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反思案例

2024-05-30

春反思案例(通用12篇)

春反思案例 篇1

《春》教学反思案例

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学生朗读完全文整体感知后,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描述画面后并读给同学们听。

有一个学生首先站了起来说:“我喜欢春天放风筝这幅图画。”老师示意他读,读完之后老师接着提问:“这一段中有一句谚语,你知道吗?”学生答:“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教师接着补充:“同学们,这就是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你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吗?”学生思考片刻,一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

教师见学生激情如此之高,兴奋地说道:“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很喜欢歇后语,是不是?让我们打开网络看一看网上有多少歇后语。”学生欢呼:“好!”教师看了一下手表,还有十多分钟,可以尽兴发挥,教师很快打开电脑,输入网址查找。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歇后语,一边看一边读,读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临近下课,老师连忙让学生把这一节课所学到的谚语和歇后语抄写在摘抄笔记本上。下课铃声响了……

思考:

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言语实践的即兴投入的审美感知。上述案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一、生成必须牢牢把握“语文”的缰绳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在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如上述案例中当学生说喜欢春天放风筝这幅图画后,老师示意他读,读完之后老师接着提问:“这一段中有一句谚语,你知道吗?”学生答:“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不能背离教学目标,随意拓展到谚语的搜集,仍然让学生回归文本,结合具体语境体悟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者可以这样引导:

1.作者引用这句谚语的用意是什么?让学生讨论领悟引用这句谚语的目的在于启发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的事情及早安排。

2.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珍惜春光作好一年的打算?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味,如“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一句中加点字词的咀嚼;“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句中使用叠词的妙处的.探究。

二、生成莫让学生与文本渐行渐远

阅读教学同时又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

我在上《春》这个片段时,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师:你喜欢哪一幅图画?

生:我喜欢春风图。(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能说说自己喜欢这幅图的理由吗?

生:我觉得作者写出了春风的柔和,用了比喻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非常贴切。

师:还有其他同学喜欢“春风图”吗?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生: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春风。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是嗅觉;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是听觉。

生(补充):“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描写,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师: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轻声朗读“春风图”,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风采。

(学生伴着轻音乐《安妮的仙境》,有滋有味地诵读)

这样处理,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水到渠成地达成目标;既大胆创造,放飞个性,又务求实效,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既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就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春反思案例 篇2

梁文洁老师是成功教师之一,本没有必要通过翻转课堂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成就。但他洞察到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前景,感受到王水丽副校长翻转课堂前后比较产生的跃迁,毅然效法王水丽,走上翻转课堂这条充满希望的课改之路。

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转型,即从演教案的演员型教师,转变成为点化学生智慧的导演型教师,这对传统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说,几乎没有优势。小学课程改革15年来,在“转型”方面鲜有突破,就是明证。

我有幸听梁老师第一次翻转课堂的课。当时,我称赞梁老师的传统教学基本功,也坦言并没有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陋习。我第二次去听梁老师的课,应该是他尝试了多遍了。走进教室,他给了我一份教案。我悄悄对陪同听课的王水丽副校长说,这堂课完了。王校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他写了教案。教案是预设的,写了教案,就会关注教案流程,就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发展”。结果,真的没有“翻”出好层次。

但是,梁老师不气馁。他的毅力、执着令我佩服,他要通过实验,实现自我扬弃,转型为智者。经过多次努力之后,我们看到了梁老师的重大变化。

◇达成目标细化为课前与课堂两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通过感性观察,发现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然后,进阶到对身份证编码信息的认识,体现“最近发展区”原则与方法。到了课堂学习,则发展成为从真实的情境出发,根据掌握的数字编码规律,用中图法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编码,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把学习能力化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完美地演绎了微课程教学法课堂教学“四步法”。由浅入深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一环套一环地展开,保证学习扎扎实实地推进,使小学生在协作探究中完成中图法编码这一图书馆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反过来,由于学生准确地为“好书”配上唯一性的“身份证”,表明学生对于数字与信息的编码意义的认知结构已经真实建构。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协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大胆尝试微型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本是舶来品,似乎有些高大上。梁老师抓住协作探究这一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课堂学习精华,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数字与信息的编码关系之后,把图书馆采编的真实环境引入课堂,协作探究如何为图书编号,并且把探究的成果讲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扎扎实实地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实现新课程意义上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微型的项目学习活动。

梁老师翻转课堂探索之后的反思,读来思路清晰,既化课程改革思想于设计方案之中,又让学生在翻转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力发展与成就感,这体现了教师经历翻转课堂洗礼之后对教学的重新理解。

《春》的教学反思 篇3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习,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习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

洋思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习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习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辭(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四、关于教师引导点拨的实施

教师的点拨即“先学后教”中的“后教”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我注意这样几点:①提问不是从优秀学生问起,而总是从学困生问起,整个环节关注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②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绝不重复。③“后教”的“教”,主要是“兵教兵”。即老师先问学困生,学困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较好的学生,较好的学生仍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好学生,由此实现“兵教兵”的策略。如果所有的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老师才给予点拨,进行“师教兵”。④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不惜时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解惑”。

以上是我学习借鉴洋思东庐经验后的一些具体做法,由于时间仓促,还有许多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各位同仁指教。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第十中学)

春教学案例---杨春江 篇4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太平中心小学

杨春江

2012-4-30

《春》教育教学案例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因此语文学习的活动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经过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体验合作交流,才能集思广义、有所提升。在执教《春》这节课时,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本着学生们的学习特点,设计了“课堂激趣、赏析体悟、阅读实践、练习反馈”几个教学环节。

教师先为学生们讲关于春天的故事,铺设春天美景,让学生们感悟春天,想象徜徉春天情景:温暖的阳光,洒满身上;蓬勃的小草,翠绿坚强;早起的鸟儿,展翅飞翔。学生们闭上眼睛听着舒缓的音乐流淌,静静感悟,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这不是难事。但是在听读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们悄悄睁开眼睛,窃窃私语,互相交流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对春天的感觉。我装作没看到没听到,不去打扰他们交谈,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渐渐地这声音低下去,终于教室安静的只剩下音乐还在弥漫。冥想后孩子们开始潜心会文,充分与文本对话后,我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感受。鼓励孩子们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有了文本的凭借,还有刚才偷偷地交流,谈感受自然是水到渠成。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在谈感受时,会漫无目的地无端发散,过度进行个性化解读。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气氛似乎很热烈,但实际是彩色泡沫,“繁花满园未必是春。”因此,当一个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是新鲜美丽的”,教师不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会读书,会思考后,便锁定“新鲜美丽”这一感受,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想象。这一引一拨,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想象是如此的丰富,假如没有这一环节的停留、挖掘,学生只是肤浅、走马观花似的多元解读,那么课堂上诗情迸发的镜头也就不复存在了!

课进行到这里,一切都按预计的步骤进行的很顺利。突然有一个孩子怯生生的说:“老师,我觉得春天是灰色的。”这不和谐的声音立刻打破了宁静,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上努力营造的清新气氛就此戛然而止,我有些不解,一个小孩子怎么会那么悲观。我努力转向他,看到的是他忧郁的双眼,悲伤的面容,交错的双手,还有等待评判的不安。恍然想起这个叫马兵的孩子最近情绪反常,和同学们也好像不怎么一起玩,听说家里出现了小变故。看来,我有必要借此疏导他。

“马兵同学的看法独树一帜,是不是啊?”“是。”显然孩子们很配合。“但是我们想不想听下马兵的‘独门秘解’呢?”“想。”“马兵同学,你为大家描绘一下你的春天吧!”马兵嗫嚅着:“好吧!”“春天来了,可是我看到树木还是光秃秃的,这是灰色的。太阳不好时,我觉得天空也是灰色的。还有我回家的路旁没有花朵,也是灰色的。还有······”这个孩子有些说不下去了,可能在他小小的心里埋藏着无法言喻的悲哀。“看来你观察的很仔细。”孩子已经基本讲完自己的感受,我适时表扬,“但是有一位著名画家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你发现了春天的不同之处,但你有没有看到灰色树木丫杈间的嫩芽。也许灰色的天空中却多了几只漂亮的风筝,欢乐的线牵着欢呼奔跑的孩子。你回家的路上虽然还没有花朵但却多了一些漫步的老人。这才是你眼中真正的春天呢。我们的情绪因为春天昂扬,因为春天勃发,就像马兵同学所说,春天的确是灰色的,但它却偷偷为我们藏着绿色的希望。我们必须用心体会,用心解读大自然为我们描画的春天。”我一席话刚落,孩子们就开始使劲鼓掌。看得出这时马兵的眉头舒展了,春天的歌曲唱到他的心里,解开了孩子无助而易感的心。其他孩子们也对春天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又重新活跃起来。

通过课堂激趣,再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教师提示:“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充满了期盼。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更是有着生命的歌颂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名句呢?”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学生已经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学生们热情空前,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教室里充满春天的气息,鸟语花香,绵绵春雨,新翻的泥土味儿,微微润湿的风,刹那间鲜活在我们身边。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那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

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儿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自然和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鲜花妹妹说:快来快来,闻闻我的芳香,看看我美丽的衣裳„„白云姐姐说:你们尽情欢乐,我为你们舞蹈„„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真、美、善,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这堂课推向高潮,就像一幕喜剧一样,每个人都领略到春天给人非一般的快乐。这时加入练习题,孩子们投入思考积极作答。就这样我以欣赏品读实践为导向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春》教学反思范文 篇5

《春》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春》教学反思 篇6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就是一堂好课。

下面就《春》这节课后谈谈我的感受。

1、教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整个课的过程流畅自然,这所有的一切体现了执教者对课堂的把握能力。

2、师生沟通自然、亲切。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

3、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在整节课中,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4、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5、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以多媒体范读的方式将引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春回大地的“春”的世界,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进而领悟作品的情感,使某种体验和感知更加的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所指出的五点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亮点的看法,同时本节课也有着许多不足之处。

1、可能就是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不是太明了,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些迷茫;其次是老师在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方面还存在问题,老师问题抛出之后,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可能是学生当时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明白,也可能是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不强,总之导致这样情景的出现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所以以后在备课过程中关于问题设计方面要多花些时间,让题目更明确、更完整、更系统。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展示意识的提高。

2、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去朗读,一个学生朗读好,另外的学生来读„„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自己的理解有所尊重,达到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但是在此环节上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导致在最后并没有完成计划中的内容,以后的教学中尽力做到在几个学生朗读好的基础上,找出他们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或范读,这样就会让学生很快的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住。

3、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如春风图中的多动用多种感官这一特点没有让学生悟到。课文写人在春雨中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雨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的部分,还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3、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4、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总之,本堂课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是一节喜忧参半的语文课。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谢谢!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为什么要开展这一系列研究活动?

1.北京市2013年高考语文148分获得者孙婧研语文漫谈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2.传统文化传承 3.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4.考试

二、课外(名著)阅读现状

1.不加指导,让学生随意阅读不加检查落实。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规定的10部名著,不少教师因课程任务重或思想不重视多采取让学生随意阅读,或把名著阅读当假期作业。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任何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目标的要求,也没有阅读过程的督促与阅读效果的督查。

2.以练代导,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不少老师将名著的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等编印成手册,考试时让学生死记硬背,求得好分数。这样的处理,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效肯定与新课标背道而驰。

三、教师应该怎样做?

1.改变教学观念。

(1)任务重,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老师们常常说“我连教材都教不完,哪有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我觉得就是要看老师们怎么调配时间了。在美国有一些关于课外阅读的具体做法,例如,每周花一到两节课开阅读指导课,还有班级读书会。如果能坚持下来,可能效果一学期或者一年看不出来,我相信两年之内会大不一样。紧靠一本书是教不好语文的。(2)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课外阅读产生误解:认为课外阅读是教材的补充,只要让学生大量读书,记诵优美文段,摘抄佳句妙语,学生思想水平、写作能力自然水到渠成。其实,阅读学习也有一个过程 :切入(了解)——内化(感悟)——外化(运用),要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使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不可忽视内化、外化这两个关键环节。2.提高课堂效率。

灵活处理教材。讲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处理。

如:《忆读书》冰心老人回忆她八十多年的读书经历,告诉学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教师要先行读书。

没有办法指导和推荐书目。

我们要教会学生读书的艺术:(1)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2)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读书多而不思考,头脑就会因膨胀而受到压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

4.做好材料积累工作。

活动过程、感受随时记录下来。5.多沟通、交流。

建立QQ群,把你的困惑、感受及时上传,共同分享,解决问题。

四、如何做好名著阅读指导

(一)首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名著,除个别对文学十分爱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如饥似渴的阅读外,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端正态度,要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一要静心,唯有静才能潜心攻读;二要有恒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阅读中,浮躁和懒散往往导致阅读半途而废。所以,可以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1.故事或问题引趣。阅读课前,自己先找几本名著来读。阅读课上,就对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名著的经历或感受,更多的时候是讲故事。学生对情节曲折、悬疑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期待,而在故事情节紧要处往往打住不讲。学生心中充满了对故事未知情节的渴望,就自己去翻名著寻找答案。这样,学生读名著的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自己读完后,又常常向同学复述,由于各个学生理解的不同,甚至还为某个情节的设置、某个人物的行为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无疑加深了他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和同学分享名著感受的乐趣。

2.巧借课文激趣。

3.定期开展阅读汇报课及利用课前进行阅读点滴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如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1)教师可以统一指导读物。十部名著 推荐书目:学校藏书,读原著。(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玄幻小说(鬼怪小说)、网络小说等要避免。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风筝》——《朝花夕拾》《空城计》——《三国演义》

注意:即使是名家名作,其中也难免有糟粕或落后的东西,教师应让学生避其糟粕,读其精华。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首先,要关注序、跋和目录。读名著前先阅读书前的序和书后的跋,用略读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意旨,快速有效地理解作品。文学作品往往结构复杂,头绪繁多。让学生浏览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

其次,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主要是“精读为主,略读为辅”的阅读法。

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如学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

精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名著中的重要细节、精彩片段、话外之音,要引领学生静心细读,和他们一起去品味其构思的奇巧,揣摩其布局的精妙,欣赏其语言的优美等,来获取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如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时,指导学生细致研读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在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生成深厚的文学底蕴,另一方面,精神世界受到洗礼。

其他阅读方法:速读、跳读等。根据情况自行确定。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A 圈点勾画。小到字词,大到书的重点、难点都可在书上画线或做上各种符号圈点。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 做批注。即在文章旁边(旁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C写读书笔记。摘抄型、感想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归纳型(主要内容或各部分的小标题)、想象型、评价型(人物)。

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等几种。

摘抄型: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片

段(描写,议论,开头,过渡,结尾),原文照录。

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

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归纳型:指导学生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或者指导学生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评价型:即评价书中人物,或真或伪, 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等等。

五、推动班级阅读活动的一些做法

(一)规划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定期鼓励学生充实图书角,如每人每月带一本课外书送到图书角。

(二)善用课外阅读课

我们每周必须安排一节以上课外阅读课,分阶段的根据需要安排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

1.课外阅读指导课。老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水浒传》

2.课外阅读汇报课

A 学生准备汇报提纲。提纲包括:(1)阅读书名、作者。(2)主要内容。

(3)主要收获:包括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思想教育等。(4)疑问、困难或建议。

注意:在汇报中,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即可,可抓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特点来介绍。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即使幼稚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努力解决。

B 学生汇报。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理解信息,再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评价,以达到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老师要做好小结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并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要注意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提高。

C 汇报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学生口头谈收获,体会为主,但也允许采用其他形式,使之乐于参与,增强效果,如背一背,画一画,写一写等。

3.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外学习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各种带有娱乐性、竞争性、趣味性的语文活动,比上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对一些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好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则能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更充分地发展。在开展活动中我尽量在形式上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践,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编墙报,佳作欣赏会,撰写颁奖词,演讲比赛,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

学生在形式活泼多样的阅读训练中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对课外阅读狠抓落实

首先时间要落实,特别是学生自由阅读时间要切实落实,每天至少读30分钟的书。

其次是检查落实。要求每周写出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并注明日期,以督促自己。检查方法包括:每周一读书笔记上交检查一次,并做出讲评,奖勤罚懒,每天利用课前3分钟演讲进行检查,比如话题是正在读的一部好书中的故事、精短格言、一例精彩用词、或者一段读书心得,一段评论等等,通过这种形式,既起到了检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交流学习和效果评估的作用。

最后是指导课,活动课,汇报课也要落实好,不论上什么课,教师都要用心备课,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水浒传》

——名著阅读指导 作课教师:大连市金州区二中

讲课过程:

一、导入 世间万物皆有法,读书也不例外。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曾说过„„

大屏幕打出徐特立的阅读指导。

师:提炼出哪些好的读书方法?生答。

大屏幕打出读书方法:且读且思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活动一:巧读目录,勾画整体框架

略读《水浒传》的序言及前十四回,并根据提示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提示:勾画目录的三个角度 1.作者信息 2.主要人物及内容 3.写作特色

活动二:细品正文,学写读书笔记(以第3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

读选文,完成以下任务。

1.用一段简洁的话概括本回的主要内容。2.评论本回的某个细节(随文批注)师举一例说明之。

3.作者借本回传达了什么观点?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赞美或批判)

师举一例说明之。4.本回带给你哪些启发?(可以从思想、写法、内容等多个角度考虑)板书: 整理读书笔记

圈点勾画目录

随文旁批

读思结合做评论

推荐书目:

一、文学作品: 1.《西游记》吴承恩 2.《骆驼祥子》老舍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繁星•春水》冰心 5.《唐诗选》 6.《泰戈尔诗选》

7.《周国平散文》《周国平自选集》 8.刘墉《漂泊的人生》《萤窗小语》《点一盏心灯》《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

9.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 10.曹文轩《红瓦》、《草房子》、《青铜葵花》

11.毕淑敏小说集《昆仑殇》散文随笔《素面朝天》、《走出白衣》 12.席慕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成长的痕迹》、《有一首歌》 13.《罗兰散文》

14.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

15.《张晓风经典散文集》 16.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17.海明威《老人与海》

1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19.《城南旧事》林海音 20.《相处的日子》秦文君著 21.“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

2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23.《居里夫人传》(法)艾夫•居里 24.《我的父亲邓小平》 25.《杨振宁传》徐胜蓝 《汤姆索亚历险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上下五千年》《童年》《子夜》《论语今读》《老人与海》 《飞鸟集》《唐诗三百首》《青春之歌》《鲁滨逊漂流记》《在人间》《我的大学》《爱的教育》亚米契斯 《昆虫记》《学习的革命》《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罗马神话故事》

班主任工作案例反思 篇7

【反思】当今的家长, 大多数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特别是有效的沟通。在这里我真的想大声地呼吁:家长们啊, 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能思维的血肉之躯, 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当进入青春发育期后, 就更需要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 我们做父母的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平安而健康地渡过危险的青春期。千万不能用工作忙, 或者要找生活、压力大作为借口, 从而忽略了对孩子思想上的引导和情感上的关爱, 否则孩子们怎么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案例二】彬彬是一个既聪明又可爱的男孩子。中等的身材, 有点混血儿的长相, 可爱中透着灵气, 一看就是学习的好苗子。而且, 他的家庭条件也很好。只要彬彬好好地学习, 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可是, 一直以来他都没有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在中学第一学年———七年级的时候, 我以为他刚刚从小学进入中学, 需要时间来适应, 来调整状态。可是慢慢地我发现, 他越来越贪玩, 越来越不爱学习了。只有去家访, 我才能弄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 最终我找到了根源所在。彬彬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 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引导。在我与彬彬父母的沟通过程中, 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表示要立刻纠正自己的错误, 引导孩子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反思】现在家庭的物质生活提高了, 可是家长们对孩子精神上的要求却降低了。大多数的孩子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 贪图享受和玩乐, 意志力薄弱, 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在我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生涯中, 在过去的岁月中, 真不怎么觉得我的学生们没理想, 没追求, 不爱学习。可是现在, 特别是最近的几年, 我真地越来越感觉到, 我的学生们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 不爱学习, 一味地贪图玩耍和享乐。更让人担忧的是, 每当我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时,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说的:“在家里边, 既不少他的吃, 也不少他的穿, 零用钱也天天拿给他。只希望他能平安地读完初中, 如果能考得起一个高中也就行了。我们对他也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 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就够了。可是他……”试想, 在这种想法下教育出来的孩子, 怎么会有理想, 有追求呢?怎么会爱学习呢?正是家长的没有要求, 导致了孩子的没有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深刻地认识到, 父母对孩子精神上的教育、要求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不可或缺的。

【案例三】翔翔是个聪明的男孩子, 但是太过于娇气, 太爱哭。他中等的身材, 很瘦弱, 整个人看上去没有朝气, 没有精神, 有点带病态。他的人和他的名字简直搭配不起来, 一个男孩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他简直颠覆了我心目中的男孩子形象。因为刚刚开学, 七年级的学生才进校, 我必须先观察他一段时间再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所有的缺点暴露无遗, 我想帮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都非常困难。他每天上学迟到, 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课, 总是找周围的同学说闲话, 而且不听教师劝告, 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他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经常不交作业, 不背书。他经常在值日劳动的时候逃跑, 逃避劳动。他经常无故旷课, 迷恋网吧, 他每次旷课, 他的父母都是在网吧把他找回来的。和全班同学相比, 他是我找来进行个别谈话最多的一个, 请家长最多的一个, 可是, 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他的家族很重男轻女, 再加上他又是父母亲的独生子, 更是百般地娇惯, 所以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

【反思】现在有的家长过分宠爱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 对孩子放任自流, 缺乏约束, 因此使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特别是一些家长, 家里就这么一个独生子, 只顾着心疼, 只顾着溺爱孩子, 哪里还顾得着好好地、认真地教育孩子呢!家长已经被情感冲毁了理智。作为父母, 我们爱孩子是必须的, 但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只有爱是不够的。作为家长, 还必须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生命教育案例及反思 篇8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音乐出版社第五册第六单元《龟兔赛跑》第一课《小白兔和小乌龟》。本课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以龟兔赛跑为背景的歌曲。旋律为五声调式,附点节奏使用频率很高,歌词以对话形式出现。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孩子爱听,爱唱,爱动。全班学生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60%的学生学习过乐器。本课出现的附点节奏是学生已知的知识。

3、教学方式:听唱法

4、教学手段:对比 小组合作

5、技术准备:钢琴、ppt、音像、音响

6、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初步掌握附点节奏的正确唱法。(2)能和他人一起,分角色的随着歌曲伴奏有表情的演唱《小白兔和小乌龟》。(3)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坚持不懈”的道理。

本课以“生命教育”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歌曲所传授的生命教育——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还要有勇敢面对强手的信心。本课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

利用各种声音的力度如:在演唱骄傲的小兔子声音力度应该强,演唱平和的小乌龟时声音力度应该弱。再通过动作,讨论,歌舞等形式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尽情地表现音乐。感受音乐作品的深刻寓意。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做简单提示,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江南春》教学反思 篇9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听本年级组张莉老师的课后,有了一些对比与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春》教学反思 篇10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

《山外有山》案例及反思 篇11

《山外有山》选自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是一堂纸立体造型表现的美术课。该课内容分欣赏和立体纸造型两部分:通过对祖国大量的自然风光、名山图片的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运用纸的立体造型表现山,组成一幅中国卷轴画式的山水画卷,初步体验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艺术魅力;让学生借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尝试各种纸材,学习立体纸造型的方法,表现重叠的群山。

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现重叠的群山图。

教具准备:课件、教具、卡纸、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选取班级小朋友集体照一张,针对照片中同学的外貌、体型、位置、性格以及名字这五方面进行简单的交流与分析。

2、通过刚才了解,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自然中的山就像我们人一样,也有不同的体型与外貌。

——引出课题《山外有山》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从俗语“人外有人”过渡到“山外有山”,发现山与人的共性,并在课的导入阶段将本课的重难点悄悄铺设,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读山”——描绘山的外形

1、了解山的不同造型。

远观4幅名山,思考:它们的体型有什么不同?

分析山有高、低、瘦、壮之分,可以用一根舒缓的直线、温柔的曲线、有力的折线等不同的线条表现山的外形。

2、第一次作业:用一根线条在卡纸上画一座你喜欢的山的外形。

三、“赏山”——创造山的肌理

1、局部欣赏山的纹理。

出示四种不同的山的纹理,观察思考:山的纹理有什么不同?

2、创造山的纹理。

有的纸本身就有特殊的纹理(出示瓦楞纸),有的纸本身比较光滑,我们就来创造纹理,教师示范创造纹理的其中一个简便方法——揉纸法。

思考:你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呢?(竖揉、横揉、团揉、卷揉、折等)

3、第2次作业:用不同的方法揉出山的肌肤,贴在卡纸的反面,并用剪或者撕的方法把山形取下来,并用黑色油画棒横的平涂。

设计意图:学生一般都能表现山的外形,但是山的纹理却很难体现出来,通常我们选用有特殊纹理的纸张来表现山的纹理,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揉纸法,来体现山斑驳的纹理,并发散学生思维,创造多种揉法。

四、“立山”——制作立体的山

1、一座山的站立。

如何将平躺的山立起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出各种站立的方法,教师进行归纳,选取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第3次作业:把平躺的山站立起来。

2、许多山的组合。

通过对导入时集体照的回顾,运用疏密得当、前后层次分明的形式法则进行小组内许多山的组合。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创意思维,创造各种站立的方法。通过集体照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组合排列的规律及特点。

五、“品山”——挖掘山的性格

1、人有不同的性格,开朗的、活泼的、严肃的……,我们的山也有性格,揭示中国名山的4个特点:“奇、秀、险、雄”。

2、通过简单易懂的“加减法”、“对比法”,深层次的体现山的4个特点。

3、学生第4次作业:装饰你们组的群山,使你们的群山更有个性,更与众不同,并为最美的一座山取名。

设计意图:名山为何有名,在于它的与众不同,性格独特,针对低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用浅显的“加减法”、“对比法”对山进行再次创作。

六、与名画零距离

1、“小导游”介绍组内的山。

每组的群山搬到展示台上,组合成一幅长的立体山水画卷。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来介绍他们组最美丽的,最有个性的山。

2、欣赏《富春山居图》。

这么美,这么有气势的山水画卷,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中有一幅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伴随着《春江花月夜》悠扬的旋律,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以卷轴画的形式在屏幕上从右至左缓缓地移动,学生沉浸在山水画卷之浓浓意境中。

3、为作品取名。

学生出谋划策为今天的集体作品取个题目,一名学生上台书写《山外有山》。

设计意图:山水画是中国的瑰宝,《富春山居图》更是山水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孩子的作品与名画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

七、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只有不断的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设计意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从山的品格引申到人的品格上来,通过对大山的学习激励小朋友们在学习道路上也能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中除了自然风光的视觉欣赏外,我在本课中也加入了名画赏析的内容,把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之作《富春山居图》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本课环节的设计上,从远观山形到近看山的纹理,从解决一座山的站立到解决许多山的组合排列,整堂课一气呵成,内容充实饱满。略感不足的是群山的高低、疏密、前后组合还欠缺深入挖掘,若将这几点形式法则再落到实处,最后的作业效果会更好。

(鄞州区雅戈尔小学 浙江宁波)

陶育义点评:

这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本堂课的重点是运用纸媒材进行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转换。如何实现这一教学重点,闻老师新颖的课堂设计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与思考:

1、连接起人与山的情感纽带。从孩子自身不同的外貌、体型、性格、位置、名字联想到山各方面的不同,加上教师拟人化、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了大山与孩子的距离。

2、充分挖掘教材深化知识要点。教学中纸质肌理的感知与创作,暨让学生学到了纸工艺造型中肌理应用的表现手法,又让学生感悟了山的外貌形态,使学生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对教材中平面化的作品形式,作了拓展和提升。

3、授课内容洋溢着人文情怀。本课教学中,教师从中国四大名山入手感受大山情怀,又从学生的长卷作品到解读《富春山居图》名画的文化情境。最后的作品展示阶段,在美妙的古琴声中,执教者缓缓移动摄像头,每一件学生作品如卷轴画般展示在大屏幕中,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展现出流动的立体纸画卷。

高中数学复习课案例与反思 篇12

三角函数是考试的重点, 也是我们得分的关键, 由于已经是第二轮复习, 学生对于公式, 定理的掌握基本熟练, 我给他们准备了导学案, 要求课前完成。

题型一: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此题是三角函数公式, 定理的考查, 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同名不同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 对公式要会“正用”“逆用”“变形用”, 记忆公式要注意角、三角函数名称排列以及连接符号“ + ”, “-”的变化特点。在使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解决问题时, “变换”是其中的精髓, 在“变换”中既有公式的各种形式的变换, 也有角之间的变换, 本题的易错点是符号, 角的关系, 为了巩固知识, 安排了一个变式训练1:

此题的已知条件较少, 难点是第二问, 求解三角函数式的取值范围, 首先要根据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化简,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A或角C的取值范围, 要利用锐角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锐角, 构造关于角A的不等式确定其取值范围, 最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确定三角函数式的取值范围, 大部分的学生忽略了角的取值范围, 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题型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综合

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最值、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知识: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解决取值范围、交点个数、定义域等内容,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综合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1)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 如向量的模、数量积、向量的夹角) , 通过向量的有关运算, 将向量条件转化为三角关系, 然后通过三角变换及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解决问题; (2) 从三角与向量的关联点 ( 角与距离) 处设置问题, 把三角函数中的角与向量的夹角统一为一类问题考查; (3)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把向量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

整堂课的设计, 以导学案贯穿整个课堂, 运用了多媒体分步骤精讲与启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运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令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为组长, 全班共分为了三个组, 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 三个组长在课堂中分别上台展示了三个题型, 其余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方法也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则针对出现较多, 容易犯错的问题及时点评, 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精讲例题, 多做习题, 分组教学, 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整个课堂的高效性, 这仍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探索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很好地利用课堂上45分钟, 需要我们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只有熟悉教材, 才能把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知道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只有熟悉课标, 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走弯路。

上一篇:初中地理巴西教案下一篇:唐山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路径