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之美

2024-09-27

感受诗歌之美(共9篇)

感受诗歌之美 篇1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总能给教师提供许多精致的数学课例。假期中有幸听了吴老师的《乘法分配律》, 让我再一次为之着迷。吴老师以其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充满机智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趣味与魅力, 使教师感受到教数学的快乐与幸福。短短四十分钟, 我深深感受到自始至终在她身上有一种美在流动。

一、课前交流之美

课前只见吴老师干净、利索地走上讲台, 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一开始吴老师就亲切地问学生, 吃饭了吗?什么时候过来的?当听说学生很早就过来之后, 吴老师的脸上满是关心的神情, 她愧疚地说, “真是对不起, 孩子们, 让你们等这么长时间”, 听到这句话时, 我感觉像是听到母亲与孩子的对话, 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我看到吴老师看学生的眼神, 就像母亲望向自己孩子的眼神, 满满的全是爱。正像她自己曾经所说的:“我的课不是上给专家的, 不是上给老师的, 我是上给孩子们的。”

二、课堂展示之美

在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之后, 我们等到了最精彩的建模环节。吴老师是分四步来建构的:初步感知—进一步感知—直面“模型”—表述“模型”。在进行数学建模时, 吴老师主要分了四层, 她将课堂还给学生, 生生互动, 她只是在必要时出来点拨一下。她特别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索、提问、合作、交流、辩论、反思的能力。在这一环节, 学生的灵性得到舒展, 智慧得到绽放。换句话说, 为了学生的“进”, 教师在尽可能地“退”。吴老师做到了, 不但“退”得漂亮, 而且还“导”得精彩。

三、文化沉淀之美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虽然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四十分钟的课, 但实际上展示的是她从教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魅力, 无论是她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她的人格魅力、教育机智, 以及她高深的数学文化素养, 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数学文化所决定的, 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学习的。

本节课, 吴老师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乘法分配律作为一个基点, 在原有基点中诞生出一个个新的生长点, “分配”的内涵、“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路线等都一一获得突显, 成为超越知识之上的更高的数学课堂追求。而数学的文化特性, 也恰在于此。

四、语言简练之美

仔细琢磨吴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 都表达出简练之美。吴老师在出示完情境图之后, 要学生说一说有哪些数学要素。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 吴老师一句精彩的点评“对呀, 同学们, 学数学就要从数学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思考。当小组交流时, 吴老师又说, “讨论的过程, 就是发现山外有山的过程”, 吴老师的适时点评让学生知道了事情的本质。当学生自己写出了很多答案后, 吴老师点拨学生:“接下来, 我们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这些一生一世都写不完的式子, 尝试概括地、简单地写出。”在这里, 吴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深化提升。当学生踊跃发言时, 吴老师告诉大家:“每个人听了同伴的发言, 就会发现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 实则用心良苦, 体现了她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吴老师用她强大的个人魅力, 通过四步来建构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吴老师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方法, 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美——“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与人交流之美、数学表达之美、数学概括之美。

感受诗歌之美 篇2

看着路上的小花或者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我们便知道“春天”来了。春天一到,难免看到一些与家人或朋友一同到公园欣赏美丽樱花的人。在樱花盛开的这段期间,公园人山人海,从山脚到山顶都可看见人的踪影,为的就是一睹樱花绽放的风采。除了樱花,就连道旁的行道树,也好像知道春天到了似的`,跟着风儿翩 翩起舞,欢迎春天的到来。

紧接着,春天一走,夏天便前仆后继的紧跟上来,夏天的“热情”,任谁也不敢领教,纷纷投入大海的“怀抱”中。在夏天,海滩上充满人潮,人来人往,有的堆沙堡,有的打沙滩排球。各各玩得不亦乐乎,好不快乐,哪怕是输给了夏天的热情。

几个月后,人们的毅力“战”胜了夏天。就在夏天夹着尾巴逃走的同时,一阵凉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哆嗦。路旁的小树丛也害怕的发抖了起来,一旁的枫树渐渐由绿转黄,再慢慢的变红,不用几秒,叶子便纷纷落下,不再朝气蓬勃。我恍然大悟,原来秋天到了!

天气由凉爽变成了干冷,街道上极为冷清,大家都穿着厚厚的大衣,坐在家中的暖炉旁,等待“冬天”的离去。过了不久,天空中落下细细的雪花,雪盖过了矮树,盖过了道路,但,却盖不了人们温暖的人。

感受散文之美 篇3

首先,要明确考试要点,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其次,要研究散文复习策略,切实提高阅读、答题水平;第三,要通过实战演练,了解有关中考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

中考考点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整体感知,准确概括全文或某段的主题或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分析作品思路,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3、透视情感,分析形象:解答文中有关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文中人或物的形象。

4、品味语言,琢磨特点:对文章中的语句、词语进行赏析或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5、拓展延伸,深入探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有迁移应用的能力。

备考方略

一、阅读策略

1、了解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阅读时应理清“形”与“神”的结合点。

2、理清散文结构。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是理清散文结构的一把金钥匙。

3、把握散文线索。散文中的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应在熟悉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

4、掌握散文表现手法。散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白描、以小见大,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阅读时要予以重视,熟练掌握。

二、答题策略

1、纵观全文,把握主旨。认真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2、认真审题,定向扫描。要仔細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寻找所需信息。

3、筛选组合,准确表述。散文作品阅读有许多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对文中重点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取舍、排列、归纳,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解答的语言应简洁、准确。

实战演练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漏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感受地理和谐之美 篇4

一、感受生存世界的和谐之美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层面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 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这句话揭示出地理学科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已知宇宙中, 地球作为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 地表形态万千, 四季变化、斗转星移、海陆变迁……这些都给人类带来许多遐想。城市的繁华、乡村的静谧、平原的广阔、山区的旖旎、草原的丰美, 以及冬日的冰雕、夏日的花果、秋日的湖光山色……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地球给我们带来生活需要的资源:阳光、水、土地、矿藏……人们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安享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彼此友好相处, 享受天人合一, 这不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 或者更确切地说, 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生存世界的和谐美建构在发现、引导的基础上, 它需要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发现美的元素、美的联系, 需要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欣赏美的心灵。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幅美丽和谐的图画, 学生徜徉其中, 享受人、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美, 探索科学真谛, 提高地理素养, 唤醒自己对和谐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材中凡是涉及地理环境和谐美的内容, 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情趣之美:马尔代夫的水下政府办公会议,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酝酿整体搬迁, 都是因为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古今联系之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联系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气候, 联系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运动之美:昼夜在地球自转中交替,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在地球公转中更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类比之美: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对称之美:地中海气候的南北对称分布, 全球温度带的分布。图像之美:板块的张裂与挤压运动图, 气候类型图, 资源分布图。案例之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悲壮故事。时差之美:地球上东边时间总比西边早。丰富的地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沐浴着生存世界的和谐之美。

二、感受生活品位的和谐之美

品位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与修养, 它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幸福体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学科实践性很强,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地理问题, 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在对地理现象的感知与理解中不断提升生活品位。

地理学科不是牢记“地名+物产”,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就要求广大地理工作者善于解剖地理现象, 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东西。这种解剖, 一方面是通过搜集大量资料, 佐证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带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通过实践活动, 提高认识, 获得真情实感, 知道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如学习了“气候”一章, 便会知道新疆深居内陆, 受海洋影响小, 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 出现了“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又如, 昆明的“春城”之称, 与它所在的位置及地形的影响有关……了解这些知识, 对学生出行有很大帮助。再如, 学习《世界人口》一课时, 为了了解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 了解河流污染与水土流失现状, 到环保部门采访, 获得具体数据, 形成深刻认识, 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环境不和谐造成的危害。学习《世界的聚落》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 并结合日常观察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 通过理清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保护碧水蓝天、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地理学习之中,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生活品位也会不断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地理学习应以兴趣为引导, 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观察、多展示, 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感受生活环境的和谐之美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 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生活环境的和谐美, 实际上就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 这在地理“课程目标”中有明确要求。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意识。社会环境的和谐则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 放眼全球, 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通过地理教育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

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里所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 要求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地理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的重任。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 应在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方面做好协调统一。如教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 教师就可以结合徐州部分煤矿关闭的情况, 让学生知道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知道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对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会造成人地关系恶化, 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并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还应提供一些视频、资料, 说明全球已普遍出现了这类问题, 让学生知道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不滥伐林木, 不毁坏草场, 要保护碧水蓝天, 爱护自己的家园。课余,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做环保宣传、调查活动, 通过对社区调查, 查找污染源, 写出调查报告, 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家乡。教授《世界人口》一课时, 教师可以展示乡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带来的问题,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并结合地理背景, 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移要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点,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突破常规, 多角度、多思路地分析地理现象, 提高能力, 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感受地域文化的和谐之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世界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政治经济, 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不断发展的, 它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相融合,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地理学上的地域文化有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我们欣赏地域文化的和谐之美, 就是要弘扬地域文化, 尊重不同国家、地区的风俗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和谐之美, 不仅体现在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还体现在与民风、民俗的结合, 体现在与价值观的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有着不同历史与自然背景, 如中国的吴越文化、客家文化。学生体会地域文化的和谐美, 应在了解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如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建筑、中国苗寨的高脚楼、日本的防震建筑、巴西多样的人种、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 都有着不同的地理背景。同时, 还要体会地域文化的历史性与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全球视野。

感受自然之美作文 篇5

生活在大城市之中,有很多的人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跟风,模仿成为了他们所说的“酷”;化妆,整容成为了所谓的“美”。“非主流”,“乞丐服”。一个又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汇蹦了出来。有多少人会在路边闻着淡淡的花香,感受大地,自然的气息。他们和克隆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翠竹之秀丽,青松之壮美,杨柳之潇洒,兰草之温柔,高山之巍峨,溪流之湍急,自在赋予各异风情,都在各自的土地上展示生命的光辉,展示真正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不是所谓的“时尚”。真正的自然之美在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展示自己的特点,让别人认清你,看懂你。不必在意个别人的嘲笑,只要你做回你自己,你就成功了。无需自卑,相信自己,战胜自己!

有很多人被我们认为富有个性特征:小皮的勇气与善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刘备的仁德,张飞的豪爽。他们就在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感受语文之美 篇6

一、 简单而不放任自流,还语文以本色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时是以高考为指路标的。我们认为,每一篇课文的要点,应该放在可能涉及的考试点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高考中拿高分,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才有可能因此而走得更顺畅。诚然,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界限模糊的情况下,有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将很美的文章当成单纯的说理性文章来讲。也就是说,在黑板上出几道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以达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目的。如《花未眠》,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教我们如何感受自然美的说理性散文,而忽略了此文章自身的美,以及作者川端康成的文字中那深入骨髓的颓废之美。我想,对美人花的《花未眠》,这样本末倒置的教法是可悲的,鉴赏它的美才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有人会不以为然:难道一味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而忽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语言文字自身的美时,他自己就会主动去接受语文,去寻找语文课本外广阔的语文天地。当他们迷上语文时,你还担心他们学不好语文吗?我经常在课堂上开玩笑对学生说:“解题技巧好比武侠小说中那精美绝伦的招式,正如段誉之六脉神剑。我们光学招式是没用的,只能对着空气指指点点。只有体内充满真气,招式才会有用武之地,甚至可以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而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的真气。”玩笑归玩笑,可这不正是老祖宗所说的“厚积薄发”吗?

二、 朴素而激情四溢,感受文学自身之美

为了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学自身之美呢?

1.重视问题教学,体味文字之美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会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用多媒体图片代替课本等。例如有人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将电视剧《红楼梦》中这一片段截取下来,反复放给学生看,并让他们通过众多人物的精彩表演来分析人物个性。为此,我深感遗憾: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好的,可怎能忘记引导学生感受曹雪芹那饱含“十年辛酸泪”的经典语言呢?

这种情况在上文言文、古诗文时是屡见不鲜的。如有人上柳永的《雨霖铃》时,采用“开心辞典”式的“脑力黄金赛”,让学生忙于记忆与背诵,那他们哪能体会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苦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寒寂寞?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语文真正的美不在此。我们可以采用朴素的教学方法,将要点放在课文而非课堂形式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文字之美。

2.摒弃传统观念,感受情感之美

不能否认,我们在处理许多课文时会依照传统观念对之进行解读。一直以来,“文以载道”的思想已成为我们信奉的准则,其实,“文以载道”本身没错,只是我们把它理解得太肤浅了。我们让“文”载的“道”太沉重了。传统的政治观念、正统观念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而让我们忽略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之美,张扬着的个性之美。

我固执地认为,语文不应再是政治的、正统的语文,它应是广泛的语文,是大语文。如在上鲁迅的文章时,许多人还是照老一套的观念,将思维定格在反封建、反白色恐怖上,虽说这是鲁迅文章的一贯主题,可这并不是鲁迅文章的唯一主题。我们读《孔乙己》时,除了读出旧社会世态炎凉外,难道读不出一个自尊却又无力与命运抗争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们读《记念刘和珍君》时,除了为反动者的暴行愤慨外,难道感受不到刘和珍的可亲可敬与大义凛然?我多次讲课时发现,一讲到鲁迅的作品,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反封建”“国民党反动派”等词语,令人哭笑不得。可这不正是由于我们的误导吗?是我们让他们忘了去寻找文学作品中那动人心魄的情感之美。

综上所述,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教改也有无数条路可走。不过,一切得靠事实说话。事实证明,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使学生学有所成的才是好方法。

我想,尝试了各种方法后,我们不妨返璞归真,还语文以本色。一方面没有必要将语文弄成“技术分析”的模式,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突出工具性这一特点的背景下,庖丁解牛式地将各知识点肢解开,丧失了人文精神和感性、灵性,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将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让外在的东西掩盖了语文自身的美。

经过一番热热闹闹的尝试后,也许我们最后能让语文教学走向简单,走向朴素。因为正如“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歌词所诠释的道路一样:越是简洁的方式,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越能发挥师生的主观创造性,越能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之美。◆(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素读, 感受学生思考之美 篇7

素读就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没有占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原始的知识积累对文本进行解读。

二、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和背景

1.高中阶段课程多, 任务重, 时间紧, 这就导致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预习要学习的内容, 使得预习形同虚设。

2.课堂问题设置缺少针对性。很多时候, 我们在设置问题时,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 使得问题可能出现设置过浅或者过深, 进而导致课堂出现了低效或无效行为。

3.高考是在没有教师指导和可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 在平时教学中, 学生都是在教师指导下, 或者是自己查找资料来进行阅读的, 对文本的理解和知识的把握很到位, 只要学生自己独立进行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所以, 让学生进行素读非常重要。

三、具体步骤

具体来说, 素读的步骤是:感受文本—导读, 把握文本—赏读, 探究文本。

四、具体操作

(一) 诗词类文本

诗词看似很简单, 但学生理解起来却很困难。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操作。

1. 较难的诗歌和没见过词牌名的词。

对于这种类型的诗词,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读出了哪些内容, 从哪些地方读出这些内容的。哪怕是学生读出一点也可, 学生即使理解错了也可, 关键是让他们找出是从哪些地方读出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导出课堂的重点。比如, 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和《醉花阴》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 学过词牌名的词。

对于这种类型的诗词, 我们可先把其中的标点删除, 让学生自读,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标点, 再谈理解。学过词牌名的词, 学生可通过旧知自觉引出新知, 加上标点, 谈谈理解, 教师再进行引导。比如, 在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时,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句读。

(二) 小说类文本

1. 短篇小说。

在阅读短篇小说时, 我们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素读, 感知文本”, 然后“导读, 把握文本”, 最后“赏读, 探究文本”。在教学前, 我们应先把小说分成几个部分, 然后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 使学生按计划学习内容。如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部分进行探究。

2. 长篇小说。

在学习长篇小说时, 我们应拿出两个课时甚至是更多的课时, 让学生先进行素读, 然后一个课时的导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正确的把握之后, 再从人物、环境、情节和语言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三) 文言类文本

利用素读法阅读文言类文本时, 要求学生首先不看注释, 不查工具书, 直指文本, 联系上下文, “连猜带蒙”去读, 读懂多少算多少, 然后对照注释, 查阅资料, 核对“素读”结果, 校正错误, 最后经过教师引导形成新的知识储备。

对一些文本的重要段落, 我们也可以在标点上做文章。我们可以把标点删除, 让学生来自读;可以把标点的位置调整, 让学生来改正;还可以把标点更改, 让学生体会语气变换。这样经过自己查阅资料和教师的引导, 学生就能对文本的把握更到位, 理解也会更深刻。

五、获得的认知

我们从素读的教学尝试中得出以下几点浅薄的想法:

第一, 要相信学生的现有能力。对于学语言和品文本, 教师总不愿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害怕沉默的课堂, 担心分秒逝去而学生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影响教学进度, 最终导致课堂成为知识的灌输, 技巧的生搬硬套, 而没有能力的锻炼。其实, 作为母语的学习者,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 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解读课文的条件,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他们会给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

第二, 素读, 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这样的课堂担心是有道理的,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丰富的教学经验, 以及对教材的透彻研读, 那么, 课堂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 而不是“静之美”。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 为了避免出现沉闷的课堂气氛, 总会在导入、结尾或者中间过渡环节插入一些“出彩”的设计来点缀课堂。这些都是预设性很强的东西, 比较好控制, 但是这只能体现教师的备课能力, 而不能说明他的教学能力。所以, 教师只有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才能娴熟地驾驭这样的课堂, 在沉思和宁静中营造出教学的艺术和美感。

感受阅人之美 篇8

小郑老师:最初编辑和我谈起“特级教师访谈”这个栏目设想的时候, 我的感觉是“眼前一亮”, 值得期待。毋庸讳言,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属于“弱势学科”, 众多一线教师面临着和我一样连评高级都屡屡被拒的困境, 那些特级教师, 简直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神。能够走近特级, 倾听他们的教诲, 打捞他们成功的经验, 实在是一次令人愉悦的精神之旅。

最令我们好奇的是——特级教师之“特”, 到底“特”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人生的路标?我想边楚女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答案:“特别要宁静、特别要努力、特别要好学”。边老师解读“宁静”是一种心态, 要静得下心来, 找到“落地”的感觉。而“努力好学”则是一种行动, 任何人不努力、不学习, 即使过去成绩再辉煌, 也会马上湮没在奔涌向前的发展洪流中。一个人, 如果真能静下来, 撇去一些功利心, 内心才能走向真正的“丰富的宁静”。段青老师也强调要进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理想化教育状态。在访谈多位特级教师之后, 我常常感叹:这些特级教师, 他们都有着一样丰富的内在积淀和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我相信他们不论从事何种职业, 都一样能够发出异彩, 令人惊艳。教师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成就他人、圆满自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不错, 努力与好学其实在某种层面上也是要建立在一个宁静的心态下的。但是面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 想要拥有这种宁静的心态实属不易。更多的课程任务蜂拥而至, 要求老师们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教学之外的零碎工作也导致了精力的分散, 从而产生的内心压抑、无奈与外部的躁动打破了这种宁静, 人们要如何重获这种宁静?这与他们的视角, 看问题的方法是否有关?

小郑老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是,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杂务缠身。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兼管语音室、微机室, 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广播室、文件打印、成绩管理、网络管理……一句话, 凡是和“电”字沾边的都要干。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中, 再加上学科地位不高 (高考不考或仅有几分) , 导致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放弃了专业发展, 在教学上懈怠应付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技术教师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专业地位。作为教师失去自己的专业地位是可悲的, 也是可怕的。

如何面对杂务缠身、重拾内心的宁静并走向高远?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李冬梅老师给大家支招:在网络管理方面通过建立一个或多个域服务器, 将学校所有机器加入域, 由域服务器管理。为学校每个使用者建立域用户并设置不同使用权限, 如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籍号密码登录, 服务器验证这合法身份后, 才允许使用者登录本机, 并根据事先的规定给予一定使用权限。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把信息技术老师从杂务中解放出来, 更有效地保证了教研和教学的质量。至于教务管理等其他工作, 不妨教会相应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 他们的工作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做!学会这几招, 老师们是不是轻松多了?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不断成长, 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教师必须意识到:教育过程主要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授受过程, 而是一个互动或交往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学科知识本身不是第一位的, 第一位的是教师人格、教师对教学过程 (或内容知识) 的合理组织, 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事实上,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越有真知灼见, 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就越为学生所认可。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在讲述, 好的教师在解释, 更好的教师在示范, 伟大的老师在激励。”

特级教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从新手教师到经验教师靠的是经验性知识的累积, 而从经验教师到专家教师靠以反思为核心的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与完善。不经过反思, 教师无法达到专家教师的境界和层次。特级教师也曾经历困境, 有过破蛹化蝶的过程。许憬老师从一名普通信息技术老师迅速成长为名师并走向校长的管理岗位, 他的成长经历不可复制, 但极具启发意义。段青老师利用海南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网营造了一个常态的、宜于年轻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一大批年轻老师通过这个平台迅速成长起来, 有人说没有段青老师的努力就没有海南今天一批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引路人或许可遇不可求, 但网络时代, 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 一定能找到前行路上的伙伴和路标。王建德老师人称“江湖郎中”, 如何从菜鸟修炼成个中高手他有独家良方……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有为才有位, 有位才有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能否从这些特级教师中寻找出一些“相同的特质”来?

小郑老师:我一直在观察, 也一直在思考:这些特级教师身上, 他们共同的内在特质是什么?他们不仅懂教学, 更懂得什么是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云“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特级教师, 他们有渊博的学识、更有迷人的人格魅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并享受当下的事业和生活, 他们教书、唱歌、喝茶、散步、写作、品味生活, 有许多奇思妙想并努力去实现它。他们的幸福人生在于教书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育人的过程, 有机会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获得智力和心灵上的成长,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人生之乐也。

基于此, 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到底要依赖其学科魅力还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人怀疑信息技术课的学科魅力, 指出信息技术课学生喜欢的往往不是教师教的内容和教的方式, 而是机房里的电脑。如果信息技术课不能打赢这场和机器 (网络) 的斗争, 真正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融入和成长, 那将成为失败的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课程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学段之间的衔接也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 要展示信息技术的学科魅力, 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精心的选择和设计。不妨用心学习和借鉴那些优秀教师的经验, 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张勤坚老师坚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分解、科学整合、分层拓展、适度延伸, 及时补充适切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比如, 把“邮箱”的申请和QQ做了捆绑, 关于论坛则索性迁移到了腾讯微博, 又因为微博中图像的美化, 向孩子们推荐‘美图秀秀’”;李冬梅老师通过霍夫曼不等长无损压缩编码等内容向学生展示技术的无穷魅力, 这样的内容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启迪他们的智慧, 在独立思考中学会创新。

“亲其师, 信其道”, 特级教师是一个具备独特人格魅力的特殊人群。但如果一门学科沦落到完全依赖教师的人格魅力去维持, 那是学科的悲哀。信息技术课程的春天才是信息技术老师的春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哪几位教师的哪些观点或实例让您收益最大?

小郑老师:在课程开设方面, 郭林涛老师提出信息技术“三面向”的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教育, 坚持上好必修课;面向部分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教育, 坚持上好选修课;面向少数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精英教育, 坚持上好竞赛课。这个框架的搭建圆满地解答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有效开设的问题, 极具指导意义。

在教学设计方面, 李冬梅老师提出“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游泳”。李冬梅老师指出学习是一件充满挑战, 经历艰辛, 经过努力, 付出智力与体力后收获结果, 获得成功体验的趣事。成功创设信息技术的“深水池”, 让学生能够获得智力上的参与和成长,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有创意, 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综合性的专题式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李冬梅老师设计的“搜索引擎研究报告”、“我的校园我的同学”等专题系列, 有着浓浓的课程开发的味道, 真正给一线老师以启迪。

在教学实施方面, 张勤坚老师大胆提出, 要敢于上“不完整”的课。不管设计得多么完美的课, 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却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留下颇多遗憾。也许, 追求完美本身即最大的不完美。张勤坚老师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 真正从学生学习内需与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奋点等因素出发, 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有多完整 (一种表象的所谓完美) , 而是学生是否对你的课程有兴趣, 是否有学习的兴致, 是否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等”。教师敢于打造“不完整”的课, 是基于对学生、对教学的信心。这样的课, 才是生动鲜活的。一堂“活”的课, 未必是学生操作电脑的忙碌, 回答问题的“踊跃”, 而是教学内容所引发的学生思维上的活。教学如“煲汤”, 讲究的是火候与耐心, 并不是“复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读书和阅人, 有着怎样的不同?

小郑老师: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我喜欢陶渊明读书的境界:“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成年人的读书尤其要去掉功利心, 首先满足审美的需要。好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 而这种主动的甚至无所用心的阅读一定会对工作事业有帮助, 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有些书, 读后会让人欢喜赞叹, 那是正效率, 正如我们常讲身边有些人具备正能量;有些书, 读后让人愁眉不展, 那是负效率, 正如有些人具备负能量;而读书后还能有所感悟, 自己想出新的什么来, 那就是超效率了。

我们可以向古代先贤学习, 可以向大洋彼岸的人淘宝, 也可以向身边的人取经。阅读帮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头脑、窗户, 得以见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借他人之智慧, 补自己之短板, 这是成长的捷径。毫无疑问, 特级教师恰好是我们身边具备正能量的一群人, 不妨从他们身上吸收正能量, 让自己也具备燃烧的小宇宙。

感受时光的永恒之美 篇9

与很多在职场上态度强硬、果决干练的女强人不同,王颖给人的感觉如邻家女子般亲切。2000年,在美资公司做了6年管理工作的王颖加入了瑞士名表“美度”品牌。11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成长为瑞士美度中国区的总裁。

美度表由George Schaeren于1918年在瑞士苏黎士创立,至今已是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经典品牌。20世纪初,美度表来到中国,当时称作“米度表”或“米陀表”,以其走时精准的全自动机械计时和优良的防水品质广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和青睐。初入手表行业,有许多新知识等着王颖去学习。手表行业具有很强的唯一和特殊性,每个品牌都有自己非常明晰的定位。通过学习和工作,王颖爱上了这个行业,也认识到“美度”这个品牌在中国发展的潜力。在王颖和全体美度人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美度在中国的销量较初入市场整整翻了8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专柜也愈加密集,销售网络不断扩展,日趋成熟。2008年,中国市场成为美度在全球市场销售额度增长最快的地区。2011年,美度更是成为中国市场中高档名表中的佼佼者。此时的王颖经过持之以恒的拼搏和奋斗,也已经成长为美度中国区的总裁。经验告诉她,一个品牌从无到有,再到成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等得起,所需要的正是恒心和耐力。

王颖一直热爱舞蹈,“舞蹈是一种很内在的美,能够让人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进去的一种艺术。每次跳舞的时候,我都把自己完全地融进音乐里,感受一种花朵开放的完美过程。 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王颖对自己的事业也有着独到的认识。“表是记录生命的腕上艺术。腕表绝不只是一件没有生命的产品,而是永恒的载体,将世间的‘美’和‘永恒’带给人们。”她希望能够让人们通过事物的永恒之美,体会到生命的永恒价值。

“美度表有一句名言叫‘镌刻岁月’,就是说除了计时功能,它可以记录你生活中的点滴,我们也希望手表能够不仅仅是一个饰品,还是生命中的一个纪念。”王颖说。1930年底,美度表创造了第一款全自动机械手表,它具备防磁、防震、防尘全自动功能,这就是具有80余年的历史的“舵手系列”。舵手系列是当时唯一一个通过纽约电器实验室这个最高实验室的认证,它可以抗拒非常艰难的环境。美度检测人员拿它在不同的温度中——摄氏负40度到摄氏正30度之间多次测试,以检验它对温度的耐受程度。此外,检测人员还在6千米、13300米、16600米等不同地平线高度去考量手表的抗压性。这款全自动机械美度表非常坚固,二战时期的很多士兵都选择了舵手系列。战后,美度瑞士总部收到许多感谢信。其中一封信中写道:“经过了战争的洗礼,我身上一无所有,唯有一款美度表还陪伴我左右。” 原来,这是一名空军飞行员的来信。在一场战争中,他的飞机被击中,这位飞行员掉到了海里。在海水里浸泡了几十个小时后,他终于获救。那时,他身上除了一块仍在工作的美度表之外,已经一无所有。因此,他非常感谢美度公司能够生产这样既坚固又精准的手表给到像他一样的广大士兵。在这些士兵眼中,美度手表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计时器的概念。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美度还有许多。时至今日,美度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精准的机械走时、独一无二的Aquadura密封表冠系统、百分之百瑞士制造,仍然坚守着对永恒的美丽的追求。或许正是美度表蕴涵的这些内敛的经典元素,才深深地吸引了王颖为之倾力奋斗。

《淑媛》对话王颖

《淑媛》:在“美度”工作这么长时间,你遇到的最感动的事情是什么?

王颖:太多让我感动的事了,说也说不完。美度在上世纪3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了,许多老人都知道美度表,以前叫MIDO,“米度”。最近我们公司在做调查时遇到一对秦皇岛的老夫妻,在商场里选一对为自己的金婚做见证的纪念品。当时他们在手表柜台旁兜了好几圈,营业员便问他们想看什么表?老太太抬起自己的手腕说,“我年轻时带的便是美度,今天我们来商场,就是想再选一款美度表,见证我们的爱情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是,现在的表怎么都这么贵了?上世纪30年代到40、50年代的表都是几百块钱。现在你看,都已经5000多元,甚至上万元了。”他们犹豫了很长时间,觉得价格偏高,没有买。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对可爱的老夫妻又回来看手表。于是,营业员告诉他们,现在的表价格是比较高,但是相比起他们的爱情,一块手表的含义已经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那“我们就选这一对了!”最终,这对老夫妻选了一对现在比较流行的贝伦赛丽系列腕表满意而归。

《淑媛》:在众多世界名表品牌中你为何最终选择了“美度”?

王颖:我喜欢美度表,因为个品牌气质非常内敛。在设计方面,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简洁、典雅。百分之百的瑞士设计和瑞士制造,让我对它很有信心。它不惜成本,用材精良,但是价格却定位在中档:我们主体产品从5000元到20,000元之间。这个价位很适合中国市场。同时,它不是带一、两年的手表,而是可以伴随你几十年的手表。

《淑媛》:为适应中国消费者的爱好,“美度”在中国做了哪些改进?

王颖:美度表是以 “高性价比”为产品设计导向的,在品牌建立之初就确定了我们的制表哲学,那就是打造具有实用功能的、物超所值的中高档的手表腕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度表是完全欧式的,中国的消费者当时不是特别能接受。中国人相对喜欢简洁大方而又优雅的款式。2006年我们设计出贝伦赛丽系列,近几年,贝伦赛丽系列一直是销售量最高的系列。

《淑媛》:今年“美度”推出了哪些有特色的活动或有特色的新产品?

王颖: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美度的永恒,我们今年推出了“美度在路上”、“美度在音乐中”、“美度在建筑中”系列大型活动。9月份开始,我们在全国各地举办“美度在音乐中”的音乐活动,以便让消费者能够通过音乐更直观地体验、感受贝伦赛丽3系列的设计特色。到了年底,我们将在全国选取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带消费者去参观和体验建筑的永恒与魅力。贝伦赛丽3系列女士腕表为经典的小提琴造型,戴在女孩子手腕上非常优雅高贵,并且全部配备“瑞士天文台认证”。目前为止,世界上除了劳力士,还没有哪个品牌的系列腕表全部配备“瑞士天文台认证”。今年我们新推出的美度表大部分“瑞士天文台认证”腕表大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换在其他品牌当中,具有“瑞士天文台认证”的普通表都要卖15,000元以上,更高端一点的品牌会卖到近100,000元。因此,它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美度贝伦赛丽3系列腕表

Chronometer—天文台表。Chronometer这个词来自两个希腊词的合成:Khronos(时间),Metron(计算、测量)。

“瑞士天文台认证”分别在瑞士的日内瓦、比尔、拉绍德峰三个地方设有检测中心。在受检的手表总数中,大约有2%—3%会被淘汰。由于测试是逐只测验,所以即使是同款的两只表,测试结果在数字上也可能有若干差距。目前美度表是“瑞士天文台认证”排名前10的各个品牌当中唯一的中档价位品牌。

王颖特别为《淑媛》读者推荐:

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腕表?

首先,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确定手表的价位。其次,在价位确定的基础上选择品质最好,性价比最高的手表。与此同时,也要选择选择与自己气质相符的腕表。

如果你是刚开始工作,选择的第一只手表应尽量“中性”:既可以商务使用,也可以休闲使用。

上一篇:数列通向公式的求法下一篇:注射泵使用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