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2024-10-17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精选11篇)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1

一、前言

粮食现代物流是指以粮食的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粮食的运输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同事粮食现代物流业也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计划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逐步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能达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500亿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现农业崛起的,首当其冲要素之一就是需要发展粮食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二、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的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根据2009年湖南省统计局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 对粮食现代物流业相关指标进行投入产出测算。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湖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粮食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二)数据分析

1、关联效应分析

通过对2009年湖南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粮食物流业 (非粮食) 的前向关联系数处于较高水平, 这表明越具有提供中间产品 (生产资料) 的性质,物流业的生产服务业性质越明显。一方面,就其发展趋势而言,最终消费品运输与仓储作业等活动的增加, 会使粮食物流业的前向关联系数逐步减小。随着湖南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发展, 外购粮食产品和服务数量会逐步增加, 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能力会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就其产出而言, 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业对其他部门的相对依赖程度较高, 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因而当前的发展思路应定位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加快整合物流资源速度、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同时,从整体上来讲,湖南省粮食物流业为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因此,湖南粮食物流业需要优先发展。

2、波及效应分析

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影响力反映了其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推动能力的总和。对比湖南省粮食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知, 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湖南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其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业整体发展平稳, 但区域性物流业发展不均衡。随着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粮食物流业和物流业 (非粮食)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增大。因此, 将其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应使其进一步的做大做强。

三、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条件不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年流通量逐步加大,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粮食物流规模大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外调粮食较多,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播种面积稳定在年500万公顷以上,年总产量2800万吨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4%。有42个县(市、区)被列为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粮食商品量保持在800-900万吨,商品率30%左右。近几年调出省外粮食年均400万吨,从外省购进小麦、玉米等粮食近300万吨,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预计随着商品量的增加以及与外省粮食品种互补性的增强,到2015年,湖南粮食流通总量将增加到1300万吨。从流通方式看,火车运输占70%,汽车运输占25%,水路占5%。湖南出口粮食主要经湘江、长江到江苏张家港、南通港和上海港换船外运。

(二)仓储设施较为完善

湖南全省现有国有、国有控股仓储企业335个,总仓容1228万吨,其中完好仓容986万吨。非国有企业总仓容在300万吨左右,基本上为完好仓容。有铁路专用线库点24个,仓容185万吨,年实际中转量225万吨。有专用码头粮库23个,泊位63个,总吨位3.7万吨,年实际中转量30万吨。1998、2000、2001年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建设了国储粮库项目74个,仓容226.5万吨,总投资13.33亿元,分布在全省60余个粮食主产县、市。散粮收发功能得到了加强,1998年建设了容量30万吨的浅园仓,具备了铁路、公路的散粮接收发功能。新建粮库项目均配置了机械通风、熏蒸杀虫、粮情检测及汽车衡等先进储粮设备、检测管理系统。粮食进出库基本实现了机械操作,全省三批新建粮库共配置机械设备5033台套,投资14638万元。1995-2000年建设的7个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总仓容78.5万吨,均按散粮装卸要求设计,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粮食流通“四散化”水平。

(三)粮食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湖南粮食储藏技术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机械通风储粮达到90%,一批储粮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建立了“潇湘粮网”网站,各市、州粮食局和新建国储粮库按标准建立了局域网,有近300人的专业操作人员,及时发布粮食市场信息。省粮油产品质监站作为全国唯一的稻谷区域重点粮油产品质检站,拥有国家和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权,承检产品(参数)达到六大类173项。全省还有8个市州建立了粮油产品质监站,并通过了国家局的验收和授牌。

(四)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湖南粮食产业形成了以米面油为支撑的加工体系,目前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408家,总资产逾100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企业377家,年加工能力450万吨。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142家。2007年,新增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15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工大米突破300万吨、面粉面条3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20多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10亿元。现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8个、湖南名牌产品39个、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产品186个。粮食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全省现有仓储企业344家,其中仓容量5万吨以上的49家,年周转量50万吨的企业有20多个。

然而就总体而言,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还面临不少问题如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等等。

四、加强湖南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建设的建议

(一)政策措施

1、创新体制。

进一步创新粮食仓储、运输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资源,推进仓储、码头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储粮库建设项目、世行粮食流通项目、机械化粮库项目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使国有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进一步探索引进社会和外资进入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领域,形成粮食物流多元化投资格局,推动物流设施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2、完善政策。

进一步完善产业倾斜、税收优惠、价格支持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广散粮运输,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散粮物流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优先审批。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项目要纳入国家和同级政府重点项目管理,加快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发展。

3、加强协调。

各级政府要把粮食物流现代化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协调,制定具体落实措施,保证全省粮食物流建设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铁路、交通、财税等部门要从支持全省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考虑,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体系,改进交通工具和运输组织方式,合理调整粮食运价和税收政策,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运输附加费用,降低运输总成本,促进粮食物流发展。

4、培养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对粮食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抓紧建设一支适应粮食现代物流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现代粮食物流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整体规划

根据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湖南粮食流通实际,在全省规划建设“四纵两横”六大粮食物流通道。“四纵”为:京广线、洛湛线、枝柳线铁路和湘江水道。“二横”为:湘黔线、湘桂线二条铁路。这六条通道既是我省粮食流出、流入通道,也是全国跨省粮食运输的主干道。3、区域布局。国家发改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把长沙、岳阳、衡阳定为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布局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节点。根据我省实际,将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四大骨干”,即以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园为中心,辐射省内外;以岳阳为湘北物流区域、以怀化为湘西物流区域、以衡阳为湘中南物流区域、以郴州为湘南物流区域的四大骨干,流向粤、桂、云、贵等地,形成南北对应、东西互动、地区协调、各有侧重的物流格局。

(三)健全粮食流通体系

1、组建稻米期货平台积极支持湖南与实力强、信誉好、网络广的期货公司合作,利用双方资源组建一个期货营业部, 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发展期货交易, 以现有的客户资源带动期货交易的发展, 并以期货价格指导现货贸易, 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2、抓好粮食畅通工程根据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搞好粮食储备的要求,以及湖南省情和粮情,要求按粮食产量与仓库1:0.5-0.6的比例搞好仓库建设,目前应增加仓库50-62.5亿公斤的新、扩建。建议对不符合条件要求的粮库一律进行更新改造,不留缺口;抓住国家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对我省粮食物流园的支持;加快市、州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形成长株潭、岳阳、怀化、衡阳4大区域粮食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京广、湘桂、石长、洛湛、湘黔等铁路沿线和环洞庭湖地区及四水流域粮食外运通道和相关设施。

3、推广农村仓储设施根据省粮食局调控处资料, 按丰产项目全国口径, 换算到产后损失8%;全省损失48.84万吨, 108.53万亩;减损50%, 达到4%, 则减损24.42万吨, 以0.95元每斤计算, 农户增收46398万元。首期按推广储粮装具六万个测算, 每个补助百元, 计600万,可使用十年, 助农减损3876万元, 投入产出比1:6.5。与之相比,一万吨稻谷仓容新建投资只需要475万。建议我省建立以装具为基础、以装具销售点(基层粮库、站)为基地、以培训为中心、以药剂为补充、以保管员为技术辐射源的五位一体的农村科学储粮服务体系,提高农户储粮水平,降低粮食产后损失。

摘要:本文在研究湖南省统计局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分析了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业与各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 揭示了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及影响。同时分析了湖南省粮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现代物流,数据分析,发展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韩松.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的产业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

[3]龙瑞红.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1)

[4]孙宏岭, 孙红霞.资源整合与粮食现代物流问题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 2010, (02)

[5]潘娅媚.整合粮食物流资源, 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09, (06)

[6]王顺生, 赵国杰.现代粮食物流的综合预测模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孙宏岭, 周行.我国粮食物流运行中网络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 2010, (09)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2

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是最早实现联合国扶贫目标的国家。但扶贫至今,贫困人口边缘化问题,返贫问题与“顽固贫困”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民族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反观这些年的反贫困工作,国家投入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强,关键在于扶贫政策欠缺针对性。对于各地有异的贫困根源,我们的政策探索的太少,政策的供给比较盲目,导致许多扶贫资金漏出;同时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的需求调查得太少,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导致大量贫困人口的漏出。正是由于各地的贫困根源呈现出太强的地域性,政策供给上难以有一个普而广之的统一模式,所以在政策实施上,要有效地区分,有针对性地建立供给制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中有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它们不同于大西北的环境贫困型贫困。这些地区的扶贫完全可以依靠本地生态资源再结合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进行扶贫,只要两者能有效耦合,定然能取得理想的扶贫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对生态扶贫研究源于类似于大西北的典型的环境贫困型地区扶贫而开展的。诚然,如大西北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壤沙化、石化极为严重,农业缺少根本的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和贫困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陷入“环境脆弱一贫困一掠夺资源一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而难以自拔。针对此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反贫困应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入手才是最佳途径。

现实中,有些地区实施了生态扶贫,且政府大力倡导效果却并不佳。原因在于这些贫困主体不属于环境贫困型贫困,生态扶贫不能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的参与积极性。生态建设要取得效果需要一个较长周期,这并不符合贫困人口迫切解决温饱的需求,他们先一步想的问题还是怎么解决生存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对其要求太高。这些贫困人口对制度的需求是那些能够快速带动他们脱离贫困,能够有效解决温饱问题的制度模式。

对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缺乏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它符合需求层次理论的一般规律,不能怪农民没见识,目光短。就如经济林栽种,因其长周期不能受益性,使得尚未脱贫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难以承受,农民积极性不高,对林地投入不足,呈现出造林的成活率不高,苗木成长慢的现象。正是由于生态环境改变的长期性与贫困主体迫切脱贫的愿望不相符,使得有些地区依靠生态扶贫效果不太理想。最终出现不顾生态的长期持续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致使脱困人口陷入“顽固贫困”的困境。

那么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地区,该以一种什么方式扶贫才理想呢?按照当前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农业产化应该是理想途径。但根据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地区实践却发现,农业产业化扶贫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返贫”问题。当前的返贫问题面临新的情况:一是绝对的返贫;二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滞后出现的相对返贫。要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仅要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有足够的发展能力,向奔小康方向发展,赶上其他地区的发展步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返贫问题。

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政府扶贫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增效增收、农户脱贫致富的一种开发式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能够增强贫困主体脱贫的能力,依靠政府的扶贫投入和合理的市场管制可以有效避免“贫困恶性循环”,减少“扶贫资金及人口漏出”问题。且由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相对短周期,很适合贫困人口快速脱贫,所以较受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人口欢迎。

可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普遍面临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地多,平地少,集中成片可供规模生产的土地有限,充分利用解决温饱不成问题。但要想过上小康生活,还必须充分利用所有的山地、林地。同时实施产业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对于资源富足区的贫困人口而言,他们在利用林地资源的同时,也会砍伐变卖以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本积累。可一旦山地、林地被过度利用,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产品的产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富足区会变成环境贫困区,土壤沙化、石化、水土流失必然随之而来,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础受到深程度的破坏,农业产业化非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使原有成果越变越小,农民会再次沦为“贫民”。

所以对于资源富足地区的扶贫有必要找到一条生态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耦合之路,才能保证扶贫的绩效持续,才能保证扶贫资金撤出后的农民实现自我发展。

二、资源富足区生态扶贫与农业。

1、产业化扶贫耦合构想。

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地区的贫困人口而言,生态资源本身就是保证其脱贫的有效资本。所以在人们对生态环境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之前,人们的过渡砍伐等利用现有资源脱贫的现象就不曾停止。这种现象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描述相当具体,那时有成千上万的伐木工人以此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这些行业已不能让这人们解决温饱,反而增加了环境的负担,部分地区从原来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演变到环境不可逆的阀值水平以下的环境型贫困状态。此时,以规模经营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化得以实行。可要实现脱贫需要有一定量的投入,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所论述的贫困人口要走出恶性循环怪圈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所以产业化的初期,对环境破坏是难免的。

到产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化资源的有限性,单讲产业化发展已无法使人们走出相对贫困,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达到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效果,提高产业化产出;二是合理地开发生态经济产品获取收益,如生态林木的有规划砍伐,才能使贫困人口依靠生态资源、环境摆脱相对贫困状态。这时人们的生态建设积极性才会提高,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形态所说明的:在经济发展早期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即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但由于环境的不可逆性的存在,过渡损害的生态环境再难恢复,这就存在一个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机耦合。耦合一词源于物理学畴,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而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正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概念。只有两者有机耦合才能找出一条生态资源富足区的有效扶贫路径。

(1)农业产业化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反向耦合阶段。

农业产业化扶贫因其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会较先于生态扶贫被贫困人口接受。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初期阶段,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并且随着产业化的深入生态破坏活动会更多,更频繁。此时,如设定产业化扶贫效果为S,再定义生态扶贫效果用E来表示,两者的效果体现都可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体现,统计单位用货币单位“元”来表示。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E=F(S),在此一阶段必然是一个凸函数关系式(如图1所示),它存在一个转折点G,在G点上方部分表示在产业化初期的开始阶段,人们还只是利用现有耕地或荒地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生态破坏不大,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效果显着,所以曲线较平缓,此时的产业化效果的增加比生态破坏的速度慢,因此曲线表现为凸函数曲线。在G点下方部分表示在产业化初期的后续阶段,此时人们不再是垦荒了,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已见实效,人们会开始利用山地林地实施产业化,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极速增加,同时由于环境破坏的增加影响产品的产出质量及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扶贫效果大大降低,曲线变得陡峭。

(2)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正向耦合阶段。

到农业产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化资源的有限性,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无法使人们走出相对贫困,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辅助,一是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达到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效果,提高产业化产出;二是有效地开发生态经济产品获取收益,如生态林木的有规划砍伐,这时人们的生态建设积极性才会提高,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图2所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E=F(S)在此一阶段依然然是一个凸函数关系式,且存在一个转折点F,在F点左方部分表示在此一阶段的开始阶段,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改善环境,环境的改善变化很快,但产业化扶贫的效果被改善环境的投入削弱,生态扶贫的效果理想,所以曲线较陡峭;在F点右方部分表示在此阶段的后续阶段,生态经济效益明显,农产品质量提高,档次价格上升,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齐头并进,互相促进,达到较好的耦合效果,曲线平稳上升。

2、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模型及模型分析。

在整个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过程中,会出现函数两个不同阶段,定义域区间以人们感觉到产业化的资源简单开发的瓶颈出现,要求更好的生态环境予以突破为转折点。假定此点的资源量为q1,则产业化效果受到资源(Q)约束的函数关系式为S=F(Q)。从而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的两阶段函数为E1=F(F(Q),Q1以及E2=F(F(Q)),Q>q1。

从实践来看,模型较符合资源富足区的实际。但如果放任贫困主体按此模式自由发展必然会出现环境不可逆的问题。这里借鉴潘家华(1997)的方法,在曲线中引入环境不可逆的阀值水平,对研究会更有意义。任何政府都不会也不应该让环境不可逆的情况发生,于是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它会使得曲线E点至F点的曲线EF形态发生改变,变得较为平缓。但政府的干预会牺牲社会福利,会出现一个类似于增长阻尼的效率损失(见图4)。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两者有机耦合单靠贫困主体无法自我实现,此时要发挥政府扶贫资金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达到贫困人口脱贫的资本积累。政府在这一阶段上也只能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才会符合贫困人口需要的有效的政策取向。我们现在的生态补偿一是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二是补偿的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偏移,这是造成贫困人口边缘化的一个主因。

三、模型实践检验。

本文选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做为实例来验证构想模型。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扶贫实践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大规模扶贫工作以来,共经历了两个扶贫效果的瓶颈段,即1990年以前的资源富足低级开发阶段和1997―2004年的过渡开发资源限制阶段。尤其是后一个瓶颈段,是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国家政策鼓励大规模利用当地资源搞扶贫开发,正式由求助式扶贫迈入开发式扶贫,资源的瓶颈立刻显现,当时没有顾及到生态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的耦合,过渡的产业化使得扶贫的整体效果变差。

如果不是湘西政府在1998年开始采取有效对策恢复生态,实施生态扶贫,则整个曲线会在2000年发生分叉,成为灾变,农民会再次返贫。

四、基本结论及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区贫困人口反贫困,应该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脱贫,解决温饱;另一个层次是致富,防止返贫或相对贫困。在扶贫的操作上也要针对两个层次分两个阶段区别对待。第一个阶段应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主,第二个阶段的扶贫应以生态建设为主实施生态扶贫。且两个层次的转换单纯依靠贫困主体自我实现的风险较大,很可能堕入“环境不可逆”的陷阱,从而过渡不到第二个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参与,严防生态环境堕入环境不可逆阀值水平之下。至于政府在何时干预,何时退出,干预力度多大,笔者认为政府在G点进行干预,F点退出,且干预力度以保证干预后的曲线EF的底谷,刚好在环境不可逆阀值水平上方,为最:请记住我站域名佳干预时点及最佳干预力度。过F点之后,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进入有效耦合阶段,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但至于如何量化介入点和介入力度的问题还有待再研究。

所以,对于生态资源丰富地区贫困人口反贫困,必须保证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效耦合,使两者结合,互相促进,立体滚动式发展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直至奔小康。同时保证政府有限的扶贫资金有效利用,看准介入和退出的时点,把握介入的力度,才能加快扶贫的进程,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 工程推进会范文

★ 立足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

★ 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总结

★ 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企业信息政策研究

★ 生态语文课堂论文

★ 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建设思路论文

★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论文

★ 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自查验收报告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3

关键词: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海洋产业;陆域产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陆域资源、空间及生态环境因长期的开发利用而承受的压力日趋增大,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从地理构成上来说,我国是一个陆海二元国家,海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所以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要注重与陆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海陆产业之间在资源、产品、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海洋产业可以说是陆域产业向海洋延伸的结果,陆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海洋产业作为新的支撑点[1]。充分发挥海陆产业之间在物质、技术等方面的相互转换性和互补能力,使海陆产业在生产、技术、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推动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聚合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海陆产业关联达到最优平衡,使整个国民经济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5]。

由于海陆产业在产业生产要素上具有共同性、流动性,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趋同性,在产业布局上具有依赖性,决定了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深刻的有机联系。发展海陆产业,在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的支配下,通过合理的关联机制建立各产业部门之间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数量比例和有序关系,从而实现海陆产业关联的最优平衡。海陆产业关联研究对于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陆海统筹规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产业关联的研究,侧重于应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各个产业之间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由于海洋产业经济统计系统关于投入产出的数据不易获得[3],本文尝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解决海陆产业关联度计算的问题。通过更为精确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海洋三次产业以及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海陆产业的关联。

1理论基础与数学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统计序列的几何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分析系统中多个因素关系的紧密程度,统计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则表明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由于两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态势一致性主要由总体位移差、总体一阶斜率差与总体二阶斜率差等方面来表现,目前现有的几种灰色关联度模型均是在充分考虑因素间的位移差、斜率差的基础而建立的,所以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深刻地剖析事物间相关的实质与内涵。[6]灰色关联分析比起其他统计分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灰色关联分析是按系统要素发展趋势来做分析,因此对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没有过多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其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克服统计序列的非连续性问题,同时既可以体现统计序列曲线间的相似程度,又能反映统计序列曲线间相对变化趋势的接近程度。广义灰色关联度包括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7]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的模型如下:

设序列xi(k)=(xi(1),xi(2),…,xi(n)),(i=0,1,2…,m)

记折线(xi(1)-xi(1),xi(2)-xi(1),…,xi(n)-xi(1))

为x0i。

令si=∫n1x0idt

|si-s0|=|∫n1(x0i-x00)dt|,(i=0,1,2,…,m)

则灰色绝对关联度为:

ε0i=1+|s0|+|si|1+|s0|+|si|+|si-s0|

灰色绝对关联度是用两条序列折线间所夹面积的大小来测度两个序列之间关联性的大小,ε0i越大,说明两个系统行为序列在几何上形似程度越大,可以反映两个序列绝对增量间的关系。

通过变换序列折线的方式,记折线(xi(1)/xi(1),xi(2)/xi(1),…,xi(n)/xi(1))为x1i,此时带入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得出灰色相对关联度。其主要反映的是两个序列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一般记为γ0i, γ0i越大,说明两个系统行为序列的变化速率越接近。

通过灰色绝对、相对关联度,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ρ0i,

ρ0i=θε0i+(1-θ)γ0i

灰色综合关联度是一类较为全面表征序列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数量指标,θ是灰色绝对关联度与灰色相对关联度的权重,θ取值大小根据所研究问题来确定,如果更关心序列形状的,则θ取值相对大一些;如果更关心序列变化速率的,则θ取值相对小一些。本文取0.5,ρ0i的值越接近1,则两序列之间的关联性越强。

2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依托2001-2012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选择各个产业的增加值作为计算关联度的数值,与以往计算灰色关联系数不一样,本研究运用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通过纵向的时间序列综合考察海陆产业在研究期间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2.1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及国内生产总值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

运用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以海洋三次产业产值作为原始序列,以陆域三次产业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比较序列得出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见表1。

nlc202309050029

表1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及国内生产总值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陆域第一产业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0.711 320.695 630.702 080.697 40海洋第二产业0.706 110.761 250.729 930.737 35海洋第三产业0.738 980.776 690.764 100.772 33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三次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都在0.7左右,其中海洋第三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最高(0.738 98),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海洋第三产业总体占海洋经济比重比较高,另一方面与海洋第三产业部门与陆域产业联系较大有关。通过图1,可以清楚地比较出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海洋第二产业其中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大体相当,且相比于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关联度最低。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关联度最高,其次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关联度排名次之。

图1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及

国内生产总值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雷达图

2.2主要海洋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的关系,本文以12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原始序列分别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陆域三次产业进行广义灰色关联分析,计算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陆域三次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与排序见表2。2.2.1主要海洋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灰色综合关联度实证结果分析按照主要海洋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的大小对12个主要海洋产业进行排序,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业>海洋矿业。从各个主要海洋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大小排序来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色综合关联度较高,其值均大于0.6。一方面由于这些产业在海洋产业中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这些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陆域产业的依赖性较强,与陆域产业的互动关联最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传统流通部门,源源不断为陆域产业提供交通运输服务,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从原有的陆域产业部门直接转移过来,其技术以及生产能力依托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滨海旅游业是海陆产业在空间布局相关联的重要纽带部门。其他主要海洋产业虽然相比之下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较低,主要因为这些产业在海洋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随着动态的发展变化,一些新兴的主要海洋产业部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会有所提高。

表2主要海洋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灰色综合关联度计算结果及排名

主要海洋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排序陆域第一产业排序陆域第二产业排序陆域第三产业排序海洋渔业0.684 3920.726 9010.676 9230.672 943海洋油气业0.612 8240.578 8750.619 7740.622 914海洋矿业0.516 99120.510 74120.517 93120.518 3912海洋盐业0.571 6590.617 7640.568 0690.566 399海洋船舶工业0.581 7770.558 5070.586 9370.589 237海洋化工业0.577 7180.552 7590.582 3580.584 498海洋生物医药业0.543 11100.527 13100.545 48100.546 6410海洋电力业0.542 60110.526 24110.544 89110.546 0211海洋工程建筑业0.603 0350.569 6260.609 1550.611 995海水利用业0.591 1660.555 6480.596 0160.598 436海洋交通运输业0.702 8610.717 8020.695 3810.691 132滨海旅游业0.681 2130.648 7130.694 4720.699 831

2.2.2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灰色综合关联度实证结果分析海洋产业相对于陆域产业总体起步较晚,虽然海洋产业系统在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生产对象等方面不同于陆域产业系统,但是为解决沿海国家和地区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迫切需要,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使得一些较为成熟的陆域产业逐步向海洋产业延伸。海洋产业部门的兴起,会吸引传统陆域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及生产资料从原来的产业部门转移出来,进入到海洋产业领域,从而使海陆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关联性,每一个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但与陆域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而且也体现了陆域产业经济和科技的总体实力。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三次产业划分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关联性。[8-9]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分析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关系,本文根据主要海洋产业分别与陆域三次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及排名,同时结合各个主要海洋产业自身的特点依次分析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的关联性。

(1)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业>海洋矿业。其中海洋渔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26 9,其关联度是最高的,海洋渔业与陆域第一产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陆域第一产业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捕捞、养殖技术以及饲料、肥料等,同时海洋渔业的丰富资源促进了陆域第一产业的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为陆域第一产业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货流运输。陆域第一产业的各种产品流向滨海旅游业,丰富了旅游资源。海洋盐业为陆域第一产业提供各种无机肥料与原料。其他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较小,从产业自身特点来说关联性不强。

nlc202309050029

(2)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业>海洋矿业。陆域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制造业、机械工业、建筑业、能源工业等早已成熟,陆域第二产业为主要海洋产业提供机械装备、基础建设、能源支持等,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与陆域第二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关联度为0.695 38)由于其运输服务能力强、成本低的特点,在我国陆域第二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运输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与陆域第二产业基本相当,与陆域第三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排名次之。陆域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与服务部门,整个陆域第三产业都表现出与主要海洋产业的强关联性。首先,流通部门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运输、仓储、信息服务以及推动海洋产业产品流向广阔的陆域消费市场;其次,生产生活服务部门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资讯、科技服务,助推海洋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陆域第三产业发展,通过经济扩散效应沿海地区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周边及内陆区域的发展。滨海旅游业与陆域第三产业关联度最高(0.699 83),主要由于滨海旅游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可以说是陆域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的进一步发展,海洋为旅游业提供优质的旅游资源,传统旅游业为滨海旅游业提供信息、制度支持,产业关联作用强,前、后关联的产业部门较多。截至2012年,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6 931.8亿元,是我国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推动我国海陆统筹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结论与启示

实证结果显示海洋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海洋产业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的强劲增长,可以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内陆经济发展;同时陆域产业通过与海洋产业技术协作,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海洋产业不断发展,产生乘数、规模效应,促进新兴的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发展。我国正处在海陆联动发展的新阶段,海陆二元结构正在朝着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前进,通过海陆产业各种联动发展机制助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针对本文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几点促进海陆联动发展的建议:(1)加强海陆产业管理部门的统筹与协调。建立海陆产业综合管理机构,以改善海陆产业各自为政、管理部门界限模糊的问题,真正做到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协调海陆产业发展。(2)增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能力。通过大力发展临海产业和加强海岸带建设,增强海陆产业的紧密衔接。以临海产业、海岸带为纽带,将海洋产业优势资源转移到陆域产业系统促进陆域产业发展,同时将陆域产业积累的优势技术、资金延伸至海洋产业,带动海洋经济增长;(3)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海洋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恶化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滕欣. 海陆产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宋薇. 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2

[3]孙加韬.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徐胜. 我国海陆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27-33

[5]叶向东.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8):33-36

[6]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曹明霞.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8]陈思敏.基于产业关联的江苏海陆产业统筹发展研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3

[9]殷克东,王自强,王法良.我国陆海经济关联效应测算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06):110-114

Research on Marine-land Industrial Relevance with

Generalized Grey Incidence Model

ZHOU Jingnan,BAI Fuch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Marine-l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the extraction of marine-land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o the marine-land industries association. This paper select generalized grey incidence model in order to resovle the question about the industrial relevance between the mine marine industries and GDP, the land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ed: marine industries have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d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while the marine indust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eat relevance,strong penetration,radiation wi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policies, like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marine and land department , enhance to the ability of marine-l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tak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principle while marine-l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balance of marine and l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to make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highly improve.

Key words:Generalized Grey Incidence Model;marine industry;land industry;marine-land industries association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4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它们互为条件, 互为因果, 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 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非均衡条件下,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如果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太慢, 结构不合理, 那么, 它会阻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如果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升级, 有效地改善了资源的配置, 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河南产业结构的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密切联系, 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和薄弱环节, 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并将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发达省份进行了对比, 找出差距所在, 力求给出有效的调整对策。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变化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趋势相吻合,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份额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 第二产业份额首先是迅速增加, 然后趋于稳定, 第三产业份额一直增加。具体而言, 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1978—1990年, 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从1983年以后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改革之初的下降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并最终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体持平,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 (2) 1991—1994年,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升, 并创历史新高, 达到48%, 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 并被第三产业超过, 三次产业格局调整为“二、三、一”。 (3) 1995—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 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 个别年份有所下降[1]。

河南省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现状比较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民经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与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省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仍偏高, 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明显偏低, 且相差悬殊。这都说明河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急需进一步优化。

(二)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定量分析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或空间相对变化, 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2]。其实质就是通过对系统内时间序列下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 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 分析计算关联序列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 并作发展态势的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求出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并按大小排出关联序, 关联度越大, 说明被研究的系统内各比较序列的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序列越近似, 近似程度越高, 与参考序列的关系越紧密[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过程具体如下:

(1) 选择参考序列 (系统特征序列) 为x0={x0 (1) , x0 (2) , …, x0 (t) };比较序列 (相关因素序列) xi={xi (1) , xi (2) , …, xi (t) }; (i=1, 2, 3, ..., t)

(2) 无量纲化。采用均值法 , x0′ (2) , …, x0′ (t) };xi′=xi/xi={xi′ (1) , xi′ (2) , …, xi′ (t) } (i=1, 2, 3, …, t)

为x0的平均值, 为xi的平均值

(3) 计算关联系数。在t=k时刻, 记loi (k) 为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则有:loi (k) =A/B

其中, A为;iminkmin|x0′ (k) -xi′ (k) |+ρimaxkmax|x0′ (k) -xi′ (k) ;B为imaxkmax|x0′ (t) -xi′ (t) |+|x0′ (t) -xi′ (t) |:ρ∈[0, 1]为分辨系数, 用来削弱最大值过大而失真的影响, 提高关联系数间的差异显著性, 通常取ρ=0.5。

(4) 求关联度。r0i记为比较序列与参考系列的关联度, 则有

(5) 排出会关联序, 并分析说明。

根据以上理论, 选取河南省1980—2005年的GDP作为参考序列, 河南省同期三次产业产值为比较序列。按以上步骤计算可得:第一产业产值与GDP值得灰色关联度r01=0.762;第二产业产值与GDP值的灰色关联度为r02=0.899;第三产业产值与GDP值的灰色关联度r03=0.883, 显然, r02>r03>r01。

计算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第三产业, 最后是第一产业。如果分别选取河南省1980—1990年, 1991—1999年, 2000—2005年的GDP为参考序列;选取河南省同期相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 则经计算可得三个时期各产业与GDP的关联度 (令rit代表一、二、三产业在三个不同时期与GDP的关联度, i=1, 2, 3;t=1, 2, 3) 。1980—1990年第一、二、三产业与GDP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11=0.676, r21=0.826, r31=0.583;1991—1999年第一、二、三产业与GDP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12=0.658, r21=0.648, r32=0.640;2000—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与GDP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13=0.459, r23=0.675, r33=0.74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影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 第二产业的贡献有所降低但有所回升, 说明第二产业尚不发达, 所占比重偏小。第三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 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 并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2.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分析

令R表示GDP的增长率, 则有

其中, ai为i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r为i产业的产值增长率。 (1) 式表明GDP的增长率高低取决于各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各产业增长率的高低两个方面的因素[4]。

2005年河南省GDP的增长率为14.2%。如果将2005年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分别按1981、1991和2001年三次产业的比重来计算。可得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2.27%、12.9%和13.66%, 则2005年实际增长率与按1981年、1991年、200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所计算出来的增长率的差额 (即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分别为1.93%、1.3和0.5%, 这一结果说明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影响非常大, 同时也表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5]。

二、结论

由以上分析计算可知, 改革开放后河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变化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趋势相吻合, 三次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 再调整为目前的“二、三、一”, 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 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影响巨大。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还存在这一产份额偏大, 二产比重偏低, 三产比重徘徊不前等不合理的地方, 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非常艰巨[6]。

(1) 第一产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目前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低于其他产业, 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的一产比例仍显偏高, 因此应该稳定发展农业, 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着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2) 第二产业在河南GDP中所占比重从历史上看是由高到低再到高, 二产比重上升, 但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后, 近年来二产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 并且与发达省份相比, 二产的比重差距悬殊。

河南应该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的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河南的比较优势, 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投入, 增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水平提升,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 推动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3) 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基本上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与河南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1990年以前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GDP发展速度, 使得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从1981年的19%上升到了1990年的29.6%, 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开始和GDP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同步, 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部分年份有所下降的局面, 与一般规律不相符合, 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河南省应加快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7]。

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河南省要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 就必须遵循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战略高度认真做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工作, 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最终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的数学模型对河南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践检验表明,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配第—克拉克趋势, 并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总的来说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 但有波动。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 第三产业的影响逐年上升, 超过第一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急需进一步优化, 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关键词:河南,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联分析,调整对策

参考文献

[1]范金, 郑庆武.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30-31.

[2]郝寿义,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222-223.

[3]邓聚龙.灰度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35-147.

[4]叶依广, 曹乾.中国产业部门增长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 2003, (3) :304-307.

[5]Cui Yuquan.Wang Ruzhi.The Effect of Chi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J]崔玉泉, 王儒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 2000, (3) :53-56.

[6]郭金龙, 张许颖.机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 1998, (9) :38-42.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5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机制;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and the achievement of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defined and classified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first, then studie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value chains,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ransaction expenses. In the end, by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s; Manufactur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1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日益渗透到服务业中,同时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服务外包越来越普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这种作用除了表现在产品研发阶段,还表现在产品生产、营销宣传、推广使用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产生极大的外部效应,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开发、物流、销售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占 GDP 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47.18亿元、464.81亿元、1172.31亿元、758.9亿元、242.26亿元,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的4.5%、4.7%、11.8%、7.6%和2.4%.在制造业方面,湖南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上了科学的绿色发展之路.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在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当前湖南经济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大型公司与金融机构陆续将其商务流程中的非核心中端流程和客户服务流程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商务流程外包(BPO)”新潮流,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转移也为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谁是主导的问题,主要有下述四种观点:

(1)需求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附属,制造业是其基础和前提;

(2)供给论:认为制造业处于从属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撑着制造业的高效发展;

(3)互动论: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与彼此影响的;

(4)融合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正在优化升级的制造业两者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融合趋势,目前这种观点正在引发一股新的研发热潮.

陈宪[1]等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专业化的配合分工;郑吉昌[2]等人引用波特价值链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中发挥的战略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邓丽姝[3]指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环境可以降低两个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易成本,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逐渐加强,进而产生企业规模效应;何芳[4]认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互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交易费用,制造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业务重点打造,将非核心的、可以从外部市场获得的服务业务通过交易方式取得,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定量研究方面,顾乃华[5]等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认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上述文献缺乏对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以及产业互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直接使用国外现有的理论成果,而这些成果不一定会适合我国的国情.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通过分析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状与两者的互动情况,并结合两者的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两者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2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现状及互动关系

2.1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6

1文献综述

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对各种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以保证其在科技活动各执行主体、相关领域和过程环节上得到合理使用[1]。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作为一定区域内科技资源的整合、分配和使用,既可用区域内人、财、物、信息等科技资源的分类配置情况来衡量,也可从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规模、 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果等角度来评价[2]。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则指一国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与别国或地区的该产业相比,在生产率、市场供给和持久盈利等上所呈现出的竞争能力[3]。

目前基于单一研究视角的有关科技资源配置或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文献较丰富,但把两者放在一个统一分析框架下的综合研究很少。丁岚[4]等实证分析发现,北京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是导致其高技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首因;王分棉和王皓[5]在测算我国主要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认为,提高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增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周叔莲[6]认为,优化组合全球科技资源有助于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可见,当前针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尚匮乏。然而,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生产要素是产业竞争力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区域科技资源作为高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来源[5],同时也是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基础,其配置状况无疑会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结构和效果三个维度出发,利用灰色关联法探讨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河南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概况

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是反映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指标。总体来看,2002—2012年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逐年增加 (表1),分别从2002年的160.6亿元、152.5亿元和8.19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3351.6亿元、3257.8亿元和205.9亿元,增幅分别高达20.8倍、21.4倍和25.1倍。尽管如此,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如浙江相比,河南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都还有不小差距,说明河南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河南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情况

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从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结构和配置效果三个方面对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分析。其中,科技资源配置规模主要通过科技活动中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量来体现;配置结构侧重于指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即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间的科技财力资源分配结构;配置效果则指科技专利量和新产品产值。

3.1配置规模

经费配置规模:从表2可见,2002—2012年河南省R&D经费支出逐年递增,且其年增长率一直高于河南GDP年增长率,这使其科技资源配置规模扩张的实力和后劲不断增强。但从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来看, 河南省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2年底仍仅为1.05%,尚不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98%,说明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不足,还有加强空间。此外,近年来河南省地方财政投入的科技经费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79471万元增到2012年的696400万元,增长近9倍。但另一方面,2002— 2012年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1.2%—1.4%左右,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3%以上的支出比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注: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人力配置规模:从绝对量来看(表3),2012年河南省共有科技 活动人员313124人、科学家和 工程师131806人,居全国中等水平。从相对量来看,2002— 2012年河南省每万人中科工数平均不足12人,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工平均占比为56%。这说明河南省科技人才相对数量偏少、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注:数据来源于《河南科技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下同。

3.2配置结构

从R&D活动不同执行部门的科技资源投入配置来看(表4),2002—2012年河南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及所占比重整体均呈递增趋势,研究机构的R&D经费支出比重总体呈递减趋势,而高校R&D经费支出比重基本维持在4%左右。2012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2.92%、4.28%和11.03%。可见,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的主渠道作用已显现。

3.3配置效果

专利和新产品等科技成果是科技资源配置效果的重要表征。从表5可见,近年来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逐年递增,2012年达到1911328万元,占同期河南省规模 以上工业 企业新产 品产值的8%。此外,2002—2012年河南省专利申请授权量大幅增加, 2002年和2012年分别为2590项、26791项,年均增幅为2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2年达3168项,是2002年的20多倍。但河南省发明专利授 权所占比 重仍较小,2012年底尚不 足10%。

4科技资源配置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灰色关联分析

4.1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数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相似度来判断其关系密切程度,并以关联度计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8]。其基本步骤为:1构建原始数列,并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即因变量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即自变量)m}。2变量的无 量纲化。 本文采用 初值化法,即:3计算差序列,确定两极最大差H和最小差L:4计算间的关联系数:…,m。按通常做法,此令θ=0.5。5求因变量数列和自变量数列间的关联度m。6比较关联度值大小。关联度值越大,表明因变量数列对自变量数列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4.2科技资源配置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灰色关联度

借鉴封伟毅等[9]的观点,选取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作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根据科技资源配置的内涵,分别采用R&D经费支出和财政科技支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按执行部门划分的R&D经费支出构成、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财力资源配置规模、科技人力资源配置规模、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科技资源配置效果的衡量指标。基于上述各指标2002—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1—5),建立两个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模型1:科技财力资源配置规模、科技人力资源配置规模、科技资源配置效果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模型。其中,参考数列R0为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比较数列R1、R2、R3、R4分别为发明专利授权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R&D经费支出和财政科技支出。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计算模型1可得:λ01=0.8555、λ02=0.7008、λ03=0.7767、λ04=0. 7644。由λ01>λ02>λ03>λ04>0.7可知,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和配置效果都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较强的相关性,且配置效果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财力资源配置规模(其中,R&D经费支出的影响力大于财政科技支出),而人力资源配置规模的影响力最小。

模型2:科技资源配置结构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模型。其中,参考数列为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比较数列R1、R2、R3分别为大 中型工业 企业R&D经费支出、研究机构R&D经费支出 和高校R&D经费支出。按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步骤计算模型2得:λ01=0.8503、λ02=0.7074、λ03=0.7811。由 λ01>λ03>λ02可知,从科技资源配置主体结构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校,而研究机构的影响力最小。

5对策建议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7

一、云南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概况

云南省经济经过近50年的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 发展水平取得了重大成果。如表1所示, 195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二、三”的形式,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1.71%, 15.45%, 22.84%;到了2009年产业结构转化为“二、三、一”的形式, 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53.04个百分点, 变为7.67%, 第二产业上升了39.39个百分点, 变为54.84%, 第三产业上升了14.65个百分点, 变为37.49%。在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云南省的GDP指数 (1952年为100) 也出现了大幅上升, 上升到8 367.3, 翻了近83番。云南省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2—1975年) , 整个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但是第一产业下降了21.16%, 第二产业上升了28.69%, 第三产业下降了6.1%。这个阶段云南省实际GDP增加了97% (1952=100) 。第二阶段 (1975—1990年) , 在1978年, 整个经济进入了“二、一、三”阶段, 经济结构开始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农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但是, 这个阶段工业发展的速度很慢,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而第三产业却取得了大幅度的发展, 上升了12.21%, 达到了28.95%, 超过了第一产业的22.24%。第三阶段 (1990年至今) , 经济是“二、三、一”的发展形式, 经济的发展主体由一、二产业转化为二、三产业。2009年三次产业产值增加值比例为7.67:54.84:37.49。

资料来源:《历年云南省统计年鉴》,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汇编》

总的来看,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列次三次产业理论保持一致:第一产业产值占经济总体的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则稳步上升, 但是趋势是逐渐减缓, 第三产业虽然有波动, 但是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在三次产业之间, 无论是产业产值还是就业结构都是从低附加值的第一产业向高附加值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有自己的显著特点:第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 使得本省的产业结构和中国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 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2010年全国统计年鉴。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云南省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在与西南其他四省市中的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与全国和发达地区比较, 就表现出了差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7.3%, 高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东部省份, 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9%, 低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东部省份,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3%;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方面, 都有40%左右。从就业结构方面来看, 第一, 云南省的就业结构构成要优于西南其他四省市, 但是与山东36.6:31.95:31.45, 浙江17.24:94:35.83, 江苏19.77:44.77:35.46, 广东27.23:34.07:38.7相比, 就显得比较低。第二, 云南省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别, 表明云南省的第二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 大量的劳动力被闲置。第三, 工业化进程缓慢。近十几年来, 云南省第二产业始终在52%左右徘徊。云南省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很好的带动就业结构的转变。

二、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内容之一,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相对于传统的经济计量分析具有对数据的条件要求少的特点, 即无论样本的多少或者样本是否有规律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在我国统计数据有限, 再加上人为的因素, 使得很难满足传统计量分析的数据要求。因此, 灰色关联分析对经济分析具有一定优势。判断序列间灰色关联程度大小的计算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邓氏关联度, 灰色B型关联度, C型关联度, T型关联度, 广义关联度, 灰色斜率关联度, 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等, 本文采用广义关联度指标作为分析工具。

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序列

将云南省GDP增长率作为系统的特征行为序列, 记为:

将云南省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值作为相关因素行为序列, 记为:X0= (x0 (1) , x0 (2) , x0 (3) , …, x0 (n) ) ,

第一产业:X1= (x1 (1) , x1 (2) , x1 (3) , …, x1 (n) ) ,

第二产业:X2= (x2 (1) , x2 (2) , x2 (3) , …, x2 (n) ) ,

第三产业:X3= (x3 (1) , x3 (2) , x3 (3) , …, x3 (n) ) 。

2.计算绝对关联度

第i产业与经济增长率的绝对关联度:

3.计算相对关联度

第i产业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对关联度:

4.计算综合关联度

第i产业与经济增长率的综合关联度:

5.对综合关联度排序

若ρ01>ρ02>ρ03则表示第一产业在经济整体中位置是经济增长率变化的第一因素, 第二产业次之, 第三产业再次之。

三、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择与说明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09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新中国50年统计年鉴汇编》, 样本区间为1952—2009年。我们采用实际GDP的增长速度作为基本指标, 计算公式为:

历年GDP增速=历年的GDP指数÷上一年的GDP指数-1

为了更好地反映产业结构, 考虑到各年的价格指数各不相同, 本文采用1952年不变价格的第i (i=1, 2, 3) 产业的实际产值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值之和相比得到。计算公式为:

第i产业比值=第i产业实际值/ (第一产业实际值+第二产业实际值+第三产业实际值)

(二) 灰色综合关联度和关联序矩阵

为了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把握, 需要将1952—2009年这一时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同时, 也为考察不同五年计划时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依据不同五年计划执行的时间来划分阶段。通过上述的灰色模型计算, 结果如表3。

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知道: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反映了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产业的作用的变迁。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位于经济发展的首位, 表明第一产业在这一时期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要大于第二三产业。但是从十五开始, 第一产业就处于末尾, 表明第一产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正在弱化。第二产业除了二五、六五期间处于末尾, 大多数时间位于关联序的第二位, 表明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较为稳定, 即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稳定器的作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的波动比较大, 表明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稳定,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是本身的作用, 而是其他产业的影响减弱使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相对上升, 这也反映出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薄弱。

如图1所示, 第一产业在四五之前与经济增长率的关联度曲线还是比较平稳, 但是进入五五之后便开始出现剧烈的波动, 先是在六五、七五的十年期间出现了一个剧烈的上升, 然后开始逐渐的下降。说明其对经济增长率在1981—1990年十年期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八五以后,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开始逐渐的下降。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曲线在七五之前波动幅度比较大, 而在七五之后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开始有一个稳定的影响。第三产业从整体上看, 关联度曲线有着一个稳定而缓和的上升, 说明第三产业在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 促进第一产业的结构合理化, 实现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稳步下降。针对云南省的地域特点, 应该积极发展云南省的特色农业, 通过各级政府对农村领导工作的加强, 增加对农业物资、技术、资金的投入,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第二, 促进第二产业的结构高级化, 实现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稳定化。加强宏观管理, 集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云南省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特点, 决定了云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现有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投资比重。培植产业集群, 提高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第三, 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现代化, 实现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稳步上升。针对不同类型的三次产业, 通过调整投资方向, 实现三次产业内部的合理化;实行服务科技创新, 积极引进新的服务技术, 大力扶持新兴的产业, 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四, 协调好三种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 作为经济增长基础的第一产业和作为支柱的第二产业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况且三次产业彼此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果过分偏重某一个产业必然使得整个经济产业失衡, 从而使得原本偏重的产业得不到好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 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结合云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情况, 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表明:云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比较强, 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影响, 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处于薄弱的状态。因此, 云南省产业对策应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产业间的均衡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

参考文献

[1]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0.

[2]刘思峰, 汤耀国, 王庆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3]刘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 2011, (5) .

[4]牛鸿蕾.江苏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6) .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8

海南独有的天然旅游资源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建省以来,海南省旅游业已有20多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经济支柱产业。海南省在建省初期的旅游收入增长梯度较大,但带有较大的经济泡沫,1991年旅游收入随泡沫经济达到顶峰而至极,1992年后在宏观调控相关制度规范下,海南省旅游收入回调,之后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的旅游业带来极大的冲击。2010年,海南省旅游总收入257.63亿元,同比增长21.68%;旅游外汇收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16.49%,入境旅游市场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来源:海南省旅游局网站2011年7月15日)

学术界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和带动作用及旅游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已有较多的研究。国外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中,旅游消费支出的单位增加可带来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倍增,发展中国家其带动比例更高一些。据WTO/OMT的统计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作用比例是1:7,而且,旅游业的发展对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相关产业产品升级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并对相关行业的产品升级起着导向性作用。

文章基于海南省1995-2011年海南省旅游收入及GDP的时间序列对海南省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度进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文章所用数据均来自海南省统计年鉴2011及2011年海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因素很多,可测度的指标也很多,但贡献最直接、相关度最高的指标就是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游客人次。本文选取旅游收入(X1)、接待入境游客人次(X2)作为解释变量,选取GDP(Y1)作为被解释变量。为消除异方差,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将会更容易得到平稳数据,且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运用EViews软件LNY与LNX1和LNX2对三个变量的走势进行初步观察,得上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变量均呈现出渐进增长的趋势,且变动方向和步调基本一致,说明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运用EViews软件对LNY与LNX1和LNX2之间的相关度进行分析,验证结果如表1示。

注:本表统计结果均由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下同。

由表1验证结果显示,LNY1与LNX1及LNX2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但这并不能表示它们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均衡关系,仍需要用协整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

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变量做ADF平稳性检验,判断各变量是否为同阶单整,即是否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在各变量为平稳时间序列的前提下,如果各变量间的某种纯线性组合也是平稳的,变量间则存在协整关系。否则,如若对非平稳时间序列使用传统方法来估计变量间的关系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Stock(1987)证明了对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可以直接使用传统的OLS方法对其进行估计。

1. 平衡性检验。

利用E-views3.1软件对LNY、LNX1和LNX2及其差分△LNY、△LNX1和△LNX2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示。

由表(2)可知:三个变量原始时间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一阶差分均在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三个变量同为一阶单整I(1),可以进一步检验其间的协整关系。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趁势项,K为滞后项;(2)?,??,???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以下各表同;(3)△代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

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由前文检验可知变量LNY、LNX1和LNX2都是I(1)序列,可用0LS法进行协整分析,回归方程如下:

检验结果:R2值都很高,DU

表3残差序列E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ADF值小于显著性10%条件下的临界值,表明模型估计式(1)的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从而说明模型估计式(1)为非伪回归。

回归模型说明了海南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与GDP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旅游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620847个百分点,入境旅游人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962859个百分点。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对LNY与LNX1、LNX2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示。

从表4可知,在10%显著性水平上LNX1是LNX2的Granger原因,LNX2也是LNX1的Granger原因,两个变量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5%显著性水平上LNY与LNX1的Granger原因,LNX1也是LNY的Granger原因,两个变量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LNY是LNX2的Granger原因;在10%的显著上,LNX2是LNY的Granger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文章分析了海南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运用E-views软件对海南省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与经济增长三个经济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回归方程可知,旅游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620847个百分点,而入境旅游人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962859个百分点。可见,海南省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入境旅游人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说明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型经营模式为主——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相对较少,旅游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且缺乏品牌效应,旅游业整体竞争力较弱1,这种发展模式将使海南省旅游业进入“增长陷阱”。(从海南省建省以来的旅游收入及接待游客人次在全国的排名总体而言是降低的,1991-1994年间我省接待游客人次在全国排名第二、旅游收入处在第十一、十二名,至2009、2010年我省接待游客人次在全国的排名均为第25名、旅游收入排名为第24名;海南省的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比例也从1992年的1.4%降到2010年的0.7%。数据均由海南省统计年鉴整理得)

(二)建议

1. 宏观层面上。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作用,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深化旅游业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旅游市场,为推进海南旅游业全面升级营造宏观环境;政府应加大海陆空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我省物流、金融、电信等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和规范管理,服务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从而尽快走出粗放经营的陷阱。

2. 中观层面上。

建立建全旅游市场经营的行业协会制度,协会负责政府与企业的协调管理,为企业服务;协会引导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的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提高本地区旅游市场竞争力。

3. 微观层面上。

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的企业应在市场规范下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在经营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时,应以社会和自然承载力为依据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新的旅游产品中应融入文化要素,建立旅游产品品牌;同时,旅游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和市场竞争力的培育,吸纳并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和过夜游客。

摘要:根据海南省相关资料分析发现: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与GDP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低于入境旅游人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作用,加大海陆空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海南省物流、金融、电信等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和规范管理,建立建全旅游市场经营的行业协会制度;企业应以社会和自然承载力为依据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并融入文化要素,建立旅游产品品牌;同时,旅游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和市场竞争力的培育,吸纳并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海南省,旅游收入,经济增长,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02

[2]丁攀,王守贞.旅游产业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J].海南金融,2011(4):70-73

[3]李均立,傅国华.海南旅游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130-131

[4]何满喜.旅游经济与GDP的相关性研究[J].生态经济,2010(8):34-36

[5]贺小海,刘修岩.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兰州学刊,2007(9):78-80

[6]海南省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7]2011年海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9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产业范围的界定

鉴于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 本文将只讨论工业领域的产业类型选择问题。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 我们可以获得的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只限于工业领域的22个产业, 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2 产业关联度的度量方法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产业关联度可以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得到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其中, 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了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 产业感应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

1.2.1 产业影响力系数的算式

产业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 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见式 (1) 。

式中, Fj代表产业j的影响力系数, cij是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是衡量产业辐射能力大小的指标, 其值越大,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具体来说, 当某一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 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即该产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程度较大。

1.2.2 产业感应度系数的算式

产业感应度系数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 使某一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产业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见式 (2) 。

其中, Ei代表产业i的感应度系数, cij是第i部门对第j部门的完全分配系数。感应度系数是衡量产业制约能力大小的指标, 其值越大,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具体来说, 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 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即该产业受到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 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在经济快速增长时, 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 其发展速度一般都比较快。

1.2.3 产业关联度的算式

根据产业关联度的定义, 产业关联度是由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所共同衡量的。在此意义上, 不妨可以采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的乘积来作为产业关联度的测度指标。即如计算公式 (3) 所示。

其中, A是产业编号, CA代表A产业的关联度, FA代表A产业的影响力系数, EA代表A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1.3 数据分析方法

1.3.1 正规化处理方法

正归化是一种数据简化计算的方式, 它一方面可以将物理变量转化为没有物理意义、没有量纲的纯数值, 另一方面可以将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定在单位区间[0, 1]上, 这样就可以对变量的相对大小进行纯数值上的比较。正是基于相对比较的方便性考虑, 本文拟对公式 (3) 计算得到的产业关联度数据进行正规化处理。正规化算式见公式 (4) 所示。

1.3.2 聚类分析方法

拟采用聚类分析法, 对上述22个产业按其产业关联度取值大小进行类型划分, 以此确定哪些产业是属于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显然, 某一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越大, 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越大, 因而也就更加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

1.4 数据来源

上述22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 取自“中国投入产出协会”公布的《42部门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 样本时间点包括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

2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的关联度计算

2.1 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

根据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 (1) 、 (2) , 代入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42部门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产出数据, 计算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结果列于表1。

2.2 产业关联度的计算

根据产业关联度的计算公式 (3) , 代入表1中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数据, 计算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部门的产业关联度;之后再按正规化算式 (4) 对产业关联度数据进行正归化处理, 得到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正规化值。结果列于表2。

3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创新转型产业选择

3.1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2010年度的产业关联度分类

根据表2中22个产业在2010年的产业关联度大小, 运用SPSS16.0中的K-means快速聚类工具进行产业分类, 最终将22个产业划分成为五大类, 且分类结果的F检验达到了1%的统计显著性水平。22个产业的类别归属以及聚类中心, 参见表3。

在表3中, 第一类化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最强。第二类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强。第三类的产业关联度居中, 其下包括3个产业, 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第四类的产业关联度较低, 其下包括11个产业。第五类的产业关联度最弱, 其下包括6个产业。

3.2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平均产业关联度分类

为了考察表3结果的稳健性, 再根据表2中22个产业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产业关联度的平均值进行分类, 结果列于表4。

比较表3和表4, 唯一明显的差异是, 表3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矿采选业归为第四类, 而表4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矿采选业归为第五类。其他方面, 包括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排序, 表3和表4的结果都是基本一致的。这印证了表3的分类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

3.3 基于产业关联度强度的创新转型产业类型选择

综合表3和表4的结果, 第一、二、三类的产业关联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约为社会平均值的3倍以上) , 这三类所包括的5个产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即, 应当首先在这5个产业集中技术力量推进自主创新, 以该5个产业的创新转型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转型。

同时, 第四类中的前三位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其产业关联度相对亦较高 (接近于社会平均值的2倍) , 因而亦可以作为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即, 可以在这3个产业集中必要的技术力量,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工业领域的22个产业, 运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经验数据, 测算了各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经验值, 并基于算出的产业关联度数值对该22个产业进行了分类, 最终根据分类结果提出了我国创新转型的产业类型选择方案。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 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大致可以划分为产业关联度强、产业关联度较强、产业关联度中等、产业关联度较弱、产业关联度弱等5个层次。

(2) 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产业, 其产业关联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

(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3个产业, 其产业关联度相对亦较高, 可以作为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

(4) 对于5个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 应当集中技术力量推进自主创新;对于3个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 亦可集中较大的力量推进自主创新。国家应当据此制订创新转型的产业实施计划, 着重促进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通过优势产业的率先创新转型来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转型。

参考文献

[1]Tamamura C.Structural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linkages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ASEAN Economic Bulletin, 2002, 19 (1) :52-82.

[2]Oksanen E H, J R Williams.Industrial location and inter-industry linkages[J].Empirical Economics, 1984, 9 (3) :139-150.

[3]Anderson D, S A Johnston.A linkage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ocation[J].Growth and Change, 1992, 23 (3) :321-334.

[4]赵池北, 伏润民.云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角度[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7 (21) :169-172.

[5]吴三忙.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 2012, 11 (1) :78-86

[6]夏维力, 孙晓菲.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21 (11) :151-155.

[7]周勇.产业发展中创新的进入和退出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 2009, 23 (2) :20-25.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10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分析 贵州省

贵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胡晓登通过研究也指出,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发展,而工业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产业结构则是决定工业强省“好”的关键性因素。夏杰长等也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引起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研究三产的产业、就业间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贵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就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常用结构偏离度指标衡量。其定义为:结构偏离度Ⅰ=Yi / Xi-1,结构偏离度Ⅱ=Xi-Yi ,其中i=1,2,3; Yi :第i产业产值占整个GDP比重; Xi:第i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 Yi / Xi:比较劳动生产率。三产总偏离度:■|Xi-Yi |。

结构偏离度Ⅰ、Ⅱ是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状态的指标,偏离度越高,表明结构偏离越失衡;反之,偏离度越低或趋向0,表明产业、就业结构趋于均衡。采用总偏离度衡量三产总体偏离程度。偏离度越高或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表明劳动力迁移动力将越强,产业间转移可能性就越大。依据结构偏离度指标定义,计算出贵州(1990—2010)的结构偏离度及总偏离度(见表1)。

由表1,从结构偏离度Ⅰ知,1990—2010年第一产业皆为负值,表明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第一产业效益明显偏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小。总体呈上升趋势,至2010年达到-0.73。尽管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仍稍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0.72。平均偏离度为-0.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8,表明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的第一产业,在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三产业平均偏离度皆为正值,从2004年起第二产业虽有递减趋势,但绝对值仍很大,结构失衡较严峻,平均偏离度3.2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6;从2007年起第三产业虽有递减倾向,但表现不明显,平均偏离度为1.21,远高于该阶段全国平均水平的0.41。

从结构偏离度Ⅱ知,第二、三产业皆为负值,表明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二、三产业较少劳动投入将产生较高产出,相比第一产业部门收入,劳动者为追求较高收入将进入二、三产业,二、三产业皆存在劳动力迁入可能性。从2004年起,二、三产业偏离度分别呈现上升、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高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的平均偏离度分别为-27.84和-19.05,绝对值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33和-10.55。

贵州1990—2010年,总偏离度下降幅度为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7%,但总偏离度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结构偏离度Ⅰ、Ⅱ的相关分析,表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整体效益和水平皆偏低。贵州总偏离度平均值为93.78,同全国平均值65.77存在28.01的差距。

二、贵州三次产业就业效应分析

采用就业弹性指标来分析由于结构调整引起GDP和就业增长率的内在关系,即经济增长对就业效应的关系。定义:就业弹性系数=E IRATE/GDP IRATE,其中GDP IRATE:GDP增长率,E IRATE:就业增长率,表示GDP增长率提升1个百分点能拉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就业弹性系数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关系。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将越强。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也不明显,其中,(1)就业弹性>0,数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将越强;(2)就业弹性<0,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将产生“海绵效应”,即GDP增长率>0,就业增长率<0时,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反之,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吸入”效应;(3)就业弹性=0时,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无拉动作用。由就业弹性系数定义计算出贵州(1990—2010)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及总弹性(见表2)。

由表2,贵州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波动较平稳,但在2001年发生突变,就业弹性达到25.052,较同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偏高,表明当年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明显。1991—2010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波动较明显,其中第三产业幅度变化为6.222,高于其他两个产业,表明贵州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劳动效应逐渐凸显,其中贵州三产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1.147,0.106,0.642),进一步表明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效应高于第二产业。

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逐年递增,表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变得显著。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趋势平稳,表明该阶段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在2008—2010年,尽管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皆为负值,不意味第一产业GDP增长不能拉动就业,而是说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存在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三、结语

在“十二五”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背景下,贵州要以此为契机,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第二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工业产值。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注意相关培训与产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不要脱节,以期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比如可加大职业教育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挥第三产业产值的长期就业拉动效应,作为解决贵州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大产业转移力度,逐步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吸纳效应过大但产值过低的局面,并且配套、完善相关产业、就业政策,改善结构偏离度,朝产业、就业均衡发展的道路迈进,并形成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保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胡晓登. 贵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约束与工业强省[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

②夏杰长,李勇坚,姚战琪. 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③蔡昉,都阳,高文书.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 《经济研究》,2004,(9)

(张婷,1983年生,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田忠,1986年生,江苏镇江人,贵州财经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物流业, 有利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迅速。河南省物流业增加值由2005年489.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74.32亿元, 增长了58.21%。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 物流需求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但目前河南省在物流业发展方面仍存在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服务的层次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因此, 有必要对河南省物流业同其相关行业的关联状况进行研究, 为河南省在制定物流发展战略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二、河南省物流业与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用来分析判断系统的影响因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 反之就越小。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没有特殊要求, 而且计算量小, 十分方便, 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因而应用比较广泛。

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 (i=1, 2, …, N) , 即:

其中n为所取的样本个数, N为比较序列的个数。

2.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将序列中的所有数据均除以该序列的第一个数, 得到的新数列为:

3. 计算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的灰色关联系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 ρ为分辨系数, 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一般取0.5。

4. 计算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的关联度:

(二) 河南省物流业与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不能仅仅等同于运输业或者仓储业。本文选择物流业增加值作为反映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从理论上讲, 与物流业发展比较密切的行业有: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因此本文即分析物流业和这些行业之间的关联状况。根据数据的可比性和可得性, 选择河南省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 (2006~2012) 。

选取物流业增加值为参考序列, 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八个行业的增加值为比较序列, 通过计算得出物流业与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度如下表所示: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 河南省物流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比较密切, 关联度都在0.6以上。物流业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关联度达到了0.9093。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种类多, 数量大, 农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需要物流的支撑。特别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也要求物流业从传统的农产品运输、流转向现代物流、供应链技术转变。物流业和农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托的内在关系。物流业与工业和建筑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7805和0.7219, 表明物流业与工业和建筑业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工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从2005年到2011年, 河南省的工业增加值在河南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50%以上。工业物流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 降低企业间的互动成本, 向工业企业提供成套的服务, 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 因此物流业与工业的关系比较密切。随着河南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的建筑施工带来了大规模的商品流, 从而增加了对物流的需求, 因此物流业与建筑业的关系也比较密切。物流业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个传统服务业的关联度较高, 分别为0.7264和0.7894, 主要是由这两个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均需要商品的大量流转。

相对于前几个行业, 物流业与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两个新兴服务业的关联度稍微低了一些, 分别为0.6694和0.6864。这些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从行业特点看, 虽然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并不需要很多的物流活动参与, 但它们可以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因而关系应当密切, 但它们都属于新兴服务业, 尚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因而关联度稍低了一些。而物流业与房地产业这个新兴服务业的关联度却比较高, 为0.7544, 因为房地产业需要较多的物流活动参与。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 物流业与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而物流业的发展也将对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强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 要大力发展物流业。

(一) 改善物流业的政策环境。

由于物流业是涉及许多部门的复合型行业, 又是新兴服务业, 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要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二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融资政策等鼓励物流业发展的举措。

(二)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近几年来, 虽然河南省的物流业发展很快, 但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较低。为此要引导有条件的工商企业组建具备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比重。

(三) 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

一是要引导物流企业广泛应用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和EDI、3G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发展电子商务。二是要全面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 构建由公共物流管理信息、业务交换信息和物流处理信息构成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 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河南省的物流人才是比较缺乏的, 针对这一事实,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 其次物流企业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摘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河南省物流业与相关行业的关联状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物流业与相关行业的关联度都比较大, 说明物流业与相关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 因此河南省要想加快经济发展, 需大力发展物流业。应改善政策环境,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关键词:物流业,相关行业,灰色关联度,河南省

参考文献

[1]刘思峰, 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敬春菊.现代物流业与其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度研究——基于山西省的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4) .

[3]钟俊娟, 王健.我国物流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基于产业融合视角[J].技术经济, 2013 (2) .

[4]辛姗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J].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3 (3) .

上一篇:词汇中心教学法下一篇:经济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