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优势发展

2024-09-25

现状优势发展(共12篇)

现状优势发展 篇1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耕地不断减少, 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也面临着在新世纪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的问题。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 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稻作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3%和37%。我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 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1,2,3]。近年来, 我国水稻单产比粮食作物平均单产高约45%,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稻大面积的快速推广应用, 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4,5]。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农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否定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理论观点, 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 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使水稻单产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6,7]。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1.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

1926年美国琼斯 (J·W·Jones) 首次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8]。后来, 印度、日本、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 等的一些科学家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但未能应用于生产[9]。1959年杨守仁也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特别是籼粳杂交的杂种优势更加突出[10]。1958年日本的胜尾清开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滕坂5号产生雄性不育[11]。1966年新城长友以印度春籼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 与台中65杂交, 育成BT型台中65不育系。1968年首先实现粳稻的三系配套, 随后, 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以缅甸籼稻品种里德稻与滕坂5号杂交, 育成具有里德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2,13,14]。BT型和里德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因为优势不强未能应用于生产。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稻研究, 并提出通过选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15,16]。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与冯克珊在海南岛崖县找到野生稻 (O.rufipogon) 雄性不育株 (简称野败) , 为培育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随后开展了以袁隆平为攻关主将的全国协作研究, 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选配出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并试种成功, 1975年攻克制种技术关, 1976年开始推广。1987年袁隆平将杂交水稻的发展分为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3个阶段, 并提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的利用途径[17,18]。三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 我国便开始了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新探索。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是我国的独创, 1987年作为专题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于1995年获得成功, 育成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10%左右, 抗性和米质均有所改进, 其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也已成熟配套, 进入生产应用阶段。1998年继两系杂交中晚稻育成后,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两系法又育成一批优质、高产早中熟的两系早籼稻。1997年袁隆平提出水稻株型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计划, 以实现水稻育种的第3次突破[19]。

1.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纵观世界水稻研究发展的趋势, 利用杂种优势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而我国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 还是在生产应用上都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 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应用已经发展到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阶段。研究超级稻杂种优势育种有3个方向: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三是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而超级稻杂种优势育种的发展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如利用野生稻和其他近缘种属的有利基因、C4植物的高光合效率基因等, 特别是培育一系法远缘杂交稻。用分子标记的方法, 结合田间试验, 现在野生稻 (O.rufipogon) 中发现了2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 分别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 每个QTL具有比杂交水稻良种威优64高产18%的效应;将常规育种手段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 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 将会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有重大突破。一系法杂交稻是不再分离且固定了杂种优势的杂交稻, 因而不需要年年制种。这项研究现仍处于探索阶段[20]。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杂种优势问题

用于配制杂交组合的亲本遗传资源匮乏, 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小, 新组合优势较小。特别是杂交粳稻, 在我国的增产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仅为10%左右, 不如杂交籼稻的杂种优势强。粳型三系不育系均由BT型资源与主栽粳稻品种选育而成, 在粳稻中很难找到恢复系, 典型籼粳间的遗传障碍又导致不能直接利用籼稻的恢复基因。因此, 须通过“籼粳架桥”技术获得中间材料, 以利用籼稻恢复基因的同时利用籼稻的广适性、抗逆性等优良有利基因。但是这种“籼粳架桥”技术获得的中间材料, 其籼粳成分必须适度, 籼型成分过多不能适应北方的生态条件, 籼型成分过少又不能扩大双亲间的遗传差距而扩大杂种优势。因此, 尽管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十分突出, 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但生产上运用粳稻不育系所配杂种的优势利用实际上是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杂交粳稻优势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亲本之间遗传基础缺乏多样性。一旦通过“籼粳架桥”技术获得中间材料即被广泛地用来转育成新的恢复系。据估计, 到20世纪末, 国内应用的粳稻恢复系60%含有C57的亲缘, 这是广泛转育的结果。有学者对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遗传差异进行SSR标记检测, 结果23个骨干亲本中有16个被聚于同一组内, 约占70%,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间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21]。

2.2 杂交粳稻制种纯度和产量问题

中国杂交粳稻应用最广的三系不育系均属于BT型不育系, 都是利用各生态稻作区的常规粳稻转育而成。这种直接转育成的不育系开颖角度小, 柱头外露率几乎为零, 异交结实率低, 加之细胞质的负效应导致不育系开花时间比保持系明显延迟, 造成父母本花时差, 导致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 不育系繁殖困难, 严重制约了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杂交制种纯度是影响杂交粳稻生产的另一重要因素[22]。BT型不育系的育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南方稻作区的高温容易使这类不育系的花药开裂、散粉而导致自交结实。另外, 杂交粳稻的种子生产部门没有建立一个提纯、制种、繁殖的专业生产体系, 这也是杂交粳稻种子纯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问题

当前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 间接导致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未能产生新的突破, 产量水平徘徊不前。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是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前人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杂种优势的形成既与等位基因的显性或超显性有关, 又与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性效应相联系, 准确解释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2.4 品质问题

杂交水稻品质育种见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缺少优质育种材料, 使得现有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组合除少数几个外, 绝大部分组合的米质不理想, 造成我国大量的劣质米不受市场欢迎, 国外优质大米占领我国高端消费市场的局面。

3 前景

3.1 杂交粳稻发展前景

科技在不断发展, 水稻还有很多的产量潜力可以挖掘, 经过2004、2005年2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的深入交流和讨论, 杂交粳稻快速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杂种优势、品质、抗性以及适应性问题上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杂交粳稻的发展不存在重大技术障碍。通过增加投入, 联合攻关,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选育精品组合, 加强制种技术研究, 扶持龙头种业公司, 促进杂交粳稻种子产业化等措施, 将会对杂交粳稻的推广种植起到推进作用, 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3.2 杂交籼稻发展前景

2006年农业部已立项和启动了第3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即到2015年第3期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的产量达到13.5 t/hm2。

4 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4.1 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水稻优势强弱一般的趋势是籼稻和粳稻杂交的优势最强;其次是籼稻和爪洼稻;再次是粳稻和爪洼稻;最后是籼稻和籼稻品种之间;优势最弱的是粳稻和粳稻之间的杂交。主要原因是粳稻的资源比较少, 遗传的多样性少, 造成优势比较小。为此, 要借鉴杂交籼稻的发展思路来发展杂交粳稻, 加强基础研究, 拓宽遗传基础, 发现、创新和利用新资源, 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开展优质、高产、抗逆等有利性状的聚合技术,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形态改良技术的有机结合, 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等研究工作。而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今后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 这也是选育超级杂交稻的重要途径。

4.2 提高杂交粳稻的品质和综合抗性

在杂交粳稻育种方向上, 坚持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的育种策略来提高杂交粳稻产量优势, 采取亲本双优策略来解决米质差等问题。在研究技术上, 注意常规技术和分子技术的结合, 积极开展以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育种研究, 提高育种效率或导入外源基因, 改良亲本的某些不良性状。综合运用形态改良技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培育产量、品质、抗性达标的精品杂交粳稻品种, 以提高超级稻品质、产量和综合抗性[23]。

4.3 加强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 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能。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稻作综合效益, 包括水稻直播栽培、抛秧栽培以及旱育秧栽培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量、种粮效益, 同时加强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以良种良法提高杂交稻产量。

摘要: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了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的策略, 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杂交稻——杂交粳稻的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杂交籼稻,杂交粳稻

现状优势发展 篇2

摘要:西藏地处高原,海拔较高,且位于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而位置偏远, 区位条件闭塞;地域辽阔, 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经济发展缓慢, 是西部省市区中最贫穷落后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但西藏民风独特,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且极富魅力, 开发潜力巨大。优先发展旅游业, 无疑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将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西藏 旅游业 优势 探讨 评价

1.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根据经济学原则, 在考虑经济发展战略时, 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分析本地区经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搞好经济布局、使其结构合理、比例恰当;二是量力而行原则。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 , 自然条件恶劣, 环境闭塞, 经济基础薄弱;人、财、物力短缺, 不可能所有产业一起上, 如果战线搞得过长、规模过大, 必将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本身不具优势;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但现有牧场状况不好、改良草场和科学养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时间也较长, 只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但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却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高原、高山、雪山、冰川、森林、草地、湖泊、温泉、地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奇景;壮观的寺庙和古建筑群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加上藏族的民风民俗, 构成了独具异彩的人文奇观。概括起来, 其优势突出表现“ 高”、“奇”、“神”、“特” 四个字。以“高’晾世, 以“奇” 闻名, 以“神”催人向往, 以“特”促人旅游。“高”有5 84 8 m的珠穆朗玛, 5 座8 km以上的冰峰,4 0 多座7 km以上的雪山, 就平均海拔高度而言也在4 km以上;“奇” , 有奇特的地质地貌, 奇异的藏族传统习惯, 风俗人情, 奇妙的民族建筑、民间歌舞;“ 神” , 有神秘的民族渊源、古老传说、自然天候以及古寺古刹;“ 特” 是指西藏独有的特色: 万年冰川, 千年雪山, 星罗棋布的湖泊山水, 湛蓝的苍弯, 丰富宜人的日光等, 这些, 不但在我国, 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不仅令一般的旅游者心仪向往, 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登山、探险、科考的绝佳场所。可以说, 西藏具有吸引全世界的魔力。

1.1拉萨市旅游发展优势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中国西部崛起的战略中心城市之一。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旖旎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天然的旅游吸引力,推动着拉萨旅游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拉萨市找准定位促进三产大发展,目前,拉萨市全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拉萨市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精品——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要把西藏打造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拉萨作为西藏旅游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拉萨市正加快“三大建设”: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五个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集团国际化。

1.1.1旅游收入逐年递增

多年来,拉萨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投入,立足把拉萨建设成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拉萨市旅游局局长江华介绍,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上半年拉萨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较好。与往年同期相比,国内旅游稳中有升,入境旅游实现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拉萨市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措施,有效刺激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成功推出了一批以避暑休闲和民俗旅游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和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1.2吃、住、行、游、购、娱空前发展

为了拉动旅游消费增长,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拉萨市积极鼓励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拉萨市旅游配套设施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还将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八大重点旅游发展片区。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娱: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幸福在路上》等大型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1.1.3民俗旅游:拉萨旅游新亮点

以雪顿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宣传推动节庆和假日旅游,建立和开通了拉萨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优势,宣传拉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旅游宣传和旅游服务。

2.日喀则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

日喀则地区素有“千山之宝,万水之源”的美誉。境内群峰林立,湖泊众多,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东西,万峰之首———珠穆朗玛峰昂然耸立;被称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景色迷人;历代**锡地扎什伦布寺金碧辉煌;江孜十万佛塔;宗山抗英遗址。日喀则地委、行署充分利用以珠穆朗玛峰为主的雪峰、以雅鲁藏布江为主的“圣湖神水”,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把旅游业纳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促进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十五”期间,日喀则地区努力实现年均经济增长20%的发展速度,到2005 年争取实现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7757 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当年旅游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形成支柱产业,推进全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地区拥有国营旅游企业8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25家,拥有各类客房1400 多间,床位3600多张,年接待能力达20多万人次。近年来,全地区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行业实现直接收入达1156 亿元,年均增长87%。

现在,旅游业成为日喀则地区支柱产业之一。地委、行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完善江孜、亚东、聂拉木、萨迦等11个县的城镇服务功能,改善环境卫生、规范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旅游外部环境。抓好以珠峰、嘎玛沟为核心的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日喀则、江孜、萨迦为中心的人文景观区建设,以雍则绿措湖、曲登尼玛为主线的神山圣湖旅游区建设,以亚东康布温泉、拉孜锡钦温泉为代表的集医疗、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六条旅游线路,做好雅江流域生态旅游、珠峰观峰台、扎什伦布寺广场、吉吉朗卡后藏民俗风情一条街、东风林卡公园等1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还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在定日县扎宗村、贡嘎镇、曲当乡建立了日喀则地区的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达到了开发一个旅游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今年萨迦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萨迦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扩大了以萨迦寺为主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影响,增加农牧民收入。今年上半年旅游业收入达100多万元。截止到10月份,该乡农牧民旅游收入达20余万元;定日县今年1至9月仅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就达11657多万元,极大地鼓舞了农牧民群众对旅游业的热情,使群众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目前,日喀则全地区掀起了县县抓旅游,乡乡设旅游景点,家家办“农家乐”,人人参与旅游业,处处找经济增长点的新高潮。

3.山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山南地区因位于雅砻河流域而得名雅砻,这里是藏民族文化发祥地,是吐蕃王朝和帕竹王朝的发迹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间的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然而,在拥有西藏众多“第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南,旅游业发展却较为迟缓,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3.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没有有效的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日前在山南地区召开的旅游产业研讨会上,地区行署副专员普布顿珠一针见血地指出:“山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大部分景区没有过硬的基础设施。”这严重阻碍了山南旅游业发展,因此,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改善和提升旅游发展条件放在首位。山南地区旅游局局长邱林告诉记者,旅游景区建设投入渠道单一,投入总量偏少制约了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地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巴珠提出,必须加快“东环线”和“南环线”沿线各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快泽当――桑耶,错那县城――勒布沟,浪卡子县――洛扎――措美,隆子――扎日,加查――拉姆拉错等旅游公路建设,为游客进入和旅游招商创造条件。

3.2加强核心景区建设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把打造旅游品牌作为重要突破口。山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发滞后,到目前还没有一处成规模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山南各县、各级旅游部门在景区打造、包装推介上应学习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围绕雍布拉康、桑耶寺、藏王墓、拉姆拉错神湖和羊湖做文章,推出叫得响、名气大的核心旅游景区。发展山南旅游,精品路线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游客,提起山南,知道的仅仅是几个“第一”,来山南旅游基本上当天到当天回,没有像样的特色路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投入,按照“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用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支撑旅游业发展,着力推动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上水平。山南要依托藏源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利用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高原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勒布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山南一流红色旅游板块;依托雍布拉康、桑耶寺宗教文化资源,建设国际知名宗教文化旅游板块;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建设沃卡温泉等休闲旅游板块;依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湿地、峡谷、民俗等地质构造和文化资源,建设雅鲁藏布江风情旅游板块。

3.3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开发拓展市场空间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促销是一种重要手段。长期以往,山南地区倡导“神奇西藏、藏源山南”的旅游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节庆、搞会展”等更加积极的促销模式,取得了实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下一步,还应在传统促销方式上,更加注重细节宣传,全面深化游客对西藏山南的认识,提高知名度。业内人士认为,山南旅游业发展,必须加强创立“藏源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山南的地位。加强策划组织,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会。加强与区外主要客源地、旅游机构及媒体合作,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市场推广格局。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南旅游业还必须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加强旅游统筹协调,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加强队伍管理,引进旅游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只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前景定会灿烂辉煌,让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4.那曲地区旅游发展优势

近年来,那曲地区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开通和那曲物流中心开工建设给那曲旅游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的旅游开发总体原则,按照“以青藏线为轴心,向周边开发延伸”的旅游发展思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着力提升那曲旅游品位,实现那曲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开展资源普查,做好旅游规划。进一步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全面、详细地掌握那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评价,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围绕塑造“神奇藏北、魅力羌塘”的旅游主题形象,倾力打造以格拉丹东、唐古拉山口、措那湖、卓玛圣谷、恰青赛马艺术节、牧家乐为主的中部铁路公路沿线观光民俗体验游;以班戈县纳木措、娘热溶洞,申扎县错锷鸟岛、黑颈鹤湿地保护区、马窖藏羚羊栖息地、色林措,尼玛县达果雪山、当惹雍错风景区、绒玛温泉、加林山岩画、石棺古墓群,双湖普若岗日冰川、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西部草原风光猎奇探险游;以比如县娜秀民俗文化自然风景区、嘉黎县尼乌自然风景区、巴青县鲁布寺苯教文化旅游区为主的东部生态民俗文化游。围绕这三大旅游区,以著名景点为基点,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和感受那曲独特的韵味、神奇的魅力。重点抓好藏北野生动物观赏园、纳木措北部景区深度开发、措那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古象雄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卓玛圣谷二期工程等项目申报工作,做好普若岗日冰川、比如娜秀文化旅游区、藏北风情园、野生动物标本展馆项目前期工作。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旅游与文化相有机结合,用绚丽多彩的草原民族文化来丰富那曲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支撑旅游业发展。对具有藏北特色的民族习俗、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服饰饮食等文化资源作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快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原生态歌舞、民俗村、牧家乐等特色项目,拓宽展示藏北民俗文化的渠道[3]。面向市场,大力开发藏毯、服饰、牛羊骨工艺品、唐卡、金银铜器等彰显民族文化的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紧紧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接待能力,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走得了。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优化软环境,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打造安全教育、安全预警、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四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拓宽旅游投入渠道。树立通过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来增加投入的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招商。将旅游招商纳入地区整体招商工作中,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合资、独资、参股、租赁等多种投资经营方式,多方寻求投资合作伙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外部资本和民营资本,特别是信誉好、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以便尽快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旅游人气。围绕“神奇藏北、魅力羌塘”这个旅游主题形象,开展促销活动,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打造“不到那曲就不算到过西藏”的声势,吸引游客走下火车,尽兴旅游。通过各类媒体、旅游展销、洽谈会、推介会和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窗口,做好主打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面向区内外客源市场,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尽快使那曲特色旅游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快推进农牧区旅游业发展。认真组织开展“创建特色乡村旅游工程”,逐步建立农牧区旅游“孵化器”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小额信贷、贷款贴息等措施,扶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群众开发具有当地特点的旅游项目,动员和引导当地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牧家乐、假日帐篷等旅游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依然保持着纯朴的风俗传统、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牧家乐”、“农家乐”在拉萨悄然兴起。

5.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

昌都地区是三江(怒江、澜长江、金沙江)并流的主要区域, 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本区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独特的自然景观, 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昌都地区独特的/康巴文化0。昌都地区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古老而神秘的茶马古道赋予了这一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0 发端于唐朝, 兴盛于明清, 是西藏高原与祖国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表征。其沿线人文与自然景观奇绝独特, 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品味, 在历史上及藏区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也是我国/ 三横0 旅游线路最南端、最神秘、最后开发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昌都地区地处著名的横断山区, 新构造活动明显, 有众多海拔高度在6 000m 以上的山峰, 地表相对高差大, 山势陡峻、奇险、壮观。昌都地区西、南部边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岗日嘎布主峰的海拔高度超过6 000m, 最高达6 956m, 具有景价值的山峰有梅里雪山(6 740 m)、达美拥雪山(6 324 m)等。海拔高度为5 600 m以上的山地往往有现代冰川发育, 其中以岗日嘎布(然乌湖南)、念青唐古拉山和梅里雪山的现代冰川最为集中, 有较大的山谷冰川。而在然乌湖流域的现代冰川区共有现代冰川45条, 面积达418113 km2。其中亚龙冰川又叫来古冰川, 此冰川的海拔高度上限为6 508m, 而雪线的海拔高度为4 800m。该冰川由6条支冰流汇合而成, 每两条冰流之间有一条中碛发育。冰流与中碛黑白相间, 蜿蜒而下, 十分壮观。该冰川末端的海拔高度3 960 m, 两侧森林密布, 农田纵横交错。上游为白茫茫的一片银色世界;而下游之然乌湖, 水域浩淼, 波光粼粼。来古冰川长36 km, 面积175127 km2, 它的融水是然乌湖水重要的补给及调节来源。无论从长度还是面积来看, 来古冰川堪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最大的山谷冰川, 也是西藏境内最大的一条山谷冰川。

6.阿里地区发展旅游业优势 6.1宗教旅游

阿里是一个著名的宗教圣地, 古老的阿里文化对佛教、印度教、苯教的形成与兴盛起过很重大的作用,各教派在阿里的交互与融合为阿里留下了许多神迹和宗教活动场所。西藏被神化的山峰很多, 冈仁波齐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奇的氛围, 被奉为神山, 据说朝拜冈仁波齐, 围绕神山转一圈, 可以洗净一身罪孽。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历尽路途艰辛来朝拜。玛旁雍错,西藏语意思为永恒不败碧玉湖, 曾经被引用为世界江河湖泊的母亲, 也被称作为圣湖。圣湖周围有五座寺庙, 奇乌、楚古最为出名。圣湖周围有四大浴门, 信徒们认为, 这里的圣水可以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等。

6.2遗产旅游

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札布让区两公里外的一座土山上, 东西宽约为600米, 南北长约为1200米, 占地的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年代约公元11~ 17世纪。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里面约有400座库存堂房屋和近千孔窟洞, 58个碉楼、4条暗道, 还有各类佛塔和其他一些建筑物。可以依据阿里的这个旅游资源开发一个遗产旅游产品。具体内容为参观古格王国遗址, 体会千年古国。针对对象为全体游客。可以把古格旋舞加入这个遗产旅游路线, 也可以把古格旋舞单独列为一个新6.3文化产品。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旅游文化商品化的一个过程, 旅游产品属于文化产品, 所以, 旅游开发者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 因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其实是旅游者对文化的体验, 所以, 阿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 设计一些独特的旅游线路。

7.林芝发展旅游的优势

西藏高原地质地貌是丰富多采、色彩斑斓的。林芝地区更是镶嵌在西藏高原上亮丽的明珠 ,由于海拔从 1 55— 7787m差异人造就生态类型多样;原始森林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地质原因湖泊众多;受印度洋暖湿气流从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影响 ,气候温和 ,四季不同 ,处处奇花异草 ,宛若江南 ,因而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特殊的地域造就特殊的民族 ,特有的民旅习俗。全地区有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傈僳等十多个民族及等人聚居区 ,民族间生活习惯、人文文化各异。[1]这不仅对林芝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特别是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丰富,包括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眼球和引起了更多的高素质者的生态旅游动机。

7.1 外貌特征

独特的高山生态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连结 ,使得本地区地质地貌特殊 ,从而造就了有世界著名的南迦巴瓦峰;有典型的古代冰川和现代冰川地貌;有世界闻名落差最大的马蹄形大拐弯一雅鲁藏布大拐弯[4];有瑞士风光之称的鲁朗沟;有胜过天池风光的错高湖、易贡湖;色季拉山杜鹃花海等。

7.2 生物特征

高原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本地区植物类型繁多 ,垂直带谱分布明显 ,因而本地区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类型多、物种饱和度大、特有种多、代表性广、开发价值高等特点。极高的森林覆盖率 ,以及较少受到人类开发等活动的干扰 ,使得这里的原始森林为大量极具经济价值 ,特别是大峡谷地区观赏价值的森林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场所[2]。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野生菌类种类丰富 ,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丰富、多数具有药用价值 ,经济开发潜力大[5]。

7.3季节特征

四季分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每升高 1 0 0m温度降低 0 57— 0 6 1℃。林芝地区平均海拔 30 0 0m以上 ,四季分明 ,春夏季湿雨霏霏 ,秋冬季艳阳高照 ,属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区 ,冬暖夏凉 ,正是驱寒避暑的好去处。尤其到了盛夏 ,区外正为酷暑难熬发愁时 ,林芝迎来了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 ,蓝天碧水 ,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身在其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犹如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7.4风俗特征

别具韵味的民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居住在林芝的十多个民族因居住地域的不同 ,饮食、服饰等有很大差异 ,如门巴族人喜欢吃薄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 ,蘸辣椒水;珞巴族人喜欢吃生牛肉干、奶渣;藏族人喜欢喝酥油茶、青稞酒;服饰是识别门巴、珞巴最简便的方法 ,门巴男女都穿绛红色氆氇长袍 ,头上有绛红底、桔黄边、山字形小帽;洛巴男女穿着简单 ,一般是毛皮服饰 ,喜欢佩带装饰品 ,戴竹管耳环是他们最大特征;好客、热情、豪爽是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点。在交往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融入汉藏建筑风格的各种寺庙便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林芝森林生态系统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林芝地区经济总体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开展生态旅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原则对于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来说 ,生态旅游开发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又是保护自然环境 ,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手段;对于旅游业来说 ,物种丰富 ,景色优美 ,富有挑战 ,人类影响较少地区的强大旅游吸引力已经毋庸置疑。环境与流动人口量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体 ,随着旅游群体无组织散乱涌入势必对本地区资源、环境有一定的干扰或破坏。

8.西藏旅游业发展评价 8.1基础薄弱, 观念保守

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 贫困户中的贫困户,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落后, 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足, 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无力去开发和利用。部分地区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 囿于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 自给自足, 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8.2交通不便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 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 接待规模和功能都急需提高。如拉萨市现只有假日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喜玛拉雅饭店, 雪莲饭店 等几家宾馆饭店, 在夏季旅游高峰期供不应求, 且服务质量较差, 游客颇多怨言。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重匾乏, 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等, 使旅游行程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8.3远离客源市场西藏地处

“地球第三极” , 远离国际和国内主要客源市场, 交通费用支出大。虽然其奇异的风情、神秘的宗教和独特的民俗令人向往, 但西藏路途遥远险恶, 加之高原反应, 令绝大多数游人不敢问津。

8.4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长期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投人, 西藏经济在对资金的分配利用上倾向于传统产业, 而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资严重不足, 并且因认识方面的原因, 使很多人认为凭借富有旅游资源就能发展旅游业、创造效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人, 造成旅游业景点开发滞后, 旅游商品档次低, 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工作条件艰苦,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奇缺, 从整体上制约了西藏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现状优势发展 篇3

摘 要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茶叶也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江西省是产茶大省,近年来的茶叶产量情况一直很好。从唐代开始,江西地区所生产出来的茶叶就已经被世人所熟知,在饮茶之风盛行的时代,江西地区的茶叶产业快速兴起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为了使江西地区的茶叶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欢,增强江西茶叶的竞争力,研究了江西省茶叶的 产业发展现状,并就其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分析;优化策略;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05

江西省的地理位置为茶叶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江西地区有将近170万hm2的荒山支持茶叶种植,为茶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江西省政府愈发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指导茶叶企业进行科学的优化,促使茶叶产业的规模再次扩大,并生产出更为优质的茶叶。当然,江西省的茶叶发展还是与其他的产茶大省有一定差距,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质量,才能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1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江西省茶叶产业规模并算大,其拥有的茶园面积仅仅占据我国茶园总面积的2.8%,茶叶的产量也并没有占据国内的重要位置。但江西地区的茶文化历史久远,且每年产茶量也在逐年上涨。最为绿茶的传统产区,江西省的绿茶产量一直保持着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红茶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江西省的茶产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并快速发展起来[1]。现在,江西省已经形成了比较有优势的四个茶叶产区,在每个产区中都有规模不小的茶园。而在不同的产区中,其茶叶生产的重点都不同,所主打的茶叶品牌有各具特色。2005年以后,江西省的名茶福鼎大白等被推广上市,其生产茶叶的技术也进行了革新。在采茶的过程中能够采用非常先进的机械化采茶,并对茶叶进行清洁和加工。该种情况下,江西省在产茶技术上已经能够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在技术的支持下,江西省的茶叶质量不断提高。

2 茶叶产业的优势分析

在规模上,江西地区的茶叶产业虽然还不能与其他的产茶大省相抗衡,但其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能够支持江西省的茶叶建立起特色的茶叶品牌[2]。从其品质上考虑,江西省的茶叶已经受到了多个表彰和认证。江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江西地区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有机茶园,拥有多个无公害的茶叶基地。在国家提倡绿色环保的过程中,江西省的茶叶已经获得了有机茶园的专业认证。目前,江西省的有机茶叶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有机绿茶更是在欧洲的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从其生态优势方面进行分析,江西省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主要地貌是丘陵和山地。该地貌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武夷山及庐山等著名的山峰都屹立在这里。整个省份的雨水非常充足,气候也属于适于茶叶生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的气候为江西茶叶产业提供了优厚的生态环境。从品牌角度考虑,江西省的茶叶之以能够被人熟知,原因在于江西省善于生产名茶[3]。据统计,江西省所拥有的茶叶品牌不胜枚举,其中能够获得比较重量级奖项的品牌茶叶超过了50个。江西省政府致力于推广茶叶品牌的发展,并不断举办茶叶的展销会,在宣传江西茶文化的同时,还将江西茶品牌推广出去,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江西的茶叶品牌,了解江西的茶文化活动。如今,江西省的有机绿茶已经获得了国际认证,并在多个国内评选中荣获特等奖的殊荣。

3 江西茶叶发展问题与策略

尽管江西省茶叶产业已经获得了政府方面的支持,并具有了很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问题,导致江西省的茶叶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前文中曾提到江西省的绿茶已经占据了欧洲的市场,但江西省的茶叶在出口时曾受到了多方阻碍。江西省出口的茶叶一直走低端路线,茶叶价格低,且所出口的茶叶也都不是优质茶叶,出口该种茶叶不仅获得的利润空间比较狭小,还容易受到国际贸易壁垒的制约。因此,江西省的很多著名茶企业都喜欢在国内建立自己的茶叶品牌,而放弃了茶叶的出口贸易[4]。

为了避免江西茶叶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大力推广江西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江西省茶叶企业必须优化自身的茶叶结构,政府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方面将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茶叶企业种植比较精良的茶叶,并为生产茶叶的企业予以资金上的补贴。茶叶产业方面也需要优化整合,从而使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江西省的茶叶企业中能够推选出龙头企业,就能够有发展的榜样和底蕴,从而使龙头企业带领比较小规模的茶叶产业向着国内外市场前进。在国际出口贸易壁垒越来越严格的状态下,江西省的茶叶产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产茶品质,制定更高标准的茶叶质量标准,从而使茶叶在生产的过程中从培育到生产再到加工都能够拥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政府方面还应该利用江西比较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大力推广茶文化的展示活动[5]。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游和观光。在江西省举办茶文化活动,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购买和了解茶文化,为江西省的茶叶产业发展助力。在江西省政府和茶叶产业的共同推动下,江西省的茶叶将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甚至以高姿态走向世界。因此,要建立国际性的茶叶品牌。

4 结语

江西省的茶叶产业已经走在了茶叶行业的发展前沿,在江西省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树立品牌形象,促使江西茶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江西省的茶叶以生态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以生产健康茶叶为主要原则,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江西省本地的产茶优势,促使茶叶产业的结构得到优化,使江西省的茶叶产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江西省特色的茶叶产业向人们展示其茶文化,刺激茶消费,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和.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升级的调查与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16(1):13-17.

[2]程冀,陈小凤,姜佳言.绿色壁垒对江西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0):118.

[3]万红燕.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考古,2012(2):171-176.

[4]刘秋华,杨载田.新形势下江西省茶叶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9(3):38-43.

[5]李书学.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3(5):323-325.

广西发展填充母料现状及优势分析 篇4

关键词:母料,填充母料,发展现状,广西,优势

1全国母料行业发展现状

母料具有简化塑料制品生产工艺、减少粉尘飞扬、减少对设备的磨损、混合方便,混炼均匀,提高制品性能指标、延长原料储存的保质期等特点。根据应用领域,母料主要可分为塑料母料、橡胶母料和纤维母料,根据具体用途,母料主要分为填充母料、色母料和功能母料。

母料行业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随着塑料行业迅速发展,母料行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生产体系趋于完整,门类齐全,在满足塑料制品在生产上大量需求的基础上,在产品的多样化、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步。

1.1全国母料市场及应用现状

母料在塑料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塑料制品多样化、多功能化的重要保证,在塑料制品产业中的需求量巨大。而塑料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新材料,属朝阳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目前塑料以塑代钢、以塑代木、以塑代藤、以塑代石等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1],市场需求量增速迅猛。因此,随着我国塑料产业的迅速发展,母料行业的产业规模也在逐年快速扩大,未来将会迎来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不仅母料产业规模逐年增大,母料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现已开发出增塑类母料、加工和抗冲改性母料、热稳定类母料、着色类母料、阻燃类母料、抗静电类母料、发泡类母料、防雾滴类母料、抗菌类母料以及质优价廉的填充母料等众多品种。已在民用、医用、汽车、建材、电子、化工、农业、纺织、包装、机械、环保、航空、国防科技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部分优质的产品还替代了进口产品,同时迈向了国际市场。

1.2全国母料产业现状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14594个,塑料制品年产量已超过7500万吨。据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多功能母料专委会主任季德虎介绍,我国目前已有多功能母料生产企业1300余家,年生产能力超过1500万吨。相对于它的应用市场空间,其产能空间仍然很大。1300多家多功能母料生产企业中,填充母料企业超过600家,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吨左右,其中,填充改性母料为600万吨左右;着色母料生产企业400余家,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左右,年产量约100万吨;其他各种功能性母料企业300余家。

国内母料生产企业在不断的研究开发一些具有新功能、高效能的母料品种和新的应用领域。虽然目前我国母料产品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基本只能依靠价格竞争,但是各企业正在努力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大力实施高端化战略,提高中高端产品比例。同时,在各种新材料的开发,高浓缩、高效能颜色配制品的研制以及优质、经济填充料的开发方面都有突破。

当前,塑料加工业已进入转变发展模式、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母料行业也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实施差异性战略,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解决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二是结合“互联网+”新思路,使母料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高端化、个性化和小批量私人定制的健康发展方向;三是从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依靠提高要素质量和生产水平的模式转变;四是加快以低人工成本为主要优势向技术、装备、人才、研发为主的多重竞争优势转变;五是加快使生产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六是加快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智能创新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清晰。

1.3母料行业标准化现状

全球已经进入标准化发展新时期,环保指令及安全标准等法律法规已深入到全球各国、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的标准现已逐渐普及化,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安全标准、环境体系标准等,许多企业产品因不达标而影响出口,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也受到严重影响,使行业发展受阻,因此,各企业、行业和国家乃至全球各国都加快制定相关标准的脚步,规范产业发展。母料行业也需要适应标准化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产品的标准化。母料行业正努力在已有企业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行业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标准化进程井然有序。

2母料行业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关于“创新发展”、“节能减排”、“一带一路”、“自贸区”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与政策的实施,塑料和母料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设备制造业的快速进步、交通运输业及航空航天行业的崛起,也带动新材料产业迅速增长[2];“十三五”期间,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党中央提出坚持绿色环保、安全,低碳等一系列国策,对于母料行业的发展是个契机;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人口的消费习惯已经从基本的温饱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阶段。人们生活中追求更清洁的能源、性能更优异的材料以及更安全的化学制品,因此,高性能、绿色安全、高端化的工产品必将是化工产品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母料行业也会因此在国内引迎来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向国际化,塑料及母料行业发展也必然会走向国际化,海外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广阔。

3广西母料行业发展现状

就全国范围看,母料行业朝气蓬勃,拥有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市场前景广阔。而就广西而言,母料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生产企业以生产填充母料居多,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主要分布在贺州、桂林,柳州和南宁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式小作坊,几乎没有规模可言,更没有标准化可言,大部分小作坊只为满足少批量客户的私人订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生产不规范。目前大多生产厂正处于市场需求量大,但是质量难以达到要求的尴尬阶段,只有小部分厂家除供应本地区市场外还打开了东南亚市场。

广西部分产能较大填充母料生产企业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广西填充母料产能过万的企业寥寥无几,且生产企业大多未能达到满负荷生产。但就目前全国塑料及母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广西母料行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应结合地方资源及各方面优势,重点发展填充母料。

4广西发展填充母料的优势分析

国家进入“十三五”规划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为母料行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从资料显示,广西填充母料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少之又少,仍处在供不应求阶段,然而,国内及东南亚各国对母料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广西母料产业仍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广西母料生产企业可抓住这时期母料行业一系列有力因素,顺势大力发展。

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广西发展填充母料有以下几点优势。

(1)广西具有多功能塑料母料销售区位优势。亚洲主要的母料市场除中国外,还有韩国、泰国和越南等,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连通东南亚的水路、公路和铁路都非常便捷。此外,广西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保持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与国内其他内地省、市相比,在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合作方面,广西占据明显的区位优势。

(2)广西具有生产塑料填充母料的资源优势。塑料母料按用途分类有几十种,其中填充母料和色母料开发比较早,技术较先进,市场需求也逐年增大。填充母料使用非金属矿物作为填料,而广西非金属矿物资源丰富,且质量优,满足填充母料对填充原料的要求。广西非金属矿物粉体生产加工企业有200多家,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其中,碳酸钙产业已经纳入了广西的千亿元产业发展计划,现已孕育出几家全国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碳酸钙产业集群,产值达300多亿元;预计到2020年,广西的碳酸钙产业将形成规模化发展局面,建成一批百亿元企业和百亿元产业园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由此可见,广西具有生产塑料填充母料的原料优势。

广西部分非金属矿物粉体加工企业如表2所示:

(3)国家有力的产业政策。国家非常重视母料行业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母料行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功能塑料母料的十二五规划的措施建议: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西部地区推动建设填充母料群,积极推进企业联盟、产学研联盟、产业链联盟,推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解决资源紧缺、环境保护的问题。促进企业注重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更快的转变为生产力。大力扶持以母料形式的助剂推广应用,引导企业提高母料比重,减少或避免生产、使用粉体形式的助剂,从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改变落后的产品结构模式,争取使塑料助剂的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支持占有矿产资源、技术等优势的企业进行产业的上下游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3]。

现已进入功能塑料母料的“十三五”规划年,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钱桂敬对我国母料行业发展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未来五年,我国母料的发展会更加快,广西应该紧抓这个发展势头,规范企业生产,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大生产规模,建立西部地区填充母料群。

5结论

从全国塑料母料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未来塑料母料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国家也非常重视塑料及母料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另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建议具有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建设填充母料群。作为西部地区的广西目前规模以上企业仍非常少,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且具有生产填充母料非常大的资源优势。填充母料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且与广西毗邻的东南亚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母料市场,因此,广西具有发展填充母料产业及开拓东南亚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崇元.“十二五”我国塑料母料行业发展新趋势[J].塑料工业,2013(41):53-56.

[2]王.我国塑料和母料行业将迎来新机遇[J].福建纺织,2015(10):34-35.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篇5

3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中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大豆生产、贸易的现状,揭示了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原因。并通过对我国的大豆竞争力水平、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以及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的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正文

引言: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然而自我国于1996年全面开放大豆市场以来,大豆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的大豆大量涌入我国,进口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我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不但损害了占农业人口4.66 % 的大豆生产者的根本利益,还使得我国油脂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豆交易过程中,少数跨国公司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大豆的生产、流通,并通过基金买卖等方式,间接影响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价格,并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最终成为“大豆**”(2004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的美国大豆升贴水期货价格为1064美分/蒲式耳,但5-6月份,大豆价格竟突然直线下落,至7月已跌至590.4美分/蒲式耳1)的直接受害者。随后ADM等跨国公司对我国油脂压榨企业的地价收购,加强了其对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控制。在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只有认真审视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大豆振兴计划出谋划策,才能使我国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面对挑战。

一、我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

(一)、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含优质蛋白的大豆日益成为人民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迅速扩大。然而在我国大豆呈现刚性增长之际,本土大豆的产量却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大豆需求的缺口主要靠进口来补充,到2003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量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超过了我国国产大豆的生产规模(见表1),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表1 1981-2004年中国大豆生产及进出口状况(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 进口价格(美元/ 吨)出口 出口价格(美元/ 吨)出口额(百万美元)贸易竞争力指数TCij 需求量 产量/需求量

1994 1600 5.2 265.17 83.2 268.00 222.98 0.8835 1522 1.05

1995 1350 29.4 256.82 37.5 262.29 98.36 0.1314 1341.9 1.01

1996 1322 111.4 288.60 19.2 348.32 66.88-0.6556 1414.2 0.93

1997 1473 280.1 292.68 18.6 385.53 71.71-0.8391 1734.5 0.8

51998 1515 319.7 252.28 17 372.88 63.39-0.8543 1817.7 0.83

1999 1425 431.7 206.09 20.4 309.45 63.13-0.8675 1836.3 0.78

2000 1541 1041.6 217.87 21.1 305.43 64.45-0.9448 2561.5 0.6

2001 1541 1394 201.54 26.2 308.52 80.83-0.9440 2908.8 0.53

2002 1651 1131 219.45 30.5 277.82 84.74-0.9340 2751.5 0.6

2003 1539 2074 261.16 29.5 335.9 99.09-0.9641 3583.5 0.43

2004 1800 2023 345.01 34.86 437.75 152.60-0.9572 - -

2005 1880 2659 292.55 41.3 430.85 177.94-0.9553 - -

2006* 1634 2800 262.6 - - - - 4321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6年数据为中国农业部、中国海关、USDA预测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原因在于该,我国大豆进口的壁垒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仅维持在3 %的低水平,增强了进口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同时也是转基因技术最发达、应用最广泛的国家。此外,巴西、阿根廷等土地密集型国家大豆的产量以及出口规模也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上述三国成为我国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但由于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产以及流通受到美国嘉吉、ADM等跨国公司的控制,因而,美国已经成为全球大豆生产、流通的主宰者,其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价格成为世界大豆贸易以及大豆价格变动的晴雨表。因而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豆的国际贸易将逐步演变为中美两国的博弈。

(二)、我国大豆大量进口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大豆需求之所以呈现出刚性增长,与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豆制品生产、需求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见表2)。

表2中国豆制品生产、需求表(万吨)

豆 油 豆粕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国内消费量 产 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国内消费量

1996 123 144.5 6.1 217.8 596.3 360 2.4 953.9

1997 132.9 114.4 48.5 236 671.7 419.8 1.8 1089.7

1998 153.8 150 32 260 1002.3 140 0.7 1141.6

1999 184 113 4.9 284.6 1197.5 63.3 2.9 1257.9

2000 263 55.7 4.8 302 1505 10 11 1504

2001 321.8 20 4 334 1625 2 105 1522

2002 318 30 7 369.2 1867 0 100 1767

2003 508 210 1 721 2162 5 60 2106

2004 525 252 1.9 - 2387 5.5 65.7 -

2005 621 169.4-6.3 - 2870 20.3 55.3 -

2006 - 68.6 2.8 - - - - -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数据(FAS)2006年数据为中国农业部网站数据

大豆加工业尤其是大豆油脂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蛋白饲料需求的刚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豆需求量。

但是由于国产大豆的含油量相对于美洲大豆低(国产大豆干基含油率仅为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如加工10万吨大豆,大豆干基出油率每差1个百分点,其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因而使得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普遍倾向于使用进口大豆,进而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偏离了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进一步减弱了我国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掌握大豆生产、流通、消费渠道的粮油跨国公司也开始大举进入我国的油脂加工领域。目前,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四家公司在中国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通过参股或建立新厂的方式,已经拥有了我国40%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并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此外,跨国公司还在继续渗透到我国的大豆压榨领域,至2006年4月底,新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占到64家,可见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还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

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大豆压榨业,一方面,直接刺激了大豆尤其是进口大豆的需求;另一方面,本土大豆加工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走到了增加产能,以获得规模效益的老路。从而在两个方面刺激了我国大豆的需求。

二、中国大豆及竞争力及影响大豆生产因素分析

(一)、大豆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水平从1994年开始快速下降,并迅速达到很低的竞争力水平,而我国大豆出口总额在经历了快速下滑之后,尽管出口价格较高,但出口总额还是出现了较大的反弹,并使得我国近年来大豆的TC水平缓慢提高。这是由于我国大豆虽然整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特性逐步被国际市场所认同,出口额在逐渐加大。我国大豆TC水平降低主要是由大豆进口额快速增加导致的,因而提高我国大豆的自产率,对于提高我国大豆的TC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

1、我国大豆产量价格敏感性

价格是影响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大豆国内销售价格远远低于中国(在1998~2004年,中美两国大豆收获时的年平均价格分别是2.09元/千克和1.43元/千克,美国仅为中国的68%。)据此部分国际粮食专家甚至预言,我国的大豆生产将会在2010年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大豆的价格构成与美国大豆的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大豆生产规模很小,种植品种为需要人工除草的非转基因品种,因而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较高。据对黑龙江省拜泉县永勤乡民安村50户豆农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在计算生产盈亏时,很少考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例如,虽然黑龙江省大豆2006年收购价达到了近年来的新低,但豆农仍然认为自己处于盈利的状况。由于国际

市场当前的大豆价格已经接近于南美大豆的种植成本,因而,可以断定近期内价格水平并不会成为我国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因素。

2、国际大豆格局对我国大豆生产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这却没能使得我国获得国际大豆的主导低位,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大豆生产者的利益。目前大豆的格局不利于我国大豆的生产。

首先,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大豆期货市场,大豆交易价格受到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控制,并使得大豆的价格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价格的扭曲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套牢”了中国企业的进口权,增加了其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了我国豆农生产的不确定性。

其次,美国跨国企业通过向南美大豆主产国提供贷款、投资大豆产区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控制了南美大豆的销售,进而掌握了世界大豆的实际贸易权,加强了对大豆价格的控制力度,使得国产大豆在国际市场中更加被动。最后,国际粮油跨国公司通过收购或参股的形式,控制了我国50 %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并恶化了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这使得国内大豆加工产品的分摊固定成本增加,使得国内企业流通资金更加紧张,因而普遍使用流通成本更加低廉的进口大豆。而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困境,恰恰降低了跨国公司的收购费用,加速了国外粮油巨头的收购力度。在跨国公司实现了在中国大豆压榨市场的垄断地位之后,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强,降低了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交易费用,使得进口大豆的价格优势更加突出,并达到了其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利润以及销售国外大豆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垄断力量,对我国大豆生产影响巨大。我国应当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力度,以维护大豆加工行业和豆农的根本利益。

三、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利用

1、大豆品质优势:美国是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也是转基因大豆技术的持有国,因而极力倡导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欧盟、日本、韩国则相反,设置“绿色壁垒”阻止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在大豆生产大国中,只有中国实行完全的非转基因政策,因而国产大豆在取得原产地证书之后,在欧盟、日本、韩国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此外我国大豆蛋白质、异黄酮、膳食纤维含量以及质量也相对较高,是功能保健食品的绝佳原料,因而我国大豆有望在世界高端市场占据更高的份额,依靠高价来增加豆农的收益。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由于我国大豆混种、混收严重,农药残留问题较为突出,因而阻碍了我国大豆出口量的增加,要实现我国大豆的品质优势我国只有加大绿色大豆以及有机大豆的生产规模,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将我国大豆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大豆蛋白质以及功能性成分上,才能进一步的增强我国大豆的品质优势,使我国大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并促经我国大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附加值进入国际市场。

2、地理区位优势:我国的东北地区是国产大豆的主产区,其产量在全国的比例高达66 %。同时我国东北也处于东北亚大豆消费的地理区位的核心地带,因而相对于美洲大豆来讲,我国大豆具有运输及时、运费低廉的优势。东北亚地区对非转基因大豆产品的认知度较高,同时该地区的居民具有食用豆制品的习惯,日

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每年大豆消费量在900万吨左右,基本依靠进口。因而我国只有通过加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宣传,逐步占据该地区的高端大豆市场,才能逐步培育我国大豆、以及大豆产品的竞争力水平。

3、种质资源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大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大豆类植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比例的93 %。如此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我国大豆科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大豆育种技术的突破,进而取得技术领先的优势,使我国成为大豆标准的制定国。然而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做好大豆种质资源的普查与保护工作,防止国外的科研单位非法获得我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基因信息以及指纹图谱等信息。

四、大豆贸易的对策分析

中国的大豆产品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在今后的几年内,随着豆油、豆粕需求的增长,我国大豆进口还将呈现出继续上升的态势,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压榨领域的垄断势力也将得到巩固。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加大非转基因大豆的研发和生产,努力打造我国的绿色大豆品牌,开拓国内和国外的大豆蛋白市场,在差异化市场中寻找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绿箱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并落实大豆生产的补贴支持政策;加强农业保险力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以及建立健全大豆现代物流体系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提高中国大豆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在抓好国内生产的同时,我国还应加大大连大豆交易市场的影响力,鼓励国内企业打入到大豆贸易的国际链条,逐步实现对该链条的控制,维护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的利益

另外,其实中国大豆最大的优势是非转基因。要发展我国大豆的对外贸易,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做大做足非转基因文章。

(1)进一步加大对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保护。支持大豆科研开发,培育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出台政策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减少流通环节,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以科技创新带动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大豆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世界科技制高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大豆深加工上狠下工夫。

(3)创立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牌,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发展我国大豆的对外贸易,要靠非转基因这一品牌确立自己在世界大豆品种中的地位,开拓国际市场

(4)建立、健全大豆行业协会组织。大豆产业涉及农业、商业、加工业多部门利益,很有必要组建行业性协会,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贸易等环节上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马述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出口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3(4)

[2]《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课题组:昂贵的代价—我国大豆产

业发展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2002(10)

[3]李志强:调整战略思想,重振我国大豆产业[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9)

浅析农村小学小班化现状及优势 篇6

近年来,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日益增多,使得大部分农村的学生也随父母进城就读;加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绝大多数农民在意识上也理解到了“少生、优生”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农村学校的多数班级不足30人,也就是所谓的小班。另外,就目前农村的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还是资源上都比较适合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提高了资源上生均占有率。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优势来实现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小班化教学与大额班级教学相比较,主要有下列优势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教育教学行为的归宿点是“人的发展”。小班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规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等不断得到满足。班级的人数减少,使得农村教师可以从繁琐的批改和辅导学生中节省出一些时间来潜心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2.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的培养。班级学生少,教室显得宽敞、清洁,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可以利用教室空间,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器材箱、科技角等,营造班级文化,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班中,平均每个学生分得的师生沟通时间都会增多,这在增近师生关系上是相当有益的,互相接触的时间越长,了解得也就越透彻。在教学中不光是老师要了解学生,也是学生在了解老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和发展

在小班教学时,少不了要进行分组教学,在分组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差、以优助差,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提出稍难的问题让学困生思考。同时在小组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为学困生创造了参与合作竞争的机会。采取小組协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进而分层施教、分类辅导、分层练习、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既有统一活动,又有区别对待的分层教学活动和既面向全体,又面向小组的教学活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设置弹性作业,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班化教学是当今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大额班级相比,小班化的教学优势明显,因此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多研究、多积累小班化教学宝贵经验,以备日后之需。

南丹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广西南丹

享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 西南出海大通道、黔桂铁路及红水河贯穿境内, 具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拥有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凉爽气候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凉爽,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降雨丰富,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使南丹丰富的生物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品质特殊性, 给南丹发展优势作物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当地出台的“以工业反哺农业, 做强做大第一产业”的发展战略, 给南丹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立足于南丹农业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挖掘优势, 生产优质高效产品, 逐步拉长产业链, 保护石山地区生态环境, 实现南丹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1 南丹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 南丹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桑蚕、红高粱、烤烟、无公害蔬菜、瑶山糖梨、冰糖梨、椪柑、茶叶、长角辣椒、优质谷、黄腊李等为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据2008年统计, 南丹桑园种植面积约为1 134hm2, 蚕茧产量627.25t, 产值达1 129万元;红高梁种植面积约267hm2, 总产量1 800t, 总产值460万元;烟草种植面积约1 284hm2, 烤烟175t, 产值2 700万元;无公害蔬菜基地 (主要种植品种有番茄、黄瓜、辣椒、豇豆、四季豆等) 春、夏、秋累计种植面积约81.87hm2, 总产值达977.84万元;优质谷基地面积约1 333hm2, 总产量1.02万吨, 总产值达1 836万元;椪柑、黄腊李、瑶山糖梨与冰糖、茶叶、长角辣椒分别发展到800hm2、670hm2、340hm2、200hm2、1 340hm2, 并获得“中国黄腊李之乡”、“中国长角辣椒之乡”等誉称。现有“公司+农户”的烤烟项目、“基地+农户”的种桑养蚕项目、“公司+农户”的红高粱基地、“基地+协会”的八步椪柑协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个, 会员18 000多人, 带动农户14 800多户, 对推动南丹优势农业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南丹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南丹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已现雏型, 但要想进一步深化, 就必须依照当地气候、土壤资源等自然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以便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1) 明确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经和方式, 是引导农民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是中国农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出现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当地要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出台相关政策, 成立相关领导机构, 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干部、农村产业大户、农民经纪人, 选出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热心为人民服务、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培训, 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外地经验, 培养一批分布较广的农民经纪人, 逐步扩大订单农业的面积、品种和区域;农业技术部门优先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等。当地政府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投入专项资金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人才、资金、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正确引导农民自发组织起来, 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完善有关制度, 使其健康、良性发展,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地方经济,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期为南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

(2) 认真贯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 加强自身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好坏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 认真贯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是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和基础。应依法设立和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明确其权利、责任, 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在分配形式上应遵循惠顾返还原则, 充分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员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

(3) 配合新农村建设, 通过示范带动,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平衡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新生事物, 尤其在广西尚处起步阶段, 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推动和大力支持。特别在当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 各地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契机, 选择比较规范、具有特色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当地的示范点, 充分发挥新农村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 以点带面, 辐射周边, 促进南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平衡发展。

(4) 加强网络组织建设, 保障南丹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构建现代信息网络, 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专家共有”的原则, 努力构建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 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有效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通讯网络资源和服务组织的技术人才资源为当地农民、农业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 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利用信息、发挥信息对南丹优势产业的最大效能。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让农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种农业资讯、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病虫害信息、农技指导等各类农业信息, 有效地解决当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带动当地优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5) 突出特色, 实施品牌战略, 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业产业经营规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将会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如农产品名牌化等。近年来, 农业的产量不再具有优势, 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的约束, 还越来越受市场需求的约束, 农产品普遍出现了卖难的问题, 制约着当地农民增收。同时, 高品质的名牌农产品成了新宠, 售价较高, 效益显著。南丹西南出海大通道贯穿境内, 铁路和水上运输四通八达, 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优势, 在南丹特殊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长角辣椒之乡”、“中国瑶鸡之乡”, 黄腊李、巴平优质米、优质板栗、茶叶以及各种反季节优质蔬菜等名特产品踊跃而出, 深受各地客商的青睐。当地要根据各种类型龙头企业的需求, 以自身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依据, 优化投资环境, 营造适宜的发展氛围, 促进产业链的拉长和延伸。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发展特色农业, 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只有本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相对集中”的原则;只有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 才能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 从而做大做强当地优势农业产业。

3 结语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篇8

1 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将不同关境的交易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支付和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把商品送达,以此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其发展的前提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操作完成,拥有和传统国际贸易完全不同的特点。

与传统进出口贸易近年来增长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境电子商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3 年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50 亿美元,最活跃的依次是德国、美国、英国、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预计5 年内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有望达到3070 亿美元。作为电子商务新兴国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生机勃勃,表现抢眼,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从2009 年的0. 9 万亿元人民币,以年均31% 的增速达到2013 年的3. 3 万亿元,增长率达31. 3% ,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 9% 。2014 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速超过30% ,发展态势异常迅猛,随着国家跨境电商利好政策先后出台,行业参与者积极推动行业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到2013 年我国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 万家,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5000 家,大量本土品牌和传统外贸企业蓄势待发,准备进入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预计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据艾瑞咨询估计,2017 年跨境电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将达到20%左右。

从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结构看,2013 年中国跨境电商中出口占比达88. 2% ,进口占比为11. 8% ,显示我国跨境电商中出口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进口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跨境电商进口受国家监管较多,当前增速较缓,要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产品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还需要国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并改善贸易便利化措施。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出口流向来看,2012 年美国占比为17. 2% ,欧盟为16. 3% ,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其余出口流向为我国周边的亚洲地区。

2015 年3 月商务部发布的年度数据报告显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在这里跨境电子商务的增长速度贡献了30% 以上,而传统外贸的年均增长率则不到10% 。我国有200 多万家中小企业,其中有20 多万家从事跨境电商业务,它们的年交易额超过2500 亿美元,而能和中国这么大的跨境交易额相媲美的只有美国,在由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重塑的国际贸易交易中,中国显然是抢得了先机。

2 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2. 1 跨境电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第一,跨境电子商务摆脱了地理空间的制约,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其影响也比较小,外贸企业可以减少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扩张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海外市场规模较之过去可进一步扩大,小企业也有机会开展国际贸易。第二,跨境电子商务不需要使用国际贸易中的中间商,越过一中间商直接将商品销售给当地消费者,改变了传统外贸模式中大多数利润被国外中间商攫取的状况。传统的电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B2B模式,随着大量第三方在线交易平台的建立,使跨境电商的交易门槛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零售商甚至消费者直接参与到网上购买和销售过程,减少了中间环节,优势更加明显,B2C模式的使用显著增加。第三,可以直接获得境外市场信息和用户反馈,优化海外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对境外市场反应的灵敏度。第四,跨境电商以网络营销取代传统的境外营销手段,大大减少了出国谈判磋商的频次,降低了成交的代价,不仅节约了营销成本,而且借助网络营销的丰富手段和精准定位可以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此外,网络营销还可以绕过当地政府对传统广告营销规定的相关流程,简化营销活动的手续。

2. 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2. 2. 1 中国的电商平台基本具备了规模优势

中国的电商平台经营主体有三种,一是自建电商平台的出口企业。二是为出口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电商平台,国内的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近几年发展迅速,兰亭集势、敦煌网、阿里的速卖通等跨境电商企业发展日趋成熟。尤其是阿里巴巴在近几年国内的电商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和在美国成功上市,构建了市场的大数据资源,又形成了国际声誉,在跨境电商领域极有可能将国内电商的极大优势蔓延、复制至国际电商领域。三是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出口的企业。这三种形式都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搭建。尤其是在企业的国际电商化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依靠其自身完成全部跨境电商环节的难度较大的情况下。

2. 2. 2 世界市场巨大的 “买中国” 的需求

Pay Pal公司在2013 年对世界上最主要的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美、英、德、澳和巴西进行抽样调查,共超过5000 名消费者参与,同时结合了Pay Pal内部跨境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五大目标市场在2013 年对中国商品的网购需求达到679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8 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440 亿元人民币。截至2013 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也是世界第三大跨境网购市场。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货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 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订单特点往往是小批量、高频次、直接化,这正迎合了中国海量中小型企业的诉求,他们可以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更加形式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并能提供充足优质的货源。中国制造将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更加顺畅的进入世界市场。

2. 2. 3 中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跨境电商国际物流对比国内电商,肯定在效率和交易成本上有所增加。所以如果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可以存在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内,就会使市场加倍扩大,风险和成本却几乎不会随之增加。中国目前在APEC、东盟、WT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间商贸往来频繁,国内的生产企业可以更便利更迅速的掌握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国际间的贸易政策和信息也更加透明和公开,这都有利于国际电商的顺利开展。

2. 2. 4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跨境电商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利好政策。2013年7 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扶持跨境电商发展的 “国六条”,2013 年8 月,我国商务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了 《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等,对零售出口企业在海关、检验检疫、税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实现了相关政府部门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标准化信息流通,明确规定要在商品通关、商品检验、税收、外汇买卖、货款支付和信用六个方面支持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监管体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将会建立一套适应电商出口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以及电商出口信用体系。我国财政部、国税总局也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 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批发和展示中心、建立“海外仓”等国际营销网络; 我国海关也将其纳入了监管系统。上述政策在已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的上海、重庆、杭州、宁波等30 个城市试行。

参考文献

[1]仝冰.浅谈跨境电商现状及其国际物流模式选择[J].品牌,2015(4).

[2]孙蕾,王芳.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3).

甘孜州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 篇9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边缘, 青藏高原东南, 东与四川盆地、盆周山区相连;西接西藏, 北连青海, 南邻云南, 是我国重要的藏族聚居区域之一, 总幅员面积15.3万km2, 平均海拔3 500 m以上。甘孜州种植业现有耕地面积14.82万hm2, 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仅为0.7%, 在地域分布上, 受地形条件制约, 全州耕地主要分布于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河谷地带, 并主要集中在甘孜 (1.76万hm2) 、康定 (1.44万hm2) 、道孚 (1.08万hm2) 、泸定 (0.94万hm2) 、丹巴 (0.79万hm2) 、新龙 (0.77万hm2) 等县, 由于这部分地区海拔较高, 气候寒冷, 山地较多, 坡陡土薄, 灌溉条件差, 农作物基本是一年一熟, 种植业的耕作方式粗放, 粮食和其他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受特殊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影响, 该州种植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热量不足, 使甘孜州土层浅薄, 复种指数低;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技术水平较低, 使得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承灾抗灾能力较差, 农作物稳产能力较差;四是农作物品种结构单一, 主要为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比重较低, 种植业经济效益不高。

甘孜州粮食作物主要是以种植耐寒作物青稞为主, 青稞又称裸大麦、元麦, 是藏区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作为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 在甘孜州农业种植中占有突出地位。2000年以来, 甘孜州青稞产量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34.88%, 其次为玉米、小麦、洋芋、豌豆, 分别占22.99%、23.01%、7.84%、6.91%, 还有少量水稻、胡豆、黄豆等。

2 甘孜州青稞生产现状

解放前, 受社会制度的约束, 青稞生产水平极低, 平均产量仅为450~750 kg/hm2。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青稞单产也发生了3次大的飞跃, 20世纪50—60年代, 青稞平均产量为750~900 kg/hm2;70—80年代达到1 500 kg/hm2;90年代以来, 由于新品种的不断出现, 尤其以康青3号为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青稞平均产量达到2 250 kg/hm2。20世纪以来相继育成了康青6号和康青7号, 2009年全州青稞平均产量达到2 550 kg/hm2, 部分高产区产量达到4 500~6 000 kg/hm2。青稞垂直分布海拔上限高达4 000 m, 主要分布于一熟春作区海拔2 600~3 900 m, 约占青稞总播面的97%左右;春青稞主要分布于海拔2 900~3 500 m, 占大春作物总播面的90%左右。

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甘孜州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单家独干、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状态, 作为藏族人民主食的青稞播面和产量规模偏小, 结构严重不合理, 耕作习惯粗糙,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对土地的培育保护较差, 致使土地地力贫瘠, 严重制约了青稞单位产量和种植水平的提高。甘孜州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全省其他地区, 科技水平较低, 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对农业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 特别是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及栽培技术的建设都还比较落后, 农业生产上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 严重阻碍了甘孜州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同时, 也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发展一直滞步不前, 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步伐缓慢。

3 甘孜州青稞发展优势

青稞具有食用、饲用、酿造及药用等多种用途, 是藏族人民的特需传统主粮和酿造青稞酒等的必需原料[1,2]。而且青稞具有生育期短、耐寒、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 其在种植业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青稞籽实营养丰富, 蛋白质含量达15%左右, 将它炒熟磨成糌粑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主要食品, 且携带方便。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好的饮料, 青稞秸秆质地柔软, 是牲畜的良好饲料。随着旅游业和加工业大发展, 青稞作为藏区特色民族食品, 其需求量正逐年增加, 但是由于1998年以来甘孜州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来,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青稞生产能力不足, 供需矛盾逐步加大, 由此可见, 发展青稞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能。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开发以青稞为原料的高品质低聚糖, 对保障人们正常膳食纤维摄入量,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青稞资源, 加强青稞在化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加工业和快餐业多渠道综合利用的研究, 对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群众安居乐业, 推动藏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生态农牧业,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品结构, 抓好农畜产品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 大力开展农畜产品加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依托特色农牧产品资源, 大力发展加工、运输、保鲜和营销几大环节的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组织形式, 青稞产业的开发已列入全州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4,5,6]。因此, 发展青稞生产可以改善因生态建设致使粮食生产减产的矛盾, 发展农业生产,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摘要:在介绍甘孜州种植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地特种粮食青稞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 以进一步促进甘孜州青稞的生产。

关键词:青稞,生产现状,优势,四川甘孜

参考文献

[1]甘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州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廷辉, 冯继林, 唐雅蓉.甘孜州青稞生产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大麦科学, 2003 (3) :10-12.

[3]贺风玲, 刘梅金, 卓玛草.甘南州青稞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 2009 (2) :35-37.

[4]冯继林, 杨开俊.甘孜州青稞生产与育种成就[J].西藏农业科技, 2011 (1) :33-35.

[5]陈丽娟, 吴雪莲.对甘南州青稞产业化发展优势的分析与建议[J].大麦科学, 2005 (4) :37-40.

现状优势发展 篇10

1 武威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1.1 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 全市特色林果面积达8.08万hm2, 其中酿酒葡萄面积达1.69万hm2, 优质梨面积达2.24万hm2, 红枣面积达1.70万hm2, 枸杞面积达1.16万hm2, 其它林果面积达1.28万hm2, 特色林果产业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普遍存在管理粗放, 使用农药不当, 果实套袋率低等问题, 尤其按照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有机果品的内在要求, 武威特色林果产业仍处于起步价段。

1.2 发展优势

1.2.1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 位于东经101°43′~104°43′, 北纬36°46′~38°09′, 海拔1250~1700m, 年活动积温2800~3200℃, 年日照时数长达2730~3200h, 年降水量在200㎜以下, 蒸发量达2600~3100mm, 土壤以沙质土为主, 质地疏松, p H值在8左右, 含钙高, 热交换快, 温差大, 气候干燥, 光、热、水、土资源丰富, 具有生产葡萄、优质梨、红枣、枸杞等特色林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是我国乃至世界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产地之一, 优质梨和枸杞最适宜生产区之一, 红枣适宜生产区之一。

1.2.2 栽培历史悠久

武威栽培特色林果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 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民国元老于佑任“莫道葡萄最甘美, 冰天雪地软儿香”等诗词佳名成为武威特色林果发展的历史佐证。

1.2.3 栽培经济效益显著

酿酒葡萄当年定植, 第2年挂果, 第3年初丰产, 第4年进入盛果期, 白色葡萄品种亩产量1500kg, 红色品种亩产量达800~1000kg;优质梨当年定植, 第3年挂果, 第6年进入丰产期, 亩产量达2500kg;红枣当年定植, 当年挂果, 第8年进入丰产期, 亩产量达500㎏;枸杞当年定植, 当年挂果亩产量达20kg, 第2年亩产量达80kg, 第3年亩产量达110kg, 第4年亩产量达180kg, 第4年进入盛果期亩产量达300-380kg;特色林果亩均产值3500~6000元左右, 纯收入2500~4500元以上, 经济效益显著, 且一次定植, 多年收益, 是果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1.2.4 政策机遇叠加明显

近年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关于甘肃河西走廊葡萄规模化发展》的建议, 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规划》, 武威市制定了《100万亩特色林果发展规划》, 并将特色林果纳入主体生产模式的重要组成来大力推进。各县区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助推特色林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政策机遇的叠加, 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促动加速了全市特色林果业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果农对发展特色林果业在致富增收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管理粗放, 相应推迟了盛果期, 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助农增收的潜力尚未凸现。二是特色林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滞后, 多年来大量从外地引调苗木, 部分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品种混杂, 质量效益不高。三是尽管制定了“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营销模式, 但产区贮藏保鲜、运输销售、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产业化水平低。四是特色林果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不大, 果农管理果园的技能急待提高。

2.2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2.2.1 科学规划, 调整优化特色林果树种品种布局

根据《武威市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 区域布局上实施“一县三带”工程, 即:民勤县特色林果业重点县, 北部沿沙区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黄冠梨、枸杞产业带, 沿山冷凉灌区温室红提葡萄、黄冠梨产业带。树种布局上民勤县主要发展酿酒葡萄、枸杞和红枣, 凉州区主要发展优质梨、酿酒葡萄、红提葡萄、枸杞, 沿沙区发展红枣, 古浪县主要发展优质梨、枸杞、红提葡萄。品种布局上民勤县酿酒葡萄重点发展赤霞珠、黑比诺、蛇龙珠、品丽珠等, 红枣重点发展灰枣、骏枣、民勤小枣;凉州区酿酒葡萄重点发展贵人香、霞多丽、黑比诺、梅鹿辄等, 优质梨重点发展黄冠梨和早酥梨, 枸杞重点发展宁杞1号、宁枸3号、宁杞5号、蒙杞1等, 红枣重点发展园丰枣、骏枣等;古浪县优质梨重点发展黄冠梨和早酥梨, 枸杞重点发展宁杞1号、宁枸3号、宁杞5号、蒙杞1等。

2.2.2 加大苗木繁育力度, 不断提高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以加快建设特色林果苗木繁育基地为突破口, 加强林果苗木繁育体系建设, 逐步实现本地苗木自给。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力度。围绕酿酒葡萄、优质梨、红枣、枸杞、红提葡萄等树种品种,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 重点抓好优质苗圃和采穗圃建设。三是加大特色林果良种补贴力度。加快良种审定, 积极争取国家林木良种补贴, 将武威酿酒葡萄、优质梨、红枣、枸杞种质资源基地列入国家级良种基地, 助推全市特色林果快速发展。

2.2.3 扶优做强企业, 全面提升林果产业化水平

一是加快引进、扶持和建设一批特色林果加工贮藏销售龙头企业。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努力营造“能赚钱, 不受气, 条件好”的投资环境, 采用招商引资、扶持本土企业、引进民营资本等办法, 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 组建大企业集团, 力争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加工销售企业。二是积极培育具有优势特色的林果品牌。借助“中国葡萄酒城”、“武威酿酒葡萄”产地地理标志、“五凉红提葡萄”等平台, 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注册商标, 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 切实增强特色林果产品竞争力。三是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基地农户产销协作,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结体。

2.2.4 积极开拓市场, 不断完善果品市场体系

一是要研究国内外果品市场的需求与发展趋势, 为果农和林果加工销售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快林果产品的产供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及时准确地掌握、分析、研究、发布相关信息, 形成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 为林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提供全方位服务[1]。二是积极培育壮大市场营销主体。立足国内市场和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林果产品销售。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强化营销网络建设, 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 开展直销、代理经营, 主动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 提高产品知名度, 增加产品销售量[2]。三是加大林果产品供销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信息引导, 搞好产销衔接, 引导果农走向市场, 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果品, 减少或避免在发展中出现盲目性、趋同性、随意性, 规避市场风险。四是建立果品中转集散地、批发交易市场和深加工基地, 打造出口果品精品。要把酿酒葡萄、红提葡萄、红枣、枸杞、黄冠梨等这些传统特色果品打造为现代绿色果品, 借助武威国际陆港和天马号国际专列, 走出国门。尤其在生产管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外观包装、 (下转第3页) 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各县区建立特色林果业生产、贮藏、加工的龙头和果品中转集散基地。拓宽林果产品销售渠道, 提高武威林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份额。

2.2.5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特色林果适用技术普及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实效的特色林果技术。围绕提高特色林果品质和效益, 普及常规特色林果技术, 推广运用现代特色林果新技术。通过技术组装配套, 集成优势, 依托项目带动, 结合基地建设, 加快科技应用推广与转化。建设一批市、区 (县) 级特色林果示范点, 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特色林果技术的普及。二是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特色林果服务体系。保障各级推广机构的经费, 配齐配强人才,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重点发挥科研院所和林技推广中心在特色林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制定出品农产品武威市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 借助武威电视台新农村栏目、武威日报农业科技专版、武威市党员远程教育平台、送科技下乡等媒介和平台, 围绕特色林果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 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实效、通俗、易懂的林果科技培训。

参考文献

[1]李小梅.用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引领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创新发展, 实事求是[J].2010 (3) :60.

延庆: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篇11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延庆县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6%。近年来,延庆县科委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组织实施循环经济、有机农业、湿地保护、生态产业等科技项目,为保护延庆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谈到延庆的生态保护,史绍全表示。

近年来,通过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延庆县建成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延庆县湿地保护面积已达15万亩,超过全县总面积的5%。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划定出520平方公里控制区,实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7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并通过阶段性验收,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水平,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为整个行政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县,2007年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称号。

延庆县还相继启动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建设,建设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目前已基本建成30公里的妫河生态休闲走廊,提供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和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建设2.5万亩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涵养水源、营造大尺度生态景观;连接北山诸多风景名胜,初步建成44公里长的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整治金牛湖湿地,完成龙庆峡下游1.3万亩森林公园建设。

延庆县是一个可再生能源非常集中的区域,拥有比较丰富的风能、地热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景非常广阔。完成官厅水库—康西草原10万千瓦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建设,装机容量5万千瓦,年发电近亿度,33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毕,2008年1月实现并网发电。发挥延庆地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地热采暖,累计供热面积达47万平方米,每年实现节约标煤1万吨,目前县城地热供暖面积占11%。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集1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集研究、实验、科普、旅游为一体的示范电站。大力推广太阳能设施设备,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5万盏,实现太阳能节电600万度。科学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完成德青源养殖厂800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实现年发电1500万度;新建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1处,5550户农民用上了绿色能源。“预计到2010年,延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以上。”

把握生态优势,

发展生态经济

“延庆是北京的一个农业大县,县科委在加强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以项目谋发展,紧紧围绕全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有机农业等进行重点研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史绍全说。

近年来,延庆以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型生态观光农业生机勃勃。奶牛、蔬菜、果品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高,马铃薯、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全市第一。

史绍全表示,延庆是北京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经专家论证,适合有机食品的发展,继2004年延庆县承担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绿色食品生产、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全县的健康、安全食品迅速发展起来。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全国第一家有机奶——“归原”牌有机奶于2006年10月上市,填补了国内液态有机奶的空白,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张山营镇前庙村的1000亩红地球葡萄,经过3年有机转换期,成为北京首个有机葡萄基地;北京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1200亩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生产的30余种反季节蔬菜,获准有机转换认证,成为奥运蔬菜供应商;同时张山营镇松湖、玉佛两个苹果园和荆条花蜂产品技术开发中心生产的蜂蜜和王浆也获准了有机转换认证。

谈到北京市科委实施的“八大主题计划”中的“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史绍全高兴地说:“今年我们有7个涉农产业项目被列入市级科研课题。随着这些课题的进展,将带动延庆县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今后,县科委还将继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依托首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让生态农业在延庆遍地开花。” 7个涉农产业项目是指:“优质葡萄酒产业带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延庆县高产奶牛品种改良示范工程”;“延庆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延庆县节粮蛋鸡、柴鸡产业化示范工程”;“延庆县千米观光瓜廊建设”;“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雾培技术应用研究(Ⅱ期)”;“百合良种繁育及山地花卉基地建设(Ⅱ期)”。

如何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涉农产业的发展呢?史绍全说:“延庆县科委围绕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大力实施科技项目的同时,着力培育一支懂技术、能指导、会经营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到目前为止,延庆县已建立了186人的科技协调员队伍,涉及到种植、养殖、林业、水利等多个领域。“利用3年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和培养一支由农业、林业、果品、畜牧等各领域人才组成的1000多名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

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生态城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史绍全表示,近年来,延庆县科委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持续开展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努力把延庆建成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县。

2007年4月17日,北京市科委“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延庆县工程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总投资470万元,共为10个行政村安装路灯664盏。谈到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意义,史绍全表示,采用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主要是因为太阳能照明系统清洁干净,无污染物排放,在建成后农民无需支付电费,不增加农民负担,并可以利用太阳能路灯的观赏性,提高京郊旅游景点、文化集会中心的品位,对其他地区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建设太阳能路灯既可以有效减少常规电能的消耗,也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有力保证。

2007年,延庆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禽类90余万只,每年产生46万吨粪。延庆县张山营镇的德清源蛋鸡场,利用鸡粪沼气发电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沼气800万立方米,年发电1500万度,能够同时解决周边农村农民炊事用能问题,其沼液沼渣也成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受到当地农民的交口称赞。史绍全介绍,过去延庆发展畜牧业,总是担心粪便处理不好,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今延庆发展循环农业一举多得,不仅节约资源,还能对废物再次利用,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目前,延庆县共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5座,每个生物质气化站年消纳秸秆150吨,产气30万立方米,能供应200农户用气。建设沼气池2000处,每户每年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600元。史绍全介绍,延庆县科委承担的北京市科委“生物质固体成型成套设备与燃料配套炉具的研究开发”项目,计划用2~3年的时间在全县推广生物质半气化炉1万台,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居室空气质量,为延庆建设生态城市做出贡献。

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延庆人民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强化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史绍全表示,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过程中,延庆人强调区域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经济活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常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科学和文化知识,2007年,北京市科委提出创建百家“创新型科普社区”活动。延庆县康庄镇的刁千营村得到了市科委认可,被评为“创新型科普社区”。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刁千营村成立了“农民科技之家”,通过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史绍全表示,今年,县科委将继续开展“创新型科普社区(村)”活动,为丰富延庆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图说奥运三大理念》科普巡回展览,进一步提升公众奥运知识的意识;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能力。

据了解,延庆县先后推出多种奖励措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号召公众来参与环保、建设美好家园。对环境整治达标村进行奖励,凡验收合格的村庄可领取8万元~10万元的补贴。开展家庭“靓庭院,净居室”活动,对家庭环境好的户给予奖励。

延庆在经济活动中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必须进行环境综合评估。积极培育以环境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企业文化,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支持双鹤药业、德青源公司等33家企业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认证费用政府埋单,并给予2万元~3万元的奖励。

现状优势发展 篇12

关键词:田径优势项目,世界田坛竞争力

田径在我国一直处于弱势项目, 历年来我国在奥运会, 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奖牌屈指可数。目前国内有众多的田径竞技运动发展和不同地区田径运动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借鉴已有的田径运动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在2008~2009年11月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结束) 期间的比赛成绩进行探究。旨在分析中国田径优势项目存在问题, 对策及发展方向, 促进其他潜优势项目的进一步提高, 加强弱势项目的发展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网络数据整理, 收集了2008年和2009年世界田径各单项前20名的运动员相关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田径协会网和国际田联网, 对2008~2009年之间的重大赛事: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中国优势项目的成绩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1.2.2 数理统计法

运动成绩是田径竞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是田径实力的一种量化的表现形式, 也是衡量田径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客观的区别出我国田径优势项目, 以及了解我国田径的发展状况, 对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运动员从2008年奥运会至2009年全运会期间的比赛所取得成绩用Excel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男子110米栏

根据运动员在2008~2009年的表现, 筛选出2008年奥运会前6名, 世锦赛前6名, 全运会前6名进行比较分析。 (表1)

2008年奥运会之前, 刘翔在110米栏各个大赛中, 屡创佳绩。因此, 2008奥运会之前刘翔一直是夺金热门, 但不幸的是最后刘翔以受伤退赛收场, 使得110米栏的争夺失去了悬念。2009年全运会刘翔复出, 以13.34秒的成绩夺冠。Robles是近年来成绩提升飞速的年轻选手, 4次跑出了13.10秒以内的好成绩, 提高之快, 幅度之大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并于2008年以12.87秒的个人最好成绩打破12.88秒的世界纪录。Payne也算是匹黑马, 在柏林世锦赛上以13.15秒的好成绩获得了第三名。纪伟这几年成绩一路上升, 2009年全运会中战胜了史冬鹏, 夺得了银牌。从年龄跟发展趋势看, 他将是中国跨栏项目中的又一颗正在燃起的新星。

2.2 男子20公里竞走

根据运动员在2008~2009年的表现, 筛选出2008年奥运会前6名, 世锦赛前6名, 全运会前6名进行比较分析。 (表2)

近几年, 王皓成绩提升飞速, 2009世锦赛中以25秒之差摘得银牌。王浩完成了中国男子选手在世界大赛竞走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李建波全运会的成绩在2008奥运会和2009世锦赛中都能挤身前三。[1]

2.3 女子20公里竞走

根据运动员在2008~2009年的表现, 筛选出2008年奥运会前6名, 世锦赛前6名, 全运会前6名进行比较分析 (表3) 。

我国运动员在女子20公里竞走在世界大赛中发挥还算稳定, 刘虹在2008奥运会与2009世锦赛中均进入了前六。2009年全运会又夺得第一名, 成绩放在两次世界大赛中还能进入前六, 发挥很稳定。但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但要形成集团优势还需努力。[2]

3 中国田径优势项目的后备人才储备

表4列出的是目前我国田径优势项目的优秀后备运动员, 绝大多数队员都在1980年后出生, 他们代表了各个项目目前的实力和将来的希望, 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中流砥柱。

从表4中可以看出, 90后的优秀运动员只有2个, 大多都在1983~88之间, 1984年的占很大一部分, 也就是说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 这些后备人才都已经快28~29岁了。男子径赛项目:我国优秀运动员出现最高成绩的年龄, 100~1500米跑集中在22~24岁, 110米和400米跨栏跑为23~25岁, 3000米障碍跑23~26岁, 5000米、10000米跑24~26岁。女子径赛项目:100米、200米跑为22~25岁, 400米跑23~26岁, 800米、1500米跑23~25岁, 3000米、10000米跑22~24岁, 100米和400米跨栏跑23~26岁。随着径赛距离的延长, 出现年轻化趋势, 这与传统的观点和理论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 到2012年现在的许多优秀人才已经过了自己出最好成绩的年龄, 因此, 后备人才还是匮乏, 还需加强培养后备优秀体育人才。

4 中国田径存在的问题

中国田径存在的问题: (1) 后备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不够。 (2) 传统优势项目下滑严重。 (3) 基层体校人才太少, 而且教练训练方式陈旧单一, 与上级体育学校脱节严重。 (4) 兴奋剂已经严重侵蚀了我们的一流运动员。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中国男子20公里竞走中小将王皓和李建波, 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他们俩均有望冲击奖牌。世界田坛金牌、奖牌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大洋洲成绩有所提高, 亚洲和南美洲则呈滑坡状态。

5.2 建议

帮助没有优势项目的国家提高其田径运动水平, 尽量减少国际田径发展不平衡性。与优势项目的国家要进行强强联合, 互相借鉴好的训练与放松方法, 互相取长补短。而对于我国田径项目现状而言, 要想得到发展, 在坚持优秀训练手段的同时, 还要向田径大国借鉴科学前沿的训练及放松方法, 再就是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式, 善于打破传统, 创造新型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春阳, 张玉超.从第29届奥运会看世界田坛竞争格局[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4) .

[2]王毅, 宋志强, 王晓红.中国田径优势田径项目竞争实力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44 (4) .

[3]宋亮, 邱冠寰, 巩磊.从第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看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及其启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27 (1) .

[4]李春雷, 李小芬.从世界三大田径赛事和全运会田径比赛看我国田径实力及今后努力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5) .

[5]崔喜灿.关于我国和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0 (3) .

上一篇:浮法玻璃生产线下一篇:古代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