制造业不景气, 所以金属冶炼业的前向关联小幅减弱。通信设备电子产品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是逐年上升, 不管是前向还是后向关联度都在增强, 但由于行业的性质, 与其关联度强的产业并不多。与食品和烟草业前向关联度最强的是住宿和餐饮, 为其提供最终产品, 但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不够突出。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没有明显上升, 2007年~2010年之间小幅回落。根据《2012年四川投入产出表》所计算出的数据分析, 11个支柱产业中, 与其关联度较强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是基础能源产业, 为各个产业提供电力和热力的供应, 与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其发展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 不会受某一个特定产业的影响, 所以, 在研究期间,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是中期回落后上涨。作为支柱产业的产业要求, 其不只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还要起到支撑性的作用, 要能成为一个产业群的核心, 以其为龙头企业带领与其相关的前向后向产业发展。

2.3第三产业关联度分析

此次有3个第三产业中的部门入选四川支柱产业, 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第三产业的相互关联度较强, 但各个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在研究期间走势不一致。批发和零售业的感应度系数一直没有上升, 在金融危机后一直处于疲软状态, 实体经济一路下滑, 前向关联减弱;影响力系数在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后向关联增强。第三产业中的亮点是金融业, 不管是感应度系数还是影响力系数, 数值都在逐年上升, 2012年比2010年分别上涨了73%、98%。从银行、证券、期货等行业可以看出, 近年来四川的金融业发展速度很快, 增强了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力。四川拥有许多旅游城市,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 四川很适合发展旅游业, 但是现今第三产业中只有三个进入了支柱产业, 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全, 也体现了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不协调, 尚处于产业结构的转轨期。

3结语

根据产业关联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未来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总产量会趋于水平, 即增加值略微下降然后基本稳定的状态,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会发生一定调整, 从原来的重农牧转变为注重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四川省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有明显的不足, 与产业群中的其他产业联系不够紧密, 未能很好地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才会在经济情况出现波动时不能很好地将各个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消除经济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像通讯设备电子产业这类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新兴产业已经进入了四川的支柱产业, 而且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在不断上升, 虽然目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不强, 但是作为国家要求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因此这类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在四川成都要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 四川金融业日益壮大, 金融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很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 但金融业的发展并不稳定, 金融市场不完善, 金融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都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 而且在四川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如何在未来建立稳定强大、区域范围广泛的金融业将会是四川支柱产业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松兰, 刘栋.产业关联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 2005 (05) .

[2]蒋萍, 王勇.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效应[J].财政研究, 2012 (11) .

[3]佘赛男.四川支柱产业选择及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产业关联度 篇5

关键词:产业关联;河南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

当前,我国进入了产业文化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全面改革新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强,跨界融合是新常态的产业经济发展重要特征。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产业之间逐步产生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广泛复杂、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联系。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旅游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收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现代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则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正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的现代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具有密切关联和深厚的融合发展基础的量大两大产业,一方面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来看,两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耦合性、共赢性和系统协同性;另一方面,无论从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星级饭店等基础设施,还是旅游从业人数、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亦或者景区与旅行社数量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因素,都与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

二、河南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近100处,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中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都在河南。考古发现,河南有各类文物地点28000多处,馆藏文物140万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历史名人、遗址、全国之最不可枚举。此外,郑州嵩山、洛阳龙门、焦作云台山、林州红旗渠等都是现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河南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开发河南省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具有丰富的名人传说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华夏5000多年文明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个帝王建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4个。因此,河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例如:有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中国汉字鼻祖许慎,有刚正不阿的东汉名士范滂。当前河南各地流传着许多典故和传说,如孔子思归、孔子问十、汉献帝禅让曹丕、岳飞郾城大捷、杨再兴小商桥之战等。这些历史名人及其典故传说,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化

洛阳、周口、南阳、安阳等都曾经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重镇,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太昊陵庙会、姓氏文化节、老子文化节等已成为各地的文化旅游名片;狮子舞、竹马舞、高跷、闹伞、推小车、摇旱船、肘阁等一批群众自娱自乐的娱乐项目;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当年的郾城八大景,化身台、大槐树、母猪圈、老虎头的传说,河上街、夹河里、挂刀营、指挥寨、马夫张的来历等。

三、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战略

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自然的角度都是世界级的,虽然近几年知名度不断提高,但还没有成为国际化旅游品牌,对全省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其他景区、景点自不必说。因此,今后河南省发展旅游的主要任务,一是要精心挑选,强力打造龙头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力度,高水平展示景区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二是加强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形象,打造吸引力强、幅射面广的王牌产品。

(二)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比较优势

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抓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依托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策划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产品的旅游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及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靠文化支撑、靠文化提升、靠文化致胜的旅游业发展新路。

(三)积极开发优质文化资源

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开发中要突出厚重历史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形成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打好文化游这张牌。列如:组织专业人士对许慎、陈星聚、岳飞、杨再兴等历史名人进行开发,整理和收集他们的故事、轶闻、传说,出版书籍,编排电视剧、戏剧等进行宣传,使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四)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河南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将汇集河南的民间传说、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编印成册,把河南各地风光、景区风貌印制成邮票、信封、明信片、手提袋、T恤、旅游帽等。例如:可以仿制贾湖骨笛,把《说文解字》制成精美仿古线装书。把舞阳农民画制成精美画册。

四、结语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性很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本的过程就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加速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向融合与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发展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就河南省而言,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跳出旅游发展旅游,强化“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纵深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

【参考文献】

[1]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D].河南大学,2013.

[2]冯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3]张二妮,王长寿.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联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01):53-56.

[4]华萍.提升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度对策研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对外经贸,2015(06):68-71.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及关联度研究 篇6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克拉克在配第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得出结论: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也可以从产值的角度表述为: 随着经济发展,第二产业产值相对于第一产业产值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相对于第二产业产值有上升趋势,这就是配第 - 克拉克定理。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交替变化,第一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确立了以第二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前

这段时期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2—1957年) ,为工业初创期,1952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为19. 7% 、62. 5% 、17. 8% ,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转变。第二阶段( 1958—1978年) ,为缓慢发展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但工业生产却遭到极大破坏,1960—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都使新疆的工业发展受阻,1960—1962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 、59. 2% 、56. 3% ,是新疆解放以来仅有的第一产业比重超过50% 的三年。

(二)改革开放以后

第一阶段( 1978—1991年) ,为恢复发展期,第一产业先降后升,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则迅速上升。 第二阶段( 1992年以后) ,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仍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则稳步上升且后期开始下降,成为该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显著标志。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工业出现“重型化”趋势,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主体、第一产业总体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缓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产业比重由1992年的29. 95% 降至2011年的17. 2% ,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升至48. 8% ,第三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其比重达34% 。

二、新疆产业结构现状

2003—2012年,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12. 90亿元升至1320. 57亿元,比重由21. 9% 降至17. 5% ; 第二产业增加值由719. 54亿元升至3560. 75亿元,比重由38. 1% 升至47.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53. 91亿元升至2649亿元,比重由40. 0% 降至35. 2%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虽然有所下降但趋于稳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1. 9: 38. 1: 40调整到2012年的17. 5: 47. 3: 35. 2,三次产业比重的差值正在缩小。但在产业结构方面仍处于第二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新疆的产业结构处于配第 - 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第二阶段。

2003—2012年,第一产业 增加值平 均增长率 为6. 1% ,第二产业为12. 4% ,第三产业为11. 6% ,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最强; 第一产业增长率2003年最高( 8. 2% ) ,2009年最低( 4. 5% ) ,这是由于新疆地处干旱的边疆地区,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造成的。

三、新疆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确定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1,X2,……,Xn。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序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为比较序列; 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便于比较, 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需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社会经济系统中适用的无量纲化方法为初值化,即同一个序列的所有数据均除以第一数据,得到一个新的序列; 对数列进行求差和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整理完的数据开始计算关联系数,所谓关联度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 因此曲线间差值大小,可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对于一个参考序列X0有若干个比较序列X1,X2, ……Xn,各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其中分辨系数一般取0. 5; 求关联度和关联度排序。 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n个比较序列对同一参考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它反映了对于参考序列来说各比较序列的“优劣”关系。关联度值越大,说明对参考序列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二)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以2007—2013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比较序列进行计算,将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并按前述步骤进行计算,得到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关联度。新疆三次产业对GDP的关联度排序为: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新疆GDP的影响最为显著,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影响最弱。第二产业在新疆产业结构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新疆是一个资源大省,资源依赖比较严重的第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而第一产业因为自然条件无法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则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占据了大部分资源,无法得到发展支撑。

(三)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关联分析

本文分别计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关联度,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

1.第一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第一产业总产值为参考序列,农、林、 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比较序列进行计算。新疆第一产业各相关因素关联度排序为: 林业 > 农业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牧业 > 渔业,可见对新疆第一产业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林业、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牧业、 渔业。并且由关联度数据可见,林业对第一产业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这是由于近些年来新疆的特色林果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牧业本应是新疆第一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但其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程度却排倒数第二位,这主要是由于新疆的畜牧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并没有进行深加工,对产业的影响力极小。

2.第二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工业总产值作为参考序列,分行业总产值作为比较序列进行计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工业关联度最高为0. 94,其对新疆工业发展有突出贡献,关联度在0. 9以上的还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及烟草制品业,说明新疆正在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装箱农产品深加工转变;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关联度较低,只有0. 6,说明该产业发展力度不足,新疆纺织业发展有着很大资源优势,但纺织业对工业的关联度只有0. 65,可见纺织业发展已经滞后; 像金属采选业、饮料、食品、家具制造业、造纸业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对工业的关联度都比较高,可见新疆工业仍具有严重的资源依赖性且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尚处于直接输出原材料和粗加工的落后阶段。

3.第三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第三产业总产值为参考序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作比较序列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教育、卫生等其他服务业关联度最高,其次是金融业: 批发零售业的关联度为0. 78,高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0. 69,对新疆第三产业影响较大。

四、小结

通过对2007—2013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看,仍存在不合理现象。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全区经济贡献率不高。在第一产业结构内部,特色林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而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发展; 在工业方面,低附加值产业仍占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仍需进一步发展。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分析新疆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及发展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新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区域经济贡献率不高。在一、二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灰色关联,新疆

参考文献

[1]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5):20-23.

[2]潘伟,杨德刚,杨莉,肖艳秋,王国刚,唐宏.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J].干旱区地理,2012(1):177-185.

产业关联度 篇7

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可以发现, 在后工业化时代,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发展的速度。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美国, 其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20%左右, 年增加值高达5000亿美元。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不过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但是目前,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够充分、政策作用过大, 文化产品与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 文化产业从业人才缺乏培养体系和创新意识欠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削弱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且相对稳定。因为文化产业的投入是基于“知识性”和“创意性”的脑力活动, 并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 而且污染少。这使得文化产业的效益大大高于原有的以物质资料生产的第二产业。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有利于我们国家改变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结构。如今国家持续刺激内需, 促进消费,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而这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支撑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对此, 中央也做出了专门的部署, 2011年10月, 中共中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 研究现状

由于对于文化产业系统性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学者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其中郑茂林、郭旭红 (2004) 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源于经济的增长, 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 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杨绪忠、张玉玲、刘冶 (2005) 在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后, 对文化产业的分析范围、指标的建立做出了相关研究, 建立了较完整的分析框架。王亚川 (2006)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 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有产业纵向关联和产业横向关联两类模式。他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五大趋势, 从中可以找准文化发展的落脚点。陈珏、何伦志 (2007) 从要素的角度出发, 认为文化资本是一项重要的资本要素, 加大文化资本要素的投入能够很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毛蕴诗、梁永宽 (2006) 通过对行业边界模糊理论的分析, 认为文化产业应该转换经营机制, 运用产业整合经验,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拓宽和提高文化传播的途径和速度, 并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田田叶 (2012) 从促进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就业等九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何一鸣 (2012) 用文化资本来解释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 并且提出制度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适应文化资本的制度转轨才是经济绩效提高的关键, 文化资本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实证研究方面, 王长寿等 (2010) 选取相关文化产业的投入额为指标, 经过简单计算得到历年文化产业投入总值作为内生变量, 以相关年度的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滞后期比较短时, 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投资相互促进。候志德 (2010) 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上, 建立柯布道格拉斯方程, 先是对社会全要素生产率 (TFP) 进行测算, 后而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 最后得出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国志、张爱娜 (2007) 利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 计算得出了文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排在第二产业之后, 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蔡小瑜、卜慧娟 (2012) 认为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自回归滞后模型, 分析了文化投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间存在一定相关联系。李玉 (2012)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建立GDP与文化产业相关指标的计量模型。经过验证, 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并从四个方面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方法, 首先选取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指标, 其次测度文化产业指标与国民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3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已基本建立起了一般研究结构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 以灰色模型 (G, M) 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不同于一般统计回归的方法, 灰色关联法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1) 方法本身相对于统计回归来说对于数据的要求度不高, 即便没有大样本的情况下仍能得出关联关系。并且计算量小, 计算十分简便。 (2) 一般对于模型的假定, 可以要求是非线性的;并且无论样本分布有无典型的规律, 这种方法都可以应用。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回归分析所导致的不足,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是:

第一步, 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评价数据;

第二步, 确定需要考察的数列, 用这一数列作为比较的标准。具体来说可以使用各指标的最优值 (或最劣值) 构成这一数据列, 具体使用过程当中,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记作:

第三步,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第四步, 逐个计算每个被评价对象指标序列 (比较序列) 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 即 (其中为被评价对象的个数) ;

第五步, 确定:

第六步, 计算关联系数, 运用下式 (1) 分别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

第七步, 计算关联序。对各评价对象 (比较序列) 分别计算其个指标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的均值, 以反映各评价对象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关系, 并称其为关联序, 记为:

3.2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对于选取指标, 主要由国民经济指标和文化产业相关指标两类构成。在文化指标方面,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选取了文化产业增加值 (x1) 作为参考指标, 而比较指标选取文化事业费 (x2) 。而选取GDP总量 (x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4) 、人均GDP (x5) 、第三产业GDP (x6) 、第二产业GDP (x7) 、第一产业GDP (x8) 这六个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比较指标。在这里主要考察各类比较指标与参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的资料是由2006~2012年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而来。具体资料见表1、表2。

在得到以上数据后, 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各个因素的量纲, 从而增强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增加可比度。本文中采用的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初值化法, 以每一组数据初始年份为初值, 用其余年份值除以该初值得到无量纲数据, 见表3。

4 计算结果及关联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 计算其他各因素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关系, 得到如下矩阵:

根据上一节提到计算灰色关联的第七步, 得出最终的关联度, 如表4所示。与文化产业增加值 (x1) 最为相关的是文化事业费的投入 (x2) , 说明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 适当的国家投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随后与文化产业关联大小依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x4) 、国内生产总值 (x3) 和人均GDP (x5) 。除去对文化事业费的投入, 文化产业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关联性最强, 文化业的发展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在拉动。这一点也最容易理解, 城镇居民在满足其一般需求后, 在收入增长的前提下, 会逐步增加对于文化服务类产品的消费。

在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与各产业联系当中, 第三产业的GDP与文化业的关联度最大, 由此可以说明, 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根据经验, 从表中可以发现, 当式 (1) 中的ρ=0.5时, 关联度大于0.6即满意。故剩余第二产业 (x7) 第一产业 (x8) 的产值与文化产业增加值无显著关联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欠深度, 尚未能与第一、二产业实现互动。

5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说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对推动第三产业GDP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文化消费尚待挖掘, 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给出以下建议。

5.1 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完善文化相关配套设施

从本文得出的相关结论来看, 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 如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体育场馆等;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各地在建设文化设施时, 应注意各种不同文化设施间的协调与匹配。

文化产业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大力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吸引拥有高技术的人才加入到文化产业中来。此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紧密协作, 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其发展上初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设施支持。

5.2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产业的发展, 能推动第三产业总量扩大, 也能与其他产业间达到更加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合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努力适应不同消费群体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与居民的消费能力息息相关, 要努力不断扩大文化消费需求, 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 (主要指动漫、影视、游戏等相关产业) 在近年井喷式的发展, 丰富了人们对于文化产业需求的选择。此外, 逐步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市场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培养了潜在消费人群。

5.3创新开发文化产品, 打造网络新媒体产业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革命性的发展和成熟,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带动下, 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分工也更加地细化。文化产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坐上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快车。并且规范网络出版物发行, 重视数字音像出版物的版权, 加大打击盗版力度、整合网络资源, 打造互联网文化传播平台, 推动网络出版可持续发展。

5.4从市场机制入手, 转变经营主体与方式

近年来, 随着一批文化传媒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成功, 给文化产业又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这些企业的成功, 不但盘活了自身效益,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而且拉动了居民的需求。应当继续深化文化产业的市场经济改革程度, 真正让市场说了算, 让企业在公平高效的市场当中发展。文化企业自身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和服务, 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续提速, 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利用灰色关联理论, 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及相关指标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提高国民收入、增强文化服务质量、开发新型文化产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等方式, 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增长。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灰色关联

参考文献

[1]陈珏, 何伦志.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 2007 (4) .

[2]郑茂林, 郭旭红.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3) .

[3]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金融, 2012 (6) .

[4]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 2010.

[5]蔡小瑜, 卜慧娟.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0) .

[6]田田叶.浅析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7) .

[7]范中原, 刘长.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2012 (6) .

[8]何一鸣.文化资本、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兼及文化产业发展路径[J].产经评论, 2012 (3) .

[9]王国志, 张爱娜.投入产出分析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J].中国国情国力, 2007 (12) .

[10]郑思平, 王春林, 麦丰.灰色模型GM (1, 1) 在财务快报预测中的运用[J].电力信息化, 2010 (7) .

产业关联度 篇8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影响它的因素更是纷繁复杂, 主要有两类研究方向:一是建立一个能表达竞争力内涵的描述区域竞争力结构的模型, 开发出一个对应于该模型的指标体系, 选择参照系, 应用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区域与参照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对该区域的竞争地位包括相对位次和相对优劣势作出判断;二是用定性的方法来探讨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

本文从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出发, 竞争力的大小和提高其实都是生产要素和软环境在起作用, 即区域经济竞争力是生产要素和软环境的函数, 区域经济竞争力=f (生产要素, 软环境) 。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因素是个综合的要素, 它是一种经济软环境的体现, 它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它作为对竞争力的一种投入要素, 该投入要素集合了众多影响经济竞争力的因素, 它的大小体现了产业竞争力的大小, 进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起作用。综合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 建立以下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影响函数模型:

区域经济竞争力=f (资本, 劳动, 产业集聚度, 其他因素) 。

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

理论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但是二者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 还没有具体的公式和函数形式来表述。研究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首先看二者增长速度之比的关系,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动趋势呈一致性, 波动性向前发展, 但区域竞争力的增长速度比集聚的增长速度滞后1年。本文取间隔1年的集聚增长速度与竞争力增长速度作比较, 如图2所示 (图中时间刻度是对应于区域竞争力的增长速度) , 发现二者之间的走势吻合得非常好, 因此可以认为集聚度的变化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滞后1年, 这也与本文从理论上的分析一致。

本文以灰色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定义1 设Xi= (xi (1) , xi (2) , …, xi (n) ) 为集聚度增长速度向量, 令xundefined (k) =xi (k) -xi (1) , k=1, 2, …, n, 称Xundefined= (Xi (1) , Xi (2) , …, xundefined (n) ) 为Xi的始点零化像。

设X0= (x0 (1) , x0 (2) , …, x0 (n) ) 为集聚度增长目标向量 (用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向量来表示) , 其始点零化像记为Xundefined= (xundefined (1) , xundefined (2) , …, xundefined (n) ) 。

令: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3)

定义2 设undefined分别如式 (1) , (2) , (3) 所示, 令:

undefined

称ε0i为集聚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的灰关联度。

事实上|s0|, |si|和|si-s0|分别为由X=0, X=Xundefined, t=n;X=0, X=Xundefined, t=n;X=Xundefined, X=Xundefined, t=n所围成的曲边三角形面积, 灰关联度ε0i是集聚增长速度Xi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X0之接近程度的测度。Xi越接近X0, |si-s0|越小, ε0i就越大。当集聚增长速度Xi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X0完全重合时, |si-s0|为0, 集聚增长速度Xi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X0取最大值1。

集聚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反映了二者之间关系。如果灰色关联度为1, 则集聚增长速度快, 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速度快。

下面测算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本文用1994-2002年的集聚度变化速度与1995-2003年的竞争力速度, 运用测量灰色关联度的理论, 从量上来证明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变化的相关性 (分别见表1~表5) 。

3 结 论

从表5中可以看出, 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江苏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的相关度为0.827, 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说明江苏产业集聚的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增长速度的走势吻合性最高,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苏的产业集聚对竞争力的作用会大于浙江、广东和上海。

灰色关联度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关系, 灰色关联度越大, 二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如果灰色关联度=1, 那么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 二者存在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即从计算可以看出, 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都很大, 说明江苏省区域综合集聚度的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方向一致, 集聚增长快, 那么竞争能力增长也快, 反之也成立。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3 (2) .

[3]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9)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1)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产业关联度 篇9

“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规模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左右稳步上升到2010年的5.67%,明显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2.75%的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441.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73.57亿元,约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11052亿元的1/11[1]。上海文化贸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并连续几年实现贸易顺差,2008—2010年贸易情况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上海文化统计概览》,部分数据经整理得到。

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上海市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太小、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结构单一、市场主体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2]。因此,国内优势正受到严峻挑战,而在海外文化市场上则更是任重而道远。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哪些相关因素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有重要的关联影响,这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其《启蒙的辩证法》中第一次提及“文化产业”到现在,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及贸易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针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也随之产生。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外部因素(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优惠贸易协定等)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Schulze通过引力模型证明了可复制的艺术产品的贸易量与文化贸易双方的GDP与文化相似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与地理距离成负相关关系[3];Hutchinson和Dunlevy证明语言对文化贸易流量有重要作用,而Linders等则得出文化距离越大贸易量越多的结论[4,5,6]。但这些早期的研究缺乏针对贸易国内部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随后的研究则加入了国内因素(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科技应用水平等),如Silvio H T Tai、Thierry Mayer验证了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国家邻接、共同语言、殖民联系、优惠贸易协定等因素对双边文化贸易的影响[7]。国内学者陈晓清等利用引力模型验证了电脑拥有率、贸易优惠成员国待遇及语言一致性对文化贸易的促进作用[8];姬锦霞等通过引力模型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P与文化背景对文化贸易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贸易条件、地理距离与文化贸易呈负相关关系,科技水平对文化贸易呈正相关关系,但这三个因素对文化贸易影响不显著[9]。此外,还有王璐瑶、曲如晓等的研究[10,11]。这部分研究虽然加入了内部因素,但对一贸易国内部具体有哪些因素对本国文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影响则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文化贸易发展内部具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少。周锦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文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不同文化产业贸易的影响未进行深入探讨[12]。

以上研究均是针对一国文化贸易的国内外因素进行研究,一方面没有对作为文化贸易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因素对不同文化产业贸易的影响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此外,对文化产业及贸易走在国家前列的重要城市也缺乏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方法首先在研究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同时加入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其次从不同角度增加多个可能影响文化产业及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从不同层面选取多个反映文化贸易发展情况的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第四依据最新数据对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标的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2 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2.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是对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与其他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为: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X0(k)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

2.2 指标选取

影响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简单地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里所谓的内部因素指地区内部影响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因素,如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实力、产业规模、市场状况、产业及贸易政策和专业人才培养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指对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及贸易有影响的国际制约因素,如文化贸易双方的地理距离、文化相似程度和贸易条件等。本文主要是研究影响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内部因素,从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定量性出发,选取影响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对上海各种文化贸易的关联影响程度。

本文选取7个反映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变量作为灰色关联分析的参考序列,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和科研创新四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作为比较序列,研究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关联影响。这7个参考序列指标和14个比较序列指标及其分类见表2。

2.3 数据来源及部分指标含义

本文依据2007—2010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和2010年《上海文化统计概览》,部分数据由资料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城乡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的算法也由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算出,外贸依存度=上海市进出口总额/GDP。

2.4 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6个步骤,可分别计算出比较序列14个指标因素与各个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对其分别进行排序,见表3。由于14个因素对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序相差不大,对相关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与文化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排序也几乎相同,所以表3未列出其对应关联度和的具体数据排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从表4中得出结论,应是由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和相关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进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致。

注:第一行数据来源于2012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第二行数据由资料整理计算得到。

由表3关联度测算结果可知:(1)根据经验,当ρ=0.5时,关联度大于0.6即满意。所选14个因素指标中只有外贸依存度与每个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几乎都低于0.6,所以它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无显著关联影响。(2)经济发展因素与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均有较大的关联度,其中人均生产总值X1对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Y4的关联度最大,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大;对产业规模因素,财政支出X4对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Y5关联度最大,而对核心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和文化进出口Y6、总额Y1的关联度最小;市场需求与科研创新因素则对文化贸易有着较大的关联影响,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与服务价格指数X9对文化进出口总额Y1的关联度最大,互联网用户普及率X10对核心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出口Y4有着较大的关联度,但科技成果X13对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关联度均较小,尤其是外贸依存度X11的关联度均不显著。

3 结论与对策研究

从第三部分的计算结果与分析可见,这14个因素中除了外贸依存度外,其余13个因素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和科研创新四个方面显示对上海文化产业及贸易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关联影响。但不同因素对不同的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关联影响存在明显区别,即使同一因素对不同文化产业与贸易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影响,因此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应对症下药,有所侧重。首先,经济发展因素与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具有较大的关联度,显示经济发展对各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上海要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切实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次,代表产业规模的四个因素对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也有较大的关联影响,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人数和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两个因素的关联度排序较靠前。这说明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和劳动报酬的提高对近几年上海文化产业与贸易的迅猛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但显然不能依靠增加劳动力来使文化产业及贸易获得持续和迅速发展,上海文化产业与贸易还处在初步发展与转型阶段。第三,对与文化贸易关联度较大的市场需求和科研创新因素,则要在努力提高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这一重要因素的同时增加科研创新投入,培养专业人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并不断创新贸易方式,使科研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对文化贸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第四,所选外贸依存度因素的关联度不显著,与预期不符,其原因可能是上海文化贸易量少,在世界文化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小,还没有形成依靠“进口促进、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所以政府应积极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政府投资、补贴、出口退税等多项措施,提升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竞争力,使上海的文化真正走出去。

产业关联度 篇10

摘 要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同一性,二者互为前提;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消费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产业结构,因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终极拉动力量。本文实证分析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关联关系

一、河南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1.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支出比例的变动趋势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2000年和2008年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的消费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项目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人们的消费层次在不断提高,人民的医疗保健意识有所增强。2008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在农村居民消费中占的比重位于食住之后,排第三位,这将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而城镇居民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支出有少许增加,这说明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对于交通和通讯项目支出,城镇和农村均有明显增加,这与近几年移动电话的普遍使用,及我省公路的不断修建有很大关系。

2.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从消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来看,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2008年,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服务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中,城镇居民分别为8.95%,10.35%,11.19%,仅占总消费的1/3,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分别为7.06%、9.55%、7.04%,仅占总消费的1/4,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然而,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64%,这与农村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贡献率是极为不协调的。农村居民对第二、三产业产品消费不足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在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层次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消费,才能带动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河南的产业结构分析

1.河南的产业结构现状

1990-200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值没有太大变化。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一的态势。200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占GDP的比值为14.4%、56.9%、28.6%,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5%、68.5%、25%,各产业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0.8%、8.3%、3%。可见我省经济的重心仍在第二产业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如工业。

2.河南产业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我省居民消费增长与三次产业GDP增长、三次产业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图表所示:

根据表2,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分别得到我省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GDP之间的关系模型。

LnHCE=0.51+0.37lnGDP1+0.11lnGDP2+0.54lnGDP3 (1)

HCE1=-18.82+0.46GDP11+0.99GDP22+1.44GDP33(2)

HCE:居民消费支出 GDPi:第i产业产值

GDPii: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 HCE1:居民消费增长率

从(1)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产值都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增加一亿元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37亿元,0.11亿元,0.54亿元。同时,从(2)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都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加一个百分点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46,0.99,1.44个百分点,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比其他产业都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消费有重要作用。在产值方面,第一产业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省是农业大省,2008年,农业人口占64%,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会影响为数众多的农民的消费。

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第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大力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第二,在城镇中应注重提高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有收入水平提高,才能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其次,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要逐步清理、废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同时,需要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通过消费教育,消费者可以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并能对新型消费品和服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了解和高效应用,从而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对食品的消费越来越重视营养和食品的质量。因此,河南省应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其次,调整第二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采取严格的政策限制那些低效益、高污染的产业,加快河南省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再次,通过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的支持,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对于传统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饮食业等,要实现规模经营,争取走集团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社会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等新兴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郝正亚.河北省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

[3]王现太.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经济论坛.2008(12).

[4]向晓梅.产业结构变迁: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拉动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3).

产业关联度 篇11

在物流竞争全球化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国与国之间的物流差异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建立。据统计,目前美国的物流成本不到GDP的10%,德国的物流成本已下降到GDP的10%左右,日本则下降到6.5%。2010年,我国物流的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2009年中国政府把物流产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说明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中国物流产业相对滞后必须扶持振兴。本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分析中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最后针对结果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我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及其所积累的巨大经济总量,已产生了庞大的货物流量,并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潜在物流市场。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授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高达125.4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远大于GDP10.3%的增长速度[1]。但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1)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谭清美,王子龙[2]在《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2004)中提出了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钱晓英,马传秀[3]在《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性分析》(2007)中提出了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2)经济的发展能推动物流业的进步。徐杰,鞠颂东[4]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物流需求的影响》(2003)中提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地区物流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对物流的需求越大,从而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3)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刘南,李燕[5]在《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2007)中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刘明菲,李兰[6]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分析》(2007)中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作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得出物流产值与GDP的增加速度有很强的相关性。

以上文献证实了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存在严格的相关关系,物流的发展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物流的发展,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但我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是否关联呢?尤其在近几年国家对物流产业的大力扶持下二者的关联度如何呢?本文通过建立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模型来揭示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从而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有力依据。

1 灰色关联分析

1.1 灰色关联理论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于1982年由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之后灰色系统理论在许多方面应用获得成功。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有效处理不确定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7,8,9,10]。

1.2 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步骤

1.2.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因变量参考数列又叫系统特征行为序列,记作:X0(k):

X0=(x0(1),x0(2),…,x0(n))

自变量比较数列又叫相关因素行为序列,记作Xi(k):

Xi(k)=(xi(1),xi(2),…,xi(n))

1.2.2将原始行为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以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一般采用初值化或均值化加以处理,

即:xi(k*)=xi(k)/xi(1);xi(1)≠0;k=1,2,…,n

1.2.3 计算每个时刻点上系统特征行为序列与各相关因素序列差的绝对值,并从中取得最大差和最小差。

序列差的绝对值:Δi(k)=|x0(k*)-xi(k*)|,i=1,2,…,m

差序列为:Δi=(Δi(1),Δi(2),…,Δi(n)),i=1,2,…,m

最大、小差:

1.2.4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γ0i(k)是第k个点的相关因素与系统特征因素的相对差值。绝对差值Δ越大,γ0i(k)越小,反之则γ0i(k)越大。因此γ0i(k)的大小描述了xi对x0的影响程度,称之为xi与x0在k处的点关联度。式中ξ为分辨系数,一般在0与1间选取,常取ξ=0.5。

1.2.5 计算灰色关联度

为求总的关联度,需要考虑不同的观测点在总体观测中的重要性程度,则需要确定各点的权重。本文采用算数平均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

1.2.6 关联度排序

根据关联度的大小排列关联序的先后顺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经验,当ξ=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7,8,9,10]。

1.2.7 灰色关联矩阵

设Y1,Y2,…,Ys为系统行为序列,X1,X2,…,Xm为相关因素行为序列,且Yi,Xj长度相同,γij(i=1,2,…,s;j=1,2,…,m)为Yi与Xj的灰色关联度,则称

为灰色关联矩阵。

灰色关联矩阵中第i行的元素是系统特征行为序列Yi(i=1,2,…,s)与因素序列X1,X2,…,Xm的灰色关联度;第j列的元素是系统特征行为系列Y1,Y2,…,Ys与Xj(j=1,2,…,m)的灰色关联度。

2 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度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经济发展是一个内含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社会制度的变化。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普遍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三种基本情况的改善,即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情况的改善。本文用人均GDP、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和经济业绩指数表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其中经济业绩指数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同社会不安指数的比值,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被称为社会不安指数。经济业绩指数是基于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存在面对GDP增长率所作出的校正,用以反映一国在克服这两大问题后所取得的经济发展,即“经济业绩”。用进出口总额反映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用人均工资、居民消费水平反映人民生活水平。

物流产业总产值指标,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生产总值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1994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因此本文采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生产总值来反映物流产业总产值;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对物流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物流数量用货运量表示,一个被称为物流的过程可能不经过库存、包装等流程,但必须经过运输,因此全社会的运输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物流数量的大小;物流供给能力指标,以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表示。详见表1。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如下:

Y1=(8622,9398,10542,12336,14103,16084);

Y2=(15781.3,16537.0,17381.7,21412.7,23070.4,24737.0);

Y3=(49512.3,53896.8,62436.3,73904.3,87364.6,103162.0);

Y4=(0.079,0.097,0.104,0.097,0.108,0.107);

Y5=(42183.6,51378.2,70483.5,95539.1,116921.8,140971.4);

Y6=(10870,12422,14040,16024,18364,21001);

Y7=(3869,4106,4411,4925,5463,6111);

X1=(1401786,1483446,1561422,1706412,1862066,2037892);

X2=(44362,49899,56005,64561,73433,82972);

X3=(170,177,181,187,335,346);

X4=(7.01,7.19,7.30,7.44,7.54,7.71);

X5=(4116,4394,6289,7646,9614,12138)。

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2.1 求数据初值像,结果略。

2.2.2 求关联系数,取ξ=0.5,结果略。

2.2.3 求灰色关联矩阵,结果如下:

2.2.4 结果分析。通过Γ矩阵,可以看出:

(1)Yi与Xj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性显著。人均GDP、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经济业绩指数、人均工资与物流发展的个别指标的关联度接近1,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水平与物流发展指标的关联度也都大多数在0.7或0.8以上,总体说明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关联性很显著。

(2)人均GDP Y1与物流总产值X2灰色关联度为0.977,接近1,两者关联程度大,说明物流总产值对人均GDP贡献大,也即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它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贸易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及仓储业等,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第一产业总产值Y2与货运量X1的灰色关联度为0.92,说明了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农业产品绝大部分属于易逝品,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撑。我国农业的特征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且规模小,在物流发展滞后的时期,农产品难以顺畅流向市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4)第二产业总产值Y3与物流总产值X2的灰色关联度为0.935,现代物流成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第二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我国工业一直发展速度快、运行效果好,已迈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工业离不开物流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工业是血脉不通的工业。

(5)经济业绩指数是基于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存在面对GDP增长率所作出的校正,该指标能充分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业绩指数逐年递增,充分显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业绩指数Y4与货运量X1的灰色关联度为0.908,间接说明了我国物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贡献。

(6)从人均工资、居民消费水平与物流产业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看,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物流活动不仅是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企业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消费倾向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满足社会对商品品种范围、购买商品的便利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进一步会引导需求、改变需求理念甚至创造需求。

(7)经济发展各指标与物流发展指标中的物流投入的三个指标:公路里程、铁路里程、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的灰色关联度相对较小,说明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物流固定资产投入偏低,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瓶颈”是阻碍我国物流业发展进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产业对我国促进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但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比发达国家的10%左右还高很多。我国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水平比较低,普遍利润率约3%[11]。据2008年王玲、杨路对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的集中度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物流产业的集中度CR4为12.93%;CR8为20.9%。根据Bain的产业结构衡量标准,我国属于低度集中型市场,市场竞争性很强。由于该产业潜在的经济效益以及较低的进入壁垒,加上传统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需要,导致了大量相关企业的进入,造成了该产业竞争较为激烈,业内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力量分散、服务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导致了我国物流服务的低端市场过度竞争十分严重,而高端市场发育不成熟,物流产业整体效益低下。

为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提高物流产业的进入壁垒,限制新的小规模物流企业无序发展。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目前还没有形成大型的、有实力的、拥有跨地区甚至全国性网络的物流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说明我国还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管理,导致物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利润低下。

(2)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物流发展要适度超前,物流投资应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相当或适度提高。目前应疏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收国内外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议国家给予支持。

(3)加快技术开发,加速信息与物流的融合,发展现代化物流。加快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含量。可以解决物流市场的低层次单一的低技术含量的物流服务供给过剩,但高层次的综合性高技术含量的物流服务供给相对紧缺。

(4)提高物流市场集中度。通过改制、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尽快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既可以形成中国自己的物流联合舰队,与国外的物流企业进行抗衡,又可以追求规模经济效率,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5)继续加大物流产业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健全物流法律法规。协调度的发展变化与物流产业的成长存在正的相关性,其中物流产业的成长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健全的物流法律法规又是保证物流产业健康成长的关健。

摘要:在物流竞争全球化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国与国之间的物流差异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建立。本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分析中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最后针对结果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上一篇:基于时间下一篇:简约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