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美

2024-06-14

生命之美(精选8篇)

生命之美 篇1

大学毕业后,我便开始北上求职,期望能在这个城市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并且稳定的生活。

刚走出校门,因为年轻气盛,求职时侯心高气傲,对工作百般挑选。面试了上百次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而时间一晃过去大半年了,身上的积蓄已经花光,我收拾行李打算离开这座城市。

傍晚,我独自走在城市郊外的路上,路边摆着几十个蜂箱,看守的养蜂人看着我走过来,招呼我要不要买蜂蜜。听口音是老乡,便坐在一起亲近地聊天。

相互闲聊了一会,我和他说了我半年来在这个城市的遭遇,生活的痛苦让我失去了继续呆下去的信心,准备明天离开这里。

养蜂人听完我的话后,没有说话,拿起杯子,倒了一杯水,然后舀了两勺蜂蜜放在水里搅拌,我看着溶解蜂蜜后的水慢慢地变浑浊,他举起水杯,示意我喝两口。我喝了口蜂蜜水,他问我,是不是很甜,我点点头。然后,继续聊了会,他又举起水杯说:“你再喝两口,看看现在是什么感觉。”我喝完说:“这会虽然不如刚刚甜了,但是你看,水杯里的水变的清澈了,不是刚才那么浑浊了。”他说你继续喝,我快喝到瓶底的时候,他接过水杯,将剩下的水在水杯里晃了晃,然后递给我说:“这次看看是什么感觉。”我喝完兴奋的说:“这次比原来的水更甜了。”此时养蜂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接着他对我说:“孩子,我们生活中的烦心事很多,就如同水中未溶解的蜂蜜一样,虽然它使水比较甜,可是却让水变得很浑浊,令人烦心,影响我们的判断与情绪。但是当我们慢慢等待,那些蜂蜜就会沉淀到水底,这样让水就保持清澈透明,这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受点。而且,那经过沉淀之后的蜂蜜水是非常甜的,就如同你的心灵,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会变得非常美。”

听完养蜂人的一席话,我想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我们的生命如同一杯蜂蜜水,我们整天生活在匆忙与浮躁中,拼命的摇晃我们的生活,没有片刻的沉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越是在人烦躁的时候,更容易疯狂地震荡自己,摇起满瓶的浑浊,于是我们就会感到痛苦,烦恼,焦虑。为此,我们不妨试着沉淀生命,沉淀自己,让生命在成长中得以沉静,让心灵在浮躁中得以宁静。于是那些烦心是事如同未溶解的蜂蜜一样慢慢地沉淀到瓶底,最后你得到是生活就是最甜最幸福的。

我拜别养蜂人,回想刚刚他说的话,我决定继续留在这座城市,找份能糊口的工作,慢慢地沉淀经验,沉淀自己,待一切清澈明白之后,我一定能品尝那最甜的人生,因为那是我生命的沉淀之美。

参考文献

生命之美 篇2

又是新的一天。我感悟着生命之美。

清晨,露珠湿润了枝头,染肥了花朵,唤醒了鸟儿。鸟儿刚刚苏醒就精力充沛,在枝头唱着跳着。不知何时,我房间的窗上,布满了跳动的音符。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模模糊糊地看见几个小黑影在窗前轻盈地跳动,传来悦耳的声音,使我渐渐苏醒了。原来是小麻雀啊!两只手掌大的麻雀在窗上啄来啄去,你一下我一下,和谐融洽。我抬起头,看见一只可怜的瓢虫,缩着身子,任由“强者”玩弄。这是小麻雀间的和谐之美。

下午2点,烈日当头,汗如雨下,连冰棍也不甘落后,不断地往下滴。我们正上完体育课,休息时,我看见了一块不知名的东西,粗看,像一块碧绿的翡翠;细看,宛如拿着刀准备格斗的骑士。这不就是螳螂吗?同学们陆续发现了它,走过来吓唬的吓唬,跺脚的跺脚,顿时躁动了起来。而这“骑士”却纹丝不动,这么多“巨人”围攻它,不害怕吗?这不就是那只螳螂坚守的精神吗?这就是螳螂临危不惧的`坚定之美。

一晃悠,就放学了。“汪!汪!汪!"这响彻村庄的犬吠声,不知吓了多少人。半空,被烟染成了灰色,很快,到处都弥漫着晚饭的味道。狗是贪吃的,每每见到食物就嘴馋,可是现在到处都弥漫着香味,它却丝毫没有反应,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狗是一种有自知之明的动物,知道什么时候该嘴馋,什么时候不该,可以控制好自己,并且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也许就是狗的认真之美吧。

追寻生命之美 篇3

早早和徐学良约好了采访时间,不想这天早上京城飘起了大雪。午间,雪后初霁,虽然还有些阴冷,不过心里热热的。早闻徐兄的周末雅集书香墨海名家汇聚,今天终于有缘一睹盛况。这不,穿行于老北京窄窄蜿蜒的胡同,四下寻找号牌,终于来到一进四合院门前。开门的正是徐兄。

四合院顶的玻璃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书案、镇纸、大小奇石雕琢的印章被掩映得格外晶莹透亮,南边的屋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循声望去,五六位书画名家正品茗暖坐,闲叙着自己的见闻——“这是在暖手呢,一会儿,我们就要动笔了。”徐学良说。果然,一巡茶毕,祁先生挥毫,画起了牡丹。这边,石老师一幅“天行健”写得恣意挥洒。“这个点点得不错,遒劲有力。”“这个‘健’字这么写,好!有特色。”周围的文人们开始鉴赏起来。

文人雅集怎能缺少酒意呢?这不,把酒言欢,大家更为洒脱了。石老师来了兴致,一笔写就“佛”字,这边徐学良也按捺不住,动笔写上蝇头小楷……不觉间夜色已浓,月光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皎洁了。这天,这群京城雅士们喝高了。

办一个文化人雅集的平台

《学习博览》:为什么要办“龙粹文化中心”、“江浙茶社”?

徐学良:“龙粹文化中心”和“江浙茶社”其实是为我自己服务的。文化中心和茶社虽然名义上是公司,但是,却是为了方便我自己会友,举办文化人雅集的平台。

近年来,文化公司遍地开花,文化人已比比皆是。这种欣欣向荣的现象无疑是叫人振奋的,可一些所谓的文化公司里面,没几个像样的文化人,难得有几个所谓的文化人没准还是文化骗子;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应该首先是文化人,可中国的读书人买的书大多数都是书商打造出来的,我没有贬低书商的意思,可毕竟不少书商是接近文盲或半文盲的;一个综合素质很糟糕的歌手或演员也可以被某些企业或城市聘为形象大使——类似这种“大使”般的企业或城市还有什么文化品味可言呢?

所以,“龙粹文化中心”、“江浙茶社”就是要让文化公司回归文化人本身。我们绝不干让人看笑话的事。我们希望把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走得更远,生产出更多真的文化产品。

《学习博览》:这种文化的商业化,是否和近几年所谓的文化产业化有关呢?

徐学良:中国文化,产业化了十多年,什么叫“文化創意”讨论了很多年。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态度和能力的问题。不得不说,现在很多人首先在态度上就有问题。也许在他看来,文化就像他理解的那样做点假、掺点水分是很正常的,很多人不就是这样的吗?有些人从事纯粹的文化工作的能力很低下,可玩起假文化来却如鱼得水。我们都知道,艺术是高雅的,可市场毕竟是庸俗的。所以一些悲哀的纯文化人选择了沉默,只好拜托大家可千万别叫我什么“作家”“文化人”——哪有这么骂人的呢?

是啊,什么什么家、什么什么大师、什么什么会员早已满天飞了,既然人家飞得我为什么飞不得?更何况谁敢说只有猎隼、猫头鹰才是保护动物,难道作为苍蝇和蚊子中的稀有品种,我就不该受保护吗?如此这般,且不说打假的难度有多大,也许连打假的理由都不一定成立呢!

我们就处在当今这个文化蓬勃发展,如大江东去,却泥沙俱下的时代。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我们至少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文化的尊严。办龙粹文化,我很清楚当今的文化现状,无论我们的能力如何,我们至少会尽力,关键是我们的态度是纯粹的。

《学习博览》:您刚才提到龙粹和江浙茶社经常会举办一些“文人雅集”,目前为止你们办过哪些活动呢?

徐学良:我本人喜欢书画,所以,会不定期地与各地的书画名家坐而论道,大家一起切磋交流。京城著名书画名家很多都是龙粹和江浙的常客。大家经常是齐聚半日时光,把酒言欢,其喜洋洋者矣。

2012年底,我们配合景德镇民间艺术协会等单位,邀请到70余位当今著名的陶瓷大师,120多件陶瓷精品在北京银河空间美术馆举办了“华夏神威陶瓷精品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市场效益。虽然陶瓷艺术我不太懂,可陶瓷大师们我很熟。国家级陶瓷大师涂金水、蓝国华、邬书远、李文跃等都是往来很频繁的老友。

2011年12月《天下美食》杂志的14位资深评委与特邀暗访团在京、沪、穗、深四地众多餐厅之中遴选出四家“城市最隐秘餐厅”,江浙茶舍则被选定为京城唯一一家最隐秘餐厅。他们的点评是“餐厅虽然在人头攒动的公主坟,但大隐隐于世,十分低调难找,常来的客人都是大人物。内部装潢古风古韵,服务员个个都是品茶喝酒的高手。菜品属于江南山野风味私房菜,总有意想不到的原材料和特别的烹饪方法”。

《学习博览》:听说,龙粹和江浙茶社已经从公主坟的旧址迁出。没了活动地点,下一步你打算如何继续这种文人雅集呢?

徐学良:主要是压力太大,每年光房租就得80万,我又不屑商业经营,太累了,每天一睁眼四千多块钱的成本,最后就盘了出去。我租下这个四合院,觉得还是这种地方适合我,没压力,天天也能招呼几拨朋友。每天上午安静的时候爬点格子。头天晚上酒没喝多,爬点格子。喝多了,早点睡,争取第二天早上早点醒。能爬一小时是一小时、两小时是两小时,慢慢积累。这才是适合我的生活状态。

写一本能让祖孙三代

找到共同话题的书

nlc202309031511

《学习博览》:说到爬格子,除了写专栏外,我们看到您在2008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牛背上的童年》。在这本书里,您写到了幼年时的生活状态,男孩女孩的游戏、掏鸟窝、石头仗、泥头仗、炸知了、小人书、拨浪鼓担……这些已经远离如今的孩子们了,有点“原始”、“朴素”的“玩意”。为什么要首先出版一本回忆自己童年的书?

徐学良: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玩有玩,所以他们的父母每每训之则曰:你这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我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怎么的苦,怎么怎么的累,怎么怎么的……可就是没有丁点的幸福和快乐。父母这么说多了,孩子也听惯了,便以为真的就是这样了。

带孩子到游乐场玩。在繁忙的过山车、碰碰车、电脑游戏机散发出一片机械的轰鸣声中,也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和嬉闹。孩子们的声音是再熟悉不过的,可我就是听不懂那些器械的声音,也不知那些项目的名称,更不明白孩子们的身旁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大人作陪。

我的孩提时代是怎么度过的呢?我曾经那么多的欢笑是怎么来,又怎么消失的呢?我让自己静下来,轻轻叩开那扇尘封已久的顽童之门。

顺着熟悉的来时路,追寻着仿佛依稀回荡在空中的欢声笑语。渐渐走近江南一座古老的村庄,钢筋水泥的城市已回归为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致——隐约的江流、树木、田园、星月、骄阳,那么多久违的小朋友的小名和他们的身影开始闪现,那么些残碎的片段在急骤地分解整合……当七色的世界褪还回那个黑白的年代,很多玩具和玩法开始跃然于眼前,一如鲜活生动地向我招摇。

那便是我的童年——20世纪整个70年代,我们骑在牛背上,在江南某村庄度过的金色童年。那犹如旋转的陀螺似的,永远不知疲倦,永远都旋转快乐着的童年。

《学习博览》:那时的孩子利用很简单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便能获得快乐。比如,铁环、沙包、弹珠,哪怕就是一块巴掌大的泥地:还记得“分田地”吗?但是,如今的孩子,他们的玩具动辄就是电动的,遥控汽车、遥控飞机,那是我们那一代无法想象的“奢侈品”。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没有了质朴,在物质充盈下,他们活得并不幸福。您怎么看呢?

徐学良: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造化,你不用担心。我们的童年有很好的际遇,所以我把这些写下来、记录下来。在书的封面上,我写的是“献给曾经和现在的孩子”——我们是曾经的孩子,他们是现在的孩子。现在孩子都在和大人们抢遥控器,大家都在看电视。连看电视都看不到一块去,更别谈聊天。聊些什么呢?我觉得我的这本书唯一的好处是能让祖孙三代找到共同的话题。“你们当年是这样玩的吗?”这是打开话题的闸门。

要对文字心存敬畏

《学习博览》:您曾说过,这些年您一直都在坚持笔耕。可是这些年除了《牛背上的童年》之外,您没有出版过其他书。是否还有其他的著作没有面世?为什么呢?

徐学良:2003年我放下自传体小说的写作。当时写了29万多字,基本上是用比较纪实的笔法记录了我的生活,书名叫做《玩死心情》。之前还写过一篇长篇,叫做《知鱼之乐》,也有22万字。2009年,我策划和友人共同写作一套重评四大名著的系列。我负责红楼和三国,朋友负责西游和水浒。那段时期,新版电视剧红楼正在热火朝天做宣传,我就想把我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书写好了,30万字,朋友的西游也写作完毕。就在文联出版社送印厂的时候,我叫停了自己的红楼。

《学习博览》:既然写了,都已经送印厂了,为何还要叫停呢?

徐学良:出版社的编辑也很纳闷。问我,既然出版社都比较看好,为何自己又叫停呢?其实我有挣扎。我很清楚,这本书拿出来,肯定有人叫好,有人批评。虽然市场前景看好,可是自己觉得还有遗憾。我徐某人还不怎么是个人物,自身“免疫力”比较低,现在还是不要太显山露水,这样的话还能过过安逸的日子,要是太张扬,最终断送的是未来。另外,我一直相信文字的东西不会陈旧。

福楼拜是莫泊桑严父般的恩师。莫泊桑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他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莫泊桑成名之前存稿已经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那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这也是大器晚成的莫泊桑继处女作《羊脂球》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原因。

契诃夫也说过,大作品永远应当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甚至不妨写点别的东西,然后再回到那个作品上去。多体验生活,作品越是有价值,对待它就越得小心。不要急于发表,这才是懂得自尊、自爱,也懂得敬畏文字的经验之谈,更是一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所以我对我的那么些存稿一点也不着急,反复多看看,直到自己认为拿出手后基本不会让自己脸红了,不后悔了,那时再出手不迟。

《学习博览》:据我所知,当年您曾在文化部工作过,后来又选择重新回归文字。你们那一代人,有过全民皆商的经历。您当时为何没有选择从商?

徐学良:这些年,我就像个“顽主”一样,在文化艺术口游荡。我是学新闻出身的,在新华社待过,在文化部《中国摄影家》杂志待过,然后又办《中国演员报》。办了这份报纸了却了自己学习新闻专业的夙愿,好歹也办了一份国字头的报纸。其实办了《中国演员报》之后,我对媒体就没兴趣了。为什么呢?我觉得新闻也是“青春饭”。年轻人干挺好,因为它能够锻炼年轻人尽快地和更多人打交道,和方方面面打交道,可以尽快地了解点社会。多了解人,多了解社会才可能更好地给自己定位。所以,年轻人干新闻非常好,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确实不错。但是,过了40岁,中年人了,如果你不把它当作终身事业,其实,已经没有必要了。所以,办了《中国演员报》之后,我就再也不想干新闻了。

我有一个义乌的朋友,20世纪90年代末就拉着我从商,哪怕在工作之余帮他搭把手。我没有答应。很多年了,我也没和她解释为什么。五六年前,过年后回京,她送我从龙游去杭州萧山机场。在车上,我回答了她这个问题。因为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她较早就选择了从商,選择了通过积累财富来体现她这一生的价值。她干得很好,有四五亿的积累。而我一早就选择文字,认定只有通过文字来体现我这一生的价值。不同的选择,评定成败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你只有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体现你生命的价值,只是所有的货币上虽然布满血丝,但是却没有作者。因为,货币的价值在于流通,归你支配是你的,归我支配就是我的;我这辈子呢,也许只能留下几本书,可每一本都是署名徐学良的,这些文字就是我的。N年后,不管还有没有人翻阅,但是,某些人的书架上毕竟还留存着一本氧化度较高的书。我更在乎的是这个,所以人各有志。我对金钱的渴求并不多,只要能够满足日常的需要就够了。所谓的知足常乐,很多人的“足”是个变数,而我的“足”是个恒数。我也不用因为担心货币贬值而去搞收藏,搞收藏最后搞到心术不正,说谎骗人,自私到极点,有好的就想占有,一个人独自欣赏。一朵好花让它开在路边,让路人们都能欣赏到不更好吗?

nlc202309031511

我是一个争分夺秒

享受生命的人

《学习博览》:您的这种对待写作、对待文字的敬畏态度,如今已经不多见了。在您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久违的“慢”。这是否和您的生活态度有关呢?

徐学良:1998年张北地震之前,我就说,徐某人是个分分钟可以含着微笑死去的人。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上苍很厚待我,让我感觉自己的经历阅历已经很对得起我的年龄了,我很满足。正因为分分钟可以含着微笑死掉,所以,我也争分夺秒地活着,争分夺秒地享受生活和生命。

很多人活得不耐烦、困惑、怨天尤人,而我非常爱这个世界,她的一切一切,当然也包括丑陋。因为大千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无奇不有。在我眼里,一个罪犯都应该得到尊重。我哪有时间不开心不快乐呢?我天天开心快乐,享受还来不及呢。每天一睁眼就非常感激,居然又让我活过来了。

我觉得,我的活法是发自我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美学,我一定要加上“美”字,生命确实很美。既然活着,就好好享受生活。你想,活着我都不怕,我还怕死吗?

《学习博览》:您刚才提到“生命美学”,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徐学良: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四五年前总结出来的一个课题。当初据叶廷芳先生(记者注:原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德国所所长,著名美学家和诗人)說,此前还真没人专门涉足这个领域呢!

《学习博览》:哦,那您又怎么会关注这个问题呢?

徐学良:我是个一向认真活着的人,对于生命的体验也很深切。我经常问一个问题,一个终极问题:所有的生命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其实不管你意识没意识到,自觉不自觉,所有的生命其实都在努力地体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花粉还在抢着授粉繁育下一代呢。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通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十年前,《中华英才》请我给他们开专栏。我就犯愁——写什么呢?《中华英才》是办给成功人看的,他们的读者对象都是那些渴望、追求成功的人。在那时,资产几十万几百万算有点钱了,可是这本杂志上都是亿万富翁的故事。某个人都已经是正科、副处了,对于农村的乡亲们来说都是大官了。可这本杂志上都是正厅、副部以上人的故事,怎么能让人轻松呢?所以,我说,要不就写点为读者找点放松理由的文字?于是就写了《“该”的哲学》《保险果真保险吗?》之类的文章。其实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是轻松和快乐。

《学习博览》:那您如何理解“生命美学”中生命的美呢?

徐学良:什么东西要看明白,不能看透。很多宗教爱玩逻辑游戏,“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们一开始是为了出世,出世才知道这不是目的,还要重新入世,要好好地活回去——这才是目的。不是让你人都不做,做神仙去。所以,人需要清醒,不能自以为是。什么叫大隐隐于市?有人把头发剃得光光,将好好的鞋铰上几个眼,便欺世蒙人地说,我现在明白了,因为我一低头就看“破”了。还要到深山老林里去修座庙,有必要吗?好好一个书画家,搞艺术的,要留胡子、奇装异服,有必要吗?首先自己就不自信,只好把自己包装得像那么回事了。可真正的艺术家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吗?人长得丑没关系,但是要身心健康。

其实生命有两大要素,即生理和心理,所以叫身心。我的研究就是建立在生理学基础之上,结合心理学,想在这两门学科目前对接的不太和谐的夹缝中,探索、发现、总结点生命本质的东西出来。

《学习博览》:那您如何与心理学区分开来呢?

徐学良:当下的心理学备受争议。这门学科遭遇的问题是——心理学自以为是,本身就不健康。在心理学家的眼里,谁都不健康,谁都是病人,只有他们自己最健康——这本身就有问题。

前不久在探讨“老年痴呆症是不是病”的问题。百十来岁的老年人,得点耳背、失忆,这本是符合生理规律的,没必要一惊一乍、大惊小怪。到了那年岁还耳聪目明,只能是个例,那才是不正常的。可从心理学的角度,不仅这个是病,而且处处都是病人。

我就想以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角度来剖析生命。所以,我才会为《健康咨询报》写《有泪就该流出来》《真善美应真字当头》等专栏文章,为《优生代》杂志开辟“三岁看大”的专栏。因为我们首先要尊重生命本来很人性的一面,这是前提,那么痛还叫人忍着,有必要吗?这就是我和很多研究心理学的人不同的地方,我充分尊重生命本身。

我现在最想送世人一件礼物——一面镜子,小一点放在口袋里。经常地照照镜子,欣赏欣赏自己,自己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先看明白再说。汉语中有个词,叫“烦人”,你烦我,我烦你。别人都很烦,就你最可爱!殊不知,你烦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很烦你呢。如果你知道这点,还烦什么呢,彼此彼此嘛,还不如大家相互欣赏,惺惺相惜。

《学习博览》:您是怎么开始意识到“生命美学”这个命题的呢?有什么样的机缘?

徐学良:有一次,我与叶廷芳先生会面,是叶老的一句话使我顿悟的。

那之前我正好总结出了“生命美学”这个概念,于是便和叶老阐述了那段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我感觉发现了“生命美学”这个课题时,我的生命再次找到了“北”,便可以用放大镜来欣赏生命之美,用缩小镜(如果有的话)来欣赏生命丑陋的元素了。叶老一听“生命美学”,也觉得挺有意思。我就拜托叶老说,我想请你帮我找找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想好好地跟他们学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强调,这不为文凭学历,只为真的学点东西。叶老过了过脑子,说“学良,我们社科院虽然是国内科研院所里专业科室最齐全的,可目前还没有研究这方面、这个课题的人呀!好像都没听说过这个概念啊,更别说这方面的学者专家了。”叶老这么一说,搞得我挺沮丧的。叶老接着安慰说:“没有不也很好嘛。你干嘛不来个开宗立派呢?”这句话顿时把我点明白了。

是啊,怎么就不能开宗立派呢?这就更有必要好好做做这个课题的专题研究了。毕竟,生命是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承受的。真的希望众生灵都活得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解读文本之美绽放生命活力 篇4

一、调动各种感官, 感知语言之美

熟读文本, 调动眼、耳、手、口、心等多种感官, 你就会感受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语言文字之美。以对百草园的描写 (第二自然段) 为例说明。

仔细凝眸。用“眼”, 你会感受到语言文字有色彩 (碧绿、紫红) , 有形态 (肥胖的黄蜂;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 有静态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 有动态 (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

悉心聆听。用“耳”, 你会感受到走近百草园, 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音乐厅:“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温柔触摸。用“手”, 你会感受到语言文字有手感 (光滑的石井栏) 。

细心品尝。用“口”, 你会感受到语言文字有味道 (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

用“心”感应, 你会感受到语言文字有情感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 。百草园是“我”儿童时代的乐园, 作者对百草园的回忆, 字里行间尽显童真童趣,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次次的“凝眸”“聆听”“触摸”“品尝”“感应”, 都会让语言文字变得有形有色、可感可触;让语言文字在读者的眼中、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从而绽放出语言的美感和生命的活力。

二、展开丰富想象, 感受画面之美

精读文本, 展开想象, 让静态的语言文字动起来, 你会感受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幼稚调皮的“我”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

——雪地捕鸟的“我”

“……夏夜乘凉, 往往有些担心, 不敢去看墙上, 而且极想得到一盆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 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 总还没有得到, 但也没有遇见赤练蛇和美女蛇。”

——充满幻想的“我”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 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 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 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苦中作乐的“我”

一段段文字, 一幅幅画面, 构成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图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日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私塾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此刻, 他不再是严肃的、庄重的, 而是可亲可感, 与寻常人无异。鲁迅也因此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久不灭。

三、反复玩味赏析, 领悟人性之美

品读文本, 反复玩味, 你就会感受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语言文字彰显着一种人性美:

一种纯真自由的人性美。

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是一段甜美的、欢乐的回忆。百草园里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景物: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牵连不断的何首乌根, 又酸又甜的履盆子;还有那惹人注目的飞虫鸣禽:黄蜂伏在菜花上, 夏蝉在树叶里长鸣, 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是多么的轻灵自由。这有形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 让少年鲁迅陶醉其中, 在这里“我”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真、纯真自由的人性。

一种散发活力的人性美。

三味书屋是少年时代的“我”读书生活的写照。在这里我接受着传统的私塾教育, 读书之余, “我”发现了一片乐土。“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虽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的没有声音。”高墙之内的四角天空下, 少年鲁迅就是这样的富有童趣, 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一种弘扬善良的人性美。

长妈妈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 她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 赢得了少年鲁迅的爱戴。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引发了少年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同时故事启发“我”认识到做人之险, 萌生了邪不压正、善良终究会制服邪恶的美好愿望。

一种淳朴憨厚的人性美。

百草园最有乐趣的便是雪地捕鸟。鲁迅仅用一百来字, 便生动再现捕鸟的全过程。“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用的不得法时,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 他只静静的笑道:你太性急, 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闰土的父亲——一个善良、淳朴、憨厚的农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他那静静的笑、那耐心的语调、那温和的态度久久地印在鲁迅的心底, 每当忆起, 总会有一丝温暖。

一种师生和谐的人性美。

传统的私塾先生给我们的总是这般印象:迂腐可笑, 严厉古板。但三味书屋的先生, “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取代私塾清规戒律的是他那颗对学生宽容的心。

记忆中师生一起放声诵读的乐趣:“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先生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在这里, 枯燥的读书充满了欢乐;在这里, 营造了一种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即便放在现在, 依然有其教学价值。

发现生命之美 篇5

在近年粤港两地的教育交流中,活跃着一个新的面孔——这就是香港优才书院的陈家伟校长。优才书院是香港首所专为培育资优学生而设立的学校,由香港天才教育协会创办,目前已有从小一到中七多个年级的七百多名资优学生在读。书院成立于1996年,深具历史意义,因当时香港教育正蓬勃变革,优才书院的资优教育和小班化教育,都正好迎合了香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陈家伟校长儒雅精干,博学多才,不但获多个学位,且著述丰厚,在诸多领域都深有研究。作为资优儿童的研究者,他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甚至每到一地都要到当地书店“采购”。这与优才书院的办学目标颇为一致。

优才为资优生而办,崇尚“卓越”精神。“卓越”需勤学饱读,但卓越的人生并不与清苦划等号,否则将丧失生之乐趣。所以,优才还努力达成师生校园生活的喜悦。这正是书院的办学愿景。

作为一个潜心从教却又不失港人务实精神的学人,陈家伟校长认为,成功的教育必须达到两大目标:愉快的学习和卓越的表现。但现今的教育大都不能兼顾两者。优才书院希望学生能尽展所长,贡献社会;要成为这样的优秀人才,就必须热爱学习,并锤炼追求卓越的毅力。故此,学校强调“喜悦”和“卓越”。

然而,现实社会的浮躁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让身居校园的师生也难免常受其扰。在这样一个流俗侵扰和凡心蠢动的世界,要做到喜悦何其不易,更遑论卓越。采访中,陈家伟校长屡屡提及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师生的情绪管控问题,以及家校关系的梳理问题。

作为校长,他经常要面对由此带来的诸多困惑:学校问题层出不穷,其根源何在?多年的从教和管理经验让他认识到,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对生命的曲解或错误认知。

“生命是无比丰富的世界,有着多重意味和庞杂内涵。人只有正确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的内含,才能处理好与周遭的各种关系。”近年潜心研究生命和心灵之学的陈家伟校长如此解释。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香港优才书院从2010年起,即以“发现美”为主轴,让学生怀持宽仁之心,从最简单的生活善行出发,去发现生命中丰沛的美质,过好学校生活的每一天,为幸福人生奠基。

感恩之心

生活中处处是美,对于生活之美,孩子们缺的往往是发现的眼睛。为了让孩子们从最显见的人群中找到“美”,陈家伟和老师们引导孩子们从“感恩”出发,培育他们体谅、欣赏、赞美和感谢的美德。

“在人的众多情感中,父母之爱是最简单具体、显而易见的。因此,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先要让他们体会父母之爱,感谢他们的恩情,继而孝顺父母。”陈家伟相信,如能将一颗感恩之心带进生活的点滴之中,用发现美的眼睛看事物,以感恩有爱的心待人处事,孩子们就一定能学会爱、懂得喜乐,并改进自己。

陈家伟自小喜欢动物,成年后还养过小狗,成家后更一直帮孩子养着三条金鱼。当校长后,在参与规划校园时,他特地设计了一个乌龟池,养了老师和同学们送来的十多只乌龟。从动物身上,他领会了很多教育的道理。

2007年,他受邀香港电台客串主持节目,当中有一个“五星级的父母”环节,每次均需介绍一种动物,说说他们的亲子或夫妻故事。为做好这个节目,他翻看了很多书籍,参考了很多视频,并亲临各个动物园和郊野公园,观察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

林林种种的动物,千奇百态的习性,让陈家伟校长了解、见证了动物世界的温馨和亲爱。他和学生们讲动物的故事:

在南极洲有一种可爱的动物——企鹅,一到孵化季节,它们就匆匆迁徙,赶往理想的孵化之地。奇怪的是,产卵之后,母企鹅便会立刻返回海中觅食,留下企鹅爸爸孵蛋。为什么不是妈妈留下孵蛋呢?科学家还未有解释。也许在天寒地冻的南极,只有英明神武的爸爸才能抵抗大自然的风寒。两个月过去,企鹅妈妈吃得脑满肠肥,而企鹅爸爸已经瘦了几圈,体重只剩原来的五分之三。

从前,蒙古人的首领死去后,不会设陵墓安葬,因为怕敌人盗墓,或破坏风水。他们因此使用了一种残忍的办法。他们先挖洞安葬先人,然后引来一对骆驼母子,并当着母驼的面杀害子驼,让鲜血溅在草原上。母驼痛不欲生,不断悲鸣。一年或数年后,大漠草地已面目全非,此时蒙古人要找到先人墓地,就要靠丧子的母驼了。因为她能准确地找到孩子的死去之地,不断悲鸣不肯离开。

在印度尼西亚,曾有一只花豹狂性大发,跑进一个村庄咬伤咬死12个村民。原来,这是一只刚产下5只小花豹的母豹,捕猎回来后,她发现子女失踪,于是循着气味找到村庄,奋不顾身恣意杀伐,以泄哀愤。

在这些鲜活可爱的动物身上,孩子们感知了和人类一般伟大的父母之爱,理解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恩情的孝顺之心。

为了延续这份感恩之心,陈家伟校长让老师们运用情感迁移,将之延伸到师长及同学身上,寻找他们身上“观察可见”的“恩”,即观察别人的言行,体会他们背后为自己的付出。为加深孩子们的体会,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份“感恩”表达出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感谢、欣赏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及友善。

老师们还引导学生发现“逆境可见”的“恩”,将感恩之心延伸至同学关系中。老师们发现,将“感恩”的概念尝试用于所谓的“问题学生”身上,让他们体谅他人过错,从他人角度审视问题,效果也很好。

如此分层次渐进加深的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美人”美事,形成了对生命更为完整和科学的认知。

在优才书院,有一项坚持多年的德育活动——早会。早会以“美德你得”为题,每周一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得”在粤语中是“行”“可以”的意思,老师们希望通过游戏、短剧、故事分享及不同的生活事件,来教导孩子们学会感恩,表达感恩。

孩子的“善行”需要在激励中延续。优才书院每周都会表扬一位孩子,奖励他的感恩友爱行为。受表扬的孩子会获得一片写满祝福的叶子,并张贴在“感恩树”上。早会中,老师还会邀请他分享体验,并让全校师生同呼“德、德、德”以示赞赏。

对这种看似夸张的呼号,陈家伟校长解释说:“通过呼号这种形式,能加深孩子印象,勉励孩子们时常包容、友爱、感恩。”

在优才书院,每周一次的德育常规课内容也以“感恩”为核心,但教导的主要是沟通、解难及交往技巧,目的也是让孩子们学会和睦共处,感恩处事。优才的孩子每人有一本薄薄的练习册,那是他们的《成长札记本》,主要记录日常感受和观察到的感恩事例,包括父母、老师、同学、工友等对自己的关怀及爱护,并写下赞美的字句以答谢他们。这种每周数分钟的练习,也能让孩子们明白了身边人对他们的关爱,在感受被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

每学年,优才书院都会迎来一次盛大的聚会,这就是他们的德育晚会。这是学校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活动。2011年的晚会主题是“只恩有你”,顾名思义,这是一场感恩晚会。晚会共分优点大爆炸、给宝贝的情书、汤圆致亲甜在心、真的爱你、感恩的心、承欢膝下、我们这一家及感动一刻等八个环节,精彩而温馨的活动让家长无比惊喜,甚至被感动流泪。这是孩子们一学年里品德学习的汇报,也是孩子送给爸妈的礼物。晚会全程由孩子们带领爸妈进行,给了父母们一个温馨难忘之夜。

陈家伟校长不但是一个教育专家,也是一个创意专家,在管理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主意,甚至著述有《创意教师手册》一书。对教育的形式问题,陈家伟校长有自己的想法:“晚会里有很多让人心生感触的环节,这不仅是德育形式创新的问题,我们这样做也是尽量让孩子们明白,孝顺父母不一定需要多大的能力,只要有心,小小的言行也会变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在陈家伟校长的带动下,老师们也是创意纷呈。比如德育组和视艺科合作,制作了一种“感恩赠劵”,要求同学们构思一个报答行动,让被感谢的人能用感恩赠劵换取一些关爱行动。这种跨科学习不仅实现了德育的学科渗透,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学习及实践的机会。

“感恩的心”活动改变了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被爱及关心的感觉。在填写成长札记时,他们都写得很深入,很真挚,因为他们真切地感知了来自身边人的关爱。以往,孩子很喜欢告状,而今,只要老师提醒他们多想想对方曾对自己的帮助,他们就会放弃争辩,认识到自己也有错。此时,老师就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讨论并处理事件。感恩学习也让家长改变了过去的片面认识,对学校有了更多的理解,乐意并踊跃参加学校各种活动。

小眼睛发现美

作为学生,只要不是天生缺陷,就都会有一个聪慧的内心小世界,“问题孩子”尤其如此。对他们,功利的老师会敬而远之,而德育组的曹小怡老师通常会给他们讲一个人,讲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俊秀安静的男孩,会画画,会打鼓,会弹琴,会唱歌,同时还是运动健将。他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被呵护、被肯定、被赞美、被鼓励、被追捧?事实上并不是。相反的,他的年少岁月充满挫折,甚至差点误入歧途。这个男孩是萧敬腾。

在智育挂帅的台湾教育体系里,天生有着阅读障碍的他,永远被划归为不及格的“坏学生”。他无法通过文字理解这个世界,而在那个时候,他所处的世界也不能理解他。这个“缺陷”,几乎抵销了他所有的才华。

在那个不可理喻的叛逆期,在万华街市长大的萧敬腾,把自己的青春弄得跟电影《艋舺》一样。他逃课离家,打架寻衅,变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很坏很坏的孩子”,而只有在打鼓、弹琴的时候,他才会觉得心情宁定。

幸运的是,少年辅导组的义工,在他站到人生悬崖边的时候,拉了他一把,用温暖的爱心和他最爱的音乐,救赎了这个彷徨的灵魂。

2007年,刚满20岁的萧敬腾参加《超级星光大道》,以一曲唱腔浓郁浑厚、渲染力十足的《背叛》,击败当年人气极旺的“星光班资优生”杨宗纬,一战成名。早就该给这个男孩的掌声,终于如雷响起来。

这并不是一个另类学生的成长故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都是别人眼中的“另类”。当老师遭遇这些“另类”,那就是孩子对他发出了教育的召唤。

在处理了无数“问题孩子”的问题之后,曹老师深有感触说:“每个学生都是希望被理解的,他们出现任何问题,都是一种求救的方式,希望被关怀,被理解。此时此刻,只要给予爱与肯定,而不是被要求,他们一定能发亮。”

这道出了我们沿袭多年的一个教育误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总习惯于把原因归结于孩子,而不是首先反思自己或从问题本身找原因。在这一巨大的教育误判背后,是无数孩子天赋的泯灭和灵性的丧失。

萧敬腾成名十多年后,有人问他如果现在与当年那个逞强、叛逆的自己相遇,他会怎么看待这个男孩?会觉得他“很讨厌”吗?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我想我会觉得他很可爱。”

可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他叛逆背后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们从没走进过他的内心,从没洞悉他反叛背后的真正诉求。

陈家伟校长从教二十多年,见过了无数学生的转变和成长。他最为赞赏的教育理论,就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眼中,没有所谓的“差生”和“后进生”,而只有还没发现的潜质和美德。

陈家伟校长说:“只有看透灵魂,教师才能理解每一个孩子。所以,孩子缺的不是天赋和美好,而是发现的眼睛。”

2012年,优才书院在感恩活动的基础上,推出了“小眼睛发现美,最快乐是自己”年度德育活动,引导师生在大千世界中发现形形色色的美,以此改变处事态度和人生观念,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温暖、更多彩。

陈家伟校长说:“‘发现美’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技能。”在那一年,优才书院的所有学习及实践,都围绕培育孩子们发现美的视角这一重心。

孩子成长过程中,“同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个孩子若在成长阶段能得到朋辈的认同、支持及鼓励,他就能健康、全面、快乐地成长。可是,不少老师、家长或孩子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品学兼优的孩子身上才有“美”,而那些成绩差、顽皮、不专注、行为古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身上则很难找到美。

“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实际上,‘美’是不计较身高样貌、不衡量成绩好坏、不在乎特殊需要。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心窗,以感恩的心探求;瞪开眼睛,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我们就能看到他们心中独有的天地,找到每个人身上的美。”对如何发现美,陈家伟校长认为首先必须纠正这一认识的误区。

然而,人天然地具有趋利性,这决定了人不会主动地去发现别人的“美”。对此,陈忠青主任说:“发现美不是人的本性,尤其小孩子更加难做到。但发现别人的美又是如此重要,所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喜乐的泉源。”

“发现美”是需要学习的,既学习发现美,也向他人的美学习。“发现美”有很多方法,优才书院的老师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五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观察美、发现美、学习美、分享美。

问题一:谁为谁做什么事?

解释:观察、发现别人的美、优点及强处等。

例子:我发现了芯芯热心助人的美。她看到我不懂做数学功课,在休息时主动教我做功课。

问题二:事件带来什么好处?

解释:事情带来的好处、别人得到的帮助、安慰或关怀等。

例子:我能够完成数学功课,弄清了不明白的地方。

问题三:他/她背后付出了什么?

解释:让孩子们明白他人做事背后的辛苦及付出。

例子:芯芯牺牲了休息时间来帮助我,而且从来没抱怨过,这种无私的精神不是人人都具有的。

问题四:我从他/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解释:他人的美对自己的启发,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例子:我在你身上学会了别人有困难时要施予帮助,帮助别人不但让自己快乐,得到帮助的同学也会很开心。这份快乐及满足是用钱买不到的。

问题五:我可以做些什么?

解释:学习了别人的美后,自己可以作出的改善。为自己订立小目标,改善自己的行为。

例子:我要好好用功读书和做功课,让自己的成绩慢慢提高。下次别人有需要时,自己也能给予帮助。

每星期的早会上,老师都会抽出一、两个学号,让师生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他或他们的美,并写下欣赏卡,整理分享各自发现美的过程,感谢让他们有所学习的美人美事。这些欣赏卡最后结集成一本“美的日志”,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一份美好回忆。在当年五月下旬举办的“心灵赏美会”中,这本日记更被送给各位老师、同学,让他们回顾自己的美言美行,意识到纵然自己也有不足,但身上还是有着多多少少的美的。

整整一年“发现美”的活动让孩子们面貌大变。对于孩子们的改变,戴咏贤副校长说:“我相信美存于世界每一个角落。现在,孩子们能看到的美已不只限于他们喜爱的玩具、衣服、食物等,他们的眼睛已悄悄起了变化。今天,孩子们会对我说:‘老师,音乐室内有美妙的歌声’‘绿油油的草地很美,让同学可以安全地跑’‘图书馆很美,书本里有很多知识。’可见,同一样景物,只要孩子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美’就会立刻出现。”

孩子们的改变让戴副校长感叹说:“孩子们,我也想对你们说一声:‘你们的小眼睛真的很美!’”

一位三年级的家长也非常感概:“通过参加德育早会,我非常感激上天给了我这个独特的孩子,令我重新检视自己以往理所当然的想法。在儿子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看事情,去发现儿子身上值得欣赏的优点,而不只盯着他的不足。这让我发现原来儿子是多么的美!”

确实,以前优才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别无二致,常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但让老师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而且损害了彼此感情及校园里的和谐。而今,当孩子们发生冲突时,旁边的同学都会提醒他们去找老师滴滴“美的眼药水”,让他们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前,很多孩子都认为自己身上没什么美可言,而今,大部分孩子都认识到美无处不在,我们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发现美。

“‘发现美’就是发现生命的闪光点,就是优点大爆炸,这是优才书院喜乐气氛的源泉。”充溢书院的美的发掘和传播,让陈家伟校长倍感欣慰。

发现心大陆

在优才书院,有一项特别的德育活动——快乐指数。老师们相信,快乐是可以累积的,快乐会因为孩子们对美的持续发现及分享而增多。因此,生命教育组的老师每周都会统计各班自发写给老师们的欣赏卡,将之化为快乐指数(哈哈笑的数目),张贴在各班课室门外。显然,哪个班快乐指数越高,表示这班的同学越快乐。

学校每周在早会上公布各班“快乐指数”,邀请同学上台分享,利用孩子们的亲身经验,引导他们将美与快乐连结,提醒他们发现美后的内心变化,用心感受发现美后的快乐,使他们愿意持续地发现美。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事实上,现代社会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遭遇许多不快乐的事情。香港是个重学业和学历的社会,因此师生的压力尤甚。如何在压力中找寻和延续自己的快乐?当有序的德育活动进行到第三年,陈家伟校长发现,光有感恩的心和发现美的眼睛还不够,只要人的内心有问题,生活就总会有问题出现。

大约五年前,他在研习汉字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无论孔子的“仁”,孟子的“本心”,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乃至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存在智能”或“心灵智能”说,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人心。

通过研读他发现,人心是一个深邃的宇宙,是一个壮阔的大陆,据此他把自己的习得著成《从心说起》一书。书中他精选了数十个和人心有关的汉字,进行解读和思辨。这也在无意中帮他梳理了对逆境问题的理性思考: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逆境。对此,有人会看作是失败,默默地让这种情绪支配自己。但是,倘若换个角度,将之当作考验的情境,学习开阔自己的心胸,学习了解别人背后的用心,以一颗善良的心回报他人,相信这会是很快乐的人生。”

就是说,人要快乐生活,还得学会“读心术”。2013年,优才书院推出了第三个年度德育活动—— “发现心大陆”。这是“感恩的心”“小眼睛发现美”的延续和演进,是对生命更高境界的认识和尊重。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首先让孩子们重温“显而易见”和“观察可见”的“恩”,进而学会发觉“逆境可见”的美,发现别人为了自己的默默付出,了解他人想法背后的用意,体会事情背后充满爱的弦外之音,学会以美言美行化解对立,改善人际关系。

发现“心”大陆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探寻“它从哪里来”。

在一次早会上,曹小怡老师和师生家长分享她的心得:

同学们,你对这次考试的成绩满意吗?若不满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可能会认为是老师出的题太深了,你不懂做。但你有没有想过是因为你自己的问题呢?也许大多数人会回答“我已经温习了很久”或“我熬了几晚的通宵”,所以你的结论是问题在试卷那里。

如果真的是试卷的问题,为什么有人拿到了好成绩?你可能会说是因为运气原因,或者其他种种,但在所有的因素当中,我们都有一个习惯性的想法,就是都不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

确实,每位学生都不希望自己成绩不好,有此结果只能说亦非所愿。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四个阶段,形象地说即种子、萌芽、成长、结果。你希望有好成绩,这是一颗种子,但萌芽到成长的阶段需要付出努力。就好比你种下苹果的种子,但在它发芽成长的过程中,你没有好好照料,又或者你没有在它将要成熟时让它有阳光暴晒,结果苹果没有变成红色。所以你要收获任何结果,每一环都要对自己负责。

当我们理解了所有事情都有四个阶段,而且结果一定会回到自己身上,好坏丝毫不差,我们就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记住,改变现实并不困难,因为有一条路就在你的身边。

在聆听中,学生们认识到,成绩不好是逆境,现实不堪是逆境,度过逆境的法宝,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心”大陆后的画外之音,纠正以己度人的不正确态度。

发现心大陆需要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世界。于是,老师们选取一些名人的奋斗经历,和孩子们讨论:他为什么这样做? 要是换了我,我会怎样? 他对我有什么启发? 之后将“巨人”对自己的启发以种籽、发芽、成长、结果的形式填写到“成长札记”内,以此激励孩子从巨人的用心及志向中学习,为未来生活种下美好的种籽。

在种种发现美、发现心大陆的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剖析别人的用心及付出,从别人的关爱中检讨、改进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学会在美言美行中消弭成见,减少磨擦和冲突。

让陈家伟校长和老师们欣慰的是,通过三年的学习,“发现美”的种子已在学生心里萌芽,让他们的身心都发生正面的改变。因这一独特的德育训导方式,戴咏贤、陈忠青、曹小怡、颜昭莹、伍杰儿等五位老师获得了有“香港教育奥斯卡”之谓的“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训育及辅导)”。

生命之美 篇6

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一天夜里,我徒步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年迈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我让车夫停车,和他结账。

“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时间长吗? 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不用。”我说。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

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

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 看起来只有20岁左右。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谨。每天下午3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

“干吗还要这么喊一声呢? 是单位要求的吗? ”我问。

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都能给我这种难忘的感受。满面灰尘的清洁工,打着扇子赶蚊蝇的水果小贩,双手油腻腻的修自行车的师傅……只要看到他们,一种无缘由的亲切感就会漾遍全身。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来历,但我真的不觉得他们与我毫不相干。他们的笑容让我愉快,他们的忧愁让我挂怀,他们的宁静让我沉默,他们的烦恼让我不安。我明白我的存在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一行一行的泪水和汗水之间,生活在他们千丝万缕的悲伤和欢颜之间, 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

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予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选自《走进岁月的通道》,王勇主编,金城出版社2003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需要人们用心去发现。细心地观察一下周围,你会发现,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美的,往往就是这些如草芥一样的人们,是他们的存在让这个散淡的世界那么美丽。

[读有所思]

生命之美 篇7

杰拉德·霍普金斯 (1844—1889)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大多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生前没有发表任何作品, 诗名不大, 在他去世近30年后, 他的好友罗伯特·布里吉斯于1918年将诗结集出版。 初版时并未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直到1930年再版时, 他的独特风格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威廉·燕卜荪、I·A·理查兹和F·R·利维斯将他称为19世纪的现代主义诗人。F·R·利维斯在1932年出版的《英诗新方向》中称霍普金斯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诗歌技巧大师之一”[1]159。 他的诗歌写作技巧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众多杰出诗人, 如W·H·奥登、C·戴·刘易斯和狄伦·托马斯。 他对晦涩句和复合隐喻的运用启发了乔治·赫伯特和其他玄学派诗人。 由于霍普金斯的诗歌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 评论家大多集中探讨他在诗歌中的神学观点, 王佐良称他的诗歌“将对美的感觉与神的赞颂结合为一的”[2]400。马妮娜全面探讨了依纳爵灵修操练对霍普金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认为霍普金斯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赞美上帝, 让自己和人们更加接近上帝[3]。 霍普金斯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对“跳韵”的运用, 这种韵律更加关注重音而不是音节数量, 使得诗歌的韵律更显自然流畅。 霍普金斯的诗歌语言独特, 意象鲜明, 节奏优美。他的十四行诗《农夫哈利》充分体现了这些特色, 作为一首意大利体式十四行诗, 全诗分成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对农夫身体部位的静态描写, 后半部分是对农夫劳动时的动态描写。 目前, 国内对霍普金斯的研究多集中探讨其诗歌中的生态和宗教因素, 对于《农夫哈利》, 目前只有张梅雪研究了这首诗歌的词汇、句法特点。她认为诗人通过词缀法、合成法和派生法等造词手段, 创造了独特的新词, 以线条、 圆圈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农夫形象, 而通过叠句、口语化句式和松散结构, 将音乐和画面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融诗、画、乐为一体的诗歌表达形式[4]54。 本文专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组合, 结合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分析这些意象之间的联系及涵义。 本文认为, 诗歌中所描绘的男性美并不能证明诗人具有同性之爱的倾向, 诗人在诗歌中大胆地描绘男性美, 一方面源于西方的艺术传统, 另一方面源于诗人对底层劳动人们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及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农夫哈利》的意象组合

《农夫哈利》的标题表明了诗歌描绘的是一名叫哈利的农夫。 诗歌中大量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 如“头”、“脚”、“肩”、“腰”、“四肢”、“肌肉”和“后背”及一些表示体力劳动的词语, 这些词语表明, 诗歌描写了农夫犁地的画面。 诗歌中还有很多其他意象, 特别是大量描绘身体各部分的意象, 如诗歌的第一行中将“手臂”比作“围栏” (hurdle) ;手臂上浓密的毛发比作“汤” (broth) ;肋骨比作“挂架” (rack) ;大腿上的肌腱比作“粗绳” (rope) ;膝盖后部凹陷处比作教堂有廊柱支撑的中殿 (nave) ;小腿比作“桶” (barrel) ;整个躯干比作“船”, 眼睛比作“舵手”;四肢上的肌肉比作隆起的“土丘” (barrow) ;身上成块的肌肉比作正在凝固和流动的液体或者 “桦树树干” (beechbole) ; 身体各个部分比作正在等待点名分配任务 (rollcall) 的士兵;腰比作“液体” (liquid) ;头发比作“蕾丝”, 风比作正在编织的“蕾丝女工” (lacemaker) ;农夫的优雅比作“男性力量的孩子” (child of Amansstrength) ;头发比作“百合花” (lilies) ;脚比作“皱眉的脸” (afacefrowning) ;从犁头两边翻落的土块比作流出的“闪亮的泉水” (fountain) 。

面对这些新奇独特的意象, 我们无法清晰地感知这位农夫的劳作画面, 也很难透彻理解诗人对待这位农夫的态度。 根据意象派庞德的观点, 意象是一刹那间所呈现的融合了理智与情感的东西。 朱光潜认为, 意象是知觉的事物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影子。 虽然, 中外对于意象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是都认为意象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特征或形状的感知, 与事物的概念是不同的。 朱光潜分析了二者的不同, 认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 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5]369由此可以看出, 与概念相比, 意象是具体化的感受。 但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同样, 诗歌中的意象也会与其他意象存在一定联系, 组合成表达诗人情感与理智的诗句。 当然, 诗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将意象组合成诗句, 而且是在将意象组合成诗句后, 再将诗句组合成一首诗, 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诗歌创作与鉴赏都离不开意象组合。 那么各个意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总体而言, 意象之间一般形成三种模式, 首先, 诸多意象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构成一个缩略故事;其次, 某些意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形成几组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最后, 某个意象不断重复, 统领整首诗歌其他的意象, 表达诗人的理智和情感。

仔细比较诗歌中的意象后, 发现这些意象大致可以归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将农夫的身体部位和土块比作流动的液体:如将手臂上浓密的毛发比作“汤” (broth) ;身上成块的肌肉比作正在凝固和流动的液体;腰比作“液体” (liquid) ;从犁头两边翻落的土块比作流出的 “闪亮的泉水” (fountain) 。第二类将农夫的身体部位比作农具、树木、土堆等固体:如将“手臂”比作“围栏” (hurdle) ;肋骨比作“挂架” (rack) ;大腿上的肌腱比作“粗绳” (rope) ;膝盖后部凹陷处比作教堂有廊柱支撑的中殿 (nave) ;小腿比作“桶” (barrel) ;四肢上的肌肉比作隆起的“土丘” (barrow) ;身上强健的肌肉比作“桦树树干” (beechbole) 。 第三类将农夫的整个躯体比作一项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整个躯干比作“船”, 眼睛比作“舵手”;身体各部分比作正在等待点名分配任务 (rollcall) 的士兵。 第四类是一组柔顺鲜亮的意象:头发比作“蕾丝”, 风比作正在编织的“蕾丝女工” (lacemaker) ;头发比作“百合花” (lilies) ;从犁头两边翻落的土块比作流出的“闪亮的泉水” (fountain) 。 而将农夫的优雅比作“男性力量的孩子” (child of Amansstrength) 的意象则无法归入任何类别。

纵观整首诗歌, 意象总在从固体形象和流动液体形象之间不停地转换。 从诗歌开头像“围栏”一样的手臂到手臂上类似“汤”一样的毛发, 再到诗歌结尾像泉水一样涌出的土块。 霍普金斯似乎希望读者欣赏农夫哈利劳动时的优雅和犁地时从犁头两边翻落的土块所表现出的流畅。 在诗歌的一部分, 诗人似乎希望通过诸如“围栏”、“粗绳”和“桶”这样的农场物件及“教堂中殿”和“土丘”这样的固体意象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农夫哈利魁梧的身材和强健的肌肉。 通过诸如协同合作的意象, 霍普金斯展现了哈利熟练劳作时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优雅。 在诗歌第二部分, 诗人使用了诸如“蕾丝”和“百合花”及“泉水”等柔和鲜亮的意象。诗歌前后两个部分使用不同类型的意象, 描绘了劳动者优雅流畅的动作,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强健体格和饱满力量的惊叹及对劳动者娴熟的劳作的赞美———诗人甚至认为劳动能够像自然 (百合) 和精巧技艺 (蕾丝) 一样创造出最细腻精致的作品。 诗歌的意象从固体的形象转向柔顺的形象, 从黑暗粗俗的形象转向明亮高雅的形象, 诗人似乎没有被农夫犁地这样的劳动本身感动, 而是被犁地的农夫身上所散发的强健、优雅的男性美感动了。

三、同性之爱或生命之美

在这首诗歌中, 霍普金斯对男性美进行了大胆细致的描写, 引起了诸多评论家对诗歌是否反映了诗人同性之爱倾向的猜测。 如伯纳德·伯冈兹引用诗人将《农夫哈利》草稿寄给好友时的通信为证, 指出这首诗歌展示了诗人同性之爱的倾向。霍普金斯在信中这样写道:“在我心中, 我知道, 跟其他人相比, 我的生活更接近惠特曼。 ……因为他是一个恶棍, 这个忏悔令人恶心……但是, 这也让我更加想读他的作品”[6]112。伯冈兹认为, 霍普金斯将自己与惠特曼进行比较, 透露了自己的同性恋取向。 国内对霍普金斯进行深入研究的蔡玉辉教授也持相同立场。 正如丹尼斯·索伯列夫所言, 诗人的性取向及对其诗歌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他看来, 学者对此争论不休有两个原因:首先, 对霍普金斯同性之爱的争论过于热情, 所依赖的传记材料及文本证据残缺不全;其次, 分析霍普金斯作品中同性之爱所使用的术语不符合所要分析的材料[7]168。 对于《农夫哈利》这首诗歌中所描绘的男性美, 本文认为, 读者应该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分析, 而不应套用时下流行的术语和概念, 仅凭诗人的信件和只言片语便粗暴地断定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性取向。

霍普金斯使用独特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正在劳作的农夫, 他身材魁梧, 肌肉强健, 熟练优雅地犁地。但是, 根据R·J·C·瓦特的解读, 诗歌中诗人自创的单词 “rollcall ” 提醒读者, 维多利亚时期人们非常自然地欣赏男性强健的身体[8]78。 男人欣赏同性身体的优雅和强健, 而不存在当下同性恋这个概念中所蕴涵的性的暗示。 杰拉尔德·罗伯特认为, 由于古希腊雅典文化的影响,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 在欧洲欣赏人体美是一件很自然、很高尚的事情, 不存在任何性的暗示, 他同时指出, 在诗人的信件和诗歌中, 也能看到诗人对于女性美的描绘和对婚姻的渴望。 他说, “如果某个时期, 男性意象占据了霍普金斯的生活和诗歌, 这是因为他作为神父这个职业以及身处男性价值观支配的文化之中”[9]。 他认为, 《农夫哈利》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乡村生活的怀旧之情, 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的热爱和赞美。 凯瑟琳·菲利普斯则认为从农夫身上看到了希腊神话中驾驭战车 (代表人类情感) 的菲德罗斯的影子, 而农夫的“灰色眼睛” (agreyeye) 则让读者联想到金发碧眼的爱尔兰人及智慧女神雅典娜[10]240。

由此看出, 读者不能仅凭诗人对男性美的大胆描写及诗人信件的只言片语便认定这是诗人个人生活的反映, 而应该将这种行为放在西方的艺术传统及诗人职业的特殊性等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 作者只有将自己放在传统 (特指自荷马以降的欧洲文化传统) 中, 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批评家也只有将任何作品放在文学、 文化传统中才能适当地评价它的价值和地位。 对于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读者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 理解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传统, 理解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背景。 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 才能对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化现象进行适当的理解和评判。 《农夫哈利》 创作于1887年, 在将诗歌草稿寄给好友布里吉斯时, 霍普金斯对好友写道, 这首诗歌是对 “一名犁田者的未经太多思考的画像”。 虽然此后他对这首诗歌进行了几次修改, 他解释道, 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一位生动鲜明的农夫形象[10]261。 在诗歌中, 霍普金斯在农夫劳动场景中选取意象, 如他的手臂“粗壮如围栏”, 腿“强壮有力如桦树干”, 将自然景象与劳动者联系起来, 这似乎告诉读者, 农夫身体所展现的生命力正是自然美的一部分。 诗歌的最后四行则仔细地描绘了农夫在犁地中或迈步保持身体平衡, 或快步上前跟上犁头, 以及农夫脚旁翻落闪着光亮像泉水一样的土块, 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充满力量、优雅劳作的年轻农夫。 通过描绘农夫犁地时的娴熟优美的动作, 诗人忠实地记载了农民劳作中所体现出的力量和优雅。

霍普金斯在其他诗歌中对乞丐、 水手等下层人民的生活进行了描绘。 斯雅克·索尼菲尔德认为, 读者必须将霍普金斯对男性形象的刻画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11]31。当时大英帝国虽处在其顶峰时期, 但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却因为大量失业和社会动荡而日益恶化, 在1886-1887年间, 英国各地还发生了几次较大的社会暴动。 在1871年8月寄给罗伯特·布里吉斯的信中, 霍普金斯写道:“多么令人可怕, 在这个富裕的国度里, 那些创造了整个物质财富的人们却艰难地生活着, 没有尊严, 没有希望。 这些人现在已不在乎毁灭和死亡, 志在消灭旧的文明和秩序。 这是多么让人悲观的前景, 这个旧的文明到底为此做些什么。 ”[10]239尽管如此, 读者不能将其视为一名具有革命意识的激进艺术家。 在诗歌中将农夫的身体比作航行的船, 将身体各部位比作正在等待点名完成各项任务的士兵。 这里可以理解为霍普金斯将整个社会看做是一项需要人们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任务。 尽管人们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 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是, 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像农夫劳动所散发出的男性美一样, 社会的各个阶层应该和睦相处。 虽然这种想法在阶级分化、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过于理想化, 但是这毕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大众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良好愿望。

四、结语

霍普金斯在《农夫哈利》中运用了生动鲜明的意象组合, 向读者展示了一位身材魁梧、肌肉强健、娴熟优雅的农夫形象, 读者不应将诗歌中所描绘的男人美视为当前视角下同性之爱的反映, 而应该将这种男性美放在西方艺术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理解和感受,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读者不难发现, 这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及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的思考。

摘要:杰拉德·霍普金斯 (1844—1889)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在《农夫哈利》中使用了大量自造的新词和意象, 向读者描绘了一位强健优雅的农夫形象。本文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组合, 结合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驳斥了将这首诗歌视为反映诗人同性之爱倾向的观点, 认为诗歌反映了诗人赞美劳动人民身上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及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之美,同性之爱,《农夫哈利》,意象组合

参考文献

[2]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7.

[3]马妮娜.依纳爵灵修操练对霍普金斯诗歌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张梅雪.诗、画、乐的交融——《农夫哈利》的词汇句法特点研究[J].短篇小说, 2015, 23:53-4.

[5]朱光潜.诗的意象和情趣[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6]Bergonzi, Bernard.Gerard Manley Hopkins[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UK, 1977.

[7]Sobolev, Dennis.The Split World of Gerard ManleyHopkins:An Essay in Semiotic Phenomenology[M].Washington.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10.

[8]Watt, R.J.C..Selected Poems of Gerard Manley Hopkins[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7.

[9]Roberts, Gerald.Gerard Manley Hopkins:ALiterary Life[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 1994.

[10]Phillips, Catherine.Gerard Manley Hopkinsand the Victorian Visual World[M].New Y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8.

生命之美茅荆坝 篇8

叶儿黄叶儿红

走之前,云蒙住了天空,一场中雨悄然而至,我不禁隐隐担心起来,茅荆坝的红叶是否能经受住这雨的袭扰。第二天,大风来袭,我的担心更厉害了,我的眼前闪现一棵棵坝上山间枫树、杨树、桦树等树叶飘零乱飞的情景。每一年,多少人慕名而来,失望而去,红叶满山与自然的残酷之间,总有人们想不到的情境,只有身临其间,才感觉到大自然多么美丽与神秘。

风大不能上山,我逗留在宾馆的时候,心中一直在憧憬着山那边的模样。窗外,隔着层层的山岭,看不见茅荆坝的样子。行前,我在网络上做了一番功课,了解了茅荆坝的景致,如敖包台、武烈河源等。一棵棵枫树,红如烈火,在我的眼前飘动不已。

第二天,天湛蓝如洗,我来到了茅荆坝。秋天的早晨,凉意袭人,我穿着厚厚的衣衫,也微微瑟缩。一条褶皱纵横的山谷横亘在面前,不知道它有多深,有多远。踏上第一条石阶,就开始了一条道路的选择。石阶路曲曲折折隐没在林间,一棵棵山杨树、柏树、椴树,还有我不认识的树木漫山遍野,脚下的石阶上落了一层层的树叶,好像一只只落在地面上的大蝴蝶,此刻,正沉浸在早晨的静谧之中。我穿梭在林间,透过林梢,看见了山那边悬着的一轮明月,就在山崖之间。山岭上铺陈着一层层金黄的树木,其间,红色的枫叶点染其中,宛如色彩绚丽的织锦。山岭逶迤,这条织锦也蜿蜒流动,如生命之河,在我的心中流淌不已。时值深秋,虽然昨天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秋风席卷而来,多少树叶,在强劲的狂风中,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但它们并没有走远,依然依偎在母亲的脚下,风停了,雨走了,就那样安静地享受在母亲身边。那些不惧风寒的叶子,还在树梢之上停驻,犹如肩负着渲染秋天色彩的责任而不肯离去。有些树木上,那些叶子显得形影孤单,我凝视很久,才缓缓离开。

不知道走了多远,我看见了“枫树坡”三个大字,举目四望,难得一见漫山遍野红遍的样子,失望之情在心中如苦涩的河水,蔓延着。在砾石边儿,一棵枫树的叶子已经落光了,地面上沉积着厚厚的一层枫叶,我捡拾起来,端详一会儿,寻找昨天的生命轨迹。在一拐弯处,我见到一棵枫树,叶子浓烈似火,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你看,只有这一棵树还在留恋秋天,还在绽放生命的荣耀。在我的眼里,它就像一位筋骨健壮的青年,不害怕风雨的侵袭,在凛凛寒意里,昂扬头颅。一枚枚枫叶,仿佛跃动的精灵,在与早晨的朝阳嬉戏。停在它的脚下,我的内心也燃烧着一股生命之火,向着我的理想飞翔。

山间的白桦树,似乎很少有亭亭玉立的,少了拘谨与严肃,多了质朴与自然,枝杈肆意而生,随意洒脱。白桦树叶要么与秋风一起走远了,不见踪影,要么,还一簇簇的密如金色的碎花,在山间蓬勃跃动,一抹抹阳光透过山顶的树丛,照在白桦树顶,金色的火焰燃烧起来。

武烈河源

武烈河,承德的一条母亲河,逶迤如一条宽阔的飘带,从承德市区内穿城而过。在茅荆坝的山腰,我第一次知道武烈河的源头就在前面不远处。一步步拾阶而上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期待,想一睹武烈河源头的风采。

转过一条山,还在眺望远方的重重山峦,忽然就瞥见了前面靠右侧的武烈河源了。一块硕大的青黑卧石在光影的世界里安详沉静,上面雕刻着“武烈河源”几个洒脱遒劲的大字,它的身边,飞瀑流泻,水花飞溅,泠泠作响。虽然已是深秋,昨晚的一场中雨,湿透了山山岭岭,此刻,山溪欢快地流淌,汇入脚下的小水潭。

在岸边,我停下脚步,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描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此刻,这小小的水潭里,水波荡漾,上面飘着一枚枚金黄的树叶,如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瓣,它们紧紧地挨着,阳光映在上面,闪闪烁烁,光彩迷人。在我的眼里,它们又像一条条安静祥和的金色小鱼,在清冽的水波中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林间怡然的悠闲。一枚枚的落叶,在溪水的滋润下,熠熠生辉。

武烈河的源头有三個,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十四卷于此有详细的描述:“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力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溪,与幡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濡水是承德的另外一条母亲河——滦河的古称。这里的西藏水就是发源于茅荆坝敖包山西侧的鹦鹉河,它是武烈河的西源头。此时站在茅荆坝东麓,眼前的武烈河源就是郦道元描述的中藏水,如今它已经改名字为茅沟川,一路蜿蜒流出茅荆坝,流出山山岭岭之间的河谷,滋润两岸的土地与人民。

山高水长,我一路向上,沿着林间的石级不断攀登,直到山顶,溪水声不时回旋于我的耳畔。好几次,我踩着林间的乱石,蹲伏在溪水前,倾听它汩汩不息的声音,感受它从山林间走来的蓬勃脉动。

奇山怪石

在金代茅荆坝称为枭岭,枭为一种猛禽,我家乡的人们喜欢用大老雕或者老鹰称呼它。在茅荆坝的入口处,我见到了一座奇异的山,这座山峰自下而上拔地而起,越来越窄,高耸蓝天,如一只苍鹰之喙。这就是鹰首山。其山崖陡峭,壁立万仞,奇崛险峻,苍茫岩石之间,还有一株株不惧贫瘠的松树生长其间,山坡后面,地势稍缓。

站在远方眺望它,我感受到了它的孤傲不羁与凛然气势,它就像一名守候了千年万年之久的勇士,历经风雨而不屈。翻阅历史,从辽代以来,这片区域内,就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奚族和契丹族,在山岭之间垦荒筑屋,牧牛渔猎。枭岭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他们的家园,这座不屈的鹰首山与众多的山岭,见证了一个个民族执着追求文明的历史过程,那些远逝的背影依然在山岭之间漂浮,那些文明的碎片,依然在山间向后人诉说。茅荆坝的山山岭岭,珍藏着多少历史沧桑啊!

在东山顶上,我还见到了另外一种奇观,一只状如金蟾的石像跪拜在犹如僧帽的山岩上,它的对面,迎面而立一座石佛,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蟾拜佛”的神奇景象。一座座石像,在一代代人们的解读中,被赋予着不同的生命色彩与情感寄托,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望。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一座座山和不同的石像,都流淌着生命的温度。

茅荆坝的奇石太多了,有的形如大猩猩,怀里还抱着一个小猩猩,深邃的眼神眺望远方,满含幸福;有的顶冠束带,圆睁铜铃大眼,怒目而视;有的好像金鸡报晓,头上戴着耀眼的花冠;有的从山岭之间探出头来,满脸沧桑,沟壑纵横,如天地之间眷恋农耕的乡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幅幅或厚重或灵动的石之画卷。

走在茅荆坝的秋色中,沉浸在一种难得的喜悦里,每一处山峦,每一处山林,每一处小溪,每一处石像,都带给我不一样的生命感悟。

茅荆坝之秋,生命之旅。

上一篇:资产评估行业改革下一篇:应纳税暂时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