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发展策略

2024-09-30

优势与发展策略(共12篇)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作为海洋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世界各个沿海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海洋资源开发来看,海滨、海岛旅游业与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等一起已构成海洋支柱产业。[2]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海洋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 500亿美元。我国拥有约300 km2的海洋国土,发展海洋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全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辽宁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全省海岸线总长2 920 km,其中有大陆岸线2 292 km,有岛、坨、礁506个,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海岛266个。全省管辖海域面积6.8万km2,滩涂面积20.7万hm2。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依靠科技进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滨海旅游业在内的海洋经济6大支柱产业。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24.6亿元,增加了超过18倍。为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及区位优势,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沿海经济带,将为包括海洋旅游在内的辽宁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必须看到,与海洋旅游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我国沿海一些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的海洋旅游开发尚不完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不平衡。为促进辽宁海洋旅游向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领域发展,科学评价辽宁海洋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并以此制定有效的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辽宁海洋旅游区位优势特点

区位优势泛指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或某项经济活动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也必然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3]区位优势的构成条件十分复杂,其因素涉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同时,区位优势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优势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海洋环境为凭借,同时也会受到诸多区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的对比研究,本研究从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辽宁省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海洋旅游产业的区位特点。综合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海洋旅游资源区位

辽宁濒临黄海和渤海, 海岸线绵长, 周围海域辽阔, 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类型多样, 其间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由于受到海岸地质地貌、海岸类型、海水动力条件及历史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大陆海岸线、岛屿数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旅游城市和近海海水质量状况等6项指标, 通过国家海洋局“200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2007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所提供的数据资料, 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区的海洋旅游资源状况。其中指数确定的方法是:根据各样本原始数据, 确定各组中位数, 以中位数为基数, 除以其他各数值, 得到各项目指数, 各项目指数求和并排序得出评价结果。

从统计结果及相关研究可知, 辽宁的海洋旅游资源条件总体上在全国处在上游位置, 海岸线绵长, 海滨城市多, 近海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也不乏具有较高等级, 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但由于受到包括重化工业比重大、沿海垃圾的无序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沿海水环境状况质量不高, 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分布的大连湾、锦州湾、辽河口等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为此制约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海洋旅游客源区位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发展的客源区位条件在海洋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发展的客源条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区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产业规模等。选取区域人口规模、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代表客源区位的经济基础条件,以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和星级酒店数量代表客源区位的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客源区位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虽处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同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相比,产业发展的客源区位优势仍有一定差距,总体上处在中游水平。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辽宁省海洋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注意发挥在其他领域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和区域合作等途径,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三)海洋旅游交通区位

交通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在一定意义上,海洋旅游发展的资源区位和客源区位优势是通过良好的交通条件来实现的。选取铁路、公路、港口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四大方式,并分别以铁路旅客周转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规模以上港口数量和沿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为具体指标,通过查询2007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民航总局《200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统计分析我国沿海九省份发展海洋旅游的交通区位条件。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同我国沿海多数省份比较,辽宁省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辽宁省铁路网密度高,高速公路、港口运输、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且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与浙江、福建、海南等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好的省份比,辽宁的滨海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实施“海上辽宁”战略,构筑“五点一线”海洋经济产业带,将更加凸显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和良好条件,对沿海旅游交通进行有效整合,是摆在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促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

海洋旅游资源具有整体性,海洋旅游产品有着可替代性,传统的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管理工作又涉及交通、林业、农业、国土、文化、宗教、水利等诸多部门。从辽宁沿海自身来看,辽宁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并存,但总体上讲,辽宁省环渤海六市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大于空间的竞争性。[4]“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旅游的发展经验证明,政府主导、区域合作、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是一条基本经验。从发展区域旅游来看,辽宁与河北、天津、山东等省份同处于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及沿海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强,通过走联合开发、整体开发、系统开发的道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摆脱辽宁自身在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方面的较不利局面。环渤海区域各级政府及政府间通过协商统筹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联合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对旅游资源、产品、路线的整合和优化,协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旅游大环境的改善提高。同时,辽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向内陆延伸,与内陆省市加强合作,把海洋旅游与内陆地区的乡村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互派客源、组合包装旅游线路,以塑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搞好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

城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跨区域旅游的游客中转站,在区域旅游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城市拥有的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旅游产品,由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5]辽宁省滨海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高,这是发展海洋旅游的巨大优势。旅游城镇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它们在旅游、交通、网络、信息和设施服务等方面联系紧密、协作顺畅,在服务旅游者这个层面上达到互补,实现共赢。根据旅游城镇体系的作用和辽宁的实际特点,构建以大连为核心,以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区域中心,并由若干个沿海特色旅游乡镇所构成的海洋旅游城镇体系。辽宁省滨海公路工程的启动,为这一体系的建立带来了机遇。大连作为全省海洋旅游的核心,要突出其极化与扩散效应,通过提升海洋旅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提高对辽宁海洋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五个海洋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树立差异化的海洋旅游形象,实现海洋旅游功能互补;若干个海洋旅游特色乡镇要以具体的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坚持重点开发、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的原则,以适应全省及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构建滨海旅游城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航运交通,优化海上旅游交通结构,逐步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交通体系。

(三)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文化的整合和提升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6]它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历史久远,长海县广鹿岛小朱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6 000~4 000年前,这里的渔业生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作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的近代军事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浪漫时尚的现代海洋休闲文化。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往往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从海洋文化中找到了立足,彰显了旅游资源的优势。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注意从纷繁复杂的海洋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经过精心选择、挖掘、整理和组合包装,向旅游者推出能够展示辽宁大海独特魅力的海洋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辽宁海洋旅游文化开发,不仅要突出与内陆文化有较大差异的海洋文化特色,同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到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坚持市场导向,针对东北、内蒙、环渤海区域等主要客源的文化背景,注意实施开发的差异化策略。

(四)坚持海洋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海洋旅游产品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海洋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总和。[7]近些年来,除了大连地区的观光、度假等几个常规旅游项目开发得较好外,辽宁省其他相关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明显发挥出来,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专项和特种旅游项目相对缺乏。多数海洋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性差,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系列。辽宁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形成以大众游客为主导,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实现在观光、度假产品基础上的,包含海洋文化旅游、体育竞技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民俗旅游、海岛及远洋探险旅游、豪华邮轮旅游、潜水观光旅游、节日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多种旅游的立体产品格局。同时,要不断增加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提高产品的体验价值。通过参加海洋旅游活动,不仅使游客充分享受到“看海、吃海、玩海”的乐趣,更要使他们能够“亲海、爱海”;在旅游活动中,不仅愉悦心情,恢复身体,还要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意志受到磨练,理性得以升华。

(五)把海洋环境保护放到突出的地位

辽宁省是一个工业大省,重化工比重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膨胀和沿海开发范围的扩大,海洋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总体上呈现加重趋势。据统计,辽宁沿海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沿海污水入海总量的10%。这些污水多由沿海排污口、入海河口、港湾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入海。[8]根据《2007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当年全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达8 150 km2,比2006年增加2 800 km2。滨海湿地和海湾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加剧、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加重、生境丧失和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影响了滨海景观环境的健康和食物安全,是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主要威胁。为此,在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的同时,对海洋旅游的发展的规模总量、时空安排和战略重点等都要进行科学筹划。搞好海洋资源普查,坚持有重点、分时序、重效益的开发原则,对一些到目前为止开发难度较大、高品位的海洋旅游资源,宜妥善保护,以便实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明, 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35-50.

[2]林越英.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5) :91-96.

[3]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26-30.

[4]李悦铮.辽宁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4) :114-119.

[5]董志文.旅游中心城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J].海岸工程, 2002, 21 (1) :57-62.

[6]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7]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 2007 (1) :123-125.

[8]王文翰, 王冬.辽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科学, 2002 (12) :41-44.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张万新 武汉 430205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九期

摘要: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吸收社会就业的主要力量,同时也面临许多困境和劣势,如融资困难,缺少人才和技术,缺少品牌和知名度,研发能力有限等等。虽然中小企业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会涛声依旧,企业经营者只有练好内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经营中小企业要扬长避短,选择灵活有利的策略措施。要积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避免高息借款;要善于借用社会人才和技术资源;选择适宜投资环境,逐步树立区域品牌形象;经营产品要长短结合,优势互补;要以追求最佳利润率为准则,寻找企业最佳经营规模和品种。

关键词:中小企业、优势、困境、策略---作者简介:张万新(1957—),男,武汉市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投资理财。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87号东湖林语16-1-5-2,邮编430077,电 话:027 88516330***;电子信箱:wanxinfx@qq.com

Author: Zhang Wanxin, Senior Engineer In Management of Hubei Education University

一 中小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根据国家工信部等部门2011年6月18日《关于2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如工业行业固定资产低于40000 万元、年营业额数少于40000 万元、企业员工不足1000 人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上,营业收入300万人以上的为小型企业,小型企业以下为微型企业。据统计,截至2008 年底,全国共有企业971.46 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 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企业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1]。即使在垄断程度很高的国家,中小企业在企业总数中仍然占90%以上,解决就业机会67%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雇员不足10人的微型企业无处不在[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贴近地区市场和资源,提供及时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中由于贴近市场和资源,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餐饮等服务行业能通过直接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项目和品种,提供更体贴优质的服务;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等中小企业可以在资源所在地从小起家,更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和服务,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贴近客户,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

2.投入少,成本低,便于开拓新的市场和新产品。

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资金占用少,财务费用低,用工和科技投入灵活,便于采取不同的形式开拓新的市场和高科技产品,如通过市场资源和科技专利入股等,也便于具有市场资源或技术资源的人员创业起家。20世纪的一些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录音机、速冻食品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微软公司就是从小企业起家。

3.经营转型容易,少量企业倒闭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

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整体的稳定和增加来促进生产发展和就业,其中个体的转型或退出,不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据中华全国工商联与2005年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死亡10多万家,有60%的中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平均寿命2.9年。而中国整体经济是在不断发展。新生的企业多余死亡的企业,中小企业质量在不断提高,数量在增加,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

二 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一些地区频频出现中小企业成批倒闭的情况,暴露出中小企业缺陷和弱点,这些主要表现在:

1.融资困难,得到的扶持较少

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额小且周期短、分摊成本较高、贷款风险不易控制等因素,加之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银行一般不愿把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办理程序十分繁琐复杂,耗费时间,不能及时解决资金的短期需求。民间虽然有许多融资机构和资金来源,但一般不受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资本额较小,利息率较高,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3] 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发展和经营的中的难题。又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很难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更多的倾斜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税收、征地、基础设施配套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一直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往往注重于大企业的引进,给予许多优惠和激励措施,而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难以得到改善。

2.缺乏高素质人才和产品知名度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长期投入较少,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缺少长期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员工职业发展远景不理想。在用人方式上也存在着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绩效评估不合理等现象[4]。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吸引力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短缺,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找工作的首选目标是公务员和大型知名企业,即使到中小企业也是短期权宜之计,作为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等待合适的跳槽时机。一旦羽翼丰满,时机成熟就另谋高就,离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成了人才输送基地,很难留住成熟的人才,使企业经营难以上高层次,产品技术难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的较小经营规模也给品牌建设带来难度,一是没有大的资金用于品牌建设。二是即使筹集到大笔资金用于品牌建设,风险也很大,因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投入太少没有效果,投入太大单位产品分摊的品牌投资成本高,难以收到应有效益。中小企业经营的产品一般市场准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和企业淘汰率很高,企业没有品牌优势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立足,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经营不稳定

中小企业所投入的产品一般比较单一,更新较慢,又由于研发投入较少,产品容易遭到市场淘汰。在当今市场和技术更新十分快速的年代,产品的市场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品,更新更为快速,如果没有后续产品和替代产品的补充,企业会面临断档的威胁,经营难以稳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局限,产品开发能力较差,一旦失去产品的先进性,就面临经营的困局。

三 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关策略

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5],有些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与中小企业的优势所伴随。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投资。如武汉市最近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的注册投资和经营发展。银行也针对中小企业推出小额贷款。可以预期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会越来越好。但就整体而言,并非每个中小企业都可以高枕无忧,免除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始终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企业的经营好坏与经营者的决策和管理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经营者要练好内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下面就搞好中小企业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具体特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股份合作制。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也可以鼓

励员工自愿入股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但企业股权过度分散不利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要注意要保证控股股东的股本比例。

随着银行的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中小企业要善于根据自身的规模和银行的特点和建立互惠互利的银企关系。一个经营良好的企业会是银行的好客户,提高自身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是吸引银行的最好筹码。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最终靠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建立良性互利的银企关系来实现。

融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发展,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过多的借款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和经营风险。一般企业借款不宜企业总资产30%,以应对市场或经营发生的不测变化。在经营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好融资成本,切不可饥不择食借高息贷款,透支企业盈利而陷入经济危机。

2利用社会人才和技术资源

为了节省技术开发和人才资源成本,中小企业要采取借鸡生蛋,随机应变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企业的人才和技术的不足。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受让专利或等待专利保护期过后,利用成熟技术开发市场成熟产品。在人才方面也可以采取短期聘请、技术兼职、技术外包等办法来克服公司内部人才短缺现象。3选择适宜投资环境,树立区域品牌形象

中小企业由于本身投资能力有限,在创办企业时或经营期间要注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要选择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产品项目,借船出海,因势利导,产生共振效应。如温州打火机产业、制鞋业等行业,利用其小商品市场的品牌力量占领国际市场;要注意市场细分,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要与大企业或知名企业合作,避免与其正面竞争;要发挥自身产品和服务优势,寻找自己的专属市场;要通过诚信、质量和优质服务树立品牌。决不能以次充优、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毁掉自身信誉。

4经营产品要长短结合,优势互补

要选择不同周期产品和服务进行组合投资经营,以保持企业的稳定运行。如外贸服务企业可将部分经营利润转为自用房产投资,作为公司固定资产,免除租金支出,一旦需要大笔资金可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用于流动资金。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从事林业投资等长线投资,金属加工业可结合矿山资源开发等项目量力进行长线增值型投资。总之,经营品种要注意长短结合,优势互补,使企业四季兴旺,长盛不衰。企业盈后要增加长期增值、保值产品的投资,以增强公司资产质量和稳定实力。以利润率为核心,寻求企业最佳经营规模和品种范围

中小企业多半是处于高度自由竞争行业,企业准入门槛低,产品周期短,市场不稳定。因此,保持适度经营规模,及时调整产品方向,紧跟市场变化是经营者需要坚持的原则。企业经营中尤其要以追求高利润率为核心,而不要以利润最大

化为核心。如果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盲目扩张,一旦经营状况发生意外变化,企业财务状况就会急转直下,面临严重风险。在企业的规模和利润额不断增长时,要关注总资产利润率的变化,一旦发生下滑,要停止盲目扩张,以免市场行情不利时导致亏损。如果产品失去市场和盈利能力,要果断停止生产,企业遇到亏损局面,一定要及时处理,不能久拖不决。经营不利时要果断退出市场,不能逆势而为。

参考文献

[1]庄儒常.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发展困境与出路[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4):5-6

[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发展—挑战与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25

[3]刘宗涛,姚秋晨,王庆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和对策建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95-96.[4]唐玲.从广东中小企业“倒闭潮”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4):284-285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时代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4—0391—04文献标志码:A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见,世界范围内以文化软实力为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作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却长期处于自然增长的状态,缺乏创新,对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受到传统体育产业思维模式的干扰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层面上的经济效益,体育文化产业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笔者按照由文化到体育文化,从文化产业到体育文化产业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试图找出我国实行体育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的优势条件并给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体育文化产业”概念解析

1.1由文化到文化产业的演变

从古希腊时期大量文学经典问世到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21世纪,“文化”一直是人们极力“圈定”的人类现象。人类学之父泰勒、我国学者胡适、梁启超、梁漱溟以及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都对“文化”一词进行过界定,但都因为各自的切入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定义。从范畴学角度,它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制度、教育等文化;从文化学角度,它又可以分为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以及新进化学派等主要文化学流派。因此,对文化内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学者见仁见智。“理解文化,我们不妨按照恩格斯所说的:‘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通过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时代意义来界定文化有时候比套搬一种文化的概念更为有益”。

由于西方工业化发展起步较早,因此,一直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在中国产生,它标志着我国物质、精神文化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学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并结合其它各种投入,从而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凡高的油画、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自由女神雕像等文学艺术作品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被大量复制出来,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的飞快发展拉开了文化产业的“序幕”。美国凭借着自己的“三片”文化,即代表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使自己成为引领世界文化消费潮流的行业巨头;近几年,韩国的影、视、歌娱乐文化在中国掀起阵阵波澜,一部《大长今》在中国电视剧收视排行榜上创下新高,日本料理的饮食文化已不再是北京城内才可以见到的独特风景,它已经悄然迈过了普通工薪阶层的心坎。

可见,文化不只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它同样可以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体育文化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产业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提法,但是从体育文化到体育文化产业的逻辑推理是成立的。查阅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发现,“体育文化产业”的称谓一直与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含混不清,尤其与体育产业之间更是难以说清,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从逻辑上讲,鲍明晓教授认为:“体育与产业结合构成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形成催生出新的体育文化”,那么体育文化同样可以与产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即“体育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现代语境下,体育文化(physical culture)已经涵盖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内容,远远超出了顾拜旦“身体文化”的范畴,“体育文化已经与哲学、宗教、道德、美学、医学、伦理、法学以及现代建筑、机械、纺织、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多种文化领域实现联合,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成果达到充分展现和社会取得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有学者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理论、体育道德建设、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育新闻事业、体育文化创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体育旅游文化等7个方面。总之,体育文化资源种类异常丰富,是对其进行技术加工和商业化包装的前提保障,也是实现产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整体看来,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产业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实不然。如有学者说体育文化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还有人说“是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来获得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产业”。这些表述都没有从本质上说出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体育文化产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体育文化产业可以认定为:一种以“体育文化”为产业资源,包括“创意、生产、再生产和交易”4个主要环节,以创造性技术加工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型产业。“诸如体育竞赛的录象带、体育歌曲的录音带、体育影视的放映、体育邮票的发行、体育漫画的制作、体育雕刻的销售、体育建筑的设计、体育珍藏品的拍卖、运动会徽的设计以及纪念章的出售等产品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备的产业群”,显示出强劲的经济活力。

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在文化唱主角的21世纪必将发挥出更大的文化传播效应和经济创造效益。

2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我国文化产业取得飞快发展

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直接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个5年计划的建议》文件中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指导战略。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产业爆发出来的巨大的经济活力。2001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为210.68亿元,2002年增跃到250亿元,增幅18.66%,2003年达到307.30亿元,增幅

22.88%。随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行,我国在电影业、唱片业、广播电视业、网游业、动漫业等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高增长空间,结构变化将向着技术和资本结构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等。因此,体育文化应当趁此机会尽快建立自己的产业实体,以图更好更快发展。

2.2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异彩纷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预备了丰厚的资源。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趣味性将成为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例如:美国的篮球文化、橄榄球文化、街球文化,巴西的足球文化,日本的相扑文化等等,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国拥有56个民族,无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人文文化都是一个体育文化资源大国。像姚明、刘翔等优秀运动员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领域里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也是很好的文化开发资源。我们也可以像国外一样拍摄自己的体育电影,如《功夫熊猫》,人物纪录片,如《乔丹》等。像成龙、李連杰、中国女排、“跳水梦之队”等人文文化都是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的宝贵资源。

2.3人们体育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使人们有暇顾及体育消费的文化档次。以北京市为例,“截止到2003年底,北京市体育场地面积总数为3191.7万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19m2(按常住人口1456万人计算),远远超出了《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一群众体育专项规划》中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08年达到1.2m2”的目标”。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目剧增,居民体育文化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国际体育运动服务机构和体育用品销售连锁店在国内已经形成庞大服务网络,直接带动人们对体育广告词等文化理念的欣赏品位的提升。如ADIDAS广告词“Impossible is nothing"、匹克广告词“I can play“、鸿星尔克广告词“TO be NO 1”,因此,对体育品牌文化理念的热情追逐将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4体育消费观念发生积极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经济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健康意识得到强化,使得现代体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已经由过去的感性消费上升到理性消费。据资料显示:“老年人在信息接受型体育消费中目的明确,为了获得较清晰的关于“体育健身、健康咨询”相关知识与信息而愿意进行相关消费。“高级知识分子对体育消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有92.4%的高级知识分子认为健康投资有必要,其中有64.2%的高级知识分子认为非常必要”。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花钱买体育,花钱促健康”已经成为共识,为“健康投资”和实施“健康储备”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5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

我国体育基础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尤其形成了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服务业、体育娱乐表演业、体育场馆经营业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实体,这些基础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经上了一个层次。在生产要素基本持平的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突破唯有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比如,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上“Made in China”品牌标签逐渐增多,像李宁、安踏等品牌均与国外优秀团队、个人签定长期合作关系。在国内也已经形成了以浙江、福建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据报道:“浙江省生产体育用品的单位共2014家,其中,体育用品生产企业1281家(其中小型企业1150家,中型企业117家,大型企业14家),占63.6%,个体户733家,占36.4%”。因此,体育基础产业的扩大离不开文化形态的包装,对产业文化的深层次挖掘既是一种现有文化的突破,又是原有文化基础的合理延伸。

3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分析

3.1转变观念,正视体育文化产业的价值扣地位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力的竞争普遍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关注,“体育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而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的出现,它还能有效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应当积极转变观念,正视体育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地位。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是有区别的。

首先,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都具有明显的产业性质,但是它们的研究对象表现为前者的研究对象是体育现象文化表现形式的概括和提炼价值,它具有对现有体育文化现象进行深加工的特点,“而后者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产业部门及相互间的经济关系”[6],它是对体育即成资源进行直接销售的表浅产业现象。其次,前者的主管部门应当是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如广电总局、文化部、宣传部等国家机构,后者的执行主体是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下属分支机构。再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首要功能是弘扬体育文化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知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意识导向作用,而后者则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主,实现社会效益只是它的附带功能。因此,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价值定位问题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长期闲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器物”怪圈。

3.2积极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新式体育文化享受的热情不减,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被无情地推到了历史舞台的边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随着中国学术界对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遗产抢救和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而翻然醒悟”[11]。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文化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流失甚至消亡。我国民间文艺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民间体育艺人何尝不是如此。余秋雨先生曾说:“各国友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乐观,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文化遭遇着严重危机,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两者在发展上明显失衡。”不仅如此,一些欧洲国家对“少林寺、少林武术、少林功夫”等商标抢注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这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来讲犹如一场噩梦,如果我们不意识到它的严重性的话,这就是噩梦的开始。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种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积极保护。从其他文化资源保护的实际效果来看,静态的保存和一成不变的维护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动态的,在不断地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中进行保护是主要途径。

3.3找准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切入点

为了避免与体育产业开发产生冲突和矛盾,我们有必要

理清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原国家体委于1996年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把我国体育产业分为三大类别:第1类为体育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2类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3类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活动。综观我国三大类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其主要形式有2种,一是一过性体育服务类,二是体育实物产品销售类。这两大类产业形式均存在科技投入不足,资源加工不深的不足,往往用“大场面、强灯光、大镜子、大音响”的方式吸引观众,一场比赛结束很多人感到头昏脑涨,背离了享受体育乐趣的初衷。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的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趋于同质化,精神文明将是保持不同国家文化多元性的标志性财富,因此,体育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在于那些为人们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张显人文价值、满足审美需求以及理性审视体育乐趣等产品的开发,如读一份体育报刊、杂志,欣赏一副体育摄影作品就像品一壶香茗一样回味悠长,能够“涤烦疗渴”。

3.4优化我国群众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制约着体育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使人们体育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对满足精神文化建设的体育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改善体育消费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据2000年进行的一项对我国三大经济地区上海市、武汉市、合肥市和兰州市不同社区的1945位城市居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59.1%,22.9%用于购买体育报刊和体育彩票,而体育服务支出仅占18%。而1990年的法国、德国居民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占整个体育消费的62%,西班牙则高达78%[12]。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推广让广大消费者意识到改变消费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育消费行为绝不是买一两件运动服,一双运动鞋那么简单。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可以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体育陶冶情操,升华心灵。这是体育文化产品的供给享用才能够实现的,不是物质产品能够代替的。因此,改善我国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结构,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5积极培植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中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要发展,要使优秀的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体育文化品牌”[13]。品牌对于一项产品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体育文化产品而言,它的推广销售还得依靠宣传载体——知名体育人士。比如:像姚明代言中国联通,刘翔代言可口可乐,李连杰代言柒牌男装,他们的消费取向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件物件的服务状况、款式,更多的是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效应。由此可见,在体育文化这个大型资源库里创建具有独特风格的品牌有2种途径。一是可以通过自身体育文化与外来体育文化进行文化对接,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品牌。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如中国国画与西方素描、速写等创作方式结合发展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创造出诸如吴昌硕、赵之谦等人的惊世之作。其次是在悠久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寻找突破口。“奥运——百年体育品牌;中国——千年文化品牌”已经在北大百年论坛上吹响,这让我们看到了创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的民族渴望和时代心声。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创建的根本源泉,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胆选择具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内外文化机构或个人进行品牌推广。

4结束语

体育文化产业在世纪之初被提出来绝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提出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以一切体育文化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为着眼点,对它的文化内涵利用产业思维进行创意开发、生产、再生产、销售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形式。它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体育产业的积极补充,它的蓬勃发展对宏扬民族体育精神、传播优秀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作用。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结束,留下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世界体育文化品牌,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创造提倡“科技、人文、和谐”理念的人类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8.

[3]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3.

[4]鲍明晓.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科研,2005(4):22.

[5]卢元稹,郭云鹏,费琪,等.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口].体育学刊,2001(1):41-44.

[6]胡愛本.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7—208.

[7]周登嵩,李林,刘昕,等.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1013—1020.

[8]金再活,王淑霞,孙斌.21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39—1641.

[9]朱琦.普通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18.

[10]林建君,李建设.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47 448.[11]王俊奇.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引发对“保守主义”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8(2):95—99.

[12]曹可强,胡爱本.我国体育市场开发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7—10.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4

1 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魔芋产业的资源优势

全世界现在已经记载的魔芋种有170种,分布在亚洲的种有131种。我国目前己经发现并命名的魔芋种资源共有21种,其中有9种为中国特有种,14种魔芋资源在云南均有分布(不包括尚未鉴定到种的甜魔芋),占中国魔芋种资源的66.7%,包括花魔芋、白魔芋、滇魔芋、疣柄魔芋、南蛇棒、红河魔芋、结节魔芋、越滇魔芋、西盟魔芋、攸乐魔芋(珠芽魔芋)、田阳魔芋、勐海魔芋、东京魔芋、矮魔芋。虽然魔芋资源有170种以上,但可以供食用和其它用途开发的并不多。据报道,世界食用魔芋种仅有17种,在中国分布的有10种,占世界食用魔芋种的58.8%,包括花魔芋、白魔芋、滇魔芋、田阳魔芋、勐海魔芋、矮魔芋、西盟魔芋、疣柄魔芋、攸乐魔芋、甜魔芋,全部都在云南有分布地[5,6]。可见,云南魔芋产业发展具备非常好的资源优势。

1.2 魔芋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区域。全省现有20个口岸,各类通道90多条,边境互市点103个。各条出入境公路、铁路和水运航道,使云南省汇集了西南、华南地区对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进出口物流,成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东段最重要的枢纽,为云南省优质魔芋产品市场的扩张空间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魔芋对生长环境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主要生长在丘陵和海拔250m-2500m的山区荫蔽地带,气温为20℃-30℃,土壤水分含量在60%-80%之间,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环境中。云南适于魔芋种植面积广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有魔芋的适种区,种植面积占全国魔芋种植面积的30%左右。

(1)曲靖市富源县是云南省魔芋发展的重点基地。曲靖市辖麒麟区和沾益、马龙、富源、罗平、师宗、陆良、会泽7县,代管宣威市,共115个乡镇。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东经103°58′37″至104°49′48″与北纬25°02′28″至25°58′22″之间,东部、东南部与贵州省的盘县、兴义市接壤,南部、西南部与罗平县、麒麟区相邻,西部与沾益县交界,北部与宣威市相连,素有“入滇第一关”、“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全县国土总面积3251 km2,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海拔2748.9m,最低海拔1110m,乌蒙山支脉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由于地处低纬度高原,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地貌复杂,形成南部热、半山暖、北部凉的区域气候,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乡10镇,159个村(居)委会。2011年末总人口7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9.59万人,占总人口的89%。国土资源部门土地详查耕地面积10.061万hm2,其中旱地面积9.65万hm2,水田0.67万hm2,果园0.29万hm2,适宜种植魔芋的耕地约3.73万hm2。

(2)昭通市的永善县是云南省魔芋种植的另一重点基地。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岭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带,魔芋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气候资源、地形地貌及丰富的土壤资源,为魔芋的生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昭通市辖1区10县,山区面积占96.3%。全市耕地面积为58.5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08%。适宜种植魔芋的耕地面积约5.33万hm2,其中永善、绥江、鲁甸、巧家县的江边河谷地区,主要种植较大面积的白魔芋;镇雄、彝良、大关、昭阳、水富等县的山区主要种植较大面积的花魔芋。永善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0′-28°30′之间,总面积2789km2。县城溪洛渡镇,海拔820m,距昭通市政府驻地200km,距省会昆明580km。全年平均气温16.3℃,降水量670mm,日照时数为1172.8h。全县共有133个村和4个社区,2772个村民小组。2010年年末总人口3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1万人,占总人口的76.38%,非农业人口9.31万人,占总人口的23.62%。永善县特殊的亚热带典型立体气候非常适宜白魔芋生长,全县18个乡(镇)除伍寨、藏林外都能种植[8,9,10]。

除了曲靖市富源县和昭通市永善县两个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以外,在云南红河州、文山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楚雄州、大理州、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等地均有魔芋的分布。可见,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很突出[3,4,5,6,7,8,9,10,11,12,13,14]。

1.3 魔芋产业基础优势

(1)云南富源魔芋种植历史悠久,以前农民多数是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上世纪80年代初,红砂石村农民梁奇伍率先实行规模种植后,带动了魔芋种植业的发展。1998年,富源县零散种植魔芋75.6hm2,2001年种植面积为733.3hm2,2011年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7066.7hm2,其中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有4个(包含有“魔芋种芋第一乡”美称的老厂镇和“中国魔芋第一镇”的富村镇),千亩以上的村委会30个。2009年曲靖市农业总产值160.9亿元,占云南省农业的15%,居云南省第一位,其中:魔芋产量居全国前列,占全国的1/8。2011年,富源县产鲜芋10.3万t,产值35000万元,平均产值49515元/hm2,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2.6亿元的4.2%,占种植业收入15.8亿元的22.2%;全县农民人均魔芋收入503.19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9.7%;种植魔芋农民人均增收27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10元的53%。全县魔芋种植面积占曲靖市的60%,占云南省的30%,占全国的10%。目前,富源县已经成为全国14个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之一。

随着种植业的兴起,富源县的魔芋加工也不断得到完善。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是富源县魔芋产业起源的创始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龙头企业。公司现有规模加工厂2个,魔芋种植基地7个,已建成魔芋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3条生产线,是生产魔芋干片、魔芋精粉、魔芋纯化粉、魔芋胶以及魔芋仿生健康食品的企业。2011年销售突破30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512万元,2012年1—7月已完成出口创汇165万美元。此外,富源还有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坤星源魔芋开发有限公司两家主要魔芋加工企业。

2003年富源县组建了由魔芋加工企业、种植专业户、营销大户、科研专家、科技人员和县乡村行政领导相结合的县魔芋协会。协会挂靠在魔芋研究所,负责具体业务。协会成立后每年都主持召开行情分析会,协调加工企业与芋农的收购价格。建立了万亩以上乡镇分会,千亩以上村委会农民魔芋研究会,构建了县、乡(镇)村、协会网络体系,拥有会员567人。分别在富村镇和老厂镇建立了魔芋专业交易市场,在种植千亩以上的村委会周边建立了小市场,形成了县、乡、村联动的市场营销网络,既解决了农民就近销售初级原料问题,又为外地客商到富源收购魔芋原料提供了便利[4,7]。

(2)昭通市2006年魔芋种植面积11134 hm2,其中:白魔芋5267 hm2,花魔芋5867 hm2,主要分布在永善、彝良、镇雄、绥江、昭阳和大关6个县(区);鲜芋总产14.3万t,平均产量12844.5kg/hm2;农业产值3.16亿元,增3600万元,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7.20元;生产精粉2310t,加工鲜芋20700t,加工率13.5%。2009年全市共完成魔芋种植13666hm2,其中白魔芋5800 hm2,占总面积的42.4%,种植面积比2008年的11933 hm2增1733hm2,创昭通市魔芋种植面积新高。2010年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0200 hm2,比2005年增长10%。三艾有机魔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昭通市的主要魔芋加工企业,它是国家级无公害魔芋种植基地和魔芋脱病毒扩繁项目实施单位,是全国魔芋行业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多的企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永善县生产的“金江白魔芋”品质非常好,葡萄甘露聚糖含量高达74.04%,在省内外都享有盛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较大。同时,永善县“金沙白魔芋生产基地的建立”和“魔芋间(套)作技术的推广”为全省、全国魔芋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永善县已经成为了全国14个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之一,魔芋种植、加工及经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8,9,10]。

综上所述,云南富源和永善县的魔芋产业具有非常好的前期优势和带动作用,为云南魔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魔芋种植、加工项目的不断实施,将带动更多农户从事魔芋种植,满足魔芋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促进我省魔芋产业的发展壮大。

1.4 魔芋产业科技支撑优势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主要有作物种质资源、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应用植物病毒三大学科方向,建设有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物技术两大平台,是我国南方高原地区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国内外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在省、市、州、县各级管理部门的资助和项目主持人王玲研究员的带领下,通过承担“魔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优质加工型魔芋及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魔芋良种选育、高效繁育技术及良种示范推广”等一系列项目,获得专利4项;在富源、沾益、曲靖等地建设了魔芋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优质高产商品芋生产基地,完成了新品种“云芋一号”的试验示范和品比试验,培育出了9个组合的魔芋杂交种,探讨了单倍体育种试验;调整了试管芋生产技术方案,提高了种苗繁殖系数及质量,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珠芽魔芋的批量化生产;完善了高产商品魔芋种植技术规程;与昭通三艾有机魔芋公司、版纳州农科所、四川维斯特集团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进行魔芋种苗(芋)的产业化生产,为魔芋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3年富源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共建了编制10人的云南省农科院富源魔芋研究所,从农业系统内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乡镇配备了魔芋技术人员和村魔芋辅导员,组建了县、乡、村130余人的科研与技术推广队伍,构成了以县魔芋研究所为龙头、乡镇技术人员为纽带、村魔芋辅导员为基础的辐射带动广大芋农的科技支撑体系。魔芋所成立后,大家立足于魔芋大田生产和农民需求开展科研试验,筛选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省、市各类奖励6项;拥有2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发表了“云南省魔芋与玉米多样性栽培控制魔芋软腐病”、“魔芋种球田间越冬控制软腐病效果试验”、“魔芋地膜高产栽培技术”、“不同基肥对魔芋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魔芋与玉米间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等一系列研究论文。此外,魔芋所还与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园林园艺学院、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单位从魔芋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开展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同时,还与云南省绿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云南锦田植保科技公司和昆明恒敏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微生物专用肥和智能温控魔芋烤房,进入大田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4]。

1.5 魔芋产业已具雏形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下,云南建立了魔芋研究所,能够及时地解决魔芋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魔芋的种质资源、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等方面均积累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云南已经建成了富源和永善两个全国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一批魔芋种植能手和营销大户逐步形成,魔芋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步涌现;已经建成了富源县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昭通市三艾有机魔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魔芋加工龙头企业,具备了魔芋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生产能力。综上所述,云南已经形成了“基地+企业+科研+合作社+芋农+市场”的魔芋产业链,正在“产销一条龙”的魔芋产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2 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劣势

2.1 基础设施较差,加工企业较弱

在云南的一些贫困山区田间灌溉排水渠系、水工建筑物等配套辅助设施仍然很差,农田尚需整治,田间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就是在魔芋生产重点基地富源县这个问题依然很突出,生产中所需的贮藏室、考种室、网室、种芋库房、农机具房、晒场等土建工程及相关的附属配套设施条件较差,缺乏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室以及必要的常规育种、检验配套仪器设备,无法开展土壤成分分析、魔芋品质检测等常规分析检测工作,以致无法完善当地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种植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云南省虽然魔芋资源丰富,但是对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精深加工较差。产业研发装备比较落后,加工厂房还有待于进一步改扩建,加工设备设施尚需要更新换代。目前,富源县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昭通市三艾有机魔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初级原料精粉为主,膳食纤维、魔芋胶等保健食品市场占有量较小,精深加工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链短,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较弱,经济效益较差,严重制约着魔芋产业的发展。

2.2 科研团队力量不足,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现在仅有5人从事魔芋科研工作,魔芋研究所也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学生进不来,知识老化,造成新品种选育进程较慢,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差,在魔芋产业技术创新上,重复、模仿、跟踪较多,源头创新能力不强,魔芋基础研究薄弱。优秀人才匮乏,新思路、新设计较少,严重制约了云南魔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3 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效益不高

目前,每年富源县人民政府投入魔芋产业的经费近600万元,主要用于魔芋基地建设、病虫害防治研究、技术推广示范、加工企业的扶持、市场建设与产业文化体系建设等项目。但是针对一个前人研究少,问题多的新兴产业而言,从科研基础研究到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等,产业环节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4,7]。云南魔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省级投入不够,企业投资等其他资金渠道狭窄。所以,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保障云南魔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3 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1 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魔芋含有丰富的葡甘露聚糖,此外还含有果胶、生物碱、淀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石油、纺织印染及轻化工等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需求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化,人们对魔芋制品的需求必将与日剧增。我国现有人口13亿,如果按30%的消费人口,年食用精粉1kg/人,那么我国每年需魔芋精粉就达4.2万t之多。而且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魔芋的新用途将不断被发现,尤其是在医疗功能方面更受青睐。日本是魔芋消费大国,年消费量折精粉约在1.2万t。近年来由于受台风、气候等因素影响,加之年青一代农民对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不高,日本魔芋种植面积逐年缩小,自供能力逐步衰减,市场缺口逐步增大,价格不断上扬,日本从国家层面把魔芋精粉列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15万元/t-30万元/t,国内市场价格5万元/t-8万元/t,出口价格优势突出。随着日本关税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放开,给我国的魔芋精粉占领日本市场带来了机会。

1989年美国食品医药局通过了魔芋食品的注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及俄罗斯等欧美国家开始注意到魔芋的广泛用途。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食品与营养部食品化合物大典编委会所编写的《食品化合物大典》,公布了对魔芋粉的性质、用途、要求和鉴定方法。目前,美国已将魔芋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并生产出降血脂、降胆固醇和减肥用药。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对魔芋食品和药品也引起广泛地重视和兴趣,现已开始批量引进魔芋精粉和魔芋精粉制品。欧洲各国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而不产魔芋,但对其减肥保健功能很感兴趣,欧洲人已着手开展魔芋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可以预见,欧洲魔芋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地增加。有关专家估计,未来10年欧美市场对魔芋精粉的年需求量可能达到1万t以上。

综上所述,魔芋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中国魔芋协会2006年统计:全球魔芋精粉总产量2.5万t,其中中国产量为1.5万t,占60%;日本产量为7000t,占28%;印度、缅甸、泰国产量为3000t,占12%。中国是魔芋生产大国,云南又是中国魔芋生产的主要产地。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位于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其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地位是其他省份不可替代的,这使得云南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1]。东南亚、南亚拥有18个国家、17亿多人口,这给云南魔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挑战。

3.2 产业政策支持

当前我们正处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现代化,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好时机,可以说政策机遇千载难逢。国家、省、市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云南魔芋产业具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特征,可力争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示范,加强魔芋产业化开发的成熟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确保云南省魔芋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如果把云南省魔芋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一定会给云南省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强劲的优势,更有利于资本聚集和产业发展。

3.3 魔芋产业的威胁

魔芋适宜种植于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通过推广魔芋与玉米、林果等经济作物间套作,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云南省山区占94%,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且灾害连年不断,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滞后,这些因素都给魔芋种植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目前,种源、魔芋病害、连作障碍三大难题,仍然是基地建设面临的瓶颈。魔芋种性退化,繁殖系数低,生产用种量大;魔芋软腐病普遍发生,防不能治;连作病害加剧,土地资源轮作总量不足,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云南魔芋种植业的发展。

湖北省是全国最大的魔芋生产基地,2009年,湖北省鲜芋年加工产值达9亿元,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培养大中介、拓展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湖北省魔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15,16]。但是,云南省受到种植区域狭窄、病虫害严重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云南魔芋种芋原料紧缺,极大地限制了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望而却步,部分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由于创新的高风险而不敢投资,或转向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的技术创新,这非常不利于魔芋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培养。所以,魔芋产品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内,仍然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状态,魔芋产品很难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面临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这些威胁,如果我们不加快脚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奋起直追,就可能落在时代的后面,失去魔芋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4 发展云南魔芋产业的策略

4.1 加强宏观协调指导,制定云南魔芋产业化发展规划

云南魔芋产业化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机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科技先导、企业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念谋划云南魔芋产业化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布局和战略。如果零散项目多,短期项目多,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信心挫伤。应当成立云南省魔芋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我省魔芋产业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魔芋产业决策提供依据。要充分发挥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服务职能,建立起加快发展云南魔芋产业的创新体制,形成统一认识,加强管理,促进云南魔芋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云南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云南魔芋产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要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营造吸引人才聚集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发现人才、尊重人才。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魔芋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和引进生物、化学、经济、信息等领域的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通过出国深造或参与国际技术、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培养一批魔芋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懂经济、会管理的市场型、复合型人才,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精通业务、反应敏捷、团结合作的云南魔芋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4.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促进云南魔芋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从脱毒苗到商品芋的获得,至少要3年的时间,再加上魔芋病害、连作障碍等问题,决定了魔芋产业技术创新过程较长,参与者众多,创新前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技术和市场都存在较大风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云南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带动和盘活各部门的资金,采取财政、金融、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和政策杠杆,全方位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向魔芋产业聚集。要发挥云南省魔芋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民间投资等渠道,支持魔芋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解决魔芋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对云南魔芋龙头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支持和培育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股票和集合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4.4 强化科技创新,构建云南魔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采取“走出去”战略,考察并吸收国内外魔芋科研、种植基地建设,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运作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云南魔芋产业发展思路,创建高起点的魔芋产业科学决策机制。特别要加强我省魔芋新品种选育和魔芋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攻关以及魔芋高产节本增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栽培与加工地方标准的制定、新产品的开发和品牌的培育等工作。要尽快突破制约魔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魔芋新产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魔芋良种繁育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云南魔芋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云南魔芋资源优势、魔芋产业发展的区位和基础优势以及科技支撑优势;指出了云南魔芋产业在基础设施、人才和资金方面的不足;分析了云南魔芋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和政策扶持机遇。提出了加强宏观协调指导、人才队伍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和强化科技创新等发展策略。这对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魔芋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就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篇5

本文摘要:本文通过职业发展的方向,采用SWOT的方式进行自我分析,认清自我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同时根据分析现在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学校环境影响,将实际情况和我个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同时为自己将来设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方案。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关键词:SWOT分析法,自我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引言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说一个人能长寿点活80岁,那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是专门用来学习和自我增值的,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之前的20多年里,我可以说只用来学习和玩了,对于未来的目标只有理想和梦想,从来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的未来。现在我通过SWOT分析法把自己的实际情况、梦想和现在的社会状况相结合,规划自己的未来,成就一个美好的将来。

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战略内部因素(“可能做的”):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能够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

第1章 个人背景

我叫李泉宇,来自于辽宁省大石桥市。现在就读于辽宁省营口职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学专业工商企业管理,目前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即将面临着人生另一个转折点就是就业问题。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岗位要求有限,就业压力就更大了。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状况,只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才能为自己找个更好的工作,把自己的将来打造的更加美好。

第2章 SWOT分析法分析自我的优势和劣势

2.1自我的优势分析

1.真诚待人,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善于开导别人。

2.对数字敏感,逻辑能力强,善于收集信息。

3.善于组织团队,组织各种活动,很快融入新的环境中。

4.口才很好,有很好的交际能力。

5.专业知识能力较强,对于专业方面的问题喜欢从各个方面找到答案。

6.生活态度积极,善于发现事物和环境积极的一面。

7.勇敢、大胆、善于冒险,适应能力强。

8.逻辑调理比较清晰,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9.有多次的社会实践经验。

2.2自我的劣势分析

1.性情比较暴躁,容易冲动,缺乏耐心。

2.有时候容易感情用事,比较自我。

3.意志力不是很强,一旦失败喜欢抱怨。

4.说话声大,对人不客气,缺失委婉,容易得罪人。

5.知识相对贫瘠,所学的知识有些过于书面和陈旧,很难与企业结合。

6.学习不是很主动,对于专业和各个方面的知识了解过于单一。

7.口头陈述方面欠佳,普通话不标准。

8.有点虚伪,做事不果断。

2.3机遇分析

2.3.1社会环境分析

所谓社会环境分析,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分析。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包括国际、国内与所在地区3个层次的分析,来了解和认清国际、国内和自己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建设、政策要求及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寻求各种发展机会。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社会形态国际化,给个人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从职业岗位上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2.3.2学校环境分析

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氛围。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会开展各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能2

力。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学生专业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在强大的师资力量下我能很好的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学校会让我们结合社会状况来学习我们专业知识,更好的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又能让我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方向和技术指导。在入学和就学期间学校指导中心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讲座,而且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也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方向指导和机遇。

2.4威胁分析

2.4.1社会环境分析

国际化的环境意味着国际范围的竞争和挑战,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这样社会上就出现了硕士生挤占本科生,本科上挤占专科的现象。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中国,大部分公司都面临着职位精简,招聘职位减少,人数减少成为我国的现有的社会环境。而且在一切招聘信息中特定的学历和指定得性别都成为将来就业的社会环境难题。

2.4.2学校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导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倍增,因此,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我国大学的扩招同时导致我国面年更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增长。促使更多毕业生除了选择就业之外更多选择去更高学府就学,扩展自己的能力,导致现下本科生成为一个很大众化的学位。

第3章 未来的最佳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本人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缺乏耐心,容易冲动。结合各个方面分析可知,适合从事与专业相关,且能发挥很好的与人沟通能力的职业就是企业公关方面。

企业公共关系(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s),简称企业公关,英语简称为CPR。是指企业在生产和商业行为中所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公共关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逐渐的将本土的3

公共关系变成了世界经济体间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价值也意义逐渐被企业所认可和重视。

对于我个人而言企业公关这个职位能使我更好的发挥我个人能力,同时也会从中学到很多学校书本上没有的经验,同时我所学的专业可以很好的帮助我在这个职位上发挥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的骨干,帮助企业可以很好的发展。

第4章 采取的方案

提高个人能力,现有的专业知识方面还是过于单一和贫瘠,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方面学识,让自己可以在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同时加强各个方面的培训,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针对于企业公关这个职位需要我去了解更多的信息知识我要提前做好这方面的收集,这样我会在工作中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公关是一个需要很强沟通能力的职位,我善于沟通能优势可以帮助我工作,但是缺乏耐心又是我工作的一个缺点所以我要在这个方面去改正自己。

我个人方面脾气有时暴躁,还爱冲动都会成为我工作的绊脚石,所以我要多多改正这些缺点,跟老师、朋友多沟通,从各个方面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第5章 未来3-5年的行动计划

在校期间完成学校的学业,取得优异的成绩和等级证件。在学校的时间里更好的去了解专业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知识,让自己有广博的知识。同时参加更多社会实践经验,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到真理。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更轻松。

在工作期间,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相关技能。努力参加公司企业各项工作,配合同事和领导完成工作任务。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积极向上工作,把握好工作的机遇,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努力成为企业中的一名骨干。让自己为企业发光发亮。

第6章 结语

通过这次进行的SWOT的自我分析法,我了解了我自己的不足之处,我想说,一个心中时时刻刻有自己的目标的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计划,并且不断为之付出一步一步行动的人一定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人生需要规划,职业生涯需要规划,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序充实的向前进行。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4

做什么事情之前一定要有个准备,必须时刻都准备着。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几年的时光里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解旺 大学生就业报告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P2

2、华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3、《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理论广角 袁青燕 郭家瑜 江西蓝天学院/ 袁青云 湖口国家税务局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6

关键词:逆向物流;竞争优势;策略研究

一、我国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由于企业在生产中产生很多废弃物需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进行处理、同时企业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的诱导,需要获取更好更廉价的资源、提高顾客服务的水平、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因而企业应该通过发展逆向物流,组织企业运营生产,来满足消费者对產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的内容

企业的逆向物流活动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具体内容方面:

1.回收物流

任何企业都可能会因产品过期、不合格及客户的无理由等原因形成退、换货问题;也可能因产品缺陷导致产品召回问题;因商品滞销通过回收对其进行适当处理以产生增值;回收可再利用的报废产品或零部件以降低成本。通过回收物流,可以提升企业赢利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是指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价值的物品,废弃物处理完全靠国家投资处理比较困难,需要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参与到废弃物回收处理中,虽然废弃物的处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重大。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企业发展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逆向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自发的、无序的状态,市场发展缓慢,相关制度极不健全,同时还受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在实施逆向物流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1.企业对逆向物流不够重视

大多数企业认为逆向物流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经济效益不一定乐观,因此大多数企业认为逆向物流是负面的,更愿意把精力用在正向物流上,在逆向物流上没有制订相应的经营战略,导致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活动产生冲突。

2.企业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选择不恰当

目前企业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自营,完全由企业自己投资运营;第二种是联营,由多个企业联合进行;第三种是外包,将部分逆向物流活动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但大部分企业没有综合考虑好企业成本、质量、环境及外界不确定因素等的影响,致使选择不当。

3.企业缺乏相应的逆向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做支撑,操作比较困难

一般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逆向物流的处理与管理作用很难体现,而逆向物流自身对物流技术、管理水平等要求比较严格,且企业很难掌控逆向物流产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等,因此操作上比较困难。

4.企业逆向物流的实施缺乏系统协调性

我国企业逆向物流与整个供应链缺乏协调,很少有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来管理逆向物流。而在逆向物流系统中,回收产品的供应通常不是由生产企业决定的,通常由产品拥有者决定,很难对其进行预测,加上市场上缺乏成熟的专业化回收市场,因此企业有必要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运营逆向物流。

5.逆向物流缺乏规范化管理,且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废品的回收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完整体系,仍然以传统的回收处理为主,主要是靠外来务工人员自发地从事废物回收及相关的分拣、整理、运输等工作,导致操作过程缺乏系统管理,不利于回收废品的流通及再处理;另外,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不当的操作行为进行约束。

四、我国企业发展逆向物流提升竞争优势的策略

为改善企业逆向物流问题,企业应该对产品回收的成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建议通过下列策略提升逆向物流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1.提高对逆向物流的重要性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只看到逆向物流的短期运营成本比较高,而没有看到长期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应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成功商业惯例,以顾客为导向、以绿色运营为社会责任,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培训等,使企业与消费者能高度重视逆向物流管理,提高逆向物流的战略地位,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2.选择合适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

就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供应商管理能力、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自身规模及需要,选择合适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根本没有实力自营逆向物流,而大型企业为了发展其核心业务,将部分或全部逆向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精力搞产品研发与生产,而且为方便后期实施逆向物流,产品开发必须具备前瞻性,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3.加强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实施逆向物流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正向和逆向物流一体化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过程中,实现集成化。如使用条形码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追踪流通物品的具体信息,减少信息处理误差,从而减少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时间。为此,企业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系统的逆向物流网络平台,来确定废旧物品从消费地到起运的整个分销渠道的流程,方便逆向物流处理。

4.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行集中式处理

由于产品回收时间、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独立进行逆向物流处理,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要充分利用供应链体系,建立集中式处理中心,从供应链末端开始,通过分拣,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若为退换货商品,则直接进入退换货系统处理;若为废旧物品,则拣选出有利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再加工、再循环,使其流入社会;无利用价值的则进入到废弃物处理环节,既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又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

5.加大政府环境立法、执法力度,促进逆向物流发展

在逆向物流发展进程中,政府作用重大,可以通过环境立法迫使企业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同时为积极扶持逆向物流发展,促进逆向物流全面建设,政府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轻松的市场环境,在税收、信贷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制订优惠政策,同时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及对策.中国商界,2009(04).

[2]王艳珍.中小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的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09(09).

[3]周奇才,范思霞.浅谈低碳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2010.

[4]魏洪茂,翁怡.逆向物流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新乡学院学报,2010(12).

[5]朱坤省.实施逆向物流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科技与企业,2012(04).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7

1 海南热带农业现状

2010年,海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6.3%,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各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季节瓜菜丰盛了人们的饭桌子,天然橡胶造就了人们的车轮子并满足了国防安全需求,南繁育制种则培育了金种子。

农林业方面,初步建成了我国热带农业基地。天然橡胶总产量34.6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50.14%;南繁育种1.133万hm2,种子产量1200万kg;椰子产量2.3亿个,占全国产量的99%以上。咖啡、槟榔和腰果,在我国几乎全部由海南生产。虽然2009年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洪灾,海南仍抢种冬季瓜菜15.933万hm2,2010年出岛量达288万t,产值约60亿元。天然橡胶基地地位更加坚固,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种基地等初具规模。

畜牧业方面,六畜兴旺,平稳发展。牛、羊、生猪和家禽出栏量与上年相比平稳发展,基本持平,但是比2008年分别增长4.6%、6.4%、13.6%和28.8%,海南“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渔业方面,蓝色经济异军突起。2010年,海南水产品总产量达149.5万t,比上年增长2.7%,其中,海水产品占78.9%,比去年增长3.1%,海洋经济作为海南经济特色之一越来越被重视,为海南渔业出口基地建设打下重要基础(1)。

2 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具有发展热带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1 气候条件优势

众所周知,海南光热水等比较气候优势条件充足,常年无冬,是发展农业的天然温室。年降雨量961~2439 mm,年平均气温22.8~25.8℃,年日照时数1832~2558 h。

2.2 土地资源优势

耕地总面积83.72万hm2,占海南面积的23.7%,其中常用耕地41.91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50.1%,耕地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3 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具有海洋面积200万km2,海岸线1528km,280个岛屿,海域面积占全国的2/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同时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达2.5万多hm2,开发潜力巨大。

2.4 人力资源优势

2010年,海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0.7%,农业劳动力充足,劳动力价格低(2)。

2.5 科技资源优势

南繁育制种基地初具规模,每年来海南的农业科研单位500多家,科研人员接近6000人(3),此科技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技术溢出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对海南农业潜移默化。同时,海南“农业110”等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

2.6 热带特有物种资源优势

海南特有的生物资源500多种,橡胶产量一般占全国60%左右,椰子和腰果产量一般占全国90%以上,槟榔基本上全部由海南生产,热带水果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巨大。

3 海南热带农业在比较优势下产生的问题

海南热带农业比较优势条件较多,但是,由于海南热带农业过度依赖优势资源、资本投入较低、科技水平不高、对政策优势未充分发挥等不利因素,造成了优势资源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产品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优势被削弱。

3.1 过度依赖资源,资源利用不充分

海南省经济发展对本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达到80%[1],笔者认为,海南农业的主体仍是小农经济,家庭经营,过度地依赖资源,而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他要素短缺,根据经济学原理,资源要素的边际产量将递减,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浪费,热带资源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削弱。

3.2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链短

海南农业仍以粗放型农业为主,虽然南繁育种基地影响力日益凸显,但是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其他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并没有形成品牌,全省仍未形成有重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案例[2]。同时,有研究表明海南农产品加工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3],除椰树、罗牛山、春光等少数几个龙头企业外,新引进的大型农业项目大多尚未投产,已存在农业品牌优势并不明显,造成海南农产品多数以粗加工或未加工形式输出,产业链纵向延伸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比如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地是海南,但是加工基本上是在湖南益阳,很多人说槟榔是湖南特产,这很值得海南反思。

3.3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劳动边际产量不大

海南全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水平及以下的人员接近70%[1],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作物管理水平不高,基本上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劳动生产率不高。同时,海南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人员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0.37%,比全国平均水平36.7%高出13.7个百分点(4),劳动数量比较优势较大,但是由于劳动边际产量递减,海南劳动的边际产量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一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海南省农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较高,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上的比较优势被削弱。

3.4 政策推动作用不强,产业发展较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海南热带农业与旅游等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热带特色农业(5),但是目前来看海南上下并未对此形成统一认识,地方政府对观光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参与度较低,观光休闲农业产品质量不高,开发深度不够,衣食住行购娱等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对游客吸引力不大。另外优势政策也没有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发展的制度、法律等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造成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

3.5 小结

比较优势的过度利用以及其他条件的短缺造成了海南热带农业生产要素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即较低的资本投入,较低的科技水平,带来较低的要素生产率和较低的收入水平,从而资本形成较慢,致使资本投入低,使海南的热带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浪费,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率,热带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低下。集聚优势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高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一种新思路。

4 对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的理解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层出不穷,产业发展对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便宜等比较优势依赖度高,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造成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发展无法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进入比较优势陷阱。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提出优势集聚理论。优势集聚理论的涵义就是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学习和集聚自身所欠缺的条件,从而发挥比较优势,补足比较劣势,达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生产增值。在于永达的研究中[4],把国际经济优势分为“生产优势”、“战略优势”、“金融优势”,给出了集聚环(图1)。集聚环内部小三角形面积越大,分布越均匀,优势集聚的效益越明显,也就是说各要素比例越合理,协同发展的效益越明显。集聚优势获得的优势资源的投入不但补足了本要素的短缺提高本要素的生产率,还会使外部优势内部化带动提高其他要素的生产率。

目前海南热带农业集聚了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地、海洋等资源以及劳动力数量优势等,此类优势集聚属于自然优势集聚,还属于比较优势的范畴。目前,海南热带农业的比较优势资源已经在各种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的推动下发现、挖掘的淋漓尽致,有些资源的过度利用现象日趋严重;但是,在人为优势集聚,即在人的主导下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优势集聚方面,对集聚省内外、国内外其他优势农业资源的认识较晚,意识不统一,重视不够等原因,优势集聚不足。例如,长期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农业投入较低;由于劳动力的低素质,对科技知识和农业管理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农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低等。当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发挥比较优势,集聚省内外、国内外优势并使外部优势内部化,从而去除比较劣势,实现各生产要素比例的最优化,在各要素协调作用下提高热带农业生产效率。

5 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

5.1 提高认识,跳出比较优势陷阱

长期以来,海南从上到下都以海南岛所拥有的热带优势资源条件而自豪,以“健康岛”、“生态岛”等自居。但是绝大多数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均以发挥海南热带资源优势为前提,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了海南热带农业发展对本地优势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大,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跟不上,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浪费,削弱了资源比较优势。目前,全省上下应加强认识,跳出比较优势的陷阱,集聚省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源,树立省内资源优势要在其他资源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充分发挥而不是过度的依赖资源优势的观念,避免“肥田出瘪谷”的现象。

5.2 转变观念,打造学习型热带农业

学习型农业是能够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学习和集聚本地区欠缺的其他农业生产要素,达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均衡,从而实现各生产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效益的最大化。海南打造学习型农业的根本就是充分认识热带资源比较优势,集聚其他欠缺要素,避免比较劣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笔者结合海南热带农业的现实情况,把土地延伸为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企业家才能引申为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策略。因为自然资源属于自然优势集聚,笔者将从以下需要人为集聚优势的三方面提出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的具体内容。

5.2.1 集聚资本优势

长期的小农经济导致了海南热带农业资本投入跟不上资源投入的步伐,导致了农业产出效率的低。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热带农业的发展应该积聚大量资本,具体方式如下:首先,通过特区立法,在合理范围内引入境内外资本,吸引境外投资、跨国企业入股或国内有实力大型农业企业入驻等方式吸引境外资金进入海南热带农业项目,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农业项目经营运作、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等;其次,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包装推动龙头农业企业上市,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融资;第三,进行债券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发行债券,在债券市场融资;第四,完善财政和金融政策,加大财政对热带农业的补贴支持,推行更利于农业的金融产品新品种,比如对农业企业和农民银行贷款优惠等,引导资金向热带农业领域的流入等。

5.2.2 集聚技术和管理优势

加强与热带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学习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派出专家到国内农业发展先进的兄弟省份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比如对海南冬季瓜菜构成强大竞争的山东的冬季大棚种植技术等;在省内,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市南繁科技研究院和海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为支撑,加大人力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对热带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先进的热带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5.2.3 集聚人力资源优势

加强对本地农民和农产品经纪人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热带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引进国内外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项目运营人才投身海南热带农业,在他们为海南热带农业做出直接贡献的同时,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本地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这种有目的、有方向的人为优势集聚和自然优势集聚在技术上使海南热带农业生产的各要素比例均衡,从而使各要素协调作用而达到生产率的相互提高而实现要素全面升值,达到生产函数的最优化,在集聚环上就表现出面积更大,更均匀(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过程见图2),从而把海南热带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内各部门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推动海南顺利建设成为我国热带农业基地。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⑤《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1]彭宗波,蒋英.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热带农业生态转型[J].热带农业科学,2010(9):90.

[2]张继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农业发展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1):18.

[3]王芳,高佃恭.海南省农副产品加工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8):69-71.

广东省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及策略 篇8

2008年底, 国家旅游局宣布将于2009年推出一项全面推进旅游, 拉动国民旅游消费的“国民休闲计划”。该项计划将采取具体措施倡导针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旅游、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旅游、针对学生群体的休学旅游、针对离退休人员的银发旅游等, 以拉动内需消费。

2009年2月, 广东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广东成为全国首个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试点。《若干意见》提出, 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和黄金周等法定假日期间, 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修学旅游活动, 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修学旅游这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再次引起了公共的关注。

二、“修学旅游”的概念及其起源

一般认为, 修学旅游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 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等其他人员为补充, 以增进技艺, 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或了解一门学科, 或学习一门语言, 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 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一种旅游行为。修学旅游突出了一个“学”字, 要求参加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游有所学, 学有所获, 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

修学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旅游发展史上有名的“大游学” (Grand Tour) 。但是, “修学旅游”一词却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1886年2月, 当时的东京师范学校组织学生到千叶县进行长达11天的“长途远足”。此次活动内容涉及军事训练和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历史、美术等诸多学科, 学生们在同行老师指导下进行参观、考察、实习等。1886年12月, 在“茗渓会杂志”上, 最早将学生“长途远足”称为“修学旅游”。1888年, 修学旅游在师范学校、中学、小学得到广泛开展。现在日本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要开展2—3次修学旅行, 这一活动被学校列入教学计划, 同时计入每位学生的成绩单。

三、修学旅游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游学活动, 如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 唐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士人漫游, 以及宋明两代的学子远赴洛阳、衡阳等地有名的书院求学, 这些活动都带有教育与学习的性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中国最早的“修学旅游”。但是中国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修学旅游”起步较晚, 1989年, 山东省旅游局推出了孔子家乡修学旅游, 以接待海内外修学旅游团体为主, 一般每期十余人到几十人不等, 修学期限在3至15天, 学习方式是授课与参观、实践相结合。90年代以后, 各地纷纷开始成立专门从事以修学旅游为主要目的、学生及教育界从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旅行社。1995年12月由中国教育国际旅行社牵头, 成立了全国教育系统旅行社联合体。2001年6月20日, 经联合会一致同意, 成立了“中国教育旅游集团”, 至此我国修学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2002年是修学旅游最火爆的一年, 各大旅行社推出的游学项目都受到市场追捧, 但很快这些项目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产品简单, 价格昂贵;游学时间短, 无法真正起到寓学于游的目的;旅行社打着游学的招牌招揽客人等等。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否认修学旅游的积极意义, 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一特殊旅游项目在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

四、修学旅游的功能及作用

1.修学旅游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修学旅游活动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旅游, 要求内容实用丰富, 活动编排多姿多彩。这样精心设计组织过的行程可令学生在欢乐里投入学习, 往往采取与异地机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在饱览名胜古迹、欣赏魅力风光的同时, 可以开阔视野, 增广见闻, 也可以结识不同国家、地区的朋友, 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风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技能,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自信, 最终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2.修学旅游有利于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效。

“素质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教育, 效果直观而持久的修学旅游已成为教育学习过程中最为生动活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修学旅游的意义就在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弥补了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课堂讲授、偏重被动接受的缺陷。修学旅游以游促学, 给学生一个体验、学习和发现的空间, 并贯穿了理财、生存、感恩等教育形式, 往往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我国教育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阶段, 修学旅游无疑能有效减少“高智低能”的现象, 进一步唤起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培育亲情文化, 进一步力推“行万里路”的实用教学模式。

3.修学旅游有利于扩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 旅游者大多集中在一些固定的旅游区, 形成所谓的“旅游热点”, 而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的博物馆、科学馆等却相对较“冷”。组织青少年去这些地方开展活动丰富、类型多样的修学旅游, 就可以带动冷线升温, 盘活旅游设施, 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另外, 据国外的一份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 在世界各旅游目的地中, 青少年旅游者占总旅游人数的比例分别为:美洲42.9%, 欧洲49%, 非洲34%, 亚洲38.7%, 大洋洲34%。这些数据表明:现在的青少年旅游者, 未来会是世界旅游的主要力量。同时, 青少年时期就培养的旅游意识和旅游习惯, 也会使他们保持比其他人更高的出游欲望。

4.修学旅游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青少年的交流与沟通, 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

1989年各国议会旅游大会的《海牙宣言》指出:“旅游可以使人们对整个世界获得新的了解、理解和感受的机会”, “旅游作为一种积极和稳定的因素, 有利于增长知识和增进相互了解……人们在了解社会, 了解自然, 沟通人际关系, 沟通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的同时, 丰富、了解、完善和发展了自己”。作为世界未来主流的青少年, 更是可以通过修学旅游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了解与沟通, 促进彼此间的信任与友谊。

五、广东发展修学旅游的有利条件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与入境旅游接待地之一, 在发展修学旅游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1.广东在中国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 因而具备大力发展修学旅游的经济基础。

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 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588元, 按市场平均汇率折算, 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 达到5369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2.86元, 位于全国前列 (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信息网) 。

2.广东的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因而具备良好的资源、设施基础。

广东省的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从名山丽水、海滨风光、珍稀动植物到史前遗迹、古刹名寺、革命胜迹、饮食节庆,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旅游品牌。同时, 广东省的交通、住宿、景区等方面的建设也都位于全国前列, 旅游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并率先开始从普通的观光旅游向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广东人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出游传统, 出游人数和出游率在全国各省居于首位, 修学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2007年广东的常住人口约9449万人, 2008年也应该保持在1亿以内, 而在2008年8月份, 广东省出境旅游总人数 (人次) 累计达到了2186966 (人次) (数据来源于活力广东网) 。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指出:出境游人数一般只占到了国家总旅游人数的两成。那么, 广东省的全部出游人数累计应该在1亿以上, 这样看来, 广东人的出游意识和出游欲望还是非常强烈的。

六、对广东发展修学旅游的几点建议

广东省要促进修学旅游发展, 仅仅凭学校或是旅行社的单打独斗是不够的, 必须要结合政府、学校、行业的优势与力量, 也要加强与其他省份、国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做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 行业主操、区域联合、国际合作”

1.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加强对修学旅游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广东省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最好能制定学校修学旅游发展规划或计划。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 制定相应制度规范。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 政府可以设立相关基金对其进行补贴或扶助。

2.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在修学旅游的开展中要扮演重要角色, 应该成为修学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主体, 把修学旅游设计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中一部分。同时学校应注意修学旅游的组织计划性、教育目的性和危机管理, 避免盲目性, 以保证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使学生有游有学真正受益。

3.由行业来主要操办

旅游行业尤其是旅行社应该成为修学旅游线路的实际操作者, 因为旅行社具有专业的组织经验和资源整合优势。但在实际操作时, 旅行社应该注意到修学旅游的特殊性, 准确定位, 有针对性的开发, 如农村学生到城市科普基地或教研基地参观;城市学生到农村实践考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有条件的可以去得更远, 进行国际间的交流考察。同时还要合理设计产品使之独具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一点可通过明确的主题、丰富的行程安排、合理的教学安排、诚信的态度来实现。最后, 旅行社还应该加强与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 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强强联合。

4.加强区域联合、国际合作

广东省的修学旅游离不开与其他区域及国外相关旅游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与沟通。2004年日本政府就对赴日修学旅行的中国中小学生实行免签, 韩国从2008年4月21日也开始对中国青少年修学旅游实行免签证手续。这些政策相信会给广东的修学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七、结语

在政府大力推进“国民休闲计划”的背景下, 修学旅游无疑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环。广东省如何抓住市场, 促进修学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 最终达到提高公民素养, 拉动经济需求的目的, 确实值得深入的调研、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走出一条有效的路子来。

摘要:2009年2月, 广东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在广东促进发展修学旅游。本文分析了修学旅游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功能, 同时论述了广东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与条件, 最后提出了关于广东发展修学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修学旅游,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主操,区域联合、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喜.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 (3) :132-133.

[2]李天元主编.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9.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9

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3%, 2010年总规模将达3 000万人, 并将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按20%的贫困率计算, 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的学生人数将约为600万人。

资料来源: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edu.cn/

显然, 在“穷国办大教育”背景下, “济困助学”成了现实需要, 如何完善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 成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时期大学生的勤工助学, 与以往的勤工俭学有了较大的差别, 现行勤工助学模式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与此同时, 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由于其蕴涵着更深刻的育人功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与质量, 促使勤工助学基金“造血”滚动增值, 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传统勤工助学模式进行反思, 发现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要问题, 探索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策略, 无疑显得十分必要而突出。

二、勤工助学实体化与传统勤工助学模式的优劣比较分析

(一) 研究样本

为了对传统勤工助学模式与勤工助学实体化进行比较研究, 本人设计了问卷,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时间、费用及本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等限制条件, 为了确保随机抽样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将抽样范围选在本人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南汇大学城校区, 抽样对象为学生、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 问卷发放采用访谈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保证样本数量能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笔者于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20日共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157份, 回收率为78.5%。对于回收的问卷筛选的原则是: (1) 问卷中有多处缺答现象的予以删除; (2) 问卷填写呈现明显规律性的予以删除等。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3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5%。

(二) 传统勤工助学模式的劣势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源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 即“勤以工作, 俭以求学”, 是勤工俭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勤工助学”这一名词的界定, 美日等国称为“工作助学work-study Program”。在我国, 最早是1984年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勤工助学, 致力于自立成才, 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素质的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目前对勤工助学比较普遍的界定是“指高等学校学生 (包括研究生) 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 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 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增长才干, 并取得一定报酬, 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 有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特性, 具有实践性、助学性, 育人性等功能。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时期的勤工助学, 与过去的勤工俭学相比, 不仅要在经济上发挥着济困助学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勤工助学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锤炼、知识上的补充和能力上的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传统勤工助学模式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 (如图1) :

(三) 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优势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源于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 (段徐、祝秀香, 2005) , 即以某项 (类) 服务或业务为中心, 成立勤工助学基地, 通过勤工助学基地的产业化、组织化操作对学生个人的、暂时的勤工助学行为予以组织、整合、规范。刘景刚、夏吉莉 (2008) 从运行方式角度将勤工助学基地进一步分为非经营型基地和经营型基地两种, 经营型基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盈利为方向、资助为目的的一种企业化基地形式, 一般由学校提供启动资金或经营场地等基础性资源, 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活动, 并根据经营收益获得资助。目前对勤工助学实体化较为普遍的界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将勤工助学资金转化为资本, 通过市场运作使其在增值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的活动。”

勤工助学实体化将分散的勤工助学力量整合起来做大做强, 不但能够为贫困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 而且能够实现资助类型由“输血”向“造血”模式的转变;勤工助学实体化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型”、“公益型”、“经营型”、“服务型”等实体活动,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和就业意识, 而且能完成勤工助学从纯粹“经济资助”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转变。从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勤工助学实体化具体存在一些比较优势 (如图2) :

三、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 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现状

第一, 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我国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需求。目前集中体现在资源匮乏、资金不足、岗位偏少。以笔者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为例, 万人学生规模和千亩大学城,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在2007年前根本就没有, 发展到2009年底才只有4个。深入到班级, 笔者选择上海电力学院首家勤工助学实体化——自强亭的发源班级2005063班, 多达54%的同学无勤工助学, 校外勤工助学比例26%, 校内勤工助学仅为13%, 而参与实体化的勤工助学人数也只有7%。

第二, 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模式低层次重复, 尚无法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实体。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 勤工助学实体化模式集中表现为“公益性”“劳务型”和“服务型”, 如教育书报亭、大学生家教服务中心、大学生超市等, 缺少真正能走向市场和产业的“技术型”、“公司型”经济实体。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多属于低层次重复, 总体上处于“散兵游泳”状态。

(二) 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要问题

第一, 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战略高度认识不足

目前, 许多高校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过程中, 很少有人将其放到整个高等教育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来考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贫困生资助和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没有看到实体化是对勤工助学工作传统模式的重大变革, 是解决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众多顽疾的重要出路。勤工助学实体化往往满足于基地建设和岗位设置, 单纯以福利化方式运作, 将勤工助学学生看成是纯粹的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贫困工人”, 缺乏战略意识, 以至于很多勤工助学实体化后不久便入不敷出, 走向倒闭或者惨淡经营, 名存实亡, 非但起不到开发勤工助学资源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二, 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基础准备不足

目前, 勤工助学实体化往往以勤工助学基地的方式出现, 基地建设纷纷上马, 但是后续的管理工作却跟不上, 缺乏健全的“公司化”规章制度、必要的岗前培训以及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等。各种条例、规章流于形式或内容陈旧, 没能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适时的修改, 对实际工作不具备指导与规范的作用, 以致同学在工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屡屡出现。

第三, 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市场开拓动力不足

目前, 高校将勤工助学管理组织仅视为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 而不是将其定性为既是管理部门, 又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体”的组织, 致使勤工助学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与此同时, 高校一般将勤工助学基金放在学校财务处, 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对资金只有分配权而没有使用权。基于此, 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往往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 忙于应付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 从而导致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市场开拓动力严重不足。

第四, 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模式创新策略不足

日前, 勤工助学实体化主要局限在经营型、销售型勤工助学实体化, 个别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甚至狭隘地认为勤工助学实体化就是开商店、开网店, 观念的陈旧直接导致创新的缺乏, 从而限制了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良性发展。

四、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 与创业、就业相结合, 从战略高度大力支持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

勤工助学实体化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且这对拓展勤工助学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策划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和支持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 有目的地挖掘和发挥它对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功能, 将勤工助学实体化这块蛋糕做大, 以更好地开发运用勤工助学资源。

由于勤工助学实体化遵循“项目化、市场化、实体化”的经营模式, 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勤工助学能够提高综合素质, 能够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同时, 也使他们有机会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更磨炼了学生的思想和意志, 加入勤工助学实体的人员由于在任职前都接受了高校的岗前培训, 并且他们在任职的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 自然在就业的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可供选择的余地。比如, 广外“云山模式”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建设始于2003年, 建设的启动资金由学生勤工助学基金支出, 学校无偿提供场地, 这些实体坚持“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创业实践、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师生”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 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管理、独立核算, 这些实体既是勤工助学济困育人的平台, 又是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据统计, 在学生勤工助学中心锻炼过的学生就业率均达100%, 其中进入中国宝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占40%, 另外, 多名优秀毕业生已实现了自我创业的梦想。

(二) 科学规划机构和人员, 完善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

勤工助学实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和实施机构, 做到人员、机构、制度、经费的四落实, 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勤工助学实体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从管理层次上看, 可以包括4个层面:第一层为指导层, 应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牵头, 吸纳包括学生处、团委、财务、创业指导老师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负责勤工助学实体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方向规划;第二层为职能管理层, 可由学生担任, 设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策划等相关部门, 负责监督管理协调各实体的人事、资金、市场等问题, 并组织召开会议、负责规章制度的修订等;第三层为基地执行层, 具体负责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 并接受第一、二层监督;第四层为参加勤工助学实体化活动的学生个体。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负责制, 下一层为上一层负责, 并接受上一层的指导和监督。

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方式上, 必须改变集中型的繁琐管理, 向指导型、服务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即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开创性、能动性, 如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岗位开拓方面, 勤工助学实体化管理机构只是起一种全面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活动更为自由, 也使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更为柔性化。

(三) 引入市场机制, 构建勤工助学实体化的项目开拓模式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发展, 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 一旦对勤工助学实体注入启动资金并为实体制定严格的、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实体在客观上成立之后, 各高校应当让实体具备独立的项目运营自主权。

项目启动之前, 必须对市场需求有全面地了解和充分地把握, 按照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取舍和项目的规模, 防止盲目上马。

项目运营之中, (1) 就项目运营内容而言, 既可以建立以劳动、家政服务、商场促销等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基地;又可以与学校和专业特点相结合, 建立以科技服务、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产品营销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服务基地。 (2) 就项目运营模式而言, 可以选择独立经营、联合经营两种模式。前者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 基地在学校指导下自主经营, 在盈利中获得收益实现资助, 如基地化运作的家教服务工作;后者是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来实体进行联合经营, 并充分利用外来技术和资金占领校内外市场, 利益共同分配, 学生从中获得资助, 譬如重庆邮电大学的联通服务站就是勤工助学工作和联通公司相结合而构成的联合经营类型。 (3) 就项目运营路径而言, 实践证明, 坚持立足校园是发展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有效途径, 专业型、多元化、品牌化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最受学生欢迎。如全国著名的广外“云山”截至2010年1月, 共有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24个:云山咖啡屋、云山健身室、云山网球俱乐部、云山书屋、云山小站、云山精品屋、云山书报亭、云山凉茶坊, 云山兼职服务办公室, 云山水榭咖啡屋、云山书吧、云山广源数码港、云山健身室、云山周末舞会、云山书报亭、云山精品屋、云山自助服务部、云山兼职服务办公室、云山跳蚤市场、云山文体特区、大学生素质拓展营、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天鹅湖、语言学习与跨文化培训中心。 (4) 就项目运营管理而言, 岗位设置中, 应将资助理念与成本意识、效益观念结合起来,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同时, 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在可能的岗位上实施竞争上岗, 增强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加强绩效考核, 在工资分配上采用“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根据岗位的经营性质和社会效益选择固定工资 (基地根据学生完成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 、浮动工资 (基本工作+效益分红) 、效益工资 (取消基本工资报酬, 直接根据效益进行分红, 工资收入和绩效挂钩) 等形式;另外, 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岗后培训,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培养责任心、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

(四) 与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联动, 实现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3-6年, 一般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时间也就是1-2年, 在“铁打的实体, 流水的学生”的情况下, 团队的凝聚作用和传承作用非常重要, 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执行团队, 是勤工助学实体化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校园社团一直以来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园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平等交流的空间。勤工助学基地实体作为学生资助项目, 以学生社团为运行的公共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 将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建设与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相连动的运营模式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凭借积极的社团理念, 通过有效的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的运作, 建立一种与社会联动的评价和运行机制, 为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自立解困、自强发展的平台。首先, 有利于勤工助学学生广泛、主动参与。以社团建设为实体化项目管理的核心团队, 发挥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进来。其次, 有利于实体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的建设是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不会因为成员的变动而停止运作, 即便有成员毕业也不会影响社团工作的开展。再次,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社团工作根据担任角色的不同能提高贫困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应用自己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与人交往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最后, 有利于贫困生摆脱心理负担。社团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 且与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紧密相关, 这与从事打工赚生活费不同, 贫困生参与社团工作同时也能不脱离学生生活、有助于学业发展, 因而不会有强烈的心理负担。

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在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社团与团队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工作宗旨, 让工作人员有明确的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其次, 必须做好团队骨干的培养、选拔工作, 任用富有责任心, 有较强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团队骨干, 起到团队核心的作用。再次, 要根据各年级情况形成完善的团队梯队, 骨干与新进人员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关系, 新招聘的人员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 队伍一直保持较强的战斗力。最后, 通过各种特色团队活动, 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培养团队归属感, 增强团队凝聚力。

基于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笔者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2007年4月成立了首个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实体化——自强亭, 完全交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全新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模式, 不但让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 还在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的短短一年时间里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近5万元, 为社团贫困生提供了100多个固定的校内兼职及助学岗位, 实现了勤工助学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2]段徐、祝秀香, 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4) .

[3]伍力, 西部地区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07 (1) .

[4]刘景刚、夏吉莉, 高校勤工助学经营型基地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1) .

[5]杨红波、林西平, 从输血到造血———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 (1) .

[6]张慧春、邢宝君、金国峰, 偏远地区煤炭高校勤工助学企业化建设探索—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勤工助学企业化建设为例[J].新西部, 2009 (6) .

[7]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249.

[8]昊惠、张彦通, 加快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1) :59-60.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10

关键词:体育产品,淘宝网,策略

1、体育产品在淘宝销售中的现状

1.1、销售产品的种类

鉴于体育有专业性和业余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医疗性体育和一般性锻炼体育;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区别, 根据体育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目前淘宝中所销售的产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竞赛体育项目用品;健身器材、器械;运动鞋服;户外运动休闲用品;其他体育用品。

1.2、种类数量上的对比

在众多体育用品中, 运动鞋服的种类及销售量是最高的, 其中各类运动所需的配套鞋服在网络购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列举相关热门运动的鞋服,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体育产品的销售现状。

各运动项目所需的服装以及训练鞋, 在淘宝网店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其中以篮球类目对应的体育用品, 所占比例稍高。这与该运动项目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2、体育产品在淘宝网销售的优势

2.1、体育产品在销售中的成本降低

体育用品属于高附加值产品, 因而其销售成本通常在售价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甚至超过了制造的成本。一件成品的体育用品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中一般需要经过三个环节:生产商;运输商;销售商。在第一个环节无疑是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 但是到达销售商的时候, 商品的价格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其本身的价格。尤其是在第三环节, 这部分商品价格的提升无疑是最大的。作为销售商除了要为前两个环节买单之外, 还要额外的承担销售中所占用的人力、物力、销售场地以及宣传等等所带来的附加值。淘宝网销售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节约了第三环节的成本, 使原有价格提升很大的一部分不复存在。作为最终消费者的群众自然而然的也就享有了实体店里不应存在的超低价格, 而对于销售商可以更好地吸引顾客从而增加销售量, 可谓双赢。

2.2、体育产品销售的门槛降低

体育产品在众多商品中属于高消费的产品, 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体育用品其价格更是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对于经销商更是要求甚高。首先就是店面的选址与装修, 如果想要有足够的顾客, 在选址上可不能吝啬, 除此之外还要有统一规格的装修, 招聘销售员等等。这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个体户是难以承担。但是当我们将这些体育用品放在淘宝店里销售时, 这些难题就不存在了, 经销商也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就可以开一家阿迪或是耐克专卖店, 作为经销商只需要将网页做得精美一些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卖店。

2.3、体育产品的易存储性

网络销售中的体育类产品主要是服装、鞋子、运动器材, 此类商品在产品流通阶段中的储存阶段都有一个共性, 易存储, 不受保质期限制。尤其是运动器材类的商品, 这类商品在存储时保质期限最长, 在储存这类商品时做好防腐、防火工作就可以长时间的存放。商品的易存储性, 无形之中减少了商品销售中的成本, 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

2.4、体育产品的易运输性

在淘宝网络销售中, 所有的体育产品都要经过物流运输, 运输时的简易程度往往会影响到运输时的成本。体育类商品由于其耐压、抗衰的特性, 在运输时不需要经过特别的处理即可包装运输, 如服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包裹即可运输, 运动鞋使用自身的鞋盒即可完成包装。与食品的怕压, 瓷器和电器的怕摔相比, 体育类产品在运输时更加的简单, 所需成本自然的降低很多。

3、体育产品在淘宝网中销售所存在的问题

3.1、淘宝销售的安全问题

淘宝商城是一种新颖的网络营销系统, 同时也具备了网络营销的一些不安全因素。首先, 作为淘宝商家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 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是保证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绝对安全, 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随着淘宝网购的普及, 一些安全问题频发, 最常见的就是中了木马或是遭遇了“钓鱼”网站,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借着正规的淘宝店铺作为掩护, 然后利用钓鱼网站进行欺骗顾客。因此, 要想更好地发展淘宝购物, 必须加速培育市场, 创造比较成熟和规范的信用环境。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认证制度。

3.2、淘宝销售的信用问题

在淘宝网络销售中, 信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店铺的存亡。所以买卖双方也就在信用的问题上产生了担忧。卖家对消费者缺乏信任, 担心有些网民利用伪造的个人信息订购商品, 扰乱网店的正常营业。更有甚者竟然以此作为职业, 进行恶意的订购商品, 以给差评为由对淘宝店主进行网络敲诈, 对于这类人统称为“差评师”。作为消费者, 更担心卖家欺诈消费者的血汗钱, 担心卖家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 坑害消费者。担心卖家的交易记录、评价是否真实, 店铺信誉度的好坏等等。“差评师”固然可恨, 但是专门给店铺提升信誉的“好评师”更让消费者憎恶, 误导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3.3、淘宝销售的配送问题

淘宝购物除了同城交易之外, 其余的多与各物流企业密切合作。但是物流公司受到天气或是节假日的购物高峰期, 会延期发货或是增加发货的时间, 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的不变, 网上购物的方便快捷性就无从提现。加之淘宝网店销售的无边界性特点导致了淘宝网店客户区域的分散与不确定性, 少量的供给和过于分散的配送网络, 使一些偏远的地区运费高昂。顾客除了支付商品的价格外还要担负高昂的运费, 使得部分卖家失去由于成本降低而带来的价格优势。可见现在的淘宝店铺销售范围还是受到一定的局限, 淘宝购物的便捷性并未真正的让人人都能享受到。

3.4、淘宝销售的网店推广宣传问题

淘宝网店的开业与实体店有着相同之处, 就是在开业之处或是新品上架之后, 需要大量的宣传工作。尤其是新开的淘宝店铺, 在没有交易量、没有信誉的阶段, 是很难能够吸引顾客, 所以开业之初的宣传工作时重中之重。作为淘宝商家首先应该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做宣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让有需要的朋友来帮忙成交几笔, 是店铺能够成功经营下去的良好开始。现今,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是遍布各家各户, 作为淘宝商家在开店之初不必纠结于交易量的问题, 应该多花时间, 通过各种聊天工具, 发微, 发博客, 在各大贴吧发广告, 来给自己的店铺做宣传。除去这些被动的宣传之外, 也可以主动地去收集顾客资料, 当有新品上架时, 可以及时的通知给这些老顾客。

4、体育产品网络销售的策略

4.1、提高销售物品的质量

对于体育用品来说, 其主旨是让顾客体会到健康与活力, 产品的实用性与耐用性是吸引顾客的亮点。消费者购买体育用品主要是希望使用该产品能够带来健康与活力。销售产品质量的好坏尤为重要, 高质量的产品必然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作为淘宝商家不能因为顾客无法直接接触商品而弄虚作假, 这样虽然短期会带来较高的利润, 但是当较多的顾客投诉的时候, 也就是店铺关门的时候。

4.2、增加销售物品的品种

现金淘宝网络销售各种物品繁杂, 但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网店, 由于资金的不足或者对于货物积压的承受能力不够, 往往出现无货或者没有此类产品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丧失掉了一个顾客, 更为重要的事没能抓住顾客的心理。为了减轻淘宝业主的压力, 可以少量多品种的进货, 在销售过程中分门别类从而打造出一个综合性的网店。

4.3、提高店铺的浏览量

淘宝店铺和实体店铺有着一定的差异。实体店可以通过每天的客流量来评判这家店是否人气足, 而淘宝网店依靠的是浏览量, 当网店的浏览量很高时, 阿里巴巴公司会增加该网点物品的曝光率, 从而能够让其店铺物品在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店铺的浏览量, 就像是广告一样, 能够给这家店带来一定的知名度。可以说, 淘宝网店的浏览量高低是决定一家店铺销售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4.4、增加店铺的信誉度

淘宝网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店铺的信誉度, 淘宝网店不同于实体店具有可观察性及亲自体验性, 淘宝中的一切购物只能依靠店家简单的描述, 但是很难看出此物品的优劣。此时店铺的信誉度就起到了一定的直观作用, 顾客可以根据该网店的信誉度以及买卖双方的评价来确定这件物品是否值得购买。店铺的信誉度从另一个方面将本来虚拟的物品更直观的呈现在顾客的面前。

参考文献

[1]马宏霞.体育用品网上交易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5) .

[2]彭亮, 杨学明, 杨成.制约体育用品网络销售的因素调查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6) .

[3]顿中明, 易钦仁.体育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9) .

优势与发展策略 篇11

关键词:墨韵文化;书法教育;优势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84-04

近几年,南京市栖霞区化纤厂小学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的基本办学理念,聚焦课堂教学,丰富社团活动,从儿童出发,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分阶段实施,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写好汉字,诵读经典,滋润核心素养,逐步形成了“墨韵文化”的学校特色,并成为南京市栖霞区首批写字特色项目学校。

墨韵文化建设以书法为突破口,以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为主题,在校园环境、活动、课程、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实现由技能型向文化型、艺术型的跨越,从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洋溢浓浓墨香、浸润心灵深处、外显良好德行、体现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精髓、渗透爱国与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墨韵”校园文化。

一、创建“墨韵文化”滋润儿童优势成长的重点策略

1.创建墨韵环境文化,营造氛围,激活童趣,优雅悦心

在坚持不懈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我校创建了校园“墨韵八景”:

墨韵儒行门厅 步入校门,门厅右上方悬挂着我校的写字教育理念——“书写好字 人生大事 一笔一划 传承文化”,左上方有“礼义仁智信”五个大字,迎面电子屏幕滚动播送“写好字、办好事、做好人”等名言,教育学生不仅要写得一手好字,更要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儒生。

墨韵班级文化窗 各班文化橱窗均营造良好的墨香育人氛围,以名家名作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让学生享受经典书作的鼓舞与书家名言的熏陶,氛围儒雅温馨。

儒行楼道 校园每一个楼道处都有我校学生写好字的姿势及其优秀作品,低中年级铅笔、钢笔的握笔姿势和使用口诀,中高年级毛笔字收拾和摆放工具的口诀……让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养成良好的习字儒行习惯。

书法艺术室 排列整齐的书法专用桌椅及其它配套文具让人感觉到浓浓的书香气息,改善了学生书写的条件,学生在温馨优雅的环境中安心创作,有助于提升书写水平。

翰墨苑 翰墨苑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领略中华书法文化的宁静致远。“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洁品行寓意学校“立儒者品行”的办学主张。“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学生在挥毫的同时“见贤思齐”,心中自勉,争做儒雅、谦和、明理、温润的高素质学子。

书香苑 翰墨苑旁就是书香苑,紫藤、长廊、假山、池水、游鱼交相辉映,幽静自然的风景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内心宁静。学生漫步其中,身心愉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励志石群 坐落在我校操场西面的励志石群,四块石碑上分别刻着正德厚学、志存高远、克难攻坚、锲而不舍,显得古朴、厚重,意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行。

墨韵之星 “墨韵之星”展示窗,展示在学校“八星评价”中获得校级“墨韵”金、银、铜星学生的亮点风采及其作品、成果、事迹。

2.创建墨韵活动文化,亲历体验,陶冶情操,优练特长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校“快乐星期三”主题活动依据《南京市栖霞区小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意见》,以新教育理念“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依托,以“全员参与、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围绕“墨韵文化”成立了墨韵书香(书法)、水墨画韵(绘画)、经典诵读、国学论坛、书香童谣、九宫数理(数独)、蛋壳贴画、雅韵棋社(五子棋)、妙手生花(十字绣初级)、博文瀚海(信息技术)、纸艺手工、清歌妙舞等几十个儿童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所有活动均遵循“童趣性、开放性、选择性、合作性、特色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普及与提高、必修与选修、传统与时尚、班团与校团、平时与节庆”五个有机结合。每学年开展墨韵文化节,元旦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活动,“六一”组织全校性的社团展示庆祝活动。

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每一位学生开发优势潜能搭建了舞台,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提升活动的有效性,使社团活动的开设与开展逐渐成为我校个性化素质教育亮丽的窗口。

3.创建墨韵课程文化,有机渗透,滋润童心,优学会思

“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2]我校“墨韵文化”校本课程,以立足每位学生发展、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改进学校教育实践为指向,以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从而促进学生以优势潜能率先开发带动弱势潜能的协同开发,促进学生一专多能及基础性核心素养的提升。从内容结构上看,本课程依据目标体系,围绕“墨韵文化”编排,呈立体网状结构。

我校把书香课程作为培养“墨韵学子”的重要渠道,其中《墨香》课程学材已编写完成,供书法老师上校本课使用。我校还编写了晨诵读本《晨露纤语》,共分三册,内容包含蒙学经典、习惯口诀、儿歌童谣、古诗诵读、晨读对韵、诸子经典、元曲漫步、诗歌徜徉、文言拾贝等。这套读本既符合我校“墨韵文化”建设思路,以诵读中华经典文学为主,又涵盖了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更渗透了我校“儒行”文化和习惯的养成,而且也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由浅到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了有效落实“墨韵文化”特色系列课程,我校针对不同的课程,还分别组建了研究和改进小组,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结合、有机渗透,促进学生优学会思,促进教师在研学中共同成长。

4.创建墨韵制度文化,共议契约,喜守童规,优化礼仪

学校制度是指学校内部指导和规范各项教育活动、协调学校成员及内部各组织的规则体系。制度要在学校文化生态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儿童来说,单纯说教形式的规章制度难以接受,因此我们从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自主创建学校的墨韵制度文化,变指令条框式为共议契约式,共同探讨出需要遵循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变学校与班级的制度文本为儿童的规则文化,让儿童的参与更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喜守自己订出的班校童规(如班级公约,学校行为细则等)”,优化日常的行为礼仪。

“制度是为了教育现场的人,为了学生。”[3]学校制度要尊重和顺应学生的天性,否则便会出现未老先衰的“小老头”、“小老太”。我们倡导校长、老师课间交谈、走道交往、衣着言行的率先垂范,倡导班校规章的共议、共订与共守,倡导由文化心理与良好习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形成非文本、乐自律、有智慧的儿童制度文化。

5.创建墨韵精神文化,导引思想,培育童魂,优筑梦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各民族精神的精粹,推动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奋进, 但由于近现代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因此,加强小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丰富当代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校坚持创建“墨韵文化”的出发点和实践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校的墨韵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升华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我们以教育教学为抓手,挖掘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导引爱国思想,体现核心价值观,优筑“我的梦”,融入“中国梦”,培育“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

6.创建墨韵行为文化,立德向善,快乐童心,优美儒行

为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中,从一点一滴做起,立德向善,快乐童心,优美儒行,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别人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小学生行动有目标,发展有方向,人人有亮点,让每个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校特制定面向全体学生、激励优势成长的“墨韵八星”评比制度。(“八星”取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与多元评价理念异曲同工,首期“八星”分别是:学习星、体育星、劳动星、书法星、艺术星、礼仪星、进步星、友善星。)

我校根据“墨韵儒行”校园文化特色,设计“儒娃”奖章,按各班级人数配额发至各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我们对获得3-8星的学生,分别晋升为班、校两级墨韵铜、银、金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优势率先成长并带动了弱势的协同发展。班、校两级均制作学生展示窗,将学生获得的星星奖章及其成果、作品陈列在其姓名后面。通过“墨韵八星”评价,实现了对学生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多元科学的评价,使他们在“选星”、“追星”、“摘星”的过程中成长、成功、成才。

二、创建“墨韵文化”滋润儿童优势成长的理性思考

1.创办学特色,用文化育人,滋润生命成长

创办学特色,最核心的做法是要“用文化育人”,因为“文化是土壤”[4],“文化是根”[5],“文化是力量”[6]。

在我校“墨韵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墨韵”浸透着中国文化独有的美感与哲学境界。学校将这种意境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运用和合观的思维方式与基本原理,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学校与家庭、个性与共性、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途径与方法、载体与时空等因素,促成了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的融合,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和合与科学发展。

我校的墨韵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命脉,浓淡相生相融,浸润着人伦、修身、人格教育,彰显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孩子解读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节,修炼诗意情怀,为成长打下精神和文化基础。创建“墨韵文化”办学特色,培育学校文化“制高点”,不但可以引导孩子直观地去感知民族文化精髓,思考传统文化的意味和内涵,而且可以引领师生感念历史的浩荡或人生的哲理。不求成名,但求滋润,既传文化,又育文雅,让儿童生命的成长绽放出斑斓的色彩。

2.扬优势成长,促和谐发展,播种核心素养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升华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下,更加注重加强校园“墨韵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核心素养的播种机。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迅速发展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基础。在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看来,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包括“趣学”、“会学”、“问学”等学习素养,“调节自我”、“友善合作”等关系素养,“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实践与理论”等问题解决能力。[7]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朱小蔓在2015年《人民教育》分别撰文《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的使命》。我校在“墨韵文化”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使每个孩子的部分优势核心素养得以率先播种,进而生根、发芽、长大。

我们有能力继续做到,让传统文化社团成为孩子发展的沃土,让校园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现今,我校每周都会安排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并聘请专家为孩子们做指导。在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爱的社团。传统文化社团的成立,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墨韵文化”的兴趣,也使学生的部分优势核心素养得到较好的培育。

3.精课题研究,强师资队伍,走向自我教育

我们倡导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立为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课题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强化师资能力的有效载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8]可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成效。在提升学业质量、提高核心素养、指导学生走向自我教育模式的道路上,我校积极开展求真的课题研究,并强化师资队伍。

此外,学校定期举办“文化论坛”,旨在架起教师相互学习与沟通的桥梁,分享教师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激发教师学习工作的活力与动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会巩固、发展一支优质、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了每一位儿童,在“墨韵文化扬优,核心素养播种”的大道上奋进!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14.

[2]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 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3]湛卫清.赢在制度[J].人民教育,2015(6).

[4][5][6]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9.

[7]王红,吴颖民.放慢知识的脚步 回到核心基础[J].人民教育2015(7).

[8][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Calligraphy Culture” of our school focuses on childrens calligraphy training, inherits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 culture, and promotes their advantage development to constantly pursue the school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ng of which includes cultures of environment, activity, curriculum, institution, spirit and behavior. Children receiv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ir lives are accordingly nourished for a mo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品牌延伸策略的优势与风险 篇12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 品牌延伸 (Brand Extension) 就是将一个已经成功的品牌投放到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是改良产品中去, 而这些采用延伸品牌的产品相对于原来的已经成功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类别而言, 则是处在一个新的种类中。

菲利普·科特勒举例说, 美国马特尔 (Mattel) 公司的享誉世界的产品芭比娃娃 (Barbie Doll) 为公司带来极大成功之后, 公司即开始将芭比这个品牌不断进行延伸, 从芭比家具和室内陈设品、芭比化妆品和芭比电器到芭比图书、芭比运动用品, 甚至延伸到了一个乐队 (Barbie Band) 。

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品牌延伸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品牌扩展策略, 是指企业将其原有产品的成功品牌使用到其他类型的产品身上去的策略;也就是说, 一个企业以自己现有的、已经成功的品牌去推广新产品。

二、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的优势分析

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企业采用品牌延伸战略将会获得哪些好处。

从品牌延伸策略的概念理解中我们已经得知, 品牌延伸策略指的是将一个企业在实践中已经获得成功的品牌沿用到新的、不同类别的产品中去。因此, 企业就可以利用自己成功品牌已经树立起来的美好的市场形象来介绍与推出新产品, 这样做的话, 往往容易赢得消费者好感, 利用人们“爱屋及乌”的心理会使新产品受到市场格外的青睐, 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推出与以往已经成功品牌所代表的产品不同类别的新产品时, 所遭遇到的极大不稳定因素,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

企业已经成功的品牌, 由于从创立品牌到现在已经使用了许多年, 消费者非常熟悉, 消费群体稳定, 将企业的新产品套用已经成功的老品牌, 比较容易被消费者认可、接受。

从企业品牌策略本身的经济角度来考虑, 借用原有成功品牌绝对要比重新培育一个陌生的新品牌节省费用。在培育原有成功品牌方面, 企业已经着力经营了多年, 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 并最终使该品牌获得了成功。采用品牌延伸策略, 就能使企业节省一大笔品牌命名设计、品牌宣传推广与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费用。

企业采用品牌延伸策略, 那么已经成功的品牌就会提供给消费者认识新产品的捷径, 这样做, 极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新产品套用已经成功的老品牌, 就能分享到“品牌伞”效应,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已经成功的老品牌使企业不必为其所开发的新产品从零开始建立品牌知名度, 只要借助于已经成功的著名品牌来促进与提高新产品知名度就可以了。

企业如果长期固守自己成功品牌所长期代表的那一类产品,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消费者可能在对该品牌长时间信赖的同时, 会慢慢滋生对该品牌的一种单调、守旧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经营者如果适时地采取品牌延伸策略, 将这个已经成功的品牌适用到企业新的产品类别身上, 让这个品牌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这就可能消除消费者对该企业与该品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看法。在某些条件下, 加入到这个成功品牌行列中来的新产品, 可为企业的不断发展产生动力, 也为消费者对现有的品牌与企业所拥有的产品线的拓展产生出一种新鲜感。

正因为品牌延伸策略有以上这些好处, 所以, 当今中外市场上, 企业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将“丰田”品牌用于手表、衬衣和小型收录机等延伸产品上;美国麦当劳快餐公司, 将“麦当劳”品牌用于速冻油炸食物、主题游园活动和照相冲印等延伸产品上;荷兰“海尼根”啤酒品牌被用于葡萄酒、淡啤酒和爆玉米花等产品;上海著名的第一百货商店也推出自己的“市百一店”品牌商品房等等。

三、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的误区与风险

虽然品牌延伸策略有许多优点, 但在企业经营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要根据企业、品牌以及产品的自身具体特征与特点, 还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与竞争对手的特点, 来审慎地策划品牌延伸策略, 并在许多控制条件需要加以精心的甄别与把握以后, 才能做出是否采用品牌延伸策略, 或者是决定采用品牌延伸策略, 并将成功的品牌延伸到哪一类产品上去等行为。如果对品牌延伸策略的相关控制条件没有仔细辨析、研究与审慎把握, 就贸然进行品牌延伸, 那么就很可能跌入品牌延伸的陷阱里去。笔者尝试着提出企业要进行品牌延伸所需要考虑的一些必要的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具备, 企业的品牌延伸策略就可能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带来风险。

企业经营者要将品牌延伸的产品与原有品牌赖以成名时所代表的产品在定位上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 如果品牌延伸的产品与原有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在定位上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矛盾的话, 那么, 这样的品牌延伸很可能会遭致失败。这两者定位上的一致性, 首先表现为原有产品与延伸产品之间的产品价格与档次的一致性。换句话说, 如果原有成功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在低价位上, 那么延伸品牌产品的档次也应该是在低价位上, 这样才能促使品牌延伸策略获得成功;反之亦然。

美国派克钢笔一贯以质优价贵著称, 作为一种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象征, 派克钢笔受到许多社会上层人物的喜欢。然而, 有一段时间, 派克的新任总经理垂涎于廉价圆珠笔的巨大销售量, 自己也生产起圆珠笔来, 并竟然将派克品牌延伸到了每支售价3美元以下的圆珠笔, 从此将派克公司推入了一场灾难。其结果是, 派克公司非但没有顺利打入低档圆珠笔市场, 反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自己赖以成名与生存的高档笔市场, 消费者在这个时候购买与佩戴派克钢笔已经再也不能显示其身份与地位了, 因为现在只要花不到三美元的价格就能够拥有派克品牌, 派克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 更可怕的是, 这次延伸品牌行为, 大大毁坏了派克笔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高贵形象, 并提供给了其竞争对手侵入高档笔市场的机会。

同样道理, 一个成功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是在低价位上, 如果将其品牌延伸到了高价位的产品身上, 也很可能遭致失败。设想一下, 我国的消费者都已经认可了原天津汽车公司的夏利牌汽车是一个低挡且经济实惠的小排量廉价汽车, 如果企业经营者再将夏利这个品牌延伸到豪华、高档且价值昂贵的汽车身上去, 则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就会受到大大的阻碍。从市场营销理论的角度来看, 市场定位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如果能够为其产品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树立起特定的形象, 这个形象还要能够适合目标顾客的需要和偏好, 并且最终与竞争者的产品明显区别开来, 这就是企业经营者在为其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了。

因此, 企业经营者要将品牌延伸的产品与原有品牌赖以成名时所代表的产品在定位上具有一致性, 表现在成功品牌所代表的原有产品与其所代表的新的延伸产品, 在产品的独特形象与消费者的感受上, 具有很强的连惯性与相似性。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 则品牌的轻率延伸, 会带来原来成功品牌与产品定位的模糊与淡化, 最终导致品牌策略的失败。

上海本土的知名快餐公司“新亚大包”在激烈的餐饮业竞争形势下, 突然想变脸, 转而经营西餐。我们从“新亚大包”这个品牌名称上, 一看便知道那是地道的中餐, 因为品牌名称里就包含了“大包”两个字, 如果将“新亚大包”这个品牌延伸到西餐上去, 消费者不会认为“新亚大包”能够将西餐快餐经营得足够好, 且还能够胜过肯德基和麦当劳。而“新亚大包”原有的中式快餐特色, 也很可能因为这次品牌延伸而大大逊色了。

同样道理, 春兰集团通过许多年的艰苦努力, 春兰已经成为了我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家电业的著名品牌。在这样的情况下, 春兰集团将春兰品牌延伸到了摩托车和卡车上, 这就使得春兰品牌原先的定位开始模糊了, 消费者也很难认可以春兰冠名的摩托车和卡车, 那么, 春兰要想在摩托车与卡车制造业中占有领先地位, 并能够将自己的品牌塑造成为摩托车和卡车的“代名词”, 其成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企业成功品牌的轻率延伸, 很可能造成其原先忠实消费者群大量流失, 而新的消费者群却无法有效形成。企业原有的成功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其品牌已经牢牢地抓住了很大的一个固定的消费者群, 他们成了这个品牌的忠实用户, 从而成了这个品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品牌的延伸脱离了原有忠实消费者的个性与特点, 那么, 这些忠实消费者对该品牌原有内涵与特色的喜爱将不复存在, 这样, 该品牌已经成功锁定的消费者群就会消失。在大量忠实消费者流失的示范作用下, 新的消费者群则将很难生成。

前几年, 学术界在批评中国的一个品牌, 那就是娃哈哈。娃哈哈最早从一首儿童的儿歌开始宣传自己的品牌, 由于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中包含了“娃哈哈”三个字, 结果娃哈哈的广告借着这一首儿歌传遍大江南北, 广告中的主人公当然都是活泼可爱的儿童。中国的消费者都知道, 有一个儿童的乳酸饮料饮品, 名字叫娃哈哈。但是, 过了一段时间, 娃哈哈集团可能想扩大其消费者的范围, 在那首娃哈哈儿歌的广告里面, 竟然出现了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 他与孩子们一起又蹦又跳, 广告歌里出现了“小孩乐, 老人乐”的歌词, 于是, 娃哈哈品牌的目标顾客首次从儿童延伸到了老年人。随着娃哈哈产品脱离了乳酸饮料的束缚之后, 娃哈哈红豆沙、绿豆沙、八宝粥等产品一一推出, 等到了娃哈哈推出瓶装纯净水时, 我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是一对帅哥靓妹做的那个“我的眼里只有你”的含情脉脉、眉来眼去的娃哈哈纯净水广告, 娃哈哈已经完成了其产品既适用于儿童、又适用于老人、也适用于时尚青年的整个过程, 娃哈哈这个品牌的适用范围已经是“通吃天下”了。

这个时候, 我们发现, 娃哈哈这个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原先已经在儿童以及儿童的家长心里扎下了根。现在, 娃哈哈这个曾经已经成功锁定的庞大的消费者群开始消失了, 因为这个品牌现在已经不代表儿童了。而其“天下通吃”的另两类消费者群, 老年人与青年人, 至今似乎还没有把娃哈哈品牌当成他们的代言人的想法。至此, 娃哈哈原有的消费者群流失, 而新的消费者群却迟迟没有能够形成, 因为这个品牌现在谁也代表不了了。

有些企业品牌延伸策略, 从表面上看, 似乎是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特点的区别并不大, 似乎如此的品牌延伸是顺理成章的。但是, 往往这样的品牌延伸, 稍不留神会使消费者在接受品牌所代表的原有产品与品牌延伸的新产品时, 全都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假如一家企业拥有生产高级香皂与沐浴露的知名品牌, 如果将这个品牌延伸到生产治疗狐臭和治疗脚癣的产品身上去, 很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对这个品牌的抵触情绪。如果继续使用该品牌所成功代表的原有产品, 则消费者使用时会产生心理矛盾, 而当消费者使用其品牌延伸的产品时, 也会认为该品牌不是这方面的代表与擅长, 当然其产品也不够专业, 这就会使企业陷入品牌延伸的困境。

中国长春一汽的红旗牌轿车, 曾经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座驾, 是我们国产豪华车的代表与骄傲。但是, 走进上海的龙华殡仪馆, 在停尸房旁边可以看到一长溜红旗牌殡葬专用车, 是用原来的红旗牌轿车经改装后成为了运尸车, 而原来的红旗牌的标志与品牌名称都被沿用过来了。这样的品牌延伸, 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在这里, 不是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集团不能生产殡葬专用车, 而是完全不必要将红旗的品牌延伸到殡葬专用车上来。

在企业经营者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时要注意, 一个品牌不能同时代表两个不同类型的产品并同时获得成功。因为, 一个成功品牌之所以能够产生, 是因为消费者已经将这个品牌与某一类产品或者某种产品的独特属性、特色特点以及某种专有的核心技术相联系, 认为该品牌是这一类产品或这种独特属性、特色特点以及这种独有的专门技术的化身。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这个成功的品牌几乎成了这种产品类型、属性与技术的象征与替代物了。这个时候, 企业经营者如果将这个已经成功的品牌延伸到与原来成功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在类别、属性与核心技术上毫不相干的产品上去, 如果这个品牌在所延伸的新产品身上获得成功的话, 那么该品牌一定会在原来所代表的产品上遭到失败。因为, 消费者已经认为这个品牌成了新的产品、新的属性、新的核心技术的代表与典范了, 那么, 原来的产品则将不再是这个品牌的专属了, 新的竞争对手正好有了可乘之机, 杀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去填补消费者在这类产品中所留下的信任真空。

以上我们分析了品牌延伸策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 延伸品牌的产品与原有品牌所代表的产品之间的类别距离与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距离越大, 其对企业的成功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也越大。我国某些企业的某些品牌, 在原有的品牌非但没有打响而且还可能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 然而却朝三暮四, 胡乱延伸这个品牌。今天生产洗衣机、明天生产热水器、后天生产桶装水、大后天又转到电脑上去。到后来, 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任这个企业, 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企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可见, 成功品牌的过大距离的延伸, 会破坏消费者对原有成功品牌所建立起来的独特个性的认知, 使得成功品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鲜明特征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

参考文献

[1]Gary Armstrong, Philip Kotler.Marketing:An Introduction (7e) [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3.241-249.

[2]Edited by Leslie de Chernatony.Brand Management[M].Aldershot, England: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8.293-332.

[3]Kevin Drawbaugh.Brands in the Balance[M].London, Great Britain:Person Education, 2001.110-206.

[4]H.J.Riezebos.Brand-added Value[M].Netherlands:Eburon Publishers, 1994.9-29.

[5]Lynn B.Upshaw.Building Brand Identity[M].Canada:John Wiley&Sons Inc, 1995.3-41.

上一篇: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下一篇:使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