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之美

2024-10-03

情境之美(精选8篇)

情境之美 篇1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告诉我们:“音乐,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的海洋里, 我们能尽情地想象, 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广度。通过欣赏音乐, 不仅能让我们有美的感受、发现美的存在, 还能在享受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 学生不容易理解, 这就与欣赏音乐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美好感受发生了冲突。在学生中, 喜欢听音乐、唱歌的人数很多, 但他们却往往都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中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 使他们把喜欢流行音乐的兴趣转移到音乐课中。同时, 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要以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导入, 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始, 就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增加他们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传统的教学中, 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 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 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在这种枯燥的授课过程中, 本来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课的期待, 上课过程中也变得极为被动,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教师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 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 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课的难度较大, 就初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来说, 在欣赏音乐时从哪方面去思考, 如何对乐曲进行分析、体会都比较难。那么如何在较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采取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他们对课堂中要学习和欣赏的曲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主动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曲子, 并将听到的故事情节与曲子结合起来分析, 更能体会曲子的意境, 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 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 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让音乐与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 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结合更容易理解。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 通过演唱歌曲, 使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明确的体会和认识。《大海啊, 故乡》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倾听、欣赏这首歌曲, 在边听边学过程中, 学生很快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例如, 我在讲授这节课时,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 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故事改编, 学生们都积极发言, 讲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课堂气氛热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音乐还可以运用在体育课中, 如可以根据音乐做各种节奏不同的韵律操, 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在历史课的学习中, 也可以穿插音乐的学习。在学习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 可以介绍当时流行的乐曲和所用的演奏工具。利用音乐的发展作为学习历史的一条线, 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巩固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欣赏来传达其中蕴含的意境, 聆听和欣赏音乐体会的内容又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同, 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区别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 音乐的这种没有限制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来学习, 那么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 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音乐表达的意境很抽象, 在音乐欣赏中, 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有不同的理解。新课改后, 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去联想、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上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表现的欲望, 并把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说出来, 进行交流。

在音乐学习中,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才能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探索, 寻找音乐课与生活、社会相关联的点。在他们的主动探索中, 音乐的感悟力也越来越强。那么对于那些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当怎么办呢?教师在讲授中, 不仅要找到这些学生的兴趣点, 还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讲授中, 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去感悟音乐, 体会音乐的美。同时, 在学习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乐中享受音乐, 在学习中进行玩乐, 真正把玩融入到学习中。例如, 我在授课时, 把学生分成两小组, 然后利用钢琴进行弹奏, 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节奏做动作, 可以做舞蹈动作, 也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 看看哪个小组的反应快, 节奏准确。学生们兴致非常高, 在既欢乐又整齐的比赛节奏中学习到了各种音乐知识, 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加上了自己的创作。通过这种游戏, 学生在玩乐中很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 通过感受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同时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课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 好多原来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进行课堂讲授, 还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 使学生通过学习, 能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 在社会交往中发现音乐的美。通过体会音乐美的意境, 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和理论的兴趣, 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想要欣赏音乐的兴趣, 更积极地学习音乐知识, 达到学习音乐的良性循环。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 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学会创造。

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篇2

关键词:初中教学 音乐课堂 情境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音乐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创设音乐情境,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展现给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或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刻地体验音乐。情境的创设一般分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直接情境就是使学生直接感知,身临其境,形成具体鲜明的形象。间接情境则主要通过学生展开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以获取言语直观符号的效果。在初中音乐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可以听、视、感、触的环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从大量的音乐中欣赏与体验美的创造,在对音乐美的探究与创新过程中,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我们可通过以下的方式创造出情境。

一、用语言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信息沟通、传达感情的手段,在音乐教学中也常常被用于音乐情境的创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其语言是极其微妙和强烈的,并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用语言表达,还是教唱歌曲,都应力争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融情与美于一体的语言教学情境,通过优美动听的歌(乐)曲演奏、生动形象和声情并茂的讲解、巧设质疑引发思考、讨论对话、对比联想等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启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从大量的歌乐(曲)内容中领略作品的内涵,发现歌词的内容美、文字美、声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及意境美。

二、图画再现情境,加强视觉体验

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根据不同欣赏曲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真实有趣的知识,形象生动的内容,使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被激起,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体验到情境与音乐欣赏整合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音乐的美。

三、借物现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教师可结合作品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教学中恰当使用道具,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茉莉花》的时候,我们可以买一些做得十分逼真的假茉莉花然后喷上茉莉花香水,让学生边听《茉莉花》,边观察茉莉花是不是如歌曲中描写的那样。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心态安详,很快就进入状态,不仅学会了歌曲,还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借助游戏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新课程鼓励从“玩”中“学”,从“做”中“乐”。通过游戏创设的情境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也是情境创设中音乐课堂气氛最容易激活的一种。如在教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行组织了一次中国民歌歌唱比赛,这样创设了一场歌曲比赛情境,全班都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中来,在竞争中彼此交流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了取得好成绩更加努力地去练习唱歌。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唱”的能力,也使学生彼此“分享”了音乐知识。

五、舞蹈演练体验情境,增强对音乐的了解

我国音乐文化辉煌灿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我们对于这些独特音乐文化的理解仅从听一方面是难以实现的,要想对某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舞蹈就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些舞蹈,让他们在舞蹈动作中加强其对音乐的特性的理解。例如,《青春舞曲》《正月十五那一天》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典型乐曲,在教授这两乐曲时,教师可分别把简单的维族和藏族动作教给学生,能够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特色,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如,在舞剧单元,芭蕾舞占了很大的篇幅,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几个简单的芭蕾手位脚位和动作,虽然简单,但要做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在学习的困难过程中,学生会懂得舞蹈演员的艰辛和学艺的艰难,更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所折服。

六、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音乐这一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对一些音乐影视作品的欣赏在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影视欣赏声乐结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娱乐性。而且多媒体还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要求。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如《音乐之声》《猫》等。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七、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作

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多种爱好,提高识谱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教师利用口琴、竖笛、电子琴、打击乐等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萌发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情感,而且能让其从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为此,在加强节奏训练的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运用重组法进行节奏的创编与演奏练习,学生不仅能运用手中乐器进行自编练习,还能表现自己的创作兴趣。

八、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充满情境美感的音乐课堂导课艺术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从“学会音乐”到“会学音乐”的转变。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让他们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王国里开始自由地遨游。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吴文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范晓君.新课程观下的音乐教学方法探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

[3]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结合语文课堂, 感受情境之美 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审美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然而, 如何让这种审美不流于表面, 不摆花架子, 真正将其精髓深化到语文课堂之中, 把课堂作为一个理想展翅的舞台, 使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充分享受审美教育, 成为当下语文教师思考的“热点”和“难点”。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历谈谈所思所想。

一、结合音乐渲染, 感受听觉之美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 情感的流淌。”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融入音乐, 选取与教材内容、基调或意境一致或相似的乐曲, 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感官, 将其带入到特有的情境之中, 渲染气氛,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悲壮, 我选用了同名歌曲。在教学前让学生反复咏唱, 对二小的英勇无畏印象更深, 情感得到升华, 不少孩子都潸然泪下, 他们一边打着节拍, 一边跟着音乐唱歌, 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把二小的英雄形象铭记心间。

二、结合表演体验, 感受角色之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本质上,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可见表演对孩子具有特殊的教学意义。儿童天生就有潜在的表演天赋, 更有乐于表演的热情。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表演, 那绝对是最好的调味剂。如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把课本看做剧本, 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此言一出, 孩子们顿时热情高涨, 纷纷与同桌共同朗读或背诵人物对话, 从提示语中探讨他们的动作和表情, 在“动”与“乐”的环境中把握课文内涵, 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内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 此后每每读到这篇文章, 孩子们总会声情并茂, 甚至加上动作, 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热情, 可见当时的表演带给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具有恒温性的。一些戏剧因素浓厚的课文, 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 都可以巧妙运用此方法来教学。

三、结合直观实践, 感受自然之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借助实物或者直观图像能使儿童印象深刻, 从而激发美的感受。如在上《世界多美呀》一课时, 对于一些特殊词语, 如“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理解, 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教师语言的表达生硬甚至枯燥, 造成了课堂上“讲者有心, 听者无意”的尴尬局面。怎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地记忆呢?我选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将蓝湛湛的大海、绿茵茵的小草、碧澄澄的小河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 让他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的畅快、舒适, 感受自然的画面美。

而在上《秋游》一课时, 我干脆直接把孩子们带到了郊外, 让他们观察秋季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植物和昆虫, 甚至问他们:来到了郊外你们最想玩什么?这样的实地考察让他们兴奋不已, 每个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仔细地观察、感受自然之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解放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力求做到在学生的整个童年时期, 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四、结合朗读描述, 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情境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描绘, 而深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本身就是语言美的集中体现。

1. 范读———感知美的旋律。

教师范读时的表情与声音能够把学生带到作品之中, 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于教师用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如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课时, 恰当的范读比繁琐地讲解每个词背后深藏的情意更为重要。《一株紫丁香》是诗歌, 用词比较浅显, 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学生与老师的深情厚谊。在教学的开始和结尾, 我都范读了一遍。第一遍读完后, 我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不难从我的神态和语气中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于是我再让他们从文中找一找:你觉得老师刚刚读的哪些词特别能表现这份感情, 自己试着读一读。孩子们马上变得非常主动, 迫切想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一遍时, 有的孩子甚至能跟着我的范读把自己体会到语言美表达出来了。

2. 描述———拉近美的距离。

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上《大禹治水》一课时, 由于大多数二年级的孩子对几千年前的历史一无所知, 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阐述禹治水的艰辛, 恐怕无异于隔靴搔痒, 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下大禹治水所面临的艰险和挑战, 更难体会到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于是我在课上绘声绘色地向他们描述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情况和社会关系, 从尧舜讲到大禹, 从茹毛饮血谈到钻木取火。只见孩子们一个个睁大双眼, 炯炯有神地盯着我, 仿佛从我的描述中看到了几千年前祖先们的生活。孩子好奇的天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原来以前的人们生活得是这么艰苦, 还要天天受着自然灾害的威胁, 但他们又是这样顽强地面对着一切。我的描述拉近了现代小读者与古代伟人的距离, 这一刻他们超越时间, 跨越空间, 真切体会着自己所未曾到达过的地界, 真正站到了文本之中, 近距离地感受到大禹高尚无私的品格美。

3. 朗读———表达美的感受。

“朗读是进行情感熏陶、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独特旋律, 具有绝佳的教学气场, 更是学生表达美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我指导学生读出夏姑娘的热情、雨滴的透明、小鱼的灵活、蝴蝶的自由、蝈蝈的快乐、荷叶的静美……在他们心中唤起美的形象, 并内化产生共鸣。只见学生时而恬静, 时而欢快, 个个面带微笑, 美的感受油然而生。此外, 朗读对于体会课文人物的形象美也有独特的效果。如教学《沉香救母》时, 我让学生赛读“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 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比比谁读出来的高山多、深涧多, 以此来引导他们理解沉香救母的坚定决心, 在朗读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之美。

精创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篇4

[关键词]情境;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41-02

[作者简介]保韵童(198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音乐不仅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而且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汲取人文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符,在唱响音乐的过程中创造音乐。

一、挖掘音乐源泉,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皆知,生活是音乐不竭的源泉与动力。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跳动着音符,洋溢着歌声,承载着音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时,教师应该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对大海比较喜爱和向往,很多学生还去过海边。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活常识,创设学生喜爱、熟知的情境。如在上课前播放一段关于海景的视频,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这是哪里?大海美吗?你能发自肺腑地赞美它吗?”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动机,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大海的认识与向往融入到这首歌曲中。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使学生了解这首歌不仅曲调优美,作者还借助对大海的赞颂,抒发了对故乡和祖国母亲真挚的感情。

二、丰富课堂容量,导入多媒体教学

小学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够将文字、动画、音频、图片等信息形式有效地融合起来,达到视听并设,化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这不仅符合课程特点与客观要求,而且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动态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教学资源,结合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情境,尝试使用PPT、音频、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的《小雪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电影《雪孩子》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主题“雪”的关注,同时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在欣赏完漫天飞舞的雪景后,你能联想起哪些与雪有关的情景呢?

学生:堆雪人、打雪仗、滑冰、乘雪橇等。

(呈现PPT图片,展示与雪有关的一些活动)

教师:雪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谁能用语言来赞颂雪的美丽,表达对雪的喜爱呢?

学生: 瑞雪兆丰年、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雪白的世界

…………

教师: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来歌唱对雪的喜爱。(播放《小雪花》)

三、勇于音乐实践,创编演绎情境

《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目前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而且可塑性也强,爱表现,有独立的想法和不可预料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一些角色扮演的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感悟音乐,在实践中体验音乐,在探究中创造音乐。例如在教授《大鹿》这节课时,教师在教完歌曲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个小小的情景剧。根据学生特长分小组,有的小组负责扮演大鹿、小兔、老狼和猎人等角色,并为角色设计台词;有的小组负责歌唱,有的小组负责舞蹈,有的小组负责打击乐。通过创造性编排情景剧的形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合作探究、大胆创造。

四、启迪想象与思考,营造问题情境

思考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可以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想象与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品味。例如在教授《甜甜江南》这单元时,由于学生接触过一些关于江南的古诗或散文,对以江南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在教授这单元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使音乐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用PPT呈现白居易的古诗《忆江南》(音频),组织学生集体吟诵,紧接着,提出问题:“在此诗中,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甜甜江南》。又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舞蹈《小城雨巷》前,提出问题:“舞蹈为我们勾勒了怎样的一幅美景?舞蹈的背景音乐有什么特点?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从舞蹈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探究的求知欲,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崭新的活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使音乐欣赏的过程变成一种审美的享受。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创设丰富、科学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尽可能地激活课堂氛围,使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多元而富有个性,带给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体验音乐之美,收获创造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谈如何实现音乐课堂之美[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2).

[2]黄映玲.依托多媒体构建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J].中小学电教,2010(Z1).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之美 篇5

一、把教学情境生活化, 增强学生的感受性

数学的本身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则不仅有利于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例如:在《集合》这一章节中, 《集合的运算》主要学习集合的两大运算交集、并集及其性质。传统教学中常常把它与数的运算加以比较, 直接引出交集、并集两种运算。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固然直截了当, 也不会因此影响教师的讲课时间, 但仔细想来却显得较为生硬。我是这样设置情境引入的:

教师:如果我们把全班同学以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分类: (1) 0652班中身高在160cm以上的同学, (2) 0652班戴眼镜的同学。请满足第一类的同学举手 (经指定同学统计, 共有35人) ;同样请满足第二类的同学举手 (经统计, 共有26人) 。 (显然, 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举了两次手, 还有一部分同学两次都没有举手) 。

教师:现在我们把刚才这两类同学分别写成集合的形式, 应当如何表示?

学生:A={0652班中身高在160cm以上的同学}, B={0652班戴眼镜的同学}。

教师:在刚才统计的过程中间, 我发现有些同学举了两次手, 请这些同学再把手举一次, 我们想知道这些同学到底有多少?

进一步追问:如果把这些同学写成集合形式, 应当如何表示呢?学生:C={0652班中身高在160cm以上又戴眼镜的同学}。教师:和实数的运算一样, 两个集合之间也可以进行某种运算, 像上面的这个例子中的集合C就可以看成是集合A和集合B的某种运算, 我们把这种运算称作交集……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 很容易引出交集的概念。这样做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与力量。

二、把教学情境故事化, 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任何学生都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学习活动的安排等, 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把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 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数列》这一章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 书上采用的是企业产值问题 (求5年内的总产值) 。这虽然是个实际问题, 但不贴近学生的生活, 看到那么一大串的算式, 别说学生, 就连我看了也觉得头疼。为此,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 我首先引出了国际象棋的故事, 这种惊奇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像磁石吸引了学生的思维, 好奇心驱使,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算出需要这么多粮食。这样就水到渠成为学生引入了等比数列的求知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愉快学习。

三、把教学情境活动化, 确保参与的有效性

教学中, 把教学情境活动化, 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实践, 大胆探索。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有利于促使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的自然。

例如:在《命题与逻辑推理》这一章讲解数学归纳法简介时, 书本上是这样引入的: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发现是不完全归纳, 因此通项公式只能算是猜想, 想证明它, 必须要完全归纳才行。那么怎么判断从少数事例的特性得出的一般结论它的真假呢?从而引出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但如果真正这样讲解, 学生觉得“数学味”太重, 太过于抽象。针对这种情况, 有经验的老师会形象地例举多米诺骨牌, 如果多米诺骨牌满足以下2个条件: (1) 多米诺骨牌第1张倒下; (2) 设第k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则第k+1张也被推倒。那么, 根据实际, 整个多米诺骨牌将全部倒下, 再形象地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如果还有学生怀疑这种证明思想方法的可靠性, 那么我觉得可以让我们学生来扮演一下“多米诺骨牌”, 根据学生的座位, 给每个“多米诺骨牌”都编上号, 全班共45人, 故共有45张“多米诺骨牌”, 让每位同学的手举起表示“多米诺骨牌”是竖立的, 放下手即表示倒下。

通过这个案例, 我发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 应为学生创设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知识, 也体验到了获取成功的喜悦。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创设合理的情境, 既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更能使学生的求知需求得到满足, 激发起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会学、乐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我将一如既往地探究数学教学的情境之美。

摘要:数学学科是抽象和枯燥的,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更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良好的、合理的、合适的教学情境,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设置,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成万.对概念的理解应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核心[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8 (2) .[1]朱成万.对概念的理解应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核心[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8 (2) .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语文课之美 篇6

一、课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想让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就应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想办法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自己有了要学的愿望,不但老师教起来会感觉很省劲,而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例如,《万紫千红的花》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中介绍了花有各种颜色的道理,以及花与昆虫和人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是不爱学习说明文的,总感觉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此,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我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放了一段幻灯片。在幻灯片中,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展示着花儿各种动态与静态的美丽画面,展现着人与花和各种昆虫和谐共处的温馨情景,学生看得如醉如痴,这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导入主动阅读、探究寻觅的良好氛围中了。

二、课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采飞扬,富有哲理的名篇,由于有的文章中所述内容与我们的年代和国度不同,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枝粉笔,学生很难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应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例如,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七年级的学生只从简单的文字描述中,很难体会到父亲的背影怎么会让作者如此难忘。为此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感人而凄婉的音乐下,一位父亲拖着老态龙钟的身体爬上了高高的月台,那心酸的一幕,不仅让人潸然泪下,在此情此景下,学生们不难体会到一位老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三、课尾创设情境,把教学推向高潮

《愚公移山》是古代名篇,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先和学生读一读,讲一讲,使学生在熟知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认为愚公是怎样的人或者如何看待愚公精神”等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得出“愚公坚定不移,永不言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在进行完这些教学环节后,制作了一个课件。在课件中我用学生爱唱的《愚公移山》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教室里响起“望望头上天外天,凭着是一身肝胆……”的优美旋律时,屏幕上同时出现了一位身着古装,神情坚毅的老人的特写画面,这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尤其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为讨论的问题作了最好的诠释。

情境之美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之美,数学魅力

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 初中数学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改革之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是每一个教师迫切的追求。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自主地处理教材内容,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追求情境之美, 构建阳光课堂

1.质疑导入, 唤发欲望。

导入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先导, 也是新课教学的前奏,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紧扣学生的心弦,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进而达到解疑、释疑的最佳教学目的。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 教学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 因此, 在导入时直接运用已学过的方法引导学生解方程: (1) x2-81x=0; (2) x (5x+7) - (5x+7) =0; (3) (x-6) 2- (3-x) (6-x) =0, 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 调动课堂积极性, 教师质疑:这组特殊的方程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简便的解法呢?教师的质疑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给学生的认知制造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积极寻求答案,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教师趁机导入新课,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师生思维出现了共振现象。从无疑处设问, 使质疑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解题方法, 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课堂教学定会精彩纷呈。

2.运用多媒体, 探真数学。

多媒体能够利用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信息, 打破了教学的沉闷气氛,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为教师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激发了学习兴趣,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把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为课堂教学服务, 激发学生探真数学的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媒体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消除学生由于学习引起的疲劳, 让学生自主学习, 探真数学。

二、感悟探究之乐, 彰显数学魅力

1.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对数学产生亲切之感。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教师要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 给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社会的机会, 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交流、撞击, 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 学完“相似三角形”一课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兴致勃勃, 有的提议爬上旗杆去测量, 有的提议找根长竹竿测量……老师拿来一把1米长的教学用尺, 笔直地竖在了旗杆的旁边。学生们很诧异, 不知老师要干什么, 教师指着旗杆和教学用尺问:旗杆、尺子的长与影长有什么关系?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精准的测量, 学生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利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从而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教学素材, 让数学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2.动手操作, 感悟魅力。

初中生动手操作是沟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桥梁。动手操作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给初中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实践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 自主分析、概括数学知识, 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能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感悟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戴国琴.让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14) .112

情境之美 篇8

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着想,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用最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手段来给学生营造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归纳总结出在高中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愉悦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之美,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一、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创造

“音乐,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更是陶冶性情的炉火。”这是我们伟大的艺术家冼星海说过的话。而音乐在学习和生活中也的确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不断地拓宽我们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但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带给学生无穷的美的享受。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高中学生都十分喜欢听音乐,却特别不愿意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一是音乐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在形式上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相差甚远;二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形式也比较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创新来改变现有的音乐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善和创新,让学生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地喜欢民族音乐和经典音乐,在生活中也更加懂得欣赏音乐,与音乐结为最好的朋友。因此,一名出色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也更加喜欢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快乐的学习和欣赏,并进行快乐的创造。

二、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只重视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本身的知识点和歌唱的技巧。这样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除了讲解音乐知识就是训练学生唱歌的技巧。这就导致了音乐课程的枯燥和乏味,学生几乎是在不断的知识记忆和技巧训练中度过了高中三年的音乐课程,却没有在音乐课堂中寻找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和灵魂,更没有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反而觉得音乐更加的抽象化、概念化和专业化,从而使很多喜爱音乐的学生也望而却步。

现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新的音乐教学标准也已实施。想要真正地改善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寻找并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保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及适宜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程来为学生创设更加愉悦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中的情感,欣赏音乐的表达魅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

例如,欣赏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时,由于音乐作品的内涵比较深厚,情感比较浓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用故事的形式将小姐妹在草原中发生的故事讲述给学生,用语言的魅力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首乐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快乐地走进高中音乐教学课堂,并时刻保持积极学习音乐知识的心态和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主动地学唱这首歌曲,并分析和体会歌曲中的情感,模仿其音乐的表现特点进行自己独特的创造等。

三、音乐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音乐文化品位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着。经过长期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和接受音乐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教学这一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音乐教育。这样,学生的视野才能够更加广阔,对音乐文化的体会才会更加准确和深刻。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让音乐教学能够在语文、数学、历史、美术等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学习音乐作品《幸福在哪里》时,教师可采取听说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快地学会歌曲。教师可在语文知识的帮助下让学生深刻理解幸福,并且找到了假声演唱的技巧,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促进学生获得圆润甜美的歌唱音色。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较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快乐地学习,顺利地创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韵律十足的健美操动作来配合不同的音乐节奏、节拍和情绪;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汉语和英语的互唱来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并且感受到音乐知识的伟大;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学习不同国家或是区域的历史来感受不同阶段和国域的乐曲,感受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体会音乐中包含的美感,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更加直观、更易理解的特点,真正做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只有各学科间的教学相互促进和结合,才能够在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文化路线,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并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表现拥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作品之一,不但要创造音乐教学环境和内容,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教师只有把音乐创造放在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上才能够确保音乐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在欣赏和感受音乐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从而使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

总之,我们要把音乐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魅力,进而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效率。

【情境之美】推荐阅读:

诗歌之美05-11

生命之美06-14

人性之美06-22

语文之美07-03

生活之美07-07

简约之美08-06

艺术之美08-07

人生之美08-16

园林之美09-15

人文之美10-02

上一篇:企业广播下一篇:ERP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