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句的妙用

2024-08-03

诗词名句的妙用(共7篇)

诗词名句的妙用 篇1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诗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至今仍然使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不仅如此,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发人深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哲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诗词,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近年教学实践中,我把诗词带入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求学的最佳状态。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其内在动力放在首位。巧用诗词设计新课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发学生深思。例如,在讲“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框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罗隐的《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首诗的含义是: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谁呢?接着提问:“灭国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红颜祸水?事实上什么力量导致国家的灭亡?社会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即有了精神,急于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用诗词导入,学生有新鲜感,能主动地探求新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释疑化难,加深理解。

哲学中的许多观点比较抽象,单靠空洞的讲解往往事倍功半。诗词具有清新尔雅的语言美,情景交融的诗画美,空灵蕴藉的意境美,抑扬顿挫的音韵美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诗词,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框时,我引用了两首诗词作对比。一首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另一首是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词中表现出诗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像失去了亲人似的。白居易的诗中充满着惊讶和喜悦,黄庭坚的诗中却让人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大不相同。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后得出结论:“人的意识虽然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在讲述“矛盾”时,我引用管道升写给丈夫赵孟頫的《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形象地形容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道理。

再如,在讲量变和质变时,我引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指要拿出最后的勇气和力量追打落荒而逃的敌人,而不能像楚霸王项羽那样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放走敌人。用这句诗结合当时的情况说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比空洞地讲述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信服。

(三)诗歌结尾,升华主题。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要有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耐人寻味的结尾。巧用诗词,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把教学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动力,外化为行为,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例如,在讲述人生价值的实现,从主观方面讲需要艰苦奋斗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国维提出的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事业,理想要执著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在所不惜。)第三个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就能豁然领悟,达到最后成功,即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然后设计这样的结尾:“成功的一刻是多么让人激动,鲜花、掌声、喝彩接连不断,然而,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辛酸、多少努力啊!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法布尔的《昆虫记》写了30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写了20年……这一切说明,如果不想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捷足先登,那么放弃这种可怜的幻想吧!让我们用坚持不懈这把钥匙开启理想之门,驶向成功的彼岸吧!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自己该如何做。”

诗词进入课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毕竟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准确。

选取的诗词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不能牵强附会,为了使用而用,流于形式。

(二)适度。

课堂上选用的诗词不可过多,对诗词的解释也不宜过于深奥,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哲学课堂上,不仅仅存在着深奥的哲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看到它贴近生活的一面,使学生知道,哲学不仅是书本中的道理,更是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实践证明,诗词在哲学课中的运用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的好形式,在哲学课堂上巧妙地运用诗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摘要:哲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学科, 恰当引用诗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哲学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圣祥.怎样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教学研究, 2002, (2) .

[2]樊维纲.诗词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

文学名句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浅析 篇2

关键词:文学名句;妙用;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26-01

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这些文学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以及讲月相的变化时引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来陈述不同时段的月相等等。凡此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意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文学语言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联系起来,创设情景,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这样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了课堂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

一、 描述“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的文学名句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唐朝诗人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 "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二、描述“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影响 ”的文学名句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这些文学诗句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南方地区水热配合状况比较好,是以水田为主,北方则反之。

三、描述“气候带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差异”的文学名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山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

四、描述“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的文学名句

诗词名句的妙用 篇3

关键词:古典诗歌,题目,作者,注解,题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诗经》到《离骚》到魏晋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 可以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鉴赏这些古典诗歌, 就要从意象、意境、炼字、炼句、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主干”内容入手, 但是也不能忽视题目、作者、注释、背景等“枝叶”成分, 尤其是在考试中, 关注“枝叶”, 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地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答题要点。下面以本人的教学实践为准浅谈一二。

一、读懂诗歌的题目

我们读一首诗, 首先看到的是诗歌的题目, 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 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排列, 阅读时将这些内容合情地代入, 合理地联想, 就容易读懂诗歌。如,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题目, 它点明了地点、人物, 尤其是“送”这个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大致理解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留恋不舍之情, 而下文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就进一步确立了这种感情。再如, 《蝉》《咏梅》《孤桐》等题目, 一般情况下这类以物为题目的诗歌作者意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这就暗示我们要对该诗内容作深层理解, 且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为象征、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2004年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 选的是柳中庸的《征人怨》, 题目中的“征人”一词表明这是一首边塞诗, “怨”字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就像很多边塞诗一样, 该诗通过描写边塞地区的人物、景色来表现戍边将士艰苦的战地生活及内心的哀怨思家之情。像这样读懂题目, 抓准字眼, 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二、关注诗歌的作者

诗人创作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鉴赏作品时, 是和创作过程相反的, 我们是先看作品的文辞, 以文辞为媒介, 深入到诗人的内心去追溯源头, 这就要“知其人” (诗人的基本情况) , “论其世”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 然后才可以“见其心” (诗人写作的动机, 想要表达的情感) 。很多同学熟悉李清照的《声声慢》, 但仅将词中所写的“愁”理解为少妇独处的相思闲愁, 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她的人生经历, 不知道她的作品前后时期的不同, 体会不到国破家亡之浓愁深恨。再如, 王维的诗歌, 在语言方面, 清新自然, 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 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 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 画中有诗。2007年全国卷Ⅱ选用的是他的《新晴野望》, 学生如果对王维的诗歌特点了然于心, 赏析这首田园诗就容易多了。平时阅读诗歌时, 有些同学一般不大关注作者, 对于他是什么样的人, 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处境如何更不去思考,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人们常说:屈原瑰丽奇异, 陶渊明清静平和, 曹操慷慨悲怆, 杜甫沉郁顿挫, 李白豪放飘逸, 白居易通俗, 苏辛豪放, 李柳婉约……了解这些主要诗人的风格流派, 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诗歌的注解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 有些诗歌后面会加注释, 为什么要加注释呢?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难懂的词语, 不加注释, 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碍; (2) 生僻的字, 加注释便于识别; (3) 典故标明出处或内涵, 便于理解; (4) 交代写作背景, 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5) 对前人有争议的诗歌列出不同的理解, 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释, 一定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帮助, 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定不能放过, 认真阅读, 好好利用。2006年浙江卷高考试题选用的是无名氏的《叨叨令》, 其中有“鹦鹉洲:此为渔父居处的代称”这样一处注释, “渔父”一词暗示学生这是一个脱离尘俗的人, 一个隐逸之人, 再结合“流水”“青山”“白云”等词所构建的“世外桃源”的环境, 就能够体会到渔父超然物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再如2008年湖北高考试题选用的侯蒙的《临江仙》一词, 直接提供了该词的写作背景, 若不能认真阅读这段背景, 就体会不出诗人的诙谐幽默和达观自信。因此, 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指引学生关注注释, 利用注释, 让其为己所用。

四、分析诗歌的题干

所谓题干, 即命题的语言文字, 它包括三大要素, 问题要素 (回答什么问题) 、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 、限制要素 (哪一联哪一句) , 学生一定要仔细审读题干, 理清共几问, 分清各问的类型, 明确要求。特别要注意“什么作用”“结合全诗”“如何描写”“艺术特色”“内容要点”“简析”等字眼, 它们指明了答题的角度或方式, 对学生是一种提示。审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紧扣题干, 问什么答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 若有几问, 最好能够一问一问分条作答, 这是一种很好的做题习惯, 但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这不重要, 过多地注重对内容的思考, 而忽略了题干中的暗示以致答题扣不住要点。有时借助于题干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 有些题干甚至直接有显性或隐性的提示。如, 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欧阳炯的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 , 题干明确说出这首词明写眼前景, 暗寓历史沧桑, 那么问题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的深意是什么就很明显, 要和历史兴衰联系起来, 作答时明确回答该景明写什么, 暗寓什么。这样的题干对学生是一种帮助和暗示, 关键就看会不会利用了。

诗词名句的数学模型分析举例 篇4

一、天文学基本知识

由于本文涉及太阳、月亮的视运动规律,需要对基本的天文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理解其相应的含义。

(一)天赤道

将地球的赤道面无限延伸后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或称为天球赤道、赤道)。

(二)黄道

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

(三)白道

月球绕地球公园的轨道称为白道,白道对黄道的倾角称为黄白交角。

(四)黄纬、黄经、赤纬、赤经之间的关系

黄纬是指天体在黄道坐标系中的纬度;黄经是指天体在黄道坐标系中的经度;赤纬是指天体在赤道坐标系的纬度;赤经是指天体在赤道坐标系中的经度。它们之间的换算公式如下:

其中:λ为天体的黄经;β为天体的黄纬;α为天体的赤经;δ为天体的赤纬;ε为黄赤交角。

二、建模与求解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黄昏是指太阳落山后,且天还没有完全黑之前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定义黄昏为日落后30分钟。“柳梢头”的高度需要根据柳树自身的高度、人与柳树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因此,“柳梢头”定义为一个角度范围会更加合理一些。本文考虑“柳梢头”的月亮高度角在10度~40度之间。

由于黄昏与太阳高度角有关,日落即太阳高度角为零。“月上柳梢头”与月亮高度角有关,为简化计算,我们假定黄白交角为0,并且认为太阳上中天的时刻为正午12时。此时,太阳和月亮可以看成是在黄道上运行,所以太阳黄纬βs、月亮黄纬βm均为0度。则式(1)可以化简成:

太阳赤纬公式:sinδs=sinε·sinλs(4),其中:δs为太阳赤纬,λs为太阳黄经。

月亮赤纬公式:sinδm=sinε·sinλm(5),其中:δm为月亮赤纬,λm为月亮黄经。

记Dv=λm-λs(6)为日月黄经差,假定农历初一0时0分的日月黄经差为0度,那么通过月相我们可以得到日月黄经差的计算公式为:

Dv=360Dm/29.5306(7),其中:Dm为农历的日期。

由于λs为太阳黄经,所以在春分时刻λs=0,因此,它的值可由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得到。因此可得到太阳黄经的计算公式:λs=360(Ds-80)/365.2422(8),其中:Ds为积日。因此,只要知道阳历和农历的日期,由式(6)和式(7),就可以计算出月亮的黄经λm,再由式(5)就可计算出月亮赤纬δm。

由空间几何知识可得,天体高度角公式为: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9),其中,h为天体的高度角,Φ为观测者的地理纬度,δ为天体的赤纬,ω表示时角,以上中天时刻定义为0度。天体的出没时刻就是天体的高度角为0的时刻,即h=0。由式(9)得到:

cosω=-tanΦ·tanδ(10)。所以天体的出没时刻为:S=t±ω(11),其中:t为天体的上中天时刻,Sr=t-ω为天体出时刻,Ss=t+ω为天体没时刻。

由式(10)和式(11)就可计算出日落时刻,再加上30分钟就是黄昏时刻,由式(9),再给出月亮的高度角,即给出月上柳梢头的高度角,就可以计算出月上柳梢头的具体时刻了。

三、模型检验

在完成具体的计算之前,需要对模型的误差作检验,检验方法是与已公布的天文学资料[1]作对比。经过检验,发现月亮视黄经与实际理论值(所有理论值都是由文献[1]得到的)大约有6度左右的误差,而较为重要的太阳视赤纬和月亮视赤纬的误差较小;日出、日落时刻的误差也并不大,大约在15分钟以内。而月出、月落时刻的误差稍大,约有20分钟左右。因此前面给出的计算公式是可以使用的。

四、“月上柳梢头”时刻的计算

广州地区为北纬23.13度,东经113.27度,利用天体高度角公式(9),计算出黄昏和柳梢头的时刻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10中国天文年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古诗词名句的积累与运用实践 篇5

一、激发兴趣, 多途径积累

1.开发网络资源, 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 让学生上网查询, 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开发课外书籍资源, 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3.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 专门用来书写名句, 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 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 每天一人, 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 既锻炼书写, 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 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 单在黑板上出现, 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宋]岳飞《满江红》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宋]李清照《如梦令》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唐]黄巢《题菊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 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 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 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为“勿虚度, 废了年轻时, 徒哀叹!”等等。

5.分类整理, 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唐]齐己《早梅》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冬雷阵阵, 夏雨雪。——汉乐府民歌《上邪》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入若耶溪》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春花秋月何了, 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

二、采用串联记忆法, 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 化“点”记忆为“线”记忆, 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1.教师示范, 学生仿照

开始第一两堂课, 教师率先作示范工作:每堂课定一个主题, 选择7~10句名言, 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 如修身。

一个人怎样提高修养呢?《礼记》有语:“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璞玉要经打磨方能成人间美玉, 人只有经过知识的洗礼, 才能成就美好的品行。“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诗经》) 。”圣人修身达到了无出其右的境界。成长的道路上总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 所谓“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汤赋》) 。”即便是君子也会犯错。最要紧的是, 知错能改, 这正是“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左传》) 。”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所给时间视他们对名言的熟悉程度而定。考虑到课堂上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 所给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由于目标集中, 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 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 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学生的具体操作

学生更多的实践, 是写串联短文。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 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 并进行修改, 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 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 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 如绘月:

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月在楼台:“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环保:

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 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水污染使得我们几乎见不到“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 更难得见“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林木被砍伐, 植被大大减少,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 真怀念“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

三、灵活运用, 彰显积累效果

“胸中万卷风雷动, 无端直奔笔下来。”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 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发现到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 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句, 大胆地运用到口语交际中, 尝试写进习作中。让学生在“主动积累-活学活用”的历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每次作文, 学生习作中都不乏“引经据典”的佳作, 如写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很多学生就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 相关的名句有: (1)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2)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人生贵相知, 何用金与钱。 (4) 布衣之交不可忘, 人生乐在相知心……名句的恰当运用, 让学生的作文显得才情飘逸!

摘要:对于古诗词名句的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 并运用于其中, 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

诗词名句的妙用 篇6

一、以诗导课, 先声夺人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 它能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使他们及早进入状态, 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巧妙的导入, 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 犹如“春色初展, 鲜花含露, 叫人钟情”。例如在讲《母亲河》一课时笔者引用了李白《将进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并适时提问:“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而来吗?它发源于哪个省?流入哪个海?”并进而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第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入东海, 并让学生迅速从《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找答案, 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 找到后都迫不及待地举手, 学习积极性很高, 这节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诗举例, 事半功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了说明某种事理或现象往往需要举例, 这时如能选择形象生动的诗词来举例, 以诗词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化抽象为形象的说理方式融入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可以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 激活课堂教学, 增长学生学识, 使学生茅塞顿开, 欣然接受所学知识,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盛唐气象》这一课时可引用杜甫《忆昔》诗, 因为该诗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繁荣, 粮食产量增加, 反映了唐玄宗时期任用贤能, 励精图治, 采用先进农耕技术所产生的效果, 学生很快就对唐朝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讲授《红色根据地的建立》中“红军长征”这一内容时, 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句就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雄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以诗明理, 激励人生

“以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古训。教师通过引用分析诗句,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陶冶情操, 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情趣, 以及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可吟诵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并为学生解释诗意:行事进退, 一切皆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岂能为个人的安危祸福而算计!使学生深刻体会林则徐崇高的爱国热忱。当讲《“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课提到敏感的两岸关系问题时, 笔者补充了1949年去台湾的一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人在临终前写的一首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天苍苍, 野茫茫;山之上, 国有殇。”这首诗表达了于右任老先生心系祖国, 希望两党合作, 共同建设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的心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 学生和诗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形成了“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两岸亲人能早日团聚”的情感体验。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中有关国民党和共产党“围剿”与反“围剿”的相关历史时, 笔者引用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并把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讲述, 引导学生感受七十多年前那场坚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的波澜壮阔与气势磅礴, 感受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以诗结尾, 余音绕梁

我国学者黄政枢指出:“好的结尾, 犹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以诗词结尾的方法新鲜感人, 对学生理解知识、识记要点、学习古诗、促进阅读、提高写作能力都有一定作用, 可谓收“一石多鸟”之功。如在讲完《古代科技典范》这一内容后, 笔者与学生共同创作了一首诗“东汉蔡伦造纸术, 变废为宝不简单。北宋毕昇虽贫寒, 发明活字替雕版。王祯转轮排字盘, 省时省力更便捷。指南工具传播远, 世界格局大改变。火药火器威力大, 改造世界建家园。黄婆改进纺织术, 人们生活更温暖。中华儿女多智慧, 科技发明广流传。牢记历史勤努力, 民族复兴不遥远!”尽管所创诗句很幼稚, 且多不合对仗、平仄、押韵等古诗格律, 但因大致押韵、易记易诵而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结尾, 既形象生动、精练概括地反映了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条理更清晰, 重点更突出, 学生印象更深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 以及写作、赏鉴古诗文的兴趣, 使课堂结尾真正起到了课断思不断、言尽意无穷的作用。

五、以诗练习, 启人思索

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只是间接知识, 只有经过必要的练习和实际运用, 才能加深理解, 牢固掌握。用精美的诗句来设计练习题, 既可以巩固教学效果, 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这一课内容时, 笔者摹写了李伟华老师的书法诗作:“港珠已属龙, 澳璧又完归。两岸烟波连, 骨肉一家亲。飞毫阿里山, 泼墨长江水。华夏成一统, 功与日月辉。”然后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港珠已属龙, 澳璧又完归”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华夏成一统”会“功与日月辉”?华夏能否成一统?华夏怎样才能成一统?引诗入题, 较好地帮助学生回顾了所学知识, 提高了其思维能力。如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来复习巩固《农耕文明时代 (下) 》这一单元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学实践证明, 选用这些精美、形象、富有哲理的诗句做练习, 既对增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文学修养、拓宽其知识面有一定的意义, 也有助于历史与社会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巧用诗词, 既可以起到激趣启思的作用, 又能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人文意蕴, 值得推广和深入挖掘。当然, 巧用诗词进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一要贴切适时, 合乎主题, 不可生搬硬套;二要形式多样, 灵活运用, 不可千篇一律, 老生常谈。总之, 教师只有付出辛勤劳动, 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妙用诗词,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湛蓊才编.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付建舟.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

[3]张金勇, 狄玉虹.毛泽东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10) .

诗词名句的妙用 篇7

在说话作文中,直接引用名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是为“借用”。诗词名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如能围绕文章中心,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古诗文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定能为文章添光彩,语句更富表现力。

请看作文《感受节日》的两个段落: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每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又一次除旧布新。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所以,在春节时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管钱多钱少,不管顺境逆境,感受春节,感悟那份“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激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人团圆,深深勾起客游异地他乡的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个漫漫长夜,苏东坡长叹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唉,故国啊,亲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国,牵挂亲人的情思。

这两段文字多处借用饱含哲理、为人传诵的诗词名句,不仅点出话题,提领全文,而且精警动人,韵味无穷,让人呼吸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读完余香满口。

二、套用

套用就是模仿着应用,即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而为我所用。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

如作文《读书乐》的片段: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东坡居士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我觉得:无肉无竹均可,不可一日无书。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我真切感受到书籍是我最好的营养品。

作者模仿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仿写了“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表达了对书籍的挚爱之情,颇有新意。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而使语言变幻多姿,情韵悠悠。当然,仿用古诗文的时候,并不是胶柱鼓瑟,机械照搬,而是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或拆散重新组织,或是化用其意境,手法多变,不一而足。这样,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中秋思月》的片段: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婉转悠扬的笛声伴水飘来,圆月清风中的大地显得格外清宁冷静。“闭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大观园的两位女儿啊,虽是锦衣玉食,无奈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中秋之夜孤单的身影,更显感伤。面对万家团圆,湘云、黛玉的联诗又显得如此凄美悲凉。

中秋赏月,月亦可读,可思,可品。……

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样晶莹坦荡,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是它化用了许多诗词名句。“月有阴晴圆缺,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这是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化用。“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则是对“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化用。这一切,都符合文章的意境而使文章增色。

巧用诗词名句是文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提高作文水准、凸显文化积淀的良好方式,在作文写作中巧用诗词名句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是有利于文章的语言、意境等等之美都可以灵活运用、大力倡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广阅读、多积累,熟练于心,才能在作文写作中得心应手、灵活运用各类诗词名句,给写作信心,给文章增色。

摘要:反观作文教学, 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写。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的积累问题, 谈到积累, 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名句为我们的写作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这些历经千秋、被经典传颂的诗词名句若能恰当、正确、生动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将为我们的作文带来清新亮丽的感觉。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 谈谈作文教学中巧用诗词名句的几种方式, 以期为作文教学找到新的突破口, 愿与各位同行交流共勉。

上一篇:人生是自助餐下一篇:尴尬的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