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4-11-02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共12篇)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徐xx教授说到吟诵推广时,用到了“抢救”一词,这让在场的学员十分震撼。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学习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给学生一双慧眼, 读出江之月的魅力

在作家赵丽宏的眼里, 月亮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江面被照亮了……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当月光从江面吐露出来, 江面到江两岸再到江天交界处, 无不呈现出月色的魅力。学习这一小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江之月”:课件呈现的是月色江水图, 耳边回荡的是柔和的古筝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声情并茂的美文范读中。接着让学生阅读“江之月”。我指点迷津:“你感觉作者笔下的月亮是怎样的?”学生答:“是安详的。”“是明亮的。”“是柔和的。”“让我们轻轻地、自由地读一读,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最后让学生感悟“江之月”:“如果你就是作者的外甥, 你就在江边, 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站在江边, 月光那么柔和, 我浑身都披上了朦胧的月光。

生:月亮的光芒照在了江面上, 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

生:江两岸, 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 起伏着, 让人感到多么清幽旷远。

给学生一双慧眼, 他们就能望月遐想, 以我眼看我月, 以我口诉我心。在学生的眼中, 月儿是那么的有情有趣。

二、给学生一个平台, 赛出古之月的神韵

《望月》中的赛诗是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典范, 也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是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 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为了达成目标, 我在课前就埋下伏笔, 让学生积累古人吟诵月亮的诗歌, 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其次就是赛诗, 将文本中的省略号内容在赛诗中演绎出来。学生你一句我一句, 在吟诗中感受月亮的种种情趣。同是那个月亮, 在不同的诗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感受到了月亮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古诗词独特的文学魅力。

三、给学生一个空间, 编织心之月的梦幻

小外甥充满童真与幻想的话语, 又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世界里。引领学生欣赏这段美文, 和小外甥一起编织美丽的童话, 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 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 自然倾泻。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出示句子:“这是明亮的眼睛……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成明亮的眼睛呢?

生:因为月亮很明亮, 我们的眼睛也很明亮。

生:因为月亮有时候圆圆的, 有时又变成弯弯的月牙, 就像眼睛有时睁大了, 有时累了眯成一条缝。

生:月亮喜欢大地, 所以把它比作眼睛, 总是忍不住偷看大地。

师:说月亮是明亮的眼睛, 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你的心目中, 月亮像什么呢?

(生闭上眼睛, 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中, 想象心中的月亮。)

生:我觉得月亮像一台电视机, 里面播放着嫦娥和玉兔的故事。

……

《诗经》的吟诵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3

【关键词】《诗经》 吟诵 教学 反思

【课题项目】此文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师范技能创新——“中国古典诗文吟诵及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5-02

一、吟诵概说

“吟”与“诵”都是古已有之的教学、读书、创作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说文解字》:“吟,叹也,呻也,从口今声。”《增韵·侵韵》:“吟,哦也,咏也。”《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咏),律和声。”《说文解字》:“咏,歌也。从言永声。”“永”即长言之,把声音拖长地读。《毛诗序》云:“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简单而言,“吟”与“咏”类似,都是拉长声音歌唱的意思。屈原《渔父》言:“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又《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春官·宗伯》:“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讽、诵经常互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即以声音来分辨掌握句读的节奏韵律。具体而言,“吟”、“咏”、“歌”的音乐性旋律性更强,“诵”则声清而义明,类似于今天的朗诵,又比之多了节奏性和韵律感。

具体到《诗经》,它作为周代礼乐文明的体现,一开始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3]的乐官和乐工们在各地采诗、公卿献诗的基础上,加以收集、整理、编订、入乐,在各种典礼仪式和朝廷上奏乐演唱,以观风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这是《诗经》之用。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诗歌逐渐不用于各种典礼仪式的演奏,也逐渐与繁复的音乐相分离,变成一种具体的学习用书,即《诗经》之学。在《诗经》的传承流播中,孔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墨子·公孟》也说孔门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作为教学用书,可以一般地诵读,可以配乐诵读,可以吟咏歌唱,还可以边唱边舞。从诵读到吟咏、弦歌的过程一直遵循的是汉语本身的读音,沈括《梦溪笔谈·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后人将此特点概括为“以字为谱”或“依字行腔”。时代久远,语音早已变迁,我们无法窥见孔子当时如何教学《诗经》,只能从历代传承的前人处觅见一缕芳踪。中华吟诵学会的老师们在采录了近千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整理了上万字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是声韵涵义。“九法”包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今天大中小学所学的普通话吟诵之法大都本于此。

二、《诗经》吟诵教学实践

一般而言,世上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吟诵便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嗟叹、永歌便是拉长声音地读或唱。宋代真德秀《读书记》:“读诗之简要真诀,学者不可以不知也。又曰,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其委曲折旋之意,正如自家作此诗相似,自然能感发人之善心。”足见吟诵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读者能够“因声入境”,体会“意在言外”,“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一)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整体风格

《诗经》中国风很多采自民间,但应该是经过乐官们加工整理过的,而大雅小雅、颂诗则更具庄重典雅的贵族风貌,因此吟咏时也须有贵族文质彬彬、温文典雅的特点。其次,周人是个农业民族,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安分守己、安土重迁是其主要特色。《诗经》整齐平稳的四言结构,犹如周代整齐划一的“井田”,象征着周人端庄方正的性格和精神。又孔子曾言“诗三百篇,思无邪”,评价《关雎》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之美,且《诗经》历来是作为“温柔敦厚”的教化用书和礼乐文明的载体传授给贵族子弟的,故吟咏时应该把握节奏简单舒缓、中正平和的感觉。具体而言,《诗经》结构大致是二/二划分的,第二字和第四字拉长,韵字最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声音和内容的节奏。吟诵雅诗和颂诗时更应有端庄沉稳、恭敬肃穆的感觉,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吟诵时能把这些感觉带给学生,基本上就把握了《诗经》的大体风格,而吟诵本身也是教育感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徐而不急的君子之风,若能配以雅乐,则效果更佳。

(二)有助于更好地感受《诗经》的音韵美

《诗经》属于最古老的四言诗,格律对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和工整,基本上只要符合“依字行腔、韵字拖长”的规则即可,如此我们吟诵时会很容易感受到《诗经》的音韵之美,所谓重章复沓大致也是声音和韵律的回旋往复。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会觉得这首诗很啰嗦重复,三章十二句,就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还容易混淆,可是我们一吟咏时,整个采芣苢的过程和画面感就出来了,无怪乎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繍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1]20在方先生看来,此诗无需繁琐的考证注疏,只需平心静气反复吟咏,就能体会诗篇的优美画面和意境了,自然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诗是复沓的,今人称之为叠句,所谓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是也,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其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属于复沓,或叫复歌,可以是一个人不停地吟咏歌唱,也可以是合唱,以此来反复咏叹由于宽广的河水的阻隔,所求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哀伤、惆怅之情。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2]。

(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诗经》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词比较繁复古奥,且其读音和辞义还有很多争议和分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古今隔阂,让学生重新感受领略《诗经》之美,是为师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教学难点。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吟诵的主旋律和基本调,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加深记忆的过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唯有曼声长吟,才会有苍茫的画面感浮现于眼前。首章押ang韵,这个韵有种深沉、高亢、壮阔之象,拖长声音吟咏时有种广阔苍茫之感,诗人上下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是那样的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发生了变化,更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一种焦急绝望之情。程俊英的《诗经注析》说:“首章‘蒹葭苍苍,由露为霜,写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细细吟哦,余音是隽永的。”[1]346此处的“吟哦”即低声吟咏,有余音袅袅之感。方玉润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絶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1]345这是从声音上传递出来的感受,而非字词的含义,很显然,《蒹葭》是秦地音乐的异类,如此缥缈、浪漫和缠绵。从吟咏的音乐感知角度看,《秦风·无衣》应该是秦地的代表音乐,代表着《秦风》的典型风格,全诗充溢着同袍共衣,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积极豪迈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首军中战歌,气势高亢雄壮,可以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在锣鼓号角声中放声歌唱的情形,有长虹贯日,气吞日月之象,故钟惺云:“(此诗)有吞六国气象”,吴闿生则认为此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1]357这是声音带来的深刻感发和直接触动。

又如《诗经》中的名篇《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自汉以来,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和作者就颇有争议。《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1]194此说影响极大,“黍离”或“黍离之悲”已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时常用的典故。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举《黍离》的复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一番,便觉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1]194-195

此诗对后人影响极大,后世诗篇,写家国兴亡之感,或得其神,或效其形,如杜甫的《哀江头》,姜夔的《扬州慢》等。千百年来,此诗以其缓慢、悲怆、忧伤的曲调和旋律感动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华锋教授的《吟咏学概论》举过一个例子,《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著名教授郭绍虞先生七七事变后在北京教书,当时日本人让他到日本人所办的学校任教,郭先生断然拒绝,日本人便断其从教之路,先生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临下课时,郭先生动情地吟咏了《王风·黍离》,吟者泪流满面,听者更是泣不成声,这就是吟咏的感人力量[3]。

《诗经》中还有无数的经典篇章都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情感的,唯有曼声长吟,细细诵读,方能呈现出感人的力量。朱自清《论朗读》总结道:“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诗歌很多无法言语的内涵只有文字是表达不完整的,必须加上声音,才能补充完整。所以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诗经》声音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大于辞义,我们用解释辞义、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述《诗经》,其价值减半矣。

三、《诗经》吟诵教学反思

笔者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吟诵教学后,发现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可能这些问题可能其他老师们也会遇到,在此提出,以待前贤共商:

(一)如何处理《诗经》中的古今异音字

由于《诗经》年代久远,关于其字音和辞义千百年来有成百上千本专著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解释和笺注,历来众说纷纭,单说语音,历史上就存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之别,因此如何处理其中的古今异音字就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当今吟诵界的前辈大多赞成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各家的注音版本都不同时,就用普通话吟诵。于是就会出现古今异音字,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采”和“友”,“芼”和“乐” 在上古是押同一个韵的,然而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是不押韵的,我们也无法恢复古音,只能在这几个字的位置上明显拉长,表示押韵的特点。

(二)吟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因为吟诵是读书调,不需要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一般都是素读清唱的,没有各种乐器的伴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没有纵情高歌的舞台表演感觉,而且《诗经》节奏比较缓慢庄重,四平八稳,同一个调子读多了,学生也会产生倦怠之感。这里涉及到对吟诵“美不美”“好不好听”的评价和认识问题,有的老师比较重视吟诵的美感,如刘亮老师就认为:“教师在进行吟诵教学时,还特别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具体的手段可以有这样一些:如请音乐家到课堂上来,用古筝、琴、箫、笛等乐器给吟诵进行伴奏,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吟诵的美感。”[4]事实上,若有音乐元素加进去,确实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如北京景山中学的朱畅思老师便以吉他伴奏来吟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大批的受众群。古人也经常自弹自唱,或朋友相聚,有人弹琴,有人吟咏歌唱,就像《论语》中的《侍坐章》和《兰亭集序》中描写的那样,整个场面充满了美感,遗憾的是我们普通文科老师很少精通音乐,自然也就减损其审美感受。当然,也有专家如华锋教授和叶嘉莹教授就认为吟诵就是传统的最基础的读书方法,无需加以繁复的音乐形式及舞台效果,若太注重音乐与旋律的美感,反而喧宾夺主,失却了读书真正的意义。

总而言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吟诵之法确实有助于改善当今古典诗文教学枯燥无味之弊,也已收到些微的效果,只是后续需要更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师生能加入吟诵的队伍,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继承经典诗词,传播礼乐文明。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沈德潜.说诗晬语[M]//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专著选辑[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3]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24.

[4]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0.

作者简介:

参加暑假吟诵培训总结 篇4

放假初期,我和几个同事,几经周折,到了环境舒适、优雅的x小学,在那里度过了暑假中最充实的六天,我们在那里接受了为期6天的吟诵培训,每天上午八半点学习到晚上九点,是真正的集中营式的魔鬼训练。

x月12、13日

第一、二天的培训是由徐健顺老师为我们上的课。两天的培训下来,我们仍然回味在徐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吟诵调中,徐老师是吟诵专家,而且他很有使命感,这一点,我在听他讲座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不但自己喜爱吟诵,传播吟诵,他还会使出浑身解数让在听的人都受感染、而喜欢吟诵,传播吟诵。我想,徐老师是成功的,不然,我们怎么能看到现场吟的人如痴,听的人如醉的场景;不然,现场怎么总有笑声片片、掌声阵阵;不然,这次的培训怎么有那么多人是冲着徐老师而来的,连我旁位的一位学生家长也是因为曾经听过他的讲座而爱上了吟诵,而这次,听说他来这里,所以,她们三五知己就相约而来了。两天的培训,我们知道,徐老师不但懂吟诵,还懂历史、音乐、古代文学等等,很多,甚至还很懂幽默。总之,徐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美妙的吟诵世界,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吟诵的知识,体会到了吟诵之美,知道了吟诵对教育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吟诵。可能,当你现场看了徐老师吟诵的《将进酒》,你就会明白了这一切。

20x月14日

第三天,我们听的是薛瑞萍老师和粤语吟诵专家吕君忾的讲座。

薛x老师的《把世界带进课室》的讲座,告诉我们她是如何进入了吟诵世界,她又是如何把吟诵带给孩子的。她教的虽然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但是,出现在视频上,让我们看的的薛老师的学生,吟诵起来却像模像样,不但准确、还很有美感。薛老师还介绍了她如何带着孩子进入了书的世界。是的,老师要先进入书的世界,了解世界,再带着孩子进入书的世界,

薛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许许多多值得看的中外书籍,我们惊叹:薛老师看了好多好多书啊!薛老师说的话中,让我铭记的一句话是: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请你看看孩子的眼睛!

下午,吕x老师带着我们欣赏了很多粤语的名曲,让我们度过了轻松、愉悦的一个下午。

年x月15日

这一天是天河区的x小学的杨x老师给我们讲的《吟诵使我们有活力》,还有松山湖小学的孙x主任的《习诵雅言沐浴书香丰盈生命》的讲座。这两位老师都告诉了我们,她们是如何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展的吟诵。很是敬佩杨x老师开展吟诵教学的`胆量,就凭着她个人的信念、凭着对吟诵的喜爱,她就在她们学校中,作为吟诵教学的开创先河者。而且,从杨x老师的那班孩子表演的视频看出,杨x老师的吟诵教学是做出了成效的。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吟诵表演的视频的时间虽不长,但是,想想,在开展的这一年中,杨x老师所付出的艰辛可不少。孙道明主任给我们介绍了松山湖小学开展吟诵的做法。从环境的着手,到落实教师的培训,日常常规的运用,再到对孩子、老师的鼓励方式等等。吟诵确实是在松山湖小学开遍了花,吟诵之花还沁入了生活中,身在校园中即可时时感受到。

2015年x月16日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虽然是有点归家心切,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都从头到尾专心致志地在听陈x老师在讲课,似乎生怕听漏了这位全国闻名的大师的一句话。陈x老师把经典素读和吟诵一起讲了。陈x老师的学生的惊人的识字量、背诵量,是如何突破的。原来是靠仅仅的每天早读的二十分钟和晚上的作业要求的诵读二十分钟而做到的。当然,这也少不了陈琴老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措施,做到课程的内容理性化,做到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则,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则。在过程中,还不求人人并进,允许点面参差。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我国历史悠久,古典诗文更是灿若星河,它语言精湛,意境深远,情韵悠长,经典诗文亲近自然,启迪人生,修身养性,自强不息。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润泽着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的生命。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随着时光飞逝,蓦然回首,我于2011年7月10-16日参加了由北京民族大学的徐顺建老师在东莞松山湖试验小学主持的第10届”传承百年经典---古诗文”吟诵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让我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经典诗文诵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延续而是成为建设书香校园的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知仁爱、懂礼节;有了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感受、体验着传统文化的博大,无痕的溶入了爱的教育。经典诗文能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

随着诵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能逐渐得到培养,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得以贯彻.一个爱读书、爱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的好风气就会得以彰显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诵读经典 提高教师素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精炼的八个大字,它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去做,不要强迫别人做到,别人即使做但并不乐意,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我们作为一个班的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虽然是年纪比较小,也同样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更要做事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则先做到

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篇6

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而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它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当我第一次接到吟诵教学活动时,感觉好奇怪的,第一次听吟诵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上网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视频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 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教学古诗文,重点是让学生诵读,并同时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精粹,在感悟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积极营造一种吟诵的氛围。

利用早读20分钟,是固定的读诗时间。学生随身携带《千字文、三字经》日日诵读。课前一首歌,一首诗做到位。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不求甚解”,重读不重懂,意在让学生在积累中感悟,在积累中培养语感。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

三、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 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咏鹅》是赞美鹅戏水时动态美,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鹅的美,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这个韵有的字:“白毛”对“红掌”、“浮”对“拨”、“绿水”对“清波”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美。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韵律美,是朗读时达到的效果。

三、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 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歌唱音乐与诗词吟诵 篇7

将语音延长之意。诗词吟诵正是和"咏歌"相类似的一种读文方法。

一、音乐与诗词吟诵

美妙的歌唱具有极大的音乐魅力,无论是其优美的旋律还是那动人的词藻都是可以使人陶醉的。那么,诗词吟诵是否具备音乐魅力?答案是肯定的。《庄子》一篇中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这里孔子的"读",应该是一种最初的吟诵。孔子的吟诵可以让老子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孔子不仅《春秋》著得引人入胜,吟诵的歌唱旋律也一定很美。史料记载孔子曾教授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其中的"诵诗"、"歌诗"可以归为诗歌吟诵。那么大胆推测一下,孔子定是对吟诵的音乐效果非常的喜爱才会在教导弟子的时候要求弟子们也学习吟诵。由此可见,音乐魅力对于诗词吟诵是有多方面作用的,不仅可以增加吟诵效果的美感,还可以由喜爱这种美感而将其传播下去。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和诗词的关系,认为应当把音乐做为诗词创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目的之一就是美化吟诵效果。元稹《乐府古题序》云:“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长短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这段话的意思被后人解释得非常清楚:刘尧民《词与音乐》就根据这段话来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诗歌组织的要素是'字'与'句',这恰恰适合于音乐的'音'与'拍','音阶'分清浊,'音数'有多少,'拍式'有长短,'拍数'又有多少。诗歌既要和音乐相融合,那么诗歌字数的多少和字音的高低清浊音数的多少相当。而诗歌句法的长短和句数的多寡,也要和音乐的拍式与拍数相当。"可以想见,吟诵被以上音乐规则处理过的诗词将会极富音乐美。

二、歌唱与诗词吟诵

歌唱与诗词吟诵有5密切的联系。著名学者赵元任先生曾这样评价吟诵:"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这种吟法,若是单取一两句来听,就跟唱歌完全一样……所以吟跟唱的不同,不是本身上的不同,是用法的不同。"那么吟诵诗词也就近似于歌唱诗词,只不过是用法不同,"吟"是为了更好地领略诗词的文学韵味;"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情。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用赵元任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若是没有这"用法的不同"二者是"完全一样"的。

歌唱对于诗歌的流传有重要的作用。诗是语言艺术,它可以通过文字准确的记录在纸张上,在传播上有其久远性,可是在传播的广度上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在古代社会,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识字并且能够读懂诗的人更是不多,所以不识字的人是很难接触到诗歌的。而可以歌唱的诗就可以不受限制的广泛在民间传播,那些不能读懂诗词的人也可以通过欣赏歌唱出来的"歌词"而接触到诗词并记住诗词本身。比如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家喻户晓是自不待言的,但是即使在教育已经普及的现代社会,能够一字不落的背出来的人还是比较少的。而经过梁弘志作曲,经王菲演唱之后,相信只要喜欢这首歌曲,喜欢王菲的的听众都能够和着那略带忧郁的旋律一字不落的将这首词背唱出来。这就是歌唱对诗词传播贡献的一个实例。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李白的诗《赠汪伦》一诗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拿李白的《赠汪伦》来说,其中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汪伦只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因为酒酿得好和李白结下了友谊。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汪伦在送别李白时,嘴里的歌可能就是李白的诗句。那么可以说汪伦这个不识字的农民可以通过"踏歌"来记忆李白的诗。

歌唱的声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美化吟诵的效果。清朝的钱歉益在《历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记载:"扩……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诵其诗歌,听之如在目中,故多乐于之游。"吴扩能将吟诵诗词发挥到使听众"听之如在目中"的境界,看来和他的"吐音如钟"的声音是分不开的。吟诵者的歌唱声音清亮剔透,吐字清晰,那么在吟诵诗词的时候肯定也极具表现力,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的意境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反之,如果没有好的声音,整个吟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歌唱技巧与诗调吟诵

古人对吟诵时的声音运用也有具体详细的规定。明清时期的曲论家,对如何从诗的音韵入手,以适合音乐歌唱作了非常细致的探讨。如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曾就"出声口诀"、"声各有形"、"五音"、"四呼"、"喉有中旁上下"、"鼻音闭口音"、"四声各有阴阳"、"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入声派三声唱法"、"归韵"、"收声"等展开详细的辨析。这些规则其科学与细致程度并不逊于现代的声乐教学规则。

正如歌唱一样,吟诵诗词也要注意"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在吟诵时要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而"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腔调婉转、圆活、动听。由于吟诵音调的形成是建立在地方方言语调的基础上,而我国地域广阔,方言种类太多,而现在流行的普通话和古代的语音又有诸多不同,所以对于"字正"的要求可以区别对待。以唐诗杜牧的《山行》为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押a韵,斜,家,花都是韵脚,有关资料记载在唐代这三个字的读音为:斜(sia),家(jia),花(hua),读起来十分的押韵。但是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来吟诵的话,韵脚就应读作斜(xie),家(jia).花(hua).这样,斜字的读音就不入韵,整首诗的谐和就会被破坏。但是在地方方言中,如苏州方言,斜字也读作(sia),可见方言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古代语音,用方言来吟诵更接近于古代的吟诵腔调,吟诵的效果更浑然天成,接近古音。所以用方言吟诵对于古诗词吟诵的腔调、韵律、声音处理的发掘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这样对于吟诵的“字正”要求,做到对方言的发音吐字清楚,准确,响亮就可以了。所以在用普通话吟诵时除了发音吐字清楚、响亮,还要注意一些音的语调与读音和古代不同,要尽量尊重古音的读法。比如本诗中的"斜"字应当读作"xia"。

吟诵的另外一个要求"腔圆"则离不开歌唱技巧:气息的稳定,充足;声音的响亮,优美;感情的充沛,到位;整个诗词吟诵的声音处理的跌宕起伏等。这里,主要论述气息的运用。在声乐教学中常说"三份情,七分气",气息在声乐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吟诵过程中稳定充足的气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好的气息,吟诵时就会出现"气弱则音薄"和"气短则音促"的现象。解决气息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注意:吸气,呼气。而气息的运用大体可以分为:缓吸,急吸;缓呼,急呼。在吟诵过程中,缓吸一般运用于乐句结束时或诗词的上下句之间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从容的吸气;急吸一般运用于乐句中间,由于乐句过长需要补充气才能够将乐句坚持下去。比如在吟诵腔调中,一字数音的单字长吟之后,由于本句表情达意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有明显的停顿,那就需要急吸,也可以说要“偷气”。缓呼就是在吟诵的过程中,把吸入的气体徐徐的呼出来缓呼所发出的音较为柔和,音调也比较平和;急呼就是把吸入的气体,以较快的速度呼出来,这种呼气方法一般运用于要求音高较高或者音量较大的字句,音调起伏较大。如何处理气息,要根据诗词吟诵的具体要求而定。见谱例:

分析谱例可知,这首诗的吟诵用气适合缓吸,缓呼。这首诗的节奏较为均匀、从容,使用的音符一般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吟诵时句逗处理为2、1、(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和一个字为一个单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根据谱面分析,本诗是每一诗句三小节,这三小节也形成一个小乐句,诗句结束时这一小乐句也结束,这样的安排正好可以让吟诵者有充足的时间换气,换气点正好在上乐句末下乐句首之处:"光"、"霜"、"月"、"乡"字后。这首诗的旋律线平和没有较大或者较为突兀的起伏,所以,也没有需要用很多气息的地方。再看其吟诵的特点基本为一字一音,风格古朴简单,这种吟诵腔调应用缓吸的吸气方法,在吟诵时也应以缓呼为宜。这样的处理使发出的音比较平和温柔,音量适中,将词中那淡淡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现代声乐教学所要求的一样,只有气息稳定,感情充沛,才能有饱满,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吟诵诗词作品时也要做到气随声转而声音要根据感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样才能将作品的感情、意境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

四、结语

吟诵这种中国古代的读文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传统文化共存的,只要中国传统文化能延续下去,它理应世世代代传承的。所以我们应该为吟诵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音乐的魅力,让人们由欣赏吟诵的音乐进而欣赏吟诵本身。总之音乐、歌唱对于吟诵的研究与恢复是有巨大潜力的,希望通过音乐和歌唱的魅力帮助人们重新熟悉、喜爱吟诵,使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摘要:吟诵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新文化运动以后被社会排斥。近十几年来,吟诵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重新被重视,专家学者们开始进行发掘研究、恢复工作。在众多研究中,涉及吟诵艺术中的歌唱音乐因素的研究比较少,所以作者凭借专业优势从歌唱与吟诵的关系和作用以及歌唱技巧与吟诵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通过研究吟诵中的歌唱元素为吟诵的研究与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诗词吟诵,歌唱,音乐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王恩保.吟诵文化漫议[J].中国文化研究,1998(2 0).

[3]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4]秦德祥.吟诵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6]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塞下曲

湖南鼎城聂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将军的形象。

3、通过吟诵,字义与音义结合,与意象系统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练习、口头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吟诵,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吟诵古诗,积累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把握将军的形象。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能吟诵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今天,聂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来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不过在学习古诗之前,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生:查字典、看图、查资料)今天聂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好不好?(指名读一读)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吟诵,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卢纶(739-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2、解题意,会质疑。师:我们认识了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一般使用和汉乐府一样的题目,表达的内容也和汉乐府类似。这样的诗,因为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所以叫做旧题),属《横吹曲辞》,即从西域和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由此可见,《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做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

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熟悉多音字。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练,每一个字都会有涵义,这首《塞下曲》总共20个字,具体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6人1小组,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和翻译诗句的意思。(先分组讨论,再出示诗句集体分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第一二句的字眼:林暗、惊、引弓。一二句的意思是: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正在夜间巡逻的将军以为是老虎来袭,立即拉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三四句的字眼:平明、白羽、没、石棱。三四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的嵌进巨石的棱角之中。

2、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你认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四、指导品读,情感体验。(多吟诵,悟诗情。)

《塞下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我们想表达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和敬佩,就要好好的品读这首诗,对吗?

1、诵读《塞下曲》,读出韵律。指名读(没有节奏符号的诵读)

师:读诗要读得专心,投入,谁想读一读这首诗?(预设: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字音很准确!

你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你读得很流畅,字字有交代,满分!)

师:孩子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读的准确,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课件节奏)

师生合作读。(节奏点拉长)

先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然后换过来,学生读第一句,老师读第二句,依此类推!嗯,节奏很鲜明,诗的味道出来了。齐读。我们把诗句连起来,全班齐读,注意节奏点。(齐读)大家读得真好,声音清亮,韵律十足,诗的味道更浓了。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

2、吟诵《塞下曲》,情通古今。教师示范吟诵。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感受一下,老师读诗的方式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师吟诵)。请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可以用上像唱歌、有高低、有长短、有旋律等词语。(预设:对,你听得很仔细!

你说得很正确!你很会感受!)

孩子们,老师这种读诗的方法叫做“吟诵”。是古人的一种读诗方法。(板书:吟诵)吟诵的韵律不但可以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得到。大家仔细观察,诗中有颜色的字。(粉色为节奏点红色为韵字蓝色为入声字)

初识平仄规律

a、这里的粉色的字,代表的是平声。仔细看看,它们都标在什么声调的上面?(生答:一声和二声。)对,古人的平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声和二声。声音可稍微拉长。我们可以用画平线的手势,来触摸声音的节奏。跟老师读:惊、军、明、棱。

b、这些红色的字是韵字(风、弓、中),韵字也是平声字,吟诵时是诗句中声音最长的字。c、这些蓝色的字是入声字。吟诵时声音短促有力。声音一出口,马上就又收回来。“白”“没”“石”。男生跟老师读: “白”“没”“石”;女生: “白”“没”“石”。

d、再听老师完整的吟诵一遍,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耳朵开始聆听。

e、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吟诵,让我们触摸古诗的韵律,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感。(带领学生吟诵,逐句教,讲讲节奏点和韵字拖长的含义)、创设情境,吟诵诗情。

此时此刻大家就是飞将军李广,你来吟诵!男生吟诵!女生吟诵!集体吟诵!听着你们的吟诵,我仿佛看见了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将军形象。

五、拓展延伸,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一共是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PPT演示),鼓励学生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PPT播放)。那么,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摘抄下来读一读。

五、板书。

塞下曲

“飞将军”李广

勇敢机智

武艺高强

神勇无比

浅谈吟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篇9

宁夏红寺堡区 李鸿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一、吟诵的历史渊源

吟诵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学史告诉我们,诗歌源于劳动。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先民们劳动时的诗歌吟唱,当时文字尚未产生,诗与歌也没分化,所谓吟诗,也就是随口不经意地传唱诗歌。后来,随着文字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兴办,诗歌吟诵逐渐走进了课堂。周代,小学和大学(即太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周礼·春官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当时的学校多么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学。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第一个起来私人办学。这位精通文学和音乐的大教育家深知诗歌与音乐对陶冶人的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平时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据文献记载,他的弟子子游和子路很能弦歌《诗经》,曾子和原宪吟唱《诗经》中的《商颂》非常出色,所谓“声满天地,若出金石”。不仅如此,孔子还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孔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家。孔子以后,历代的文人师生都是用吟诵的方法来欣赏和教学诗文的。如唐代,不仅像韩愈这样的大文豪平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而且“李杜诗篇万口传”,甚至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诗)、“治书苍头”都能吟诵柳宗元的文集(见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足见吟诗诵文在当时成了人们普遍的爱好,成了时代的一种风尚。需要指出的是,吟诵之学得到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乃在宋、元、明、清时代。这个时期人吟赏的美文除了一向处于正统地位的诗与文,还有蔚然郁起的词与曲,而吟诵的腔调由于受到戏曲音乐的影响,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个时期有关吟诵的理论研究也多了起来,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都对吟诵之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清代桐城派作家揭橥的“因声求气”说更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吟诵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推进和提高作用。特别是,这个时期各地兴办了许多书院,私塾更是遍及城镇乡村,加上出现了一大批既切合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需要、又易诵易记的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小儿语》《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等,因而使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到极大的普及。

二、现代语文教学中对古诗文吟诵的目标要求

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古诗文“吟诵”要求,而是用“背诵”一词提出了对古诗文的学习目标,追其原因在于,古诗文 “因声入境”的教学操作中,因人而异,并在学习过程中不做具体要求,这也为语文教学中的吟诵开辟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160篇(段),初一至初三学生背诵古诗文80篇(段), 合计240篇(段)。其中,不同的学段还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吟诵与现代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吟诵经典诗文,可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吟诵能激发想像、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营造出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发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老师也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二)、吟诵经典诗文诗句,弥补课文内容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 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教师适时引入吟诵这一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积累古文诗句素材,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文章如果吟诵得多,其中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明,不知不觉中都会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拓宽了写作思路。经典教育除了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

(四)诵读经典诗文诗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现在有些学生受不良文化影响,崇尚暴力、缺乏爱心,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开展吟诵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传统美德,拥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形成在青少年时期。让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他们的心灵保持纯净,培养良好的品德。让学生背诵最有价值的中华经典诗文诗句,让他们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品质,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将伴随其人生的成长。长期的吟诵熏习,还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可以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

四、吟诵的具体要求

(一)饱满的情感是吟诵的基调

做好古诗词吟诵首要的便是饱满的清官。通过自身的感觉和诗人 的情感相连接,随着诗词中感情的变化而变换自身情感体验,并反映在吟诵的音调中,才能真正地感受诗词的世界。

(二)扎实的普通话基础是吟诵的必要条件

“字正腔圆”常常是我们形容一些人普通话标准、音色纯正、吐字清晰。而吟诵带有歌唱的模式,“字正腔圆”更是其必要条件。这要求我们要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字音识别能力,吐字发音标准、声调把握准确,对轻重音、儿化音、尾音等汉语语法有所掌握,以此作为基础,才能达到吟诵的基本要求。

(三)强烈的韵律感是吟诵的前提

语言和音乐本身就密不可分的。语言是音乐是基础,音乐是语言的升华,而吟诵作为介乎两者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要兼备语言的铿锵有力和音乐的韵律悠扬。在实际的吟诵中将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根据诗文的感情基调来调整韵律,达到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五、结束语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自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 国人大力提倡现代白话文, “朗诵”也随之传入中国, 当时的新式学堂都开始学习西方教育方式, 吟诵教学仅存在于个别私塾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 吟诵教学彻底离开了语文课堂。然而, 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艺术, 采用西方的朗诵方式去诵读, 既不能体现出汉诗文真正的声音之美, 也无法正确理解其内涵。2014年3月26日, 教育部下发《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 明确提出必须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面对这一新形势, 吟诵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引进小学、初高中的语文课堂。就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 因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势必与高中义务教育有所不同, 那么, 在中职学校采用何种途径推广和开展吟诵教学, 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探索,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中职学校推广和开展吟诵教学。

一、在相关章节或古诗文单元中开展吟诵教学

中职学校的语文属于基础文化课程, 仅以我校——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为例, 就业班的语文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年, 升学班的语文课程授课时间为两学年, 并选用不同的语文教材, 但都含有古诗文单元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古诗文单元, 完全可以采用吟诵教学法。以就业班为例, 古诗文单元的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左右。经本人教学实践证明, 结合具体的古诗文教学内容, 可以给学生普及吟诵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吟诵有大致了解, 同时详细传授9首以上的古诗词吟诵。此方法优点是在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改变了古诗文的教学方式。其缺点是由于教学计划、教材和授课内容所限, 对于吟诵知识只能达到普及和重点讲解的效果, 不能系统地大规模地推广和开展吟诵教学。

二、利用早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推广古诗文吟诵

早上7点30分至7点50分为我校学生的早读时间, 可利用此时间段培养学生朗读白话诗文、吟诵古诗文的习惯。而且, 我校自编早读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比重在三分之二以上, 每天20分钟吟诵古诗文, 其效果相当明显。缺点是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 学生会出现不正确吟诵的现象。

三、开设吟诵选修课,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2012年12月教育部成立“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旨在提升职业院校的文化品位,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同时, 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了《古诗百首赏析》《名画百幅赏析》《名曲百首赏析》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系列教材。我校为贯彻“三个一百进课堂”, 已开设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程。经过本人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吟诵选修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吟诵理论和方法, 是推广和开展吟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四、创建国学吟诵社团, 开设吟诵专题讲座

本途径主要依托学生社团这一载体, 通过组建国学吟诵社团, 吟诵儒家经典, 开展社团活动, 将中职学校的社团活动、吟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社团的文化层次往往决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次, 没有社团文化的学校文化是“空中楼阁”, 而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层面, 而不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和雅文化为内涵的社团文化, 是无法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和陶冶情操效果的。将吟诵社团与吟诵专题讲座相结合的途径能大规模地推广吟诵, 并通过社团活动将吟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之中, 此途径是学生喜欢的途径, 也是吟诵推广中最迅速、最具规模和普及性的途径。

自古读书皆吟诵 篇11

邀三五友人,且泛舟湖上,且邀月对饮,且流觞曲水,且登高释怀,且行且吟。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对于古人来说就像吃饭穿衣一样的吟诵,如今却少有人知,这是吟诵之殇,也是中国古典诗文之殇。吟诵是通向传统文化的一扇门,是被遗忘的读书方式。经过百年岁月的蹉跎,吟诵已如刚出生的婴儿般孱弱,但是它的背后有3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又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几千年来,我们培育了那么多托起灿烂古代文明的人才,他们都是如何教育出来的?古代的老师是怎么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吟诵。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外加少量讲解。这种方法,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好像老师太不负责任了,其实却是极聪明、极负责、极深刻的教学法。现在的国学教育,经常提倡小时多背,长大理解。趁着小时候记忆力好,多背,长大了理解力好,再理解。这种说法是不错的,我也赞成,但是并不完善。小时候背过,长大了不一定理解。古代是在小时候背诵时就埋下了理解的种子。埋的方法,就是吟诵。它就像是一套编码,在孩子不懂的时候当成歌一股脑儿教给他,等他有了理解能力,再慢慢自己解开。

一次吟诵作文 篇12

这可不简单,虽说有半个月准备时间,还是暑假,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不低,这是一件荣耀之事,可不能马马虎虎的应对,要有充足的准备,哪怕背出来也远远不够,上台一怯场,说不定就会忘光,那就要出洋相了。所以,既要背得滚瓜烂熟,还在带着丰富的情感。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光荣地完成这个任务。

开始选吟诵的红诗就有点麻烦,我把网上找来的三十篇演讲稿,一篇一篇有感情地读过去,经过筛选,选中红诗《七月的天空》。

我每天都辛勤练习,背诵时连一个字都不允许自己错误。说夸张点,已经到了一有人说出这篇红诗的上一句,我就能在脑子里迅速反应出下一段。

背诵后,我也不能休息,还得多加练习,让背诵更加流畅、灵活,更加富有感情。我每天坚持练习,相比之前,不减反升。

有时候,我当然也想过偷偷懒,比如删除一段,不就可以少背一点,轻松些了吗?但还是一种想法让我坚持了下来,那就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终于到了演讲的那一天,我攥着演讲稿,不停地看着,前面那个人差不多要读完了,我要准备上台了。这个时候,我尤其紧张,牙齿紧咬嘴唇、手心里都是汗,心好像跳得非常快,我一直考虑着,要不要拿稿上去,前面的人,除了唱红歌的,都没有脱稿。我要不要拿稿上去,虽然表现会差一点,但却稳多了,我生怕自己忘词或者念错。

随着台上小主持人的宣布,我伴着掌声,紧张地上台。我自己都没想到,面对几十个观众,我却极其自然地发出了响亮而又富有感情的声音:“叔叔、阿姨你们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七月的天空»;。如果没有那一面鲜艳的红旗,怎会有今天,壮丽锦绣的山河……点亮红色的中国!”

吟诵完美地结束,我在下台的时候,听到那些党员叔叔、阿姨对我肯定的掌声,这次比上台时更热烈更响亮。

上一篇:作文回报下一篇:东南大学毕业生离校办理户口服务指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