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美

2024-10-02

人文之美(精选8篇)

人文之美 篇1

纵观语文S版小语教材, 人文性是教材的一个亮点。那么, 语文教师该如何紧扣并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 以“人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 获得“人文”情感的积淀, 从而释放文本的“人文”之美, 以及传递“人文”之美呢?

一、深挖人文底蕴, 陶冶人文之美

人文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的一条主线, 纵观语文S版课文, 既有中国作品, 又有外国作品;作品反应的时期既有古代的, 又有现代的,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虽然有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但所释放的人文精神却总能让学生备受感动, 这些感动都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语文S版第十二册《永生的眼睛》, 文本塑造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个既善良又乐于助人的父亲、一个既可爱又才华横溢的女儿。文本以“眼睛”为题眼, 围绕“角膜捐献”串联起了作品主人公的人文情感, 蕴含了比较深沉的人生哲理, 释放出人世间的“大爱”。对于处于人生观发展阶段的六年级学生来说, 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就是课堂引导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如何紧扣“人文”因素进行挖掘?如何抓住文本的重点字句让学生细细品悟, 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为了让学生融入课文情感, 我以“眼睛”为切入点, 然后将文本最后“温迪事故后捐献角膜”的故事设计成情景, 让学生初步感受“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 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当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后,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在汇报环节时, 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要字句进行品悟, 如有的学生“我冲着父亲哭喊”感悟“我”内心挣扎的情感, 有的学生抓住“妈妈, 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感悟到温迪成长的变化等, 可以说, 蕴含在文本中的人文情感只有通过细细品悟才能深深地影响学生, 而这个环节也就是情感提升的过程。

二、关注生命情感, 诠释人文关怀

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全命个体, 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在语文S版教材中有不少关于生命情感的题材, 这些题材所关注的是对生命和情感的细腻感悟, 诠释了在生与死考验面前的人文关怀。如语文S版第八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文本以饱满的人物形象向四年级学生展示了“父子情深、信念创造爱的奇迹”, 是一篇震撼人心、人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如何抓住本文的人文情感基调, 有效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透视人物内心世界, 邂逅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呢?认真研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文本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 人物的心理变化较为复杂,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入情入境, 情有所动, 理有所悟, 教师可以抓住“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这个线索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然后以“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为突破口, 让学生推敲句段, 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 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品读中找到震撼心灵的场景, 这些场景能够激起学生再次对“生离死别”的全新感受, 获得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教师有效的文本引导, 又能让学生掌握文本如何借助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生动刻画展现“爱与信念, 创造生命奇迹”的精妙之处。

三、巧妙语言训练, 提升人文积淀

教师要意识到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 还要考虑到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巧妙抓住不同课文, 寻找人文精神和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以语文训练促人文, 以人文促积淀, 从而既提升人文素养, 又习得语言。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题以强烈的“对比”向学生展示感性的爱和理性的爱, 饱含着深沉的父子、母子情深的人文情感。基于这样的文本,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运用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彩之处, 领会作者描写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教师让学生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并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 “母亲一念完, 眼睛亮亮地, 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 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然后和学生一起品析这个句子所运用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学生就能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分析母亲表扬“我”的情景, 生动地感受语言描写的精妙。当学生品析完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模仿这样的写作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又如父亲对“我”的诗进行评价后, “我”的反应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眼睛湿润了, 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生动地写出当时“我”复杂的内心, 可以说, 文本中还有很多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无不包含着深深的人文情感,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只有巧妙地抓住这些契合点, 有效地将语言训练融合到人文情感挖掘之中, 才能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习得语言。

总之, “人文”精神蕴含于文本之中, 教师只有巧妙抓住文本中的“人文”情感, 引导学生细细品悟, 才能借助“人文”因素契合点为教学注入活力, 从而激活“人文”课堂, 传递“人文”之美。

人文之美 篇2

根据小学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特别是7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其逻辑推理是具体并非形式的。他们只能对具体的情境加以思考,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境下会感到迷惘。所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仅需要修炼课堂语言艺术,而且需要重视引导、设疑、提问等的艺术,以增加课堂的艺术之美。尤其是校本课程在中小学逐渐得以认可的时代,数学教学的艺术之美就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接下来,我将对这些艺术加以具体的论述。

一、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用生动、活泼、简单、多元的语言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关于“角的初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充分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初步认

识。教师可以尝试用圆规变幻出各种角:直角、锐角、钝角等,然后让学生感知、观察。并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用书本、直尺摆出各种角。这种肢体语言极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仅仅告诉他直角是90度,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直观的感知。教师使用口头、肢体语言加以演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持久。

当然,除了语言的多元化之外,数学教学的人文之美还体现在语言的其他方面。比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想象为学生,用接近学生声音的语言讲授课程,如此一来就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学氛围和效果会随之而提升。关于其他语言的艺术在此不一一论述,这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二、数学教学的引导艺术

具体生活气息的引导可以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引入教学情境,如此,生活和教育极易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中很大时候都依赖的是具体的情境。如果用有趣、熟悉的例子加以引导,数学课堂将充满游乐园里才有的欢乐和喜悦,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引导可以让数学更简单、轻松和深入生活。

譬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尝试以小故事、图片开始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现

举例如下:小朋友们知道,五个福娃在奥运会中遇见了很多外国友人。晶晶已经遇见了49个外国朋友,可是呢它走啊走,到了另一个广场,哇!这里还有很多外国人啊,晶晶想知道如果算上以前的那49个人自己一共遇见了多少个外国朋友,但是看着这么多人她有些糊涂了。现在,你愿不愿意帮帮晶晶算一算、数一数她一共遇见了多少个外国朋友啊?生动、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到快乐、有趣,而且充满了人文教育光点:学生可以在情境导入中学会关心和主动帮助别人,不仅仅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而还学会了爱护别人。

所以,如果足够重视数学教学的引导艺术,那么厌恶数学、害怕数学的现状无疑将会得到缓解甚至解决。教师应该将教育视为生活,努力保证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方法和理念充满艺术气息,让数学更具趣味和人为关怀。

三、数学教学的设疑艺术

教师如若需要这一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就需要努力应用高超、巧妙的设疑艺术,驱动学生的好奇,让他们在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更加高效、投入和忘我。数学的设疑艺术需要长期的实践磨砺,一个懂得设疑艺术的老师不仅仅需要掌握设疑的内容,还要把握设疑的技巧、时机、难度和学生通过努力是否可以解决疑问等等诸多规律。如果多次设疑都让学生“无功而返”必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

性,以后的设疑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所以,数学教师需要懂得设疑艺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充满探索、好奇、挑战和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掌握、理解、深入和消化知识而言意义匪浅。在从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人文的教学方式转变过程。设疑艺术将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技巧。

四、提问的艺术

校本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此意义重大。提问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积极性;提问的趣味性对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意义匪浅;提问的难度和频率也会影响课堂的氛围,具有艺术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索和学习之中。

但是,须知一个有技巧会提问的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基础之。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性格、知识、学习习惯都一无所知的话,提问带来的说不定就是被忽视的委屈、不公平的认可,这种弊端极有可能波及到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所以提问的艺术至关重要。

当然,低年级数学教学还有诸多的艺术需要被提及,比如:结课的艺术、惩罚的艺术等等。上述的语言艺术、引导艺术、设疑艺术和提问艺术仅仅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文之美需要被发掘但更需要被唤醒。教育是技术

让课堂闪烁人文之美 篇3

一、抓住课文补白,彰显人文关怀

《美丽的丹顶鹤》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丹顶鹤美丽外形和高雅姿态的说明、描写,引发读者对其的喜爱,更融入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课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楚,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挖掘了教材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在课文精准的语言中,已能感受到丹顶鹤美丽的外形和高雅的姿态,课文的第三部分,描写了丹顶鹤在我国黄海之滨无忧无虑的生活。

1、师:丹顶鹤这种美丽的鸟儿,当北方天气渐渐变冷,食物越来越少的时候,它们就结伴来到温暖的南方,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度过冬天,你们看,(出示图)这就是我们江苏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人们非常珍爱它们,丹顶鹤在这里生活得多开心啊!

2、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3、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1)师:(出示无忧无虑):读读这个词,你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丹顶鹤在黄海之滨生活得( ),填写(非常开心、特别愉快、没有烦恼)

师:是的,丹顶鹤在黄海之滨生活得那么开心,那么愉快,可以说是(无忧无虑),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哪里?

生:丹顶鹤的故乡在遥远的北方。

(2)师:我们二(X)班的小朋友中有从外地转学到我们苏州来读书的吗?你的故乡在哪里?

生:我的故乡在四川。

师:四川离我们苏州可够远的,可以说是从(遥远)的(四川)来到苏州,你觉得在我们二(X)班生活得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挺开心的。

师:小朋友,我们以后要多关心关心他,让他在第二故乡苏州,生活得更加开心,就象课文中的丹顶鹤那样,生活得那么无忧无虑。

由物及人,丹顶鹤在第二故乡生活得无忧无虑,是因为黄海之滨的人们能善待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而从祖国的五湖四海来到我们苏州的“新苏州人”,我们也应该善待他们,让他们在第二故乡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无忧无虑。

二、关注细节描写,凸显人文魅力

《蚂蚁和蝈蝈》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讲道理的童话小故事,炎热的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累得满头大汗;蝈蝈们自由自在,还嘲笑蚂蚁是傻瓜,到了冬天,蚂蚁们躲在洞里吃粮食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对于身体娇小的蚂蚁来说,运送这一袋袋的粮食真是极其沉重的负担啊!

师:“你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把那份辛苦读到句子中去!”

(1)师:小蚂蚁躬起背,几大袋粮食装在车上,肩上的绳子绷得直直的!来,迈开脚步向前进。

师:沉重的粮食,炎热的天气,让小蚂蚁们个个……(读词“满头大汗”)

师:它什么意思呢?说得真好,相信你肯定能读好!(个别读)

师:汗多的都要用手甩了。

把它送到句子中,我们一起读!

师:这几只是运输队中的领头羊,后面大部队正在来呢?它们还会怎么搬粮食的呢?(板书:推、抬、扛、抱、挑)

想象说话: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

请小朋友们看图,书上的插图画了这一群蚂蚁劳动的场面,他们互相合作,你帮我,我帮你,小小的身体创造出了奇迹,我们小朋友也是这样,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把活干好。

三、聚焦重点词句,感受人文情怀

《掌声》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女孩英子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总是默默地独自坐在一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当她犹豫再三“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教育孩子们时刻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也要对弱势群体给予鼓励。

(一)交流讨论第一次掌声。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先自己完成,然后再与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屏幕出示描写掌声的句子。

师总结:是啊,此时,小英最需要的就是同学们的鼓励和安慰。就在此时,掌声出现了,多么及时的掌声啊!听到这么热烈、持久的掌声,如果你就是小英,你会想什么?

(二)交流讨论第二次掌声。

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之下,小英的演讲怎样呢?

1、引读: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

2、同学们为什么把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小英呢?同学们的掌声就是(赞美)的掌声啊!面对同学们赞美的掌声,小英是怎么做的呢?

师总结:如果说,第一次掌声给了小英勇气和力量的话,这一次掌声,又给小英带来了什么?(信心和希望)

同其他学科相比,在语文课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语言文字是人性化的,它充溢着人文关怀,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充满人文魅力。语言的习得决不是纯语言的过程,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行为。让我们走进人文的课堂,引领孩子们感受语文课堂闪烁的“人文”之美,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吧!

人文之美 篇4

关键词:人文素养,深挖教材,尊重理解,语言实践

人文内涵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 它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 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 有效结合阅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从而让语文课堂溢满“人文”之美?

一、深挖人文素材, 释放人文之美

小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很多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编者的目的在于通过教材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使学生在浸润语言文字时能感受到作品独特的人文情怀, 并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正能量。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深挖人文素材, 使学生在感悟文本意蕴时, 感受到浓浓的人文之美。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 本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但想让四年级学生理解帮助他人而让自己感到幸福有一定难度, 为此, 教师抓住略读课文特点, 深挖作品蕴含的人文素材,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去感受文本浓浓的人文气息。如课文最开始, 三个牧童发现老泉, 并通过三个人的努力让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为森林里的动植物和过往的行人带来帮助, 这就是作品散发的人文气息之一。教师以此处为切入点, 让学生感受为他人奉献的价值。智慧女儿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接下来, 课文以三个牧童十年之后的对话再次展示了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益处。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就是要让四年级学生懂得奉献, 而童话故事会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并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教学时, 教师可以以“智慧女儿”为线索, 串联起学生对人文内涵的理解与体验, 最终升华出主题“幸福是什么”的含义, 使学生既品文, 又悟理。

二、尊重独特理解, 体验人文之美

想让人文精神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需要将阅读感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对话、感悟。不少人文气息浓厚的作品是源自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性, 在阅读文本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理解, 并让学生结合生活感悟去理解作品, 从而在碰撞中产生共识。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深入, 而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才能被学生所认同, 并内化到知识结构中。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 本文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表达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心地和穷人不穷的高尚品质。细读本文不难发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描写是体会文本意蕴, 感受人文气息的重要突破口, 但阅读课文, 学生对人物内心的感悟会出现不一样的理解, 这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处于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 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是很难体会的。面对学生的理解, 教师不要刻意引导, 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灌输”给学生, 而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特别是语言、行为、外貌、环境等描写, 让学生为自己的理解找到支撑点, 从而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体会在生活极其不易的情况下, 穷人还能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决定。于是, 穷人不穷的人文气息就会渐渐地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学生的理解不再肤浅, 而是走向理性和深刻。

三、巧妙语言实践, 提升人文素养

2011 年版指出人文性与人具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想让语文学科凸显出人文性, 教师必须正视工具性的作用, 通过搭建语言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 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言实践时, 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 巧妙在语言实践中融合人文因素, 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进一步深化人文精神, 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并获得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 母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人物形象, 每个学生对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对母亲的付出都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进而理解母亲、感恩母亲。本课以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人物形象, 用不一样的笔触描写了慈祥与善良的母亲形象, 如何让五年级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母爱精神?本文文字浅显易懂, 学生容易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但是蕴含于朴实语言背后的情感却是理解难点, 为此,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语言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本的人文精神。如母亲挣钱的环境、样子、神态, 看似用浅显的语言描写, 却再现了不一样的情景, 教师可以设计情景, 借助音乐和图片渲染气氛,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感受母亲挣钱的艰辛和不易, 学生被情景所感染, 他们在阅读语言文字时, 内心会受到强烈震动。教师抓住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 让学生结合文本的理解说“母亲”, 借助实践激发生活体验, 感受“母爱”, 当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会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从而升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 语言实践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融合在一起, 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会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得以提升, “可怜天下父母心”将会深深撼动着五年级内心的世界。

总之,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期, 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想让语文课堂散发着人文气息, 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 搭建交流平台, 让学生在人文气息的熏陶下收获成长正能量, 从而让语文课堂溢满人文之美。

参考文献

[1]谢仕华.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8) .

在科技之新中彰显人文之美 篇5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作为一家著名的设计公司,在这方面也不停地探索,从西门子总部到著名的支付宝大厦,维思平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了诸多总部办公的设计经验。笔者曾经见识过维思平在北京近郊怀柔的龙山教堂“光的容器”和北京用友软件总部员工服务中心“匍匐森林中”的意象。最近,又在该公司执行主设计师谭善隆先生的带领下,鉴赏了他们在北京的百度科技园项目。

这一项目坐落在一块7万多平米的土地上,东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南靠北大生物城,西眺百望山,北临后厂村路……已经交付使用的是项目一期。按照规划设计,这里将矗立起总计30多万平米的5幢大楼,这些大楼通过廊桥彼此连接,将组成两个大的围合空间。据了解,整个项目计划于2015年8月竣工启用,入驻总人数近万人。

笔者感受到,这个项目在科技和人文的结合上,散发出新鲜的特质。

符号与想象

建筑有其实用的价值,给予茹毛饮血的人类以最初的温暖和安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被赋予更多的价值,身份识别、景观塑造、象征与比喻等符号意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维思平在百度大厦这个项目的设计中,也传递出强烈的符号意义。

从俯瞰的角度看,百度科技园呈现出“∞”以及莫比乌斯环的形象,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形。“∞”在数学里象征着无穷大,而百度作为搜索公司,可以说用一个搜索框联系了三千大千世界,可以连接近乎无限的内容。百度那里,除了网页搜索、新闻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文库等搜索,还不断衍生出新的应用比如百度学术、百度传课、百度电视游戏等。所以,用“无限”来形容百度,是十分贴切的。而莫比乌斯环,是一种拓扑学结构,它只有一个面(表面),和一个边界,是无限循环的一个象征。此外,这一双围合结构还呼应着百度框计算的视觉形象。

那么,这个莫比乌斯环是怎么来到中关村软件园一带的呢?

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需要扩张不言而喻,它需要容纳更多的员工、需要更广阔的办公区域和对外交流区域。所以,它在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布局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但是,一个扩张的计划展开,必然要和各种因素相协调。

百度在中关村软件园二期中得到的,并不是完整的一个大地块,而是彼此相连、中间有区隔的三个地块。所以,百度需要解决实现整个建筑整体化的任务。

在构思百度园区的三个地块和5栋楼的格局时,维思平团队设想了几个不同的方案。在跟甲方管理团队反复沟通以后,最后决定把建筑群分解成两大地块、五个楼。这五个楼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其中一个建筑设计得特别高。而是应用互联网时代的精神,采取了“去中心化”的设计。只是其中一个单体体量是比较大的,可以算是这栋建筑群的主楼。继而,配合本身园区的围合设计,维思平把每个单体的建筑向外的角都做了处理,使其显得更圆润,并把它们通过廊桥连到一块,形成最终的结果。

三块地变成两块地后,最后形成了两个大的围合,一个是广场的空间——被称为百度广场,另外一个是绿色的一个空间,被称为百度天地。他们还利用了园区的绿化线和交通线,打开和贯穿了两个大的围合空间,使之变得畅通、循环。

通过廊桥可以把五栋大楼连在一起,但是怎么连还是个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做,也许可以放一些仪器设备、做一些绿化,但这样的处理将体现不出循环的信息,以及提供互动、走动的体验。

谭善隆认为,还必须赋予这样横躺的8字以动态的效果,这点不应仅在象征意义上体现,还应该在实用的意义上体现。他们观察了百度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特征,最后提议甲方做一个环绕整个建筑群的慢跑道。百度公司的主管人员一听非常喜欢,欣然同意。

于是,抽象的符号以百度的框计算做基础,化身为廊桥和慢跑道,最终落实到园区里的员工体验,形成了立体有机的结合。

百度的莫比乌斯环无穷无尽,象征着百度人的使命也一样无穷无尽,任重而道远。

体贴建筑中的人

所有的建筑都是为了让人更美好的生存。如何做出一种切合实际让人感到温暖惬意的建筑?这涉及到设计师对建筑中“人”的理解。

谭善隆说维思平最核心想法就是给百度这样一个大型企业打造一个绿色家园。这个思路部分的缘由是因为百度里有大量的年轻人,他们还没有成立家庭,有相当部分是北漂。

谭善隆曾带领团队现场考察,不断体验百度的文化。他们发现在百度大楼的候梯厅有一个小屏幕,专门放映百度人自己拍的一些生活、活动的视频。而百度的内刊也显示出一种家园的文化:企业关心员工,员工也会互相关心…这些小细节使维思平很快就找到了“家”的核心灵感,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此外,针对互联网公司人高度重视交流和协作的特性,维思平在百度科技园的中庭等地方设计了一些看起来像桥一样的交流空间,能把两侧的办公空间连在一起,让四周的同事在其间相互交流、协同。

人影响建筑,建筑也影响人,中庭的空间,还有一种文化宣导的作用,促使大家的互动、协作。也就是说,即便本来交流意愿不多的员工,可能也会被明朗惬意的中庭空间所吸引,来到这里和人聚会。

“高效率执行”是百度人的文化传统,所以科技园在设计中处处给予百度员工以自由行动的方便。中庭的楼梯设计让大家可以很快地上下楼,楼内功能房间分布在各处区域,可以让员工就近使用。几乎在大楼的任何一点,30米内至少有一处功能区,这对应了员工的高效的会议和休闲娱乐所需。而在功能房之间的区域,是自顶层贯通到地面的天井,室内这种围合设计与整体围合相呼应,烘托了中式庭院的和谐之美。

互联网公司往往奉自由、平等、开放为核心价值。在百度大楼,光线被极大地重视——据维思平工作人员介绍,在百度科技园,不论任何位置,8米之内一定有窗,这一番苦心从大面积采光的外立面就有所体现。而主楼的整个大堂是非常敞亮和通明的,基本上白天不用开灯,墙壁用的都是简约的白色和金属色。在大堂二层有一些小的候梯厅,也可以采光。等候电梯的时候不会很无聊,因为有视野、有风景。

维思平用了多种方式助力于百度年轻和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在已有电梯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在中庭当中做了相当数量的楼梯?原因之一是对于这里的年轻人来讲,走路上下楼会更快捷。

在百度大楼的中庭、茶水间、休息室里,可以看到在附近穿梭的同事们生机勃勃的样子。中庭的空间向外还可以看到露天的攀岩墙。这堵四层楼高的攀岩墙可以说也体现了硅谷文化的特质:工作和游戏是紧密在一起的。

屋顶跑道的设计是百度人最喜欢的部分之一。跑道把五栋大楼相连,总长度超过一公里,堪称全国最长屋顶跑道。为了鼓动百度的兄弟姐妹“奔跑”起来,维思平特意在跑道里划了几根线,给“竞赛”提供便利。

人性化的设计比比皆是。在整个科技园的设计中,母婴室、阅读室、健身房、洗衣店、瑜伽室、便利店、室内活动场所等一应俱全,有的还不止一处。其中温馨、舒适的母婴室可以帮助员工解决照顾下一代的后顾之忧,该项目的前身还曾拿到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证的“母爱10平方”证书。

细节中见匠心

从远处望去,百度科技园建造中的大楼被6条铝飘带环绕。它们朴素而有动感。这种设计不仅寓意着科技感,也有助于遮挡多余日照,每年能节省75万度电。

带状窗的效果很明显,使建筑物的外立面显得非常顺滑——这种顺滑映衬着百度搜索带给人的体验也是很顺滑的。

据谭善隆介绍,窗本身是按照模数关系设计的,基本结构是8.4米乘8.4米的结构;这8.4米还需要按照材料的经济性分解成三个2.8米;在2.8米当中再拆解成小各种标准的小块。这种标准化的分割,有助于灵活组合和节约成本——一旦有损坏,找个标准件替换就可以了。

窗的设计,需要精确的计算,达到美观、透光率和施工的合理性、经济性的平衡。

餐厅的设计花了不少心思。在不少商务写字楼,餐厅往往处于地下空间,没有窗户,更谈不上阳光。有的则设置在楼层中间的室内。但百度的餐厅却设计在半地下,呈下沉状,阳光可以照射进去。这样,员工能伴随着阳光和新鲜空气进餐,心情自然不一样。

必须提及的是,绿色和环保因素在项目的各处体现。百度通过渗透式雨水口、雨水井和渗管等方式收集雨水,中水系统可以节省58%的费用,预计每年可节约水费39.5万元,减少碳排放量66645吨。而建筑选用的“冰蓄冷空调系统”、排风热回收、烟囱效应等措施也都能把碳排量尽量降低。

“平常美”和恒久性

在维思平的设计理念里,有一个“平常美”的提法,即:要有创新,又不刻意去标新立异,做平常而美的好建筑。这一理念,暗合于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思想。

而这种“平常美”的精神,又和百度的“简单可依赖”的企业理念吻合。谭善隆说,“简单可依赖”也成为了他们做百度科技园时一个基本的衡量设计的标准。“当我们出现纠结的时候,会拿这句话评判,做选择的时候,哪个更简单可依赖,就用哪个结果。”

据了解,维思平内部还曾流传过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叫“不做设计”,喻指在设计中做减法,把事情越做越简练, 就像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主张的“Less is More”。这种提法其实是对应着奥运以来中国城市建筑的一些境况:有些房子是设计得特别“异形”和复杂,已经脱离了正常建筑功能的需求。

“如果只是普通的办公楼,可以追逐一下潮流。但作为一个企业的总部,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恒久性是人类对建筑最基本的追求。”谭善隆说。

谭善隆还提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好的建筑能让员工更愿意进来,让他们感到活力,每天九点钟打卡的时候很高兴——因为环境是很阳光的。我希望在人自身感觉脆弱的时候,我们的建筑能给他保护感;在生活和事业不是很顺利的时候,建筑能给他一种安稳的归属感;在他事业要腾飞的时候,这个地方能赋予延展的空间和支持。”

同时,谭善隆也强调,好的建筑设计不是突兀地呈现,它完全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当中。“好的建筑设计把人们需要的东西安排在身边,而且用起来很顺手。它不会每一刻都跳出来跟你说‘我是个很棒的设计’。”

公益性建筑的人文之美 篇6

1. 维多利亚177公益住房

项目方案试图避免延续封闭的环状结构的设计。事务所意在引入开放体块的精神, 使建筑直面、接近典型空间, 或与之重叠, 而不是封锁空间。项目目标是创造一个中央庭院, 向街道开放, 并融入其中, 以改善庭院和住宅内部的生活环境;使得在庭院内部更容易捕捉到地平线的视野片段。体块的上层部分是片段式的, 组成四个主体。三个线性棱镜结构和一个大楼依赖着三层的基座。每个主体用不同的颜色强化了由独立元素打造建筑的设计理念。南立面上有朝向街道的最大开口, 使阳光得以进入庭院。户外空间悄然进入中央庭院, 拥抱大楼。立面低层由陶瓷组件打造, 保证通风, 上层采用轻质面板。

2. 重庆桃源居公益中心

设计者希望在这个项目中呈现建筑空间、场地内部和周边的自然元素:天空、山、水、树木等之间最大程度地融合和渗透, 创造气韵空灵的场所气质。公益中心建筑整体呈环状, 保留中央现存的自然水体, 将其塑造为未来场所中重要的景观主体。同时, 清凉的水体可以形成冷反射, 调节局部微气候, 并为雨水收集创造有利条件。

建筑的屋顶绵延起伏, 配合周边的山体轮廓, 同时将其覆盖的三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功能在外观上连接成一个整体。建筑体量依山而建, 避免过大规模的山体挖掘。在远离道路的南端层层叠起, 起伏的屋顶层次和自然山体相呼应。建筑外墙大面积采用垂直绿化, 并在东西两侧面积较大的玻璃幕墙外侧设置竖向遮阳系统。整体屋顶为覆土绿植。这些措施不仅使该建筑最大程度地融入周边自然环境, 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内部的主要公共空间设置高耸的天窗, 将自然光充分引入到建筑内部。同时可开启的天窗可以发挥类似“烟筒效应”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室内自然通风。在这个建筑中, 我们还应用了一系列的环保节能措施, 例如雨水收集、渗透景观铺装、生态水体及堤岸等。

3. 特拉萨公益住房

项目位于Can Colomer, 紧邻从特拉萨到雷利纳尔斯的道路。该公益住房是L型的建筑, 两个长度与深度都截然不同的体块决定了建筑类型。较浅体块的立面为南北朝向, 每个单元都设计有两个立面;垂直立面为东西走向, 每一侧都设计有入口, 纵向走廊庭院提供了穿堂风。

立面上阳台片段式的布局使项目看上去不像集体住宅, 突出了每个独立家庭的特色。北立面包含局部封闭的公共画廊, 结合不同的纹理和色彩最充分地定义了项目的公众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形象。

4. 塞特港71私人住宅

Colboc Franzen&Associés设计了位于法国南部的三栋公寓——塞特港71私人住宅位于étang de Thau和Mediterranean Sea的陆地中间, 临近商业港口和大型工业区。

塞特港71私人住宅是基于一个三栋的公寓楼建设的, 总共包括四部分:16栋不同的公益公寓、55个公寓、商店以及停车场。在塞特港71理事会私人住宅的中心是一个6层的公营公寓。建筑由一排矮墙连接, 下面是停车库。两栋八层的公寓是私人住宅, 另外一栋6层的用作社交中心。街道的拐角就是老城区的入口, 在那还可以看到整个的商业中心以及工业区。

在这些停车场和公园后面还有一些街区, 他们是按照地中海风格建筑的, 有效的缓解了炎热, 极具当地特色。在这些街区的建筑上一般还配有阳台和走廊。沿着阳台上面布置了一个巨大的钢板屏幕用来隔热。这样居住者可以在不打扰到别人的情况下, 既可以享受家居的温暖, 又可以观赏城中景色。有效运用城市不同的坡度, 在道路上铺以石灰岩, 与原有的石面和植物相映衬, 停车场形成了一个花园式风景区。

5. 常梦关爱中心小食堂

常梦关爱中心是一个收养了十余名智障儿童和孤儿的慈善机构, 旧食堂因漏水成为危房被拆除, 在捐助者的筹资帮助下, 新食堂得以开始建设。

设计将建筑主要空间以长餐桌为核心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 孩子们可以在此用餐或学习游戏。西侧面向庭院的柱廊成为一个看向中间院子的过渡空间, 兼起遮阳作用。建筑抬起形成可坐的平台, 以强调中间院子的围合感。后面的两个小餐室提供了独立活动的区域, 而餐室间的小庭院将室外引入建筑内部使室内空间更富有生机。由于预算非常有限, 设计必须采用最经济的和易操作的方式来建造:砖墙承重、轻型钢屋架、波纹金属屋面。

坡屋顶角度变化是为更好地排雨且不设檐沟;玻璃直接固定于墙体中, 省去了隔热的窗框, 只对应于视线的要求;而可开启的木窗用于通风的功能, 建筑元素因之还原为最单纯和基本的意义。这是一个建筑回到自己、回到起点的尝试。纯粹、安静、诗意是它的本质。

6. KAIROS展馆

KAIROS是由建筑师João Quintela与Tim Simon于2012年合作创建, 利用该公司的预制混凝土Gracifer, 并受到里斯本建筑三年展支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为抑制性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及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答案, 以空间中心主题, 目的在于鼓励, 生产和展示特定地点的装置。

这是一个非营利项目, 展馆的目的在于接受来自建筑师或艺术家的方案。展出日期总是会在受邀方案期以及公开征集选定方案期之间改变。向KAIROS展馆提交方案的邀请对所有建筑, 绘画, 表演, 话剧, 音乐以及其他艺术语言开放。这些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参与者觉得能够适合这个概念, 这对接近创作者以及公众都很有帮助。

建筑希望把两个明显不可调和的时间放到对话之中。自从远古时期以来, 建筑便通过能够抵御时间的空间性和物质性来追求“永恒”。完全由天然石头建造而成的伟大寺庙和教堂, 就能够一直与当代性共存。混凝土建筑无疑代表了现代性的传统, 并且也在追求永恒的象征性概念。这种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对垒是值得我们通过一个总体的观点, 并用上所有时间能来研究的东西。这种预制解决方案能够同时处理这两个方面, 因为这样我们便能够通过模数化的结构和简易的安装或拆卸, 使用耐久的材料与连续的时间对话。

KAIROS是作为一个对空间研究的结果出现的。这个空间研究参考了历史上对物质, 光和时间的使用。混凝土的物质, 太阳的光以及建于这两者的时间。这是一个关于比例的研究, 也是一个关于小尺度的孤立模数和在文脉中的大尺度的建筑物本身之间关系的研究。空间由一个非常简单和原始的利用材料重叠和结合构件的结构系统建成的, 这个结构利用了材料自身的重量而没有使用任何胶水或者螺丝钉。在这个方形平面的内部还建有一个方形的内廷。因此, 在一条同时上层及下层同时延伸的路径的周围存在着一个外围边界, 这产生了两个相似的空间, 却拥有是完全相反的气氛。一个是覆盖着的黑暗空间, 另一个是户外的明亮空间。内庭是由镜面一般的水面划分出来的。水面反射着天空和倒影, 从而复制了空间。这成为了中心元素, 不能接触却发人深省, 能冻结时间, 建立起一个深刻的时空与过去进行对话。这个最重要的空间因为其无法征服而获得了象征意义。

7. 西班牙塞维利亚社会公益服务大楼

在人文关怀中诠释课堂之美 篇7

1. 在听、说、读、写中使数学课鲜活生动

在中国数学教育界, 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 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如何使数学课鲜活生动起来呢?我尝试将“听、说、读、写”等教学环节巧妙融合在数学课中, 教学生动了, 学生灵动了, 数学课精彩纷呈。在教学《认识毫升》一课时, 我将教学定位于活动课, 环节设计如下。

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眼、手、嘴、脑等多种感官, 学生完全动起来了:他们睁大双眼观察数学, 看到最真实的数学现象, 得出最深刻的数学结论;他们带着困惑与猜想, 带着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观点做数学, 数一数、倒一倒、喝一喝, 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真理实实在在掌握在每个孩子的手里;他们畅所欲言, 置疑、讨论、争辩、表述, 每个孩子的智慧都在数学课上闪现、碰撞, 数学课热闹了、真实了, 学习更加有效了;他们在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中潜心阅读, 那一句如释重负的“噢, 原来是这样”, 还有兴趣盎然的“哇, 真有意思啊”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那么悦耳动听。有了对学生最诚挚的人文关怀, 我们再不会只为学习结果所牵绊, 我们更乐意分享孩子们探索知识的过程。听、说、读、写贯穿在数学课中, 每个孩子都被全方位地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更好地听, 更清楚地看, 更勇敢地说, 更快乐地做, 更大胆地创新, 更投入地学习, 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这样的数学课你愿亦吾愿。

2. 在个性的释放中使学生思维灵动

教育工作最大的魅力在于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的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学生的思维不会完全一致, 即使想法一致表述也该不同。数学课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可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所谓的异口同声的理想目标的孜孜追求, 使得在权威面前原本就势单力薄的不同声音逐渐低沉了、消失了, 换来的是一句多么无力的回答:“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心痛之余, 我们要大声呼唤:“不同的声音, 你快回来!”只有数学课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尊重, 人文性的关怀, 大胆释放学生个性, 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得数学课生机勃勃。如:执教《认识角》时, 学生在开始的质疑中问什么叫角?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讲授, 先创设了从图中找角的活动情境, 再组织观察思考:找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点?最后请学生们分组交流, 说说什么是角。学生在小组中踊跃发言, 其他成员或赞同、或反驳, 讨论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后, 一名学生说:“我们组认为两条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我笑着询问:“其他组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讨论反驳中, 不同的观点冒出来。只见第三组的成员立刻站了起来, 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的线, 反驳道:“这两条线形成的图形也是角吗?我们组觉得你们的说法不准确。”第一组哑口无言, 其他组则若有所思。此时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各小组又一次讨论起来, 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互相激荡的局面。不约而同地, 很多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 一个学生兴奋地抢着说:“老师, 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形成的图形才是角呢!”全班同学报以鼓励的掌声, 我也点头称赞。

人文之美 篇8

如果有人问,在中国,有没有比普罗旺斯更浪漫的地方?有没有比世外桃源更令人神往的土地?答案是,有,那就是思茅。

普洱茶香香满天,青山叠翠翠无垠。浩瀚的林莽以其博大的情怀,悠悠的历史以其多元的文化,英明的决策者以其尊重自然的建设理念,孕育出一个鲜活水灵的生态思茅、绿色思茅、文明思茅。

我原本以为来到云南的第一站应该是丽江、大理、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但是,命运之神让我意外地选中了普洱,这座以普洱茶闻名的城市。

思茅,初见你时,你是那样宁静、祥和。伴着清晨灿烂温暖的阳光,伴着民族文化节的歌声悠扬,伴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我承认,我为你着迷,而且如痴如醉。

还来不及看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的万亩茶园,来不及欣赏城中天然盆景——倒生根榕树;还来不及在中国茶城观景台上将思茅美景尽收眼底,来不及在菜阳河国家森林公园里畅想历史与未来;还来不及沐浴在梅子湖的波光里寻找久违的烂漫情怀,只是站在思茅的大街上,感受迎面拂过的微风,对这座城市,就已经流连忘返,因为她有一种让人忘我的神奇魔力,这种魔力叫做自然。

早在180多年前,一支法国探险队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考察,面对思茅的山水,赞美之词不吝而出:天空湛蓝,万里无云,连绵起伏的山丘上面,红墙和白墙旁边时而会有几棵树,很吸引人的眼光,我们仿佛到了东方的普罗旺斯。

但思茅的魅力并不来自于法国普罗旺斯般的烂漫气息,也并不来自于四面环山、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不是来自于满目苍翠、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不是来自于空气中四处弥漫的悠悠茶香、沁人心脾;不是来自于幽长幽长的茶马古道;也不是来自于纯洁朴实、热情好客的思茅各族人民,而是来自于这座城市从属于自然的天性,她的每一片土地都没有违背造物主的意愿。在这里,可以看绿海碧波的森林以养眼,听百鸟调啾的天籁以悦耳,吸曼妙清新的空气以爽心,喝陈久弥香的普洱茶以健康!

關于思茅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带兵南征到思茅,看到漫山遍野的茅草,不由思念起了自己家乡的茅屋,触景生情,遂给此地取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今,身在思茅,还能明显感受到几千年前诸葛亮的思念,只是,那时的遍地茅草,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昔日的荒郊原野,现在已变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惟一没有改变的是,思茅犹如茅草般的自然气息。

近年来,思茅区的建设发展可以用激流勇进来形容。这几年,是思茅区强基稳建、快速崛起的时期,这几年,是思茅区敢于挑战、勇于创造的时期。现在,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思茅区继续用绿色拥抱自然、用时尚告别落后、用文明记录时代,为着力打造一个属于世界的魅力宜居城市而前行。

十年飞跃城建话桑田

这是思茅的雨季。

大雨磅礴之后,阳光穿过乌云,打在翠绿的树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被大雨洗刷过的地面,时时扑来沁人的青草香;整洁、宽敞的水泥路正享受着雨水的滋润;振兴大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这是雨后的思茅,这是让人沉醉的思茅。

作为一座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城,思茅的过去并不像今天这样光芒万丈。听思茅的老人说,改革开放以前,思茅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南正街和与它相连的珠市街,就是这条城区主干道,老百姓以街为市,卖茶、卖鸡、卖水果,俨然一个秩序混乱的农贸市场;环城西路,这条贯穿南北走向的过境大道,公路两边到处是低矮的民房,还有大片田地。这样的思茅,乡不像乡,城不像城,在尴尬中度过了艰难的时期。直到1955年4月,普洱市前身地区迁到思茅办公,才兴起了第一个建设高潮,让城市建设面积从原来的1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9.5平方公里,规划区已达40平方公里。振兴路、月光路、边城路、红旗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思茅立刻舒筋活血,充满活力。1994年到2004年,应该说这十年间,思茅区的城市建设沧海桑田、天翻地覆。

2001年,思茅区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的召开,拉开了思茅区新一轮城区建设的序幕,思茅城区建设开始向纵深方向推进。随着一条条城市路网主干道的基本建成,一批批新型住宅小区和商业贸易区相继落成,城市供水管网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一个个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实施,一个崭新的思茅奇迹般呈现在世人眼前。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思茅人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在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风格独特的美丽城市——不出城廓而有山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

特别是近年来,普洱市大踏步前进,作为主城区的思茅区走在了最前列,在城市建设上,思茅区更是铆足了劲朝前发展:围绕建设“中国茶城”、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围绕“中心城”的打造,规划建设了中国茶名人园、世界茶名人园、民族大团结浮雕、茶文化群雕、等城市精品、世纪广场、倒生根公园、洗马河路口小公园、梅子湖公园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围绕“功能镇、特色村”的打造,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成了一批景点景观和各具特色的功能镇、文化旅游村寨。行走在思茅街道上,道路两旁的小景观映入眼底,马帮小憩、雅士品茶、妇女制茶、野象、春芽等雕塑妙笔生辉,让这座城市又生动起来。

哪里有成就,哪里就有荣誉。因为城市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思茅区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云南省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单位”“云南省甲级卫生城市”等一连串的荣誉称号,2005年,思茅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8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区。满城山水满城绿。如今,厚重的民族文化与绿色浪漫共同演绎出一首华美的乐章:思茅人将自己生活的城市比喻为精品园;外地人将思茅城看作是一步一景、大景套小景的休闲园。

思茅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家园。道路两旁的冬樱花、高山榕、紫荆花、香樟等植被形成思茅美丽画卷。园林景观、特色广场,让这座城市生活的民族风情更加浓郁。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同共祝愿思茅的明天更美好!

现在,为了坚决贯彻实施普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国家建设昆曼国际大通道及思茅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建设思茅生态旅游城市的战略决策,思茅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绿映思茅”的建设理念。全力将思茅建设成为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生态旅游城市,思茅人正在朝着这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绿海明珠灵美尽绽放

绿,是思茅的主色调。

从空中鸟瞰思茅,她是一颗掉进绿海中的璀璨明珠。梅子湖、洗马河依城而栖,苍翠群山抱城而居。城在林中,人栖景中;百步一景,千步一园。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思茅却从不换色,绿是大自然对她的恩赐。

登上中国茶城观景台,眺望眼前跌宕起伏、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感受这铺天盖地的绿,立刻神清气爽;再转过身俯视夕阳余晖下的思茅城,大片大片的绿色中时隐时现的白色屋顶,彷如林中仙阁。不愧为“从茶林里长出来的城市”,茶林让思茅城多了一份自然之灵气,思茅城也让茶林显得生机勃勃,茶之灵,城之峩,如此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走进城区,走在思茅的大街上,举目便能望见远处的群山,在山间飘荡的似烟非烟、似云非云、似海非海的景致,仿佛就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在静与动之间形成了奇景幻影,层见叠出。再抬头望向天空,蓝天白云下高大的棕榈树在风中摇曳生姿,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随风而行。极目远望,红旗广场旁,绿荫如家,人们在这里下棋、打牌、发呆、打盹、喝茶,这是人间,却好比天堂。

如果说,思茅是个宝藏,那这个宝藏里一定有茶,也一定有绿。思茅区全区有近 80%的森林覆盖率,市中心城区绿化率达到36.8%,可以说是“开窗见林、出门见树”,这样的成绩是思茅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将刀耕火种的山民迁移到生活方便的地方,治理环境污染,拆房建绿地,有远见的思茅决策者们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工作,才使得今天的思茅人能够如此近地亲近自然。城中心的倒生根树,独树成园,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思茅城的沧桑巨变,也印证着思茅人千百年来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精神品格。

绿化,思茅人从未停止过。过去,虽然被誉为“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但思茅城区的绿化面积却不到20%;如今,十年的时间不到,思茅主城区的绿化面积翻了一倍还多。在思茅人的心目中,思茅城今非昔比。一位老人笑眯眯地指着她家门前的草坪说:“几年前,那里是黄土地。”绿油油的草地原不是思茅的风景,那是建设者们的杰作。像那样的草地还有多少,没有人去计算,那绿色让人脸上洋溢的笑脸就能说明一切。

行走在思茅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思茅人为绿化城市所做出努力,无时无刻,点点滴滴。2009年,思茅区提出城市建设“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等五化的打造,使市容市貌得到大幅提升,在这过程中,建设者们功不可没。

2009年,思茅区建设局对绿地进行改造提升,使市内新增、改造绿地面积约1328平方米;做“点、线、面”的增绿补绿,在振兴路及南路延长线补种假槟榔80棵;在城乡结合部种植宿根花环菊、百日草、硫华菊共7500平方米;在通商路、月光路、园丁路、振兴路孔明兴茶路口、街心花园等路段投入17万余元安装花架;在二小围墙、一中大树脚共做垂直绿化415平方米;改造茶城大道绿化,补栽红龙草1440平方米;为美化思茅、装点节日共摆放鲜花31万余盆,绿色盆栽4000余盆;圆满完成2009年义务绿化活动,机场路绿化改造和新建绿地共计2778平方米。此外,加强市政绿化的补栽、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工作的力度,利用高空作业车对老街、倒生根、清真寺等路段的古树名木进行局部处理,清除安全隐患。

2010年,在“森林普洱”、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最宜人居生态城市的政策号召下,思茅区建设局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千棵大树”进茶城活动,广大市民主动参与,义务绿化,几千棵树木已经被成功的种植在街道两旁、梅子湖畔、机场前面。思茅人走在自己种植的树阴下,心里甘甜如蜜。现在,他们正在为把思茅中心城区建成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相依、绿色生态”的现代旅游城市而不停的耕耘着。

在组织市民义务植树,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的同时,思茅区再次创新模式,在城市绿化中实施“增绿添彩”及新建茶花苑公园, 因地制宜、见缝添红,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增加、补种、改种各类开花植物。共种植苗木24771株、草花615平方米、新建及改造绿地8300平方米。茶花苑公园占地20亩,其中绿化面积7600平方米。以种植茶花为主,配置山核桃、蒲桃等本地乔木。为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要,设有广场、亭子、公厕等设施。现在,“增绿添彩” 及茶花苑公园建设已经完工,思茅的街道两旁,樱花小径、刺桐大道相互媲美,粉红的、紫的、蓝的、橙的、黄的各种花争奇斗艳,形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景,“彩云之南小春城”瞬间绽放。

千年古茶悠悠醉城心

茶,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一条具有1800年沧桑历史的神秘古道,源头在思茅。这条茶马古道,经历了千百年风风雨雨的吹打,如今依然静静地流淌在青山绿水间,以它特殊的方式诉说着普洱茶永恒的故事和这个茶城永远不变的风景。

在思茅,无论走到哪,都有茶的影子。走进一家茶厂,就能闻到茶香、喝到不同风味的普洱茶;走在茶城大道上,随手采摘一片茶叶,含进嘴里,就能回味无穷。这是几千年的茶文化积淀,这是思茅的茶魂。

近年来,思茅区以把茶城建设与弘扬普洱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指导思想,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味。一个在茶韵感染下的休闲城市,模样渐渐清晰。承载着几千年的茶文化,今天的茶城思茅呈现给世人眼前的是另一种风情:倒生根公园旁,仙女制茶的雕像惟妙惟肖,许多行人在这里停下脚步,感受一份阴凉;傍晚时分,思茅的天空中挂满彩霞,梅子湖倒映着远处的群山,小孩儿在湖堤上玩耍;坐在茶城观景台的凉亭里,感受着普洱茶的香气,回味人生往事;还有,还有在院子里沏一杯普洱茶,细细地品味,所有关于这个城市的感想都会融入其中。这是属于神仙的生活。思茅的人们好似生活在这个世界之外,慢得让人不知所措的城市节奏,时间可以就此停止,去好好的享受自然,享受人生。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品味,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收藏。思茅,便是集茶文化和休闲气质为一体的城市。目前,思茅正进行着新一轮大规模、高标准城市建设,在打造园林城市这一过程中,各种建筑都尊重自然,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在尊重自然地理念下建设思茅的同时,思茅区建设局还通过反映民间民俗、体现普洱茶文化等形式,将城市道路、广告、公厕等市政公用设施文化印记,赋予其生命,打造了一个集普洱茶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三张名片为一体的思茅。新开发的住宅区、新建的办公楼、拓宽的道路,个个都精雕细琢,突出茶城特色;植树、栽花、种草已经变成每一个思茅人的习惯;很多外地人也纷纷来到思茅,感受这份清闲人生。

魅力之都文明促和谐

思茅,纯朴但并不愚昧。

在思茅城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4.5万的思茅人,再加上思茅商贸活跃,人口流动大,城市管理一度面临困境。但走进现在的思茅城,少数民族身上的纯朴、热情在思茅还是可以随处可见,只是,这个城市多了一点点都市的气质,这种气质叫文明。

文明,是现代城市的标志。现代城市文明首先取决于市民素质的高低,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思茅的人民纯朴、善良,但他们属于城市。在思茅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支与现代化茶城气质相符的市民队伍也快速崛起。是全思茅人的努力,才让思茅看起来那样纯净,纯净地犹如世外桃源。

面对一个偌大的城区,面对一个人员众多且流动性很大的城市,思茅区建设局要将城市安排的井然有序,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近几年来,思茅区建设局根据城区战线长、点多面广的特点,将城区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并不断加强城市监察队伍建设,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实行定岗定员定责管理,有效的维护了城市市容环境和秩序。几年的努力下来,思茅的城市环境改善了,市民的素质也提高了。但是,一些损坏公共设施、不爱护环境等的不文明现象还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在这一方面,治理的难度也非常的大,这一状况也就成了创建茶城文明城市的“瓶颈”。为改善这一现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思茅区建设局又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设立监控点,建立数据化平台,全方位、全时段“看护”城区,在思茅城区设置150个摄像头,与交警“平安普洱”资源共享,对城区主要街道、景点、重要公益设施进行尽可能的覆盖监视,实行动态管理;再比如,开通城管专线,建立城管与市民的互动平台,动员广大市民管理城市;还有就是建立街区联系责任制,将控制面网格化,“无缝”巡查街道,杜绝管理者“缺位”现象。

“十万市民学礼仪”“百城万店无假货”“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思想大讨论;创建“安全小区”“文明小区”“无毒社区”“文明行业”“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系列活动;突出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项教育,深入实施“四五”“五五”普法规划……思茅区政府和思茅区建设局这几年将城市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些成就就体现在每个思茅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体现在自觉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不随地吐痰,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扔杂物,不破坏绿地,不损坏公物,不乱设摊点,不违法搭建,不乱穿马路,不闯紅灯,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友善对待外来人员……

文明的市民行为与美丽的茶城美景相交融,让思茅更加充满魅力。 2007年7月,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摄制组走进云南思茅,通过荧屏将一个经济繁荣、生产发展、社会和谐、风光无限、生机勃勃、极具魅力的绿色生态城市,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2008年12月8日,思茅区和其他7座城市荣获云南省首批“文明城市”,这是文明思茅的见证。

现在,在普洱市加紧脚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旅程中,思茅区作为主城区,未来的旅途一定是繁花似锦。我们也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天堂下的思茅,带着她身上特有的绿色、生态、文明气息,在不久的将来,定将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人文之美】推荐阅读:

诗歌之美05-11

生命之美06-14

人性之美06-22

语文之美07-03

生活之美07-07

简约之美08-06

艺术之美08-07

人生之美08-16

园林之美09-15

之美05-24

上一篇:油库工程下一篇:资金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