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2024-06-12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精选7篇)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篇1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

古诗词教学中的“满堂灌”。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先贤们的作品,如同庖丁解牛般地把诗文肢解成不可再分的板块,然后,从字词到辞格韵律,从形象分析到意境,再由句子的组合、诗的产生背景推断主题。不分主次、不管粗细地一齐塞进学生的脑中,最后才放心地离开讲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既遏制了学生思维创造的积极性,又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一厢情愿地完成了教学主导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读”和“死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语文内容日渐疏远。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古诗词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不少老师试图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记古诗词内容或是只背诗词中的名句。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殆尽,古诗词赏析的审美情趣亦无处可寻。

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强调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吟诵的含义与要求

“吟”,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其义训为“歌”。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郭沫若所说的“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①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诵”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诵,讽也。”“讽,诵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倍(通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意思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综合“吟”与“诵”的含义,“吟诵”就是在古代涵盖人类出之于口诉之于耳动之于心的一切有声语言现象,它表现的形式既有偏重于吟的吟咏、吟唱、吟哦等,又有偏重于诵的讽诵、背诵、熟读等,不管是吟还是诵,都是吟诵者运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吟诵就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

诗词吟诵要求反映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同时要求反映伴随诗词句的音乐节奏。一旦吟诵者全神贯注,心口相应,就会玩索到诗外之音,欣赏到诗词的意境。笔者将简要阐述吟诵的要求,这有助于我们体会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古诗词声情教学的可行途径。

感情真挚。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吟诵时一定要怀着深挚的激情,“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做到真情迸发。在吟诵的时候,要和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感觉到(也能使人“听”得到)诗人的愉悦、欢欣、愤懑或叹息。诗的感情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声音则可以“雕镂”出它的“面目”,然后运用吟诵这种绝妙的咏叹方式,透过多种变化的音调,能够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而形象的“意象”,从而完成诗的“使命”。总之,吟诵是否成功,主要决定于是否通过声音真实地再现了诗作所表达的感情。

吐字清晰。

我国传统的戏曲美学要求演员的歌唱做到“字正腔圆”。吟诵是用某种腔调进行的一种较为自由的歌唱,就歌唱这一点来说,它与戏曲有相似之处,因而同样可将“字正腔圆”作为吟诵时吐字行腔的一个基本审美要求。所谓“字正”,就是要求吟诵时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诸如声母、韵母、声调乃至变调、轻声、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应注意及之。对拖腔之含复韵母的字还要做到“收字归音”,即应把主要的韵母拖长,字尾应在临结束时才收拢。

节奏分明。

节奏是吟诵的“骨架”,对吟诵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节奏的是声调、词组(音步)、顿歇、语调(重音)等各项因素。节奏之最重要的本质,是一定长度的“时隔”(或称“顿”)的回复、再现,从而形成若干个节奏单位(单字或不止一字为一单位)。诗文中第一个节奏单位,其单字或末一个字叫“节奏点”。节奏点要放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划分词组或音步的问题。传统的吟诵偏重于“音步”,通常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即节奏点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要吟得长些;如果是仄声,就吟得短些。

行腔自然。

吟诵是通过有一定腔调的音响来表现的。这种腔调是语言因素和音乐因素的融合与渗透,浓郁的文学性则始终贯穿其中,使得吟诵成为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有其不同凡响的独特风貌。吟诵腔调形成的主要原则,是必须以作品内含的思想感情为依归,而“自然”与否乃是关键。只要对作品有了深刻体会,再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吟诵的美妙音响便会汩汩涌出,如行云流水,质朴、天然,其奥妙就在于吟诵的“自然”性质。

三、吟诵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汉语的特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音节是最小的表意单位,一个音节即对应于一个汉字,单念时每个音节的时值大致相当,这就为造成汉语节奏的音顿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汉民族有重对偶讲和谐的审美习惯,组词时最常见双音节音步相连、造句时常出现偶句排句,这些“语形”从节奏上看,无不是基于这一特点而给人以清晰明快、灵动有致的美感。汉语又是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有平仄四声的区别,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波澜起伏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形成汉语特有的平仄律节奏。加上汉语语流中服从于表意的停延(声音的中断和延连)、重音及语调、语气的配合运用,共同成就了汉语特有的节律美、音乐美,只见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古诗词的特点。

1. 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诗化语言。

古诗词是一种与语言的特点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形式。人们都承认古诗词的语言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在创作者一端,是要运用这种语言来凸显内心直觉,把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集中地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于是,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的语言更为热烈、凝练的形式来表现。而从接受者一端来看,古诗词运用的这种特殊语言无非是力图从自然语言中剥离出来,用一种形象的、富于韵律的语言,使读者在瞬间接受古诗词中的“幻象”,并深刻地留印在脑海里。因此,古诗词中用形象的语汇所塑造的世界、利用语言的特点所构成的节奏、韵部、平仄以及句式的对偶、排比等,也是为了帮助古诗词的“幻象”送至读者的心灵,是通向读者心灵的桥梁。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古诗词形式,都是为了便于表现个人情感和便于读者在一瞬间获得新的感情、唤起记忆的兴奋点。所谓“易记忆”则是就接受者而言,成为古诗词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条件。

2. 古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是一词多义的,创作者还要通过比喻、修辞、选择语境等手段来强化这一多义性,往往出现一首诗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中国古诗词的多义性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沉义、言外义等特征,古诗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古诗词渗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意味,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为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对其产生不同的体会。因此我们说,古诗词语言的多义性所带来的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理解的主观性与音乐内涵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有很大的相似。正是古诗词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更适合表达人类内心模糊朦胧的情感世界,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也只有通过古诗词语言才得到更好地抒发,这也许就是为何“言之不足”,故而要“嗟叹之、咏歌之”的缘故。

两千学童齐诵经典诗文

3. 古诗词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中国古诗词的韵律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在追求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上,它既与西方古诗词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古诗词的节奏方面,汉语语音不像西方某些语言的语音那样有明显的长短区别,因此,中国古典古诗词不是通过扬抑格体现节奏,而是通过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音节组合和平仄、押韵有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并且通过其特有的平仄、音调的起伏、押韵和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的运用取得音调的和谐。从古诗词韵律形式的抑扬顿挫,我们可以窥见音韵渗透着音乐的和谐美,在音乐的风格、表情音调中,同样可以看到语言音调对音乐形式的影响。

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吟诵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一个正常人吟诵的神经过程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的视网膜,引起神经兴奋,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区,然后再传到角回区、威尔尼克氏区、布罗卡氏区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便引起唇、舌、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发出声音。同时大脑又对内容进行着积极的理解。简单说来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发声——听觉中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了多种器官。在记忆中把眼看、耳听、手写、口念等感受器一起参加,比单看或耳听的记忆效果好。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四、吟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两个突破。

1. 教学模式的突破。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万能的方法,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几十年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以采用言语传授法为主体,间或辅之以画面,教学模式上仅仅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个模式上。而将吟诵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是对旧模式的继承和创新,是一项“无定法”式的突破。它既保留了讲授法的优点,又创造了“讲吟视听”四位一体的新模式。特别是在加强吟诵的情况下,在老师娓娓动听的描绘中,声情并茂的吟诵里,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将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种突破应该说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 不同学科相融性的突破。

自古以来就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学科之间的界限更是泾渭分明。学科教学各有各的方法、套路和步骤,而且大都互不相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吟诵艺术突破了不同学科的界限,可以说是文学与音乐的“联姻”,它把两门学科有机相融,以诗、乐相结合,使学生在乐曲的氛围中、遐想里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

三个有助于。

1.吟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以趣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找到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真正地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2.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情绪性、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方面。其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③吟诵,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因此,吟诵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3. 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和谐,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而是寓教育于美的想象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息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五、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 加强“范吟”感染。

教师“范吟”具有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周庆元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④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凭借直觉获得美感,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的特征。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范吟”法,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教师恰到好处的吟读对学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吟诵感受体悟古诗词中一对思维的翅膀,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认识活动。联想的经典法则是古希腊的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般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等。⑤在吟诵古诗词中,联想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形象、深化形象,以此来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功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的创作运用了相似联想,吟诵时也需用这种联想来感受诗文之美。

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第一,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意境、作者情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套用现成的曲调或是自行谱曲吟唱诗词。第二,组建校诗词吟诵队、班级诗词吟诵“兴趣小组”,在校园内营造诗词吟诵的浓烈氛围,调动学生诗词吟诵与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将学生优秀的诗词习作推荐到校园广播电台播放或校刊上发表,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诗词创作的热情。第四,开展校内诗词吟诵比赛,提供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提高吟唱技巧的欲望,在吟诵会上邀请专家担任评委进行点评,促进参赛学生吟诵技巧的升华。第五,除了举办专门的吟诵会外,还可在校内的文娱活动或汇演中安排诗词吟诵节目,让诗词吟诵成为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六、吟诵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提高文学素养。

不可否认,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是不太懂古诗词的。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学素养、缺少感悟的语文教师能把语文课上出声色、上出精彩来。相反一位文学功底深厚、充满诗意的教师,会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第一,多读一些古诗词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选择读一些比较好的古诗词文选本和诗词鉴赏辞典,增进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二,多读一些古诗词理论,增加理性认识。可以找一些介绍诗词格律、技巧、方法的书来读,尤其要看一些西方现代诗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书,懂得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古诗词作品。第三,扩大知识面,热爱新生活。古诗词是人写出来的,对古诗词有感受,首先要对生活有感受。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热爱古诗词的,也不会理解古诗词的精细微妙之处。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在古诗词的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过于看重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的特殊规律,认为学生不能像学现代文那样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厌其烦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地串讲加上层次、段意、中心、特色等方面面面俱到的文本分析,学生则按部就班地接受,只求牢记,不用思考,这样一来,古诗词教学就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课堂气氛沉闷不说,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品读鉴赏古诗词、领会古诗词的精义、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就更无从说起。在运用这种称之为串讲的教法时,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词,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至于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对把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则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结 语

由现阶段古诗词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所探讨的“吟诵”是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学素养发展规律的教法。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从吟诵开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摘要:针对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首先结合吟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说明了其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然后阐述了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最后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若干要求。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人文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4].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张国靖:《空谷幽兰艺坛奇葩---介绍吟诵学家陈炳铮》,《学会月刊》,2004(7)。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篇2

【关键词】传统诗词吟诵 现代音乐 古代音乐 影响探讨

引言

其实传统诗词与音乐本身是相辅相成的,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以看出来了。《诗经》里面有很多诗歌都被改编成了乐曲,比如,《蒹葭》就被琼瑶改编成了《在水一方》 ;《乐府诗集》中的《饮马长城窟行》改编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青青河边草》 ;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被王菲传唱为经典歌曲《但愿人长久》,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由此看来,我国传统诗词的吟诵实际上与音乐的演唱并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很多填词人更是偏爱古风类型的歌词,将传统诗词直接改编为歌曲,发行了出来。事实证明,这种由传统诗词改编的歌曲不仅朗朗上口,方便記忆,而且在乐器的配合下,更是显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深受大众的喜爱。

一、传统诗词吟诵对古代音乐演唱的影响探讨

(一)传统诗词与古代音乐演唱之间的联系

从早期的《诗经》、《乐府诗集》再到后来的唐朝诗词,几乎每一个时期的诗歌都被改编成了乐曲,流传于庙堂和市集之间。我国著名文学史专家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曾说:“夫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皆所谓一代之音乐文学也。”由此可见,对于古代来说,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二)古代音乐对传统诗词的借鉴

首先,传统诗词讲究每一个字的精炼,所谓字字珠玑,诗人或词人在创作作品时,对辞藻的筛选是绝不含糊的。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就用得十分精妙。因此,传统诗词在吟诵的时候也是要求“字正腔圆”的。由于古代音乐大多以抒情为主,节奏比较缓慢,演唱者也多借鉴诗词中“字正腔圆”这一细节,所以吐字清晰,这是其一。其二,就是音高问题,一般诗词大多押韵,所以改编成的音乐演唱起来也会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最重要的要讲究发调高低与作品主题相协调。一首感伤的诗词,结尾往往是感情的最低处,一般吟诵这样的诗词,发调可以适当的起得高一些,以防止吟到结尾部分发不出声。在演唱这样感伤的歌曲时,也需要将调子起低一些,才能感觉到诗词悲伤的意蕴。

二、传统诗词吟诵对现代音乐演唱的影响探讨

(一)古典诗词吟诵

相比对古代音乐的影响,传统诗词吟诵对现代音乐的影响其实更大。因为,从时间和空间来说,传统诗词与古代音乐是同一个时期,创作本身差异并不大。不管是从语言,还是格调,还是从创作背景、文化,都是相似的。但是,对于创作一首具有古风色彩的现代歌曲来说,不得不说还是深受传统诗词吟诵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按照古代汉语语音来写作诗词,但是现代人在诵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则是利用现代汉语进行吟诵。所以,现代人要分析古代诗词的吟诵,就需要积极了解古代汉语。也就是说,传统诗词吟诵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从语言就已经开始了。

(二)古典诗词吟诵特征与现代音乐的演唱

古典诗词的吟诵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在对情感的把握,具体在对咬字的注重。例如,在吟诵过程中,对声母韵母和声调,甚至是轻声、重声和语调等方面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但是在现代,人们说的都是普通话,而普通话又是利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调来发音的,与古代只要求平仄发音系统又不一样。所以说,古典诗词的吟诵十分强调咬字的准确性,力求字正腔圆,吐词清晰。不但要将汉语字音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表达清楚,还要将吟诵中平长仄短的基本节奏原则表达出来。还有就是润腔的问题。何为润腔,就是在演唱的时候,对腔调或者某些音进行一定的润饰和装点。在古典诗词的吟诵中,力求依字行腔,对于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必须要不断地变化,而这种不断变化的发音方法就叫做“腔音唱法”。而在现代音乐的演唱中,要求“三分情,七分气”,重在气息的稳定和充足。

(三)古典诗词的吟诵对现代音乐演唱的影响

现代音乐的演唱借鉴了许多古典诗词吟诵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具体的演唱方式和效果等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古典诗词中注意咬字和润腔这两方面,现代音乐也深受其影响。比如,四川宜宾地区有一首传统的山歌叫《槐花几时开》,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虽然只是四句简单质朴的语言,却勾勒出了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羞涩甜蜜的懵懂心事,将一个活泼腼腆的农村姑娘形象描述得惟妙惟肖。在演唱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传统诗词吟诵中注重的咬字和润腔融入其中。例如,在唱第一句的时候,歌词中的第一个“高”本来是阴平调,但是在演唱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四川方言的原因,将阴平改成了阳平来唱。做出这样的改动,既体现了四川人民的幽默,又使整首歌的语调变得轻快明了。

三、结语

总的来说,传统吟诵虽然不同于音乐演唱,但表演者可以借鉴诗词吟诵实践中一些成熟的经验为音乐演唱服务,使音乐演唱艺术水平能够更快地得到提升。从传统诗词吟诵对音乐演唱的影响来看,诗词吟诵与歌曲演唱就是文学与艺术的代表,不论是咬字,润腔,还是音高,节奏,都受到了传统诗词吟诵的影响。传统诗词是古代亿万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需要从中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很多。

【参考文献】

[1]肖英群. 古典诗词吟诵对现代音乐演唱的影响[J]. 音乐创作.2014, 02:144-145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篇3

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的传统。40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赵元任先生录制了6首诗词吟诵调,1 9 6 9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5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22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的乐调17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1961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的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文章;1986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1996年,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2002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的吟诵音乐研究的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吟诵调的研究,并附C D,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多见,自2 0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曲),苏轼的《卜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的《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的经典演唱曲目。

二、吟诵的历史溯源

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的必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总集《诗经》中的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的文化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的句子,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

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的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的作用。

1、与歌曲相交汇。

有些词曲的创作是采用民歌元素而成,比如琴歌《竹枝词》。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并引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这段话描绘了正月节日里,建平的儿童边唱《竹枝》,边吹短笛、用鼓打着节拍,边跳舞的情景。也说明了《竹枝词》是根据巴渝一带的民歌创作而来,为了让善歌者传唱,使后来听歌者了解“变风”的来源。杨荫浏先生曾说,“诗三百篇、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来凡属诗歌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在格调上无不受当时民歌音乐的推进,因诗之所以为诗,除了内容之选择与处理,不用散文之外,它还有许多重要的形式成分。这些形式成分中间,最为世界多数诗学家们所公认的是轻重律,便是顿逗,便是诗步。诗步产生于节奏。节奏不被曲调的歌唱促成,诗步怎么能产生。诗学家们似乎都觉得自古而今,本国诗词,有着清楚的进化步骤,却很少人说起,在这进化步骤之后,是有着活跃的民间音乐为之推动。”同时吟诵音乐也影响着现代歌曲的创作。由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的《听雨》就是在常州古诗的吟诵调上略作改动而成:

谱例《听雨》:赵元任在这首歌的注解中写道:“这个歌调儿本是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一倍。假如照平常常州吟诗的调儿吟起来,大略如下”:

2、与戏曲相融合

有很多词的题目本身就是词牌名,如《雨霖铃》《菩萨蛮》《扬州慢》等,也有一些词被收入戏曲的唱词或道白之中,有些被节录,有些则被加工改造。如《牡丹亭·惊梦》里有几句这样的唱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正是从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转化而来。传统戏曲中许多“引子”不用伴奏,且唱念相间,都是借用词调中的短调(小令)的词句,唱腔也借用了文人的吟调。古人吟唱诗词讲究“韵”,不仅主张歌词中同声相应的“韵”的位置应与调式主、属音的位置相对应,还要求“韵”的位置必须与板位互相对应,即歌唱时韵字直接落板,或采用底板使韵字延长的弱音,落于板位。诗词歌曲“逢韵必拍”,对散曲、南戏、杂剧、昆曲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元散曲《翠裙腰》:全曲共5句,末字“秀、洲、首、楼、秋”字全部落于强拍,应对了“逢韵必拍”的规则。

3、与宗教音乐相影响

吟诵音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过宗教音乐的影响。陈少松先生在其所著《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举到一例:旧时无锡地区私塾里吟诵《千家诗》有一种读法来源于民间流行的宣卷的调子。宣卷是佛教音乐中“唱导”的一种形式。所谓“唱导”,就是以宣唱佛礼的形式来开导善男信女之心,是一种通俗化的佛教音乐。这个例子说明了佛教音乐对吟诵音乐的影响。黄翔鹏在《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一文中举到一例:陈家滨、刘建昌从五台山青庙音乐《三昼夜本》中发现歌曲《望音乐江南》的曲调配上白居易《忆江南》的词,词曲间天然契合。黄翔鹏在文中写道:“文人词《望江南》在唐代应是清乐琴歌一类作品。它的‘南吕宫’可从琴调‘清商调’推得。慢一弦得音作徵声为清商调黄钟。它的清商音阶宫声是仲吕音,南吕音当然是升而成为此曲的角调式主音,即古代宫调理论中的‘调头了’。”并认为该词曲“无论从调高、调式结构、调头位置和古文献中的;唐代俗乐调名称都取得了可以互相证结果。”谱例《忆江南》:

四、唐诗诵唱的艺术特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字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使得语言具有了声调,调形的变化形成了歌唱一般韵律,与诗句的文义、词采、思想意境、情绪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以唐诗为例,诗的平仄格式与律句节奏构成了吟诵的基本部分,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式。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在《康熙字典等韵》中载有《分四声法》的歌诀,说明了“平、上、去、入”四声调的特点: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可归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八字。即古汉语“平声”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入声只在于南方方言中还有保存,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但我们有时在吟诵中会遇到一个问题:有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会读成阴平和阳平,这样一来,平仄就容易出错。我们需要多读一些古代的韵书,如《诗韵合璧》《诗韵集成》之类,将入声字加深了解和记忆,吟诵时多加注意就可以。唐诗的格式安排是有律可循的,比如七言诗的平仄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句有七字,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规律来安排平仄。幽暗、明亮、柔和、刚直、悠长、短促的声音在诗句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便形成了抑扬顿挫、色彩鲜明的吟诵调。假如单单这样安排平仄,对比变化过于简单,整首诗在吟诵时会稍显单调乏味。于是又有了另外一种方法:“对”与“粘”。“对”是指一联之中,平仄相对:每一联中,如果出句是平声字,在对句的相应位置必须以仄声字相对应;如果出句是仄声字,在对句的相应位置必须以平声字相对应。例如,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则用“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应位置上的平仄正好相对。所谓“粘”是指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须和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例如:第二联出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个字和首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个字都是“仄”声,将上下联由此粘联起来。这样一来,全诗的平仄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吟诵起来就有一种错综往复,循环变化之美。平仄格式只是唐诗吟诵的一部分,律句的节奏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律句是以每两个音节(两个字)作为节奏单位的,也可以叫做声律单位。

诗词吟诵技巧

1.气息支持

清代陈彦衡在《说谭》中提到:“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溥,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气息是吟唱诗词的动力,声音的强弱变化、诗歌情感的表现都要通过气息的支持才能完成。演唱时坚持的原则是:“望词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随气出声。”通过情感的体验以产生歌唱的动力,这种动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气息的涌动。例如李白的《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发第一个字音之前气息先准备好,“白”字轻轻喷出,“三千丈”稍加强调,将无限的愁绪和夸张的诗意表现出来。整首诗用平稳的气息引导声音,在浅吟低回的哀叹中表现内心无限的惆怅。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描绘了秋日山中怡人的景色使游者流连忘返的情景。这种愉悦的心情需要流畅、轻快的旋律来表现,气息要灵巧轻松,与《秋浦歌》的低沉截然不同。

2.语调抑扬

指吟唱时的“抑扬”,也就是声音的高低起伏。由于地域、方言不同,每个人的发音不同,同一首诗的吟诵也不尽相同。诗文重要的是和谐,比如汉武帝“李夫人之歌”末句“翩何姗姗其来迟”虽然都是平声,但吟诵时结合意思诵出其长短轻重,注意音节速度,自能表现出诗中犹疑期望的神情。吟诵时抑扬得当,诗的起伏变化和强弱对比就会清晰有序,旋律会流畅优美,顺理成章;反之,抑扬失当的话,旋律会杂乱无章,尽失美感。

3.句逗停顿

诗的“抑扬”与“顿挫”如同台上的指挥,掌握着全局的风格。“顿挫”指停顿与转折,张弛有度、停顿得当的吟唱,才能体现出诗文的风韵。诗的停顿有很多种,有韵律性、情感性、强调性等。韵律性顿挫如五言诗“二三”“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四三”节奏等,前文已有举例。

情感性顿挫指根据诗文意思的引导来断句、停顿,或是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我们可以试读杜甫的《石壕吏》来感受一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样一首叙事诗,结构规整,情景动人,吟诵时声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进行,这样必须在对全诗的深入理解之下把握语气。如一开始使用叙述的语气,随着情节的紧张,语气要急;待老妇哭诉时,语气要哀婉、乞求;当老妇随吏者而去,语气要变得更加凄凉、伤感,节奏要放慢。通过这种抑扬顿轻重缓急的语气对比,才能使听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

强调性顿挫是在诗中的某个字音或词音加以停顿、延长,着重表达此意。如李白的《短歌行》: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吾欲∧揽六龙,迴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中间加线的字需要语气上的强调,来突出诗文之意。“何”字的重音带着反问的语气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浩”字感叹出天地之广阔,全诗充满了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倘若只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吟诵而没有语气上的轻重、停顿,整首诗就会索然无味。

4.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对吟唱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用普通话还是用地方方言吟唱,都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从古至今,歌唱的咬字归韵一直被大家所强调。宋代张炎在《讴曲旨要》中说:“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字少声多难过去,助以余音始绕梁。”认为字腔必须统一,不能此近彼出,还须依字行腔,做到字正腔圆。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将“字清”置于三绝之首,体现了吐字清晰的重要地位。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对声腔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哑人亦能唱曲,听其呼号之声即可见矣。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歌唱中吐字的重要性。古诗词一般篇幅不长,但蕴含意义丰富深刻,诗中天地广阔。文人作诗极其讲究对仗押韵,我们在吟诵时更要注意吐字发音,清楚地表达诗中之意。这一点做好,声音自然有力度、有内涵,且不论音量如何,良好的出字归韵能够拉近听众与诗的距离,能够使观众全面的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举柳宗元《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五绝,描绘了皑皑雪地,寂静无声,只有一位老翁独坐于江面垂钓的情景。吟诵时不必太大声,用沉静、舒缓的声音表现诗中的场景。“鸟”“人”“独”字稍加强调,音色中有强弱、急缓的对比,随着最后“寒江雪”三字的咏出,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一位宁静超脱、孤独而又高傲的老翁形象跃然于眼前。在吟唱时,行腔要保证母音位置的准确,要先酝酿好再出字,无论音调如何,在未唱完时不可失掉状态,口腔位置要保持不变,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5.韵味内涵

吟唱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是唱出其中内涵、唱出韵味。吟唱者要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发掘诗歌的“情源”。每首诗都有其表达之意,但是诗人的风格、诗的背景、表现内容皆有不同,要掌握诗中最重要的“情源”,才能准确地将诗意表现出来。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说,“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述也”,诗歌的表达方式是细腻婉转的,用最精练的文字可以夸张的表现事物场景。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寥寥几句,将一位孤高桀骜、独自浇愁的诗人形象跃然于纸上,踽踽凉凉的情景让读者为之心动。吟唱此诗要把握“醉”的神态和诗人无可奈何自娱自乐,而背后却无限的凄凉的酸楚感觉。

6.神态自然

诗词吟唱讲究情真意切,切不可矫揉造作。诗文创作讲究词微以婉,我们在吟唱时也要准确把握其度。如唐代于鹄的《巴女谣》,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天真活泼的巴渝村女牧牛图。乐曲轻松欢快地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在牛背上嬉戏玩耍的情景。当路旁好心人催他快回家的时候,她竟不以为然调皮的回答:“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此曲采用了带附点的十六分音符,形成了跳跃性的节奏,以近似儿歌的俏皮旋律把小女孩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惟妙惟肖。吟唱这首诗要保持愉悦、俏皮的神态,表现轻松欢快的场景。与之相反,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霧、渔火、钟声”,一系列画面的描写,无不透露着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吟唱此诗要把握“静”的状态和离乡的愁绪,勿需太多表演,更重要的是把握意境和作者心中深深的孤独。

7.动作协调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篇4

我们低年级语文组本学期实施的校本课程“在诗词吟诵中培养兴趣和习惯”。教学中,我们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诗词吟诵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先就此项工作做以总结。

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是我国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秀的诗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本学期,我们围绕爱国诗人、词人杜甫、李清照、苏轼等人的优秀作品,用富有表现力的吟诵来学习他们的作品,感悟他们的思想境界,欣赏其艺术性,在诗词吟诵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而吟诵这一传统方法自诗词产生就得到应用。吟诵是古人学习读诗读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学习诗词吟诵对于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弘扬民族精神都是有意义的。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篇5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篇1

尊敬的各位位老师、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创造新业绩,迎接十六大”的热烈氛围中,我校为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讴歌建党81年来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今天,在这里举行“喜迎十六大配乐诗词朗诵”比赛。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让我们用掌声预祝他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担任今天的评委有张光老师、田序华老师、初钊明老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下面我宣布:实验中学“喜迎十六大”配乐诗词朗诵比赛现在开始。首先请1号班级为大家朗诵《老师,你培育的是祖国的春天》,作者佚名,领诵:张校名、江亭华。

……

下面举行颁奖仪式,首先请获得三等奖的班级_____________上台领奖;

下面请获得二等奖的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台领奖;

下面请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班级__________________上台领奖。

同学们:

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让我们团结一心,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创造优异的成绩向人民汇报,向十六大献礼,最后预祝十六大圆满成功!

实验中学“喜迎十六大”配乐诗词朗诵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喜迎十六大”经典诗词配乐朗诵比赛

初三各班级:

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提高朗诵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特举行经典诗词配乐朗诵比赛,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比赛时间:第九周星期四下午第三节和课外活动时举行。

二、比赛要求:

1、朗诵内容: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精品,偏重于词。

2、朗诵时间:3—5分钟

3、参加朗诵的人数为领诵2人,协诵男8人,女8人,共计18人。

4.朗诵内容要用稿纸抄清于第九周周二交政教处、团委,(抄写形式:第一行正中写题目,第二行写作者和朗诵者的班级、姓名,切不可将这些写在格外的任何地方)。

5.朗诵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有较强的欣赏价值。

6.所配音乐与朗诵诗词的背景、内容要求和谐统一。

7.比赛时,朗诵者的仪表要体现中学生的风采,服装要有中学生特点。

三、奖励:

本次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2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广大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伴随着火热夏天的热情步伐,第二届古诗文朗诵大赛如期而至。大会第一项:有请张校长为本次大赛致开幕词。

一、张校长致开幕词。

感谢张校长的一席话,它让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古诗词的璀璨耀眼。下面进行大赛的第二项:有请教师代表李老师发言。

二、教师代表李老师发言。

听了李老师对古诗词的独到理解和精彩诠释后,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学生的心声。第三项:

三、学生代表发言。

在选手的摩拳擦掌中,在观众的认真聆听下,第二届古诗文大赛拉开了序幕——

四、比赛正式开始: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场。

(一)台上的选手显然遇到了障碍,台下的观众真是心急,情不自禁的吟咏出了下一句。

从台下观众的脱口而出的诗句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但是我们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台上的选手口中诵诗词,台下的观众心中念诗词,这样岂不是一幅更加和谐更加美妙的画面吗?

(二)此时,钟表上的时针已经指向了12,比赛也进行了一多半,但我从大家的眼睛里,没有看出一丝的倦怠,反而从此起彼伏的掌声里听出了专注,听出了热情,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欣赏我们选手的精彩表现。

(三)随着最后一位选手背诵的结束,评委们展开了更加紧张的评比工作,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之前,我们来活跃一下紧张气氛:哪位同学愿意把赛场当舞台,秀一把自己的青春风采呢?你可以唱歌、跳舞、讲故事、猜谜语。

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你犹豫的时候,机遇就要与你擦肩而过了……

28名选手的朗朗诵读和精彩表演犹如一场视听盛宴,给我们展现了他们特有的青春亮丽和积极向上的风采,他们有哪些过人之处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呢,下面有请评委代表石老师做点评。

五、评委代表石老师发言

伴随着评委精要的点评,我们进入大会的第六项:颁发奖状

六、颁发奖状。

从选手们热情的笑容里,我读出了参与的快乐;从选手们轻盈的步伐中,我看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就会快乐,努力就能成功!面对胜利的硕果,我们应该感谢校领导!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活跃校园气氛,校领导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筹划了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苏校长就本次大赛总结发言。

七、苏校长总结发言。

结束语:

聆听着苏校长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话语,我们的古诗文朗诵大赛就要拉下帷幕,感谢校长的精彩发言!相信我们同学们一定会以本次比赛为契机,更加热爱朗诵的!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的人!让我们把古诗文诵读融入每一天!那样,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充满朝气,我们的心灵就会时刻沐浴书香。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3

这里,散发着诗文的馨香,跳动着青春的脉搏;

这里,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10月14日下午,“诵经典诗文、传中华文化、营造和谐语言生活”姜山镇中心中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在一片欢乐、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比赛由韩青春校长、王同义副校长、张代山老师、全少杰老师、李少峰老师、吴旭军老师担任评委。16位青年教师精心准备的16个节目一一登台亮相,把比赛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赛场上,教师选手们深情投入,个个表现出色,评委老师不时亮出一个又一个高分;赛场下,老师和学生的阵阵喝彩声和掌声更是此起彼伏。各个节目精彩纷呈,几乎难分上下,最终,赵健、宋金凤、张晓艳、盖淑娜四位教师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富有激情的诵读,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

一个多小时的比赛在一片意犹未尽中拉下了帷幕,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阻拦,但欢乐的心情仍在延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只是姜山镇中心中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生活”活动的一个缩影,就像在主持词中所写到的那样:

让我们吟诵中华经典诗文,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聆听中华经典诗文,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追求;

今天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我们将更加精彩!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4

A: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A:今天,马庄乡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同庆六一;

B:

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里,首先请允许我们真诚祝愿大家节日快乐!

A:为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今天,在这里举行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

A: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B: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A: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B: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A:今天就让我们伴着纯美悠扬的乐音,来共品一杯古人为我们酿了千年的美酒。

B:今天就让我们和着这初夏的清风流水,一起吟诵,一起咏叹,属于我们共同的一份情感。

A:那么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赛场的各位评委老师。他们分别是......B:真诚地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现场,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评委老师的到来。欢迎!

A: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本次比赛的流程:第一项:百人齐诵古诗词

第二项:

各校古诗词诵读比赛

第三项:演绎古诗古韵

合:马庄乡中心校庆“六一”古诗词诵读比赛正式开始!

B:下面进行第一项:百人齐诵古诗词。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最灿烂的两颗明珠,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诗的神韵,共同朗诵两首诗。

A:第一首《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首《登鹳雀楼》我给大家领读一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古诗的音韵之美中。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A:

下面进行第二项,各校古诗词诵读比赛

各校的顺序就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有请习楼小学为我们带来的《春日》《赠汪伦》

B: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李白和朋友汪伦之间无比深厚的友谊。下面请欣赏小河赵小学为我们带来的《夏日绝句》《登鹳雀楼》。

A:

小河赵可爱的孩子们用他们稚嫩而有力的声音吟出了这两首诗的神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作者的凌云之志。接下来请欣赏张庄小学为我们带来的《绝句》《登鹳雀楼》。

B:

每逢读到《登鹳雀楼》中的诗句都会让我想起作者王之涣的另一首名流千古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过这两首诗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童年学诗的情景历历在目。

接下来请欣赏马庄小学为我们带来的《咏柳》《望庐山瀑布》

A:

一首《咏柳》带给我们在这个温热的初夏一丝的凉意。接下是雷庄小学为我们带来的《池上》《咏柳》。

B:雷庄孩子们流利、有感情地朗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下面请欣赏育才小学为我们带来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A:育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声声诵读,津津有味。

B:下面进行第三项

演绎古诗古韵

演绎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就是在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A:

我们就是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就是在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下面请欣赏习楼小学为我们带来的《四季颂》

B:莲出淤泥而不染,是美丽高洁的象征,文人墨客争相传颂,下面由小河赵小学的孩子为大家演绎这美丽的“出水莲”。

A:从古至今,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

B:千百年来,人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在异地他乡思念故乡亲人。

A:月有情,月伴影。那一轮皎洁如往昔的明月,让人感怀,让我们学会关怀,懂得珍重。下面来听听张庄小学的同学们是怎么赛诗的。

B:春有鸟语花香,夏有莲叶满塘,秋有金桂飘香,冬有傲雪凌霜,今天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我们演绎了这四季的变化。

A:江南的池塘,就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那里有一碧万顷的莲叶,有亭亭玉立的荷花,还有那顽皮可爱的小鱼和小孩。请欣赏雷庄小学的节目《江南》。

B: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不尽那软玉温香,品不尽那馥郁人生,曾几何时,你在我梦幻般的世界里柔情索绕,引领我们神游那古韵悠悠的梦里江南。下面请听育才学校带来的古诗词诵读《江南古韵》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让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感受古典诗文之美。

合:马庄乡中心校庆“六一”古诗词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谢谢。

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再见!

古诗词竞赛主持词串词5篇5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

甲:诗词,是文学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以优雅的清辉渗入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乙: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有的借景抒情,赞美山川,歌唱生活;有的寓情于事,揭露黑暗,鞭挞时弊。

甲:诗词虽然讲求音律,但画面明晰:有的清新,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有的壮阔,如奔涌的大江狂泻不已;有的火热,如爆发的火山烧灼万物;有的晦暗,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乙:诗词的创作风格更是精彩纷呈:有的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有的富丽浪漫,浓抹盛妆;有的深沉悲壮,直抒胸臆。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徜徉音乐的海洋,尽情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吧!合肥西苑中学八年级古诗词吟诵吟唱会现在开始。

乙:首先,请欣赏八(15)班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他们为我们打开古典文化的悠悠长卷。请八(7)班做好准备。

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段悲戚的故事,让人不胜叹息。请欣赏八(7)同学演绎的《孔雀东南飞》。请八(13)班做准备。

乙:苏轼,一位旷古奇才,沦为迁客骚人。但他的豁达乐观,深深打动着千年之后的我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请欣赏八(13)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八(2)班做准备。

甲:《红楼梦》里说不尽的黛玉,一曲《枉凝眉》为爱咏叹。请欣赏八(2)班的《枉凝眉》。请八(3)班做准备。

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请欣赏八(3)班带来的《月满西楼》。请八(6)班做准备。

甲:红豆,相思的信物;红豆,爱情的象征。请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红豆曲》,演唱者为八(6)班的刘宗源同学。请八(14)班做好准备。

乙:又是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的诗词,相信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请欣赏八(14)班的表演。请八(9)班做好准备。

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水调歌头》,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咏月情怀推向极致。请欣赏八(9)班的合唱《明月几时有》。请八(4)班做准备。

乙:听,又是同一首歌,我们收获的一定是百花齐放的芬芳。请欣赏八(4)班同学的《水调歌头》。请八(18)班做好准备。

甲:八(18)班将给我们献上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款款深情,美不胜收。请八(5)班做好准备。

乙:下面我们将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三次凝听那曲《明月几时有》,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受。请欣赏八(5)班的女生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八(8)班做好准备。

乙:在静谧的春夜,月亮在松林升起,小舟在江面随波荡漾,花影在水畔轻轻摇曳。如此怡情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八(17)班带来的《春江花月夜》。请八(16)班做准备。

甲:从古至尽,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在异地它乡思念故乡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面是八(16)班男女生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欣赏。请八(1)班做好准备。

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令人热情澎湃,荡气回肠。请欣赏八(1)班带来的《满江红》。请八(10)班做准备。

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请欣赏八(10)班带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八(11)班做准备。

乙:送别像一杯酒、一首歌,又像一道风景,悠悠流长,请欣赏八(11)班同学带来的《送别》。请八(12)班请准备。

甲:《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它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却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最后请欣赏八(12)班呈现给大家的《幽兰操》。

结束语:

甲: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乙: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乙、让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甲、让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中华少年的心田。

乙、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甲、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合: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文发扬光大,让我们:——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甲:--中学-年级古诗词吟诵吟唱比赛活动

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篇6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春望》诗词吟诵课为例,抛砖引玉。《春望》吟诵课通过消弭式整合,在“家国情怀”主题统领下,链接大量诗歌、史料,激活学生思维与积累过的诗词,让学生在思辨中被诗人的家国情怀所感染,从而对春花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体悟。

一、回到生命主题:文心即人心,生命即立场

1.为什么“主题”是古诗词教学的不二选择?

钱穆先生曾言,“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评论家谢有顺甚至认为“以生命,通性情,自内而外,故中国文学被称为心学”。以此观点推论,中国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都是诗词为主流,小说则被视为“不入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人重视自己生命的表达,而轻视虚构、描摹实施这一写作路径,文章是为天地立心,而不是只见事物,不见生命和性情。所以,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必须回到这一原点———文心即人心,生命即立场。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认为:“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内涵,基于心灵与心灵的吁求,语言从生活中提炼并回到精神生命之中,形成价值主题。”笔者认为这个价值主题就是钱穆先生所言的“文心”“人心”,也是中国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根本追求。主题就是回到这个原点的不二选择。

2.如何选择主题?

杜甫的诗可以用“伟大”形容,很多程度是因为他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其作品中。钱穆先生认为:“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要读懂《春望》,就必须回到杜甫,透过这些“家常”回到杜甫的人生、杜甫的价值,否则诗的价值就出不来。

《春望》所体现的杜甫的“人生”和“价值”的主题在哪里?是儒家,是孔孟,是忠孝。但是这些主题又怎样跟学生相连接呢?我们知道李白的、杜甫的诗都不是在书斋里写的,他们的诗歌活在生活之中,活在人生的广大现场里。学生虽然没有那么多人生经历,但是毕竟是有生活的,有情感共鸣的。所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就是《春望》的主题连接点。

学生在理性上可能理解不了“忠孝”,但是在感性上却能感受到家国之重要(比如,看一些战争片,小学生往往爱憎分明,情感上坚决热爱国家,愤恨敌人),所以我们把《春望》的主题定为“家国情怀”。学生可以对“家国情怀”的内涵有丰富的、个性的理解生成。

3.如何生成主题?

前期准备: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语文团队开发春花课程,学生在“木兰花语”“丁香诗会”“梦回桃源”等课程后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春花的诗歌,初步具有欣赏春花之审美雅趣。

选择切入点:《春望》即以春为切入点,学生观看附小春天视频,吟诵涌现在心头的春天诗词,再吟诵《春望》,发现《春望》之春和之前积累的春天诗词在情感上很不一样———原来是因为背景不同,《春望》是在“国破”背景下。

探究文本:前后两种情感的强烈对比的冲击,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国破”的悲恨。小组合作探究《春望》中诗人的几处悲恨之后,学生跳出悲恨,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因为这样的情怀,才有这样的悲恨。

整合资料:没有历史感,就不会用宽广的眼界看世界,就很容易陷入偏执、狭隘,难以有温润之心。钱穆先生劝告我们对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样“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家国情怀却生生不息。我们补充了岳飞的《满江红》,更在清华附小百年校庆之际,我们链接了西南联大校歌 《满江红》,讲述校歌背后那个“国破”后的春天,清华附小的师生如何辗转大半个中国,如何回到清华园,如何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好春天。学生就在这样的历史的长河中,被浓浓的家国情怀所浸润。

4.生成主题:丰富、个性。

本节课以“家国情怀”主题为统领,在“春天”的大情境下,一望附小春天的花朵,心中感觉到的只是花的美;一望杜甫的《春望》,感受到的只是悲恨。结合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冯友兰的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结合附小的历史,再望附小之春,心中是无限的感叹;带着新的理解再望《春望》,学生在内涵丰富的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把家国情怀种在了心中。

师:(播放附小春天视频)当我们再次徜徉在附小春天的时候,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美好的春天来之不易,珍惜美好时光。

生: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我讨厌战争。

生:倾巢之下, 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的安稳,就没有家和我们的幸福。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有不能像商女那样不知亡国恨,国家才能延续,才有我们现在。

生:我想给成志学校的师生吟诵《少年中国说》。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

生:家国情怀。

师:无论是国破还是和平时期,家国情怀都应该是种子,播在我们每个人心间。爱家、爱校、爱国,已经成为我们每个附小人的精神因子。

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学生与自己脚下这片校园架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展的立体课堂。如此的主题构建型的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浅薄,使得主题真正地埋在儿童的内心。

二、回到吟诵:汉语诗文活态

徐建顺教授多年的研究发现:“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也就是说,古诗词是诗人们先吟诵出来,然后才落笔的。即汉语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这样,离开了声音的阐释,对汉语诗文的理解必然是不完整、不准确、不深入的。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回到吟诵这个原点,承接传统诗词学习的这个传统。

1.吟诵是感受诗人情感的重要方式。

现在很多教师教古诗词,却不懂诗词格律,这就失去了古诗词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古诗词的韵、平仄等格律背后都是有相当的意义,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必要途径。《春望》很明显和学生课前吟诵的大量春天诗词不一样,一吟诵就能发现。

师:吟诵这首诗,谈谈与刚才吟诵的春天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生1:我给大家吟诵一下,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入声字比较多。国、泪、别、白、欲、不,入声字读起来很短促,有力,我想起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2:我来补充,除了入声字,这首诗压韵的字“深、心、金、簪”吟诵的时候拉长,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深切绵长。

这个教学片段中,就是学生根据入声字和韵发现诗人的情感的。

2.吟诵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方式。

学生已经在笔者带领下学会了吟诵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以字行腔”,学生拿到一首诗就能按照格律标出平仄,进行吟诵。在吟诵中想象画面,感受平仄后面的意义,借助平仄来深入理解诗词。以下教学片段就是学生在“书”拉长的平音中感受到家书的厚重,抵得上万两黄金。

师:有人说家信,杜甫为什么不说家信,非要说家书。

生:符合平仄规律。

生:信,仄声,给人感觉很快,但是书,平声拉长,给人感觉比较慢。

生:书,拉长,让人感觉家书里面写得东西很多。

师:是啊,如果你是杜甫,你可能在家书里写?

生:孩子怎么样?

生:家里能吃饱饭吗?

师:是啊,千叮咛,万嘱咐,无数个问题想问。这薄薄的家书要比万两金子还贵重。吟———

生 :烽火连三 月 ,家书抵万金。

3.吟诵,激发学生大量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教学,唯有大量积累、反复诵读,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没有背诵一定量的诗词,就很难在诗词的世界里登堂入室。小学阶段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机,让儿童积累大量古诗词,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儿童大量积累古诗词的基础上的,这节课上学生引用的古诗词和古文达到20首(句)之多,涉及唐诗、大量积累:《春望》吟诵课上学生引用的诗词古文宋词、《论语》《老子》等经典。正是因为这么丰厚的积累,才有后面课堂上的深度思辨和主题生成。

从上表可知,教师平时补充的古诗文和学生自己积累的古诗文共占62%,也就是说,大量积累绝不能只靠教材里的古诗文,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应该还要补充大量古诗词。吟诵的音乐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喜欢背诵古诗词,在快乐中积累大量的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探究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民族文化。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的近百首古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也是青少年诵读的最佳材料。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感能力和理解古诗词丰厚的情感,这是传统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然而,真正的古诗词吟诵,并不是一个见字读声的简单朗读,而是需要特别的诵读技巧,不仅读准声韵调值,还要积极借鉴古人吟诵诗词的有效方法,充分展现古诗词节奏韵律所体现的音乐美,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诵读诗文时,就有这种吟咏的情景:“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其实,这位私塾老师使用的正是传统的古诗词吟诵法,他用肢体语言极力表现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吟咏方式,而且陶醉其中。尽管我们现在不必刻意模仿古人吟诵诗词的腔调和神态,但这也给人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吟诵方式。

第一,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抑扬顿挫的平仄变化。吟诵时在腔调、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都应比普通话朗读更夸张一些,变化幅度更大一些。基本要求是吟诵诗词做到音韵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情绪慷慨激烈时高声重读,在情绪委婉幽咽时缓慢低吟。这需要教师对古诗词的平仄、音韵及其与感情配合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诗词平仄格式影响着吟诵的节奏和旋律。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平仄分别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结合产生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起伏回环之美。这种韵味只有在读者恰当的吟诵方式下才能体现出起伏变化的音乐美,并有助于对诗词的欣赏。在此基础上,吟诵时要注意对古诗词分顿的把握。所谓分顿,即是一诗句内部的停顿与节奏。就格律诗而言,其基本结构,五言诗为前二后三式,七言诗为前四后三式。吟诵时采用正确的分顿和平仄,会把古诗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充分地表现出来,有利于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气势,并为其意境的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轻重缓急的音腔变化。语速的急缓、语调的强弱、音腔的轻重,这些变化体现出诗词中不同美质的魅力:重而急的吟诵方式,有助于表现诗词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而轻而缓的吟诵方式,有助于感悟诗词深远的韵味和阴柔的风格。表达热烈欢乐和紧张急切的心情时,语调应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和眷恋惋惜的心情时,语调则慢一些,弱一些。举范仲淹词《渔家傲》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教师在交代写作背景和分析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氛围而采用不同的语调来朗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描绘了一幅阔大苍凉的边塞风景画,我们吟诵时用雄浑的高声朗读,极力铺陈一种苍劲之气。而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包涵了更为丰富矛盾的心态,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燕然未勒归无计”时,思归恋乡的缠绵之情尤为浓烈,吟诵时应为一种缓慢幽深的情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词中的韵味和情感。急促与舒缓这两种吟诵风格具有互补性,可以相得益彰,急读从大处着眼突出诗词的气势,而缓读从细微入手探寻诗词的韵味,低沉婉转与慷慨雄放的有机组合,可以把诗词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各种意境变化。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在吟诵古诗词时,教师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深刻领悟其意境美,从情感深处准确把握吟诵词句的节奏韵律变化。例如吟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而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包涵的诗人阔大胸襟和高昂气概;吟诵杜牧的《泊秦淮》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的衰颓之势,从而吟诵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包涵的诗人悲愤心情和低沉语调。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多媒体创设演绎古诗,如吟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展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画面,营造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从而在吟诵时表露出游子羁旅的彷徨凄苦情绪。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演绎古诗,如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时,老师可播放《十面埋伏》,渲染一种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人舍身奋战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这些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定会引起学生吟诵时的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层面的平仄变化和音腔变化,达到吟诵时表现出来的最佳旋律和节奏。这是在进入审美意境层次后的更高阶段的吟诵,情感的领悟与音节的变化已融为一体。

上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心得下一篇:外聘教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