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反思(共12篇)
教学案例反思 篇1
在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都不约而同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给予高度重视。然而, 笔者发现, 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 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 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 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 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 通篇充满赞美之词, 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 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 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 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 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 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 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 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 学者的高深理论, 专家的研究成果, 名师的警句名言, 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 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 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 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 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 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 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 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 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 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 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 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 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 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 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 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 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 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 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 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 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 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 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 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 (2) 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 (3) 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4) 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5) 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 (6) 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 (7)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8) 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 (9) 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 (10)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 (11) 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 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 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 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 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 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 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 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3) 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 , 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 (4) 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 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 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 、学情分析和预测 (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学预设和生成 (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 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 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 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 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 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 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 效果会怎样?再比如, 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 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 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 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 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 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 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 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 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 应该怎样降低难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 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 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 归纳总结, 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 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 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 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 换位。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 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 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 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 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 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 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 汲取教训, 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 既要相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 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 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 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 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 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 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 教学反思是一个情感焦虑、认知挣扎和意志坚持杂糅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也必须是“思于教学有所得”和“用于教学有所益”的有机融合。只有做到实践和反思结合, 以反思促进教学, 以反思改善教学, 才可能在多元的视野中不断地拓展对教学的理解, 更深入地发现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形成“实践——反思”的良性循环,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反思 篇2
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开放式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本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策略。开放式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的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分别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3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 分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但目前的教学反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摘抄式教学反思。每个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自己的得失和感触。一些教师一节课后,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后记而进行“抄”反思。有人说,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已经疲于奔命,现在又来搞一个教学反思,真是又多了一种形式主义,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于是就摘抄一些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等上面的内容,加以敷衍,实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2.蜻蜓点水式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对一节课中值得反思的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认识不深。不知道教后该“思”些什么?于是写一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甚至有一课一句话的反思,没有自己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感悟和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有的教师反思滞后于教学活动,没有及时记下课堂中一些可供反思的材料,几天后再来补写,课上的一些感受、心得、灵感、困惑等已时过境迁。没有作及时记录,让教学反思的资源白白流失,于是,教学反思只能是肤浅的认识。
3.形式单一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形式要活。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只要能留下实例、留下细节、留下现象……再写下对这些材料的思考,整理出来即可。可以写在教材上,也可以写在教案上,可旁注,可总评,也可以综合性谈几个问题,形成阶段性的反思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形式单一,只有写在教案后面的教后记。
二、现象分析
1.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他们把教师看作是吃饭的职业而不是事业。得过且过,没有把教学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其“病情”,不去依“病情”索“病因”,并“对症下药”,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2.理论水平不高。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理论水平不高。靠以前的实践经验“聊以度日”。新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经验的最后堡垒,使一些教师茫然而无所适从,加之自身不善于理论学习,对一些教参、资料、相关刊物又不去阅读,对一些可反思的材料视而不见,以致失去了将教学反思作为改善自身教学缺陷的一剂良方。
3.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教学过程的“精致化”管理,只重视教学设计,而对教学反思作为教案的一个重要环节,缺乏重视。或只“精致”到教后记的量(数一数有几篇教后记),而不管教后记的质。不去关心教师是真反思、浅反思,还是假反思。对阶段性的反思,也只关心教师有没有上缴学校做资料,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
三、两点建议
1.重视培训。新课程体系下倡导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训机制。⑴要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才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才能对教学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写出高质量的反思来。⑵要加强对教学反思的意义的认识。哪一个成名的教师不是从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走过来的?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就不难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⑶要加强教学反思中对“思”的培训。从“思”的内容、“思”的形式,到“思”的方法进行培训。如:对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反思,对照名师的教学环节处理反思,对照教学目标反思,参照教学效果反思,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这节课的优缺点等等。老师们必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
2.搭建交流平台。⑴集体备课中交流。教学反思不是教训的汲取,就是经验的积累,理应得到集体备课时的重视。通过对教学反思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⑵业务学习中交流。学校及时发现教师中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教学反思论文,及时在业务学习会上进行表扬与交流。树立正面典型,以榜样带动教学反思的深入与提高。对已经形成论文性质的反思,鼓励教师积极投稿,让教学反思结出硕果。⑶在公开展示中交流。学校组织一些教案展示评比活动,让真反思、假反思、浅反思都亮亮相。可以在期中、期末各举办一次,搭建教学反思交流平台,让教师在自评、互评、交流、展示中认识自己,学习别人,提升自我。
《椭圆》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4
当笔者看到《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动手操作的关系一美国“椭圆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案例》这篇文章时,笔者的思维又开始活跃。美国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因人施教、鼓励创新等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教育方式上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会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理念与我国的新课改也有着相似之处。笔者怀着极大的好奇看看老美怎样教学,仔仔细细看完以后,收获不少,马上翻阅笔者写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感触颇深,于是有了教学反思后的反思。
笔者的教学反思中写到:《椭圆》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与方程、坐标平面上的直线、圆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再从所得方程来研究曲线。它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章其余各节的学习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打好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新课改后,这节课出现在选修1一1和选修2—1(江苏教育出版社)中。笔者首先关注的是本节课与以往有何不同,还好除了编排位置与以往有所不同,重难点大致相同。原来圆锥曲线是紧接着《直线与圆》讲授,那么就内容衔接方面而言,新教材可没有那么自然和谐。不过这也没有太大问题,在讲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对圆的形成过程和圆方程的建立过程的回忆,来启发学生探索平面上有规律的动点运动轨迹。因为这节课讲过的次数较多,所以笔者是驾轻就熟,不过不是老调重弹,变化还是有的。
新课改后,笔者更习惯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神州五号发射录像,观察卫星人轨轨道,使学生在感叹祖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的激情中认识椭圆、感受椭圆。接着演示电影放映机上的聚光灯泡的反射镜的flash动画,使学生感受椭圆的神奇用途。再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的形成,师生共同归纳椭圆的定义。最后是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讲解例题,强化训练。而传统的教学是:首先开门见山地给出椭圆的定义,板演椭圆的曲线,再结合图形逐字逐句地抠定义。然后告诉学生如何建立坐标系得到的方程简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之后,要求学生记忆方程。通过大量的例题、习题强化训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这节课的设计在吸引学生的兴趣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学生在课堂前半段的反应也正在笔者的预料之中,他们的情绪被丰富多彩的动画真正调动起来,笔者也沾沾自喜。可是后半段推导和练习时,学生又变得没精打彩。更可气的是课上笔者反复强调过的问题在课后练习中还是出错,就连椭圆定义都不知晓,真弄不懂他们,困惑之余笔者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美国教师和笔者设计的又完全不同。他先布置学生预习,方式是登录网站,要求能够熟练操作ExploreLearning.com提供的“椭圆”1和“行星虚拟演示”2交互程序,并且写预习笔记。这不禁使笔者联想起我们的预习,往往是把教材浏览一遍,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两者相比,笔者感到我们教学资源的匮乏。尽管当今已有许多数学学习网站,可它们所提供的资源多以题库为主,其实还是偏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美国网站所提供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背景知识可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有亲近性、现实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具体、生动、直观的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另外数学背景知识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可以改变以往把数学看作一种静态的、绝对的理论构造的逻辑体系的数学观,强调数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新课改以后,教材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增加了许多阅读材料介绍数学背景与数学文化,有时我们会留意收集一些,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感到是杯水车薪。今后在学科网站建设以及课程资源收集时,可提供广泛的、丰富的课程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讲解椭圆的定义时,美国教师是通过“椭圆”交互程序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定义,学生选中“show string property”选项,就会显示蓝色的线段,如图4,让学生用鼠标拖动蓝色的点,沿着椭圆移动,注意观察两条线段L1和L2的长度变化,增大a的值,再进行同样的操作和观察。提示学生根据上述内容思考L1和L2与椭圆的关系,他们会发现L1+L2=2a。而笔者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演示来归纳定义。相比之下,笔者的教学行为的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还是由笔者牵着学生走,甚至对于差生而言,笔者在牵着他们跑,难怪教学反馈会出现问题。
当讲解长轴和短轴,以及a、b、c之间的关系时,美国教师也是通过“椭圆”交互程序让学生具体操作,用鼠标将a滑块从左向右移动,注意比较a的数值与横轴上顶点到中心的距离,学生应该能够发现椭圆中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是a,横轴上两个顶点间的距离是2a。再改变b的数值,并且比较b和纵轴上顶点到中心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纵轴上一个顶点到中心的距离是b,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是2b。在交互程序中分别将a设置为6、将b设置为3,如图6所示。在上面的设置中观察长轴是在横轴还是在纵轴上,然后将a设置为3,b设置为6,如图7。通过实验,学生理解a、b数值与长轴方向的关系,然后分组讨论(1)在坐标系中,长轴分别在横轴和纵轴上时,长轴顶点的位置坐标(2)a、b、c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5
数与代数贯穿学生小学学习的始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除法,商是整数或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刚刚接触,可能在算法上不尽相同,教材渗透了转化这一思想,也就是想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变为学生熟悉的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数除法教学反思》。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800÷160=5直接写出80÷16、8÷1.6、8000÷1600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学生能够接受。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先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然后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案例反思 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支架;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39-03
近年来,反思二字频繁地出现于各种教育文献中,人们对其重要性作出了充分的价值判断。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反思是什么、反思为何重要”的层面,没有回答一个实践中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促进教师反思。即使一些研究提出了“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等命题,但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提出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
“如何促进教师反思”研究的缺位,导致实践层面教师反思管理的失范。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有必要为教师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工具或支架。本文就此提出个人的看法与观点,希望能对广大同人有所助益。
一、教师教学反思管理中的问题与分析
教师教学反思管理以促进教师反思乃至其专业发展为目的。要达成这样的目标,管理者需要以专业的视角来通盘设计、规划教师的反思。遗憾的是,由于受线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反思管理往往被等同于材料管理。这在实践层面造成了诸多问题。
1.教学反思管理过于简单化
当前教师反思管理基本体现在教案中对教师反思的要求。一般说来,备课本中都对教学反思作出了设计,其基本呈现形式如表1。
这种看似无所不包的设计,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都用统一的模式是否合理?如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来说,其反思的重点可能是“是否展现了个人教学风格”。可见,上述反思要求缺乏个性。
2.教学反思管理过于行政化
与上述问题紧密关联的是,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不仅包括学校行政人员,还包括具备较高专业发展水平的人员,如教研组长,在某种程度上,这里的管理者更趋向于学科领导者的角色,下同。)往往通过备课本来了解、评估教师的教学反思情况,有时甚至以这种纸质文本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从而导致管理缺乏必要的证据。
3.教学反思管理过于肤浅化
上述两个问题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教师反思管理缺乏专业色彩,教师很难获得必要的帮助或支持。例如,管理者没有向教师指明他/她向哪个专业发展阶段发展,教师也不能深度洞察隐藏在自身教学行为或教学技能背后的理论假设。
二、促进教师反思的设想:构建反思支架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涵应包含如下内容:综合各种信息,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思维进行考察及改进。具体而言,教学反思指向显性的教学行为、思维及澄清(教学理论,包括隐性的理论或假设)、哲学思考、问题聚焦与明确的改进方向。
因此,要解决教师反思管理的上述问题,达成教师反思的要求,必须考察不同专业水平教师的共性,明确教师所需的知识结构,给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反思支架。该支架的建构过程如下。
1.考察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及典型特征
借鉴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和知识结构的相关理论,我们可把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关注教学内容阶段、关注自身教学阶段、关注学生学习阶段、关注教学风格阶段。各阶段及典型特征如表2所示。
表2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及典型特征,更多的是从统计意义上来讲的,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及典型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具有复杂性。
2.明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所需的知识结构发展指向
依据格罗思曼的观点,教师知识结构组成为:学科教学内容,一般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情境知识,自我知识。结合表2,我们可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确定其知识结构发展指向,具体内容见表3。
需要说明的是,表3中每个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发展指向仅仅是一种设想,具体到实践层面还需要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作出调整
3.整合1、2两点,建构教师教学反思支架
本反思支架共4个模块,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作出判断后,可为他们提供不同模块的反思支架。其中A、B为必选项,余下的只需选一项。选项设计的基本思路是:A、B指向于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而选择项则指向专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当然,具体选做题的数目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宜过多,以免增加教师的负担。
这样即可为不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思支架。这种反思支架可在教案中呈现给教师,教师可根据支架所列要素填写反思的具体内容,其关键是事先要确认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性特征。
三、教师教学反思支架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相比表1,教师教学反思支架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反思工具。由于教师教学反思支架以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同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所以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反思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教师指明专业发展的方向。
(2)为深度分析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可能。由于教师教学反思支架要求教师用清晰、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进行理论/假设的分析,所以反思支架不但能明晰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而且能使管理者或教师进一步分析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或假设,从而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达成深度的反思。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供了必要支持。教师教学反思是一种高级技能,要形成这样的技能,仅仅靠传授或讲座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采取“做中学”的方式。如果教师长期应用教师教学反思支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习惯,形成反思的自觉,即用行为来培养行为。
2.局限
在看到教师教学反思支架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总的说来,教师教学反思支架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教学反思支架只是提供一种技术支持,但解决不了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如教师的责任心等。
(2)支架本身还需改进,因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并非“泾渭分明”,呈线性特征,事实上它具有复杂性。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确定相对准确的教师发展阶段,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大量的工作,如调查分析、支架调整等。
(3)应用教师教学反思支架需要专业支持。教师教学反思支架的使用要求管理者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思考或假设等。但实际情况是管理者并非都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必要时还需要向相关教育专业机构寻求专业支持。
(4)应用教师教学反思支架需要制度的支持。显然,使用教师教学反思支架要求教师改变以前反思的模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干预,那么教师未必会自觉地应用支架。这种制度可能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要求应用教学反思支架成为一种常态工作、增加教师考评制度中反思考查的比例等。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7
一、总结“成功之举”,促进自身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成功之举”。例如,一次自由对话中,我用“How old is your mother?”和一位女生对话时,这位女生高兴地回答“My mother is 44.”突然一位男生叫起来“Too old!”。这是一个未曾预料的问题,但我没有批评男孩的“捣蛋”,而是用赞许的目光望着这位同学,笑眯眯地说:“My mother is 60.She is very old.But I love my mother very much.”然后我用汉语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妈妈都有年轻的时候,但她们一样都会变老,可是她们依然是我们亲爱的妈妈!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使劲儿地点点头。
课后,我记下了这一成功之举。每个学生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小故事。这一环节也提醒着我,只有充满智慧的老师才能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它也督促我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反思“败笔之处”,探索改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关于国家的话题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前我自制了相关国家的国旗、不同国籍的人的图片等。英语的学习讲究“以词带句”“词不离句”,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重点句型的操练。
Where are you from?
I′ m from…. I′ m …. I speak….
这样反复操练,为了关注全体,我一遍又一遍地替换国家。我想以熟悉的国家过渡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可是农村的孩子对这些国家的国旗不熟悉,对他们使用什么语言根本不知道,只能猜,因此后半段的课堂活动气氛沉闷,孩子缺乏热情。
好好的一节课,为何上成这样?我反思并作了总结:一方面,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熟悉,备课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宗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打算在另一班使用修改后的教案。课前让学生们查资料,了解六个国家的概况(位置、国旗、官方语言、标志性建筑、特产或标志等),了解所熟悉的这六国的名人、伟人、卡通人物,并制作他们的“名片”。授课时,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我顺利多了,他们还踊跃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对话操练时,班里一下子出现了30多位“中外伟人”“中外名人”。当你有做名人的机会,你会拒绝吗?肯定不会。连平时羞于开口的肖同学,也在课堂上圆了一次明星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一节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贯通互补,共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新奇甚至怪异的想法出现,一个学生有一个奇思妙想,50个学生就有50种想法,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有益于教学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授有关昆虫的一些单词时,我手中只有一些图片,如果单独教学,不免单调乏味,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联想,说一说昆虫的特征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畅所欲言,较自然地运用了所学句型如A butterfly can….It lives….Bees work very hard.在不断联想中,既学会了这些单词,还学习了和这些单词有关的知识,如学习蚂蚁团结和努力工作的精神。课后我是这样写教后反思的:“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的联想和创新之下,变得活泼有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不断的启发中,思维不断得到开发,从而更加敏锐。”学生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学生们让我“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迫使我主动“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到学生反思 篇8
反思之一:关于学情的反思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 由于对教学工作还不太适应, 我一度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 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 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了, 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 学生就易接受。然而事实证明课堂收效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了令人心寒的境地:从元素符号到化学式的书写, 最基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高一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的习惯, 表述能力特差, 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授课采用化学用语教学, 同学们不能适应, 也不能很好的理解。
另一方面, 平行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 比如一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 学生反应较快, 上课气氛积极, 但学习欠深入;而另一个班正好相反, 上课需细嚼慢咽, 但整体认真刻苦。针对这样的特点, 我充分认识到: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了“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反思之二:关于教法的反思
了解学情, 备课充分,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 不让其分心, 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一、保持、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二、夯实基础知识,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反思之三:关于不足的反思
1、教法需要再改进。比如有时太注重个人的分析, 轻感悟。对习题的讲解中, 自己分析过多, 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后我会多加注重与学生思维的衔接上, 多加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所在, 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2.与学生的沟通还需要加大力度, 因为这需要时间的投入, 而且师生双方都有合适的时间才行, 这方面协调还不好, 要学会见缝插针。
反思之四:对教学风格的反思
教学艺术是诗篇, 教学风格是韵律;风格能产生魅力, 魅力能启迪智慧。所以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在短时间内, 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探索学习方法、摸索教学规律,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坚信“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古训。
要做到课严谨而富有策略, 幽默而富有哲理。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独特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要清晰、条理分明,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慷慨激昂、过渡自然, 活泼明快、热情奔放, 机智诙谐、幽默风趣, 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神领会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这正是如潺潺流水、春雨润物般的美好境界, 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高尚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听我们的课, 心情舒畅、乐于学习, 不仅学到知识, 也受到思维升华的训练。这就是我要奋斗的目标。
反思之五:由教学反思到学生时时反思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教学体现的是师生互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想得到好的收效, 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是分不开的。
学生们其实在每节课后也应该好好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但是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可以将这种方法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并比较规范的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当中, 直到王老师提出了5分钟的反思教学法并在全校进推广和施实。
在施实反思教学法的过程中, 通过自已的体会, 加入思考, 对反思教学的理解也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发生着变化。
首先, 在刚刚实施5分钟反思教学时, 将反思的时间留在整节课的最后5分钟, 实施了固定的40+5模式。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发现学生们并不知道这5分钟需要反思什么, 也就是你留了时间, 可是学生却不知道反思的目的是什么?后来, 加入了问题反思, 情况要好一点。时间再长一点觉得固定的将最后5分钟用来反思, 太机械而且有时会影响到教学的灵活性, 所以王老师就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进, 并将5分钟反思上升到了理念的高度。
之后, 就形成了反思理念教学---让学生在每完成一段知识的学习以后就及时的进行反思。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引起注意, 而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各概括的能力。相比较之下, 这样的反思理念教学不但使教学更加灵活 (可根据知识的难易、重点与学生掌握的情况去调整反思的时间和形式) , 而且也促进学生养成一种的良好的学习惯, 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 我就将这种理念由课堂教学推广到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粗略来讲, 可分为课上学习, 与课下自习。在实施了课上的反思理念教学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基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去完成反思。所以第一步我就刻意的去提醒学生去养成自主反思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 部分学生就形成了自主反思的习惯, 但是只在课上使用, 课下几乎很少能想到 (可能是作业时间紧, 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没有养成习惯, 如果形成习惯也就是几十秒中的时间) 。由此第二步, 我就强调了这种反思学习法的好处, 提醒学生在课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去尝试使用, 并体会效果。程度较好的学生能马上接授, 而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步成形。第三步, 我就强调了每次小测后反思的重要性, 并建议学生写试卷分析, 反思考试中的题型及方法, 反思考试中出错的原因及相应改进措实。其中出错原因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知识点的撑握方面;二试考试策略技巧及考试心态方面。
相信如果学生能将课上反思形式, 上升到理念, 并由课堂反思推广到课下反思, 即形成时时反思的习惯, 他们一定会从中获意良多, 并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反思:浅谈教学反思 篇9
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 每一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否则既使一门课教了十几年, 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重复教十几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 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 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 那么就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设计, 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教学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 大体包括:1.找出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差别。2.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3. 反思教学教态和行为。4.课堂互动情况。5.反思教学感悟与灵感。6.反思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 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 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 确定反思的内容。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 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方案, 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设计教学方案时, 教师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事先确定的教学目的, 重点与难点, 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教学过程。那么老师反思自问是否突出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 设计的练习是否起到了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相吻合进行比较和反思, 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 又包含学生的“学”, 老师反思过程及其效果。老师反思自问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 是否关注了创新的火花, 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各种练习是否适当等;课堂氛围的营造,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怎样,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等。
3.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指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 这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例如:棱柱这节课我通过学生的练习。
(1) 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其一个面的对角线长为______, 其对角线长为______, 全面积为______, 体积为______%。
(2) 正方体对角线长为a, 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全面积是 ()
A.2 B.2a C.2 D.3
通过练习出现的各种结果分析出有的是概念面的对角线长和体的对角线混淆;有的是计算上缺乏基本功;有的是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找出改进教学的办法。
四、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般采取“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形式。由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 然后分析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再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可从几个方面来组织内容。
(1) 写不足之处, (2) 写教学的灵感, (3) 写学生的创新, (4) 写新的教学设计
反思:《说“木叶”》教学反思 篇10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得到了同组老师的悉心指导, 将教学重点定为:1.引导学生通过品位作者引用的诗文来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 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2.淡化教材, 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引入课外同类的文学现象, 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能力。我们把这两个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分配安排为各占一半。应该说, 这样的构思是很好的, 但在最初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次试教时, 我的导入简单直接, 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多数学生都说很难, 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这样我顺势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引用的诗句, 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分类。于是归纳出这样几个概念:木叶、树叶、树、木、叶, 然后借用课文中的诗句来分析, 不同的概念还原到诗歌中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让学生领悟到在概念上相差不大的字词, 到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则是一字千里。那么如何来感受这样的差别呢?由这个问题引申出我们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 接着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去赏析其他的诗歌。这次试讲, 虽然完成了课前准备的东西,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收获, 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课内与延伸拓展的5:5的时间分配没有完成, 课内部分占了四分之三, 老师讲得太多, 很匆忙, 忙着把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说给学生听;其次是学生也很匆忙, 忙着读课文, 找观点, 而自我思考的空间不大, 整个合作是比较被动的, 没有达到真正的师生的交流与情感沟通。这次试教结束后, 我和同组老师再讨论研究, 认为想象和联想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大的困难。于是我改变了原来以想象和联想为目标的教学思路, 而按照单元说明中的要求, 将第一个教学重点具体为提炼作者观点, 体会语言精妙。第二次试教, 我的导入没有变动, 但接下来让学生集中去找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引文, 并引出了作者想展示的两种现象:在古典诗歌中, “木叶”这一意象受到诗人的喜爱, 并千古流传;而“树叶”在诗歌中则很少见到, 甚至无人过问。由此现象引起同学的思考:木叶和树叶仅仅是一字之差, 但为何到了诗歌艺术的领域会有如此大的区别?那么“木”与“树”究竟是一样的吗?然后学生展开了讨论, 谈了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有不少同学谈到的和文章作者林赓的观点其实很相似, 比如在颜色上, 在感官上。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具体段落中去寻找作者的观点, 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木”与“树”。由此得出文章的核心其实是在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内容讲授到这里, 花了20分钟, 和预期的一样, 尽管时间不长, 但这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骨架, 了解了作者观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接下来就是课外的延伸, 我准备了带“青”字和带“绿”字的两组诗句, 将全班分成了8个小组来讨论:1.青和绿有什么不同?2.结合诗句谈谈不同的字会表达出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 并得到了结论。这样, 通过“木”“树”与“青”“绿”的比较, 学生得到了一个认同, 哪个字好, 并不取决于字本身, 而是在乎诗人的情感, 我把朱光潜的话送给他们:“诗人在文字上的推敲, 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最后, 我以要珍惜我们汉字的精妙, 要将这样的推敲进行下去作为课堂的结束。这次的教学, 我没有运用多媒体, 而是一次传统朴实的课, 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在之后的公开课评课中, 得到了多数老师的认同和好评。而我在这次课中得到了磨练, 也有了收获和反思:一是对于这类文艺性文章, 如何去提炼作者的观点, 把握文章框架, 而不必将作者的每句话都细致咀嚼;二是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真正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课堂人物, 包括师生在内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敞开心扉、创新发展的过程。师生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 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三是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材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绝对不能就教材讲教材, 而要进行教材知识的后延, 把握好教学的“度”。
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 教学的模式决非是一个个条条框框的预设, 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 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 手脚都会被束缚, 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课堂。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我将继续行走在教学探索的路上。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11
[课堂教学反思实录]
今天显然很多时间是照着备课笔记读的,但感觉还是挺充实的。只能用that的十种情况一个个读下来,很有条理的感觉,而且准备的内容全讲完了,时间也差不多,遗憾的是没有讲主谓一致,学生对“This is one of the films that arereally interesting"产生的疑问没讲清楚。
讲的时候过于重视when where why的意义和其所能运用的环境了,而且无东西可讲,反而显得语无伦次。高中生认识水平较高,重点应放在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上就可以了,前面讲多了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理解,书面表达出现要点遗漏,游戏和词汇没来得及完成。
对课堂仍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收放自如,语言点没来得及讲,应在如何调控课堂和提高效率方面做努力。每次讲泛读时总是很受挫,让学生总结戏剧的特点,他们总结不出来,概括大意也不能归纳,至于while-reading的信息,处理则更不行,也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能做填词、表格之类稍简单的,以后要注意,因为前面耽误了时间,post-reading的活动也没能展开,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今天备的课内容太少了,课结束前15分钟就结束了,原本准备做新课堂的练习,忘带了,因为紧张没有想起,就进行了poster的布置,因为没有准备,课堂有点乱,但大家很积极,气氛很好。
通过对该反思实录的解读,我们在此对教学反思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提出问题(对教学的回顾)——分析问题(探究得失的原因)——解决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的过程。好的有效的教学反思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反思的广度
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课堂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要拓宽反思的广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反思“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不仅要关注自主学习方式的操作要领和“学习本身”的程序,还要立足战略高度,固根厚本,以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起点;反思“双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反思课堂学习“静”与“动”的关系。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但绝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活跃、生命活跃;反思讲与练的关系。倡导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要反思教师讲得是否精炼、到位,学生练得是否有效,课堂上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思个体掌握与全体掌握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掌握程度。
2反思的深度
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提高反思的深度,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从以上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主要方面还是存在问题,但是反思处于浅显的层面,围绕问题反思时应着重围绕一个问题或较小的问题反思,进行归因分析,并找到对策,要试图通过个性寻找共性问题,通过表象抓住本质。因此,通过反思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点“问题”,从而使他们暴露出真实的想法。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反思。
3反思的效度
反思的效度是指教师通过反思,在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素养方面所取得的效果。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期待的效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师教学理念,适应新型课堂教学,和谐师生关系与灵动课堂的构建;和谐团队的构建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如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能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在三维目标以及个性发展发面得到全面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和水平,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案例反思 篇12
【案例呈现】
地球不自转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 问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讲到这一问题时, 我一直采用教具演示法来强调这一重点……在得出昼夜交替这一结论后,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每次我都会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 会产生什么结果?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都特别感兴趣, 思维被激活了, 发言非常激烈……总之, 结论就是:假如地球停止自转, 那么便没有了昼夜交替现象……
在这学期的教学中, 讲到这一问题时, 我还是用的这一方法, 前三个班都顺利地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 到了最后一个班却出现了意外。这是七 (4) 班的课, 刚得出“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更替”这一结论, 一个叫李明的同学立刻发言:“老师, 我觉得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变化”。我并没有感到惊讶, 只不过觉得是他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而已……为了说服他, 我对全班同学说:“来, 刚才我们演示的是在地球自转状态下的情况, 现在我们来演示一下地球不自转, 只有公转时的情景。”
又一次拉上了窗帘, 我邀请李明来演示。在桌子中央的台灯 (已去掉灯罩) 的照射下, 他拿着地球仪沿着桌面自西向东开始作公转运动演示。我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地仪上光亮面及黑暗面是否有变化。当地球仪转动到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时, 我已经明白了, 地球表面的昼夜发生变化了!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旋即明白了我以前的引导一直是错误的……这一次演示结束后, 同学们的意见达成了统一。
我立即对同学们作了真诚的道歉……
课堂教学经常会出现各种“意外”。我遭遇的这次“意外”, 是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 没有亲自动手去实验而导致的。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 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 我更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不要让自己的经验取代实验, 以免出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当发现自己出错时, 应及时在班级加以纠正, 把错误变成培养学生坚持求真求实精神的好时机。
这次“意外”的解决也再次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解决问题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一、教师难道真的讲错了吗
这篇教学反思文章有情节、有思想, 也有教师对教学的切实感悟, 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很有反思精神、能够敢于自我批判的教师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正因如此, 本案例得到了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文章也被一家专业网站选用。
然而, 作为一名地理学科专业教师, 当笔者阅读到“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旋即明白了我以前的引导一直是错误的”时, 不免大吃一惊:难道一名中学生的简单实验就这样推翻了地理教育界多年的结论吗?那位教师难道真的讲错了吗?笔者再次认真阅读了李明同学的演示过程, 也旋即发现:李明模拟地球公转的演示模型其实是错误的。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 在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 (为了讨论方便, 本文以圆代替椭圆作为地球公转的轨道) 上的运动。从本质上看, 地球公转是数学中的旋转问题, 如果不考虑地球的自转, 地球公转的运动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如图1) :中心为太阳, 地球上任意一点P点的运动轨迹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圆。在这样的运动模型中, 地球总是以同一个平面面对太阳。其结果将是:面对太阳的地球半球上的任意一点一直会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地球半球上的任意一点一直会是夜晚。所以,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而只考虑地球公转的情况下, 整个地球依然有昼夜之分;但是, 对地球上的任意一点来说, 就只有白昼或者只有黑夜, 没有昼夜的更替。
再来分析学生演示的地球公转模型 (如图2) :中心为太阳, 地球中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但是地球上其他点, 如P点, 就没有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P点在从位置1到位置2、位置3、位置4的运动过程中, 与太阳的距离时刻在变化。根据这个运动模型, 当然可以得出“当地球仪转动到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时, P点表面的昼夜发生了变化”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的得出, 不是建立在对地球公转概念的正确理解之上的, 出现了“偷梁换柱”的错误。
二、反思为什么会无效
通过以上分析, 很多地理教师应该能够明白本案例中这位地理教师反思无效的原因。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 在实践中教师反思无效的现象绝非偶然, 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存在以下问题。
1. 热情有余, 但在教学理念上误入歧途
笔者要肯定, 反思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成长, 进而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 反思的主张一被引入教师教育领域, 马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
很多教师充满热情, 反思的积极性很高, 几乎每堂课都写教学反思。反思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有针对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的, 也有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教师逐渐转变了“教师是权威”的思想, 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时, 不再不懂装懂、搪塞学生, 开始理性地面对, 并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 很多教师面对教学错误和不足, 态度极为诚恳, 不仅会及时更正, 还会真诚地向学生道歉。
但是, 透过一些反思的案例也能发现, 一些教师的反思理念误入歧途, 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去, 在教师的意识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 学生要听教师的;现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开始高估学生, 认为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脑子活, 所以一旦学生提出质疑, 一些教师竟不敢反驳了。教师的这种不自信导致出现教学过程被少数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情况, 以致教学从针对全班学生变成了针对个别学生, 从结构性知识教学变成只深究某些特殊问题的教学, 班级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实际上, 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的限制, 其心智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水平一般都不如教师,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因此, 教师切不可学生一提出质疑, 就不假思考地颠覆经典的科学结论。
2. 急于改错, 却忘了正本清源才是关键
教师反思的目的, 在于吸取教训, 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本案例教师反思的结果则是, 最终正确的知识被推翻了, 错误的认识反而得到了认同与推广。这样的反思, 完全与反思初衷背道而驰。深思其中的症结, 关键在于教师对本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牢固。当学生提出质疑后, 这位教师虽然第一意识能感到学生可能犯了一个小错误, 但是在试图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 教师却没有正本清源——先厘清“地球公转”这一科学概念的含义, 然后以科学概念为本去判断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 以致教师不但没有能够辨析学生的错误所在, 反而还使教学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没有科学性, 教学就丧失了其根本;而脱离了科学性的反思也必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有效性还从何谈起呢?
三、如何避免反思误入歧途
要避免反思无效, 教师在反思时需要把握三点。
1. 在思想上, 正确认识影响反思的维度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其结果是将教师个人内隐、缄默的观念及相关知识外显化。因此, 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和学科知识的类型构成了影响教师反思的两大维度。
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具体包括教育性知识和教学策略:教育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行为的一般性理论知识;教学策略取决于教师的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 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 它是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未明言的知识。
以上三种类型的知识决定了教师在面对具体的课堂情境, 特别是突发的教学事件时, 采取何种措施进行处理, 事后采用何种角度进行反思的过程。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意外, 就会首先意识到, “地球不自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问题”属于地理学科知识教学的范畴, 因而正确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地球公转”就是教学的基础。所以, 只有对教学意外发生的实质进行剖析、判断, 才能思考出科学的教学反馈策略。如果这位教师事先具备了这样有序的教学行为反应策略, 那么这堂课也就不会被一位学生的错误思维所牵引, 教学反思也不会走向无效。
2. 在知识储备上, 加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 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教育理念如何更新, 学科知识都是学科教学的根本, 是教学的“巧妇之米”。人们很难想象, 没有米的巧妇能够做出一顿好饭, 缺少学科知识的教师能够成为一位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准备一桶水。只有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师, 才能教出知识扎实的学生。
3. 在教学行动上, 三思而后行
只有反思, 没有行动, 反思就会走向形式化。但不假思考就行动容易导致南辕北辙。反思, 重点在思。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围绕“What (发生了什么) ——Why (为什么发生) ——H o w (怎样解决?效果如何?) ”三个问题分析教学过程, 要反反复复地思考与琢磨, 找出问题的根源。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多思, 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想在惊鸿一瞥中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质, 这种想法和做法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因此, 教师在反思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这位教师在“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之时, 停下来思考一下, 或许就不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当然, 如果教师在短时间的思考中, 还是不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 那么, 他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讨论, 给学生以时间思考, 同时也给自己以时间斟酌与推敲。可以相信, 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思考下, 一定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 其效果将会有质的突变。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8-17
辨认方向教学反思案例05-1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05-19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9-05
日常教学反思或典型教学案例09-09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07-29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反思09-03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10-10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10-19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