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之美作文(共9篇)
吟诵之美作文 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光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本领DD吟诵。
在我们刚接触吟诵的时候,很少有同学会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基本我们全班同学听到老师吟诵就哄堂大笑,有时候老师也忍不住微微地笑了。
即使我们是这样,可老师还是不辞辛苦地教我们。
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我到了四年级下册,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吟诵,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吟诵,于是老师不辞辛苦地开设了吟诵社团。
自从有了吟诵社团后,我才明白了,老师对我们的苦口婆心,她不光要给我们教课,还要给我们教吟诵,就这样,老师因为疲劳过度,受过几次折磨,可仍然给我们代课,教吟诵。
就这样,老师一直不辞辛苦地教我们,我们也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吟诵了。
当我每一次想起过去的学习吟诵经历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说:“这真的很不容易啊!”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也到了五年级,也就是说任务整体加重了,可老师仍不放弃的教我们。
在五年级这几周里,我又学到了一段又一段的《道德经》。吟诵可以将古诗文,吟诵出无穷无尽的特点,这就是吟诵之美。
一次吟诵作文 篇2
这可不简单,虽说有半个月准备时间,还是暑假,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不低,这是一件荣耀之事,可不能马马虎虎的应对,要有充足的准备,哪怕背出来也远远不够,上台一怯场,说不定就会忘光,那就要出洋相了。所以,既要背得滚瓜烂熟,还在带着丰富的情感。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光荣地完成这个任务。
开始选吟诵的红诗就有点麻烦,我把网上找来的三十篇演讲稿,一篇一篇有感情地读过去,经过筛选,选中红诗《七月的天空》。
我每天都辛勤练习,背诵时连一个字都不允许自己错误。说夸张点,已经到了一有人说出这篇红诗的上一句,我就能在脑子里迅速反应出下一段。
背诵后,我也不能休息,还得多加练习,让背诵更加流畅、灵活,更加富有感情。我每天坚持练习,相比之前,不减反升。
有时候,我当然也想过偷偷懒,比如删除一段,不就可以少背一点,轻松些了吗?但还是一种想法让我坚持了下来,那就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终于到了演讲的那一天,我攥着演讲稿,不停地看着,前面那个人差不多要读完了,我要准备上台了。这个时候,我尤其紧张,牙齿紧咬嘴唇、手心里都是汗,心好像跳得非常快,我一直考虑着,要不要拿稿上去,前面的人,除了唱红歌的,都没有脱稿。我要不要拿稿上去,虽然表现会差一点,但却稳多了,我生怕自己忘词或者念错。
随着台上小主持人的宣布,我伴着掌声,紧张地上台。我自己都没想到,面对几十个观众,我却极其自然地发出了响亮而又富有感情的声音:“叔叔、阿姨你们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七月的天空»;。如果没有那一面鲜艳的红旗,怎会有今天,壮丽锦绣的山河……点亮红色的中国!”
吟诵完美地结束,我在下台的时候,听到那些党员叔叔、阿姨对我肯定的掌声,这次比上台时更热烈更响亮。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篇3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吟诵教学培训心得 篇4
慈溪市逍林镇镇东小学
叶雪利
邮编:315321
从来没有哪一次的培训会如此吸引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将再度回到我的母校,重温那往日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吟诵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说起吟诵,它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惭愧,自己对吟诵都不甚了解,更别说去教学生了。但她又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我去接近她、了解她。与其说是吟诵教学的培训,还不如说是吟诵学习的培训,因为在这次培训中,仅仅是吟诵的知识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本身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所以三天的学习给我带来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一、理论知识丰厚底蕴
在培训中,每位老师都安排了吟诵不同方面的知识讲座,布局合理,由浅入深,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1..吟与诵、唱的区别
吟 :《说文解字》曰:“吟,呻也。”又“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
“吟”常与“咏”连用,然义有不同。《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此所谓“长言”,乃发音舒缓,曼声长吟。故咏者,歌唱也,音乐性强;吟者,嗟叹也,语言性强。然“吟”既云“动声”,则其音乐性又较“诵”为强,“吟”实介于“诵”与“歌”之间。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符合平长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2.诗歌的形式
1.自由式:用来吟诵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古绝等),也有少数是用来吟诵格律诗的。自由式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一吟,或者说是一字一吟的成分较大。比较长的则是多调回环。
2.格律式,主要用来吟诵近体诗(包括词,词的吟诵更接近于唱)。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入声字可用格律推断,或用方言读。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尝试着再读以前读过的诗词,发现果然有了变化,对诗词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二、实践教学深化理论
张如安教授理论结合实际的讲解使这次培训达到了高潮。张教授告诉我们,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基本调只是大致固定的旋律腔调,其间仍可以有吟者即兴发挥的自由空间。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
高明的吟诵往往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吟诵谱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自由变化的,对基本调可以做出无数次的微调,直至形成自己的吟诵风格或形成适应自己的腔调。
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接下来,张教授开始给我们做示范,他的每一首示范的诗词都引来了学员们的啧啧钦佩,音韵时而婉转,时而铿锵,时而豪放、时而凄凉。虽然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调,但我们依然跟着张教授学得不亦乐乎,全然没有了羞怯之心。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深切地感受到:与诗人相遇在诗词中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一次回家的车上,我的耳边还萦绕着张老师吟诵的音韵,想得出了神,竟不自觉地轻轻吟唱起来,觉得不妥的地方反复吟咏,居然没有注意到周围异样的眼光,但是内心还是充满了自豪感。
三、启蒙教学指明方向
黄铁成老师给我们做的讲座中,使我了解到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古诗文的篇目,省却了我们苦苦摸索却又理不出个头绪的诸多麻烦。“背诵是最野蛮的方法,也是最文明的方法。”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孩子在机械记忆的黄金时间段学会背诵,积累更多的经典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会渐渐明白其中的内涵,进而发现我们古汉语文化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何尝不是最美的教学方法呢?有了黄老师的引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相信自己会更加得心应手。
诗文吟诵教案[范文模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含义
2、会吟诵古诗,会背古诗
3、了解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吟诵古诗,会背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磁盘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所知道的清明节
二、指导理解
1、放录音古诗《清明》
2、这首诗名字?作者名字?
3、学生初读古诗并试着吟诵
4、师教吟诵方法
5、学生自由吟诵,分组吟诵
6、古诗讲解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7、古诗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8、检查吟诵情况并试着背诵。
三、总结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篇6
一、汉字揭题
1、看图说季节: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春天)板书:春
2、教学春字:
1)春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就像一幅画一样。你看得出画的是什么吗?(指名说)
2)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就是春天阳光变暖,草木开始生长的意思。左边的“ ”表示草木接受阳光的照射开始生长;右边的“ ”表示草木的种子钻出地面往上长的样子。
3、看春天是多么美丽呀!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当你从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一声声鸟儿婉转的啼叫声;推开窗,吹来一阵阵清新醉人的空气,无比舒适;眼帘中印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 “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二、诵读古诗
1)、哪位小朋友会念这首诗?指名读,奖励。2).自读3).指名读
2)、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们念相对应的诗句!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春眠不觉晓)
“眠”的意思是(睡觉),晓呢?这里是天亮的意思。
到处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处处闻啼鸟)
“闻”是什么意思?(听见)这里的闻和鼻子没有半点关系哦!
蒙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夜来风雨声)
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花落知多少)
三、吟诵古诗
让我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读一遍这首诗吧!小朋友们真能干!还没上小学就把一年级要学的诗念得那么流利了!在中国古代,人们读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吟诵的。(板书:吟诵)有点像唱歌,但和唱歌又不一样,想听听吗?
1)欣赏吟诵(朱思凝吉他伴奏版)
2)一句一句跟着吟诵,师做手势。(PPT播放诗句)
3)为什么有的要把字音拖长,有的很短?因为有的是“平”声、有的是“仄”声,还有的是“入”声,小朋友们听得云里雾里了吧!这等我们再长大一些学习。4)跟着老师和录音一起来吟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最后一起来!
5)诗人在窗前,听着声声鸟鸣,看着满地的落花,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春眠不觉„„ 小朋友齐吟诵。
四、猜字游戏
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个汉字短片,要求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记里面出现的汉字,看完来玩一个猜字游戏,好吗?
1、小朋友静静地看短片。
2、猜汉字(师出示事先写好的象形字,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
第一组:草、花、木、竹
第二组:鸟、马、象、羊、鹿、虎、犬(动物)第三组:门、舍 重点讲:
看“鸟”字,就藏在这首诗里。他和什么很像。(处处闻啼鸟的“鸟”)这个字就像一只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上面是鸟头,有眼睛;中间的四画是向右横斜的,上面一画是鸟颈部的羽毛,二三画是鸟的翅膀,最后一画是鸟的尾巴;最下面的则是鸟的脚。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猜字游戏,了解了古代的许多象形文字。前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了一首诗《春晓》,感受了吟诵的韵味。网络上这样吟诵的古诗词有很多,让你的爸爸妈妈从电脑上下载就行,你只要跟着吟诵就行了。而且吟诵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记忆更深,你现在学会的,到你年纪很大了也不会忘记!
五、齐诵《春晓》
春晓
唐
孟浩然
吟诵
春眠不觉晓,平
处处闻啼鸟。
仄
夜来风雨声,入
清明节时吟诵的诗句 篇7
2)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4) 黄昏疏雨湿秋千。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彦《兰陵王柳》
6)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7) 淡荡春光寒食天。
8)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9)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0)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1)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王禹偁《清明》
12)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3)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4)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5)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16)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7)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18)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19)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20)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1)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高翥《清明日对酒》
22)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3)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 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4)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25)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6)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7)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篇8
兰州市民主西路小学 邹洪涛 程莉
摘要: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吟诵,让孩子们感受古诗文的声律美,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吟诵古诗文教学中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借助歌曲的形式唱;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让古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吟诵 古诗文 教学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诗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两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
叶嘉莹说,吟诵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为了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格律诗对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的要求。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声律美来。
以下,我就自己在探索古诗文吟诵教学上谈几点做法:
一、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
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位语文老师上的课很有趣,也最吸引我。以前,我一听到老师布置背书(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头就大了,但是这位语文老师却用唱歌的方法教我们背古诗词,每一首他都会先用一种调子来唱!他的这种方法不仅让我容易背,而且我还有点喜欢上了古诗词了,背书的烦恼远离我了。(任俊宇)
二、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吟唱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吟唱伴奏曲、诗文的画面、诗文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邹老师并不是真正的戏曲家,他只是很喜欢唱古诗。他总是唱得那么的津津有味,仿佛身在诗歌世界中,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在我记忆中老师教得最特别的就是《雨霖铃》,这是一首十分伤感的词,听着他的吟唱,声音长短有致感觉就更悲凉了,这么唱着唱着,我的心都给唱沉了。我仿佛看到柳永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相对,纵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奇怪,老师还没讲解这首诗,我怎么就有了感觉呢?
邹老师不愧是‚戏曲家‛呀!(王雨菲)
三、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吟唱过程中,鼓励学生亦歌亦舞,借助体态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的吟唱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诱人景象呵!
‚欢迎来到老邹‘疯狂语文’,一起学好语文,走遍中国。‛ 听!这此起彼伏,有节奏感的声音多么响亮,多么有气势。一浪接一浪,一潮接一潮,犹如那气壮山河的钱塘江之潮:汹涌而来,让人震撼。轻柔而又不失文雅的声音好像湖心亭的雪:纷纷扬扬,让人迷恋。
声音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老邹带我们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研读这小古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我们一个赛一个,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手语相伴;一个赛一个,疯狂地吟唱,在吟唱中手舞足蹈。全班都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中,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激情。
声音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变换着旋律。一会儿是进行曲:高亢、激昂;一会儿是奏鸣曲:活泼、轻快;一会儿是小夜曲:低回、悠扬。随着调子的变换,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地,它向我们奔腾而来,白浪翻滚,一堵水墙向我们袭来……
多有意思的早读,多有意思的古诗文,多有意思的老邹啊!(杨辰)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教师也将充分享受民
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积淀,相信未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景象。
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 篇9
语文组:周俊
【摘要】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所独有的传统读书方式,也是古人的创作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方式、修身养性的方式,吟诵还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中国的文化,就应当选择自己的解读方式。本文简介了吟诵的定义和规则,并从文艺美、声韵美、节奏美、人文美、感性美、创造美六方面浅析了吟诵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吟诵 吟诵规则 声韵 审美特征 一.关于吟诵:
1.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所独有的传统读书方式。
2.吟诵的今昔:说吟诵古老而新兴,是因为它至少有着两千多年以上的历史。自古读书皆吟诵。一百年以前,没有一个读书人不会吟诵。最早记录吟诵的是《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寥寥数字就概括了“中国式作曲法”:意思说汉语的歌曲是把说话夸张地拉长,音乐就是把拉长的说话放在音律上、音阶上来创作的。直至鲁迅时代,吟诵依然尚存:“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摘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朗读即吟诵。——笔者注)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话剧和音乐的传入,新学堂勃兴,私塾消亡,吟诵作为汉语诗文的存活形态在邯郸学步中失去自我,被来自重音西语的朗读取而代之。时至今日,与百年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读书人都会朗读却不知吟诵为何物了,最具声韵的汉诗文失声而成为了“闷葫芦”。为了挽救在国人身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学人奋笔疾书、奔走相告,从没停下抢救的脚步,老一辈中就有唐文治、周谷城、赵朴初、臧克家、文怀沙、叶嘉莹等,徐健顺等学者则是其中新生力量。
3.吟诵的规则:根据徐健顺老师的总结,他将吟诵规则简称为“一本六法”。一本——即吟诵的目的,是表达出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并在此基础上划出了吟诵的初级、中级、高级要求:初级要求能做到①平长仄短: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五言诗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第二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中的平起诗,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七言仄起诗则相反。此外,尾韵也要读长,入声字读短:所有行的尾韵拖长,但日、月、绝等入声字除外;入声字读得短而快,有压抑、急促、愤懑之感。②依字行腔:吟诵调一般比较简单,易学易记,吟诵的依字行腔比传统音乐的要求 更严,要力求与字音贴近,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清楚。③文读语音: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俗称“地方普通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第七》)孔子的教学语言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规范。吟诵必须文读,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如“笼盖四野(yǎ)”、“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在此基础上,又添加运气发声、腔音唱法、身体语言(摇头晃脑)作为吟诵的中级要求。而高级要求则在情绪处理和曲调创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能做到情通古人、自成曲调,达到修身养性最高境界。二.吟诵的审美特征:
1.文艺美:如果说诗乐同源是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那么诗乐分合演绎了诗歌与音乐的发展史。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均为歌曲之词,可是到后来音乐散佚,仅存歌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毛诗序》中可以看出,诗乐同源且互为体用。从上古到宋时的诗乐结合先疏后密,其后又由密返疏且呈多元状态。鄢化志将历代诗乐分合及其特征分为五个阶段:①孕育期:原始艺术,诗乐舞一体;②形成期:诗经时代,诗乐礼一体,重乐而轻辞;③发展期: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声辞并重;④高峰期:唐宋律诗、词,诗乐密合,声形兼得;⑤蜕变期:南宋雅词、元曲、明清传奇,诗乐疏远。在各代诗乐分合中,诗体因音乐渐变而新生,如楚辞应巫音而生、汉魏六朝乐府借胡夷里巷及清商之乐而出,唐五代词并燕乐而行,元明清杂剧传奇依南北曲而盛,等等。在这分与合中,歌唱和吟诵催生了两种文艺样式的发展并带来了文艺的繁荣。
2.声韵美:汉语言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声音。在汉语诗歌中,不但有押韵,还有押调(押声调和声母),再加上入声字的妙用,就会带来含义深刻、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声韵美。韵脚是有意义的韵脚。押韵在形式上有押尾韵、押首尾韵(俗称“两头咬”)、压腰韵(中间字押韵),甚至还有押首腰尾韵(俗称“怀中抱子”)。所谓“韵”,相当于音乐中的主音,歌曲总是从主音开始再到主音结束,汉语诗歌的押韵也是如此,且在回到主韵结束前一般不押韵,这就类似于音乐中结束句前的不协和音程产生不稳定感从而有趋向稳定的需要,使作品在结构上形成起承转合发展线索。也正因为韵脚是主音,固在吟诵时韵的发音被夸张、慢化、加强,被拖得最长,这样就会对整首诗的意境产生重大的影响。韵是有情感因素的,这源自于不同韵的平仄、发音以及声音长短等。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就总结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如《登鹳雀楼》用的是“尤韵”(iou),由三个元音构成,发音绵长,口型逐渐合拢,自然有悠长、悠远、思悠悠恨悠悠之义。因此古人作诗选韵很慎重,常用闭口的i、u、ü韵表达细腻缠绵之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昨夜西风凋碧树”、“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不写情词不写诗”„„用开口韵a、o等表达开朗豪放之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教胡马度阴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声调也是有意义的声调。汉语里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声(普通话中一、二声)舒缓、低沉、平静。因为近体诗都押平声韵,所以诗歌最后都有归于平静之感;而歌行、古体诗歌不是押平声韵则表现的是纵横捭阖、壮怀激烈的情感。郑张尚芳先生研究得出:人体器官包括自称“我”多用上声,如首、口、眼、耳、齿、嘴、脑、脸、手、脚等,由此推知上声有亲密、细腻、喜爱之意。押上声韵的诗一般细腻缠绵,也有小部分表达豪迈壮烈。去声语音通达顺畅,如掷地有声,故铿锵有力,或旷远明亮。尤其是入声字吟诵时发音短促,好似发了一半的音突然受阻,传达出痛苦、愤怒、压抑、决绝等激烈的情绪。汉乐府《上邪》中内容上在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后,列举了“山无陵”等五个不可能发生的事,还连用了“竭、雪、合、绝”几个入声韵,以示决心决绝。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最后一句用了三个入声字“不”、“一”和“格”,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强烈愿望。
3.节奏美:朗读重词,歌唱重乐。吟诵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其吟诵的对象——诗词是有节奏的,其吟诵的基本调也是有一定节奏的。但这种节奏不同于西语朗读的强弱、轻重和长短,如果将汉诗读成两字一顿的Rap则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声韵和意义了。当然上古诗一般都是两拍制的,《弹歌》每句只有两个字,每句两个拍节,可读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类诗歌的节奏来源于劳动,一来一往两个动作合成了劳动情景:如一举一落的打夯,一斫一扬的伐木,一进一退的拉锯等,故原始劳动诗歌必然同劳动合拍,从而出现两个节拍合成的四言古诗,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张白山先生认为:“七绝分为四顿来吟诵,更是符合呼吸吐纳的规律的,急脉缓受,都有生理的根据。”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先生认为“两音一拍”是汉语基本的“拍节节奏”,因此他认为四言诗是“一句=四言=两拍=XX XX│”;五言诗是“一句=五言=三拍=XX XX X0│”;七言诗则是“一句四拍”即:“一句=七言=四拍=XX XX XX X0│”。但是,影响吟诵节奏有内容、音韵、情感、气息等,如果像以上千篇一律地将诗歌象西方音乐一样机械地定谱定节奏,吟诵就会失去自己独有的魅力,甚至还会曲解诗歌的原意。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举了个重要的例子:李白和周邦彦的两首《忆秦娥》虽然用同一个词牌,节奏并不一样:“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相思曲,一声声是,怨红愁绿”(周)。两段同形式的词句,由于内容和入声韵用法,其吟诵节奏也大有迥异。再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原意是表达人生苦短的意思,可是由于忽视内容、忽略声韵、读错节奏,硬说是奋发图强、祝人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这种曲解有很多)。这首先是内容理解错误,将古人登楼而悲理解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次是不拖韵脚、节奏读错,诗中押iou韵,是长韵,应该长读,给人软绵绵之感,诗中“白日”、“入”是短音,“黄、海、依、尽”是中音,“山、河、流”是长音,按这节奏一读,“时光就像大河那样一下子流到到海里去了”惆怅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外还有腔音唱法带来的节奏变化:腔音区别于西方音乐每个音固定、音与音之间是跳跃的,而腔音的轻重、疾徐、高低等 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使用腔音唱法,有韵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吟诵。
吟诵的节奏是随诗歌内容风格和吟诵者领悟而定的,因此,吟诵不但千人千调,其节奏也各有各法。节奏的变化也就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4.人文美:吟诵体现的是儒家的审美理想,是美和善的统一,是孔子礼乐思想的实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生发情感、振奋意气在《诗》,进退有度、安身立命在礼,境界升华、道德完善在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则群物有别。”此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道德规范的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这种美善的统一,一方面来自吟诵文本的内容,一方面是吟诵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知古通今,怡养情性。吟诵还体现了道家物我同
一、情景交融的审美标准。这一是汉诗文的题材上取自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花鸟虫鱼;二是吟诵者情通古人、借古喻今的一种表白、一种自娱的超然情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神思》)写作如此,吟诵也是如此。吟诵是在同古人深度对话,只有通过吟诵才有深切体会,才能触摸到古人真实的心态、情态和意境,“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吟诵是在宣泄情感,修养心灵,陶冶情操。
5.感性美:感性是东方文化的特征之一,汉文化也不例外。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借助于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来诠释客观世界,往往重感性轻理性,使东方文化带上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色彩贯穿于神人、天人、自然与文化之间,使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从感觉出发又最终摆脱经验感受,表达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吟诵过程无论是创作之初还是解读文本之时,其实际就是人文情怀的表达或感悟,古诗文总以文学意象表情达意,让作者或读者在感性世界里神游遐思。
与理性相比,感性似乎缺少科学精神,但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缺少感性的生活就失去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其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有着独特坚守。风花雪月,鸟兽虫鱼,是吟诵的内容,更是情感的载体,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的一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论是文化的建构力还是解构力,总受制于作者或读者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吟诵的情绪处理更是千人千调、匠心独运。以腔音唱法为例: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即便是吟诵规则中的“平长仄短”、“韵脚读长”、“入声读短”以及短音、中音、长音等,没有象西方音乐那样定谱而有时值要求,其长短是相对的,是凭感觉而定的。
【吟诵之美作文】推荐阅读:
诗词吟诵教学07-17
小学诗词吟诵教学07-09
关于吟诵的心得08-16
蒹葭诗经全文吟诵09-30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06-12
关于七夕节的诗歌吟诵07-03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07-14
敬亭之春诗词吟诵会主持词07-21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吟诵11-09
三二班古诗文吟诵教学计划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