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字之美(共11篇)
感受文字之美 篇1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阅读,与书同行;悦读,与书为友
走进书香乐园,品味多彩生活
畅游书香林,读书伴我行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读书每一天,快乐无极限
遨游书海,润泽心灵
人人结书缘,书香满校园
沐浴书香,放飞心灵
品味书香,陶冶心灵
阅读经典,书香罗外
多读好书,丰富人生
博览群书,开拓视野
开卷有益,读书快乐
小小书籍,大大世界
书海泛舟,其乐融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无声的老师
感受文字之美 篇2
初中生对这种嵌在文字中的“趣味”,虽有一些感知,但往往无法深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在感受文字“趣味”中领略生活之美。岳亚军老师在执教《呼兰河传》这篇课文时,便努力呈现出这样的引导。
其一,确定感受“趣味”的视角。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思考与表达。老师在课堂上做的是对问题的分析,而不是观点的表态。如引导学生一定要从课文中读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的疑问。
事实上,这一部分很好地体现了专家教师的教学智慧。一般的老师在教学时,可能就停留在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祖父的怀念这些内容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提升;而岳亚军老师恰恰要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不一样的“好在哪里”,而且是让学生自己琢磨,让他们的思维迈上新台阶。
其二,通过朗读感受“趣味”所在。教师抓住文字的细微精妙之处,引导学生长时间地、反复地仔细辨别、品读文字。如“请大家将课文第28小节自读两遍”,又找平时班里最不爱朗读的学生进行单独朗读,强调“有情感的朗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一种把握和理解”。
岳老师还和学生一起朗读,在朗读中慢慢“牵”出学生心里朦胧的感受。岳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认识,而且也得到深入的、更进一步的见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很了解,有充分的准备,并且清晰地记得有明确的东西要教,最终使得“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其三,教师提供感知文字“趣味”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调整阅读视角。
岳亚军老师提供了《散步》和《春》的两个片段,让学生将这两个片段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露痕迹地让学生逐步理解“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异同点。
在岳亚军老师的三个引导中,我认为最后一个是关键,前面两个引导是最后一个引导的铺垫。
从一本书发现中国文字之美 篇3
对于我姥姥那代人来说,能上扫盲班识字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他们因此能读懂路牌、站牌,以免火车误站、出门迷路,甚至能给远方的亲人磕磕绊绊地写封信,说说家里哪个娃又考上了学,找了工作。
建国之初,国家花费大量精力推广简体字也是为了让更多不识字的人能认识字,《新华字典》的简单解释对他们来说是足够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不过呢,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到我妈那一辈已经少有文盲了,到我这一辈80后,至少我身边所有的人都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长大的,我们对于中国文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看路牌,看农药说明书了,我们知温饱,于是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比如美、趣味等等。
就像那些曾经的民国的老课本忽然爆红一样,曾经只有有钱人才上得起学,才读得到那样的课本,如今,我们也可以看到买到了,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中国文字之美。
同为识字工具,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书》)与《新华字典》比较,比较的结果令人错愕:前者博大精深,气韵生动,洋溢着一股天真的人文主义气息,对字的解释追根溯源,清晰准确,散发出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识字做人,身心俱受熏染;而后者已经不能适应普遍脱盲之后的中国人了。
具体表现在释义的举例上:“【忠】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斗】之‘斗争’: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思想斗争”……从这里只看到最简单的解释,却看不到一本辞典所应有的字的来源及字义。结果造成用这本字典长大的一代,认字却不识字。完全体会不到中文之美。
113年前的人们又是怎么解释这些字的呢?翻开《澄书》,你能感受到对人性的尊重,它对每一个有关人们精神状况的字的释义,都是合乎情理和充满敬畏的。比如【神】阳之精气曰神,人所恃者为精气神,神者,智之渊,身之府也,气散则神离,神离则冥然无知而身死。【灵】阴之精气曰灵,心之府曰灵台,谓其心之专一,通于神明也。
将两本书对比一下,《新华字典》对字的解释,时见生硬,让人不得要领,字与字细微但根本的差别,几乎被抹杀殆尽。比如【淫】,《新华字典》解释为:“过多,过甚;在男女关系上态度或行为不正当的;放纵;迷惑。”《澄书》释义曰:“平地出水曰淫水,淫者,过而不知止也。故引申之凡有所好而沉溺其中者曰淫,逞其欲而不肯自制者亦曰淫。假借为婬,谓男女不以礼相交也。”
比如【臣】,《新华字典》释义有三:“奴隶社会的奴隶,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官僚,封建时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意思似乎都有了,但该字的内核消失了。且看《澄书》的解释:“能事人者曰臣;象屈服之形,故凡屈服于人而无贰心者皆谓之臣,引申为廷臣家臣之臣。转注为臣服之臣。又古人相与语多自称臣,亦自卑之意。”
对汉字应该有敬畏
文≡胡纠纠(《新周刊》副主编) 摘编≡孙立峰
重新认字、补上汉语的这一课,对汉字寻根问底、是重建文化自信、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好办法。
胡适的启蒙书,对汉字追根问底
有一档电视节目叫《汉字英雄》,评委让选手写与鸟有关的字,有位选手写“乌”,三位评委集体说错,而“乌”的本意就是“黑色的鸟”,也就是乌鸦,因为看不见眼睛,所以没有那一点。
为什么连专家都错了?这是在我们学简化字过程中,由于历史的隔断和有意的漠视,许多字的意思人们不再寻根问底,造成了“识字”的偏差。初版于1901年、对汉字寻根问底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书》)已被束之高阁很久很久。
胡适童年就倚靠这套书发的蒙。胡适曾经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书》。这部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澄书》培养通才,重建个体的文化自信
《澄书》是着眼于培养通才的,所以很难界定它是什么性质的书,很具有现在所谓“复合性”或“综合性”的说法。现代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往往专而不“通”。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只会开处方,不会打针。
《澄书》恢复了对汉字的敬畏,也恢复了汉字的重量。当你了解一个字的“字根”意义时,比如陕西的“陕”为什么叫“陕”、秦国的“秦”为什么这样写时,你会对历史、对文化、对传统有深切的认知,你不再是孤独的、专横的,而是有传承的、未被割裂的。这无论对重建个体的文化自信还是汉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是非常好的启蒙书。
《澄书》被称作 “百年语文第一书”,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家长、老师、文字爱好者的欢迎,预计其影响还会不断扩大。老愚先生说:“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它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
《澄书》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
这套书共分四卷八册,每卷均为不同内容。首先是体量丰富,那时的孩子到十二岁就能认三千多个汉字了;其次是集字有科学依据,相同类型的字放在一起,而且配以精美的图画,这都符合认知规律;书的编排按“六宫格”的形式,由书法家和画家来创作,如今既便是把它作艺术品来看,也是极宜收藏的。
《澄书》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都是常用字,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生物、历史、生活、科学,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可以想象,那时的孩子认完这些字后,其“常识”已经基本具足。
这套书所折射出的百年前的人文教育状况,要比当今好。人文教育就是不仅仅教知识,还要教礼仪、教“洒扫庭除”,教认识自然、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认识到传统的“其来有自”。这一切都要从老老实实地重新认字开始。
通过“识字”,成为真正的“人”
汉字,尤其是繁体字学习状态的凋零,让不少人扼腕叹息。目前社会逐渐重视汉字,包括去年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引起广泛影响。不过娱乐节目,当不得真。有见识的家长,碰到自家孩子中有“读书种子”的,别太限制他,任其自由发展,多读些书,比什么都强。
作家阿城曾说,只将中文字视为工具是大错误。但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人所必犯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这个根不能被斩断。简化字已经犯了一次错误,我们不能再犯第二次了。
我们应该通过“识字”变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真正具有人格意义上的“人”。识字是个门径,最终是要成为一个“人”,也就是“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
道德上的圆满始终是存在的,且只能以自我要求的方式出现,如果一旦要求他人,则具有某种优越感,而这已经是不道德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通过自我圆满说话。
通过理解字的本义,我们跟祖先发生了联系,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对道理、道德、德性也发生了新的觉知,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共同体慢慢复苏的过程。因为“人”既是个体,也是整体。
这一切,就从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开始。
汉语,应该这样学
这是最好的亲子共读书。
文·编辑≡韩铭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对自己的文字充满感情,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像画一样的字。小时候学“豆”字,老师就教我们“一口米掉在地”,记住这句话,字也记住了。再比如“茶”字,草木之间有一人,看到字,采茶的形象也跃然脑海……有些字是象形,有些字又有同音字作部首,还有些字就完全像在讲故事。每个字都有它的本意和引申义,哪怕不组成词组,也蕴意丰富。
余世存先生说:“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不单用来表情达意,更有哲学、心理学、医学的韵味在其中。例如,忘记的‘忘’和忙碌的‘忙’,都是把心丢了,所以才忘事,才会忙乱得不能安顿下来。中国文字是一座富矿,哪怕你只研究透几十个文字的来源和用法,也远比读当代几十部学术著作更有趣味,对人生有巨大增益。溯回文字本源是一种进步,只要能把这些字的源头弄明白了,以后就可以自我学习,乃至自我修行了。”
世存先生的话,我特别认同。
给女儿起名字那会儿,甚至看了《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结果直接被《说文解字》的篆书给震住了,《康熙字典》里N多的“出处”和“注”也让我眼花缭乱,最后放弃了通过这两本书给女儿起名的决定,并且真心觉得自己就是一文盲。
但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不会给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蒙学教育用书,是给小孩子看的。澄衷学堂名气很大,培养了胡适、丰子恺、竺可桢等一批大师,所以我的感觉就是,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很像如今的名家出品的绘本,它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给大人以滋养。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买了这套书,书拿到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上面查女儿名字中的每个字的意思。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只说感觉吧,和在《新华字典》上查阅生字的感觉太不同了。总觉得字典上的字就像机器印刷出来的字,规整,精确,但也呆板,无趣。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上的解释却像有一个人在和你说话,给你解释他所理解的这个字。
我喜欢它解释一个字时的调调,比如“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音博。马色不纯曰驳。斑驳。驳船。 北角切。马黄白毛杂谓之驳。驳,不纯也,故独执异议曰驳议,杂载之船曰驳船。而《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的意见——真理是驳不倒的。相比较,我更喜欢前者,不是一方打倒另一方,而是很平和的,就是各种不同的展示而已。
再比如“猩”,《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音星。猴属之能言者。猩猩。猩猩猴身人面,能效人言,生婆罗洲及苏门答猎。亦能驯养,且知爱其主人。其血染物,经久不变,俗称猩红。哎,哎,才知道,原来不仅能养,还能爱主人……我简直给这解释萌坏了。
读着读着,我恍然大悟:有价值观在里面,也就是看待事物的态度。
这么想着,这套书就被我想象成当年教授胡适、丰子恺、竺可桢语文课的老先生,虽然已经认识了那么多字,还是想把那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字拿出来,找他解释一下,看看他会怎么解释。
拿到书的第一个晚上,我就这么“玩”到很晚,像在和一位老先生请教、聊天。
我丈夫是这套书的忠实粉丝,对于我的“玩法”非常痛心,据说这套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的排序都是有讲究的,作为一本字典或者工具书,仅仅用来查阅,真心是看低了这套书的价值。哈哈,算个小提醒吧,千万别把这套书仅仅看成是字典!
我想,等女儿将来上了小学,开始跟着语文课本认字之后,我会在睡前阅读和她一起看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让她知道,语文课本里的那些字不仅仅是用在文章里的意思,不仅是使用在某个词里的意思。那些美丽的中国字,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意思,都蕴含着有趣的,甚至是深远的涵义,都能从中体会到美!
儿童尿床需早治
为什么孩子晚上总尿床: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能醒来自控排尿,医学上定义为遗尿症,老百姓称为尿床。儿童尿床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脾胃虚弱,功能紊乱,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二是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尿感信号在传递过程中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大脑;三是膀胱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膀胱无法正常排尿。
孩子尿床到底需不需要治?对于孩子尿床,很多家长不以为然——谁小时候没尿过床?长大自然就好了。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尿床都是大人懒惰造成的,“家长勤快点、辛苦点,孩子能尿在床上吗?”
“尿床不用治,孩子长大就会好”的观念是传统的,也是错误的。尿床不会自愈,且随着尿床史的延长,危害的严重程度、治愈的难度和遗传的几率都在增加。孩子尿床千万拖不得、等不得,一定要早治!
“家长叫起夜,孩子不尿在床上就行了!”很多家长不辞辛苦,一个晚上几次叫孩子起来去厕所,都认为孩子不尿在床上就行了,就不算是尿床。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小孩在3岁时基本完成排尿反射的建立,不管白天、晚上,都应该能够自主控制其排尿行为。依靠叫起夜才不尿在床上,不是孩子自身能力得到恢复,不是尿床痊愈,而是来自外界的帮助。这种情形的孩子也要治疗,家长辛苦事小,耽误孩子事大!
尿床危害多,千万不能拖:3岁以上孩子尿床是病,不治危害多。据世界卫生组织尿床协会调查显示,长期尿床导致孩子智商下降(比正常儿童低17-23%);学习困难;危害孩子身体发育(发育慢,身高比正常儿童矮3-5公分);心理缺陷多(自卑敏感、暴躁易怒、自我封闭、不愿与人合作、不适应集体生活);影响成年以后的家庭幸福(影响青春期生殖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男孩易出现小阴茎、小睾丸,女孩易出现痛经、月经延迟、子宫或卵巢发育不完全)。
专家建议:中华尿床尿失禁康复网、山东省小儿遗尿康复中心专家提醒,以下8种尿床儿童一定要早治:
1.夜尿多,睡觉时听见水声或梦见找厕所会不由自主地排尿;
2.睡眠昏沉,不易唤醒,叫起来也是迷迷糊糊;
3.尿急憋不住尿,白天等不及去厕所就尿裤子,夜晚打湿裤头后会惊醒;
4.孩子到了退牙年龄迟迟不退牙或退牙后长不出来,而且易蛀牙;
5.性格内向、胆小、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不喜欢集体生活;
6.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多动,学习障碍,尤其数学;
7.挑食厌食、面色萎黄、手脚冰凉、免疫力低,易感冒;
8.叫起夜就不尿床,不叫就尿。
感受英语之美 篇4
走进春天的原野,你感受到了叶的嫩绿,花的鲜艳,鸟的呢喃,你甚至会在自然之美中沉醉。走进英语,你可曾感受到英语之美?那和谐的声韵,那亮丽的音色,那饱满的情感,男声之浑厚如大提琴的和弦,女声之甜润如曼陀铃的轻颤。
你听过《午间半小时》吗?你看过《话说长江》吗?虹云的语音,那种让灵魂振颤的美,英语也有。20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我的宿舍与英语系的学生是邻居,一天夜里,隔壁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美国之音”的“英语九百句”,那是一种让人心动的语音之美。哦,英语竟是如此之美!
学英语的中国人对英语的误解,正如“文革”期间长大的孩子对音乐的误解。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上高中的时候“文革”结束,整个学生时代,高音喇叭里唱的是“样板戏”,音乐课上教的是“语录歌”,在我的意识里,音乐就是噪音的一种。1977年早春的一天,在影剧院里看一部刚刚开禁的老电影《阿娜尔罕》,影片中有段男女声对唱,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在音乐之美中陶醉。哦,音乐竟是如此之美!
近日,从音文秀的语音资料库里选了一段“IBM总裁演讲”,再一次为英语的语音之美而感动。由此而感慨,如果英语老师的语音不美,就不要继续在讲台上制造噪音了,不要继续把学英语的孩子们导入误区。信息技术已经如此先进,我们完全可以让学英语的孩子自始至终聆听世界上最美的英语语音!
走进英语,阅读原著,你会感受到英语的历史、文化之美,你会感受到象罗素那样的伟大作家的思想之美。英语是美的,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学英语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当你沉醉于英语之美的时候,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会成为学习英语的激情,而激情是英语学习的巨大动力。
前几天,去电视台做了一期谈话节目。一个刚开英语课的小学生说:“英语太难了„„老师先写在黑板上,再领我们读。”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说:“我把一多半的精力都用在英语上了,压力很大,很累,很沉重。”在升学压力下,从小学到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普遍成为应付考试的短期行为。短视、急功近利只会造成生命的浪费。不能感受到英语之美,是中国人学英语效率太低的症结所在。
感受和谐之美 篇5
段道湍
和谐犹如一幅画,和谐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鲜花因了绿的依偎,才显得娇艳、鲜润;天空因了白云的点缀,才显得静穆、安祥;大地因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生机盎然。
当今社会,和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琴瑟和谐是家庭幸福的象征;社会和谐是安宁、稳定的象征;同事之间和谐是事业兴旺发达的象征„„
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 春雨是和谐的,她润物无声,让河山披上新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情与爱的和谐; “春日平原芥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副良药,吃了她就会弥合你我之间的疮痛;
和谐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只要走过她,你我之间就会化干戈为玉帛„„ 和谐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成为考量时代进步、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企盼社会和谐,是古今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孔子极尽倡导的和为贵,大道之行;宽大为怀,与人为善。是人本大爱的和谐社会。
范仲淹大书所言的政通人和,百姓安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理想大智的和谐社会。
洪秀全强力推崇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质朴无华的和谐社会。
康有为奔走呼号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朴素高洁的和谐社会。
唯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和谐社会。
世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需要和谐,人民共同幸福生活呼唤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让我们的家园鸟语花香,山青水绿充满生机;全社会之间的友好和谐相处,则国泰民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感受汉字之美作文 篇6
一接到这个任务,大家马上就开始忙碌了,我和其他组员精心编排我们大组的学习计划:我和另一位组员做PPT,其他组员做小报。我们组还有两位小书法家呢,我便让她们在交流展示时,一展自己的风采,让同学们领略到汉字那不一样的美。
五天左右的准备时间马上过去了,我的PPT做完了,大家的小报也基本完成,而两位小书法家也将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我的演讲开始,待大家欣赏完了古代名家的作品后,两位小书法家登上讲台,一个软笔书法、一个硬笔书法,虽说都是楷书,但风格却有些不同:软笔非常大方,而硬笔却端端正正的,显得非常庄重。这刚一亮出来,同学们的目光便被吸引住了,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在说:“汉字原来可以这么美,我以前怎么没注意到呢?”就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这两位同学怎么可以把字写得这么好,而我的字,却连端正都谈不上,要么高低不平、要么分得太开或并得太拢,不光家长,连老师看了都得说我两句。我的演讲结束了,但同学们却如痴如醉,仍然沉浸在那些美妙的汉字中呢!
感受地理和谐之美 篇7
一、感受生存世界的和谐之美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层面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 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这句话揭示出地理学科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已知宇宙中, 地球作为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 地表形态万千, 四季变化、斗转星移、海陆变迁……这些都给人类带来许多遐想。城市的繁华、乡村的静谧、平原的广阔、山区的旖旎、草原的丰美, 以及冬日的冰雕、夏日的花果、秋日的湖光山色……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地球给我们带来生活需要的资源:阳光、水、土地、矿藏……人们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安享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彼此友好相处, 享受天人合一, 这不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 或者更确切地说, 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生存世界的和谐美建构在发现、引导的基础上, 它需要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发现美的元素、美的联系, 需要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欣赏美的心灵。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幅美丽和谐的图画, 学生徜徉其中, 享受人、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美, 探索科学真谛, 提高地理素养, 唤醒自己对和谐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材中凡是涉及地理环境和谐美的内容, 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情趣之美:马尔代夫的水下政府办公会议,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酝酿整体搬迁, 都是因为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古今联系之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联系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气候, 联系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运动之美:昼夜在地球自转中交替,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在地球公转中更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类比之美: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对称之美:地中海气候的南北对称分布, 全球温度带的分布。图像之美:板块的张裂与挤压运动图, 气候类型图, 资源分布图。案例之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悲壮故事。时差之美:地球上东边时间总比西边早。丰富的地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沐浴着生存世界的和谐之美。
二、感受生活品位的和谐之美
品位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与修养, 它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幸福体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学科实践性很强,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地理问题, 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在对地理现象的感知与理解中不断提升生活品位。
地理学科不是牢记“地名+物产”,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就要求广大地理工作者善于解剖地理现象, 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东西。这种解剖, 一方面是通过搜集大量资料, 佐证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带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通过实践活动, 提高认识, 获得真情实感, 知道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如学习了“气候”一章, 便会知道新疆深居内陆, 受海洋影响小, 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 出现了“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又如, 昆明的“春城”之称, 与它所在的位置及地形的影响有关……了解这些知识, 对学生出行有很大帮助。再如, 学习《世界人口》一课时, 为了了解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 了解河流污染与水土流失现状, 到环保部门采访, 获得具体数据, 形成深刻认识, 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环境不和谐造成的危害。学习《世界的聚落》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 并结合日常观察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 通过理清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保护碧水蓝天、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地理学习之中,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生活品位也会不断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地理学习应以兴趣为引导, 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观察、多展示, 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感受生活环境的和谐之美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 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生活环境的和谐美, 实际上就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 这在地理“课程目标”中有明确要求。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意识。社会环境的和谐则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 放眼全球, 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通过地理教育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
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里所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 要求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地理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的重任。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 应在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方面做好协调统一。如教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 教师就可以结合徐州部分煤矿关闭的情况, 让学生知道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知道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对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会造成人地关系恶化, 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并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还应提供一些视频、资料, 说明全球已普遍出现了这类问题, 让学生知道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不滥伐林木, 不毁坏草场, 要保护碧水蓝天, 爱护自己的家园。课余,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做环保宣传、调查活动, 通过对社区调查, 查找污染源, 写出调查报告, 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家乡。教授《世界人口》一课时, 教师可以展示乡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带来的问题,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并结合地理背景, 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移要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点,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突破常规, 多角度、多思路地分析地理现象, 提高能力, 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感受地域文化的和谐之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世界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 不同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政治经济, 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不断发展的, 它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相融合,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地理学上的地域文化有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我们欣赏地域文化的和谐之美, 就是要弘扬地域文化, 尊重不同国家、地区的风俗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和谐之美, 不仅体现在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还体现在与民风、民俗的结合, 体现在与价值观的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有着不同历史与自然背景, 如中国的吴越文化、客家文化。学生体会地域文化的和谐美, 应在了解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如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建筑、中国苗寨的高脚楼、日本的防震建筑、巴西多样的人种、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 都有着不同的地理背景。同时, 还要体会地域文化的历史性与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全球视野。
感受台湾教育之美 篇8
第一次感受“爱的鼓励”是在5年前的武夷山。当时有一场教学研讨活动,大陆和台湾的教师同台上课。上课的是台北市芝山国小的吕玉英老师,课题是《分数的探究》。大凡公开课,到了不熟悉的班级,老师提问时都是“你说”“请你回答”等,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是面对不熟悉的学生。而在吕老师的课堂上,她从头到尾手里都拿着一张纸,提问时先看一下然后再叫“**,请你回答”。到了后来,有一两个比较突出的孩子吕老师已能直接叫出名字了。在学生回答时,吕老师总是提醒“是你的观点还是叙述别人的观点”?就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提醒,最后学生站起来总是会先说“我的观点是”。原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也可以这么简单!
吕老师很喜欢叫学生上台说明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画图帮助讲解,在这个时候,她总是走到最后一张桌子,站着听讲台上的学生讲,不时地还会提几个问题挑战台上的学生。每当重要的问题有学生回答后,吕老师总是会问其他学生“听得懂吗”?有听不懂的就请回答的学生再想想怎样说明更明确,或请其他学生来帮助,但很少见到吕老师主动讲出来的。每当有学生回答精彩,吕老师就会说“给他来个爱的鼓励吧”“给自己来个爱的鼓励吧”!然后自己带头鼓起掌来,学生也跟着鼓掌。原来掌声加了“爱”就变得这么可爱了。
活动结束后我曾写了一篇随笔,用以纪录自己对“爱的鼓励”的感动。没想到,隔天就读到吕玉英老师的留言:“感謝您們的愛的鼓勵,有了愛教育就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希望,為孩子營造學習的環境,創造學習的機會,就是給予孩子更長的回憶。長長的回憶,短短的相聚,無限的思念。”虽是繁体字,但吕老师朴实又充满诗意的回复让我也感受到了爱的鼓励。
第二次感受“爱的鼓励”是在去年。我校几个老师带着二十多个孩子进行为期一周的赴台交流,其间访问了两所学校,还进行了环岛旅行。带着这么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出门,带队老师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导游Amy帮助我们减轻了许多负担。只要她在场,孩子们的组织工作基本由她负责,四十多岁的人了,却要孩子们称她Amy姐姐。随着交流的增多,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她的情况。她是3个孩子的妈妈,但身材保养得犹如少女,脸上化着妆,也让人感觉恰到好处。她原来在台北市政府里一个与教育相关的部门工作过,也曾经担任过竞选台北市长的议员的竞选办公室成员,但最后,她选择了当导游,因为这是她的爱好。因喜欢而工作,或许,这就是她青春长驻的奥秘吧。
Amy让孩子们言听计从的秘诀又是“爱的鼓励”。在见面的第一天,她就在车上训练孩子们怎样表示“爱的鼓励”了。这比以前听过吕老师课上的表示方法更加有力量。鼓掌是用节拍的,最后再辅以“HOU嘿”结束,节奏利落,声音响亮有力。每次活动结束后,Amy都会组织孩子进行评选,谁的表现特别好,就全体给予爱的鼓励。更令人感动的是,她还引导孩子们要有感恩的心,比如司机伯伯陪着大家,以精湛的车技带领大家环绕台湾海岸公路;比如老师们要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非常辛苦。她都使用讲故事般的语言,让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爱的鼓励,也乐于送出爱的鼓励。
“爱的鼓励”竟是如此神奇。其实,这就是教育本来就应该具有的“特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师生平等,重视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定教,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教学环境的不同,还有自身教学风格的选择,如果照搬“爱的鼓励”之形式,则可能会形成“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但是,在鼓励中加入“爱的味道”,让鼓励如春风化雨渗入心田,卻是每一位为师者均应修炼的道行。
美丽传统 共同传承
在台湾的行程中,正好遇上了端午节。大家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已不如前,“现在的粽子没有以前的香”也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尽管节前各商家也打起了端午的主意,市场上的粽子加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渐趋高档的粽子却难以取代儿时那渴望的心情。
在中正小学参观时,走过一间教室,看到一位老师在门前站在椅子上忙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她是在往班级的门上挂艾草,这象征驱邪的植物的淡淡香味,一下子勾起了在场人的记忆。“哦,明天是端午节了。”只是,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这美丽的传统?
中正小学的走廊橱窗,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专版――“超级比一比:超级祖孙脸”活动征集照片,一张张的照片,写满了一个个的幸福故事。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有爷爷奶奶真好,因为可以听他们讲年轻的事情,也可以听他们讲一些历史故事,那是多么的有趣呀!我们可以帮他们搥搥,可以陪他们说说话。有爷爷奶奶真好!”这样的语言,怎能不温润我们的心房?上慈下孝,这些逐渐离我们远去的词语在这里又得到了重温。
在台中光复小学,当车子驶入校门口,我们就见到老师与学生列队欢迎,穿着校服的女孩子拿着花纸伞,宛然一副江南女子的灵秀。一进入校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孔子的塑像,底座写着“有教无类”四个大字,这尊塑像已显老旧,显然是年龄不小的了。在光复国小那不大的校园里,同时存在着音乐班、普通班、幼稚园、智障班、肢障班,这样的学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也是学校在用实践诠释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吧。
谁丢了美丽的传统?现在我们开始流行读国学、背古经,但是否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何真正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台湾同行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家校合力 效果显著
早就听说台北中正小学的家长会工作非常出色,这次有了切身的体验。我们一到桃园机场,出了关口,就看到了迎接我们的学校领导及家长会代表。参观学校是在隔天上午,没想到学校却特地组织人员来机场迎接,大家都非常感动。由于下午安排了观赏故宫和101大楼,匆匆见面交待晚上由家长会宴请我们,大家就暂别了。
晚会由中正小学家长会一位副会长的夫人主持,据说她在电台及报纸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晚会气氛非常热烈,台湾的家长们、孩子们轮流上台表演,不是正规的节目却让气氛显得更加温馨,让我们这些客人们少了许多拘谨。渐渐地,我们的孩子也活泼起来了,个人独唱、小组唱,连续着上台抢话筒了。“你们的孩子比我们大方,是怎样教育出来的?”中正小学校长的话里意思,应该是鼓励吧。
在晚会中,有几个镜头特别令人感动。在我们一位学生演唱《龙的传人》时,全场一起合唱,主持人把“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特别唱成了“你们都是龙的传人”。改得真好,赢得了全场掌声。在家长们上台演唱时,都会来个简短的开场白,有位家长说:“尽管我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但我们的心愿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对孩子的期许是一样的。”
边吃边聊着,我们知道了晚上所有的准备及宴请均是家长会人员筹办的,而现任的会长为了准备明天活动的场地布置及物品,还抽不出时间来参加晚宴。晚上有三位副会长及一位名誉会长到场,这位名誉会长的孩子已经不在中正小学学习了,但她仍然热心于学校的家长会工作,实在令人敬佩。
第二天,孩子们进入课堂与中正小学的孩子同堂上课,而我们则被安排到家长会办公室与家长们交流,这正合我们的意愿,想进一步了解台湾家长会的动作模式。在热烈的交流中,一些问题逐步找到了答案。中正小学的家长会有以下特点:
1. 机构建全。家长会除了有一位会长,还有若干位副会长,年级有年级家长代表,班级有家长召集人,会长是要通过选举产生的。还设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经费的管理。而家长会是要通过上级管理部门同意的。
2. 经费保障。在台北,每学期学生交学费时也要交一笔费用,每学期120元(人民币不到30元),以家庭为单位缴交,多子女的也只交一份。这笔费用由政府代收再回拨到各个学校的家长会,主要用于家长会的日常经费开支。经费的使用非常严格,要有预算,使用时要开会讨论,多数家长代表同意才可以使用。这笔费用大部分还是用在学校上,比如学校维修经费不够,可以从家长会经费里面支援,家长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募捐通知书,而募捐时开的发票可以抵扣一定的税。这也是政府促进民间公益事业的一项举措。
3. 职权并重。中正小学的家长们承担了很大份量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家长会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几个橱子放满了学生的校服,一问才知道这是为孩子们准备的。比如有孩子在学校弄湿了衣服,老师们就会跟他们说“去找家长妈妈帮忙”。每天的早会,是中正小学教师开会的时间,家长会就会到班级照看孩子,给孩子讲故事。还有很多的活动,都是家长会人员在操办,例如我们见到了一幅很漂亮的图画,家长们介绍说是他们举办了绘画比赛,让孩子们来设计心目中的圣诞老人,这幅是由全校孩子投票选出的最佳作品。家长们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反过来也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台湾中小学举办大型活动,主席台上如果有三个人的话,其中一个肯定就是“家长会”会长,另外两个则是校长和“教师会”会长。家长会如果认为哪位老师不好,有权利要求校方解聘教师,甚至还可以要求上级选换校长。我们此行,中正小学的新校长,据说就是家长会到教育局要求而聘任的。家长、校长、教师,三种角色各自行使职责,又互相督促,这样的教育更容易得到好的效果。
4. 社会重视。难道台湾的家长们都不用上班吗?这是我们的一个疑问。在交流中,才得知这些热心的家长们大部分有自己的事业,全职太太其实不多,而是家长们认为参与了学校的工作,能伴随孩子成长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以他们宁愿牺牲全勤奖金来参与家长会工作。而家长会的领导机构会根据家长的不同特长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可以当故事妈妈,有的就当爱心导护师,而这些都是以义工的名份在做事,虽然是为自己孩子的学校在做事,但政府仍然给予承认,颁发证书并累计时数。“我们现在奉献在帮助别人,等我们老了拿这些时数可以免费获得帮助。”家长们的想法非常朴实。我们也有志愿者工作,如果能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服务于学校,让他们不仅在得到精神鼓励时,也看到未来对自己利益的反馈,也许能使这项工作推展得更好。
我校的家长们在学校的教育发展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假日小队活动基本是由家长组织,已形成我校的一项特色。“故事妈妈进课堂”的校本课也已开展了两年,带给了孩子新鲜的课堂感受。但对比中正小学的家长会,团队中的家长代表不由自主地感叹“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感受自然之美作文 篇9
夏天最美的地方是泳池,已到了夏天,有非常多的人来到了泳池,大家换好了泳衣来到泳池就是一个飞跃,跳进了泳池,在泳池里像鱼儿一样游来游去,欢歌笑语,遍地都是笑声。
秋天最美的地方是果园,果园里到处都是长满了果树有梨树苹果树。很多人来到果树下。爬上梯子。一个个把所有的果子扔进了筐里,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
冬天到了,雪给大树穿上了白衣裳,在外面看起来外边是白的,其实里面还是绿的。如果可以在滑雪场上滑个雪的话,很多人一定会开心的。雪花在空中飘荡,还有的雪白茫茫的像棉花一样飘下可爱极了,雪花飘落在 地上,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的被子,有很多的小朋友出来和我一起堆雪人,滑雪虽然没和小朋友去滑雪场滑雪,可是我们在外面玩滑雪也很刺激,也让我们感到了无尽的快乐,滑滑雪打打雪仗也美极了。
冬天是一个非常爱美的季节,虽然它是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可是她在四季中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冬天的颜色,冬天的天空,冬天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冬天里开的梅花都让人感到了一丝清香给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国画山水:感受水墨之美 篇10
孙鸿庚
孙鸿庚 ,1970年生于河北邢台,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水墨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古人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字画”,有人家居装饰求奢华,满堂金玉,显俗,而且给客人以压迫感,有失亲切,有人装饰则求俭,空洞无物,太寂。
孙鸿庚的山水画《山水六》,整幅作品气势恢宏,空灵飘逸,画面里群山屹立,山脉绵延,被云雾点缀的虚无缥缈好似仙境一般,一条河流缓缓流淌在群山中,安谧的屋宅隐现草木间,悠然自得,风情独具,引人想象万千,颇富艺术感染力。
他的《山水二》,敷色清逸,线条细腻,绘潺潺小溪流经山下,岸边草木葱郁,一间凉亭若隐若现,更添人文气息,整幅作品不难看出他对笔墨与自然的理解,将水墨运用得自如灵活,体现到画面上有着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之感,是透射着造化自然气息的美术精品。
孙鸿庚《山水》,构图和谐,色彩清新,通过对草木,山峰,溪水、雾气的点染描摹,带给人气势恢宏的大自然美感,画中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几棵绿色的树木,随风舞动着,让人禁不住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显得整个画面格外地立体生动,也让人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十分难得,值得收藏。《山水五》,是山水画的精品。画中,是水流幽谷的场景,远山连绵起伏,呈现苍黑i色,山外和山内都是草原,碧绿,中间有河水流过。一座座房屋建在大山怀抱,房前有着一方清秀山水,美化了主人的生活环境。山顶有积雪,山间有瀑布,树木有的苍翠,有的灰黑,这里的风景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画面多色块交织使用,涂抹了太多的美丽色彩,站在这里,一定感受到山水风韵。拥有这般景致的住宅主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来到这里的人,也会深受感染。画作真实自然,表现出诗情画意,给人雄浑辽阔的美感。
感受诗歌之美 篇11
我们能想象没有诗歌的生活情景吗?!也许可以,那么我们每天照样像动物一样活下去。但有了诗歌,诗歌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为我们留下一些温暖和激情,为我们增添一些浪漫和美感,神秘和梦幻。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们需要诗歌的滋养,需要有诗意的生活,这是必然的趋向。我乐观地预期诗歌的明天。物质发达的当代,更需要有诗意的生活。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闪烁着无比辉煌的诗歌传统,我们的背后耸立着许多伟大的前辈诗人,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资产之一,这也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在基本满足了各种物质生活需求的今天,人们没有理由放弃诗歌和诗意的生活理想。
我对苏州这个城市有特别的感情,苏州的自然环境优越、人文底蕴深厚,我认为苏州自古就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这些年来,我来过苏州有好几次,在此也要感谢小海先生的热忱接待。我曾在苏州大学参加过学术会议,也和小海先生一起在苏州著名的寒山寺做过诗歌方面的讲座,大家去寒山寺还能看到我题写的诗碑,我们还一起去过吴江的一个现代园林(静思园)。在苏州这里有很好的诗歌传统和诗歌氛围。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给苏州、给枫桥边的寒山寺做了这么多年的广告,让大家看到一首诗的作用有多么大,诗歌和苏州的结缘有多么深。其实,在经济、社会繁荣起来后,诗歌的力量也很大,诗歌是一个地方看不见的软实力。
前面说过,诗歌在当今日渐边缘化了,但今天我看到来听我讲座的人济济一堂,也说明还是有许多热爱诗歌的人。在国内其他地方,我的诗歌朗诵、讲演也吸引着不少青年人参加。我在大陆的一个城市还曾经被疯狂的诗歌读者围堵过,她在我的诗歌活动结束后很晚了还来我住的宾馆找我谈诗,第二天一早她又在宾馆门口等候我,说她如何如何喜欢我的《众荷喧哗》,说她被这首诗打动和“迷惑”多年,甚至感觉这首诗就是写给她的,这样一厢情愿地“对号入座”好像有点不大正常了,说明一下,当时我太太也在场哦。我发现一个现象,诗歌在网络上很有读者,当代的网络诗歌我很看好,许多年轻的诗人,在网络上积极地从事诗歌创作,一首好的诗歌,在网上传播很快很广,会在网络上留下几十万的点击率。网络诗歌有着无限的成长空间。
我的长诗《漂木》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首长达3200多行的长诗主题依然是乡愁。因为乡愁是我们这一代背井离乡的台湾诗人们无法回避、始终关注的一个主题和母题。有人会说,这么长的诗今天还会有人读吗?我觉得,读诗的人越来越少是正常现象,我反倒是对诗人们去一味迎合大众、对一些年轻诗人把诗歌大众化理解为低俗化不以为然,诗歌如果像某些流行歌曲一样大众化、低俗化,品质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读者少说明诗歌越来越纯粹。从浮躁的状况沉寂下来,回归到诗歌本题,回归到诗意本身,诗歌的魅力不会因为欣赏的人减少而黯然失色,忍受寂寞应该是诗人生命的形式,也是对诗人的考验。
诗人与诗歌,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常常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作为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诗坛的诗人,也没有必要回避当下诗歌界良莠不齐的创作现状,诸如所谓“下半身写作”“垃圾派”“废话派”等等的出现,以媚俗的姿态挑战读者的阅读底线,使一些所谓的詩歌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本应拥有的美感素质。有些所谓的“口语诗”,其实就是“口水诗”。我并不反对将平实的口语写进诗歌中,将完全生活化的语言引入诗歌,这也可以起到补充诗歌新鲜血液的作用,如我获得广泛好评的诗歌《寄鞋》,平实的语言就得到了卞之琳等诗人的交口称赞。关于语言的选择,许多时候也要看题材来决定,这样,就能使自己的诗歌风格多样。我认为诗人的写作,要为了千秋而舍弃“迁就”,要将美好给读者。诗人可以追求流行之美,更应该有永恒之美。
目前,我看见的一些流行的叙事诗,有一种非诗、反诗的倾向,崇尚低俗,让人无法忍受。我认为诗歌的美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这是我的诗歌美学理论,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是很重要的。诗歌就像舞蹈,如果舞者停止了动作,就没有可表现的主体了,舞者与舞蹈是共存的。
我要告诉大家,近日,我有三部著作将出版,《洛夫传奇》和《漂木》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精装本《洛夫诗歌全集(上下卷)》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籍出版后,我将在最快的时间里,将新著赠送给苏州的图书馆,与苏州爱诗的读者见面。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一一朗诵我自己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众荷喧哗》《烟之外》《寄鞋》《苍蝇》《边界望乡》等,并在朗诵之后,具体剖析这些诗作的创作背景和写作心得。
众荷喧哗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拉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
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这首诗写得很早,也似乎和江南有关。大家会记得,“雨巷诗人”戴望舒诗歌代表诗作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会唤起大家共同的诗歌记忆。这首诗的手法几乎是白描,身处苏州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处于荷池边自己的感受,情和景是动静结合的,里面有由物及人、流连忘返、欲说还休的情节,读者要用心去直接体味诗中的美。
nlc202309081158
烟之外
在涛声中呼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
已在千帆之外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
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我依然凝视
你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
我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
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
独点亮那一盏茫然
还能抓住什么呢?
你那曾被称为雪的眸子
现在人叫作
烟
这首诗就是在昨天晚宴上一位女士朗诵过的诗,写于1965年,也可以说这是我写的一首情诗。在大海之边,一个男子遥望对岸,潮来潮去,在千帆之外望眼欲穿,伊人何在?这其中也隐藏了潮起潮落的夜幕中那种游子远离故土的如梦似烟的眷恋,让读者心潮荡漾。这首诗在情感的坡度上是层层递进的,“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大家看看,在爱中徘徊的时空是不是有点恍惚的?而在结尾处几句:“你那曾被称为雪的眸子,现在人叫作,烟”,从雪到眸子到烟,诗中意象的跳跃和转换是不是有点神来之笔的意思,诗人的灵感一现,最后也就点醒了读者。
寄 鞋
间关千里
寄给你一双布鞋
一封
无字的信
积了四十多年的话
想说无从说
只好一句句
密密缝在鞋底
……
这些话我偷偷藏了很久
有几句藏在井边
有几句藏在厨房
有几句藏在枕头下
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
有的风干了
有的生霉了
有的掉了牙齿
有的长出了青苔
现在一一收集起来
密密缝在鞋底
……
鞋子也许嫌小一些
我是以心裁量,以童年
以五更的梦裁量
合不合脚是另一回事
请千万别弃之
若敝屣
四十多年的思念
四十多年的孤寂
全都缝在鞋底
这首诗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写于1987年3月。我的好友张拓芜与表妹沈莲子自小订婚,因战乱在家乡分手后,从此天涯海角,不相闻问已逾几十年;近通过海外友人,突接获表妹寄来亲手缝制的布鞋一双。拓芜捧着这双鞋,如捧一封无字而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的家书,不禁涕泪纵横,欷■不已。现拓芜与表妹均已故去,但情之为物,却是生生世世难以熄灭。本诗仍假借沈莲子的语气写成,故用词力求浅白。这首诗的后记大家可能都记得,我就不再详说了,这里面有整整一代人的悲欢离合,非亲历者不能理会其中的至深伤痛。
苍 蝇
一只苍蝇
绕室乱飞
偶尔停在壁钟的某个数字上
时间在走
它不走
它是时间以外的东西
最难抓住的东西
我蹑足追去,它又飞了
栖息在一面白色的粉墙上
搓搓手,搓搓脚
警戒的复眼,近乎深蓝
睥睨我这虚幻的存在
扬起掌
我悄悄向它逼近
搓搓手,搓搓脚
它肯定渴望一杯下午茶
它的呼吸
深深牵引着宇宙的呼吸
搓搓手,搓……
我冷不防猛力拍了下去
嗡的一声
又從指缝间飞走了
而,墙上我那碎裂沾血的影子
急速滑落
这是我写的一首实验性的生态诗,我也把它定性为叙事诗。这首诗与我别的作品风格迥异,和通常讲究精致意象和暗示性强的象征语言的现代诗也不一样,语法与技巧平实得几近散文。我认为一首美学意义下的叙事诗,至少应具备三个特性:一是处理手法要冷静、客观、准确。首先排斥的是激情,由于淡化了鲜活的意象,自然更不应有超越物象的滥情,更重要的是诗人要把握观察事物的准确度,尽可能提高一首诗的可知度。二是借用戏剧手法。叙事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缺乏张力的散文语言,戏剧手法则有助于结构与气氛上张力的增强。胡适的诗学观点虽大有问题,不过他认为一首好诗中都有情节倒是说到点子上,因为“情节”正是戏剧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是叙事诗背后必须具有较深的内涵,否则这种叙事诗势必流于庸俗与空洞。《苍蝇》我认为它颇能符合上述三个特性。就内容而言,《苍蝇》可说是一首以叙事手法写的生态诗。身为诗人,我会以极度的冷静来观察一向被人类鄙视厌恶的小动物,被人类非理性地视为世敌的苍蝇,在宇宙万物中,在神和诗人的眼中,苍蝇也是一个生命,虽然偶尔会传染疾病,但它不是有意作恶,却不幸成了人人喊打、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人从不考虑一只苍蝇在整个自然生物结构中的地位,事实上,消灭苍蝇是会影响生态平衡的,所以我把这首诗作为一种反讽的隐喻来处理,当我悄悄地逼近,并扬起手掌准备把那只悠然自在地栖息在墙壁上的苍蝇打死,结果苍蝇飞走了,被击碎的,打得满身沾血的,竟是我自己——那贴在墙上的影子。苍蝇虽身份卑微弱小,却是一个安详而无辜的存在,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人的专横与残暴。最后我采用的戏剧手法可说是一个暗示,提醒我们应该有反思,即如何处理好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边界望乡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我给大家朗诵介绍的这首诗是被选入各种大中学教材的《边界望乡》一诗,这首诗写作于1979年,当年3月中旬应邀访问香港,3月16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并■望大陆,从望远镜里望到故国河山猛然出现在我眼前,像是被人猛地当面打了一拳,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曾听到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整整分别了40年,这才体验到什么叫“近乡情怯”,什么叫“有家归不得”,所以,我近乎用完全写实的笔调写下了如上的诗句。我认为可以将乡愁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乡愁诗,写的是个人对故乡亲人和童年往事的怀念,表现一个游子落叶归根的心情;另一类是大乡愁诗,文化乡愁,写的是超越个人的,对于自己国家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的深深怀念。《边界望乡》属于大乡愁诗。
好,我的讲演就暂到这里。谢谢大家。
(由小海、刘放根据讲演记录整理)
【感受文字之美】推荐阅读:
感受汉字之美06-10
感受数学之美08-04
感受诗歌之美09-27
感受和谐之美08-18
让学生感受想象之美06-25
感受阅人之美08-19
感受代码生成之美09-28
122感受大自然之美08-26
我感受到了家乡之美作文06-16
欣赏古典诗词之美,感受古典诗词之魅力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