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思品课堂论文

2024-06-19

本真思品课堂论文(通用3篇)

本真思品课堂论文 篇1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罗曼·罗兰曾说:“唯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可见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回归生活本真呢?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案例】我在教学《做情绪的主人》时列举了一些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气时骂人、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发脾气时打孩子、砸东西,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生活的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他们不能控制情绪,然后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妈吃药,再到校上课,但从来没有迟到过。中午赶快回家做饭,再帮妈妈做些家务。每天晚上,当同学们在做作业、看电视、睡觉的时候,这位同学正忙着帮妈妈擦身体,清洗换下来的衣服。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就这样一个家,就这样一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读着、讲着,全班寂静极了,有的同学在低头抹泪,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在听同学真实事迹的过程中立志要学习这位女同学,要自觉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自立自强。

三、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案例】我在教学《珍视集体团结》这一框题时说:我们来玩一个“火场逃生”的游戏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我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一组都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瞎子和瘸子,限定时间,让他们想办法逃生。由于是临时表演,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暴露了集体合作中的种种问题。然后让现场观看的其他同学归纳原因总结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除了要有共同的目标外,还要有共同的行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乐在其中,减少疲劳,避免了机械说教,激发了学习兴趣,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更活跃了课堂氛围,真是一举多得。

四、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我在教学《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课时,安排了“体验生命价值”、“感知生命价值”、“反思脆弱生命”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课近尾声,我布置了课外探究题:请深入自己生活的社区,调查社区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观察每个物种及每种生命的特征,写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关爱生命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而应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只有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明辨是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和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效率。

本真思品课堂论文 篇2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

城厢小学 关明儒

今天,我参加了宽甸县学校领导培训会,听了进修学院江锡琴主任的《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报告,我受益非浅,这些年存在心理的一些疑惑,一些想法与江主任的想法产生了碰撞,下面就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谈谈。

目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各实验区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投入到了改革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力图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每一节课之中。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课改的步伐,不但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而且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整节课堂上气氛浓,表扬声、鼓励声接连不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不难看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形式化,忽略了重点化,有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随风而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骨干,在四十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应邀经受学生八面来风的考验,课堂内容是一面旗帜,要随风而动,亲切自如,又始终保持鲜艳明亮,让人容易接受。如教学《荔枝》一课,在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同时,课堂底线是:围绕母亲的四件事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师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个性的张扬,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是怎样理解的,以及怎样孝敬母亲,顿时,整个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神采飞扬,老师应接不暇,手忙脚乱,课堂热闹非凡。说母爱是遮雨的伞,是清凉的风。而忽略了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母亲喜爱荔枝,而舍不得吃,以及做儿子的遗憾和对母亲的怀念。把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政治课,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好好读课文,也没有真切体会到母爱。因此,如果不对诸多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只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一味的围着学生转,表面上看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实际上是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这样做不但丢失了课文内容还丢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 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性质,在把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机地统一起来时,是否厚此薄彼有失偏颇了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了。防止语文课的缺失,我认为有必要强调“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题,对语文教学的重心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是有识之士反复强调的,切不可有所忽视。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笔者所说的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

二、刻意追求新意热闹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狐狸3次对话找出来细读、品读、品味,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谈想法。当学生畅所欲言说狐狸“聪明”,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法内容,知道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该学生这种见解很有创意,赞不绝口,大加鼓励。这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观点开展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认识:狐狸是“狡猾”,因此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本文的价值取向。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再者,有些教师在实行新课改中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可以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反复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炸暗堡昂首挺胸的动作,并配上语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不少学生由于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故此动作语言难免僵硬,以致引来笑声一片,可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指导表演„„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却体会感悟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岂不是对文本和英雄亵渎?

三、一味地使用多媒体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追求朗读形式

比如,曾经在我们的课堂上流行过齐读,现在我们的课堂自由朗读最为时髦。一节课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用你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初闻此言,感觉很新鲜,仔细思量,又发觉有些不妥。既然是美美地读一读,那就要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可又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试问:默读能美美地读出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撼人力量吗?大声地诵读能表现出《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之间动人的情谊吗?所以,这种看似十分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说法,实际上是违背语文教学实际的一种做法。

下面是一组常见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生:(全班同学双手持书将书垂直立于桌面,不约而同地齐读起来。)

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叽里呱啦地开始读课文,开始的时候,学生速度慢的慢,快的快;声音响的响,轻的轻。可是过不了多久,大部分学生又情不自禁地齐读起来。有个别先读完课文的同学,放下书本,端正坐姿,目不斜视。教室里的读书声越来越轻,结果还是有不少同学没把课文读完,看到这静悄悄的课堂,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读下去了,只好坐等老师发话。)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自由朗读相对于齐读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上述案例中的“自由朗读”却并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这种争先恐后的朗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甚至可以说是在老师强调下的非自由朗读。快快慢慢是自由朗读的假象。学生完成自由朗读的任务后,就像机器人一样等待老师发布新的任务,这样的朗读仅仅是为读而读。其实,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但是,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小学生,要引导他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境界,并不是简单一句“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完事的。

五、教学板书杂乱无章

“字是文章皮”教师的书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不说写得如何好,但起码要规范、整洁,切忌杂乱、零碎。一位教育家也说过:“设计板书,我们要提倡简而明,反对多而乱,堵塞学生思维。”所以对于板书的设计,教师要了然于心,用意明确,字眼精炼,可用线条组合,增加美感,学生一看就产生感悟,焕发体验,达意传情,这样才能省时省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的更精彩。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返璞归真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城厢小学 关明儒 2016-12-2 洗尽铅华

回归本真培植生态课堂 篇3

2014年暑假,随县教育局集中所有中小学校长办培训班,通过大调研、大讨论,初步达成了共识:随县的教育正处在“高位推进,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应着力驱动“三驾马车”——学校德育、课堂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三大校园”——活力校园、魅力校园、和谐校园;继续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重点培植生态德育、生态课堂、生态校园,引领中小学走一条生态教育发展之路。

随县于2011年整体启动新教育实验,2012年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和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出台并实施《关于深化区域整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反思近几年课堂改革探索的基础上,随县提出了“聚焦优质均衡,整体推进课堂改革;回归学段本真,用心培植生态课堂”的新构想。以“行政推动、创新机制、引入变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课题引领、交流提升、打造常态”为支撑,围绕“个体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石,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基本,实现优质、均衡、生态化是目标”的基本思路,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堂回归本学段学龄孩子本真的生态共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强调体验性;探索新课改理念,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具备新教育实验元素,追求“有效框架、知识魅力、生命共鸣”三种理想课堂境界;实践带有随县地域标识,打造“小学快乐课堂、初中智慧课堂、高中高效课堂”三学段本真特质的生态课堂。

行政推动。教育部明确指出县一级地方政府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责任主体,随县教育局作为执行主体下发文件整体推进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上半年开展第一轮督评,评选出全县十大课堂改革实验学校,如:环潭镇在全镇整体推进“三阶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里岗镇在全镇整体推进健康课堂;尚市镇在初中推进阳光生态课堂,在全镇小学推行“361本真课堂”;万和镇在初中推行“15+30”课堂模式和“三段六环节”模式,在全镇小学推行“三味一秀”课改模式等。按计划两年一晋级,依托行政力量持续开展这项工作。

创新机制。随县依据区域地理特点创设义务教育阶段三大教学教研协作区,将全县18个镇(场)划分成随北、随中、随南三大协作区,每个协作区选聘一套兼职教研员,形成“1+3,4+67”(1套专职教研员加3个协作区的3套兼职教研员形成4套共计67名教研员)的教研队伍网络,共同协商活动主题,中心学校按学期轮值、每两年一轮回。近5年来,共举办各类课改教研活动240多场次,参与活动教师达12000人次,教师人均参与体验式培训3次以上,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教学资源共享。2013年秋季,随县两所普通高中也组成了教学教研协作体。这种机制得以拓展和长期运行,就是源于协作体开展的各类活动深受学校和教师喜爱。

引入变量。随县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推动新教育实验,是基于“引入一种变量来打造区域教育特色”的考量。2011年启动新教育实验以来,诸多项目如“晨诵、午读、暮省”“儿童阶梯阅读”“缔造完美教室”“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等,已深深扎根于随县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新教育实验元素与随县不同学段课堂的有机融合。

搭建平台。随县多措并举,搭建校长职业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随县教育在线”“随县中小学校长论坛”“理想课堂论坛”“新教育榜样教师成长论坛”《随县教学与研究》等以及以“共同体”为代表的“相约星期一、相聚星期四”“读书会Q群”“初中校长学习共同体”“小学校长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种子教师萤火虫”等各类学习共同体和项目研究推进共同体在实践中不断涌现,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优秀校长、教师脱颖而出。如草店镇中心小学校长禹宗宝被随州市政府评为“十佳校长”,环潭镇涢水小学教师王从伦被湖北省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等。在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同春天的花朵竞相绽放。新街镇中心学校学生周纯伊、万福店农场中心学校学生霍莉莉分别进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读书》栏目——“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活动的全国35强和18强读书少年。

整合资源。随县先后借力“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和“体育、艺术‘2+1’”等活动,结合课程计划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新教育实验要求将学校特色活动研发成卓越课程,大力推动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大课间特色活动,拓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宽度,激活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状态。如今,随县中小学的特色活动遍地开花,跳绳、踢毽、空竹、陀螺、绳操、竹杆操、韵律操、手语操、经典诗词操、剪纸、书法、汉字画、石头画、板凳舞、益阳大鼓等都开发成校本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来落实。借力“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要求,结合“家校共建一体化教育”“构筑理想课堂”项目和学校常规教学等工作,开展了“课堂开放日”“课堂展示周”“教学教研活动月”“课堂效率年”等活动,加深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将常态教研活动、教学技能练兵、教学比武等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一天。

课题引领。随县高度重视教师“三专”发展(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学校“三课”发展(课堂改革、课题研究、课程研发)。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在研课题共计27个,参与的学校达93所,其中有两个课题影响很大。《导学案主导教学过程的现状反思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的子课题,随县教研室及18个中小学26个学科组在省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实践与研究,进行课堂生成性教学改革。《基于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构建的实验与研究》是随州市覆盖所有初中的实验研究,全市11所初中包括随县尚市镇二中、殷店镇中心学校、环潭镇中心学校三所初中作为随州市教研室该项课题的基地学校,每月轮流举办相关主题研讨活动,承担主要研究任务。

交流提升。教育需要交流,交流能够提升办学品质。随县派出学习考察10人以上的团队达90多批次,邀请到随县作报告的教育专家近40位,举办3次“教育教学暨新教育实验展示开放周”活动,每次确定2至3个主题,在全县范围遴选10个左右的学校集中在一周内展示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课堂展示是活动不变的主题,吸引省内外三十几个县、市、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6000多人前来观摩交流,在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交流学习中,随县更注重“对标学习”的实效性,2014年随县先后共派出5批次人员到省内课堂改革样板镇——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心学校考察学习,还特邀还地桥镇的教育团队来随县参加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以便更深入地互动交流。

上一篇:大学生关于诚信的下一篇:备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